静脉炎的预防和治疗

2024-06-15

静脉炎的预防和治疗(精选十篇)

静脉炎的预防和治疗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8~2010年收治的80例下肢骨折患者, 其中男53例, 女27例;年龄32~70岁, 平均51.8±4.9岁。所有病例术前2~3个月无血栓病史, 凝血功能正常,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双下肢无DVT。患者术后一周内使用彩色Doppler行深静脉超声检查, 血流及声音消失为超声诊断DVT的标准。

1.2 形成因素

1.2.1 静脉血流滞缓

患者在手术前后都需要长时间卧床, 加上下肢损伤, 且长期处于被动状态, 都能使下肢静脉血流回流缓慢, 血流速度减慢后, 可使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停滞于血管壁, 形成血栓。骨科手术的体位及手术中的麻醉均易促使静脉瘀滞。

1.2.2 静脉内壁损伤

一些较为严重的创伤会导致静脉内壁的损伤, 使血管内膜受损。手术中被动体位、肢体的扭曲、反复脱位、复位、止血带压迫血管等对肢体、血管的牵引、组织缺氧均可造成血管壁的损伤, 导致血栓形成。

1.2.3 血液高凝状态

患者大多数年龄较高, 伴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脂等, 创伤或手术后使病人自身凝血机制被激活, 血液中凝血因子增加, 从而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1.3 预防护理体会

选择DVT药物预防的时间窗选择应权衡风险与获益:理论上, 越接近手术给药, 血栓预防的效果越好, 但同时发生出血并发症的危险越高。对于大部分接受低分子肝素预防的骨科大手术患者, 术前给药和术后给药抗凝疗效相似, 但术前给药出血风险相对较高。术后开始预防时间距离手术越近, 抗凝疗效越显著, 但同时也会带来更高的出血风险。

1.3.1 药物预防

在手术期间可使用低分子右旋酐, 静脉注射400~500mL, 若手术时间长, 可加大至1000mL, 术后每日使用500mL, 可有效预防DVT。但此药副作用较多, 如过敏、血容量增加引起心衰等, 所以还可应用奥扎格雷纳注射液来预防DVT, 获得满意效果。

物理预防措施不会增加出血风险, 可以在骨科大手术前、术中或术后应用。

1.3.2 机械物理预防

间断性压迫小腿、大腿, 以便促进纤溶。部分患者对次可能导致不施, 也可行分级加压弹力袜。使用中要注意大小是否合适及穿戴的方式, 测量患者下肢周径是否正确非常重要。每日还应当及时监测大小程度, 来判断周径的变化。足底静脉泵 (VFP)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IPC) 及梯度压力弹力袜 (GCS) , 均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 避免血液滞留, 降低术后下肢 DVT发病率, 与药物预防联合应用疗效更佳。单独使用物理预防适用于合并凝血异常疾病、有高危出血因素的患者。对于患侧肢无法或不宜采取物理预防的患者, 对侧肢应实施预防。

以下情况不可采用物理预防措施: (1) 充血性心力衰竭, 肺水肿或腿部严重水肿; (2) 下肢深静脉血栓症、血栓 (性) 静脉炎或肺栓塞; (3)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和梯度压力弹力袜不适用于腿部局部情况异常 (如皮炎、坏疽、近期接受皮肤移植手术) 、下肢血管严重的动脉硬化或其他缺血性血管病、腿部严重畸形。

1.4 治疗方法

1.4.1 溶栓药物治疗

尽管溶栓治疗存在着弊端, 但在保证生命体征的同时, 积极的溶栓治疗可以迅速溶解部分或全部血栓, 使血管恢复通常, 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及病死率。不过使用时应当注意其禁忌症。近期手术过、重大外伤、脑血管疾病、出血因素的病人禁止使用。一般采用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纤维蛋白溶解酶等。

1.4.2 手术取栓

无论是DVT或PE, 手术取栓在临床应用较少。原因是手术时机、手术条件、患者对手术的耐受等通常不能达到理想要求。近期由于手术技术和诊断方法的不断改良, 认为取栓术较单纯的溶栓有明显优势。它可在短时间内解决静脉通常问题, 使患者早日康复, 减少卧床时间。手术取栓能短期内快速消除血栓, 静脉从而恢复通常, 深静脉压力降低, 保护内组织避免其在血栓演变过程中受到伤害。建议准备实施手术取栓的患者应自入院之日开始到手术12 h前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如术前已应用药物抗凝, 应尽量避免硬膜外麻醉。如患者出血风险较高而禁忌抗凝时, 建议筛查评估后, 采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或足底静脉泵与梯度压力弹力袜联合使用预防血栓。

1.4.3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

下腔静脉滤器是一种金属丝制成的器械, 通过特殊的输送装置放入下腔静脉, 拦截较大的血栓, 避免其流入肺动脉, 造成致死性肺栓塞。临床一般以出现增加深静脉血栓以及其后PE发病率的危险因素为置入滤器的标准, 包括严重头部伤、多发长骨骨折、脊髓损伤、腹部或盆部静脉穿通伤、截瘫或四肢瘫痪, 以及严重骨盆骨折。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血栓造成肺栓塞的可能性。

2 结果

80例患者仅有2例因特殊原因放弃治疗, 其他DVT患者经积极治疗及护理后, 一周内全面消肿, 未出现肺栓塞等全身并发症。

3 讨论

引起DVT的三大因素是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3]。骨科大手术特指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和髋部周围骨折手术, 一般可造成静脉损伤静脉血流停滞及高凝状态, 易形成血栓。若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将极易引起DVT。近端DVT还可造成下肢长期肿胀, 甚至溃疡。因此, 对于具有DVT易患因素的高危患者特别重视加强预防和护理, 针对患者的危险因素而制定的预防性护理措施能有效地降低DVT的发生率。

吕厚山等报告, 1997至1998年间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为47.1% (24/51) 。陆芸等报告, 股骨干骨折的患者DVT发生率为30.6%, 髋部骨折的发生率为15.7%。本文对骨科下肢手术患者发生DVT危险性因素进行研究和探讨, 结果表明年龄、BMI、抗凝药使用情况及术后早期活动是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 患者合并危险因素越多, 发生DVT的几率越高;高龄、BMI>25 kg/m2使术后发生DVT的风险增加;术后双下肢功能锻炼及术后抗凝药物应用使术后发生DVT的几率降低。骨科医生应结合发生VTE的危险因素, 及时、准确地评估病情, 并制订最佳治疗方案, 采取先预防后治疗的原则, 避免DVT的发生。

综上所述,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下肢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它是多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但只要我们尽早评估、严密观察病情, 作好健康教育指导, 严格、有效地落实DV F预防, 便可大大降低DVT发生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研究和探讨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 (DVT) 形成的危险原因及相应的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 自2008~2010年在我科住院的80例骨科术后发生DVT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的原因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手段。结果 80例患者仅有2例因特殊原因放弃治疗, 其他DVT患者经积极预防和治疗后, 一周内全面消肿, 未出现肺栓塞等全身并发症。结论 深静脉血栓是骨科手术后容易产生的一种并发症, 在临床诊断中容易被忽视, 从而造成不良后果。对其的形成应当以预防为主, 治疗为辅。早期有效的预防措施可最大程度上防止静脉血栓的产生。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早期,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宁宁, 杨晓春.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 2006, 12 (15) :1392-1393.

[2]张红梅.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96例护理措施探讨[J].当代医学, 2009, 06 (11) :278-279.

静脉炎的预防和治疗 篇2

——素质要求:仪表、举止、语言、符合专业规范

——评估与指导:1 携治疗牌至床旁、核对、评估环境及患者合作态度 告知输液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查看血管、准备输液架于穿刺侧协助患者做准备:上洗手间 取舒适体位

——操作前准备:洗手、戴口罩

用物:治疗盘、治疗牌、利器盒、排液罐、治疗车、无菌纱布、镊子罐、必要时备绷带或夹板 操作步骤

* 核对溶液瓶签、溶液质量、检查药物、棉签、输液器等 * 核对医嘱、抄写填写输液卡

* 常规消毒瓶口至瓶颈部、砂轮锯安瓿、消毒安瓿、按无菌操作原则抽吸药液加入溶液内、核对无误后签名及时间

* 再次消毒瓶口至瓶颈部、关闭输液调节器、打开包装、插输液器 * 携用物至床旁、再次核对、挂输液瓶、排气

* 选择穿刺部位、嘱患者握拳、在穿刺上方10-15cm处系止血带、松拳、松止血带、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范围在8 10cm * 准备输液贴

* 再次消毒皮肤、系止血带、反方向消毒皮肤8 10cm * 再次排气、取 安全帽、嘱握拳、安慰患者 * 固定、调节滴数

* 收拾压脉带,摆体位、整理床单位、告知注意事项 * 消毒手、核对安瓿、收拾用物、洗手 * 记录、签字

理论

目的: 补充水电解质,预防和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2增加循环血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及微灌注量

3供给营养物质,促进组织修复,增加体重,维持正氮平衡

4输入药物,治疗疾病

注意事项:

1对长期输液的患者,应当注意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

2防止空气进入血管形成气栓,及时更换输液瓶,输液完毕后及时拔针

3根据患者年龄、病情、药物性质调节滴数

4患者发生输液反应时及时处理

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一)发热反应 预防和处理: 输液前认真检查药液质量,输液器包装机灭菌日期,有效期,严格无菌操作。2反应轻者,立即减慢输液速度,通知医生,注意观察体温变化。

3对高热者应给予物理降温,注意保暖,观察生命体征,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4反应严重者,应立即停止输液,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一备查。5填写不良反应报告单

(二)急性肺水肿 预防和处理 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对老年人、儿童、心肺功能不良的患者,应控制输液速度不宜过快,输液量不宜过多。

2当出现肺水肿症状时,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

A 如病情允许,协助患者去端坐卧位,双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止血带(每隔5-10分钟轮流放松肢体,可有效减少回心血量),待症状缓解后,止血带应逐渐解除。

B 高流量氧气吸入(6-8L/min),以提高肺泡内氧分压,增加氧的弥散,改善低氧血症,在湿化瓶内盛20%-30%的酒精溶液,以降低肺泡表面的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从而改善肺部气体交换,减轻缺氧状态。

3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平喘、强心、利尿和扩血管药物、以舒张周围血管,加速液体排除,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荷。4安慰患者,解除紧张情绪。

(三)静脉炎 预防和处理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减慢滴速,=防止药液溢出血管外。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以保护静脉。

2停止在此输液,抬高患肢并制动,局部用95%酒精或50%硫酸镁进行湿热敷。3仙人掌外敷,每日两次,每次30min。4超短波理疗,每日两次,每次30min。5如合并感染,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四)空气栓塞 预防和处理

1输液前将输液器内空气排尽。2输液中加强巡视,发生故障及时处理,及时更换输液瓶或添加药物;输液完毕时及时拔针,加压输液时专人守护。

3拔除较粗、近胸腔的深静脉导管时,必须严格封闭穿刺点。

4发现空气栓塞症状,立即置患者于左侧头低足高位,深吸气增加胸腔压力,以减少空气进入静脉。5高流量氧气吸入。

6有条件科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抽出空气。7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有异常立即处理。

(五)液体外渗 预防和处理

1牢固固定针头,避免移动,减少输液肢体的活动。2经常检查输液管是否通畅,特别是在加药之前。

3发生液体外渗时,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肢体和针头重新穿刺。4抬高患肢以减轻水肿,可酌情进行热敷,促进静脉回流和渗出液的吸收,减轻疼痛和水肿。

(六)血栓栓塞 预防和处理

1避免长期大量输液。

2为病人穿刺后,应消毒洗手,方能为第二者穿刺,以减少细菌微粒的污染。3正确切割安瓿,避免用镊子等物品敲开安瓿。4正确抽吸药液避免注射器反复使用。

5正确选择加药针头,尽量减少针头反复穿刺橡胶瓶塞,减少橡胶微粒的产生。6输液终端过滤器可截留任何途径污染的输液微粒,是解决微粒威海的而理想措施。

7发生血栓栓塞时,应抬高患肢,制动,并停止在患肢输液,局部热敷,超短波理疗或TPD灯照射,每日来那个词,每次15-20min。严重者手术切除栓子。

(七)导管阻塞 预防和处理

穿刺前连接好输液装置,穿刺时要及时抽回血,穿刺后要加强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八)疼痛 预防和处理

1注意输液配置的浓度,输入对血管有刺激性药物时,选择大血管进行穿刺并减慢输液速度。2输液过程加强巡视,若发生液体漏出血管外局部皮肤肿胀,应立即拔针另选部位重新穿刺。3可采用小剂量利多卡因静脉注射,以减轻疼痛。

(九)败血症 预防和处理

1配制药液或营养液、导管护理等操作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2采用密闭式一次性医用熟料输液器。

3认真检查输入液体质量、透明度、溶液瓶有无裂痕、瓶盖有无松动,瓶签自己是否清晰及有效期等。

4输液过程中,经常巡视,观察病人情况及输液管道有无松动脱落等。5严禁自导管取血化验,与导管相连接的输液系统24小时更换一次,每日更换清洁敷料。6发生败血症后,弃用原补液,重新建立静脉通道。

(十)神经损伤 预防和处理

1输入对血管神经有刺激性的药物,先用等渗盐水进行静脉穿刺,确定针头自血管后才连接输液器,输液过程中,严密观察药液有无外漏。2长期输液患者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保护好血管。3注射部位发生红肿硬结后,严禁热敷,可冷敷每日两次,也可肌注VitB12 500ug、VitB1100mg每日一次。

(十一)注射部位皮肤损伤 1改用一次性输液胶布。2使用输液固定带。

3在输液结束揭去胶布时,动作缓慢轻柔,防止表皮撕脱。

静脉炎的预防和治疗 篇3

【关键词】骨科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096-02

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较为多见,为深静脉内血液发生异常凝结引起的常见血管疾病,好发于下肢,属静脉回流障碍所致,进而诱导肺栓塞,患者病情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1]。故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骨科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防治,观察组2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防治,就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29-78岁,平均(56.5±4.5)岁。左下肢31例,右下肢9例。其中行股骨干骨折术15例,股骨颈骨折术14例,胫腓骨骨折术5例,髋关节置换术6例。术前合并糖尿病5例,心脑血管疾病13例,即往有脑血栓病史3例。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的时间为1-13d,均行下肢静脉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结合临床症状,对血栓类型和栓塞部位进行确诊[2]。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20例嘱患者卧床休息,将患肢抬高,对病程未超过3d的患者行溶栓治疗,给予5%葡萄糖250ml加尿激酶8万U静脉滴注,2次/d,一个疗程为7-10d。采用低分子钠0.4ml,2次/d行脐周皮下注射,并持续5-10d。第1d给予10-15mg,第2d为5mg,达维持量2.5mg止。定期对凝血酶时间进行检察,对有无用药过量导致的自发性出血进行严密观察。

观察组20例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辩证治疗。湿热下注型:患者股三角区明显压痛,患肢红肿灼热,活动时小腿部位有疼痛,脉滑数、舌戏。治法:用活血通络,清热利湿中药。血瘀湿阻型:下肢疼痛、肿胀、活动时加重,肤色紫暗,舌有瘀斑。治疗:以祛湿消肿,活血化瘀药物治疗。脾肾阳虚型:患肢肿胀不消,皮肤苍白或发紫,身倦无力,脉沉细无力。治疗:以活血利水、温肾健脾药物治疗[3]。

1.3 效果评定 显效:深静脉管腔超声提示无明显扩张,肿胀完全消退,疼痛消失,管腔血流速度正常,无明显低弱回声区;好转:深静脉管腔超声检查无明显扩张,单纯疼痛消失,或减轻,肿胀消退50%,管腔血流速度略低于正常,无明显低弱回声物[4];无效:深静脉管腔超声检查扩张,疼痛不能缓解,无继发肺栓塞,肿胀消退不足50%,血流通过缓慢,管腔内有低弱回声物。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20例中,显效14例,占70%;好转5例,占25%;无效1例,占5%,临床有效率为95%。对照组20例中,显效10例,占50%;好转6例,占30%;无效4例,占20%,临床总有效率为8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较为常见,主要因素包括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壁损伤和血流速度缓慢,三者具有一定相关性,相互促进,共同参于血栓形成的全过程[5]。因骨科手术治疗时下肢长时间为极端的被动体位,加上术后麻醉作用的影响,局部呈肿胀、疼痛表现,肢体活动度降低,静脉血流较为缓慢,同时血管内皮在手术中受到一定创伤,凝血和组织因子在一定程度上被激活,诱导血液呈高凝状态,成为病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可导致肢体出现病残后果,诱发致命性肺栓塞的发生,严重威胁到患者生命健康[6]。下肢深静脉血栓一旦形成,即需采取有效措施针对患者病情行有效的积极治疗,密切观察肢体的变化,防止出现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

本病发生时多呈隐匿性表现,采用彩色超声对高危患者进行检查,可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敏感性。患者病程在72h以内者可行溶栓治疗,溶栓可快速对静脉血栓进行溶解使血流恢复,尿激酶为常用药物,对血栓有溶解作用,将纤溶酶直接激活并生成纤维蛋白酶达到治疗目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抗凝,对血栓形成通过抗凝血因子Xa的功能起到防止作用[7]。同时可在严密保护下给予华法林口服,对出血并发症进行观察和预防。深静脉血栓多主张采用非手术的方法治疗,但部分患者在病发深静脉血栓后,会形成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单纯行抗凝、静脉溶栓治疗效果不佳,药物只可在血栓两端作用,在短时间内(1w)较难对血栓溶解,促使深静脉再通,进而导致深静脉瓣发生不可逆的损害。故采用手术的方法治疗可使血管内凝血的启动因素尽量减少,降低血栓继续形成发生率。并对深静脉的再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上述方法对改善临床症状和促进静脉栓子分解的效果是肯定的,但对于手术患者或年龄较大者,多合并多器官多系统退行性变,若长期、大剂量溶栓、抗凝,可导致全身性纤溶激活,导致颅内出血和消化道出血发生,故选择一种方法,尽可能减少出血危险,对改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医学认为,外伤、手术后长期卧床易对营气造成损伤,使气机运行不畅,则血行滞缓,加之损伤的影响,使瘀血阻于络道,或受机体损伤体虚的影响,血运不畅,脉络滞塞,不通则痛,聚生湿热。故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础为虚、瘀、热、湿,主要致病因素为瘀血和湿热,应以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为治疗原则,早期应用利湿解毒清热、活血化瘀药物,中期湿阻血瘀较为严重,需加入逐瘀破血之品,如三棱、蜈蚣、水蛭、虻虫等[3]。后期气血两亏、肠肾阳虚,需应用湿补脾肾、活血化瘀的黄芪、桂支、附子、泽泻、长白参等药,以利水健脾温肾[4]。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在西医抗凝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辩证预防和治疗,其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采用中西醫结合的方式行预防和治疗,可明显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如见,陈经勇,张鹏,等. 老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Z]. 中国重庆: 2009321.

[2]李鹏. 创伤骨科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的临床探讨[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17).

[3]张田,江中潮,樊效鸿,等. 中医综合疗法防治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9): 787-788.

[4]黄海舟.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进展[J]. 中国医学工程. 2011(7): 143-144.

[5]魏国俊,董林,王久夏,等. 佛手通瘀汤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研究[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1(6).

[6]卢廷胜,吕则文,徐青镭,等.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J]. 中国伤残医学. 2009(6): 3-5.

静脉炎的预防和治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58例骨科手术患者, 其中男31例, 女27例;年龄39~73岁, 平均 (58.3±2.5) 岁;创伤21例, 骨折15例, 人工关节置换10例, 脊柱手术8例, 感染手术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2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术后只进行深静脉血栓检测;研究组患者术后采取预防措施,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基础预防:临床手术操作规范、仔细认真, 止血带使用规范保护静脉内膜, 帮助患者抬高患肢加强静脉回流, 医嘱患者勤翻身, 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早期锻炼指导, 术后观察患者临床情况并进行适当补液; (2) 机械预防治疗:术后积极开展临床护理, 间隔3h对患者进行患肢按摩, 按摩呈环抱状对肢体挤捏, 每次按摩不少于20min, 术后12h给患者皮下注射5000U的低分子肝素;效果不佳可考虑采取足底静脉泵治疗, 人工关节置换患者临床应用下肢功能康复器[2]; (3) 药物预防治疗:主要方法有术后临床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扎格雷注射液, 患者睡前医嘱服用75mg的阿司匹林、口服10mg/d的利伐沙班, 对肿痛等患者进行松梅乐治疗; (4) 保守治疗:主要对患者进行溶栓与抗凝治疗, 临床应用25万单位尿激酶与5%葡萄糖混合溶液、链激酶进行溶栓, 不推荐进行追加剂量治疗, 然后低分子右旋糖酐以及20ml丹参注射液与5%葡萄糖混合溶液进行抗凝治疗, 脐周皮下注射0.4ml低分子肝素, 口服0.1g阿司匹林, 2次/d, 临床治疗8d左右[3]。

1.3 疗效评价

应用彩色多普勒对血管血栓与血流情况进行检查, 有深静脉血栓患者肢体肿胀, 彩色多普勒显示血流动力学改变并形成血管血栓, 表皮温度较低, 胫后与足背静脉搏动微弱, 胸部X线片或心电图检查肺血栓栓塞症。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进行对比, 研究组患者骨科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1例 (3.4%) , 对照组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7例 (24.1%) , 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骨科术后静脉血流可能因损伤停滞或处于高凝状态, 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的概率增加, 近端深静脉血栓可导致患者下肢出现长期的肿胀与溃疡[4,5], 也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曲张或坏死, 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肺栓塞导致患者死亡[6]。临床开展预防措施进行治疗十分重要, 不仅可以挽救患者生命还可加快患者康复进程。目前临床进行预防治疗的方法主要有基础预防、机械预防、药物预防、保守治疗、联合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 均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本研究对上述部分治疗方法进行应用研究, 研究组出现深静脉血栓共1例 (3.4%) , 治疗有效率为96.6%;对照组7例 (24.1%) , 治疗有效率为75.9%。

在临床预防治疗中应注意安全有效应用溶栓药物, 目前临床主要应用的链激酶较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过敏反应, 而另一种药物尿激酶临床应用剂量较大后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出血, 所以临床进行药物溶栓应选用抗凝、祛聚类药物。此外加强对深静脉溶栓发病机制的探讨研究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十分重要, 有助于早期采取积极治疗措施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通过积极开展临床护理, 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术后康复计划, 早期降低深静脉血栓风险。在开展临床治疗时应注意临床诊断, 注意分析患者年龄、手术时间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对出现肺血栓栓塞症进行鉴别诊断, 积极应用多种检查手段, 避免误诊、漏诊,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与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患肢改善治疗, 在治疗的同时为患者制定康复计划, 注意饮食指导与营养支持, 避免因饮食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这对降低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有重要意义[7,8]。

综上所述,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 临床采取预防措施可以显著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预防效果显著, 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利霞.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的护理13例[J].实用护理杂志, 2005, 8 (21) :21.

[2] 邱冠军, 王春.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 2009, 15 (5) :708-710.

[3] 夏智昌.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预防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 2009 (8) :28-29.

[4] 郭学利, 王子凡, 宋燕.手术取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06例[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5, 15 (2) :239-241.

[5] 李进.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 (4) :521-522.

[6] 李丽华, 张遥, 赵喜荣.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进展[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0, 13 (5) :376-378.

[7] Eriksson BI, Borris LC, Fiedman RI, et al.Rivaroxaban versus enoxaparin for throm boprophy lax is after venous controlled trial[J].Lancet, 2008, 37 (96) :31-39.

跟腱断裂的保守治疗和预防 篇5

一、保守治疗(非手术治疗)

可应用屈膝跖屈位石膏,膝关节屈曲45°踝关节跖屈。可促使两跟腱断端相互靠近来促进跟腱断端愈合,固定时间一般为6~8周。最初采用过膝关节的长腿支具,将膝关节限制于屈曲状态,而踝关节限制于跖屈状态,以最大程度降低跟腱张力。4周后将膝关节以上部分石膏锯断,更换为短腿石膏。

与手术治疗相比,非手术治疗后跟腱再断裂率较高(1.7%~10%),但无切口愈合不良、切口感染及神经损伤的风险。

二、预防

根据跟腱断裂的流行病学特点可知,间接外力导致的跟腱断裂主要原因是跟腱在踝关节背伸状态下小腿三头肌迅猛收缩所致。没有已知的运动项目有此类的技术动作。故在从事运动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是避免跟腱断裂的重要手段。

其他已知的与跟腱断裂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激素类药物的局部注射,喹诺酮类药物的的使用等都应尽量避免。超强度、超负荷运动引起的疲劳也是导致跟腱断裂的重要因素之。

静脉炎的预防和治疗 篇6

静脉血栓形成是指静脉内血液发生不正常的凝结,好发于下肢静脉。当血栓形成后,血栓远侧静脉回流受阻,使小静脉毛细静脉淤血缺氧、渗透性增加,压力增高。表现为低热、小腿肿胀、肌肉疼痛或压痛,下肢水肿和浅静脉曲张,甚至导致肢体静脉型坏疽的严重后果。

1 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

1.1 静脉血流滞缓

1.2 血管内膜损伤

1.3 血液高凝状态。

1.4手术造成机体的应激状态 [1]

2 预防和护理

2.1 心理指导 护士深入病房,多安慰患者,鼓励其说出对疾病的感受,解除患者疑虑,介绍科室的医疗护理技术水平和既往成功病例以便取得病人的信任。患者缺乏正确及积极的功能锻炼,都会加重静脉血栓形成。[2]

2.2 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多维生素、粗纤维低脂低盐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可加蜂蜜、麻油等,以减少因用力排便、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告知患者戒烟,减少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血管壁的损伤。

2.3 定时观察患肢每天定时查房,注意观察患肢皮肤颜色、皮温、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对比健侧肢体,看有无明显差异。[3]

2.4 功能锻炼

2.4.1术前锻炼:患者骨折后,住院期间多行下肢牵引或外支具固定,由于患肢固定并且患者因疼痛担心加重骨折,多不配合床上预防性肌肉收缩锻炼和远端关节锻炼,应向病人及其家属做好宣教工作,使其配合锻炼。

2.4.2不手术治疗病人的锻炼:保守治疗过程中,在保证患者身体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鼓励患者每天坚持锻炼3-4次,每次坚持15-30分钟,并逐渐延长活动时间及强度。

2.5 术后预防和护理

2.5.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密切观察术区渗血情况,患肢皮肤颜色、温度、感觉运动情况以及患肢肿胀及疼痛情况。 [4]

2.5.2 术后功能锻炼 术后返回病房6小时后护士可2-4小时改变一次病人的体位,使之重力有所倾斜,以改善受压侧肢体血液循环,可减轻下肢静脉压力。并可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使小腿肌群及股四头肌有节律的等长收缩运动,持续5-10秒后放松,如此反复进行,增加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促使静脉回流;老人、小孩或对疼痛较敏感的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差,可指导其家属使用向心性按摩手法,即用手掌面、掌根部贴紧皮肤从肢体远端自下往上、向心方向进行按摩,每日3~4次,每次按摩约30min,功能锻炼的基本原则是主动锻炼为主,被动锻炼为辅,以病人可以耐受的个性化原则,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术后抬高患肢时,应高于心脏平面约20~30cm,膝关节屈曲15°,使髂骨静脉呈松弛不受压状态;下肢静脉血栓的好发部位在比目鱼肌的静脉窦内,因此,为了防止小腿肌肉的长时间受压,可在足关节下方置4cm厚的小沙袋,使小腿腹部离开床面,以利小腿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严禁在腘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从而预防下肢DVT的发生。[5]

2.5.3 机械预防护理措施 主要用逐级加压弹力袜和间歇充气加压装置等机械方法预防。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6]

2.6 药物预防 药物预防是预防DVT的根本措施,而基本预防和机械预防是药物预防的辅助措施。如:低剂量肝素 、低分子右旋糖酐、口服抗凝药( 阿司匹林、潘生丁、华法令)等。

2 7 静脉穿刺的注意事项 尽量避免下肢静脉输液,以避免静脉炎的发生。避免在患肢穿刺.尽量选择上肢穿刺,若一定要使用下肢静脉,针头宜细,操作力求一次成功,拔针后按压力度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局部血栓形成。长期用药者,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反复穿刺。 [7]

3 下肢静脉血栓已形成的治疗与护理

3.1 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早期有无下肢肿胀和胀痛,有无广泛的浅静脉扩张,小腿营养是否改变。因病程如继续发展,肢体极度肿胀,对下肢动脉造成压迫以及动脉痉挛,导致下肢动脉血供障碍,出现足部动脉搏动消失,皮肤温度明显降低呈青紫色,若不及时处理,可发生静脉性坏疽,后果不堪设想,故要严密监测患肢皮肤温度、颜色、患肢末梢血液循环。

3.2 卧床休息 早期卧床休息非常重要。并抬高患肢,肢体位置高于心脏水平20-30cm,同时膝关节屈曲15°,腘窝处避免受压,活动踝关节。禁止给患肢按摩,并注意保暖,但禁止热敷,避免血栓脱落。对休克患肢应取休克体位,并保持环境安静,避免不良刺激。急性期过后鼓励患者逐渐下床活动,但应避免剧烈活动。在患者起床时,要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使用弹力绷带是注意它的宽度和松紧度适宜,以能将1个手指入缠绕的圈内为宜;包扎前使静脉排空,故以清晨起床前进行为好;包扎时应从肢体远端开始,逐渐向上缠绕。[8]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

4 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

给患者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使其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患肢需保温但不宜过热,冬季需特别保护患肢并保持室内一定温度,以免在缺氧状态下增加耗氧量。活动应循序渐进,不可过度,避免久站。出院后仍需穿弹力袜3-6个月,卧床时抬高患肢,坚持适量运动,不可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椅子不要坐的过高等以防止复发;定期门诊复查,随诊;做好出院后药物服用指导及注意事项的宣教,嘱患者严格按医嘱剂量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凝血酶原时间。

参考文献:

[1] 陈月梅,刘晶,马玉英.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及预防[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8):1719-1721.

[2] 韩双.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医学新知,2012, 25(1):211.

[3] 李云芳.骨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北方药学2011,8(7):113-114.

[4] 王琴.下肢深静脉血栓非手术治疗的观察和护理,2010,12 (18):204.

[5] 刘海菊,魏从秀.骨科下肢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J].现代生物医學进展,2008,8(9):1801—1830.

[6] 吕厚山,徐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骨科杂志,2009,19.

[7] 周香萍.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中外妇儿健康,2011,19(7):130.

静脉炎的预防和治疗 篇7

关键词:气压治疗,CPM锻炼,髋部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物理疗法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血管内发生异常凝固而引起静脉阻塞、血液回流障碍的疾病,以下肢肿痛、浅静脉怒张为主要表现,血栓易发生脱落,可并发肺梗塞和肺栓塞而危及生命,是骨科髋关节置换、髋臼骨折及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等髋部大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1]。2009年7月~2012年2月我科采取气压治疗结合CPM锻炼预防髋部大手术后DVT发生26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年7月至2012年2月,我院骨科行髋部大手术患者共260例,男108例,女152例。2006年7月~2009年6月间采取患肢抬高、肌肉舒缩锻炼及主被动关节活动、按摩等基本预防措施预防DVT的127例髋部手术病例为对照组。2009年7月~2012年2月在基本预防措施上加用肢体气压治疗和CPM锻炼预防DVT的133例髋部手术病例为观察组(见表1)。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基本预防措施,手术前后患肢均抬高30°入院后即指导患者行股四头肌肉舒缩锻炼及踝关节主被动功能锻炼,家属按摩双下肢,每天早中晚各1组,每组30次。

观察组在基本预防措施的基础上,加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韩国生产,韩国(株)大星MAREF制造,型号为wonjin-Q-100,简称气压治疗)和下肢CPM治疗仪治疗。伤后即开始气压治疗,30min/次,2次/d,14天为1疗程,术后第2天开始下肢CPM锻炼,早期低速为宜,逐渐加大,0.5~1h次,2次/d。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断标准

观察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VAS评分、术前及术后7d、14d双侧大腿周径差值,大腿周径测量为髌骨上缘10cm。所有患者手术前后采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行DVT筛选和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为日本阿洛卡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率11MHz,操作由同一医师进行。彩超诊断可靠标准为静脉管腔内持续固定的充盈缺损,参考标准为静脉管腔内节段性充盈缺损或膝上深静脉充盈缺损[2]。

1.4 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18.0统计学软件,DVT发生率采取χ2检验,其余观察指标采取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DVT发生率

观察组发生DVT15例,对照组26例,两组预防DVT发生的有效率经χ2检验,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术后引流量对比

观察组及对照组术后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术后疼痛VAS评分

两组在术后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 术前及术后7d、14d双侧大腿周径差值

观察组术后第7天双侧大腿周径差值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2.5 不良反应

观察组中未发现压迫性溃疡、皮肤损伤、心衰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静脉淤滞、血管内膜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是公认的DVT形成三大要素[1]。髋部手术创伤大,创伤组织产生的组织促凝血酶和其他凝血因子使手术区周围的静脉淤滞术中操作时血管内皮受到损伤,术后血容量减少,血管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小板反应性发生改变,形成高凝状态;同时患者术后由于下肢疼痛而不敢活动,长时间卧床,更容易发生下肢DVT,因此对于髋部术后的患者,需要积极预防DVT的发生[2]。

空气压力波治疗仪通过空气的压缩和排出,对肌肉血管组织间歇性施加挤压力,从而促进血液循环,促使静脉血及淋巴液的回流,加速新陈代谢,降低组织水肿,防止凝血因子的聚集,减少血小板在血管内膜上粘附,增加纤溶系统活性,从而防止静脉血栓形成,而且不会增加术后出血量。与其他电子式仪器和手法按摩相比,气压式按摩力度均匀,且按摩速率与人体血流速率相近,患者感觉也更为舒适[3]。

气压治疗使用前需要行双下肢动静脉的彩色超声,以排除患者是否存在血栓[4],一旦有血栓存在,不可使用;使用中要确保气压治疗仪插管和主机插管连接紧密,取出患者衣袋中的物品,戴好气囊套筒,拉好拉链并扣好。开始工作后从低到高慢慢旋转压力按钮,以患者能耐受为度,一般设定治疗时间30min。大多数患者反映使用后患肢紧绷感轻松感觉舒适[5]。

下肢CPM治疗仪是以持续被动运动理论为基础,通过模拟人体自然运动,激发人体的自然复原率,发挥组织代偿作用,可促进关节周围组织血液循环,有利于肿胀消退[6]。多数患者在术后前三天行CPM锻炼时疼痛较明显,但VA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患者仍可接受该治疗。

亚洲AIDA研究结果显示所有DVT的发生率为41.0%近端DVT发生率为10.2%,PE的发生率为0.5%,和西方国家的骨科大手术患者同样存在VTE高发的危险[1]。采取基础预防措施结合气压治疗及CPM锻炼预防DVT发生,观察组DVT发生率为l1.3%,结果与文献[7.8]基本一致,均提示物理治疗能使术后DVT发病率明显下降。

由于DVT常发生在术后1~15d,高峰期为术后1~7d[9],骨科大手术后凝血过程持续激活可达4周,术后DVT危险性可持续3个月[10]。因此,我们提倡早期进行物理治疗,入院后即开始,肢体气压治疗和CPM锻炼维持到术后2~3周,基础措施维持到术后3个月。通过分析,术后早期行气压治疗及CPM锻炼并未增加切口裂开风险及影响切口愈合,术后引流量变化也无统计学意义。

在使用气压治疗和CPM锻炼时,若已发生深静脉血栓、坏疽、近期接受皮移植手术、动脉严重硬化或缺血性血管病、下肢严重畸形等病患,均不宜使用[10]。

气压治疗和CPM锻炼可降低DVT的发生率,该方法安全适用、无明显不良反应、方便、易于掌握,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无作者.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议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座谈会纪要[J].中华骨科杂志,2005;25(l0):636~640

[2]陈波涛,杨利,侯文,等.温经通络汤预防髋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2;20(02):20~22

[3]熊丽丽,张颖,陆云,等.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预防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18):2014~2015

[4]陈有生,王素伟,钟波,等.间歇充气加压预防髋膝关节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评价[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06):1756~1758

[5]李芝萍,李泽光,甘贵珍,等.早期预防骨折术后静脉栓塞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07(23):44~45

[6]陆红,陈芳,张文雅.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预防脊柱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18):131~132

[7]郭琴香,赵金峰,廉灿云,等.踝泵训练和周期性充气加压对预防股骨转子间及转子下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作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4):319~320

[8]厉驹,吴刚,季卫锋,等.超早期间歇充气加压预防老年转子间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骨伤,2012;25(1):32~34

[9]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M].1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84~l85

静脉炎的预防和治疗 篇8

2002年12月至2007年12月, 辽宁省建平县妇幼保健院收治剖宫产术后血栓静脉炎15例, 为探讨有效的治疗措施, 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情况

年龄19~35岁, 平均26岁, 孕周37~42周, 平均38周, 初产妇10例, 经产妇5例。发病时间术后4~6d 5例, 7~10d 4例, 11d以上6例。发病在左下肢12例, 右下肢2例, 双下肢1例。初期表现为小腿疼痛, 深部压痛及轻度肿胀, 典型症状为弥漫性肿胀、疼痛、活动后加重。

1.2 发病的特点及临床表现

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浅静脉炎患者, 患肢局部红肿、疼痛, 行走时加重, 可触及痛性索状硬条或串珠样结节。深部静脉炎患者, 发病突然, 患肢凹陷性肿胀, 皮肤呈暗红色, 有广泛的静脉怒张及曲张以及毛细血管扩张, 后期出现营养障碍性改变, 伴有淤积性皮炎, 患肢较健肢增粗, 腓肠肌腹压痛明显, 背曲或站立时疼痛加剧[2]。

1.3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RBC<3.7×1012/L 9例, RBC>3.7×1012/L 6例, WBC>11.0×109/L, N>0.8者5例, PLT>150×109/L 11例。行彩超检查, 6例中提示静脉内血栓可能性5例。

1.4 预防

(1) 术后采取药物或物理方法预防其发生。加强患者术后肢体锻炼, 对于手术时间长的患者, 术后6h协助做下肢屈伸运动, 改善肢体血液循环。 (2) 术后通过检查早期发现静脉栓塞, 并给予及时治疗。根据术中情况决定止血剂的用法, 一般术后24~48h停用。长时间止血剂无明显治疗作用, 反而增加血栓形成的危险[3]。

2 治疗的方法及结果

均为非手术治疗包括抗感染、抗凝、溶栓及支持疗法。具体为, (1) 抗感染:青霉素480万U加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2次/d, 氨苄西林3g加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2次/d, 替硝唑200mL静脉滴注2次/d, 或菌必治2g加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 10d为一疗程。 (2) 溶栓:发病1周内给尿激酶2万U加10%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2次/d, 3d后停药, 同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注射部位及腹部伤口处有无出血或渗血。 (3) 补充肝素抗凝及溶栓, 肝素6250U皮下注射1次/d, 体温正常3d后停药。术后给予500mL右旋糖苷40静脉滴注2次/d;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复方丹参片。可以具有扩容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阻止血小板聚集和释放作用[2]。有5例体温超过38.3℃, 其他为37.6~38.2℃, 全身症状不明显, 11例患者由于发现及时给予对症处理后均痊愈。

发生血栓静脉炎的患者应绝对休息, 避免肢体的活动, 忌用手按摩患肢皮肤, 以防血栓脱落。

3 讨论

盆腔静脉数量大, 容血量大, 静脉壁薄而无静脉瓣, 在两层浆膜层之间缺少周围组织支持, 弹力回缩能力差, 血液流动缓慢, 易于瘀滞。由于手术时创伤性应急反应, 可致血小板发生黏附, 激活凝血过程, 使血液凝固形成纤维蛋白, 加之术后患者卧床从而加重了血液凝滞时间, 引起急性血栓静脉炎。妊娠后期由于增大子宫压迫和孕激素的影响, 使盆腔及下肢静脉扩张, 血流缓慢, 静脉压增高, 加之妊娠期血液粘稠度高, 存在着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

总之, 血栓性静脉炎是剖宫产术后较严重的并发症, 应予以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李力.妇产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与处理[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7, 23 (2) :147-148.

[2]孙丽洲, 董自江.女性盆腔血栓性静脉炎的诊疗特点[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8, 24 (4) :263-264.

静脉炎的预防和治疗 篇9

1 静脉炎发生原因

1.1 静脉血管选择不当:

临床实践中, 一般选择管腔由下至上逐渐变粗大、管径直、弹性好、静脉瓣少的静脉作为穿刺血管, 可顺利完成置管。如果选择的静脉管腔小, 静脉瓣多, 易引起置管后送管困难, 为诱发静脉炎的原因。据统计, 贵要静脉发生炎症的概率为22.58%, 正中静脉为24.39%, 头静脉为35.29%[3], 据此一般贵要静脉为首选, 其次选择正中静脉。

1.2 导管材质和型号:

导管材质过硬、型号过大是导致静脉炎发生的另一个原因。导管型号越大, 损伤血管内膜越严重, 静脉炎发生率越高, 正确选用导管是减少PICC并发症的第一步。在输液流速允许情况下, 应选择型号小, 管腔小的导管。

1.3 导管尖端位置:

在PICC置管操作中, 导管置入长度不够, 末端未到达深静脉, 当输注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 可导致静脉炎的发生。置管过程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 导管外露未妥善固定, 穿刺侧肢体活动过频、强度过大等, 都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1.4 护士的穿刺和护理操作技术:

护士操作不熟练, 反复穿刺、牵拉易损伤血管内膜, 穿刺时送管速度过快可造成静脉瓣损伤, 均可引发静脉炎的发生。

1.5 患者自身因素:

患者的性别、年龄、心理状况和个体体质等也与并发静脉炎有关。一般女性血管较男性狭窄, 导管与血管壁摩擦机会增多, 发生静脉炎的概率就高;老年患者管壁弹性差、血管脆性大, 置管过程易造成血管内膜损伤, 加之其血流缓慢, 易形成血栓, 从而促成静脉炎的发生。

2 预防性护理

2.1 心理护理:

当患者为第一次置管时, 由于其不了解置管知识, 会表现出紧张、焦虑等负性心理。所以, 在穿刺前应做好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 介绍PICC置管的相关知识, 向患者介绍穿刺的程序、应用目的和作用及注意事项, 解除患者及家属的紧张心理。

2.2 合理选择穿刺静脉:

穿刺静脉应选择管腔大、弹性好、静脉瓣少的血管。首选贵要静脉, 其次是肘正中静脉, 最后是头静脉。PICC置管穿刺点部位在距肘窝4 cm以上, 穿刺后固定导管于上臂, 避免手臂活动时弯曲, 减少导管与血管壁的机械性摩擦, 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4]。

2.3 导管型号的选择、预处理和注意事项:

穿刺前应根据患者的静脉血管情况, 合理选择静脉穿刺导管的种类和型号。在输液流速允许的情况下, 原则上宜选用型号小, 管腔小的导管。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单腔三向瓣膜式导管是一种极柔软的高弹性亲水性硅胶导管, 组织相容性较好, 对血管和周围组织损伤极小,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另根据每个患者的身高不同, 准确测量预置导管长度, 在置管前要对导管进行修剪, 并将导管进行预处理, 置管前将导管浸泡在100 m L无菌生理盐水加5 mg地塞米松和2 m L利多卡因混合液中, 浸泡时间2 min, 静脉炎的发生率可降至10.7%[5]。目前临床使用的导管一般都是非耐高压的PICC导管, 造影时应提醒医师不要向导管内推注对比剂。

2.4 导管尖端位置的确认:

完成置管后, 通过X线确认导管尖端位置是否正确, 如有必要可行造影术, 及时对导管位置进行调整, 确保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为宜, 一般位于上腔静脉的下1/3处最佳[6]。

2.5 严格护理操作技术, 掌握置管技巧:

操作者应严格无菌操作, 熟练掌握置管技巧, 送管时应缓慢、匀速、动作轻柔, 最佳送管速度是每次0.3~0.6 cm, 切忌反复硬插, 否则易致血管内膜、静脉瓣的损伤而发生血栓性静脉炎。在送管过程中, 如遇到送管困难可边推注生理盐水边送管。妥善固定导管外露, 避免穿刺侧肢体活动过频、强度过大, 避免抬举重物等。

2.6 家庭护理的健康教育[7]:

在化疗间歇期, 多数患者居家调养。在此期间导管携带使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恐惧, 担心护理不当导致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应对患者及家属开展PICC家庭护理知识的健康教育, 提高患者自我护理导管能力, 减少相关并发症, 提高导管使用寿命。家庭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 (1) PICC维护。嘱患者每3~7 d带齐导管相关维护手册返院, 由专业护士进行消毒、冲洗导管、换贴膜和肝素帽、测量臂围等维护活动。 (2) 生活护理。为减少导管对穿脱衣袖的影响, 可用丝袜剪成长约20 cm的一段做成袖套套住导管, 利用其光滑性, 方便穿脱衣服, 先穿置管侧衣袖, 后脱置穿脱衣袖以防过度牵拉手臂。洗澡可采用沐浴的方式, 但避免泡浴、盆浴和游泳, 洗澡时可使用专用PICC防水护套保护穿刺处, 也可使用保鲜膜缠绕手臂穿刺处, 防止潮湿。 (3) 运动护理。置管侧手臂适宜做反复握松拳头的动作, 避免反复弯曲手臂的动作, 避免该侧手臂提超过5 kg的物体, 避免穿刺侧肢体长时间下垂以及做引体向上、俯卧撑、举哑铃等持重运动。 (4) 导管的日常护理。观察固定导管的敷料有无卷边, 松脱或敷贴下有无水泡、潮湿;观察导管皮肤处的穿刺点有无渗漏、渗血或分泌物;观察导管外露部分有无暗红色或黑色血液凝结;观察置管侧手臂有无肿胀, 皮肤有无淤青, 指端温度有无异常;沿置管方向向上触摸血管, 观察有无触痛、硬结、是否伴有红肿;嘱儿童不要玩弄导管的体外部分, 不要让锐器和利器划伤导管外露部分;一旦发生断管或导管长距离滑脱的危急情况, 应保持冷静, 立即停止手臂活动, 将导管的残留端反折, 用胶布固定按压住, 迅速前往医院处理。

PICC置管所致静脉炎不仅会影响治疗效果, 而且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感。因而护士必须掌握PICC置管所致静脉炎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性护理措施。在护理实践中, 护士应加强责任心, 不断学习PICC置管的护理干预及护理技巧, 以人为本, 掌握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念, 做到并发症的早预防、早发现和早处理, 逐渐提高PICC置管的留置时间, 减轻患者痛苦, 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PICC置管,静脉炎,预防性护理

参考文献

[1]乔爱珍.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技术与管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

[2]和晓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化疗所致静脉炎的防护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29) :3571-3572.

[3]梅思娟.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 (上半月版) , 2008, 5 (8) :13-14.

[4]郭丽娟, 张鸿雁, 赵晓玉, 等.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穿刺部位的改进[J].护理学杂志, 2006, 21 (23) :37-38.

[5]乙苏北, 王岩, 李丹, 等.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的预处理对乳腺癌化疗患者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07, 14 (1) :93-95.

[6]杨风, 朱文娣.PICC导管植入后的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6, 12 (9B) :1851.

静脉炎的预防和治疗 篇10

1 内镜介入治疗

1.1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治疗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治疗(Endoscopic variceal sclerotherapy,EVS)是通过硬化剂注射后,使静脉内皮发生炎症反应,血管内形成血栓、机化、结缔组织增生、血管硬化闭塞,从而达到治疗目的。2002年Tomikawa等[1]报道2105例EVS治疗患者,由日本两所大学完成,急诊止血率为98.9%,食管静脉曲张消失率为83.5%。国外研究认为[2],EVS治疗不仅消失EV,还可使部分硬化剂到达穿通支静脉流向深支,甚至外膜静脉,血栓形成使其闭塞,故静脉曲张复发率较低,远期疗效较好。程留芳等[3]对解放军301医院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硬化治疗十三年回顾分析,EVS治疗食管静脉曲张消失后远期复发率为23.7%。但对已经报道的16个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4]发现,由于EVS多次、大剂量注射硬化剂,与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高,包括吞咽困难、异位栓塞、食管狭窄、食管溃疡出血等,其中溃疡出血大约占所有再出血事件的14%。业已证实,EVS的长、短期疗效好,静脉曲张复发率低,但并发症尤其是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高,故EVS已随着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术(Endoscopic variceal ligation,EVL)的推广而地位逐渐下降。

1.2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是通过高弹性硅胶圈对食管曲张静脉表面黏膜及部分静脉壁结扎,致局部缺血、坏死、脱落,曲张静脉血栓形成,曲张静脉闭塞消失,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套扎方法有标准结扎法(每次结扎5~6个点)、密集结扎法(每次结扎10~24个点)。目前共识密集套扎法能获得更好的食管曲张静脉消失率及降低再出血率。EVL易操作,并发症少,能有效控制急诊出血,止血率达70~96%,食管静脉曲张消失率为51.7~93%[5]。国内外多家医院对食管静脉曲张EVL大宗病例研究也证实,EVL可以快速消除EV,急诊止血率高,近期出血率显著下降,副作用少,目前已成为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一线治疗方案[6-7]。但因EVL仅结扎食管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曲张静脉,对深支、穿通支及细小静脉并无作用,故静脉曲张消失后复发率高,术后1年复发率20~70%[8]。Altintas等[9]对实施EVL术后的病人随访显示,食管静脉曲张3年复发率57.14%,再出血率19.04%。综上,EVL的近期疗效显著,与EVS相比并发症尤其是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其复发率高,远期疗效差,是其缺点。

1.3 食管静脉曲张套扎序贯硬化治疗

EVS和EVL的临床疗效是肯定的,但各有优缺点。EVS治疗复发率较低,并发症发生率高;EVL治疗并发症少,但复发率高。近年来国内外对内镜联合治疗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以期寻找到可提高远期疗效并减少并发证的内镜治疗方法。研究提示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序贯硬化治疗(Endoscopic variceal ligation plus sclerotherapy,EVLS)是较理想的方法之一。EVLS治疗即先进行正规的套扎治疗,待曲张静脉基本消失或仅存小的曲张静脉后,再给予2~3次小剂量(每点2~3ml,每次总量不超过15~20ml)的硬化治疗,使曲张静脉完全消失,降低EV复发率。Laine等[10]认为EVLS能有效预防再出血,因为EVL后曲张静脉内血栓形成,血流减少,致曲张静脉塌陷,并呈节段性分布,若继续EVL效果不佳,而序贯应用EVS,可使大小静脉及部分交通支闭塞,产生较可靠的预防出血。Cheng等[11]对EVLS与EVL的疗效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EVLS食管静脉曲张消失率高于EVL,而食管静脉曲张复发率低于EVL,在并发症方面两者无明显差异。朱萱等[12]对EVLS与EVS的疗效进行对比研究发现,EVLS食管静脉曲张消失率高于EVS,EVLS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EVS,而复发率与EVS无明显差异。王柏清等[13]对近年来有关内镜下套扎序贯硬化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共11篇文章)进行荟萃分析,评价EVLS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效果。结果显示:EVLS食管静脉曲张消失率较EVL高,复发率较EVL低,并发症发生率较EVS低,而复发率与EVS无明显差异。可能因为EVLS为EVL术后EV基本消失后再行硬化治疗,注射硬化剂剂量小,且硬化治疗次数少,故并发症明显低于EVS。但由于EVLS硬化剂注射量小,不能充分闭塞深层血管包括侧支血管、交通支静脉及食管周围静脉等,使其远期疗效仍不能令人满意。同时我们由此发现,严格的定期内镜随访和重复治疗是很重要的。

1.4 EVL术后超声内镜引导下硬化剂注射治疗(EUS-EVS)

普通内镜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因不能充分阻塞与曲张静脉复发相关的穿支静脉及食管周围静脉,故控制EV复发皆不理想。近年随着超声内镜技术的发展,超声内镜诊断和引导下的介入治疗逐渐被人们所重视。Lahoti[14]等2000年首次对5例食管静脉曲张病人采用线阵彩色多普勒EUS引导下硬化剂注射治疗,超声下将硬化剂直接注入穿支静脉处,致血流阻塞。结果显示可明显减少根除EV所需治疗次数(平均2.2次),随访15个月未发现EV复发及死亡发生,提示EUS-EVS治疗EV安全有效。2006年de Paulo[15]尝试进行了相关研究,他们报道25例EUS-EIS注射治疗食管侧支静脉,25例行传统内镜下硬化剂注射,随访6个月,观察曲张静脉消失效果、复发及并发证情况,前者复发率低于后者,为EUS进一步研究和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Lee等[16]报道9例EVL消失EV后,成功的应用辐射式EUS引导下细针注射硬化剂阻塞穿支静脉,平均所需治疗次数为2次,无相关并发证发生。总之,超声内镜用于预防内镜治疗后EV复发具有可行性,通过超声内镜辅助可以较准确地将硬化剂注入与EV复发相关的静脉将其闭塞,从而可以有效地预防EV的复发。但EUS-EVS目前还处于尝试阶段,其结果有待大样本病例观察来证实。

2 放射介入治疗

2.1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是经颈静脉、肝静脉向门静脉主要分支穿刺后,扩张肝内穿刺道,并植入支撑架,形成门体分流。TIPS的优点是:与外科手术相比创伤小、成功率高,能有效降低门脉压力,近期疗效十分显著,据报道[17]急症出血控制率97%以上。其缺点是:内支撑架置入后部分肠道血流未经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增加了肝性脑病的发生率;而进入肝脏的营养物质的减少则引起肝功能进一步损伤;远期效果更不尽如人意。TIPS术后1年支架狭窄、闭塞率31%,复发出血率为26%,术后2年支架狭窄、闭塞率47%,复发出血率32%。因此,TIPS目前仅作为内镜和药物等难治病例的备选方法,不推荐为EV的常规治疗。

2.2 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

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Percutancous transhepatic variceal embolization,PTVE)是经皮肝脏穿刺至肝内门静脉分支,选择性地进行胃冠状静脉插管,用栓塞材料闭塞血管,达到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一种介入治疗方法。其优点是:一次性栓塞曲张静脉,急诊止血率高,近期疗效显著。缺点是:不能降低门静脉压力,栓塞的血管很容易再通,静脉曲张复发率高,远期疗效差。因此,临床应用较少,还需要在栓塞材料、操作技术和方法等方面进一步探索、改进。

3 内镜联合其它介入治疗

3.1 内镜治疗联合部分脾栓塞术

大部分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病人合并脾大、脾机能亢进。内镜治疗联合部分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为目前公认的预防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治疗脾功能亢进的有效方法。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流量60%~70%来自脾静脉。PSE减少了脾脏到门静脉血流量,降低了门静脉压力和肝静脉契压,从而改善门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一般认为脾栓塞面积达30%~40%可缓解脾功能亢进,脾栓塞面积达50%~60%则有降低门静脉压力的作用[18]。同时由于被栓塞部分的脾实质梗死、机化,从而减少脾脏巨噬细胞破坏血细胞的作用,血小板水平提高,降低了再出血的危险性。王言飞等[19]对内镜治疗(EVL+EVS+组织粘合剂栓塞)联合PSE序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与单纯内镜治疗组曲张静脉消失率分别为92.3%,76.5%,复发率分别为11.5%,41.2%,具有统计学意义。总之,内镜治疗联合PSE能降低门脉高压,显著降低EV复发,提高远期疗效,且PSE操作简单,创伤性小,尤其适应于肝功能较差、难以耐受分流及断流手术的患者。此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3.2 内镜联合光动力学疗法或氩气血浆凝固法

EVL和EVS不能充分阻塞与曲张静脉复发相关的穿支静脉及食管周围静脉,EV容易复发。李长政、程留芳等[20]对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治疗后内镜和超声内镜表现的演变进行了长期观察认为,静脉曲张复发有2种方式:一是食管粘膜壁内出现一些再生的细小静脉,并逐渐增粗;二是原曲张血管再通。且绝大部分食管静脉曲张(93%)以细小静脉再生的方式复发。早期消除、抑制这些细小静脉,对预防EV复发具有重要意义。EVS和EVL治疗的食管曲张静脉都是较粗大的静脉,再生的小血管比较细小,无法采用套扎、硬化治疗。炉焕元等[21]对激光使食管粘膜纤维化来预防套扎后EV的复发做了研究。将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后病人42例随机分为2组,激光治疗组21例,对照组21例。激光治疗后胃镜随访12个月,激光治疗组复发率14%,对照组复发率43%。治疗12个月后胃镜复查见食管下段粘膜纤维化改变。以上研究表明,光动力疗法通过使细小静脉血栓形成及食管粘膜纤维化,消除细小静脉,抑制局部毛细血管增生,增强粘膜面覆盖层及支撑力,阻止了穿静脉向内侵犯,明显降低了套扎后EV的复发率。之后,意大利Cipolletta等[22]将套扎治疗和氩气凝固法结合起来,利用电离的氩气对食管粘膜进行电凝。结果表明,此治疗法亦能使食管粘膜广泛纤维化,明显降低套扎术后EV复发率。总之,光动力疗法和氩气凝固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和靶点,是很有前途的治疗方法。

上一篇:学校音乐下一篇:宋词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