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模块

2024-06-13

新闻模块(精选四篇)

新闻模块 篇1

一、模块化教育与“新闻采写”课程改革背景

模块化教育改革源自于“MES”和“CBE”两大理论流派:MES (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 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 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 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 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 可称之为“任务模块”;CBE (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是以知行能力为依据确定模块, 以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 可称之为“能力模块”。[1]进入新世纪以后, 这两大流派传入我国, 并将“任务模块”和“能力模块”进行了融合, 即将能力培养融入任务模块之中, 将“知识输入导向”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能力输出导向”模式。

“新闻采写”课程以往教学中已经采取了分体系教学模式, 课程内知识体系有着相对的独立性, 可以较好地构建一个任务模块, 该课程的模块构建倾向于以任务模块为主, 将能力模块分散在任务模块下进行整合。为适应任务驱动的模块化教学需要, 综合运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提升学生新闻采写能力。

新媒体时代是一个媒介大融合的时代, 在此背景之下, 传媒业的发展将越来越依靠技术规律、行业规律、市场规律和资本规律等内生力量, 也将推动媒体用人标准的“技术化”、“市场化”、“专业化”及“复合型”。[2]早在2010年就有专家称, 我国新媒体产业链人才需求超过500万, 并必将以每年高达82%的幅度递增。新媒体产业链蕴藏着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新的岗位, 其中网络、动漫、游戏、3G、新闻、编辑、广告、创意、营销、编导等专业的新媒体人才和技术人才需求量非常巨大。[3]高校必须捕捉住新媒体市场人才需求特征, 以培养出新型的传媒应用型人才。

近七、八年时间, 安徽地方院校的新办新闻学专业开设迅速升温, 安庆师范大学、黄山学院、合肥学院等14家地方本科院校都相距开设了新闻学专业, 部分院校甚至将原本专业隶属的中文系改名为文化与传媒系或文化传播系等, 这些新办新闻学专业大都瞄准了新媒体方向。例如, 网络新闻、数字广播电视等。但由于专业开设起步低, 师资力量和实验设备等软硬件的不足, 导致许多院校的课程改革和实践教学成效不大, 大部分还停留在沿袭传统学术型高校新闻学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 严重迟滞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步伐。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模块化教学是被国际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成功典范, 合肥学院作为一所应用性示范本科院校, 充分发挥其与德国应用科学大学长期合作的优势, 借鉴其模块化教学新理念, 近几年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和课程改革上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果, 获得了教育部和国内外诸多高校的认可。自2011年伊始, 学院就在各系遴选了重点专业力推模块化教学改革, 作为中文系模块化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新闻学专业已完成课程模块化体系和匹配的能力培养目标设计, 并从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对11级新闻学专业学生实行了模块化教学改革, 效果反馈较好。

二、基于能力导向“新闻采写”课程模块化建设

(1) 课程模块化建设技术路线。课程模块化建设是模块化实践教学的重要依据。“新闻采写”课程将划分为“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两大模块, 分两个学期完成。其课程模块化建设的技术路线是:一是明确“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两大模块所要培养的新闻采访能力及新闻写作能力各自的操作流程和运行规律。二是在上述各自的操作流程和运行规律基础上细化出“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两大模块的二级子模块。三是对照二级子模块, 研判和设计其对应能力群组, 绘制对应的教学路径。

(2) “新闻采写”课程模块化设计。按照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各自操作流程和运行规律, “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模块各细化出4个二级子模块, 其对应能力群组及教学路径设置如下:

第一, “新闻采访”模块是按照新闻采访活动中“线索 (信息) 搜寻与选择 (模块1) →提纲设计与采访策划 (模块2) →访谈执行 (模块3) →后续材料整理与分析 (模块4) ”这一流程进行设计, 以此形成其4个内容模块。对应能力群组及教学路径设置:模块认知→模块能力群组:“线索 (信息) 搜寻与选择能力→提纲设计与采访策划能力→访谈技艺→后续材料整理与分析能力”→模块实践及延伸。

第二, “新闻写作”模块是按照新闻写作活动中“写作材料 (实质是采访材料) 选择与加工→新闻作品制作→新闻作品传播→作品评价与反馈”流程设计的, 以此形成其4个内容模块。对应能力群组及教学路径设置:模块认知→模块能力群组:“写作材料 (实质是采访材料) 选择与加工能力→新闻作品制作能力→新闻作品传播能力→作品评价与反馈分析能力”→模块实践及延伸。

由上可见, “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子模块细化是依据各自操作流程和运行规律设计和安排的, 并形成新闻采写过程中由起始“线索 (信息) 搜寻与选择”到最终“作品评价与反馈分析能力”的传播闭循环结构, 目的是为了完善“新闻采写”课程模块化改革的内部结构体系, 提升对应的教学和能力培养的可操作性。

三、“新闻采写”课程模块化实践教学改革与实施

(1) 实践教学理念转变。理念转变直接决定了“新闻采写”课程模块化实践教学改革执行与实施。首先, 转变传统实践教学中关于知识和能力培养辩证关系的处理——以“知识输入”为中心, 形成课程模块化基础上面向“能力输出”的实践教学理念, 导向由强调前端 (知识) 输入转变成后端 (能力) 输出, 以突出和重视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其次, 扭转传统实践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的主体角色, 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4]第三, 转变传统教学中先知识后技能, 知识教学和实践操作完全割裂教学组织形式, [5]形成以能力输出导向为主线贯穿的知识与实践教学统一理念。

(2) 模块实践平台建设延伸:三级实践平台构建。实践平台是“新闻采写”课程模块化实践教学的实施硬件支撑, 要转变传统集中于课程实验平台建设单一模式, 将其延伸至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基地以形成三级模块实践平台。首先, 建设并充分利用课程实验平台。学院网站、广播台、校报、管理部门的活动新闻采制等校内课程实习平台目前, 我院新闻学专业实验室已投资300余万元, 主要包含报纸编辑实验室、视频编辑实验室、新闻模拟演播室和校企合作嵌入式实验室“创意工厂”。其次, 固化校内实践平台。建设校园模拟电视台、学院及系部网站、广播台、校报等校内课程模块实践平台。第三, 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平台。经过近8年时间的发展, 我院新闻学专业建设并形成了合肥报业传媒集团、合肥电视台、新安房产网、万家热线、合肥新方舟广告公司等10余家校外媒体实习基地, 实现了全媒体覆盖, 增加了学生一线媒体实战机会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3)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突破传统教学中以讲授法为主, 综合运用项目教学法、案例讨论法、实验法、参观法、调查法、实习法、练习法、探究法、基于问题学习法、互动法、自主学习等方法, 并辅以多媒体教学、仿真模拟教学、读评报训练、新闻采写现场观摩等多样化教学手段, 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融合创新, 扎实提升学生的新闻采写实践应用能力。需要重点突出的是模块化教学方法中最具特色的自主学习法。“新闻采写”模块教学一般分为“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两个模块分两个学期完成, 单学期的模块教学学时分配包括40个理论学时、24个实验学时、36个自主学习学时, 共计100个学时学习总量。24个实验学时和36个自主学习学时增大是为了加大学生实践次数, 提高学生的新闻采写能力。其中, 36个自主学习学时的内容安排是:与学生第二课堂学习的对接、课程模块实践与实习等, 主要目标是完成上述三级实践平台新闻采写报道任务,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操作能力。

(4) 双向“互挂 (兼) ”型实践教师团队形成。传统的“引进来、走出去”新闻传播学专业“双师型”实践教师团队建设多流于形式, 主要问题是传统的高校与媒体人员互聘, 主要集中在高校对新闻单位领导或者专家的聘任, 教学形式大部分是每年约请这些领导或专家进行1~2次的学术讲座, 而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师却极少能在新闻单位兼职或者挂职。2013年, 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下发了《关于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 (教高[2013]7号) , 启动新闻单位与高校新闻传播院系人员互聘“千人计划”, 要求新闻单位和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实现人员双向兼职或挂职, 从而打通了二者之间双向“互挂 (兼) ”型团队建设的政策通道, 有力地落实和解决了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

(5) 实践教学考核结构调整和模式创新。课程模块化实践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是面向能力输出导向的转变, 必然映射到课程考核结构调整和模式转变:增大对学生实践考核的比例, 用以推动学生实践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结合我院特色, “新闻采写”模块实行“N+2”考核模式[6]:“N”为平时成绩 (50%) , 包括“实验成绩 (20%) +课程作业 (10%) +自主学习 (20%) ”;“2”包括“期末考试 (40%) +读书笔记 (10%) ”。

参考文献

[1]李强.职业教育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模块化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 2010 (47) .

[2]童兵, 黄奇萃.中国新闻教育创新的压力和动力[J].中国记者, 2010 (9) .

[3]王斌.2010年新媒体产业发展十大趋势[DB/OL].中国新闻出版信息网, http://www.cppinfo.com/ggfw/cbsd/2010/8500.shtml, 2010-01-07.

[4]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D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1008/93785.html, 2010-08-01.

[5]李海涛.模块化教学条件下课程体系的构建[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5) .

新闻模块 篇2

<%@ Page Language=“C#” AutoEventWireup=“true”CodeFile=“Default.aspx.cs” Inherits=“_Default” %>

“http://1/DTD/xhtml1-transitional.dtd”>

无标题页

Web.config

提交新闻后台代码

protected void Button1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SqlConnection conn = new

SqlConnection(ConfigurationManager.ConnectionStrings[“connection”].ConnectionString);

SqlCommand insertcmd = new SqlCommand(“insert into news(新闻标题,新闻内容,作者)values(@新闻标题,@新闻内容,@作者)”, conn);

//为每个数据库字段设置参数

insertcmd.Parameters.Add(“@新闻标题”, SqlDbType.VarChar, 200);

insertcmd.Parameters.Add(“@新闻内容”, SqlDbType.VarChar);

insertcmd.Parameters.Add(“@作者”, SqlDbType.VarChar, 20);

//为每个参数赋值

insertcmd.Parameters[“@新闻标题”].Value = TextBox1.Text;

insertcmd.Parameters[“@新闻内容”].Value = TextBox2.Text;

insertcmd.Parameters[“@作者”].Value = TextBox3.Text;

try

{

conn.Open();//打开数据库

int flag = insertcmd.ExecuteNonQuery();//执行添加

if(flag > 0)//如果添加成功

{

Response.Write(“”);

this.TextBox1.Text = “";

this.TextBox2.Text = ”“;

this.TextBox3.Text = ”“;

}

else// 如果添加失败

{

Response.Write(”“);

this.TextBox1.Text = ”“;

this.TextBox2.Text = ”“;

this.TextBox3.Text = ”“;

}

}

catch(System.Exception ee)//错误处理

{

Response.Write(”");

}

finally

{

conn.Close();//关闭数据库连接

}

新闻模块 篇3

思辨能力 (critical thinking) 在国外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界定思辨能力的分项能力”、“构建思辨能力的量具”和“教学研究”三方面, 就思辨能力如何教等问题展开研究。文秋芳就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做出了相关研究, 并构建了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此外, 还有学者就大学英语演讲、辩论、英语口语、英语作文的思辨能力进行分析研究。

新闻英语承载者英语的思维方式, 传递着英语文化意义, 驱动着英语思辨的视角。因此, 在英语新闻中提炼篇章句法素材, 培养英语思辨能力, 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是未来拓展英语教学的趋势。将新闻英语引入大学英语课堂在国内已有广泛研究, 但基本上都以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为目的, 没有将英语新闻教学与英语思辨能力培养问题结合起来。

二、英语教学现状

学生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 到大学阶段多数会遇到英语学习瓶颈问题, 即汉语化的英语读写方式与习惯根深蒂固难以突破。其次, 由于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支持, 再加上大学英语教师面对的是具有一定英语能力的大学本科学生, 各类教学软件铺天盖地, 应有尽有, 方便实用, 从语言输入的角度看, 现阶段的学生完全可以脱离老师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的作用急需再定位。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基于语言输入与输出理论来设计教学模式, 忽略了语言加工过程的教学设计。

三、英语新闻模块教学模式

教学素材基于新闻语料, 直接来源于国内外英语主流媒体各大网站, 极具时效性和原创性。如:New York Times 《纽约时报》, Times 《泰晤士报》, Washington Post 《华盛顿邮报》, the Guardian《卫报》, Global Times《环球时报》, BBC news, NewYorker 《纽约客》, CCTV 9, Chinadaily《中国日报》等。

1.理论基础

“句法结构”理论与“原则--参数” (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 theory) 理论:

乔姆斯基句法结构理论的核心认为 “普遍语法”知识是指一种内在的语言逻辑知识或是对于不同语言结构的可能性的一种认知能力。普遍语法是一切人类语言必须具有的原则、条件和规则系统。原则具有普遍性, 含有一些数值未定的参数, 参数的数值由个别的语言来选择和决定。普遍语法参数的设置及操作使人类语言呈现多样化的系统, 揭示不同语言间的共性特征, 同时普遍语法参数理论可以为各民族语言之间的差异现象提供解释。

2.理论应用

教师主动干预学习者的语言加工过程, 帮助学生修定汉英两种语言转化的参数。通过这种参数转换训练让学生自主进行英语思维下的阅读和写作练习, 英语教学不仅仅定位在语言训练这一层次上, 而是通过语码转换进行有效地思维训练, 帮助学生构建英语思维框架, 植入相对汉语思维的英语参数, 达到提升英语语言素养的目的。

3.教学模块设计

Step 1 : 根据选择的新闻素材, 在汉语思维下分解信息, 以词和词组为信息单位。教师通过PPT只展示给学生分解后的信息。例如: (新闻语料来源:The Economist, 2012.3) : (编码阶段)

the ECB’s liquidity injections

for indebted governments

successfully

buy time

but

for permanent relief

the euro zone

need

build

institutions

allow joint liability

for government debts

balance with fiscal discipline

Step2: 指导学生将零散信息划分信息组, 确定主句。 (注:借助PPT用不同颜色把信息组分区标志) (语码接收阶段)

A…, but B… .

Step 3:寻找辅助信息组与主句信息的链接点, 确定附加成分位置。 (语码加工转换阶段)

A…, = ① ④ ② ③

the ECB’s liquidity injections ①

for indebted governments ②

successfully ③

buy time ④

B…=【 ① 】 the euro zone needs to build institutions (that ② ③ ④)

for permanent relief ①

the euro zone ②

allow joint liability ③

for government debts ④

balance with fiscal discipline⑤

Step 4: 学生依据教师所给的信息链接图标, 完成英语句子。 (解码阶段)

4.教学模块分析

本教学模块, 要求教师主动干预学习者的语言加工过程, 并且帮助学生修改和设定汉英两种语言转化的参数, 通过这种参数转换训练让学生自主进行英语思维下的阅读和写作练习, 英语教学不仅仅定位在语言训练这一层次上, 而是通过语码转换进行有效地思维训练, 达到提升英语语言素养, 培养思辨能力的目的。培养学生接近真正意义上的英语读写, 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汉英语码的自由转换。

四、结语

英语新闻教学模块并不是在传统读写课堂基础上的简单添加, 而是要对整体的大学英语读写教学模式起到驱动作用。教学模块的框架构建和参数修定, 以及跨文化能力的培养都应贯穿整个大学英语读写教学, 相互促进, 整体提升。教学模块设计在素材上是对大学英语读写课堂的补充, 重视过程教学。模块的设计要满足教学目的的需要, 新闻素材的选择必需具有典型性, 既要整体相辅相成, 又要各自独立成体系。下一步研究重点是确立新闻模块教学大纲, 依据大纲选择新闻素材, 提炼出有效度的教学模块, 让新闻教学模块与整体的大学英语教学融为一体。并把这一教学过程形成模块儿有效地补充英语教学体系, 在提高汉语学生英语读写能力的同时, 达到对学生“英语思辨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Ron Scollon, Suzanne Wong Scoll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Discourse Approach.跨文化交际:语篇分析法[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2]戴曼纯.最简方案框架下的广义左向合并理论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8) .

[3]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8) .

[4]文秋芳, 王建卿等.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 2009.

[5]文秋芳, 赵彩然等.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客观性量具构建的先导研究[J].外语教学, 2010.

[6]沈静楠.信息网链与大学英语语篇教学[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9.

新闻模块 篇4

一、模块化、模块再整合与模块化生产网络演化

目前, 主流的模块化理论认为模块化具有三个层次, 即设计模块化、生产模块化和组织模块化[2], 一般认为设计模块化是生产模块化的前提, 生产模块化是组织模块化形成模块化分工的前提。但是, 三者之间并不是必然的递进关系, 也就是说设计的模块化并不一定会导致生产模块化和组织模块化, 而组织模块化必然是以设计模块化与生产模块化同时实现为前提的。设计的模块化、生产的模块化都是与产品本身直接相关, 可以统称为产品的模块化。本文所讨论的产品是已经实现了设计的模块化与生产的模块化, 并形成了模块化分工网络的产品, 重点考察产品的模块化程度改变对组织模块化及产业竞争格局的影响。

(一) 模块生产的分离

传统厂商生产理论模型在分析企业的产品生产成本函数时, 将企业的产品生产投入与生产过程看做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 企业根据固定投入的规模和产品的变动成本计算盈亏平衡点, 进行产品定价。但是, 在模块化产品系统中、尤其在产品系统整体设计规则约束下, 复杂产品系统实现了基于功能的模块化分工。由于不同功能模块生产的规模经济水平不同, 整体产品生产决策的最优并不能保证产品每个构成功能模块的生产实现最优, 这可能使一些模块潜在的规模经济潜力得不到充分释放, 由此产生了产品功能模块生产外部化的经济动因。

假定产品系统有两个价值功能模块构成, 用模块A和模块B代表, 模块A与模块B构成了该产品生产的中间投入品。假设生产1单位模块A正好需要1单位模块B, 可以用相同的产出单位度量模块A和模块B。参考Oz Shy的成本函数假设[3], 假定生产每个模块的成本函数都是非线性的, 模块A的成本函数记为:TCA (q) =FA+cAq2, 模块B的成本函数为:TCB (q) =FB+cBq2。

若企业将整个产品生产完全内化于一个企业内部, 则该企业的产品生产成本函数为:

企业在平均成本最小处组织生产, 产品平均成本最小化条件为:

则产品生产平均成本为:

当完整产品生产完全内化于一个企业时, 企业按照q*的产量以AC*的成本进行产品的生产。在交易费用假设为0的情况下, 分析模块A与模块B的生产在何种条件下将会分离出来。

当模块A生产平均成本最小的最优产量决策为

当模块B生产平均成本最小的最优产量决策为。

模块A与模块B生产分离需要满足条件:

由于按照完整产品生产决策最优产量q*既不是模块A生产最优产量均衡点, 也不是模块B生产最优产量均衡点, 只要, 必有ACA*+ACB*

模块A与模块B达到各自最低成本的各自最优产量qA*、qB*一般是不同的, 在竞争的压力下, 完全内化于企业内部的整体产品生产有动力将模块A与模块B的生产相分离, 以实现模块生产的专业化与潜在的规模经济, 完整产品生产的平均成本降低为, 而qA*与qB*产量的差额可以通2过具有较高最优产量模块的外销或具有较低最优产量模块的外购来处理。若产品系统各模块生产分离产生的交易费用与采购次数和交易费用系数相关, CE=εn, n为采购次数, ε为完成每次交易所需进行的产品搜寻、谈判、执行交易成本系数, 则必须满足:AC*-ACA*-ACB*>εn, 即

通过降低交易费用系数ε, 提高交易效率, 以及促进与模块生产企业的长期合作, 降低模块采购的合约成本, 建立与模块生产企业的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能够有效的促进产品模块化生产的分离。

以上分析表明当产品系统可以实现模块化分工, 并且产品各构成模块分别存在规模经济时, 就有可能通过产品内分工, 把对应不同有效规模的产品模块生产相分离, 安排到不同组织部门与地理空间去进行生产, 以充分发挥出各模块生产的规模经济性, 这能够促使产品整个价值链效率的提高, 达到节省平均成本和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目标。当一系列企业围绕一种最终产品系统而建立起生产过程的组织间网络, 以及在更广的地域范围内将产品生产过程的不同模块生产分散到不同地区, 寻求最低产品生产成本驱动产品生产的一体化组织就被产品内分工的网络组织所取代, 产品的模块化生产分工网络就会发展起来。

(二) 模块产品的联合定价

在大多数情况下构成产品系统的各功能模块之间是一种互补关系, 假设某产品有两个价值功能模块构成, 仍用模块A和模块B代表, 其价格分别为PA和PB来表示, 假设不存在联接费用。若对最终产品的需求函数设定为:

Q=T-αP, 其中α>0, P=PA+PB

则最终产品需求函数:Q=T-αPA-αPB

对模块A与模块B的需求函数分别为:

有, 模块A与模块是一种互补关系。假设模块A和模块B两种模块均实现了最低成本生产, 分别以CA和CB表示。当每个模块厂商独立决策时, 生产模块A的利润可表示为:

同理, 生产模块B的利润最大化要求

根据以上两式可以求得模块A与模块B生产利润最大化价格P*A与P*B, 此时整个产品的定价为:P=P*A+P*B。但当决策目标为两家模块生产厂商整体利润最大, 即产品整体利润最大, 需要满足条件:Maxπ= (P-C) *Q= (P-CA-CB) * (T-αP) , 满足利润最大化一阶条件:。

若模块A与模块B均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 此时PA*=CA, PB*=CB, 则, 产品系统定价P=PA*+PB*, 不存在联合定价的激励;若模块A处于非完全竞争市场, 模块B处于完全竞争市场, 此时各模块生产利润最大化价格PA*>CA, PB*=CB。由于模块A利润最大化条件, (T-αPA*-αPB*) -α (PA*-CA) =0, 此时, 模块A对模块B也不存在联合定价的激励, 但由于产品利润都集中于模块A, 模块B对模块A有升级的动力。

若模块A与模块B均处于非完全竞争市场, 此时各模块生产利润最大化价格PA*>CA, PB*>CB, 由于 (T-αPA*-αPB*) -α (PA*-CA) =0, 此时必有, 这说明若降低整体产品系统的价格, 整体产品利润将增加, 各模块生产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分离定价并不能保证整体产品系统自动实现利润最大化, 并且容易证明模块生产的利润越高, 实施联合定价的激励也就越强, 而模块A与模块B一旦实现了联合定价将会以更低的价格获得更高的整体利润, 原来的模块供应商将会被挤出产品系统分工网络。

以上分析假设产品系统各构成模块只有两个, 并且模块重要性相同的情况下, 阐释了产品系统各构成模块联合定价激励存在的条件。模块的联合定价既可以通过直接投资也可以通过企业并购、购买技术许可, 将存在利润的模块直接置于自身控制之下, 也可以通过技术研发直接推进模块“再整合”来实现。前者对整个产品的模块划分并不产生影响, 而后者则改变了产品的模块划分范围, 在实际中这两种方式往往相互结合, 把“自主研发”、“收购技术性企业”、“购买技术授权”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再整合”是指两个模块合二为一, 意味着产品系统模块整合形成功能更强大的新模块。在许多行业里, 模块“再整合”行动也降低了整个产品系统的生产成本, 例如在电子芯片行业, 这一点尤为明显。在功能、性能相同的情况下, 单芯片方案往往比多芯片方案的成本更低, 而在其它行业中, “再整合”使原本由两家独立厂商负责生产的模块改由单一企业提供, 这至少减少了系统的连接成本, 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兼容性也会有所提高, 考虑到这些因素, 产品系统模块“再整合”的激励也会更强。

模块再整合是要花费成本的, 既包括企业直接投入, 也包括因产品模块化程度改变所带来的风险, 而模块再整合的收益主要来源于新模块所创造利润有较大的提升, 或者新模块的性能有较大提升。在产品系统演进的不同阶段, 模块再整合的成本与收益也是动态变化的, 虽然有模块再整合的激励, 但模块再整合行为是否实施, 还需要企业在成本和收益之间进行选择。

(三) 模型讨论

从以上分析来看, 在产品系统中同时存在着对各构成模块实施生产分离与模块整合的激励。对于前者是为了寻求产品系统整体生产成本最低, 当分工程度无法深化到产品内部时, 企业就只能选择关键环节的最佳规模进行生产, 这样就不得不放弃非关键环节的规模经济。但产品系统模块化诱发了从设计规则的集中化到设计模块的分散化, 使产品内分工变得可行, 企业就可以依据不同模块所对应的最佳规模进行生产, 从而可以降低整体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这个角度来看, 产品系统各模块的生产分离是必然的, 以产品和模块生产的最低成本为导向。

对产品系统整体利润最大化的追求, 使产品系统中具有利润的模块之间存在联合定价的激励, 根据分析可知模块再整合的方向总是指向系统内存在利润的那些模块。因此, 不难发现在模块化分工网络内, 模块厂商面临一种带有“悖论性”的两难困境—在市场经济中, 任何厂商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为了尽最大可能获取利润。然而在模块化分工网络中, 模块厂商只要有利润就存在被“再整合”的风险。而一旦产品系统模块再整合行动持续进行, 则意味着产品系统建构一体化程度加深, 产品系统的模块划分范围与模块内容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如图1所示。

图1是一个模块化产品建构的简单示意图, 椭圆形表示产品建构, 用PA表示;方形代表模块, 用Mi (i=A、B、C) 表示, MA、MB、MC代表构成产品系统的模块, 三角形代表基本元素;模块间联系界面用Ij (j=A、B1、B2、C、AN、N) 表示;MA与MC通过界面规则 (IA、IB1、IB2、IC) 分别与MB相联。

在模块再整合后的产品建构下, 虚线方形代表模块MB与模块MC模块再整合后形成的新模块 (MN) ;模块再整合形成的新模块MN容纳了更多的知识, 模块MB与模块MC将在统一的建构下被重新一体化设计, 而与模块MA的联接界面规则也改变为IAN与IN, 联接界面规则的改变必然要求模块MA也要随之进行改变以适应这种变化。可见模块整合不仅减少了产品系统中的模块数量, 与模块再整合行为直接相关的模块会发生改变, 并且也使产品系统内其它模块也要实现协同改变, 这意味着要在技术上对产品系统构成模块范围与边界进行重新划分与调整, 这或者需要系统内原有模块形成新的设计思路与界面知识, 或者需要模块整合者提供全套解决方案, 实现不了这种协同的模块整合仍是要失败的。例如微软视窗推出的功能强大的Vista系统, 微软公司并没有解决好其它专用功能软件与Vista系统的兼容问题, 而其它专用功能软件也并未主动去实现与Vista系统的兼容, 使得微软公司的Vista系统市场推广遭遇惨败。这实际上表明, 模块再整合技术上的实现并不一定会在市场上实现。

在模块化系统中, 模块再整合现象并不是一次性的偶发事件, 它往往会反复出现多次, 模块的再整合行动持续进行, 这一方面会使“核心模块”的功能日益膨胀, 另一方面这种模块再整合也有可能诱发产品建构由“模块化”重回“一体化”发生剧变[4]。当给定的产品建构规则越来越无法容纳这种不断进行的模块调整, 结构收益达到极限时, 产品建构就会从模块化转变为一体化形成新的产品建构, 在新的产品建构规则下又会逐渐形成新的模块化分工网络。

二、模块化、模块再整合与生产网络嵌入

(一) 模块化、模块再整合与产品系统网络进入的知识壁垒

复杂产品系统的模块化分工为企业提供了广泛参与国际分工的机遇, 在复杂产品系统模块化程度加深的同时, 复杂产品系统的技术也进一步片段化与碎片化。由于模块之间都是基于确定的界面参数联接的, 各个模块之间的相互依赖自然就会减少, 每个模块都仅仅占据整个产品技术的一个片断, 技术越复杂, 片断化程度越高, 这允许只掌握片段技术的专业化企业也有可能切入到复杂产品生产网络之中, 在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竞争生产的最低成本, 最终被选择的模块供应商将成为复杂产品生产网络的一个价值节点, 从而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复杂产品系统的模块化分工降低了企业切入复杂产品生产网络的知识壁垒, 在不断寻求整体产品与模块生产成本最低的驱动下, 使复杂产品各模块的生产都能够配置在全球最有效率实现的地方, 这推进了复杂产品生产在全球的转移与布局。

在高度模块化的产品建构下, 企业要进入最终产品市场所面对的知识壁垒是不同的:如果产品的模块化知识是封闭的, 那么要实现最终产品的生产, 企业不但要掌握产品的建构知识, 而且还需要掌握有关各个模块的知识及其联接界面规则, 所需要的知识既包括专业化知识, 也包括系统知识, 新企业进入所面对的知识壁垒非常之高。但是, 如果产品的模块化知识是标准与开放的, 即模块可以从市场上公开购买获得, 企业将购买来的模块与其它部件组织到一起形成完整产品时, 它没有必要了解模块内部蕴含的知识, 它只需了解产品系统的建构与模块界面信息, 企业就可以作为同质的生产者进入并迅速形成最终产品生产能力 (最终产品装配模块化) , 这意味着企业只需要掌握产品建构知识和各模块联接界面规则就可以生产出最终产品, 所需知识大大减少, 产品的模块化知识开放会降低企业进入复杂产品最终产品市场的知识壁垒。

模块再整合减少了产品系统模块构成数量, 再整合形成的新模块容纳了更多的知识, 并且整合的模块越多, 容纳的知识也越多, 这一方面对模块整合者所需具有的知识要求提高了, 另一方面也使切入新模块的知识进入壁垒对于新进入者显著提高, 建立起生产能力的成本大幅度提升, 而整合后新模块功能增加、价格下降会使新模块相对于原有模块更有优势。模块再整合形成的新模块对产品系统内模块间界面联接规则提出了变化要求,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 系统内其它模块就需要形成新的模块内部设计与界面以实现与新模块的联接, 而这对模块整合形成的新模块与系统内其它模块的关系提出了协同的要求。这种协同既可以通过模块整合者研发主动去实现, 也可以通过系统内其它模块主动进行并行研发来实现, 无法实现这种协同的模块再整合行为注定是要失败的。而一旦这种协同实现, 跟不上这种调整节奏不能主动形成新知识的系统内原有模块供应商将被新的模块供应商所取代, 可见成功的模块整合打开了网络外游离的模块供应商进入分工网络的机会窗口。

模块再整合对产品系统的模块化程度做出改变, 对最终产品市场的影响会因模块整合者的角色差异而有所不同。如果模块整合者是专业化的模块整合者, 而非最终产品的提供者, 为了实现更多模块用户与新模块的联接、扩大新模块销售, 它们可以采取提供全套解决方案, 或采取开放化模块系统的策略, 前者使与新模块联接的知识壁垒更为降低, 后者能够吸引更多的模块供应商主动实现与整合模块的联接, 这使模块的系统集成更为容易, 这意味着最终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

(二) 技术动态与产品系统网络进入

按照Baldwin的理解, 模块化的优势就在于能够创造“选择权价值”[1]。设某产品由N个部件, j种模块组成, 为讨论方便假设系统内各模块所包含的部件数量均为N/j。若对每一个模块进行重新设计方案的价值是随机变量, 可能比原方案要好, 也可能比原方案差, 服从正态分布N (0, σ2N/j) 。方差σ2N/j表示, 模块的设计风险与该模块的复杂程度N/j (模块所包含部件数量) 以及技术系数σ的平方正相关。经过一轮重新设计, 第i (i=1, …, j) 种模块的期望价值为:0.3989σ (N/j) 1/2。对一个包含j个模块的产品系统来说, 经过新一轮的设计, 新产品设计方案的期望价值:E (Vm1) =0.3989σN1/2j1/2。

如果进行k轮设计改进, 新方案的期望价值为E (Vmk) =0.3989σN1/2j1/2Q (k) , 其中Q (k) =k∫0+∞z[F (z) ]k-1f (z) dz。F (z) 、f (z) 分别为标准正态分布函数和密度函数。, 但模块种类数并不是越多越好。不论从整个网络还是从单个模块系统, 模块化需要付出相应成本, 这包括设计成本、交易成本等, 设模块化成本为C (j, k) , 其中。考虑成本因素, 模块化目标为Mjax:σN1/2j1/2Q (k) -c (j, k) 。

以上分析表明产品设计改进方案的价值为随机变量, 其风险取决于部件数量N, 模块种类数j与系数σ。前两者可以看做是产品复杂性的表征, 对应于每一个σ值, 均有一个最优模块种类数j*, σ值可以看做是技术成熟度系数。产品系统最优模块种类数j*由确定。解得:, 对σ求导可得:

由于N、σ均为正, 且, 上式必有:, 这表明从趋势来看, σ值越大, 产品系统最优模块种类数j*也越大, 而σ值降低, 产品构成模块种类数j*减少。从产品寿命周期发展阶段来看, σ值不应被看做是一个常量而是经历了由大到小的变化, 技术处于初创不成熟阶段时σ值较大。随着技术向成熟阶段演化σ值变小, 在设定产品部件数量不变的条件下, 产品系统处于演化初期所对应的模块数量较多, 各构成模块功能单一, 而处于成熟阶段对应的模块数量较少, 模块实现功能增加, 产品技术成熟成为诱发模块再整合推进系统模块数量由多到少的原因, 而模块再整合成为产品技术成熟性的一个表征;同时也表明处于产品生命周期初期所对应的系统功能模块技术片段化程度更高, 利润在系统内模块的分布也较为离散, 而随着产品生命周期达到成熟, 产品系统内模块的技术综合程度提高, 利润在系统内模块的分布也变得较为集中。这意味着对于新出现的产品, 切入产品系统模块化分工网络要求的知识更专业化, 切入后获得利润的机会更大, 专业化成为模块企业竞争优势来源;而对于成熟产品, 切入产品系统利润丰厚的模块虽然相对于整个产品而言仍属于技术片段, 但对模块而言其技术的综合性显著提高, 并且技术越综合未来可能越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回报, 虽然成熟产品系统中仍会有某些专业化模块存在, 但这些模块的附加值与利润空间已十分稀薄, 作为它们的供应商往往处于“没有利润的忙碌”并有陷入模块化陷阱的风险[5,6]。从这个角度来看, 综合性知识是获得成熟产品网络竞争优势的来源。

从不同产业所表现出的技术特征来看, 相对于成熟产业较低的σ值, 新兴产业有着更高的σ值, 那么对于具有相同复杂性的产品系统, 新兴产业产品系统模块数量要比成熟产业产品系统模块数量多, 这意味着切入新兴产业产品系统所需要的知识更为专业化与片段化, 进入的知识壁垒主要由某种专项技术本身产生, 只要掌握了这项技术就能获得参与入网竞争的资格, 这为规模较小高度专业化公司提供了发展空间, 新兴产业产品系统网络的竞争性更强。相对来说, 切入成熟产业产品系统利润丰厚的模块所要求的知识较为综合, 并且经历了多次模块再整合利润也越来越集中于这些综合性模块之中, 切入这些模块的知识壁垒由专项技术知识以及专项技术整合的知识共同构成, 并且进入还面临系统内在位模块商的阻击, 仅拥有高度专业化技术的新进入者切入这些综合性模块会面临很大的困难, 规模较大实力雄厚的公司有较大的优势, 而成熟产业产品系统内仍存在利润较低模块, 切入更多以规模经济成本最低为导向而不是由技术本身壁垒所决定, 规模较小的专业化公司并无太多优势。在成熟产业成熟产品系统中, 高度专业化小公司的发展空间不在于切入成熟产品系统现有的模块分工网络, 而是要凭借自身高度专业化的技术开发出新的功能模块与现有产品系统网络联接, 在成熟产品系统网络中创造出新的利润点。

三、结论与对模块企业创新升级的启示

模块化、模块再整合驱动模块化生产网络动态演化, 同时引致产品系统模块与最终产品知识进入壁垒消长与市场竞争格局重构, 而在产品生命周期不同发展阶段以及不同技术成熟度的产业领域, 产品系统模块技术随技术成熟度从高度专业化到知识综合性变化。在模块化分工网络中, 由于附加值在产品系统各模块间的分布并不均匀, 一般认为升级就是要从低附加值模块嵌入到高附加值模块嵌入, 沿着从产品系统非核心模块生产到复杂核心模块生产的路径攀升, 从而获得更多的附加值分配份额, 使企业或区域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得到提升。本研究表明在模块化分工网络内, 产品系统网络内存在利润模块的再整合行动, 随时可能使这种升级努力前功尽弃, 跳跃式从附加值低的离散模块向网络内附加值高的离散模块的升级路径存在陷入模块化陷阱的风险, 升级的努力不仅无法提升企业自身在网络中的位势, 甚至还会对企业在网络中已有的地位产生损害。对已处于模块化网络内的企业升级, 为避免模块再整合陷入升级陷阱, 进而被彻底挤出产品分工网络, 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对策建议:

第一, 动态跟踪本企业所处产品系统网络的技术演化路径, 加强对网络内厂商模块再整合行为的监控。提前预知模块再整合行动的临界点与方向, 这一点对于单一产品系统网络的模块供应商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因此, 企业自身首先必须提高对产品系统技术变化的敏感度, 不仅要对本企业相关技术的演化路径有清晰的把握, 而且还要对所选定升级方向的技术变化做出前瞻性判断, 进而能在一定程度上预判产品系统构成模块变化动向, 为应对可能的模块再整合行动提供预警。

第二, 采取网络多元化横向升级路径应对单一产品网络模块再整合的纵向升级风险。模块企业升级并不是只局限于某一产品系统网络内的纵向升级, 模块企业可以充分挖掘企业现有专业化知识和模块应用的潜力, 采取公开模块界面信息或提供全套解决方案的策略, 推进自身模块成为应用更广泛的领域标准化模块或通用模块以提高自身模块产品的适用范围, 不断拓展模块嵌入到多个产品系统的能力实现横向升级, 这既可以是针对不同产品类别, 也可以是针对同一产品类别不同层次的市场, 模块产品应用范围不断扩展的过程也正是模块企业横向升级过程。

第三, 立足现有模块技术基础, 推进模块再整合实现产品系统网络内纵向升级。模块化系统中的升级过程是一个知识积累和不断创新的过程, 产品建构的设计和系统集成要求企业拥有强大的知识基础和技术能力, 对于产品系统网络内既有模块企业来说明显存在着高耸的知识进入壁垒, 但立足于已有模块技术基础, 逐步积累起与其联接的模块内部知识与模块间联系界面知识, 在相对于新进入者知识进入壁垒较高而对于自身又具有一定知识基础的模块再整合方面实现突破, 是与模块企业技术水平相适应的一条可行的产业升级路径, 有利于避免模块化陷阱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掉入产业升级陷阱。

对于政府而言, 在产品或产业生命周期不同发展阶段, 产品系统网络模块市场的竞争格局是存在差异的, 相对来讲处于演化初期模块市场竞争性更强, 竞争优势的建立在于高度专业化的技术, 而处于成熟阶段模块市场集中度较高, 竞争优势的建立在于综合性知识, 政府的产业政策与对企业的扶持应根据这种动态变化而有所差异。从方向上来看, 在新兴产品或新兴产业领域政府政策更应强调对规模较小高度专业化公司直接嵌入产品系统网络的扶持, 鼓励实力雄厚的公司针对某一模块技术开展有针对性的研发也是有效的;而在成熟产品或产业领域, 对规模较小专业化公司的扶持方向不在于直接切入到现有产品系统网络, 而在于要利用高度专业化知识开发出新的功能模块以拓展产品系统现有网络范围, 而现有产品系统网络中的升级更多依靠的是规模较大实力雄厚企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Baldwin.C.Y., and K.B.Clark, Design Rules:The Power of Modularity[M].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0:84-93.

[2]Miguel, Paulo Augusto Cauchick.Modularity in product Development:A Literature Review towards a Research Agenda[J].Product Management&Development, 2005, 3 (2) :165-174.

[3]Oz Shy.Industrial Organization:Theory and Application[M].Cambridge:The MIT Press, 1995.

[4]Jabcobides, M.G., Winter, S.G.The Co-evolution of Capabilities and Transaction Costs:Explaining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Produc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5 (26) :395-413.

[5]江静, 刘志彪.生产性服务发展与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南方经济, 2009 (11)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新闻模块】相关文章:

学生模块05-02

视频模块05-22

模块开展05-26

提升模块05-29

建设模块06-04

数学模块06-07

高效模块06-10

专业模块06-13

模块式06-16

应用模块06-18

上一篇:机构风险管控下一篇:行动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