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模块

2024-06-26

岗位模块(精选九篇)

岗位模块 篇1

关键词:职业岗位,医护英语,模块教学

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 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育在课程目标、教学要求、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实际谈谈提高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 结合职业岗位创新医护英语课堂教学内容

1.1 理论依据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以系统化职业能力培养为第一目标, 从类型上区别于学科型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从而成为一种高等教育类型的职业人才培养方式。根据教育部“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融‘教、学、做’为一体, 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1]这一要求, 高职高专教学改革应以学生为本位, 以能力为导向, 以职业岗位要求为指导, 构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模式, 以提高语言交际能力为目的, 强化英语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1.2 现实情况

(1) 教学内容与今后实际工作要求脱节。许多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确, 如完成课本内容教学、应付考级等, 忽视了学生今后工作岗位的要求, 造成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状况。

(2) 教学理念落后。有些教师依然以自我为中心, 在课堂上唱“独角戏”, 不厌其烦地讲解词汇、句型、各种语法知识及翻译课文等, 忽视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 学生学习积极性低, 导致“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现象普遍, 课堂效果不尽如人意[2]。

1.3 创新医护英语课堂教学内容

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初步运用英语进行有效交流。我校是一所医药类职业技术学院,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 护理专业在完成基础英语教学之后, 增加医护英语模块, 教学内容由基础英语、医护英语两部分组成。医护英语模块主要包括人体系统的常见病、体检、治疗方法、病人接待和诊断等医护领域常见的内容。该模块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实际、专业知识以及基础英语相结合, 突出了英语教学的应用性。

2 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 使医护英语模块教学充满活力

学生学习医护英语的难点是单词的记忆与对话。死记硬背比较枯燥, 我们积极寻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现就笔者的一次公开课为例, 将教学过程分为热身造势、夯实词汇基础、口语模仿训练、抢答巩固等环节。无论哪个环节, 教师应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主体, 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尤其是口语训练部分, 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 进行对话练习, 使学生用英语“说”而不是“读”, 对增强单词的记忆效果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能用简单的英语接待门诊病人, 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和语言学习兴趣, 使学生乐于模仿, 敢于开口, 在实际医护交际中学会抚慰病患, 关心他人, 从而增进护患关系。情景模拟教学过程如下。

2.1 夯实基础

为了能顺利开展情景模拟教学, 学生必须掌握相应的单词和句型, 即夯实对话的基础, 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主要做法如下:

(1) 图片展示法。向学生展示病名、病症图片—提示并引导学生用英语说出病名、病症—再引导学生提出治疗方法—用英语说出治疗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在于:学生通过图片直观地感受词汇使用的语境, 运用图表的形式将词汇串联起来, 培养学生归纳词汇和知识点的能力, 使学习词汇不再是孤立地记忆。这种学习医护英语单词的方法学生乐于接受。

(2) 课文联系法。在展示完病名及治疗方法的图片之后, 引导学生从课文里寻找此病名和治疗方法的表述。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在归纳总结后, 回归课文, 起到再次复习课文的作用, 引导学生形成归纳总结的习惯。

(3) 分组练习法。要想较好地掌握相关病名和治疗方法的英文表述方式, 必须得再练习。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共同进步, 可以采用分组练习法进行练习。学生分角色与同桌或小组成员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

2.2 竞赛巩固

通过竞赛、抢答的方式, 让学生快速记忆单词和句型, 巩固单词学习, 同时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在游戏中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粗略评价, 并指导学生改进。

对于学生来说, 他们虽然已经通过第一学期的英语基础课程学习和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 但相当一部分学生英语词汇积累少, 语法掌握不扎实, 难以把握医护专业英语。因此, 在医护英语教学中, 应结合课文穿插进行语言基础学习, 如重复语法点等基础知识, 并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同时结合职业岗位, 使学生初步掌握专业日常英语, 提高专业英语运用能力。

2.3 情景模拟

在学会单词、朗读课文对话的基础上, 创设情景, 如生病→挂号→获得就诊卡→寻找诊室→询问护士, 指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 模仿对话的语音、语调、情感融入方式等。要求学生不看课本进行对话练习, 学生的眼睛离开了课本, 注意力就会集中到“说”上, 集中在人物情感表达上。开始时或许由于对课文内容不熟悉, 学生说得不好, 此时应多鼓励学生, 引导其发现表达中的不足。通过多次练习一般就能自如地对话了, 真正做到“说”英语而不是“读”英语。

此外, 教师还可指导学生编一些简单的对话, 如: (1) 让学生用同类词替换对话中的词; (2) 改变对话中的人物; (3) 通过添加词语等让对话更丰富等。学生在情景模拟中应用英语的自信心提高了, 也巩固了“说”的能力。通过情景模拟练习, 学生能较快、较好地掌握日常医护英语对话, 达到了用英语交流的目的。

本次课的亮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与职业岗位相结合, 创新英语教学内容。第二, 情景模拟表演,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参与度, 课堂气氛活跃,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 与职业岗位相结合, 创新英语教学内容, 开展情景模拟教学, 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英语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R].2006.

岗位模块 篇2

【关键词】工作岗位需求 高职 酒店英语模块教学

前言

高职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助推剂,在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中,高职教育秉持着培养一线生产管理人才、实践应用人才、技能服务人才的教育理念,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人才支持。高职院校在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应以酒店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针对不同工作岗位的具体需要,并以此为导向进行相应的课程教学,但是就目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情况而言,酒店英语教学尚存在部分不足,难以有效满足酒店工作岗位需求。因此,采取何种积极有效的途径构建基于工作岗位需求的高职酒店英语模块教学体系,成为当前相关研究人员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开设酒店英语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开设酒店英语是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攻坚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服务行业的发展也在不断与时俱进,迎合国际的发展潮流,英语作为全球的通用语言,是当前酒店服务行业发展过程中,酒店工作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开设酒店英语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国际性酒店集团纷纷涌入我国市场,对我国本土酒店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其中酒店工作人员的素质是我国本土酒店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其中主要表现为英语实践能力。但是就目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英语教学以公共教学内容为主,难以适应新经济形势下酒店行业对人才的发展需求,由此可见,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开设酒店英语能够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满足酒店行业的发展需要。

二、高职酒店英语教学现状

1.师资队伍。在高职院校酒店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英语实践能力提高、英语文化素养提升的重要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扮演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师是整个高职酒店英语教学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发挥着教学活动的主导作用,是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者。高职院校酒店英语专业的教师一般以英语教育为主,其毕业院校主要是师范类学校,对英语专业课程的知识专研和学习程度相对较深,但是对酒店管理专业知识的涉猎相对较少,难以有效把握酒店管理英语的专业性和针对性。此外,高职院校部分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合理,在教学思维中以教材为中心,忽视了对学生身心发展的有效培养,对市场经济形势下的酒店需求存在不足,难以积极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影响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可以认为教学一系列的准备皆是为了保证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教学内容其中涵盖着教学的整体目标,教学的主要方向,由此可见保障教学内容的有效实施对于整体教学项目教学行为来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及教学较为容易让人联想其教材,这种情况也发生在高职酒店英语教学中。从当前高职酒店英语教学现状来看,部分教师更是直接将教材上的内容,照搬下来传递给予学生,甚至在教学过程中忘却给予学生思考时间,此种填鸭式教学严重影响了高职酒店英语教学行为的良好开展。实际上,教学内容是对课程内容的再加工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知识才能提升学生学习效率。高职酒店英语课程学习应结合酒店相关管理内容,并将英语知识纳入到酒店知识学习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更加符合岗位要求。

3.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模式存在部分不足,有待改进与强化。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仍沿用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精神需求和就业需求存有一定的忽视。在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看重教学任务,将教学任务的完成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学模式僵硬死板,英语教学手段缺乏创新,以教师传授,学生笔记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学生依赖教师,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热情难以被充分提高和有效调动,甚至部分学生存在懒散、松懈的不良学习现象。此外,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英语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不高,职业岗位对学生的实际需求部分教师也无从了解,教学模式的针对性不强。

三、基于工作岗位需求的高职酒店英语模块教学

1.模块教学概述。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国际劳工组织为了推动教育事业的有效发展而将现场教学的方法明确定义为模块教学,并将模块教学的核心定位在技能的培训。随着后来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模块教学逐渐将岗位任务作为培训的战略依据,致力于通过技能的专项培训提升被教育者的实际岗位工作能力。应用于当代教育实践当中的模块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化培养模式,以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为目标所开展的具有针对性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其特点主要有三:首先,模块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还原创设自主教学环境,根据学生的职业能力现状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其次,模块教学凭借着强大的针对性,使自身的模式以一种微课形态的教学内容为主,结合学生不同专业的未来发展导向而将教学内容加强指向化,将教学内容的重心放在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联结上,并能够通过灵活性依据行业市场的动态进行相应的变化且便于随机应变;第三,模块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一大优势即体现在其实践性方面,强调在理论知识基础上对实践能力的促动作用,且能够根据未来岗位市场需求对教学内容及时调整,能够有效缩短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期限。

2.职业教育与模块教学。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和教育过程中,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一定文化素养、专业技能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比,其侧重点有所不同,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基准,职业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产物,是我国社会发展都某个特定阶段而形成的专业性和技能性并存的教育内容,对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模块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表现载体,满足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市场化需求,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内容等方面进行具体性的安排,进而保证模块教学符合市场发展需求和职业教育的客观需要。

3.基于工作岗位需求的高职酒店英语模块教学构建。第一,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高职酒店英语模块教学队伍的科学化建设。教师作为高职酒店英语模块教学构建的主要承担者和组织者,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要求,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落实于实际的酒店英语模块教学工作之中,形成以生为本的酒店英语教学理念,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的英语回答和英语实践应用给予充分的鼓励,从思想意识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教学能力,加强对酒店管理专业英语的相关学习,提高英语教学的水平与质量。同时,高职院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再教育,加强教师之间的教学成果交流,并不断与国内酒店建立联动机制,保证酒店英语的专业性。

第二,高职酒店英语教学需结合高职学生专业特征,并以学生岗位要求为准绳,以促进学生发展,提升酒店专业学生英语水平为出发点实施教学。提供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岗位工作现状研究,透过对高职酒店英语教学内容的分析,从中不难发觉,为了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应首先改变当前高职酒店英语教学内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学习内容众多,其中包括前厅管理,酒店人员管理,客房以及餐饮相关管理,但通常课时有限导致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因此为提升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可将英语学习划分模块,可将英语分为前厅接待用语模块,餐饮管理英语应用模块等,将英语纳入到酒店管理知识之中,并注重学生英语口语实践能力,如前厅接待,在英语学习中不仅应告知学生学会基本的接待用语,还可以扩展学生英语范围,促使学生与外来友人沟通,向国外游者介绍本次亦或本酒店相关知识,以便于不断提升酒店形象。

第三,要创建以引导和启发为主的高职酒店英语教学模式,根据酒店工作岗位的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英语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进而满足酒店行业的多元化需要。在酒店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关键,在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引导之下,侧重于对学生身心发展、英语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重视对学生的精神需求和就业需求,教师要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交往能力作为酒店英语教学模块构建的基础,在优化和高效整合酒店英语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强化,创新酒店英语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变部分学生懒散、松懈的学习局面。教师要深入酒店实践,对学生的实际需求有所了解,以职业岗位为需求加强对学生的科学化教育。

综上所述,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的作用下被赋予了越来越高的关注。当前,旅游产业大幅提升了对酒店行业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酒店英语专业的学生由此拥有了越发广阔的发展空间。对此,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利用好自身的优势,强化基于工作岗位需求的模块教学模式,为高职酒店英语专业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开辟出全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蒋乐松.工作背景下高职酒店英语模块化情景教学模式探究[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4,02:241-243.

[2]李欣.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科技展望,2015,28:283.

[3]彭瑞娟,满孝平.基于职业能力需求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以酒店英语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5,11:107-109.

[4]刘丽.酒店岗位英语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01:132-135.

[5]谢小莉.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酒店英语教学改革[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5,02:49-51.

高职会计岗位化模块课程建设调研 篇3

一、岗位化模块课程构建与实施情况

(一)江苏省高职院校的调研分析

课题组从2013 年4 月起对江苏省部分高职院校进行追踪调查。调查对象是2013 ~ 2015年参加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会计项目的参赛院校,调查地点是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调查方法是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2013 年发出调查问卷42张,收回40张,访谈了24所院校;2014年发出调查问卷48张,收回45张,访谈了28所院校;2015年发出调查问卷50 张,收回47 张,访谈了27 所院校。三年收回的问卷均为有效问卷。

笔者从上述调查资料中整理出与本文相关的信息,编制了江苏省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改革调查统计表(见表1)。表1 的数据显示,《财务会计》是江苏省高职院校改革最多的一门课程,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至2015年已有25所院校,占调查对象47所院校的53%;《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改革院校数量居于第二位,从2013 年6 所院校(占调查对象40 所院校的15%)增加到2015年23所院校(占调查对象47所院校的49%),增长了近三倍;其他课程的改革院校数量少,且近三年没有太大的变化。上述数据表明,三年来江苏省被调查的高职院校一直在进行学科课程的改革,没有挣脱学科课程的束缚。

访谈得知,各高职院校普遍认为《财务会计》课程理论性太强,经济业务难度大、种类繁多,与实际会计岗位的工作内容脱节,单纯的理论教学效果不佳。该课程的改革是将会计岗位分为出纳、资金核算、往来结算等若干岗位,将原来的内容重新按岗位组合,并按岗位实施教学,基本内容变化不大。由于教材、场所及师资不配套,该课程还不能完全实施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

从2013 年起,江苏省组织高职院校进行会计技能比赛,各高职院校为参加会计技能大赛,纷纷购买了用友ERP和网中网软件,受之影响,各校对《会计电算化》课程进行改革,使该课程改革的院校数量迅速增加,说明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此外,经调查得知,三年来上述所有被调查的院校都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以一般纳税人和制造业为对象进行会计专业的教学,没有以小规模纳税人为对象、分行业讲解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院校,一些院校为弥补行业的空白,开设了《行业会计比较》课程。

(二)中国知网检索论文的统计分析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盘点了2006 ~ 2015 年有关会计课程的改革情况。其中,2006 ~ 2008年无相关课程的改革论文。由于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还停留在学科课程阶段,检索与“会计岗位化模块课程”匹配的论文,样本量很少,与本文有关的样本就更少。因此,笔者检索了包含“会计课程”这一关键词的论文,经过盘点整理出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改革论文134篇,从而编制了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论文统计表(见表2)。

表2的数据显示,从2009年起各高职院校开始对会计专业的课程进行改革,改革最多的课程是《财务会计》课程,而《会计实务》、《会计岗位实务》与《财务会计》的内容相同,可将其归为一类(共69个样本),占样本总数134个的51%;位居第二至第四位的依次是《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分别占样本总数134个的16%、13%和8%。

上述四门学科(即《财务会计》、《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和《成本会计》)课程之和占样本总数的88%以上,说明会计专业的课程改革还停留在学科课程上,课程内容没有打破学科体系,重组的课程内容是原学科课程内容的重新分配。如王宁(2013)研究发现,投资核算岗位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其实就是金融资产与长期股权投资的组合,这进一步证实课程内容尚未打破学科体系。

笔者对上述第一类69个样本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所有样本都是按会计岗位进行的课程改革,说明按岗位进行课程改革在全国高职院校已经达成共识。研究发现:设置会计岗位最少的有5个,如刘潇亭(2011)设置了出纳岗位、财产物资核算岗位、成本费用核算岗位、收入利润核算岗位和总账报表核算岗位5 个岗位。设置会计岗位最多的有12 个,如李萍(2011)就设置了12个岗位,这些岗位的设置虽然符合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但这些岗位划分过细,与中小企业的会计岗位的实际设置不符。规模小的中小企业一般只有一名会计,或只有出纳和会计两名财务人员,规模大的企业一般会设置出纳、会计、会计主管岗位,需要成本核算的企业则会设置成本会计岗位,但一般也就4 到5 名财务人员,不会细分到往来结算、财务成果核算、资金核算和总账报表等岗位。

上述论文样本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有的只有一种方法,如杨丽萍(2014)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教学法,有的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如李飞凤(2015)采用的是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这说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观念已经转变,开始注重实践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先理论后实践的现象仍然存在,如杨丽萍(2014)提出要在课程结束前开展一周的实训,还没有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此外,笔者对2013年以后的47个样本进行了研究,发现只有杨丽萍(2014)的论文中提到《小企业会计准则》,但并没有明确说明如何在模块课程中融合运用《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知识点。

可见,江苏省高职院校中,通常以一般纳税人、企业会计准则的教学为主,忽视了小规模纳税人、《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教学;注重制造业的会计教学,忽视了商业、服务业等其他行业的会计教学。

麦可思中国大学生2013年就业报告统计的数据显示,高职院校61%的毕业生就业于民营(或个体)企业;2012年高职高专55%的毕业生就业于300 人以下的中小规模的用人单位。这些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小规模纳税人,依据《小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且用人单位涉及行业种类较多。显然,各高职院校以制造业的一般纳税人为对象,运用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与学生的就业单位与岗位不符,违背教高[2006]16 号关于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规定。

二、岗位化模块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建议

(一)岗位化模块课程构建

如表3所示,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一般教学规律。

构建岗位化模块课程,从纳税人和适用准则来看,应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核算开始,逐步上升到一般纳税人适用《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核算,再进一步加深难度,上升到一般纳税人适用企业会计准则核算的螺旋式上升的趋势。

从行业来看,应从不需要成本核算的商业、服务业开始,逐步加深难度到需要简单成本核算的服务业、制造业,最后再延伸到需要较复杂成本核算的制造业、建筑业。

笔者以《小企业会计岗位操作实务(上)》为例,阐述岗位化模块课程的构建。中小企业会计岗位的工作内容为:会计人员依据国家法律及财务制度的规定完成中小企业一定时期的会计核算、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进行纳税申报等。因此,《小企业会计岗位操作实务(上)》课程至少应包括小企业内部财务制度的制定、经济业务的核算、会计报表的编制、财务软件的应用、小规模纳税人的纳税申报五项内容。

企业应依据国家统一的财务制度,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以及管理要求制定企业内部财务制度。会计人员将依据内部财务制度进行经济业务核算,如企业出差人员报销差旅费,需要依据差旅费报销制度填写差旅费报销单,财务人员根据财务制度对其进行审核等。因此,岗位化模块课程的第一项内容应是制定财务制度,包括小企业费用报销和审批、借款审批、财产物资的监控及核算办法等制度的制定。

《小企业会计岗位操作实务(上)》是《基础会计》的后续课程,是学生学习的第一门专业课程,以简单易操作为原则,应以不需要计算产品成本的小型商业、服务业等企业为对象组织教学内容。将真实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纳入模块课程中,至少应有两个行业企业半年的经济业务资料。由于现实中小规模企业的经济业务类型少,过于简单,每月的经济业务基本相同,为逐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每月应增加一些类型的经济业务,还可掺杂一些不符合规定的业务,设计一些陷阱,让学生学习如何审核凭证,并进一步辨别经济业务的真伪。在报表模块主要讲解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制,要求学生每个月都要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用半年的业务编制上述两个报表,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财务软件可介绍类似于金蝶KIS财税王迷你版的软件,让学生在手工操作的基础上,能应用简单的软件工具为企业记账。纳税申报课程通常直接讲解小企业的网上纳税申报系统。目前小企业是按季度申报增值税、附加税及预缴企业所得税,因为给定的是半年的会计核算资料,因此可以提供两次实践机会。

(二)岗位化模块课程实施

岗位化模块课程的实施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这里的任务就是指小企业的会计核算。

首先,实施过程中应编写模块课程的《导学手册》(以下简称“手册”),以便指导学生完成岗位任务。手册形式上可以是纸质的,可以是电子的,内容应包括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完成工作任务的流程及所需要的用具,相关注意事项等。手册起到产品说明书的作用,学生依据其按步骤进行岗位工作的实际操作。

其次,学生完成岗位工作应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经营业务流程,熟悉企业的经济业务背景。因此,开课之初,应带领学生熟悉企业,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

再次,应采用师傅带徒弟式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凭借企业真实原始凭证的复印件,参考教材和《导学手册》,从阅读和审核原始凭证开始,完成填写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的一系列工作,教学过程中老师起辅助作用,为学生解答疑问。每门模块课程至少有两个不同行业的任务,分别在课上、课后完成,学生实际操作各行业的经济业务核算,为多个行业记账,这样远比只给学生讲解《行业会计比较》效果要好。

最后,岗位化模块课程已经打破了原来的学科体系,而老师还是之前的老师。让原来讲授会计的老师去讲授会计制度设计,对于老师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效果也不一定好。因此,实施岗位化模块课程不能将一门模块课程交给一位老师来完成,教师们也应轮流讲授。即若涉及税法知识,就由原来的税务会计老师来辅导学生;涉及会计制度设计,就由会计制度设计老师来辅导学生。这样既解决了模块课程没有师资的问题,又改善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杨丽萍.岗证课结合任务驱动的高职会计实务课程探讨[J].财会通讯,2014(5).

麦可思研究院.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人力资源六大模块岗位职责 篇4

组织/人员异动(JOS/特签/新增组织等)管理,离职率监控、及时预警人员流失风险

总部派任同仁的管理(赴任接待、回任/述职/探亲协助等)

用工关系管理(包括:员工试用期/劳动合同/培训协议/NCA/工伤申报、劳动争议等)

制定培训计划(协调各单位培训需求,合理规划排期及讲师资源)

培训组织实施(需求收集、通知、资料准备、现场支持等)

6.

监控培训过程,评估培训效果,组织培训考核,录入培训记录

人力资源六大模块岗位职责2

1、参与制定公司人力资源规划,为公司人力决策提供人资源建议和信息支持;

2、管理和优化公司的员工关系管理体系;

3、建立的招聘流程,并实施各类管理、研发等岗位的招聘工作;

4、了解公司内部培训学习需求,编制培训学习规划、建立

、完善培训体系;开发培训课件和材料,评估和反馈培训学习后的效果;

5、借助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对各部门的人员和工作流程进行分析,制定符合业务发展的绩效考评体系,并落地执行。

人力资源六大模块岗位职责3

1、协助总经理开展各项人力资源工作,包括招聘、培训、绩效、薪资福利及员工关系管理。

2、执行总行的薪酬政策,负责分行员工工资分配、社保公积金和员工福利的管理、相关津贴补贴的管理、员工考勤和休假管理

3、执行总行的绩效管理政策和制度,拟定并完善本分行绩效管理制度;负责组织实施对分行全员和所辖分支机构负责人的绩效考核工作;负责对绩效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结果运用提出建议、健全和完善绩效管理档案。

人力资源六大模块岗位职责4

1.

负责公司人力资源规章制度的完善和修订;

2.

制定并组织实施公司人才招聘计划,拓展和丰富招聘渠道,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3.

拟订培训计划并推进实施、开发、整合并有效配置公司内外部的培训资源;

4.

负责组织绩效考核,协助完善符合业务发展的绩效考评体系,并落地执行;

5.

负责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宣传和解释;

6.

完成上级领导临时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人力资源六大模块岗位职责5

1、负责公司研发相关部门员工关系管理,组织氛围建设;

2、负责公司绩效考评工作;

3、对接公司研发部门招聘计划的组织实施;

4、承接公司人资行政相关工作在研发部门的组织实施。

5、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人力资源六大模块岗位职责6

1、根据公司业务学习体系的规划,独立跟进学习项目组织、推广及落地,评估学习项目效益;

2、根据公司战略发展方向,独立设计人才培养项目,并推广宣传,将项目执行落地,完成人才培养目标;

人力资源六大模块岗位职责7

1、根据公司的后备人才培养方案拟订具体的培训实施计划;

2、了解公司内部培训需求,组织/协助相关培训的开展;

3、实施公司级培训计划,并跟进培训后效果反馈;

4、组织培训材料,开发利用培训辅助设施;

岗位模块 篇5

【关键词】岗位需求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C-0064-02

当前,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基于原有的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目前铁路交通业的岗位需求。因此,我们必须面对社会和市场,开发出一套基于岗位需求的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的体系,以此来应对当前高职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模式陈旧落后。在高等职业院校中,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虽然考虑到了该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全面性以及相关知识的深度,但该模式并没有以岗位的主要需求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还欠缺了行业的服务意识,没有考虑到学科内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虽然在课程实践过程中不断的进行修改和调整,但还没有摆脱传统课程设置模式的影子,因此难以实现新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以及高等人才培养计划。

(二)学科之间内容重复。由于专业教材的内容部分老化且更新缓慢,学科与学科之间分工界定不明确,导致不同的学科老师在上课时给学生讲述重复的知识点,不仅给任课老师带来了困惑,还会让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产生混乱,从而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以至于使专业课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缺乏技术实训。目前,课程体系存在理论学习与现场实训之间课程设置严重不合理,有些课程的理论课时比较多;有些课程虽然计划了实训课程,但实训并没有落实到位;有些高等职业院校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不完善,存在技术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无法满足学生们进行技术实操的现实要求,学生无法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也削减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实训方面的缺失,使得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毕业后难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四)学生个人发展不平衡。当前,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招生对象是文理兼招,导致了招收进来的学生存在不同的差异,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参差不齐,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也不尽相同。如果还继续采用原有的招生方式,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每一位学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职教学的质量水平。对于那些对知识没有完全掌握的学生,长此以往会产生厌学的情绪,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严重的甚至会放弃学习。

二、明确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能力

(一)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必须通过对各大铁路运输企业的实地调研,深入分析当前铁路部门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目前铁路企业的发展现状,充分了解铁路交通业的人才需求,以此来明确高职人才的培养方向。为铁路运输部门提供人才输出,相关的工作主要是在铁路生产、服务等领域的一线工作,具备从事铁路工作等技术操作知识理论以及相关实操能力,将职业道德作为院校培养人才的前提,塑造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型、专业化的人才。

(二)职业岗位能力。通过对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追踪调查,发现目前毕业生在铁路交通运输行业的就业职位主要包括车站值班员、信号员、调车长以及客运员等主要工种。因此,高职教育要对学生将要去的岗位的工作内容进行充分了解,根据工种的不同进行课堂设置,这样也能让学生明确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选择自己喜欢的岗位和职位,为整个课程开发和应用奠定牢固的前提和基础。

三、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原则

(一)将专业课程进行模块化设置的原则。将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课程进行板块式的设计,在有效拓宽学生学习广度和深度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从而实现教与学在客观上的统一。课程模块的设置原则:要依据专业化的标准,将专业设置与具体的培养目标进行有机结合,牢牢把握高职培养学生重点;此外,要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选课方式以及对新知识要灵活引入;课程设置要考虑市场上的需求;课程与课程之间要有合理安排等。

(二)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由于高职院校的学制为三年,学习时间短,高职学生的知识功底较弱,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也不浓厚,因此,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要着重加强操作性的技术训练,在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之间寻找平衡点。与此同时,由于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面向基层生产岗位的技术管理人员,理论知识要是过重,在实际工作中用到的机会少,这就不符合高职院校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因此,在专业的理论教学过程中,要秉持理论知识“必需且够用”的原则,在教授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为技术实训增加操作时间,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使学生在就业岗位中充分发挥骨干的作用。

(下转第143页)

(上接第64页)

(三)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原则。为了培养出能够应对当前社会和市场形势的人才,高职院校必须要注重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一方面,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要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通过大力加强和明确引导,培养学生良好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养成正确的职业观,进一步规划人生道路。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确保学生身心的健康,健康的身心素质为品德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实现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并有效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岗位需求下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构架核心分析

(一)职业素质课模块。良好的职业素质能力能提高学生的社会公德和职业素养,使学生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该模块在一定程度上为广大高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将学生的人文知识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作为培养的重点,主要包括高等数学课程等。

(二)职业能力课模块。要充分基于铁路运输部门的实际需求,从而进行教学中心的转移。作为整个课程的核心部分,要让学生学习到最重要、最基本的重点、难点以及专业化的技能,其中,教学方式多采用讲授专业的技术知识,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技术进行深入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还可以围绕着相关核心课程,开设具有针对性、专业化、有个性的职业技术发展方向等课程,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学习。针对专业技术模块课程的开设,主要是让学生在学完核心课程之后,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强化和巩固,并对核心课程没有涉及到的知识点予以补充学习,使学生对本专业的核心技术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加强自身的技术操作水平。比如铁路运输市场营销、运输经济学等辅助课程。

(三)综合实训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的课程有:毕业生实习、毕业设计等。为了提高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工作技能,使得学生在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时能够胜任实际的工作要求,综合运用在实践中获得的宝贵经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从而成为专业化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四)人文选修模块。该部分主要以人文课程为内容,还会涉及到科学技术、管理学等方方面面的课程,致力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全面个性发展提供条件。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铁道运营管理专业在设置课程前,首先要对铁道交通部门的运营岗位需求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和分析,坚持以模块式的课程设计为原则,在岗位需求的框架下,打造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的构架。

【参考文献】

[1]曹飞.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考评体系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9)

[2]王越.岗位能力与高职课程设置关系的研究——以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4(1)

[3]贾润.对优化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设计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

岗位模块 篇6

经调查, 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岗位技术含量普遍偏低, 而对于技术含量稍高的岗位, 又因自身业务能力不强而难以适应。究其根源是技能训练抓得不牢, 学生的职业能力未能形成, 导致就业竞争力不强。这里的“技能”并非单纯的珠算、点钞之类的单项技能, 而是指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为实践操作的综合能力即就业的能力, 所以对学生进行就业前的岗位培训就尤为重要。

会计岗位是指财务会计的基层工作, 包括出纳员岗位、材料会计核算、工资核算、资金核算、成本费用核算、账务成果核算、报表、稽核等。在众多的会计岗位中, 对于一名中职学生来讲, 对其进行出纳员工作的岗前培训应首当其冲, 因为出纳是会计工作中负责办理货币资金收付的专职岗位, 既是单位经济活动的第一道关卡, 也是单位财务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哨。作为会计专业的毕业生, 出纳岗位一般也是学生从事财务工作的初始岗位。那么, 学校如何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做好出纳员岗位的培训呢?笔者认为关键是构建能体现职业岗位能力的模块教学体系。

所谓在出纳员岗位培训七模块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这一过程的实施中以出纳工作的职责任务为主线, 将其划分成具体的培训模块, 各培训模块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学生模拟操作训练为主, 使学生先由各个知识点的单个训练再到知识群的小综合训练, 最后形成知识体系的操作训练, 逐步增强学生自身的岗位职业能力。具体的培训模块可设置如下。

一、知识点的训练

模块一:出纳相关知识的学习。

在这一模块中, 重点是以理论教学为主, 要求学生了解出纳的含义以及出纳工作的特点和原则, 熟悉出纳人员工作的流程、岗位职责和作为出纳人员应具备的素质要求, 尤其是应向学生特别强调:作为出纳人员每天要与金钱打交道, 每天要涉及费用报销、现金收付等业务, 这就要求出纳人员既有较强的业务处理能力, 更需要具备细心、诚信、廉洁、公正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模块二: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在这一模块中, 以学生的实训为主, 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原始凭证的常识:包括原始凭证对用笔有什么规定、原始凭证上的时间、金额应如何书写, 在原始凭证上应如何签名盖章, 特别是对支票、增值税专用发票、现金解款单、进账单等出纳员经常用到的原始凭证要重点指导。

原始凭证的填制: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引入经济业务, 让学生分析应填制何种原始凭证, 指导学生填制仿真的原始凭证且要反复进行训练。

原始凭证的审核:教师可采用案例教学法, 给出有错误的原始凭证, 让学生讨论, 再由教师归纳总结, 并指出处理的方法。

模块三: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在这一模块中, 以学生的实训为主, 具体分以下几个方面:

记账凭证的常识:教师可通过实物展示各种记账凭证, 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记账凭证的适用性, 在这一环节中, 特别向学生强调会计分录与记账凭证之间的联系。

记账凭证的填制: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应结合原始凭证, 通过实际案例, 让学生了解填制记账凭证的基本要求, 通过训练, 熟练掌握记账凭证的填制特别是特殊业务, 如:现金和银行存款之间的划转业务、同一项经济业务中既有收付又有转账业务的凭证填制。

记账凭证的审核: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记账凭证的审核要求相互审核, 并采用适当方法更正。

记账凭证的装订:这一环节是纯手工实训的环节, 教师应按照实际操作要求, 指导学生整理和装订记账凭证。

模块四:日记账的登记及错账查找和更正。

(1) 日记账的登记: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通过实物展示和案例教学, 让学生了解日记账登记的依据和使用的账页格式, 掌握日记账的登记及对账、结账的方法。

(2) 错账查找和更正:教师可通过案例, 让学生了解日记账记录发生错误的原因, 通过仿真训练, 熟练掌握查找和更正错账的方法, 最好还要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解决在登账时发生的特殊错误, 如:账簿余额连续发生错误的更正方法。

二、知识群的训练

模块五:现金收支业务的综合训练。

在这一模块的实训中, 教师应结合前面知识点的训练, 将现金收入业务、现金支出业务、及现金清查业务串联起来, 对学生进行从填制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的综合训练。在训练中, 教师可采用情景模拟教学, 让学生互换角色 (一方为单位出纳员, 另一方为购货方、采购员等经手人) 进行训练, 以达到更好的仿真效果。

模块六:银行存款收支业务的综合训练。

与模块五一样, 在这一模块的实训中, 教师应结合前面知识点的训练, 将与银行存款相关的收付业务, 如:支票结算、银行汇票结算、托收承付结算等业务联结起来, 采用情景模拟教学和案例教学, 对学生进行从填制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直至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综合训练。

三、知识体系的训练

模块七:出纳岗位综合实务操作训练。

这一模块的训练中, 教师应设计一个背景资料齐全的会计主体, 让学生以一个出纳员的身份去独立操作该企业一个月出纳岗位所涉及的经济业务, 使学生能更好地体验出纳员的工作流程, 也使学生自身的岗位职业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七个模块的操作训练应在会计模拟实验室和模拟银行中进行, 这样的仿真性和可操作性就更强了。但学生经过此番训练后, 是否就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出纳岗位财务人员呢?当然这还不够, 学校还应强化对学生会计电算化的教学, 让学生感悟手工记账与电算化记账的区别。另外, 教师还应在适时到企业锻炼, 在平时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去关心有关经济、会计方面的热点问题, 和学生一起探讨和交流, 以激发学生对会计岗位的热爱, 使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和文化素养得到提高。笔者认为:这样的岗位培训才能真正体现出“以能力为本位, 以学生为主体, 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林云刚, 朱建君主编.出纳岗位实务[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年7月

会计岗位模块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探究 篇7

理实一体化是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是在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 理中有实, 实中有理, 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 不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工作的简单组合, 而是从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形成的角度入手, 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工作的有机结合。理实一体化是通过职业分析, 根据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 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实行课程综合化, 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并行, 知识学习和技能实训并行。坚持理实一体化就是要打破“先理论, 后实践”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较早地进入实际工作岗位的情境并模仿操作。

一、行动导向的教学观, 理实一体化的基石

教学方法是教学领域中最活跃的部分, 是教师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 行动导向的教学观是指导职业学校教学活动改革的核心理念, 行动导向教学是从以“教“为中心转移到以“学”为中心,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承担更多的责任。德国的“学习领域”课程, 也就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 明确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提出了通过整合来掌握工作过程中知识的问题, “学习领域”课程中所提出的工作过程, 意在用一个动态的结构把技能与知识紧密结合起来。我校针对会计专业学生的特点, 采用了大量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并将这些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会计主干课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 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会计岗位模块等课程的教学中大量引入“案例教学法”, 以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例, 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看得见、摸得着、会解决, 会应用”, 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例如:在会计岗位模块课程教学中, 传统教学方法是先介绍所设置的账户, 然后再讲解经济业务的分录编制, 而在讲授账户设置这一内容时, 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 缺乏学习的兴趣。我校采用案例教学法时, 先将发生的经济业务介绍给学生, 引导其进行核算, 学生必然会产生疑惑:怎么核算?如何处理?此时再指导学生学习有关账户知识, 然后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案例, 学生便会因学习目标的进一步明确而增加学习兴趣。

在会计模拟课中采用“任务趋动与分组教学相结合”, 把“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入课堂。首先, 根据学生和学科的特点, 由教师精心设计任务,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任务, 提出问题;其次, 小组合作学习, 完成任务, 在这个环节, 每组学生可以围绕问题, 联系旧知识, 查阅资料, 尝试探索, 完成任务, 在分组时我们注意好差搭配, 以优带差, 以点带面, 全面提高学习的质量;最后由教师总结反馈, 激励每一位学生。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将教学活动情境化、问题化, 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学生们互学互练、互查互评、互帮互助、共同探讨, 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 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学习状态, 融知识、能力、情感于一体, 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会计岗位模块教学, 理实一体化的核心

如果在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和专业知识的灌输, 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的联系不够紧密, 对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 学生就难以形成熟练的职业能力和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因此, 我校按照会计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根据会计工作的流程组织教学内容, 形成会计岗位模块教学, 把会计理论与实训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我校根据会计专业岗位的需求来确定教学模块, 整合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模拟、会计电算化等课程的内容, 打破学科界限, 分别设定了出纳岗位模块、财产物资岗位模块、职工薪酬岗位模块、收入费用利润岗位模块、往来核算岗位模块、总账报表核算模块等内容。通过模块化教学形式, 可以将那些学习中较难理解的知识划分为若干个小模块, 再通过学生的实训和教师的指导, 那些枯燥无味、抽象难懂的概念、定义便可迎刃而解, 而且在实训中所应用的理论知识又会重新得到复习和巩固。并且, 模块化教学内容切合岗位需求, 以精选的会计岗位为中心, 以具体会计岗位所发生的实际业务资料为依据, 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具体操作上, 把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融入到具体实例中, 整个教学过程中直接按岗位流程进行, 强调学以致用, 让学生在应用中学习, 学生学习的兴趣较浓, 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熟练掌握各会计岗位实务处理, 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这既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 同时也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

三、“做中学”、“学中做”, 理实一体化的关键

会计岗位模块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是“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容易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行岗位模块教学, 理论知识注重够用, 减少理论内容的教学时数, 强化实践技能训练, 贯彻落实“教学做”的教学理念, 突破职业教育中“学科化”、“系统化”的框架, 实现三个转变, 即从以教师如何“教给”学生为中心, 向如何“教会”学生为中心转变;从以学科为中心, 向以岗位为中心转变;从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中心, 向以强化实践技能为中心转变。

我校每个班级安排一名授课教师, 每一个岗位模块由这名教师自始至终独立完成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 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而且还要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较强的实训操作能力。首先, 职责明确, 避免了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之间互相推卸责任、缺少沟通、各自为政等现象的发生;其次, 能够使理论与实践在较短的时间内紧密结合。学生在学习会计知识时, 由于一些名词、术语比较抽象, 因此学习上比较吃力。由于每一个模块是由一名教师承担教学, 教学进度、授课深浅度、学生掌握的程度、实训效果等非常清楚, 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完全符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和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我校实训课与理论课并行开设, 第一学期开设基础会计和基础会计实训, 第二学期至第三学期开设出纳岗位模块和会计岗位模块, 第四学期开设会计岗位综合实训模块, 第五学期上岗前进行全真模拟, 实训课紧跟理论, 使得各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训有机衔接、紧密结合, 使会计理论知识由抽象难懂变为生动具体。

四、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理实一体化的保障

保证教育教学质量需要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合理知识结构和实际工作经验的会计专业教师队伍。即使有了再合理的教学模式, 如果仍然采取理论教师讲理论, 实训教师指导实践的方式,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就成了空谈。所以建立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有效保障。

当今的时代, 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随着我国会计准则及应用指南的不断推出, 会计知识不断的更新变换。会计专业教师必须与时俱进, 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胜任教学工作。在学习理论的同时, 还需要利用节假日到企业进行顶岗锻炼, 通过实际工作的操作, 弥补自身操作能力的不足。我校会计教师遵循“崇教厚得, 为人师表”的教育理念, 对学生既严格要求, 又满腔热忱, 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知识的传授, 又重视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 满足了职业教育教学的需要。

总之, 会计岗位模块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遵循了职业技能培养的规律, 重新组织了教学内容, 形成了理论与实训配套的、同步运行的内容体系, 达到了强化职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

摘要:为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需要按照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 设置会计岗位模块教学, 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 把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优化课程结构, 精简知识内容, 从源头上解决有限学时与教学内容不断增加的矛盾。会计教学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改革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实习实训、提高教师能力, 以培养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实用性、创新性的会计人才。

关键词:会计岗位,模块教学,理实一体

参考文献

[1]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2]李冲锋.教师教学科研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岗位模块 篇8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岗位模块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国会计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在不断进行并取得显著成效。但是, 当前不少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学中仍存在各种问题, 所培养的会计人才, 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职业技能, 都难以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会计人才的需求。所以, 不断深化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建立适应职业需求的岗位模块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一、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轻视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工作的特殊性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有很高的专业技能, 更要具备很强的职业道德素养。会计人员不是生活在“真空”里, 难免会受到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 所以必须对会计人员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规范会计行为, 提升自我修养。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教师往往比较重视成绩, 而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 使学生就业后由于职业道德观念差而出现错误的案例时有发生。

(二) 专业课程设置不能突显职业教育特点, 且与会计专业需求相脱节

目前, 大部分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训只是由“基础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和“会计电算化综合模拟实训”二项组成, 训练项目和时间均不足;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 校外顶岗实习专业对口率极低, 基本上只能做到跟岗实习, 这就迫切要求会计电算化专业进行课程改革, 增加校内技能训练课程, 完善实践课程体系。《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进入会计岗位的“准入证”, 是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当前, 许多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与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相脱节, 更没有围绕会计工作过程、岗位需求设置, 进而造成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会计专业需求相脱节, 最终导致学生考证过关率低, 对口就业困难。

二、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为了解决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充分开展调研的基础上, 进而提出如下改进措施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一) 会计专业课程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行业它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所有会计人员必须以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 遵循准则, 不做假账,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因此, 中职学校应尽快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 在教学中全程开展德育渗透。

(二) 充分开展企业调研, 确立岗位群, 进行岗位分析和工作任务分析

通过深入企业进行考查, 开展了会计专业岗位的论证, 并整理、归纳出会计电算化专业适合从事的岗位群, 包括出纳岗位、会计岗位、会计电算化岗位等, 并依据职业岗位活动进行系统分析, 对会计相应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 进而确定学生必备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要求。现将会计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知识、技能、素质要求说明如下:会计核算要求能明辨各种经济业务原始单据的正确性、完整性、合理性和合法性;会计凭证填制要求能正确判断各种原始单据所反映的经济业务内容、性质和类型;会计账簿登记要求能按照会计规范正确计量各种经济业务;会计报表编制要求能正确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

而具体的岗位对工作任务及知识、素质、技能的要求又有一定的区别。

(三) 按照职业资格和工作过程确立“岗位模块”课程体系

会计电算化专业打破学科界限, 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 整合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模拟、会计电算化等课程的内容, 打破学科界限, 按岗位需求确定教学模块, 充分与会计从业资格、会计工作过程相适应, 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从业者的角色转换。

会计电算化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基本框架分为公共模块和专业模块。

公共模块:人文素养, 设置语文、德育、礼仪、计算机基础、体育等课程;专业基础知识, 设置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 (会计证) 课程;专业基础技能, 设置会计基本技能、会计基础实训课程。

专业模块:收款员岗位设置收银岗位实务;出纳员岗位设置出纳员岗位实务;会计员岗位设置采购及应付款项、销售及应收款项等;会计电算化岗位设置会计电算化实训;记账员岗位设置库管员岗位实训, 实习岗位模块设置会计岗位综合实训。

(四) 遵循行动导向实施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践

课程体系与行动导向相适应, 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 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看得见、摸得着、会解决、会应用”, 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三、课程体系操作实效

新课程体系把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融为一体,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的一切都以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为立脚点, “岗位模块”课程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强调课程面向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 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获得经验, 使学生在探索中进行学习和知识的积累。通过课程体系的建设, 可促进了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技能水平的提升, 同时促进了教师教学教研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2011

岗位模块 篇9

目前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行的教学计划, 虽然进行过多次修订, 但学科型、重理论、轻实践等方面的痕迹仍比较浓, 距离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动手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目标仍有不少差距。突出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 课程设置仍套用“三段式”的课程设计模式。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最初的课程体系是依据教育部2008年修订的高等职业教育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编制的, 该课程体系以《大学英语》、《思想政治理论课》、《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 以《交通运输设备》、《运输市场营销》、《运输经济学》、《铁路企业管理》等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 以《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铁路行车规章》等课程作为专业课, 构建了完善的“三段式”课程体系。课程设计过程中考虑了学科的基础、广度、深度, 没有突出职业岗位的需求特点, 缺少为行业经济、地方经济服务的意识。虽然一些院校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次修订, 但和新的职业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仍有不少差距。

(二) 学科之间教学内容存在交叉。教材内容老化, 更新较慢, 相关学科分工不明确, 内容交织在一起。如:《铁路行车组织》与《铁路行车规章》, 《铁路运输设备》与《铁路站场与枢纽》, 《铁路货运组织》与《集装箱运输》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定的重复性, 给相关任课教师和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三) 重理论轻实践实训性差。现有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严重, 理论教学课时较多, 有的课程虽然规定了不少实践课时, 但没有得到应有的保证, 少数学校由于实训设备不足, 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实训要求, 采用观摩或几人一组来进行实训操作, 影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由于实践性教学、演练、考核方面的缺失, 造成学生毕业后不能马上顶岗工作。

(四) 不符合学生个体的发展。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文理兼招, 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仍按照过去的方式, 用同一标准要求每个学生, 将导致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则学不懂, 对学不懂的学生影响最大, 久而久之将使他们失去信心和兴趣而放弃学习, 结果会影响班级的学习风气。这样, 既不符合学生个体的发展.也达不到原定的教学目标。

二、通过市场调研, 确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能力

(一) 培养目标。

通过深入呼和浩特铁路局及所属各运输站段、包钢运输部、大准铁路公司、神华铁路公司等铁路运输企业调研, 与铁路企业基层单位 (车站、车务段) 专家、 生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座谈, 了解铁路企业当前与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现状、岗位需求和能力要求等情况, 从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主要面向铁路运输企业, 在铁路运输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 能从事铁路行车组织工作、铁路旅客运输组织工作、铁路货物运输组织工作, 具有铁路行车、客货运组织等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表1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 职业岗位能力。

通过对我院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 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有车站值班员、助理值班员、信号员、车号员、站调、调车区长、调车长、连接员、制动员、货运员、客运员等行车、客运、货运岗位 (群) 上的主要工种。通过对铁道部劳卫司编制的《铁路工人职业技能培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中铁路“三新”人员、改、提职人员的培训内容和行车等各主要工种岗位上的应知应会内容进行研究, 明确了学生就业以后的岗位职能, 从而为课程体系的开发打下基础。

三、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一) 课程模块设置原则。

课程的模块化设置强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够用、实践”为主。课程模块设置要符合如下原则:要有专业设置标准, 专业设置符合培养目标, 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符合学生个性选课和新知识引入的灵活性要求;符合市场需求;课程前后衔接有序;易理解、易操作、易实施、易推广。

(二) 理论教学要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高职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制一般是三年, 学习时间较本科短。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理论不够扎实, 学习兴趣不高, 对单纯的理论学习有畏难情绪。因此, 素质方面的要求不能忽视, 应用性的技能训练必须注重加强。这些客观因素导致专业理论学习的时间不得不压缩。同时, 由于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面向基层生产岗位的技术管理人员, 学习高深、系统的理论知识不符合高职教学的要求, 因此, 坚持理论“必需、够用”的原则就显得很重要。理论知识的选取在“必需、够用”的前提下, 还要保证学生有时间提高素质, 有兴趣学习, 有精力强化技能训练, 以培养技能超群、过硬, 团结协作, 能够在基层生产中发挥骨干、核心作用的生产管理精英。

(三) 坚持素质优先原则。

高职生的素质培养应是多方面、全方位的。首先, 要培养有德之才。通过教育,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 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职业观, 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制定规划。其次, 要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健全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优良品德形成的物质基础, 对于培养和锻炼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积极进取精神、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可以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协调发展,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四、基于岗位需求的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有利措施。通过对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分析, 依据模块化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构建了以行车、客运、货运岗位 (群) 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宽基础、活模块”结构的高职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由职业公共课模块、职业能力课模块、综合实训模块、人文选修模块组成。

(一) 职业素质课模块。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应注意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职业素质能力集中反映了学生具备的良好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该模块以“必须、够用”为原则, 主要为大学生提供必备的科学、人文、身心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重视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政治理论课》、《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

(二) 职业能力课模块。

首先针对铁路运输企业职业所需, 确立核心课程。核心课覆盖该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需要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上侧重于技术方法的讲授。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学好这些课程, 掌握本专业必备的知识和技术。围绕着职业能力核心课程, 开设专业技术、职业考证、职业方向等课程

1.专业技术模块。

该专业除了核心层以外需要开设的专业技术课。这是对核心技术课程所需专业知识的强化、拓宽和补充, 以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本专业的核心技术课, 强化技术操作, 以熟练和丰富技术操作经验。主要包括《机车牵引计算》、《铁路运输市场营销》、《铁路信号与通讯设备》、《铁路线路及站场》、《运输经济学》等。

2.职业考证模块。

职业考证模块保证职业资格的获取, 落实双证书制度。这一模块重视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 将职业考证的相关课程融入培养计划之中。该模块课程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 从而有利于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技能的课程, 重在职业基本技能。

3.职业方向模块。

职业方向课模块以当前职业岗位的需求为依据,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设立行车、货运、客运三个专业方向, 此模块侧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 以适应多层次岗位的需要。该模块课程体系如图1:

(三) 综合实训模块。

主要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车站值班员实训》、《客运值班员实训》、《货运值班员实训》等课程。能力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作技能, 使学生能胜任岗位群中每个岗位的工作, 成为复合型人才。

(四) 人文选修模块。

以人文课程为主, 兼有科技、管理、文体类等课程, 为学生多方面个性发展提供帮助。

五、结语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岗位模块】相关文章:

人力资源六大模块岗位职责06-12

学生模块05-02

视频模块05-22

模块开展05-26

提升模块05-29

建设模块06-04

数学模块06-07

高效模块06-10

新闻模块06-13

专业模块06-13

上一篇:虚拟监测下一篇:传统民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