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内容模块

2024-05-25

教材内容模块(精选十篇)

教材内容模块 篇1

一、《基础》课教材内容分析

《基础》[2]课教材的全部内容贯穿着大学生人生与人生新阶段、历史使命、新的境界、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 继承爱国主义传统, 做忠诚的爱国者, 领悟与追求崇高的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 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通过以上内容的教育, 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观;把遵守社会道德、社会公德与维护公共秩序, 培养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及树立家庭美德连成一体, 通过道德行为规范与道德法律规范的教育来规范学生的道德意识观和道德法制观;在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基础上, 把法律意识、法治精神、社会主义的法治观和国家安全意识观作为大学生在新的历史时期下的法律修养内容, 并通过宪法、刑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及程序法等教育内容来提高学生的行为规范观。《基础》课内容体现了“思想意识”和“规范行为”为一体的科学内涵结构, 并把思想道德、道德法律、法律道德的内容形成了科学知识结构的链状体。课程内容综合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 以科学发展观和核心价值体系为理论与实际做指导, 科学地对教材内容模块分割切块是教学理论改革研究的源头, 使法律修养和道德修养根植于学生的角色意识、道德意识和法制意识之中。

二、《基础》课教学内容模块逻辑结构分割与成链

本课程绪论、第一章至第六章, 它是以人生新阶段、人生价值、道德修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为内容组合, 属于“思想意识”领域内容范畴, 则可把它称之为“思想意识篇 (或上篇) ”;第七章至第八章, 以法律意识、法律运行和法律遵守为内容组合, 属于“规范行为”规则的内容, 即称为“规范行为篇 (或下篇) ”。从本教材第五、六章的内容看:它是从道德规范向法律规范的“过渡”, 并又有机巧妙连接的内容, 这样, 就可以将本课程内容进行分段, 即:绪论、第一章至第四章为“思想道德”段, 第五、六章为“道德法律”段, 第七、八章为“法律道德”段。因此, 《基础》课教学内容结构简言之“两篇三段式”。通过“两篇三段式”的分割, 又使“思想道德”、“道德法律”、“法律道德”成为逻辑结构严谨的科学模块知识链, 为建立教学指导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基础》课教学内容成型“两篇三段式”

据近两年来《基础》课教学探索与实践结果表明:我们将《基础》课程分为“两篇三段式”的模块结构, 即教材中的“绪论”和第一章至第六章为“思想意识篇” (上篇) 。第七、八章为“规范行为篇” (下篇) ;其“思想意识篇”的知识结构是:从绪论到第四章内容为:大学生新阶段新理念,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等, 均属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根植的内容, 为“思想道德素质”形式的知识结构段 (即第一段) ;第五、六章内容为:社会公德、公共秩序、职业精神、家庭美德等, 体现思想意识观与规范行为观的对接内容, 把上下两篇有机巧妙连接, 从知识的逻辑结构上看, 形成了《基础》课内容的“过渡段” (即第二段) ;第七、八章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规范公民行为, 是《基础》课内容的第三段。这样就完整地揭示了《基础》课内容体系主线, 即大学生的人生新阶段、人生价值、道德观念、道德法律和法律道德的体系。形成了“两篇三段式”内容模块结构。

四、结论

《基础》课是一门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课程。通过对《基础》课教学内容的科学剖析, 目的是使思政课教师深刻理解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层次涵义, 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简称《基础》) 课, 对其教材内容模块剖析, 为教学方法改革达到教学实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基础》课内容分析、划块、成链, 使教材理论体系划分为“两篇三段式”, 即为思想道德、道德法律、法律道德的教材内容链状模块。目的是使教学活动适应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实际。

关键词:《基础》课,教材内容模块,两篇三段式

参考文献

[1]范立仁.管理学家[J].2010, (6) :210.

弹性──使模块化教材前途光明 篇2

一、模块化教材结构蕴含着弹性

弹性是一个物理学概念,移植到教材方面则称之谓教材弹性。在模块化结构的教材中,通过模块的变形和组合,可以充分地表达职业教材的灵活性和伸缩性,即模块化教材具备教材弹性的基本性质。

二、职业教材弹性化是现实的选择

有教育专家认为:

“教科书应不应该有弹性,不是凭主观臆断,而是应从我国地域广阔,学校、教师、学生的情况不尽相同的实际出发来考虑。有弹性,更适合国情,更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例如:由于高职学生来自于普高和中职,鉴于初中后三年教育的差异,同学间的基本素养、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认知能力都有很大的差别,在他们进入高职后,合班上课,课堂教学的情境可想而知,倘若在“一刀切”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倒也“无话可谈”,因为教材弹性没有生存的条件。但在如今国家经济走向市场化,“适应面向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多规格人才的需求”的条件下,就不能再无视职业教育中的不和谐,也不能漠视师生们的感受和困惑。

每个老师上课时,只有一张嘴,他不可能同时使不同认知能力的学生都达到共鸣,倘若通过教材内容的选学、说明、注释、引导及技能训练中的开放性实验项目等教学环节弹性的设计,亦可让不同起点的学生各得其所来缓解此类教学矛盾的激化。为适应人们终身学习的需要,职业教材也必须适应生源多样化的客观现实,而模块化结构应是其最佳选择。

三、教材弹性化是发展的需要

如今,人才在流动、生产在发展、技术在飞跃,用人单位的多元化,用人单位“够用为准”的人才观及人才投资策略必然会催生订单式教育的来临。订单式教育是选择式教育,是遵循市场经济法则的市场行为。因此,我认为呆板的传统教材结构(传统百货店式)将会从职教领域内淡出,而具有大量职业技术基本理论的、职业技能基本功的、反映时代进步的新技术、新工艺、可供选择(弹性)的(现代超市型)模块式教材一定会达到较快的发展。

四、教材模块化具有延续性

教材本身是一个发展概念,当今时代,技术爆炸,但对教材来说,内容和篇幅要受教学时间的限制。模块化教材为模块链接,自然淘汰的结构,它的长度一般为常量,其内容则始终跟随课程最基础、最本质的内容,同时也追逐着时代的科技应用,而不是在原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不断堆砌新的砖块。现在的教材往往都系统性太强,章节前后逻辑相邻,“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时因局部的变更,将导致整书系统的紊乱,而CBE教学思想要求教学模块始终处于微小的调整中,以适应市场连续的变化。由于模块间相互独立成篇,且调整模块的幅度不大,这样,对办学者而言,实训器材的办学投资可分期计划投入,资金压力不大,并能维持设备的先进性。对教师而言,在教学内容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又能跟随时代技术的进步。对出版社而言,不仅使组稿的成本降低,随着日月的流逝,教材千锤百炼,更容易创造长远的品牌教材。

五、教学(材)弹性的限度

图1

学过直流稳压电源的人们都了解,都能看懂图1的含义:即该电源在交流电网波动10%的条件下,稳压电路都能保持输出电压U0不变,稳压电路作为一个弹性体发挥了作用,但交流电网的波动如超过10%的设计范围,那么稳压电路不仅失去了调压的功能,而且会损坏,即稳压电路失去了弹性。

类比职业教育,可以画出图2:

图2

不难理解,中、高职生源分数线不能低于一定的程度,否则传统的中、高职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中、高职教材、教学条件都会失去自我调节的功能,即失去弹性。近年来,有部分中、高职院校,招收注册生(没有分数的限制)或招收分数线极低的学生入学。从而造成正常的教学过程难以进行,师生们怨声载道。

古人云:“有教无类”,即对无论哪一类人都应给予教育,但不应忽视的是:不同的对象应有不同的标准,若没有标准,则方法不存,教育无果。

我最近看到无锡市教育中心的一篇文章,在很多方面都有同感,照录如下:

“近五年来,职业技术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就是这次课程改革的大背景。就我们学校来看,“学生一届不如一届,教师一年苦过一年”的感慨与“学生越来越不听话,教师越来越不会教”的抱怨就是这种背景状况的具体写照。

对于中职教育大背景的认识,我们应该达到二个层次的境界:正视现实与学校共命运;迎接挑战,为国家肩负使命。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使命。在九十年代就已经从精英教育“降格”为普及教育了。尤其经历了九八年开始的三年滑坡。中职校自身的生存受到了无情的考验。在生存问题面前,谈何“身价”?所以每个老师必须尽快断绝一切对中职辉煌时期的怀念,“死心塌地”地正视现状。大家必须一切围绕现有的学生实际去展开教学。

我们还应该试着去正面认识中职教育的“降格”,这背后实际上是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的提高。所以当我们跳出中职教育这个狭窄的视角去看待国家教育格局的变化,还是应该值得庆幸的。“降格”实际上是一种新的分工,我们应该欣然接受这种分工,并主动迎接挑战,为国家全民教

育水平的提高做出我们的贡献。”

宋理学家朱熹指出:“圣人之道,粗细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材而笃焉。”讲的就是因材施教,如果以上阐述真实的话,那么中职教育的核心──中职教材的难度就需大大的降低,以大大的降格来达到教学双方的和谐,恢复教学的弹性。在我们的国度,自古以来就有轻视实践的思想,“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根深蒂固,地方教育部门的政策导向上也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成绩差的去职校”,某些中学老师更直截了当教导学生:“你再不学好,只有去读职校了。”综观世界各国,让成绩差的去学技术,也许不是一种最佳的设计,也许正是这样的精英教育政策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前进的步伐。

单元模块备课 整体把握教材 篇3

一、通读教材,制订单元教学目标

数学中的学习单元并不是以某个主题为纽带将各部分内容简单地串联和相加以产生知识累加效应,而是有机地整合成一个模块。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孤立地进行某一课时的设计,而应通读单元教材,大致了解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系统分析解读例题所蕴含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以整体的视角统观教材,制订单元教学目标,把握单元教学要求。

以人教版一下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单元教学模块通读为例。

1.十几减9(例1)。

分析解读:情境图→找数学信息、问题→点子图→算式计算,通过摆一摆、画一画,把具体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方法相对应,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破十法”“想加算减”等方法,体现算法多样,为学生脱离实物计算做好铺垫,同时渗透符号思想、抽象思想和集合思想。

2.十几减8(例2)。

分析解读:运用知识的迁移,借助例1的方法学习。学生根据情境图列出算式后,还应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展示“破十法”和“想加算减”等算法,在讨论和自我反思的基础上,确定适合自己的算法。

3.十几减7,十几减6(例3)

分析解读:根据金鱼池中红金鱼和黑金鱼的数量分别提出问题,引出13-7和13-6两道算式。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学生用哪种计算方法都可以,把“教方法”转变为学生自觉构建方法。

4.十几减5、4、3、2(例4)

分析解读:教材脱离了直观的情境图,直接出示算式,启发学生迁移类推,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鼓励学生自主讨论,交流算法,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5.解决问题(例5,例6)

分析解读:①把握三点:一是有多余条件,二是用摆小棒(或画图)帮助理解数量关系,三是学习口答结果并填写答话中的数。②教学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重在借助摆圆片(或画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使学生明确“谁多?谁少?谁比谁多?”再列出算式。“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问题则安排在“做一做”中。

6.整理和复习。

分析解读:①将20以内的退位减法算式进行整理,引导学生填写算式并发现算式排列的规律,梳理算法,回顾反思,加深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理解和记忆。②情境图给出了一个数学信息,另一个数学信息需要学生根据问题摒弃多余条件去寻找,以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精读教材,凸显教学指导重点

单元模块内的每一部分内容,都从不同的侧面充实着单元主题。因此,在备课研讨时,教师要从知识的整体结构入手来研究每一个局部知识、技能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围绕单元教学目标层层深入精读教材,研读例题,在方法、思路看似相同的教学内容中剖析出每部分内容承载任务的不同,从而合理设计教学进程,突出教学指导重点。

例如人教版五上“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整个单元都要突出转化思想,但单元模块内各个部分内容转化思想的运用是有侧重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重在“扶”,引导学生通过剪拼实现平行四边形到长方形的转化,把新知转化为旧知解决问题。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经历“破”与“立”的过程:学生会自觉迁移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的方法,试图通过用剪拼一个三角形的方法探求它的面积公式,学生任意剪拼后发现此法不具普遍性(要沿中位线剪才行),从而感受到看起来行,实际上不行的“破”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着重指导学生用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从图形之间的关系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到梯形的面积计算时,则应突出“放”,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方法自己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以上三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思路一样——都是转化为已学的图形进行推导,但体验不同——如何转化,转化为什么图形,由此引发的教学指导重点也就不同,学生所经历的思维活动和学习收获也不尽相同。

三、横向联系,沟通知识内在联系

数学中各部分知识联系密切,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深化和发展,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经历知识从薄到厚、又从厚到薄的过程,融合表面看似毫不相关的各类知识,提高知识整合能力。

例如人教版四上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备课。教师应立足整体,引导学生横向比较,沟通平面图形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可利用图1引发学生思考、想象:

①随着C点在直线上左右移动,会变成哪些图形呢?

②如果在直线上移动两个点,能得到什么图形?

③如果随意移动C点,又会变成什么图形?

让学生由静态图形联想到动态结果,通过点的动态变化想象图形的变化,再用课件进行验证,动静结合,以“动”促“思”,不仅深刻认识了图形的特征,沟通了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纵向联系,实现知识结构迁移

教师在进行单元备课时,应把不同年级知识纵向关联起来进行整体设计,通过连续递进的教学设计来培养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

例如,人教版三下第六单元“面积”的备课时,就要把它和低年级的长度概念、长度单位,高年级的体积概念、体积单位关联起来,因为这些知识虽然编排在不同的年级,却是一类纵向的有内在联系的知识。备课时要思考琢磨“种子课”(长度单位)应渗透什么数学思想和学习方法,该积累哪些学习活动经验。“生长课”的知识连接点和生长点在哪里,和后续的学习有什么关系,该如何为学生提供主动迁移的学习机会,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学习关联起来备好一类课,不仅能让学生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主动实现知识之间的结构迁移,还能有效提高教师的系统思维和整体策划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王彬)

正确运用教材模块提高英语写作才能 篇4

书面表达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英语写作才能的提高, 首先要借助于大量的语言素材的积累, 以及对体裁格式的把握, 再加上经常练习不断提高, 到作文时学生就不会难为无米之炊, 而会得心应手, 水到渠成。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厚积而薄发。

一、加强背诵的训练, 增强积累

牛津英语教材每个单元都设置了Reading部分, 其内容就是本单元作文的中心话题。如9A Unit2 Reading:Colours and Moods, 谈及蓝色、白色、黄色、橙色、绿色和红色的象征意义, 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 以及如何帮助我们处理身边的一些问题, 而这些恰恰是Main task部分中作文的主题。此话题实用性强, 颜色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不仅体现为影响人们的心情, 还能帮助人们改善生活, 它们是人们生活中体现出来的力量。这就要求学生在熟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掌握一些固定搭配、习惯用语和基本句型, 并在大脑中输入和储存更多的语言信息, 以便写作时灵活运用。例如, 表达红色时经典的句子有:Red represents power and strong feelings.Wearing red can make it easier for you to take action.When you're having difficulty making a decision, red can help you.经过日积月累, 积少成多, 不断总结, 在写作时学生就能做到脱口而出, 得心应手。此外, 还可以多熟背一些格言和谚语, 写文章时若能正确使用, 会使文章更加有血有肉, 而不会觉得无话可谈。

二、加强口语的训练, 培养语感

牛津英语教材每个单元还设置了Speak Up部分, 其内容也紧扣本单元作文的中心话题。如9A Unit2 Speak up:Giving advice, 要求学生效仿, 以给出的对话作为示范。假想在参加宴会、生日聚会、野炊等情况下, 相互除了给出建议Why don't you wear……还得给出原因What do you think/Why, 并且学生还要对别人所给的建议表达赞同或不赞同, 如I'd rather……/I prefer to……/You're right/It's a good match等。学生之间俩俩对话的内容, 是自己学过的话题, 其实就是开展一个“结构———情景———主题”口语交际活动, 使学生的口语能力从结构模式逐渐过渡到交际模式和主题模式。通过精心编写的对话, 做到情景对话和句型训练有机结合, 在模仿操练中掌握句子结构, 从整体上感知语言, 获得英语语感。所以, 加强英语口语的训练, 主要是锻炼学生学会用英语去思考问题, 避免了从汉语到英语的翻译过程, 而是直接从英语信息到英语知识的输出过程。

三、加强方法的指导, 提高能力

牛津英语教材每个单元还设置了Main task部分, 其内容是对本单元作文方法的指导。8B Unit2 Main task:My best holiday, 则教会学生如何使用a fact file。首先要求学生写出要点:place、time、people、experience、feelings等, 再根据要点列出提纲, 分别把要点纳入introduction、main task、inclusion中。写要点时要全、细、准, 既要避免遗漏, 也要避免牵强附会。拟提纲时, 中心要突出, 条理要清楚, 不要节外生枝, 也不要把次要的内容当成主要的内容来写。然后提纲写出对应的细节,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牛津教材中需要学生掌握profile、e-mail、poster、invitation letter等十几种文体, 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我在学生写作前, 通常给出不同档次的写作评分标准, 让他们在写作前做到心中有数, 避免不必要的扣分, 以便写作更加规范。书面表达是综合能力的直接体现, 它能帮助学生梳理出清晰的文章脉络, 培养学生对于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把握, 以及从整体上加强对作文篇章结构的训练, 锻炼了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四、加强阅读的训练, 拓展视野

加强阅读训练, 要求老师把课堂上课文教学和学生课外大量阅读有机地结合, 培养学生的写作才能。教材所选的课文一般都是语言地道, 优美流畅, 题材和体裁丰富多彩, 为学生提供了最好的范文。教师可以在学生课外阅读中, 教会他们学会细致观察词语在句中的修饰关系与逻辑关系, 以及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 并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句型操练。这样, 才能在写作中运用更加优美的句子, 而不显得单调。如9A Unit 1, 学生如果仅仅使用She/He is……和She/He V-s……句型, 文章的语言就不够丰富。这时, 我就要求学生加入It's+adj+of sb+to do sth和She/He is+adj+enough to+V……的句型结构, 文章就会变得精彩许多。

课外阅读也是进行知识积累及提高语言技能的重要途径。通过大量阅读各类题材, 各种内容的文章, 能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学生不仅熟悉词的用法, 掌握句法知识, 而且能增加文化背景知识, 扩大知识面, 提高认识能力, 加强文化意识培养。

教材内容模块 篇5

轨道车司机

综合能力 G 模块-作业技能 专项技能 G1-确认信号及行车凭证 专项技能 G2-列车无线调度电话使用 专项技能 G3-识别线路标志 专项技能 G4-填写日志

专项技能 G5-根据牵引重量及线路条件,选择档位和使用制动机

专项技能 G6-监视和检查运行过程中仪表的显示及报警系统状态

专项技能 G7-1 测量车辆轴箱、车轴齿轮箱、中间箱、变速箱温度

专项技能 G8-重车或多车连挂的平稳操纵

专项技能 G9-在不同线路状态和不同自然条件下平稳起步、操纵

一、确认行车信号

出站色灯信号机显示下列信号 三显示自动闭塞区段

(1)一个绿色灯光——准许列车由车站出发,表示运行 前方至少有两个闭塞分区空闲(如第1 图)。

第1 图

(2)一个黄色灯光——准许列车由车站出发,表示运行 前方有一个闭塞分区空闲(如第2 图)。

第2 图

(3)一个红色灯光——不准列车越过该信号机(如第3图)。

第3 图

(4)两个绿色灯光——准许列车由车站出发,开往半自 动闭塞区间(如第4 图)。

第4 图

(5)在兼作调车信号机时,一个月白灯光——准许越过 该信号机调车(如第5 图)。第5 图 四显示自动闭塞区段

(1)一个绿色灯光——准许列车由车站出发,表示运行 前方至少有三个闭塞分区空闲(如第6 图);

第6 图

(2)一个绿色灯光和一个黄色灯光——准许列车由车站 出发,表示运行前方有两个闭塞分区空闲(如第7 图)。第7 图(3)一个黄色灯光——准许列车由车站出发,表示运行 前方有一个闭塞分区空闲(如第8 图)。

第8 图

(4)一个红色灯光——不准列车越过该信号机(如第9 图)。第9 图

(5)两个绿色灯光——准许列车由车站出发,开往半自 动闭塞区间(如第10 图);

第10 图

(6)在兼作调车信号机时,一个月白色灯光——准许越 过该信号机调车(如第11 图)。第11 图 半自动闭塞区段

(1)一个绿色灯光——准许列车由车站出发(如第12 图)第12 图

(2)一个红色灯光——不准列车越过该信号机(如第13 图)。第13 图

(3)两个绿色灯光——准许列车由车站出发,开往次要 线路(如第14 图)。

第14 图

(4)在兼作调车信号机时,一个月白色灯光——准许越 过该信号机调车(如第15 图)。第15 图 2.通过信号机显示及其意义 三显示自动闭塞区段

(1)一个绿色灯光——准许列车按规定速度运行,表示 运行前方至少有两个闭塞分区空闲(如第16 图)。(2)一个黄色灯光——要求列车注意运行,表示运行前 方有一个闭塞分区空闲(如第17 图)。第16 图 第17 图

(3)一个红色灯光——列车应在该信号机前停车(如第 18 图)。第18 图 四显示自动闭塞区段

(1)一个绿色灯光——准许列车按规定速度运行,表示 运行前方至少有三个闭塞分区空闲(如第19 图)。

第19 图

(2)一个绿色灯光和一个黄色灯光——准许列车按规定 速度运行,要求注意准备减速,表示运行前方有两个闭塞分 区空闲(如第20 图)。第20 图

(3)一个黄色灯光——要求列车减速运行,按规定限速 要求越过该信号机,表示运行前方有一个闭塞分区空闲(如 第21 图)。第21 图

(4)一个红色灯光——列车应在该信号机前停车(如第 22 图)。第22 图 半自动闭塞区段

(1)一个绿色灯光——准许列车按规定速度运行(显示 方式参照第19 图,但机构为二显示)。

(2)一个红色灯光——不准列车越过该信号机(显示方 式参照第22 图,但机构为二显示)。3.预告色灯信号机显示下列信号 预告色灯信号机显示下列信号:(1)一个绿色灯光——表示主体信号机在开放状态(如 第23 图)。第23 图

(2)一个黄色灯光——表示主体信号机在关闭状态(如第24 图)。第24 图

遮断信号机的预告信号机显示一个黄色灯光—— 表示遮断信号机显示红色灯光;不着灯时,不起信号作用(如 第25 图)。第25 图

4.进站色灯信号机显示下列信号

进站色灯信号机(四显示自动闭塞区段除外)(1)一个绿色灯光——准许列车按规定速度经正线通过车站,表示出站及进路信号机在开放状态,进路上的道岔均 开通直向位臵(如第29 图)。第29 图

(2)一个黄色灯光——准许列车经道岔直向位臵,进入 站内正线准备停车(如第30 图)。第30 图

(3)两个黄色灯光——准许列车经道岔侧向位臵,进入 站内准备停车(如第31 图)。第31 图

(4)一个黄色闪光和一个黄色灯光——准许列车经过18 号及以上道岔侧向位臵,进入站内越过次一架已经开放的信 号机,且该信号机防护的进路,经道岔的直向位臵或18 号 及以上道岔的侧向位臵(如第32 图)。第32 图(5)一个红色灯光——不准列车越过该信号机(如第33 图)。第33 图(6)一个绿色灯光和一个黄色灯光——准许列车经道岔 直向位臵,进入站内越过次一架已经开放的信号机准备停车(如第34 图)。第34 图

四显示自动闭塞区段进站色灯信号机

(1)一个绿色灯光——准许列车按规定速度经道岔直向 位臵进入或通过车站,表示运行前方至少有三个闭塞分区空 闲(如第29 图)。

(2)一个黄色灯光——准许列车按限速要求越过该信号机,经道岔直向位臵进入站内正线准备停车(如第30 图)。(3)两个黄色灯光——准许列车按限速要求越过该信号 机,经道岔侧向位臵进入站内准备停车(如第31 图)。(4)一个黄色闪光和一个黄色灯光——准许列车经过18 号及以上道岔侧向位臵,进入站内越过次一架已经开放的信 号机,且该信号机防护的进路,经道岔的直向位臵或18 号 及以上道岔的侧向位臵(如第32 图)。

(5)一个红色灯光——不准列车越过该信号机(如第33图)(6)一个绿色灯光和一个黄色灯光——准许列车按规定 速度越过该信号机,经道岔直向位臵进入站内,表示次一架 信号机开放一个黄灯(如第34 图)。

进站及接车进路色灯信号机的引导信号显示一个红色 灯光及一个月白色灯光——准许列车在该信号机前方不停 车,以不超过20km/h 速度进站或通过接车进路,并须准备 随时停车(如第35 图)。第35 图 5.调车色灯信号机显示下列信号。

(1)一个月白色灯光——准许越过该信号机调车(如第 36 图):第36 图

(2)一个月白色闪光灯光——装有平面溜放调车区集中 联锁设备时,准许溜放调车(如第37 图)。第37 图(3)一个蓝色灯光——不准越过该信号机调车(如第38 图)。第38 图

二、确认行车凭证

(一)使用电话闭塞法行车时,列车占用区间的行车凭证 为路票。(如图一)图一

(二)向施工封锁区间开设路用列车时,列车进入封锁区 间的行车凭证为调度命令。该命令中应包括列车车次,运行 速度,停车地点,到达车站的时刻等有关事项。(如图二)图二

(三)行车电话一切中断时,单线行车按书面法联络,双 线按时间间隔法。列车进入区间的行车凭证为红色许可证。(如图三)图三

(四)在出站(进路)信号机故障,未设出站信号机,列车

头部越过出站(进路)信号机的情况下;在出站信号机显示黄 色信号下,列车进入区间的行车凭证为绿色许可证。(如图四)图四

轨道车司机

综合能力 G模块-作业技能

专项技能 G2-列车无线调度电话使用

一、适用范围

符合TB/T3052-2002 标准B、C 制式机车电台功能和性 能的有关规定。

二、轨道车无线列车调度电台的型号 轨道车电台型号

WTTJ(K)-1 通用电台 TG400-4 机车电台

WTTJ(K)-1 通用电台控制盒 TG400-4 机车电台控制盒

TW-

43、TW-43C 机车电台外形与TG400-4 机车电台相同

三、作业程序

(一)主呼

1.打开控制盒电源开关,摘机(挂机指示灯点亮),在60 秒内按键呼叫,否则电台自动恢复到守候状态。2.按键呼叫(发射指示灯点亮),在听到被呼叫电台回 铃声后,按下话筒的PTT,就可以与被呼电台通话。3.若第一次呼叫失败,要进行第二次呼叫。4.呼叫键的选择。

根据机车所处地理位臵不同,呼叫时选择不同的呼叫 键。一般在平原时选用平原车站(机车)键,在山区及隧道 时选用隧道车站(机车)键。

呼叫频率123HZ,400KHZ+400MHZ 同时发射 ②按平原机车键(同频呼叫机车)

呼叫频率114.8HZ, 400KHZ+400MHZ 同时发射。③按隧道车站键(异频呼叫车站)

400MHZ 呼叫频率131.8HZ, 400KHZ+400MHZ 呼叫频率 123HZ 400KHZ+400MHZ 同时发射。④按隧道机车键(异频呼叫机车)

400MHZ 呼叫频率114.8+186.2HZ,400KHZ 呼叫频率 114.8HZ,400KHZ+400MHZ 同时发射。

⑤按调度键。呼叫频率1520HZ,400KHZ+400MHZ 同时发 射。

⑥直接呼叫车站。摘机,第一次按下PTT,400KHZ+400MHZ同时发射123HZ 信令3 秒。

(二)被呼

当电台收到400KHZ 或400MHZ 的114.8HZ 信令时,接收 灯亮。114.8HZ 信令消失时,电台发415HZ 回铃信号0.5 秒,同时打开声门7—9 秒,在7—9 秒内应摘机通话,否则电台 将恢复到守候状态。

(三)主控制盒具有优先权。只有关闭主控制盒电源时,副控制盒才能操作。

400MHZ 频段选择相应的频组,控制盒上相应的频组指示灯 亮,400KHZ 频段不变。控制盒上有列尾风压查询接口和传输车次号(DMIS)接口。

(五)控制盒上有音量调节器,供选择合适的音量,可 以小范围调整音量。若需大范围调整由检修人员处理。

(六)按键指示灯在呼叫时间内闪亮,呼叫音结束,指 示灯长亮。

(七)在摘机状态下,按下PTT 键,电台发射(讲话); 松开PTT,电台处于接收状态(听话)。

(八)在接收状态下,400KHZ 频段收到123Hz,186.2HZ 信令,400KHz 场声器才打开。

四、作业标准

(一)车机联控逐站逐列呼唤应答,使用普通话,做到用于标准、吐字清晰。

(二)执行联控作业标准。当接发车进路上的信号因故 变更时,车站值班员应于每变更一次、及时与列车司机增加 一次呼唤应答联控作业。

(三)在执行各项联控作业时,如果规定先呼一方未呼 唤,另一方应补充呼唤。

五、使用列车无线列调注意事项

严禁利用无线列车调度电话谈论与行车无关的事情,严

轨道车司机

综合能力 G模块-作业技能 专项技能 G3-识别线路标志

一、识别线路标志

(一)公里标、半公里标、百米标,设在一条线路自起 点每一公里、半公里、百米处。

公里标 半公里标 百米标

(二)曲线标,设在曲线中心处,标明曲线中心里程,半径大小,曲线和缓和曲线长度。曲线标

(三)圆曲线和缓和曲线始终点标,设在直缓,缓圆,圆缓,缓直各点处,标明所向方向为直线,圆曲线或缓和曲 线。

圆曲线标 缓和曲线终点标

(四)桥梁标,设在桥梁中心处,标明桥梁编号,中心 里程和长度。

桥梁标

(五)涵渠标、设在涵渠两端处,标明涵渠孔跨式样和 中心里程。涵渠标

(六)隧道(明洞)标,直接标注在隧道两端洞门端墙 上。标明隧道号或名称,中心里程和长度。

隧道(明洞)标

(七)坡度标,设在线路坡度的变坡点处,两侧各表明 其所向,方向的上、下坡度值及其长度。

坡度标

(八)铁路局、工务段、线路车间,线路工区和供电段 的管界标,设在各该单位管辖地段的分界点处,两侧标明所 向的单位名称。

界标

轨道车司机

综合能力 G 模块-作业技能 专项技能 G4-填写日志

一、《轨道车行车日志》格式 轨道车备品明细表常备数量 品名 单

位 重型轨 道 车 轨 道平车 附注

一、通讯

1、对讲机 部 2 可按需要调整频率

2、手信号旗 面 6 红、黄色各一半

3、手信号灯 盏 3 红、黄、白三显示,4、信号灯 盏 2 双面红色,用于停车过夜

5、号角 个 3

6、火炬 支 6

二、信号 用品

7、响蹾 个 12

8、短路铜线 根 2 自动闭塞区段用,长度为1.5m

9、止轮器 个 4 2

10、液压复轨器 套 1

11、灭火器 个 2 ABC 干粉型,2 ㎏以上

三、安全 防护

用品

12、轨道平车起复索 具 套 1 用于脱险平车起复时转向架与大梁 的固定连接

13、电控器 个 2 液力传动轨道车备件

14、发电机调节器 个 1 根据柴油机需要定

15、高压油管 套 1 根据柴油机需要定

16、软管 根 2 柴油机用

17、喷油嘴总成 个 2(6135 型)柴油机用

18、三角皮带 根 5 风泵3 根,发电机2 根(柴油机用)

19、电磁阀 个 1 运行监控装置用 20、放风阀 个 1 运行监控装置用

四、备品

21、保压阀 个 1 运行监控装置用

22、钟表 个 1

23、列车时刻表 份 1 运行区段范围

24、检修工具 套 1 含扳手、钳子、钳工锤、油枪等

25、技术说明 份 1 制造厂随车提供

26、自锁插销 个 1

27、检查锤 把 1

28、红外线测温仪 台 1 手持式

五、其他

29、手电筒 把 1

二、《轨道车工作日志》填写要求

年四位数、月日为两位数,不够两位前面加0。2.调度命令;填写调度命令号。

3.车次:填写初次车次,变更车次在变更站名对应处填 写。

4.当日走行:填写当日走行公里数。5.累计走行:填写累计走行公里数。

出库:填写轨道车出库日期、时、分(轨道车出库动 车)。

7.入库:填写轨道车入库日期、时、分(轨道车入库停 车)。

8.车辆状况:填写发动机、走行部、传动系统、制动系 统、液压系统、电器、照明系统状态良好。燃油、水、润 滑油正常。工具备品、材料备品、起复机具、信号防护备品 齐全良好。

如有问题,如实填写。

9.三项安全设备状况:车载电台通信良好。运记自检正 常。机车信号显示正常。手持对讲机作用良好。10.止轮器安放栏只填写出乘作业后最后一次安放和出 乘前第一次取铁鞋的时间,如当天使用行车日志多张,中间 张则画斜杠。

11.调度命令内容栏只填写要求到达车站的时间以及区 间限速等内容。12.领导添乘或上级检查意见栏只填写跟车添乘发现的 主要问题。

13.星期:填写(一、二、三、四、五、六、日)。14.天气:填写当日天气(晴、阴、雨、雪)。

15.站名:填写始发终到车站名,在区间折返时填写公

16.到达:填写到达车站和区间的时分。17.发车:填写车站和区间(折返时)开车时分。18.记事:填写运行中临时停车或机外停车开车时分 19.轨道车在出入库、站内转线调车作业过程中实施写 实及登记制度(供电系统)。具体为:

轨道车在出入库、站内转线调车作业过程中,司乘人员 必须逐一确认进路上的信号、道岔及各种防护标志,并在车 辆调车作业结束后,将车辆所经过的调车信号机个数以及走 行的径路用简明扼要的方式填入《轨道车行车日志》中的“记 事栏”内。记录格式为:

出库运行:库线(货场线)——DXX——x 道——DXX— —x 道,途中经过了x 个调车信号。入库运行:x 道——DXX——x 道——DXX——库线(货 场线),途中经过了x 个调车信号。

站内转线:x 道——DXX——x 道——DXX——x 道,途中 经过了x 个调车信号。

连挂作业:x 道——DXX——x 道——DXX——x 道挂车,途中经过了x 个调车信号(由担当挂车任务的本务机车司乘 人员记录)。

三、工作日志填写补充规定

1.《轨道车工作日志》是记录轨道车运行,检修,调度 命令等情况的原始记录簿,是分析行车事故,设备故障,进

确,齐全,《轨道车工作日志》存档时间为5 年。检查车辆 防溜,防护状态,将检查情况在《轨道车工作日志》上做好 记录。

2.运行中,当监控装臵发生故障无法恢复时,司机应按 有关规定及时向车站和列车调度员报告,同时在《轨道车工 作日志》上做好记录,方可关闭有故障的设备。3.退乘前,司机负责对本次运行情况进行总结并填入行 车日志,必要时向主管部门汇报。

轨道车司机

综合能力 G模块-作业技能

专项技能 G5-根据牵引重量及线路条件,选择档位和使用制动机

一、轨道车牵引重量及不同线路条件下所使用的挡位如 下图:

二、作业程序

1.轨道车起步后要逐步提高车速,到升挡时机要立即松 开油门,同时迅速踏下离合器踏板,将变速杆移至空挡位,接着抬起离合器踏板,再立即踏下,并迅速将变速杆推入高 一级挡位,然后再缓慢松抬离合器踏板,同时,逐渐加大油 门,逐级升挡,不断加速,使轨道车达到正常的运行速度。2.常用制动时,应根据运行速度,线路状态,牵引重量,连接状态,准确掌握制动机和减压表,保持均匀减速。初次 减压量不得低于50Kpa,追加减压量不得超过初次减压同量,最大减压量不超过140KPa。

3.紧急制动时,应迅速将制动机手柄推向紧急制动位臵,并立即切断发动机动力。紧急制动后不得缓解,停车后 应认真检查车辆各部分,确认无异常时再动车。4.上坡前提高轨道车速度增大牵引力,在上坡中及时调 整档位,应充分利用线路纵断面的有利地形,适时加速,以 便顺利通过坡顶。在长大坡道上,应采用“先闯后爬、爬闯 结合”的操纵方法。

5.下坡时,不得超速运行,严禁发动机熄火,时刻注意 制动风压变化,在长大坡道上,不准空挡溜放,严禁制动后 将制动机手柄推向缓解位,运转位后又立即移回中立位。6.列车进出站时,副司机应集中精力,站立了望,加强 呼唤和停车监督。在进站方向为下坡道或进线侧线停车时,应采用两次制动,第一次制动缓解时,应准确掌握速度和缓 解时机,防止充风不足。

三、安全补充规定

1.动车前必须确认风压,信号及进路显示正常,换向操 纵时,认真检查两端制动阀处于正确位臵,并将内容通知补 机乘务员。

2.进行制动试验,确认制动系统工作正常。制动风压泄 露总风缸每分钟不大于20KPa,列车管泄漏每分钟不大于 10KPa,缓解时间不超过35s。

轨道车司机

综合能力 G 模块-作业技能

专项技能 G6-监视和检查运行过程中仪表的显示及报警系统状态

一、适用范围

在轨道车运行中,司机监视和检查各仪表显示是否正 常,报警系统状态是否良好。

二、JY290-10 型重型轨道车操纵面板布臵图

三、作业程序

1.机油压力表:该表反映发动机润滑系统压力的,当压 力低于或高于规定的范围内,应停机并立即采取措施排除。正常的机油压力范围为250-400KPa。

2.油量表:该表通过燃油箱上的油位传感器(油箱浮子)反映燃油箱内存油量的多少。燃油存量应不少于油箱容积的 二分之一。

3.充放电流表:该表是反映发电机向蓄电池充电及蓄电

指针应指向“+”或“0”;如指针指向“-”应及时检查排除。

4.发动机水温表:反映发动机冷却系统水温,当水温低 于55℃时,不允许发动机带负荷,只有水温达55℃时才允 许发动机进入部分负荷状态,当水温达到70℃时,才允许全 负荷工作。

5.机车速度表:在运行中通过轴箱上测速发电机,能准 确地反映该车的行驶速度,速度表下部设有里程累加器,能 累计行车里程,为检查保养提供依据。6.发动机转速表:反映发动机工作转速。

7.制动风表(双针压力表,从左至右):I.红针显示总 风缸压力(750-800KPa)、黑针显示均衡风缸压力(500KPa); Ⅱ.红针显示制动缸压力(500KPa),黑针显示制动管压力(紧 急制动时420-450KPa;自阀常用制动时340-360KPa;单阀常 用全制动时300KPa)。8.仪表灯(从左至右、从上至下顺序为:a.前进指示(车 辆前进时该灯点亮);b.空档指示(空挡时该灯点亮,挂档

时该灯熄灭);c.后退指示(车辆后退时该灯点亮);d.低 档指示(低档位时该灯点亮,高档位时该灯熄灭);e.起动指示(启动时该灯点亮,启动后该灯应立即熄灭);f.倒档指示(倒档时该灯点亮);g.机油报警(运行中,超出机油压力正常范围时该灯点亮);h.备用;i.水温报警(运行中超出冷却水正常范围时该灯点亮);J.备用。

四、注意事项

1.发动机启动后,应低速运转一段时间,待发动机预热 及各仪表显示正常后,方准运行。

2.发动机启动后制动机在缓解位臵总风缸风压逐渐上 升到700-800KPa,制动管和均衡风缸风压上升到500KPa。3.运行过程中随时注意各部门运行状况和仪表显示情 况,发现异常或仪表显示异常要果断处理。

轨道车司机

综合能力 G 模块-作业技能

专项技能 G7-1 测量车辆轴箱、车轴齿轮箱、中间箱、变速箱温度

一、适用范围

轨道车司乘人员利用停车间隔时间用手持测温仪测量 车轴箱、车轴齿轮箱、换向中间箱,变速箱的温度,确保各 箱温度值在正常范围内。

二、作业程序

1.在中间站会,让列车超过5 分钟后,副司机应下车重 点检查走行装臵,制动系统状态和齿轮箱温度,并观察各部 有无漏油、漏水、漏风情况和物品装载情况。运行时中间换向箱的温度不超过60℃,车轴齿轮箱温 升不超过45℃,变速箱温升不超过120℃,轴箱温度不得超 过(0.6×环境温度+50)℃。

三、使用的工具材料 手持红外线测温仪

四、安全注意事项

1.检查作业时,司乘人员应正确穿戴劳动保护用品。2.需进入车辆底盘检查时,必须设好防溜、防护措施后,方可进行。

轨道车司机

综合能力 G模块-作业技能

专项技能 G8-重车或多车连挂的平稳操纵

一、进行重车或多车连挂时的要求

动车前,车辆实施制动,经司机确认由副司机松开人 力制动机,撤出止轮器并放到指定地点。

2.出库或入库连挂(分解)作业,由副司机手持信号旗 指挥。连挂完毕后,由重联司机确认连挂状态,本务司机负 责进行制动机试验。动车时,应互相联系好方可启动。3.出库或转线时,司机须按规定换端、试闸。司机、副 司机同时确认道岔信号开通后方可动车,按规定速度走行,并认真执行呼唤应答制度。

4.多机连挂调车作业时,应由本务机根据时机制动实施 制动,补机应将制动手柄放在保压位,越过信号机或警冲标 后,予以鸣笛提示。

5.连挂工作由副司机负责指挥,连挂完毕后,必须进行 全列制动试验,确认制动性能良好方可行驶。

6.多机连挂作业中,带平板车的机车,副司机应该按规 定在前端引导,视线不良区段应加强了望,严格执行十、五、三车的距离显示手信号。

7.站内转线作业时,正、副司机必须确认仪表,两车连 挂时须一度停车,然后以不超过5Km/h 的速度稳妥连挂。

二、进行重车或多车连挂时的平稳操作

1.车辆启动时,若牵引吨位较大,应先压缩车钩,以减

少启动阻力;因轨面有雨、雪或结霜造成车轮空转时,应减 小油门,同时适当撒砂,以增加黏着力,防止擦伤车轮。2.起步要平稳,以减少冲击和振动,不准猛抬离合器踏

发动机转速稍低为宜。

3.在重车和上坡起步或上坡运行时,遇有车轮打滑,应 立即撒砂,以增加车轮踏面和钢轨粘着力。一般情况下不准 撒砂,砂子的规格也应符合有关要求,以免碾伤钢轨和车轮 踏面。

4.多机连挂运行时,本务机车适时控制车速,需要后部 车辆推进时,鸣示示开气信号;需要减速运行时,鸣示关气 信号,后部车辆根据本务机车的鸣示,实行还笛信号并进行 挂挡、摘挡。

5.多机连挂运行中,由本务机车实施制动,遇有紧急 情况需要后部车辆实施紧急制动时,应明示紧急停车信号,后部车辆按照要求实施。

轨道车司机

综合能力 G模块-作业技能

专项技能 G9-在不同线路状态和不同自然条件下平稳起步、操纵

一、轨道车的平稳起步

1.确认行车凭证,发车信号和发车手信号是否正确,踏 下离合器踏板,将换向开关扳至行驶方向位臵,变速杆换入 起步档,鸣笛启动车辆。2.两眼平视线路,观察前方情况是否正常,在缓慢加油 的同时,慢抬离合器踏板,当车辆缓慢启动时,逐渐加大油 门。

3.轨道车开始移动后,再慢慢完全抬起离合器,使轨道 车平稳起步。

二、轨道车在平直线路上的操作

1.轨道车起步后要逐步提高车速,到升档时机要立即松 开油门,同时迅速踏下离合器踏板,将变速杆移至空档位,接着抬起离合器踏板,再立即踏下,并迅速将变速杆推入高 一级档位,然后再缓慢松抬离合器踏板,同时,逐渐加大油 门。逐渐升档,不断加速,使轨道车达到正常的运行速度。2.在提高车速时,可先加空油,提高发动机转速,将变 速器第一轴和中间轴的转速提高,使要进入啮合的两个齿轮 圆周速度接近,以免挂当时齿轮碰撞发饷。加空油多少,随 车速的快慢而定。

3.在平直线路上达到高速后或有预见性要停车时,可空 挡滑行,但不准熄火滑行,以利行车安全。

三、轨道车在上坡道上的操作

1.若要爬长大坡道,可在上坡前加速行进,以利冲坡。

来,应减挡,以增大发动机的输出扭矩;或在其它需要减速 的时机,应采取和提速时一样的两脚离合器法,只是变速杆 向低速挡转换。

2.正确运用排档,及时变速,无必要时不可长时间用低 速挡行车。上坡时,不得挂高速档行低速车;低速档行车时,不要过分加油。注意线路情况,避免不必要的制动,并尽量 利用惯性滑行。

3.在长大坡道上,应采用“先闯后爬、爬闯结合”的操 纵方法。坡前提早增加轨道车牵引力,利用动能闯坡,但注 意防止超速。

四、轨道车在下坡道上的操作

1.坡道较小的线路区段,轨道车启动后应及时加速,达 到所需速度后,适当调整档位,以均匀的速度运行,严禁在 高速档低转速下运行。

2.下坡时,发动机不准熄火,不准空档溜放,要适时使 用制动机。

3.下坡时,不得超速运行,严禁发动机熄火,时刻注意 制动风压的变化,在长大坡道上,严禁制动后将制动机手柄 推向缓解位,运转位后立即移回中立位。

五、轨道车站内转线作业的平稳起步、操作

1.轨道车在站内调车或转线时,司机须按规定换端、试

车。认真执行要道还道制度,司机、副司机共同确认调车信 号。2.轨道车在站内调车作业、转线、连挂车辆时,必须按 列车调车作业办理。在空线上牵引运行时,不得超过40Km/h; 推进运行时,不得超过30Km/h,遇有乘坐人员或装载易燃易 爆、压缩气体、液化气体、超限货物的车辆时,不得超过 15Km/h。

3.接近连挂车辆时,执行十、五、三车限制速度,距连 挂车辆2m 前应停车。

4.在尽头线上调车时,距线路终端应有10m 的安全距离; 特殊情况下,有副司机领车指挥,严格控制速度。六.注意事项

1.换挡时要注意,不得向下看变速杆,预防线路上有意 外发生,换档时,手脚配合要协调一致,动作要迅速准确,不要猛推硬拉,防止损坏机件。

2.在运行过程中,要经常注意各仪表是否正常,车辆各 部有无异响、异味。

教材内容模块 篇6

一、 渗透STSE教育的插图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即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

必修1、2中引入了大量的联系生产生活相关图、科学家肖像图、环保图,共有67幅之多,通过挖掘这些插图蕴藏的教育功能,可以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情感教育。

新课标教材必修1的第一章《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化学实验的安全,教材中设置了“一些常用危险化学品的标志”的插图(P4图1-1),这一类插图可以在课堂上用来配合实验安全的教育。引导学生进入实验准备室,对照课本的插图思考相应的易燃易爆类实验药品的存放方法;引导学生回忆马路上遇见过的石油运输车上的标志等等。通过观察图片,体会图片的应用,让学生接触生活中的化学,学以致用,深刻地感受身边的化学。

又如,必修1中学习铁的氧化物的时候,老师可以先提出 “北京故宫的围墙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经过风吹雨打它还能历久常新”等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对故宫城墙图片的欣赏(P56图3-17),对铁的氧化物的颜色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被祖国的历史文化所感染,穿插情感的教育。

而彩色玻璃、五彩缤纷的烟花、净水剂、人造骨头关节等实物图片都属于联系生活生产相关图,这类图片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轻松乐学的学习态度,借助这些图片引导学生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都经过精心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注重了学生思维与情感的培养,在图片诱发的浓厚兴趣下的学习,远比只是一句话的板书或一次简单的文字记忆的效果好得多。

通过教材插图的使用,引导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二、 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的插图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是化学知识板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也是学生觉得难度最大的部分,利用教材中相关的微观、原理模拟图、模型示意图等36幅插图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的化学概念、原理的理解与掌握,可以纠正其可能存在的模糊概念和相异构想,有效地降低教学的难度。

比如在“离子反应”这个概念的学习中,P28图2-9插图“NaCl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示意图”属于微观图。在课堂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仔细观察这三幅图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幅图的含义。第一幅:氯化钠刚加入水中时,二者没开始接触,氯化钠的密度大沉在水下;第二幅:水分子接触到氯化钠表面,准备开始“抢夺”钠离子和氯离子;第三幅:每六个水分子“抢”走一个氯离子,每五个水分子“抢”走一个钠离子,这些钠离子、氯离子脱离原来的氯化钠晶体,分别以水合钠离子、水合氯离子的形式“跑到”水中去“自由啦”,通过这个生动的“演讲”活动,学生既可以利用这几幅插图直观地理解物质溶于水时,受到水分子的作用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微观的、抽象的过程,又可以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而且经过这个活动之后,学生碰到“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碰到“离子共存的判断”等相关问题时,脑海里就会“条件反射”出:该电解质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离解自由移动的离子……而不仅仅是在脑海里反映出电解质的化学式!

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积极地引导学生分析属于模型示意图的P34图2-13“氯化钠形成示意图”,可以使学生形象地理解氧化还原过程中:反应前,反应物的原子的不稳定的电子层结构→判断如何才能得到稳定结构→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稳定的阴、阳离子→阴、阳离子的静电作用结合成稳定的化合物。这样的模型示意图使学生在没有学过原子的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的知识的基础上,也能理解并掌握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得失关系和电子转移的方向,再通过图像中钠离子与氯离子的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使学生彻底地理解离子键的形成本质。假如这部分的知识没有很好利用插图去讲解,只是让学生从课本的文字去理解,或老师把结论简单地告诉学生,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氧化还原中的“什么原子得电子、什么原子失电子?”、“怎么失、怎么得?”、“失多少、得多少?”、“得失电子后的阴阳离子怎么结合成离子化合物?”等等相关的知识点的。

三、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的插图

利用必修1、2教材中包括实验装置示意图、仪器实物图、操作示意图等的54幅实验插图来创设实验情境,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

新教材中对新的实验基本都配有相应的插图,在进入实验室前,应充分地利用这些插图进行仪器的组成、用途和操作要点的介绍,特别是同类对比的实验,利用装置图和学生们一起分析各部分的作用,一起讨论“这样设计的优点是什么?”、“还可以用哪些仪器替代?”等问题,为进入实验室真正做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案例1:必修1的第4个科学探究:铁与水反应的设计实验。这是高一学生的第一个设计实验,他们没有实验设计的经验和思路,在教学中如何避免老师的“代设计”或者学生的“乱设计”呢?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分析P46图3-8铁粉和水蒸气反应这幅插图,发挥这幅插图很强的示范性和科学性的教学功能,能很好地达到这个实验的教学目的。

观察要点1:两种反应物的状态是怎样的?为什么?

观察要点2:水蒸气作为反应物,提供的途径是什么?

观察要点3:反应条件是什么?

观察要点4:采用哪种反应容器?有没有其他容器可替代?

观察要点5:如何检验产物?

由于学生带着思考对装置插图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认真的分析,认识到该插图装置的优点和不足,也充分认识了设计整个实验必须要考虑的各个环节,在动手进行设计时就能提出更完美的设计。

设计要点1:湿棉花提供水蒸气的量有限,替代装置应如何选择?

设计要点2:固态物质与气态物质相互反应的装置有什么选择?

设计要点3:反应物铁粉和生成物四氧化三铁都是黑色的,选择什么方法证明反应的发生?

设计要点4:选择什么装置收集验证氢气?

设计要点5:其他要考虑的因素:加热的顺序,氢气的验纯。

由于安排了学生对P46图3-8铁粉和水蒸气反应这幅插图进行认真的观察和分析,充分挖掘了装置插图的内涵,发挥了插图的引导作用,在设计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包括实验步骤、观察细节、详细记录和设计总结各环节的思考),认识了设计整个实验必须考虑哪几部分,各部分如何选择装置,等等,最终通过插图的观察、实验的设计和实验的进行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案例2:必修2中乙酸的酯化反应的教学中,在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前,先组织一个看图讨论活动,活动的第1部分:让学生仔细观察P69生成乙酸乙酯的反应装置图(图3-16),把观察过程中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归纳如下:

1、参加反应的物质有:乙醇、浓硫酸、乙酸,它们全部都是液态的。

2、反应条件是必须加热,酒精灯的温度能达到该反应所需的温度。

3、加热时试管要倾斜一定的角度。

4、吸收乙酸乙酯时要用饱和碳酸钠溶液。

5、吸收乙酸乙酯时,导管口不能插入液面下以防倒吸。

6、实验所需的仪器包括酒精灯、试管、带胶塞的导管、带铁夹的铁架台。

活动的第2部分:在学生仔细观察后,让他们在这些发现的基础上,讨论与他们发现相关的内容:

1、参加反应乙醇、浓硫酸、乙酸三种物质加入的顺序应该是怎样的?

2、用酒精灯加热时,应该注意什么?能不能让温度迅速升高?需要使用温度计来控制温度吗?

3、加热时试管一定要倾斜吗?直立加热可以吗?还有什么仪器可以替代试管,哪种仪器更适合这个实验?

4、饱和碳酸钠溶液可能有什么作用?饱和碳酸钠和生成的乙酸乙酯都是无色的,有什么方法可以更利于观察乙酸乙酯?

5、防止倒吸的装置需要改进为倒扣的漏斗吗?

6、如果要提高乙酸乙酯的产率,从改进制取装置出发,你有什么建议?

这样,借助一幅装置图,让同学们从实验仪器的组成和作用、各试剂的作用和实验的改进三个方面充分地预习了这个实验,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还可以把物质的物理性质(沸点)、液体的加热方法、冷凝管的使用、指示剂的使用等结合起来,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

四、 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图表数据能力的插图

新课标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化学是一门以化学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定量的化学实验获得的结果往往以曲线坐标图、数据表格图、物质变化关系图等为载体,再通过理解、应用、分析这些载体的认知能力和综合能力来得到最后的实验结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案例1(读数据表格图):在介绍烷烃的物理性质时,老师不是简单地将结论:“碳原子数越多,溶、沸点越高,相对密度越大”这句话作为一个知识点告诉学生,而应充分利用必修2P55的插图(表3-1),先让学生了解读这类图表的规律:先看横、纵行的名称,了解横行(研究哪几项)和纵行(按什么规律变化);再看各项内容是怎样变化的;最后着重分析变化原因。在了解了读这类图表的方法后,让学生认真观察插图3-1中各项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分别经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得出这个图表的含义:

比较:纵行七种烷烃由上至下所含的碳原子数逐渐增加、溶沸点逐渐变大、相对密度逐渐变大。

分类:所含碳原子数1~4个的甲烷~丁烷溶沸点低于0℃,常温时为气态;所含碳原子数5个以上,17个碳原子以下烷烃熔点低于0℃、沸点高于0℃,常温时为液态;17个碳原子以上的烷烃溶沸点高于0℃,常温时为固态。

归纳:烷烃所含的碳原子数越多,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相对密度就越大,溶沸点也就越高。

概括:烷烃的物理性质随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加,呈现规律性的变化。

这样,学生不仅通过自主理解、分析得到了“碳原子数越多,溶、沸点越高,相对密度越大”这个结论,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了对图表数据等信息的分析处理的方法,读图能力大大加强,并且通过对该图的比较、分类、归纳、概括,也锻炼了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类似这样的表格还有表1-1、3-2等等,都可以采用相同的策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2(读物质变化规律图):在必修2元素周期律的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读P16的图1-9,找出图中概括的含义和两条规律,然后利用图来分析从左至右、从上至下的两个方向原子结构的变化规律,在充分理解了该图中反映出的四个规律(由左至右、由右至左、由上往下、由下往上)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模仿作图”的练习:“在分析图1-9后,请作出同周期从左至右的元素的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的快慢变化规律、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反应快慢的规律”,还有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或碱性)的变化规律,同主族元素从上往下的各种变化规律等等。这样,学生通过看图→读图→解图→作图的训练,借助一幅图,可以掌握四个知识点,变化出更多的图,那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点,而且规律一致,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如果没有这样的插图,学生只能通过文字的理解、记忆,效果会大大降低。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时刻穿插着学生读图、解图的训练,总结读图、解图的规律,那将大大提高学生分析图表、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的图片帮助师生强化了化学的社会价值,以达到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标,因而,教师选择的各种教学策略都应该找准着眼点,抓住关键。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恰当地、充分地,并且具有整合性地利用好教材插图,通过充分挖掘教材插图的内涵,渗透STSE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化学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分析处理图表数据的能力,有效地完成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维目标,使学生将更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宋心琦.新理念 新课标 新教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 必修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 必修2.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 邓峰,钱扬义.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图像系统的教学功能初步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6(3):78-81.

教材内容模块 篇7

在田径必修模块的教材定位上, 许多教师把该模块内容划归为锻炼性教材, 这类教材主要是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发展学生基本的身体活动能力, 往往与主教材搭配存在, 主要对主教材起到追加和补偿等作用, 一般每节课安排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专门性练习。由于田径项目学习枯燥无味, 学生的兴趣不大, 现在教师把它处理成锻炼性教材之后既消化了田径必修模块的学时, 又满足了学生运动兴趣的需要, 看似是一种两全其美的做法, 但是, 正是这种处理抹杀了田径必修模块本身的地位。不妨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第一, 田径必修模块的评价问题。田径必修模块经过这种“消化性”的处理后, 虽然确保了18个学时, 但是, 作为一个基于必修地位的模块, 如何对学生的模块学习进行评价, 评价的依据和标准是什么?是学生的身体形态指标、学生的运动成绩还是其他;评价的指标能否反映学生在田径必修模块内容中的学习状况?而事实上, 在教材构建上的从属地位决定了田径必修模块内容构建的杂乱无序, 甚至没有一个系统的单元, 这节课安排力量练习, 下节课安排速度练习, 再下节课安排灵敏性练习, 这样的安排完全从属于主教材, 从总体上看对学生体能的全面发展是一种促进, 但是从田径必修模块的评价角度看却显得十分尴尬, 学生在修满课时之后获得的学分也是“来路不正”。

第二, 学生经过一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学到了什么?在《标准》中, 运动技能领域目标下的提高运动技能水平目标中这样描述:达到该水平的具体目标时, 学生将在所选运动技能系列的学习中能够提高田径类项目中某些项目 (如长跑、跳高等) 的运动技能水平。这里非常明确地指出了提高田径类某些项目的运动技能水平, 而且这种水平目标的描述与其他运动系列的水平的描述是相同的, 例如:提高水上或冰雪类项目中某一或某些项目 (如蛙泳、滑冰等) 的运动技能水平, 这说明田径必修模块的课程要求与其他系列教材是相同的, 在教材定位和构建上也应该是一样的, 都应该是精教和完整系统构建, 既然如此, 把田径必修模块定位为锻炼性教材就是一种方向性错误。

第三, 高中模块选项教学倾向于培养学生稳定的爱好和专长, 而以锻炼性教材身份呈现的田径必修模块并不强调技术学习的深度, 也不顾学生的个性需求, 只是借助田径运动项目的形式发展学生的体能, 这里田径运动仅仅是发展学生体能的载体, 并没有关注学生田径运动兴趣的培养, 以及相关技能的塑造, 所以, 本质上学生并没有进行田径必修模块的学习。

另外, 在现实的模块教学中虽然有教师突出了田径必修模块教学的地位, 也把它列为精教类教材, 但是, 在教材内容的构建过程中教师意志往往代替了学生的兴趣取向, 即教师指定项目进行学习, 然后, 全班甚至全校学生都进行这些内容的学习, 而事实上田径必修模块与其他运动系列模块具有相同的地位, 该模块的教学也需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也需要为培养学生的爱好和专长服务。综上分析:当前对于田径必修模块教学的定位是错误的, 而这种错误也直接影响了田径必修模块具体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和应用。

《标准》中指出:提高田径类项目中某些项目 (如长跑、跳高等) 的运动技能水平, 高中田径必修模块内容的定位应该是精教类教材, 但并不是田径系列所有运动项目都必须进行深入地教学, 也不该是教师指定某一项或者两项田径运动项目组织学生集体学习, 而是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所以, 田径必修模块同样需要进行选项教学。高中选项教学的组织形式有三种:跨年级选项教学、同一年级打破班级界限的选项教学、班内选项教学。田径必修模块共18学时, 半个学期即可完成, 也就不存在跨年级选项的问题, 所以, 主要是后两种形式, 但是, 究竟该如何选项也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选项有三种形式:教师指定、学生任选和限制性选项。笔者认为如何选项取决于采用何种组织形式, 不同的组织形式选项方式也不一样。

一、打破班级界限同一年级选项教学组织形式

田径运动项目按照不同的标准就会有不同的分类, 例如, 按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分类, 就可以将田径项目分成走、跑、跳、投四类, 走有竞走等;跑有跨栏跑、接力跑、定向越野跑、耐久跑等;跳有跳高、跳远、三级跳远等;投则有实心球、铅球、垒球等, 某一个年级可以按照走、跑、跳、投四类让学生进行选项, 然后, 按照不同的分类将班级进行重组, 即进行异质外部分组, 分组后, 选择同一分类的学生就组合到了一起, 此时, 重组后不同选项的班级教师可以各自根据学生的需要选择一、二项田径运动项目进行深入地教学, 此时, 相对于教师指定项目教学的效果肯定要出色。事实上这种选项还利用教师进行更精细的分组,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在教学班内部再进行分组, 例如, 跑类组可以再进行内部分组, 分成跨栏跑组、耐久跑组、接力跑组等, 此时, 就变成了选项教学中的选项教学, 田径必修模块涉及的项目就更多, 学生的兴趣爱好也就更加集中, 学生参与运动的动力也会更加充足, 教学的效果也会更加突出。

二、班内选项教学组织形式

班内选项教学指的是行政班内进行选项教学, 这种形式学生选项只能一次到位, 如果也按照某种类型进行初选, 则学生最终学习内容和练习场地过于分散而造成教师教学指导困难, 同时, 学生的运动安全也存在隐患, 所以, 班内选项教学只能具体到部分田径项目, 比如, 跨栏跑、跳高等, 而这种内部分组, 由于设置的项目不能太多, 也就不能较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教学的效果很难得到保证。因此, 在实践教学中, 有些学校田径必修模块按行政班统一教学, 必修内容完成之后再进行选项教学的做法是不妥的。

教材内容模块 篇8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的指导下,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强调语文与生活相互联系, “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 力求课堂的开放性和教学的弹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审美情趣;遵循语文教育规律, 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人教版的中学语文教材每册分为六个单元, 按照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每个单元由“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个部分组成。“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以“阅读”中课文内容作主题分类。在同一主题下, 要求学生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开展语文学习活动, 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 既训练了学生的写作、口语交际的技能, 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体现了教材的综合性和简约化。

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为例, 见下表。

一、人教版合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构成人的认知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分别是分析和综合能力, 人的认识过程就是分析和综合相互结合、不断深化的过程。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 新的知识只有与头脑中旧的知识比较后才能内化获得, 如果说知识之间孤立的话, 学习者就会受到阻碍。因此赫尔巴特学派提出了相关原则和集中原则, 要求在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促进学习者学习。而根据认知主义心理学的观点, 综合知识的内容和形式, 有利于学生内化所学的新的知识, 从而纳入本体的认知结构, 进行知识和思维的迁移发散, 培养综合能力。

从教育学基础看来, 语文教材的编制不可避免地受到教育心理学、教育传播学、教育目标分类、结构知识理论等教育理论的影响。中国古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就是从整体出发的, 因此教育心理就偏向于综合。这与西方是完全不同的, 西方受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影响, 偏于理性, 对知识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学习。中国自古就偏向于综合编制教材乃至教材单元模块, 而从21世纪以来, 知识综合化已经成为主流。

根据学科理论依据, 汉字是象形文字, 是一种符号, 是形象语言, 具有形象性、视觉化、空间化的特点。不同于西方的拼音文字, 汉语言的语言规则灵活简单, 往往是在形象的符号中隐含着某些意思。在学习汉语时, 应该是在长期的积累下, 整体感知, 学习运用。因此, 在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相关知识时, 应该以整体感悟和形象思维为主, 从而学习理性规则, 最终学会运用。

受这些理论的影响,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将“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三者合编到一个部分, 综合了技能和知识的训练, 体现了新课标中“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理念。

二、人教版合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价值和局限

一方面, 人教版将“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进行合编具有主题明确、和谐的特点。人教版的中学语文教材每个单元分成“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部分,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以“阅读”中课文内容的主题为主题, 这种编制模式能够很明确地体现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 方便学生在把握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写作和口语训练。“和谐”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技能合理科学地安排在一起, 以共同的主题内容为主线, 就像不同乐器合奏出来的音乐, 组成和谐的整体。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的七年级 (下册) 第四单元主题是“中外文化艺术样式”。课文分别是《社戏》 (小说) 、《安塞腰鼓》 (抒情散文) 、《竹影》 (艺术散文) 、《观舞记》 (记叙文) 、《口技》 (文言文) , 这些文学作品的主题都是表现什么是文化, 表现中外主要的几种文化艺术样式 (中国画、西洋画、戏剧、戏曲、音乐、舞蹈、书法等) 。这个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部分安排的活动首先是要求学生介绍或收集不同艺术样式的资料, 让学生产生表达欲, 达到让学生了解中国戏曲的写意性、程式性、抒情性的特点的目的。其次介绍京剧知识 (角色、流派、唱腔、脸谱等) , 欣赏京剧唱腔。最后要求联系阅读部分, 选取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 写作介绍当地艺术样式, 写出自己对当地文化艺术的热爱。人教版以阅读的主题内容为情景, 将作文、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合编, 有线索地将各部分和谐地组合, 主题非常明确, 让学生在这些特定情境中产生表达欲, 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而自然地将口头语转换为书面语言, 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进行口语交际。

另一方面, 人教版将“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进行合编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 方便组织开展教学, 能达到综合性和整体化的学习效果。将“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进行合编, 符合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理论规律。教学时, 教师不必自己寻找阅读部分和写作口语交际之间的联系, 方便教师开展教学计划。学习者在阅读部分已经理解了教授的知识, 在此基础上, 进行“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部分的学习, 又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知识点互相联系的基础上, 学习者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产生表达欲, 促进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转化。科学而又整体化地综合训练了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合编不可避免具有局限性。首先,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合编可能过于笼统, 如果主题过大, 就会导致头绪繁多, 像个“大杂烩”, 听说读写不能很好地融会贯通, 一会儿“听”, 一会儿“说”。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主题为“名人传记, 学习名人的精神”,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分别是指导学生阅读名人传记、召开讨论会、交流自己崇拜的明星 (介绍事迹, 为什么崇拜) 、作文 (写一篇记人的作文, 要求刻画人物特点、多种手法) 。而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主题为“人物风采”, 写作是“观察人物特点, 写出人物个性”, 口语交际是“做一回小记者”。对比我们可以看出, 人教版主题大而略显空泛, 学生学习起来不容易把握。而苏教版比较贴近学生实际, 学生有话写, 写作口语交际分明, 不容易乱, 易操作。其次, “语言学和文学性质不同……性质既然不同, 知识体系就不同, 教学任务也就有所不同”。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学习内容都有自己的体系, 有自己技能训练的系统, 应该按各自的体系编排, 方便学生学习听说读写的技能, 注意力集中, 利于专精。如果只有内容, 但没有把握技能训练体系, 就会导致学生情感受到启发, 但技能不成熟, 例如不会写作, 不知道如何把心中的情感表达出来。以人教版语文教材的七年级 (下册) 第四单元为例, 主题是“中外文化艺术样式”。“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中口语交际部分是要求学生介绍或收集不同艺术样式的资料, 介绍京剧知识 (角色、流派、唱腔、脸谱等) 。写作是介绍当地艺术样式。虽然学生借助阅读部分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 产生了兴趣, 但主题过大, 不好把握, 而且没有相应的技能训练, 会导致学生有感而不会发, 不具有实际操作性。

人教版在“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安排设置上体现了新的教育环境下的教育理念, 体现了语文教材作为“例子”所具有的典范作用, 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视人文性和工具性、重视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修改或者选用, 也可以结合别的教材参考教学, 取长补短。

摘要:我国初中语文教材一直以来以合编 (综合) 型模式为主, 在单元内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部分设置安排上有分编、合编两种现象。人教版作为我国使用范围很大的教材,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部分采用合编的模式, 作者探析了“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部分合编的理论基础和利弊。

关键词: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合编型模式,理论基础,利弊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001, (第一版) .

[2]顾黄初.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3]叶圣陶.关于语言文学分科的问题.语文学习, 1955, (6) .

以内容为依托的模块课程研究 篇9

一.以文化内容为依托的语言教学

以内容为依托的语言教学CBI又叫依托式教学, 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的沉浸式语言教学, 其主旨就是以目标语为工具来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其核心思想就是“将语言教学建基于某个学科或某种主题内容教学之上, 把语言学习与学科知识学习结合起来, 在提高学生学科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同时, 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发展” (袁平华2006) 。这种依托式语言教学在加拿大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也引起了全世界外语教育者的关注和认可。Leaver和Stryker认为它是一种真正意义上、全面的外语观;并指出这种依托式教学有四个特征:以内容为核心;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学习新信息;课程设置必须符合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

实现以内容为依托的语言教学, 需要考虑不同水平不同阶段的学生接受的知识传授上的差异性, 大学英语模块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不同学习阶段可采用的不同模块,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和学习兴趣选择模块, 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是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可行有效的途径。建立起大学英语模块课程, 使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 而以内容为依托的语言教学无疑为这个模块化的课程群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大学英语模块课程

根据我们教学改革项目的计划, 沈阳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主要进行了如下课程改革:

1.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基础课程模块。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在本科生中进行大学英基础语课程设置改革。设立大学英语综合课和大学英语视听说课两门课程。在试点班级, 采用团队教学。试点班级教师分别组成三个教学团队, 基础综合教学团队和能力拓展教学团队服务于大学英语综合课, 视听说教学团队服务于大学英语视听说课。每个团队都要在CBI理念下, 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发现, 如果教师承担的工作量过大, 所教授班级过多, 则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 此模块课程的实施, 教师需要适当减少授课班级, 并且具有更高的责任心。另外, 团队教师间有更加良好地沟通也能对此问题的解决起到帮助作用。

2.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四级后续拓展课程模块。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学一、二年级已通过大学四级考试的学生, 在第四学期为他们提供CBI理念下的大学英语四级后续拓展课程 (必修课程) 以修满学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 学生对职场英语等类别的实用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比较感兴趣, 但对文学文化类和学术英语课程热情不高, 此模块的课程设置改革将在以后的实践中加以调整。

3.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后续选修课程模块。为满足学生考研、就业和对专业或科技英语的兴趣, 提高学生大学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为大学三、四年级的学生, 在第五或以后学期提供文学文化类、语言技能类学术英语课程和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等以内容为依托的选修课程。

4.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模块。针对大学英语教学特点, 分学期设置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第一学期:加强对学生的听说习惯的培养及词汇量的储备。第二学期:加强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及阅读技巧的提高。第三学期:加强学生大学英语四级的阅读技巧培养及翻译写作能力的提高。第四学期:加强四级真题及模拟题训练。并利用校园网的《英语在线》软件及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心, 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此模块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在第一和第二学期为学生举办了大学英语口语大赛, 第三学期为学生举办了大学英语写作大赛, 学生参与的热情极高, 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口语及写作大赛, 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所有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 通过反思、研究, 采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总结、共同研究, 加以归纳, 解决之后再继续向前推进。将不断地使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模块课程改革与创新实证研究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蔡基刚, “一个具有颠覆性的外语教学理念和方法---学术英语与大学英语差异研究”,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4 (2)

[2].常俊跃, “英语专业内容依托课程体系改革的影响及其启示”,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 (5)

教材内容模块 篇10

教学目标:1.领会小说构思之巧妙,学习运用悬念、巧合组织情节的方法。2.学习利用感受、分析、对比、推论等手段鉴赏小说的方法。3.品味细节描写。领会文章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4.审视人物形象,探究小说主题,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章内容,领会巧妙构思,认识小说主题。2.小说精巧的结构,出乎意料的结局。3.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4.如何利用感受、分析、对比、推论等手段鉴赏小说。

教法设计:设疑解疑法、讨论交流法、拓展训练法。

学法设计:1. 学习运用“审视题目—抓住主线—设疑解疑—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2.运用想象再造,进行创造性解读;运用技巧解题训练,积累经验,加深理解。

教学时间:一般用三个模块,每个模块拟用一个课时。

第一模块语文基础积累(指导好预习课)

教学前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努力多学。常规化的语文能力训练要求全体通过,可根据自己的教学条件有所加减。 (参看附表一)

附表一高(初)中语文阅读(预习)自助套餐

(设计 :“创造性使用教材研究”课题组王国斌 )填表时间___年 __月 __日

书名或文题__出处__作者或编者__来源__

文学体裁累加字数=之前所有阅读文章总字数+本次阅读字数__

阅读时间__时__分__时__分小计__分钟速度__字/分钟

阅读方法精读略读朗读方法 默读浏览

第二模块文本研讨(引导好导读课)

导语设计:

文字的殿堂美不胜收,小说的园地更是百花争艳,中外卓有成就的小说作家不胜枚举。今天,让我们一起结识法国的莫泊桑,领略他的笔下风采。

1.文题品思 。 释题 :项链在文中的作用 ? 这样的文题有什么好处? (学生猜想、研讨)

2.写法研析。本文题为“项链 ”,大家又读过了小说 ,你能围绕“项链”提出问题吗? 可以是文章内容方面,也可以是写作手法方面的,比一比,看谁的问题提得有力度,有深度。

学生交流后整理,教师补充、梳理。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主人公是什么样身份、地位的人? 既然家境贫寒,为什么还要借项链? 她有何梦想,实现了吗?

2项链给主人公带来了什么样的命运?

3作者为何在文章结尾才交代项链是“假”的? 有何好处?

4作者对主人公的心理刻画特别深刻, 表现在她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哪些地方?

5文中有句“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化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极细小的事指什么?

3.研讨上述问题。总结:通过以上问题的研讨,我们不能不佩服莫泊桑是个编故事的能手。他能将一个“没有曲折,不足为奇”的故事讲得引人入胜,靠的是精巧的构思,结局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读过一篇小说,我们很容易记住故事情节,但如果让我们来写,肯定就会大打折扣,原因何在? 需要学习语言和表达技巧。

4.品读细节 ,认识人物形象。教师导学:精彩的小说,一定不乏精彩的细节描写。细节,展现人物形象,细节,能够打动读者。本文有哪些这样的笔墨呢?

请大家细读课文,找出相关细节,并品评其表达作用。

1主人公玛蒂尔德拮据家境的描写。

2主人公玛蒂尔德借、丢、还项链等情节时的内心活动。

3玛蒂尔德面部晴雨表、舞会中的几个“陶醉”、舞会后的逃走……

(学生细读,品味,交流,教师点拨)

(教师少教 :讲清楚例子 ,让学生举一反三 ,大面积自学 ,充分交流)

第三模块文段演练(指导好训练课)

1.设计或者寻找一些近年来的高考题,做阅读类专题训练。附:高(中)考语文阅读题解题方法课堂训练表年月日考题来源 试题贴在表左侧,参考答案贴在表右侧

做题时间 __分阅读时间__分阅读速度__字/分

文本类型古诗文文学类论述类 实用类其他

题型———知识型、能力型、素质型、态度型、其他

内容概要

审题点(考题中对应的词语)1.__ __2.__3.__

答题点对应文本中的句段(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

1__2.__3.__

与参考答案比较 (找出错误点及主、客观原因)、审题思路总结、答题思路及技巧总结、知识点、采分点分析、易错点失误分析、解题启示(感悟、心得)。 (让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了解和掌握学习阅读文本时需要注意的考点, 同时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反过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2.讨论 :“有人认为 , 作者在结尾才说出项链是假的是耍了一个花招,欺骗读者,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请具体说说。”

3.假使玛蒂尔德大出风头后 ,项链没有丢失 ,以后的情节如何发展?

她还项链时就知道了是假的,将怎么样?

设想玛蒂尔德在偿还巨额债款后, 忽然得知所还的那挂项链原来也是假的,接着她又会怎样?

二、案例反思:创造性使用教材策略研究

这种模块教学,功夫在课外,要努力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

好的教学效果等于好的教学内容+好的呈现方式+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效率取决于教师对其所授内容的有效选择和改造程度。本案例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体现在对教材内容的“增删替改”上和训练表格的科学设计与有效指导落实上。

创造性使用教材教学设计着眼于寻找一个恰当的切入点。这个点“寻”好了,“寻”对了,就可一线以串珠,拎起全文,是实现“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关键。“项链”是本文的中心线,围绕这个点便可生发出一连串问题, 较为深入地理解全文构思之巧妙,文章的主题已寓于这些问题之中。

问题尽量由学生提出,要有生成性和延展性。提问题的过程是深入研习文章,培养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过程。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对问题的梳理和有效调控课堂进程上。

课前阅读填表活动、文本研读活动、读后导练提升活动和链接中高考、延伸讨论活动都体现了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方法和策略。

上一篇:研究函数下一篇: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