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务课程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层级化、体系化改革刍议——以国际贸易专业的实务课程为例

2022-09-10

国际贸易实务是主要研究国际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的学科, 它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运用。在国际贸易过程中, 由于进行交易的双方分属于不同国家和地区, 因此这种商业活动比国内贸易更为复杂、困难, 它要求从事国际贸易实际工作的人员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 必须具有很强的实际工作能力, 对其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基础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说,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操作性。

1 实务课程的设置及其目标的再审视

大凡国际商务类专业, 都开设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 从其发展上来看, 为了深入培养学生处理国际商务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类问题的能力,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有体系化的趋势, 逐步形成了一个课程群体, 而不单单是一门功课。通过课程的讲授、学习, 最终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进出口业务操作的全过程, 并且熟练掌握具体操作的细节, 具备运用各种策略, 分析、处理、解决实际业务中的问题的能力。

所以说,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贸易实务知识、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富有创造力和进取精神的高级应用型外经贸人才。这也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 (群) 设置的根本目标。

这一根本目标可以分解为四个分目标:

其一是知识教育目标。认识和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知识、规律和方法, 理解和熟悉国际商务的基本机制和流程, 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必须完成的知识教育目标。

其二是技能教育目标。能有效地进行国际市场调研、分析, 进行商务策划、谈判、交易磋商, 能熟练地开展进出口业务运作和风险防范工作, 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较强的学习能力是课程必须承载的技能教育目标。

其三是素质教育目标。具有良好的基础素质, 如良好的人格品质、较高的思维水平、强烈的敬业精神、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善于进行人际沟通和团体协作;具有扎实的专业素质, 如开阔的国际经济视野、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协作能力、对国际市场敏锐的观察力和快捷的反应力等都是课程授受对象综合素质的体现。

其四是创新教育目标。具有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 善于探索国际贸易的新途径、新方法, 善于运用新办法解决国际贸易新老问题, 能够运用新思路开拓新市场更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不可推卸的教育目标之一。

因而, 实务课程的设置和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授习过程, 它承载着“一拖四”的教育目标。

2 现有教学内容安排与课程目标的错位

现有的实务课程体系虽逐步趋于完善, 也较好地执行了知识授习的任务, 但却无法从总体上完成“一拖四”的教育目标。其教学内容安排有不少缺陷, 集中表现在:

2.1 教学内容简单、机械重复现象严重

现有的流行的课程设置模式是“基础实务课程+单项实务课程”, 前者主要指《国际贸易实务》, 旨在解决国际贸易流程中交易、运输、付款、善后等环节的基本知识问题, 后者由一些单项实务课程如《国际贸易单证实务》、《海关通关实务》、《报检报验实务》、《商务谈判》、《运输与保险实务》等组成, 主要解决某一具体业务环节或具体岗位的知识、能力训练问题。

理论上说, 基础实务课程和单项实务课程之间的关系是“总”与“分”的关系, 前后两者各承载着其具体的课程目标——前者的内容安排的落脚点在“基础”两个字上, 它不一定能够让学习者了解各个业务环节的方方面面, 但绝对应该让其掌握整个业务过程的全貌, 强调不同知识技能的系统性。但事实上, 现有的教学内容安排却未必能体现出“总+分”的特点, 往往不是基础实务课程的内容设置贪多求全, 就是单项实务课程的内容设置缺乏深度、脱离实际、滞后于需要, 导致简单、机械的重复——基础实务课程里面讲过的东西, 又会分散在各单项实务课程里面简单重复讲解。

2.2 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枯燥、单一

长期以来, 外贸专业的教学将重点置于理论的研究和基础知识的讲授上, 体现为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 从基础实务课程到单项实务课程, 均强调从知识到知识, 从理论到理论的重要性, 表现形式枯燥单一。对于外贸业务技能的基本训练, 只是依靠抽象讲述来完成, 对新的教学内容承载载体如网络、课件、光盘, 甚至包括模拟实验等手段都不予利用, 形成了老师“讲贸易实务”、学生“听贸易实务”的不切实际的教学模式。

然而, 作为风险性、操作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一种经济活动, 国际贸易的各个环节都有共同遵守的规则及严格的标准, 每个环节都隐藏着欺诈, 单一的课堂教学很难让学生掌握这些标准和规则, 导致在贸易操作中因无实践经验而极易陷入国际贸易欺诈的软陷阱。

2.3 教学内容条块分割、体系自闭性倾向表现明显

更为严重的是, 施教机构往往对课程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 或者仅仅注意了对单一课程内容设置的研讨, 对同体系下的不同课程之间的交叉部分很少集中研讨、也几乎不能明确近似或重复知识点在不同课程间的介绍分工, 直接导致教学内容条块分割严重、“各唱各调”、单一课程的体系横向自闭性倾向表现明显。

另一方面, 课程内容的设置也有着急功近利的缺陷, 对某一知识点的教学往往因为只安排了很短的周期却要求学生在教学的瞬间完成吸收, 缺乏把一知识点放到更长周期里实施教与学的勇气, 这又导致了课程的纵向自闭性倾向不断显现。

这些问题, 直接导致了教学内容这一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主要载体所承载的目标最终走向单一化——只能实现知识教育目标, 表达不了, 也实现不了技能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目标, 造成了现有教学内容与实务课程的“一拖四”教育目标出现了严重的错位。

3 教学内容改革的原则

教学内容安排与教育目标的错位说明, 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而改革必须要确定正确的方向, 遵循正确的原则:

3.1 实现教学内容完整承载“一拖四”的目标体系的原则

知识教育目标、技能教育目标、素质教育目标、创新教育目标的完整实现有利于国际贸易高级应用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有效的载体, 显然, 教学内容是这一载体的不二选择。故此, 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坚持足够实现“一拖四”培养目标体系的原则。

3.2 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层级化原则

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是指相同或相似内容的同一化或集合化表现, 它既有利于某一知识点的整体把握、有利于该知识、技能的深度挖掘, 也有利于更多的引进不同类型的内容表现载体来解决同一模块知识的传播问题。所谓教学内容的层级化则是在模块化的基础之上, 按照不同知识模块的逻辑顺次, 建立有效的、便于施教和学习的层次关系, 这既有利于合理地安排知识的学习顺序, 防止“串位”现象的出现, 也有利于施教目标的更进一步明确, 使不同教学阶段能够有秩序地实施。总之, 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层级化是有利于“一拖四”的培养目标的实现的。

3.3 教学内容的大周期、体系化实施原则

教学内容改革必须坚持的另一个原则是把教学内容放到更加长的时间周期里、体系化的解决。我们做法是从第二个学期就让学生开始接触实务课程, 一直延续到学生毕业离校, 只是不同学期的实务训练项目或者训练强度稍有差别而已。大周期、体系化的教学内容实施在有序化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延长了技能、知识的训练周期, 明确了不同教学周期的分工, 有效地实现了“知识、技能培养不断线”的培养方针。

4“1-2-1 6-4 1”:实务内容体系的模块化、层级化改革尝试

国际贸易实务可以按照国际交换的流程进行适当的分解组合, 形成1个一级能力模块、2个二级能力模块、16个三级能力模块和41个四级能力模块共4个层级的内容体系。具体参见表1。

在教学内容体系的模块化、层级化完成之后, 再根据每一模块知识、能力训练的不同个体特点, 有序地组合教学内容, 针对性地安排有效的教学内容载体, 在每一层级安排有效的考核程序, 层层把关, 这有利于克服以往内容安排及教学实施的不足, 提高教学的准度和深度, 培养真正具备社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学生。

5 以技能培育为主线, 用教学合力的手段体系化传授实务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模块化、层级化、体系化的基础上, 如何有效地“沟通”是另外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解决的好坏事关整个教学内容改革的成败。授习载体是课程内容改革最终得以实行的重要保障, 它是课程内容改革的又一重大项目。总体说来, 与内容本身改革相适应的是, 必须充分使用系统化的教学合力工具。

5.1 创造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表现形式, 形成理论知识、技能训练错落有致, 理论、实践、实习、实训交相呼应的课程合力体系

教学内容的载体原本是丰富的, 特别是在“信息化”、“电子化”教学技术日趋成熟的情况下, 其载体的多选择性表现得更加突出:它可以是纯理论的表述, 也可以是技能的独立训练;它可以是文本的阅读与撰写, 更可以是技能的考核与能力的检验;它可以是纸质方式的表现, 也可以由各种电子产品来承载。

换个角度, 从学生的角度考虑, 他们对信息获取的偏好不一, 有固守传统、坚持通过传统的方式获取信息的;有对新的信息化产品具有独特癖好、喜欢通过网络等手段获取信息的;更多的人在尝试多种形式的组合来获取信息。在这种情况下, 单纯的理论讲授就不能成为实务课程内容的独有载体了, 我们应该让理论的讲授、实践的强化、实习的选择、实训的安排齐头并进, 纸传媒、电子传媒等多种介质充分配合, 形成高效的课程合力体系, 共同完成既定的课程教学目标。

5.2 突出技能教育, 强化建设“课堂训练+校内实验实训+社会实践实习”三结合的实践平台体系, 促成多环节、大周期的专业技能培育合力体系

实务课程的强可操作性特点要求技能教育必须放在突出的位置来实现。

首先, 技能培育的实现必须注意多平台的配合问题。我们应该花精力去构建“社会实践实习平台”, 因为它是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后再去适应社会工作的第一站, 是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岗位的直接结合部, 理应重视。但是在这一平台建设举步维艰的现实情况下, 又应该特别重视具有高仿真特质的“校内实验实训平台”的建设, 它是强化学生技能的关键平台。同时也应该改变原有的课堂只管教理论的传统观念, 添加合理的实训环节, 如课堂实训、课堂讨论、课堂模拟等内容, 构造“课堂实训平台”。

其次, 在大周期的教学系统中兑现“课堂训练平台+校内实验实训平台+社会实践实习平台”三结合的平台, 做到分合有序, 训练严谨、深入, 促使专业技能培育在多环节、大周期的技能培育合力体系中得以实现。

5.3 设置“先模块、再层级、后体系”的考核合力体系, 多角度检测教学内容改革的成效

对改革后教学内容吸收情况的检测是必需的。检测可以按照内容改革的步骤进行, 从模块检测到层级检测再到整个实务能力体系的检测, 依次进行。

对模块知识或技能实施“过关斩将”法, 设置若干关卡, 由学生逐一通过, 分模块考核;对层级知识或技能实施“综合检测”, 关键考核本层次内容的吸收, 多用知识竞赛、技能比武等方式进行, 强调知识或技能的整体性;最后构建整个实务能力体系的考核体系, 多用考试、考查、能力比对等方式进行。这样就完成了“先模块、再层级、后体系”的考核合力体系, 能够多角度检测并反映教学内容改革的成效和学生技能的提升情况。

总之, 国际贸易专业的实务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这是教学目标多样化的需要。改革应该按照模块化、层级化、体系化思路进行, 这有利于克服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安排错位的矛盾, 而改革后体系化教学内容的授习可以通过“三结合”的平台来完成。

这一改革模式对于其他相关相近专业的教学内容改革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摘要:实务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操作性, 它实际上承载着“一拖四”的教育目标。但现有的课程内容安排存在着简单重复、内容表达形式单一、条块分割导致体系自闭性倾向严重等缺陷, 与课程的教育目标严重错位。对实务内容体系进行“1-2-16-41”的模块化、层级化改革, 再以技能培育为主线, 用教学合力的手段体系化传授实务课程内容, 是有效保障课程目标实现的重大改革。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合力

参考文献

[1] 汪五一, 王琳, 胡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改实践分析及教学整体方案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1) :114.

[2] 吕玉花.国际贸易实务课实验教学内容设置问题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2 (5) :132.

[3] 祖素梅.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初探[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综合版) , 2003 (4) :46.

[4] 刘宏青.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技能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 2004 (4) :44.

上一篇:浅谈“后进生”的转化下一篇:设计思维在工艺美术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