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教材主编陈友芳解析教学内容

2024-04-19

经济生活教材主编陈友芳解析教学内容(通用3篇)

篇1:经济生活教材主编陈友芳解析教学内容

经济生活教材主编陈友芳解析教学内容

高三政治教学网

杨灵:各位老师好,陈教授好!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和专家探讨《经济生活》教材。首先请您就新教材的指导思想和编写原则做一个说明。

陈教授:《经济生活》教材的编写首先坚持这么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和编写原则:致力于为中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基础,以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为己任。当然,这是新老教材共同坚持的基本原则。应该说,新教材在继承老教材优点的同时,突出强调以下几个编写的指导思想和编写原则:第一,强调与时俱进。新教材坚持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强调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中要“精讲管用”。第二,坚持以育人为本。新教材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第三,坚持三贴近原则。强调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强调“三贴近”是本次课程改革与教材编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一个非常大的亮点。第四,重视实践环节。新教材通过设计大量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实践问题,让学生准确理解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杨灵: 对,正如你刚才所说的,这次政治课程改革的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那么,我们的教材是怎样体现这个“三贴近”原则的?

陈教授:新教材对“三贴近”原则的体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安排方面要体现出三贴近原则;二是在呈现方式上要体现出三贴近原则。

先来看第一个方面,《经济生活》教材根据“三贴近”原则,设计为四个单元,由“财富的消费、交换”这一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经济现象出发,引导学生去认识广阔的经济生活,然后在第二单元让学生思考、了解“我们所购买、所消费的财富是如何生产创造出来的”,顺着这个思路,教材接着又引导学生思考、了解“我们创造出来的财富又是如何分配的”。在对这些问题,也就是我国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为了加深学生对我国经济生活的认识,教材在最后一个单元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经济生活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总的说来,我们的教材就是试图从最贴近学生的经济现象出发,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一步步把学生引向复杂有趣的经济生活。这个逻辑结构显然与老教材不同。应该说,这个逻辑安排也符合经济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其实,教材的每个单元强调解决经济学的一个基本问题:第一单元——生产什么;第二单元——如何生产;第三单元——为谁生产;第四单元——在什么背景条件下生产。整个教材就是围绕“社会财富的生产问题”而展开。

本书的层次是单元——课——框题——目,每个单元包括二到三课及一个综合探究,每一课又包括两个框题,每个框题又下设若干目。

另一个,新教材在呈现方式上高度重视三贴近原则。新教材在理论的阐述与展开过程中,立足于学生活生生的生活经验,把经济理论观点的阐述融入到生动的社会生活场景之中,借助学生熟悉的、活生生的、典型的生活事例与语言,帮助学生理解理论观点,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杨灵:学生的生活是我们探究的起点,那么最接近学生生活的,就是花钱买东西,用经济学术语来说,就是消费,我们的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就从消费开始。先请您就第一单元的框架结构做一个总的介绍。

陈教授:第一单元就是从消费开始,在这个单元,大家参与经济生活的基本身份是消费者与市场交易参与者。

在生活中,要成功地进行消费,就必须满足经济学最强调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消费离不开货币媒介;二是消费必须了解商品价格。于是我们教材第一课就领着学生去了解与货币有关的现象,让学生了解货币是如何产生的、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发行规律、各式各样的货币形态,进而了解现代经济生活中越来越普遍的转帐结算工具,外汇等,使得学生能够掌握与货币有关的基本知识,不再觉得货币神秘,破除对货币的盲目崇拜。

杨灵: 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花钱购物”为例,这里的“物”—— 商品,这里的“钱”—— 货币。第一课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货币、纸币、外汇,货币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纸币,纸币的定义与原来的教材有不同,旧教材 —— 货币符号;新教材 —— 价值符号?两个说法有什么差别?

陈教授: 这两个说法的差别很大,这个修改也是我们新教材的一个重大变化,是我们新教材与时俱进的体现。严格说来,按照金融货币专家的普遍看法,货币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商品货币,金属货币,到了二十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特别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黄金彻底退出货币舞台以后,人类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货币时代——信用货币时代。在金属货币时代,纸币的确是货币符号,但在今天,纸币已经就是货币了,不过,这种货币与金属货币的不同,就在于它本身没有内在的价值,只是价值符号,其功能的发挥依托信用体系。其实,纸币在信用货币中也只占小部分,大部分是银行存款货币。

杨灵: 新教材第一框的主要篇幅是关于货币的,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什么问题?另外,刚才您谈到纸币和信用货币的关系,信用卡是不是就是信用货币?

陈教授: 在有关货币知识的教学中,我特别提醒大家注意两点:一是在讲货币本质时,关键是讲清楚货币是一般等价物,不要强调货币一定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商品,这个说法仅仅是针对货币起源说的;二是不需要再给学生讲货币为什么具有价值尺度职能,即便要讲,也不要沿用老讲法,即货币本身也是商品。

信用卡本身不是信用货币,只有信用卡里账户上的钱才是货币,是银行存款货币。今天的金融货币专家们一般都持这个看法。

杨灵:(纸币由国家发行,但国家无法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在纸币的学习中,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个难点,陈教授能否就这一难点问题作一下分析说明。

陈教授: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大家非常关心的知识点。这里就以通货膨胀为例,仔细说一说,过去的教材仅仅把通货膨胀理解为滥发纸币导致的现象,这是不对的。今天的经济学家都是把通货膨胀理解为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现象或价格水平全面持续上涨,大家常见的物价总水平衡量指标有 CPI ——反映消费品的物价总水平; PPI ——反映生产资料的价格总水平。尽管通货膨胀最终都是表现为货币贬值现象,但从引发通货膨胀的原因看,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需求拉动,二是成本推动。纸币发行量过多由于会导致社会总需求膨胀,从而会引发通货膨胀,但它只是引发因素之一。其实,还有一种结构性通货膨胀,与经济结构的变化有关。

把上面的话倒过来说,也就是关于通货紧缩的一般理论。

杨灵:当我们观察生活中的纸币现象时,我们也接触到了来自国外的纸币。外汇的知识是学生们理解上的难点。能够在国际贸易中充当支付手段的外汇和货币职能中的支付手段可不可以划等号?汇率变化这一知识要掌握到什么程度?

陈教授:这两者当然不能划等号。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就是讲货币运动的同时而没有商品与之同时对流,而外汇定义中的“支付手段”一词不是这个意思,在这里其实就是“支付工具”的意思。新教材对汇率的变化这个知识点,只要求学生了解两个知识点,一是能够识别谁在升值、谁在贬值,二是人民币汇率为什么要保持稳定。

杨灵:揭开货币面纱之后,我们想要知道手里的货币能够买到多少商品,这就必须要了解商品的价格,也就是我们第二课的内容。第二课的总体结构是怎样的?

陈教授:第二课首先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影响价格的因素,进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价格背后的决定因素,这些内容就是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价格运动背后的规律。在这个基础上,教材接着让学生了解价格的变动对生活、生产有什么影响。

杨灵:“影响价格的因素”这一内容相对于原教材有较大的调整,变化主要在哪些方面?

陈教授:过去的教材在介绍影响价格因素时,只是说“供求影响价格”,这显然太笼统,因为现实生活告诉我们,影响价格的因素有许许多多。应该说,教材在这一块的变动比较大,新教材首先从一些非常经典的生活场景出发,引导学生归纳生活中影响价格的常见具体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文化等,教材接着让学生思考:上述因素能否直接影响商品的价格?通过思考,大家会发现:这些因素不能直接影响价格,它们只能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才能影响价格。也就是说,只有供给和需求才能直接影响价格,于是教材接下来就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供给、需求的变化是如何影响价格的。

杨灵: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新教材关于价值规律的知识要求有哪些变化?

陈教授:新教材只要求学生掌握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不要学生掌握价值规律的作用,这是为了给学生减轻负担,因为这些知识太抽象,学生不太容易理解。

杨灵:多种因素影响价格,反过来价格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不同”,教材又新增加了替代品和互补商品的知识,对此,我们怎样理解?

陈教授: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不同其实就是现代经济学讲的“需求价格弹性”,大家在大学应该学过。例如,同样价格下降 10 %,小汽车的市场销售量可能会增加 20 %,而粮食的市场销售量可能只会增加 1 %。这说明,小汽车的市场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很强烈,即需求价格弹性大;粮食的市场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不敏感,即需求价格弹性小。了解这个知识,对企业产品的科学定价很有帮助。

我们教材所说的,产品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替代还是互补,是从产品功能角度说的,教材并不要求学生准确理解什么是替代品和互补商品,但老师们应该注意一点:商品之间的替代关系与互补关系有程度的大小、强弱之分。在这一块,老师们重点应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替代品或互补商品的价格一旦发生变化,会给另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带来什么影响?

杨灵:钱有了,价格知道了,可以顺利地进行消费了。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第三课《多彩的消费》。这一课的基本逻辑结构和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陈教授:这一课首先在第一框题引导学生掌握与消费现象有关基本知识:影响消费水平高低的因素、消费类型、消费结构。在此基础上,在第二框题引导学生正确识别、评价影响消费行为的主要心理、消费过程中要倡导的基本原则,目的是为了告诉学生要做一个理性的理智的消费者。尤其今天,站在美国金融海啸这个背景下看这个问题,我们觉得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实在太重要了。我觉得有几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一是讲消费类型时,不要以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是依据同一个分类标准分下来的并列的消费类型,要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同情形下如何合理选择消费方式;二是要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不同的消费心理,识别不同消费心理的行为表现;三是在讲消费原则时,可以让学生做一些辨析,如贷款消费与“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是否矛盾。

杨灵:收入和物价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高低的主要因素,怎样理解?

陈教授:经济学认为:收入和物价总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高低的主要因素,后者是通过影响货币的购买力来影响消费的。就前者而言,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无疑与他当前收入水平的高低有关,当前收入水平越高,消费水平一般也会越高,凯恩斯是特别强调这一点的;当然,人都是理性人,一个理性的人过日子不会今朝有酒今朝醉,而是会展望未来,因而,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会影响人们现在的消费,例如,如果一个人预期到自己将来收入会大幅下降,就算他现在比较有钱,可能也不敢高消费,得未雨绸缪呀。就全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而言,除了与居民收入水平高低、居民的收入预期有关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居民之间收入差距。通常说来,高收入者的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比较低,而低收入者的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比较高,因而人们的收入差距缩小,等于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国民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这个观点也告诉我们,要拉动消费,拉动消费还得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杨灵:消费的问题弄清楚了,接下来就应该去了解“所消费的财富是怎样被生产和创造出来的”,这就是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要学习的内容,第二单元的总体逻辑结构是怎样的?

陈教授:第二单元的基本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了解我们所消费的财富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在财富创造过程中,我们基本的经济身份既是消费者,又可能是劳动者、经营者、投资者等等。任何生产活动都是以一定的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所以,教材一开始就让学生了解: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财富是在什么样的基本经济制度背景下创造出来的。接下来在第五课,就试图从微观角度让学生了解财富创造的微观主体,了解究竟财富是谁创造出来的,是在哪里创造出来的。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会明白一个道理:我们所消费的财富大部分是劳动人民在企业中创造出来的。企业的创办、运营,离不开资金,于是在第六课,教材就进一步引导学生去理解有关企业融资的问题,对企业来说是融资,对居民来说是投资理财,于是为了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我们的教材就从投资理财角度切入。其实,这一课连接前面内容的真正逻辑是讲企业的融资。

杨灵:现在,我们先来说说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要满足消费需求,就要大力发展生产,教材是怎样分析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

陈教授:教材的重点不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意义,而是讲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教材是从四个方面讲的,一是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二是要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三是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四是要改革。其中,第二点和第三点是通过探究活动说出来的。

杨灵:社会主义财富在什么样的基本经济制度下创造的?

陈教授: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财富是在这样一个基本经济制度背景下生产创造出来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在这个部分,老师们在引导学生认识各种经济成分的含义、作用同时,还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准确理解公有制为主体的含义,二是掌握如何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三是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相互关系。

杨灵:现在我们再看看第五课《企业和劳动者》,这一课是从微观层面看财富的生产,如:社会财富是在什么地方场所、由谁生产的 —— 企业和劳动者。

走在城市街头,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公司招牌。企业和公司之间是什么关系?

陈教授:不要以为招聘里头“公司”两个字就一定是公司,我们讲的公司是企业中最重要的一种组织形式,尽管数量不是最多的。与其他企业组织形式相比,公司通常是有限责任的,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拥有一套法人治理结构或组织机构。在学习有关公司的知识时,教材要求学生主要了解公司的不同组织形式、公司的组织机构以及它们各自的职能、如何公司经营、兼并和破产的作用。

杨灵:劳动者的劳动既关系到社会财富的创造,也关系到百姓的生活。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主义国家财富创造的主体是劳动者,这部分知识的重点应该在什么地方?

陈教授:这一框题,教学重点严格放在以下几个问题上,一是要求学生从政府、劳动者个人两个方面思考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尤其是要求学生了解作为一个劳动者,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二是要求学生从政府、劳动者本人两个方面了解如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尤其是要求学生了解劳动者应该通过什么样的合法途径、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个问题很有现实意义。与老教材不同,在这里,教材没有大篇幅介绍劳动者各项权利的内容,而是讲如何维权。

杨灵:股票债券这一课内容相对细碎繁杂,学生要掌握哪些知识要点?投资和理财这两个概念有差别吗? 陈教授:股票债券这一块,我觉得学生主要应该掌握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股票与债券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一个是所有权凭证,一个是债权债务凭证;二是,也是更重要的,就是要求学生了解股票、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作为投资方式,它们各有何特点,如它们的流动性水平如何、收益水平如何、风险程度或安全程度如何。

投资与理财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观念,金融、微观经济学所说的投资是指一种追求价值增值的现象,而理财不仅包括追求价值增值,还包括追求保值、避免损失。理财的范围要更大,典型意义上的保险不是什么投资,但属于理财。

杨灵:财富被生产出来了,那么应该怎样进行分配?这就是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要学习的内容。第三单元的总体逻辑结构是怎样的?

陈教授:第三单元就是顺着第二单元的逻辑,让学生了解与财富分配有关的知识。一是要求学生了解在我国,个人收入是如何进行分配的;二是讲国家是如何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在这个单元,我们参与经济生活的基本身份:生产要素提供者、国家管理者、纳税人。

杨灵: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是什么?怎样理解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陈教授: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一块,一是要求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必要性、作用和意义,二是要求学生了解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这里,要明确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一项制度,更要明确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的意义。

杨灵: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这一部分知识改动较大,与前几年使用的新教材有很大差别,课题也发生了变化,怎样把握这一部分的知识点?

陈教授:第七课的确变化大,这是为了体现十七大的精神,统领这一框题的核心精神就是十七大的“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因此,这一部分就修改为“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侧重从公平角度谈有关收入分配的主要问题。这一部分,教学的重点有三个方面:一是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如何体现社会公平的,或者说,我国注重社会公平在收入分配方面有哪些重要体现;二是如何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三是如何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是收入分配中的重点问题,既要把蛋糕做大、又要把蛋糕分得尽可能均匀,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然,要理解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首先就是要准确了解什么是效率、什么是公平。教材只侧重讲了效率与公平的一致性,没有讲二者之间为什么会有冲突,其实,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后去探究这个问题。

杨灵:创造出来的财富不能完全由个人支配,必须要有国家参与财富分配,这就是第八课的主题——《财政与税收》。财政部分的知识点比较多,特别是财政的作用,在不同的参考书上,对财政作用的描述也有差别,对此教材是怎样处理的?怎样正确对待不同的财政收支关系?这些都是 老师们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陈教授:财政的作用有很多,看你从哪个角度说。也有不同的表述,但不管从什么角度去概括财政的作用,都不会否定财政具有这几个最基本的作用:第一个,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是从微观角度谈财政具有弥补市场失灵的作用,也是财政最最基本古老的作用。第二个,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这就是讲财政具有宏观调控作用,把财政当作宏观调控的手段,这是凯恩斯主义以后财政具有的一项新作用,如果宏观经济过热,政府可以通过增加税收、压缩政府开支来压缩社会总需求,从而使得宏观经济得以降温,这就是紧缩性财政政策;如果宏观经济不景气,政府可以通过减少税收、增加政府开支来扩大社会总需求,从而使得宏观经济得以升温,这就是扩张性财政政策。总之,财政政策运用的方向要与宏观经济形势相反,经济学把这叫做“逆风向调节”。第三点,促进社会公平,这其实就是讲财政具有收入再分配作用。这是财政的三个最基本的作用,专业的财政学教材也许还会提到财政的其他作用。

财政收支有三种状况:平衡、盈余、赤字。作为政府,应该根据具体情形,合理确定财政收支状况,以促进社会总供求平衡。例如,像现在,面对金融海啸的冲击,我们就可以搞点赤字政策,不要一味地、笼统地说平衡就好,不平衡就不要,要看当前的经济形势。

杨灵:税收是组织国家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有国就有税。在税收部分的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

陈教授:税收其实是个挺难的问题,新教材进一步修改后也删除了像税负转嫁、个人所得税计算这类非常专业的知识点,我们现在只要求学生一是掌握税收的基本特征和性质,二是掌握增值税、个人所得税这两个主要税种的含义、作用,三是树立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这个观念,明确违反税法的基本表现、要受到的处罚,落脚点还是要让学生知道: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杨灵: 前三个单元说明了任何社会都要回答的基本经济问题:消费和交换 —— 第一单元,研究生产 —— 第二单元,研究分配 —— 第三单元。消费、交换、生产、分配,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讲完了,但教材并没有到此结束,我们还要探究思考另一个基本的经济生活主题,即前边的经济活动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进行的。现在我们就共同走进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请您介绍一下第四单元的框架结构?

陈教授:前面三个单元是分别讲消费、交换、生产、分配,这是经济活动的基本组成成份,这个单元则希望让学生分别从经济体制、我国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等三个方面,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经济生活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在这一单元,我们作为经济生活的参与者,其基本身份是现代化建设者、经济全球化参与者。

杨灵: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活动的体制背景。在这一课,老师们有不少问题,如怎样理解资源配置问题?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旧教材中市场经济的四个基本特征(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为什么删去了?

陈教授: 经济学是干什么的,就是要研究资源的合理配置,之所以资源配置问题是经济学最基本的问题,就在于资源的稀缺性,于是任何社会都必须考虑如何使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造福于人类社会。

配置资源有两种基本的方式,一是计划,二是市场。现在各国基本上都是选择把市场作为最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这是因为市场机制具有这些良好的优点,如能够比较及时、准确地传递市场供求信息,二是通过竞争推动创新、推动效率的提高以及资源的有效利用。当然,市场机制还有其他的优点,但信号作用、激励作用是最基本的。学生要真正理解中国为什么要走市场经济道路,就必须不能只讲市场的缺点,还得讲市场的优点。正是基于这个考虑,又加上不能增加学生的负担,就把旧教材市场经济的四个基本特征给删除了。而且,这四个东西是我们希望市场经济具备的特征,是个规范性要求,而不是什么市场经济本身内在固有的基本特征。

杨灵:刚才谈到市场机制的优点,如信号作用、激励作用,那么又怎样理解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怎样理解公共物品?怎样准确理解宏观调控?

陈教授: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就是经济学经常说的“市场失灵”,新教材是从两个方面说的,一是有些事情市场不能干,二是有些事情市场能干但干不好。在这里面,公共物品是个难点,今天我们都知道公共物品一般应该由政府来提供。那什么是公共物品,千万不要理解为公有的物品,公有还是私有,这是从法律的所有权角度说的。公共物品是从物品的自然属性角度说的,公共物品具备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即多一个人消费不会影响别人的消费;二是消费具有非排他性,即要阻止别人搭便车的成本很高。当然,公共物品不一定就是有形的,公共物品很多就是无形的服务类产品。

宏观调控一直都是教学关注的重点,不要以为政府为了弥补市场的不足、局限性所干的一切都是叫做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政府的宏观经济职能,是针对经济总量的。像查假冒伪劣商品一类的,是政府在履行市场监管职能,属于政府的微观经济职能。在这一部分,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手段就够了。

杨灵:第九课介绍了我国的经济体制背景,第十课则介绍了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这一课在十七大后作了较大的调整,主要有哪些变化?

陈教授:十七大以后,这一课的变化的确很大,几乎是完全重写了,主要有这么几个调整:一,根据十七大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实现的总体目标作了新的表述;二是根据十七大报告,改写了经济建设的新要求;三是根据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作了新的表述;四是根据十七大报告,论述了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其实这一课,最大的变化还是大大提升了科学发展观的地位,原来只出现在目的题目中,现在则进了课与框的题目,表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全局。针对科学发展观,我们希望学生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

还有一点要提及的,就是教材在这里论述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时,是从五个方面说的,而十七大报告是从八个方面说的。不是说那三个方面不重要,而是因为它们在教材其他地方体现出来了,所以这里就不专门讲了。

杨灵:前边的内容主要都围绕我国国内的经济生活展开,而第十一课让我们把视线从国内转向国外,了解我国的经济生活处在什么样的国际经济背景下。那么,这一课的总体知识框架是怎样的? 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怎样应对经济全球化?怎样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陈教授:这一课告诉我们,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滚滚而来的时代。这一课,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所起的作用、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在讲完这些内容后,就切入到我国,具体探讨我国应该如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我觉得,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正确态度,首先就必须对经济全球化的利弊有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要一分为二,既不能一味地迎合经济全球化,也不能一味地排斥它,而是要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敢于迎接挑战。

在谈到我国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教材根据十七大精神,作了很大的修改,核心精神就是根据当前形势,探讨如何更好地把“引进来”与“走出去”,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

还要提及的一点就是,教材在第二框,还结合入世以来的实际,总结了入世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

杨灵:最后,请您对全书的内容再做一个总结。

陈教授:我觉得,我们新教材的基本内容可以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在一个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舞台上从事经济活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决好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等经济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一、第二、第三单元讲经济活动的内容,第四单元则讲我国当前经济活动的基本背景。谢谢大家。

篇2:经济生活教材主编陈友芳解析教学内容

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经济法学科的兴起和经济法理论的不断研究深入, 各种经济法著述相继面世, 其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即是《经济法》教材。在各种版本的《经济法》教材中, 不乏极具代表性的著作, 如刘文华教授主编的《经济法》、漆多俊教授主编的《经济法学》、李昌麒教授主编的《经济法学》等, 此类教材观点鲜明、学术性强, 是经济法学类专业学生的必读书目。但随着专业化进程的推进, 很多非法学学科尤其是财经类专业产生了对于经济法的强烈需求, 由于很多财经规则和法律联系紧密, 所以, 培养“懂经济、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使得很多财经院校将《经济法》列为必修课程之一, 并且《经济法》课程在其专业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达到设置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目的, 一本好的《经济法》教材的选择至关重要, 而一本好的《经济法》教材首先要适合财经类学生。经管类学生学习经济法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点。

1. 法律基础薄弱。

由于经管类专业学生没有受过系统的法学教育, 除了部分学生选修过一些法学课程外, 其他学生有限的法律知识全部来自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暂且不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任课老师的法学素养, 在短短几周的法律课上学生难以储备学习经济法所必需的法律基本概念和基本理念。比如说, 合同法里关于意思自治的理念, 民法里的行为主体行为能力的划分, 行政法里的行政主体、行政责任等的掌握, 而这些基本概念、基本理念会对经济法的学习产生致命的桎梏作用。

2. 所需法律知识以实用性为主。

经管类专业学生学习经济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将所学到的法律知识运用到其所从事的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类的实务工作中去, 而不是单纯为了进行法学的理论研究。所以即使经管类类专业开设法律课程, 其目标也是培养应用型法学人才, 而非理论型法学人才。经管类专业学生学习经济法的重要特点是要注重学以致用, 所学到的经济法中的法律知识要能和实际对应起来, 同时具有一定的操作性。

3. 所需法律知识繁多、涉及面广。

经管类专业学生学习的“经济法”和学术上理解的“经济法”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其本质实是和“经济”有关的法, 也就是“大经济法”的概念。经管类专业学生除了要学习传统意义上的经济法的内容, 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银行法、证券法等外, 还要学习“大经济法”概念下的合同法、企业法、破产法、诉讼法、仲裁法等的内容, 内容横跨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诉讼法等几大法部门。尽管经管类专业学生学习的经济法的内容庞杂, 但时间并不会相应增加, 仍然是用一学期的时间学完《经济法》的课程。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材应当符合上述学习特点并能够满足上述学习要求。

二、现有经管类《经济法》教材情况简述

鉴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学习经济法的特点, 一本好的《经济法》教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照目前市面上经管类专业《经济法》各种版本的教材, 其中不乏在体系、结构、编写方法上很有创新的代表性著作, 如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 张术麟、董占军主编的《经济法》 (第2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刘天善、张力主编的《经济法教程》 (第2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赵威等编著的《经济法》 (第3版) 等, 皆是此领域的优秀之作, 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部分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材并没有凸显风格鲜明、精练简洁、操作性强等应该具有的特点。总结下来, 现有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材普遍存在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方面。

1. 学术层次偏低。

由于众所周知的一些原因, 比如高校将编写教材当做职称晋升的指标, 或是为了市场利润, 现在学术界越来来越不将教材编写当做严肃的学术工作, 有才华和学识的教授越来越不把编撰教材当一回事, 急功近利的思想直接导致今天的很多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材学术品位低下:很多教材之间内容上高度雷同, 思想上互相抄袭, 属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缺乏创新, 和国际上难以媲美。

2. 学术不规范。

教材同样是学术成果, 而且相比于其他学术成果, 编写教材需要更高的学术造诣和教学经验, 因为教材是学科体系的科学概括和严格系统的知识表述[1], 所以教材编写者只有深才能浅出、只有博才能返约。而当下学术界似乎已经形成了抄袭教材不算抄的学术怪圈, 一本教材可以在数月内速成, 很多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材通篇也看不到注释和参考文献。

3. 风格不统一。

由于现在大都采取分工合作制的编写模式, 各编写者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 而如果组织工作不到位的话, 会导致整本书的学术风格前后不统一, 内容前后不一致:有的章节用语烦琐、有的章节用语简练;有的章节偏重于理论性, 有的章节偏重于实用性;有的章节在全书中所占比重过大, 有的章节在全书中所占比重过小或者根本缺失, 如此等等, 不一而足。

4. 有学术偏见。

有的虽然标注适用于经管类专业, 但实际上和法学类专业所使用的《经济法》教材并无区别, 教材中过多地涉及理论问题, 并且带有明显的个人学术倾向和学术偏见。过于偏重学术性, 且带有一定的学术偏见很难带给学生全面客观的学术视野, 同时会给不具备法学基础理论功底的经管类专业学生带来不必要的理论困扰。

5. 通篇是《经济法》律法规条文的简单堆砌, 没有理论的必要铺垫, 也没有学术观点的必要说明。

选择此类教材的老师会感觉无法拓展, 选择此类教材的学生则会觉得枯燥无味。所以, 对此类简练有余, 理论不足的教材也不适应当下经管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要求。

这种学术上的不理性、不严谨导致市面上的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材质量良莠不齐, 很难达到适应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的要求。

三、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材应当具备的特性分析

理论上讲, 一本好的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材至少应该具备以下特性。

1. 专业性。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材首先应该是由专业的法学教师向学生教授专业的法学知识的一门课程, 在教材编撰中要体现出专业的知识载体的功能。只是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材的专业性并不体现在学术思想和学术著述上, 而是对整个经济法体系的高度提炼, 对《经济法》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精神要有最精准的专业描述。

2. 实务性。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材应该体现出为解决经济事务、经济纠纷提供法律途径的特征, 所以教材在编排时要尽力为这一思想服务。从教材的体系, 到每一章、每一节内容的编排, 都应该本着问题的重要程度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进行经济法的学习。一本好的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材应该可以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经济法律问题提供必要的法律思维和专业技巧。

3. 一定的学术前瞻性。

如果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材仅仅是为专业性和实务性而设, 那么学生仅限于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现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对于未来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将束手无策, 所以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材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学术前瞻性, 教会学生用现有知识去解决新问题, 具有举一反三、类推适用的思维和能力。

四、胡智强等主编的《经济法》教材评析

基于以上因素的考虑, 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的经济法教学老师, 在为经管类专业学生选择《经济法》教材时总是感觉不尽人意。后看到这本由胡智强、颜运秋主编, 专为全国高等学校财经、管理类专业法学课程编撰的教材, 整体观之, 定位清楚、目标明确, 值得推荐。

1. 高质量的编写团队。

笔者与编者中的大多数成员相熟, 这本教材的编写团队是由多年从事《经济法》教学与研究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和一批在经济学科各个方向有专门研究的博士构成, 他们都是活跃在法学教学和科研第一线的教师, 其中既有学术底蕴深厚的专家, 又有具有开阔学术视野、创新精神的中青年学者。他们治学态度严谨、谦和, 既牢牢把握当前的学术走向, 体现最新的学术前沿成果, 又不虚妄骄纵, 逞一家之言, 避免在内容中加入个人学术专著的思想。

2. 实践性的教学成果体现。

现在很多教材的功利思想严重, 为编教材而编教材, 通篇所见为材料的堆砌, 既没有课堂的实践检验, 更没有课后的沉淀思索。而作为从事《经济法》一线教学的教师, 笔者看到的这本《经济法》教材浓缩了编写团队的老师们多年从事教学工作的心血, 从结构的编排到内容的阐述上, 都是极富实践性的教学成果的体现。最优的编排只能是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最优模式。所以, 这是一本非常适合老师上课、学生学习用的教材。

3. 行文流畅、风格统一。

由于一本教材大都由数人合力编著, 每个人在写作上的风格也会也较大的差异, 反映到教材上就会出现前后风格不统一的现象, 破坏教材的整体性。这本教材虽然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但本教材的编写组并非临时拼凑而成, 而是在学术交流和教学工作中基于信任关系而形成的工作团队, 在编写的过程中各位编写者精诚团结、互相帮助, 体现了可贵的团队协助精神, 最后统编者的付出更是为整本教材风格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所以整体阅读下来, 此本教材在风格的把握上比较统一, 不会给人以突兀感。

4. 体例、结构合理。

既然是针对全国高等学校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所编著的法学教程, 也即这本书的受众为非法学类专业学生, 那么在专业定位和能力要求上务必与法学类学生有所区别。这本教材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 做到了适应财经类和管理类专业特色和课程层次多样化需要的最佳经济法体系结构。在“必需”原则上, 这本上涵盖了非法学类专业学习《经济法》课程所必备的法律基础知识, 如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理论部分对法律行为、法律关系、法律责任等的阐述, 扫清了学生理论学习上的障碍。就“够用”原则而言, 既最大限度地把基础理论知识阐述透彻, 又不做过多赘言, 整洁而又透彻。

5. 学术规范。

这本教材在学术上体现出规范化、科学化的特征, 具体表现在所有引用的法律法规条文都是最新的发展状态, 不引用已被改、被废的法律法规条文;所有借鉴和引用的他人成果都在注释和参考文献中有所体现, 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所有注释的体例都按照标准进行修改。

6. 适用性。

“适用性”是指适用于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 当然就其他非法学专业的学生, 这也是一本好教材。因为就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 单纯地掌握法学知识进行理论研究并不是学习《经济法》的初衷, 学习《经济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用所学法律知识去处理经济领域内的相关法律问题。而这本教材符合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 也符合《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要求, 既具有鲜明的理论观点和充分的学术思想, 又与非法学专业本科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 取材适当、深浅有度,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参考文献

[1]万俊人.推进学科和教材体系建设[J].人民日报, 2012, (6) .

篇3:经济生活教材主编陈友芳解析教学内容

(一) 经济法教材应有的功能

目前,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部门法的经济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已经毫无争议, 经济法课程也不但成为法学专业核心主干课程之一, 也是经管等其他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经济法教材具有有利于强化法治意识、培养法律信仰;有利于培养经济法律思维;有利于形成经济法律实际应用能力的功能。

(二) 经济法教材编写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 作为教学基本依据的经济法教材的编写情况却很难让人满意, 虽然可谓汗牛充栋但真正好的教材却是凤毛麟角, 存在着诸多问题。

1. 缺乏文字精炼, 理论与实际良好结合的教材

现有的经济法教材主要有三种类型:侧重于经济法理论研究的学理精深型教材;大百科全书型教材;精炼型, 但理论阐述不足型教材。这些教材均不适用于实践教学的需要, 与经济法律实务脱节。

2. 缺乏高素质的教材编写队伍

在高校及高职院校连年扩招的形势下, 许多院校都出现优质教学资源短缺的现象。许多教师为了评定职称的需要才编写教材, 大都追求数量而忽视其质量。此外, 大多教师仍然是侧重于理论教学, 由于缺乏实践经验, 也就很难在其编写的经济法教材中将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

3. 缺乏鲜明的特色

在中国法学教材过度“繁荣”的大背景下, 经济法虽然不乏精品, 但大多数教材则是内容重复, 从篇章体例到形式、内容毫无新意, 甚至有一些版本的经济法教材之间内容相互矛盾, 导致各种版本的教材权威性不强。 (1)

二、《经济法教程》一书的内容及特色

(一) 该书的内容

彭金冶教授主编的《经济法教程》一书, 专门为适应应用型本科教学而编写, 在融合和吸收近年来国内外经济领域立法及其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其他同类教材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一部优秀教材。该书总计约32万字, 共14章, 紧密结合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 针对课程教学实际和内容的适用性, 立足于现代经济法学科体系, 其内容涵盖经济法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体包括:经济法基础理论、企业法、公司法、企业破产法、物权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产品质量法、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票据法、证券法、会计法与税法和经济纠纷的解决等内容。为了方便教学, 每章中都列出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导入案例”、“关键概念”、“知识拓展”和“相关案例”, 章内分若干节, 对经济法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进行系统的阐释。该书力求达到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 教与学互动。该书定位准确、结构完整、内容全面, 着力突出系统性、针对性、实务性和新颖性, 可以作为普通高校经济管理及其他相关专业本科、高职学生学习经济法律课程的教材, 也可供成人院校、民办独立院校及其他相关人士阅读参考。

(二) 该书的特色

1. 双师型编写团队

以彭金冶教授为代表的本书编写团队, 大都具有教授或副教授职称, 长期活跃于高校教学第一线, 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同时, 又大都具有律师执业资格, 具有丰富的律师从业实务经验。该教材的编写以培养更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为目动机。这些使得那些仅为评职称需要而粗制滥造的经济法教材不可与之同日而语。

2. 定位应用型本科教学, 特色鲜明

《经济法教程》一书专门为适应应用型本科教学而编写。在培养模式上, 应用本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 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该书特色鲜明, 重视应用与实践, 但同时又不忽视基础理论的讲解, 以培养合格经济管理专业法律人才为目标, 并尊重法学知识学习的规律进行编写。

3. 结构体系严谨, 文字精炼

该书仅用30万字左右的篇幅, 系统而全面的讲解了经济法领域的最重要的内容, 内容全面、体系严谨且文字精炼。这种内容的完整性和体系的合理性, 对于经济管理专业等非法学专业的学生而言, 显得尤为重要, 能够使他们对法学知识形成较为体系化的认识, 并使他们较为完整的掌握与日后工作相关的以及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主要法律制度。

三、应用型本科经济法教材编写的趋势

由于应用型本科经济法教材既要突出其应用性, 有不能忽视理论性, 因此, 此类教材的编写趋势便体现在深化教材的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结合上。作为经济法律知识的承载体, 优秀的经济法教材既要体现学科的学术水平,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的法律思考和研究能力;同时, 作为法律知识的传播媒介, 优秀的经济法教材又要具有实用性, 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经济法教程》一书, 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 以培养经济法律应用能力为主线, 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 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同时, 兼顾教材的学术性。因此, 该书已经在应用型本科经济法教材编写的探索中, 走在了前列。

参考文献

[1]王小丽.“试论法学本科专业经济法教材体例的优化——以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为视角”[J].安徽财经大学<科教导刊>, 2012 (8) .

上一篇:考研英语阅读理解模拟题(历史学)下一篇:有创意的招聘广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