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英语阅读理解模拟题(历史学)

2024-04-19

考研英语阅读理解模拟题(历史学)(精选8篇)

篇1:考研英语阅读理解模拟题(历史学)

一、名词解释(共8个,每个10分,共80分)

1.海昏侯(复试题)

2.五代十国(教材可答)

3.土司制度(仝106,不全)

4.袁枚(北师大392)

5.李提摩太(仝171)

6.邮传部(根据复习山东大本和教材可得4分)

7.宋教仁案(长孙113)

8.中山舰事件(仝194长孙125)

二、史料分析(50分)

(一)

材料:三代之贡、助、彻,止税田土而已。魏晋有户、调之名,有田者出租赋,有户者出布帛,田之外复有户矣。唐初立租、庸、调之法,有田则有租,有户则有调,有身则有庸,租出谷,庸出绢,调出缯纩布麻,户之外复有丁矣。杨炎变为两税,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虽租、庸、调之名浑然不见,其实并庸、调而入于租也。相沿至宋,未尝减庸、调于租内,而复敛丁身钱米。后世安之,谓两税,租也,丁身,庸、调也,岂知其为重出之赋乎?使庸、调之名不去,何至是耶!故杨炎之利于一时者少,而害于后世者大矣。有明两税,丁口而外,有力差,有银差,盖十年而一值。嘉靖末行一条鞭法,通府州县十岁中夏税、秋粮、存留、起运之额,均徭、里甲、土贡、顾募、加银之例,一条总徵之,使一年而出者分为十年,及至所值之年一如余年,是银、力二差又并入于两税也;未几而里甲之值年者,杂役仍复纷然。其后又安之,谓条鞭,两税也:杂役,值年之差也,岂知其为重出之差乎?使银差、力差之名不去,何至是耶!故条鞭之利于一时者少,而害於後世者大矣・・・・・今欲定税,须反积累以前而为之制。援田于民,以什一为则;未授之田,以二十一为则。其户口则以为出兵养兵之赋,国用自无不足,又何事於暴税乎!何谓所税非所出之害?古者任土作贡,虽诸侯而不忍强之以其地之所无,况於小民乎!故赋谷米,田之所自出也;赋布帛,丁之所自为也。其有纳钱者,后世随民所便,布一匹,直钱一千,输官听为九百。布直六百,输官听为五百,比之民间,反从降落。是钱之在赋,但与布帛通融而已。其田土之赋谷米,汉、唐以前未之有改也。及杨炎以户口之赋并归田土,于是布帛之折于钱者与谷米相乱,亦遂不知钱之非田赋矣。――《明夷待访录》

答题方法:专题知识;预测专题;(史学大家,史学著作,不做要求)

问题1:根据材料归纳古代赋税制度(5分)

问题2:作者认为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10分)

问题3:对作者的解决之道做出评价(10分)

(二)

材料1:“凡例”将“圣祖、世宗庙讳及朕御名字样,悉行开列,深堪发指。此实不逆不法,为从来未有之事,罪不容诛,即应照大逆律问拟,以申国法而快人心。――《清高宗实录》

材料2: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清・龚自珍《咏史》

材料3:盖自乙未以后,彼圣主所长虑却顾,坐席不暖者,独太后之废置我耳。殷忧内结,智计外发,知非变法,无以交通外人得其欢心;非交通外人得其欢心,无以挟持重势,而排沮太后之权力。载小丑,未辨菽麦,铤而走险,固不为满洲全部计。长素乘之,投间抵隙,其言获用。故戊戌百日之政,足以书于盘盂,勒于钟鼎,其迹则公,而其心则只以保吾权位也。――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材料4:乾隆以来多朴学,知人论世之文,易触时忌,一概不敢从事,移其心力,毕注於经学,毕注於名物训诂之考订,所成就亦超出前儒之上

问题1:材料2的作者是谁,写出他的其他名句(5分)(北师大的近代史料选择性读,概括著名人物作品风格;名词解释有关人物及其代表作)

问题2:比较材料1和材料3反映的事件的社会背景和结果的异同(10分)(论述题可答)

问题3:结合材料1和材料2对材料四做出评价(10分)(论述题和名词解释结合)

三、论述题(四选3,每题40分,共120分)

1、论述秦汉至唐宋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和特点(专题可答)

2、论述明清时代在全球史的地位(是最近几年的一个热点)

3、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及意义(山东大本195及201)

4、论李大钊(长孙名词解释119加上人大老师论文可答)

四、古代汉语(50分)

(一)翻译下文(25分)(断句、翻译,先秦文章,王力古汉语)

莒o公生大子W又生季佗奂举⒍黜W且多行oY於W因人以so公以其玉肀技{T宣公公命c之邑曰今日必授季文子使司寇出T竟曰今日必_公其故季文子使大史克υ幌却蠓蜿拔闹俳绦懈甘戮之Y,行父奉以周旋,弗敢失曰有Y於其君者事之如孝子之B父母也oY於其君者D之如D之逐B雀也先君周公制周Y曰t以^德德以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作誓命曰t橘掩椴馗`V楸II器χ鞑刂名χ用榇笮椎掠谐o赦在九刑不忘行父^莒W莫可t也孝敬忠信榧德I藏樾椎路蜍Wt其孝敬ts君父矣t其忠信t`玉矣其人tI也其器tφ滓脖6利之t主藏也以t昏,民ot焉不度於善而皆在於凶德是以去之――春秋・左丘明《左转》

(二)翻译下面两则材料(25分)

1、且善学司马迁者莫如班彪,彪续迁书自孝武至于后汉,欲令后人之续已如已之续迁,既无衍文,又无绝绪,世世相承,如出一手,善乎其继志也。其书不可得而见,所可见者,元成二帝赞耳。皆于本纪之外,别记所闻,可谓深入太史公之阃奥矣。凡左氏之有君子曰者,皆经之新意;史记之有太史公曰者,皆史之外事,不为J贬也。间有及J贬者,褚先生之徒杂之耳。且纪传之中,既载善恶,足为鉴戒,何必于纪传之后,更加J贬?此乃诸生决科之文,安可施于著述?殆非迁彪之意,况谓为赞,岂有贬辞?后之史家,或谓之论,或谓之序,或谓之铨,或谓之评,皆效班固。――宋・郑樵《通志・总序》

2、本朝崇尚正道,康熙、雍正间,理学大臣颇不乏人。如李安溪之方大,熊孝感之严厉,赵恭毅公之鲠直,张文清公之自洁,朱文端公之吏治,田文端公之清廉,杨文定公之事君不苟,孙文定公之名冠当时,李巨来、傅白峰之刚于事上,高文定公、何文惠公之宽于待下,鄂西林之勋业伟然,刘诸城之忠贞素著,以及邵中丞基、胡侍郎煦之儒雅,蔡闻之太傅、傅龙翰敏之笃学,甘庄恪汝来之廉,顾河帅琮之刚,陈海宁、史溧阳之端方,陈桂林、尹文端之政绩,完颜伟、张师载二河帅之治河,杨勤恪公锡绂之理学,皆扬名于一时,谁谓理学果无益于国也。――清・昭《啸亭杂录》

篇2:考研英语阅读理解模拟题(历史学)

1、十三经

2、御史台

3、头下军州

4、元和郡县图志

5、续资治通鉴长编

6、探马赤军

7、票拟

8、北府兵

9、羁縻州

10、榷场

11、学台、藩台、臬台

12、上计

13、站赤与急递铺

14、九边

15、改土归流

16、三长制

17、斡脱钱

18、乾嘉学派

论述题

1、周初大分封情况以及对分封制的评议。

2、曹魏的屯田制度和影响。

3、宋代的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

4、元代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及元代政治制度在中国古代制度史上的地位。

5、汉武帝财政改革措施及后果评议。

6、唐朝周边少数民族的活动。

7、元朝中央地方官制。

8、明初是怎么加强中央集权的?

9、试论张居正改革。

1、试分析“侨置郡县”产生的原因。

2、试论秦汉地方行政制度及其变化。

3、试论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变迁及其历史作用。

4、论述历史上经济中心逐渐南移的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5、简述南朝“寒人掌机要”的现象及其历史背景与影响。

6、简述明代王守仁的“心学”理论。

7、简述满洲八旗制度的组织形式及其历史演变。

8、武帝时西汉与匈奴和战关系论述。

9、简述清初恢复、发展生产的措施及效果。

1、就“亲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内容及效果进行比较。

2、评析曹操统一北方。

3、明清时期赋役制度的变革——以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为中心。

4、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演变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质。

5、论述西周“藩封建卫”的内容及其影响。

6、论述两汉对西域的经营。

7、论述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赋税制度变迁的主要内容。

篇3:本月阅读模拟题

月球表面岩石的奥秘

萧华

在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中, 宇航员们先后从月球表面带回超过440千克的岩石样品, 但这些样品的许多特性却让科学家们一直迷惑不解。美国的一个科研小组日前宣布:通过“起源号”探测器收集到的数据, 他们已经解开了月球岩石的一些未知奥秘。

这项最新成果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帕萨登纳研究所专家丹·布勒特和瑞士苏黎世天文研究所专家安萨噶·戈瑞姆伯格共同完成的。丹·布勒特称, 长期以来, 科学家们一直对宇航员们带回来的月球岩石样品感到迷惑不解, 这些岩石具有一些非常特殊的特性。通过美国航空航天局“起源号”探测器收集到的数据和太阳粒子资料, 科学家们对这些岩石的理解有所加深, 并解开了许多未知的奥秘。不仅如此, 科学家们对太阳的认识也进一步加深。

丹·布勒特在论文中称, 科学家们以前均认为月球没有全球性的磁场, 但利用最新数据对月球岩石样本进行研究后, 发现月球极有可能曾经拥有过磁场。在36至39亿年前, 即月球形成后大概5到10亿年的时间里, 大量熔岩填充陨石坑形成的玄武岩, 存在被磁化的现象。以往的一些研究认为, 原始的月球内部不太可能产生剧烈对流。因为月球的内核太小, 而且表面曾经呈炽热熔融的状态。从月幔的成分来看, 在熔融状态下, 较轻的元素会浮在上面, 形成月壳。重元素富集的区域则由于密度比周围区域大而往下沉, 一直到达月核的周围。这层隔热毯里富含一些放射性元素如铀和钍, 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 这些物质逐渐衰变并因此产生磁性。

丹·布勒特称, 通过对月球岩石样品的分析, 科学家们还发现了粒径约为0.6微米的纯钼微粒。钼在地球地壳中的含量极低且极难以游离态存在。在工业生产中, 钼可提高合金钢的强度、韧性, 参与催化剂、活化剂和化肥的制造。科学家认为, 在月球表面之所以会出现纯钼微粒, 这是因为太阳风中的高能粒子在真空状态下不断作用于月球表面, 使含有钼的化合物发生了还原反应, 生成了纯钼微粒。科学家们在试验中还发现, 这种钼微粒属无定形体, 具有极强的抗氧化能力。

科学家们估计, 月球表面目前共散落有800万吨的地球岩石碎片, 采集和研究这些岩石碎片, 有望对争论已久的地球和生命起源之谜找到正确的答案。地球表面的岩石不超过39亿年历史, 且经历了风雨侵蚀和大陆漂移后, 原先的岩石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脱变, 这是造成对地球生命起源争无定论的原因之一。然而, 月球上的情况却大不一样。自月球诞生以来, 唯有行星光顾过, 至今仍保持一片静土, 据估算在月球表面1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隐藏约20吨的地球遭到撞击并爆炸之后的岩石碎片, 隐藏火星和金星的碎片约180公斤和80公斤。通过这些碎片提供的信息, 科学家们可以对地球、火星和金星的原始状态做出比较判断。

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射的“起源号”探测器, 是一个由机械控制的捕捉太阳粒子的太空探测器。其任务是捕捉并带回在太阳风暴中被抛入太空的太阳物质。该任务历时3年, 行程达到3200万公里。“起源号”探测器2004年9月进入绕地球飞行轨道后抛下一个太空舱。这个太空舱装有“起源号”在过去3年收集的太阳离子。这些太阳离子是自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阿波罗”号和前苏联的“月球”号飞船带回月球岩石样本以来, 首批由太空飞船带回地球的外星物质。

(选自《科学大观园》)

1、布勒特认为“月球极有可能曾经拥有过磁场”, 下列不属于这一判断依据的一项是 ()

A、月球形成后大概5到10亿年的时间里, 大量熔岩填充陨石坑形成的玄武岩, 存在被磁化的现象。

B、月球的内核太小, 而且表面曾经呈炽热熔融的状态, 所以熔岩产生磁性。

C、在熔融状态下, 重元素富集的区域则由于密度比周围区域大而往下沉, 一直到达月核的周围。

D、一些放射性元素如铀和钍等物质, 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 逐渐衰变并因此产生磁性。

2、根据文意, 解答地球和生命之谜的关键之一在于 ()

A、在月球上有大量的地球原始状态的岩石碎片。

B、地球表面的岩石结构经历了风雨侵蚀和大陆漂移后, 发生了巨大的脱变。

C、金星和火星的碎片隐藏量及其研究成果。

D、从太空飞船带回的地球之外的外星物质。

3、不属于科学家通过月球岩石分析获得最新研究成果的一项是 ()

A、发现月球表面有径粒约为0.6微米的纯钼微粒。

B、月球上的纯钼微粒属无定形体, 具有极强的抗氧化能力。

C、原始的月球内部不太可能产生剧烈的对流。

D、科学家们可以对地球、火星和金星的原始状态做出比较判断。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 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起源号”探测器收集到的数据和太阳粒子资料, 科学家们对太阳的认识将进一步加深。

B、月球上存在具极强的抗氧化能力的钼微粒, 对生命起源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希望。

C、月球表面隐藏的地球岩石碎片对解答地球生命之谜将有积极的帮助。

D、在太阳风暴中被抛入太空的太阳物质有可能是月球有生命的原始证据。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后面的题目 (30分)

夫立德之基有常, 而建功之路不一。何则?循心以为量者存乎我, 因物以成务者系乎彼。存夫我者, 隆杀 (1) 止乎其域;系乎物者, 丰约唯所遭遇。落叶俟微风以陨, 而风之力盖寡;孟尝遭雍门而泣, 而琴之感以末。何者?欲陨之叶, 无所假烈风;将坠之泣, 不足繁哀响也。是故苟时启于天, 理尽于民, 庸夫可以济圣贤之功, 斗筲 (2) 可以定烈士之业, 故曰“”, 盖得之于时势也。

夫我之自我, 智士犹婴其累;物之相物, 昆虫皆有此情。夫以自我之量, 而挟非常之勋, 神器晖其顾盼, 万物随其俯仰, 心玩居常之安, 耳饱从谀 (3) 之说, 岂识乎功在身外, 任出才表者哉!且好荣恶辱, 有生之所大期;忌盈害上, 鬼神犹且不免。人主操其常柄, 天下服其大节, 故曰“天可仇乎”。

嗟乎!光于四表 (4) , 德莫富焉;王曰叔父 (5) , 亲莫昵焉;登帝大位, 功莫厚焉;守节没齿, 忠莫至焉。而倾侧颠沛, 仅而自全。则伊生 (6) 抱明允以婴戮, 文子 (7) 怀忠敬而齿剑, 固其所也。因斯以言, 夫以笃圣穆亲, 如彼之懿, 大德至忠, 如此之盛, 尚不能取信于人主之怀, 止谤于众多之口, 过此以往, 恶睹其可!安危之理, 断可识矣。!身危由于势过, 而不知去势以求安;祸积起于宠盛, 而不知辞宠以招福。……是以事穷运尽, 必于颠仆;风起尘合, 而祸至常酷也。圣人忌功名之过己, 恶宠禄之逾量, 盖为此也。

(选自《豪士赋序》)

[注]: (1) 隆, 丰厚;杀, 减降。 (2) 斗筲 (shāo) , 古代量器, 这里比喻才识短浅的人。 (3) 从谀 (sǒng) ) , 奉承怂恿。 (4) 四表, 四方极远之地。 (5) 王, 指周成王;叔父, 指周公, 为武王之弟。 (6) 伊生, 即伊尹。明允, 明达守信。 (7) 文子, 即文种, 春秋末越国大夫。 (8) 饕 (tāo) , 贪。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将坠之泣, 不足繁哀响也繁:烦劳

B、夫我之自我, 智士·犹婴其累婴:被……缠绕

C、守节没齿, 忠莫至焉·没齿:不值一提

D、过此·以·往, 恶睹其可恶:哪能

6、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1) 因物以成务者系乎彼 (2) 送之至湖口,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B、 (1) 伊·生抱明允以婴戮 (2) 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C、 (1) 且好荣恶辱, ·有生之所大期 (2) 且夫臧获婢妾, 犹·能引决, 况仆之不得已乎?

D、 (1) 夫以自我之量, 而·挟非常之勋 (2)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孟尝君遇到雍门周而最终流出了眼泪, 是因为有对话作前奏, 雍门周的琴声感人在对话之后。

B、假如能得时遇势, 那么平庸的人也可以成就圣贤的功勋, 才识短浅的人也可以继承死难者的事业。

C、伊尹、文种那样明达、忠诚, 大德至忠, 最终还是被害, 说明要取信于人主之心实在是难以预料。

D、选文的主要意思是说, 人要有自知之明, 要能审时度势。文章从一般事理出发, 援引有关史实, 反复论证, 文势迭宕。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 落叶俟微风以陨, 而风之力盖寡

译文:

(2) 才不半古, 而功已倍之

译文:

(3) 又况乎饕大名以冒道家之忌, 运短才而易圣哲所难者哉

译文:

9、翻译下面一段文言文。 (15分)

楚庄王谋事而当, 群臣莫能逮, 朝退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朝而有忧色, 何也?”楚王曰:“吾闻之, 诸侯自择师者王, 自择友者霸, 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 且群臣莫能逮, 吾国其几于亡矣, 是以有忧色也。”

[注]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

(选自《新序·杂事第一》)

三、古诗词鉴赏。 (20分)

1 0、阅读下面一首词, 回答后面的问题。 (10分)

谒金门/唐五代·韦庄

春雨足, 染就一溪新绿。柳外飞来双羽玉 (1) , 弄晴相对浴。

楼外翠帘高轴, 倚遍阑干几曲。云淡水平烟树簇, 寸心千里目。

[注] (1) 双羽玉:指一对白鸥。

(1) 明·杨慎对此词上阕的评价是:“丽语, 景真如画。”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简要赏析“云淡水平烟树簇, 寸心千里目。”一句的艺术特色。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阅读下面二首唐诗, 完成后面的题目。 (10分)

送柴侍御/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

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送》诗大约是诗人被贬龙标尉时的作品。柴侍御要从龙标前往武冈, 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

(1) 《送》诗中, 诗人说“送君不觉有离伤”的理由有哪些?请分条陈述。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两首诗都抒发了离别之情, 但同中有异, 请指出这种离情的不同之处。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 完成后面的问题。 (38分)

(一) 又见炊烟/金翔

我是闻着炊烟的气息抵达村庄的。

站在村口, 有风夹着青蓝色的炊烟轻柔地抚摸我, 这如约而至的气息, 朴素而淡雅;久违的沐浴, 驱除了我的风尘, 让我幸福如水。看见炊烟, 首先使我想到儿时倚门唤我回家的母亲。炊烟总伴着母亲的呼唤。母亲是最好的守望者。所以, 离家的时候, 我不敢回首, 我怕有关炊烟的往事锁住我欲飞的翅膀;所以, 这些年行走在炊烟的牵扯里, 除了母亲, 谁又能把它拧成一股时时牵动我心帆的缆绳呢?

炊烟是母性的, 它袅娜地上升, 系着整个村庄, 也图腾了村庄沉甸甸的希望和淌不干的汗水。我看见田埂上荷锄归来的男人们朝着各自所熟悉的那道炊烟走去, 疲惫的脚步显得格外轻快, 而那些贪玩的孩子们却仍没有回家的意思, 他们是看见炊烟肚子就不饿了?还是在等待那一声长、一声短的响彻整个村庄的呼唤?

这幅温馨的画卷, 是足以与陶渊明的“桃花源”媲美的!我真怕她在我生命的哪一个段落消失。

炊烟在我所居的那个城市已经灭绝了。为此, 我曾担忧, 或者说是杞人忧天———以后城里的孩子在课本上读到“炊烟”这个本来普通的名词, 恐怕都需查阅词典了;我想他们即使得以诠释仍会疑惑:煮饭还会产生这等美景?———金钱带给我们物质丰富的同时, 是否也给我们带来了人性的危机?也许是该我们扪心自问的时候了。

最容易被人遗忘的是炊烟, 最不该被人遗忘的也是炊烟。

炊烟是宁静而淡泊的, 它就那么准时地、安详地从村庄的每个茅草屋顶颤悠悠地升起。炊烟, 只有炊烟, 一生以这种姿态生长。因为它深深地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而在炊烟的结构里, 更多的快乐和希望正在舞蹈。我是炊烟催大的孩子。我长大的速度很慢, 与炊烟上升的速度相似, 母亲曾告诉我这代表光阴本来的速度……

脉脉地仰望炊烟飞起来, 上升, 上升……直达过去的天空。那是我童年的高度。因为仰望, 不期然地, 我也飞了起来———于是我便年轻起来。此刻, 我依偎在炊烟的柔软的臂弯里, 对着它幸福地微笑。

抵达村庄, 我又看见颤悠悠的炊烟被风不小的手扶着, 仿佛年迈的母亲倚在门上看远方的儿子回来了没有。

1 2、全文写到“炊烟”的特点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3、作者在文中为何说“最容易被人遗忘的是炊烟, 最不该被人遗忘的也是炊烟”?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4、文章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请作分析说明。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5、 (1) 第四段“我真怕她在我生命的哪一个段落消失”一句包含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第五段说的“人性的危机”指什么?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触摸阳光/胡青松

(1) 我曾经读到过这样的一个句子:阳光走着猫步来。我当时在心里反复咀嚼这句话之后, 仍延续着说不出来的感动。我以前一直以为阳光只是单纯平淡的理性意义上的一种东西, 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无数角落, 它和空气、雨水、泥土一样廉价, 它甚至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是太阳正常运行的附属物。

(2) 后来, 又读到代薇的诗句:阳光照射进来/像一杯刚刚挤出来的泛着泡沫的牛奶/还带着牛棚和干草的气味/睡衣的颜色。我第一次觉得阳光也如此的美丽和充满感性。

(3) 我选择在一个闲暇的午后, 坐在临窗的书桌边。阳光从窗棂斜射进来, 它照在墙角水仙舒展的花瓣上, 然后又落在我身后凌乱堆放的书籍上。我书房中许多寂寞的什物, 正承受着它温柔的抚摩, 这四周的阳光也一样地安静。

(4) 我可以在时间的推移中, 感受到阳光的优美步伐, 它如同一个小女孩, 揪起裙角, 蹑着小脚, 从我房间走过, 尔后又静静地离开。她的到来, 只相当于秋天里落叶的一次自然降落, 而不会惊扰我凝神时的短暂安睡。

(5) 一直生活在北方习惯了, 到了南方总有些不适应。南方气候湿而多雨, 阳光有时也不是很绚烂的那种, 所以很多时候会特别怀念那些在北方的日子。尤其是在冬天, 南昌的冬天并不太冷, 只是风较大, 因而阳光显得微弱, 它完全比不上北方的那种明朗的照耀。

(6) 我生活的这个地方, 冬天里雾气会很重, 所以我清晨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掀开寝室窗帘, 去等待第一缕阳光穿透雾霭, 照射进来。然后紧接着是到走廊晾晒被褥, 在接近正午时分, 阳光才会无限地笼罩整个阳台, 让我们沐浴个彻底。在阳光下弹着木吉他的忧郁男孩, 他比我更懂得, 阳光的每一次照耀, 都会是一次非比寻常的精心弹奏。

(7) 我记得高中时代的我, 喜欢在晴朗的周末黄昏, 去后山坡上看日落。那时候总是独自坐在一块巨石上, 看着太阳在河对岸缓缓地沉下去, 云层变成灰蓝色, 这是一天中阳光最温情的时刻。山坡上到处是陌生的坟墓, 但我从不惧怕, 我坦然自如地走在寂静的松树林中, 因为内心的宽阔。阳光就是这样, 它总能涤净你曾经骚动的心。

(8) 在遭遇了好些天的雨水连绵之后的一个下午, 阳光终于让我再次看到阳台上被子漫天铺开的景象, 也让我再次听见廊檐下伴着吉他声的动听哼唱, 一些爽朗的笑声也随着阳光的来临而重新复活。那个下午, 我在漫长的等待之中, 突然想出去看看太阳, 这个想法让我的室友惊讶不已, 但没人愿意接受。我打电话给一位要好的朋友, 很诚挚地提出邀请。我原以为这是一个超乎寻常的奇妙想法, 它甚至要比看月亮更具浪漫气息, 但最终她没有同意。她还劝我放弃这个很荒诞的想法, 在寝室里安静地看书。其实是她们无法体会一个人对于阳光的眷恋和挚爱。

(9) 我还是去了。整个下午, 我就一个人躺在草坪上, 闭上眼睛, 那和月光一样温和的光芒, 拂过我的脸, 我体味到了前所未有的亲切。很久没有如此近距离地触摸阳光了, 我们被尘世所累而日渐发霉的心, 其实需要更多的晾晒!

16、结合第一、第二两段内容, 说说作者对阳光的认识前后的变化。 (4分)

答: (1) 以前认为阳光______________

(2) 后来认为阳光_________________

17、第五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联系实际, 谈谈你对“我们被尘世所累而日渐发霉的心, 其实需要更多的晾晒!”这句话的理解。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综观全文, 说说作者为什么对阳光孜孜以求? (6分)

篇4: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模拟题解析

Switzerland may be a small, little-regarded mid-continental country with a serious image problem. Switzerland covers an area of 41,285 sq km. At the most, it's 220km from north to south, and 348km from west to east. The highest point is the Dufourspitze at 4634m above sea level, the lowest is Lago Maggiore at 193m. The total population is around 7.4 million, of whom 5.9 million are Swiss citizens.

Switzerland has grown into one of the world's richest countries. Its economy is small-scale but thoroughly modern: traditional industries such as watchmaking and textiles(纺织品)now thrive by focusing closely on the luxury end of the market and have ceded(割让)prime position to engineering, pharmaceuticals(药学的)and service industries.

Within this rugged environment, community spirit is perhaps stronger than anywhere else in Europe. Since the country isn't an ethnic, linguistic or religious unity, it's survived simply through the will of its people to resolve their differences.

Tourism has been a high earner since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when the Alps(阿尔卑斯山)became both a fashionable destination for wealthy travelers and a prescribed retreat for sufferers from breathing diseases needing curative sunshine and fresh mountain air. And yet the country still stands alone.

Switzerland is remarkably polyglot(通晓多种语言的人). There are four official languages: about two-thirds of the population have German as their first language; about a fifth French; six percent Italian; while Romansh, a direct descendant(后代)of Latin, has clung on in pockets of the mountainous southeast. Around one in ten people use English every day, and many Swiss are comfortably tri- or quadrilingual.

1.Switzerland’s economy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s EXCEPT_____________.

A.small-scale but simply thoroughly modern

B.watchmaking and textiles becoming less important

C.traditional industries thriving in luxury markets

D.engineering, pharmaceuticals and service industries are important

2.What’s the advantage of Switzerland in Europe?

A.Its community spirit is stronger than any other country in Europe.

B.Its community is an ethnic, linguistic or religious unity.

C.Its community spirit has survived through the will of its people.

D.Its people have the will to resolve their differences in every way.

3.Switzerland’s tourism is famous for ________.

A.wealthy travelers B.curative sunshine

C.fresh mountain airD.the Alps

4.What are the four official languages in Switzerland?

A.German, French, English and Latin.

B.German, Italian, French and Romansh.

C.German, Italian, Romansh and English.

D.German, Latin, Romansh and French.

5.What’s the best title of the passage?

A.Area of Switzerland.

B.History of Switzerland.

C.Switzerland.

D.Tourism in Switzerland.

6.What’s the meaning of word “thrive” in Paragraph Two?

A.Cause somebody or something to feel a thrill or thrills.

B.Examine and measure the qualities etc of sb or sth.

C.Grow or develop well and vigorously; prosper.

D.Turn or move sb or sth quickly or violently in directions.

答案与解析:

1.B。细节理解题。从第二段第二句话可知道瑞士的传统工业例如钟表制造业和纺织业正在兴起而不是变的不重要。

2.A。推理判断题。从第三段第一句话可推测出瑞士人的团体精神比欧洲任何一个国家的都强,因此这就是她的优势之处。

3.D。推理判断题。从第四段第一句话后半部分中的the Alps became both a fashionable destination可知阿尔卑斯山是一个受人欢迎的旅游目的地,因此它应该以阿尔卑斯山出名。

4.B。细节理解题。从第五段第二句话There are four official languages: about two-thirds of the population have German as their first language; about a fifth French; six percent Italian; while Romansh, a direct descendant of Latin,has clung on in pockets of the mountainous southeast.可知道瑞士的官方语言应该是German德语、French法语、Italian意大利语和Romansh语这四中语言。

5.C。概括文章标题题。从全篇文章可知都是围绕着Switzerland展开的,而其他的都是它的一部分,故以Switzerland为文章标题最好。

篇5:2008考研历史学自测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六千多处,遍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其中江南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遗址是()。

A河姆渡文化 B仰韶文化 C马家窑文化遗址 D红山文化

2、在刘邦实行的治国措施中,明显违背了他当初原初设想的是()。

A.加强监察制度 B.分封诸侯王 C.再三减免税赋 D.复故爵田宅

3、“长庆会盟碑‘是唐朝和()友好团结的象征。

A.回纥 B.吐蕃 C.薛延陀 D.南诏

4、宋代的户籍一般叫做“五等版籍”,列入其中的没有田地的人家被称为()。

A.主户 B.客户 C.上户 D.下户

5、在清查全国土地的基础上,针对赋役制度存在的弊病,张居正推广了()。

A.赋役合并 B.田粮摊派 C.赋税征银 D.清查土地

6、一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主要作用是()。

A.使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

B.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提供了阶级基础

C.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D.加速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7、第二次国共合作得以长期维持的主要经验是()。

A.以民族大义为重,对国民党反共摩擦予以理解

B.始终保持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绝对领导地位 C.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以斗争求团结 D.始终维护国民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地位

8、日本为了肃清华北沦陷区的抗日武装,采取了的措施是

A.提出近卫三原则 B.发动豫湘桂战役 C.发动枣阳宜昌战役 D.推行治安强化运动

9.20世纪初,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与革命党派展开论战的重要的刊物

A 时务报 B 清议报 C 浙江潮 D 新民丛报

10、重庆谈判签署的协定是()。

A.政协决议 B.停战协定 C.双十协定 D.北京会谈纪要

11、下列关于希腊化时期的文化,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指从亚历山大东征到托勒密埃及被并入罗马帝国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化

B.仍属于希腊文化的范畴,但与古典时期的希腊文化有明显不同

C.希腊一体化和地方多元性相结合,消极没落的个人主义和眼界开阔的世界主义相并存,是这一文化的基本特征

D.希腊化时期的文化中心在雅典

12、到十九世纪蒸气机时代资本主义取得了决定意义的胜利,意思是说()。

A.一系列国家通过改革进入资本主义 B.蒸气机已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

C.工业革命前的旧体制已被彻底摧毁 D.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最终得以确立

13、直接促成第一国际成立的事件是()。

A.1857年世界性经济危机 B.1860年英国工联伦敦理事会的出现

C.1863年德国工人联合会成立 D.1863年英法工人集会声援波兰民族起义

1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国际联盟盟约》内容的是()。

A.裁减军备,并规定了对德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殖民地或领地实行“委任通知”

B.会员国有相互尊重并保持领土完整和行政独立,以防御外来侵略的义务

C.凡会员国之间订立的与国联盟约不符的条约均应废止 D.宣布在国家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15、30年代,美国政府对一系列国际问题执行中立政策,最主要的原因是()。A.军事政治实力不及英法 B.和平主义和孤立主义盛行

C.着手应付经济危机 D.以图避战自保

16、二战中,中国进行百团大战时,欧洲战场正在进行()。

A.不列颠之战 B.莫斯科保卫战 C.阿拉曼战役 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7、近代以来,国际关系中先后出现了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关于这三个体系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在战争后建立的 B.重新划分了世界的国际关系格局

C.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D.带来了进步意义

18、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欧和日本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的共同原因是()。①政府都推行了一些社会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都注重发展或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都重视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④都接受国外大量订货,刺激了经济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9、希波战争的转折点是()。

A.马拉松大捷 B.温泉关之战 C.普拉体亚战役 D.萨拉米海战

20、现代人类文明是在各种文明的长期冲撞和交融的基础上形成的。下列明显区别于其他三项的是()。

A.日尔曼征服罗马帝国 B.亚历山大东征

C.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 D.马可“波罗来华

以下是答案

一、选择题

1-5 ABBBC 6-10 BCDDC

11-15 DDDDB 15-20 ABBDD

二、名词解释

21.御史台:御史台是唐朝中央的最高监察机关,长官为御史大夫,下辖三院(台院,殿院,察院),分工负责中央各机构及地方的监察工作。侍御史属台院,掌督察百官,审查百官犯罪案件。殿中侍御史属殿院,掌殿廷仪卫及京城纠察。监察御史属台院,掌视察州县。三院御史公司监察,而又各有侧重,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监察体系,素有“人君耳目”之称。但是,御史纠弹正确与否,又须受尚书左,右仆射的和左,右丞的审查。御史台和尚书省互相制约,反映了唐代监察制度的成熟。

22.猛安谋克制:在女真族发展过程中,实行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编制。猛安即千夫长,谋克即百夫长。猛安谋克最初是单纯从事渔猎生产的部落组织,金朝建立以后,变成为带有氏族制特色的军事与行政合一的社会基层组织。女真族民壮者皆兵,平时生产,战时自备兵器粮草随军出征。阿骨打起兵反辽后,统一定制以300户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后来把这些猛安谋克迁到华北及中原地区,成为与汉地州县制并行且不相统的地方机构。

23.《北京条约》:1860年奕与英国和法国签订的。这个条约除确认《中英天津条约》仍属有效外,又增加了扩大侵略的条款:(1)开天津为商埠;(2)准许英国招募华工出国;(3)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4)赔偿英,法军费,各增加到800万两。(5)归还以前没收的法国

天主教财产,并允许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教堂。

24.公车上书: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突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这次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25.《君主论》:作者马基亚维利。该书论述了君主应该怎样进行统治和维持,认为军队是一切国家的主要基础,君主要拥有自己的军队,并应靠残暴和讹诈取胜。认为君王在统治之时要以实力原则,不择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同时要效法狐狸与狮子,有狐狸的狡猾,狮子的勇猛。

26.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和法军于1916年2~12月在法国凡尔登筑垒地域进行的战役。1916年,德意志帝国决定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图打败法国。德军统帅部选择法国的凡尔登要塞作为进攻目标。1916年2月21日,德军集中前线所有大炮对凡尔登附近狭窄的三角地带连续轰击10多个小时,将这一小块地区的森林、山头、战壕夷为平地,随后以6个师兵力向前推进。法军总司令霞飞增派援军,任命H.P.贝当为凡尔登地区司令,组织法军拼死抵抗。双方出动飞机进行空战和轰炸对方的机场与补给线。德军首次使用光气窒息弹,杀伤大量法军并造成恐慌,但未能取胜。法英联军于6月底至11月中在索姆河一带对德军阵地发动强大攻势,英军首次使用新发明的36辆坦克,德军顽强抵抗,守住了防线。10~12月,法军在凡尔登调集部队,开始反攻,夺回大部分失地。德军战略进攻终于失败。战役结束后德皇威廉二世撤销法金汉的总参谋长职务,改任兴登堡为总参谋长,鲁登道夫为其副手。此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伤亡近100万人。由于伤亡惨重,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这次决定性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德意志帝国从此逐步走向最后失败。

27.清教运动:16世纪中期英国圣公会内部的改革运动。因主张清除英国国教会内残留的天主教旧制和繁文缛节,提倡勤俭清洁的简朴生活,故名。清教运动的发动者为卡特赖特。运动后分为温和派与激进派。前者提倡从国教会内部改革,以实现净化教会为目的,在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后者主张采用长老制,甚至脱离国教会,简化仪式,放弃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在政治上提倡共和制。运动对英国革命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篇6:五年级英语阅读理解模拟题

Hello, my name is Tom. I have P.E , art and English on Tuesday(星期二).It’s my favourite day. I like English. Look, that is my math teacher. He’s very short and kind. His name is Wang Lin. I like beef very much, but I don’t like apples. I like bananas, too.

1( )Tom has P.E and computer on Tuesday.

2( )Tom’s favourite day is Monday.

3( )Mr Wang is John’s English teacher.

4( )Tom likes apple very much.

5( )Tom’s math teacher is short and kind.

答案

篇7:大学英语四级阅读理解模拟题

Teaching and learning are two entirely different processes. They differ in kind and function. The function of teaching is to create the conditions and the climate that will make it possible for children to devise the most efficient system for teaching themselves to read. Teaching is also public activity: It can be seen and observed.

Learning to read involves all that each individual does not make sense of the world of printed language. Almost all of it is private, for learning is an occupation of the mind, and that process is not open to public scrutiny. If teacher and learner roles are not interchangeable, what then can be done through teaching that will aid the child in knowledge. Smith has one principal rule for all teaching instructions. “Make learning to read easily, which means making reading a meaningful, enjoyable and frequent experience for children.”

When the roles of teacher and learner are seen for what they are, and when both teacher and learner fulfill them appropriately, then much of the pressure and feeling of failure for both is eliminated. Learning to read is made easier when teachers create an environment where children are given the opportunit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learning to read by reading.

1. The problem with the reading course as mentioned in the first paragraph is that____.

A) it is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school courses

B) students spend endless hours in reading

C) reading tasks are assigned with little guidance

D) too much time is spent in teaching of reading

2. The teaching of reading will be successful if ____.

A) teachers can improve conditions at school for the students

B) teachers can enable students to develop their own way of reading

C) teachers can devise the most efficient system for reading

D) teachers can make their teaching activities observably

3. The word “scrutiny”(Para.3) most probably means____.

A) inquiry B) observation C) control D) suspicion

4.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learning to read will no longer be a difficult task when ____.

A) children become highly motivated

B) teacher and learner roles are interchangeable

C) teaching helps children in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D) reading enriches children’s experience

5.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is that ____.

A) teachers should do as little as possible in helping students learn to read

B) teachers should encourage students to read as widely as possible

C) reading ability is something acquired rather than taught

D) reading is more complicated than generally believed

文章大意:

本文介绍了孩子如何学会阅读。虽然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教学生阅读,但显然这是徒劳无益的,因为阅读只有通过为学生创造合适的条件,让他们自己养成有效的阅读习惯,并通过阅读本身来解决有效阅读这一问题。

答案和解析:

1. D 细节题。通过题干回到第二段找相对应的地方可以得知答案。根据短文得知,第一段里提到的阅读课存在的问题是教学生阅读花的时间太多。见文章第一段里的第2-4句:Teaching children to read is not passing reading on to them. It is certainly not endless hours spent in activities about reading. Douglas insists that “reading cannot be taught directly and schools should stop trying to do the impossible.” 根据endless hours spent in activities about reading可以判断,“大量的时间花在阅读这一活动上”,再结合Teaching children to read,可以看出阅读活动是指“教小孩阅读”而不是“小孩自己阅读”,所以答案为D。

2. B 细节题。通过题干回到文章里找相对应的地方可以得知答案。根据短文得知,如果老师能够让学生培养起自己的阅读方法,那么阅读教学就成功了。见文章第二段里的第三句: The function of teaching is to create the conditions and the climate that will make it possible for children to devise the most efficient system for teaching themselves to read. 根据该句子的意思,“教阅读是否成功”在于for children to devise the most efficient system for teaching themselves to read,所以答案为B。

3. B 词义题。通过上下文可以得知答案。根据短文得知,scrutiny的意思是observation。见文章第二段里的Teaching is also public activity: It can be seen and observed.与teaching 相对应的是learning to read, 而Almost all of it(learning to read)is private, for learning is an occupation of the mind, and that processis not open to public scrutiny.因而teaching: public, can be seen/observed,那么learning to read 则是private, not open to public scrutiny, scrutiny一定与seen/observed近义,所以答案为B。

4. A 细节题。通过题干回到文章里找相对应的地方可以得知答案。根据短文得知,当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时,学会阅读就不再是一件难事。见文章最后一句Learning to read is made easier when teachers create an environment where children are given the opportunit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learning to read by reading。句中的when隐含条件,在when条件中,关键是孩子有机会“通过阅读来解决学会阅读这一问题(to solve the problem of learning to read by reading),所以答案为A。

篇8:本月阅读模拟题

戏曲的演变

曾凡

戏曲, 正在成为一种记忆。

戏曲的生存土壤在市井的构栏瓦舍、茶楼酒肆、宫殿堂会和乡村的节日庙会。它的观众是市民和农民。在当代的城市, 过去意义上的构栏瓦舍、茶楼酒肆、宫殿堂会已基本不存在, 寄身于这些地方度日的市民阶层, 为数也已不多, 所以, 传统意义上的作为戏曲消费群体的市民的正在消失, 使得作为市井艺术的戏曲失去了现实土壤。剩下的另一块戏曲土壤便是乡村。

那么, 如今的乡村是什么样子呢?乡村的主体, 那些青壮年劳动力们都外出打工, 成为漂泊在城乡之间的一个流动群体。许多乡村都成了只有老人和孩子留守的村落。仅有老幼病弱在家的乡村人群, 已经构不成娱乐主体和消费主体。在那些地方, 以往那种乡村社会自发的作为节日自我娱乐活动的唱戏已很难重现, 既没有那样的人才, 也没有那种心情了。外来的, 不管是县里的还是外省市的剧团, 都很少有机会再到乡下演出, 因为这里既没有足够的观众, 也没有真正的消费者为他们的演出支付报酬。

从这种物质层面的客观现实来看, 戏曲现在只能在重大节庆日或村民的庆典日才有可能作为点缀登场。以前, 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 戏曲的根在乡村。可是现在, 乡村生活自身已被部分消解了。所以戏曲已经不能作为乡村文化的主体, 更脱离了乡村的日常生活过程和日常生活经验。戏曲原本是生活的一部分, 现在已经悄然蜕变为生活之外的事物。

戏曲以往存在于乡村的物质背景是, 在农闲时节, 或赶集上庙会的日子, 作为一种娱乐或庆典, 为村民们提供娱乐。它存在于乡村的精神背景是, 提供“说古”和“教化”, 通过戏曲演出, 使人们知道历史常识, 懂得是非、善恶, 明白人生的价值和努力方向。

现在, 随着乡村物质生活的瓦解, 乡村的精神生活也发生着实质性的改变。戏曲早已失去它的说古和教化功能, 仅仅尚存一部分娱乐功能。比如说, 以往人们是从岳母刺字、秋胡戏妻、王宝钏守寒窑、杨家将、霸王别姬等戏曲故事里学习历史和人生常识的;可是现在, 绝大多数的乡村青少年都上过小学, 甚至还上过初中、高中, 他们已经通过学校教育粗略地了解了一些历史常识, 完成了以往由戏曲承担的启蒙教育 (即“说古”的使命) 。而且, 由于当代社会信息发达, 特别是近些年来公路和电视在中国农村大面积的普及, 使得乡村文化生活内容空前丰富。人们对社会信息和价值观的感受、理解和接受变得异常地迅速和简捷, 甚至国际最新的时尚也有可能在乡村同步流行。在这种精神背景下, 原来戏曲传播价值观、完成道德教化、充任精神导师的作用, 瞬间瓦解。人们在精神上和心理上失去了对戏曲的依赖性, 甚至失去信赖性。所以, 戏曲存在的精神背景也在消失。

失去了生存背景的戏曲其实还存活着, 可是这种存活的性质和形态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以往的戏曲, 作品与观众之间有强烈的价值认同和心理共鸣, 当戏曲向观众描绘一种生活, 讲述一种价值判断的时候, 观众也在用惊叫、叹息和眼泪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在这种对话过程中, 观众在审美的愉悦之外很可能有更多的收获。

可是现在, 戏曲正在从生活中的艺术变为一种博物馆艺术。为了取悦于不懂戏曲也不需要从戏曲中接受教化的城里人, 戏曲被拆卸成一节一节的“折子戏”, 甚至只是某个演员拿手的某个唱段。原本的内涵丰富的具有精神沟通功能的文化活动, 现在成为单纯的娱乐活动, 剧本的内容被抽空, 看戏成为 (戏曲) 音乐欣赏或技巧表演———唱段、水袖、帽翅功、辫子功、矮子功、武打技巧的欣赏等等。这样的表演也是表演, 这样的存活也是存活。只不过, 经由这样的生存形态, 我们已经可以看到, 原来意义上的戏曲正在成为一种记忆。

(选自《文汇报》)

1、从全文看, 不属于“戏曲正在成为一种记忆”原因的一项 ()

A、传统意义上的作为戏曲消费群体的市民正在消失, 使得作为市井艺术的戏曲失去了现实土壤。

B、戏曲已经不能作为乡村文化的主体, 更脱离了乡村的日常生活过程和日常生活经验, 悄然蜕变为生活之外的事物。

C、戏曲不再承担启蒙教育 (即“说古”) 的使命, 以及当代乡村文化生活内容空前丰富, 使人们在精神上和心理上失去了对戏曲的依赖性, 甚至失去了信赖性。

D、现在, 戏曲正在从生活中的艺术变为一种博物馆艺术。

2、对“戏曲正在从生活中的艺术变为一种博物馆艺术”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戏曲失去了生存背景, 虽然还存活着, 但其性质和形态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B、人们在精神上和心理上失去了对戏曲的依赖性, 所以戏曲在人们心中已经消失。

C、演出中原本内涵丰富的精神沟通成为单纯的娱乐活动。

D、剧本的内容被抽空, 看戏只是音乐和技艺的欣赏。

3、下列表述, 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由于乡村的主体———青壮年劳动力们都外出打工, 缺乏戏曲表演人才, 以往那种作为节日娱乐的唱戏活动已很难在乡村社会重现。

B、戏曲不能像以往那样在农闲时节, 或赶集上庙会的日子, 作为一种娱乐或庆典, 完全不能再为村民们提供娱乐, 它在乡村的物质背景已经消失了。

C、在当代发达的社会信息的冲击下, 随着戏曲传播价值观、完成道德教化、充任精神导师的作用的消失, 戏曲存在的精神背景也在消失。

D、“戏曲的价值在于, 作品与观众之间有强烈的价值认同和心理共鸣, 在戏曲对话中, 观众在审美的愉悦之外还有很多的思想收获。

4、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 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意义上的作为戏曲消费群体的市民正在消失, 使得作为市井艺术的戏曲失去了现实土壤, 可见戏曲也必将在当代城市生活中消失。

B、戏曲难在农村生存下去, 既是因为它没有足够的观众, 又是因为没有真正的消费者为演出支付报酬。

C、在古代戏曲用“岳母刺字、秋胡戏妻、王宝钏守寒窑、杨家将、霸王别姬”等故事教人们学习历史和人生常识, 戏曲替代了学校的说古和教化功能。

D、戏曲正在从生活中的艺术变成一种博物馆艺术, 并发挥它的娱乐功能的时候, 原来意义上的戏曲正在成为一种记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5—8题。 (30分)

班公湖边的鹰

王族

几只鹰在山坡上慢慢爬动着。

第一次见到爬行的鹰, 我有些好奇, 于是便尾随其后, 想探寻个仔细。他们爬过的地方, 沙土被沾湿了。回头一看, 湿湿的痕迹一直从班公湖边延伸过来的, 在晨光里像一条明净的布条。我想, 鹰可能在湖中游水或者洗澡了。高原七月飞雪, 湖水一夜间便可结冰;这时若是有胆下湖, 顷刻间肯定叫你爬不上岸。

班公湖是个奇迹。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原上, 粗糙的山峰环绕起伏, 幽蓝的湖泊在中间安然偃卧。与干燥苍凉的高原相对比, 这个不大的湖显得很美。太阳已经升起来了, 湖面便扩散和聚拢着片片刺目的光亮。远远地, 人便被这片光亮裹住, 有眩晕之感。

而这几只鹰已经离开了班公湖, 正在往一座山的顶部爬着。平时所见的鹰都是高高在上, 在蓝天中飞翔。它们的翅膀凝住不动, 像尖利的刀剑, 沉沉地刺入远天。人不可能接近鹰, 所以鹰对于人来说, 则是一种精神的依靠。据说, 西藏的鹰来自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它们在江水激荡的涛声里长大, 在内心听惯了大峡谷的音乐, 因而形成了一种要永远飞翔的习性。它们长大以后, 从故乡的音乐之中翩翩而起, 向远处飞翔。大峡谷在它们身后渐渐疏远, 随之出现的就是无比高阔遥远的高原。它们苦苦地飞翔, 苦苦地寻觅故乡飘远的音乐……在狂风大雪和如血的夕阳中, 它们获取了飞翔的自由和欢乐;它们在寻找中变得更加消瘦, 思念与日俱增, 爱变成了没有尽头的苦旅。

而现在, 几只爬行的鹰散瘫在地上, 臃肿的躯体在缓慢地往前挪动, 翅膀散开着, 拖在身后, 像一件多余的东西。细看, 它们翅膀上的羽毛稀疏而又粗糙, 上面淤积着厚厚的污垢。羽毛的根部, 半褐半赤的粗皮在堆积。没有羽毛的地方, 裸露着红红的皮肤, 像是被刀剃开的一样。已经很长时间了, 晨光也变得越来越明亮, 但它们的眼睛全都闭着, 头颅缩了回去, 显得麻木而沉重。

几只鹰就这样缓缓地向上爬着。这应该是几只浑身落满了岁月尘灰的鹰, 只有在低处, 我们才能看见它们苦难与艰辛的一面。人不能上升到天空, 只能在大地上安居, 而以天空为家园的鹰一旦从天空降落, 就必然要变得艰难困苦吗?

我跟在它们后面, 一旦伸手就可以将它们捉住, 但我没有那样做。几只陷入苦难中的鹰, 是与不幸的人一样的。

一只鹰在努力往上爬的时候, 显得吃力, 以致爬了好几次, 仍不能攀上那块不大的石头。我真想伸出手推它一把, 而就在这一刻, 我看到了它眼中的泪水。鹰的泪水, 是多么屈辱而又坚忍啊, 那分明是陷入千万次苦难也不会止息的坚强。

几十分钟后, 几只鹰终于爬上了山顶。

它们慢慢靠拢, 一起爬上一块平坦的石头, 然后, 它们停住了。过了一会儿, 它们慢慢开始动了———敛翅、挺颈、抬头, 站立起来。片刻之后, 忽然一跃而起, 直直地飞了出去。

它们飞走了。不, 是射出去了。几只鹰在一瞬间, 恍若身体内部的力量迸发了一般, 把自己射出去了。

太伟大了, 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几只鹰转瞬间已飞出很远。在天空中, 仍旧是我们所见的那种样子, 翅膀凝住不动, 刺入云层, 如若锋利的刀剑。

远处是更宽阔的天空, 它们直直地飞掠而入, 班公湖和众山峰皆在它们的翅下。

这就是神遇啊!

我脚边有几根它们掉落的羽毛, 我捡起, 紧紧抓在手中。

下山时, 我泪流满面。

鹰是从高处起飞的。

(选自《意林》)

5、文中刻画了行走于地面的“鹰”和翱翔于蓝天的“鹰”的两个形象, 这两个形象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什么?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谈谈对文中句子的理解和体会。 (8分)

(1) 作者为什么强调鹰是“射出去了”而不是“飞走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鹰是从高处起飞的”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前一部分写到了“地域风光”, 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的谋篇布局、形象刻画、语言风格等方面都很有特点, 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 结合原文进行赏析。 (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 回答9~13题。 (9~12题每小题3分, 13题16分, 共28分)

杜环, 字叔循。其先庐陵人, 侍父一元游宦江东, 遂家金陵。环尤好学, 工书, 重然诺, 好周人急。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 死于九江, 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岁, 哭九江城下, 无所归。有识允恭者, 怜其老, 告之曰:“今安庆守潭敬先, 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 附舟诣潭。潭谢不纳, 母大困。从人至金陵, 因访一元家所在, 问:“一元今无恙否?”道上人对以:“一元死已久, 惟子环存, 其家直鹭洲坊。”

母服破衣, 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 见母, 大惊, 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 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 扶就坐, 拜之, 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 解衣更母湿衣, 奉糜食母, 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 不足附, 又不知伯章存亡, 姑慰之曰:“天方雨, 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 环虽贫, 独不能奉母乎?愿母无他思。”母见环家贫, 雨止, 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 至暮, 果无所遇而返, 坐乃定。

环购布帛, 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 皆以母事之。越十年, 异地逢其子伯章, 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 日夜念少子成疾, 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 第曰:“吾亦知之, 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 伯章来。母见少子, 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 恐不能行, 竟绐以他事辞去, 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 疾顿加, 后三年遂卒。环具棺槨殓殡之礼, 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

(节选自宋濂《杜环小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然诺, 好周人急救济

B、母如其言, 附舟诣潭往见

C、潭谢不纳, 母大困道歉

D、奉糜食母, 抱衾寝母给……吃

10、下列各句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竟绐以他事辞去以小易大, 彼恶知之

B、因访一元家所在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至暮, 果无所遇而返, 坐乃定必以长安君为质, 兵乃出

D、环购布帛, 令妻为制衣衾旦日飨士卒, 为击破沛公军

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 全都表现杜环“重然诺, 好周人急”高尚道德的一组是 ()

(1) 伯章若无所闻, 第曰:“吾亦知之, 但道远不能至耳。”

(2) 环购布帛, 令妻为制衣衾。

(3) 母泣告以故, 环亦泣, 扶就坐, 拜之, 复呼妻子出拜。

(4) 母见环家贫, 雨止, 坚欲出问他故人。

(5) 环具棺槨殓殡之礼, 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

A、 (1) (2) (3) B、 (2) (3) (4) C、 (2) (3) (5) D、 (1) (3) (5)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允恭之母张氏因突然变故而无家可归, 只好投奔故旧, 但是未被谭敬先接纳, 万般无奈之下, 找到了故人之子杜环。

B、杜环见到张氏, 深感惊讶, 随即殷勤接待张氏。他和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服侍张氏, 使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

C、常伯章担心母亲年老不能走远路, 竟然找了个借口来欺骗母亲, 丢下她不管, 离开了杜家。

D、作者被杜环关爱他人、善始善终的事迹所感动, 因而撰文予以表彰, 并在文中一再用对比手法表现杜环重情重义的高尚情操。

13、断句和翻译

(1) 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6分)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10分)

(1) 今安庆守潭敬先, 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伯章若无所闻, 第曰:“吾亦知之, 但道远不能至耳。”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 然后回答问题。 (30分)

(一)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寒菊/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1 4、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 (写出两点即可)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5、两首诗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减字木兰花·竞渡/黄裳

红旗高举, 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 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 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 衔得锦标第一归。

16、词中“飞”“破”二字用得生动形象, 试加以赏析。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这首词是怎样描绘和烘托龙舟竞渡的场面和气氛的?试作具体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蟾宫曲·九日 (1)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 (2) , 归雁横秋 (3) , 倦客思家。翠袖殷勤, 金杯错落 (4) , 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 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 一抹斜阳, 数点寒鸦。

注: (1) 九日:农历九月九日, 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 (2) 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乌纱泛指帽子。 (3) 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 (4) 金杯错落:酒桌上觥筹交错。

18、这是元曲作家张可久写的一首被后人称为“清而且丽”的散曲。张可久终生仕途失意, 故终日沉湎诗酒世界, 寄情山水之间。你认为这首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回首天涯, 一抹斜阳, 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翠袖殷勤, 金杯错落, 玉手琵琶”的描写是否与主题有关? (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月阅读套题参考答案

上一篇:设计师如何培养美感下一篇:经济生活教材主编陈友芳解析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