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解析论文

2024-04-18

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解析论文(通用10篇)

篇1: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解析论文

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解析论文

摘要:绿色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加快绿色经济的建设步伐,持续推进绿色经济模式的研究力度,充分结合科技、法律、行政等有效手段,大力开展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绿色经济体系,在保证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构建生态文明的同时,又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为全球碳减排事业做出贡献。绿色经济是指在以持续、和谐为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大力促进相关产业的经济增长。

关键词:绿色经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模式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工业文明不断进步的同时,人口数量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全球的可利用资源形势日益严峻,再加上环境污染状况越来越严重,生态系统出现退化现象,面对这一系列挑战,致使我们迫切需要创建出一个全新的文明形态,为人类的未来谋得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这就是绿色文明的发展。众所周知,人们大力提倡生态文明的建设,发展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经济发展模式,该模式得以顺利发展的背景就是生态文明和绿色经济形态。

一、绿色经济的内涵及意义

1.绿色经济的内涵以戴维皮尔斯为代表的一批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在其著作《绿色经济的蓝图》中曾经提到过绿色经济,这也是“绿色经济”理念首次出现在人类文明中。绿色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可持续发展,根据市场的经济形势,以产业经济作为奠基石,加之对科技创新技术的利用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绿色经济具有低碳环保、可循环利用的显著优势,是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结合体。

2.绿色经济的发展意义根据当前环境和经济状况,许多国家都已经认识到发展绿色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绿色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可以节能减排,另一方面可以加大对有限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扩大市场需求,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更新的就业岗位,更是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基于我国国情,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造福人民的积极意义,必须要将生态文明建设当做重中之重,把工作重心适当向绿色经济倾斜,将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充分融入其中。绿色经济的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加快建设步伐,加大研究力度,为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奠定基础。

二、我国绿色经济模式发展探究

1.绿色农业的发展在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时,应该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将“绿色产品”、“绿色技术”、“绿色环境”作为发展的核心内容。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而绿色农业的发展除了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还需要相应管理创新措施的不断完善;要持续推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速度;同时注重农产品的质量问题,对农产品基地涉及到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创建和完善,将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监督管理工作和相关生产技术落到实处,并加强管理;除此之外,还要重视绿色农业技术的研发事宜,大力推广该项技术,为保证技术的落实状况,还应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为快速实现绿色农业产业的现代化、技术化夯实基础;最后,充分利用不断更新升级的信息网络技术,为绿色农业的顺利发展建设完善的产销管理体系。

2.绿色工业体系的构建绿色工业体系不同于传统的工业体系,绿色工业体系具有耗能少、坚持可持续发展、科技化、生态化的特点,在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工业体系建构的过程中,应该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前提条件,根据区域发展特征,制定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详细规划以及相关的产业布局政策,在原有策略上进行修改和完善,使工业布局、工业结构更加系统化、合理化;根据能源有限这一实际情况,合理完善能源的供需体系,同时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并充分挖掘传统产业的价值,合理利用高新技术及市场资源,加快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技术是工业顺利发展的血液,因此要注重对新技术的研发,并鼓励企业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各方面进行绿色创新,共同建立起绿色设计、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的绿色经济模式,明确行业绿色标准,制定和完善绿色管理规范。

3.绿色服务体系的创建我们知道,现代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至关重要,要想持续保持并增强竞争力,绿色服务体系的创建是战略性选择。在绿色服务体系的创建过程中,切不能一概而论,必须进行统筹规划,确定绿色服务的重点领域,然后再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制定相关规范措施,具体包括追加政府方面对绿色服务的投资、为绿色技术的创新和研发给予必要条件的支持,对于企业来说,做到向绿色服务体系的完美转型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还要合理制定绿色转型的`专项规划;此外,服务业的污染排放也不容小觑,必须加大整改力度,降低排放量,运用合理、有效的手段促使服务业的绿色转型;为了进一步节约能源及原材料的消耗,要用绿色服务来补充,甚至代替传统服务方式,为生态的平衡及良性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4.绿色消费模式的推行近几年,我们大力提倡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绿色消费模式的推行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大有裨益。要想构建绿色的消费模式,首先要提高群众绿色消费的观念,加大环境保护、资源有限的宣扬力度,促使全民树立可持续消费观;对消费结构进行持续优化,绿色经济转型具有一定难度,可以用绿色消费模式来促进企业的绿色经济转型速度,大力扶植绿色产品的生产模式,并建立相关绿色生产基地,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加快绿色经济的发展,形成从生产到消费的全程绿色通道;在对绿色产品的大力发展下,还要建立对应的绿色产品营销体系,并强化绿色产品及绿色市场的管理、监督措施,为绿色的消费模式创造安全环境,进一步加快绿色消费模式的生成。

三、实现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措施

1.强化政府主导,转变政府职能加大服务型政府的发展力度,对有限土地的开发格局进行持续优化,尊重各地区的差异,并合理制定符合地区发展的绿色经济模式;充分发挥政府的行政职能,直接规范、管理人们的行为,并通过必要的经济杠杆来影响群众的行为;必要情况下,政府可以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制定绿色发展的评估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加快环境经济综合决策的落实。

2.建立绿色科技创新体系,培养相关人才根据市场形态,以企业为载体,积极创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加快绿色产业体系的构建,注重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空间,并加大培育力度,比如对生物产业、循环农业、新兴能源产业等的绿色培养;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根本,要大力培养绿色产业型人才,并建立相应鼓励机制,加快人才培养的效率,强化人才培养效果;筛选国外先进的发展经验和理论,借鉴适合我国发展的技术,增强我国在绿色经济发展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

3.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为了加快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步伐,要持续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如《可再生能源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逐步创建出高效、系统的适合绿色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需求不同,应积极制定适合地方需求的法规,可操作性强的条例、标准等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促进地方绿色经济发展的作用。环境执法的力度不能松懈,它是保障绿色经济法律体系得以实现并落实的基础。

4.提倡绿色生活方式要充分利用影视、广播、网络等宣传平台,大力开展宣传活动,逐渐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模式,引导公众自觉选择环境友好型的消费方式,从而带动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学校作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基地,要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宣传功能,培养青少年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意识,建立绿色发展观;加强对各地区、各级领导的绿色发展意识,并将其融入实际工作,为绿色经济发展的落实树立榜样作用。

参考文献:

[1]英浩.浅析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对策[J].商情,2017,(14).

[2]徐兵.浅谈我国绿色经济的开发[J].经营管理者,2014,(31):216~217.

[3]曹明贵,李玲.中国走绿色经济发展之路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J].经贸实践,2017,(1).

篇2: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解析论文

一、绿色债券的诞生及国内外比较

绿色债券是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企业等发行者向投资者发行,承诺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并按约定条件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且募集资金的最终投向应为符合规定条件的绿色项目。绿色债券的本质是债的证明书,具有法律效力,债券购买者或投资者与发行者之间构成了债权债务关系,而绿色债券又因为其募集资金的最终投向是绿色项目而区别于普通债券。

(一)绿色债券的诞生及发展

由欧洲投资银行始发于2007 年的气候意识债券被认为是最早的绿色债券,经历缓慢的初始发展期后,绿色债券于 2013 年开始进入爆发式增长期,此后不仅发行量快速增长,发行品种及投资者类型等也逐渐多样化。

国内方面,最早的绿色债券尝试是2014年由中广核风电有限公司发行的债券收益与核证自愿减排量收益挂钩的“碳债券”。2015 年,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海外发行了中国第一支绿色企业债券,中国农业银行在伦敦证券交易所发行了中国首支海外绿色金融债。2015年12月末,人民银行、发改委等债券主管部门陆续发行了绿色债券相关指引,随着2016 年1月,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分别获准发行不超过 500 亿元人民币额度的绿色金融债,我国国内绿色债券发行正式启动。

(二)绿色债券的国内外比较

一是国际“自下而上”的自愿性标准和国内“自上而下”的指导性准则。国际上,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推动了绿色债券的兴起,并在市场实践的基础上促成了发行人、投资机构和承销商共同建立的自愿性指导方针。而国内方面,政策层是首要的推动力量,由其对项目范围、资金管理等做出限定要求,直接推动市场的启动。

二是项目分类覆盖范围大量重合但亦有不同。绿色债券原则①(GBP)是目前国际市场上绿色债券的主要共识准则,它列举了绿色债券予以支持的8个典型项目类别。国内绿色债券支持项目在覆盖范围上与之有大量重合,但更强调了支持项目类别的动态性和开放性。

三是募集资金管理要求各有异同。GBP 要求发行人以分账户对募集资金进行管理,或者以某种正式的内部流程确保资金流向可追溯。中国人民银行绿色金融债券公告中的相关要求与 GBP 的准则保持了高度一致,要求发行人开立专门账户或建立专项台账;国家发改委的《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则没有对包括募集资金管理在内的绿色债券专项属性做出要求。

四是信息披露要求各有异同。GBP 对信息披露有专门要求,中国人民银行绿色金融债券公告与 GBP 的准则保持了高度一致,明确了信息披露的频率要求。相比而言,中国国家发改委的《绿色债券发行指引》没有对包括信息披露在内的绿色债券专项属性做出要求。

五是多数标准鼓励第三方认证。除发改委的《绿色债券发行指引》中并未提及认证外,其他标准均鼓励采用第三方认证的方式来判定绿色债券。

二、绿色债券的优势及发展困境

(一)绿色债券契合了当前绿色发展理念

目前我国的绿色债券主要有三类:金融机构为发放绿色信贷而发行的债券,即央行在银行间市场推出的绿色金融债券;非金融企业由于节能、污染防治等需求而发行的绿色企业债券,主要是由发改委主管;上市公司在交易所发行的节能改造融资目的的绿色公司债券,由交易所主管。三个部门发布的相关规定中,绿色金融债券和绿色公司债对绿色项目的界定均依据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发布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该目录明确提出了支持具有节能效益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清洁交通、自然生态保护及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等;绿色企业债主要依据国家发改委印发的《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其划定的支持重点包括绿色建筑发展、海绵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等绿色城镇化项目。从上述标准可以看出,绿色债券契合地方政府?G色建设、绿色发展的新理念。

(二)绿色债券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的优势

绿色债券在提供融资功能的基础上还具有多方面优点:一是发行成本低。以浦发银行完成的我国首单绿色金融债券为例,发行期限3年,发行利率2.95%,略低于同评级企业债券发行利率。由浙江嘉化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我国首单上市绿色公司债券,发行期限5年,发行票面利率为4.78%,远低于近期相同评级债券发行利率和同期银行贷款利率,而且债券的利息是税前列支,具有抵税作用。二是绿色金融债券有助于降低期限错配风险。绿色项目融资需求往往具有总额大、期限长等特点,商业银行一般采取资产和负债结构期限错配的方式对其进行信贷投放。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可以使债券久期与绿色项目融资周期尽量匹配,降低资金错配风险。

(三)绿色债券面临有利的发展环境

一是具有多方面的政策支持。如人民银行明确将绿色金融债券纳入相关货币政策操作的抵(质)押品范围;允许发行人在募集资金闲置期间将募集资金投资于非金融企业发行的绿色债券以及具有良好信用等级和市场流动性的货币市场工具。而发改委规定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可以不受发债指标的限制,募集资金最高可以占到项目总投资的 80%;允许发债企业使用不超过 50%的绿色债券募集资金偿还银行贷款、补充运营资金;同时鼓励市级以上(含)地方政府设立地方绿色债券担保基金,专项用于为发行绿色债券提供担保。二是绿色债券发展迅速,受市场热捧。2016年,国内共发行83只绿色债券,发行金额总计2095.19亿元,而且多只获得超额认购,受到市场的热捧。

(四)绿色债券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困境

尽管绿色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量巨大,而且绿色债券获批额也已经突破千亿,但是从调研情况看,绿色债券在三、四线城市落地还存在制约因素。

1.绿色债券的推广范围还有待拓展。以烟台市为例,具有发行绿色债券试点资格的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和青岛银行等银行总行已累计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募集资金490亿元,虽然这些试点银行在烟台市都有分支机构,但目前尚无资金投向烟台市的绿色项目,已投放的资金主要集中于一、二线的大城市。从获批的绿色企业债券情况看,发行主体主要是一些大型企业,烟台市尚无获批的绿色企业债券。

2.成本收益是影响金融机构是否进行资金投放的重要因素。对金融机构是否进行资金投放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成本收益情况。绿色项目的收益周期一般较长,甚至部分项目是公共基础设施类的,基本无盈利,再加上项目认定成本高等因素,金融机构可获得的收益较低,资金投放的积极性不高。以调查的某银行为例,即使该行总行给予其在贷款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下浮20%的空间,该行在烟台市仍难找到合适的绿色项目。

3.绿色项目认证和信息披露存在一定的制约。从总体上说,绿色债券发行区别于其他债券发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有独立的第二意见机构或者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认证。目前国内发行的绿色债券中大都引入了第三方认证,如青岛银行引入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兴业银行委托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进行评估,但是目前我国对于第三方认证目前尚无统一的规范程序要求,第三方存在认证程序不

一、认证程序复杂等问题,无形中增加了项目融资的门槛和成本。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对于此项工作的认识不足,提供配合的积极性不高。而且绿色债券的信息披露要求更高,一些市政项目的信息公开程度达不到要求。

4.部分地方政府对绿色债券的认识程度不高。绿色债券作为一种新生的融资工具,虽然具有多方面的优点,但是由于出现时间较短,且门槛较高,尚未引起地方政府的足够重视。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地方政府对绿色债券的认识不足是制约绿色债券落地的重要原因。如某银行反映,该行在推行绿色债券的过程中遇到过相关政府部门办理手续过于烦琐、县区级地方政府对绿色债券了解甚少等障碍。

三、政策建议

(一)引导地方政府积极参与绿色债券业务

我国地方政府在组织管理经济活动、推进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中担任着重要角色,承担着主要任务。绿色债券市场业务的发展事关绿色金融发展的全局,事关绿色发展理念及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大局,已有顶层设计的细化、落实及推广,需要有地方政府的参与。从政策层面来看,地方政府参与绿色债券市场业务不存在政策障碍。因此,应加强对地方政府的宣传、引导和调动,让地方政府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立足于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立足于推动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作为发行主体或组织辖区企业及项目作为发行主体积极参与到?G色债券市场发展中。

(二)对绿色债券发行提供有效的激励措施

由于绿色项目大多建设周期长,且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因此,仅依靠市场定价会低估其社会效益,可能会推高绿色债券融资成本。各级政府应该建立绿色债券的激励与扶持机制,如对绿色债券的发行机构采取贴现、减税等激励措施;对绿色项目提供配套财政资金支持,以撬动民间资本进入;由地方政府设立绿色债券担保基金,专项用于为绿色债券提供部分信用担保。

(三)加强信息披露,强化对绿色债券的第三方认证

我国债券市场监管多头,导致关于绿色债券信息披露、第三方认证等方面存在不同。建议绿色债券应有统一的信息披露标准,强化地方政府对相关项目的信息披露义务。同时,建议从国家层面建立第三方独立认证机构,强化对绿色债券进行绿色认证及效益评估,增强债券信息披露的透明性。

(四)警惕绿色债券的信用风险

绿色债券虽然受到多方的重视,其实质仍然是“债券”,仍需要履行偿还债券本息的义务。金融机构发行的绿色金融债券虽然是由金融机构作为偿债主体,但仍然受其发放的绿色信贷不良率的影响。企业发行的绿色企业债券在偿还本息方面则更是具有严格的硬约束。因此,发行绿色债券要防止不切实际地扩张债务、恶化杠杆,重蹈城投债的覆辙。

注:

①绿色债券原则(GBP)是由绿色债券发行人、投资机构和承销商组成的绿色债券原则执行委员会(GBP Initial Executive Committee)与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合作推出的,并于 2015 年 3 月出台最新版。

篇3:解析绿色建筑节能新材料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 当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得到了又一步的提升, 这同时也表现在对居住环境的具体要求上。但是我国国土面积较大, 各区域之间居住差异较大, 如果想要在居住舒适环境的地方生活, 就需要在非常热或者非常冷的地方采取相关措施, 比例, 像采暖或者空调, 而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建筑进程中存在巨大的能源消耗。当前我们国家的建筑有大约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高耗能的建筑, 可见新节能材料的使用与推广绿色建筑非常具有用处。

2 节能建筑材料在当代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当代城市在发展进程中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存在, 所以推广新节能材料在绿色建筑中的运用, 对于环境污染减少, 城市环境保护, 缓解能源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 推广建筑中新节能材质的使用, 还能推广相关新型行业的进行, 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实现现代化。

3 新节能建筑材料的范围

在绿色建筑中, 新节能材料的主体包括外围、墙体、玻璃、屋顶等方面的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 使用节能环保的新型节能建筑材料能使能源使用减低, 使可再生资源得到科学高效的利用, 让舒适与节能达到了完美的二合一结合。

3.1 在屋面建筑方面使用新型节能材料

通常在生产过程中, 屋面保温都是达到容量小、吸水率小、导热数据小, 并且具有一定量的保温效果的材料设置在防水层和屋面板中间, 以此完成预计保温效果。所以我们可以选择一种又能节约能源材料还能有保温较强效果的新型材料。另外, 我们还可将保温层放在防水层上面, 这样不仅能使防水层得到保护, 还方便出现问题时的修理, 不过这样就需要大量资金用来支持, 所以其范围的推行不广泛。

3.2 在墙体建筑方面使用新型节能材料

以前的墙体建筑大多使用石头砖块、混凝土等传统材质, 不仅保温效果不能达到预期标准, 并且具有高耗能。新的墙体节能材料具备符合要求的保温效果, 现在这些保温有机材质在当代城市的建设中得到了相当程度的运用与推广, 但需要工程作业人员掌握较新的建筑手艺知识。最新发明的建筑节能新材料是一种新型的墙体复合材料, 它利用当代研发的再生能源, 通过水稻煤渣、秸秆等废弃物与粘合剂、水泥经过搅拌混合压缩而成的。这种新建筑材料的好处可非常容易看出, 其不仅能够使城市环境得到保护, 使废物排放减少, 并使废物合理利用, 并且它所需要的材料都较少, 耗能低, 重量较轻, 所以在推广时非常方便。

3.3 在门窗建筑方面使用新型节能材料

从屋内到屋外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或者炎热的夏天, 所以节能门窗在绿色建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方面需要建筑行业的重视。如果在门窗建筑方面实现环保节能, 就需要提升玻璃边框缝隙与框扇门框搭接位置的密合程度, 只有连接位置保证严密才能使流通空气的量得到减少。首先在门窗安装的时候一定要使洞口预留, 不允许一边砌口一边安装, 或者是首先安装之后砌口的错误方式;门窗设计的时候要尽可能推广它缝隙开启的数目, 从而使开启宽度缝隙的次数减少;为保证门窗的严密达到标准程度, 墙体连接处与周边外窗的缝隙需要使用这种材料, 不能用到砂浆或者水泥;如果门窗是金属框的, 就需要使用塑料、橡胶等一类具有隔绝热量功能的材质进行处理, 但要保证它的长宽, 并要保证在配件安装的时间内断桥不能被破坏, 不过前提是要保证门窗金属框需要具备有足够空间。

3.4 在外围建筑方面使用新节能材料

墙与屋顶组成了外围建筑物, 大部分的节能建筑都体现在外围建筑上, 可以看出在外围建筑物方面推广新节能材料的作用。目前最被推广的新型节能外围材料具有节能环保的特点, 同时能使得建筑物通透与舒适。另外, 能源的可再生也可用到这些外围的建筑物上, 最常见的就是在房顶建筑物上安装光电板太阳能, 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可较大地减少其余能源的消耗。

3.5 在建筑中用到节能玻璃

当代, 节能玻璃在绿色建筑中得到有力的推广, 这种新型节能材料既能隔热、保温, 并且在防辐射上也比其它的普通玻璃要好。当前有众多类型的节能玻璃, 最常用的是减反射膜玻璃与单银玻璃。

3.6 使用遮阳建筑

一般情况下, 我国南方大部分城镇在夏天都很燥热, 基本上天天都需要使用空调, 从而使能源的使用大大增加, 所以在这些地区当中可以使用遮阳建筑的方法, 不仅实用性强, 而且实惠, 耗能量较少。在生产建设过程中, 遮阳建筑可以做成临时性或者永久性的, 主要根据实际的特点气候与房间的实际需求。遮阳建筑的永久性就是在预定位置设置多种多样的建筑材料, 临时性质的遮阳材料是指在预定位置放置各种塑料、金属或者比较方便的帘子。除了这些之外, 我们还可利用部分玻璃热反射来达到遮挡阳光的目的。

3.7 在建筑材料中使用纤维材质的水泥

纤维板水泥具有较强的防火水准, 当火势延伸时能够高效地避开, 另外, 这样的材料还不会将螺丝、钉头等材料建筑露出, 可以在当代建筑中广泛推广。纤维板水泥是利用各种纤维材料通过有机结合而制作出的, 通过混合使用新旧材料, 让这种新型材质的质量得到了许多提高, 变得更有韧性, 还能把螺丝钉直接在上边钉上。

4 新型建筑节能材料的发展走向

4.1 始终落实坚持科学发展观, 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国目前的耕地面积仅占国家土地面积的10%, 连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都不到。我国房屋建筑材质中大部分是材料墙体, 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粘土砖, 每年消耗粘土资源达到一个惊人的数字, 相当于毁坏田地大约50万亩, 另外, 我国目前生产这种材料消耗的标准煤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如果它的产量继续增加, 不仅会造成材料墙体的耗能生产增加, 而且使得建筑的空调耗能与采暖大幅度提升, 使得能源加剧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4.2 降耗节能是当代发展的现状

为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将材料建筑对大气环境造成的负担控制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 因此需要花大力气研究开发新型建筑节能材料。就像使用废弃的泡沫塑料来生产出绝热保温的板材;可以使用无用的玻璃用来生产制造材料贴面等一系列的新型材料。这样做的目的:①减少废渣固体的弃用量;②减少环境污染, 也能使材料得到节省, 这样对保护环境与资源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这样不仅能降低施工耗能, 还能使噪音的分贝得到降低, 耗能降低已经是时代发展的大环境, 在全球提倡环保的大环境下, 在建筑方面更需要人们具体关注, 所以发展新型建筑节能材料是对目前猖獗破坏环境的一种有效的应答。

5 结语

通过文章分析可知, 在绿色建筑工程方面中, 新节能材料不仅成本低、环保、回收率高, 而且使用寿命也有保证。为了能够净化城市和节约自然能源, 在当今能源缺乏的大环境下, 开展绿色建筑的主题, 在建筑行业方面广泛使用绿色新节能材料的意义非常重要, 因此, 我们应该在现代城镇的发展中大力使用与推广这种新型节能材料。

参考文献

[1]赵夏, 胡伟松.新材料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用途[J].四川建材, 2015 (1) :61~62.

[2]刘婕.新材料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节能建筑, 2015 (5) :19~20.

[3]蔚鹏飞.建筑新型节能材料和新技术的用途[J].科技创新导, 2015 (12) :125.

篇4: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解析论文

关键词:绿色物流;循环经济;物流管理

循环经济理论的提出,要求企业的物流活动改变传统的大量消耗能源、燃料和以噪音、废气污染环境的局面中摆脱出来,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与消费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即向绿色物流转变[1]。因此,现代绿色物流管理强调了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强调全方位对环境的关注,体现了企业绿色形象,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有力工具,也是一种新的物流管理趋势。

一、循环经济和绿色物流的相互作用

循环经济对物流业的影响及对绿色物流发展的促进。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及其依赖的环境。传统的线性经济是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为主要特征,物资要素的流动性是具有线性特征的,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循环经济的概念的提出后,要求人类经济发展模式有必要从单向线性经济向循环式经济转移,循环经济模式是尽可能使物质得以循环使用,物质要素流动形式具有闭环特征,即“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达到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的目标。循环经济的核心是使得物质在闭环中流动,其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循环:小循环、中循环和大循环。小循环是指企业内部物质的循环,属于企业物流层面;中循环是企业与企业间物质循环,即供应链层面,大循环属于区域物流和社会物流层面。

绿色物流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工具。绿色物流使资源、绿色产品、绿色消费共同构成了一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经济循环系统[2]。绿色物流以绿色产品为基础,要求物流对象、物流装备本身绿色环保。绿色设计与制造是综合考虑优化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的设计制造系统,使工业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影响最小,不损害人体健康,资源的利用效率最高;绿色消费是指人们在求得舒适的基础上,考虑环境问题以及尽可能节约资源和能源,即人们的消费心理和销售行为向崇尚自然、追求健康转变。从而在整个社会带来一股绿色消费潮。绿色物流和绿色设计与制造、绿色消费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绿色设计与制造是实现绿色物流和绿色消费的前提,绿色物流可以通过流通等相关途径对生产的反作用来促进绿色设计与制造,通过绿色物流管理等来满足和促进绿色消费。绿色物流是联系资源与产品、产品与消费的纽带,正因为绿色物流的存在才得以构成循环经济。绿色物流是循环经济在物流业的表现,在循环经济中的地位不可替代,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工具。

二、我国实施绿色物流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上的差距

现代物流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各级政府的认可,但是,绿色物流的理念尚未完全确立。经营者和消费者对绿色经营和绿色消费的理念有待提高,绿色物流的意识淡薄。社会环境教育的力度不强,消费者对绿色物流没有深刻的了解。消费者仅仅是刚刚具有淡薄的绿色消费、绿色享用和绿色保障的观念,而对其中的绿色通道— 物流环节不够关心。企业缺乏复合型人才。由于我国绿色物流的理念形成不久,许多物流企业还没有完全建立发展绿色物流的概念,没有真正具有超前意识去承担社会责任,只是象征性地适应环境的需要。目前许多企业还没有既具有环境知识又具有物流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绿色物流的研究理论与应用实践脱节。因此,在重视物流发展的同时,必须将绿色物流上升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的高度来认识,这也是现代物流发展的终极目标。

2、政府政策上的差距

绿色物流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这说明,绿色物流的实施不只是物流企业的事情,还涉及到政府、制造企业及消费者对绿色物流的重视程度。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不断地致力于环境污染方面的政策和法规,但针对物流行业的法规还不是很多。目前有些大城市己开始对污染严重的货车限制行车时间和路线。但是总的讲,我国还缺乏相关的政策法规,缺乏对现有的物流体制进行强制性环境管理的能力;另外,由于物流的发展涉及到多个行业和部门,由于部门间的独立运作和缺乏沟通,致使物流基地重复建设,也导致物流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社会物流系统运作的不经济,进一步加重了物流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3、技术设施上的差距

绿色物流的贯彻实施,不仅依赖于绿色物流理念的建立和政策的制订,还离不开绿色技术和基础设施的支撑。目前我国物流行业还是一个比较稚嫩的行业,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还比较差,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低,物流材料的降解利用和重复利用技术都不过硬,许多新兴的信息技术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以上差距说明,我国企业的物流绿色化任重而道远。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我国企业的物流绿色化将成为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基础。因此,建立和完善我国物流绿色化的政策和理论体系,对物流系统目标、物流设施设备和物流活动组织等进行改进与调整,大力发展绿色物流技术,实现物流系统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整体最优化,将有利于我国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循环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模式下绿色物流的建议

树立现代绿色物流的全新运作观念。要使绿色物流畅通无阻,当代物流不仅要树立服务观念,更应自始至终贯穿绿色物流的思想观念,因为物流的良好服务离不开高效节能和安全优质,没有绿色物流的建立和发展,生产和消费就难以有效衔接。“绿色革命”和“绿色经济”就是一句空话,生产的循环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就难以继续。因此,在发展现代物流的同时要尽快提高认识、更新思想,把绿色物流作为世界全方位绿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确认和面向绿色物流的未来。绿色物流归根结底是物流企业在运作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环境保护,即实施绿色物流企业是关键。物流企业要围绕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开展经营,既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更不能存在“环保不经济,绿色等于花费”的思想。只有企业自身认识到企业建设和营运绿色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物流企业的绿色再造和规范才能有所突破。

企业发挥主体作用。绿色物流对中国物流企业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和挑战。积极发展绿色物流,必将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因此,物流企业应审时度势,发挥其主体作用,促进绿色物流的实施。物流企业实施绿色经营策略,必须构建绿色物流系统。不仅要考虑自身的物流效率,还必须与供应链上的其他关联者协同起来,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来优化与组织物流,最终在整个经济社会建立起包括绿色供应、绿色制造、绿色分销和绿色消费在内的绿色物流循环系统。

建立废弃物循环物流。大量生产、流通、消费的结果必然导致大量的废弃物,从而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枯竭及自然环境的恶化。因此,企业要从整个供应链来组织物流,最终在整个经济社会建立起包括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在内的循环物流系统[3]。

增强市场开拓能力,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面对更为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绿色物流必须把提高开拓市场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有强烈的品牌意识,运用多种形式树立我国绿色物流的国际形象。要学会运用现代化的营销手段,强化物流信息网络,搞好物流服务。要积极发展海外市场,在国外建立自己的物流服务网络,更好地拓展国际国内市场。

积极探索物流管理方式,提高绿色物流整体素质。绿色物流要大胆探索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要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针对当前物流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正确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着重抓好成本管理、财务管理和质量管理。要严格管理,科学管理,建立健全明确的责任制。绿色物流要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要广泛采用现代物流管理方法和手段,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物流管理经验,使我国绿色物流整体管理素质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作者单位:廊坊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35-36.

[2]黄海峰,牛源.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绿色物流投资体系[J].生态经济,2004,3:3-6.

[3]陈绍银.绿色物流:物流企业的发展方向[J].经营管理者,2005,9:44-46.

[4]王丽梅.浅析绿色物流发展的政府规制与政策激励[J].税务与经济,2005,6:37-39.

Under the circulation economic type our country develops the researchwhich the green flows

Yang Shulan

Langfang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Abstract: Green Logistics is a new logistics management trend under cyclical economic model. The paper pointed out some problems to develop green logistics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interaction of recycling economy and green logistics, and then it proposes solutio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logistics.

Key Words: Green logistics; Circular Economy; Logistics Management

篇5:我国企业绿色经营管理模式探讨

我国企业绿色经营管理模式探讨

企业绿色经营管理模式是我国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构建我国企业绿色经营管理模式的.主要对策和措施是:制定企业绿色发展战略,推行企业绿色管理,建立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加强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生产和营销过程的绿色化管理,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尽快制定绿色优惠政策和相关法规等.

作 者:张庆普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l50001刊 名:学术交流 PKU CSSCI英文刊名:ACADEMIC EXCHANGE年,卷(期):2002“”(2)分类号:F270关键词:企业 绿色经营 管理模式

篇6: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为缓解环境污染,实现持续发展,我国应积极走绿色经济发展路线,促进产业转型改革升级,控制工业排放。

本文将针对我国发展绿色经济新探索的总体思路展开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绿色经济;经济发展;总体思路;思路探索

1前言

当前中国环境污染问题非常严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建筑垃圾污染、噪声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都非常突出。

就目前来看,中国在很多行业发展中都存在严重的污染问题,如:化工行业、建筑行业、火电工业、矿业等行业,都是典型重度污染行业。

保持自然环境的稳定,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中国在经济发展中应增强环保意识,积极走绿色经济发展思路,通过产业改革降低经济发展中的污染与排放。

2绿色经济概念

绿色经济是随着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指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进行产业改革与规划,使经济保持健康发展状态。

绿色经济发展中注重人与自然、产业与自然、人与人、经济与自然的和谐,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充分考虑经济发展中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发生生态农业、绿色工业、持续服务产业为基本内容,其核心是“持续”、“和谐”、“效率”一体化。

显然从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格局来看,绿色经济已成为主流趋势,这已是新时代经济发展中人类发展共识,很多国家都在积极进行产业转型,发展绿色经济、知识经济。

如:美国已基本完成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美国IBM公司便已从原本的计算机硬件产生,转变为高端的技术厂商,完全实现企业转型。

绿色经济结构中,经济增长更持续、更快、更稳,且排放少污染小。

传统产业经济是以破坏生态平衡、大量消耗能源与资源、损害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是一种损耗式经济。

而绿色经济则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与能源,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是一种平衡式经济。

我国想要摆脱污染问题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必须积极走绿色经济发展路线,做好经济发展规划,控制各产业污染问题。

3经济与环境间的关系及中国环境污染现状

通过前文分析,不难看出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意义,绿色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应认清时代发展格局,合理进行产业规划建设,发展绿色经济。

环境状态与经济发展有着必然联系,很多产业发展都在选择牺牲自然生态获取经济效益,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生态,导致污染超出自然界自愈能力,引起一系列污染问题。

例如,电力工业发展中烟气排放污染问题,会带来严重大气污染。

但现代社会发展与经济建筑中离不开电力支持,离不开火电工业。

此外,许多化工工厂排放物中含有重金属和有毒污染物,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受到污染,出现减产和死亡。

如:二零一四年十月,丰县某电镀厂排放的污水中PH值严重超标,锌含量是排放标准的三倍,导致周围千亩农田受到污染。

另外,我国港口管理建设方面,缺乏相关排放控制与管理体系,虽港口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水污染问题,如:船只泄露问题,导致大量化学污染物进入水体,造成水生物大面积死亡,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引起水污染问题。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年均产生的工业固体垃圾超过八亿吨,建筑垃圾二十八亿吨,工业污水排放量达到两百六十九点三五亿吨,可见当前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显然,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污染问题非常突出,生态状态环境状态并不乐观,这非常不利于经济持续发展。

4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总体思路

从前文分析可知道,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环境污染问题非常突出,各行业都存在污染现象,土地、大气、水资源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破坏与污染。

毫无疑问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更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加强环境保护,发展绿色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总体思路:

4.1优化产业结构

篇7:绿色经济影响着我国外贸的发展

绿色经济影响着我国外贸的发展

世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绿色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与日俱增,对我国外贸产生很大影响.分析其原因,积极采取对策,顺应世界贸易的绿色浪潮,促使我国外贸早日走上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作 者:朱群芳  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北京,101149 刊 名:广东省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DONG INSTITUTE FOR MANAGERS IN FINANCE AND TRADE 年,卷(期): 16(3) 分类号:F752 关键词:环境问题   绿色经济   外贸发展   绿色壁垒  

篇8:解析我国生猪养殖模式变化趋势

一、我国生猪养殖模式

(一) 专业育肥猪养殖模式

这种专业育肥周期短, 子猪只要4个月就能出栏。所以相对来说, 它的市场风险比较小。这些养殖户绝大多数存在于我国粮食主产区, 是目前我国生猪生产结构中的主要力量。

专业母猪养殖模式:专业母猪养殖户是传统养殖模式里比较多的, 主要是专业母猪养殖户和专业育肥猪养殖户。过去由于资金实力受到影响, 所以大型的养殖场比较少。专业的母猪养殖的主要优点在于投资相对较少, 且回报较快。母猪主要从附近较大的大型规模猪场或种猪场购得, 或从自家母猪所繁殖的母猪中挑选, 所生产的子猪主要提供给周围的专业育肥猪养殖户。母猪养殖户对专业育肥猪养殖户的依赖性较强, 面对市场变化的能力较弱。虽然每家养殖数量较少, 但因养殖户数量较多, 所以, 这部分养殖户在某种程度上可称得上是“中国生猪生产的发动机”。一旦遇到行情低谷, 这部分养殖户的行为可以决定后市行情的波动。

(二) 小规模、自繁自养模式

一般圈养母猪10头以下为小规模养殖户, 年出栏量在200头左右, 2007年以前, 在我国占有量非常大, 但从高热病以后, 现在这部分占有量很少。从2007年到现在, 有一部分是从自繁自养的小规模养殖户里发展过来的, 这两年出现的中小规模猪场, 他们是吃胖了的散户。而经过2007年、2008年两年的高盈利, 资金充足了, 母猪扩栏了, 扩栏的规模不超过100头, 所以把他们叫做吃胖的散养户。从经济学角度讲, 从种猪到商品肉猪生产, 减少中间环节, 本身就可带来增值, 提高盈利水平, 降低风险。但因这种养殖模式需要从种猪养到商品猪, 所以, 整个生产链条较长, 投入较大。因此, 受资金实力、环境等因素制约, 自繁自养的养猪户可分为大中小三种规模。在我国, 这部分养殖户数量庞大, 各地均普遍存在, 是我国生猪生产的中坚力量。

(三) 中大规模、自繁自养模式

中大规模养猪场存栏母猪数量在50头以上, 年出栏生猪在1 000头以上。中大规模养猪场在资金、技术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代表着各地较高的养殖水平, 可为社会提供大量的优质安全的肉食品来源。笔者认为, 我国养猪业长期发展的趋势会是自繁自养, 然后是多种规模, 或是部分地区是大规模。这种企业不仅要求资金实力雄厚, 而且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

(四) 一条龙养殖企业

一条龙的养殖企业就是大量的外投资金, 包括产业的龙头企业开始向养殖企业扩张, 拉长产业链, 增强市场抵抗力。养猪业上连种植业、饲料加工业下连屠宰加工、零售业。从产业链开端至末端, 实现了大幅增值。因此, 有部分养猪场在规模不断扩大后开始拉长产业链条向上下游产业延伸, 发展自己的饲料加工、生猪屠宰, 部分甚至做到终端零售。企业规模越做越大, 产业结构越来越完善, 不仅实现了高产值、高利润, 而且还给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增长。这种一条龙的养殖企业严格意义上讲不应该称之为养殖企业, 而应该称之为食品集团。这些企业不仅是养殖行业的龙头企业, 可以带动各地的养殖业, 而且还连接着终端消费市场, 随时传递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变化, 调整整个产业链的生产。虽然这部分企业并非我国生猪生产的主力, 但却对整个养猪业以及以养猪业为核心的主附产业链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传统养猪模式的利与弊

近两年, 大家都比较关心过山车一般的行情和猪病, 分析之后觉得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散养, 因为散户太多了, 他们想干就干, 想出就出, 非常有随机性, 应予取消。但笔者认为, 散养只能说占的比率会越来越低, 但是取消是不现实的。散养之所以存在, 优点突出。

优点: (1) 可以及时充分利用农作物副产品等非常规饲料, 减少饲料用粮, 节约资源; (2) 可以提供大量的农家肥, 改善土壤团粒结构, 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作物产量, 降低种植业生产成本, 降低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 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3) 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廉价劳动力, 解缓就业压力, 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特别是现金收入的增长; (4) 因其投入少, 所以与大型养殖场相比机动性强, 较易规避市场风险; (5) 饲料产品使用量少, 生产出来的畜产品流通面小, 多自产自销、自给自足。

缺点:像西南地区, 自家养两头猪, 到年底杀一两头猪做腊肉, 其他多余的才卖。这种就是传统的小农经济情况下的一种存在模式。首先是自产自销, 自给自足。 (1) 饲养条件相对较差, 畜禽疫病防治、科学养殖方面的知识相对欠缺, 不利于疫病的防治; (2) 不利于工业饲料的推广, 猪只的生产性能难以最大程度发挥, 饲料转化率低; (3) 从饲料安全的角度出发, 在养猪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后, 其负面影响更大; (4) 千家万户分散饲养加大了技术服务和监督管理的难度。

三、规模养殖的主要优势

(一) 规模养殖优势

(1) 在疫病防治、科学饲养管理、养殖技术方面优势明显, 生产效率高, 有利于疫病的防、控、治。 (2) 综合养殖效益相对较好且稳定。 (3) 能长期较稳定地为社会提供安全的畜禽产品, 有利于食品安全的监控。 (4) 较大程度发挥猪生长性能, 提高我国畜禽产品的质量, 有利于扩大我国的畜禽产品出口。 (5) 有利于工业饲料产品的推广,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 规模养殖劣势

(1) 一次性固定投资过大, 成本回收较慢, 风险相对较大。一般的中小户资金实力有限, 所以说很难发展到这种程度。 (2) 因其规模化程度高, 生产过程要求严格, 同时目前我国生猪养殖过程中, 推广“玉米-豆粕”型饲料配方, 因此需要长期大量消耗玉米、大豆等资源。我国的蛋白饲料资源严重短缺, 玉米等能量饲料虽然短期内不会出现此问题, 但我国是人口大国, “人畜争粮”的矛盾必将在不远的将来进一步加深。大量的农作物副产品等非常规饲料积压, 导致大量的营养物质未被充分利用, 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3) 大量消耗水电等社会资源。 (4) 若生猪规模养殖企业配套除污设施不够完善, 将给生态环境造成相当程度的污染。种产销区之间的格局也导致了不同产区的养殖模式是不一样的。

哪种模式更符合中国国情?

四、生猪规模化养殖快速发展的促进因素

近些年生猪养殖规模发展快的因素, 一是宏观经济一直持续得非常好。二是人们消费习惯, 特别是结构发生了改变。三是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连续多年, 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等粮食主产区的一个工程就是粮转肉的工程, 过去一直在往南方运粮食而不是运猪肉, 也不是运活猪。所以这些年当地粮食结构要调整, 让粮食在当地就转化成肉。四是生态环保意识增强。五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六是产业链不断拉长。七是疫病频发, 技术门槛提高, 小养殖户变少。八是超常盈利使长期困扰养殖场的资金问题得到了解决。

五、未来我国生猪养殖区域布局变化趋势

一是北方是粮食主产区, 养猪作为一个粮食消耗型的产业, 要向粮食主产区转移。二是经济发达地区要向山区转移。三是边缘地区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四是东北为粮食主产区。五是四川、湖南这些传统的主产区的定位不会变。

(一) 未来我国生猪养殖模式变化趋势

一是农户、小规模养殖长期存在。二是规模化可持续性养猪业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二) 养猪产业的产业链

目前进入养猪行业主要有三类企业, 一是以饲料为主的龙头企业, 二是以屠宰为主的龙头企业, 三是冻肉、粮食加工等其他行业。这些企业要进入养猪业谁更适合?谁的优势更加明显?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两大风险, 一是疫病风险, 二是市场风险。最具有优势的是饲料企业和屠宰企业, 饲料企业首先解决了饲料问题, 拉长了产业链;屠宰企业首先解决的是后援问题, 拉长了产业链以后, 降低了成本;饲料行业进入到养猪产业解决了饲料消费问题。

篇9: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解析论文

[关键字]:绿色经济 循环经济 绿色税收

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提出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是环境危机、能源危机产生后相继出现的两种经济形态,旨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

1.循环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受当时发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循环经济”发展到现在,主要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2.绿色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绿色经济”这一用语是由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当时强调要从根本上改变西方现存的经济模式,从而解决生态危机和资本主义的政治危机。古典经济学曾视环境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免费资源。但是到了近代,环境经济学家开始将环境视为一项重要的生产要素,并提倡给环境定个“价钱”,让污染者与所有者能协商出一个交易环境的合理价格,这就是绿色经济的起源。古典经济学视土地、劳动及人造资本为三种生产要素。而新古典环境经济学则将土地扩大为环境资本,包括所有自然环境的存量及其再生系统,与人造资本、人力资本三足鼎立,形成一套分析的架构。

3.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物质的循环,强调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3R”原则,即减少资源浪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循环利用产品和资源,将废弃物转换为可再生资源,以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

绿色经济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发展经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平为宗旨,保障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使社会系统的最大公平目标得以实现。

可见,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都追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的实现,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把自身置于这个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从自然——经济大系统出发,使人类经济社会的循环与自然循环更好地融合起来。

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及绿色税收体系

1.环境问题的负外部性

政府解决环境问题的着力点是源于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负外部性也即生产每一单位产品,社会成本包括生产者的私人成本加上受到污染影响的旁观者的外部成本。也即生产的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因此,生产的最有数量,小于均衡数量,即市场量。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市场均衡仅仅反映了生产的私人成本,所以均衡数量大于社会最适量,边际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小于生产的社会成本,也就是说需求曲线在社会成本曲线之下,因而是无效率的。所以,只要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低于均衡水平,就会增加社会总福利,使得新的供给曲线和社会供给曲线相一致即可。

2.解决环境负外部性的方法

(1)政府解决负外部性的方法

第一,庇古税。庇古税的核心是征收环境税或者向污染者收费,使得负外部性内部化。这种方法体现了绿色税收体系的思想,也是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重要方法。表现为对污染物或者污染行为等征税,并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的发展。

第二,政府管制。政府管制是最直接的环境举措,如限制排放数量,设定排放上限等。同时可以配合道德规范和社会约束,通过法律和道德约束来尽量减少污染,让外部性内在化。

(2)私人解决负外部性的方法

第一,科斯定理。科斯的思想核心是确定产权,随后私人部门进行产权交易,这样不论污染许可证的所有权在何方,都能克服外部性。具体表现为相关权利的买卖,如《京都议定书》中,排污权可以在市场上买卖。

第二,集團化生产经营。即在同一企业内进行两种或以上活动,让外部效应内部化,即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合二为一。集团化的生产是有效率的,在这种情况下,自由市场将决定每种货物的帕累托有效产量。

3.政府对解决方案的评价

(1)庇古税比政府直接管制更有效

首先,管制规定的是污染量,这是一种消极的反应。而庇古税规定的是污染权利的价格,这会引起一种积极的反应。环境税将污染权分配给那些减少污染成本最高的工厂。

其次,庇古税对环境更有效。虽然设置最低排放水平可以保证污染水平不会超过规定的标准,但是如果政府不对最低排放水平做出持续的调整,污染企业就没有运用新技术减少排放量的动力,也不会在乎他们持续排放所造成的外部成本。与之相反,庇古税在理论上可以将污染企业与其创造的污染外部成本直接相关。因此可以刺激企业去减少污染水平,直到减少污染所花费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税负时为止,也就是说,即只要庇古税的边际税负高于减少污染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企业就会选择继续减少污染量。

最后,庇古税与大多数税收不同,不是减少了社会福利,反而增加了社会福利,使得资源配置接近于社会最优。

(2)产权不清晰使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无法实现

我国目前产权市场不成熟,相关经济主体无法清晰辨认政策利益导向,因此,目前我国排污权买卖的路子走不通。另外,对企业本身而言,改善和治理环境完全是资金的支出,很少有收益流,所以企业本身缺乏改善和治理环境的动机,因此不能消除企业已经造成的污染存量。既使在许可证交易存在的情况下,也只是对污染的排放量予以限制而已,不能减少存量。

4.绿色税收体系的提出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掀起了“绿色税收”改革的热潮。绿色税收也称环境税收,以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推进绿色生产和消费为目的。“绿色税收体系”是指在税收体系中,与环境保护和环境资源利用有关的各个税种、税制、税收管理的总称。相应的税种有污染排放税、自然资源税等;相应的税制有为实现特定环境目的而筹集资金的税收措施(如补偿)、政府影响环境相关的经济活动的税收手段。由于“庇古税”本身的优越性,也就自然成为绿色税收体系最重要的一环。绿色税收将政府与企业融入一个政策与战略博弈的框架内。在这种体系下,政府层面可以实现减少污染和增加税收的双赢目标,企业也可以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达到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所期望的效果。

我国目前的绿色税收体系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其政策导向集中在两条线:第一,利用税收(主要是资源税)作为杠杆抑制污染企业;第二,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低能耗、无污染、高就业的替代企业或产业发展。

我国的资源税开征于1984年,开征的初衷是为了调节贫富矿之间的级差收入,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1984年9月28日,财政部发布的《资源税若干问题的规定》指出,从1984年10月1日起,对原油、天然气、煤炭等先行开征资源税,以实际销售收入为计税依据,其适应税率=根据销售利润率×速算累进率-速算扣除率,根据累进计算原则计算得出,即资源税采用“从价征收”的方法,而且对金属矿产品和其他非金属矿产品暂缓征收。从1994年1月1日起,财政部发布的《资源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指出,资源税开始实行“从量定额征收”的办法,以销售数量或自用数量为课税数量,再乘以单位税额得出。对开采应税矿产品和生产盐的单位,开始实行“普遍征收、级差调节”的新资源税制,这就把征收范围扩大到所有矿种的所有矿山,不管企业是否赢利都普遍征收。

资源税改革方案其实已在2008年年末提交国务院,但是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这项改革不得不停滞下来。而随着近几个月来经济的转暖,中央政府开始频频发布推进资源税改革的信息。在财政部6月17日召开的2009年“两会”资源税改革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座谈会上,财政部副部长王军表示,“将资源税改革类建议提案确定为今年重点办理建议提案”。

我国绿色税收体系的改进建议

1.资源税改革建议

首先,可以适当扩大征收范围,尽快将森林资源、水资源等纳入征税范围,将对土地资源课征的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土地收益金等并入到资源税中。

其次,完善计税依据,分别根据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的储量、开发利用情况等特点,以节约资源、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为目标,将相关的外部成本内部化,采用从量计征和从价计征相结合的征收办法。

再次,调高现行资源税的税率。从税负水平来说,我国的资源税率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以石油为例,我国的从价税率不到1%,而英国石油开采税率为石油价格的12.5%,俄罗斯为16.5%,美国的内陆石油矿区使用费费率为12.5%、海外石油为16.7%。因此,应充分考虑到开采过程中所产生的相关外部成本,结合资源本身的市场价值,对于不同的资源品种确定不同的税率。重构税率标准,应本着“不可再生资源高于可再生资源,稀有程度大的资源高于普通资源,经济效用大的资源高于经济效用小的资源,对环境危害大的资源高于危害程度轻的资源,再培育周期长的资源高于再培育周期短的资源的原则。”

2.建议开征环境税

我国目前的环境保护制度主要是对污染排放实行收费制度。这种污染收费制度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收费法律效力不高,收费标准过低,收入不稳定,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易造成乱收费,收费的执行成本与监督成本较高,执法的随意性大等。在学术界,我国环境税征收问题已经讨论了很长一段时间,各界学者已经提出了成熟的环境税收政策,中央政府正在伺机开征环境税。在已有的文献中,已经大量阐述了环境税对外部成本的弥补作用。如庇古(1920)、科斯(1960)、德威斯(1983)、鲍莫尔和奥茨(1988)、哈恩(1960)、皮尔斯和特纳(1990)。他们都认为,只要能大体测定环境污染造成的社会成本,环境税就能体现“谁污染,谁买单”这一准则的实施。

3.加大其他税种税收优惠力度

首先,为了促进环保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应对环保科研成果的“中试产品”免征增值稅和所得税;对正式投产的新的“清洁产品”和“绿色产品”给予比一般新产品更多的税收优待。

其次,企业所得税的产业优惠政策偏少,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力度不够。对企业从事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和设备购买等,应与以前相比予以更多的税收优惠,一定程度上体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指向。所得税优惠的形式,不仅有直接的税额减免,还包括了税率优惠、减计收入和税额抵免等形式。但是所得税的优惠,仍以高新技术企业、小型微利企业、创投企业、非居民企业和民族自治地区优惠为主,而产业优惠政策偏少,存在着产业导向功能不明确,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这方面还可以加大力度。

作者简介:吴旭东,男,1954年2月出生,东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财政与税收理论。

李静怡,女,1983年7月出生,东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政与税收理论。

篇10: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日期:2008年3月11日来源:省绿办 作者:

我国于1990年正式开始发展绿色食品,到现在经历了10年多时间,其间在中国不仅建立和推广了绿色食品生产和管理体系,而且还取得了积极成效,目前仍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现已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委托了38个分支管理机构、定点委托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机构56个、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检测机构9个,从而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绿色食品认证管理、技术服务和质量监督网络。

参照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IFOAM)有机农业及生产加工基本标准、欧盟有机农业2092/91号标准以及世界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有机生产标准,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标准、肥料、农药、兽药、水产养殖用药、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等生产资料使用准则、全国7大地理区域、72种农作物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一批绿色食品产品标准以及AA级绿色食品认证准则等,绿色食品“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已初步建立和完善。

1996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完成了绿色食品标志图形、中英文及图形、文字组合等4种形式在9大类商品上共33件证明商标的注册工作;中国农业部制定并颁布了《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标志着绿色食品作为一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在中国的形成,同时也表明中国绿色食品开发和管理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截止1998年底,全国共开发绿色食品产品1018个,生产总量为840万吨,开发面积达226万公顷,分别是1990年的8倍、24倍、56倍,年平均递增速度分别为26%、42%和57%。现已开发的绿色食品产品涵盖了中国农产品分类标准中的7大类、29个分类,包括粮油、果品、蔬菜、畜禽蛋奶、水海产品、酒类、饮料类等,其中初级产品占30%,加工产品70%。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产品分布中国各地,许多企业是大型知名企业,许多产品是中国名牌产品。1998年,中国参与绿色食品开发的企业有619个,企业年生产总值达402亿元人民币,年销售额为285亿元人民币,税后利润17亿元人民币,其中80%以上的企业由于开发绿色食品经济效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绿色食品市场建设已初显成效。目前,中国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南京、西安、深圳等国内大中城市相继组建了绿色食品专业营销网点和流通渠道,绿色食品以其鲜明的形象、过硬的质量、合理的价位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市场覆盖面日益扩大,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相当一部分绿色食品已成功地进入了日本、美国、欧洲、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并显示出了在技术、质量、价格、品牌上的明显优势,展示出了绿色食品广阔的出口前景。

绿色食品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重大进展。1993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加入了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IFOAM),奠定了中国绿色食品与国际相关行业交流与合作的基础。目前,“中心”已与90个国家、近500个相关机构建立了联系,并与许多国家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以及国际组织在质量标准、技术规范、认证管理、贸易准则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合作与交流,不仅确立中国绿色食品的国际地位,广泛吸引了外

上一篇:古体诗的韵下一篇:从预设与生成角度谈历史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