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模块”构建式

2024-06-13

“六模块”构建式(精选十篇)

“六模块”构建式 篇1

一、“‘六模块’建构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学习案”的编制

1. 学习案学习目标要具体、明确

学习案的编制, 要清楚完整地反映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应该培养的能力。而学习目标的设置既要与新课程理念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相吻合, 又要切实可行, 内容明确具体, 能激发学生的本能。

2. 学习案要准确把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是学习案的咽喉所在, 贯穿于整个学案过程中, 控制着导学的方向, 能激励学生想方设法突破重难点, 因此我们要准确把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3. 学习案的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学习案的常规学习过程可以按照“情景引入——知识建构——知识应用”这样的模块进行。设计恰当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 是“学习案”设计的关键所在。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 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 还要具有一定的层次和难度, 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解答。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4. 学习案要兼顾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由于学生不同个体之间在行为、个性特征、认知水平上存在着个别差异, 教师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这种差异。在设计学习案时应该服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 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 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问题、练习的设置要梯度化, 对后进生宜创设低台阶、高密度的问题情境, 层层递进以逐渐触及问题的实质;对中等生则应采取高台阶、跳跃式诱导;对优等生则应蜻蜓点水, 仅点拨关键处。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训练和发展,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案例:探究离子反应发生条件。

二、“‘六模块’建构式教学”实施的主阵地要放在课堂上

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满堂灌”, 学生围着教师转, 教师围着教案转, 而“‘六模块’建构式教学”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变“师本课堂”为“生本课堂”, 实施主体性教学。“六模块”中的“交流展示, 互动探究, 精讲点拨, 矫正反馈, 迁移应用”的意图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他们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地参与课堂活动, 发挥其主体作用。而教师应适时点拨, 成为课堂活动的引导者。

课堂上的操作模块一般是按照“交流展示, 互动探究, 精讲点拨, 矫正反馈, 迁移应用”这样的顺序进行, 但是具体操作的时候, 各个模块并不是孤立进行的, 而是交融使用。“交流展示”的同时可以“互动探究”, 这个模块起到了师生一起“面批”作业的作用, 达到了学生“真学”“互学”“会学”的目的。“精讲点拨”的同时可“矫正反馈, 迁移应用”, 其中“精讲点拨”模块也要大胆放手给学生, 教师要适时参与, 点拨精讲, 及时合理评价, 让学生完成“再学”过程, 达到“学透”“学懂”的目的。

三、“‘六模块’建构式教学”的核心在于用好学习案, 落实好学习案

一份好的学习案能为提高课堂效益架设一座便捷的桥梁, 但是能不能内化为学生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还要看学习案的使用和落实情况。首先是课前, 教师应注意督促学生定时完成定量学习案, 其内容多是基本知识导引, 基本技能的启迪, 这项学习任务的落实要与教学常规一致, 对学困生教师要及时关注, 个别辅导, 或鼓励组内互助;其次是课堂上, 在利用学习案时, 教师要注意捕捉学生反馈的信息, 及时查漏补缺, 使量变达到质变;再次是课后, 教师也要检查学习案的订正完善情况, 并及时批改, 辅导, 解疑, 做好学生的消化工作, 为一节课的学习过程画上圆满的句号。

四、“‘六模块’建构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六模块’建构式教学”的目的是追求高效课堂,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而达成这一高效目的的人是教师,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思想上要与时俱进, 认识到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 而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要从学科知识上加强砺练, 不断积累, 提高自己“悟道”功力, 加强专业学习和业务进修, 不能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此外, 教师还要有分析学情的技能, 沟通交往的技能, 熟练使用多媒体的技能, 处理“突发事件”的技能等。

总之, 在这种模式下, 知识不是通过被动灌输和传递获得, 而是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建构实现, 一方面满足了高中学生化学思维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又能满足高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 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摘要:“‘六模块’建构式教学”教学的实质是激发和利用学生的本能, 先学后教,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高效教学模式。其关键是编制出高效导学案, 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 鼓励学生大胆展示,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其核心是用好学习案, 落实学习案。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指要 篇2

经过一年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各基层学校针对学科特点,进行了多维度、多层次、多环节的课堂教学改革和课堂观察研究,“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渐被全体教师理解、认可、接受、施用和创新。“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是适合我市教情、学情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高效学习模式。该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该教学模式的深入实施有效地推进了我市课堂教学改革,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变化,有效地落实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已成为学生常态的学习方式。由于“模式”往往带有很强的限制性和单一性,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统一的教学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的生成和创新,这背离了我们推广该教学模式的本意。因此,我们在前期实施“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实施“‘六模块’建构式课堂”。

一、实践提升:从教学模式到建构课堂

由于受“环节”、“模式”影响,部分教师把“三案”简单理解为一节课的三案,把“六环节”理解为一节课必需具备的六个操作步骤,教学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创造性,造成部分课堂教学环节机械、僵化,部分教师不能根据学习内容、学习情境灵活选择不同“环节”建构课堂,阻碍了该模式的推进,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我们经过深入的课堂观察、调查研究、专家引领,反思提升,将“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提升为“‘六模块’建构式课堂”。

新课程理念强调确立“学生主体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建构主义理论正是倡导学生主动建构,自主学习。建构主义是极富前景的学习理论,它对指导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有着深远的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不是通过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知识就可以完成的,知识不只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建构主义认为:首先,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他们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其次,强调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主体建构的过程,要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教师不能直接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要组织、引导,使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再次,关注学生学习的个性化特征,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获得合理的个人经验的内化。还要看到,知识的建构不仅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因此,课堂上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活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以及对课堂社会环境和情境的营建成为获得学习成效的重要途径。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和建构主义观点是一致的。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是育人的主渠道,这里所说的课堂不仅指常规意义上的课堂45分钟,还包括课前和课后,涵盖学习的完整过程。课堂的本质应该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课堂应该是系统的、动态的、不断建构生成完善的。因此,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托,将“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提升为“‘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继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建构课堂:从模式到变式,从单一到多元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是“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的完善和升华,基本理念和核心“要素”不变,在使用时更突出灵活、实用、科学、有效,更具有易于接受和便于操作的优点。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依据不

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班级的学情等实际需要,灵活选择、整合与建构。实现课堂由统一模式到多种变式,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六模块是指:自学质疑模块、交流展示模块、互动探究模块、精讲点拨模块、矫正反馈模块、迁移运用模块。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确定适宜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系统把握教材和适当整合其他教学资源,灵活选择运用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运用六模块,建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对话交流、动态生成、合作共享,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的课堂。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示意图如下: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教学流程示意图如下:

说明: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教学流程示意图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需要,灵活选择由学生到学习结果的一条或几条途径进行课堂建构。图中的箭头尝试性地表示了各模块间的先后顺序和逻辑关系。

三、基本理念:从被动听讲走向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传统教学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个弊病: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全部教学设计理论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按这样的理论设计的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更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规范办学的背景下,以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为宗旨,立足学生的主动发展,以“学”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能学不教”的基本原则,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展示欲,努力创设“活动的课堂,开放的课堂”,力争实现“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兴趣和爱好还给

学生,把快乐和健康带给学生”。

在“‘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教材内外、课堂内外的知识本身同客体世界状况的对话,还要引导学生注重与教师、其他学生平等的对话,还要实施同自身的对话,探索自我。课堂是动态的、生成的、不断建构的,在建构中师生共同成长。“‘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扩大了学生的学习内涵,重视关注学生自身学习精神的培养,把教育关系的重心放在孩子而不是知识本身上,因为“只有在孩子成为他自己的教育过程的真正的主动者时他才能获取知识和能力”。这种学习不仅把学习指向外在的知识,也指向自己的内心,进行自我反思,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调动学生课内、课外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促其自我监控、反思、表达、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使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这时,教学也成为“反思性实践”活动,教师也在课堂中展开“意义与关系的重建”,是同教育内容对话、同儿童多样的认识对话、同自身的对话而展开教学的,使教师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教得有法、教得精练、教得有效,也促使教师自我反思,提高自身能力与素质,获得精神上的滋养。在这种“‘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中,每一个学生也同教师一样展开反思性思考,彼此沟通并触发各种思维和探究活动,因而教育的过程是动态发展的。这种动态发展的推动力,就是教师实践过程中的反思与认识、实践与改进的活动。换言之,在这种“‘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地位在不断的变化和调整。从基本理念的角度来看,“‘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与“三案·六环节”教学是一脉相承的。

在全省规范办学的背景下,必须还课堂于学生,要在前期实施“三案·六环节”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六模块’建构式课堂”,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让课堂真正成为高效课堂。“‘六模块’建构式课堂”高效课堂,要进一步实现下列转变:从只强调教学目的要求“恰如其分”,到提倡突出“学生发展为本”的目标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的转变;从课堂安排以全班学生“可接受程度”为依据,到强调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的转变;从只按大纲教材预设教学内容和问题,到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及学生已有生活经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独立思考的转变;从教师通过教学“指引和示范”影响和促进学生发展,到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转变;从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到让学生尝试、合作、探索、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转变;从“教师引导”、“学生配合”的师生合作方式,到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转变;从教学效果评价仅关注当堂反应,到关注学生“潜能发挥”和是否有利于提高“后续学习水准”的转变等等。

四、基本操作:“三案”、“六模块”操作要求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实施中,“三案”的操作要求:

“教案”设计要注意突出教学思路、学生学习过程,学案中学习问题的解决方法,注意引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学案”要立足学生实际,突出引导功能,注重问题设计的趣味性、情境性、针对性、启发性、层次性和引导性;“巩固案”中的作业形式要多样,有习题,也有活动任务,还有拓展迁移。“三案”的设计要注意遵循整体性原则、问题性原则、参与性原则、方法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探究性原则、服务性原则等,设计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充分发挥备课组和教研组(室)教师的集体智慧。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实施中,“六模块”的操作要求: 1.自学质疑模块

本模块要指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阅读相关学习素材进行自主学习,尝试知识建构,基本解决学案中的相关问题,完成基础练习,提出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可提前发放学案,让学生利用课外和自习课等时间完成,也可以在课内前半部分完成学案。也可于周五放学前下发下一周的学案和一周的学习巩固案(每科一份份量适中的巩固练习)。

要求学生:①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根据学案和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自主学习,养成独立阅读、思考、完成知识建构和基础练习的学习习惯。②先看书后做题。研读教材时不浮在表面,应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知识的内涵,弄清知识点和尝试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等。在围绕学案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后再做学案上的问题。③循序渐进完成学案。通过自学能解决学案中一半以上的问题,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案中更多的问题,然后带着强烈的展示欲和求知欲进入课堂。建议使用双色笔完成学案,课前自学、合作学习时用黑笔,课堂及课后修改时用红笔。④注重纠错反思。学案上能做和会做的问题要准确规范完成。确因能力要求过高,自己不能做的可以不做,在课堂或课后用红笔完成。在学案上的指定地方把本节课的内容梳理成网络;同时反思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⑤两次上交学案。一是课前做好的学案,上课前交任课教师审阅,以便教师了解学情;二是将用红色笔改过的学案再一次交任课教师审阅,用以查验学习情况。对课堂上还没有解决的问题由科代表或组长汇总交给任课教师,教师在下节课或在单元小结时解决;也可以在教师辅导答疑时解决。⑥及时整理学案:保存好所有的学案,作为课堂笔记,以备复习时查阅。

2.交流展示模块

本模块要交流展示学案中学习问题的思维过程和解题方法,教师要善于组织互动交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通过交流展示共享学习成果。可先小组交流展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展示,最大限度地扩大交流展示的面。

学生行为:上课时学生板书、展示、交流发言、质疑、互动(形式不拘,服从教学实际需要)。①交流展示的同学声音要洪亮,口齿要清晰,教师要倾听并关注同学的反应。不要频繁打断学生发言,要注意倾听与归纳。板书的同学书写要规范,图文要清楚,符号要准确,尽可能精炼表达。注意突出展示清楚解题思路、解题方法。②其他同学要主动质疑和补充,促进课堂互动生成。③按照学生自愿组合、互帮互助、充分发挥个人特长的原则,组成学习小组,每位学生都要积极参与活动。要注意轮换小组代表,注意学生自发交流展示与教师临时指定交流展示人员相结合。其他同学观察展示、思考正误,注意质疑、矫正。

教师行为:观察学生交流展示中讨论和板书的问题答案,倾听学生的发言,进一步把握学情,考虑调整互动探究的问题、精讲点拨的要点等。在对学生交流展示进行评价时,要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追求的境界,目的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要营造民主的氛围,提倡学生创新,着力点定位在学生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上。

3.互动探究模块

本模块要选择具有探究价值的质疑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教师要为互动探究提供材料支撑和方法指导,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指导,尊重学生人格,鼓励大胆质疑,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探究氛围。

互动探究问题的选择。一是选择有助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成的问题进行探究,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经验进行预设;二是选择学生自学中发现的困惑和疑点进行探究,注意这些困惑和疑点应是本节学习的核心内容或对核心内容的理解不可缺少的。对多个问题进行探究时可分配给不同的学习小组,使每个小组都有明确的探究任务,通过小组各个成员的合作,把自己负责的主要问题探究透彻,在下一步交流互动中让全班共享探究过程和探究结论。

师生行为:鼓励个人先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形成一定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组长组织组内认真讨论,逐步形成解决问题方案,并按方案去解决问题。还可讨论形成本组的交流展示方案,为交流作准备。教师在此阶段内应巡视班级各小组的活动,主动参与1个或几个小组的探究活动,关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或奇特想法,及时把握学情,一是为下一步的交流掌握第一手材料,二是可适时调控各组的探究进展和探究方向。在班级交流时注意适时点评(有时需要精讲),不能放任,应中肯、恰当评价,使评价既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又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观点和解题思路等。4.精讲点拨模块

本模块要针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进行精讲点拨,要注重剖析知识要点,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还要针对学生学习的疑难问题进行点拨,对疑难问题点拨时要注意学习层次,注意点拨的范围,注意把握教学难度等。

教师行为:针对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精讲点拨或调控。如,各组完成任务中的精彩表现,不足之处,教师要予以激励性评价和矫正性评价;有些知识与方法,学生难以在现有的认知水平上去认识和体会的,教师要予以精讲点拨、补充。精讲点拨要到位而不越位,要把握好度;要把握时机适时进行,不要频频打断学生的发言;教师语言要简洁、精炼,准确、规范,形象、生动;讲解重点要突出,要有变式讲解;例题要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难点突破要有阶梯设计;要给学生留有消化、思考的空间。对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迂回一下,设计阶梯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逐步达成学习目标。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适时引导学生突破学生自学不会、探究不出的疑难问题,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功能,同时要注意发挥传统教学手段(如板书、板图、挂图、模型等)在教学中的作用。

5.矫正反馈模块

本模块要注意收集反馈信息,完成反馈习题,进行针对性的矫正教学。要重视“双基”的矫正反馈,确保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

矫正反馈要注意突出针对性、及时性、层次性和有效性。在此模块,对学困生的辅导工作要做到“三优先”,即优先辅导学困生;优先表扬学困生;优先让学困生交流展示。反馈体现在学案收改时、抽查时,在学生交流展示时,在互动探究情况的把握时,在课堂生成问题的解决时,在二次上交学案时等,矫正可随时进行,也可专段时间进行,可在精讲点拨前进行,也可在下节课开始前进行。

6.迁移应用模块

本模块要完成巩固案中的习题,及时巩固学习效果,拓展思维,形成相关技能。迁移应用的题型要多样,要有书面的和操作性、实践类问题。还可设置思考题、必做题、选做题等。要让学生通过一定的迁移应用训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的提取与处

理能力。

在进行迁移应用训练时,要注重独立性、规范性,要及时反馈、收交和批改。对迁移应用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矫正,及时进行变式练习。

五、整体把握:各案、各模块在建构式课堂中的作用与联系

“三案”的设计与使用是“‘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实施的基础。“三案”中的“学案”是“‘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实施的关键,是自学质疑模块开展的依托,其主要作用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学、建构、质疑,为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等模块开展提供话题、主题等;“教案”是“‘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实施的保证,其主要作用是明晰课堂建构思路,设计指导学生自学质疑,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和互动探究的方法,预设课堂可能生成的问题及处理方法,准备精讲点拨的内容和矫正反馈的练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巩固案”是迁移运用模块功能体现的方式之一,其主要作用是突出学以致用,通过必要的习题与实践作业等巩固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的学习结果,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水平。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实施探微 篇3

[关键词]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物理

任何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行性都有赖于教学实践的检验,“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也不例外。为了进一步验证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在实践中是否能达到既定目标,发现存在的问题,笔者在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实施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听课,分析了大量实施案例,并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在此过程中,笔者看到了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在某些方面的成效,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下面以八年级物理《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这节课为例来谈谈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实施

1.导学案中安排了简单易行的小实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学案设计小实验如下:

尝试做以下实验,如图1所示,在靠近桌面边缘的地方放一枚硬币,在硬币前放一个约为2cm高的栏杆,在硬币上方沿着与桌面平行的方向用力吹一口气,猜测一下你会看到什么现象,你认为硬币能飞过尺子吗?谈谈你的猜测的依据。进行实际操作,你看到什么实验现象,查找相关资料,探索其中的奥秘。

(1)我的猜想:

(2)我猜想的依据是:

(3)实验时,我看到的现象是:

(4)我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亲自操作之前,一般人都会认为硬币会向前挪动,不会飞过尺子。但实际操作却发现,硬币竟然可以飞过尺子。在学生看来这实在是太神奇了。这是他们原有的知识无法解释的,并与之产生强烈的冲突,这无疑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一部分同学会通过查找资料,分析清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那么对于流体压强和流速关系的理解对这部分同学而言就变得非常的容易。还有一部分同学由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没有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分析清楚其中的原因,但是奇特的现象会给他留有深刻的印象,心中留有一个大大的问号。在新课教学当中,他们会投入极大地热情进行学习来解开心中的谜团。所以导学案就起到了课前导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2.导入新课环节,引领学生回顾导学案中的实验,并播放了三段视频:

第一段视频飞机在天上飞。

第二段视频选自电影《航班蛇患》,高速飞行的飞机的机舱里飞机窗户突然损坏,舱内的物品飞速的飞向窗外。

第三段视频是1997年巴西名将卡洛斯的一脚香蕉球。

强烈的视觉冲突和巨大的认知冲突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的调动起来,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由于不是由教师直接解釋实验现象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自己总结其中的规律,从而解释这些现象,学生充满了探索的激情。

3.在学生实验环节,学生们自主实践,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操作者、探究者,教师的身份则是引导者、帮助者和咨询者。学生被给与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时间。

实验设计如下:

探究实验1:将两张纸竖直放置,向中间吹气,大家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探究实验2:在两支筷子中间放上两个乒乓球,距离4cm左右,用吸管向中间吹气,你在观察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

4.对于实验现象的解释,则是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讨论,最后以小组研究成果的形式进行全班的交流讨论而得出的。对于两个实验现象的解释同学们畅所欲言,教师不是听到正确答案后就及时补充,拿出规律,而是让学生们自己进行补充,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得到大家都很认同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师生之间的互动满足了学生交往的需要,教师创造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表达自己的对问题的想法,满足了他们心理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共同探究、共同讨论的过程中加深了情感。

5.学生自主总结出流体压强与流速之间的关系之后,让学生回过头用这个规律来解释学案导学中的小实验和新课开始时视频当中的现象。这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作为一种及时的反馈使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有个准确的把握,以便科学而灵活的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这解释现象的过程中,课堂是所有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每一个现象的解释都是学生们交流讨论、集思广益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教师的作用还是适时引导,是交流讨论的组织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再次得到强烈的凸显。

6.在应用反馈环节,教师还让学生找出生活中体现流体压强和流速关系的实例。结果是同学们争先恐后的找到了生活中的例子,这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物理其实无处不在,物理是有用的也是有趣的。

学生找到的生活实例:

【生】:等火车的时候,越须站在黄线外,因为火车通过时车速很快,人离火车近的一侧空气流速很快,压强小,远离火车一侧流速慢压强大,如果人离火车很近的话,就会被压向火车一侧,很危险。

【生】:我想到的是和爸爸一起开车出去的时候,爸爸开车吸烟,爸爸把他的车窗打开,烟就很听话的从车窗飘出去,以前我不明白,但是现在明白了,因为车外空气流速比车内的大,压强小,所以烟就被压到车外了.

【生】:我想到了杜甫的茅草屋。茅草屋的房顶被掀起起来,其实是因为屋顶的空气流速很大,压强就很小,而屋内的空气流速很小,相比之下就压强很大所以茅草的屋顶就被顶起来了,然后被风给刮跑了。

“六模块”构建式 篇4

近两三年我市又实施新的教育模式, 由初期试行阶段的“三案·六环节” (教案、学案、巩固案) 到今天的“六模块构建式课堂” (自学质疑模块、交流展示模块、精讲点拨模块、矫正反馈模块、迁移运用模块) , 从上级到下级都非常重视, 搞得有声有色, 甚至称得上“轰轰烈烈”, 渗透到了各所学校、各个学科。从宣传发动到教学实践, 从理论学习听课观摩, 一次又一次, 每一位老师的教育观念都受到深刻的影响。

纵观各种教学理念、教学模式, 基本都有一个共同的方向: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从被接受状态转变为自己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习,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每一种教学模式的实施都会让我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然而, 一阵热潮过后, 又会慢慢地冷却直至回到原点。通过一系列的培训、研究、实践, 教师们的思想认识的确有很大的转变, 但仍没有真正扭转原来的教学状态。理论归理论, 实践归实践, 关系没那么密切。这几乎是我们周围老师的共性。

最近听了一位年轻老师上的一节校内公开课, 更是让人匪夷所思, 甚至瞠目结舌。怎么也没想到在今天这样的教学环境中, 他竟能如此的不为所动, 竟能保持如此的教学状态。

他执教的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都德的《最后一课》, 教学流程及状态大致如下:

1. 谈话导入, 创设情境。

假如我们今后不学语文了, 你会有什么感受? (学生无动于衷, 没什么反应。)

2. 学习新课。

(1) 走近作者。学生读一些资料上的介绍。 (师没说什么) (2) 用简短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提一两个同学说, 学生概况不够语言精练、不全面, 师干脆代其说) (3) 思考:今天的课堂与以往的课堂有什么不同? (学生默不作声地看书, 偶尔有个别学生在下面嘀咕。师只好说前半句, 学生说后半句。) (4) 文中人物变化的是谁?有哪些变化?为什么变化? (有很少部分的学生在下面小声说, 接着老师是深入浅出、深情并茂地讲解。)

课结束后, 一位前来听课的物理老师说, 上语文课真是累死人了。我哑然。

课堂上, 学生很少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发言, 大部分时间是在被动地接受, 一节课就在老师“谆谆教导”中和学生的听记中结束。学生今天习惯性的表现应该是长期养成的。

其实, 这篇文章不论从语言上还是从思想上都不难把握, 也比较贴近学生的心理。教师如果能创设好情境,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放手让其互动探究后, 再稍加点拨, 学生完全可以学得很好。

这位老师在写作学术论文方面是我校的“领头雁”, 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他不会不懂。他只是没有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 没有把思想转变为行动。他认为, 那是花架子, 不够实在。学生呢, 在这种长期的“咀嚼喂养”教学中也养成了思维上的惰性, 懒得去思考, 懒得去参与了。这种情况仅仅是属于个性心理、个性行为吗?环顾周围教师们教学状态, 这还是普遍的认识和做法。

老师们经常强调这样做的原因, 如果真的放手, 还不知考试会考成什么样。考试会有一篇教材中课文分析的问题, 所以讲、记、背成了课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但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 你讲的重点段落中被你讲中的原题能占几分?你讲过学生就能记住就能会做吗?其实, 这样做会顾此失彼的。试卷中占分值最多的是课外阅读理解的短文,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通过自学、质疑、探究、讨论等形式获得真切的体验感受, 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 那么, 还怀疑他们应战考试的能力吗?如果教师能灵活地运用“六模块”, 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也会让学生成为“考试的主人”。

“六模块”构建式 篇5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校贯彻落实并大力推行市“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促进我们海鸥希望小学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现总结如下:

一、强化“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学习活动,更新教育观念。“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与应用是当前我们教育改革的一场攻坚战,新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实验的实践过程中必然要与旧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发生磨擦和碰撞,教育观念的转变与确立,决定着“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成败。为使广大教师尽快适应“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的需要,积极投入到“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中,就必须加强“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理论的学习,使教师们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本学期我们学校组织教师参加县级、镇级“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培训。坚持上级培训和校内培训相结合、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的原则,提高教师的业务理论素质,为搞好“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充分利用业务学习时间、集体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理论,努力把握新的课程标准和“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理念,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并善于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做到人人都参加学习,人人写学习心得。学校将加强领导,做好组织和检查工作。让我们的教师个个都成为“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者和探索者。

二、加强教学研究,贯彻落实“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本学期我校认真实施“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我校

加大宣传与指导力度,使教师充分理解教学模式的内涵和要求,确保任课教师都能按照“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模式进行备课与教学。组织教师参加县级、镇级的“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教研活动。我校教师于金金在参加镇级“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活动中上英语示范课。受到镇领导的一致好评。我校韩路江等教师在参加全镇“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活动中上语文示范课,刘家波教师在参加全镇“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活动中上数学示范课,深受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的一致好评。本学期,我校外出参加“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活动学习的教师达10人次以上。且学习回来以后均在本校以课的形式展示对“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解。

三、开展集中培训,撰写心得体会。

我校利用单周三下午教研活动时间集中学习“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指要,共活动4次。每位老师均把在使用三案及课堂六模块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写出来,可取的不可取的地方都提出来,以便在今后的教学矫正或是推广。

厉庄镇海鸥希望小学

建构式六模块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6

“导”指的是以教师为指导,对学生的阅读实践给予巧妙地导入、正确地引导、精心的指导和及时地疏导;“读”指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各种方式的阅读,如略读,精读和复读等;“练”指的是以训练为主线,即以阅读理解和阅读技能训练为主轴,以听说训练和语言表达训练位副轴的整体训练。这三者互相交融、层层递进,使得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有导有读,有读有练,同时也使主导与主体、教法与学法,反馈与控制得到和谐的内在统一。

一、课文的巧妙导入

巧妙而恰当的课文导入能先声夺人,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知识上能做好学习上的必要准备,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其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自然地过度到新内容的教学。导入部分应力求做到新颖别致、简练到位。针对中学英语教材课文类型较多的特点,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设计恰当精炼的导入语进行课文的导入。

1、直观导入法。常用的直观教具有图片、幻灯片、投影片、简笔画、实物、多媒体等,教师可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2、事件或故事导入法、“题材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是高中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教师可以从此入手,利用学生关心或熟悉的实例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实用感。

3、自由交谈或讨论导入法。这是最常见、最通用的一种方法,关键在于教师用简练的语言引出情境。教师利用新课开始前几分钟和学生自由交谈,或顺着值日生的Daily Talk让学生进行小组交谈,这样不知不觉地引入新课。这种方法过度自然,能把学生从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加深对新课的印象。

课文的导入方法很多,除以上三种以外,还有情景导入法、表演导入法、背景导入法、复习导入法、音乐导入法、图示导入法、单词、短语或句子导入法等等。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设计不同的导入方法,也可以根据课文需要结合起来同时使用,将新内容有机地融合在导入活动中。

二、阅读技能的中心指导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阅读是培养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关键所在,而阅读技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阅读速度、效率和理解的程度。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阅读技能加以精心指导和训练,则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早日培养和形成。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教师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阅读技能加以指导和训练。

1、快速浏览,抓住关键词和主题句技能的培养。在阅读过程进行第一步时,教师让学生采用跳读或略读的方法快速默读课文,着重指导他们如何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和段落里的主题句,以便更快地了解了课文大意。一般来说,关键词都能交代文章或段落的when,where,what,why,who之类的问题。主题句一般出现在文中段落的首句或末句(有时也出现在中间),能概括说明该段的主要意思或观点,是文章的骨架所在。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技巧,边读边有意识地寻找他们所需的信息,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2、巧妙猜词释义技能的培养。猜词释义是一项很重要的阅读技能,要经常鼓励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猜词释义,可以培养学生阅读时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提供的内容猜测生词,根据语法结构猜测词义,根据构词法判断、猜测词义,根据定义、解释猜测词义,通过对比关系推测词义等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猜词释义的训练。

3、独立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合乎逻辑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两项技能是阅读理解深层次的要求,要求学生在获取文章一定量的信息之后,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做出正确的、合乎逻辑的判断推理,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用“用英语思考”习惯和能力,避免翻译式的理解。

4、阅读疑难点的及时疏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会碰到一些阅读疑难,它们,好似“绊脚石”或“拦路虎”,由于学生本身的学识水平、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因素,很难将其自行扫除,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疏导。影响阅读的主要疑难主要有:文章和作者的背景知识、一些生活常识、问题结构的分析、复杂短、语和句子的理解、某一科学领域的专业术语、英美国家的文化、生活、习俗以及习惯用语等。

三、综观全局,巧妙结课

教学应注意课堂教学结尾的设计,做到善始善终,无论哪一门学科的课堂教学,好得结尾均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另外,在下课前的几分钟,学生容易因疲劳而精神放松,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纵观全局。巧妙设计结尾,有效利用课堂教学中最后的几分钟时间,英语阅读课的结尾可采用复述式、练习式、竞赛式、讨论式、表演式、发散式或首尾呼应式等等。

“导,读,练”结合的英语课文教学,能够充分体现英语课堂教学“多层次、快节奏、多信息、高密度、重操练、勤反复”等一系列特征,同时也体现了外语教学的诸原则。在教学实践中,大大激发了学生进行广泛阅读的兴趣和动机,学生阅读英语文章的方法、技巧和效率有了明显的改进和提高。渐渐地,在他们进行阅读操练时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阅读方法和技能,大多数学生有了英语阅读的成就感和轻松感。在阅读基本技能得到提高的同时,学生的基础知识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也不断得到巩固和深化,英语成绩逐步提高了。

“六模块”构建式 篇7

一、构建方案

什么是实践教学体系, 在高等教育活动过程中, 每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 都有一定的教学环节相对应, 而且每个实践教学环节即具有相对独立性又紧密结合, 将各个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联系到一起, 形成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什么是模块式教学, 模块式教学模式是指在分析某种职业岗位 (岗位群) 应掌握各种岗位技能的基础上将应培养的岗位技能划分为若干个模块后, 按模块实施教学, 分步骤实施各种岗位能力。《动物寄生虫病》是动物检疫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依据该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动物检疫专业社会岗位技能需求, 将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为两个知识模块, 即寄生虫标本识别模块和寄生虫病检疫技术模块, 由两个模块的知识内容、考核项目和考核方法构建动物检疫专业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实施方法

(一) 寄生虫标本识别模块的构建

1.寄生虫标本库的建设

我院寄生虫标本室有一定的基础, 尤其是大动物牛、羊、猪等寄生虫标本比较齐全。但中小动物犬、禽类寄生虫标本缺乏。因此, 确定的工作目标, 是继续采集制作牛、羊、猪各类标本, 完善其种类和数量, 采集制作犬、鸡、兔和其它观赏禽类的寄生虫标本。为了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上述工作, 采取了以下措施和方法:

(1) 与全省14个市动检站下属的屠宰场协作, 收集屠宰中发现的各种寄生虫标本。

(2) 与全省10余个市兽医站门诊协作, 收集门诊过程中发现的各种寄生虫标本。

(3) 与多家个体动物疾病诊疗点协作, 收集治疗过程中发现的多种寄生虫标本。

(4) 利用我院教学实习剖杀的各种动物, 收集各类寄生虫标本。

(5) 发动毕业生产实习的全体学生, 在生产单位发现稀有的寄生虫标本及时送回学校。

工作组成员分工、分片, 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奔赴省内各地, 及时收集各类标本。学院投入资金, 重新制作了标本架, 购置了大量的标本瓶等。收集到的标本及时制作。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 共收集各类虫体20余万条, 虫体种类达50多个虫种。共制作虫体浸渍标本186瓶, 制作染色标本210张, 制作病理标本58瓶, 加上原来已有的标本, 统计到目前为止, 我院寄生虫标本室保存虫体近30万条。虫体种类达70多个虫种, 各类标本合计360瓶。各种染色标本近400张。经过众人的共同努力, 现今已建成了一个种类齐全、数量充足的寄生虫标本室。最多可容纳80名学生分4组同时进行实验实习。为标本模块教学的完成奠定了基础。

2.标本教学内容的确定

根据本门课程的知识内容和动物检疫专业社会岗位工作需求, 确定了寄生虫标本教学模块的知识内容:猪寄生虫及其中间宿主观察识别、牛羊寄生及其中间宿主观察识别、鸡寄生虫及其中间宿主观察识别、宠物寄生虫及其中间宿主观察识别。

(二) 寄生虫病检疫技术模块的构建

首先依据教学大纲要求的项目, 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实生产岗位技能需求, 综合二者来确定。

为了搞清现实生产中需要的项目种类, 我们采取了信函和走访调查两种方式。先后对省内14家市级动检站及32家屠宰场进行了详细调查。综合调查结果, 确定了如下技能项目:动物全身性蠕虫学剖检技术、旋毛虫病检疫技术、猪囊尾蚴病检疫技术、螨病诊断及防治技术、粪便虫卵检查技术。

(三) 实践教学方法的改进

1.寄生虫标本识别模块教学方法的改进

(1) 理论教学与实物标本观察相结合

由于标本缺乏, 以往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是利用挂图讲解病原体形态, 其优点有利于学习病原体的结构特点, 而缺乏直观性。有了种类齐全、数量充足的标本作保证, 所以我们采取挂图结合实物标本进行讲授, 这样就克服了以往理论教学中直观性不强的问题, 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2) 提高实验实习课的教学效果

以往由于标本种类不全和数量不足, 所以教师多采取示教的方法, 而学生没有更多的直接观察标本机会, 导致实验实习效果不理想, 有了充足的标本作保证, 我们可以将学生分成4组, 让学生有更多直接学习机会, 明显提高了实习效果。

(3) 标本室开放

对寄生虫的学习需要一个反复印证的过程,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所以我们寄生虫标本室由专门实习老师负责, 常年对学生开放。

2.寄生虫病检疫技术模块教学方法的改进

(1) 利用校内教学实习完成所有项目, 实习时间为一周。

(2) 利用现场生产实习对在校期间所有实践内容进行综合应用性实习锻炼。其中, 包括寄生虫标本印证、技能操作的应用等。生产实习时间安排在最后半年 (又称为毕业生产实习) , 时间为6个月。以一个班级为单位, 选取一名理论水平高并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为生产实习指导教师, 专门负责进行全面指导。学校给学生提供两种方式, 供学生自愿选择, 一是联系用人单位进行招聘, 直接顶岗实习。用人单位与学生直接见面, 双向选择。招聘顶岗期间, 指导教师仍负责实习指导。如果不愿直接招聘或招聘不成功, 学校负责统一安排实习场所, 也由具体的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在此期间, 指导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与当地生产部门结合, 参与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 如对某地区动物寄生虫流行区系的调查;一些现场病例的诊治;针对生产中一些实际问题进行科研立项、技术推广等。

(四) 实践教学考核方法的改进

1.寄生虫标本识别模块实践教学考核方法的改进

为了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 并以此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保证标本教学体系的顺利实施, 制定了标本教学的考核方法:满分40分, 全部标本都无标签, 随机确定标本室内20种寄生虫的名称, 让学生从中找出来, 找错一个扣2分, 24分为及格。

2.寄生虫病检疫技术模块实践教学考核方法的改进

教学实习要写出实习报告, 毕业生产实习每名学生都要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撰写一篇有一定质量的实习论文, 并进行论文答辩。

课堂实验和教学实习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 生产实习在生产单位或用人单位顶岗实习过程中完成。本门课程实践考核成绩单列, 满分为100分, 其中寄生虫标本识别模块考核成绩占40分, 寄生虫病检疫技术模块考核成绩占60分 (教学实习成绩占20分, 毕业生产实习成绩占40分) 。如果实践考核总成绩不及格, 本门课成绩视为不及格。

三、实施效果

(一) 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普遍提高

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 已初步建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科学、可操作性强的《动物寄生虫病》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后, 明显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 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实践考核成绩优秀率、及格率均明显提高, 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普遍得到提高。

(二) 建成了一个高标准的寄生虫标本室

通过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 建成了一个种类齐全、数量充足的高标准寄生虫标本室。有关领导和行业内专家参观后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它将成为动物寄生虫病学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无价之宝。在现在和将来, 尤其是为将来, 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面向社会有关行业进行技术培训方面将发挥更广泛、更重要的作用。

(三) 促进了招生就业工作

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培养了高质量的学生, 尤其是在实践技能方面已成为我院学生的特色。从而吸引了大批用人单位来我院招聘学生, 明显提高了学生就业率。我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多年达到100%, 学校也连续多年被省人事厅命名为辽宁省招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连续多年的就业形势看好, 也直接促进了招生工作的开展, 几年来, 我校生源充足, 保证了招生数量和质量。当然, 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还需要其他学科实践能力的共同提高, 但动物寄生虫病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项目的实施成功和其示范带动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四) 促进了产学结合

由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深受生产单位、用人单位的欢迎, 大批兽药、饲料企业、养殖场及其他用人单位踊跃到学校招聘学生, 稳定并发展了学院现有的实训基地, 促进了教学与生产的结合。

(五) 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的结合

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 与生产单位密切配合, 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2009年, 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在带领学生实习过程中发现辽宁省屠宰检疫过程中, 有许多寄生虫病没有检疫技术标准, 通过与辽宁省动物卫生监督所 (动检站) 沟通后, 确定了联合攻关项目“畜禽产品检疫技术研究”在省科技厅申请立项并得到批准, 项目实施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获得辽宁省2011年畜牧科技贡献一等奖。值得一提的是, 校内很多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参加了整个科研与技术推广工作, 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 也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和技术推广能力。

(六) 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也得到提高

在此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和应用过程中, 使青年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由于青年教师大多存在理论水平可以而实践能力不够的问题, 通过这些实践和科研活动, 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的同时, 也明显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以构建高职动物检疫专业《动物寄生虫病》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为例, 阐述了构建高职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案、实施方法及实施效果。

关键词:动物寄生虫病课程,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董启民.职业教育“三三二”实践教学督导模式初探[J].教育导刊, 2011, (3) .

[2]蔡泽寰.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的再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3) .

[3]周德俭.地方院校面向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3) .

数学六模块课堂的构建与思考 篇8

一、“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认识

1. 建构课堂:从模式到变式, 从单一到多元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是“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的完善和升华, 基本理念和核心“要素”不变, 在使用时更突出灵活、实用、科学、有效, 具有易于接受和便于操作的优点.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依据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班级的学情等实际需要, 灵活选择、整合与建构.实现课堂由统一模式到多种变式,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2. 基本理念:从被动听讲走向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数学传统教学有很多优点, 但也存在一个弊病, 以教师为中心, 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 全部教学设计理论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 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按这样的理论设计的课堂教学,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 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 更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3. 基本操作:“三案”、“六模块”操作要求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实施中, “三案”的操作要求:

数学“教案”设计要注意突出教学思路、学生学习过程, 学案中学习问题的解决方法, 注意引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学案”要立足学生实际, 突出引导功能, 注重问题设计的趣味性、情境性、针对性、启发性、层次性和引导性;“巩固案”中的作业形式要多样, 有习题, 也有活动任务, 还有拓展迁移.“三案”的设计要注意遵循整体性原则、问题性原则、参与性原则、方法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探究性原则、服务性原则等, 设计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又要充分发挥备课组和教研组 (室) 教师的集体智慧.

二、构建高效课堂, 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师的成长, 即是教师在教学工作历程中, 主动的、积极的、持续的参加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学习活动, 以促使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专业态度的提升与增进, 以期个人的自我实现, 进而促进组织发展.以“让教师与学校一起发展, 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为目标, 以师德教育为核心, 以教师培养机制创新为动力, 以教师培养活动为载体, 遵循教师成长的规律, 采取全方位、多途径的培养措施, 促进全体教师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更新知识能力结构, 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推进“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加强教师间的交流, 探索常态课状态下“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有效实施, 提高我校“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实际效益.

1. 创设生活情境, 营造轻松愉悦课堂

课堂上, 教师应从“授业”中解脱出来, 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要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 热爱学生, 要态度和蔼, 语言亲切, 把微笑带进课堂, 把期望带给学生, 把爱心留给学生, 平等对待, 真心实意, 尊重、理解、宽容学生, 以此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 用自己的真情与爱心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 不断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俗话说:“亲其师才信其道.”

2. 积极自主探索,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使他们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维和方法, 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 课堂教学中要扎根于探索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 促进学生发展.

3. 设计开放练习, 自主共同成长

开放是创造的条件, 开放练习的核心就是开放思维.在课堂练习中, 开放习题, 可给学生创造无拘无束的学习氛围,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练, 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灵活性、创新性和实践性.

(1) 实行弹性作业.让那些已经学好、学充分的学生免做作业, 以更多的时间来探究自己还不会的知识;而针对部分确实还没有消化新知的学困生, 教师可以给他们开小灶, 让他们少做一些作业, 或者适当降低作业的难度让他们也有机会体验成功.

(2) 灵活引进一些实践作业.例如, 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之后, 就可以让学生自制模型, 在实践中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六模块”构建式 篇9

目前, 中职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中, 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导致中职数控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提升, 无法满足制造业对数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突出表现在:一是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不准;二是毕业生就业岗位辨析不清, 求全而不精;三是课程体系尚未完全打破学科体系, 课程结构与教学安排传统;四是课程内容未能与职业岗位任务充分衔接;五是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在课程教学中体现不够;六是课程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不紧密;七是课程体系改革相关配套机制不健全, 课程体系改革整体效果不明显。从而导致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用人标准存在一定差距, 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与职业生涯发展。

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工学结合、校企融通的人才培养改革的要求。构建一套操作性、实用性、针对性强, 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项目化、课程实施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显得尤为重要。广州市番禺区职业技术学校以“分类定制、校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指导, 在全面调研行业企业需求和深入分析数控职业岗位能力的基础上, 对构建中职数控专业工学结合的模块化项目式课程体系进行了有效的探究。

1 模块化项目式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1.1 中职数控专业的职业能力分析

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面向现代制造技术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 专业本身的技术性要求较高, 且制造业中新工艺、新技术层出不穷, 专业特性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 同时具备机械技术、电气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知识与技能。特别是在工艺编制与CNC程序编写时还需要有创造性智力技能。因此, 在设计课程体系时, 既要注重职业技能培养, 又要注重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培养, 兼顾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

根据区域制造业的调研, 中职数控毕业生主要面向的工作岗位有数控机床操作员、数控编程员、调机员、CAD绘图员、数控机床维护员、数控设备售后服务人员和数控车间管理员等。对相关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 数控专业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机械制图与CAD运用能力、电工技术能力、普通机床的操作能力、数控机床操作能力、数控加工工艺制定能力、手工编程与CAM编程能力、CAD二维三维造型能力、加工质量分析与控制能力和数控机床调试与维护能力等, 初步具备生产组织、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基本能力, 能分析、解决数控加工中的常见技术问题。

1.2 中职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准确定位中职数控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是科学构建课程体系的前提。部分中职学校数控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不准,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高或偏低, 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尴尬, 出现高不着低不就现象。根据岗位职业能力的分析,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趋势, 特别是考虑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中职数控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面向现代制造业, 从事数控机床操作、数控设备安装与调试、数控机床维修与保养、机械CAD与CAM、数控加工工艺编制等工作, 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3 模块化项目式课程体系的结构框架设计

在研究职业能力需求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基础上, 根据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的要求, 构建相互关联的课程模块。课程模块分职业基础、职业技能、职业拓展、职业训导四大课程模块。其中, 职业技能模块又分为通用技能、专业核心技能、专业拓展技能。各课程模块的功能具有指向性, 分别针对职业基本素质培养、职业核心技能训练、拓宽专业知识面、提升职业综合能力。模块化项目式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2 模块化项目式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课程体系构建, 须遵从职业教育规律和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律, 符合学生终身发展需要, 同时要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在模块化项目式课程体系的构建中, 遵从的原则如下:

2.1 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中职数控专业课程, 不管是专业基础课, 还是专业技能课, 都必须以应用为主旨,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让学生能做、会做。而落实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 首先要突出职业性, 其次是必须对学科课程模式作彻底改革, 再者是突破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等途径使教学与职业实践紧密结合。

2.2 落实多元整合的理念

多元整合是指要打破原有课程之间的学科壁垒和界限, 摆脱学科知识系统的束缚, 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以目标培养的实际需要作为内容取舍和结构组合的标准, 对课程内容作纵向和横向的整合。课程整合按职业工种的要求进行, 形成一门课程对应一个职业工种, 学成一门课程就能胜任一个岗位工作。如普通车削加工技术, 按车工中级职业标准的应知与应会要求, 课程内容整合了普通车床的安全操作规程、车床的结构、车工工艺编制、刀具刃磨、机床维护等知识与技能。特别要强调, 课程内容的多元整合绝不是几门课程的简单叠加或随意拼凑, 而是必须根据知识和能力的内在联系、相互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有机整合。

2.3 注重课程的逻辑性与系统性

设计课程结构, 排列课程先后时, 要注重课程间的逻辑关系, 遵循由简到繁, 循序渐进的原则, 合理安排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 注重整个课程结构的系统性。如最先安排机械制图课, 后续专业课程的识图与制图问题就解决了, 又如一般先学习车削加工, 后学铣削加工, 先学二轴加工, 再学三轴加工, 层层推进。

2.4 突出课程体系的开放性

为满足中职学校推行工学结合的需要, 课程体系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 能对机械制造业的新技术与新工艺做出快速反映, 可根据实际需要及时在内容上吐故纳新, 在结构上调整组合, 灵活调节。特别是在校企互动, 可需根据企业要求和技术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便于学生获得最新的知识、技能。

3 模块化项目式课程体系的构成

3.1 课程模块的划分与逻辑结构

课程模块的具体构与如图2所示。职业基础模块课程分两大块, 一是培养职业人综合素质所需的文化基础课, 包括语、数、英、德育、体育、计算机应用等基础课程;二是夯实专业基础理论与知识的专业基础课, 主要包括机械制图、识图、CAD软件运用、机械制造基础知识、电工技术等。职业技能模块课程是专业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 根据职业能力分析, 对应的核心课程主要钳工技术、普通车削加工技术、普通铣削加工技术、数控车削加工技术、数控铣削加工技术 (或加工中心加工技术) 、电加工技术、数控设备安装与维护技术和机械零件检测技术等。职业拓展模块主要拓展专业的应用领域, 突出专业方向性, 深化部分较高技术领量, 培养中高端数控复合性人才, 主要包括加工中心加工技术、模具加工技术、三维设计、数控车铣复合加工技术等。职业训导模块课程主要强化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训导, 课程可在校内工学结合的实训基地完成, 也可在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完成, 主要包括普通车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等工作岗位的训练, 确保学生毕业能“零距离”的上岗。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成中, 四个模块的课程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 各模块内部具有逻辑性, 且整个课程体系也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3.2 开发核心项目课程

以“专业课程与职业岗位对接,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的理念为指导, 依据行业、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 以职业标准为参照, 按理实一体化、工作过程导向和岗位能力渐进的设计思路, 构建工学结合的核心项目课程。使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对应一项职业工种, 课程知识按职业工种中级工的应知与应会标准整合, 课程内容项目化, 课程结构由学科体系结构变为岗位任务渐进结构。通过项目任务的实施, 让学生体验完整工作过程, 逐渐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变。具体如下表所示:

在项目课程的开发中, 教学项目应源自于工业企业典型生产任务, 且必须注重项目间的逻辑结构, 序化教学项目时遵循由简到繁、由局部到综合、由单一项目到综合项目的原则, 突出项目内容的应用性、先进性和前沿性, 既重视专业应用理论, 又注重职业能力, 淡化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突出实用性、应用性。

4 模块化项目式课程体系的实施

4.1 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

为确保工学结合的模块化项目教学课程体系的实施, 必须建设生产性的实训基地, 使专业实训基地满足“设备生产化、理实一体化、环境职业化”的要求, 实训基地能面向企业开展产品生产和技术服务。在专业实训基地环境布置方面, 注重营造具有浓厚职业特性的专业文化氛围。在实训基地的管理上, 引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 按企业员工身份管理学生, 营造真实的生产环境。实现“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 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性格。

4.2 打造“双师型”的教学团队

数控专业技能性与实践性强, 对教学团队的素质要求较高, 因此, 教学团队是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为配合工学结合的模块化项目式课程体系实施, 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中, 可采取“引进”和“培训”的措施, 从相关企业引进了高技能人才, 或通过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专、兼职任教, 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社会实践, 打造“双师型”的教学团队。使教师团队不但熟悉企业生产管理, 精通一到两项专业能力, 同时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

4.3 实施生产性项目教学

为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对模块式项目化的课程体系的实施时, 必须采取工学结合的项目教学, 将教学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教学项目的加工任务尽量来自于企业的真实产品, 教学组织与劳动生产组织对接, 产品质量检验与企业品质管理规范相符, 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完全对接。项目教学实施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强化小组合作的探究式学习, 在提升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同时, 培养学生的制订计划、生产组织管理、团队协作、人际交流等社会能力。

4.4 开发理实一体的项目教材

为配合项目教学的推进, 须编写以项目为载体的理实一体化的项目教材。项目教材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 项目任务来源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 并经学习化改造, 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体现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 确保教材能够符合项目教学的实施要求。

4.5 建立与课程配套的教学资源库

在项目课程的教学实施中, 教学资源的丰富与否将直接影响到项目教学的顺利实施, 并影响项目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 还必须围绕项目教学的实施建立与项目课程配套的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库包括:课程标准、教学素材、课件、案例、数控设备与仪器操作说明书、编程说明书、数控行业发展资料、专业工具书等。教学资源库对学生开放, 为学生在项目实施中提升支持与帮助。

5 结束语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与时俱进的工作, 需要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不断结合数控技术领域出现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探索出更加合理、系统、实用的课程体系。从而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 逐步将教育教学改革引向纵深。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能力现实化视野中的我国职教课程改革基本命题[J].职教论坛, 2010 (12) :4-9.

[2]王桂明.基于就业岗位需求的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策略[J].新课程研究, 2010 (11) :9-11.

[3]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5) .

“六模块”构建式 篇10

一、自学质疑, 洞察学生解题时的困惑与疑点

案例1下课铃声响了, 我和平行班的一位数学老师在回办公室的路上不期而遇, 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比较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他发现班里一个学生的方法很特别, 就是把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对角线相乘再比较大小就可以了, 这种方法比通分、化成小数等其他方法要快得多。例如, 比较35和49的大小, 3×9=27, 4×5=20, 因为27>20, 所以35>94。

我想,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 学生经常会有类似的独特想法, 面对学生不经意间的突兀之想, 我们要做的就是关注学生个性化解决问题的方法,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帮助学生寻找方法的来源依据。

二、交流展示, 彰显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

案例2《圆柱的体积》教学回顾

《圆柱的体积》这一课, 在集体反馈时, 突然有个学生说道:“老师, 圆柱的体积用侧面积的一半乘半径来计算, 也行啊!”怎么办?如果一解释, 那教学思路就会被打乱, 我的头脑中出现了暂时的“短路”。“你怎么会用这种方法呢?”“我的圆柱拼成长方体后, 站不住, 倒了。后来我发现, 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是侧面积的一半, 而高就是底面半径。”经他这么一说, 我恍然大悟, 对呀!“下面大家再分组讨论, 看一看, 圆柱的体积还有什么办法也能推导出来?”学生情绪高涨, 兴致盎然, 在小组中摆弄学具, 争相交流意见。他们还发现用“底面周长的一半×半径×高”, 也能求出圆柱的体积。

【思考】《圆柱的体积》一课, 本来教师设计的是把圆柱体切开, 把它拼成近似的长方体, 再通过观察发现圆柱体与拼成的长方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顺水推舟得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可课堂上学生并没有如老师所愿, 偏偏觉得长方体的体积还可以用“侧面积的一半乘半径”来计算, 用“底面周长的一半×半径×高”, 也能求出圆柱的体积。新课程关注生命个体, 营造自由发展的空间。它要求师生角色的转变、注重个体的存在。教师要摆脱“师道尊严”的架子, 走向平等中的首席, 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 敢于向老师发难, 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形式, 从而实现对每个学生的关注, 还学生以自尊, 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上述课例中, 教师能变被动为主动, 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顺学而导”。

三、互动探究, 体验参与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案例3《圆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圆的圆心、半径、直径。下面, 请同学们用圆规画出一个圆, 并用字母O标出圆心, 请你画出这个圆的直径, 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迅速动手操作, 画圆, 标圆心, 画直径。 (集体交流)

生1:我发现圆内的直径是画不完的, 我只画了3条。

生2:我发现圆内的直径都是相等的, 而且每条直径都是由2条半径组成的。

生3:我发现一个圆内的直径都相等, 而且每一条直径都是它的对称轴, 有无数条, 是画不完的。

生4:老师, 我发现圆内的直径有无数条, 我认为是可以画完的。

(老师对生4的发言颇感意外)

师:既然有无数条直径, 能说说你是怎么把它画完的吗?

生4:老师, 你看, 我这样画的。对吗?

生4边说边把自己的作业举向老师。这时, 老师和坐在前面的同学都发现生4把整个圆涂满了。

生5:我觉得生4的画法不对。因为“无数条”就是永远数不完的意思。既然数不完, 怎么能画得完呢?

生6:我觉得有道理。如果我们通过圆心画直径不间断的话, 也就是没有间隔的话, 圆就被画满了, 就是现在这个样子。

师:我很佩服刚才那两位同学的发言。应该说按照我们现在的认识水平, 他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理论上, 圆内的直径有无数条, 是画不完的。但是, 在实际操作中, 我们可以看到画无数条直径时, 就会充满了整个圆, 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关于点、线、面的关系, 大家在以后还要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这里我们就不再深入探讨了。为了表扬生4同学的认真操作、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我建议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生4以及刚才发言的同学……

【思考】叶澜教授曾说:“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设的激情行程。”上述案例中老师的教学进展非常顺利, 但生4的发言很明显与课堂教学不合拍。教师没有打断他的发言, 而是耐心倾听了他的发言, 并积极引导其他同学参与讨论和交流。该过程给我们两点启示:

1. 不要打断对话, 要让对方把话说完。

千万不要因为某个同学不重要或不相关的发言而打断他, 即使是错误的。

2. 不要匆忙下结论, 要三思而后言。

不要急于评价对方的观点, 不要急切地表达建议, 不要因为对方不同的见解而面露不满, 担心时间不够。要仔细地听对方说些什么, 哪怕是错误的、不合理的。

四、迁移应用, 关注生命成长与数学文化的渗透

案例4《圆的认识》教学片段

1. 谈话:

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玩过套圈游戏吗?在下面三幅图中, 你认为哪种游戏方式最公平呢?能用你学过的知识解释吗? (出示下图)

你认为哪种游戏方式最公平?

生:我玩过这种游戏, 不过我认为第三种游戏方式最公平。因为在一个圆中, 所有的半径都是相等的。把要套中的物体放在圆心, 这样就使每位小朋友与物体的距离相同。前面两幅图中的小朋友到要套中物体的距离是不一样的, 所以比赛就不公平。

2. 谈话:

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老师收集了一些图片,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播放“你知道吗”中的图片:欣赏圆)

3. 谈话:

我国古代对圆的精确记载是在两千多年前, 墨子在他的著作中是这样给圆下定义的:“圆, 一中同长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上一篇:教育学会下一篇:妇产科实习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