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局部解剖学模块式教学的研究论文

2024-04-09

临床医学局部解剖学模块式教学的研究论文(共6篇)

篇1:临床医学局部解剖学模块式教学的研究论文

有关临床医学局部解剖学模块式教学的研究论文

1.开展模块式教学方法的重要意义:

以往的传统局部解剖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教师在讲课时仅仅是在单纯地讲述不同层次组织器官的结构以及各个不同器官的位置与相互毗邻,所应用的教学模式可将其称之为“填鸭式教学”或“机械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并未将人体的各个组织结构与临床上的各种病例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这种教学模式极为枯燥无味,枯燥的学习内容以及死记硬背的记忆方法导致学生对学习过程丧失兴趣,学习难度也增大[2];而且随着医学院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教学标本相对缺乏,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的次数明显减少,加之教师的启发不到位、学生操作过程机械、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为完成任务而机械解剖以及课后不进行总结等问题,最终造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3]。而模块式教学方法是在注重临床应用的前提下,将临床应用作为核心内容,围绕基本模块与扩展模块,将解剖学理论与临床应用紧密地联系起来,在使学生扎实地掌握解剖结构的前提下,还需让其学会灵活运用所掌握的解剖学知识来分析并评价各种临床症状,弄懂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具体的临床操作过程,以促进局部解剖学的`学习,为局部解剖学的教学寻求新的教学模式。

2.模块式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1)设置模块:将整个人体局部划分成以下模块:头部、颈部、胸部、腹部、盆部及会阴、上肢、下肢、脊柱部位共八个模块。每个模块均是由基本模块与扩展模块两部分组成,学生应该掌握这两个模块。例如,腹部模块包括:腹部概述与腹壁属于基本模块,而扩展模块包括腹股沟区、腹腔脏器与血管以及腹膜后间隙。

(2)实施过程:在具体实施模块式教学方法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在临床应用的基础上,对模块问题进行设计,并将其提前发放给学生。将学生进行分组,各组学生除了需要预习实验操作以外,还需针对某一模块问题准备好相关资料,学生之间各自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各组安排主笔者做各自的答案,并整理出发言提纲,最后制作成幻灯片。在操作时则按照传统分工,分为主刀、助手以及操作提示等各个角色[4]。由各个小组内部选一位代表进行发言,运用已学过的相关理论,解释某一临床向题,并在各组间开展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发言。

(3)具体实例:现以腹部模块作为实例进行具体说明。基本模块M1由腹部概述及腹壁组成,而扩展模块包括:腹股沟区M2、腹腔脏器与血管M3以及腹膜后间隙区M4。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在掌握M1模块的前提下,在开展M2,M3及M4扩展模块的操作。在开展腹股沟区M2模块时,例如对某一临床案例“腹股沟疝的临床表现及该病的发病机理”需要M2扩展模块操作组的学生详细查阅资料,该模块具体操作过程如下:①在操作前学生进行讲解;②M2模块操作;③操作后学生做幻灯片;④汇报工作;⑤组间开展讨论;⑥教师进行全面总结。因为腹部是一个立体结构,其体积小且与之关联的结构较多[5],采用传统的单纯、机械的讲解腹部腹股沟区解剖的教学方法十分枯燥,而且仅凭挂图等影像措施不能讲清腹部的解剖结构[6]。通过开展模块式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掌握腹股沟区的解剖结构,使其对腹部的解剖结构的理解变得更加容易。

(4)考核方式:因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时间十分有限,加之标本数量受限,每名学生仅能动手操作某一个模块,所以不可能每个模块都有机会进行亲自验证,这就要求各个小组间的学生通力协作配合。所以在考核中应全面包括各个模块的内容。在理论考核中一般包括基础模块以及扩展模块内容,其成绩占50%;在实验考核过程中,具体操作扩展模块的成绩占30%,其它扩展模块成绩占20%。此外在理论考核过程中,需要设置一些运用已学的解剖学理论来解释相关的临床现象的题目,检验学生掌握解剖学理论的程度以及学生具备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对具体临床症状的分析来考查其对不同模块的解剖学理论的掌握程度。

3.开展模块式教学方法的效果及体会

以级临床医学专业中的2个班级分别作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有33人,对照组有30人,观察组通过模块式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授课。观察组平均成绩为88.4±11.3;对照组成绩为81.3±18.2,前者明显高于后者;观察组及格率为94%,对照组的及格率为82%,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局部解剖学模块式教学方法,激发了其学习的兴趣,学生能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进行学习,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其思维能力也得到启发。

4.小结

笔者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将模块式教学方法引入局部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旨在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局部解剖学的教学质量。在对模块进行设计时,紧密结合临床进行合理设置模块教学内容是首页任务,因此,模块式教学方法的开展就要求局部解剖学教师具备高素质、高水平以及丰富的临床理论与临床经验,而且能够有的放矢地选择和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合理地联系临床病例以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因此需定期安排局部解剖学教师深入到临床实际中去,掌握丰富的临床实践技能。总之,局部解剖学模块式教学方法能够激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帮助其掌握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可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其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篇2:临床医学局部解剖学模块式教学的研究论文

程实践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001010090401 课程类别:独立开设实验课程 学时:28(总学时56 实验学时28)学分:3.5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妇幼、急诊、肿瘤、放医修完本课程所规定的本科学生 先修课程: 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任务:局部解剖学是在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根据临床实际需要,着重研究人体各个局部的层次结构、区域内重要结构和器官的位置形态及其相互毗邻关系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科学,是解剖学的主要分科之一。它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

二、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教学在实验室完成,教学采用讲课、观察标本和尸体标本操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在系统解剖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本学科的学习,突出“三基”,培养辨证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独立自学能力,达到理解基础理论,加深巩固基本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目的,为学习相关课程以及临床主要课程,打下一定的《局部解剖学》基础。

(一)通过课堂讲授和自学,要求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

(二)通过实习课,对基本内容进行实地解剖或标本观察,并密切结合活体熟悉各部的表面解剖,能写出解剖记录,画出必要的简图,能进行分析、综合,以达到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

(三)通过实地解剖操作,学会正确使用基本的解剖器械,达到能在尸体上进行切割、剥离、解剖等基本技能训练的目的。

三、考核方式及办法:

目前为标本观察效果评分考核。

四、实验项目名称与学时分配: 局部解剖学实验安排一览表 学时必开或 实验分组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分配 选开 类型 人数 1 头部 2 必开 验证 8 2 必开 2 颈部 验证 8 2 必开 3 胸壁 验证 8 2 必开 4 纵膈 验证 8 2 必开 5 腹前外侧壁 验证 8 2 必开 6 结肠上区

(一)验证 8 2 必开 7 结肠上区

(二)验证 8 2 必开 8 结肠下区 验证 8 2 必开 9 腹后壁与腹膜后隙 验证 8 2 必开 10 盆部 验证 8 2 必开 11 会阴 验证 8 2 必开 12 上肢

(一)验证 8 2 必开 13 上肢

(二)验证 8 2 必开 14 下肢 验证 8

五、实验项目的具体内容: 实验一 头部 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复习已学过的理论知识,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掌握颅顶软组织层次结构的特点;掌握面部的血管、神经支配及临床意义;掌握腮腺的位置及毗邻关系,腮腺管的行程、开口及临床意义;掌握颅内外静脉交通的主要途径。2.实践内容

⑴观察颅顶枕区软组织层次的情况,重点在血管神经的分布。⑵指导面浅部、腮腺区的观察。⑶示教指导血管、板障及海绵窦。3.实验材料 ⑴额顶枕区模型; ⑵颅顶软组织分层显示标本; ⑶去顶颅骨标本; ⑷面神经标本。4.教学方式 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解答疑问。5.考核要求

要求掌握所有的实验内容,老师随机进行标本抽查。6.实践教学报告要求 无 实验二 颈部 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掌握颈部的层次特点;掌握甲状腺的形态、位置、毗邻、血供与喉的神经的毗邻;掌握气管的位置、毗邻;了解颈根部的结构。2.实践内容 ⑴观察内容:逐层观察浅静脉、颈丛皮支,颈筋膜浅层、中层,显露甲状腺鞘; ⑵观察甲状腺的形态、找到甲状腺悬韧带,观察其作用; ⑶观察甲状腺周围的毗邻,寻找甲状腺上、下动脉、静脉、甲状腺中静脉,注意有无甲状腺最下动脉,自侧叶上下极寻找喉上、喉返神经。3.实验材料 ⑴颈部模型; ⑵整尸标本。4.教学方式 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解答疑问。5.考核要求

要求掌握所有的实验内容,老师随机进行标本抽查。6.实践教学报告要求 无 实验三 胸壁

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掌握胸壁的层次特点及胸部的主要标志线;掌握肋间隙的层次及肋间神经、动脉及静脉的排列关系;掌握乳房的位置、构造及淋巴回流;掌握胸膜隐窝的概念及意义;熟悉肺根的组成和毗邻关系、肺门结构的排列。2.实践内容 ⑴ 观察乳房的结构特点、淋巴结; ⑵ 观察肋间隙血管神经走形特点; ⑶ 观察胸膜隐窝及返折线。3.实验材料 ⑴乳腺标本、模型; ⑵示肋间隙结构标本; ⑶胸膜标本、模型 4.教学方式 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解答疑问。5.考核要求 要求掌握所有的实验内容,老师随机进行标本抽查。6.实践教学报告要求 无 实验四 纵膈 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了解纵隔的概念和分部;掌握上纵隔结构及相互的毗邻 关系;掌握食管的起止、行程和重要毗邻。2.实践内容 ⑴观察主动脉弓的行程、毗邻; ⑵寻找心包横窦、斜窦; ⑶寻找动脉导管三角; ⑷观察胸导管走行、毗邻。3.实验材料 ⑴整尸标本; ⑵胸纵隔标本(开胸切除肺)4.教学方式 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解答疑问。5.考核要求

要求掌握所有的实验内容,老师随机进行标本抽查。6.实践教学报告要求 无 实验五 腹前外侧壁 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了解腹部的主要体表标志及腹内脏器在各区的体表投影,掌握腹膜与腹膜腔的概念,腹腔与腹膜腔的区别。掌握腹前外侧壁的层次、各层结构的特点及其与腹部手术切口选择的关系。掌握腹股沟区的结构特点及其与腹股沟疝形成的关系。掌握腹股沟管的组成(四壁、两口)及其内容。掌握腹壁下动脉的行程,腹股沟区的重要韧带及其与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意义。2.实践内容 ⑴观察浅筋膜内血管、神经及Camper筋膜、Scarpa筋膜的延续; ⑵辨别腹白线、半月线、弓状线及腱划等结构; ⑶利用腹壁模型结合对照腹股沟管、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腹壁下动脉等的位置、行程进行示教,提示疝气发生的解剖机制; ⑷观察腹前外侧壁的层次;腹壁血管神经的分布特点; ⑸腹壁切口的比较与选择及切开层次; ⑹观察海氏三角与直疝的标志; ⑺观察腹股沟管的组成,斜疝、直疝的解剖学鉴别。3.实验材料 ⑴整尸标本; ⑵腹股沟区标本(含腹股沟管及有关神经、动脉、韧带); ⑶腹股沟管模型; ⑷腹膜模型; ⑸骨盆标本(保留韧带)、经网膜孔横切标本。4.教学方式

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解答疑问。5.考核要求 要求掌握所有的实验内容,老师随机进行标本抽查。6.实践教学报告要求 无 实验六 结肠上区

(一)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掌握腹膜形成结构的位置、构成,腹膜腔各区的重要间隙的形成、位置、临床意义。掌握胃的位置、毗邻、胃的血供与神经支配。掌握肝的位置、毗邻及肝的韧带。肝蒂的组成,其主要结构的位置排列关系。熟悉肝段的概念,肝叶、肝段的划分法。2.实践内容 ⑴观察网膜孔及小网膜右缘处三个重要结构,利用经网膜孔横切模型及挂图指导同学弄清网膜囊的位置范围、各壁的构成; ⑵利用肝脏模型、肝段的标本了解肝的分叶、分段; ⑶观察胃的韧带、血供、神经。⑷指导确认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的结构及其毗邻。3.实验材料 ⑴腹膜模型,经网膜孔横切标本; ⑵肝脏模型、十二指肠、胰、脾模型; ⑶游离完整肝标本; ⑷肝段标本。4.教学方式 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解答疑问。5.考核要求 要求掌握所有的实验内容,老师随机进行标本抽查。6.实践教学报告要求 无

实验七 结肠上区

(二)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掌握肝内胆道、肝外胆道的组成,胆总管的分段与毗邻;掌握十二指肠的位置、形态、分段及毗邻;掌握胰的位置、分部与毗邻;熟悉脾的位置、毗邻及脾脏各韧带的配布、脾动脉、静脉及其行程和分支。2.实践内容 ⑴观察肝外胆道的组成,胆总管各段及各段的毗邻; ⑵观察确认脾肾韧带;十二指肠悬韧带;明确十二指肠的分段与毗邻; ⑶寻找胆囊三角; ⑷胰的毗邻。3.实验材料 ⑴肝脏模型、十二指肠、胰、脾模型(塑料模型); ⑵肝外胆道系统标本; ⑶腹膜深层标本(去掉腹腔大部分脏器,保留十二指肠、胰腺、胆总管、门静脉、肾及肾上腺的标本),要求见到门静脉汇合、组成情况及门静脉的毗邻等有关重要结构。4.教学方式

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解答疑问。5.考核要求

要求掌握所有的实验内容,老师随机进行标本抽查。6.实践教学报告要求 无 实验八 结肠下区 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掌握系膜三角和小肠动脉分布的特点以及它们对肠切除吻合的意义,掌握阑尾的常见位置和异常位置,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及其寻找方法,阑尾血供;掌握门静脉的组成及其主要属支、行程和毗邻。2.实践内容 ⑴观看阑尾切除术; ⑵观察空、回肠的血供特点;明确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阑尾的位置和寻找阑尾的

方法;解剖边缘动脉; ⑶观察小肠及结肠的血供特点;阑尾切除术的模拟操作。3.实验材料 ⑴整尸标本; ⑵腹腔血管标本,要求有完整的肠系膜上、下动脉及伴行的同名静脉与它们的分支分布;小肠血管弓及从弓上发出的垂直血管和结肠的边缘动脉; ⑶完整的腹腔脏器。4.教学方式 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解答疑问。5.考核要求 要求掌握所有的实验内容,老师随机进行标本抽查。6.实践教学报告要求

无 实验九 腹后壁与腹膜后隙 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掌握腹后壁的软组织层次特点及椎管内结构;掌握腰上三角与腰下三角的位置、意义;掌握腹膜后隙的位置和界限,主要脏器及其对腹膜外手术的意义;掌握肾的位置、毗邻及其临床意义,肾蒂内主要结构的排列、肾的血供。了解肾血管的常见变异;掌握输尿管的行程、分段、狭窄部以及与输尿管结石的关系。2.实践内容 ⑴观察内容:解剖腰上三角、腰下三角,提醒学生注意腰上三角底面的神经;指导学生撕开腹后壁腹膜,解剖并确认肾的被膜、分离肾蒂。⑵理解硬膜外麻醉与腰穿的进针部位与层次; ⑶肾的血管与被膜特点; ⑷输尿管的行程、分段、狭窄部。3.实验材料 ⑴整尸标本; ⑵完整的腹腔脏器; ⑶肾毗邻、被膜、输尿管行程的观察标本。

4.教学方式 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解答疑问。5.考核要求 要求掌握所有的实验内容,老师随机进行标本抽查。6.实践教学报告要求 无 实验十 盆部 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掌握盆部的构成;掌握盆筋膜的配布、移行情况及盆筋膜间隙的位置与连通;掌握盆内脏器的毗邻关系和临床意义。2.实践内容 ⑴观察盆部的构成及盆腔内容物; ⑵观察盆膈、盆筋膜间隙;盆腔脏器的位置、毗邻、血管及神经; ⑶观察盆筋膜及筋膜间隙的位置与连通。3.实验材料 盆部局解标本及模型、挂图 4.教学方式 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解答疑问。5.考核要求 要求掌握所有的实验内容,老师随机进行标本抽查。6.实践教学报告要求 无 实验十一 会阴 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掌握肛管结构特点、肛直肠环及坐骨肛门窝的构成、内容;掌握尿生殖三角,尿生殖膈、会阴浅、深间隙的概念;掌握会阴中心腱的构成及生理、临床意义;掌握男性尿道破裂尿外渗的方向。2.实践内容 ⑴观察肛直肠环、坐骨直肠窝的界壁、内容物; ⑵观察会阴浅隙的位置、内容物;

⑶观察会阴深隙的位置、内容物; ⑷观察会阴中心腱的位置。3.实验材料 盆会阴局解标本及模型、挂图。4.教学方式 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解答疑问。5.考核要求 要求掌握所有的实验内容,老师随机进行标本抽查。6.实践教学报告要求 无 实验十二 上肢

(一)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掌握腋腔的构成、内容;掌握臂和前臂横断面的骨筋膜鞘;掌握臂部与前臂血管神经的走行、易损伤部位;掌握肘腔的构成与内容。2.实践内容 ⑴仔细观察浅静脉,肘正中静脉与深静脉的交通; ⑵辨认腋动脉的分支,臂丛的形成及分支,腋腔淋巴结的排列; ⑶寻找正中神经与桡神经深支; ⑷辨认臂部、前臂肌群的支配神经; ⑸肘窝内容:由外至内为肱二头肌腱、肱动脉、肱静脉和正中神经。3.实验材料 ⑴上肢神经、血管及肌标本、浅层静脉标本; ⑵臂和前臂横断面示骨筋膜鞘标本。4.教学方式 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解答疑问。5.考核要求 要求掌握所有的实验内容,老师随机进行标本抽查。6.实践教学报告要求 无

实验十三 上肢

(二)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掌握手掌的层次,手部的筋膜及筋膜鞘、筋膜间隙;掌握手掌的浅深动脉弓;掌握正中N、尺N和桡N在手部的分布和支配情况。2.实践内容 ⑴示教掌腱膜; ⑵示教手内肌:鱼际肌、小鱼际肌、蚓状肌、骨间肌; ⑶示教伸肌支持带、屈肌支持带、腕管及腕管内容; ⑷确认桡、尺侧囊的位置; ⑸观察掌浅、深弓及正中N、尺N和桡N的支配; ⑹在手掌横断面标本上观察骨筋膜鞘、掌中间隙、鱼际间隙;指导观察指髓、腱裂孔、腱纽。3.实验材料 ⑴已解剖的手部肌标本:浅层和深层; ⑵手掌及手指横断面标本; ⑶手的神经血管标本,指腱鞘标本,腱滑膜鞘标本。4.教学方式

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解答疑问。5.考核要求

要求掌握所有的实验内容,老师随机进行标本抽查。6.实践教学报告要求 无 实验十四 下肢 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掌握阔筋膜的结构特点及形成物(髂胫束、隐静脉裂孔、肌间隙);掌握肌腔隙、血管腔隙、股三角的境界、构成和内容;掌握大腿前、内侧肌群的血管供应和神经支配;掌握收肌管的境界、构成和内容;掌握臀部深筋膜及肌肉的配布;掌握臀大肌下间隙的位置和内容(梨状肌上、下孔及坐骨小孔穿经的结构);掌握股后区的肌肉配布及血管供应和神经的支配;掌握坐骨神经的走行、分布;掌握腘窝

的境界及内容;掌握踝管的构成、内容。2.实践内容 ⑴观察下肢浅静脉的走形特点;大隐静脉末端的属支; ⑵观察股三角的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股神经在股部的分支、延续,股鞘及股管; ⑶梨状肌上、下孔、坐骨小孔血管神经的排列; ⑷收肌管、腘窝的边界及血管、神经的排列; ⑸踝管的位置与通过的结构。3.实验材料 ⑴下肢神经、血管及肌标本、浅层静脉标本; ⑵大腿和小腿横断面示骨筋膜鞘标本。4.教学方式 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解答疑问。5.考核要求 要求掌握所有的实验内容,老师随机进行标本抽查。6.实践教学报告要求 无

六、实践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组织管理的要求: 合理安排,综合考虑。保证教学标本和模型的数量和质量。2.对教师的要求: 严格履行教师的职责,认真指导学生观察标本与模型,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加以解决。3.对学生的要求:(1)遵守实验室规则,着装整洁,穿工作服(2)认真观察标本和模型,及时与老师沟通(3)爱护实验室的一切器材(特别是标本与模型)(4)保持实验室整洁卫生 4.对教学基地、实验室和实验员的要求: 保持实验室通风;标本出台及时,质量良好。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选用教材: 《局部解剖学》第7版,彭裕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主要参考书: 《局部解剖学》第1版,孔祥玉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简明局部解剖学图解》第一辑,刘里侯、韩承柱主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篇3:临床医学局部解剖学模块式教学的研究论文

1 《局部解剖学》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法, 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重“教”轻“学”, 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1]。课堂枯燥无味, 缺乏趣味性和参与性。由于《局部解剖学》是在《系统解剖学》结业之后开课, 学生往往感觉到所讲知识似曾相识, 认为该课程是对原来知识的重复, 易产生厌学情绪, 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也不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局部解剖学》是临床医学, 特别是外科学、妇产科学等手术学科和影像诊断学科的主要基础学科[2], 其内容既有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 又有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实践知识。在课堂上, 学生对深奥的理论知识往往不感兴趣, 而对临床疾病兴趣较浓, 教师若能利用此特点, 用病例导入式教学法, 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加深对所讲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还可培养其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局部解剖学》课堂教学具有开展病例导入式教学法的基础优势。

2 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及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2.1 病例导入式教学法

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运用典型病例将学生带入特定情境, 并围绕病例精心设计和安排问题, 使学生在直观真实的情境中和相关问题的引导下, 运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 调动以往的知识结构, 学习未知的医学知识的教学方法[3]。

2.2 病例导入教学法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在课前针对所要讲述的具体局部解剖结构, 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快速直观地介绍一个典型病例, 并围绕该病例设定问题,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比如:张某, 女, 45 岁, 出租车司机。主诉:腰痛 4 个月, 胀坠不适, 不能久坐、久立, 休息后减轻, 劳累久坐后加重, 且反复发作。近半个月出现左下肢屈侧放射痛, 伴有四肢乏力等。 查体:L4~L5椎间隙棘突旁有压痛, 左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腰椎 X 线示:L4~L5 椎间隙变窄;腰椎 MRI 示:L4~L5椎间盘突出[4]。之后向学生提问: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是什么?这样设置悬念, 学生就会调动大脑中所有关于“椎间盘”的知识, 产生迫切想知道的心理, 集中注意力上课。病例介绍完后, 在学生旺盛的求知心理下, 教师适时导入新课并精讲、详讲新课:“椎间盘”局部解剖。新课讲完后, 再围绕病例熟悉所讲内容, 就更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 注意事项

3.1 病例选择要有针对性

精选病例是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应用的首要环节, 病例选择是否恰当, 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5]。选择病例要有明确的针对性, 即紧扣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 符合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如果所选病例针对性不强, 选非所讲, 就会误导学生, 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果所选病例不典型, 难度过大, 干扰条件过多, 学生难以理解, 就会失去兴趣。因此在选择病例时, 教师的甄别能力极为重要, 要选择有针对性的典型病例。

3.2 问题设计要有目的性

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是通过展示临床病例, 设计问题, 把学生从直观的、感性的临床病例中带到课堂的理论知识中。而问题的设计要有目的性, 即要达到什么目的, 就要设计什么样的问题。《局部解剖学》课堂上通过病例所设计的问题, 其真正目的是为了顺利导入新课, 让学生学好本学科的理论内容, 而不是解决临床问题。通过病例, 学生能把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与临床疾病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课堂理论教学更具有趣味性和参与性。

3.3 时间安排要有合理性

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是通过展示临床病例导入新课内容的教学方法, 而展示临床病例和叙述问题要花费较多时间, 这就要求教师灵活掌握,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否则, 讲述病例花费时间过长, 就会影响正常课堂内容的讲解, 起到喧宾夺主的负面作用。

4 教学效果和体会

4.1 教学效果

笔者对2010年度所教 “3+2”升段制大专班236名学生进行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教学效果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100%的学生接受病例导入式教学法, 95%以上的学生认为此法可提高学习兴趣, 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90%以上的学生认为此法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85%以上的学生认为此法可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尤其对提高学习兴趣及调动学习积极性最有帮助, 这与结业考试结果优秀率90%是相符的。

4.2 体会

4.2.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局部解剖学》是讲述人体局部解剖结构的科学, 解剖名词繁多难记。如果教师照本宣科, 课堂将变得枯燥无味, 教师痛苦难言, 学生毫无兴致。在讲解新课时, 先用多媒体视频给学生展示一个典型病例, 学生就会感到面对的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解剖名词, 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有情的患者, 这样就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促使其寻找答案,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2.2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学习是在已知知识基础上获得未知知识的高级思维过程。因此讲授新课前, 必须对相关知识做好介绍、做好铺垫, 才能导入新课;如果学生没有或者不甚了解相关知识, 那么教师导入的新课内容, 学生就不易理解, 从而不易接受。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是通过讲解临床病例, 导入新课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导入新课前, 已为学生做好了充分的学习前的相关知识铺垫, 因此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2.3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是通过展示临床病例, 提出问题, 并引导学生寻求答案, 导入新课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中, 学生往往急于知道病例的正确诊断, 因此易激发其探求欲, 促使其主动思考;学生就会应用所学知识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判断, 这样不仅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笔者认为, 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 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方法一样, 不是万能的, 有一定的局限性, 不是每一个章节都适宜, 需要教师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郑蓉.典型病例导入法在儿科护理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J) .医学信息, 2010, 51 (12) :3766.

[2]彭裕文.局部解剖学 (M) .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

[3]葛静玲, 范玲.关于病例导入式-问题定向相结合护理教学方法的探讨 (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7) :74.

[4]高波, 郭俊.升提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病例举偶 (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9, 10 (2) :40.

篇4:临床医学局部解剖学模块式教学的研究论文

关键词:同伴反馈;局部解剖教学;医学定向生

长期以来,我校局部解剖学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在课前书写预习报告,课堂中分组局部解剖操作;教师批改预习报告,指导局部解剖过程。预习报告要求学生在课前将实验目的、实验内容、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随着我校响应2010年国家要求开始招收订单免费定向医学生,教师日渐发现原有的实验教学方法不是很适合了。原因在于,每学期教师要带两轮实验课,每个班都有40~60名学生,教师工作繁重,既要按时批改完预习报告,又要兼顾指导学生的局部解剖实验操作过程。教师和学生不能做到“一对一”的交流,而医学定向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综合素质相对薄弱,有的学生因为工作已经定好,或者不是很想毕业后去艰苦的基层工作等原因,情绪不稳定,学习松懈,对待实验马虎了事,不重视教师的反馈意见,因此极需要一种既能解放教师于繁重批阅任务,又能提高医学定向生学习热情,为其设置一系列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环节,提供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督促其提高自学能力的教学方法。

同伴反馈教学法应用于辅助局部解剖实验教学,即将局解实验课中学生预习报告环节由单一的教师反馈改革为同伴反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进而提高预习效果和教学效率,减轻教师负担。

一、对象与方法

1.教学对象

我校2013级临床本科定向4班50个学生随机分为两大组,每组25人。其中一组为对照组(常规教学组),二组为实验组(同伴反馈教学组)。所有学生均经过普通高考录取入学,随机分班,其年龄、性别和入学成绩均无显著性差异。

2.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法,即学生课前书写预习报告,由教师批改发回学生修订后再次收回由教师评阅。

实验组:采用同伴反馈法,将25名学生确定一个小组长。课堂上由组长将预习报告收齐,再随机分发给学生。将批改要求具体量化,报告内容60分,包括完整性30分和准确性30分;报告的书写40分,包括报告构思合理性20分和整洁性20分。同时要求批改的学生在预习报告错误和不足的地方指正并书写评语,被批改的学生收到报告后订正并附上体会。批改完后统一上交给教师修订。

本次实验共选取小腿前外侧区、膝部和小腿后区、臀部和股后区、胸区和腋区、上肢前面等这几次局部解剖实验内容实施同伴反馈法。教学过程如下:

实验组:

对照组:

3.评价方法

采用随堂测试验证两种教学方法的效果,并结合调查问卷分析学生对同伴反馈法的接受程度和教学效果。

二、结果

1.课堂测试

五次实验结束后,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了一次综合这五次实验内容的闭卷测试,均为重点掌握内容。测试事件事先不告知学生。

表1 随堂测试成绩比较

2.调查问卷

表2调查问卷

三、讨论

本次实验剔除了第一次实验大腿前区的实验课,意为第一次课让学生熟悉实验课及同伴反馈辅助教学的操作流程,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段,从第二次实验开始对不同组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法。实验课难度设计为渐进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学生互评这种反馈形式,学生的实验预习报告一次比一次写得有条理,也越来越多地用自己的思维去构思归纳和总结实验内容,这是对知识的一次巩固。报告互评发回学生手中,修订完之后学生都写上体会,虚心接受其他同学的意见,并认真修改,形成一种良好的你追我赶、互相帮助的学习氛围。

五次实验课跨度为18天,至随堂考试又隔了5天,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掌握的知识在一周后记忆只剩下20%左右,只有及时、多次地复习巩固知识,才可能在间隔时间较长的情况下仍然保有较多记忆,通过随堂测试的成绩可以看出,与实验组相(4%)比较,同伴反馈教学组40分以上高分段学生(16%)显然更多,可能是因为同伴反馈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要熟悉实验内容,才能找出同伴预习报告中的不足和错误,提出自己的批改意见,因此实验组学生对于实验内容准备比对照组更充分(在课前提问回答中也得到体现),在批改的过程中又进行了二次复习,巩固了知识,在知识点记忆的条理性上得到了提升,同时在得到同伴的反馈意见后,修订和反思也起到了加强记忆的作用。另外,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接受同伴反馈教学法(92%)并接受同伴的批阅意见(88%),大多数学生认为批改他人的预习报告能使自己受到启发(72%),约半数学生认为同伴反馈教学法能从不同方面促进其认真对待预习环节,即学生认可同伴反馈教学法对他们是有帮助的。由此可见,同伴反馈作为局部解剖实验课预习报告环节的辅助教学,可以起到与教师反馈同等的作用,甚至在知识的巩固上略胜一筹。

同伴反馈的不足之处在于,少部分自觉性不高的学生,对待学生的报告或批阅意见仍然懒散,随堂测试0~20分低分段学生(28%)并没有比对照组(20%)减少,反而略多于对照组。因此,同伴反馈教学法应当制订相应的奖惩措施适当激励,使得此教学法被认真贯彻,才能充分发挥它提高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另外,受学生本身专业素养的局限,在批改学生预习报告的过程中难免漏批或者批错,这可能也是认为“通过其他人对自己报告的评阅受到启发”(48%)的学生数目远不如认为“通过批改其他学生的报告自己受到启发”(72%)学生数目的原因,因此教师第二稿的批阅也非常重要。

总之,同伴反馈教学法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它是一种合作学习,对医学定向生解剖实验课预习效率的提高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单一的教师反馈使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在批阅上,从而压缩了监管学生局部解剖操作的工作时间,同伴反馈教学法将教师从沉重的批阅任务中解放出来,并对知识的巩固起到促进作用,适应医学定向生学情特点,教学效果较好,在医学定向生局部解剖实验课中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辅助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陈雄林,曹小明,许晓源.定向免费医学生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2,21(5):494-496.

[2]倪丽冰.关于同伴反馈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应用的文献综述[J].东南传播,2013(10):140-143.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同伴反馈教学法在医学定向生局部解剖教学中的应用。选取了我校2013级临床本科定向4班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的教学方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教学组)和实验组(同伴反馈教学组),通过随堂测试和调查问卷评估、对比、探讨两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随堂测试成绩显示,两组学生的分数多集中在20分至40分之间,这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较符合;与对照组(4%)比较,同伴反馈法教学组40分以上高分段学生数(16%)明显更多,中、低分段学生数则不相上下。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接受同伴反馈教学法(92%),并认为通过批改其他学生的报告自己受到启发(72%),约半数的学生认为同伴反馈教学法能督促自己更认真地对待预习报告。因此,同伴反馈教学法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与教师反馈具有同等教学效率,甚至在知识的巩固上优于教师反馈教学法,将其应用于医学定向生局部解剖教学环节中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效率。

关键词:同伴反馈;局部解剖教学;医学定向生

长期以来,我校局部解剖学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在课前书写预习报告,课堂中分组局部解剖操作;教师批改预习报告,指导局部解剖过程。预习报告要求学生在课前将实验目的、实验内容、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随着我校响应2010年国家要求开始招收订单免费定向医学生,教师日渐发现原有的实验教学方法不是很适合了。原因在于,每学期教师要带两轮实验课,每个班都有40~60名学生,教师工作繁重,既要按时批改完预习报告,又要兼顾指导学生的局部解剖实验操作过程。教师和学生不能做到“一对一”的交流,而医学定向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综合素质相对薄弱,有的学生因为工作已经定好,或者不是很想毕业后去艰苦的基层工作等原因,情绪不稳定,学习松懈,对待实验马虎了事,不重视教师的反馈意见,因此极需要一种既能解放教师于繁重批阅任务,又能提高医学定向生学习热情,为其设置一系列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环节,提供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督促其提高自学能力的教学方法。

同伴反馈教学法应用于辅助局部解剖实验教学,即将局解实验课中学生预习报告环节由单一的教师反馈改革为同伴反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进而提高预习效果和教学效率,减轻教师负担。

一、对象与方法

1.教学对象

我校2013级临床本科定向4班50个学生随机分为两大组,每组25人。其中一组为对照组(常规教学组),二组为实验组(同伴反馈教学组)。所有学生均经过普通高考录取入学,随机分班,其年龄、性别和入学成绩均无显著性差异。

2.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法,即学生课前书写预习报告,由教师批改发回学生修订后再次收回由教师评阅。

实验组:采用同伴反馈法,将25名学生确定一个小组长。课堂上由组长将预习报告收齐,再随机分发给学生。将批改要求具体量化,报告内容60分,包括完整性30分和准确性30分;报告的书写40分,包括报告构思合理性20分和整洁性20分。同时要求批改的学生在预习报告错误和不足的地方指正并书写评语,被批改的学生收到报告后订正并附上体会。批改完后统一上交给教师修订。

本次实验共选取小腿前外侧区、膝部和小腿后区、臀部和股后区、胸区和腋区、上肢前面等这几次局部解剖实验内容实施同伴反馈法。教学过程如下:

实验组:

对照组:

3.评价方法

采用随堂测试验证两种教学方法的效果,并结合调查问卷分析学生对同伴反馈法的接受程度和教学效果。

二、结果

1.课堂测试

五次实验结束后,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了一次综合这五次实验内容的闭卷测试,均为重点掌握内容。测试事件事先不告知学生。

表1 随堂测试成绩比较

2.调查问卷

表2调查问卷

三、讨论

本次实验剔除了第一次实验大腿前区的实验课,意为第一次课让学生熟悉实验课及同伴反馈辅助教学的操作流程,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段,从第二次实验开始对不同组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法。实验课难度设计为渐进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学生互评这种反馈形式,学生的实验预习报告一次比一次写得有条理,也越来越多地用自己的思维去构思归纳和总结实验内容,这是对知识的一次巩固。报告互评发回学生手中,修订完之后学生都写上体会,虚心接受其他同学的意见,并认真修改,形成一种良好的你追我赶、互相帮助的学习氛围。

五次实验课跨度为18天,至随堂考试又隔了5天,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掌握的知识在一周后记忆只剩下20%左右,只有及时、多次地复习巩固知识,才可能在间隔时间较长的情况下仍然保有较多记忆,通过随堂测试的成绩可以看出,与实验组相(4%)比较,同伴反馈教学组40分以上高分段学生(16%)显然更多,可能是因为同伴反馈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要熟悉实验内容,才能找出同伴预习报告中的不足和错误,提出自己的批改意见,因此实验组学生对于实验内容准备比对照组更充分(在课前提问回答中也得到体现),在批改的过程中又进行了二次复习,巩固了知识,在知识点记忆的条理性上得到了提升,同时在得到同伴的反馈意见后,修订和反思也起到了加强记忆的作用。另外,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接受同伴反馈教学法(92%)并接受同伴的批阅意见(88%),大多数学生认为批改他人的预习报告能使自己受到启发(72%),约半数学生认为同伴反馈教学法能从不同方面促进其认真对待预习环节,即学生认可同伴反馈教学法对他们是有帮助的。由此可见,同伴反馈作为局部解剖实验课预习报告环节的辅助教学,可以起到与教师反馈同等的作用,甚至在知识的巩固上略胜一筹。

同伴反馈的不足之处在于,少部分自觉性不高的学生,对待学生的报告或批阅意见仍然懒散,随堂测试0~20分低分段学生(28%)并没有比对照组(20%)减少,反而略多于对照组。因此,同伴反馈教学法应当制订相应的奖惩措施适当激励,使得此教学法被认真贯彻,才能充分发挥它提高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另外,受学生本身专业素养的局限,在批改学生预习报告的过程中难免漏批或者批错,这可能也是认为“通过其他人对自己报告的评阅受到启发”(48%)的学生数目远不如认为“通过批改其他学生的报告自己受到启发”(72%)学生数目的原因,因此教师第二稿的批阅也非常重要。

总之,同伴反馈教学法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它是一种合作学习,对医学定向生解剖实验课预习效率的提高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单一的教师反馈使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在批阅上,从而压缩了监管学生局部解剖操作的工作时间,同伴反馈教学法将教师从沉重的批阅任务中解放出来,并对知识的巩固起到促进作用,适应医学定向生学情特点,教学效果较好,在医学定向生局部解剖实验课中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辅助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陈雄林,曹小明,许晓源.定向免费医学生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2,21(5):494-496.

[2]倪丽冰.关于同伴反馈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应用的文献综述[J].东南传播,2013(10):140-143.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同伴反馈教学法在医学定向生局部解剖教学中的应用。选取了我校2013级临床本科定向4班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的教学方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教学组)和实验组(同伴反馈教学组),通过随堂测试和调查问卷评估、对比、探讨两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随堂测试成绩显示,两组学生的分数多集中在20分至40分之间,这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较符合;与对照组(4%)比较,同伴反馈法教学组40分以上高分段学生数(16%)明显更多,中、低分段学生数则不相上下。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接受同伴反馈教学法(92%),并认为通过批改其他学生的报告自己受到启发(72%),约半数的学生认为同伴反馈教学法能督促自己更认真地对待预习报告。因此,同伴反馈教学法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与教师反馈具有同等教学效率,甚至在知识的巩固上优于教师反馈教学法,将其应用于医学定向生局部解剖教学环节中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效率。

关键词:同伴反馈;局部解剖教学;医学定向生

长期以来,我校局部解剖学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在课前书写预习报告,课堂中分组局部解剖操作;教师批改预习报告,指导局部解剖过程。预习报告要求学生在课前将实验目的、实验内容、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随着我校响应2010年国家要求开始招收订单免费定向医学生,教师日渐发现原有的实验教学方法不是很适合了。原因在于,每学期教师要带两轮实验课,每个班都有40~60名学生,教师工作繁重,既要按时批改完预习报告,又要兼顾指导学生的局部解剖实验操作过程。教师和学生不能做到“一对一”的交流,而医学定向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综合素质相对薄弱,有的学生因为工作已经定好,或者不是很想毕业后去艰苦的基层工作等原因,情绪不稳定,学习松懈,对待实验马虎了事,不重视教师的反馈意见,因此极需要一种既能解放教师于繁重批阅任务,又能提高医学定向生学习热情,为其设置一系列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环节,提供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督促其提高自学能力的教学方法。

同伴反馈教学法应用于辅助局部解剖实验教学,即将局解实验课中学生预习报告环节由单一的教师反馈改革为同伴反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进而提高预习效果和教学效率,减轻教师负担。

一、对象与方法

1.教学对象

我校2013级临床本科定向4班50个学生随机分为两大组,每组25人。其中一组为对照组(常规教学组),二组为实验组(同伴反馈教学组)。所有学生均经过普通高考录取入学,随机分班,其年龄、性别和入学成绩均无显著性差异。

2.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法,即学生课前书写预习报告,由教师批改发回学生修订后再次收回由教师评阅。

实验组:采用同伴反馈法,将25名学生确定一个小组长。课堂上由组长将预习报告收齐,再随机分发给学生。将批改要求具体量化,报告内容60分,包括完整性30分和准确性30分;报告的书写40分,包括报告构思合理性20分和整洁性20分。同时要求批改的学生在预习报告错误和不足的地方指正并书写评语,被批改的学生收到报告后订正并附上体会。批改完后统一上交给教师修订。

本次实验共选取小腿前外侧区、膝部和小腿后区、臀部和股后区、胸区和腋区、上肢前面等这几次局部解剖实验内容实施同伴反馈法。教学过程如下:

实验组:

对照组:

3.评价方法

采用随堂测试验证两种教学方法的效果,并结合调查问卷分析学生对同伴反馈法的接受程度和教学效果。

二、结果

1.课堂测试

五次实验结束后,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了一次综合这五次实验内容的闭卷测试,均为重点掌握内容。测试事件事先不告知学生。

表1 随堂测试成绩比较

2.调查问卷

表2调查问卷

三、讨论

本次实验剔除了第一次实验大腿前区的实验课,意为第一次课让学生熟悉实验课及同伴反馈辅助教学的操作流程,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段,从第二次实验开始对不同组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法。实验课难度设计为渐进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学生互评这种反馈形式,学生的实验预习报告一次比一次写得有条理,也越来越多地用自己的思维去构思归纳和总结实验内容,这是对知识的一次巩固。报告互评发回学生手中,修订完之后学生都写上体会,虚心接受其他同学的意见,并认真修改,形成一种良好的你追我赶、互相帮助的学习氛围。

五次实验课跨度为18天,至随堂考试又隔了5天,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掌握的知识在一周后记忆只剩下20%左右,只有及时、多次地复习巩固知识,才可能在间隔时间较长的情况下仍然保有较多记忆,通过随堂测试的成绩可以看出,与实验组相(4%)比较,同伴反馈教学组40分以上高分段学生(16%)显然更多,可能是因为同伴反馈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要熟悉实验内容,才能找出同伴预习报告中的不足和错误,提出自己的批改意见,因此实验组学生对于实验内容准备比对照组更充分(在课前提问回答中也得到体现),在批改的过程中又进行了二次复习,巩固了知识,在知识点记忆的条理性上得到了提升,同时在得到同伴的反馈意见后,修订和反思也起到了加强记忆的作用。另外,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接受同伴反馈教学法(92%)并接受同伴的批阅意见(88%),大多数学生认为批改他人的预习报告能使自己受到启发(72%),约半数学生认为同伴反馈教学法能从不同方面促进其认真对待预习环节,即学生认可同伴反馈教学法对他们是有帮助的。由此可见,同伴反馈作为局部解剖实验课预习报告环节的辅助教学,可以起到与教师反馈同等的作用,甚至在知识的巩固上略胜一筹。

同伴反馈的不足之处在于,少部分自觉性不高的学生,对待学生的报告或批阅意见仍然懒散,随堂测试0~20分低分段学生(28%)并没有比对照组(20%)减少,反而略多于对照组。因此,同伴反馈教学法应当制订相应的奖惩措施适当激励,使得此教学法被认真贯彻,才能充分发挥它提高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另外,受学生本身专业素养的局限,在批改学生预习报告的过程中难免漏批或者批错,这可能也是认为“通过其他人对自己报告的评阅受到启发”(48%)的学生数目远不如认为“通过批改其他学生的报告自己受到启发”(72%)学生数目的原因,因此教师第二稿的批阅也非常重要。

总之,同伴反馈教学法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它是一种合作学习,对医学定向生解剖实验课预习效率的提高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单一的教师反馈使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在批阅上,从而压缩了监管学生局部解剖操作的工作时间,同伴反馈教学法将教师从沉重的批阅任务中解放出来,并对知识的巩固起到促进作用,适应医学定向生学情特点,教学效果较好,在医学定向生局部解剖实验课中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辅助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陈雄林,曹小明,许晓源.定向免费医学生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2,21(5):494-496.

篇5:临床医学局部解剖学模块式教学的研究论文

适用专业:

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

课程简介:

局部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的各个局部结构的变化规律和特点,包括由浅入深的组成结构、形态特点及其层次和毗邻关系的科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一门“桥梁”课。它是临床医学,特别是外科学、妇产科学等手术学科的重要基础学科,是人体解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意义。局部解剖学重在尸体解剖操作,熟悉常用器械的使用,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在解剖操作过程中,密切结合理论,熟练掌握支配各个局部和重要器官的血管神经走向及其毗邻关系,掌握常见结构的变异情况,要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思考,为临床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教材分为头部、颈部、胸部、腹部、盆部与会阴、脊柱区、上肢和下肢等8章,每章除了概述和各个局部的分区外,还包括临床病例分析和局部解剖操作2节,要求在学习过程中,用解剖学的知识对病例进行分析,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评方式:

闭卷,百分制

使用教材 1.《局部解剖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刘树伟 李瑞锡主编,2013年

第一章 头部

【考试要点】

一、概述

1.头部的境界与分区。

2.表面解剖:体表标志(眶下孔、颏孔、翼点和颧弓等)的定位和临床意义;体表投影(脑膜中动脉的投影等)。

二、面部

1.面部分区 2.面部浅层结构:

(1)皮肤及浅筋膜:特点,颊脂体概念。(2)表情肌的配布。

(3)面部血管的行程、分布及特点。

(4)面神经的分支分布(重点下颌缘支与面血管的关系);三叉神经末支的及其出孔位置。

3.面侧区:(1)面侧区概念

(2)腮腺咬肌区:腮腺的形态和位置(毗邻),腮腺咬肌筋膜的概念,腮腺导管的位置及体表投影,以及穿经腮腺的结构。

(3)面侧深区(颞下窝)的位置和内容。(4)面侧区的间隙概念(咬肌和翼下颌间隙)和临床意义。

三、颅部

1.颅部的组成。

2.颅顶:境界、层次及各层的结构特点(包括头皮概念、血管神经的来源和分布等)。

3.颞区境界层次及各层的结构特点。4.颅顶骨结构特点。颅底内面结构特点。5.通过海绵窦的结构及临床意义。6.颅内、外静脉的交通。

第二章 颈部

【考试要点】

一、概述

1.颈部的境界,颈部分部和分区。2.表面解剖(体表标志和体表投影)。

二、颈部层次结构浅层结构

1.浅层结构:颈阔肌、浅静脉及皮神经的分布。2.颈筋膜及筋膜间隙。

三、颈前区

1.舌骨上区:颌下三角的构成及内容。颏下三角的构成

2.舌骨下区:颈动脉三角的境界、内容。肌三角境界和内容(甲状腺的形态与被膜、位置与毗邻,甲状腺有关的血管和神经;气管颈段前面的层次结构,毗邻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四、胸锁乳突肌区和颈根部

1.胸锁乳突肌区的范围和内容(颈动脉鞘的构成、内容及毗邻关系;颈袢的组成、位置分支支配;颈丛的位置;颈交感干的组成、位置)。

2. 颈根部的范围和内容(以前斜角肌为重要标志:胸膜顶、锁骨下动脉、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锁骨下静脉、迷走神经以及膈神经的位置;椎动脉三角的组成和内容)。

五、颈外侧区

1.颈外侧区的境界和分区

2.枕三角的境界和内容(副神经位置和确定标志)。锁骨上三角的境界和内容(锁骨下动、静脉,臂丛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六、颈部淋巴

1.颈部淋巴结的分群。

2.颈部各群淋巴结中局部淋巴结名称、位置及流注关系,及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第三章 胸部

【考试要点】

一、概述

1.胸部的境界与分区 2.胸部的体表标志

二、胸壁

1.胸壁的层次、胸部皮神经分布的节段性和重叠性及其意义 2.女性乳房的位置。女性乳房的形态、构造、淋巴回流 3.肋间隙结构及血管、神经走行的排列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4.胸廓内动脉的行径、分支和分布

三、膈

1.膈的位置和分部 2.膈的裂孔

3.膈的血管、淋巴和神经

四、胸膜和胸膜腔

1.胸膜的概念和分部

2.胸膜腔的概念,胸膜隐窝和胸膜的体表投影 3.胸膜的血管、淋巴和神经

五、肺

1.肺的位置和体表投影

2.肺的结构:肺门的位置,肺根的构成及各结构的排列关系及其毗邻,支气管肺段的概念

3.肺的血管及淋巴回流

六、纵隔

1.概述:纵隔的概念、境界和分区,纵隔左、右侧面观。2.上纵隔

(1)上纵膈内器官结构层次

(2)胸腺的位置毗邻,上腔静脉及其属支(3)主动脉弓的毗邻,动脉导管三角的围成和内容(4)气管胸部的位置和毗邻 3.下纵膈

(1)前、中、后纵隔的位置及内容

(2)心包的构成、心包窦的位置,心包的毗邻和心的体表投影(3)食管胸部的毗邻,食管的血液供应、淋巴回流(4)胸主动脉的毗邻

(5)胸导管在胸部的行径,胸导管的毗邻(6)奇静脉与半奇静脉、胸交感干的位置(7)纵隔间隙的名称和位置

第四章 腹部

【考试要点】

一、概述

1.腹腔、腹膜腔的概念区别; 2.腹部分区法;

3.腹壁重要体表标志,部分重要脏器的体表投影;

二、腹前外侧壁

1.腹前外侧壁的层次及主要结构 2.皮神经的节段性分布特点

3.浅筋膜层:camper筋膜与Scarpa筋膜的分布与特点,浅动脉及浅静脉。

4.腹前外侧壁的肌及分布层次、相应结构 5.腹横筋膜形成的结构 6.壁腹膜的皱襞与陷凹

7.腹前外侧壁深层的血管与神经的分布 8.腹直肌鞘 9.腹白线与脐环

10.腹股沟管的位置,四壁,两口,内容,腹股沟斜疝直疝的区别 11.腹股沟三角

12.睾丸下降与腹股沟疝的关系,理解睾丸下降后形成的部分结构

三、结肠上区

1.胃的位置和分部;胃的动脉供应淋巴回流和神经支配;胃后壁穿孔易误诊为阑尾炎的原因;胃大部切除术时确定小弯、大弯及幽门的切口部位

2.十二指肠的分布;十二指肠大乳头和十二指肠球的位置及临床意义;十二指肠悬韧带的意义

3.肝的位置毗邻和体表投影;膈下间隙的组成及临床意义;

四、结肠下区

1.空回肠的位置,形态,血供,淋巴回流及神经分布; 2.肠系膜根的位置,系膜三角的概念,肠系膜窦的交通;

3.阑尾常见位置及炎症时常见体征,根部体表投影;成年与小儿阑尾各自的特点;阑尾的血供。

4.结肠的分部、位置与毗邻,血供,淋巴回流。

五、腹膜后隙

1.腹膜后隙的境界及交通,内容及结构排列关系。2.肾

(1)位置、体表投影、形态和构造。

(2)肾的毗邻。

(3)被膜和固定因素。

(4)肾门、肾窦和肾蒂概念,肾蒂内结构排序。

(5)肾段的概念。

(6)肾淋巴引流分组、分布及注入淋巴结。3.输尿管腹部

(1)位置、行径及体表投影。

(2)生理性狭窄。

(3)毗邻。

(4)主要动脉血供及静脉回流。4.肾上腺

(1)位置、形态及毗邻。

(2)动脉血供及静脉回流。5.腹主动脉

(1)起止、行径和分支。

(2)毗邻。

(3)不成对脏支: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以及它们的各分支的行径和分布。

(4)成对脏支的名称、行径和分布。

(5)壁支的名称和分布。6.下腔静脉

(1)起止、行径和属支。(2)毗邻。

(3)左右侧睾丸或卵巢静脉走形及注入比较。

(4)腰静脉与腰升静脉走形及相互关系,腰升静脉交通。7.乳糜池

(1)形态、位置和走行延续。(2)收纳淋巴干。8.腰交感干

(1)位置、组成和交通支。(2)腰交感神经节组成及位置。(3)内脏大、小神经。

(4)椎前节:腹腔神经节、主动脉肾节。9.腰丛

(1)位置和组成。

(2)主要分支、分布及支配区域。

(3)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生殖支分别与腹股沟管的关系。

六、临床病例分析

理解并能用相关解剖学知识分析病例4-1至4-6

七、腹部解剖操作

1.腹前外侧壁(1)旋髂浅动脉、腹壁浅动脉及伴行静脉的走行(2)Scarpa筋膜的附着

(3)腹股沟管的位置、围成、两口及经过内容(4)腹前外侧壁的肌肉及层次(5)腹直肌鞘的围成、特点及经过内容(6)弓状线的概念 2.腹膜与腹膜腔

(1)肝的位置和毗邻

(2)腹腔与腹膜腔的概念及境界(3)小网膜的位置及分部(4)大网膜的位置及围成(5)肝、胃、脾的韧带(6)十二指肠空肠襞的位置

(7)肠系膜、横结肠系膜和乙状结肠系膜的附着(8)阑尾系膜的形态和位置(9)腹膜腔分区及间隙(10)网膜孔的围成(11)网膜囊的围成

(12)腹前壁下份后面的腹膜皱襞名称 3.结肠上区

(1)胃的血管、淋巴结及神经(2)肝的脏面结构及第一肝门的概念(3)第二肝门的概念(4)腹腔干及分支

(5)肝十二指肠韧带的概念及内容(6)肝外胆道系统的概念及内容(7)肝门静脉的位置及属支 4.结肠下区

(1)十二指肠的位置、分部、内部结构及毗邻(2)大肠和小肠的区别

(3)阑尾的位置及寻找阑尾根部的标志(4)十二指肠悬韧带的概念及位置(5)肠系膜上动脉及分支(6)肠系膜下动脉及分支 5.腹膜后隙

(1)腹膜后隙的境界、交通及内容(2)腹主动脉及分支(3)下腔静脉及属支(4)上腹下丛的概念及位置(5)髂总动脉及分支

(6)肾的位置、毗邻、被膜及肾门结构(7)腹腔神经丛的概念及位置(8)内脏大、小神经的概念及位置(9)腰交感干的概念、位置(10)乳糜池的概念及位置

第五章 盆部与会阴

【考试要点】

一、概述

1.盆部的范围和分部

2.髂总动脉及髂外动脉的体表投影

3.常用的骨盆测量:棘间径、外结合径、下口横径、嵴间径

二、盆部

1.盆腔内脏脏器位置安排的规律性

2.盆内脏器的位置与腹膜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3.盆筋膜的配布,筋膜间隙的名称、位置、交通及临床意义 4.盆部的血管、神经分布的一般规律

5.男性、女性盆腔内的腹膜配布、形成的结构与腹膜腔陷凹 6.直肠的形态、位置、毗邻、血供及淋巴回流 7.膀胱的位置、毗邻及血供 8.输尿管的位置、毗邻及行径 9.前列腺的位置及毗邻

10.子宫的位置、毗邻、固定装置及子宫动脉的行径与输尿管的关系

11.卵巢、输卵管的位置与子宫阔韧带的关系。12.卵巢与输卵管的血液供应 13.闭孔神经、闭孔血管的行径及联属 14.腰骶丛神经与盆部大血管的安排联属

三、会阴

1.肛区

(1)肛门括约肌的组成和作用

(2)坐骨肛门窝的位置、境界及内容

(3)阴部内血管、阴部神经的行径和分支

2.尿生殖区

(1)会阴浅筋膜的延续关系

(2)尿生殖膈的构成

(3)会阴浅隙与会阴深隙的构成及内容,尿道各部破裂时尿外滲范围的解剖关系

(4)阴囊的构成,睾丸和精索三层被膜与腹前壁各层的延续关系

(5)阴茎的层次及血管和淋巴(6)会阴中心腱的构成

四、临床病例分析

五、盆部解剖操作

第六章 脊柱区

【考试要点】

一、概述

1.境界与分区:掌握脊柱区的概念、分部。熟悉脊柱各部的境界和分区。2.脊柱区的表面解剖:掌握肩胛骨、棘突、骶骨、尾骨、髂嵴和髂后上嵴、第十二肋、脊肋角的位置。熟悉以上各骨的骨性标志,计数棘突的重要标志。了解骶尾部菱形区的构成及其临床意义;骶管阻滞麻醉和骶神经阻滞麻醉的标志;脊肋角和肾的位置关系、第十二肋与胸膜的位置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二、脊柱区层次结构

1.层次结构

(1)掌握脊柱区的层次、枕下三角、腰上三角、腰下三角的范围、内容和意义。脊柱的整体观,椎管的构成。

(2)熟悉脊柱区的血管和神经。椎骨与颅骨、肋的连结,脊髓的血供。

(3)了解脊柱区的境界和分区。

三、临床病例分析

1.脊柱的连结的解剖学基础以及临床应用;肩背部骨的骨性标志及临床应用;肩胛区血管神经走形与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

2.脊柱区主要肌肉的神经支配及损伤后的表现;腰疝的解剖学基础。3.椎管内的结构以及临床运用。

四、脊柱区的解剖操作

1.切口

(1)掌握解剖操作中尸体的摆放位置。

(2)掌握枕外隆突、上项线、乳突、第7颈椎棘突、肩胛冈、肩峰、肩胛骨下角、第12肋、胸腰椎棘突、骶正中嵴、髂棘、髂后上嵴、骶角等的位置及其骨性标志。

(3)熟悉腰椎穿刺的部位,了解腰椎穿刺所经过的层次结构。

(4)掌握皮肤切口的名称、位置,应避免损伤的结构。

2.解剖浅层结构:脊神经后支浅出部位和分布规律。第1-3腰神经、枕大神经浅出的位置和走行,臀上皮神经的来源和走行;寻找第2胸神经后支的皮支的标志。

3.解剖深层结构

(1)解剖斜方肌和背阔肌:掌握斜方肌和背阔肌的位置和形态,副神经和颈丛分支与斜方肌的位置关系;熟悉背阔肌筋膜和胸腰筋膜、腹外斜肌的位置关系。

(2)观察浅层肌之间的三角:掌握听诊三角和腰下三角的位置、境界和临床意义。

(3)翻起斜方肌和背阔肌:掌握斜方肌和背阔肌的起止及其覆盖的血管、神经走行。

(4)解剖中间肌和腰上三角:掌握肩胛提肌、菱形肌、上后锯肌、下后锯肌的位置及其深面的血管、神经走行。掌握腰上三角的位置和境界。

(5)解剖背筋膜深层:掌握胸腰筋膜的起止、各层的组成和附着、所包裹的结构。

(6)解剖竖脊肌和横突棘肌:掌握竖脊肌的起止点、构成特点、功能。掌握横突棘肌的附着、分类、层次和功能。

(7)解剖枕下三角:掌握枕下三角的境界内容物。了解其入路。(8)解剖椎管:掌握椎骨和脊髓及脊神经的关系,打开椎管的操作要点,黄韧带的形态、结构。掌握脊髓的被膜,包括硬脊膜、蛛网膜和软脊膜的附着、形态结构特征及其形成的主要结构。被膜形成的间隙及其内容物。掌握脊髓、脊髓圆锥、终丝和马尾的结构特征。熟悉齿状韧带的形态结构特征,熟悉其临床意义。在尸体上能熟悉辨认椎间盘、后纵韧带、脊神经节、脊神经根、脊神经、脊神经前支和后支等重要解剖结构。了解可能造成压迫脊神经的因素。

第七章 上肢

【考试要点】

一、概述

1.上肢动脉干的投影: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尺动脉、桡动脉、掌浅弓、掌深弓

2.上肢神经干的投影: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

二、肩部

1.腋腔各壁的组成及其结构特点

2.腋窝的内容物,以胸小肌、喙肱肌、背阔肌为标志,掌握腋腔内血管、神经和腋淋巴结群的局部位置

3.乳房的局部位置及胸外侧壁的层次解剖

4.腋神经和旋肱后动脉的行径及其与肱骨外科颈的关系 5.肩胛区的肌肉和神经血管分布 6.三边孔及四边孔的组成和通过的内容物 7.肌腱袖的组成

三、臂部

1.臂屈侧的血管和神经的局部位置

2.以肱二头肌为标志,掌握该局部的血管和神经的联系 3.肱动脉的变异及肘关节动脉网的组成 4.桡神经和肱深动脉的行径及其与肱骨的关系 5.臂前区屈肌群和臂后区伸肌群的层次安排 6.肱骨肌管的组成

四、肘部

1.肘窝的境界和内容物 2.肘关节网的组成

五、前臂部

1.前臂前区的浅静脉

2.前臂屈肌群和伸肌群的层次安排

3.以旋前圆肌为标志,掌握该局部的血管和神经的联系

4.前臂屈侧上1/

3、中1/

3、下1/3三个不同局部的深筋膜,肌肉的结构特征以及血管和神经的位置联属关系

5.骨间后神经及其伴行的骨间后动脉的局部位置关系 6.桡神经主干和分支的行径及其毗邻联属关系

六、腕和手

1.腕掌侧韧带、腕横韧带、腕背侧韧带 2.腕尺侧管、腕桡侧管和腕管的组成和内容物 3.腕部深筋膜形成的屈肌支持带及通过韧带浅面及深面的结构 4.腕部深筋膜形成的伸肌支持带及该韧带向深部形成的6个小格以及各小格内通过的肌腱

5.手掌的层次结构及血管、神经的局部位置和分支分布范围 6.手掌的筋膜间隙,手指腱滑液鞘及手掌滑液囊的形态特点 7.手指掌侧结构特征

8.分布于手背的神经的来源及其局部位置 9.手指背侧层次结构及指伸肌腱的形态特点 10.鼻烟窝的组成及其与神经、血管的联属

七、临床病例分析

八、上肢解剖操作

第八章 下肢

【考试要点】

一、概述

1.下肢的境界和分区。

2.体表标志;对比关系(Nelaton线、Kaplan点);颈干角和膝外翻角;动脉干,神经干的体表投影。

二、臀部

1.臀部肌的层次;髋关节周围主要肌的止点及功能。2.梨状肌位置,梨状肌上、下间隙的概念和通过的结构。3.坐骨神经在臀区的位置、行程。其体表投影和常见变异。

三、股部

1.下肢的筋膜层次、阔筋膜、髂胫束、肌间隔及筋膜隔。2.卵圆窝的位置。

3.大、小隐静脉的行程,了解其重要属支、交通支、瓣膜及其临床意义。

4.腹股沟浅淋巴结的位置及引流区。

5.股前区肌的起止、功能,股内侧区肌的起止概况。6.股三角的构成及股三角内各结构的位置关系。7.股鞘的构成及内容,掌握股管及股环的周界。8.股神经和股血管的分支和分布。肌腔隙和血管腔隙。9.收肌管的位置、组成、内容及下口的位置。10.闭孔神经在股部的分布,闭孔动脉的分布。11.股后区肌的名称、起止和功能。

四、膝部

1.腘窝的周界及内容,血管和神经的排列关系和分支、分布。2.膝关节周围的血管吻合网。3.股后区肌的起止和功能。

五、小腿部

1.小腿后区结构层次和神经血管干的位置。

2.小腿前区和外侧区肌的功能,胫前动脉、腓深神经及腓浅神经的行程和分布。

六、踝与足部 1.足背动脉的位置。

2.踝部深筋膜的支持带,踝管的形成及通过的内容。3.膝、踝关节周围的肌及其运动。

4.足底皮肤、筋膜和肌的层次。足底部血管和神经的布局。

七、临床病例分析

1.下肢浅静脉的临床应用;下肢静脉曲张的解剖学基础;2.下肢骨的骨性标志及临床应用;肢血管走形与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

3.下肢主要肌肉的神经支配及损伤后的表现;4.股疝的解剖学基础。腹股沟浅淋巴结的临床意义。

八、下肢解剖操作

掌握剥皮术;下肢主要浅静脉(大隐静脉、小隐静脉)的辨识、追踪和暴露;下肢肌的修洁和显示;下肢主要动脉、静脉和神经主干的辨识、追踪和显示。

篇6:临床医学局部解剖学模块式教学的研究论文

1 改革教学内容适应专业特点和临床应用

2003年以前, 我校的口腔医学专业局部解剖学的教学大纲与临床医学专业相同, 但是由于学时相对较少, 实际教学中, 应讲授的知识不能全部覆盖, 而实验教学主要以示教为主。这样的教学安排, 使学生的学习面大而不全, 更不能体现其专业特点和临床应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 动手能力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经过近几年来的不断摸索和改革, 我们逐渐形成了适合我校口腔医学专业的授课内容, 在理论教学中采用讲授与问题教学法, 突出口腔医学专业特点, 着重讲授头颈部。实验教学以头颈部操作为主, 做到精而细, 同时兼顾其专业特点及临床应用, 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验教学以学生操作为主, 教师指导为辅,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实验教学中采用指导发现法教学, 各解剖小组 (6人) 按照教师提出的教学目的、要求及注意事项, 分工协作, 分别承担术者、助手、指导等角色, 每次课成员轮流担任各角色。在每次操作前播放实验录像, 演示各层次结构。在学生操作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予以引导、启发或讲解,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操作结束后, 教师根据实验情况以组为单位予以点评, 并作为平时成绩, 予以记录, 并针对实验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指出缺点和不足, 对优秀小组予以表扬, 激发学生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这种教学方法可使学生主动地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其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 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培养学生收集、运用信息及初步的科研能力

用课外科技活动来辅助课堂教学, 是培养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可靠方法。而对于学生初步科研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更是我们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主要目标。多年来, 我校一直利用课余时间, 组织学生进行以体调为主的课外科技活动,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在关键步骤予以指导, 鼓励学生发表初步的科研文章。另外, 每学期一开课, 我们就要求学生要完成一篇综述, 并指导学生确定题目及如何收集、分析、整理文献资料。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解剖操作技能, 还可以补充示教标本, 另一方面教会了学生收集、运用信息的方法, 培养了学生进行初步科研的能力。

4 采取多种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

学生的考核成绩分为基础知识考核与平时成绩考核, 两者各占一半。基础知识考核为笔试, 平时成绩考核分为实验操作成绩、课后作业成绩、综述成绩、课堂提问成绩。

课后作业是我们利用自编的《局部解剖学智能训练基础》配套教材, 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 学生进行课外填哑图、形象思维和综合归纳、解题、描绘线条图、综述撰写和论文习作五个环节的训练等外部物质活动, 逐步内化, 使认知活动达到知觉、表象、概念的水平, 并向智力活动转化。通过自我挖掘、探索和发现, 来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锻炼学生实践、临床思维和科研能力。①填哑图:目的是通过图像视觉媒介, 掌握结构的位置及名称, 在巩固基本知识的同时, 锻炼学生图象识别能力。②形象思维和综合归纳:局解内容较枯燥难记, 某些内容的掌握需有一定的记忆技巧, 学生可通过解剖知识的纵横比较或实物观察, 利用直观形象的把握、相关形象的移植和不相关形象的联系来增加学习兴趣, 还可通过总结某部分内容和记忆口诀, 联想妙语或形象简图, 锻炼学生的综合归纳和形象思维能力。③解题:通过名词解释、简答题、填写表格, 使学生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题, 在书本上找不到现成的答案, 需要将所学知识综合利用, 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全面考虑和综合判断的能力。④描绘线条图:解剖与绘图的结合是本学科传统, 在描绘线条图过程中, 除能熟悉结构的形态、位置及特点外, 还能培养学生精雕细刻、一丝不苟、目敏手准的技能, 为今后担当临床医生训练气质和手脑并用的协调性, 并掌握科研制图基本功。⑤综述撰写和论文习作:让学生就某点知识撰写一篇小综述, 使学生了解解剖综述的基本写法, 或利用现有标本材料和解剖操作中发现的变异, 完成一篇解剖学论文或个案报告, 培养学生自我深究知识的情趣和科学研究的基本功。并通过某一题目主持学生进行答辨, 来训练学生学会分析心理活动, 善于运用敏锐交谈、耐心说服的技能, 使学生开阔视野, 增加知识面以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通过上述五个环节训练, 在教与学活动中采用指导发现法教学, 组成一个丝丝入扣的培养学生智力和技能较为完整、系统、科学的教学活动体系。体现了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从低级到高级、从基本知识到临床实践这一循序渐进的教与学的过程, 它能克服填鸭式和死记硬背的被动式教学和学习方法。通过“授之以渔”, 使学生在轻松、探索的环境中加速智力与技能的形成, 具有一定的临床思维和科研能力[1]。

五年的时间使我们在口腔医学专业局部解剖学教学中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实用、完整的教学体系, 有机的把“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中可以达到的培养目标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今后我们将进一步积极探索更加有效、完整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上一篇:2016县第三次经济普查实施方案下一篇: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落实情况的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