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项目式

2024-05-12

模块化项目式(精选十篇)

模块化项目式 篇1

目前, 中职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中, 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导致中职数控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提升, 无法满足制造业对数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突出表现在:一是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不准;二是毕业生就业岗位辨析不清, 求全而不精;三是课程体系尚未完全打破学科体系, 课程结构与教学安排传统;四是课程内容未能与职业岗位任务充分衔接;五是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在课程教学中体现不够;六是课程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不紧密;七是课程体系改革相关配套机制不健全, 课程体系改革整体效果不明显。从而导致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用人标准存在一定差距, 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与职业生涯发展。

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工学结合、校企融通的人才培养改革的要求。构建一套操作性、实用性、针对性强, 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项目化、课程实施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显得尤为重要。广州市番禺区职业技术学校以“分类定制、校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指导, 在全面调研行业企业需求和深入分析数控职业岗位能力的基础上, 对构建中职数控专业工学结合的模块化项目式课程体系进行了有效的探究。

1 模块化项目式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1.1 中职数控专业的职业能力分析

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面向现代制造技术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 专业本身的技术性要求较高, 且制造业中新工艺、新技术层出不穷, 专业特性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 同时具备机械技术、电气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知识与技能。特别是在工艺编制与CNC程序编写时还需要有创造性智力技能。因此, 在设计课程体系时, 既要注重职业技能培养, 又要注重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培养, 兼顾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

根据区域制造业的调研, 中职数控毕业生主要面向的工作岗位有数控机床操作员、数控编程员、调机员、CAD绘图员、数控机床维护员、数控设备售后服务人员和数控车间管理员等。对相关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 数控专业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机械制图与CAD运用能力、电工技术能力、普通机床的操作能力、数控机床操作能力、数控加工工艺制定能力、手工编程与CAM编程能力、CAD二维三维造型能力、加工质量分析与控制能力和数控机床调试与维护能力等, 初步具备生产组织、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基本能力, 能分析、解决数控加工中的常见技术问题。

1.2 中职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准确定位中职数控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是科学构建课程体系的前提。部分中职学校数控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不准,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高或偏低, 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尴尬, 出现高不着低不就现象。根据岗位职业能力的分析,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趋势, 特别是考虑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中职数控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面向现代制造业, 从事数控机床操作、数控设备安装与调试、数控机床维修与保养、机械CAD与CAM、数控加工工艺编制等工作, 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3 模块化项目式课程体系的结构框架设计

在研究职业能力需求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基础上, 根据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的要求, 构建相互关联的课程模块。课程模块分职业基础、职业技能、职业拓展、职业训导四大课程模块。其中, 职业技能模块又分为通用技能、专业核心技能、专业拓展技能。各课程模块的功能具有指向性, 分别针对职业基本素质培养、职业核心技能训练、拓宽专业知识面、提升职业综合能力。模块化项目式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2 模块化项目式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课程体系构建, 须遵从职业教育规律和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律, 符合学生终身发展需要, 同时要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在模块化项目式课程体系的构建中, 遵从的原则如下:

2.1 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中职数控专业课程, 不管是专业基础课, 还是专业技能课, 都必须以应用为主旨,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让学生能做、会做。而落实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 首先要突出职业性, 其次是必须对学科课程模式作彻底改革, 再者是突破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等途径使教学与职业实践紧密结合。

2.2 落实多元整合的理念

多元整合是指要打破原有课程之间的学科壁垒和界限, 摆脱学科知识系统的束缚, 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以目标培养的实际需要作为内容取舍和结构组合的标准, 对课程内容作纵向和横向的整合。课程整合按职业工种的要求进行, 形成一门课程对应一个职业工种, 学成一门课程就能胜任一个岗位工作。如普通车削加工技术, 按车工中级职业标准的应知与应会要求, 课程内容整合了普通车床的安全操作规程、车床的结构、车工工艺编制、刀具刃磨、机床维护等知识与技能。特别要强调, 课程内容的多元整合绝不是几门课程的简单叠加或随意拼凑, 而是必须根据知识和能力的内在联系、相互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有机整合。

2.3 注重课程的逻辑性与系统性

设计课程结构, 排列课程先后时, 要注重课程间的逻辑关系, 遵循由简到繁, 循序渐进的原则, 合理安排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 注重整个课程结构的系统性。如最先安排机械制图课, 后续专业课程的识图与制图问题就解决了, 又如一般先学习车削加工, 后学铣削加工, 先学二轴加工, 再学三轴加工, 层层推进。

2.4 突出课程体系的开放性

为满足中职学校推行工学结合的需要, 课程体系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 能对机械制造业的新技术与新工艺做出快速反映, 可根据实际需要及时在内容上吐故纳新, 在结构上调整组合, 灵活调节。特别是在校企互动, 可需根据企业要求和技术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便于学生获得最新的知识、技能。

3 模块化项目式课程体系的构成

3.1 课程模块的划分与逻辑结构

课程模块的具体构与如图2所示。职业基础模块课程分两大块, 一是培养职业人综合素质所需的文化基础课, 包括语、数、英、德育、体育、计算机应用等基础课程;二是夯实专业基础理论与知识的专业基础课, 主要包括机械制图、识图、CAD软件运用、机械制造基础知识、电工技术等。职业技能模块课程是专业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 根据职业能力分析, 对应的核心课程主要钳工技术、普通车削加工技术、普通铣削加工技术、数控车削加工技术、数控铣削加工技术 (或加工中心加工技术) 、电加工技术、数控设备安装与维护技术和机械零件检测技术等。职业拓展模块主要拓展专业的应用领域, 突出专业方向性, 深化部分较高技术领量, 培养中高端数控复合性人才, 主要包括加工中心加工技术、模具加工技术、三维设计、数控车铣复合加工技术等。职业训导模块课程主要强化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训导, 课程可在校内工学结合的实训基地完成, 也可在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完成, 主要包括普通车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等工作岗位的训练, 确保学生毕业能“零距离”的上岗。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成中, 四个模块的课程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 各模块内部具有逻辑性, 且整个课程体系也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3.2 开发核心项目课程

以“专业课程与职业岗位对接,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的理念为指导, 依据行业、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 以职业标准为参照, 按理实一体化、工作过程导向和岗位能力渐进的设计思路, 构建工学结合的核心项目课程。使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对应一项职业工种, 课程知识按职业工种中级工的应知与应会标准整合, 课程内容项目化, 课程结构由学科体系结构变为岗位任务渐进结构。通过项目任务的实施, 让学生体验完整工作过程, 逐渐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变。具体如下表所示:

在项目课程的开发中, 教学项目应源自于工业企业典型生产任务, 且必须注重项目间的逻辑结构, 序化教学项目时遵循由简到繁、由局部到综合、由单一项目到综合项目的原则, 突出项目内容的应用性、先进性和前沿性, 既重视专业应用理论, 又注重职业能力, 淡化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突出实用性、应用性。

4 模块化项目式课程体系的实施

4.1 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

为确保工学结合的模块化项目教学课程体系的实施, 必须建设生产性的实训基地, 使专业实训基地满足“设备生产化、理实一体化、环境职业化”的要求, 实训基地能面向企业开展产品生产和技术服务。在专业实训基地环境布置方面, 注重营造具有浓厚职业特性的专业文化氛围。在实训基地的管理上, 引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 按企业员工身份管理学生, 营造真实的生产环境。实现“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 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性格。

4.2 打造“双师型”的教学团队

数控专业技能性与实践性强, 对教学团队的素质要求较高, 因此, 教学团队是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为配合工学结合的模块化项目式课程体系实施, 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中, 可采取“引进”和“培训”的措施, 从相关企业引进了高技能人才, 或通过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专、兼职任教, 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社会实践, 打造“双师型”的教学团队。使教师团队不但熟悉企业生产管理, 精通一到两项专业能力, 同时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

4.3 实施生产性项目教学

为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对模块式项目化的课程体系的实施时, 必须采取工学结合的项目教学, 将教学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教学项目的加工任务尽量来自于企业的真实产品, 教学组织与劳动生产组织对接, 产品质量检验与企业品质管理规范相符, 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完全对接。项目教学实施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强化小组合作的探究式学习, 在提升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同时, 培养学生的制订计划、生产组织管理、团队协作、人际交流等社会能力。

4.4 开发理实一体的项目教材

为配合项目教学的推进, 须编写以项目为载体的理实一体化的项目教材。项目教材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 项目任务来源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 并经学习化改造, 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体现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 确保教材能够符合项目教学的实施要求。

4.5 建立与课程配套的教学资源库

在项目课程的教学实施中, 教学资源的丰富与否将直接影响到项目教学的顺利实施, 并影响项目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 还必须围绕项目教学的实施建立与项目课程配套的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库包括:课程标准、教学素材、课件、案例、数控设备与仪器操作说明书、编程说明书、数控行业发展资料、专业工具书等。教学资源库对学生开放, 为学生在项目实施中提升支持与帮助。

5 结束语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与时俱进的工作, 需要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不断结合数控技术领域出现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探索出更加合理、系统、实用的课程体系。从而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 逐步将教育教学改革引向纵深。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能力现实化视野中的我国职教课程改革基本命题[J].职教论坛, 2010 (12) :4-9.

[2]王桂明.基于就业岗位需求的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策略[J].新课程研究, 2010 (11) :9-11.

[3]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5) .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指要 篇2

经过一年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各基层学校针对学科特点,进行了多维度、多层次、多环节的课堂教学改革和课堂观察研究,“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渐被全体教师理解、认可、接受、施用和创新。“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是适合我市教情、学情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高效学习模式。该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该教学模式的深入实施有效地推进了我市课堂教学改革,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变化,有效地落实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已成为学生常态的学习方式。由于“模式”往往带有很强的限制性和单一性,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统一的教学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的生成和创新,这背离了我们推广该教学模式的本意。因此,我们在前期实施“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实施“‘六模块’建构式课堂”。

一、实践提升:从教学模式到建构课堂

由于受“环节”、“模式”影响,部分教师把“三案”简单理解为一节课的三案,把“六环节”理解为一节课必需具备的六个操作步骤,教学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创造性,造成部分课堂教学环节机械、僵化,部分教师不能根据学习内容、学习情境灵活选择不同“环节”建构课堂,阻碍了该模式的推进,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我们经过深入的课堂观察、调查研究、专家引领,反思提升,将“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提升为“‘六模块’建构式课堂”。

新课程理念强调确立“学生主体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建构主义理论正是倡导学生主动建构,自主学习。建构主义是极富前景的学习理论,它对指导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有着深远的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不是通过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知识就可以完成的,知识不只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建构主义认为:首先,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他们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其次,强调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主体建构的过程,要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教师不能直接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要组织、引导,使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再次,关注学生学习的个性化特征,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获得合理的个人经验的内化。还要看到,知识的建构不仅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因此,课堂上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活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以及对课堂社会环境和情境的营建成为获得学习成效的重要途径。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和建构主义观点是一致的。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是育人的主渠道,这里所说的课堂不仅指常规意义上的课堂45分钟,还包括课前和课后,涵盖学习的完整过程。课堂的本质应该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课堂应该是系统的、动态的、不断建构生成完善的。因此,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托,将“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提升为“‘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继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建构课堂:从模式到变式,从单一到多元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是“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的完善和升华,基本理念和核心“要素”不变,在使用时更突出灵活、实用、科学、有效,更具有易于接受和便于操作的优点。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依据不

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班级的学情等实际需要,灵活选择、整合与建构。实现课堂由统一模式到多种变式,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六模块是指:自学质疑模块、交流展示模块、互动探究模块、精讲点拨模块、矫正反馈模块、迁移运用模块。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确定适宜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系统把握教材和适当整合其他教学资源,灵活选择运用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运用六模块,建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对话交流、动态生成、合作共享,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的课堂。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示意图如下: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教学流程示意图如下:

说明: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教学流程示意图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需要,灵活选择由学生到学习结果的一条或几条途径进行课堂建构。图中的箭头尝试性地表示了各模块间的先后顺序和逻辑关系。

三、基本理念:从被动听讲走向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传统教学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个弊病: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全部教学设计理论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按这样的理论设计的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更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规范办学的背景下,以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为宗旨,立足学生的主动发展,以“学”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能学不教”的基本原则,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展示欲,努力创设“活动的课堂,开放的课堂”,力争实现“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兴趣和爱好还给

学生,把快乐和健康带给学生”。

在“‘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教材内外、课堂内外的知识本身同客体世界状况的对话,还要引导学生注重与教师、其他学生平等的对话,还要实施同自身的对话,探索自我。课堂是动态的、生成的、不断建构的,在建构中师生共同成长。“‘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扩大了学生的学习内涵,重视关注学生自身学习精神的培养,把教育关系的重心放在孩子而不是知识本身上,因为“只有在孩子成为他自己的教育过程的真正的主动者时他才能获取知识和能力”。这种学习不仅把学习指向外在的知识,也指向自己的内心,进行自我反思,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调动学生课内、课外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促其自我监控、反思、表达、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使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这时,教学也成为“反思性实践”活动,教师也在课堂中展开“意义与关系的重建”,是同教育内容对话、同儿童多样的认识对话、同自身的对话而展开教学的,使教师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教得有法、教得精练、教得有效,也促使教师自我反思,提高自身能力与素质,获得精神上的滋养。在这种“‘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中,每一个学生也同教师一样展开反思性思考,彼此沟通并触发各种思维和探究活动,因而教育的过程是动态发展的。这种动态发展的推动力,就是教师实践过程中的反思与认识、实践与改进的活动。换言之,在这种“‘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地位在不断的变化和调整。从基本理念的角度来看,“‘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与“三案·六环节”教学是一脉相承的。

在全省规范办学的背景下,必须还课堂于学生,要在前期实施“三案·六环节”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六模块’建构式课堂”,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让课堂真正成为高效课堂。“‘六模块’建构式课堂”高效课堂,要进一步实现下列转变:从只强调教学目的要求“恰如其分”,到提倡突出“学生发展为本”的目标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的转变;从课堂安排以全班学生“可接受程度”为依据,到强调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的转变;从只按大纲教材预设教学内容和问题,到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及学生已有生活经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独立思考的转变;从教师通过教学“指引和示范”影响和促进学生发展,到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转变;从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到让学生尝试、合作、探索、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转变;从“教师引导”、“学生配合”的师生合作方式,到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转变;从教学效果评价仅关注当堂反应,到关注学生“潜能发挥”和是否有利于提高“后续学习水准”的转变等等。

四、基本操作:“三案”、“六模块”操作要求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实施中,“三案”的操作要求:

“教案”设计要注意突出教学思路、学生学习过程,学案中学习问题的解决方法,注意引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学案”要立足学生实际,突出引导功能,注重问题设计的趣味性、情境性、针对性、启发性、层次性和引导性;“巩固案”中的作业形式要多样,有习题,也有活动任务,还有拓展迁移。“三案”的设计要注意遵循整体性原则、问题性原则、参与性原则、方法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探究性原则、服务性原则等,设计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充分发挥备课组和教研组(室)教师的集体智慧。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实施中,“六模块”的操作要求: 1.自学质疑模块

本模块要指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阅读相关学习素材进行自主学习,尝试知识建构,基本解决学案中的相关问题,完成基础练习,提出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可提前发放学案,让学生利用课外和自习课等时间完成,也可以在课内前半部分完成学案。也可于周五放学前下发下一周的学案和一周的学习巩固案(每科一份份量适中的巩固练习)。

要求学生:①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根据学案和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自主学习,养成独立阅读、思考、完成知识建构和基础练习的学习习惯。②先看书后做题。研读教材时不浮在表面,应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知识的内涵,弄清知识点和尝试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等。在围绕学案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后再做学案上的问题。③循序渐进完成学案。通过自学能解决学案中一半以上的问题,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案中更多的问题,然后带着强烈的展示欲和求知欲进入课堂。建议使用双色笔完成学案,课前自学、合作学习时用黑笔,课堂及课后修改时用红笔。④注重纠错反思。学案上能做和会做的问题要准确规范完成。确因能力要求过高,自己不能做的可以不做,在课堂或课后用红笔完成。在学案上的指定地方把本节课的内容梳理成网络;同时反思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⑤两次上交学案。一是课前做好的学案,上课前交任课教师审阅,以便教师了解学情;二是将用红色笔改过的学案再一次交任课教师审阅,用以查验学习情况。对课堂上还没有解决的问题由科代表或组长汇总交给任课教师,教师在下节课或在单元小结时解决;也可以在教师辅导答疑时解决。⑥及时整理学案:保存好所有的学案,作为课堂笔记,以备复习时查阅。

2.交流展示模块

本模块要交流展示学案中学习问题的思维过程和解题方法,教师要善于组织互动交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通过交流展示共享学习成果。可先小组交流展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展示,最大限度地扩大交流展示的面。

学生行为:上课时学生板书、展示、交流发言、质疑、互动(形式不拘,服从教学实际需要)。①交流展示的同学声音要洪亮,口齿要清晰,教师要倾听并关注同学的反应。不要频繁打断学生发言,要注意倾听与归纳。板书的同学书写要规范,图文要清楚,符号要准确,尽可能精炼表达。注意突出展示清楚解题思路、解题方法。②其他同学要主动质疑和补充,促进课堂互动生成。③按照学生自愿组合、互帮互助、充分发挥个人特长的原则,组成学习小组,每位学生都要积极参与活动。要注意轮换小组代表,注意学生自发交流展示与教师临时指定交流展示人员相结合。其他同学观察展示、思考正误,注意质疑、矫正。

教师行为:观察学生交流展示中讨论和板书的问题答案,倾听学生的发言,进一步把握学情,考虑调整互动探究的问题、精讲点拨的要点等。在对学生交流展示进行评价时,要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追求的境界,目的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要营造民主的氛围,提倡学生创新,着力点定位在学生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上。

3.互动探究模块

本模块要选择具有探究价值的质疑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教师要为互动探究提供材料支撑和方法指导,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指导,尊重学生人格,鼓励大胆质疑,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探究氛围。

互动探究问题的选择。一是选择有助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成的问题进行探究,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经验进行预设;二是选择学生自学中发现的困惑和疑点进行探究,注意这些困惑和疑点应是本节学习的核心内容或对核心内容的理解不可缺少的。对多个问题进行探究时可分配给不同的学习小组,使每个小组都有明确的探究任务,通过小组各个成员的合作,把自己负责的主要问题探究透彻,在下一步交流互动中让全班共享探究过程和探究结论。

师生行为:鼓励个人先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形成一定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组长组织组内认真讨论,逐步形成解决问题方案,并按方案去解决问题。还可讨论形成本组的交流展示方案,为交流作准备。教师在此阶段内应巡视班级各小组的活动,主动参与1个或几个小组的探究活动,关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或奇特想法,及时把握学情,一是为下一步的交流掌握第一手材料,二是可适时调控各组的探究进展和探究方向。在班级交流时注意适时点评(有时需要精讲),不能放任,应中肯、恰当评价,使评价既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又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观点和解题思路等。4.精讲点拨模块

本模块要针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进行精讲点拨,要注重剖析知识要点,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还要针对学生学习的疑难问题进行点拨,对疑难问题点拨时要注意学习层次,注意点拨的范围,注意把握教学难度等。

教师行为:针对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精讲点拨或调控。如,各组完成任务中的精彩表现,不足之处,教师要予以激励性评价和矫正性评价;有些知识与方法,学生难以在现有的认知水平上去认识和体会的,教师要予以精讲点拨、补充。精讲点拨要到位而不越位,要把握好度;要把握时机适时进行,不要频频打断学生的发言;教师语言要简洁、精炼,准确、规范,形象、生动;讲解重点要突出,要有变式讲解;例题要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难点突破要有阶梯设计;要给学生留有消化、思考的空间。对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迂回一下,设计阶梯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逐步达成学习目标。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适时引导学生突破学生自学不会、探究不出的疑难问题,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功能,同时要注意发挥传统教学手段(如板书、板图、挂图、模型等)在教学中的作用。

5.矫正反馈模块

本模块要注意收集反馈信息,完成反馈习题,进行针对性的矫正教学。要重视“双基”的矫正反馈,确保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

矫正反馈要注意突出针对性、及时性、层次性和有效性。在此模块,对学困生的辅导工作要做到“三优先”,即优先辅导学困生;优先表扬学困生;优先让学困生交流展示。反馈体现在学案收改时、抽查时,在学生交流展示时,在互动探究情况的把握时,在课堂生成问题的解决时,在二次上交学案时等,矫正可随时进行,也可专段时间进行,可在精讲点拨前进行,也可在下节课开始前进行。

6.迁移应用模块

本模块要完成巩固案中的习题,及时巩固学习效果,拓展思维,形成相关技能。迁移应用的题型要多样,要有书面的和操作性、实践类问题。还可设置思考题、必做题、选做题等。要让学生通过一定的迁移应用训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的提取与处

理能力。

在进行迁移应用训练时,要注重独立性、规范性,要及时反馈、收交和批改。对迁移应用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矫正,及时进行变式练习。

五、整体把握:各案、各模块在建构式课堂中的作用与联系

“三案”的设计与使用是“‘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实施的基础。“三案”中的“学案”是“‘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实施的关键,是自学质疑模块开展的依托,其主要作用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学、建构、质疑,为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等模块开展提供话题、主题等;“教案”是“‘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实施的保证,其主要作用是明晰课堂建构思路,设计指导学生自学质疑,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和互动探究的方法,预设课堂可能生成的问题及处理方法,准备精讲点拨的内容和矫正反馈的练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巩固案”是迁移运用模块功能体现的方式之一,其主要作用是突出学以致用,通过必要的习题与实践作业等巩固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的学习结果,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水平。

模块化项目式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项目式;模块化;教学质量

《工厂供配电技术》课程是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它与企业供配电系统和变电所直接对应,主要介绍企业供配电系统和变电所设计运行维护与检修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其工程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有较强的可控性,但却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更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为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创新工厂供配电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笔者结合自身多年供配电教学实践,探索了一套项目式模块化教学模式。

一、优化课程教学设计理念和思路

按照“课程体系工作过程导向化、课程内容项目化、课程教学一体化”的思路,遵循高职人才培养规律,分析课程主要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归纳课程所需人才的素质、能力和知识要求,听取浙江图维电力能多家单位意见,围绕供配电系统职业岗位的关键能力要求,从适用的角度出发,共同制订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形成具体工作任务。在教学内容上简化与生产实际应用关系不是十分密切的理论知识和繁杂计算,实现知识结构的重构,通过项目教学的形式把各章节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到各个项目模块中,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课程教学内容,突出实际应用。通过教学做一体的现场教学环境,使学生做到能说原理,会计算,知选择、会画图、熟运行操作,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本课程涉及内容广泛,知识量信息量很大,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建构知识。以实际项目设计为主线,可以有效组织教学内容,同时增强内容间的逻辑性和可理解性。按照这样的思路,笔者提出二种做法,一种是从一次电路分析到二次电路,穿插补充供配电运行维护和检修的相关知识,电气设备的型号、结构和工作原理等内容,让学生掌握电气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也有利于幫助学生建立供配电系统整体概念。并结合停送电操作、倒闸操作、继电保护、自动装置、课程设计等各个项目模块。另一种参照刘介才老师项目化教材内容安排将授课顺序调整为:供配电系统基本知识、变配电所主要电气设备、变配电所位置的选择结构与布置、负荷与短路数据计算、供配电所主要电气设备选择与校验、变电所主结线方案、供配电系统的保护及二次回路、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维护与检修试验。

三、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对职业学校学生分析的结果表明,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一般来说,其逻辑数理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差,而空间视觉、身体动觉及音乐节奏等方面的能力则较强,是具有形象思维的个体。教育研究和实践都表明,不同类型和不同智能结构的个体,对知识的掌握、学习情境的要求也具有不同的指向性。教学不应是普通理论的复制而应更多地表现为特定的个体的事情,应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会与自己、与教师、与他人、与情境对话,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笔者认为大学教学应建立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全面发展。课程教学方法应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机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

(一)引导启发式教学法

在学生具有一定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力后,通过教师引导和启发,促使学生自主分析、探索方法、解决问题。如此,既可节约课时,又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加强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法

将项目分解成适合教学学时的几个子任务,分解工作量,使大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努力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比如在变配电所主接线图设计阶段,要求学生根据指定的设计要求,设计不同的方案草图,并通过分析比较挑选出最佳的电路。

(三)现场考察法

让学生实地参观学院变配电房、综合楼、教学楼、实验楼等,使学生对配电室、配电柜、测量表计、进出线、配电线路、配电箱、配电电器、设备供电线路、用电设备及供电设备的工作有个直观形象的认知。然后要求学生画出变配电房、综合楼、教学楼、实验楼等位置分布简图,变配电一次接线简图,写出进出线电压、变压器型号规格、中性点接地方式等。

(四)情境教学法

有目的的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产生明显的情感倾向和意志倾向。例如:供配电系统的运行操作这个项目中,在讲解变配电所的送电操作时,引进一个教学情境:高压侧装有隔离开合和高压断路器,低压侧装有刀开关和低压断路电路中,为使开关的闭合电流减到最小,大家认为哪种送电操作方案是正确的呢?然后提出三种假设,让学生依据已有基础知识和经验分析判断。通过这样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产生竞争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兴奋学生思维。

(五)适时转换课堂活动,维持高效的45分钟课堂

不管教学方法有多好,课堂分析有多精彩,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适时转换课堂活动十分必要。比如在短路计算及电器的选择校验模块中,在学生烦躁于繁琐的短路计算时,可以列举一个关于某继电保护设备所设置的整定值不合适,而导致的保护设备未能及时断开故障线路,从而导致整个干线全部停电,导致重大经济损失的案例,让学生从计算的抑制状态转换为兴奋状态,进而保持积极的心态进入“设备的选择校验”子任务,使教学活动有序有效进行。这里必须注意的是,转换课堂活动,不是转换教学内容,课堂上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教学内容围绕教学重难点开展。

创新供配电课程教学理念,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运用任务驱动、启发引导、情境创设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能力和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创新探索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介才.工厂供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陈胜军.改革课程体系突出创新能力培养[J].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

模块化项目式 篇4

关键词:项目模块,计算机电路课程,培养创新

1 项目式模块化教学的特点

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 打破原学科体系教学模式, 如何进行课程内容定向、课程内容选择和课程内容传授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尝试重组职教课程内容, 以项目为支撑的模块化教学, 已成为课程与教学领域的一个热点。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 它是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 以典型案例作为教学的主题, 以实践为前提, 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方式, 进行教学计划的调整和教学内容的更新,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技能学习的全过程, 独立自主地制定计划并付诸实施, 运用新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解决碰到的问题, 培养学生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外的能力, 培养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所必需的技术更新、产品更新的创新能力。计算机电路是一门操作能力比较强的课程, 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是本课程的中心任务之一, 所以采用项目模块式教学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式。

2 项目式模块化教学的应用与实施

开展项目式模块化教学要根据课程的要求, 对课程进行项目式模块化设计, 学习模块分为基础知识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综合能力模块三部分, 根据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 着重于基本素质能力培养, 作一定的整合, 把原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与技能紧密的相关、实用性强的知识, 分解、提炼、整合到技能实训中去, 由学生自主命题开展社会实践调查, 并将调查报告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立“点面结合”的教学模式, 提倡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训练单元进行自主设计的“点”上创新活动。项目模块式教学是将工作任务设计为若干个教学项目, 再根据各项目需用到的知识点, 按内在逻辑关系进行教学分析, 组合成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 使学生在完成某一特定项目的同时, 灵活应用相关的知识模块, 在教师的引导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要进行项目式模块化教学, 总的原则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层次、专业特点等因素来考虑

找出实现创作的方法.应该先做什么, 后做什么。什么内容能一起做, 什么内容需要拆开来做, 每个步骤都用什么方法来实现。师生一起学习, 一起探索, 一起研究, 一起解决问题。学生能学以致用, 迅速提高操作能力, 牢固掌握操作技能。合理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采用多样性的实践教学环节, 实现“教、学、赏、作、创”一体化, 强化技能的培养。学生为了完成“项目”, 就会想方设法读教材、查资料, 互相交流。任务完成后, 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 同时体会到创意的艰辛与成功的乐趣。学生的制作水平不断提高, 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得到了加强。用这种教学方法培养的学生, 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强。

3 项目教学实例

以“数字钟”制作这一项目为例来说明项目式模块化教学的应用与实施, 这一项目制作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 教师根据项目中用到的知识点, 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 比如触发器的电路结构、工作原理、逻辑功能, 时序电路的定义、分类, 计数器工作原理等;然后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按照自愿结合的原则, 选出一个组长, 带领本组同学进行讨论, 资料查阅, 老师参与讨论, 提出关键性的问题, 比如进制之间的进位, 复位等问题, 不断引导学生, 由简单到复杂, 由浅到深慢慢提出问题, 一步步解决问题。

第二, 利用仿真软件Multisim进行设计, 在实验室电脑上进行安装激活软件, 应用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仿真, 数字钟包括60秒, 60分, 24小时, 主要用到有六进制, 十进制, 二十四进制计数器的设计。十进制的设计是只用一片74LS160, 把CLR、LDENT、ENP、CLK接到电源, 脉冲接地就可以实现。其中RCO是进位跳到10会产生个高电平, 从而与下级相级联就形成两位数的任意数字。再用一个74LS160芯片, 根据其结构把输出端的0110 (十进制为6) 用一个与非门74LS00引到CLR端置0, 实现了六进制计数。24小时计时电路与分、秒计时电路相比, 其计时范围为0-23。当时个位U11计数为4, 十位U12计数为2时, 两片74LS160用一个与非门74LS00引到CLR端同时复零, 从而构成24进制计数, 如下图所示。

第三, 在硬件实验室进行电路的接线, 根据仿真理论, 进一步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 自行排除故障, 碰到问题可查阅资料, 小组内部讨论等。教师对设计结果进行检查, 是否达到性能指标和稳定性的要求。

第四, 考核评比, 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考核评比, 挑选一二个做重点讲解, 学生之前可以互查, 碰到的问题进行总结。

4 结语

电子专业“模块式”教学模式探讨 篇5

【关键词】电子专业 “模块式” 教学模式 意义 应用

一、“模块式”教学模式简述

“模块式”教学理念是从模块化教学法中引申出来的,早在“项目化”教学之前,我国就已展开了对“模块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在模块化教学法中,“模块式”教学模式又被称为“模块式技能培训”,是把技能培训作为核心来进行现场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英文缩写为MES。模块式教学模式强调能力的培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对学生以后工作有很大帮助。对于技术性较强的电子专业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模块式教学无疑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二、“模块式”教学模式的重要教学意义

(一)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要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因材施教被纳入了教学要求中,并作为重点部分被学校和教师应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之所以说模块式教学模式是因材施教的一种体现,是因为模块式教学模式可以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对所学专业的某一知识点展开针对性的学习和研究;还可以依据学生所愿意的工作职位为主要的培训方向,针对职位需求,将课程知识和培训内容分成若干模块,选择其中对该职位最有用、最有帮助的模块来进行专门的教学。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够较为迅速地掌握并拥有实用的专业技能,为将来的成功就业铺路。

(二)有利于职业院校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

我国的教育事业历经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到现在,各大院校都在与时俱进地做出努力和改变,但仍旧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颇多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发展的进程。高等院校的扩招使得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大幅下降,职业院校不得不从学制、专业设置、教学手段、实训模式等方面着手,进行较为系统的改革和创新,以此来吸收更多的学生。“模块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既新颖又先进的教学模式,一般情况下,学生只要能够掌握专业中基础的几个模块就能顺利就业,以后想再继续深造,可以学习其他更加深层次的模块。

(三)有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传统的生产方式和工作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竞争的需求,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并得到稳固的发展,就必须在人才竞争中取得胜利,于是,工作能力较高的复合型人才便成为企业首要选取的主力人才。在教学和培训中采用模块式教学模式,可以在学生的主修专业以外增加几个与之相应的知识模块,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主修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掌握一些其他有用的并与之相联系的知识和技能,扩大知识面,提高技能水平,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一岗多职,从容地应对各种变化。

三、“模块式”教学模式在电子专业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电子专业教学中的课程模块设计

电子专业主要是由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多个专业知识所构成的一个专业,其中包括电工基础、电子学、机械制图、电机与电气控制、电力电子技术等十几门专业课程,还包含有市场营销、艺术鉴赏、环境概论在内的几门选修课程。在众多的课程中,学生往往很难做到一一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也很难做到面面俱到。采用“模块式”教学模式对所有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这些问题就都能迎刃而解了。例如,可以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实用程度以及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紧密程度,把纷繁复杂的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分为几个模块,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知识水平或者将来所期望的就业方向等作为前提条件,自主地选择一个最有用的模块进行学习。如此一来,便可以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自己所选的专业模块上,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能够尽可能地掌握更多对自己有用的技能。

(二)电子专业教学中的培训模块设计

电子专业是一门与电子技术有关的专业,自然离不开大量的技能培训。“模块式”教学模式应用于电子专业的技能培训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快速地学会并掌握相关的电子技术。在一定的理论教学基础上,对学生实行更加直观的技能培训,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专业技能的有效办法。在电子专业的培训过程中,可以设置各种技能培训模块,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去检验并升华理论知识。例如,设置各种机电的拆卸、组装、故障排查、调试等培训模块,并对每个模块设定任务目标、操作要求和完成时间,让学生不断地演练;学生一旦能够按照规定顺利完成所有模块时,学生的动手能力、专业技能、综合素养等自然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四、总结

综上所述,先进的“模块式”教学模式强调能力的培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它不仅体现了因材施教这一教学要求,还有助于职业院校教学模式的更新以及帮助职业院校培养出更多更加优秀的复合型人才。科学合理地把“模块式”教学模式应用到电子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对电子专业的课程教学和技能培训进行专门的模块设计,能够快速有效地提高电子专业的教学水平,保证学生能够学到实实在在的电子技术,为学生以后参加工作提供更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晖.MES模式在中职电子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3(05):131-132.

[2]耿立华.“模块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体系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36):15-16.

模块化项目式 篇6

结合多年的单片机实践教学经验, 我对当前常见的单片机实训装置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最终开发设计了一套适合中职单片机教学的实训设备, 能有效地提高中职单片机教学的效率。

一、常见的单片机实训装置分类及分析

单片机是一门比较抽象, 但实践性又很强的课程, 尤其在中职单片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往往需要有相应的实训设备进行辅助教学。目前市场上的单片机实训装置有很多, 各个中职学校所使用的实训装置也不尽相同, 我大致归纳了一下, 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第一类是实训台式。这是比较大型的实训考核装置, 其优点是功能多, 多以模块化结构, 可根据需要进行搭配选择, 模块之间可根据控制功能用电子连接线进行连接, 使用比较灵活。其缺点是这类实训装置价格相对比较昂贵, 体积相对比较大, 占地面积较多, 因此不太适合人数较多的大班教学, 这类实训装置一般都用于考核或比赛, 如全国技能大赛、技能考核等。

第二类是实验箱式。这类实训设备相对实训台来说体积较小, 元器件比较密集。其优点是体积小, 各个功能模块相互独立, 易于在机房中教学, 目前在教学中比较常用。

第三类是实验开发板式。这类实训设备体积最小, 易于携带, 价格也是比较便宜, 但它的功能相对较少。因此, 这类实训设备一般用于单片机爱好者自学和开发者做实验用。

二、中职单片机教学实训设备适用分析

在中职学生中开展单片机课程, 由于学生的特殊性, 如果一味地强调理论学习, 那么就会大大偏离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 教学效果也得不到保障。那么, 我们又应选择哪种实训设备来辅助教学呢?

首先, 我们还是得从中职生的层面来分析。虽然中职学生的理论基础相对较差, 但他们比较喜欢动手, 喜欢创新, 然而他们又缺少自律;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得一直关注着他们。根据中职学生的这些特性, 在选择实训设备时, 应选择带有一定趣味性的设备,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设备体积也不能太大, 体积大也就意味着学生相对比较分散, 不利于知识的传递与管理, 教学效果也会因此会打折。

其次, 我们从教学目标的层面来分析。对中职生来说, 学习单片机是有一定难度的, 我们的教学目标不是要将每个学生培养成为单片机编程高手, 这是不现实的。我们的培养目标是能够引导学生入门, 让他们了解一些单片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编程技能, 为后续更深层次的学习打好基础。因此, 我们的实训设备功能不需要很复杂, 只要够用就行。

根据以上的两点分析, 再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 从教学效果的角度出发, 实验箱式的实训设备比较合适;这类设备体积不大, 可以与一般的机房配套使用, 并且适于大班的教学与实验。通过教学, 探索《单片机应用技术基础》、《自动控制原理》、《传感器及其应用》等课程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和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新途径、新方法, 推动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 展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

三、基于项目式单元模块的单片机实训设备设计思路

以上提及的三类实训设备各有特点, 不能绝对地说哪类设备优于哪类设备, 只是针对的人群不同。目前市场上的实验箱式单片机实训设备, 基本上是采用模块化的设计, 这种设计的特点是使用能够根据项目需要选择相应的功能模块, 并且可以自定义I/O口的功能, 运用比较灵活。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学生对学习单片机的兴趣不浓, 学习效率低下。针对这一问题, 如果将实训设备稍微地加以改进, 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单片机的控制功能, 让模拟的实训项目更实际化一点, 那么会不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这点考虑, 再结合笔者多年的单片机教学经验, 将实验箱式的实训设备进行如下改进:以项目式单元为模块, 即一个完整的项目作为一个功能模块。我将这种实训设备称为“基于项目式单元模块的单片机实训设备”。

四、基于项目式单元模块的单片机实训设备介绍

所谓项目式单元模块, 是指以项目为单元的基础功能模块, 实训设备中包含的项目单元有:LED流水灯控制单元、交通灯控制单元、计算器控制单元、万年历控制单元、智能抢答器控制单元、篮球计分控制单元、智能温度控制单元、生产流水线控制单元等。

(1) LED流水灯控制单元模块。该模块由八个LED发光二极管、一个钮子开关和两个轻触按钮组成。钮子开关作为模式选择开关使用;两个轻触按钮用于方式或功能选择, 根据选择的模式和功能, 在八个LED发光二极管上输出相应的流水灯效果。

(2) 交通灯控制单元模块:该模块由二十个LED发光二极管组成, 这些LED分别放置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路口, 每个路口都有红、黄、绿三个交通信号灯和红 (停) 、绿 (行) 两个人行道信号灯。

(3) 计算器控制单元模块。此模块主要用于考察矩阵键盘和液晶显示屏的使用及C运算符的运用。

(4) 万年历控制单元模块。

(5) 智能抢答器控制单元模块。此模块主要用于考察数码管、LED输出和按钮输入的综合控制能力与逻辑分析能力。

(6) 篮球计分器控制单元模块:该模块由一个16×32点阵屏、七位数码管、八个独立按钮和一个蜂鸣器组成。点阵屏用于显示比分, 数码管用于显示比赛节数、单节倒计时和进攻倒计时, 八个独立按钮用于控制比分的加减、以及比分清零、比赛开始、进攻开始和进攻暂停等功能。此模块主要用于考察点阵屏、数码管和按钮输入的综合控制能力与逻辑分析能力。

(7) 智能温度控制单元模块。

(8) 生产流水线控制单元模块。该模块由一个步进电机、一个直流电机、五个钮子开关和五个LED灯组成, 能模拟生产流水线的工作流程。直流电机用于水平方向的传输, 且能够控制方向和速度;步进电机用于垂直方向的传输;五个钮子开关模拟五个工位的检测传感器, 当钮子开关置位时, 相应工位的指示灯就会点亮。此模块主要用于考察直流电机和步进电机的控制。

五、结束语

本实训设备以项目为基础单元, 使模拟功能更具实际性。学生在使用时, 目的性更强。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围绕某一项目展开, 按任务要求分步进行, 最后再进行功能整合。通过实践应用证明, 本实训设备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目前国内中等职业学校电类专业都将单片机课程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 但单片机课程却一直深受学生的厌恶。为了提升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兴趣, 就必须利用适合中职学生使用的教学设备和创新的教学方法。文章根据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结合多年的开发与研究, 设计了一套适合中职单片机教学的实训设备, 相信能有效地提高中职单片机教学的效益。

模块化项目式 篇7

“车辆维护”是一门理论性和专业性很强的一体化课程。历届省市、国赛都有车辆维护竞赛项目;车辆维护与保养同时也是4S店工作频率最高的工作项目之一;汽车定期维护无须大修的理念的推出。上述三点均说明了“车辆维护”模块是一门极其重要和极具代表性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学习得如何, 与能否成为合格的汽车维修人才紧密相关。因此研究如何实施好“车辆维护”项目式教学显得很有必要。经过这几年的探索和不断改进, 现获得一些心得并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下面以一个教学案例介绍“项目教学法”在“车辆维护”中的应用。教师在上课之前要认真备课, 以1天 (7小时) 为一个单元设计好模块化教学单元, 准备好教学所用的模型、实物、多媒体课件等材料, 然后进入课堂教学实施阶段。

一、明确项目任务

此环节教师通过知识回顾、案例情景导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与分析后能够明确本次课的任务及目标。在《车辆维护》模块教学中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的获得典型目标任务, 如:新车交接、首保、15000公里维护等等。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典型目标任务的获取, 可以让学生产生较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为达到较高的教学效果作了良好的铺垫, 耗时0.2小时。

二、获取信息

此环节是发动学生使用电脑、查阅资料、手机上网、团队交流等方式查找完成典型目标任务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为重点环节如图1、2、3、4所示, 耗时0.8小时。主要是培养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正确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以及端正学习态度;让同学体会到团队力量的巨大。

三、制定计划

此环节是本次课的一个亮点, 是学习重难点突破的一个环节。由学生根据获取的相关信息制定项目工作计划, 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及相关注意事项。最终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指导对自己所做的计划进行修改完善并得到指导老师的认可。通过本环节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组织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耗时2小时。

《车辆维护》的典型目标任务通过资料的查找与收集基本上都可以将实际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列举出来, 只是局限于车型的不同, 在相关问题上有些不同。以更换机油机滤为例, 学生首先根据参考资料, 通过小组讨论自己先制定实际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 并用彩色水笔将其记录下来。然后教师将本次课对应的车型的更换机油机滤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详细讲解 (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 让学生知道正确的步骤与注意事项。最后学生通过自主分析、小组讨论、询问老师最终对之前所做出来的计划用不同颜色的水笔进行修改与完善。此环节能够将学生主动的引入到对学习内容上来, 变被动为主动。为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四、实施计划

此环节为重点环节, 是学生成功完成学习目标的表现。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 然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此环节的学习让学生感到成功完成任务的喜悦,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的升华, 耗时2小时。

五、成果展示与评估

此环节是本次课的另外一个亮点, 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一个环节。每一个学习小组将自己制定的工作计划以及学习成果向全班同学进行展示与讲解, 并指定专人讲解该小组的学习过程, 以及好的学习方法及体会。然后该小组全体就本次学习内容向全班同学答疑。此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体现, 耗时2小时。在评估方面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 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行动的特征。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 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

六、作业布置

完成工作页以及学习小结, 主要让学生对学习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学习态度进行总结。

项目教学法对学校的硬件设施以及软件设施的要求的比较高。从师资的角度出发, 每个班级要配备2至3名教师其中一名为主讲, 主讲要求本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讲师及以上职称;助讲要求本专业大专以上学历, 助理讲师及以上职称。从场地来看, 因为项目化教学的需要, 学生既要在实训室听课又要能马上动手训练, 因此配置面积较大内含理论教学和实训工位、设备的一体化教室才能满足教学需要。配置成套的工具和工具车, 不仅方便学生使用, 提高教学效率, 对养成学生正确使用工具的习惯也至关重要。工位数应满足不多于6人/工位的要求配置。为了保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自主学习方式的实施, 需要配置大量的学习资料, 以备学生查找。包括维修手册、电子资料、教学录象、网络资源、模拟软件等等。教学实验、实训设备包括实训用或原理演示用, 实训用设备应配置:各总成台架、整车用于实训, 各典型零部件解剖件方便学生学习结构、原理知识。所有实训项目必须开发学习工作页, 以指导学生学习。如果无法满足, 项目式教学方法将难以保证正常实施。

摘要:项目式教学就是将工作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 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教学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旨在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互进行, 融为一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

模块化项目式 篇8

目前, 绝大部分桥梁结构的支架都采用钢管支架体系, 使用较多及正在推广应用的几种支架形式有:扣件式钢管支架、承插式支架、塔式钢管支架、门式钢管支架及附着式升降支架。其中扣件式支架的使用总量占60%左右, 占主导地位, 但是, 这种支架的安全性较差, 施工工效低, 不能满足高大建筑施工的需要。同时, 支架体系起着支撑上部结构荷载的重要作用, 其安全稳定性尤为突出, 如何减少桥梁支架的倒塌, 完善和优化支架体系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所介绍的支架体系是由英国RJR公司生产的, 在英国以及中东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文章结合具体工程实例, 探讨这种支架体系的结构特点和构件组成, 以期对国内的支架的生产研究和使用提供参考。

2 RJR支架体系的基本构件

RJR支架是由英国RJR公司生产的一种主要用于桥梁涵洞等施工的一种新型支架体系, 主要包括SFM20、SFM40、SFM40&20三个系列, 使用较多的是SFM40&20。其是通过三种空间三角结构构件 (A1, A2, AY) 及各种连接件构成的一个三维空间结构单元, 再由该结构单元重复组合, 形成一个三维空间网状支撑结构 (见图1) 。

主要构件有A1、A2、AY三角形构件 (见图2) 、顶托、可调顶杆、可调底座、提升构件、连接构件以及卡簧等部分组成。其中三角形构件图中A、B的值均为1m的标准构件, 根据需要可以自由组合成多种形式的单元, 连接方式为螺栓连接, 顶托、可调顶杆、可调底座可根据需要调整高度满足支撑要求, 可调顶杆和可调底座的调节范围均为0~1.5m。

用模块组合起来的支架, 底座的最小间距是2m,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 如果支架承担的荷载重量比较大, 可采用添加加强立柱的方式使支架底座的距离变为1m, 这样将大大加强支架所能承担的荷载, 也使支架更加灵活的使用于各种荷载条件。添加加强立柱所需要的构建单元如图3所示。立柱之间采用螺栓连接, 采用卡夹的方式与模块式支架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同时构件之间可以组合成多种形式的支撑单元 (见图4) , 以便设计施工的需要。通过构件的简单计算就可以得出需要的构件数量, 现场组合好以后进行吊装安装。

3工程实例

某项目位于迪拜, 是一个大型的互通式立交桥, 所处地区地势较平坦, 地表主要是有少量绿色植被的沙丘, 场地比较开阔。桥梁均为预应力现浇连续箱梁, 桥梁顶宽22.9m, 底宽18.5m, 梁高2.5m, 翼板宽1.68m, 全桥一共分为36跨, 其跨径为40~60m, 最大高度为12m, 顶板厚度为0.3m, 底板厚度为0.25m, 腹板厚度为0.45m, 一共有5个箱室。其支架采用满堂支架形式。

3.1 支架方案设计

桥梁结构共分为六个部分, 本文选取的部分一共有10跨, 现仅选取1跨作为实例说明。此处的桥梁下方的净空高度为7m, 现场地势比较平坦, 采用如图5所示的支架组合方式。在桥墩附近采用在支架上添加加强肋的方式提高支架的强度。

满堂支架采用如图5所示的田字形网格形式, 单个架子组的尺寸是4m×4m, 沿桥的横向采用的是中间支架间距2m, 两侧支架间距为1.5m的形式布置, 沿桥的纵向采用支架的中心距为5m (即边距为1m) , 支架靠近墩柱的一侧的最后三列支架采用在中间添加加强支架的形式, 因为在支架的一侧, 需要在上一跨张拉完成后安放张拉机具。

3.2 支架的施工

施工临时支架主要由基础、钢管框架柱及其联结系、上部承重顶托及钢梁等组成。基础根据地质条件、荷载条件、施工机具条件等综合考虑, 采用硬化场地地基处理法:土质均为砂岩下层, 其上覆盖约3m以上松散细沙, 放点换填, 根据工程土质情况先用推土机将现况地面大致推平, 然后用振动压路机压4~5遍, 压实度不小于95%, 在此基础上填15cm级配石, 并用振动压路机碾压密实, 再在级配石上做10cm稳定层, 并用振动压路机碾压密实, 密实度达98%。完成后, 按照地基荷载试验施工方案进行地基荷载试验, 使用荷载和沉降的对比关系, 确定地基承载力符合要求。做好排水工作 (如排水沟等) , 以防止雨水浸泡使地基下沉 (迪拜地区雨季较短, 集中在冬季, 且土质为砂性土, 此项工作在非雨季可省略) 。对于设置在边坡上或相邻跨标高相差较大处的支架采用台阶式布置处理, 以步高 (100cm) 为模数, 分几次台阶调整高度, 台阶底部用15cm碎石垫层硬化。现场分块拼装支架构件后, 每块整体一次性吊装就位, 上部竖向荷载主要由支架竖向钢管承担, 水平刚性支撑起荷载二次分配效应, 钢管柱顶顶托部设置分配梁传递竖向施工荷载;钢管柱与顶托及分配梁起传力分配作用, 模板就位安装以及混凝土浇筑均在其上进行。施工工艺流程如图6所示。

4小结

该结构形式的支架在迪拜某基础设施项目的桥梁施工中大量使用, 未出现因支架变形或者使用不当而出现的工程事故, 施工后的桥梁结构也很美观大方。经实践检验, 该形式的支架具有强度高、稳定性好、施工灵活、安装速度快的特点。但是这种形式的支架也存在储存占用场地大和运输不便的特点。相信这种形式的支架经过改进创新以后能够更好的适用于工程需要。

参考文献

[1]丁岩松.CRAB模块式脚手架在山区桥梁高支撑中的运用.科学与财富, 2012 (4) .

足式教学机器人的模块化设计 篇9

近年来, 教学机器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越来越多的公司和研究者开始探索和研究教学机器人的开发。而现有的教学机器人价格昂贵、模块化程度低、维修困难。因此, 需要结合现有教学机器人的特点, 对其进行模块化设计, 为机器人实验室提供一套适合教学和开展竞赛活动的机器人平台, 以供教学和有兴趣的同学使用[1-3]。

教学机器人一般有轮 (履) 式、足式等基本结构。轮 (履) 式结构主要有移动式底盘, 能完成循线、避障等功能, 可用于机器人竞赛类项目。足式机器人主要进行行走、爬行和舞蹈表演等项目, 可用于机器人兴趣性教学。本文根据模块化设计的原则对足式教学机器人进行了模块划分和模块化设计, 组合构成了单足、双足及多足的足式机器人, 使之能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 完成多变的动作任务。

1模块化设计的基本方法及设计原则

1.1模块化设计的基本方法

模块化设计包括划分模块和模块组合。模块化机器人的基本单元就是模块, 因此模块化设计的前提与基础就是应合理的划分模块。模块划分的基本思路为:遵循模块划分的原则, 按照不同的类型将机器人划分为几个部分, 并进行相关计算, 类聚成模块。模块化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4]。

1.2 教学机器人模块设计原则

由于教学机器人的主要功能是教学和竞赛, 需要面对不同的用户群, 因此对教学机器人模块的设计因遵循以下原则[5]:1为简化教学机器人系统的复杂程度, 应尽量减少模块数量;2力求以最少的模块获得最多的机器人结构, 满足教学需求;3不同模块之间的连接简单、方便、可靠;4各模块所具备的功能有各自的特点, 用户可以较方便地进行选择。

2 机器人结构参数的确定

在模块化系统中, 各模块须有标准接口, 能通过多种方式自由组合构成产品。因此需要统一足式教学机器人结构件中的板厚, 以及连接处的孔间距和孔径, 构成模块的标准接口。

2.1 本体材料选择及板厚的确定

根据教学机器人大小尺寸的限定, 该机器人应轻便易携, 为使零件具有较好的强度和刚度, 金属零件材料选用6061硬质铝合金。根据6061板材规格, 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基础上应尽可能地减少零件质量, 故该机器人所有零件的板厚确定为2mm。

2.2 孔间距和孔径

该教学机器人金属零件上分布有多个Φ3的螺孔, 用于安装采购来的传感器;还有几个Φ8的孔, 用于安装轴承。板上的孔间距均为14mm, 统一的孔间距方便各模块之间的连接。

3 足式教学机器人模块化设计

教学机器人以双足和多足机器人的结构为主进行设计, 能满足一般的教学需要, 如进行舞蹈、行走、爬行等表演或竞赛。

3.1 模块划分

双足和多足机器人均由各关节之间的协调运动来驱动机器人, 因此足式机器人可划分为功能模块和辅助模块。通过功能模块之间的配合构成各种关节, 由辅助模块将各关节连接成一个整体。

3.1.1 功能模块

功能模块是在多功能支架上安装一个舵机, 再搭配一个U型架, 每个功能模块都有一个自由度。功能模块的作用就是提供一个旋转自由度, 用功能模块可以满足各种关节机器人对自由度的需求。各功能模块通过多功能支架上的孔将两个功能模块连接在一起, 形成一个具有两自由度的模块, 如图2所示。通过功能模块和其他模块的配合, 完成自由度的累积, 搭建一个多自由度的步行机器人。

3.1.2 辅助模块

辅助模块的作用是连接功能模块构成的各关节。该模块由一字型支架连接两个U型梁组成, 它可以将累积起来的相互独立的各功能模块连接在一起, 如图3所示。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搭建不同的辅助模块。

3.2 双足机器人构型与方案确定

双足机器人设计的目的是应具有步行、舞蹈等功能。机器人每条腿上都设置有踝、膝、髋3个关节, 此3个关节对稳定步态的实现是必要的。在双足机器人的行走过程中, 由髋关节驱动腿部摆动, 实现迈步使机器人前倾或后仰, 起辅助平衡的作用。踝关节则与髋关节配合完成机器人的移动过程, 并调节地面与机器人脚底板的接触状态。膝关节用于调节机器人的重心, 并根据地形改变其落地高度, 使得机器人脚底板与地形适应。双足机器人设计要求见表1。

为了使双足机器人能完成各种演示动作, 要求双足机器人应具有一定数量的自由度。双足机器人的自由度是设计的关键参数, 其数目应与目标任务相匹配。从仿生学的角度看, 在踝部和髋部各设2个自由度, 机器人可以在平整的地面上站立, 如果在髋部增加1个竖直方向的扭转自由度, 则能使机器人具备改变行走方向的能力;此外, 在踝关节处增加1个自由度可使机器人在不平整的表面上落地;另外膝关节还有1个自由度, 则共需要有7×2个自由度。但本文涉及的双足机器人的行走环境较为良好, 路面平整, 因此腿部采用5×2个自由度。其中, 髋部4个自由度, 膝关节2个自由度, 踝部4个自由度。此外, 头部1个自由度, 手臂4个自由度, 肩部2 个自由度, 总共17 个自由度。本文双足机器人采用多关节型结构, 能实现平地前后行走、舞蹈等演示功能。双足机器人模块化构型如图4所示。

3.3 多足机器人构型与方案确定

以四足机器人为例设计多足机器人, 可完成爬行、越障等功能。四足机器人采用3个转动关节的RRR机构, 分为大腿 (b杆) 、小腿 (c杆) 与髋关节 (a杆) 三部分。大腿和小腿在同一个平面内运动, 小腿可绕B点旋转, 大腿绕A点旋转, 控制整条腿的抬落运动;再由髋关节绕O点旋转带动大腿和小腿一起做空间运动, 如图5所示。通过四足之间的协调运动, 使机器人完成行走步态。

表2为四足机器人设计要求。四足机器人由躯体和4条腿构成, 每条腿都有3个自由度。其4条腿对称分布在躯体两侧, 重心与其几何中心重合。四足机器人移动时, 一般可以有2条或3条腿着地, 支撑面较大, 基本可以完成静态步行, 即在移动时机器人的重心始终落在支撑面内。四足机器人构型如图6所示。

4 结论

本文提出了足式教学机器人的模块化设计方法, 包括零件设计、材料选取及可重构实现。依据本套模块化设计的组件, 可以完成单足、双足及多足的多款足类机器人的搭建, 使之能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 完成多变的动作任务,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对机器人知识的浓厚兴趣和热情。该模块化设计易于学生搭建、功能强大、通用性强、制造简单、成本低廉、便于拆卸, 有利于学生对基本的机构原理的理解, 为学生提供了具有开放式特征的实训实验平台。

摘要:为了使教学机器人具有开放式、可重构的结构, 以满足教学需求, 根据模块化设计的原则对足式教学机器人进行了模块划分和模块化设计, 使各模块构成的整体结构能协调运动, 使之能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 完成多变的动作任务,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对机器人知识的浓厚兴趣和热情。

关键词:教学机器人,模块化设计,模块划分,可重构

参考文献

[1]Gao Haitao, Zhang Zhisheng.General dynamic model for educational assembling type robot and its fast simulation algorithm[J].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English Edition) , 2009, 25 (s3) :340-345.

[2]张艳丽, 郭建烨.可重构模块化机器人的构形设计[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2002 (19) :42-44.

[3]王鹏飞, 秦小云.可重构模块化机器人的研究[J].中国水运, 2007 (7) :164-165.

[4]白鹏.可重构模块化机器人构形综合与寻优[D].沈阳:东北大学, 2009:11-12.

模块化项目式 篇10

一、终端定向——自学质疑模块以生定向

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从学案中教师可以看出学生对当前知识的把握情况,教师通过认真梳理学案,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对学生学习状态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学生的终端定向,明确在分组教学中将需要更为关注的问题及需要关注的学生。

精心设计学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可以为分组教学做好铺垫。自学质疑是学生通过教师学案的引导自学新知,教师在设计学案时,要通过精心创设的认知情景,引导学生利用教材;通过精心编制的问题链,引导学生踏上知识、方法、思想的探究之路;通过低难度、窄角度、小坡度的练习,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1、在初始阶段,学生参与自学质疑活动需要做好两方面准备。

首先是认知结构的准备,包括与本课相关的基础知识、学习方法、思维习惯等。如果学生对旧知有所遗忘,不复习无法回忆起来,将直接影响引入与下一程序顺利进行,那么教师必须在学案中做好强有力的铺垫,为学生学习的顺利过渡铺设一座桥梁。其次是心理准备,是指要创设探索研究的情境。教师要适应低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引入一些学生熟悉的、喜爱的动画人物设计学案,使学案生动有趣,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兴趣与欲望,以便顺利引入新课。

2、在初始阶段,学生参与自学质疑活动需要老师的精心指导。

教师在课堂上有效启发、引导、点拨和示范,使学困生敢于质疑,教师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开拓和发展儿童的思维,让他们各抒己见,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提问中提倡师生互问、生生互问。使学生在提问、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养成好问、善问、有创见地问的好习惯。

如:例1 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安排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学过的这几种形状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由于这个问题与生活接近,学生讨论得异常激烈。

教师则来到他们中间倾听。发现有几个小组在说到讲台桌上那个墨水盒时,都发生了争论,有的认为那是正方体的,有的则认为那是长方体的。教师注意观察了一下那个墨水盒,原来,墨水盒的正面是正方形,侧面则是一个长方形,严格来讲它应是长方体。这个争论的出现,说明还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不能正确区别正方体和长方体。

于是教师立即决定将原定的下一个有趣的游戏环节取消,改为再一次深入讲解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其间运用让学生观察、触摸、比较等形式。

最后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这墨水瓶是一个长方体!”教师及时从学生的讨论中去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环节,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这才是教学的目的。

二、时空定向——交流展示模块以生定量

就分组教学而言,做到热热闹闹很容易,做到有序、高效、学生自主学习很难。在小数低段交流展示时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组内分工,还要明确合作学习规则,更要教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并逐步使其语言数学化,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空间,需要根据学生的时空定向,确定交流展示模块内容的多少,而不是教学内容多就少交流一会儿,少就多交流一会儿。

1、明确职责,合理分工,提高分组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将每个小组成员分好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还有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做出汇报。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教师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轻松了,不用担心谁在小组里无事可做了。

2、讲究规则,培养习惯,提高分组教学的有效性。

在小学数学低段课堂中,教师不仅要作好安排,还要讲清合作规则,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等。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在脑子里记下来,再由组长安排,各个成员按自己的编号依次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

三、行为定向——精讲点拨模块、互动探究模块以生定度

1、精讲点拨模块可独立存在,也可穿插于交流展示及其它模块中。

经过学生组内、班内交流展示,由学生或口答、或板书,师生共同进行评议,此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知识进行强化整理,形成体系;对思想方法要加以提炼,形成理性认识;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指导与评价。

2、互动探究模块实现学生优势互补,需要教师合理选择互动探究的契机。

互动探究可以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教师要合理选择互动探究的契机,因为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互动探究的。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材所要体现的新理念。互动探究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探索和讨论的价值,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当个人操作无法完成,学生个人思考、探索有困难,需要互相启发,答案多样,问题涉及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学生意见不一样等情况下,宜采用互动探究学习。

如:例3 教学“4的加减法”,在分析为什么“3+l=4”时,可安排一次小组探究。

组长:“为什么3+l会等于4呢?我们每个人先想一下吧!”

约一分钟后

组长:“你们想到了吗?”(其中有两个人点点头,一个人没说话,似乎还没什么思路。)A(没说话的那个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好吗?”

其中一位学生说:“可以用摆小棒,原来有3根小棒,又拿来1根,那现在是几根?”组长连忙请操作员拿出小棒摆一摆,很快大家便理解了3+l=4。

另外一位又补充说:“3比4小1,那3加上一个1不就是4了吗?”他的这个说法其他三位学生纷纷表示赞同,还直夸他聪明。

讨论结束,组长请记录员将讨论出的想法整理一遍。

四、兴趣定向——矫正反馈模块、迁移应用模块以生定形

在小学数学低段课堂,由于学生的生理特征,学生在矫正反馈模块、迁移应用模块学习时易产生疲劳感、厌烦感,造成学习效果差,达不到最佳课堂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学生的兴趣定向,采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反馈,布置学生感兴趣的作业,在达标题的基础上,要有个性题的布置。可以各小组不同,也可以每小组同类别的学生布置相同作业,并要求学生进行组际间的交流沟通。

1、矫正反馈可全班进行,也可小组内进行,低段学生适合全班反馈。

为全面掌握教学效果,课堂上教师及时进行全面反馈,首先进行基本测试,人人必须达标,对暴露出的问题立刻进行针对性补救;接下来进行常规测试,提高目标,要求甲类学生必须达标,讲评、补救。

2、作业布置分层设计,也有互帮互助作业,扩大分组教学效果。

针对重难点知识应用,以及在讨论中暴露出来的学生思考方法、学习习惯等处的薄弱点,教师要有所准备的拿出一些练习进行补充,以求每个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分组教学的开展使教师的教学空间被一定程度的压缩,但同时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更严,赋予了更大的责任。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变化多了,给教师驾驭课堂带来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厚的知识,还要深入地钻研教材,教师在备课、上课、辅导等环节上更要注意发挥作用,使分组教学得以真正开展起来而不是流于公开课的形式。

上一篇:环境监测设备下一篇:海洋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