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式一体化教学

2024-06-03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精选十篇)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 篇1

一、传统教法存在的问题

技工学校传统的课程结构是先基础文化课、后专业基础课、再专业课的三段式, 其特点是以学科为中心, 强调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在教学模式和实施程序上以理论课程为先, 实践课在后分开教学;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上采取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人为分开的方式。现代职业教育要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 将传统的“老三段”式的教学方式改革为融理论、实验、实习为一体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 形成特色, 提高质量, 以特色和质量取胜。

二、一体化模块式教学法的探索

在职业技术教育中, 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模块式教学打破了传统的课程体系, 以“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的原则, 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建立若干个教学功能模块, 利于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 使理论和实践在课程的内容、时间、空间上融为一体, 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教学质量。

三、如何进行一体化模块式教学

1.一体化模块式课程设置及相配套的校本教材建设

技工学校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目标, 以市场所需要的人才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建立与社会就业价值导向相适应的教学体系。模块化的课程设置打破了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 着力构建以能力为重点、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紧缺人才的需要。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在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确定后, 教材选用就成了教学重要的问题。合理开发利用校本教材, 遵从技校生的认知规律, 在结构安排和表达方式上, 强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

2.一体化模块式教学要突出技能训练的主导地位, 整合教学资源

一体化模块式教学内容要体现出针对性和实用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加强教学实践环节, 采取循序渐进、现场操作、边讲边练等教学方法。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能力素质为原则,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整合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目标上, 强调让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人格在主动活动中综合建构, 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在教学方式上, 强调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 运用动手、实践等方式, 使多种感官和心理各方面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3.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

实施一体化教学, 教师是实施模块化教学的根本, 模块化教学要使每个教师成为专家, 它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 以及有较熟练的实践技能, 更要有理实结合的教材分析及过程组合的能力。因此, 建设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习操作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迫在眉睫。可以让具有社会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专职或以兼职形式担任教育教学工作, 还可要求在职教师利用假期下企业进行技能轮训及参加“双师型”教师培训, 为教师接触生产实际和了解科技进步的发展动向创造条件。

4.实训室的建设及校企合作教学

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建立各个模块的实训室, 并对其实训项目进行细化, 对所需的设备资源进行整合、 配套, 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减少投资。但单靠学校的投资很难满足模块化教学对设备的要求, 一定要建立一批校外实习基地, 以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对口培养, 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 然后到实习基地就业。校企合作教学, 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实训场所、兼职教师、经费、企业前沿信息等各方面资源, 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有效地打破传统实践教学自我封闭、脱离社会的局面, 高效率、高质量地推进实践教学。通过职业性与教学模块化的有机结合, 教学活动紧紧围绕着企业对岗位的要求来展开, 实现了技工学校“技能教育”的办学宗旨。

一体化模块式教学是一项探索性和实践性的工作, 也是技工学校, 甚至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由于它涉及面广, 前期投入大, 工作量多, 在短时间内不能顺利、彻底实施一体化教学工作, 又因一体化教学要做到时间和空间上的统一, 所以不能将所有专业课程都进行一体化教学, 必须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办学条件逐步推行。

摘要:本文从传统职业教学存在的不足入手, 阐述了笔者对一体化模块式教学模式的认识, 结合课程改革, 对一体化模块式教学实施中的课程设置、教学资源整合、师资队伍培养、实训室的建设和校企合作教学等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技工学校,技术人才,一体化教学

参考文献

[1]薛辉.浅谈PLC一体化教学[J].职业, 2009 (18) :35.

[2]黄士生.谈一体化模块式教学[J].职业, 2004 (11) :12.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 篇2

“汽车构造”、“汽车修理工艺”和“汽车维护与故障排除”是技工学校汽车修理专业最主要的专业课程,在多年的教学安排中,通常采用将三门课程独立设置,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开进行的传统教法,近年来,我校对汽车维修专业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行了一体化的教学,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亦发现了目前一体化教学的不足之处,就此,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传统教法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受客观因素限制,传统教学方法的课程设置在“教”和“学”两方面都存在问题,影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

1.技工学校的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较差,学习缺乏空间想象力,普遍感到困难。尽管加强了直观教学,但对汽车零件的空间形体、零件之间的位置关系、装配关系及传动关系、工作原理难以形成完整的认识。学“修理工艺”时,死记硬背、似懂非懂。学“排故”时,缺乏思路、摸不着头脑、枯燥乏味。学生普遍感到“专业技术理论”难学易忘,厌学心理普遍,靠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进入修理技能形成的实习教学阶段,虽较感兴趣,但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已遗忘甚多,往往限于模仿性的操作训练,而无法触类旁通,形成系统技能。

由于理论和实习教学的各个阶段认识方法单调,学生的专业兴趣得不到激发,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学习专业技术的方法和能力难以得到很好培养。

2.三门专业技术理论课的教学安排时间跨度大,同一个汽车部件总成(如传动系中的主减速器总成)的“构造”、“修理工艺”、“故障排除”教学时间为两个学期,学生对某一部件成结构的认识是断续、分散的。整体认识不清楚、理解不透彻,学习难以深入。而且,人为地将教学分为理论与实习两部分。教学上自成体系,互不干涉,各有一套人马。专业技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段实施,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各负其责,造成了相互脱节,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难以形成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各自为阵”和“相互推诿”的现象,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得不到协调,教学内容不能合理统筹。

3.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法,容易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不利于造就一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学生实习的复合型专业教师队伍。

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法的探索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模块式一体化”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具体做法是:

1.以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为蓝本,在我校汽车专业大纲的指导下,将汽车专业课程划分为:发动机、底盘、电器、故障诊断与排除、汽车新技术五大模块。各大模块按系统机构的不同,分设各个专业课题,如在发动机模块中,分设有两大机构五大系统的课程,每课题按专业技术的实用性和参照国家技能鉴定规范要求,再设分课题。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物、教具、多媒体等手段,将枯燥的理论教学过程,转变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体化过程,从而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目的。形成理解和记忆的良性循环,将“汽车构造”“汽车修理工艺”和“汽车维护与排除”三门课合并为一门课,实现了一体化。

2、针对技工学校学生知识基础较差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利用实物直观演示法,将书本上的零件名称,具体的工作原理,实实在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理解,缩短了认识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较快地将书本上的理论与实践融合,促进了理解,加深了记忆,绕过了以往“死记硬背”名称、原理的暗礁,学习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重要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将来继续认识学习打好基础。

3、以往将专业课程划分为构造和修理,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这样,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认识就人为的分割,使学生难于建立一个清晰、深刻的概念。

如传动系中主减速器的学习,按传统的教学过程,跨度较大,如今,采用了一体化教学后,大幅度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从传动系的需要引入课题,明确了“减速,增扭,改变传递方向”的作用后,经多媒体示图和实物的演示,使学生建立一个感性认识,再进一步运用机械原理,引出机件的名称及作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此时,教师将演示实物逐步解体,将主要机件重复介绍,从名称、作用、构造特点、检修步骤和相应的技术要求等,一气呵成,再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解、检验、装合和调整,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加深认识,不明之处,及时提问解决,使学生对各机件的认识达到深入透彻的程度,记忆也就较为牢固了,相对所需课时也缩短,可将课时归还给学生的操作练习,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4、在一体化教学实践中,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理论到实操,均须具备足够的能力,这是实行一体化教学的成败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高级修理技工的操作水平,这才能在授课过程中进行规范、准确的操作演示。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培训,我校的汽车专业教师,已把理论/实操两者融为一体,基本通过“讲师/技师”的`“双师”评定,有效的促进教改的步伐。

三、“模块式一体化”教学试验的启示和体会

几年来的“模块式一体化”教学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感到生动、不呆板,看得见摸得着,既容易理解又记得牢。几年来,汽车维修专业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的合格率明显提高。初级工鉴定考核一次通过率从86%提高到98%以上;中级工合格率从80%提高到95%以上。

通过对“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法的试验,我们得到如下启发和体会:

1.该教学法可使技能操作训练与专业理论相对应,紧密衔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理性与感性的同步认识。

2.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操作训练的有机结合,会使学生有较多机会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反复对照、理解。“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在一段教学时间内,只把一个部件总成结构作为重点的认识对象。从“构造”、“修理工艺”到“维护与排故”,使学生缩小了注意目标,使他们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在大脑中形成对该总成结构系统的完整认识。由于这种教学方法运用了感知记忆、理解记忆、运动记忆等促进记忆的方法,所以使学生容易在大脑中较快地形成总体结构全方位的表象,技能形成较快。

3.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反复交叉,内容不断更新,学生有新鲜感。理论指导下的技能训练,能使学生感觉学到了实在的本领,自信心增强,技能形成进程加快。而且,学生在专业技术理论指导下对各汽车部件总成的解体、零件的检修、组装及按工艺要求调整,既保证了实习教学的质量,又保证了教学设备的完好。

4.“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增加了师生的直接接触,教师能比较直观地了解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的程度,有利切合实际地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加以指导,因材施教,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5.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专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努力成为“复合型”教师。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取长补短,使自身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都得到提高。由于实行教师任教科目负责到底的教学管理方法,增强了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推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有待解决的几个方面

要进一步推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需抓紧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要求任课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又要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这类教师目前紧缺,所以必须加强现有专业教师(含实习指导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现有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作为一种过渡的办法,可采用专业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合作授课的形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从“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不是单纯的技能)出发,对现行的教学计划、大纲、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修改。

3.目前缺乏与“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相配套的教材,必须尽快组织精兵强将编写出“模块式”教学的教材。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 篇3

关键词模块一体化教学模式收获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从1996年开始通过借鉴CBE教育理论,进行模块式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探索,创建了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集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并得到成功的应用。

一、教师队伍的双师水平得到了提高

在模块式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研室与实验室融合为一体、教师既传授理论又指导实践。教师必须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具有过硬的职业岗位综合技能。所以,模块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五认真、四严格、三安全。五认真是:一备课认真。除写总模块教案之外。每个子模块、每天的教学又要根据实际要求写出当日教案;二是讲课认真;三是操作认真。示范操作时,力求规范标准;四是指导认真。指导实践时,程序到位,步骤完整,抓住重点,把握关键;五是执案认真。认真执行教学大纲,按教学进程要求实施进度。四严格是: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学生要求严格;对学生考核上严宽适度。以严为主;对作业、考卷阅批严格,按标准批卷,逐题批改作业。三安全是:操作安全,机械安全,电火安全。经过近几轮教学循环,教师的双师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二、模块教材建设得到了加强

根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传统的单一纸版教材已不适应新的教学的需要。高质量、实用性强的立体化教材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因此,我院把纸版教材、网络教材和电子教案等三种不同形式的教材组织成一个有机整体,以纸版教材为基础,以电子图书、网络课件和电子教案为补充,加强了立体化教材建设。我院模块式教学使用的立体化教材主要包括:主教材(信息资料单、技能单、作业单、技能考核标准等)、专业技术参考书、教师参考书、CAI课件、网络课程、素材库和试题库(理论考核、技能考核),等等。在选用国家规划或统编教材(含网络课程、教学大纲、学习指导及配套视听、音像教材)或水平高于同类教材的同时,针对学校教学改革后的教学方法,将纸版统编教材与模块式教学的教学资料单(信息资料单、技能单、作业单、技能考核标准等)进行整合,自编了模块教材。

立体化教材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农机应用与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专业,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各种手段,将专业课的内容直观地显现出来,大大地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将很多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实现了“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教育为重心”的教学模式,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融为一体。

三、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恰当地找出突破点,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如在《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的模块教学中,以发动机拆装为突破点,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要能看懂,操作中要能用得到。在学生操作实践的同时,学习信息资料单、技能单,完成作业单等,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兴趣,增强了求知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在《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模块教学中,学生在前几个子模块学习基本训练达到一定水平后,教师组织他们亲自动手修理发动机,要求修理后的发动机质量好、成本低。在修理发动机时,从发动机解体、清洗、鉴定、决策修理项目、提出购件计划、零部件采购、补整、试装、总装、磨合、试车直到竣工交接等,都由学生亲自操作,教师只起组织和指导作用,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由于任务具体,目标明确,学生认真阅读资料单、技能单,一丝不苟地查阅有关技术资料,严格执行修理质量标准,培养了学生的耐力,锻炼了承受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全班4个小组都想争先保质完成任务。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意志力的培养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从而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发动机着火后,学生非常高兴,很有成就感,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和团队精神油然而生。

3、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模块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做文章。在学,习中结合工作实际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组成“问题群”。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的知识水平,不断给他们提供新的学习内容,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通过逐步解决“问题群”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振奋精神,活跃思维。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职业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我院通过实施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出一大批特色学生,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列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前茅。90%以上的毕业生就职于省内外大中型骨干企业,体面就业,薪水颇丰。如,就业于上海华普汽车公司的2005届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毕业生,月薪达4200元,其中两人被派往成都和济南任部门经理,月薪为7200元。在2004年黑龙江省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中,我院有34名学生参加了7个项目的比赛,全部获奖。其中一等奖15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5名同学包揽了前5名。在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上,我院学生获得了第25名。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在同类院校中具有较大优势。

四、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取得了丰硕成果

维修电工专业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探索 篇4

关键词:维修电工,模块,模块式一体化教学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普遍认可的教育模式, 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为此, 维修电工专业的教学要贯彻“实用、够用、好用”的原则, 以实习教学为重点, 以操作技能为主要培养目标, 探索一种既符合教学原则, 又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当下, 模块备课、模块教学是一个热门的东西, 受到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欢迎。特别是职业技术学校, 由于其教学特点更是适合这种教学法。

一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原则

第一, 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原则。在实习教学过程中, 坚持把以职业道德为重点的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做到技艺培训有成效、教书育人有信度, 把教书与育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第二, 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一体化的原则。教学中, 让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进车间, 技能演示在岗位, 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知识教学与技能教学相结合, 保证技能的不断提高和智能的良好发展。

第三, 集体教学与个体指导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学解决共性问题, 但因学生素质、兴趣等原因, 达标的进度有快慢之分。

第四, 整体教学与分化教学相结合。整体教学强调技能的完整性、连续性、规范性。一个良好的技艺是由多个动作组合而成, 教师要逐步将其分解, 逐项训练, 再全部贯穿, 最后综合训练, 方能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法的探索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职业学校的课程由学习领域、学习科目、职能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如何以模块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 开展教学, 成为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模块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 便于更新内容与课程整合。教师应逐渐抛弃传统的以一节课的内容来设计教学, 而要以模块为基本教学单位进行教学设计。在具体操作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 要确定模块的教学目标。这既包括模块的整体目标, 又包括模块内容每一部分的教学目标。将目标细化、具体化, 做到每一部分的目标要支持整体的模块目标, 从属于整体目标。其次, 要考虑教学程序的设计和教学时间的分配问题。一般而言,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的基础来灵活分配教学时间, 全盘设计模块展开的各项教学活动。把握活动展开的时机和顺序, 尽可能使活动多样化、具体化, 做到有的放矢。最后, 要考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以主题来组织内容模块, 为教师利用课程资源提供了便利, 即同一模块下的各个部分内容可以互为资源;但主题的内容还可以扩展和生成, 既要联系以往学过的内容, 更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生产实践和现实生活。

三运用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法的教学设计的实施分阶段、按学期进行, 各阶段在安排内容时, 应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并紧密结合教学计划, 充分考虑教学进度和与相应学科的衔接, 符合职业学校的教学规律。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 应充分考虑以下三点:一是要求学生毕业前达到国家技能鉴定中心的维修电工相应等级标准。二是满足本地区用人单位对维修电工专业毕业生提出的知识技能要求。三是为该专业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在教学工程的实施中应充分贯彻四字方针。一是“准”。教学严格按国家现行各工种《操作规程》进行标准化操作, 达到技艺规范、操作准确无误。二是“勤”。熟能生巧, 教师要组织学生通过印象式、模拟式、岗位式、效益式按梯度进行大量的、反复的、系列的练习, 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三是“拨”。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应起到“画龙点睛”的妙用, 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突出重点, 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四是“巧”。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 个人的领悟能更好地激发其创造性。

四总结

教学实践证明, 维修电工专业采用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法主要有以下优点。

第一, 激发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以往, 学生在上课时, 理论和操作分离, 所学知识得不到及时运用, 学生对专业知识兴趣不浓, 理解不深;而当开始上技能训练课时, 要用到的理论知识又已淡忘, 训练效果不理想。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法使学生在学习中既学理论知识, 又学操作技能, 理论与实践始终密切结合, 相互促进。在每个阶段的教学, 我们都设置了两类模块, 一类是基本技能的训练, 另一类是成品的制作或社会实践服务。每个模块在起始阶段就注重专业基本功的训练, 安排足够多的时间练习基本操作技能, 改变了以往为考试而练的模式, 克服了因基本功不熟练造成成绩波动大的弊端。

第二, 有利于专业系列化设置, 增强了专业适应面。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法吸取了模块教学模式的优点, 在专业大框架不变的前提下, 教学机制灵活, 易于进行专业系列化设置。

第三, 专业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训练相对应, 紧密衔接, 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理性与感性的同步认识, 切实符合技能学习的认知规律。教学中采用多种认识形式与方法, 做到先理论后实践, 先局部后整体的认识方式, 符合教学原则和认识规律。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操作训练的有机结合, 体现了单一的技能训练时间长的特点, 学生有较多机会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反复对照、理解。模块式一体化教学运用了感知记忆、理解记忆、运动记忆等促进记忆的方法, 容易使学生在大脑中较快地形成总体架构的全方位的表象, 心智技能形成较快, 为进一步的技能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 篇5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校贯彻落实并大力推行市“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促进我们海鸥希望小学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现总结如下:

一、强化“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学习活动,更新教育观念。“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与应用是当前我们教育改革的一场攻坚战,新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实验的实践过程中必然要与旧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发生磨擦和碰撞,教育观念的转变与确立,决定着“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成败。为使广大教师尽快适应“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的需要,积极投入到“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中,就必须加强“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理论的学习,使教师们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本学期我们学校组织教师参加县级、镇级“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培训。坚持上级培训和校内培训相结合、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的原则,提高教师的业务理论素质,为搞好“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充分利用业务学习时间、集体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理论,努力把握新的课程标准和“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理念,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并善于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做到人人都参加学习,人人写学习心得。学校将加强领导,做好组织和检查工作。让我们的教师个个都成为“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者和探索者。

二、加强教学研究,贯彻落实“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本学期我校认真实施“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我校

加大宣传与指导力度,使教师充分理解教学模式的内涵和要求,确保任课教师都能按照“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模式进行备课与教学。组织教师参加县级、镇级的“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教研活动。我校教师于金金在参加镇级“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活动中上英语示范课。受到镇领导的一致好评。我校韩路江等教师在参加全镇“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活动中上语文示范课,刘家波教师在参加全镇“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活动中上数学示范课,深受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的一致好评。本学期,我校外出参加“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活动学习的教师达10人次以上。且学习回来以后均在本校以课的形式展示对“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解。

三、开展集中培训,撰写心得体会。

我校利用单周三下午教研活动时间集中学习“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指要,共活动4次。每位老师均把在使用三案及课堂六模块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写出来,可取的不可取的地方都提出来,以便在今后的教学矫正或是推广。

厉庄镇海鸥希望小学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 篇6

一、传统教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受客观因素限制,传统教学方法的课程设置在“教”和“学”两方面都存在问题,影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

技工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学生普遍感到“专业技术理论”难学易忘,厌学心理普遍,靠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进入修理技能形成的实习教学阶段,虽较感兴趣,但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已遗忘甚多,往往限于模仿性的操作训练,而无法触类旁通,形成系统技能。

由于理论和实习教学的各个阶段认识方法单调,学生的专业兴趣得不到激发,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学习专业技术的方法和能力难以得到很好培养。

三门专业技术理论课的教学安排时间跨度大,同一个汽车部件总成(如传动系中的主减速器总成)的“构造”、“ 汽车电气设备”、“故障排除”教学时间为两个学期,学生对某一部件成结构的认识是断续、分散的。整体认识不清楚、理解不透彻,学习难以深入。而且,人为地将教学分为理论与实习两部分。教学上自成体系,互不干涉,各有一套人马。专业技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段实施,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各负其责,造成了相互脱节,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难以形成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各自为阵”和“相互推诿”的现象,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得不到协调,教学内容不能合理统筹。

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法,容易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不利于造就一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学生实习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法的探索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模块式一体化”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具体做法是:

第一,以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为蓝本,将汽车专业课程划分为:发动机、底盘、电器、故障诊断与排除、汽车新技术五大模块。各大模块按系统机构的不同,分设各个专业课题,如在发动机模块中,分设有两大机构五大系统的课程,每个课题按专业技术的实用性和参照国家技能鉴定规范要求,再设分课题。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物、教具、多媒体等手段,将枯燥的理论教学过程,转变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体化过程,从而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目的。形成理解和记忆的良性循环,将“汽车构造”“ 汽车电气设备”和“汽车维护与排除”三门课合并为一门课,形成几大模块,实现了一体化。

第二,针对技工学校学生知识基础较差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利用实物直观演示法,将书本上的零件名称、具体的工作原理,实实在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便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理解,缩短了认识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较快地将书本上的理论与实践融合,促进了理解,加深了记忆,绕过了以往“死记硬背”名称、原理的暗礁,学习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重要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将来继续认识学习打好基础。

第三,以往将专业课程划分为构造和修理,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这样,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认识就被人为地分割,使学生难于建立一个清晰、深刻的概念。

如《汽车电气设备与修理》中点火系的学习,按传统的教学过程,跨度较大,如今,采用了一体化教学后,大幅度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从发动机运转需要点火的需要引入课题,明确了发动机“吸气、压缩、点火、排气”的工作程序后,经多媒体示图和实物的演示,使学生建立一个感性认识,再进一步运用电气机械原理,引出机件的名称及作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此时,教师将演示实物逐步解体,将主要机件重复介绍,从名称、作用、构造特点、检修步骤和相应的技术要求等,一气呵成,再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解、检验、装合和调整,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加深认识,不明之处,及时提问解决,使学生对各原件的认识达到深入透彻的程度,记忆也就较为牢固了,相对所需课时缩短,可将课时归还给学生的操作练习,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四,在一体化教学实践中,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理论到实操,均须具备足够的能力,这是实行一体化教学的成败关键。这就要求教师除必须具备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高级修理技工的操作水平,这样才能在授课过程中进行规范、准确的操作演示。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培训,广西柳州市技工学校的汽车专业教师,已把理论/实操两者融为一体,正在向“讲师/技师”的“双师”评定工作迈进,有效地促进了教改。

三、模块式一体化教学试验的启示和体会

几年来的模块式一体化教学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感到生动、不呆板,看得见摸得着,既容易理解又记得牢。通过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法的试验,我们得到了如下启发和体会:

该教学法可使技能操作训练与专业理论相对应,紧密衔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理性与感性的同步认识。

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操作训练的有机结合,会使学生有较多机会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反复对照、理解。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在一段教学时间内,只把一个部件总成结构作为重点的认识对象,使学生缩小了注意目标,使他们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在大脑中形成对该总成结构系统的完整认识。由于这种教学方法运用了感知记忆、理解记忆、运动记忆等促进记忆的方法,所以使学生容易在大脑中较快地形成总体结构全方位的表象,技能形成较快。

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反复交叉,内容不断更新,学生有新鲜感。理论指导下的技能训练,能使学生感觉学到了实在的本领,自信心增强,技能形成进程加快。而且,学生在专业技术理论指导下对各汽车部件总成的解体、零件的检修、组装及按工艺要求调整,既保证了实习教学的质量,又保证了教学设备的完好。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增加了师生的直接接触,教师能比较直观地了解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的程度,有利于切合实际地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加以指导,因材施教,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专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努力成为“复合型”教师。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取长补短,使自身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都得到提高。由于实行教师任教科目负责到底的教学管理方法,增强了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提高了教学效果。

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领略到了一体化教学带来的良好教学效果,一体化教学改革给了学生和教师一次很大的机遇和挑战,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开发一体化教学在其他专业课程中的应用,使一体化教学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 篇7

中国有自己的传统教育模式,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经济水平不断上升, 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满足现代化进程, 再加上现代的职业教育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所以事实上, 教育方式的变革是必然的, 模块式一体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也是由于企业的市场在不断扩大, 所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 到底怎么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现代企业需要的人才, 高素质的人才, 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也是被国内外很多中职学校比较关注的问题。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就比较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要, 也比较符合学校教学的目标和教学特点, 通过这种方法培育出来的人才更有能力, 专业性更强, 能够培育出更多的社会能力较强的人才。验证了这种教学体系的优势和成功性, 能够在短时间内收到反应比较好的成效。

2 现状

模块式一体化有自己独特的教学特点, 在针对当前的形势而言, 教学模式的改变是一种必然趋势和走向。实际情况下, 高职汽车的维修和检测的专业课程比较复杂, 因为这些都属于核心课程, 又属于理论知识。正常情况下, 理论知识都是被大多数人认为无聊的, 结构复杂的, 概念抽象难以理解的教学课程。然而呢,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比较形式简单, 方法单一的, 所以使得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都比较不容易, 所以产生的结果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产生的教学结果有时候还很不理想, 但是当大胆实践之后, 也就是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实现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模块式一体化, 反而想法越大胆, 教学效果越好。就传统而言, 汽车的理论知识教学和维修专业的实习都是分开的, 当不得不改革之后, 实行了一体化模块式教学, 在最近几点, 正在对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进行不同程度的探索和进一步改革, 对原有改革计划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将传统教学不适应现代职业人才培养作为缘由是对教学方式改革的一个很好的契机, 此次改革将对汽车运用和维修产业都产生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 促进这两个专业的相关企业一定的发展。文章也主要根据汽车维修、检修等方面针对性的介绍改革方向和具体做法。

3 传统教学现状

在实行模块一体化教学方式之前, 传统教学模式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文章主要提出了需要改进的方面。首先要提到的就是文化知识基础较差, 还有就是三个教学方面是被分开教授的, 所以时间跨度比较大, 学生反应的接受知识效果不是很好。传统的教学模式, 都是比较重视学科理论知识教育的, 最后一点特点就是教学年限很多都是“2+1”模式。

3.1 理论知识安排时间跨度比较大

文章举一个发动机制造和维修的例子, 往往一个零件的总成部分要分成很多课程来教学, 大概的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构造、修理、故障排除的教学内容分别分为了两个学期的课程, 这种教学时间的安排, 让很多学生对知识掌握度不够, 以往学过的理论知识在记忆库中比较分散, 很难将之前学到的知识和新学的技能结合起来, 所以即使大家都接受了在规定课程之内的教学, 但是真正吸收的知识寥寥无几。这样的分散、无序的知识体系使得对汽车运用与维修的学习程度都不是很深。很少有中职院校将实习和理论结合, 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会选择将分开教学, 而且这两个部分的教学体系完全不同, 两者之间的各种情况都彼此不干涉。专业知识和实践技术一旦分阶段进行, 负责该门课程的老师都是不同的, 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体系。这种方式产生的不协调性使得学生不能统筹兼顾理论和知识。

3.2 文化知识基础较差

大学数学习能力比较差或者考试情况比较不理想的学生会选择中职学校, 所以这部分学生, 在中职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还是很有困难, 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并不强, 对于汽车的某些零件构图难以理解, 学习过程还是普遍比较困难。这种情况日积月累, 学生会产生厌学心理, 对于汽车运用和维修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更难以结合实际运用到工作中。所以当学生真正接触实践维修活动时, 理论知识已经忘记的差不多了, 这是学生兴趣已经显得无能为力了。

3.3 传统理念

由于中国的传统理念就是比较重视理论知识, 所以在传授的过程中, 难免会有一种倾向性,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也就是所谓的“重理论轻实践”, 这其实也不利于理论师资队伍的强大培训。还有文章之前提到的“2+1”教学模式, 时间很不够, 所以理论掌握也没有很多, 教学时间严重不足, 时间的有限性是理论和实践无法统筹兼顾。

4 适应教学习形势加强教学方法的探究

随着社会的进程在不断发展, 教育模式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不仅仅是国内, 国外也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模块式一体化教学进行探讨。

汽修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七大板块, 就是底盘、电气、发动机、空调、维护、自动变速器、故障诊断和排除, 每个模板都有自己一定的原则, 授课内容都是由浅入深的, 即使是这样, 大概一个模板要进行为期一周的课程, 又因为各个模板的系统结构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所以要根据不同的特点设置不同的课题。系统性的有顺序的进行教学, 尽可能保证学生对于汽车的工作原理、内部构造、故障诊断进行全方位的掌握, 从而促进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实践经验的结合, 提高教师的教学成果。

5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方式的实施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方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这一种模式分为四个部分, 一是理论讲解, 二是实训, 三是课后总结, 四是成绩考核。

5.1 理论讲解

理论讲解主要可以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讲授相关知识点, 二是讲解具体技能点。正常情况下, 老师的一节课讲授的知识点大概是两到三个, 如果传授知识过多, 难免会给学生带来很大压力。知识点记不牢就会在混乱中产生知识混淆。此外还要注意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结合, 实用是主要目的。举个例子, 如果老师讲到汽车的拆修和组装, 就一定把方法和原则放在考虑重点首位。安装和拆卸汽车的某些零件是最基本的技能了。

不同的单元都有各自的重点, 不能盲目的全部学习, 这样多而不精没有什么意义, 指导老师要学会挑出重点, 让学生更有方向性的学习, 这样的做法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学生的实践与理论结合能力会有所提升。

5.2 实训

实训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实践,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课前准备, 在实训以前, 一定要做好各种准备, 不畏惧难点问题, 针对重点做好特殊训练。老师需要准备好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的课程安排不同的实践地点和方式。学生需要在实训以前准备好工具, 由于实训的项目不同, 工具自然而然也就不同, 所以需要提前准备。最后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教师对于学生的掌握情况, 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 素质不同, 学习积极性也不同, 所以身为指导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这里提到的另一点就是现场指导示范, 指导教师在进行指导示范时, 一定尽可能的用学生容易理解的语言进行解说, 避免专业名词太多, 学生不理解, 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对于某些操作过程比较困难复杂的拆卸组装过程, 要注意分步骤的操作, 让学生更直白的理解。最后一点,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 要进行详细的解说, 对于学生而言, 即使他们之前接受过相关的理论知识, 但是实践操作确是第一次, 所以需要较为详细的解说。

5.3 课后总结

课后总结也就是对于自己近阶段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一单元或者章节为单位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 复习。课后总结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内容能到巩固, 同时学习能力还能够得到提升。这也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投入下一环节。

5.4 成绩考核

成绩考核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每个单元学习之后都要有成绩考核内容。因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划分的学习课程比较多, 所以要针对不同课程, 不同项目分别进行考核, 这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并且尽快解决自己的问题。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通过改革掉不适合现代教育发展的传统教学方式, 采用全新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模块式一体化教学体系, 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并且还能壮大师资队伍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郭家星.高校职内实训基地建设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出版社.2014 (6) :101-102.

[2]丁金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2015 (2) :4-5.

[3]孔宪锋.发动机的构造与维修[J].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6) :61-62.

[4]王起超.中职汽修专业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的教学创新[J].当代农机.2011 (4) :7-8.

[5]张亚平.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材的编写[J].会议论文.2010 (4) :90-91.

[6]宋斌.工位教学理念在汽车在汽车发动机维修课程中的具体运用[J].期刊论文.2014 (6) :23-24.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 篇8

因为, 经济全球化后, 社会职业岗位的外延及内涵发生了巨大变化, 它要求员工不仅要提高岗位职业技能, 更要能应变、生存和发展, 注重整个职业生涯。这样, 它对教育的要求就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 而是要教会他们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 为天资不同、条件各异的学生提供平等的、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潜能的机会和途径。

2004年, 为适应社会和企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我校又恢复招生。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都排在了教学计划中。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 我们发现这些基础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待改进。

中等职业学校以培训中级技术人才为目标, 应坚持基础知识、岗位入门技能与职业专精训练相结合,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和提高其实践能力, 这样基础课教学就应以服务技能教学为主。为此我们成立了以《语文》教学改革为龙头的基础课程教改小组, 提出了模块教学的设想。

一、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 初步进行语文课程的整体优化

现在中职使用的语文教材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 (第四版) , 属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 上下册, 14个单元, 68课。分散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小说或戏剧、应用文和文言文等。当然主要任务也是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和相关语文知识, 训练听、说、读、写能力, 培养观察力、思索力、想象力、理解力和鉴赏力, 使中职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 从而能说会写。

我校承担2004、2005年语文教学任务的均为外聘教师, 教学按部就班, 两册分两个学期讲完。而学生第二个学期起就得学习专业理论课, 进行课程实习, 学习的内容加上基础课多达十几门, 学生既要学好基础课, 更要学好专业理论课, 还要搞好实习, 因而不堪重负, 哪一方面都不能做到专精。在2005级化工专业的教学中, 我们指导教师吸取2004级的教学经验, 在基础课课时上进行了压缩, 在语文方面, 指导教师在《语文》下册教学中改进教法, 每单元精讲一课, 其他辅导学生学习或指导学生自学, 并打乱章节秩序提前讲授文言文和古诗词单元, 以利学生记诵。并且在教学中,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这样初步实现了课程的整体优化,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们没有对两册内容进行系统分类, 在上册讲过的知识, 到下册又重复讲授, 知识显得零碎、不系统, 为此我们将模块教学的设想运用到了中职语文教学改革中。

二、因材施教, 打破章节, 按类组合模块

为适应中职学校教学特点, 服务技能教学, 2006、2007年我们教改小组按专业不同对基础性学科进行不同程度地学时压缩, 其中《语文》压缩为一个学期。我们引导任课教师总结2004、2005两级教学经验, 首先对两册教材内容进行系统分类, 将知识归类组合成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应用文、文言文模块。在记叙文模块中再根据散文、小说、戏剧分类讲授, 依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学时。

三、采用不同教法抖开模块, 各个击破

将课程组合成不同模块后, 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实施。用一个学期将68课不同性质的课文全部讲完是不可能的, 重在示范和学法指导。在教学中, 我们教革小组指导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特点, 采取灵活多变的教法, 根据不同模块的特点和教学目的实施教学。

1. 分类法、对比法、多媒体教学法拉开模块教学序幕。

记叙文模块教学:两册《语文》中记叙文所占篇幅最多, 主要教学目的是教会学生认识记叙文文体特点, 学会写作各类记叙文。在教学实践中, 指导教师根据记叙文的写作对象不同将上下册第一单元的散文分成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四类, 并精选优秀文章对比讲解。同时精选两册中小说、戏剧单元的内容穿插其中, 讲清一般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联系, 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和一般记叙文文章并自己对比、体味其区别。精讲完有关散文后, 采用多媒体播放电视散文, 调节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热情, 提高学生的鉴赏力。为巩固教学成果, 根据教材写作要求, 指导学生写作以上四类记叙文, 基础好的让其尝试写作散文或小说, 以此培养学生积极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深入思考生活的能力和习惯。最后, 通过优秀习作讲评, 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 使语文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这个模块, 可帮助学生将初高中以前所学记叙文、文学知识重新进行归纳、整理, 以拓宽视野, 给学生留下实践的空间, 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基本文学素养, 从而体悟语文教学的真谛。

2. 从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入手进行说明文模块教学。

两册中的第二单元为说明文, 首先引导学生系统复习说明文基础知识, 强调说明文的作用。叶圣陶先生说过:说明文非认认真真练习不可。因为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几乎处处要用到说明文。练习说明文可以为写作别类文章打下坚实基础, 从而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也为学习其他学科尤其是专业理论课打下基础, 因为几乎所有教科书都是说明文。其次要求学生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特征和说明事物的一般顺序, 能够辨识、运用常用说明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学习、阅读两册书中的第二单元的说明文, 并要求学生写一两篇说明文, 以此比较不同说明方法的特点, 体味不同说明方法对说清事物特征的作用。这样也能体现语文教学服务技能教学的宗旨。

3. 从议论文写作方法入手实施议论文模块教学。

本模块主要采用案例法精讲两册中有代表性的议论文, 要求学生掌握议论文的特点和一般论证方法。配合教学内容组织辩论会、演讲赛等, 加深对议论文文体的理解, 开拓学生视野, 发散思维。最后要求学生结合时事和实际写作议论文, 并配合习作讲评使其真正掌握议论文, 并会运用议论文体为自己服务。

4. 以记诵法为主组织诗歌模块教学。

为什么提出以记诵为主呢?古人有“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 因而我们教改小组认为不论何类诗歌, 都应要求学生记诵为先, 琅琅上口的诗歌在记诵时, 既可了解其音韵美的一面, 也可体味读者的感情所寄。

当然在此模块要引导学生梳理初高中学习的诗歌知识, 并且不同时代、国别的诗歌教学方法和对学生要求也应不同。其中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通过重点讲授让学生初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语言特点, 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提高诗歌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要求学生记诵;古代诗词教会学生品评鉴赏方法, 要求学生熟读会背, 提高其古文化素养。

5. 从丰富语言知识角度组织文言文教学, 培养其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本模块精选古典名篇进行精讲, 其余的指导学生阅读, 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古文语言知识, 会翻译浅易的文言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古文化内蕴, 喜爱古文化。

以上几个模块的教学, 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和写作方法, 为应用文模块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采用多种方法收束模块———应用文模块教学

两册书中都在第六单元安排了应用文, 文种不同, 作用也不同。从知识实用性角度考虑, 再联系学生长远的职业生涯, 我们认为不论必修课、选修课和阅读课都应与社会实际结合, 讲清这些应用文种的一般写作方法, 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写作和应用能力。

首先, 共性的知识系统讲。如应用文的分类、一般应用文的写作格式和写作技巧, 分清不同种类的应用文及其应用范围。

其次, 不同文种采用不同教法。如用案例法讲解上册第六单元的几种文种, 交代其在生活、工作中的实用性。其中, 计划、总结、调查报告等常用事务公文, 计划、总结重点讲, 并教会学生写作这类文章。启事讲清其分类及其写作方法。申请书、求职信讲清适用场合和写作格式;用实战法讲解下册第26课, 让学生演讲《我有一个梦》, 并结合此稿评讲议论文模块学生自己写作的演讲稿, 讲清演讲稿与演讲关系及演讲稿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联系实际讲解第24课, 与时事新闻联系, 让学生了解一般新闻常识, 学会一般新闻稿件主要是消息的写作, 了解新闻写作的一般结构技巧, 并会阅读、辨识、赏析报刊新闻稿件。

此模块实际是对以上几个模块的总结, 因为不同的应用文写作时要使用不同的文体, 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因而在此模块教学时要考虑到与前面所学知识的联系与渗透;有的使用记叙, 回忆往事, 引起读信人的共鸣, 拉近两人的感情;有的使用说明, 向读信人介绍某物或某地等, 使读信人如亲睹某物或有身临其境之感等。但不论如何, 还要讲清应用文与一般性文章写作的区别, 如应用文写作时要遵守约定俗成的固定格式, 要能正确使用一些习惯用语等, 而一般性文章在写作时文无定法, 没有太多的要求, 但也要考虑文体特点。这样就收束了整个语文教学模块, 完成了语文教学的任务。

语文课堂教学模块建构式探析 篇9

目前国内的语文教学研究, 均局限在“如何教”的范围内, 而语文课堂教学模块建构式的研究, 在理论上, 将纠正语文教育只关注教师“教”忽略学生“学”的狭隘研究方向和发展方向, 为打开语文教育改革的新思路找到一个突破口, 必将为课程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为语文教育的发展和理论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在实践上, 为教师解放思想, 更新教学观念, 提升教学能力, 拓宽改革思路上找到一个有效的触发点和突破口, 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新的平台;为改革语文课堂高耗底能, 或沉闷或虚热的现状提供一副清醒剂;为培养一代人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获得终身活力的新人, 提供有效保障。

二、课堂教学指导思想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 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构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体现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和个体终身化学习对教育的需求, 在学法指导、学习指导的基础上, 着力构建旨在优化学生学习素养的课堂教学模式, 有机组合现代教育技术, 加强信息传递与器官的协调活动, 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它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注重学生的心理智能的优化发展。它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实施主体性教学。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品质和智能, 张扬其独立性、反思性和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涵盖思维的层递性和思维的深刻性两个层面。

三、语文课堂教学模块建构式

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在操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 加强模式要素的整合。注重模式要素的变通, 把教育技术媒体当作一个要素纳入到整体的教学系统中考虑, 周密地考虑教学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有效整合模块要素。

模块建构式的核心理念是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能学不教, 它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自主交流、自主发展、自主巩固、自主检测的平台, 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由于学生经过充分预习, 课堂上节约了很多时间, 老师可以集中精力对学生实在感到困惑的地方打攻坚战, 它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飞速发展的“高速公路”, 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模块建构式课堂注重“确立目标、分组合作”使得学生课堂学习目标明确, 方法得当。在教学过程中,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要求把学生分成了若干个小组,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合作, 在合作的基础上自学, 学生与学生之间既主动学习, 又互相促进, 真正做到“学学相长”, 它使课标提倡的合作学习变得更加有效实在。课堂模式假设为如下六种:

模块一, 自主质疑法:自主提问, 合作解疑, 个性解读, 交流拓展, 巩固提升。

模块二, 课堂常规六步法1:我的学习, 我提问;我的问题, 我讨论;我的见解, 我交流, 我的成果, 我展示;我的知识, 我运用;我的课堂, 我总结。

模块三, 课堂常规六步法2:预习——交流——引疑——阅读——解疑——提升。

模块四, 课堂常规五步法3:预习——交流——演示——迁移——提升。

模块五, 大量阅读, 读写结合:自己查找资料和教师推荐相结合, 大量阅读优秀和经典作品, 通过读书会形成相互推介, 欣赏评论, 贮藏积累, 迁移仿写。培养读写能力和人文精神。

模块六, 网络资源习作法:通过网络信息平台, 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自方查阅相关知识、文本, 自主写作个性化作文。

模块七, “先写后学”阅读教学模式:以课文内在人文、语言因素为由头, 诱导自由写作, 启愤发悱, 激发探究阅读欲望, 读后再反哺写作, 螺旋提升。

模块建构式课堂强调学生自主, 真正把课堂的时间还给了学生, 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 把交流的平台交给了学生, 要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创造的潜能自然在学生的身上迸发。我们在模块建构式课堂的同时, 也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模块建构式课堂将导致学生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模块建构式课堂让学生先进行预习, 注重让学生教学生, 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辅导能力毕竟有限, 往往学生间的相互帮助并不能让学困生充分掌握知识, 这样大多都是优秀学生在“表演”, 老师很难发现学困生的问题, 难以找到点拨的关键之处, 从而使得学困生以前昏昏, 以后也昏昏。

二是模块建构式课堂应该因学科而异。模块建构式课堂多少留有尝试教学法的影子。这样的教学理念比较适合理科教学, 对于语文教学有诸多不适合的地方。语文是一门情感性、情意味比较浓的学科, 如果一节语文仅仅定位于学会了几个生字、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了几个知识点, 那么语文就失去了本性。因而模块建构式课堂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还应该注意情境的创设、力求“言意法”兼得。

总之, 我觉得在语文教学中践行“模块建构式课堂”理念时, 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研究:一是怎样指导自学质疑;二是如何训练交流展示;三是怎样使互动探究深入、有效等等。

四、模块建构式教学的几点意见

1. 要保证教学的有效性要立足于教学内容的组织。

教学内容的组织首先要保证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适切性, 即要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努力研究好教材, 不仅仅要研究本年级本学期的教材, 还应对整个学科的每个阶段的教材有深入的了解, 做好教材的承接工作;最后还要努力将教学内容情境化, 生活化, 将教学内容情境化、生活化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便于学生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

2. 要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要有把握学生的能力。

要指出的是, 这种把握力并不是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力。所谓对学生的把握力主要是指教师能够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成长特点来组织、安排、指导、管理他们的学习活动的能力。如果一个教师拥有学生的把握力, 就会把学生作为一个珍贵的生命有机体来对待, 根据他们的成长特点和需要, 千方百计地去改进自己的教学, 也只有在这种氛围之中, 伴随着学生的成长, 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获得增强, 教学的效果也会越来越显著而有效率。

3. 活用教学方法。

重视选用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夸美纽斯说过, 大教学论的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 是教员因此可以少教, 但是学生可以多学……”。因此优化教学方法必须注意, 教必须致力于“导”, 服务于“学”, 教学方法的设计一定要依据特定教学目标的实现来选择特定的教学方法。

4. 教学的有效性:

其中效率必须用教学效果和教学时间来衡量。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学习活动, 教学需要教师在特定的时间内, 指导学生完成一定的学习内容, 所以学生学习特定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时间成本是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参数。而效果可以用教学目标来衡量, 教师通过教学应该使学生发生积极的变化, 这个变化不是仅仅着眼于知识与技能, 而应该着眼于三维目标的实现。即不仅着眼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而且着眼于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技巧与方法, 还要着眼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5. 有效教学要注意学生的学习起点:

需特别注意的是要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必须注意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的区别。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的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 实际具备的相关知识、学习能力、思维水平等, 它的主体是学生, 是动态的、开放的。其中逻辑起点是静止的、绝对的, 而现实起点是动态的, 相对的。本文所说的学习起点主要是指要把握学生的现实起点, 即关注学生实际具备的相关知识和学习能力。

五、结语

教学改革实践和研究告诉我们:教学诸要素中, 教学理念比教学技艺更重要, 教学策略比教学方法更重要。“如何学”比“如何教”更重要, 学习的方式比学习的方法更重要, 体验过程比获得结果更重要。基于以上认识, 我们觉得提出“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既有现实的需要, 也有充分的理论基础, 既要必要性, 也有可能性, 是一种科学的命题和研究期待。

参考文献

[1]王学琴.优化有效课堂,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2010.

“模块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体系研究 篇10

模块式教学模式吸收了工业生产中的模块化思想, 它将各学科课程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 又将知识点按其内在逻辑组合成相对独立的单元, 然后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 将相关的单元组合成教学模块, 通过增删单元和调整组合方式, 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专业方向的调整。

具体来说, 模块教学模式的基本含义是:模块教学是一种基础的教学方法, 它可以应用到初级教学、中级教学以及高级教学当中, 模块教学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根据学生的需求与外在的环境变化, 来确定教学的内容, 并进行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 从而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块;再根据各教学模块的实际需要, 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 采用相应的考核方式组织教学。比如说, 在初中数学教学当中, 模块教学就可以应用到分层法当中, 可以将学生分为差和优两种类别, 然后分别对这两类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模块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体系

1.“模块式”教学模式的逻辑点———基础能力

培养学生形成一种学习的基础能力, 是模块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所谓逻辑起点, 就是同一个理论体系的研究基点, 它是一个理论体系进行研究和扩展的基础与核心内容。当然, 模块教学理论体系也不例外。

所谓基础能力含义是非常广泛的, 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 基础能力的具体内涵可能会有所不同, 例如, 对于初中学生, 基础能力就是让学生掌握最为根本的学习方法, 而对于高中学生, 可能还会包括思维方式等。所以, 模块教学应用范围是非常广泛的, 这也是我们把模块教学当作一种基础教学方法来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原因。

2.”模块式“教学模式理论体系的三个基础内容

(1) 模块课程的设计

模块课程的设计主要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第一, 结构化设计。具体来说就是严格按照工作结构来对课程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课程体系作整体规划, 采取模块式课程结构, 彻底打破三段式课程结构, 并以获取学习能力的知识结构关系来组织模块课程内容, 真正建立“能力范型”课程体系。第二, 模块课程在设计上强调通过综合运用相关基础知识、理论知识完成教学任务, 模块课程在设计上先把学习的内容和体系分解成一个个具体任务, 然后通过分析完成这些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态度来确定模块课程内容。模块课程的基本思想是综合, 重点关注的是如何综合运用所获得的基础知识、理论知识、态度来完成教学目标, 从而形成在复杂学习情境中作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能力。第三, 模块课程以综合素质为目标, 通过将综合素质进行具体的分类, 它强调的是在课程内容设计中进一步使之具体化。这是一种解剖麻雀的课程设计思维, 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直观感, 而且可以通过所获得的“结果”来增强学生的成就动机, 在其教学过程中, 模块课程着重强调的是通过树立和完成目标, 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新知识的表征提供载体。

(2) 模块教学下的教师观

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是模块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如果没有教师, 教学模式就难以成功, 在教育历史上, 可以说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微乎其微。其原因主要是人们并未真正认识到理解课程、实施课程中体现教师自主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模块式教学模式而言, 在课程发展方面, 教师应该拥有相当的专业和课程设计开发自主权。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对与本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调研权, 二是有参与制定本专业教学计划的权利, 三是有制定本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权利, 四是有参与购买本专业所需实训设备的权利。从理论上讲, 无论是从教学专业化的需要来看, 还是从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权力来看, 参与课程开发都应该是教师专业生活的组成部分。

模块式教学模式环境下教师参与课程开发, 其中涉及到一个重要的内容为教材的处理。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 离不开教材, 在教育活动中, 教师要通过一定的形式、采取一定的方法、运用一定的手段, 或者把教材内容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接受并掌握, 或者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发现教材中的内容, 学生由此获取知识和能力, 实现全面发展。

教材是教师用以教育学生的一种载体, 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依据。“模块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能停留在“处理教材”层面, 而应该参与教材编写和课的研究, 以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呈现给学生的教学内容不是教材内容的原本的版, 而是经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学习内容双重转化的过程,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 不仅是教育目标的“代表者”, 而且也是教育内容的“代言人”, 是课程的主人。

(3) “模块式”教学下的学生观

“模块式”教学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 简单来说就是如何看待学生的问题。任何教育的对象都是学生, 教学中的一切改革最终都将围绕于学生。学生观对教育者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制约着教育者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 影响着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传统的学生观认为, 教师总是用统一的模式去衡量和要求学生, 形成一种“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课堂学习氛围, 总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其结果是, 学生得到的是知识而不是能力, 在这种观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眼高手低, 应用能力不强, 缺乏创新能力。

“模块式”教学模式的灵活性, 给学生更广泛的选择空间, 学生的潜力和爱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必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 这种转变要求教师必须抛弃传统的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学生观, 树立新的学生观。

在“模块式”教学式中教育者应有的学生观包括:每一位学生都有能力学好知识、掌握好一些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技巧;不同的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水平和进度可以不同;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所要学习的课程和内容。

因此, 应该适时转变教学观念。教学观念的转变将形成教学改革的良好氛围, 为推动模块式教学模式运行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转变教学观念, 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终身性教育上下工夫, 增加基础性、通用性、复合性的教育教学内容, 为今后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创造条件;二是变重视学历教育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三是变重视教材编写为重视课程、教材开发, 不断求新、求变、求异, 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 建立适应生产技术进步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三、“模块式”教学下的质量评价体系

1. 适应性质量观

它是指“模块式”教学模式所提供的教育与服务满足受教育者个人需要的程度以及满足国家、社会需要的适合程度。依据适应性质量观的要求, 应该做到对每个阶段教育出的学生都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与质量, 也就是说, 模块教学的最终目标, 是使学生能够具备将来继续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和素质。

2. 多样性的教学质量观

多样性质量观是指教育具有不能用统一尺度来衡量其教育教学质量的多层面性。依据多样性质量观的要求, 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不同类型的培养模式应有不同的质量标准。大众化时期的各级各类教育培养目标不完全一致, 为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的不同需求, 质量标准应是多样化的。二是不同的学校应有不同的质量标准。由于不同的学校生源不同, 办学条件、办学特色不同, 也不可能是同样的质量标准。三是质量的具体内容不能单纯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而必须包括对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要求。

3. 发展性的教学质量观

一是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适应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而且要为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二是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要为培养对象提供基础性知识、能力和素质, 还要为培养对象提供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动力和平台。三是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是动态的、与时俱进的, 要根据社会、培养对象和学校自身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4. 国际性的教学质量观

国际性是当代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 我国加入WTO后, 对各级各类教育的影响是深刻而全面的。“一是资源的全球流动和重组, 对教育机构的跨国设立和教育的竞争与合作提供了可能;二是资源配置的速度与标准, 促进了全球网络教育的兴起以及国际学分、学位的互认;三是资源流动与配置的核心趋向, 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与竞争的通用性和国际性。

总之, “模块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可以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性模式和方法, 通过模块教学的方式, 构建相应的理论教学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 可以有效突破学科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强化针对性。以学生为主体, 以模块为教学单位, 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明.把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高等数学教学.首都师范大学, 2009 (8) .

上一篇:大都市未来下一篇:无G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