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整合教学反思

2024-06-24

模块整合教学反思(精选9篇)

篇1:模块整合教学反思

浅谈高中音乐模块整合教学

【摘要】在高中音乐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密切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注学生情感需求,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开拓、创新,将《音乐鉴赏》与《歌唱》模块交叉进行,通过改变教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模块整合;音乐鉴赏;歌唱

高中音乐教学共有《音乐鉴赏》、《歌唱》、《演奏》、《音乐与戏剧表演》、《音乐与舞蹈》和《创作》六个模块。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在我们学校《音乐鉴赏》是必修模块,作为增进基本音乐文化素养的主渠道,所以在课程开设中首先得到突出和强调。《歌唱》模块则是大部分同学选修对象。

每个学期初,同学们手中都发到《音乐鉴赏》与《歌唱》两本教材。刚开始,我们也是按照模块分学段进行,先完成《音乐鉴赏》,再上《歌唱》。没上几堂便发现了许多问题:同学们上课的积极性不高,连着几个单元的民歌鉴赏,学生都蔫了。有时候因为对很多作品又不太熟悉,一面要吃透教材,一面要寻找相关的音像资料。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便萌发了把两个模块结合在一起的念头。仔细研究两本教材,发现有很多内容可以相互融合,于是就大胆的进行了课程整合,仍然是两个模块,能合则合,不合则分,可以在一堂课内融合,也可以在一个单元内整合,学期结束时还是按各个模块考试,《音乐鉴赏》+《歌唱》共三学分。

在教学中,我们密切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注学生情感需求,尽量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开拓、创新,《音乐鉴赏》与《歌唱》模块交叉进行,结合我校提出五环节教学模式,尝试通过改变教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寻找一种益教益学的课程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收获颇多。

一、模块整合,更易调动学生积极性

无论课的内容如何设计,学生还是盼着能换一种口味。连续不断的欣赏、分析难免会使人产生厌烦情绪,即使在教学环节中增加“视唱、歌唱”的参与活动,学生还是不满足,他们迫切希望提高自己的歌唱技巧,他们更愿意在歌唱实践中通过对作品情感内涵的准确理解,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这两个模块的交叉学习就较好的解决了这种矛盾,比较符合高中学生音乐学习的心理特点,从而提高了他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二、模块整合,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

我是在《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上看到“关注学生情感需求”的一篇文章,它引起我的共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沉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需要、学习需要、情感需要。”教与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良好的音乐教育必须真正关注学生的愿望,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为了能将课上得更好,我们做了征求意见表,想听听同学们的心声。他们在征求意见表中纷纷要求增加《歌唱》课的课时,建议增加歌唱表演,在歌唱技艺上加以指导。更多的同学希望课堂是能加入流行歌曲,活跃课堂气氛。面对众多同学的呼声,我们真切感受到同学们对《歌唱》课的期待。没有什么理由漠视学生的感受,我们在真正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选择。两个模块的交叉学习,能满足学生迫切愿望,让学生真正爱上音乐课,让课堂教学鲜活起来。

三、模块整合,增强学生的音乐理解力

人音版《音乐鉴赏》教材第一单元是《音乐与人生》,通过介绍琵琶协奏曲《草原放牧》和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引伸出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学生经过分析、对比,初步了解了音乐要素的内涵,探索了旋律、节奏等要素对音乐的影响作用。紧接着我们安排了《歌唱》模块中《同一首歌》的歌唱实践活动。这首歌以优美深情的旋律,富有哲理的歌词深深打动了同学们,在歌曲的分析、欣赏、学唱中,学生们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迁移到作品分析中来,了解了中等速度、舒缓的节奏、荡气回肠的旋律、丰富的和声变化及富有哲理、诗一般优美的歌词对准确表达歌曲的情感起到极大的作用。比较了几种版本的合唱后,同学们感觉纯真的童声更能表达歌曲深情飘逸、绵亘久远的意境,对音色的运用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倾听、品味、感悟音乐的基础上,教学紧紧围绕歌唱的基本要素,提出相应的合唱要求,层层深入、细细雕凿,同学们饱含深情的歌声和以往是那么的不同„„两个模块的整合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内容融会贯通,课堂中需要听就听,需要唱就唱,学生通过听赏与歌唱的参与体验,对音乐要素的作用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综上所述,模块整合为高中音乐新课程实施带来了许多有益思路。不仅如此,模块整合还有利于高中音乐教师更好地备课,丰富教学设计。这种安排给教师一个足够的空间,可以反复熟悉教材、分析音乐、研究音乐,把教材中的音乐作品吃透了,教学思路也就理顺了。在此基础上再寻找相关音像资料,整合、优化教材内容,仔细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学生状况及各班之间的差异和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合理安排各个教学环节,选好好课题的切入点,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就形成了。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

[2]《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

篇2:模块整合教学反思

首先,教师要备好教材内容,不能进入有了教学光盘就不用钻研教材的误区,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明确本教材所达成的教学目标。教师只有对教材把握到位,才能真正理解主讲教师的教学意图,使用光盘教学资源上课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其次,教师要备好光盘教学资源,要对自己播放的光盘资源深钻吃透,有了时空转换的教学设计,教师才能在保持正常教学时序的前提下,见缝插针、有机地插入自己的调控时间段,组织教学活动。2.教师要调控好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明晰主讲教师的教学思路,熟知课堂教学的结构。根据主讲教师的思路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教学环节完整、层次清晰、层递性强;注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合理建构知识结构。我们教师还必须彻底消除不作为思想,要积极与光盘上的主讲教师共舞,把两种教学融合为一体,在课堂上保持适度教学紧张。在使用光盘教学的课堂上,教师既是和学生一样的聆听者,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还应该是主讲教师的共舞者,让自己教学融入到主讲教师的教学中去。

我们的教师还要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能敏锐地感受、准确地捕捉新情况和新问题,作出决策和选择,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和结果及时作出恰当的评价与总结,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以引导和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目前课堂教学应用中,使用光盘资源进行教学的方式有如下几种:一是整节课播放光盘,让学生跟着光盘内容学习。二是光盘播放前提出学习要求,播放中针对重点、难点及时暂停,或重放,或讲解,或操练。播放后小结、拓展。三是模仿光盘中的教学过程组织教学,选择播放光盘的部分内容或者不播放光盘。四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课堂上播放光盘中的片段。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一定要真正理解“优质教学资源进课堂工程”的意义,正确对待主讲教师的教学,认真研究其优势特点,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引导学生适应新的教学形式。

篇3:模块整合教学反思

关键词:互动思维,文科,实践教学,模块整合

作为高校文科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科实践教学既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又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地方、面向基层、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深化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1]。 与理论教学不同的是, 文科实践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度更大、任务更复杂、教学效果差距更明显,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教学资源的条块分割以及教学方法的僵化。

一、文科实践教学的局限性及制约因素

从较为普遍的角度看,现阶段文科实践教学的局限性及制约因素主要体现为“ 传统的文科教育更注重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2]。 但即使解决了重视程度的问题之后,文科实践教学依旧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局限性及制约因素。

( 一) 实践教学存在资源与内容双层次的条块分割

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文科人才培养方案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主要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构成,理想的设计应是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提供基础知识支撑,实践教学反过来形象地佐证理论教学的相关知识点,因此双方应该是一种互生关系。 但在实践教学科目和内容设计过程中,这种关系表现得并不明显,最突出的表现是很多实践教学环节并不能找到适合的理论课程作为其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形成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从资源和内容两个层次的条块分割。 其次,很多高校实践教学过程都尚属“ 闭门造车”的状态,即无论实践内容的设计、 实践过程的体现还是实践成绩的评定,都由开课教学单位自主确定, 但从实践教学的目的来思考,实践教学应更多带领学生走出校门、与专业对口的政企单位联动实施教学,校内教学资源与校外政企资源的条块分割也依旧明显。 最后,目前实践教学的互动性不强,“ 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使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打了折扣,出现了教师教学与学生自我学习的条块分割。

( 二) 传统教学方法的应用对实践教学效果的制约

一般来讲, 传统教学方法主要分为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完成任务、教师对于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这三个步骤。 这种教学方法比较适合用于理论教学过程,对于实践教学而言则制约了其教学效果的提升。 这主要体现为:首先,传统教学方法对于实践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无法准确界定。 在实践教学中,谁应该成为教学主体不会像理论教学那样较为容易地界定出来,类似毕业论文、课程论文这样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师的角色应该加强,而类似行政能力实训、政务实践、综合实践这样的教学环节,应鼓励学生多承担教学中的重要角色,因此不能用传统教学方法简单地处理实践教学问题。 其次,实践教学过程中不适合“ 一刀切”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理论教学中,教师只需关注学生是否认真听讲、是否有所收获,实际上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的区分往往是二元化的。 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是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参与意识、参与方法和参与表现,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评测也不能使用二元化的方法。 最后,传统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目前文科理论教学的主要问题表现即是学生对于课程内容没有兴趣,听课人数少、听课效果差,这种现象一方面有学生厌学心理的客观原因,更重要的还是传统教学方法对学生听课意愿的负面作用。这种教学方法一旦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将使实践教学的趣味性荡然无存。

( 三) 单一成绩评定方式阻碍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

与教学方法相同,目前文科实践教学的成绩评定方式依旧是“ 学生完成任务、教师评定学生完成任务质量和层级”的单一模式。与理论教学所不同的是,理论教学在考核过程中往往有标准化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教师的成绩评定过程一般是客观和准确的。但实践教学主要应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这是一个定性的观测点,如果单一由教师评定成绩, 则容易导致不客观成绩的出现。教师的认知水平不同会导致对于同样的实践表现做出不同的评测结果,例如对于“ 过于活跃”的实践参与者,不同认知特征、性格和气质的教师,所得出的结论将是截然不同的。教师对于实践难度的预期出现偏差也将会影响整体成绩的分布,例如教师对实践难度的预期高于实际难度, 就会错误地认为全班学生普遍完成得较好,导致整体成绩偏高;教师对实践难度的预期低于实际难度,就会疑惑为什么全班学生都很难按教师的预期完成任务,导致整体成绩偏低。

二、基于文科实践教学模块整合的互动型资源建设方式

鉴于现阶段文科实践教学存在条块分割的现象,在教学模块整合进程中实施多维度互动型资源建设就有其重要意义。 在这个方面,国内部分高校已经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例如北京工商大学就实现了“ 仿真模拟环境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特色实践项目与常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校外实习实践教学与校内实习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习实践、境外实习实践与境内实习实践”五个层次的对接[3]。 通常而言,文科实践教学模块整合中互动型资源建设的实现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 一) 校内教学资源与校外政企实践资源互动型模块的整合

文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打破传统文科学生动手能力差的惯性,通过寻找与本学科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环节,实现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 这就要求文科实践教学走出校园,通过与相关政企部门对接,实施有效的校内外资源互动整合。 一般来讲,在文科专业毕业实习实践教学环节中,这种资源整合效果较好。 以齐齐哈尔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为例,在毕业实习环节中,通过与齐齐哈尔市委组织部、共青团齐齐哈尔市委员会、齐齐哈尔市妇女儿童联合会、铁锋区政府等多个实习基地的密切联动,真正实现学生在毕业实习环节中学到知识的同时领会工作的艰辛与快乐。但在毕业实习以外,其他实践教学环节的校内外教学资源互动就完成得不甚理想,例如在齐齐哈尔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 行政能力实训”中,近年来实现校内外教学资源整合的经历较少, 仅有2009 级学生曾在专业和昂昂溪区相关部门联动下,前往齐齐哈尔市昂昂溪遗址、罗西亚大街等处进行参观调研。因此,实现校内教学资源与校外政企实践资源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评估过程中的互动整合,目前仍需进一步努力。

( 二) 课堂理论教学资源与课外实践教学资源互动型模块的整合

对于文科实践教学的目的不仅应放在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必须认识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一对共生的关系,理论教学资源与实践教学资源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首先,实践教学资源整合需要课堂理论教学的支撑,这是由于“ 实践教学如果没有理论的功底,就是没有方向的,实践教学的展开就是盲目的,高成本的”[4]。 例如,在齐齐哈尔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2012 级本科学生“ 电子政务模拟实验”时,由于排课时实验课排在周二而电子政务理论课排在周四,导致在线行政审批实验早于政府流程理论讲解之前开放,脱离了理论指导的实验环节, 学生普遍感觉无法顺利进行,因此授课教师在实验课堂上提前进行了理论的讲解。同时,理论教学的科学性需要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予以佐证和加深,这直观表现为学生通常会主动发现相关理论在实践环节中的体现,通过实践之后往往会对相关的理论记忆和理解有一定的加深。 因此,我们要通过构建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实践教学模块,整合课堂理论教学资源与课外实践教学资源,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效果的双向促进。

( 三) 教师教学经验与学生自我教学意识互动型模块的整合

在实践教学中,教学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 这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经验是实践教学能够顺利开启的基础。 这是由于通过多年的实践指导,教师往往会对整个实践教学环节有通盘把握的能力,教师会了解哪个部分的任务学生容易完成、哪个部分的任务学生容易偏离方向,哪个环节需要重点指导、哪个环节只需要适当引导即可。 但与此同时,教师教学经验无法应对每一届学生的个性特征所带来的新问题、新情况,因此学生自有意识的培养和激发就成为实践教学能达到多大高度的重要观测指标。 一般来讲,面对实践教学学生往往会拥有比理论教学更高的兴趣度,但这种兴趣度不应仅局限在被动完成教师分配的教学任务,同时还应提高主人翁意识,从单纯的实践参与者角色中跳出,成为实践教学的组织者、任务协调分配者、完成情况适时控制者、任务完成等级评测者等等。 教师的角色则有所降低,成为学生自我教学进程中遇到困难时的答疑解惑者,从根本意义上实现教师教学经验与学生自我教学意识的互动型模块整合。

三、基于文科实践教学模块整合的互动型内容设计思路

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之上,文科实践教学内容设计的科学性也是其教学效果高低的重要决定性因素,因此在文科实践教学模块整合中应注重互动型内容设计工作。这项工作应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进行。

( 一) 准确界定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角色

不可否认的是, 在文科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无法取代理论教学的地位而存在,这主要表现在文科理论教学无论从科目总数、学分总数、学时总数来看都占有绝对的优势。 以齐齐哈尔大学2010 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例,文科专业中实践教学学分数占整体学分数比例最低的是日语专业为14.6%,最高的是法学专业为23.5%,比例均远远不如理论教学。 在即将完成的2014、2015 版人才培养方案中,齐齐哈尔大学已逐步提升实践教学的比重, 这也符合国内高校的总体改革趋势。 因此,在界定实践教学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体系角色时,实践教学学时、学分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趋势不可逆转,同时必须认识到,理论教学依旧是高校教学的主体部分,因而实践教学占总学分的比重在30%上下应该是较为合适的比例。

( 二) 重构文科实践教学科目及内容模块设置

在确定了文科实践教学的学分、 学时比重之后,应着手考虑教学科目与内容的设置。 目前来看,文科实践教学科目应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关键时点的对应实训。 例如学生甫一入校时的入学教育、军训,毕业前的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设计) 等等,其中后者应是实践教学学分、学时体系中占绝大比例的实践教学环节。第二,课程实训或实验。这是主要针对某一具有实际操作要求的理论课程, 开设对应的实训或实验课程,例如在各文科专业普遍开设的计算机上机实践课,以及专业特征较为明显的“ 电子政务模拟实验”、“ ERP沙盘模拟实训”等等。 第三,社会参观、调查研究型实践教学环节。 这类教学鼓励学生走上社会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第四,团队素质拓展训练。 这是当前较为流行的训练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激发个人潜力。 第五,专业素养提高型实践教学。 例如“ 公文写作”、“ 音乐舞蹈排练”、“ 美术作品制作”等等。第六,科研能力实训。这种实践教学主要体现为文科专业普遍开设的“ 课程论文”环节。最后,从业能力培训。例如“ 简历制作”、“ 模拟招聘应聘”、“ 招聘会及宣讲会旁听”、“ 就业辅导”等环节。

( 三) 合理布局实践教学的学期安排

在明确了教学科目组成和内容设置之后,应分别对上述六种类型的实践环节给予正确的学期安排,主要原则是:首先,有固定时点要求的环节不能颠倒,例如军训一定要在入学时安排, 毕业实习则适合在第七学期安排;其次,课程实训或实验要与理论课同学期授课,但上课周数要比理论课稍晚;再次,外出调研型、团队素质拓展型实践环节宜在低年级、气候较为温暖的春季学期安排;最后,专业素养和提高型、科研能力培养型和就业能力培训型实践教学环节宜在第六学期至第七学期依次开设,特别是科研能力培训一定要在毕业论文开始的前一个学期实施,从业能力培训宜在第七学期大型校招会举办之前完成。 可以说,对于文科实践教学环节给予合理的学期安排也是其能否充分实现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 四) 注重实践教学内容互动模块的预设

由于实践教学特别强调互动性功能的实现,因此在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时一定要考虑本实践环节中教师的角色如何,学生的环节如何,如何实现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如何保证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校内外资源可以得到联动配置,是否可以实现课内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的有机互动等问题。互动性是实践教学水平能否出现关键性提升的重要评测指标,是能否激发学生最大的兴趣度、参与度与潜力的重要途径,上述问题都是在互动型实践教学内容设计时需要侧重考虑的方向。

总而言之,“ 只有学校、教师、学生都把文科实践教学摆在一个更加突出的、 与其本身功能相符的位置”[5],注重各模块的资源整合以及互动性内容的设计,才能使文科实践教学整体水平取得质的飞跃,才能为提升我国文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宏伟,张会明,王明东.地方本科院校文科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10,(S1).

[2]蔡传里.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文科实践教学问题探析[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3,(6).

[3]刁晶辉,祝钧.文科实践教学改革的“五个对接”[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8,(Z1).

[4]李敏华.试论我国高校文科实践教学绩效的提高[J].江苏高教,2014,(6).

篇4:开发教材,整合课程,模块教学

关键词:汽车维修;课程改革;模块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基本素养和学习能动性相对薄弱,这就决定了职业学校不能像普教那样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职业学校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特点,通过特色教育,制订适合社会发展和学生就业的全新汽修专业教育模式。

一、分析学生素质,接纳低起点的汽修学子

根据学校历年招生情况,汽车专业的学生素质相较于其他专业学生,属于基础知识较薄弱的一批学生:入学成绩低、纪律观念不强、学习主动性弱。他们甚至不知道为何会选择汽修专业。这些给教学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高平台固然可以提升学习和教学的信心,但是低起点同样可以“创造”信心。这里我所说的低起点,是指学生素质的起点低,带来了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起点低。要求低不代表成效低,汽修专业希望所培养的学生是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良好职业道德,能掌握本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中级汽修技术工人。这个目标对于学生的真实情况来说,是比较实在的。因此,只要汽修专业的教学可以接纳“素质起点低”的学生,承认他们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实行多层次教学和高要求目标的特色教学,就可以帮助他们在各自的层次内得到发展,逐步提升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

二、开发校本教材,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衔接

我校所用的汽修教材,专业理论比较全面,图文并茂。但是定位比较广泛,面向的是社会大众。而且,所需要配套的设施设备显然超出了一般中职学校的资源配套。因此,相对于中职汽修的学生来说,针对性不强。因此,学校应该积极开发校本教材。不但要有理论教材,还要开发实训教材。

1.在理论教材方面

从建立学生的工作态度和行为规范开始,将汽车的各系统按模块逐一进行解析。特别注意的是,要注重实用和学习特点,教材中要提出汽车维修与检测中可能出现的实际问题。另外,学生社会接触面不够广,对汽车行业和汽修行业所知极少,因此,要求汽修教材应该有“教材”的特点,能帮助学生了解到汽修的各种基础专业知识,要求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图文并茂、言简意赅。同时,理论教材要不断更新,要于汽车行业、汽修行业的新发展相衔接,适当适时加进新内容,使教学内容不至于太落后于行业的技术更新。

2.在实训教材方面

实训教材的开发,则要根据学生的技能水平、学习进度,结合理论教材的各模块理论知识,尤其要参考学校现有的设施设备配套,使得这些实训教材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例如,针对学校现有的一些较主流的汽修实训设备,开发相应的实训专题教材。另外,实训过程要“工作化”,根据实际工作过程进行实训。如可以模拟汽修车间,把社会上汽修企业的运作模式适当调整到实训车间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三、建立模块实训教学,改革课程体系

近年各职业学校纷纷采用模块教学法,且卓有成效。汽修专业的汽修模块实训教学模式有一定的施教难度,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做到细致而不烦琐,完备而不空泛,要注重学生知识体系、能力体系的构建。一般而言,课程除了公共文化课外,主要是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1.课程的整合

专业方面的课程设置尤其重要,一定要与教学方向相一致,既要体现专业技术性,又要避免知识的重复,也要讲求汽修工艺的规律。所以我们要处理好大课程整合和课程精品化的建设,让课程沿着“基础化—专业化—专长化”的方向呈阶梯式逐层上升设置。课程整合“基础化”,就要把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工程材料、电工基础等课程整合起来,汇总为汽车专业基础课程,分为机械基础和电工基础两大部分;课程整合专业化,把发动机、底盘、汽车电器、行业新技术等专业知识,分模块进行项目教学、实训,彻实掌握技能。

(1)专业基础课

①将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汽车工具使用、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公差与配合整合成“汽车机械常识”,并按教学内容分为若干模块进行教学。

②将电工基础、电子技术整合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并按教学内容分为若干模块进行教学。

(2)专业课

①将《发动机结构与原理》理论教材、《发动机拆装与检测》实训教材整合。

②将《底盘构造与原理》理论教材、《底盘拆装与检测》《自动变速器》实训教材整合。

③将《汽车电器构造与原理》理论教材、《汽车电器拆装与检测》实训教材、《汽车空调》整合。

④将《电控发动机构造与原理》《柴油发动机构造与原理》理论教材、《电控发动机构造与原理》《柴油发动机构造与原理》实训教材整合。

2.模块化教学

模块实训教学是照应校本教材的,主要是以把理论内容和实际训练相配套相结合为教学模块,把学生在校这两年所要学习的内容划分为十多个教学模块,每个模块又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汽车工艺顺序,划分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同时,实训基地应该扩大到校外。德国双元制的培训模式强调的是学生一面在企业接受培训,一面在职业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对这种做法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改良,与校外企业建立信任、合作的关系,使得他们不仅接收我们的三年级实习生,更重要的是,能接收我们一二年级下厂实训的学生。这样,不但使企业了解到学生的培养过程,更使得我们能够根据教学计划为学生找到了校外阶段性实习的岗位,大大提高了实训的效率和学生的技能,使学生走出校门即能上岗工作。当然,这批学生下厂工作,在角色、责任等方面还要做很多相关的要求和规定,具体操作也有一些盲区需要解决。

另外,公共文化课应该突破传统的就业指导课之类的课程,增加一些关于职业道德的内容,如员工在汽车维修4S店等汽修企业的员工礼仪、接收汽车流程等。另外,课程整合“专长化”,则是根据学校现有资源的情况下,开发汽修专业的专长训练,如维修专长、营销专长、汽车美容专长等。

汽车维修与检测等汽车相关行业在我国是一个朝阳行业,汽车维修专业的发展,除了教材、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的因素外,还需要在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师资质量等方面切实改进,以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的新一代实用型中职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姜大源.新时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野[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

篇5:模块整合教学反思

本文通过分析重庆交通大学车辆工程(汽车)专业主干课程实验教学现状,以专业模块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就如何整合和优化现行实验教学内容,构建循序渐进、特色鲜明的车辆工程专业模块课程实验教学框架体系进行了分析与探索。

1车辆工程专业实验课的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实践需求差距较大。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实验教学受传统的知识储备型教育质量观的影响,以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多少和学术水平的高低作为能力的评价指标,未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纳入高校教育质量考核范围之内。

2)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体系封闭、延后、被动。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内容单一、设备陈旧,缺乏课程、学科、领域等方面的交融,并滞后于科技发展前沿技术。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学习被动。

3)基础学科实验与专业实验脱节。基础课程均在低年级开设,与专业模块课实验间隔时间较长,且相关实验技能训练远低于专业学生所需。而专业课实验开始前又无法提供熟悉这些基本技能的条件和学时,增加了专业课实验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度,对专业课实验教学效果产生了较大影响。

4)实验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实验教学环境(实验室、实验设备等)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根本前提,但长期以来由于大多数高校实验教学经费普遍不足,致使实验室、校内实验基地建设相对滞后,从而严重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升。

5)受实验学时限制,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设置较少。

因此,转变教育观念,以现有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基础,建立跨课程、跨学科、跨校际、跨领域的跨域交融、大实践观教学运行模式,并以项目实现为载体,以学生现代工程技术能力培养为龙头,以突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造、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现代实践教学运行模式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

2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建设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实践、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专业知识。

篇6:《足球模块》教学反思

我的足球模块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

一、学生在初中阶段未能接受正规、系统的体育学习。

二、生源来自不同地域(城乡),所以学生在身体素质方面差异较大。

三、学生来我校后的网络模块选项过程中由于各项目人数限制,未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

四、单元模块教学评定准则单一,授课内容固定,从而使会的同学更好,不会的同学随着课程的深入愈加不会。

综合以上几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出现不认真,不想学,不主动,不感学的情况,也就影响到了足球课教学效果。

经过自己认真思考,及时反思将我的足球课在教学教法上做出有效调整,如下:

主要采用教法上采取“树立目标——明确目的——积极参与——分层学习——都有进步”的原则,具体上课中以“集体讲解为主,分组辅导为辅,学生们分小组练习探究,结合教师巡回指导纠正的`形式进行;高一年级以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并且让学生进行互评,哪个同学技术动作做得最好、踢得最好……。教师分小组后让学生自主练习为主,强弱搭配练习为主,要求每个学生可以展示自己最好的动作,这样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自我练习的空间,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师发现个别学生有特长的技术就让他进行示范,展示并及时表扬,极大激发学生练习积极性,教师表扬鼓励,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学习态度和技术、技能学习的“进步性”等综合评价评价,学生合格率95%,优秀率30%以上。

学年结束,原来足球项目对我校学生们来讲是相对参与人数少的项目,经过一个学年的足球课学习,选修足球的学生们多数都有了兴趣,又由有了兴趣到喜爱足球运动,课余时间操场上练习足球的学生们越来越多,足球成了我校继篮球、羽毛球项目之后的“热门”项目,做为体育教师的我会努力把足球项目的教学教法更加完善。

篇7:模块三《走进鲁迅》教学反思

本次信息技术培训作业我选的单元主题是《走进鲁迅亲近鲁迅》,当学习到模块七的时候我这个单元的教学实施也接近尾声了,今天对其中一个专题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本次教学是专题五“感受鲁迅先生的作品”。根据孩子们课前的阅读情况,我布置了学生“走近鲁迅”,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关于鲁迅的一些资料以及信息,如鲁迅生平、时代背景、鲁迅作品以及关于鲁迅的故事等,现反思如下:

1、删繁就简,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解读鲁迅,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教学设计。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单元训练重点,主要让学生通过作品的阅读,感悟并交流心目中的鲁迅人物形象。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让学生先从整体感知鲁迅,说说课前从哪些方面了解了鲁迅,要求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既了解了学生课前的准备情况,又为下一个作品交流环节进行了铺垫。“品位鲁迅”这一环节,落实了教学重难点,感知人物形象,恰当的阅读方法是理解文本,感知鲁迅人物的一个关键点,我觉得课堂上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2、因文施教,阅读方法指导到位。

篇8:模块整合教学反思

1 模块教学的组织构架

模块教学由八年制医学课程委员会下设的八年制课程组管理。由学术水平高, 临床、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各模块主任和副主任, 并设立模块课程协调人、PBL秘书、模块网站管理人和课程中心平台技术支持人员。各模块拥有50-60位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关专业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

2 课程整合的模块设计

课程设计采用以人体系统为基础, 以临床问题为驱动, 将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 PBL、行医学和创新研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模块化课程形式。整合课程共分8个模块:模块Ⅰ———医学基础I, 模块Ⅱ———神经、精神与运动I, 模块Ⅲ———心血管、呼吸和肾脏医学I, 模块Ⅳ———消化、内分泌和生殖医学I, 模块Ⅴ———医学基础II, 模块Ⅵ———神经、精神与运动II, 模块Ⅶ———心血管、呼吸和肾脏医学II, 模块Ⅷ———消化、内分泌和生殖医学II。以模块Ⅱ———神经、精神与运动I为例, 整合了基础医学课程包括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遗传学、心理学相关内容, 临床医学课程包括神经病学、骨科学、影像学、麻醉学、神经外科学、眼科学相关内容, 将神经-精神和运动的基础和临床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系统, 学科交叉内容重点整合, 形成了由PBL、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理论课、实验课、行医学和创新研究组成的模块课程, 由神经内科、精神卫生科、骨科、神经生物学系和公共卫生学院教师联合编写教材、联合授课包括开展PBL案例教学。

模块教学集中在2个学年内完成, 第1学年为模块Ⅰ-Ⅳ, 第2学年为模块Ⅴ-Ⅷ。每个模块教学历时8周, 约210学时, 模块Ⅱ———神经、精神与运动I教学合计216学时 (表1) 。

3 模块化教学的实施

3.1 按周主题组织教学内容

为突出整合课程中主干课程的理论和技能培养, 最大化整合临床与基础课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模块课程根据不同的系统和疾病, 每周设立一个独立的周主题。以神经、精神与运动模块I为例周主题设置:第1周:神经肌肉与疾病, 第2周:运动损伤及脊髓相关疾病, 第3周:外周神经功能与疾病, 第4周:视觉及脑感染性疾病, 第5周:基底神经节与运动障碍性疾病, 第6周:脑干与脑血管相关疾病, 第7周:骨骼、软组织损伤及疼痛, 第8周:骨关节炎症与运动系统损伤。周主题的设置遵循知识深度逐步加大的原则。

3.2 以案例为先导的PBL教学

基于问题的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法, 有助于学生自我学习, 能有效处理医学教学时间短、知识量大的矛盾[2]。浙江大学在模块课程中安排每周1-2次每次2小时的PBL教学, 由8-9名学生组成一个PBL学习小组, 并在进入下一个模块学习时重新分组。PBL教学中, 教师采编或直接引入国外授权的案例和案例学习要点综合, 编写每个案例的PBL教学进度表, 教学进度表包括预计时间分配、指导参考和部分参考文献, 指导参考又包括学生填写并多次更新Matrix。学生始终处于PBL教学的主体地位, 在课外查阅大量相关文献, 并在课堂上与学生和教师分享学习信息, 对病案进行讨论, 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适当开展师生互动。调查问卷表明, 学生对我校的PBL教学较为满意, 学生的临床思维、分析判断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明显增强,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受到激发[3]。

3.3 极早期接触临床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应尽早接触临床”这一观点已被国内外医学院校广泛认可, 但目前我国“早期接触临床”的设置不完全一致[4]。浙江大学在医学学习阶段的第1学年开展以系统和疾病为周主题的模块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PBL教学中广泛接触临床问题, 同时在模块中设置行医学课程, 制定行医学的学习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法, 通过行医学的临床见习和使用标准化病人 (Standardized Patients, SP) 进行问诊、体格检查、胸腹穿等临床基本操作训练。这种学生极早期接触临床, 能使医学理论课程与临床实践顺利对接, 使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也有利于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明确学习目标, 提升医患沟通技巧和临床操作能力。

3.4 基本医学科研能力训练

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科研训练, 早期培养学生的基本科研能力。浙江大学在模块教学的创新研究课程中开设系列科研方法学课程, 帮助学生获取进行科研活动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增加课程的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内容, 提倡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对学生开放;设置“科研基金”, 鼓励学生提出科研设想, 开展医学科研能力训练。

4 模块教学学生成绩评定体系

模块课程建立学生学业成绩全过程评定体系, 学生成绩评定包括周测验、PBL、实验、行医学、创新性研究和模块期末考试等6个环节, 分别约占总成绩8%, 8%, 5%, 14%, 5%和60%, 对每个考核环节的考核点均有明确的规定和说明, 包括出席、迟到、早退、LI (learning issue, 即学习要点, 就是学生根据某个病例提出来的想要进一步学习的知识点是否及时在线提交、课堂表现、实验报告等, 以便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及人际交流能力。其中PBL成绩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规定PBL合格后才能参加模块期末考试。并通过PBL中期反馈等多种模块课程反馈途径评估学生需求和检测其学习进展, 适当地设计学习顺序, 调整教学策略, 改良学习计划, 帮助学生激励、检测和调整自己的学习, 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5]。

5 思考

21世纪我国医学教育改革要求建立适应国内外社会发展、医疗卫生需要的医学教学模式。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新途径”教育所制定的有别于传统的教学, 是“态度、技能和知识并重的教育”,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备终身治学和从医的能力[6]。从医学教育发展的国际趋势来看, 美国进行教学改革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该校八年制模块教学正是探索符合该校实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医学教学模式的实践。

开展医学八年制课程整合模块化教学以来, 该学校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积极参与对模块教学的评价, 评价覆盖各个教学环节, 并重点检测课程计划、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状况。评价普遍认为, 与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生相比, 模块化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更具知识面广、基础扎实、素质高、能力强、有创意的特点, 毕业生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但与美国的课程计划相比, 美国基础课总学时比中国多一些, 但多的不是讲授, 而是用于小组讨论、辅导与其他, 而这两点我国与美国存在较大的差距[7]。为此, 今后将稳定或减少讲授学时, 强化小组教学, 努力使教学活动向智能型发展。同时, 目前学生成绩评定体系的考核点各模块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如何制定一个主客观相结合、定性定量相结合、模块间高度统一的学生成绩评定体系也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韩澍, 王慕, 王立明.浅析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的不足及相关策略[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5) :7-9.

[2]崔晓阳, 李益, 廖虎, 等.PBL教学法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J].医学教育探索, 2010 (4) .:439-442.

[3]顾传龙, 姜华东, 沈良华.PBL教学模式与医科创新人才培养[J].新西部 (理论版) , 2012 (7) :139.

[4]孙钰, 牟道玉.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模式探讨[J].科技信息, 2012 (2) :114.

[5]刘丽军, 李勇.试论高等医学院校教学中复合型评价体系的构建[J].西北医学教育, 2011, 19 (1) :95-97.

[6]Jules L, Dienstag.Evolution of the New Pathway curriculum at Harvard Medical School[J].Perspect Biol Med, 2011, 54 (1) :36-54.

篇9:浅谈高中音乐模块整合教学

【关键词】模块整合;音乐鉴赏;歌唱

高中音乐教学共有《音乐鉴赏》、《歌唱》、《演奏》、《音乐与戏剧表演》、《音乐与舞蹈》和《创作》六个模块。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在我们学校《音乐鉴赏》是必修模块,作为增进基本音乐文化素养的主渠道,所以在课程开设中首先得到突出和强调。《歌唱》模块则是大部分同学选修对象。

每个学期初,同学们手中都发到《音乐鉴赏》与《歌唱》两本教材。刚开始,我们也是按照模块分学段进行,先完成《音乐鉴赏》,再上《歌唱》。没上几堂便发现了许多问题:同学们上课的积极性不高,连着几个单元的民歌鉴赏,学生都蔫了。有时候因为对很多作品又不太熟悉,一面要吃透教材,一面要寻找相关的音像资料。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便萌发了把两个模块结合在一起的念头。仔细研究两本教材,发现有很多内容可以相互融合,于是就大胆的进行了课程整合,仍然是两个模块,能合则合,不合则分,可以在一堂课内融合,也可以在一个单元内整合,学期结束时还是按各个模块考试,《音乐鉴赏》+《歌唱》共三学分。

在教学中,我们密切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注学生情感需求,尽量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开拓、创新,《音乐鉴赏》与《歌唱》模块交叉进行,结合我校提出五环节教学模式,尝试通过改变教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寻找一种益教益学的课程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收获颇多。

一、模块整合,更易调动学生积极性

无论课的内容如何设计,学生还是盼着能换一种口味。连续不断的欣赏、分析难免会使人产生厌烦情绪,即使在教学环节中增加“视唱、歌唱”的参与活动,学生还是不满足,他们迫切希望提高自己的歌唱技巧,他们更愿意在歌唱实践中通过对作品情感内涵的准确理解,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这两个模块的交叉学习就较好的解决了这种矛盾,比较符合高中学生音乐学习的心理特点,从而提高了他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二、模块整合,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

我是在《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上看到“关注学生情感需求”的一篇文章,它引起我的共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沉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需要、学习需要、情感需要。”教与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良好的音乐教育必须真正关注学生的愿望,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为了能将课上得更好,我们做了征求意见表,想听听同学们的心声。他们在征求意见表中纷纷要求增加《歌唱》课的课时,建议增加歌唱表演,在歌唱技艺上加以指导。更多的同学希望课堂是能加入流行歌曲,活跃课堂气氛。面对众多同学的呼声,我们真切感受到同学们对《歌唱》课的期待。没有什么理由漠视学生的感受,我们在真正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选择。两个模块的交叉学习,能满足学生迫切愿望,让学生真正爱上音乐课,让课堂教学鲜活起来。

三、模块整合,增强学生的音乐理解力

人音版《音乐鉴赏》教材第一单元是《音乐与人生》,通过介绍琵琶协奏曲《草原放牧》和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引伸出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学生经过分析、对比,初步了解了音乐要素的内涵,探索了旋律、节奏等要素对音乐的影响作用。紧接着我们安排了《歌唱》模块中《同一首歌》的歌唱实践活动。这首歌以优美深情的旋律,富有哲理的歌词深深打动了同学们,在歌曲的分析、欣赏、学唱中,学生们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迁移到作品分析中来,了解了中等速度、舒缓的节奏、荡气回肠的旋律、丰富的和声变化及富有哲理、诗一般优美的歌词对准确表达歌曲的情感起到极大的作用。比较了几种版本的合唱后,同学们感觉纯真的童声更能表达歌曲深情飘逸、绵亘久远的意境,对音色的运用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倾听、品味、感悟音乐的基础上,教学紧紧围绕歌唱的基本要素,提出相应的合唱要求,层层深入、细细雕凿,同学们饱含深情的歌声和以往是那么的不同……两个模块的整合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内容融会贯通,课堂中需要听就听,需要唱就唱,学生通过听赏与歌唱的参与体验,对音乐要素的作用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综上所述,模块整合为高中音乐新课程实施带来了许多有益思路。不仅如此,模块整合还有利于高中音乐教师更好地备课,丰富教学设计。这种安排给教师一个足够的空间,可以反复熟悉教材、分析音乐、研究音乐,把教材中的音乐作品吃透了,教学思路也就理顺了。在此基础上再寻找相关音像资料,整合、优化教材内容,仔细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学生状况及各班之间的差异和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合理安排各个教学环节,选好好课题的切入点,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就形成了。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

上一篇:课堂记录作文欣赏:精彩的游戏课堂下一篇:2011年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