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艺术校本课程模块式教学研究论文

2024-06-24

初中艺术校本课程模块式教学研究论文(通用9篇)

篇1:初中艺术校本课程模块式教学研究论文

初中艺术校本课程模块式教学研究论文

关键词:艺术;课程;模块;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与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能够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新教学模式已为人所聚焦。艺术校本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前些年我校艺术教学遵循传统教学模式,教育教学效果不明显,为此我校艺术教学改革率先进行,形成了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自由组合为原则的艺术校本课程“模块”式教学。本课题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

(二)研究意义

一方面,我校目前的课程教学仍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艺术教学改革研究在学校率先进行,对其他学科教学模式研究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另一方面,“模块”式教学研究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这种模式以学生发展的个性需要为目的,更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同时研究能打造一批高素质的、研究型的教师队伍,促使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并带动其他学科进行大胆地实践与研究,对创建研究型学校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所倡导的观点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逐渐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也成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人本主义理论。这一理论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迎合了素质教育教学的要求,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自学和探究能力是有着积极作用的,因此,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

3.“发现学习”理论。学生是学习的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因此,让学生从“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转到“知其所用”和“知其谁用”上来。

二、研究内容

(一)艺术校本课程教学分班制

为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发挥,学校经过理论研究和调查实践,在艺术课开设上实施艺术学习“小班制”(如下图),也就是把传统的每三个班级合并成一个艺术大班,然后再根据学生的选择分成六个模块小班,六个模块是:(1)传统民族美术;(2)素描写生;(3)创意水溶彩铅;(4)音乐欣赏与演唱;(5)音乐欣赏与语言艺术;(6)合唱。这种大胆创新的分班模式区别于传统分班模式,实施目的在于提升艺术教学的效果,提高校本艺术课程教育教学质量。

(二)艺术校本课程模块制

艺术校本课程模块制主要包括两块内容:一是学生“模块式”学习,在选课之初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个性特长和兴趣愿望自由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块班级上课,这样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给予学生以充分的学习自主选择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赢得了学生普遍欢迎。二是教师“模块式”教学,在艺术校本课程的`设置方面,学校鼓励教师根据各自的专长特色和专业发展开设不同的特色校本课程,这样教师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教学特色和专业特长,同样促进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师“模块式”教学与学生“模块式”学习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三)艺术校本课程学习灵活性

艺术校本课采取“走班式”教学,也称“走读式”教学,六个模块小班的学生同一时间到不同的教室进行模块学习,走班学习体现出学习灵活机动性的一面。

艺术校本课程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学情变化做适当调整。()具体来说分为两个方面:

1.学生方面。模块教学的学习内容以一个学期为周期,一个学期结束后学生要重新选择,这样学生便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模块。

2.教师方面。教师进行一个学期的教学后,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表现和问卷调查在下一轮模块学习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如杨老师在第一学年开设了涂鸦课堂的模块学习,第二学年更改成传统民族美术。灵活性使得“模块”教学更赋魅力,更具艺术性,它不拘泥于固有模式,善于变通,与时俱进。

(四)艺术校本课程研究综合性

艺术校本课程是我们在理论联系实际与综合研究的基础后确定的。我们通过收集、研究相关资料,调查艺术教学状况,制订方案等研究准备后,对课题深入实践与实施,最后提炼总结出艺术校本课程“模块”式教学。

三、教学效果

(一)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

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选择,他们对“模块式”学习方法充满了热情,艺术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我们设置了一份调查问卷:

1.你对艺术校本课的总体评价。A.喜欢B.一般C.不喜欢(选C的同学请注明原因 )

2.初一美术、音乐课(传统式)与初二艺术课(走班式)对比,你更喜欢哪一种上课方式?A.初一B.初二C.无所谓

3.你愿意在下学期继续实施艺术校本课吗?A.愿意B.无所谓C.不愿意

调查结果百分比:

从问卷结果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确实喜欢“模块式”的学习方法。

(二)学生的艺术素养明显提高

1.实施“模块”式教学以来,学生在期末测试以及平时作业的成绩比实施“模块”式教学前的成绩有了明显提高,有些小模块成绩,如素描提高了50%,稍低一些的音乐欣赏与语言艺术也提高了近30%.另外,学生在期评中的自我评价环节认为艺术校本课对于艺术修养方面的提升有帮助的达到53.10%.

2.学生主动参加校内外各种艺术活动,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效果明显。在校内学校艺术节、新年音乐会、才艺大赛、科幻画比赛、现场班级名片绘制大赛等活动的参与人数明显比往年多。在校外学生的美术作品、音乐作品等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屡获大奖,在过去的一年中获得国家级奖项5人次、省级2人次、市级4人次、区级1人次,取得不俗成绩。

(三)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显著提高

学生学习热情的高涨,学校更宽松、更人性化的教学环境,也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学相长得到很好的体现,教师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开展理论研究、教学实践、前沿探索等,全力以赴“武装”自己,让自己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

(四)艺术特色学校进一步完善

在艺术校本课程“模块”式教学取得的成绩基础上,我校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进一步深化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进一步普及和发展学校艺术教育,艺术特色学校得到进一步完善。

四、改进“模块”式教学的建议

(一)教师的学习要加强

不断加强学习,做学习型、研究性教师,是教师的职业要求。教育改革在深化,教育理论不断创新,教师要加强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相关内容的学习,梳理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深入研究“模块”式教学存在的这样那样问题,深入探究艺术课程的功能,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雄厚的知识储备和完美的课堂教学艺术向学生展示自己的价值,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整体提高。

(二)教学评价要得当

艺术课程是富有魅力的课堂,艺术课堂评价也应该是富有魅力的。教师“模块”式教学课堂评价不能太机械教条,应多元化、富有新意,得当的评价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诸如“该生对水溶彩铅兴趣浓厚,有强烈的创作欲,技法成熟,色彩感觉也非常好,如果在后期处理方面能够再多下点工夫那就更棒了!”之类的课堂评价用语就很好地体现课堂评价的艺术。

总之,“模块”式教学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艺术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但对“模块”式教学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去解决。

参考文献:

谢雱。中学美术教材教法。高等教育出版社,-06-01.

尹少淳。美术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01-01.

葛赛尔。罗丹艺术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03.

刘文科。浅谈初中音乐教学导入艺术.当代教育之窗,(03)。

篇2:初中艺术校本课程模块式教学研究论文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为了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教学中采取了老师讲解、学生倾听;老师播放课件、学生观看;老师提问题、学生选答案的活动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对我国这一古老而又传统的民间艺术——剪纸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学生了解了剪纸的历史、来源和认识了剪纸的工具、材料,学生还了解到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衬色剪纸的特点和衬色剪纸的制作过程,学生们学得高兴,激发了他们对民间艺术的热爱之情。

二、在感悟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收获

教师正确的引领不但可以使学生学得轻松,而且更容易把握学习的内容。依据本课程的性质及学生特点,我主要采用“欣赏 ——分析——实践法”。

(一)欣赏讨论

1、展示剪纸作品,分析其制作语言特点

利用多媒体展示了许多剪纸作品,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在这些剪纸作品上你们发现了什么共同的东西?

2、经过学生的观察寻找教师作出小结:

(二)探究衬色剪纸——装饰虎头的剪制方法

学生们通过课件展示的虎头结构进行分析。学生们指出虎头具有左右对称的特点,我们原来学过像这种对称纹样,这时我提问:“我们可以怎样来剪?”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对折剪”。

(三)技法指导

接下来的演示制作是在师生共同合作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也是一个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的过程。我先设计了半个虎头形象,让学生回顾一些剪纸语言(),然后我请一位学生帮我设计一下虎头上的花纹纹样,学生们争先恐后想来表现。一位男生高兴地来到讲台的实物投影下,自信的表现出了虎头上的花纹纹样,我首先肯定了他的设计,并适时地指出纹样之间要留有适当的距离,不能挨得太紧,纹样表现要有变化,这样表现的效果会更精彩。当看到一只设计新颖威武可爱的虎头作品展现在展板上时,我感受到了学生跃跃欲试的态势。

(四)学生实践

老师在学生自由的创作时给予适时、适度的指导,学生们年龄虽小,但很能干,他们创作出了新颖的作品。

(五)展评、拓展

学生们将自己的作品展现给大家,并且从这些作品中挑选出设计好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对学生们的表现做出了评价和总结,还请学生们欣赏了剪纸作品在现代家居、服饰、装饰上的运用,学生们感到很惊讶、兴奋,有点儿急不可待、摩拳擦掌想试一试。

三、通过实践让学生了解了剪纸艺术,掌握了简单的剪纸表现方法,大胆设计了虎头纹样,作品大胆新颖。通过学习、欣赏、制作,培养了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们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民间艺术,从而延伸了美学学习的过程。

篇3:初中艺术校本课程模块式教学研究论文

一、新媒体环境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众所周知, 当下的新媒体环境不但丰富了当下人的生活方式, 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方式, 尤其作为年轻的大学生, 更是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和学习阵地。基于此种情况, 必须构建适合当下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特性的教学模式, 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考试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 教学效果理论与实践脱轨为真正结合, 为此要求从内容到方法, 从具体课堂到考核都要求适合新媒体下学生的特点, 由此提出新的教学模式, 即“模块”式实践教学模式。

二、“模块”式实践教学模式在《艺术概论》教 学中的尝试与探索

(一) “模块”式实践教学模式构想

所谓“模块”式实践教学模式, 即从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特点出发, 紧密联系当下环境和大学生实际特点, 将课程内容依据培养目标做成可实践的模块, 这种教学模式即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几个大的模块 , 以一案例或一热点问题 , 甚至是一次参观活动将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模块式教学实用性强, 互动性强, 针对性强, 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 从而能更好地完成相关的教学。以下就以《艺术概论》课程为例, 来谈谈这种模式的具体应用探索。

(二) 模块”式实践教学模式在《艺术概论》教学 中的尝试与探索

1.确立可实践的模块教学内容体系

模块的划分必须从素质核心和能力本位的角度出发, 按照一个种类的能力和素质为一个模块的原则进行划分。现以彭吉象的《艺术学概论》为例, 设计成三个模块, 分别是:基础模块、专业模块、拓展模块。上编为艺术总论, 系统论述了艺术的本质、特征、起源、功能等, 归为基础模块, 用来夯实学生的艺术基础。中编为艺术种类, 归为拓展模块, 帮助大学生拓宽艺术视野, 并掌握鉴赏作品的方法。下编为艺术系统, 对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进行了全面介绍, 归为专业模块, 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采取可实践的模块教学方法体系

(1) 辩论、讨论实践法——基础模块部分

基础模块部分涉及到的内容是上编艺术总论, 此部分主要是辩论、讨论实践法。如艺术的起源是巫术说还是劳动说、艺术的主要社会功能是审美娱乐还是审美教化, 可以做成辩论赛, 学生们准备和进行辩论赛的过程也是自主学习的过程, 教师的适时点评更能加强其艺术思辨能力。所谓讨论实践法, 就是将难以做成辩论赛的基础理论部分做成讨论性的话题, 学生的观念和看法可能有偏差, 教师就他们的观点进行纠偏和深化, 这一教学方式可让学生对一些理论化问题的理解更加透彻。

(2) 竞赛、参观、作品实践法——拓展模块部分

中编归为拓展模块, 即艺术的五大种类, 关于实用、造型、表情、综合、语言艺术的学习, 可采取竞赛、参观、作品实践法。所谓的竞赛实践法, 就是将门类艺术常识化为知识竞赛的题目, 知识PK中不但学生兴趣浓郁, 而且也会提前自主学习和复习, 无形之中拓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所谓参观实践法就是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观摩艺术创作活动, 这样在实践中会让理论知识更加有形的印刻在学生心中。所谓的作品实践法, 就是依据所学不同专业的学生呈现出不同的专业作品来, 比如讲某艺术家的作品, 编导的学生根据艺术家的人生和作品编写剧本, 制作的同学拍成小视频, 音乐的同学写成歌词, 表演的学生在视频中做演员, 这样既锻炼专业实践能力, 又进行了合作能力的培养, 同时也让理论更接地气, 更易具有可操作性。

(3) 访谈交流、热评作品实践法——专业模块部分

下编为艺术系统, 归为专业模块部分, 即具体结合学生的专业来进行此部分的学习, 可采取访谈交流、热评作品实践法。所谓的访谈交流实践法, 比如在讲解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应该具备的优秀艺术素质时, 可以让学生去访谈专业突出的学哥学姐, 做访谈的过程, 其实已经开始去学习身边人的优秀品质了, 这种实践性的操作比直白的讲述更好。所谓的热评作品实践法, 分为三个阶段为:他评、自评、教师评, 这样的点评, 学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也会知道自己作品努力的方向。

3.制订可实践的模块考核评估体系

(1) 基础模块实践考核法

基础模块部分, 教师主要是依据学生的读书笔记和欣赏札记以及学生知识竞赛、辩论赛中的表现, 作为考核学生的依据之一, 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二十。同时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发言、演讲、讨论等方式也要计算在内, 因为学生们已将课堂变为学堂体现了创造力在其中, 将此作为学生的学习创意分, 占总成绩的百分之十五。

(2) 拓展模块实践考核法

拓展模块部分, 学生要以作品的方式 (剧本、视频、音频等形式) 呈现, 如可根据课本内容, 做成几个专题作品, 教师进行评价, 此作为最终考核学生的依据之一, 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二十五。教师也可推荐学生去参赛, 因获奖学生毕竟是少数, 所以参赛成绩占总成绩的百分之十。

(3) 专业模块实践考核法

专业模块部分, 可以去收集或调查学生的访谈情况, 以及其专业作品的展示情况, 这一部分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二十。另外在此基础上, 写一篇学习本门课的总结收获及建议报告, 这是更高站位的关注本门课, 此占总成绩的百分之十。综合考虑这些内容给予学生形成性评价。

通过实践, 发现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符合了当下新媒体环境要求的教法上知能一体, 学法上知行一致, 不但会真正锻炼学生的能力, 而且也会消除学生们对理论课的偏见, 理应引起关注。

参考文献

[1]王勇.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特征研究[J].现代视听, 2013 (01) .

篇4:中职课程“模块式教学”改革初探

关键词:中职基础课程;改革;模块式教学

在全球经济环境下,我通过多年从事职业技术教育和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深深体会到一名合格的职业技术教育者过去那一套以传授知识、讲授技能为主的授课方式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必须实现传授知识向提高能力为主的转变。在职业教育中,教师要有高超的课堂组织技能,在有限时间内,通过催化、引导,帮助学生学以致用,使其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

因为,经济全球化后,社会职业岗位的外延及内涵发生了巨大变化,它要求员工不仅要提高岗位职业技能,更要能应变、生存和发展,注重整个职业生涯。这样,它对教育的要求就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要教会他们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为天资不同、条件各异的学生提供平等的、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潜能的机会和途径。

2004年,为适应社会和企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我校又恢复招生。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都排在了教学计划中。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这些基础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待改进。

中等职业学校以培训中级技术人才为目标,应坚持基础知识、岗位入门技能与职业专精训练相结合,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和提高其实践能力,这样基础课教学就应以服务技能教学为主。为此我们成立了以《语文》教学改革为龙头的基础课程教改小组,提出了模块教学的设想。

一、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初步进行语文课程的整体优化

现在中职使用的语文教材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第四版),属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上下册,14个单元,68课。分散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小说或戏剧、应用文和文言文等。当然主要任务也是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和相关语文知识,训练听、说、读、写能力,培养观察力、思索力、想象力、理解力和鉴赏力,使中职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从而能说会写。

我校承担2004、2005年语文教学任务的均为外聘教师,教学按部就班,两册分两个学期讲完。而学生第二个学期起就得学习专业理论课,进行课程实习,学习的内容加上基础课多达十几门,学生既要学好基础课,更要学好专业理论课,还要搞好实习,因而不堪重负,哪一方面都不能做到专精。在2005级化工专业的教学中,我们指导教师吸取2004级的教学经验,在基础课课时上进行了压缩,在语文方面,指导教师在《语文》下册教学中改进教法,每单元精讲一课,其他辅导学生学习或指导学生自学,并打乱章节秩序提前讲授文言文和古诗词单元,以利学生记诵。并且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这样初步实现了课程的整体优化,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没有对两册内容进行系统分类,在上册讲过的知识,到下册又重复讲授,知识显得零碎、不系统,为此我们将模块教学的设想运用到了中职语文教学改革中。

二、因材施教,打破章节,按类组合模块

为适应中职学校教学特点,服务技能教学,2006、2007年我们教改小组按专业不同对基础性学科进行不同程度地学时压缩,其中《语文》压缩为一个学期。我们引导任课教师总结2004、2005两级教学经验,首先对两册教材内容进行系统分类,将知识归类组合成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应用文、文言文模块。在记叙文模块中再根据散文、小说、戏剧分类讲授,依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学时。

三、采用不同教法抖开模块,各个击破

将课程组合成不同模块后,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实施。用一个学期将68课不同性质的课文全部讲完是不可能的,重在示范和学法指导。在教学中,我们教革小组指导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法,根据不同模块的特点和教学目的实施教学。

1.分类法、对比法、多媒体教学法拉开模块教学序幕。记叙文模块教学:两册《语文》中记叙文所占篇幅最多,主要教学目的是教会学生认识记叙文文体特点,学会写作各类记叙文。在教学实践中,指导教师根据记叙文的写作对象不同将上下册第一单元的散文分成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四类,并精选优秀文章对比讲解。同时精选两册中小说、戏剧单元的内容穿插其中,讲清一般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联系,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和一般记叙文文章并自己对比、体味其区别。精讲完有关散文后,采用多媒体播放电视散文,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热情,提高学生的鉴赏力。为巩固教学成果,根据教材写作要求,指导学生写作以上四类记叙文,基础好的让其尝试写作散文或小说,以此培养学生积极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深入思考生活的能力和习惯。最后,通过优秀习作讲评,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使语文教师成为學生学习的合作者。这个模块,可帮助学生将初高中以前所学记叙文、文学知识重新进行归纳、整理,以拓宽视野,给学生留下实践的空间,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基本文学素养,从而体悟语文教学的真谛。

2.从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入手进行说明文模块教学。两册中的第二单元为说明文,首先引导学生系统复习说明文基础知识,强调说明文的作用。叶圣陶先生说过:说明文非认认真真练习不可。因为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几乎处处要用到说明文。练习说明文可以为写作别类文章打下坚实基础,从而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也为学习其他学科尤其是专业理论课打下基础,因为几乎所有教科书都是说明文。其次要求学生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特征和说明事物的一般顺序,能够辨识、运用常用说明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学习、阅读两册书中的第二单元的说明文,并要求学生写一两篇说明文,以此比较不同说明方法的特点,体味不同说明方法对说清事物特征的作用。这样也能体现语文教学服务技能教学的宗旨。

3.从议论文写作方法入手实施议论文模块教学。本模块主要采用案例法精讲两册中有代表性的议论文,要求学生掌握议论文的特点和一般论证方法。配合教学内容组织辩论会、演讲赛等,加深对议论文文体的理解,开拓学生视野,发散思维。最后要求学生结合时事和实际写作议论文,并配合习作讲评使其真正掌握议论文,并会运用议论文体为自己服务。

4.以记诵法为主组织诗歌模块教学。为什么提出以记诵为主呢?古人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因而我们教改小组认为不论何类诗歌,都应要求学生记诵为先,琅琅上口的诗歌在记诵时,既可了解其音韵美的一面,也可体味读者的感情所寄。

当然在此模块要引导学生梳理初高中学习的诗歌知识,并且不同时代、国别的诗歌教学方法和对学生要求也应不同。其中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通过重点讲授让学生初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语言特点,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要求学生记诵;古代诗词教会学生品评鉴赏方法,要求学生熟读会背,提高其古文化素养。

5.从丰富语言知识角度组织文言文教学,培养其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本模块精选古典名篇进行精讲,其余的指导学生阅读,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古文语言知识,会翻译浅易的文言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古文化内蕴,喜爱古文化。

以上几个模块的教学,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和写作方法,为应用文模块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采用多种方法收束模块——应用文模块教学

两册书中都在第六单元安排了应用文,文种不同,作用也不同。从知识实用性角度考虑,再联系学生长远的职业生涯,我们认为不论必修课、选修课和阅读课都应与社会实际结合,讲清这些应用文种的一般写作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写作和应用能力。

首先,共性的知识系统讲。如应用文的分类、一般应用文的写作格式和写作技巧,分清不同种类的应用文及其应用范围。

其次,不同文种采用不同教法。如用案例法讲解上册第六单元的几种文种,交代其在生活、工作中的实用性。其中,计划、总结、调查报告等常用事务公文,计划、总结重点讲,并教会学生写作这类文章。启事讲清其分类及其写作方法。申请书、求职信讲清适用场合和写作格式;用实战法讲解下册第26课,让学生演讲《我有一个梦》,并结合此稿评讲议论文模块学生自己写作的演讲稿,讲清演讲稿与演讲关系及演讲稿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联系实际讲解第24课,与时事新闻联系,让学生了解一般新闻常识,学会一般新闻稿件主要是消息的写作,了解新闻写作的一般结构技巧,并会阅读、辨识、赏析报刊新闻稿件。

此模块实际是对以上几个模块的总结,因为不同的应用文写作时要使用不同的文体,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因而在此模块教学时要考虑到与前面所学知识的联系与渗透;有的使用记叙,回忆往事,引起读信人的共鸣,拉近两人的感情;有的使用说明,向读信人介绍某物或某地等,使读信人如亲睹某物或有身临其境之感等。但不论如何,还要讲清应用文与一般性文章写作的区别,如应用文写作时要遵守约定俗成的固定格式,要能正确使用一些习惯用语等,而一般性文章在写作时文无定法,没有太多的要求,但也要考虑文体特点。这样就收束了整個语文教学模块,完成了语文教学的任务。

篇5:初中艺术校本课程模块式教学研究论文

高中美术新课程模块教学探究 广州第十一中学 高中美术新课程共分为 5 个内容系列和 9 个学习模块,即美术鉴赏、绘画与雕塑、设 计与工艺、书法与篆刻、现代媒体艺术系列。每一系列都具有鲜明的主题和相对完整的学习内容,并具有较强的探究性与灵活多样性。每一模块都以一个特定的主题为核心,学生在模 块课程中所获得的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美术知识点,而是在一种美术门类统摄之下的结构化的 知识框架。

一、美术鉴赏是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快捷方式 本课程“美术鉴赏”内容有中外传统的优秀美术作品,也有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 的近现代美术作品以及实用性美术作品。通过欣赏和分析这些美术作品,能使学生初步感受 美、欣赏美、表现美,陶冶审美情操。尤其是现代主义系列中的抽象主义美术作品,能激活 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意识。由于一些教师本身对抽象艺术就有抵触心理,认为这类作品是故弄 玄虚,舞文弄墨,在教学中常一掠而过。其实只要我们细致分析这些作品,就会发现其值得 借鉴的东西很多。为此本人在《西方现代艺术》这一课上作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怎样让学生读懂抽象主义作品,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我先展示了蒙克的《呐喊》、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哭泣的女人》、康定斯基的《百老汇的爵士音乐》等,引导学生回 顾、分析上一课中表现主义作品的表现手法,因为那些作品虽然夸张、变形,但学生在视觉 上还能接受,基本能感受到画面气氛。通过对表现主义的认识理解,让学生逐步走进抽象艺 术世界,并消除对抽象艺术的抗拒心理。而这种抗拒心理主要来自视觉形象的含糊性和主题 内容的隐晦性。如康定斯基的《百老汇的爵士音乐》,只用了不同颜色的水平线与垂直线构 成画面,学生无法理解。我利用美术与音乐的通感让学生先欣赏一段爵士音乐,然后我交代 了爵士音乐的来历和形式特点,讲述了画家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意图,让学生试图把音乐 中的旋律、节奏与绘画中的色彩对比、线条交错、点与面的结合联系起来加以想象,眼前是 否浮现出繁华的纽约百老汇街?学生开始领悟作品的艺术语言(点、线、面、色)的具体含 意了。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这些作品,今后能自己解读抽象艺术作品,培养艺术思维 方式,我让学生进行一次艺术创作的实践。先让学生欣赏一组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音乐,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乐》、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舒曼的《梦幻曲》、中国民间经 典音乐《春江花月夜》《梁祝》等。这些乐曲或让人抒情、欢心,或让人兴奋、感慨,或让 人伤感、烦躁。它们虽然没有视觉形象,但能通过旋律、节奏表现人的情绪,抒发各种感情,从而引起人们的共鸣。美术作品也同样可以用特有的艺术语言──点、线、面、形体、色彩 等基本元素来表达思想感情。我要求学生从所有欣赏的音乐中选一首感受最深刻的,用抽象 的绘画手法表现音乐中的情绪。结果学生很快就完成了,既痛快又有趣。我让学生把自己的 作业拿出来互相观摩,并去猜测和感受其它同学的画所表现的情绪和感情,结果百分之八十 的画面效果与表现的情绪都吻合。

二、绘画学习是走入美术鉴赏世界的敲门砖 “绘画美学思想”是高中美术鉴赏的突破口。绘画实践能帮助学生认识造型活动的基 本规律和过程,提高表现生活和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绘画实践,能促进学生对美术作品表 现形式的分析和理解,提高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篇6:初中艺术校本课程模块式教学研究论文

关键词:新课程体系,初中英语,文化渗透

随着英语的广泛应用,对初中英语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很多教师只是单纯的教授英语基础知识,而忽略了对相关知识的文化渗透。这种情况与新课程体系并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保证学生在相关的环境下能准确的应用英语交流,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我国教育部将外语列入中考高考科目内,表明了对外语学习的重视,包括当前考试改革,更是注重英语在实际应用方面的效果,降低了对基础语法知识的考查。在之前的英语教学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学习英语的初中生并不具备课程大纲所要求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演讲演示能力,以至于在阅读英文书刊时不能正确理解其表达含义,甚至在于国外人士进行全英环境下的交流时,听不懂对方说的什么,也不知道张口说什么。这种哑巴式英语,脱离了文化背景与西方环境,也成为了学生在学习与应用语言的瓶颈,改变当前这种状况,在英语课堂中进行文化渗透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在《初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对文化意识的培养与渗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在不同程度不同情况下扩展相关的文化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具体表述为以下内容:教学中,文化包括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与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与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了解相关的英语国家文化不仅在英语的理解和使用上发挥很大的作用,更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并以此为基础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初级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和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简单的了解,在教材中所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在各个方面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在新课程教育环境下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的具体方法

1.充分利用现有教材中的文化资源。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英语课本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在课本中的每个单元都会涉及一个主题,其中包括话题讨论和交际功能模块,在这些小的模块中,除了日常的生活交流,有很多都是以中外文化差异对比来进行展开的。新课程改革对于文化渗透的要求在课本中一一体现,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每一项文化资源进行教学,不仅实现文化渗透,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保证了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

2.通过节假日举办活动来进行情景教学。随着全球化的扩大,西方节日在中国的不断盛行,很多年轻人都热衷于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之类的西方节日。当前很多学校出现这样的问题,在圣诞节期间禁止学生之间赠送圣诞礼物,被发现会得到相应的处罚。在这种要求下,学生还是会偷偷的互送礼物,学校不仅没能制止这种情况,还让学生产生了一些逆反心理。与其这种结果,不如好好利用这些西方节日,让学生来感受一下西方文化。教师可以在圣诞节前准备一些圣诞树、糖果等,并向学生讲授一下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在晚自习时间以班级为单位来进行小的圣诞节晚会。这样一来,学生身历其境,学习到相关文化知识的同时,也缓解学习压力,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在感恩节时,教师在讲解相关知识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感恩节班会,让学生说出自己心里想感谢的人;或者教师准备一些与感恩节有关的食物、视频等,让学生进行讨论,并结合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进行对比,让学生真正的去感受西方文化,从中学习。

3.利用英语选修课丰富英语环境。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很多学校已经开设了丰富的英语选修课,英语选修课与传统的英语课不同,更加注重英语兴趣的培养与英语文化的渗透。如《英语歌曲赏析》、《英语电影赏析》等课程,初中生的年纪,正好对一些欧美的音乐和电影感兴趣,教师在授课时可以以学生讨论为主,在讲解一些系统的文化知识后,让学生来推荐并且分析,在音乐方面,可以分析歌曲背景甚至是歌词的口语用法;在影视方面,学生可以进行讨论,针对每个细节来分析它的文化背景。

4.利用现代化教学与网络设备。为了扩大英语环境,让学生从各个方面去感受西方文化,教师应尽可能的为学生准备多渠道、多形式的英语教学,让学生直接去体验英语的实际应用。当前很多学校已经实现了现代化教学,并充分的利用相关的网络资源。在教材中也会有配套的光盘音频等,很多教师可能在上课时都忽视了,这种现象要尽快改善。

篇7:职业技术培训模块式教学课程研究

[关键词]职业技术培训 模块式教学 学分制管理

[作者简介]王洪生(1971- ),男,江西广丰人,上饶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童燕顺(1965- ),男,江西上饶人,上饶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从事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江西 上饶 334109);余秀丰(1970- ),女,江西广丰人,江西医学院上饶分院高级讲师,从事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江西 上饶 334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等院校教学研究省级教改立项课题“职业技术培训模块式教学课程开发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JXJG-06-47-3)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4-0143-02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人才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职业教育应突出以就业为导向,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要面向市场、紧贴市场、服务市场。当前我国生产、服务第一线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农业技术人员匮乏,进城务工人员和企业转岗人员的素质和就业能力亟待提高,这一切均需要职业教育来改变,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职业技能培训是建立在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基础之上的“学科教学”模式,培训出来的学员知识结构不符合岗位职能需要,操作技能较差,往往需要用人单位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方能上岗。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不好,教学效率不高,学员厌学情绪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使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因此,寻找一种适合的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模式的诉求自然产生,迫切地需要对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模式进行开发,对课程结构进行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核心所在,也已成为广大教师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宗旨,也是各专业教学研究的重点。本课题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课程模式,立足于本地和我院的教育现状,进行现代教育技术下职业技能型模块式课程的构建和开发,以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一、模块教学法的基本结构

模块,形象地说,好似一部机器,它由若干部件构成,而每个部件又由若干个零件组成,每个零件、部件都在机器整体中有机地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和作用。这些整体零件就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模块。模块教学是把培养目标中各技能等级的应知、应会部分按其性质划分为不同层次的块,有序地实施逐块达标的教学活动。模块教学的基本结构有五部分:

1.模块教学计划。其基本内容是由三个模块群系组成。第一学年,用385学时完成第一个模块群系,即由若干子模块—定量分模块—二级工等级达标的技能培训;第二学年,用900学时完成第二个模块群系,即由若干子模块—定量分模块—三级工等级达标的技能培训;第三学年,用450学时完成第三个模块群系,即定量子模块—定量分模块—中级工等级达标的技能培训。最后经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设在我院)考核评定,大部分的学生完成中、高级技术等级达标。

2.模块教学教材。学校自编各工种《中级工操作技能》实习用模块教材。它的基本体例是以三个模块群系为主干的整体组合式,即以二级工应知、应会为核心,按单项技能、分项技能、等级达标技能序列构成第一学年的实习教学内容;以三级工应知、应会为核心,按单项技能、分项技能、等级达标技能序列构成第二学年的实习教学内容;以中级工应知、应会为核心,按定量单项技能、定量分项技能、定量等级达标技能序列构成第三学年实习教学内容。《中级工操作技能》融知识、技能、技巧为一体,连基本技能、分项技能、技能综合运用为一线,达到了实习教学内容与计划相适应并为培训目标服务的目的。

3.模块教学的四字法则。在实习教学中把主要抓的工作归纳为四个字:(1)练——熟能生巧。在实训中,教师要组织学生通过印象式、模拟式、模特式、岗位式、效益式等方法进行大量的、反复的、系列的操作练习,使学生积累和掌握更多的技能和技巧。(2)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实训过程中,严格按国家现行各工种《操作规程》进行标准化操作,以达到技艺规范化的目的。(3)拨。在实训过程中,教者应做到画龙点睛的妙用,以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4)悟——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实训过程中,教师运用揭示本质、总结规律、类比移植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悟性,使他们在对技艺的不断领悟中跳跃式地提高技能本领。

4.模块教学教案。实训专用教案包括实习课题、实习指标、实习准备、达成指数、实施过程、指数检测、实习报告、后记等项目。教案样式如下:

5.模块教学流程。每一个总模块的达成过程是:由若干子模块的达成汇集成分模块,若干分模块的达成汇集成总模块。由三个层次总模块的逐级达成,最后实现中级工技术等级的达标。其流程图如下:

二、模块教学的运行控制

模块教学的运行控制,除严格按模块教学计划的规定运转外,“五标控制法”保证了运行的良性循环。

1.按块定标。按块定标,就是对各层次模块分别制定出详尽的训练课题,根据各课题应达到的技艺限位,编制出具体要求与标准。

2.按块达标。依据各层次模块的培训标准,合理分配学时,强化形成因子,逐一完成所有课题的训练任务,保时、保质、保量地达成各块实训教学目标。

3.适时测标。根据各层次模块的培训目标,在实习行程中进行达标测量。子模块达标由教师每月进行一项检测,分模块达标由教研组每学期进行一次检测,总模块达标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每学年进行一次检测。按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档次考核评定,填写记录卡,收入学生的学习档案,完成信息贮存。

4.低档矫标。对没有完成基准(合格)达标任务的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补充性教学,以保证全员达标率的良好完成。

5.分段比标。为了使实习教学质量符合生产实际需要,每一个技能等级(总模块)训练完成之后,将学生输入第二教学实体即实际生产岗位进行比照达标考核。三个学年中每学年进行一次,由第二教学实体的指导师傅和工程技术人员作出评价,以鉴定每个学生的技能等级达标情况,促进教学效果与实际生产需求的统一。

三、模块教学的基本原则

1.教学与育人相结合的原则。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坚持把以职业道德为重点的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做到技艺培训有成效、育人有信度。

2.融知识与能力为一体的原则。在实习教学中,要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保证技能的不断提高和智能的良好发展。

3.集体教学与个体分教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学解决共性问题,但因学生素质、兴趣等原因达标的进度有快慢之分。只有通过集体教学与个体分教的密切结合,才能保证全员达标率的完成。

4.双教学实体的原则。实习教学是技能培训的实践环节,必须依靠双教学实体(学校和企业)的“合伙教学”才能够完成,这也是双元制的本质所在。

四、模块教学的教学管理

模块教学的管理推行学分制与证书制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弹性学制。

1.学校要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科分配学分,颁布学分制度,并与证书教育制度相结合。学生在学习期间(无论是全日制、半日制学习,还是业余时间制、阶段时间制学习)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通过考试,积累学分。各模块成绩合格者可以获得代表各模块水平(能力)的单科证书,各模块学分累计达到相应的总学分的时候获得相应专业的技术等级证书或相应学历的毕业证书。学分制与证书教育制的结合符合弹性学制的要求,能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职业学校办学的多元化发展。

篇8:初中艺术校本课程模块式教学研究论文

一、教学对象

2011级四年制护理本科学生249名, 其中女生225名, 男生24名, 年龄为19~23岁, 入学后第2学年第2学期开设《临床护士礼仪》课程。

二、教学课时调整

《临床护士礼仪》为选修课, 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刘宇主编的《护理礼仪》教材。原来总学时数为16学时, 均为理论课。模块教学法增加了总学时数和实验课内容, 总学时数调整为24学时, 其中理论课8学时, 实验课16学时。

三、教学模块设置

将教材内容和相关教辅资料综合提炼, 形成《模块式护理礼仪实训手册》, 共分4大模块教学内容, 各模块后附有实践考核方法和评分标准。每个模块包含理论2学时和实验4学时 (指导训练、考核各2学时) , 见下表:

四、教学方法

原教学方法全部是纯理论教学, 而临床护士礼仪的实用性非常强, 如果不注重临床应用, 往往会形成纸上谈兵的结果。因此, 本轮教学开始增加实验课的学时数, 学练结合, 以练为主, 把理论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 更注重其实践性, 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五、考核

基于护理礼仪的实用性及操作性, 试卷考试方法不能达到这门学科的考核目的, 因而我们采用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理论考核占30%, 以案例分析为主, 既考察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又考察其运用能力;实践考核占70%, 由各模块的考核汇总而得, 各实验带教老师负责考核评分。

六、教学效果评价

大理学院教务处在每个学期期末, 都会常规组织学生进行匿名网络评教, 不按规定参加评教的学生, 将不得参加期末考试, 以此来督促每个学生, 使网络评教成为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网络评价内容包含: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纪律、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 总分为100分。2011级护理本科的《临床护士礼仪》课程得分明显高于以往传统教学时的得分。同时课题组还对2011级护理学专业本科1、2、3、4班的249名学生发放了问卷调查表, 结果显示:92%的学生认为模块教学法总体教学效果较好, 85%的学生认为对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很有效, 90%的学生认为通过该门课程增了自信心及沟通能力, 82%的学生认为自己增强了职业认同感, 95%的学生较喜欢互动性强的模块式教学方式。目前, 2011级学生已进入大三, 各临床课程见习学时数与理论课学时数的比例为1:1, 学生平均每天都有进医院见习的科目, 医院和病人普遍反映我校学生比较注重礼仪修养, 举止大方, 态度和蔼, 尊重病人, 医护、护患、护护之间的沟通效果较好。同时,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 大家学会了换位思考, 增进了相互之间的宽容和理解, 同学之间的关。有了明显的改善, 良好的心态、行为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七、讨论

《临床护士礼仪》作为高校护理人文教育的一门选修课程, 对护士将来的职业发展能起到很好的奠基作用。良好的护士礼仪不仅是护理模式转变的需要, 更有利于医护关系的融洽, 可强化护理行为, 优化医院环境, 提高服务质量。护士礼仪能使患者产生乐于交往的心境, 减少护患矛盾, 护士礼仪是密切护患关系的关键[2,3,4]。课程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有关礼仪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日常生活和专业活动的自觉行为, 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模块式教学通过调整学时、优化内容, 将重要知识进行提炼、浓缩后形成4大模块, 每个模块的教学均由理论精讲、实训练习、创造运用等方面构成。减少传统课堂教学, 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 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使学生在走入工作岗位后能把所学的护理礼仪知识贯穿其中, 更好为社会服务。

融传授、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教学思路, 是现代护理教育的指导思想。这种素养是一种技能, 是一种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得以验证的行为和能力。在4大教学模块中, 都设有综合演练项目并进行测评, 这既检验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还能及时纠正学生存在的错误。为扮演好每一个角色, 学生需要精心构思, 并进行反复练习。这种再创造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周家琴.护生职业礼仪培养的必要性[J].护理研究, 2002, 16 (3) :128-129.

[2]莫选荣, 罗心静.护理礼仪模块式教学方法探讨[J].护理学报, 2010, 17 (2) :13-14.

[3]肖丽玲.护士礼仪在护理过程中的作用体会[J].中外医疗, 2012, (l9) :137.

篇9:初中艺术校本课程模块式教学研究论文

关键词:化学教学论;教学方法;改革;模块式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化学教学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西北民族大学2014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1671280310

化学教学论课程是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学位课程,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和高校培养模式的转变,化学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阶段,各高校根据实际,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化学教与学进行探讨,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实践,如提出了“宽口径、厚基础、多方向、重实践、高素质”的课程指导思想、“宽厚基础、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尝试“小型化”、“模块化”、“个性化”的课程改革,“通过学习实践,独立获取知识,突出启发思维和师生情感交融等特征”的教学方法。本文以化学教学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为出发点,在全面考察相关院校化学教学论课程教学及教学改革状况基础上,依据化学教学论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大纲,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模块式”教学方法改革模式,并进行了方法设计。

一、化学教学论课程模块构成

化学教学论是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向之一,最早主要在师范学院开设,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急剧增加,一些综合型高校也设置了此专业,化学教学论的研究范围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化学教学论课程是化学科学与教育科学的结合,以化学教学系统为研究对象,从化学课程、化学教材、化学教学方法、化学教学技能等角度,系统地对化学教学的各个层面进行分析,研究化学教学规律及其应用[1],形成了课程与教材模块、理论模块、基础实践模块、实验模块、教师模块、学生模块、教学研究等模块。每个模块的内容各有其相应特点,因此教学方法各不相同,以此为突破口针对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尝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形成集基础性、实践性及创新性为一体的新型“模块式”教学方法。

二、化学教学论课程模块的具体内容

1. 课程与教材模块:包括化学科学素养,化学课程的理念、编制与变革,课程设计,化学课程标准,化学教材设计及内容建构等内容,反映教学方法改革的素质性特色。

2. 理论模块:化学课程理论,化学教学理论、原则及优化,化学学习理论,研究性学习理论在概念、原理和方法等方面已形成整体联系,构成了课程的基本理论结构。这些基本理论在教学论、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中学生已详细进行了学习,在化学教学论课程教学中主要通过追溯国内、外教学理论的发展,以课程论、学习论、教学论、教育评价及代表人物为主线,以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主干内容,结合典型应用案例从理论核心、局限性分析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掌握和熟记重点知识元、基本设计理论的教学方法。此模块的教学改革在于把握课程、教学、学习等基本理论的内在精神和基本特性,适应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要求,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反映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性特色。

3. 基础实践模块:包括化学教学设计、化学教学模式、化学教学方法、化学教学技能、化学探究式教学、化学课堂教学、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化学教学评价等内容,实现课程观念、内容、形式与实施策略的统一,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在内容和体系上创新,理论与经验结合,反映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性特色。

4. 教师模块: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为主导”决定于化学教师的素质、专业发展及教学艺术,教学方法要体现教育自身发展的特色、与时俱进的最新成果、现代教育理论成果、成功的教学实践成果,反映教学改革的时代性特色。

5. 学生模块: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实现两个“飞跃”和两个“转化”的内因,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度,并与教师的主导同步。“学为主体”决定于化学学习的心理、化学学习的策略、化学学习的类型和特征等,以创新能力培养作为突破口,教学方法要突破传统学科教学论的框架,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方法体系,成为新世纪贯彻素质教育的学科教学创新方法,反映了教学方法改革的创新性、个性化特色。

6. 实验模块:化学实验设计、实验探究教学设计、化学实验及实验教学研究已形成相对独立的完整体系,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此次讨论中不再涉及。

三、化学教学论课程模块式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遵循课堂教学规律,把握课堂教学发展趋势,寻找与教师自身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寻找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寻找能够有效地幫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才能够有效完成课程改革赋予的教学使命。

(一) 课程与教材模块教学方法研究及改革

教学改革中起关键和先导作用的是课程和教材。课程改革是全面而深刻的教育改革,涉及课程理念的更新、课程内涵的丰富和课程制度的变迁等,传统的课程模式有了实质性突破:提高课程适应性、重建课程结构、倡导和谐发展教育,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经验,如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课程改革需“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2]。

这一模块的学习要求学生广泛查阅、调研、阅读文献资料,关注当前化学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化学课程新标准,化学教材设计、内容建构、栏目设计,不同版本教材的特点,课程与教材改革对提高学生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思维、科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与教材见表1[3,4]。

(二)实践模块教学方法研究及改革

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体现了学科内容与教育学相关学科的整合,吸收现代教学和课程改革实践成果,培养与训练化学教学实践技能。

1.注重教学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结合听课、备课、教育见习等教学方法培养训练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课程实践性特点突出,是将化学教学规律应用于化学教学系统的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应根据设置意图与教学要求,结合化学教学实际开展;课程基本理论也需结合具体的教育教学个案分析才能深刻领会和掌握;学生虽缺少化学教学经历,但有丰富的化学学习经历,是学习课程的极为有益的直接经验,应充分调动和利用;通过教育实习等教育专业训练,涵养教育兴趣和技能,培养实践教学能力。

2.将教学实践融入教学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提高教学能力和实际应用水平,帮助学生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初步角色转换。教学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教学技能训练、讨论、座谈、试教、实习、访谈、资料查询、论文写作、调查研究等。课堂试教、模拟教学录像让学生分析教学中的不足,自我反思与指导结合,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有机衔接,突出案例研究,精选教学一线案例,采用真实的课例情境、互动式教学,凸显情景性、示范性、研究性和应用性[5]。

3.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基础上,辅以课堂讨论、课程论文、调研报告、文献综述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掘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课程论文可结合课程内容选题,撰写论文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或调查访谈,完成调查报告;文献综述要求学生广泛查阅图书资料、网络信息资源综述前沿发展动态和新特点;将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项目申报、学术论文大赛、学术年会融合,实现教学、科研及实践有机结合,形成教学和科研的良性互动,培养科研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丰富和完善教学基本框架。

4.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有机结合,通过综合教学设计作业培养、训练教学技术。教学设计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具有明确的方向性、自觉性和有序性。既可借助一些好的有效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教师命题或学生自选题进行PPT教学设计、板书教学设计,结合教师资格证考试进行说课设计,更要注重新型的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如探究式教学设计、化学实践活动教学设计、微课教学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并通过教学实践掌握、应用设计理论和方法。

5.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建设内容丰富、涵盖广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及题库;建设集成性强、信息量大,内容全面、完整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优秀教学案例库、教学示范案例库、教学录像及视听资料。

(三)教师模块教学方法研究及改革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的素质和专业水平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极为重要因素,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依赖于教师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变。

1. 以教师素养培养为主线,实现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改变。提高教师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现代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师观,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课件,扩大教学信息量,实现教学方式、教师地位的变革。

2.发挥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案例的示范指导作用,观摩教学范例、优秀教学录像及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6],通过备课试教、命题练习、观摩与交流、反思、行动研究等教育体验及评析,查找自身存在问题,提高教学能力。

(四) 学生模块教学方法研究及改革

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提高人才素质,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提高,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的。

1.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习主动性,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化学教学论是化学与教育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课程与学习理论成果众多,其研究方法和学习模式具有社会科学学科的一些特点,而思维方式偏向自然科学型的该专业学生刚开始学习会产生不适应;化学教育的基础与前沿界限较模糊,研究活跃,观点不断更新,因此,学习主动性很重要,主动查阅调研有关文献资料以适应本学科的学习特点,主动参与试讲、研讨等教学实践,是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必备的条件。

2.实行“自学—听课—讨论—回答—交流—实践”的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等灵活多样的互动教学-学习方法,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激发学习潜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紧跟学科发展动态,结合学科新成果,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中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联系实际,学思结合,运用实际经验、典型案例和现实情境等因素,阐释和把握原理;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加科研、科技训练,教学与实际紧密结合;学以致用,关注教育现实,努力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

(五)教学研究模块教学方法

將化学教学论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课程教学改革,通过教学研究实现改革成果与实际应用的接轨,学生得到训练和锻炼,教师得到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在课程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引领学生在专业知识基础上学好“化学教学论”课程;依托化学教学论硕士学位点及教学实践实习基地,开展教学研究、应用研究,促进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吸收国内外现代教学理论研究成果和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学习方式改革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在教学内容和体系上创新;将化学教学实验研究作为主要科研方法推进化学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先进教学理念、优良教学能力、“学会反思、学会合作”的化学教育工作者。

教学活动有着很强的惯性,要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此化学教学论教学方法的改革任重道远。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提高学生专业素养,拓宽知识面,提升就业能力,成为高校面临的新问题。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专业优势,既懂化学基础知识、现代化学前沿发展动态,又能掌握化学教学论基础知识和教学技能,形成正确的化学教学思想和观念,在教学理论上“入门”,教学技能上“上路”,教育教学研究上“领悟”,无疑就具有了很强的竞争力,而这些都有赖于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根本转变,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依据课程特征模块的不同特点展开的“理论-实践-发展”式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阎立泽.化学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

上一篇:二年5班家长会发言稿下一篇:为生命点赞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