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艺术

2024-06-26

初中体育教学艺术(精选十篇)

初中体育教学艺术 篇1

关键词:初中,体育课堂,和谐,游戏,情感教学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 信其道。”传统的教学, 体育教师在上课时只是以简单的命令去要求学生做, 对于学生是否喜欢从不考虑, 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初中体育课堂上, 体育老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锻炼,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感受到和谐课堂的氛围。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运动项目, 也可以自带体育用品。教师可通过自身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平时的课堂训练中, 学生往往处于较放松的状态, 通过体育教师的鼓励和信任, 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力。如在一次800米的期末考试中, 我们班的女学生只有两个人合格。其他同学有的因为紧张没有参与考试, 有的没有跑完, 还有的跑几步就已经累了, 于是就停下来走了, 根据我平时的了解, 这些学生身体素质还可以, 但是她们还没跑就很紧张, 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只能补考。于是在补考前, 我像好朋友一样与她们聊天, 鼓励她们说:“这次补考, 降低要求, 只要你们坚持跑完800米, 中途没有停下来, 不管成绩怎样, 都算合格, 合格后我请你们吃饭。”学生很高兴。补考那天全部合格, 其中有几个学生还超常发挥, 虽然这次的考试时间、要求和前一次一样, 但结果却大不一样。因此, 作为体育教师, 除了具有优良的品德、较高的知识涵养外, 还应善于改善师生关系, 走进学生的内心, 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把游戏引入课堂, 寓教于乐

体育课堂有别于其他的课堂, 在室外进行教学, 学生的活动相对较丰富, 课堂教学灵活多变。作为中学体育教师应努力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丰富的内涵和引人入胜的游戏活动, 进行快乐教学。在游戏中, 把握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 帮助其掌握体育运动技术。把游戏引入课堂, 寓教于乐, 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 获得良好的身体锻炼和情感的培养, 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增强学生身心健康, 享受体育的乐趣。因此体育课游戏教学成为开发中学生智力、体力和基本活动能力的有效手段, 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下接受学习、训练,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进行中长跑训练时, 改变以往绕操场跑道练习, 让学生参与游戏“圆形曲线跑”, 其目的是提高奔跑能力。在这个游戏中学生手拉手围成圆圈, 用单双报数的办法分成两组, 一组担任“障碍物”站在圆圈上, 另外一组绕“障碍物”按要求进行曲线跑。按规定的圈数和要求做各种练习, 用最少时间跑回原位的一组胜利。两组交替角色, 可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游戏的难度。又如在“踩影子”的游戏中, 为了发展学生快速反应的能力和快速奔跑的能力, 体育教师可让学生两人组成一组, 在规定的范围区域内, 一人奔跑躲闪, 但不得跑离圆圈, 另一人去踩影子, 只能踩奔跑同学头部的影子, 其他部位不算, 不能用手推、拉、打对方, 踩中后互相交换。这样学生在游戏中乐此不疲,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达到了预期效果。

三体育课堂中结合学生情感进行教学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 教师注重传授技能, 片面强调身体锻炼, 忽视了情感的作用。甚至有的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已经习惯了教师“放羊式”的教学模式, 不愿意教师过多的约束, 否则很容易造成学生与体育教师对立, 久而久之, 形成恶性循环。这样的课堂氛围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记得一次体育课, 上课铃声响后, 其他学生都已经排好队准备上课了。只有一位学生还在操场一旁, 不来排队。于是我跑过去厉声喊道:“怎么回事?没看见其他同学在等你吗?”随后, 这位学生闷闷不乐地来到了队伍中。在接下来的体育训练中他的状态不太好, 有些心不在焉。本想训他一顿, 后来转念一想, 会不会这位学生有什么事?我就把他叫到一边, 关心地询问原因, 最后得知是因为上一堂课受到了老师的批评, 心情不好。于是我就耐心地开导他说:“老师与你父母一样, 恨铁不成钢, 批评你也是爱你的一种表达方式, 你不应该把上一堂课的情绪带到这堂课来, 这样不仅会影响到你这节课的学习情绪, 也会影响到我的情绪的。”他低下头说:“老师, 我错了。”课后, 我们成了朋友。在以后的教学中, 这位学生表现很积极, 学习成绩进步很大。

初中物理教学艺术表现 篇2

一、激发求知欲望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所以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真理,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在于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1.设计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起。

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总有些“前科学概念”其中包含了理解和误解。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介绍一个实验情景:实验装置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那么准确界定一样,在这样错误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下,自然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接着说: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这样的引入,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来,可操作性,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人一个渔民叉鱼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结论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产生出艺术的效果。

2.指导学生“实验探索”,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科书中呈现的知识,通常是科学家们早已发现,已形成定论的知识,固然学生在学习时并不是去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或联系,但它不会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所灌输的一切,把自己充当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会以自己的认识基础、心理状态为依据,有选择地吸收外部输入的各种信息,教学艺术的“基调”就在于找准学生心理状态的“固有频率”,使教学信息收发达到同步,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同时,物理知识的传授,它应是一个学生自己思考,亲自获得知识的探索过程,从这一意义上看,学习活动不仅是由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再发现”或“重新发现”的过程。“实验探索”可以深化学习兴趣,这一过程,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精心备课,设计好合理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学生应处在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上,教师应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要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讲的过多,统的过死的弊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物理的环境中学习物理。如“密度”教学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实验探索”,教师对教材可作创造性的处理,而不必完全形式化的依据教材展开和进行。密度是初中力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个教学难点。本节课可以用实验——探索贯穿全课。首先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拿出两块大小不同涂上颜色的金属块,问学生能否很有把握的判定它们是否属于同种物质?当学生感到困难时,教师指出:鉴别物质可以根据物质的特性来鉴别,只凭气味、颜色、软硬等这些物质的明显特性来鉴别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探索物质的一种更隐蔽的特性,这种特性可以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中发现。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研究几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方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诱导启发:每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能够改变(如分别取几块大小不同的铁、铝等固体,几杯体积不同的水、酒精等液体),分别测出每一种物质几组对应的质量和体积,再来研究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接着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开展全班讨论,确定出最佳实验方案,让学生自选器材,分组实验,得出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对于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让学生猜想,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估计学生会说: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教师指出:质量与体积究竟是不是成正比关系,必须通过数据处理才能下结论。当学生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是一个恒量(成正比),不同种物质其比值不同,便可找出物质隐蔽着的重要特性m/v,其大小是由物质种类所决定的,反映了物质种类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上把物质具有这种特性叫做密度,这样紧紧围绕密度这个概念,创设情景置疑,让学生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善于启发诱导,丝丝人扣,让学生动手实验主动探究,发现物理规律,当实验探索发现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学习将会充满乐趣,将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二、展示物理科学美

罗丹有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问物理教学同样如此,但物理本身并不是美学,要想使物理教程从枯燥的铅字变成闪烁美的光彩的科学诗篇,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平常教学中是否认真发掘物理科学美,是否去展示其美学特征,是否去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物理科学美的陶冶,这就是教学的艺术。

1.展示物理学美学特征。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大到天体,小到共振粒子,从实体到另一形态的场、光等都是物质的。物质又是运动的,如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光波传播,实际上是不同形态的物质的不同运动形式,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自然界是合理的,简单的、有序的,因此,科学家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的努力而形成的物理理论,在内容上、形式上是那么自然、简单、和谐,都放射出美的光辉。教师平时教学中应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的美的一面,激发学生爱美天性。例如:物理内容的简单美,表现在物理概念、规律的表达上,科学、准确、简洁。热是众多物理学家争论了一个多世纪的问题,却以“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十个字做了结论;物理学的对称美,给人一种圆满。匀称的美感,运动与静止,匀速与变速,引力和斥力,反射和折射,“磁生电”和“电生磁”,平面镜成化电荷的正负。磁场的两极等揭示了自然界物质存在、构成、运动及其运动规律的对称性而产生的美感。物理学理论内部相互间的自洽而展现和谐美,自由落体、竖直上抛、下抛以及各种直线的匀加速与匀减速运动都可以统一于运动学的速度和位移两个公式中,牛顿力学公式,可以把地上的物体与天上的星体统一起来。由此可见,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发掘,物理学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等美学特征在中学物理中便有许多例证。我们要让物理学美的素材震撼学生的心田。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艺术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能否产生艺术效果,有赖于教材、教师的精心备课和表演水平,还要看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情趣,而影响学生艺术情趣其中一条因素就是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展示科学美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美的审美能力。物理科学美的体验不关是视觉或听觉的,更多的是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由学生的体验产生的美的感受而产生的愉悦程度与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关。所以,教师平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使他们在探索中领会许多事物的本质与联系,感受到知难而进,解疑释惑,获得新知识的愉快,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促进学生发展

当前,世界面临着激烈的经济竞争和人才竞争,我们的教育目标应立足于培养学生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未来的生存能力。物理教学必须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为完成教育培养目标作出贡献,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体现着教师的艺术水平。

1.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使学校教育失之偏颇,引向应试教育的误区,由此形成了一整套应试机制和模式,只注意到教学要依赖于学生发展的一个方面,忽视了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采取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使教学处于教师“给”与学生“收”的单调局面,学生在学习物理中处于被动随从的地位,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毫无神益,要想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其智力,首先必须使学生的大脑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一些让学生”跳一跳能吃到果子”的问题,让学生思维,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情景,故事借景,习题情景,漫画情景等激发学生思维。如在教“压强”应用时,可出示一张漫画,题目是“三毛应该怎么办”,画的是三毛陷入沼泽地里,正在下沉,情况万分危急、周围又无人帮助,请你为三毛出主意,设计这样紧扣学生心弦的情景问题,把学生带入物理情景中,利用学生善良的天性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大家都主动地为三毛出主意,达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独立的学习。

所谓独立的学习,是指学生离开教师,甚至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后也能学习,在物理教学中,是引导学生独立地学习,还是“抱着”学生学习,既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也是一个教学艺术的问题,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不如授人以渔,学到捕鱼的本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时我们教学思想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体现着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性活动,学习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的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作为教师关键是要立足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地去学习、去探索。有时,还要经过一段过程,使学生在设疑——质疑——释疑的几个反复中,逐步建立起正确的认识,要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经过自己的独立思维,要求自己想通,在学生感到自己无法解决矛盾时,教师再适时予以引导点拨,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设计题目时.题样的设计应该有一定的难度,以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刺激智力发展的作用,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自行解决问题时,学生就能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品尝到自己劳动的果实。如:教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时,教师提出,要想使湿的衣服尽快变干怎么办,让学生结合平时生活经验想出自己的办法,办法越多越好,于是学生会想出许多办法,诸如用电熨斗烫、放在炉火旁边烘、用电风扇吹、尽量把衣服摊开等,再引导学生面对许多办法,总结归纳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来,这样在引导学生独立学习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的教学艺术 篇3

一、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

物理学是生动的、趣味的和博大精深的,刚进入物理世界的学生们都是带着强烈的情感色彩,热切企盼去探索宇宙万物和客观世界.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这一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可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1. 创设生动的课堂实验

在教学中,利用趣味实验导入新课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实验导入方法.如果教师善于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创设出良好的课堂实验情景,就能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如在讲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可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然后提问: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并将手指移开,乒乓球会下落吗?实验结果(乒乓球不会掉下来)让学生们惊讶不已,一下子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兴趣被激发的情况下引入新课,向学生解释:气体压强与流速有关,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当用口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时,乒乓球上方的气体流速比下方的大,乒乓球上方气体压强小,于是,乒乓球被气压差托了起来.为了加深印象,可让学生自己动手验证这一结论:用手握着两张纸,让纸自由下垂,在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将会观察到两张纸反而向中间靠拢.还可再进一步举一些应用实例,如铁路站台上的人必须站在安全线外的位置上候车等.学生既惊奇又信服,一下子理解并接受了这一抽象的物理知识.

通过生动的实验现象提出问题,使教学内容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不仅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加强学生动手能力

当学习到的物理知识有效应用到生活中,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的作用,真正感受到学习的需要时,就会产生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动摇的强烈学习兴趣.悠悠球高速旋转后为什么会突然回收?利用杠杆和滑轮运送物品上高层为什么会很轻松?自行车、缝纫机为什么要加润滑油?家中的照明电路出了毛病,灯泡不亮,故障发生在哪里……这些都是与物理密切相关的事情,要鼓励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同时利用课堂上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其中.如“灯泡为什么不亮了?”这是初中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能够解决的,首先要检查灯泡是否烧坏了,再是检查电路是否正常,保险丝有没有问题等.通过学以致用,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走上科学探索的道路.

二、让学生在形象的语言中学习

物理是一个新奇的世界,要使学生充分掌握这门学科,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语言艺术.形象的教学语言能使物理学更加生动、更加引人入胜.

1. 确切的表述体现物理学的严谨性

物理教材中用来表达物理概念、定理、定律等的语言都是十分确切和精练的,常常是少一个字不行,多一个不好,前后颠倒也不行.如光的反射定律中“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置互换,更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是物理语言的严谨性和逻辑性的要求.又如牛顿第一定律内容中“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不能将“在”和“时”漏掉,更不能把“或”说成是“和”.

教师的语言应该是精辟、简练的,但也必须考虑针对性,不同的教学内容要用不同的语言表达.

2. 幽默的语言使教学更具趣味性

在课堂讲解中运用幽默,可以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可以使讲解的内容变得有趣,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师生间的隔阂,融洽关系;可以突出一些概念、规律的特征,解决教学的难点;还可以巧妙地处理偶发事件,使教学转入正轨.生活中的很多幽默事可以搬到物理课堂上来,只要运用恰当,通过幽默的描述、生动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讲解,学生定会兴趣倍增、情绪高涨,容易进入最佳的学习意境.

初中物理教学艺术 篇4

一、正视青少年的心理, 宽容对待学生

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和心理的成长发育期, 思维活跃, 自我意识强烈, 不愿意被别人约束。在学习上, 对教师的批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对教师的教育置之不理, 反而和教师对着干, 这其实是一个心理发展的必经过程。之所以教师认为学生有问题, 是因为教师的观点跟不上学生成长的脚步。其实叛逆不过就是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 教师想让学生中规中矩, 而成长起来的学生却自我意识飞速发展, 独立性增强。这样, 叛逆才带来师生关系的冲突, 被看成教学存在的一种问题。比如, 有的学生作业总是不按时完成, 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会指责批评学生, 或者让学生多做几遍。学生在以后表面上听教师的话, 按时完成作业, 但是, 作业出错率高, 对物理的定义、概念都没有掌握, 或者是抄袭其他同学的。因此, 物理教师要清楚认识到,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 有自己的思维。

叛逆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学生迈出了要证实自己独立个体存在的脚步, 属于积极的因素。因此, 教师对青少年的叛逆心理要客观分析和对待。一方面, 青春期的少年生活经验和认识阅历尚未欠缺, 思维的发展容易使其出现成熟与幼稚相矛盾、独立与依赖相依存的现实表现。这就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 而不是权威地命令说教。另一方面, 教师要调整好心态, 以理性的视角去看待学生的叛逆, 而不是把学生的独立看作是一种抗拒。从心理教育角度来看, 教师的命令行为只能激化学生的抵触情绪和反抗心理, 从而在教学上让学生更加叛逆。因此, 教师要端正心态, 不要把自己摆在高高在上的位置, 要与学生站在平等的地位, 把学生当成朋友, 用聊天的方式避免冲突。在师生之间沟通建立的情况下, 学生不把教师当成敌人, 自然会扭转自己的心理, 认识到对与错, 自觉地改正, 这就推动了学生的心理发展。

二、做好课前备课工作

“课上一分钟, 课下十日功。”教师的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备课是教师对教学的总策划, 是一种教学策略, 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课本是教师备课的第一手资料, 只有深入钻研课本, 才能明确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重点, 挖掘训练要素, 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 不了解编写意图, 教学目标不明, 教学重点不详, 甚至南辕北辙, 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 帮助学生提高物理学习成绩的效率。如果教师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解, “以其昏昏, 使其昭昭”, 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

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备学生。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学生进行。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品德意志、学习态度、思维方式;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对所学知识与技能哪些学生已经掌握, 已能运用, 哪些学生不甚理解, 用不太好, 哪些学生虽已领会, 但不深刻而容易出错等等。

三、优化课上授课教学

1.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 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 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 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 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 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 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坚绝摒弃那种“教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 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的局面, 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 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空。

2. 教师讲解要“量力而为”, 给学生“留白”。

传统的应试教育下, 课堂是“满堂灌”, 教师把知识最大限度地教给学生, 给学生强调知识点, 进行死记硬背, 从而能顺利地应对考试, 考出好成绩。素质教育改革提倡学生过程的学习和能力的训练, 学生不仅要会知识, 还要会学知识, 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处处“讲深讲透”, 学生没有经过“生疑———解疑———省悟”的一波三折, 便无法激起学习的热情。要激发思维活动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 提高思维密度,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思维要求, 要留有一定的空间, 让学生独立思考, 在教学中让学生先想一想再去做, 使学生言语与行动逐步起着自觉调控作用, 从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提出一些有效的问题先让学生有效的思考, 再试着解答, 而不是由教师直接教给解法。学生通过认真思考、交流, 很好地锻炼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并且可以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随机应变地处理问题的能力。

四、做到课后反思

教学反思, 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 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地、有意识地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课后反思是很可贵的。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及时反思, 及时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失误, 不断改进和完善, 并有针对性的提高, 这会让物理教学“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 反思自己的备课与课堂教学, 记录自己的感受、体会、评价及修订, 总结积累教学经验,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既可以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有利于优化下一节、下一轮的教学, 又便于及时弥补教学中的“遗憾”和“失误”, 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功底, 切实提高教学水平。课后反思的内容包括:反思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是否科学与完善;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合理、得当;反思课堂中问题情景设计的趣味性、典型性与层次性;反思解题方法、解题结果、问题延伸及突发问题的处理;反思教学时间分配的合理性及板书设计的艺术性。反思只是教学的手段,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局限于经验进行重复性的实践, 要多学习一些先进的教育理论, 建立科学的反思行为, 实现“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 教师只有积极开展教学反思与实践, 其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行为才会有本质性的提高和改进。

总而言之, 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 教学效果的好坏,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师艺术。以上是本人几年来在教育教学中积累的经验, 在此与大家分享讨论, 希望有抛砖引玉之效, 引起大家的思考和讨论。让我们共同努力, 让教学艺术为物理教学增添光彩,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初中英语互动教学艺术探索论文 篇5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初中英语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完善,其中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中的应用更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文章主要对初中英语互动教学艺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初中英语;互动教学;模式;分析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单方面地讲解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无法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营造出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一、实现英语的趣味教学

初中生正处于好奇心比较重的阶段,对新鲜事物很感兴趣。因此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英语课堂的趣味性,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并且教师将自己的课堂设计得生动有趣,能够促进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等因材施教,吸引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注意力,使其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使得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初中英语教学中涉及很多单词、语法等较为枯燥的学习内容,因此教师应丰富教学形式,灵活应用教学方法,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同时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将英语知识和一些有趣的小游戏结合起来,如单词接龙、单词对对碰等。教师在讲解英语单词时可以将单词的中文和英文写在两张纸片上,让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拿着中文意思的纸片,一组拿着英文的纸片,讲解完单词后,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找出对应的中英文单词纸片,对于快速完成的小队给予一些小奖励等,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通过这种有趣的方式,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加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促进了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创建有效的教学情境

教师应在英语课堂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出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思考,对英语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复述故事的方式来营造故事情境,并借此来熟悉将要学习的英语知识。如教师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来播放打乱顺序的几个片段给学生,然后学生根据每一个小片段来用英语表达呈现的内容,为大概理解课文内容做好准备。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讨论几个片段正确的顺序,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学生可以通过寻找课文中能反应故事情节先后顺序的词,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辅助手段来创设情境,如教师可以通过模型、图片、多媒体等来丰富英语教学的内容,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更大的热情,并提高学生语言思维的能力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三、开展英语的小组活动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全面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创造互动的机会,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做好教学层次的划分,促进学生能够达到自身最大限度的进步。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设疑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和教材中的知识做到有效地互动。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合作完成课文的阅读,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增强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课文中感受英语语言。其次,教师在安排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应注意进行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在互动学习中都能够感受自身的进步,并在共同的学习过程中相互补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可以定期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开展一些竞赛、游戏、辩论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互动学习带来的乐趣。教师可以让其自主分配任务,在课前进行活动资料的收集,然后将搜集的信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然后在课堂上让每个小组推荐组长来介绍其任务的完成情况,再将所有学生的意见集中起来,共同讨论,让学生能够更牢固地掌握相关知识,在互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意识。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和补充,完善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促进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和互动,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效率。总之,互动教学是促进师生关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重要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不断关注它的发展状况,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及时的改进和完善,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陈锦.初中英语互动教学模式研究[J].新课程导学,,(6).

初中语文教学的艺术 篇6

关键词:语文导入

新课的导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

那么,下面简要探讨一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的主要方法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结合课文重点内容来设计导入,本人认为以下方法值得一试。

(一)“丢包袱”导入法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即“丢包袱”法。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如《统筹方法》一课,我一上课就说:“今天语文课,我考大家一道数学题。”语文课考数学,一下子吊起了学生“胃口”,于是,我挂出事先已设计好题目的小黑板:星期天,小明妈妈出门,走时,交代小明完成三项任务:煮饭、做作业、拖地板。

(二)“目标展示”导入法

当前教学中很提倡一种教学方法----目标展示法,要求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如:我上《谈骨气》一课时,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写上“议论中记叙的作用”几个字,明确告诉学生,这是本节课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清楚,就真正达得“一得”,本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目标展示导入法醒目,直截了当,直切主题,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法。

(三)“直观教具”导入法

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这种方法是利用实物、标体、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引发注意力,激发兴趣。如学习《核舟记》一课,我拿出几颗随地可拾的桃核导入新课,普通的桃核,激发了学生对古代艺术的赞叹。

(四)“语感传送”导入法

语言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用优美、生动的语言,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诵,会把学生带进教材内容的情境之中。强烈的情感,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因此,语言感情对一堂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如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我首先朗读李瑛写的《一月的哀思》感染学生,然后转入正课。

(五)“动手操作”导入法

青少年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经常动手,可以刺激思维发展,提高智力水平。课堂上采用“动手操作”导入,可以大大活跃课堂的气氛。如学习诗歌《渔歌子》,事先叫学生准备好画笔、颜料。正课开始,我就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比赛画画,请根据诗歌《渔歌子》内容,画一幅画,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学生一听,可来劲了,勾描的勾描,涂彩的涂彩,忙得不亦乐乎,整个课堂气氛被调动起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迎刃而解。

(六)“演示实验”导入法

实验,并不只是理化课堂上才有的。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还应当是一名实验员。用实验导入,让学生亲眼看到所发生的一切,所产生的现象,可以诱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如:学习《万紫千红的花》一课,根据课文内容,事先准备一朵喇叭花,一杯肥皂水、一杯醋。课上,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我来变魔术。哗!语文教师变魔术,学生的心儿一下被“吊”起。于是我就把事先准备好的喇叭花放在肥皂水里,马上变蓝,又放进醋里,又变红,学生纷纷问为什么会这样,因此,对本课就产生了兴趣。

(七)“讲故事”导入法

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如《人民的勤务员》导入就讲述雷锋小时候的故事,《天上的街市》导入就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等等。通过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不仅顺利导入新课,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八)“音乐感染”导入法

悦耳动听的音乐可以产生愉悦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用音乐法导入,会使学生快乐地进入课文,接受新知识。如《春》一课,我采用《春天来了》这首古筝弹奏的名曲,让学生沉浸于心旷神怡、气象万千的春天美景之中。用音乐感染法导入能使学生真正“乐”学。

(九)“讲文学史”导入法

许多文学家的感人的事迹,不但能引人入胜,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向先辈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立志成才。如朱自清“抵制日货”、“不为五斗米折腰”事迹,鲁迅先生的“口诛笔伐”“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等等,这些文学史料能深深打动学生,使他们产生热爱文学的共鸣。

(十)“幻灯投影”导入法

这是一种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的导入方式,条件好的学校可充分地利用。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均可采用现成的投影材料导入。“幻灯投影”导入法能够“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繁为简”强化视觉,增强学习效果。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要有针对性,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可接受的程度,采用不同的导入法,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机动,不刻板,不单一。其次,要明确“导入”与“整个课堂”的关系,不能让“导入”淹没整个课堂的教学。“导入”只能是“导火线”。时间方面亦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不能太长。

初中物理教学艺术漫谈 篇7

一、激趣求知

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 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 所以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真理, 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以启迪学生的心灵, 点燃其思维的火花, 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 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 成为精神上的需要。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 首先在于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1、设计物理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 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总有些“前科学概念”其中包含了理解和误解。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 介绍一个实验情景:实验装置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 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 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 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 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那么准确界定一样, 在这样错误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下, 自然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 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 接着说:要知道这个道理, 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这样的引入, 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来, 可操作性, 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人一个渔民叉鱼的情景中去, 符合初中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 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学生注意力, 这就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结论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

2、指导学生“实验探索”, 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科书中呈现的知识, 通常是科学家们早已发现, 已形成定论的知识, 固然学生在学习时并不是去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或联系, 但它不会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所灌输的一切, 把自己充当接受知识的容器, 而会以自己的认识基础、心理状态为依据, 有选择地吸收外部输入的各种信息, 教学艺术的“基调”就在于找准学生心理状态的“固有频率”, 使教学信息收发达到同步, 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同时, 物理知识的传授, 它应是一个学生自己思考, 亲自获得知识的探索过程, 从这一意义上看, 学习活动不仅是由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的过程, 也是一个知识“再发现”或“重新发现”的过程。“实验探索”可以深化学习兴趣, 这一过程, 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 精心备课, 设计好合理的教学程序, 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 学生应处在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上, 教师应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要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讲的过多, 统的过死的弊端, 使学生完全置身于物理的环境中学习物理。如“密度”教学时, 就可以指导学生“实验探索”, 教师对教材可作创造性的处理, 而不必完全形式化的依据教材展开和进行。密度是初中力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也是个教学难点。本节课可以用实验——探索贯穿全课。首先教师提出问题, 教师拿出两块大小不同涂上颜色的金属块, 问学生能否很有把握的判定它们是否属于同种物质?当学生感到困难时, 教师指出:鉴别物质可以根据物质的特性来鉴别, 只凭气味、颜色、软硬等这些物质的明显特性来鉴别是不够的, 我们还必须探索物质的一种更隐蔽的特性, 这种特性可以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中发现。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设计出研究几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方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进行诱导启发:每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能够改变 (如分别取几块大小不同的铁、铝等固体, 几杯体积不同的水、酒精等液体) , 分别测出每一种物质几组对应的质量和体积, 再来研究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接着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 开展全班讨论, 确定出最佳实验方案, 让学生自选器材, 分组实验, 得出数据, 引导学生分析数据, 对于同种物质体积越大, 质量越大, 让学生猜想, 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 估计学生会说: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教师指出:质量与体积究竟是不是成正比关系, 必须通过数据处理才能下结论。当学生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是一个恒量 (成正比) , 不同种物质其比值不同, 便可找出物质隐蔽着的重要特性m/v, 其大小是由物质种类所决定的, 反映了物质种类的一种特性, 物理学上把物质具有这种特性叫做密度, 这样紧紧围绕密度这个概念, 创设情景置疑, 让学生大胆猜想, 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教师善于启发诱导, 丝丝人扣, 让学生动手实验主动探究, 发现物理规律。

二、促进学生发展

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 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自主的学习者, 使学生能够不断更新自我, 超越自我, 应对挑战。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呢?

1、加强直观教学。

学生认识事物是从感性到理性, 从具体形象的感觉和知觉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 教学要适应和促进这个过程, 就要加强直观教学, 例如:在教学生“功”这一章, 对功、功率和机械效率三个概念容易混淆。我设计了一堂比赛形式的实验课;比比谁做的功最多, 谁的功率最大, 谁的机械效率最高。每个同学都把五块砖以最快的速度从一楼跑到四楼, 测出自己的做功、功率和机械效率。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案, 自己进行测量、记录、计算、设计表格填数据。学生通过对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确凿数据进行回忆、对比、联想、分析, 终于明白了道理。这比我在课堂自己演示, 枯燥讲学要好得多。这样, 在教师演示的同时, 学生也可以自己动手操作,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使学生认识更加具体化。

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实物, 如“摩擦”一节, 教材用推大衣柜的方式导出, 教室里没有, 但有电视柜, 因此, 让学生推电视柜来说明, 学生用亲眼见到的实验现象总结规律, 记忆势必深刻, 又如“杠杆”一节, 可利用教室中的扫把, 请几位同学上讲台扛起来, 然后改变扫把的不同位置放在肩上, 让其感受用力大小变化, 增强了实验的真实性和机动性, 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很多, 提倡多观察、多分析, 对学习和巩固物理知识很有必要, 这也能时时记起, 不会遗忘, 自然界的电闪雷鸣, 雨后的彩虹, 太阳光的色散, 冬天人们呼出的“空气”, 汽车的发动, 发光的电, 照相机照相, 工人利用杠杆把很重的东西滚上去, 都离不开物理知识。我叫学生多观察, 随时联系所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问题, 让学生主动探索其中的道理, 这样, 既能让他们掌握课本知识, 又能让他们开阔眼界, 还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何乐而不为呢?

4、正确的肯定和激励学生的回答。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艺术 篇8

一、降低门槛, 把教学简单化

跨进初三的大门, 初三的学生在每天忙忙碌碌的学习状态下, 早已经精疲力尽。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再增加一层压力, 在还没有尝出化学味道之前, 大部分学生就累垮了, 厌烦了, 倒下了, 还怎样谈学好化学呢?众所周知, 一个在狭小空间生活久了的人, 一旦上到高山, 就会情不自禁地大声呐喊, 把沉积在心中的压抑、烦郁、忧伤释放出来, 让身心重释, 才可以重拾生活的激情和动力。同样的道理, 初三学生在长期压抑的学习中, 他们的身心也会疲惫, 他们也需要释放自己, 获得学习中的新生。而学生学习的灵丹妙药是他们的学习兴趣, 降低门槛让他们入门是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催化剂。

有一年, 我给两个不同层次的班级上化学, 一个属于基础好的班级, 另一个属于基础差的班级。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差异, 我给基础好的那个班上课时是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上课。而给基础差的那个班上课, 几乎每一点内容都要找生活实例或用实验来解释, 几乎把化学课当成了社会实践课。结果, 一到这个基础差的班上课都有学生兴奋地大叫:“是化学课!”而到那个基础好的班上课却有人低声说:“又是化学课。”出乎意料的是, 期末考试的时候, 基础差的那个班反而考得更好。我找来基础好的那个班的学生谈话, 他们说我讲的东西太深奥、太抽象了, 很难理解。于是我试着改变教学方式, 把所有的化学知识点都想办法简单化, 结果确实好了很多。

那么怎样才能把复杂的教学方法更简单化呢?根据化学学科的独特性, 我认为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进行。

1. 联系生活, 把教学生活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 学习才能成为孩子们精神的一部分。”体验学习是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产生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参与思维的形成过程、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 让学生在体念中思考, 在思考中创造, 在创造中发展, 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充分的发展。化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联的, 所以化学教学更应该把生活实际的东西和课堂联系起来, 把化学教学变得生活化、自然化和实际化。

例如, 在学习《质量分数》时, 可以到肥料店要来几个不同的肥料包和各种肥料价钱, 问哪种肥料更好, 以此来引出计算质量分数。学习《碳的吸附性》时, 可以用现代最流行的竹炭产品来引导, 然后用生活中的竹炭来做实验。

通过这些简单的生活化事例, 学生会把这些场景保存在记忆里很久, 既让学生理解了理论知识, 又增加了他们的生活知识, 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2. 兴趣实验, 把教学激情化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化学实验不仅可以使理论知识通过实验得以证明, 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化学的魅力就在于实验的趣味性和真实性, 把“本本教学”变成“趣味教学”。实验可以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 把理论变得更具体、更简单。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多做些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家庭小实验、探究实验和趣味实验, 把化学的魅力完全展现出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创新精神, 达到化学学习的根本目的。

在学习《氢气》这一节内容时, 要做一个爆炸实验, 为了使实验有趣味性, 我先用易拉罐收集了一罐不满的氢气, 然后点燃, 这样使点燃到爆炸的时间很短, 制造紧张气氛。然后再收集一罐满的氢气, 让学生上讲台来示范, 结果你推我、我推你, 终于有学生战战兢兢地站在讲台上, 哆哆嗦嗦地点燃火柴, 砰的一声, 学生一片欢呼, 刚才还战战兢兢的学生满脸笑容, 有英雄归来的自豪感。几声“砰”“砰”过后连戴着小眼镜的女生也自告奋勇地要来试一试, 这节课自然也就成功了。

实验, 不仅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活跃了课堂气氛, 而且也给了一些学生亲身体验、战胜自我的机会, 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把教师的教变成学生的学, 让学生回到主体位置。

3. 剖析反省, 把教学系统化

在一次研讨会上, 一位学者给我们讲了一个事例:“有两个教师, 一个是上了40年课, 还对教学方法不满意, 还需要天天备课的老教师;另一个是只上了4年课, 只备了一次课, 对自己教学方法倒背如流的新教师。请问他们谁更适合当教师?”答案是很明显的。所以, 我们要善于在教学中总结经验教训, 反省我们的教学得失, 剖析自己, 剖析学生。抓住灵感, 扩充灵感, 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剖析反省的机会很多, 可以是每一节课、每次考试, 甚至每一个眨眼的瞬间, 也可以在与同事的交谈中, 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发现和尝试, 用最好的方法去教好你的每一个学生。最后把这些精华系统整合, 就是使我们在教学中少走弯路、少出错误的法宝。

二、展示教师个人魅力, 营造“磁性”课堂

教学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 要让学生保持学习的激情, 教师的个人魅力可以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德国著名的教育家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发、唤醒、鼓舞。”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心灵深处去激发、唤醒、鼓舞学生, 那么他的教学就会朴实、生动, 具有诗情画意。而能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方法就在于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这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展示教师自己的个人魅力。所以, 教师要敢于展现自己的独特之处, 从而营造出一个具有“磁性”的课堂。

我是一名化学教师, 又是一名班主任。除了化学外, 我还热爱文学、历史、体育、音乐、书画、电脑和浪迹天涯。因此我可以给学生讲长江、黄河的博大, 讲洞庭湖的点点白帆, 讲曹操的不可一世, 讲科比的潇洒;可以给学生唱出《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气势, 唱出《再活五百年》的豪迈;也可以给学生读出我的《开花山的风》的爽朗, 读出我的《流水》的奔放。因此, 会有男学生叫我去球场单挑, 会有女学生找我哭泣, 会有北京寄回的枫叶, 会有海南寄回的咸鱼。当然, 每个人有每个人展现的舞台, 这只是属于我的部分罢了。

总之, 展现了个人魅力后, 一个好老师的形象就会刻在学生的脑海深处, 甚至钦佩、崇拜, 由于“爱屋及乌”的原因, 老师讲的话学生就容易接受。再加上教学方法简单化、生活化、趣味化、系统化的渗透, 课堂的磁性就会深深吸引着学生, 把被动变成主动, 把学习变成生活情趣。

谈初中化学教学导入艺术 篇9

一、新课的导入原则

第一, 新课的导入要有助于学生了解与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明确学习本节知识的目的及对学习后续知识所起的作用。

第二, 导入要能够起到衔接的作用, 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

第三, 导入要做到直观化, 并富于启发性, 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

第四, 导入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 对学生提供刺激, 使得刺激情境能够被学生知觉到,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使学生的情感上升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第五, 导入要能做到引人入胜, 具有一定的风趣, 但又要注意思想性, 雅而不俗。

二、新课导入的方法

1.开门见山法

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究其实质就是直接阐明学习的内容、目的要求。例如, 初中化学《绪言》教学, 笔者是这样设计导入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变化的。生产、生活的实践使我们知道: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性质和变化。为了更好、更快、更深地了解它们、使用它们, 为生产、生活服务, 从今天起我们来学习一门新的科学——化学。

有时, 还可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进行直接导入。例如, 初中化学《空气》一节的导入:空气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 同时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它的作用非常重要, 那么, 空气的组成物质有哪些?它具有什么性质?什么叫大气污染?其来源和危害有哪些?如何防治?另外, 你还想了解有关“臭氧”的知识吗?就让我们来学习《空气》吧!开门见山的导入, 言简意赅, 既简介了本节知识点, 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悬念激趣导入法

一个恰当的耐人寻味的问题可以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 因此“巧设悬念”导入新课时, 精练、有创造性地提出一些问题是创设悬念的有效方法。一些典型的问题能够迅速激发学生思维, 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弦, 使其情绪高涨, 从而步入求知兴奋状态, 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效果。如, 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一节时, 引入这样一则故事:游客牵着小狗进入一个深山洞, 在接近洞底时, 小狗晕倒, 而人却没有事。这是怎么回事?以这样一则故事作为悬念, 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 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 沉浸在乐学的气氛中。

3.魔术试验导入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实验导入法当为新课导入的最佳方案。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常用手段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真实、形象的教学操作形式, 既有展示化学知识的直观效应, 又有表演操作的示范作用。它能吸引学生的高度注意, 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例如, 在讲《燃烧和缓慢氧化》一节时, 教师问学生是否喜欢魔术表演, 大家齐声说“喜欢”。“那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 名叫‘烧不坏的手帕’。”实验:把棉手帕放入含有酒精与水的溶液里浸透, 然后轻挤, 用两个镊子夹住手帕两角, 在酒精灯上点燃, 火焰很大, 等火焰减小时迅速摇动手帕, 使火焰熄灭, 而手帕依旧完好如初。学生感到很惊讶, 很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 这时候教师因势利导, 提出问题:“手帕为什么没有被烧坏呢?”, 从而引出新课“燃烧是有条件的”, 为后面讲解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着火点的概念做了很好的铺垫。通过实验导入新课, 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获得知识和技能, 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 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4.设问引疑导入法

心理学认为, 读书需要思维, 思维始于问题, 智力发展也是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教学过程又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设疑是教师有意识地设置障碍, 使学生产生疑问, 引导学生思考, 是一种有目的、有方向的思维导向。用设问引入新课,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促进学生积极地学习。所以有经验的教师, 常在教学之始, 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引起学生联想, 或渗透本课的学习目标。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艺术 篇10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 设计物理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 把一些知识点融合到一个物理实验操作当中, 让学生在实践当中获取知识的真相, 学生接受知识的深度和速度上都有所提升, 而且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兴趣, 积极性也大幅度提升。所以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应该把一些能够利用小实验或者动手操作的知识点, 就利用小实验或动手实践的方法来教学,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 在教学《光的折射》时, 我没有直接说明“光的折射”是怎么一回事, 而是让学生亲自参与一个小实验。我把一个装满水而且较深的水槽, 放到讲桌上, 而后在里面放上一条假鱼, 最后把提前准备好几根小木棍, 递给学生, 让他们轮流用小木棍去插水中的小假鱼。结果可想而知, 学生总是插不到。这时学生就都感到非常奇怪: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事情, 却总是做不好呢?这时我也没有说明理由, 而是接着让学生把一根筷子放到水中, 让他们轮流进行观察, 学生发现了筷子在水中变弯曲了, 但是把筷子拿出水面, 筷子还是直的, 这就引起了学生想要知道问题答案的欲望, 而且对整个小试验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这时我才开始为学生解释光的折射原理,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注意力很集中, 领会得也非常快。学生在懂得了光的折射的原理后, 都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从这一事实中, 可以看出, 把知识融入一个小实验的情境之中, 就使简单、枯燥、乏味的知识讲解, 变得妙趣横生, 并且极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只有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物理情景, 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 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 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 才能使学生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这样才能产生艺术的效果。

(二) 指导学生理论结合实践, 体会学习的乐趣

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所学到的知识, 只是理论知识, 学生会感到知识十分抽象。所以为了提升知识的实用性, 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有实际应用的价值, 教师就应该在教学中增加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感到知识不是空洞的, 而是十分有用的, 能在生活中解决实际的问题。而且通过实践检验, 可以证明理论的正确性,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更愿意主动地学习物理知识。

事实证明, 理论知识必须要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才可以证明理论存在的价值, 也才可以说明理论的具体用途, 也就是说, 理论来源于实践, 用于生活, 是为了解决生活当中所遇到的问题而诞生的。它是人们对物理现象所隐含的规律高度集中的结果。同时, 物理知识的传授, 应是一个学生自己思考, 亲自获得知识的探索过程, 从这一意义上看, 物理学习活动不仅是由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的过程, 也是一个知识“再发现”或“重新发现”的过程。实践活动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愿意主动地、认真地参与到学习生活中来。在实践活动中, 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 精心准备, 设计好合理的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亲自探索物理现象的奥秘。

二、用认真负责的态度促进学生发展

当前, 我国已经与世界经济接轨, 完美地融入了世界这个大家庭, 所以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 教育也正在努力地与世界接轨。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激烈的经济竞争和人才竞争, 使我国进入了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 这样的时代就需要有很强的竞争能力, 才能在这个时代当中获得生存的机会, 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形势, 适应社会发展的规则。因此, 我们的教育目标, 应立足于培养学生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未来的生存的能力。物理教师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和学习情况, 做出教学方法的改变, 在工作中认真、积极地研究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使学生不但学会物理知识, 而且还能够获得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这是时代对于物理教学的要求, 是学生的终身发展对物理教学的要求。

长期以来, 由于人们片面的教育思潮, 直接影响了中学物理教学的方向, “升学率”这个无形的指挥棒在指挥着被教育者和教育者的教育模式, 使学校教育失之偏颇, 引向应试教育的误区, 由此形成了一整套应试机制和模式。

只注意到教学要依赖于学生发展的一个方面, 忽视了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采取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 使教学处于教师“给”与学生“收”的单调局面。这样, 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就会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无法激发, 主体性地位也难以实现。要想促进学生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能力, 发展其智力, 教师必须使学生的大脑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对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一些让学生”跳一跳能吃到果子”的问题, 让学生思维, 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情景、故事借景、习题情景、漫画情景等激发学生思维。

上一篇:陕西省上市公司下一篇:前卫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