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早期

2024-07-01

高血压病早期(精选十篇)

高血压病早期 篇1

关键词:高血压,诊断,预防,治疗

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通常简称为高血压。高血压是人群中患病率很高的慢性病。近20年来高血压的发病率在我国成倍增加。据最新调查我国的高血压病人有1亿多人。高血压严重的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 常常伴有严重的并发症。高血压病人的全身小动脉处于痉挛状态, 反复、常期的小动脉痉挛状态使小动脉内膜因为压力负荷、缺血、缺氧出现玻璃样病变, 随着病程发展, 病变涉及小动脉中层, 最后血管壁增厚、硬化、管腔变窄, 导致不可逆转的病变。高血压促进小动脉病变, 而小动脉病变后管腔狭窄又加重了高血压病。因小动脉病变可发生在全身各器官, 病变最终导致组织器官的缺血、缺氧加之高血压病多有动脉粥样硬化, 尤其以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及肾小动脉粥硬化更为显著, 所以长期控制不良的高血压病对心、脑、肾等靶器官可产生严重损害。由高血压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已排到所有疾病死亡率的第一位。

在生活中成年人测血压值: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n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病。具体测量时应注意以下5点。

1 同日多次测量及不同日反复测量

由于影响血压的因素很多人体血压总在不断波动, 有时变化幅度可以很大, 所以诊断高血压时特别强调“同日多次测量及不同日反复测量”。以避免将某些生理性的血压波动 (如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后的一过性血压升高) 误判为高血压。

2 使用标准的血压测量工具

虽然现在有多种测量血压的工具, 但因其它方式误差较大, 目前仍将符合计量标准的水银柱式血压计作为最基本、最可靠的测量工具。

3 注意血压测量方法的规范性

测血压前应让患者静坐休息15min左右, 并避免吸烟、喝咖啡、浓茶等兴奋性食品饮料, 测量时患者取坐位, 其肘关节应与心脏位于同一水平。

4 门诊偶测血压仍被视为最基本的指标

虽然患者自测血压与动态血压监测被认为能够更为全面的反映24h内患者血压的连续变化情况, 并有助于区别“白大衣性高血压”, 但由于患者自测血压在测量技术上难以远规范, 而动态血压监测则缺乏足够的证据证实其价值, 因此这两种方法只能作为门诊偶测血压的补充。

5 既往有明确高血压病史, 现在正在服用降压药物治疗者, 即便血压正常亦应诊断高血压病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为多因素, 可分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 (1) 遗传因素: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父母均有高血压, 子女的发病概率高达46%, 约60%高血压患者可询问到有高血压家族史。 (2) 环境因素: (1) 饮食:不同地区人群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与钠盐平均摄入量显著有关, 摄盐越多, 血压水平和患病率越高。高蛋白质摄入属于升压因素, 动物和植物蛋白质均能升血压。饮酒量与血压水平线性相关, 尤其与收缩压, 每天饮酒超过50g乙醇者高血压发病率明显增高。 (2) 精神应激:从事精神紧张度高的职业者发生高血压的可能性大。高血压病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中遗传因素约占40%, 环境因素约占60%。

高血压病的症状往往因人、因病期而异。早期多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多于体检或其它原因测血压时发现。其症状与血压升高程度并无一致的关系, 这可能与神经功能失调有关。有些人血压不太高, 症状却很多, 而另一些病人血压虽然很高, 但症状不明显。常见症状主要有: (1) 头晕:头晕为高血压最常见症状, 有些是一时性的, 有些是持续性的。 (2) 头痛:也是高血压常见症状, 多为持续性钝痛或搏动性胀痛。甚至有炸裂样剧痛, 常在清晨睡醒时发生, 起床活动及饭后逐渐减轻。疼痛部位多在额部两旁的太阳穴和后脑勺。 (3) 烦躁、心悸、失眠:高血压患者性情多急躁、遇事敏感, 易激动。失眠多为入睡困难或早醒, 睡眠不实, 易惊醒。这与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有关。 (4) 注意力不集中, 记忆力减退:早期多不明显, 但随着病情发展而逐渐加重。 (5) 肢体麻木:常见手指、足趾麻木或皮肤如蚊行感或颈背肌肉紧张酸痛。部分病人常感手指活动不灵活。当病人出现上述病状时, 应及时去医院测量血压, 诊断是否已患高血压病。

明确诊断为高血压病后, 应及时通过改善环境因素和合理用药来治疗。其中环境因素主要有6个方面:

(1) 减肥:保持体重正常; (2) 保持血脂正常; (3) 戒烟; (4) 科学饮食, 每餐不宜过饱, 适度肉食, 少吃动物内脏, 低盐饮食; (5)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 每周3~5次, 每次约半小时, 以不过度疲劳为宜; (6) 保持良好精神状态, 学会自我调整, 提高应激能力。

如选择药物治疗应遵循以下原则:

(1) 从低剂量开始, 任何一种药物都应从最低剂量开始以减少不良反应, 如果患者对单一药物反应较好, 但血压未能达到目标, 应该在患者能够很好耐受的情况下增加该药物剂量。

(2) 合理的联合用药可以有效的降低血压, 同时使不良反应减至最低程度。通常宜加用小剂量的第二种抗高血压药物, 而不是加大第一种剂量, 目的是使两种药物都使用小剂量, 而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

(3) 如果一个药物的疗效差或耐受性差, 可换另一类型药物而非加大药物剂量。

(4) 服用每天服用1次的长效降压药, 提高患者治疗的顺从性, 更平衡的控制血压, 将血压的波动减少到最低程度, 有效的保护靶器官, 减少发生心脑血管疾病事件的危险性。

高血压早期的症状 篇2

常见高血压的症状分析。

1.烦躁、心悸、失眠:高血压病患者性情多较急躁,遇事敏感,易激动。心悸、失眠较常见,失眠多为入睡困难或早醒、睡眠不实、恶梦纷纭、容易惊醒。这与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有关。

2.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早期多不明显,但随着病情发展而逐渐加重。因颇令人苦恼,故常成为促使病人就诊的原因之一。表现为注意力容易分散,近期记忆减退,很难记住近期的事情,而对童年时代的事情却记忆犹新。

3.肢体麻木:常见手指、足趾麻木或皮肤如蚊行感或项背肌肉紧张、酸痛。部分病人常感手指不灵活。一般经过适当治疗后可以好转,但若肢体麻木较顽固,持续时间长,而且固定出现于某一肢体,并伴有肢体乏力、抽筋、跳痛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预防中风发生。

4.头晕:头晕为高血压最多见的症状。有些头晕是一过性的,常在突然下蹲或起立时出现;有些是持续性的。头晕是病人的主要痛苦所在,其头部有持续性的沉闷不适感,严重地妨碍思

考、影响工作,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

5.头痛:头痛亦是高血压的常见症状,多为持续性钝痛或搏动性胀痛,甚至有炸裂样剧痛。常在早晨睡醒时发生、起床活动及饭后逐渐减轻。疼痛部位多在额部两旁的太阳穴和后脑勺。

高血压病早期 篇3

刘龙民教授对高血压早期肾损害中医学病因病机进行深入探讨,在临床上,以益肾平肝方为基础方,辨证加减用药治疗高血压早期肾损害,多获良效。现就益肾平肝方论治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理论进行探讨如下。

1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病因病机

中医学并无高血压早期肾损害这一概念,根据其多以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主要从眩晕、肝风等范畴来进行论治。《素问·至真要大论》: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主风,风性动摇,则致掉眩, 故又有“无风不作眩”之说。金元刘完素提出“心火暴甚,肾水虚衰”的“风火”理论,强调了其阳热标实的病机特点。《灵枢·口问》论述眩晕强调邪气上行空窍而致眩:“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 …… 目为之眩”。《灵枢·海论》篇有“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张景岳力倡 “无虚不能作眩”,认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强调肝肾不足的下虚致眩。《医学从众录·眩晕》云“究之肾为肝之母,肾主藏精,精虚则脑海空而头重”。强调眩晕病位主要在肝肾。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原因之一,有泽泻汤、小半夏加茯苓汤从痰论治冒眩。李东垣、朱丹溪更力倡“无痰不能作眩”,李主气虚挟痰,朱主痰火为患。李东垣提出脾胃虚弱,元气不足可致头目昏眩。虞抟·《医学正传》则提出 “血瘀致眩”。清代叶天士强调肝气升之太过的认识,认为“水不涵木” “肝胆风阳上冒”。晚清中西医汇通派张锡纯认为“气血上逆”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总而言之,古代医家多从风、痰、虚、瘀来论治眩晕,病位主要责之于肝、肾、脾, 病性以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为主。

近现代医家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通过临床实践的探讨,认为高血压早期肾损害主要与先天禀赋、 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有关,对病机的认识趋于一致,那就无非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肝肾亏虚兼具脾虚为本,瘀痰阻络兼具风火为标。刘教授认为,高血压初多以肝风阳上亢为主,亢阳易耗阴液,进一步发展为阳亢兼阴虚,最后发展为肝肾阴虚为主。或久病损及肾精气,加之随着年龄的增长,进一步耗损精气,肾阴亏耗, 母病又及子,肝阴不足加甚,则肝阳上亢,风阳上扰,而为眩晕。肾为先天之本,肾气不足,则肾封藏失司,关门不固,精微外泄。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病机主要是以肝肾亏虚为本,尤其是肝肾阴虚。因此,治疗高血压早期肾损害应以补益肝肾、平肝潜阳为主。

2益肾平肝方防治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机制

2.1中医学机制益肾平肝方由熟地、杜仲、桑寄生、 钩藤、罗布麻、葛根、川牛膝组成。其中熟地味甘性温, 归肝肾经,可补血滋润、益精填髓。《本草从新》云:“滋肾水,封填骨髓,……一切肝肾阴亏,虚损百病,为壮水之主药”。《本草纲目》曰:“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有“张熟地”之称的张景岳推崇熟地黄“味厚气薄”“阴中有阳”“能补五脏之真阴”。 因此,取熟地滋补肝肾,益水涵木之效而为君;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归肝肾经,王好古云:润肝燥,补肝经风虚。《神农本草经》曰: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 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桑寄生性 苦、甘,平,归肝肾经,《本草求真》:“桑寄生,号为补肾补血要剂”。杜仲、 桑寄生为臣,共助君药补肝肾、固下元之效。钩藤味甘苦、性微寒,能清热平肝、熄风止痉。《本草纲目》:“大人头旋目眩,平肝风,除心热 ……”,罗布麻善平抑肝阳,钩藤、罗布麻共为佐药,平肝阳、息肝风。川牛膝补肝肾、强筋骨,性善下行,葛根药性甘辛凉,长于升举清阳。川牛膝与葛根相配,一升一降,清阳升则浊阴自 降,共为佐使之功。诸药共奏补益肝肾、平肝熄风之效。对于主要以肝肾亏虚为本的高血压早期肾损害可谓是对症下药,故屡获佳效。

2.2现代药理 学研究地 黄煎剂可 抑制Ca2+、 Mg2+-ATP酶活性升高,提示地黄中可能含有钙拮抗活性物质,从而起到降血压的作用[4]。刘鹤香等[5]发现怀地黄水提液对急性实验性高血压有明显降压作用,对寒冷情况下的血压则有稳定作用,提示地黄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杜仲可通过促进NO释放,抑制Ca2+内流、原癌基因c-myc的表达、磷酸二酯酶及Ang Ⅱ的活性,拮抗ET-1等多种途 径产生降 压作用[6]。 钩藤提取物可抑制SHR血管内皮细胞生成自由基,保护内皮细胞的功能,它对乙酰胆碱诱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松弛也有增强的趋势,故对高血压有血管保护的作用[7]。钩藤方提取 物通过降 血清ET含量和升 高NO含量来发挥对SHR大鼠的降压效应。钩藤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其降压作用可能与对肾素-血管肾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调节有关[8]。葛根提取物葛根素主要是通过上调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eNOS)和下调ET-1的表达来降 低自发性 高血压大 鼠 (SHR)的血压[9]。葛根素可通过Apelin/APJ通路调节血压、保护靶器官,与CCB类药物有协同作用[10]。大量研究证明,罗布麻也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付剑江等[11]发现罗布麻通过激活血管内皮细胞内P13K/Akt信号转导途径,从而促进eNOS磷酸化,提高eNOS活性、增加NO可能是罗 布麻提取 液降压作 用的机制 之一。 Kwan等[12]发现罗布麻叶提取物可刺激大鼠动脉管产生NO,促进其大动脉和高级肠系膜动脉收缩时产生舒张作用,产生的松弛作用不会被阿托品抑制,具有很强的持续性。川牛膝亦有降压及保护肾脏的作用,研究发现川牛膝醇提物能降低SHR的血压,明显降低其血清MDA含量同时显著升高SOD活性,明显降低肾组织细胞中TGF-β1蛋白的表达,能够调节SHR血管活性物质生成和释放,升高血浆PGI2含量,能够有效预防和修复LPS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13]。

2.3益肾平肝方的科学研究动物实验观察发现益肾平肝方能明显改善SHR的肾脏超微结构,其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促肾小球硬化的细胞因子Co-IV、LN表达,减少ECM在肾小球局部的聚集实现的[14]。还可以显著降低SHR血压和血IL-1、IL-6、TNF-α含量、 血清NO、能显著升高ET[15,16]。临床试验观察发现, 益肾平肝方可有效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的白昼和夜间血压,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逆转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降低患者的尿微量蛋白,该药的降压及肾保护作 用可能是 通过影响 血管内皮 功能实现 的[17,18,19]。

3结语

高血压病早期 篇4

【关键词】高血压;心脑血管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2-0138-01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首要原因。全世界每年有16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总死亡率的50%以上。据统计,仅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总人数就在260万人以上,平均每小时有300人被心脑血管疾病夺去了生命,并且该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年龄呈进一步年轻化。

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我们体会到,高血压患者是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人群,对高血压患者实行早期干预是有效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最佳方法。

经常测量血压,对本身的血压变化进行实时的监控。研究表明:血压随天气变化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冬季由于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的收缩,痉挛,血压极易升高。对高血压患者的监控我们还发现,每天清晨(6.00左右)随着各种药物浓度在体内的分解降低,这时的血压也是全天最高的时间。因此高血压患者必须充分认识自身存在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实行随时自我保健。

控制情绪变化保持良好心态,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做到:不怒、不惊、不怨、不气。要做平常事,要有平常心。心平才能气和。

戒除不良嗜好与不良卫生习惯,保持健康的生活规律,对心脑血管发病人群的诸多调查显示:吸烟和过渡的饮酒都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要培养自己各方面的文化兴趣爱好,比如书法,绘画,音乐等都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对高血压患者实行全面的饮食干预,坚持低脂膳食。据某城市对150万居民饮食习惯调查,近20年来人们的膳食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粮食、薯类、豆类食物占三分之二,下降到三分之一;而肉类,油脂食品上升近10倍,每人每天平均摄入食物油83克。远远超过了人们正常需求的25克-35克的水平。增加纤维膳食,有助于降低体内的胆固醇。膳食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主要是粗杂粮、米糠、麦麸等,还有豆类、海带、蔬菜,水果等。每日摄入纤维量35克~45克为宜。低脂膳食还有洋葱,大蒜、蘑菇、木耳,芹菜等;多吃鱼和鱼油也有调解血脂的功能,能够预防动脉硬化。保持食物的酸碱平衡,使人的血液呈弱碱性,更能使血管软化。总的来说,要以清淡为益。

运动干预。适量运动是高血压患者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适量运动可以增强心脏功能。以心率为例,每分钟减少10次心跳,一年就减少550万次心跳,以减少心脏的负担。运动还能消耗一部分热量,防止肥腾胖。

适量运动就是要按照高血压患者的类型、轻重,在时间上,运动量上适当按排。一般来说高血压患者不易晨练。因为睡眠时,人体各种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活力不足。晨起时突然大幅度晨练,神经兴奋性突然增高,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重症高血压患也不适宜做激烈的运动。

药物干预,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医疗水平长期处于较低状态。因此造成高血压患者常常会出现“三低”即,知晓率低,据统计了解自己患高血压的还不到高压患者1/2;服药率低,知道自己患高血压需要服药,能遵医嘱的还不到1/4;控制率低,由于不遵医嘱服药等原因,高血压发病的控制率还不到5%。而在高血压治疗中,病人往往存在“三个误区”,即他们或不愿意服药,或不接受服药,或不难受不服药,或不按病情科学地服药,这些都是不对的,提高服药及控制率是当前高血压疾病,减少心脑发病的关键。

结论:对已经确诊为高血压的患者,不管属于哪种类型,都要实行早期干预,以避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高血压病早期 篇5

关键词: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养肝益水颗粒,动态血压

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症状比较隐匿, 不易被发现而导致病程进一步发展, 临床研究发现其与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异常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养肝益水颗粒治疗, 以观察其对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5年10月—2006年4月就诊于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和住院的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 男21例, 女19例;年龄40岁~75岁 (65.63岁±7.61岁) ;病程3年~21年 (8.92年±4.40年) , ≤5年7例, 6年~10年20例, 11年~15年8例, >15年5例;高血压1级16例, 2级15例, 3级9例。对照组40例, 男22例, 女18例;年龄38岁~74岁 (64.03岁±8.56岁) ;病程2年~20年 (9.17年±4.47年) , ≤5年6例, 6年~10年21例, 11年~15年7例, >15年6例;高血压1级14例, 2级16例, 3级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高血压分级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诊断标准 高血压病诊断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5修订本) 》[1]。尿常规、血尿素氮 (BUN) 、肌酐 (Cr) 正常;24 h尿蛋白 (30~300) mg, 白蛋白/肌酐比男性≥2.5 mg/mmol、女性≥3.1 mg/mmol, 符合以上标准判定为早期肾损害。

1.3 排除标准 年龄>75岁;继发性高血压;合并有糖尿病, 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精神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

1.4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5年修订本) 》根据个体化方案给予常规降压治疗, 就诊时已按上述方案治疗且血压控制达标者不做调整。治疗组加用养肝益水颗粒 (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制剂中心提供) 冲服, 药物由枸杞子、黄芪、菟丝子、怀牛膝、丹参等组成, 每日3次, 每次1袋 (10 g) 。对照组不加服中药。两组疗程均为4周。如疗程中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者, 予以相应对症处理, 不能耐受无法继续接受治疗者, 则退出观察。

1.5 观察指标 采用MGY-ABP1动态血压分析系统, 观察治疗前后24 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平均收缩压 (SBP) 、平均舒张压 (DBP) 、脉压 (PP) 、脉压变异标准差 (PPV) 的变化。

1.6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血压非正常次数降至正常>90%;有效:治疗后血压非正常次数降至正常50%~89%;无效:治疗后血压非正常次数降至正常<50%[2]。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各组间采用 t 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2 结 果

2.1 两组病例统计

对照组有1例中途要求自动退出观察, 另1例因自行停药而剔除;治疗组有1例因故失访而剔除;故对照组和治疗组有效统计病例数分别为38例和39例。

2.2 两组动态血压疗效比较 (见表1)

2.3 两组血压昼夜节律类型比较 (见表2)

2.4 两组动态血压比较 (见表3)

3 讨 论

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即亚临床肾损害期, 是指良性肾小动脉硬化出现临床症状 (水肿、蛋白尿) 以前这一段时期。临床观察发现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与血压昼夜节律杓型异常密切相关[3]。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有较好的降压效果, 加用养肝益水颗粒后, 治疗组治疗后血压较对照组有下降趋势 (P>0.05) , 但血压昼夜节律杓型变化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治疗后治疗组杓型血压增多、反杓型血压减少, 提示本方肾脏保护作用可能与降压无关, 而与有调节血压昼夜节律作用有关。中医理论认为, 白天人的机能表现为以阳为主, 入夜则阳归于阴, 因此白昼血气上行, 而入夜之后气血归于平静;阴虚之人阴阳失调, 入夜后阳无阴附而表现为机能亢盛为主[4]。养肝益水颗粒为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特色院内制剂, 功效以滋肝肾之阴为主, 且于阳中求阴, 达到阴阳平衡, 即所谓“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从而恢复正常血压昼夜规律, 以减少肾脏损害。临床用于高血压肾损害的防治, 疗效肯定。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5年修订版) [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5:14-15.

[2]李桂芹, 那开宪, 丁枭伟.如何正确应用动态血压监测[J].中国临床医生, 2004, 32 (10) :21.

[3]顾健霞, 戴小华, 董梅, 等.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关系[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7, 26 (4) :49-50.

高血压肾损害早期评价指标 篇6

1 实验室检查

1.1 尿微量白蛋白

尿微量白蛋白(m Alb)指尿中Alb排出量在30mg~300mg/24h范围内,即已超出正常上限(30mg24h)但尚未达临床蛋白尿水平的中间阶段。在生理状态下由于分子筛屏障和电荷屏障的作用,分子量69KD并带有负电荷的Alb基本上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屏障。一旦肾小球的完整性受到损害,Alb漏出增加,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阈值,尿中白蛋白浓度即增加,而出现白蛋白尿。高血压患者m Alb增高的原因[1]:一方面由于系统性高血压引起的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力增高所致,因此m Alb增高;另一方面高血压刺激导致了肾小球微血管的缺血缺氧,肾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内皮素等血管活性物质,使肾发生血流动力学改变,GFR增加而引起。尿m ALB是高血压患者肾脏结构发生改变的表现,现已公认为是血管内皮发生损伤的表现[2],高血压患者中尿m ALB的阳性率为11%-40%并随着高血压病程的增长而升高。m ALB含量随原发性高血压肾病的发生以及严重程度逐渐增高,可作为早期诊断原发性高血压肾病较敏感的指标,对于监测早期原发性高血压肾病的发生和病情发展程度有重要意义。

1.2 血清胱蛋白酶抑制剂C

胱抑素C(Cystatin C)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的有核细胞和体液中,是一种低分子量、碱性非糖化蛋白质,分子量为13.3KD,由12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可由机体所有有核细胞产生,产生率恒定。循环中的胱抑素C仅经肾小球滤过而被清除,是一种反映肾小球滤过率变化的内源性标志物,并在近曲小管重吸收,但重吸收后被完全代谢分解,不返回血液,因此,其血中浓度由肾小球滤过决定,而不依赖任何外来因素,如性别、年龄、饮食的影响,是一种反映肾小球滤过率变化的理想同源性标志物。传统习惯一般把尿素氮、肌酐作为常规肾功能的检测项目,但因肾脏有强大的储备能力和代偿能力,在肾小球受损早期或轻度受损时,血中尿素氮、肌酐仍可维持在正常水平,只有在严重肾小球损害,一般肾小球滤过率降低50%以下时,血尿素氮、肌酐浓度才明显升高。Cys C作为GFR的替代标志物要优于校正的肌酐值[3]。因此.Cys C可作为反映GFR的一种理想的内源性标志物。当肾小球轻微损伤时血Cys C水平即升高,升高幅度与损伤程度显正相关。其测定具有方法简便、血清水平稳定、可随时检测的优点,在评价肾功能方面优于目前常用的其他指标[4]。综上所述,Cys C是反映高血压早期肾损害内源性的敏感指标。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对于早发现、早诊断高血压早期肾损害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1.3 尿N-乙酰B-D-氨基葡萄糖苷酶

尿N-乙酰B-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是一种高分子量糖蛋白,属细胞内溶酶体酶之一。它主要存在于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溶酶体中,不能通过正常的肾小球滤膜,此酶在尿中稳定。肾小管损害时,它在尿中的含量增加[5]。有研究发现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组尿液NAG水平显著高于尿微量白蛋白阴性组。且尿微量白蛋白与尿NAG相关性良好。证实尿NAG检测和尿微量白蛋白检测一样,是一种敏感的早期肾损害的指标[6]。24h尿蛋白定量患者需要留取24小时标本,时间长,操作繁琐,易受细菌污染影响结果,尿量测量不准确会引进误差,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尿NAG检测优于24小时尿蛋白检测。但是,NAG活性水平在肾脏早期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尚待更深入的研究,明确它们间的关系。筛选高危人群将为肾脏早期损害提供新的检测项目。因此,需要扩大样本数,在不同地区、性别、年龄的人群中进行反复检验,进一步研究NAG在肾小管早期损伤的发病机制。

1.4 视黄醇结合蛋白

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是一种低分子量蛋白,其分子量是21000。正常血浆中90%的RBP与甲状腺结合蛋白结合,不能被肾小球滤出;10%游离状态的RBP经肾小球滤出后被肾小管重吸收,因此,正常人尿液中的含量极低。但当肾小球滤过膜或肾小管功能受损时,尿中RBP可明显升高。由于RBP分子量极小,且在酸性尿中十分稳定,被认为是最敏感的肾脏近曲小管损伤指标[7]。尿RBP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血清Cys C,提示在监测肾小管损伤时,尿RBP早于血清Cys C[8]。因此,尿RBP是评价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敏感指标,联合尿NAG、Cystatin C检测对预防高血压性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2 彩色多普勒超声

肾动脉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是通过肾内动脉的血流波型,测出收缩期峰速(PSV)和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由阻力指数计算公式:RI=PSV-EDV/PSV计算得出。这些参数均可作为反映动脉某一横断面的顺应性和血流弹性阻力,对肾实质损害的程度进行客观的、定量的评价,肾实质损伤时由于末梢血管阻力的增加,舒张期血流减少,使RI值增大至0.8以上时,提示有肾实质的损害。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原发性高血压初期即可引起肾动脉痉挛、肾血流量降低等肾损害的早期改变。原发性高血压对肾脏靶器官的损害最早期是肾内各级血管的形态学改变,彩色多普勒超声肾内动脉血流测定有助于更早期的发现原发性高血压肾脏损害[9]。RI有较小的变异相关性和标准差,不仅能反映肾的血流灌注情况,还可以进一步推测肾功能,判断预后。叶间动脉更靠近肾实质,能更容易反映肾血流灌注的细微变化和肾功能损害的程度。当实验室检查发现肾早期损害时,叶间动脉血流速度明显降低,血管阻力明显增高,提示此时肾内小动脉出现管腔狭窄从而导致RI升高。叶间动脉RI可以敏感的反映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血流动力学变化,可作为评估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敏感、有效的诊断指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是一种无创伤、可重复用以获得血流动力学资料的技术,可以检测肾动脉的血流情况以及动脉的舒缩和顺应性,在肾功能改变的前期就可以提供准确的肾血流阻力情况,对于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与研究都要重要的指导意义。

3 动态血压监测

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能够提供白天、夜间及24h的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血压变异以及血压昼夜节律等信息。人体血压的调节有昼夜节律,即昼高夜低,昼夜节律的破坏可能与动脉硬化、靶器官损害及心脑血管事件相关。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多见。本研究发现血压昼夜节律改变,尤其是超杓型和反杓型患者的血尿素氮和血肌酐水平较杓型患者明显升高,而上述关系仅存在于高血压患者中。高血压可导致肾损害,肾损害也可促使血压进一步升高。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是慢性肾脏病的高危因素,可加快肾功能的恶化[10]。夜间血压不下降或升高使肾脏更长时间处于高压力负荷,导致肾小球和肾小管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激活全身和肾脏的交感神经系统;促进肾动脉甚至全身动脉的硬化,上述各因素共同作用可使肾脏受到损害,导致肾功能下降。同时,血压和靶器官损害之问存在着J型曲线的关系[11],夜间血压过低亦可使靶器官灌注不足,缺血缺氧以及过高的血压晨峰等会引起靶器官损害。国外的研究亦发现和杓型相比,超杓型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明显增高[12]。总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尤其是夜间血压升高或过度下降和肾脏损害相关。临床上控制血压的同时,应关注血压昼夜节律的改变,通过选择长效降压药物和调整服药时间等方法防治肾脏损害。

4 心踝血管指数

心踝血管指数(CAVI)是一项新的不依赖血压的动脉硬化评价指标,通过心电图、心音图、肱动脉脉搏波形和踝动脉脉搏波形记录并计算求得,主要与大动脉的僵硬度和顺应性有关,可用于评价高血压动脉硬化程度[13]。高血压肾损害发病机制错综复杂,但肾小动脉硬化导致的肾血流动力学异常是目前公认的机制之一。由于高血压所致动脉硬化为全身广泛性改变,肾小动脉和肾动脉硬化程度与全身大动脉的整体僵硬度和顺应性具有一致性。CAVI是一项新的不依赖血压的动脉硬化评价指标,反映主动脉、股动脉和踝动脉等大动脉的整体僵硬度和顺应性,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强预测因子[14]。有研究结果表明,高血压患者CAVI与尿MAU、β2-MG及NAG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而后者是目前较好反映肾脏轻微损害的指标,因此可确定CAVI与高血压早期肾损害具有良好的相关性。CAVI检测操作简单、方便,特别适合于筛查,但由于目前研究病例数较少,尚需大规模研究进一步评估该指标的可靠性。

5 踝臂指数

踝臂指数(ABI)是2007年欧洲高血压指南在评估高血压亚临床靶器官损害时新增加的,非侵入性评估亚临床心血管损害的检查指标。踝臂指数(ABI)是指下肢踝部动脉与上肢肢动脉收缩压的最高值之比。ABI对高血压动脉硬化的早期诊断的意义是由于正常人下肢血压高于上肢,所以ABI测值1.0-1.4,但动脉硬化发生和发展致管腔狭窄或阻塞,使下肢踝部动脉血流量减少,致下肢血压低于上肢,则ABI测值会<1,随着动脉硬化程度越重,ABI值越低,而有诊断价值。目前ABI对全身动脉硬化性疾病都有预测的临床意义,当动脉硬化已累及肾脏时及时进行ABI及尿微量蛋白测定,及早诊治,对该病的逆转有深远的临床价值。有研究表明[15],ABI减低的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MAU)增加,提示ABI减低对评估高血压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有参考价值。ABI属于无创检查,测量简单易行,而且重复性好,可在诊室内进行,也适合于人群普查,在基层医院和社区诊所积极开展和利用ABI,可更好地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危害,对早期发现高血压肾功能损害有积极意义。

6 结语

高血压病早期 篇7

1 糖代谢异常的危害

IGR包括IGT和空腹血糖受损 (IFG) 2种情况, 其中IGT人群有更多的胰岛素抵抗, 容易发展成糖尿病, 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明显增高。餐后血糖升高对终末器官的损害主要表现在:餐后急性高峰引起甲基-己二醛等糖化产物的增多, 引起急性毒性反应, 糖基化产物沉积于终末器官, 引起大血管、微血管和神经并发症。血糖浓度越高, 与组织器官内的葡萄糖浓度差越大, 对组织的损害越严重, 最终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同时, 肥胖、脂质代谢紊乱、高血压、高胰岛素血症等心血管危险因子在IGT患者身上常常聚集, 更增加了心血管事件的危险。

大量研究已显示出IGT患者与血糖正常的人群相比, 未来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升高。我国大庆研究对577例IGT患者随访观察了20年, 提示IGT不仅使心血管病患者的死亡率增加, 而且还与全因死亡率有关。心肌梗死病人血糖异常 (GAMI) 研究结果也表明, IGT患者较糖耐量正常的患者, 其复合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增高 (P=0.003) 。IGT是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引起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 重视早期糖代谢异常, 关注负荷后高血糖, 对患者的长期预后有重要意义。

2 老年IGT患者早期干预优于晚期强化治疗

近年来在老年高血压的防治中人们对糖尿病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 在多个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均将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列为高危人群, 2007年我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将糖尿病列为冠心病的等危症, 2008年美国糖尿病协会 (ADA) 和美国心脏病学会 (ACC) 首次针对有心脏代谢风险患者发表了共同声明, 并将单纯糖尿病者列入高危患者, 而把糖尿病合并任何主要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者列为极高危患者。然而尽管人们花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用于糖尿病干预, 希望能减少心血管终点事件, 但都收效甚微。

最新发表的ADVANCE研究是对糖尿病患者采用格列齐特为基础的强化降糖治疗[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6.5%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和微血管事件的作用。结果显示, 主要微血管事件相对风险降低14% (P=0.015) , 而不同血糖控制组间主要大血管事件的风险无显著差异。而另一个试验为ACCORD研究, 研究对象为有心血管疾病危险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 采用标准降糖 (目标为HbA1c水平7.0%~7.9%) 和强化降糖 (目标为HbA1c水平<6.0%) 的策略, 观察其对减少心血管疾病危险的作用。结果显示:强化降糖组比标准治疗组死亡率及心血管死亡率更高。上述2个试验提示在糖尿病阶段, 特别是老年人或患病多年者, 尽管进行了强化降糖治疗但获益有限, 甚至还有高死亡风险。因而我们不得不思考改善糖代谢异常的治疗策略的转变:应当从关注糖尿病的强化治疗转变到关注糖尿病的预防。

目前有多种临床试验已经证明, 在IGT阶段干预血糖, 可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 减小大血管并发症的危险。阿卡波糖 (商品名:拜糖苹) 预防2型糖尿病的研究 (STOP-NIDDM) , 共纳入1368例IGT患者, 结果表明, 和安慰剂组相比, 干预治疗不仅可以使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减低, 新诊断高血压的发病相对危险下降34%, 而且心血管事件发病相对危险降低49%。我国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同样表明, 在IGT阶段进行干预, 和对照组相比, IGT每年向糖尿病的转化率由11%下降为7%, 且6年发生糖尿病的相对风险下降51%, 20年时下降43%。

由此人们不难推论, 若要获得心血管终点益处, 在高危人群, 特别是具有糖代谢异常的老年患者要在IGT阶段开始干预, 不仅可减少和延缓2型糖尿病的发生, 而且更容易防止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3 早期糖代谢异常的干预措施对老年人具有重要性

老年人的糖尿病前期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是各项干预措施的基础, 糖尿病预防项目 (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 DPP) 研究显示, 生活方式强化与非强化相比, 强化可以使糖尿病累积发病率相对风险下降58%, 恢复正常血糖的比例也显著高于非强化组。我国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也证明了强化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但在单纯生活方式干预不能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时需要考虑药物干预。目前在IGT人群中已证实能够预防糖尿病或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药物包括阿卡波糖、二甲双胍等。亚洲人群常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餐的饮食结构, 而餐后血糖升高的一个主要机制就是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过多, 从而使得α糖苷酶抑制剂成为在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国家广泛使用的降糖药。

老年人长期以来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食, 同时由于年龄的增长, 活动越来越少, 油脂饮食逐渐减少, 因此对早期IGT患者应更多地采用阿卡波糖为主导的治疗。老年高危患者采用阿卡波糖的治疗方案是否可以延缓和减少IGT向糖尿病的转化, 以及是否可以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目前还没有证据。目前一项名为阿卡波糖心血管评估 (ACE) 的国际多中心研究 (有心血管疾病伴餐后血糖增高的IGT患者的干预试验) 正在启动。

老年糖代谢紊乱患者长期服用阿卡波糖是否安全倍受关注, 目前研究已证实阿卡波糖不会像胰岛素和磺脲类药那样产生低血糖, 也不会像匹格列酮类药物那样在长期治疗中增加体质量, 从而增加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ACE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 旨在评价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治疗对明确的心血管疾病合并IGT的患者未来心血管事件风险的研究, 此研究结果将为老年糖代谢异常患者早期最佳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证据。

4 总结

超早期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篇8

1.1 一般资料

手术病人56例, 男38例, 女18例, 年龄35~76岁, 平均52.5岁。发病到入院时间30min~6h。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在8~15分。住院时间在1~6周。

1.2 临床表现

神清, 头痛头晕12例;意识不清, 伴呕吐、偏瘫、失语46例。单侧瞳孔散大20例, 双侧瞳孔散大2例。除15例病人既往无明确高血压病史外, 其余均有高血压病史, 病程0.5~32年, 具有10年高血压病史者有16例, 多数病例对高血压不规范治疗、或间断治疗或漏服药或没有定时监测;入院时血压最低140/90mmHg, 最高者达230/120mmHg。4例病人有糖尿病病史。左基底节区出血25例, 右基底节区出血21例, 脑叶出血7例, 小脑出血3例, 合并破入脑室23例。

1.3 手术方法

手术均采取全麻, 在显微镜和/或神经内镜支持下进行, 依据CT扫描定位, 离血肿最近处, 微创锁孔开颅, 骨窗直径约1.5~2.5cm, 避开皮质血管丰富区, 脑针穿刺及血肿后, 选非功能区皮层切开0.5~0.8cm, 渐达血肿腔并尽可能清除血肿, 一般达60%以上即可, 不强求彻底清除, 手术以脑压下降满意, 无活动性动脉出血为成功标志;术末血肿腔放置硅胶引流管1根。术中因活动出血、血肿清除不满意而扩大骨窗并顺利完成手术者12例。清除血肿术后24h复查头颅CT, 血肿残留10mL以上者22例, 以尿激酶2万u溶于3~5mL生理盐水注入血肿残腔, 引流管夹闭2h后放开, 每12小时1次, 持续注射尿激酶3d后复查CT, 如发现血肿量低于10mL或消失, 即可考虑拔管。脑出血破入脑室者术后均放置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 一般3~5d, 待血性脑脊液淡化或黄变后可考虑拔管。

2 结果

2.1 手术结果

术后CT复查血肿全部或90%以上清除18例, 手术清除70%~90%25例, 13清除血肿60%~70%, 残余血肿量在10mL以上者, 经局部注射尿激酶和持续引流3d, 3d或1周后复查CT, 血肿完全消失或残余量不足10mL, 可予拔管。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后3~5d, 血性脑脊液很快淡化及黄变, 无再新出血, 一般7d左右可拔管。术前单侧瞳孔散大者均有不同程度回缩, 但2例双侧瞳孔散大者未见好转。

2.2 手术疗效

本组死亡7例, 占12.5%。3例死于消化道大出血, 2例死于中枢及呼吸循环衰竭, 1例死于严重呼吸道感染和肾功能衰竭, 1例死于不能控制的脑水肿、颅内高压。术后随访1个月~2.5年, 依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GOS) , 其中优12例 (5分) , 占24.5%;良20例 (4分) , 占40.8%;中15例 (3分) , 30.6%;差2例 (2分) , 占4.1%。

2.3 手术并发症

5例病人于术后24h内CT复查发现手术部位二次出血, 3例经再次手术恢复, 另2例因家属不同意手术而采用加强脱水、血肿腔强化注射尿激酶结合外引流等办法治疗, 1例治愈, 另1例因中枢及多器官衰竭而死亡。无病人因注射尿激酶而导致脑内出血。术后发生颅内感染2例, 经抗生素治疗及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后治愈。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并发症多等, 过去对究竟是采用内科还是外科治疗一直有争议, 但内科治疗死亡率高达40%~70%, 而外科手术治疗死亡率可控制在15%~25%左右。特别是超早期 (6~7h内) 微创手术治疗, 效果更佳, 死亡率可进一步降至15%以下[1]。经研究表明, 外科规范化治疗明显优于内科治疗, 这在医学界已达成共识。一般认为幕上血肿>30mL, 幕下血肿>10mL时, 单纯内科保守治疗控制颅内压的难度和风险都很大。

Cushing于1903年最早开展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 但手术死亡率高达50%左右。CT问世后, 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迅速且准确, 出血部位、出血量、是否破入脑室、周围脑水肿的程度、脑室受压及中线结构移位状况等影像资料均可即时获得, 为急诊外科手术治疗提供重要条件。手术器械、手术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发展, 特别是微创技术的发展, 促进了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成功率的提高。原来对于手术时机尚有一些不同意见, 但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普遍主张超早期 (发病后6~7h内) 手术, 超早期手术能提高疗效并显著改善预后已得到公认[2], 因此一旦手术指征明确并决定手术, 应尽可能在超早期内进行。

超早期手术的主要目的是尽早清除血肿, 迅速解除脑压迫, 制止活动性出血, 降低颅内压, 尽最大努力挽救病人生命, 促进病人恢复。基础研究证明, 脑出血发病20~30min形成血肿, 一般3h后血肿周围水肿开始形成, 6~7h后出现脑水肿, 紧靠血肿的脑组织变性、坏死, 出现不可逆性损害, 12h达到中度水肿, 24h达重度水肿, 因此, 在血肿出现继发性及不可逆性损害前, 即脑出血超早期 (6~7h内) 进行手术具有明显优越性, 能预防和减轻脑继发性损伤, 避免出现不可逆性损害, 缓解梗阻性脑积水, 降低颅内压, 提高疗效, 这是抢救成功、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促进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及改善预后的关键[3]。若等保守治疗无效后方施行手术有减低手术疗效, 延误手术时机的弊端。因传统开颅手术损伤大, 耗时长, 出血多, 效果相对欠佳等诸多缺点, 而微创锁孔手术以其简便安全、损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恢复快, 且疗效确切得到认可, 因此我们主张对高血压脑出血宜进行超早期及微创手术治疗, 以争取最佳治疗效果和最大限度康复。另外残余血肿腔尿激酶注射纤溶治疗, 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技术的应用等无不为高血压脑出血的抢救治疗提供了极大的技术支持和帮助, 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 降低残废率。本组死亡率仅为12.5%, 而恢复优良率达65.3%, 说明超早期微创手术是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的关键因素。

我们认为:对出血量>30mL的高血压脑出血病人, 超早期微创锁孔开颅手术清除脑内血肿较之单纯保守治疗不失为一积极有效的选择, 并且符合微创神经外科发展的趋势[3~5], 应予优先考虑。当然, 外科手术治疗仅是整个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 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治疗过程。积极细致的内科治疗是成功治疗不可缺少的, 包括生命体征、颅内压等的监测, 控制血压、血糖控制脑水肿降颅压, 防治感染和消化道出血, 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保护肾及多脏器功能、神经营养支持等必不可少;另外恢复期的治疗也不可忽视, 而且治疗越早越好, 如高压氧、神经康复理疗、家庭治疗、功能训练和按摩等[5]。

摘要:高血压脑出血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HICH) 外科规范化治疗优于内科在医学界已成共识, 因此根据手术适应证, 抓住手术时机及早采取手术方案往往可以降低死亡率和残废率, 而合理的微创手术能以最小的创伤达到最大的效果。我们自2005年8月至2010年9月选择对56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在超早期内采用微创手术治疗, 获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微创,高血压脑出血

参考文献

[1]杨晓明, 冀东, 蔡颖琦, 等.超早期微创伤显微外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3, 19 (4) :312~314.

[2]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686~689.

[3]陈东亮, 彭玉平, 漆松涛, 等.超早期小翼点切口锁孔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8, 8 (7) :645~647.

[4]张东, 王硕, 赵元立, 等.微骨窗经侧裂-岛叶入路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的临床研究[J].北京医学, 2008, 30 (2) :68~70.

高血压病早期 篇9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后遗症;重症监护;缺血性脑中风

【中国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487-01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入院后大多是急诊,患者年龄多在50岁—60岁之间。因为这些中老年患者本身身体素质不强,因此院方在接到急诊患者后对治疗的各个环节合理、正确的安排是相当重要的。无论是内科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院方对急诊患者住院后的系列工作都应作提前规划、安排,将检查、治疗、护理三者融合到一起才能对不同患者作出相应的诊治方案。对于临时有脑部大量出血和血管破裂的患者事前要做好干预措施。本文将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论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入院后抢救室和急诊室应作出的怎样的治疗方案。

一、高血压脑出血的急诊特点

1.1临床症状:高血压患者普遍在中年以上,大部分有既往病史,而且发病突然,发病时多伴有头痛、躁动、呕吐、昏迷、偏瘫、嗜睡、瞳孔缩小、血压升高、意识模糊等症状,病发多在寒冷季节、过度疲劳和过度刺激的情况下。

1.2影像检查 :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病情诊断,CT影像和磁共振扫描是最常用的办法。它能够较准确地了解患者脑部出血量、波及范围以及有无血中周围脑组织穿破情况,CT检查是最简单的做法,检查时间短且效果显著,CT影像中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反应表现为脑内边界清楚,周边脑组织有少量水肿,脑内密度均匀的高密度区,有占位效应。

1.3MRI值观测: 患者出血时间、出血部位的不同,在MRI的观察中其信号强调程度也会不同,出血的情况会引起信号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是判断患者病情轻重缓急的另一个考量指标。

二、高血压患者的病情变化特点

2.1 生命特征:由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脑功能都会有或轻或重的损伤,因此观察他们的神志是否清楚很重要。有血压升高、嗜睡、意识淡薄的患者就要考虑脑出血疾病了。

2.2 脑部出血严重且面积大,经过院方的治疗后出血仍未停止,心率过快等症状也可能会是脑溢血症状严重的表现。

2.3 患者入院后瞳孔缩小,反应迟钝,四肢无力,身体偏瘫也是脑出血的症状。

三、高血压脑出血早期院前抢救室的治疗

3.1 抢救室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多是急诊,院前的抢救室治疗和护理对患者的病情乃至生命都是至关重要的。高血压患者入院后,要将他们平躺,平躺时头部必须固定,病情较严重者可以采取去枕,让其头部后仰,患者入院时昏迷的情况下要将呼吸插管置入口腔保证静脉畅通,有发热严重和情绪异常激动者,可外用冰袋或注射镇定剂,血压异常升高患者可转入内科进行降血压治疗,抢救的过程中最好保持空气畅通,保证干净、舒适的环境,最后要抓紧时间对它们进行检查、治疗和抢救。总之内科、外科以及护理相互结合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患者作出最有效的治疗。

3.2 入院后的檢查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入院时抢救后的第二歩就是检查,通过检查从而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判断脑部出血的情况,检查血压、脑功能等各方面的水平。患者抢救后先要对其身体的外部特征进行观察,如神志、瞳孔、四肢和面色等,然后要对患者的血常规、电解质、电糖、血型、肾功能等作出检查,带领检查的护士和护理人员要对检查数据做好记录,还要询问患者发病前服用过的药物,经历过的特殊事情,以便医师对其病情做出正确的判断。上述两步做完之后,还要对患者作CT、MRI影像检查,检查过程中要边检查边观察,针对个人病情和临时状况作出相应的诊治措施。患者给氧、尿导、心电检测、脑室引流等措施要针对个人进行选择性的使用。

四、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院前抢救室到ICU中的综合治疗

4.1 内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入院后要卧床休息,注意空气流通,有呼吸困难者注意给氧,有神志不清或者身体偏瘫不能自理的患者,要定时给他们翻身以防痔疮,对于急救后1—2天左右的患者应要求他们禁食,保证静脉输液量,还要注意他们饮食的营养均衡。

4.2 外科治疗:外科中目前多是以患者的脑部出血量作为判断其病情轻重的指标,重者选择手术,手术时间根据患者脑部出血时间、出血量、患者年龄、患者疼痛感等指标确定。临床上常用的手术方法有:立体定向抽吸术、神经内窥镜治疗技术、微创置管脑出血肿引流术、开颅血肿消肿术等,医师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手术方法。

4.3 ICU中的治疗: 患者进入急诊室后,医师要对其进行心电监测和血流动力学检测,要通过各种治疗手段恢复患者的心肺脑能力,保证其呼吸,给患者的肝脏和肠道进行相关检测,通过化验结果给与治疗与处理,如输液、转入内科等处理方法。

4.4 护理 :患者在内、外科治疗后最重要的步骤就是护理。因为高血压脑出血的并发症和后遗症比较多,因此护理工作对患者的康复也是十分重要的。护理人员要注意观察患者,定时测量他们的血压和体温,观察他们有无躁动情绪,有无水肿,要保持通风、干净的室内环境,减少潜在细菌感染。

为了预防并发症,护理人员要注意防止患者消化道出血,预防患者肺部感染和泌尿系感染,还要检测患者的胃部残留物,定时给患者翻身、按摩、清洗身体。为了患者更快地得到康复,可以鼓励患者做简单的功能锻炼,多与患者交流,给予体贴与关怀。

小结:综上所述,合理、正确的综合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病情控制和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王明芳.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护理[J].中外妇儿健康,2011,(04)

[2]常红.青年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15)

[3]郑红,董丽,张淑娣.自我管理团队干预对高血压性脑出血康复期患者复发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1,(13)

高血压病早期 篇10

资料与方法

2012年4月-2014年4月收治妊娠期高血压高危孕妇120例, 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120例孕妇早期收缩压≥135 mm Hg, 舒张压≥85 mm Hg, 下肢伴有轻度水肿, 尿检正常。其中试验组60例, 年龄19~42岁, 平均 (29.1±5.8) 岁;对照组60例, 年龄18~42岁, 平均 (28.5±5.3) 岁。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受教育水平以及病情等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早期干预,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干预, 主要方法是对孕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使孕妇能够拥有愉快的心情, 注意孕妇的休息时间, 尽量保持左侧卧位;饮食上以清淡为主, 禁食辛辣类食物, 禁饮酒, 注意盐适度, 经常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以及海鲜类水产品和钙丰富 (蛋类、鲜乳、豆类) 的食物。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需要注意围生保健, 孕妇需要按时进行产前检查, 定期参加孕前培训, 如感到不适及时寻求专家诊治, 通过图片、资料、电视等多种形式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相关知识的普及, 并进行药物干预, 使用方法:口服维生素E 50 mg, 3次/d;口服碳酸钙、维生素D和阿司匹林各50 mg/d。

治疗观察标准:按照《妇产科学》标准对两组孕妇的妊娠合并症、妊娠期高血压发病率、胎儿窘迫、产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等情况进行观察[4]。

统计学方法:数据分析使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 计量数据用 (±s) 表示, 计数数据进行χ2检验, 进行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通过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孕妇进行不同的干预, 试验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患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并且试验组孕妇在合并症、剖宫产、产后并发症、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等情况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两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比较:两组患者通过治疗后没有出现不良反应。

讨论

妊娠期高血压是由于多方面因素所导致的, 呈阶段性发展。目前, 预防临床妊娠期高血压的有效措施就是进行早期干预。因为孕妇普遍缺乏保健的意识, 且产前检查不规范, 所以很多孕妇在妊娠期的隐患不能及早发现。广泛的孕期健康教育能够增加孕妇孕期的保健知识, 使孕妇认识到产前检查的重要性, 并能够定期进行检查, 进而及时发现妊娠期高血压及其他症状, 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有效控制妊娠期各种突发状况, 保证孕妇的健康。

根据相关的报道, 引发妊娠期高血压的原因与其钙含量有关。当孕妇身体缺钙时, 血钙的浓度就会降低, 致使钙离子的通透性增加, 血钙进行跨膜内流, 进而使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相结合, 出现血管收缩、血压上升的现象。一般来讲, 妊娠期高血压孕妇的血清钙含量显著低于正常的孕妇, 所以, 妊娠期孕妇通过补钙能够有效改善上述病理现象, 降低妊娠期高血压发病率, 促进身体机能的良好运转。其次, 使用阿司匹林、酶类、非酶类等药物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化酶, 在某种程度上改善前列腺素、血栓的不平衡以及血凝状态, 促进孕妇的代谢, 保护生物膜,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

综上所述, 对妊娠期孕妇进行早期干预, 加强其围生保健结合补钙、口服阿司匹林和维生素E药物, 能够及时发现妊娠期高血压, 并对其阻止或控制, 且上述药物治疗没有不良反应, 能够被孕妇所接受。因此早期干预高危孕妇, 能够安全有效地控制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 有利于孕妇的身体健康, 值得推广使用。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摘要:目的:探讨对妊娠期高血压高危孕妇早期干预的疗效。方法:收治妊娠期高血压高危孕妇120例, 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干预, 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药物联合干预,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妊娠期高血压患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试验组其他症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对妊娠期孕妇进行早期干预能够有效减少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 有利于孕妇的健康。

关键词:妊娠期,高血压,高危孕妇,早期干预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学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治指南 (2012版) [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2, 47 (6) :476-480.

[2]丛云凤, 孙爽, 管惊雷, 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17) :2573-2576.

[3]吴清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高危孕妇早期干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14) :154-155.

上一篇:大豆病害的发生条件下一篇: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