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防治

2024-07-01

早期防治(精选十篇)

早期防治 篇1

关键词:鸡瘟,早期诊断,防治

1鸡瘟的早期诊断

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鸡瘟的早期诊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健康的鸡在感染病毒后5 d内会出现发病症状,因此养殖人员应定期观察鸡群,通过其外在的症状来判定鸡是否患上了鸡瘟,同时应针对鸡瘟出现时的特点来进行进一步的精确判断;(2)鸡感染病毒的后期,往往会出现行动缓慢、食量下降及不断鸣叫等现象,而且鸡的腿部与趾部之间有一定的温差,因此养殖人员在饲养过程中应对出现上述症状的鸡定期测量温度,根据温差来判定鸡瘟的严重程度[1];(3)鸡在患上鸡瘟后往往肛门周边会出现暗红色的斑点;(4)解剖检查也是当前鸡瘟防治的一种重要措施,解剖后观察病鸡的呼吸道、消化道及鼻腔的分泌物,判定是否为鸡瘟。

2鸡瘟的防治措施

2.1加强消毒

引起鸡瘟的主要病毒为新城疫病毒,因此,养殖人员要加强对鸡群的消毒处理,防治病毒的产生与扩散[2]。需要定期对养殖场、工具等进行消毒处理,从源头上防止鸡瘟的发生。在养殖过程中,为了保障消毒工作的彻底性,在仔鸡进入养殖场之前需要对养殖场进行全面的消毒,从而保证生活环境的卫生。同时,在养殖过程中应明确消毒人员的工作职责,通过专业化的消毒使得病毒被彻底消灭。

2.2疫苗接种

在鸡瘟的防治中,疫苗接种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鸡群是否会患上鸡瘟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在接种疫苗之前,为确保疫苗的有效性,所有的疫苗均需放在常温下处理或者在保温箱中进行处理。同时,需要保证即将接种疫苗的鸡在半日内能喝上水,保证疫苗接种的前提条件。此外,仔鸡首次接种疫苗的过程中还需要采用二系疫苗进行滴鼻处理,从而保证疫苗的接种效果[3]。2月龄的疫苗接种需要采用四系疫苗进行滴鼻处理。通过2次疫苗接种能够在鸡体内产生新城疫抗体,从而增强鸡群对鸡瘟的免疫力。在接种疫苗时,所有的疫苗均需从正规厂家购买,确保疫苗的有效性。

2.3及早发现与处理

在鸡瘟的防治过程中,传染问题是最为严重的一个问题。为了防止鸡瘟在鸡群中的大面积传染,需要密切关注整个鸡群的健康状况,如果发现部分鸡存在鸡瘟症状,首先应将其迅速隔离开来,避免其他健康的鸡受到传染。同时,部分患病严重的鸡应及时进行宰杀,避免病毒的传染,在病鸡死亡或者被宰杀后,为了避免对养鸡场的环境造成影响,应对尸体进行及时处理,防止腐烂等现象的发生。对于死鸡,首先应进行焚烧处理,使得体内的病毒被彻底烧死,焚烧后的残渣应进行深埋处理,埋置深度以2.00 m为宜,不得低于1.65 m,同时应采取一定的消毒措施[4]。如果在饲养过程中部分患上鸡瘟的鸡症状较轻,可以在鸡的饲料中增加一定量的绿豆与白帆,通过调理的方式治疗鸡瘟。总之,鸡瘟的传染会对鸡群产生重要的影响,需要养殖者密切关注鸡群生长情况。

3结语

鸡瘟传播迅速、范围广,会对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鸡瘟的早期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此,养鸡场应高度重视鸡瘟,防患于未然,通过各种措施防止鸡瘟的发生,而在鸡瘟发生后应采取各种措施防止鸡瘟在鸡群中扩散。

参考文献

[1]郭晓亮.鸡瘟毒清抗鸡新城疫病毒作用机理的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3.

[2]赵思婷.区分禽流感野毒感染鸡群与免疫鸡群的鉴别诊断方法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5.

[3]张厚锋.种鸡非典型新城疫的诊断及病后不同时期种蛋品质及带毒情况检测分析[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0.

食道的早期发现和防治 篇2

病案:患者王某,男性,58岁,因进食困难一个月就诊,目前仅能进食少量的流质。医生为他检查发现,右侧锁骨上可触及肿大包块,X线检查发现食道中下段有长约10厘米不同程度的狭窄,经病理证实是食道鳞癌,临床分期为IV期,即晚期食道癌。追问该患者的病史得知,早在半年前就有间断性进食梗噎感,未能引起重视,随着这种进食梗噎感出现的频次和程度增加又发现一个新的症状,当他下咽食物时经常出现胸骨后的疼痛,就像针刺样的感觉,特别是头两口的时候,在进食硬东西的时候更为明显。患者自行服用抗生素后症状明显好转。两个月前进食梗噎和下咽疼痛进行性加重,直至进食困难,抗生素治疗无效。

从这个病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错过了疾病早期诊断的阶段,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失去了高生存率的机会。那么如何发现早期的食道癌?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食道癌高发地区定期普查

在食道癌高发地区30多年现场防治综合研究工作发现,吞网细胞学方法对30岁以上人群发现早期癌和癌前增生病变有独特的作用。河南省林县吞网普查资料显示,早期癌的发现率可达总癌数的70%以上。

高危人群的定期检查

哪些是食道癌高危人群呢?他们包括:50~70岁的老年男性;生活在北方地区或农村并有烟酒史、肿瘤家族史和饮食习惯不良者,如喜过热、粗硬饮食和进食过快;长期食用酸菜、腌制、熏制和霉变食物者;长期缺乏维生素C、维生素B、胡萝卜素者,原因不明的食道或者胃内隐血试验阳性者;慢性食道炎以及慢性食道炎伴有不典型增生者也是食道癌的高危人群。定期检查时间通常一年一次,极高危人群应一年两次。有高危症状者应三个月一次。检查手段包括:食道细胞学检查,食道X线检查,食道镜检查,血清学检查包括癌胚抗原和鳞状细胞癌抗原等,其中食道镜检查尤为重要。

普通人群食道癌知识的普及

食道癌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和延长生存率,其中早发现最为重要。通常认为食道癌在早期阶段病人可以无任何不适,随着病情的发展及肿瘤范围的扩大,病人才逐渐出现异常感觉。事实上,食道癌初期就已经出现一系列症状,如果能引起患者足够重视和及时到医院就诊就可以发现早期的食道癌。根据河南省食道癌普查资料表明,90%以上的早期食道癌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自觉症状。当出现下列症状时应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进食梗噎感约50%~60%患者有这样的主诉。这种症状开始时可以很轻微,而且是间断发生。这主要是肿瘤向上生长,突出食道粘膜表面,食物刺激食道浅表病变处,激惹产生功能性的食道痉挛造成进食哽噎感,有时还会出现进食后呕吐并伴有大量黏液。往往使用抗炎和解痉药物治疗有效。但这种症状不久后会再次出现。

胸骨后疼痛或吞咽疼痛这种症状约占50%。疼痛的性质一般为针刺样或烧灼样。粗、干和较硬食物时更为明显。食道镜和手术切除的新鲜标本发现,部分早期食道癌的病变主要表现为黏膜糜烂和浅溃疡,镜下病变部位常可见炎性浸润。这些病理形态及组织学的改变可以解释临床上出现的疼痛症状。

约30%患者有咽喉部干燥和紧缩感这与进食或吞咽分泌物时食道蠕动至病变处运动形式发生改变有关,食道蠕动受到的影响反射性引起咽食道括约肌收缩产生异常感觉。

食道内异物感占15%~20%感觉食道内有异物,象是菜叶或食物颗粒粘贴在食道壁上,有咽不下去的感觉。这可能与病变黏膜下神经丛受到刺激有关。

其他症状包括胸骨后胀闷不适,心窝部、剑突下或上腹部饱胀和轻痛,食物通过缓慢和滞留感等。

上述食道癌早期症状常常是间歇性反复发作。一个患者可以出现一种或几种症状,并且受饮食、情绪、用药等因素影响。早期症状一般可以持续3个月以上,到了经常和持续发生时则已不再是早期了。如果患者王某在其疾病早期阶段认真对待了那些自觉症状,到医院进行详细检查,早期诊断是可能的,预后也是好的,然而,早期症状被忽略,将疾病拖到了晚期。

引起食道癌的因素是复杂的,是地理环境、生活环境和人体内环境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外界环境中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于人体,个人抗病能力与肿瘤的发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注重癌前病变,讲究卫生,锻炼身体,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对预防食道癌具有积极作用。

首先,及早发现并治疗食道的慢性炎症特别是伴有不典型增生病变,因为一部分食道上皮增生病变可以发展成为癌。此外,食道黏膜白斑、息肉及瘢痕也有癌变的可能。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建立并保持良好生活方式也是预防食道癌的重要部分。合理安排饮食,在每天的饮食中植物性食物,如蔬菜、水果、谷类和豆类应占2/3以上。多吃蔬菜、水果。绿叶蔬菜、胡萝卜、土豆和柑橘类水果有很强的防癌作用。大量摄入蔬菜、维生素(维生素A、B、C、E)和叶酸可以使癌症危险性降低。改变不良饮食习惯,不吃发霉的粮食及其制品。花生、大豆、米、面粉、植物油等发霉后,可产生黄曲霉素,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少吃熏制或腌制的食物,如熏肉、咸肉、咸鱼、酸菜、咸菜等,这些食物中含有一种可能导致胃癌和食道癌的化学物质。少吃油炸食品。进食切忌“热、快、粗、硬”。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不吸烟、不酗酒。

坚持体育锻炼。平时多注意加强身体锻炼,如果工作时很少活动或仅有轻度活动,每天应有约1小时的快走或类似的运动量。保持健康心态,生活要有规律,规律的生活可使机体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要情绪乐观,消除精神上的紧张,如果精神上高度紧张,情感上过于脆弱,情绪容易波动等,都会引起寝食不安、身体免疫功能下降等。

仔猪早期断奶引起腹泻的防治 篇3

1、饲料引起仔猪腹泻

1.1 日粮组成

仔猪断奶后, 其日粮状态发生变化, 容易消化的母乳转为固体饲料, 这时仔猪的小肠绒毛受机械外力损伤将急剧变短, 小肠内壁腺窝也相应加深, 这将造成仔猪的吸收障碍, 引起腹泻。因此, 在仔猪断奶后的一段时期内其日粮的组成应严格控制豆粕的用量, 较多使用能增强仔猪免疫力、易消化吸收的血浆蛋白粉、优质鱼粉等。试验表明, 使用这些原料, 可以有效抑制腹泻的发生。

1.2 饲料营养水平

断奶前后仔猪消化机能尚未健全, 免疫力低, 又受断奶应激影响, 消化吸收能力差, 故仔猪日粮营养水平不应制定过高。经试验表明, 仔猪开食料中蛋白质水平增加, 断奶仔猪腹泻发生率提高。日粮蛋白质含量在20%以下时随着蛋白质含量的提高, 肠蛋白酶活性相应提高, 但蛋白质含量不能超过20%。

1.3 抗营养因子

日粮的抗营养因子亦会引起仔猪断奶后腹泻。如抗胰蛋白酶营养因子会降低猪对大豆产品的利用率。未经过恰当处理的大豆蛋白含有某些具有抗原性的蛋白质, 而这些蛋白质可引起早期断奶仔猪过敏。当仔猪肠道发生过敏性反应时, 其结构和功能将发生损伤性死亡, 出现绒毛萎缩、隐窝增生, 影响养分的消化吸收而出现营养性腹泻。

2、病原微生物与仔猪腹泻

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是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最主要的病原是大肠杆菌, 此外, 轮状病毒亦能引起断奶后仔猪腹泻。

腹泻是由一种或多种毒素共同作用的表现, 大多数毒素可以被特异性抗体中和。肠毒素与肠黏膜上受体结合导致小肠黏膜不可逆的高液体分泌即腹泻。

3、消化系统与仔猪腹泻

仔猪胃底腺区的壁细胞和主细胞发育不成熟, 断奶使胃内容物pH值升高, 小肠黏膜抵抗力弱, 易被各种外源性蛋白质抗原损伤, 引起腹泻。新生仔猪本身能分泌消化母乳的各种消化酶, 而且乳糖酶含量很高并可分泌足够的脂肪酶消化母乳中的脂肪。但3周龄的猪自身分泌的其他酶 (如胰蛋白酶、淀粉酶、胰凝乳酶) 含量不到成熟后酶体系的消化酶含量的5%, 而断奶后由于断奶应激的影响会造成相当一段时期内自身分泌的消化酶严重不足。早期断奶仔猪另一个发病原因是它不能分泌胃酸。胃酸可以激活胃蛋白酶, 胃蛋白酶有2个最适pH值, 一是2.0, 另一个是3.5。因此, 胃pH值提高会减少蛋白质的消耗, 减弱仔猪的消化不良, 降低腹泻的发生几率。

4、机体免疫机能与仔猪腹泻

免疫抗体是一种大分子r-球蛋白, 由于母猪血管与胎儿脐带血管之间被6~7层组织隔开, 限制了母猪抗体通过血液向胎儿的转移。所以, 母体各种免疫抗体不能通过血管直接输送给胎儿, 使仔猪出生时缺乏先天免疫力。只有吃到初乳后, 靠初乳把母体的抗体传递给仔猪, 并过渡到自身抗体获得免疫力。仔猪出生后通过吸吮母乳而获得免疫的这种方式称为被动免疫。仔猪由初乳中获得抗体, 在体内降低的速度很快。半衰期最长只有2周左右, 而自身抗体的产生在10日龄以后, 30~35日龄前抗体很少, 35~42日龄才能达到成年猪的水平, 因此, 3~4周龄是抗体的空白阶段, 最易患腹泻。

5、防治

(1) 加强饲养管理, 搞好舍内的卫生消毒工作。让新生仔猪较早吃到初乳, 得到母源抗体保护。断奶仔猪应供给全价饲料, 提高其抗病力。猪舍的粪便要及时清除, 对地面, 用具, 工作服等, 定期地进行消毒。 (2) 免疫预防。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已研制出猪传染性胃肠炎、猪轮状病毒二联活疫苗, 已用于生产实际, 收到明显的防疫效果, 而且证明, 该苗安全有效无副作用。打一针可预防两种疫病, 大大方便了养猪生产, 受到用户的欢迎。用法及用量:经产母猪和后备母猪, 在产前5~6周和1周各肌肉注射1毫升, 免疫期为l产。新生仔猪喂乳前肌注1毫升, 至少30分钟后再喂乳, 免疫保护期1年。仔猪断奶前7~10天肌肉注射2毫升, 免疫保护期6个月。 (3) 治疗。本病当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只有采取对症治疗。用2.5%恩诺沙星注射液每10千克体重1毫升, 肌肉注射, 每日1次。或用盐酸环丙沙星每千克体重2.5毫克, 肌肉注射, 每日2次。可预防细菌继发感染。病猪群每日口服补液盐, 也可用康复母猪抗凝血或高免血清, 每日口服10毫升, 连用3日。取新城疫I系苗500份, 加注射用水50毫升, 每头每次5毫升, 肌肉或交巢穴注射, 每日1次, 连用2日。作为干扰素诱导剂, 有一定治疗效果。

针对轮状病毒性腹泻, 用补液、收敛止泻、抗菌消炎等药物进行治疗。用庆大霉素、氟派酸、黄连素、恩诺沙星、治菌磺等防止继发感染。给新生仔猪口服康复猪的血清或全血, 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苹果早期落叶的发生及防治 篇4

1 病害侵染引起的早期落叶

叶部病害造成落叶是目前苹果早期落叶最普遍、最严重的一种。导致苹果早期落叶的病害主要是褐斑病、斑点落叶病等病害,叶片布满许多病斑,并非全部变黄脱落,该病发生的早晚与轻重,与雨季来得早晚及降雨量密切相关,雨季来得早,且阴雨连绵是其严重发生的主要原因,另外,广大果农重视套袋前病虫害防治,忽视套袋后病虫害防治,造成严重的早期落叶,严重影响树势,影响花芽形成和分化,进而影响当年产量和果实品质。防治措施:(1)冬季做好清园工作,清除落叶,减少病源。(2)加强果园综合管理,增施磷、钾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3)药剂防治。苹果套袋后,要以保叶为重点,继续加强病虫害防治,6月上旬开始,对红富士、嘎拉等品种以防治褐斑病为主,每隔半月左右喷药1次,注意抢雨前,抓雨后,药剂一般以1∶2∶200波尔多液为好,在阴雨连绵天气时,可选用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内吸性药剂,在雨停间隙喷药防治;对红星、新红星、金冠等品种应每半月喷1次1.5%多抗霉素或扑海因。若雨水较多,应缩短喷药间隔期或雨后及时喷药。

2 虫害引起的早期落叶

危害苹果导致落叶的虫害主要是:红蜘蛛、二斑叶螨、潜叶蛾、梨花网蝽等。螨类以刺吸式口器吸食叶片汁液,导致叶正面失绿、变白变红,最后叶片脱落。防治螨类的措施:越冬防治是基础,花后用药是关键,控制点片危害,保护和利用天敌。越冬休眠期刮老树皮消灭越冬螨,落花后和麦收前是用药关键,防治红蜘蛛的药剂为哒螨灵类药剂,阿维菌素、三唑锡对红白蜘蛛都具有良好防效。毛虫类害虫大多是幼虫群集在叶背取食叶肉或汁液,导致提前脱落,应在成虫出现高峰期喷灭幼脲1 500倍,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3 环境影响引起的早期落叶

3.1 树体营养不良

苹果开花坐果消耗了大量营养,到6、7月份果实处于快速增大期,若此时树体贮藏营养不足,又没有及时补充肥料,会造成营养断线,引起叶片脱落,因此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要及时追施肥料,弥补因开花坐果造成的营养亏损,施肥后及时浇水。

3.2 旱灾和涝灾

严重干旱落叶先是从基叶、内膛叶开始脱落,随着干旱的持续日趋严重,脱落的叶片呈金黄色,而无病斑,浇水或下雨后落叶立即停止。积水成涝落叶,多是在黏重土壤,或低洼内涝地段,地面积水,土壤通气不良,根系窒息而失去吸收能力,出现突发性的严重落叶,这种落叶褪绿变黄而无病斑。应在雨季到来前,搞好排水系统,及时排除多余积水。

3.3 树体郁闭

内膛长期光照不足,叶片薄且黄而脱落。要注重夏季修剪,及时剪除过密枝、徒长枝、竞争直立枝、交叉重叠枝,改善光照,提高光合作用,使果园树冠透光率在30%以上。

3.4 缺素症

如土壤缺铁果树幼叶失绿、黄化,严重时叶片枯死脱落。因此应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氮、磷、钾及各种微量元素营养保持平衡。

4 人为因素引起的早期落叶

沥青混凝土早期病变与防治 篇5

半刚性基层沥青混凝土面层的路面结构形式在全国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和应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使用年限为15~20年, 然而, 近年来新建的部分路段在通车运营2~3年后, 便出现不同程度的早期损害。从其破坏程度和危害性来看, 早期反射裂缝直接导致的路面结构性破坏大显突出, 给业主、施工单位及公路养护部门都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也反映出施工单位在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中技术措施的不完善和质量管理的不足。因此, 有必要结合实际情况, 重点讨论如何在施工阶段采取更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进一步消除施工中遗留下的潜在隐患。

1 早期反射裂缝的表现形式

沥青混凝土路面在使用过程中开裂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但就早期裂缝而言, 一般情况下多为反射型裂缝和低温裂缝, 以下为上述两种裂缝的表现形式。

(1) 反射型裂缝即对应裂缝, 主要分布在行车道或路中部位。从裂缝形态又分为横向裂缝和纵向裂缝, 大多为纵向开裂网状扩展, 其显著特征是产生初期为隐形裂缝, 在沥青混凝土面层上没有任何外在迹象;发展至中期时, 裂缝已贯穿整个沥青混凝土面层厚度, 缝口下宽上窄, 基层或上路床有明显的应力破坏, 扩展速度较快。此种裂缝一旦产生。在环境因素 (温度和水) 的负效应和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下, 迅速向四周扩展, 形成裂缝带直至贯穿整个路面宽度, 造成难以修复的结构破坏。

(2) 低温裂缝是由于温度下降路面收缩时引起的开裂, 以沥青为胶结料的沥青硅性质随温度变化而改变, 随温度升降而引起粘性沥青的膨胀和收缩。温度低时路面温度下降, 沥青矽路面收缩。当温度降到一定程度时, 粘弹性沥青趋于固体, 沥青硅受基层的约束而不能收缩, 因此路面产生很大的温度应力, 当该应力超过路面沥青硷的抗拉强度时路面开裂, 产生低温裂缝。产生低温裂缝的类别有两种:

(1) 温度下降而造成路面开裂。

(2) 属于路基或基层收缩与冰冻共同作用下而产生的裂缝。

2 早期反射裂缝的产生原因

早期反射裂缝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基层开裂或路基不均匀沉降形成的。

(1) 由于半刚性基层具有良好的板体性, 容易达到较高的强度和平整度, 对提高后序的沥青混凝土面层的整体质量起到关键作用, 所以, 目前国内的高等级公路多采用水泥稳定碎石或水泥稳定砂砾等形式的半刚性基层作为路面的承重层。因为半刚性基层的施工作业面长且备料数量大, 施工单位很容易造成养生不到位或用料质量差 (多指级配不良) , 使基层出现干缩或温缩型裂缝。因早期的裂缝现场检测的结果大多是合格的, 所以施工单位往往不进行处理, 直接摊铺沥青混凝土面层。

(2) 由路基不均匀沉降形成的路床裂缝, 主要出现在半填半挖路段和土质较差的路堑地段, 半填半挖路基的填挖结合部位因所修台阶未挖至坚硬土层或碾压不到边, 路基完工后往往形成斜状的沉降滑移带, 而新填土部分的沉降量比原状土要大, 经历自然沉降期后就造成了路床裂缝的产生, 并向上逐渐扩展。通过实地调查, 部分道路的路堑地段因地质是冲积带等软弱地质, 仅将上路床翻松压实30㎝后大多达不到设计的承载能力, 受到外部荷载作用时就形成沉陷推挤现象, 从而边形成了路床开裂。

(3) 半填半挖路基的填挖结合部位施工时, 分层设台阶, 台阶宽度的控制以挖至原状坚硬土层为宜, 且不小于1m, 全宽压实, 边角部位使用小型夯实机具有效夯实, 压实顶面预留2~4%单面排水横坡, 并做成一个重要工序认真检验。从实际上看, 有一部分施工单位就是因为忽视了这道工序而受到损失。

3 早期反射裂缝的扩展

早期反射裂缝其本身对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危害并不是很大, 其危害主要在于路表水沿缝隙不断进入路面结构内部, 致使路床或半刚性基层顶面出现水化软弱层, 而路床和路面基层作为道路的主要承重层, 如果不能很好的传递和扩散运营车辆的行车荷载, 使沥青混凝土面层直接承受全部应力, 必然造成沥青混凝土面层迅速开裂。

在未施加任何荷载, 温度变化幅度较大时, 基层的裂缝也会因为热胀冷缩而缓慢发展, 同时给新铺的沥青混凝土面层传递一个附加拉应力。从理论上来看, 当这个拉应力超过沥青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 裂缝就在沥青混凝土面层的顶面产生, 并向下延伸, 这种裂缝称之为温度型裂缝。当加载车经过开裂基层时, 沥青混凝土面层向下传递荷载 (冲击力和压力) , 在基层裂缝处产生剪切应力, 当这个剪切应力超过沥青混合料的临界极限时, 对应裂缝就在沥青混凝土面层底部产生了。加载车辆继续多次施载后, 裂缝就由底面扩展至沥青混凝土顶面, 这种称之为荷载型裂缝。

实际上, 新建沥青混凝土路面开放交通后, 单纯的温度型反射裂缝是不存在的, 往往是荷载型反射裂缝先产生后, 温度变化进一步加速裂缝的扩展, 两者共同作用和影响裂缝的发展。

如果裂缝中流入雨水后, 继续施载。沥青混凝土面层在重载作用下, 随之出现了沉陷和网裂, 裂缝率达30%以上, 远远超出了我国公路使用养护的极限规定。

4 早期反射裂缝的防治对策

(1) 在施工中注重碾压环节, 提高路基和路面材料的密实度, 减少路基路面中的含水量并采用重型压实标准。使用劲度小、脆点低、线收缩系数小的沥青材料。在保证热季不发生拥包、推挤等热稳定性病害的前提下, 尽量选用针入度值大的沥青, 针入度一般控制在40~60 (0.1mm) 。除使用针入度较大的沥青以外, 可选用升级配沥青硷, 适当增加沥青用量, 同时适当减少矿粉用量, 保持孔隙率在3%~6%。使用参加橡胶的改性沥青。橡胶沥青具有低温性能好, 线收缩系数小, 脆点低等良好的低温性能好。另外, 在道路工程中使用土工织物也取得了控制低温裂缝的效果。提高了沥青硅的抗拉伸强度, 提高了抵抗永久变形能力和抗疲劳能力。当路面产生低温裂缝后, 应当及时处理, 目前常用沥青或橡胶沥青沥青, 废轮胎奥心年第期林业科技情报总期胶粉灌缝。用橡胶沥青灌缝的路面, 有平整, 造价低, 路面使用期长的优点。在北方地区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半刚性基层施工时, 根据实际情况, 适当增加基层用料的抽检频率, 确保基层用料的质量;优化基层的配合比设计, 在满足设计强度的前提下, 尽量减少水泥剂量, 以减少干缩裂缝的产生, 基层施工后七天内的养生要及时到位, 避免暴晒或受冻, 并加强养生期间的交通管制。对已产生裂缝的路段, 通过裂缝检测, 视具体情况进行加固或返工处理。在半刚性基层中掺人粗粒料, 其含量达或以上时可以减少反射裂缝的产生。在半刚性基层设置收缩缝可以减少裂缝的产生。半刚性基层施工时每隔5~10m设置—道伸缩缝, 宽5~19mm, 深度为厚的0.5~1.0倍, 内填砂土、沥青或油毛毡。在有条件的地方, 可以采用分期铺筑的办法, 可以减少面层的开裂。在半刚性基层的强度形成期内, 任其产生收缩裂缝后再铺沥青硅面层。在半刚性基层施工时, 还应严格控制压实含水量, 应在不大于最佳含水量时压实, 最好控制在最佳含水量。横向裂缝的间距与路面结构形式和厚度有关, 基层越厚, 裂缝间距越大, 在路面面层和基层之间用沥青橡胶混合料铺设一层应力吸收薄膜夹层或铺设土工布也能有效地防治路面的反射开裂。

(3) 沥青混凝土材料设计时, 适当增加沥青用量, 减少混合料的空隙率, 可延缓裂缝的扩展, 增加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寿命。另外, 加强碾压使沥青混合料达到较高的密实度, 也有利于减少反射裂缝。

5 结语

防止路面的早期裂纹的产生;应在路基上的施工, 减少路基下沉;提高基层的强度, 做好沥青路面配合比的控制。地质较差的路堑地段应会同设计、业主、监理单位共同现场查看, 视具体情况进行换填或加固等处理。并在路基验收时重点加强对路堑地段的弯沉检测。

参考文献

[1]王福兴.沥青砼路面裂缝的原因分析及防治[J].青海交通科技, 2002, (03) .

强直性脊柱炎早期防治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资料根据我院2005年3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35例(所有病例均符合1984年修定的美国纽约标准),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4例,最小年龄19岁,最大年龄35岁,平均年龄(28.3±2.1)岁。纳入标准:临床症状≤2年,排除心、肝、肾、糖尿病等严重病变,无脊柱外伤史。随机选择我院往年收治的临床症状>2年的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8例,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37岁,平均年龄(29.2±2.4)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经检验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使用1984年修定的美国纽约标准[2]:(1)下背疼至少3个月,疼痛随活动改善,但休息不减轻;(2)腰椎在前后和侧屈方向活动受限;(3)胸廓扩展小于同龄相同性别人群的正常值(1966年纽约标准为≤2.5cm);(4)双侧骶髂关节炎Ⅱ~Ⅳ级,或单侧骶髂关节炎Ⅲ~Ⅳ级。患者具备(4)并附加(1)~(3)条中的任何一条即可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见表1。

1.3 X线检查分级

(1)骶髂关节病变是强直性脊柱炎最早侵犯的部位。(2)脊柱表现早期为骨质普遍疏松,椎小关节模糊,椎旁韧带钙化,腰椎正常前凸消失变直,压缩骨折。病变进一步发展出现方椎畸形,骨桥形成,竹节样变和脊柱畸形。(3)周围关节髋关节可表现为侵蚀性病变,晚期强直,足跟、坐骨结节和耻骨联合的附着点炎,X线表现为跟骨骨剌,及局部骨膜炎。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

1.4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给与药物治疗:甲氨喋呤(methotrexate,MTX):口服或静脉注射,l0~15mg/次,每周1次。雷公藤多甙:10~20mg/次,口服,每日3次。缓解症状药物:选用消炎痛(吲哚美辛)、布洛芬、茶普生、扶他林等。中医治疗以祛风通路、散寒除湿为主。

1.5 强直性脊柱炎疗效评价标准

1.5.1 临床治愈

(1)症状:沉僵症状消失,骶髂关节及各关节疼痛症状消失,关节肿胀消失,关节活动自如。(2)体征:各关节阳性体征消失,各关节生理功能恢复正常。(3)X影像:关节周围韧带及软组织炎性改变消失,骨坏死吸收,囊状透光区新骨形成,硬化骨质吸收,骨小梁结构重新建立,骨密度基本均匀。(4)骨密度:腰椎及三角区骨密度值恢复。(5)检验:血沉、C反映蛋白、免疫球蛋白、补体、血常规、抗“0”等各项实验室相关检查均正常。

1.5.2 显效

(1)症状:沉僵症状明显好转,骶髂关节及各关节疼痛症状明显好转,关节肿胀明显好转,关节活动明显改善。(2)体征:各关节阳性体征明显好转,各关节功能明显恢复。(3)X影像:关节周围韧带及软组织炎性改变明显好转,骨坏死大部分吸收,囊状透光区新骨大部分形成,硬化骨质大部分吸收,骨小梁结构部分重新建立,骨密度较治疗前均匀。(4)骨密度:腰椎及三角区骨密度值升高。(5)检验:血沉、C反映蛋白、免疫球蛋白、补体、血常规、抗“0”等各项实验室相关检查1项正常2项以上明显好转。

1.5.3 好转

(1)症状:沉僵症状好转,骶髂关节及各关节疼痛症状好转,关节肿胀好转,关节活动改善。(2)体征:各关节阳性体征减轻,各关节功能有改善。(3)X影像:关节周围韧带及软组织炎性改变好转,骨坏死部分吸收,囊状透光区新骨部分形成,硬化骨质部分吸收,骨小梁结构少量重新建立,骨密度较治疗前均匀。(4)骨密度:腰椎及三角区骨密度值升高。(5)检验:血沉、C反映蛋白、免疫球蛋白、补体、血常规、抗“0”等各项实验室相关检查1项以上明显好转。

1.5.4 无效

(1)症状:沉僵症状无好转,骶髂关节及各关节疼痛症状无好转,关节肿胀无变化。(2)体征:各关节阳性体征无好转,各关节功能无变化。(3)X影像:关节周围韧带及软组织炎性改变无好转,骨坏死无吸收,囊状透光区新骨无形成,硬化骨质无吸收。(4)骨密度值:腰椎、三角区的骨密度值,无改变。

1.5.5 检验

血沉、C反映蛋白、免疫球蛋白、补体、血常规、抗“0”等各项实验室相关检查无好转。

2 结果

2组患者经治疗后疗效情况见表2。

3 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多数以隐匿发病为主,可迁延10~20年,少数为急性发作。急性发作常伴有高热或低热症状,有突然出现腰、髋和其他关节肿胀,剧烈疼痛,卧床不起,不能翻身,造成大关节骨性强直,畸形[3]。慢性隐性发病者往往特征不明显,易受到忽视,早期误诊率较高,因此,对本病早期症状的认识相当重要,早诊断,早治疗,是本病临床治愈和降低致残率的保证。

强直性脊柱炎早期治疗是防止致残的关键-有资料表明,强直性脊柱炎患病时间达到2年者,其骨破坏率为50%,5年者为75%,20年者高达90%。更令人吃惊的是,患强直性脊柱炎5年以上,致残的可能性高达5成!类风湿关节炎已经是世界头号致残性疾病,如果缺乏系统治疗,病人会最终导致骨性强直而致残。所以早查早治极为重要[4]。

摘要: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防治,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减少致残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3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35例临床资料,分析其早期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及预后。结果 观察组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7.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7.14,2组疗效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早期防治

参考文献

[1]鲍春德.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与克罗恩病[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8,3(27):233~236.

[2]陈伟玲.类克治疗45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09,2(6):159~160.

[3]李朝晖,姜永庆.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体会[J].黑龙江医学,2000,12:63~63.

胃癌术后早期并发症防治体会 篇7

关键词:胃癌,并发症

胃癌作为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 发病率极高, 在我国各种恶性肿瘤中居首位[1]。虽然近几年来胃癌治疗水平已显著提高, 以手术为主综合治疗的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可接近60%[2], 但胃癌仍是一种并发症较多、极易发生的手术, 且一旦发生并发症, 如果处理不及时或治疗方案选择不当, 可产生严重后果。某些并发症死亡率可高达50%~60%[3] 。现对我院1996~2005年间420例胃癌根治性手术及其发生的89例并发症进行临床回顾性调查分析, 探讨并发症预防及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20例胃癌均经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 其中男298例, 女122例, 年龄25~82岁, 平均62.38岁, 依年龄分两组, 老年组 (≥60岁) 124例, 青年组 (<60岁) 296例。术前合并营养不良98例, 占23.33%;其中轻度61例, 中度30例, 重度7例;合并贫血72例, 占17.14%;其中Hb<90 g/L8例, >90 g/L64例。术后病理分期 (TNM分期) :Ⅰ期21例;Ⅱ期163例;Ⅲ期203例;Ⅳ期33例。

1.2 治疗方法

术前常规准备, 选择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或全麻并硬膜外阻滞麻醉。切口选择:11例行胸腹联合切口, 其余均行上腹正中切口。术式选择:D1及D+166例, D2138例, D+2181例, D335例.并行切除胰体尾、脾的胃癌扩大性根治性切除术15例。联合切除邻近脏器 (肝、横结肠等) 5例。

2 结果

2.1 术后早期并发症

共89例次, 占21.19%, 其中肺部感染居首位26例, 占29.21%;切口感染15例;胸腔积液或/和感染 12例;粘连性肠梗阻9例;吻合口瘘6例;胰瘘4例;膈下脓肿4例;吻合口梗阻4例;胃排空延迟4例;消化道出血3例;切口裂开2例。术后因出现并发症导致死亡10例, 并发症死亡率占11.24%。其中吻合口瘘3例;肺部感染并呼衰2例、并心衰1例;胰瘘1例;胸腔感染1例;消化道出血1例。其中3例属术后并发症再手术死亡。

2.2 年龄与并发症 (见表1) :

老年组并发症共 49 例, 发生率为39.52%;青年组并发症共40 例, 发生率为13.51 %。结合表1所见:老年组并发症发生率显高明于青年组。

3 讨论

3.1 胃癌手术特点

胃癌多发生于老年患者, 进展期居多, 营养状况差, 免疫机能低下, 术前常合并慢性病, 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胃癌根治性手术侵袭性较大, 手术时间长, 极易发生并发症。有文献报道其早期并发症发生率约为8.0%[4]。常见的早期并发症主要有胸腔积液、肺部感染、切口感染、胰瘘、吻合口瘘、吻合口出血、粘连性梗阻、吻合口梗阻、输入或输出襻梗阻、胃排空延迟、淋巴瘘、腹腔感染 (包括膈下脓肿等) 、反流、倾倒综合征等。

3.2 胃癌术后早期并发症防治

根据本组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认真制定手术方案、积极做好术前准备、规范术中操作、重视术后疾病观察及治疗是减少胃癌手术早期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3.2.1 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一个合理的手术方案是手术成功的必要保证, 其制定基于以下三点:①患者全身情况:是保证手术安全的基础, 包括患者心肺等脏器功能及营养状态了解, 评估手术耐受性及风险, 以降低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②肿瘤分期 (TNM) 是制定手术方案的基本原则。充分利用胃镜、上消化道造影、超声内镜、B超、螺旋CT等临床检查, 尽量全面地采集客观资料, 进行术前胃癌临床分期, 据此制定术前治疗方案和初步拟定合理的手术切除范围。根据TNM分期可选择以下方案:Ⅰa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Ⅰb期腹腔镜或开腹手术 (D1、D+1) ;Ⅱ、Ⅲa期可行D2、D+2、D3手术+术后综合治疗;Ⅲb、Ⅳ期采取综合治疗 (术前化疗、手术+术后综合治疗) 。③胃癌的病理生物学行为:是选择个体化治疗的条件。影响胃癌预后的主要因素有胃癌的大体分型 (Borrmann分型) 、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生长方式及分化程度。其中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程度最为重要。

3.2.2 重视术前准备

完善的术前准备是提高患者手术耐受性、降低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的重要环节。胃癌患者的术前准备主要是营养支持, 对于营养不良患者术前输血浆、人体白蛋白、氨基酸、脂肪乳剂等改善营养状况。轻度营养不良患者, 术前5 d行肠内营养或/和静脉内营养;重度营养不良患者, 应进行2~3周营养治疗。贫血者可适量输血以纠正。纠正水电解质失衡状态。

3.2.3 手术规范操作

①遵循无瘤原则, 避免医源性播散, 防治肿瘤复发和种植。②手术规范操作、解剖熟练。③提高吻合技术。

3.2.4 术后注意病情观察, 及时处理并发症

术后常规治疗:①术后监护:术后24 h内主要监测呼吸、脉搏、血压及血氧饱和度, 胸腹腔引流管及胃肠减压管有无活动性出血;②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全麻和开胸患者常规吸氧, 雾化吸入, 及时吸痰;必要支气管扩张剂应用;肺功能不全者辅以呼吸机;③防止各引流管脱出。保持胃肠减压管通畅, 及时调整深度;开胸患者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 观察其水柱波动情况, 观察胸腹腔引流管及胃肠减压管引流液性状, 注意有无出血, 并记录引流量;④监测尿量及24 h液体出入量,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加强营养支持治疗;⑤术后止痛及抗生素应用;⑥术后饮食护理:术后3~5 d应注意胃肠功能是否恢复。一般术后3 d肠蠕动恢复, 即可夹住胃管, 放置小肠营养管者即可滴注流质饮食, 无不适者2 d后可口服少量流质, 至术后5~6 d可全部改口服流质, 1周后可进少量半流质, 渐加量, 2周后可进软饭[5]。

术后主要并发症如合口瘘、吻合口梗阻、输入襻梗阻、输出襻梗阻、吻合口出血、胃排空延迟、膈下脓肿、肺部感染、胸腔积液等可根据其特点早期发现、早期处理, 可降低患者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7.

[2]秦新裕, 刘凤林.重视和预防胃癌术后并发症.临床外科杂志, 2005, 8, 13 (8) .

[3]莫志强.现代腹部外科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1231.

[4]张文范, 张荫昌.胃癌.上海科技出版社1987:1-305.

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及防治 篇8

随着公路交通事业迅猛发展, 载重车辆比例增加, 致使一些路面使用质量和寿命达不到应有水平。沥青路面存在设计年限内由于各种原因而发生的早期破坏, 这些时期的破坏主要是指:开裂——冬季沥青路面的横向开裂;路面车辙——夏季高温期在重载车作用下造成的纵向永久性变形;水损坏——雨季或春融季节出现的坑槽;路面的表面功能衰减——沥青路面由于泛油、石料磨光及路面破损引起的表面功能降低或损失。

2 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

2.1 设计方面

1) 结构设计不合理。如基层厚度不够, 面层分层及材料配合比设计不当, 面层厚度不合理。

2) 路面、基层、底基层排水设计考虑不周。

3) 路面所处段土质和水文情况与实际出入大, 使得路面设计参数不符合实际。

4) 地基处理设计不合理, 使得地基沉降未达到允许的工后沉降等。

2.2 施工方面

1) 软土地基沉降。

我国目前普遍存在工程赶工期、提进度、搞献礼工程等现象, 因此, 软土地基处理后, 没有足够的沉降时间就修筑路面, 从而引起路面早期网裂、唧泥、坑洞、纵裂、横裂与破坏。

2) 路基压实度不足。

路基压实度是路基施工过程中的重要工序。压实的目的在于使土重新组合, 土的密度提高, 形成密度整体, 提高稳定性。由于压实度不足, 会导致路面出现纵向和横向裂缝 (局部路段压实不足) 。

3) 路面基层施工质量低劣。

由于抢工期、赶进度, 造成料源紧缺, 原材料质量难以保证, 不能按照施工规范的要求施工。半刚性基层的龄期得不到保证, 使得基层 (底基层) 质量低劣, 造成基层网裂破坏, 反射到面层, 面层出现网裂, 水从裂缝处下渗到路基中, 在行车荷载作用下出现唧泥。

4) 沥青面层本身的破坏。

沥青面层集料大小颗粒离析, 局部粗集料偏多, 细集料偏少, 不易压实, 矿料与沥青的粘结力小, 抗剪强度低, 容易出现松散, 局部细集料偏多, 粗集料偏少, 热稳定性差容易出现车辙、拥抱等破坏。

2.3 材料方面

1) 沥青。

沥青质量的优劣与沥青路面的好坏有密切关系, 直接影响到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 从大量路面结构损坏原因的调查分析来看, 路面沥青品质不良是主要原因之一。

2) 矿料。

矿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沥青混合料的强度, 也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的主要因素。碎石的压碎值、磨耗值、磨光值不符合要求, 将造成沥青混合料的稳定度偏低, 沥青路面早期的剥落碎石与沥青材料的粘附性大小对沥青混合料的强度和耐久性有极大的影响。沥青混合料一般使用碱性矿料, 若使用酸性矿料, 通常需添加一定数量的抗剥落剂。

3) 矿料的级配及空隙率。

认真选择面层矿料级配非常重要, 最主要的指标是混合料的设计空隙率和路面的实际空隙率。据研究, 沥青路面的实际空隙率在7%以下时, 沥青层中的水在荷载作用下一般不会产生动水压力, 不容易造成水损害破坏;而当路面的实际空隙率在7%~15%范围内时, 水容易进入混合料内部, 且在荷载作用下易产生较大的毛细压力成为动水压力, 造成沥青混合料的水损害破坏, 排水性混合料的路面空隙大于15%时, 水能够在空隙中自由流动, 也不易造成水损害破坏。

3 预防沥青路面早期病害的措施

3.1 严格施工质量管理

1) 加强原材料的检验工作。

材料的质量是沥青路面质量的保证。沥青路面早期破坏, 其中材料不合格是原因之一。①施工开始前及施工过程中, 发现材料来源、规格变化时, 应对材料的质量进行全面检查。②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必须逐一进行自检;驻地监理工程师在企业自检的基础上, 必须进行抽检。

2) 加强沥青混合料材料配比的控制。

①施工单位自检体系要严格控制材料规格、用量和矿料级配组成及沥青用量。②沥青混凝土的沥青用量应按马歇尔稳定度试验确定, 并应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加以检验。施工中自始至终用马歇尔稳定度试验来控制质量是否合格。③驻地监理工程师应对马歇尔稳定度试验、材料规格、用量等进行抽检。

3) 施工前设备检查。

机械设备是保证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特别是沥青混凝土等高等级路面施工前, 驻地监理工程师必须对拌合场、摊铺、压实等施工机械的配套情况、性能、计量精度等进行严格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机械设备, 应责令施工单位限期更换, 直至符合要求后, 才可下达开工令。

4) 铺筑试验路段。

铺筑试验路段的目的在于验证施工方案的可行性, 通过铺筑试验路段来修改、充实、完善施工方案和技术练兵, 以利指导生产。

5) 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检查。

①施工单位的质量监督检查人员应跟班对施工质量进行自检和对各种施工材料进行抽验。②驻地监理工程师应按规定频率进行抽验或旁站检验, 并及时对施工单位自检结果检验报告进行检查签认, 发现异常情况应追加试验检查或立即报告。③质量监督部门要随机进行中间质量检查、评定、发布质量动态。

3.2 加强质量管理, 建养并重

早期防治老年痴呆刻不容缓 篇9

我国老年痴呆的患病率远非人们想象的那么低。2000年,由北京协和医院牵头,全国6个城市10个中心的109名医师参加了对42890名老人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北方地区65岁以上居民痴呆患病率为6.9%,其中老年性痴呆为4.2%,血管性痴呆为0.9%。我国南方地区65岁以上居民痴呆患病率为3.9%,其中老年性痴呆为2.8%,血管性痴呆为0.9%。目前我国在60岁以上的1.2亿老年人中,大约有500万老年痴呆患者,占世界总病例的1/4强,而且每年平均有30万新发病例。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3亿,占人口总数的20%以上。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使老年性痴呆患者的人数大幅度上升。同时,老年痴呆患者女性多于男性,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女性患老年痴呆的比例是男性的2-3倍。

然而在我国,由于无知、偏见、歧视和恐惧,使老年痴呆这一常见疾病被许多人所忽视。他们认为:爱忘事或有些糊涂,是老年人的必然表现,不是疾病,也根本用不着去治疗。而且因为“痴呆”一词隐含的贬义和带有侮辱性的语气,使患者本人和家属、亲朋好友都难以接受。由此所引发的社会偏见,像一把利刃一样,刺入全体家庭成员的心。显然,这对老年痴呆的预防和治疗极为不利。

调查显示,我国老年痴呆患者家属中只有47%的人知道自己家人患的是老年痴呆,家属主动带病人去医院就诊者只有13.3%,因感到自己“糊涂”而去就诊的仅占15%。这提示我们,重视老年痴呆的防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早期发现、早期就诊、早期治疗,是改善老年痴呆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目前虽然尚未找到治疗老年性痴呆的特效药物,但大量的临床实践已经证明:对轻、中度痴呆患者如能及时给予适当治疗,其记忆力和生活能力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而且治疗越早,疗效越好。而对晚期患者,则疗效较差。

具体的治疗方法是:

一、对症治疗:各种精神症状如躁动、攻击行为、抑郁、焦虑、冷漠等,在老年性痴呆患者中均比较常见。治疗可选择各种抗精神病的药物。对伴有兴奋、焦虑、激越、有攻击行为者,可选用小剂量强安定剂如氯丙嗪等;对行为障碍伴抑郁者,可选用多虑平、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抗抑郁药;对失眠者可选用副作用小、略有催眠及肌肉松弛作用的弱安定剂,如水合氯醛、眠尔通、利眠宁等。

但是,绝大部分抗精神病药物都有副作用,甚至可使病情恶化。因此,控制精神症状首先应试用非药物疗法,如增加运动、消除疑虑等。必须采用药物治疗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同时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及时撤减药量或停药。

二、改善脑代谢:目前认为,改善脑代谢的药物对老年性痴呆可能有效。有多种r-氨基丁酸的衍生物可增强代谢与学习能力。如脑复康、奥拉西坦、阿尼西坦等。大剂量脑复康可延缓老年性痴呆患者的病程发展,对改善命名、远记忆力和近记忆力均有较大作用。

维生素类(维生素B12、B6、B1、E等)可使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某些症状得到改善。维生素B1能促进生物能量转化,增强脑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对老年性痴呆患者起到协同治疗作用。维生素B12在乙酰胆碱合成过程中,对前体物胆碱的合成起辅酶作用。维生素B6系神经递质生物合成的辅酶。维生素E可防止体内过氧化物生成,对延缓衰老有作用。

脑代谢激活剂银杏叶制剂具有通畅血管的作用。采用金纳多等短期静脉注射,能改善病人的日常生活,降低抑郁程度,并使记忆力好转。在延缓老年人大脑衰老,增强记忆力方面,具有常规药物难以实现的效果。

三、胆碱酯酶抑制剂:脑内有一种神经递质叫作乙酰胆碱,它与学习和记忆关系密切,可被胆碱酯酶分解。增强乙酰胆碱合成和释放的突触前药物如胆碱和卵磷脂,抑制乙酰胆碱降解以提高其活性的药物如毒扁豆碱,可以增加突触间隙乙酰胆碱的浓度,提高中枢胆碱能活性,从而改善老年性痴呆的记忆力和智力。

石杉碱甲是我国科研人员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一种高效、可逆性的竞争性胆碱酯酶抑制剂,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且稳定性好,治疗指数高,安全指数大,作用时间长。与其它胆碱酯酶抑制剂相比,其抑制活性和选择性均较高。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用该药治疗老年性痴呆症,证明其可以显著提高老年性痴呆患者的记忆力和认知行为功能。

安理申是第二代的胆碱酯酶抑制剂。通过可逆的抑制胆碱酯酶对乙酰胆碱的水解,增加受体位点可利用的乙酰胆碱含量,从而改善学习和记忆状况。目前多项临床试验均证实,安理申在改善老年性痴呆认知和总体功能上是有效的,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四、神经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是神经系统中最重要的生物活性因子之一,具有影响和调节外周及中枢神经系统某些神经元的分化、存活和生长等重要功能。不仅有中枢胆碱能神经的营养和支持作用,还具有延缓大脑衰老和防治老年性痴呆的药理作用。

五、钙离子拮抗剂:在神经细胞变性过程中,有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异常增高。钙超载导致线粒体膜破坏并过度活化蛋白激酶和磷脂酶,触发细胞功能丧失和凋亡。与记忆有关的神经细胞死亡是导致痴呆的机制之一,故使用钙离子拮抗剂治疗老年性痴呆的机制不难理解。

六、自由基清除剂:氧化应激过度及自由基自身毒性可导致神经细胞变性。自由基清除系统具有细胞保护作用,使其免受自由基的攻击,减少细胞的损害。维生素E作为抗衰老药物已经在临床广泛应用,它可以保护老年性痴呆患者脑细胞中受损最严重的线粒体,改善自由基清除作用。而褪黑素作为一种内源性抗氧化物质,其自由基消除作用优于维生素E。

早期糖尿病肾病及其防治研究 篇10

1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表现

早期糖尿病肾病以尿蛋白表现为主,通常患者的尿蛋白浓度已超过正常水平,以尿白蛋白的分泌率或24 h总白蛋白表达结果,其范围为20~30 ug/min或30~300 ug/24 h,(健康人通常<l0ug/min),或肾小球呈高灌注、高滤过状态(肾小球滤过率平均增加20%~40%)。糖尿病肾病早期表现主要是微量蛋白尿,在糖尿病肾病发病早期如不及时进行干预治疗,会进一步发展为临床蛋白尿期,而一旦如此将会带来严重的肾脏损害,且损害多难以恢复。患者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表现并不十分明显,容易被临床忽视,但此时的患者肾脏已出现细微病变,如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加等,临床可能并未表现出组织病理学方面的异常。由于糖尿病肾病的危害极大,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预防和干预就显得格外重要。应当在患者患病的早期加以指导,并进行积极治疗,以防止糖尿病肾病的进一步发展。研究也表明,有效的干预和预防能够逆转患者的尿蛋白及肾脏损伤。

2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防治

2.1控制高血糖

糖尿病早期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增高及肾脏增大,当血糖得到及时有效地控制时,这种改变可以恢复。高血糖症是糖尿病肾病的使动环节,高血糖也是处罚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成因。既然糖尿病肾病是由于患者糖尿病所引起的,那么控制患者的高血糖自然是防治糖尿病肾病首要考虑的。美国DCCT通过实验研究肯定地揭示了理想的血糖控制,能有效地预防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患者在控制高血糖方面,除了饮食禁忌外,还应当合理选择降糖药物。对于并发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患者,一般应当尽早使用胰岛素。胰岛素在控制血糖方面的效果是其它药物不可比拟的,且副作用极小,对于患者肝脏、肾脏几乎没有损伤。

2.2纠正贫血

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直接表现为尿蛋白症,当患者自身蛋白代谢异常,会出现:EPO产生不足、GRF降低、铁利用度下降、白蛋白排泄率和全身炎症等。患者出现贫血症状后,会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可能,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症状重,贫血是其中一项较为危险的因素,会导致心血管出现问题,并增加患者死亡的概率,因此,临床发现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并发贫血应当给予高度重视。早期糖尿病肾病出现贫血症状后,会加快肾病的发展,导致患者的肾脏病变加快。糖尿病肾病的最终发展结果对人体破坏性是极大的,而一旦患者并发贫血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糖尿病肾病的发展速度。在糖尿病肾病的临床防治中,及早发现并纠正患者的贫血状态,就能够降低贫血因素对于病理的促进作用,从而减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同时,患者出现贫血症状后,还会引发一系列的身体代谢异常,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临床应注重纠正患者贫血症。

2.3控制高血压

通常患者被检查患有早期糖尿病肾病时,很大程度上要参考患者是否患有高血压。而高血压也是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能够进一步影响患者肾脏的健康。对于患者高血压进行预防和控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糖尿病肾病的发展速度,减少糖尿病肾病对肾脏的损伤,减低末期肾病的出现概率。对于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应进行血压的控制,一般将患者血压控制在<17.2/10.6 k Pa。在控制患者血压方面,临床科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效果比较理想。实际上,在临床的实践中,一旦发现患者开始有蛋白尿发生,就可以临床给药ACEI,并不用十分关注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症状发生。临床中采用ACEI除了能够稳定患者血压,还可以通过血压依赖性肾小球血液动力学效应、非血压依赖性肾小球血液动力学效应及非肾小球血液动力学效应,以实现控制患者蛋白尿的目的。越来越多的医学循症实践都表明,ACEI药物在预防和控制早期糖尿病肾病方面的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2.4低蛋白质摄入

早期糖尿病肾病已经出现肾小球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这些细微的变化在长期作用下会导致肾小球的损伤,造成损伤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尿蛋白的出现引起了肾脏内血流的动力学变化。临床中以限制患者的蛋白质量和种类的摄入作为防治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措施之一。高蛋白饮食不仅会造成患者肾脏代谢压力,加重肾小球内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早期糖尿病出现后,患者体内的蛋白质代谢出现异常,蛋白质无法正常进行合成,同时在糖类的生成方面则变强,引起糖类在体内的过度形成,进而引发高血糖症。而糖尿病肾病患者合并高血糖症后,所排出的蛋白质会同时增加患者对于蛋白质的代谢损伤,如果此时患者蛋白质摄入量不够,就会表现为体内氮元素的失衡,患者身形逐渐变瘦,出现贫血、免疫力下降等症,严重者会经常性地感冒、身体感染,甚至伤及性命。而如果蛋白质的摄入量过多时,患者的肾小球会出现高灌注、高滤过,并随着蛋白质摄入量的增加不断加剧这种情况发生,导致糖尿病肾病病情加重,对患者肾脏的损伤也进一步加剧。所以在临床中应严格控制患者的蛋白质摄入,在饮食中多食用含必需氨基酸高的动物蛋白质,如鱼、禽、牛肉、瘦猪肉、牛奶等,尤其是牛奶及其奶制品都是在糖尿病肾病发病期间可以优先选用的食品。牛奶中含有多种人体所必须的氨基酸,能够快速地被人体所吸收。牛奶中的蛋白质被人体吸收后,全程都不会产生核蛋白,对肾脏没有过多的消耗,在临床中被大力推广食用。相对来说,植物蛋白中存在着大量非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及其他营养元素,应在患病期间尽量少的食用。

2.5调整异常的脂代谢

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伴有脂代谢异常的现象十分普遍,而血脂异常带给糖尿病患者极大的损害,可能导致动脉硬化,甚至会造成肾脏的损伤。在糖尿病患者中,脂代谢异常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血液流动力学,引发动脉硬化、栓塞等症,甚至会直接导致肾脏病变,进而影响肾功能损害。低密度脂蛋白尤其是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具有化学趋化作用,被巨噬细胞摄取后可刺激其产生生长因子及细胞因子,可促进肾细胞间质纤维化改变。同时,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还能增加氧自由基的产生,促进肾小球内过氧化物阴离子的生成,加快DN的进展。大量的医学实践也表明他汀类药物不仅能够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还有助于抑制血小板血栓形成,恢复内皮细胞功能,及抵抗炎症的发生等。

3结语

糖尿病肾病的危害极大,在糖尿病肾病发病早期给予有效的预防治疗能够降低糖尿病肾病的进一步发展,降低肾脏疾病损伤发生的概率。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是在长期高血糖作用下,同时受到其它多种因素共同影响而出现的一种肾脏损害性疾病,一旦发病不予重视,末期导致肾病难以逆转恢复。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糖尿病患者数量持续增加,越来越多的患者和医师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预防与治疗加以重视。在糖尿病肾病早期对患者的血糖、血脂加以控制,科学调节饮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逆转尿蛋白现象,减少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几率。早期针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是一个综合的防治过程,应当予以重视。

摘要: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原因仍在研究阶段,目前还没有十分合理的医学解释。早期糖尿病肾病如不尽早预防,一旦发展为肾脏疾病,将会给患者带来不可逆转的病害,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因此,临床应尽早发现早期糖尿病肾病,并加以防治。临床中对于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防治以控制高血糖、纠正贫血、控制高血压、低蛋白饮食、调整脂代谢等方法为主。通过对糖尿病肾病防治方法的阐述,以为临床防治糖尿病肾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高血糖,防治,干预

参考文献

[1]王俊琪,张珍,陈明.糖尿病肾病中医病机的探讨[J].湖南中医杂志.2013(1):59.

[2]单国浩.百令胶囊辅治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31).

[3]余传芳.8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

[4]黎汉吉.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J].糖尿病天地(临床).2013(10):17-19.

[5]余翠,熊钱颖,王李卓,等.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15(21):65.

[6]张舒媛,王东超,李博,等.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J].世界中医药,2015(10).

[7]黄庆聪.糖尿病肾病尿毒症透析方法的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2016(3):97-98.

[8]宁晶娜,吴艳玲,娄卫民.氨氯地平联合氯沙坦用于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老年患者的研究[J].西北药学杂志.2016(2):41.

[9]邹涛.硝苯地平联合卡托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的疗效[J].中国处方药,2016(3):35-36.

上一篇:拓宽商品林融资渠道下一篇:园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