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功能训练

2024-05-19

早期功能训练(精选十篇)

早期功能训练 篇1

1 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病人共100例。临床主诉均有进食困难等吞咽障碍表现, 既往排除咽部疾患。入选病例100例, 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50例。早期康复组男38例, 女12例, 年龄38~88岁, 平均年龄63岁;对照组男35例, 女15例, 年龄45~87岁, 平均年龄60岁。其中出血性卒中31例, 缺血性卒中69例。2组病人的性别、年龄、伴发病及既往史, 吞咽障碍程度均无差异 (P>0.05) 。

2 饮食训练方法

2.1 基础的训练方法

对吞咽障碍评定3级以上的病人, 行基础训练。具体方法: (1) 感觉刺激, 用冰冻棉签刺激咽部、舌根部, 嘱病人轻吞咽。 (2) 空吞咽, 每日3次, 早、午、晚餐前, 每次20min; (3) 舌运动促通, 舌做水平、后缩及侧方运动, 用勺子或压舌板增强阻力, 使之做抵抗运动; (4) 唇运动体操, 可预防唇的僵硬和保持唇的最佳生理外形, 防止口腔的液体和食物外流。保持唇位置持续5~10s, 每日2次; (5) 咳嗽训练:努力咳嗽, 建立排除气管异物防御反射。

2.2 摄食训练

对吞咽障碍评定为3级以上的病人, 行摄食训练。具体方法: (1) 体位:让病人半卧位, 利用重力作用使食物主要集中在健侧口腔, 减少食物在瘫痪侧的残留, 使吞咽较顺利地完成。 (2) 食物的特点:提供容易吞咽的食物, 其特征为密度均一、黏性合适、不易松散, 通过咽及食管时容易变形, 不在黏膜上残留, 此外, 还应顾及食物的温度, 冷食比热食佳, 每餐前可供给30~50m L冰水饮用, 然后进食; (3) 进食量和速度:以3~50m L较为适宜, 速度应由慢开始, 不宜过快, 同时还要注意餐具选择, 开始以采用薄而小的匙子为宜。

2.3 针灸法:包括头针和舌咽

3 结果

(1) 2组病例在入院及住院1个月内, 分别对其摄食-吞咽能力 (1) ★★★广东省云浮市医药卫生科研课题, 2009B012。

进行评价, 康复疗效评价准则: (1) 达到Ⅰ级为治愈; (2) 原来Ⅳ级以上的达到Ⅱ级的为明显好转; (3) 原来Ⅳ级以上的达到Ⅲ级为好转; (4) 无改变为无效。

统计学方法:2组数据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经统计, 康复组:痊愈28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5例, 有效率90%。对照组:痊愈19例、显效7例、有效12例、无效12例, 有效率76%。康复组康复训练后评分较康复训练前明显改善, 并且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 P<0.01。

4 结语

(1) 吞咽障碍是急性脑卒中病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资料表明如能及时采取恰当的功能训练, 其有效率可达70%以上, 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病人早期进行吞咽功能训练, 可防止咽下肌群发生废用性萎缩, 加强舌和咀嚼肌的按摩运动, 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活性。因此必须尽早改善吞咽功能, 早期实施饮食护理干预。

(2) 对吞咽困难进行有针对性的分阶段的吞咽训练, 使患者摄食-吞咽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有利于患者吞咽功能恢复,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减轻患者痛苦, 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摄食-吞咽功能,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意义。护士应尽早掌握不同类别和不同阶段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早期饮食功能的阶段训练和康复护理, 训练越早越好, 越有利于营养的摄入和均衡营养需要, 增强机体抵抗力, 大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对减少后遗症发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谢永肖.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进修杂志, 2004, 19 (1) :1016.

[2]赵玉香, 孙淑芳.老年吞咽困难病人误吸的预防与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 1997, 13 (1) :47.

[3]刘晓联, 靳晓玉, 于忠和.进食训练在吞咽障碍致吸入性肺炎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05 (13) .

[4]万诗燕, 王传英, 黄金萍.早期功能锻炼减轻鼻咽癌患者放疗反应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 2006 (15) .

早期童声训练与器乐的结合论文 篇2

内容摘要:早期童声训练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把握好童声的嗓音特点,同时也要和器乐紧密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使有前途的声乐人才在早期得到科学的、正确的训练。

关 键 词:早期声乐教学 嗓音特点 与器乐结合

学习声乐从什么年龄开始最好?这个问题是很多教师经常提起的。这不仅仅是由于兴趣,而是经常出于对学生的担心和缺乏训练学生的实际经验,这个问题有时还不能一下子得到解答。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同器乐学习相比,声乐学习是比较困难的,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特殊的问题。从生理上来讲,童声是非常娇嫩的,随着身体的发育、健康情况及心情的不断变化,它的发展会受到很大约束。其次,在训练童声时,训练速度的缓慢是最明显的特点。因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情况不同,成长过程也不一样,训练的效果就不同。这样就使许多家长和教师产生了一种焦急情绪。这种情绪如果不控制解决的话,它会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声乐学习。

教师的基本素质

童声的嗓音是很娇嫩的,在训练童声时,声乐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及丰富的教学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够胜任这项工作。 反之,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伤害。 对于童声的声乐教学,教师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明确其本身的教学目的。一是要分析儿童的心理;二是要掌握好儿童的歌唱音域;三是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声音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四是要运用适度得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同时,我们建议学生在学习声乐时,或是在更早一些的时候学习一件乐器,这对学生今后的声乐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儿童究竟应该从什么年龄开始学习声乐?我本人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我认为,不应该把年龄作为决定开始或结束学习声乐的关键因素,而是应该强调声乐教师的能力,即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在其发育成长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进行教学的能力以及学生本人在歌唱中运用基本方法的能力。

有许多条件比较好的学生,特别希望自己在声乐上能够有所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被搁浅了。有些孩子到了18岁才发现自己在声乐上的能力。当他们征求专家意见时,专家问:为什么不早些来呀?家长和学生都无言以对。后来听他们讲,在孩子小的时候曾找过老师,他们说要等到16岁或18岁才能开始学习,专家感到非常遗憾。培养孩子的早期活动 ,孩子能否学习音乐,是否有学习音乐的天赋,这都取决于他的父母。因为他们每天都和孩子在一起,孩子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他们是最清楚的。所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欧洲,许多孩子从小就对社会上和宗教团体中的音乐活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孩子们有些时候还流露出特别喜爱乐器的情怀。孩子们在摆弄口琴、六弦琴或钢琴等乐器时会感到特别的高兴。这些都需要细心的家长来发现,以便确定对孩子进行培养的方向。

当幼小的儿童对音乐表现出积极的反映时,可在他们入学之前引导他们学习一件乐器。我在训练儿子弹钢琴时他才5岁。我们是音乐世家,孩子在音乐方面有很好的天赋。但好的环境和天赋并不能代表一切,所以,父母要仔细观察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因为兴趣和爱好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同时,兴趣和爱好是可以培养的。比如孩子对钢琴产生的好奇心引起了父母的注意,父母可以在满足孩子好奇心的时候培养他的兴趣和爱好,进而引导孩子燃起弹奏钢琴的渴望。孩子在幼童时期学习音乐,要比在十几岁时接受音乐的能力要强得很多。

学校的继续培养

在孩子入学之后,如果他们的音乐才能被老师发现,他们就会得到老师的帮助和指导。老师还会根据学生的音乐素质来推荐他们学习适合于他(她)的器乐或声乐。在老师和父母的帮助下,孩子们的音乐才能在各个方面得到施展的同时,他们在学校的功课也有了很大进步,从而促进了孩子们的智力发展。

到了青春期,更需要注意他们的一切活动。学生们加强了对学习目标的追求,在这个时期要对他们的器乐和声乐给予适当的训练和帮助。这个时期的学生对自己的嗓音、音量及音域和耐力很容易作出过高的估计。在青春期,每个孩子都面临着一种考验,他们认为必须证实自己已经不再是一个儿童。事实上,他们急于使自己的嗓音达到成熟,并特别爱模仿成年人的.声音,这种现象是很常见的,而这对于他们所追求的艺术目标具有很大的伤害。当然,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的确是青春期最重要的特征,因为每当我们非要证明一些事物的时候,我们也往往会做得过分。

很显然,一些有远见的父母和老师是能够帮助有声乐才能的学生施展他们的才能,并为他们的嗓音成熟作好准备。教师在这时候最应该鼓励孩子们把音乐作为连续教育的一部分,帮助孩子们尽可能地避免滥用他们的嗓子,使他们明白孩子的嗓子是非常娇嫩的,过大的音量和过宽的音域,会导致超出自身嗓音的能力,造成嗓音活动紧张,最终使嗓音受到损害。

早期功能训练 篇3

方法:抽取90例出现吞咽功能障碍的老年卒中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平均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临床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早期综合康复训练。

结果:干预组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症状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住院接受恢复治疗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结论:早期应用综合康复训练措施对出现吞咽功能障碍的老年卒中患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综合康复训练吞咽功能障碍卒中老年患者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41-01

吞咽困难是临床上患有脑卒中的患者一种非常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患者出现窒息、吸入性肺炎、脱水、营养不良等严重的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以及预后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1]。本次研究中选取90例出现吞咽功能障碍的老年卒中患者病例,对早期应用综合康复训练措施对其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90例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1日我院就诊的出现吞咽功能障碍的老年卒中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81至96岁,平均89.4岁;干预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80至98岁,平均89.9岁。研究对象自然资料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临床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早期综合康复训练,主要方法包括:①心理护理:在短时间内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为有效沟通打下坚实的基础。良好护患关系是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与患者进行沟通的精髓与一个主要的切入点,建立良好的病友关系,可以使患者的精神变得更加振奋。出现吞咽功能障碍的卒中患者,通常情况下会表现恐惧心理,由于害怕进食不利而出现呛咳现象,所以采用科学的心理疏导方式引导患者对安全进食的方法进行了解,患者每次进食后都应该给予其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帮助患者从疾病认识上转变思想观念。②口腔:每天定时对患者的口腔进行护理,防止食物的残渣在患者的口腔发生存留,进而导致口臭。还可以有效防止出现由于食管反流而导致的误吸现象,患者在餐后应该至少保持坐位半小时。③环境:在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应该努力为其营造一个整洁、轻松、愉快的进食环境,使患者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进食并使其治疗信心显著增强。④吞咽训练:吞咽康复主要包括咽部冷刺激和空吞咽,屏气一发声运动,吸吮与喉上抬的训练,侧方吞咽,点头吞咽,用力吞咽,门德尔松手法、抬头运动等几大部分组成。⑤摄食训练:护理人员应该尽量鼓励患者进食,如果病情允许可以让患者自行进食,对肢体功能锻练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进行适当的摄食训练,从胶冻样食物开始逐步向糊状食物过渡,比如食藕粉等对吞咽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进食时以躯干后倾和轻度颈曲位较为理想,不易导致出现误咽现象。⑥颈部训练:训练患者咽下时头部适当向麻痹侧旋转,因为头向麻痹侧旋转可以使咽腔的麻痹侧逐步变小,健侧的食道口不断扩大,可以使食团在通过梨状窝时不会遇到任何障碍。对颈部进行适当活动,可以使颈部的肌力显著增强,对呼吸辅助肌的肌力具有明显的提高效果[2]。对患者吞咽功能障碍改善效果、住院接受恢复治疗的时间进行对比。

1.3治療效果评价方法。显效:吞咽功能障碍症状已经基本或完全消失,饮水试验结果的提高幅度超过2级,饮食内容提高程度在1~2级之间,进食量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增加,每次进食所需时间明显缩短;有效:吞咽功能障碍症状的改善程度明显,饮水试验结果提高幅度达到1级,饮食内容的提高程度达到1级,进食量与治疗前比较有所增加,每次进食所需时间有所缩短;无效:吞咽障碍症状没有任何改善,饮水试验结果没有任何变化[3]。

1.4数据处理。研究过程中所得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系统进行处理,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X±S)表示计量资料,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对组间对比结果进行X2检验,当P<0.05认为有显著性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吞咽功能障碍症状治疗效果。对照组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症状改善效果为:显效14例,有效19例,无效12例,治疗总有效率73.3%;干预组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症状改善效果为:显效18例,有效24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93.3%。两组患者吞咽障碍症状改善效果比较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2.2恢复治疗时间。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住院接受恢复性治疗的时间分别为(16.32±2.08)d和(11.47±1.75)d,两组患者住院接受恢复性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3体会

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护理的实施时间越早越好,系统的训练可以使吞咽功能显著提高,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因素都会对患者的康复训练造成影响,而康复护理工作量相对较大,持续性较强,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参与,有效护患沟通是实施护理的一个重要基础,心理护理应该贯穿于整个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早期康复训练可以使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得到显著改善,使生存质量显著提高[4]。

参考文献

[1]方丽波,王拥军.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康复及治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1(15):404-405

[2]马艳平,张俊玲,宋慧,等.综合性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1(16):491-492

[3]张婧,王拥军,张珊珊.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临床检查及康复方法的选择[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0(10):632-633

早期功能训练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2-01~2013-01收治的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患者60例, 按照数字随机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30例, 其中男16例, 女14例, 年龄49~71岁, 平均 (60.1±3.4) 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学历8例, 中学学历12例, 小学学历7例, 文盲3例;对照组30例, 其中男17例, 女13例, 年龄50~70岁, 平均 (60.0±3.4) 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学历9例, 中学学历12例, 小学学历6例, 文盲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学历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药物常规治疗, 并给予常规护理, 在患者入院时进行简明精神状态量表 (MMSE) 进行精神状态评定[3], 在治疗20d后, 再次进行MMSE评定。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 训练患者刷牙、穿衣裤、洗脸及梳头等日常训练, 根据患者情况, 循循渐进, 给患者讲故事, 并与患者互动提问。观察组进行早期康复训练, 待患者入院后, 便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整理, 根据患者的情况拟定早期康复训练方案, 教导患者读报、短篇故事, 循循渐进, 由简单的开始, 也可以陪患者玩扑克;反复的将室内的人与物对患者进行介绍, 并提问, 通过定向力反复训练让患者记住;对于患者感兴趣的活动, 要主动安排, 例如听音乐、堆积木、下棋等。

1.3 观察指标[3,4]

观察两组患者神经治疗前、治疗后的MMSE评分, 并采用自拟满意度评定表观察两组患者以及家属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MMSE评分

观察组治疗前MMSE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后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治疗后MMSE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

观察组非常满意15例 (50.0%) , 满意11例 (36.7%) , 4例不满意 (13.3%) ;对照组非常满意7例 (23.3%) , 满意12例 (40.0%) , 11例不满意 (36.7%) ;观察组患者家属的总满意度为86.7%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满意度63.3% (χ2=9.481,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脑梗死为一种中老年人中高发的危险疾病, 具有致命危险, 随着医学的发展, 目前大部分脑梗死患者可得到及时的救治, 保障患者生命[5,6]。但治疗后仍然可能出现认知功能障碍,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为患者以及家属增加负担, 成为了脑梗死治疗与护理中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7,8]。仅常规的治疗难以实现对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有效干预[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 对照组治疗后认知功能指标虽然较治疗前有所上升, 但仍然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研究表明早期的康复训练对于大脑可塑性促进有着良好作用, 可以早期调动残余的脑细胞, 使其发挥作用, 并且更容易促进受损区域的细胞再生与区域重建[11,12]。早期康复训练是在发病后即刻根据患者情况而进行的, 而不是在急性期和恢复期后再进行的药物给予等干预措施, 可以早期预防脑神经萎缩以及损害加深[13,14]。本研究结果显示, 进行早期康复训练的观察组治疗后患者的MMSE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 并且治疗后患者MMSE评分观察组也明显高于使用常规康复训练的对照组, 说明早期康复训练对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较常规康复训练更为有利, 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并且, 观察组患者认知障碍得到了显著改善, 减轻了家属负担, 提升了患者生活质量, 因此观察组患者家属满意度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对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 可使患者的认知功能得到更显著的改善,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减轻家属的负担, 为一种价值很高的干预方法。

摘要:目的:研究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早期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患者60例, 按照数字随机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 观察组则进行早期康复训练, 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治疗后MMSE评分均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总满意度86.67%, 对照组总满意度63.33%, 观察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早期康复训练的效果显著, 可促进患者认知功能恢复以及提高患者以及家属满意度, 临床价值较高。

脑卒中运动功能的早期康复护理 篇5

【关键词】 脑卒中;运动功能;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40-01

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为(100~300)/10万,患病率为(500~740)/10万,死亡率(50~100)/10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1]。存活者中50%~70%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如偏瘫、失语及知觉、认知、意识障碍,其中以运动功能障碍表现的偏瘫最常见,影响最大,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1 临床资料

临床44例脑卒中患者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77岁,平均61.3岁,病程2h~5年。其中脑梗死29例,脑出血15例。在发病48h即介入康复护理的21例为观察组,3个月后进行康复护理的23例为对照组。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均为60天。

2 早期康复护理方法

脑卒中发生后,应以临床抢救为主。康复护理措施应早期介入,但应以不影响临床抢救为前提。只要病人神智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h后即可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1]。此期是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关键阶段,目的主要是预防并发症和继发性损害,同时为下一步功能训练做准备。

2.1 预防并发症 包括预防褥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便秘及深部静脉炎等。近年发展的适合临床应用的翻身床,交替充气床比较实用。

2.2 体位变换 急性期病人症状严重,必须卧床休息,保持肢体处于正确的、良好的姿势和体位,防止患肢关节挛缩变形和关节脱位变形。仰卧位时,上肢应采取:肩稍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肘与腕均伸展,掌心向上,手指伸展并分开,整个上肢可放在枕头上。下肢采取:骨盆和髋前挺,大腿稍向内夹紧并稍内旋,患侧大腿外下侧放置垫物以防下肢外旋。为避免伸肌痉挛,膝关节稍垫起使微屈并向内,踝关节呈90°,足尖向上。病人不宜长时间仰卧,应帮助病人学会与健侧或患侧位交替。健侧卧位时,应在病人胸前放一枕头,使患肩前伸,肘伸直,腕、指关节伸展放枕头上,不能垂腕,大拇指与其余四指用布卷或纸卷隔开;患腿屈曲,踝关节尽量保持90°,健肢自然放置。患侧卧位时,患肩前伸,避免受压和后缩,肘伸直,前臂旋后,手指张开,掌面朝上;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患腿在后,膝微屈,踝关节尽量保持90°。

2.3 按摩 可促进血液、淋巴回流,防止或减轻浮肿,对患肢也是一种感觉刺激,有利于恢复。按摩要轻柔、缓慢,有节律地进行,作用中等深度,不使用强刺激性手法、对肌张力高的肌群(如上肢屈肌)采用安抚性的按摩,使其放松,而对肌张力低者如上肢伸肌,则给予按摩和揉捏,按摩可配合循经点穴以增强疗效。

2.4 被动运动 病人昏迷或其他原因(如全瘫,严重合并症)在数日后仍不能开始主动活动者,应做患肢关节的被动运动,每日2次以上,直至主动运动恢复。活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缓慢进行,幅度从小到大,以牵伸挛缩的肌肉、肌腱和关节周围组织。要多做与挛缩倾向相反的活动,特别是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踝背伸及指关节的伸展活动。切忌粗暴,因瘫痪早期肌张力低,关节周围肌肉松弛,暴力易致组织损伤,特别是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损伤。被动运动可与按摩交替或配合进行,并鼓励患者适当地用健肢带动患肢做被动运动。

3 结果

根据瑞典学者Brunnstrom提出的脑血管意外运动障碍的评定方法[2]制定。基本痊愈:恢复至BrunnstromⅥ级;显效:提高2级以上;有效:提高1级;无效:级数无变化。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4 讨论

早期功能训练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136例脑卒中患者, 其中男71例, 女65例;年龄42~78岁, 平均年龄 (54.6±2.3) 岁;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 且经头颅CT或MRI确诊, 脑梗死78例, 脑出血58例;病程1~5 d;平均病程 (1.9±0.5) d;均存在不同程度肢体功能障碍, 意识障碍评分 (GCS) 9~12分, 神经功能损伤评分23~38分。排除活动性出血、心肝肾严重功能障碍者及痴、聋、哑病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 均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于病情进入恢复期后再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则在病后1~3 d内开展早期康复训练, 训练30~60 min/次, 每日2~3次, 1个月为1个疗程。具体康复训练操作如下:

1.2.1 治疗性卧位

①仰卧良肢体摆放:协助患者头位固定于枕头上, 且转向患侧, 双侧肩关节固定于枕头上, 偏瘫侧上肢固定于枕头上和躯干呈90度角伸直, 保持肘、腕、指关节尽量伸直;②偏瘫侧侧卧位:固定头位, 躯干略为后仰, 背后和头部放一软枕固定, 偏瘫侧肩关节向前平伸内旋, 偏瘫侧上肢和躯干呈90度角, 肘关节尽量伸直, 手掌向上, 偏瘫侧下肢膝关节略为弯曲, 臀部伸直, 健侧上肢放在身上或枕头上, 健侧下肢保持踏步姿势, 膝关节和踝关节略为屈曲;③健侧侧卧位:头位固定, 和躯干呈直线, 躯干略为前倾, 偏瘫侧肩关节向前平伸。

1.2.2 床上训练

肌力在3级以下时, 对患者各关节进行被动运动, 指导患者Bobath双手插握, 协助患者完成翻身及床上左右移动, 通过桥式运动, 强调肩关节前伸、上臂外旋及髋关节的控制, 并练习腕、踝关节的背伸运动, 提高各关节稳定性及控制能力。指导患者抗痉挛运动, 包括肩外展、外旋、腕背屈、手指伸展、足背伸、足趾伸展及根腱牵拉运动。

1.2.3 站立及步行训练

肌力在4级时, 协助患者保持站立平衡, 先保持患者坐立姿势, 指导患者偏瘫上肢及躯干保持前倾, 重心在双足之间, 健侧上肢于床沿作支撑, 逐渐抬起臀部, 使髋关节接膝关节伸展而站立;待站立平衡练习熟练后进行平地步行功能训练, 着重练习患者膝关节屈肌、踝背屈肌训练, 对痉挛期患者着重练习痉挛肌肉放松训练, 再逐渐过渡到上下楼梯训练。

1.2.4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训练患者自行穿衣、脱衣、灌洗、饮食、上厕所等日常基本生活动作。

1.3 观察指标

均各治疗1个月后, 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损伤情况。

1.4 疗效评定

①神经功能损伤评定: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②两组临床疗效评定: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以上, 病残度为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 病残度为Ⅰ~Ⅲ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低于18%, 甚至评分增加或死亡。 (总有效率=基本痊愈率+显著进步率+进步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各训练1个月后,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6%,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6%,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损伤情况

观察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 (12.9±4.2) 分,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19.5±4.7) 分,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t=2.324, P<0.05。

3 讨论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临床常见多发症之一, 经系统治疗仍有较高的致残率, 遗留肢体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因大脑具有可塑性, 通过早期康复治疗, 利于刺激姿势反应和反射性一直模式, 可促使脑损伤病灶区丧失的神经功能及健侧脑细胞重组和代偿, 进而可增强神经系统兴奋性, 恢复神经功能, 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改善肌张力异常[3]。

脑卒中患者发病1个月内的神经功能恢复速度最快, 病后3个月的恢复速度逐渐减慢, 因此建议早期开展康复训练。大量临床研究表明, 对脑卒中患者开展早期康复训练神经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 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及恢复期后康复治疗[4]。夏军等[5]相关研究中, 对4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早期干预组, 于生命体征平稳48 h后开始执行康复干预30 d, 另选择40例同症患者作为对照组, 于发病30 d后开展康复干预30 d, 并采用其临床研究结果显示, 早期康复组的运动功能和ADL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果表明早期康复干预可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 提高日常生活功能, 改善生存质量。

该研究中, 早期采用良肢位的摆放不仅为后期康复训练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且大大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患者肌力低于3级时, 不能主动运动, 因此需对患者床上肢体被动训练, 可提高各关节控制能力和稳定性, 及全身协调性, 还有助于肢体末端静脉回流, 在被动训练中, 动作到位的同时, 指导动作需轻柔缓慢, 避免损伤软组织[6];待肌力在四级时, 主要以主动运动为主, 通过站立平衡、步行训练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可使各关节能独立运动, 并提高精细动作能力, 明显改善患者病后生活质量[7~8]。该临床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各训练1个月后,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6%,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6%;观察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该研究结果与夏军, 朱珊珊研究结果类似, 结果均表明早期康复干预可促进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分析是由于早期康复运动可恢复神经功能, 进而可改善运动功能。

综上所述, 对脑卒中患者开展早期康复训练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中重要治疗手段, 可明显降低致残率, 改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敏, 李慧, 朱美婕, 等.早期康复训练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 (6) :1594-1596.

[2]梁廷荣, 王维业, 付敏.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及早期康复训练疗效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8) :5-6.

[3]黄月乔.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20) :3903-3904.

[4]王瑞莉.心理干预联合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J].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2, 19 (5) :303-305.

[5]夏军, 朱珊珊.早期康复干预管理模式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2, 19 (5) :297-298.

[6]邹颋, 王彤, 顾迅, 等.老年脑卒中患者早期综合康复训练的疗效[J].江苏医药, 2012, 38 (10) :1185-1187.

[7]黄旻, 黄晓燕.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的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33) :32-33.

早期功能训练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5月至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240例脑卒中后早期偏瘫的患者, 所有患者都经过了CT、MRA检查, 符合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中所制定的脑卒偏瘫诊断标准[3], 把240例脑卒中后早期偏瘫的患者分为康复加常规治疗组 (A) 、康复加针灸治疗组 (B) 和对照组 (C) , 各80例, 具体情况见表1。由表1可知, 三组有10例脱落患者, A组3例, B组4例, C组3例。

1.2 方法

1.2.1 A组治疗方法

采取促神经肌肉技术提高兴奋进而提高肌肉张力, 调动促发机体不同反射, 诱导主动活动产生。加强患侧部位的感觉信息引发, 采取医疗操、患侧感觉促发与刺激、坐卧动作来防止肌肉萎缩等一系列并发症。

1.2.2 B组治疗方法

第一阶段 (第1个月) , 对下肢足三里、三阴交、伏免、太冲以及上肢尺泽、内关、合谷等进行体针治疗法;第二、三阶段, 为第2~5个月, 结合体针, 头针为主进行治疗。头针在病灶侧顶颞前斜线、后斜线行捻转, 1min捻转200, 一针为2min。体针取穴与头针相同, 平补平泻的方式为主。

1.2.3 C组治疗方法

常规内科治疗。

1.3 评判方式

分组后l、2、4个月进行下肢运动功能评定, 使用BRU分期、FCA综合功能及FMA积分法测定。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数据用SPSS13.0计量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LSD, 在P<0.05下,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2显示了康复组和康复针灸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但针灸康复组和康复组两组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别。对照组在分组后1、2月后评分与分组前相比有明显的差别, 但是4个月后的FMA积分、BRU分期与分组前没有显著的差异 (P>0.05) , FCA评分有明显的差别 (P<0.05) 。

3 讨论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常常会因为运动能力的丧失引起肌肉和神经元的变化, 患者将会产生后遗症。康复治疗使用神经肌肉促进手术, 使得机体运动更加协调, 充分调动各方面肌肉的反射, 组织肌肉张力的反常增加, 提高机体各部位协调控制功能, 使得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得到最快的恢复[4,5]。本次研究中分组后的1个月、2个月和4个月对照组在BRU、FMA以及FCA行走功能显著低于其他2组说明了康复可以明显提高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

本次研究中针灸治疗结果显示:针灸组在3个指标上的评分都显著高于对照组, 即针灸治疗至少在4个月内能有效促进偏瘫患者的恢复。针灸刺激可以促进运动神经元产生兴奋, 从而促使脑部高级中枢与肢体运动控制新的通路的形成[6]。另外, 康复组和康复加针灸组的各指标情况没有明显的差异, 说明针灸与康复训练治疗不能进一步提高康复训练的效果。

综上, 康复训练以及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对偏瘫患者的下肢活动能力都有很大的改善, 但是这两者在治疗效果上没有显著的差异。

参考文献

[1]胡水善, 朱蕞连, 杨培君.早期康复治疗肘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2, 17 (3) :145~147.

[2]高聪.早期康复治疗对恼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l, 16 (1) :27~29.

[3]全同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

[4]王爱国, 王振华.早期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168例康复疗效分析[J].中国针灸, 1997, 17 (9) :537.

[5]徐丽丽, 白玉龙, 胡永善.运动训练改善脑缺血大鼠梗死体积与神经行为能力的实验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8, 23 (2) :100~102.

早期功能训练 篇8

笔者所在科室于2006~2008年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108例,对其从不同时期进行功能康复训练,将效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诊断标准。

1.1.2 纳入标准

年龄在30~75岁之间的男性或女性急性脑梗死患者,并经头部CT或MRI证实,同时符合下列条件:均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伴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发作前日常生活能够自理,均无严重精神意识障碍。三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既往史上无显著差异,三组有可比性。

1.1.3 排除标准

年龄在30岁以下或75岁以上,以及合并糖尿病、心脏病、慢性肺功能不全、高血压3级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1.1.4 临床资料

选择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0月在笔者所在科室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8例。依据不同

作者单位:610051核工业四一六医院时期康复训练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45例中男性26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66.3岁;B组33例中,男性12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65.4岁;C组30例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67.3岁。

1.2 方法

向符合本研究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患者在其入院后解释本研究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取得患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将10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不同时期康复训练随机分为三组。A组:超早期康复组45例,在生命体征平稳后12 h开始康复训练;B组:早期康复组33例,生命体征平稳后48 h开始康复训练;C组:恢复期康复组30例,病情稳定2周后开始康复训练。三组病例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与护理,每组患者依据康复训练时期不同分别制定训练计划,并且在医护人员严密细心指导下进行。训练内容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床上训练阶段,具体内容包括良肢位的摆放;患侧各关节的被动运动,每日进行2~3次,每次10~20 min;帮助患者按摩全身肌肉,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挛缩;诱导并强化患肢主动运动,包括Bobarth握手、桥式运动、床上移行。第二阶段:床边活动训练,当偏瘫状况有所改善,体能好转后,进行翻身、坐起训练。具体内容包括坐位的训练,从半坐位开始,然后从仰卧到床边坐位,最后坐到椅子或轮椅上。患侧平衡训练,帮助患者患侧肩关节取外展45°,肘关节伸直外旋,腕关节被动背曲90°,五指分开支撑在床面,足底着地,躯干部尽量往患侧倾斜,停留一段时间后再坐直。随着患者病情好转,能坐稳后要及时进行站立的锻炼,帮助患者双足放平置于地面,两腿分开与肩同宽,双手以Bobarth握手尽量向前伸直,协助人员双手拉患者肩关节助患者起立。指导患者站立平衡训练:双手扶杆站立-单手扶杆站立-不扶杆站立达到三级平衡[2]。每日练习1~2次。第三阶段:下床活动训练,行走前下肢肌力应先达四级。让患者在平地、阶梯、斜坡等不同地形接受步态训练,上下台阶时注意“健腿先上,患腿先下”的原则。并指导其使用辅助器以协助训练。在训练时注意上肢和手的训练,应注意其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性的训练,如击球、写字的训练。生活自理训练也是此阶段重要内容,协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中的洗漱、穿衣、进食等活动,恢复其生活的信心。训练中注意患者身体状况,勿因训练过度而加重病情。

1.3 康复评定及资料处理方法

1.3.1 康复评定方法

用改良Barthel指数来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正常100分,0~20分为极严重功能缺陷,25~45分为严重功能缺陷,50~70分为中度功能缺陷,75~95分为轻度功能缺陷。用简化Fugl-Meyer评价法评测患者运动功能情况,<50分为严重运动障碍,50~84分为明显运动障碍,85~95分为中度运动障碍,96~99分为轻度运动障碍。所有患者在入组时及康复训练后3周用上述指标各评定一次。

1.3.2 统计学方法

数据的表达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统计学以P<0.01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入组时三组的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积分无显著差异(P>0.05)。康复训练3周后三组两项指标均有改善,但与A组相比,B、C两组改善幅度较A组小,A组与B组有明显差异(P<0.01),A组与C组有显著差异(P<0.01)。见表1。

注:A组与B组比较P<0.01;A组与C组比较P<0.013讨论

3.1 康复训练机制

急性脑梗死的康复治疗是基于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原理,功能再训练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组的主要条件。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可以减轻脑水肿,缩小梗死面积,促进血管再通及侧支循环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神经功能重组能力,其效果十分有限。通过康复训练则可利用按摩、锻炼方式刺激运动通路上的各个神经元,调节其兴奋性,以获得正确运动输出,促进实质性康复,加强适应性康复;可促进神经侧支循环或神经轴突联系的建立,对于促进大脑的可塑性有好处,便于调动脑组织内残余细胞发挥其代偿作用,促进损伤区域组织的重构和细胞的再生,有效地预防了脑神经萎缩,从而使患者各种功能尽早恢复和改善,降低了致残率;可增强健侧肢体的主动运动,强化神经系统的紧张度,活跃该系统生理功能,有效预防并发症及改善全身状况。特别是前3周,尽早调动了患者潜在的、正确的主动运动能力,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更明显[3]。因此,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是任何药物都无法代替的。

3.2 急性脑梗死康复的时机

近年来,脑梗死康复护理重视早期进行,康复介入时间与疗效呈正相关,时机越早,疗效越佳。既往学者认为在发病后1~3周进行康复治疗,有的提倡在发病24 h内介入,也有的提倡脑梗死后3d介入。多数意见是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 h后再行康复介入[4,5]。本研究发现对患者进行超早期、早期、恢复期康复训练对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通过比较三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的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积分可以看出,康复训练前,三组患者均为严重功能缺陷和运动障碍,康复训练3周后,A组Barthel指数转为轻度功能缺陷,而B组和C组转为中度功能缺陷,A组和B组Fugl-Meyer积分转为明显运动障碍,而C组仍为严重运动障碍。且在A组45例中无一例因超早期康复训练而致病情加重或死亡。由此可见超早期组的效果明显好于其他两组(P<0.01),并且安全、可靠。

3.3 疗效评价指标选择

笔者在观察功能恢复的指标上,选择了反映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的改良Barthel指数及反映肢体恢复情况简化Fugl-Meyer评定法,这两个指标可信度高,是国际公认的脑梗死功能恢复程度有效评估指标。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康复训练是配合急性脑梗死治疗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有促进作用,而超早期康复训练相对于早期、恢复期康复训练而言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满意度,减少患者、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压力,降低致残率且安全、可靠。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机。方法 将10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超早期45例,病情稳定后12 h开始康复训练;B组:早期33例,病情稳定后48 h开始康复训练;C组:恢复期30例,病情稳定后2周开始训练。用改良Barthel指数和简化Fugl-Meyer积分对三组患者在入组时和康复训练后3周时各评定1次。结果 三组患者康复训练后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积分均有提高,但A组改善程度高于B组和C组(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医护人员的严密细心指导下进行超早期康复训练是完全可行的,对其功能恢复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超早期,康复训练,脑梗死,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庞图娟.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体会.实用护理杂志,2002,18 (4):14.

[2]王平侠.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在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临床实践杂志,2006,15(9):703.

[3]王珩,李勇刚.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临床研究.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8):906—907.

[4]刁利华.脑病变患者康复的研究及护理进展.中华护理杂志, 2000,35(3):177.

早期功能训练 篇9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8月收治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8例,均有明显外伤史,经影像学检查确诊,收入院后即给予内固定治疗。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4例。观察组44例,男29例,女15例;年龄60~79岁,平均(68.17±5.94)岁;对照组44例,男28例,女16例;年龄60~81岁,平均(69.04±6.08)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方法:(1)观察组给予术后早期功能训练:术后1~3 d:于患者双膝间放1个三角垫,患肢下放1个软垫,患侧髋膝关节稍屈曲、外展位,患者主动行踝关节的屈伸及股四头肌、臀肌收缩。术后4~7 d:撤三角垫,患者行术侧髋关节主动伸直、股四头肌收缩;并进行上肢力量练习。术后>7 d:行床上卧位、坐位练习。完成上述训练后,继续行站姿和步行练习。出院后:在拐杖辅助下行走,无明显疼痛和跛行时可弃拐。(2)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功能训练。

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2)术前及术后3、6个月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分数越高功能越好;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分值越高能力越高。

统计学方法:文中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进行分析。下床活动时间、Harris评分、Barthel指数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两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4.6±0.8)d,对照组(7.4±1.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内发生泌尿系感染1例,对照组发生压疮2例、肺炎例、泌尿系感染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手术前后Harris评分、Barthe指数比较,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讨论

在过度外展或内收位着地,或跌倒时侧方倒地,大转子直接撞击,均可发生转子间骨折。转子间骨折可因间接暴力或直接暴力作用引起,在跌倒时,身体发出旋转,外伤后局部疼痛,肿胀,压痛和功能障碍均较明显,有时髋外侧可见皮下瘀斑,伤后患肢活动受限,不能站立,行走[2]。大粗隆部肿胀,压痛,伤肢有短缩。本病多由外伤性因素引起,无特殊的预防措施。注意生产、生活安全,避免创伤是关键。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功能锻炼是治疗骨折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使患肢迅速恢复正常功能[3]。功能锻炼必须按一定的方法循序渐进,否则会引起不良后果。孙英霞等研究认为[4],给予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早期功能训练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且改善髋关节功能。孙小平对以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系统治疗的3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给予康复功能训练,结果所有病例均愈合,无髋内翻及内固定物断裂、螺钉穿出。提示,康复训练可促进关节功能康复。

本研究中,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功能训练,观察组给予术后早期功能训练。结果可见,术后早期功能训练可使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并且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摘要:目的:观察术后早期功能训练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收治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观察组给予术后早期功能训练,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及术后3、6个月Harris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结果:观察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内发生泌尿系感染1例,对照组发生压疮2例、肺炎3例、泌尿系感染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3、6个月后Harris评分、Barthel指数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3、6个月后Harris评分、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早期功能训练可尽早下床活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早期功能训练,股骨转子间骨折,Harri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战锋,高明堂,连纪文,等.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11):126-127.

[2]吴刚,罗晓中,谭伦,等.微侵袭锁定接骨板技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与动力髋螺钉的比较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21(8):766-771.

[3]杨辉,唐三元,李远辉,等.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选择[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8):689-692.

[4]孙小平.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及康复功能训练[J].青岛医药卫生,2011,4(6):444-446.

大学生早期科研训练跟踪研究 篇10

关键词:世界地理;RAGs;科研训练;学习特点

当代研究型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条件具有时代特点。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大目标下,大学生具有极高的科研愿望和极强的思维能力,在大学开展早期科研训练中,一方面是学习资源特别是网络学习资源丰富易得,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给予及时的、有效的、正面的科研训练指导;另一方面,受社会大环境影响,相当比例的学生容易形成急功近利、技术主义的科研思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尊重科研规律、注重夯实基础。

在大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世界地理”课程以其教学内容最广泛的综合性、地域性凸显地理学的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大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大平台,也是习练地理信息收集、综合分析集成、综合各种地理学研究方法的一个课程载体。RAGs(Reading & AnalysisGroups)活动是“世界地理”课程自主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锻炼学生的群体学习意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等,也在很大程度上协调了“世界地理”教学内容多但学时少的矛盾。借助多年RAGs活动课,让学生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尝试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通过对学生组织RAG的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跟踪记录和调查,发现地理专业大学生早期科学研究基本状况——兴趣取向、学习过程和方法特点、科研训练的误区分析等方面,一方面可以为教师完善基于课程平台的早期科研训练提供信息参考,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以后的同学提供学习经验和教训,提高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RAGs活动设计

以北京师范大学2004级“世界地理”课程为例,RAGs活动的主题确定在“世界PRED问题”,即Population(人口)、Resources(资源)、Environment(环境)、Development(发展)问题。课程班分成8个小组,从加大阅读量入手,学生通过群众阅读发现问题一讨论综合分析问题一系统集成解决问题的三部曲学习过程,尝试自主式、合作式和探究式的学习。学生在RAGs活动过程中需要至少进行三轮的课外阅读和四次小组讨论,最后每个小组所有成员合作,通过PPT讲演、知识竞赛、角色扮演课堂剧和辩论赛等各种方式来展示和交流他们的研究成果与学习经验。

二、RAGs选题过程特点

1学生选题的兴趣取向

选题包括前两轮阅读和小组讨论过程。通过分析小组讨论记录,对所有小组讨论过的题目按照ER.E.D四个方面归类,发现学生在从事早期科研时的兴趣点有以下特征;

(1)学生选题过程中关注的兴趣点多而杂。一共有32个PRED问题分别被各个组探讨过,从“古文明的分布与移民国家的关系”到“极地的可持续发展”,PRED的四个方面都涉及到了。其中人口问题为5个,资源问题为13个,环境问题为5个,地区发展问题为9个,反映出学生的思路开阔,思维方式具有很强的发散性;思维跳跃性大,问题形成得很快,但提出问题时很少经过细致的思考,而是想到什么说什么,显示出学生早期科研时的稚嫩。

(2)无论是从提出的备选题目还是最终选定的主题来看,资源和区域发展是学生兴趣的焦点(占70%以上)。特别是资源安全及其与经济发展联系的问题备受关注,如国际河流开发与合作、从石油对世界发展的影响看中国石油战略等选题。

影响因素至少有三个方面:首先,选题时间段对应于“世界地理”课程学习国别地理的第一部分:日本,着重分析了日本的资源危机和区域经济发展。课下学生选取研究题目时,很自然会联系课上学习的内容。这是课程对选题的导向作用。其次,近几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相应的新闻报道和研究资料多,学生选题时也很容易联想到相关内容,再者,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的内容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多,比如研究“人口金字塔”就有很大部分研究的是人口学、社会学的内容,而有关资源和发展的问题与地理学专业更加对口,更能系统地、区域地把握地理学人地关系相关性。

(3)所有选题的研究意义,都直接定位到对中国的借鉴和启示。有的小组先讨论某PRED问题在世界范围内的特征,或典型区域的发展特点和经验,然后分析如何运用这些特点、经验来指导中国的发展。

2选题的限制因素

RAGs研究活动既是对世界地理课程学习一个拓展,又是对本科生科研训练的一个载体,它的各项要求没有校级或院级本科生科研项目那么严格,是基于课程平台的准科研活动。所以它所提供的研究条件,无论是硬件支持还是软件支持都弱一些,学生选题时需要考虑的限制因素相对更多。经归纳,以下五个方面是学生选题时主要的着眼点:

(1)是否符合“世界PRED问题”这一主题要求。可以相对独立地从人口、资源、环境视角阐释整个区域的现状、问题与联系,也可以可持续发展问题为核心综合分析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创新性,选题时,如果某些学生想到课堂学习过的内容,通常都会被其他组员否定掉。因为他们觉得缺乏创新性。但这里的“新”是相对学生来说的,可能相关问题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已经很成熟了,但只要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题目就具有“新”意。

(3)数据、资料获取的难易程度。研究“世界地理”问题时,资料获取可能会非常困难。尤其在一些欠发达国家,基础信息十分匮乏,这对研究的开展造成非常大的障碍。

(4)工作量和时间限制。RAGs活动总共持续两个月。此间,每个小组至少要进行三轮阅读,并同时完成选题、最后的研究报告和成果展示设计。即使是小组六个人分工协作,时间也相当紧,所以工作量太大的题目只能放弃。例如某小组曾讨论过研究“泛太平洋经济合作区”的建立问题,但需要搜集东南亚众多欠发达国家的基础数据。即使撇开资料的获取和语言问题,庞大的工作量也会大大降低这个题目的可行性。

(5)学科交叉性。PRED在内容上肯定存在学科交叉。但如果题目的学科交叉性太强,就不适合选作RAGs活动的研究对象,毕竟时间少,任务紧,如果还要另外学习交叉学科的专业知识,时间和精力都难以保证。

三、RAGs研究过程特点

选题之后进行RAGs三步曲的后两步:按照指定的研究思路和方案归纳并综合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问题的主要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1研究方法特点

(1)案例研究是学生首选的研究方法。8个小组中有5组都采用了以案例研究为主的方法,学生大多选择某类PRED矛盾最突出的地区作为研究该类问题的典型

区域,比如研究国际河流的水权问题,就以世界上国际河流纷争最严重的两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对其水资源利用的特征和矛盾产生的地理因素作了深入的探讨。

(2)定性研究远多于定量研究。8个小组中仅有2个小组在研究中引入了数学模型来进行定量分析,其他小组的分析方法都属于传统的定性描述。原因一方面是传统地理学研究以定性分析居多,学生十分熟悉;另一方面是由于定量分析所需的数据获取难度较高,所以学生分析结果时会避重就轻选择运用更自如的定性分析方法。

2资料获取的途径和手段

随着电脑的普及,互联网已逐渐取代纸质图书成为当代大学生查找各类科学文献和数据的主要手段。各种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和海量科学文献库、数据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信息平台。何亚琼同学在个人学习总结中写到:“这次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数据查找能力的培养。网上可以找到我们能够找到的几乎所有的东西,关键看我们搜索的技巧了”。同时,由于国外大量最新的科研文章和数据在国内没有出版,学生也只能通过文献搜索引擎来获取最新资料。

但图书、期刊等传统纸制媒介仍然为一种不可或缺的信息来源。它有互联网不可代替的优势,如知识体系完整、不受硬件条件限制等。尤其当学生需要系统地了解某个问题时,仅仅读一些研究文章是不够的。这时编写系统、内容全面的专业书籍是更合适的选择。

3合作式学习特点

RAGs阅读部分是学生各自进行的,但整个研究需要每个小组的成员合作完成,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跟踪调查表的记录内容来看,学生进行合作式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得到加强。在总结报告中,几乎所有组都提到小组学习感受最深的就是随着研究活动的开展,团队合作的气氛日趋浓厚。从最初的含蓄沉默到争论得面红耳赤再到最后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学会吸取同学的知识和经验来纠正自己思维上或方法上的误区。

(2)小组讨论锻炼个人表达和沟通能力。通过一次次的辩论,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同学们发现,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在阐述观点时,理由充分、条理清晰,更具有说服力,容易被大家接受。所以无形之中,其他同学也在努力提高表达水平,以使自己的看法获得大家的认同,同学们还发现,讨论既需要发散性思维,又要围绕核心内容展开,理解别人思考的逻辑关系是合作的关键,另外,同学之间的互补性很强,通过讨论可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的深度,使模糊问题清晰化,进一步激发自主学习的欲望。

(3)组长的组织能力直接影响小组整体研究水平,每个组成员之间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有差别,所以小组长的协调与统筹能力对研究报告的水平有相当大的影响,任务分配合适了,可以发挥组员各自的优势;分配不得当,则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重复劳动。组长王蓓提到“个人学习对每个人来说更系统,线索更为清晰、流畅;小组学习效率高,但比较零散,需要组长控制大局”;组长王佳也写到“事情不是组长说了算,小组争论很多,如果合作与配合不解决好,就会影响研究结果的价值”。都强调了组长的协调和组织能力的重要性。

四、RAGs活动存在的不足及改进建议

尽管通过RAGs活动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但整个RAGs活动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首先,学生普遍反映选题难度大,是研究过程中最费脑筋的一个环节。选题难说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信息来源少,阅读涉足面还不够广泛,对老师的依赖性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选题有一定的盲目性,提出的选题缺乏论证,随意性较大。

其次,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的客观条件有限。一是教师的指导力量有限,一个老师指导8个小组,指导力度会受到影响。二是研究资料的来源少,专业图书资料室对本科生开放程度不足,大大限制了学生获得专业文献资料的途径,这也是导致本科生专业阅读量偏小的原因之一。

第三,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创新性不够,多数局限于案例研究,分析手段也以定性描述居多,融入自己观点的内容比较少。一些小组求“新”也只是从题目内容上做文章,而不是从题目的研究方法、研究角度上革新。

针对本科生从事早期科研时的各种特征和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本文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大学生科研训练水平。第一,大环境上为本科生的科研训练创造条件,据调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学士学位学分总数为120学分,而我国高校平均为160学分。要求如此高的学分数,客观上就限制了学生参加科研训练活动的时间,所以长远来说,降低教学计划的学分总量是研究型大学提高本科生科研训练效果的必要保证,第二,专业图书资料室应加大对本科生开放的力度,为他们的科研活动提供更多的有效学习资源。第三,在低年级课程中引入类似RAGs的尝试性科研活动,让学生尽早接触到系统专业的科研训练。第四,平日的积累是科学研究灵感的重要来源,培养学生形成经常阅读的习惯,为日后的科研活动打下基础。

[本文为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NFFTBS-J0630532资助项目]

上一篇:智能模拟技术下一篇: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