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介入

2024-07-01

早期介入(精选十篇)

早期介入 篇1

一直以来, 物业管理被看成是房地产开发的附属, 而不是一个独立行业。但是, 现实情况是房地产开发建设过程中留下了很多缺憾, 如常见的车位拥挤, 空调位置未考虑, 排水管道未顾及, 以及水、电、煤、通风等配套方面存在的问题, 给业主日常使用带来了许多不便, 甚至影响了物业的保值升值。随着物业管理行业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物业管理的作用有了相当的认识和重视。能不能让物业管理提前介入物业建设, 在物业开发项目未竣工前, 直至规划设计阶段即开始介入, 从物业管理的角度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避免出现入住后的管理、使用难题, 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思考。

就整个管理过程而言, 物业管理基本上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介入、前期物业管理及日常的物业管理阶段。早期介入作为物业管理的首要环节是指物业管理企业在物业的开发设计阶段即介入, 从事物业形成前的阶段管理。具体来说, 物业管理早期介入, 指从事物业管理企业及有关人员, 从物业管理角度为开发企业提出规划、楼宇设计、设备选用、功能规划、施工监管、工程竣工、验收接管、房屋销售租赁多方面的建设性意见, 并制定物业管理方案, 以便以后物业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已经有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尝试让物业公司在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就提前介入, 听取来自物业管理单位的意见建议, 完善物业建设, 完美楼盘品质, 得到了市场良好的回报, 也理顺了后期管理的诸多事情, 为正式投入使用后的物业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从整个行业来看, 早期介入仍未被引起足够的重视, 其重要性绝大部分仅停留在教科书中或是形式上被部分采用。物业管理早期介入阶段的工作不应缺席, 要搞好物业管理从完整的意义上说, 必须从早期介入抓起。

二、物业管理早期介入的重要性分析

(一) 从业主角度看, 有利于提高业主的满意度

1.有利于改进完善物业的设计方案, 满足业主使用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对各种物业的使用要求日益提高, 要求建设单位的开发建设从规划设计阶段就应有长远的眼光, 既要考虑目前物业使用者对物业使用过程中便利、安全、舒适的实际需求, 又要考虑若干年后人们对物业的功能需求。而工程设计人员习惯于从专业角度考虑问题, 对后期管理和长远使用问题难以考虑全面, 造成物业建成后管理上的难度和功能布局上的先天不足。因此, 要求建设单位在规划设计阶段就邀请物业服务企业参与, 物业服务企业应积极的对户型设计、供水供电、污染处理管线走向、服务配套设施等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并会同设计单位就可能存在的设计缺陷进行改进, 使物业的设计更符合业主的使用要求。

2.有助于提高工程质量, 提高物业的认可度

虽然目前我国的工程项目大多实行工程监理制, 由专业工程监理公司实施监理, 但是工程质量问题却总是难以避免。而物业服务企业却能够运用丰富的专业管理经验, 对物业使用中暴露出的各种工程质量问题提出建议。如果物业服务企业在现场参与监理, 对施工单位来讲, 多了一层监理, 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就能够得到避免或有效解决, 减少物业投入使用后的矛盾纠纷, 从而提高业主或物业使用人对物业的满意度和认可度。这就是建筑工程质量的三层防护体系:施工单位自我质量管理;开发单位检查管理;用户单位的监督管理。该体系不仅强化了房屋建造中的生产技术的监控, 而且还落实、保证了质量监督的组织措施, 从而确保房屋建造质量。

(二) 从物业管理角度, 有利于物业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1.全面掌握物业情况

对物业服务企业来说, 早期介入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日后的日常物业管理。日常物业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物业的维修养护和设施设备的运行管理。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必须对物业的内部结构、管线布置、设备性能及安装等情况清楚掌握。做好物业管理的早期介入, 可以使这方面的工作事半功倍。如对于设计方案的改动部分做好详细记录, 对地基及基础等隐蔽工程的施工和验收进行全过程监控等, 尽可能掌握所管物业的情况, 从而在日后的物业管理中从简从快得解决问题, 提高工作效率。

2.为前期物业管理打下良好基础

早期介入是前期物业管理的基础, 物业服务企业可以在项目设计阶段、工程施工阶段和销售阶段间隙, 开展制定前期物业管理方案, 拟定各项规章管理制度, 依据项目类型和规模设计组织架构, 进行人员招聘和实施上岗培训等准备工作, 以便为物业移交后前期物业管理阶段的接管验收、业主入住等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同时, 由于在早期介入阶段可能与施工单位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有利于项目保修阶段的各项保修工作的顺利进行。

3.有利于风险规避机制的建立

物业管理各阶段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管理风险, 特别是对新建项目来说更是如此。早期介入有利于对项目概况及周围环境提前了解, 做好各种不利因素的风险管控。掌握业主的主要构成, 有助于提前了解未来业主的需求, 制定合理的物业管理方案, 实施质价相符的服务标准、服务内容等, 提高业主的满意率, 以保证物业管理的可持续经营管理。

(三) 从项目开发角度, 有利于提高建设单位的开发效益

1.建设单位在进行项目规划设计时更加关注国家技术规范的要求, 以便顺利取得项目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并顺利进行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对于项目竣工验收以后使用阶段的情况及物业管理并不十分关心。项目早期介入可使规划设计方案的功能定位更加满足业主需求, 方便日后的物业管理。如物业管理用房的位置和面积安排、停车场位置和数量、电动自行车的停放及安全充电、商业配套设施等, 从业主需求角度提出建议, 从而避免建设单位的不必要投资。

2.由于在早期介入阶段就对项目的规划设计、功能布局等都作了全面充分的考虑和安排, 充分考虑了业主和物业使用人的需要, 就使得项目的市场定位更加准确, 有利于促进项目的销售, 加快资金周转。同时, 建设单位还可以通过引入高水平的物业管理咨询服务提升自身的品牌。

3.有利于建立和提升建设单位品牌, 提高市场竞争力。现在, 一些精明的建设单位, 已经把良好的物业管理作为推销房屋等不动产商品的王牌, 把它当作卖点之一。同时, 越来越多的房地产投资者和消费者, 也把物业管理水平的高低、效果的优劣, 作为进行投资和消费决策的主要参考因素。因此建设单位重视全阶段物业管理的建设, 注重品牌战略, 就是“以人为本“, 将会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物业管理早期介入 篇2

2.1物业管理早期介入

物业管理早期介入,是指物业管理企业在物业的开发设计阶段即介入,从事物业形成前的阶段性管理。即指物业管理企业在接管物业之前,参与房地产项目的投资立项、规划设计及施工建设等过程,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建成后的物业能够更好地满足业主和物业使用人的需求。物业管理企业早期介入的咨询服务对象,主要是房地产开发商或投资商,其费用应由开发商承担。

对于一项物业来说,存在着开发—经营—管理三个阶段。通常所说的物业管理,是在物业的管理阶段进入,即在物业交付使用时进入。但是,从物业管理的实践来看,因为开发设计是物业项目能否形成完整、舒适、便利的功能区域的先天制约阶段,而房地产开发商在规划设计中只考虑房屋和配套设施建造时的方便和节约,设计人员只考虑国家现行的技术标准和建设成本,很少从日后使用和管理要求的角度进行综合考虑,造成建成后物业使用和管理上的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现在常见的停车位不足;房屋使用功能落后;设备设施科技含量滞后,水、电、煤气、通风、交通等配套方面的不完善等。这种设计规划上的先天不足,即使业主多有抱怨,影响物业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但也往往无法弥补。如果开发商在规划设计阶段就选择好物业管理企业,利用物业管理企业的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从利于物业管理的角度对规划设计提出建议和意见,不仅可以使规划设计更符合使用和管理的要求,为以后的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可以充分满足人们对工作或居住功能、环境的需求,保持其产品的竞争力。

对于物业管理企业而言,由于将来的业主拥有决定续聘、选聘或解聘物业管理企业的权利,因此,在早期介入中物业管理企业能否主动站在业主的立场,充分考虑业主的需要,是一个能否在业主心目中树立起忠实可信的好“管家”的关键机会。早期介入还有利于物业管理企业加强对物业的全面了解,为物业前期管理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形成有序的管理秩序奠定基础。

早期介入 篇3

【关键词】早期妊娠;宫颈癌;介入栓塞术;护理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的恶性肿瘤,但合并妊娠较少见,占国内报道中宫颈癌的0.016%~0.106%[ 1 ]。由于妊娠合并宫颈癌时,盆腔血流和淋巴流速增加,可促使癌肿转移和发展,分娩时胎儿通过宫颈可能将癌细胞挤至血管加速癌肿扩散,并导致出血和感染,因此,早期妊娠时要尽快采取必要的治疗手段。介入治疗是经股动脉通过导管选择性将药物栓塞剂直接注入肿瘤的一支或多支供血动脉,以达到提高肿瘤组织药物浓度,增加抗肿瘤效果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减少体循环和正常组织的药物分布,使全身的副作用降低[2]。本科室于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对7例早期妊娠合并宫颈癌行介入栓塞术,过程顺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本科室收治早期妊娠合并宫颈癌7例,年龄28~35岁,中位年龄31.0岁,孕周为7~12周,均有分娩史,完善各项检查,病理结果:病变均符合(宫颈)鳞癌和腺癌恶性肿瘤,诊断为早期妊娠合并宫颈癌,行介入栓塞术。

1.2 方法

经皮双子宫动脉宫颈支灌注化疗栓塞术后,制动24h,卧床休息,留置尿管, 24h后拔尿管。输液治疗,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36~48h后排出胎儿。

1.3 结果

患者行介入栓塞手术过程顺利,通过对介入栓塞术后的护理,无发生下肢动脉栓塞、感染、神经损伤和局部组织坏死等并发症,除1例患者出现穿刺部位少许渗血,予加压及更换敷料后无再渗血。36~48h后排出胎儿,观察6~7天出院。

1.4 讨论

宫颈癌是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全世界新发病例每年平均大约493000人,其中超过40%以上的病例是发生在生育年龄阶段,因此子宫颈癌合并妊娠在临床工作中偶然可以见到[3]。早期妊娠合并宫颈癌行介入栓塞术,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可使肿块缩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本组患者无发生下肢动脉栓塞、感染、神经损伤和局部组织坏死等并发症,除1例出现穿刺部位渗血,予加压及更换敷料后无再渗血。护理上要求行介入栓塞术后加强健康指导,减轻焦虑情绪;术后密切观察穿刺处、尿量以及是否出现腹痛、阴道流血及感染症状,及时采取措施,具体护理包括以下内容。

2 介入栓塞术后的护理

2.1 心理护理 患者及家属对早期妊娠合并宫颈癌治疗的目的及效果不了解,以及对介入栓塞知识的缺乏,担心术后恢复情况。因此,护理人员应充分评估患者对疾病以及介入栓塞治疗的了解情况,对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进行健康宣教,向患者说明行介入栓塞术的必要性及对术后恢复的影响,减轻心理负担。给予鼓励和支持,解除紧张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2.2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2.2.1 出血 穿刺部位血肿或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形成,保持敷料的清洁干燥。术后患肢伸直位制动24h,髋关节避免弯曲,这样有利于血管穿刺口收缩、闭合,防止出血或血肿,另一方面保持血流通畅,防止血栓形成。本组1例出现穿刺部位少许渗血,予加压及更换敷料,观察24h后无继续渗血,解除制动。

2.2.2 下肢动脉栓塞 血栓的发生与插管技术、保留导管的时间与化疗药物及血管病变有关。护理上要求术后加强巡视,每半小时观察下肢颜色、温度、感觉、肌力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动脉血栓形成或动脉栓塞。本组无此并发症发生。

2.2.3 感染 术后监测体温及血常规,鼓励病人多饮水,出现高热伴腹痛应考虑感染,配合医生使用抗炎治疗。注意观察阴道排液及组织物情况,对排出的组织物要查看及通知医生。本组无此并发症发生。

2.2.4 疼痛 与动脉栓塞有關。部位主要是在下腹部、臀大肌、下肢等。注意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及持续时间,应与流产鉴别。本组患者出现轻微的下腹部隐痛,可忍受。

2.2.5神经损伤和局部组织坏死 是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与化疗药物的毒性和神经营养血管的堵塞有关,发生异位栓塞与造影剂、栓塞术的返流有关,可造成损害平面以下感觉和运动障碍[4]。注意观察全身皮肤受压及术后大小便情况。本组无此并发症发生。。

2.2.6 造影剂及化疗药物的副作用 在介入治疗中使用大量造影剂,可产生高渗性及药物的化学毒性,主要表现在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因此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尿量,做好预防护理措施,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处理。本组无此并发症发生。

2.3 排胎的观察和护理

2.3.1 腹痛 观察宫缩情况,排胎后仔细观察排出的组织物是否完整,并通知医生查看。

2.3.2 阴道流血 包括患者的主诉,阴道流血量,性质及颜色等。护理方面应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勤换卫生巾,每天用0.1%安多福溶液擦洗会阴部两次。

3 小结

介入栓塞术在治疗早期妊娠合并宫颈癌,治疗效果好,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等特点。

护理过程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早期妊娠合并宫颈癌的相关疾病知识及介入栓塞术后的护理及观察要点,加强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及采取介入栓塞术的健康指导,减轻焦虑情绪,做好介入栓塞术后的观察。

参考文献

[1]李莉,张佳佳.妊娠合并宫颈癌的诊治进展[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7,23(12):723-725.

[2]汪艳利, 连俊红, 夏凌.妊娠合并宫颈癌4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2(3):37-38.

[3]叶梅芳,王丽荣.宫颈癌患者手术前介入治疗的观察及护理[J].临床医药实践,2008,16(12):28-29.

早期介入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1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及康复科病房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65例, 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诊断标准, 并经头部CT证实。排除轻型 (FMA运动积分>85分) , 合并精神障碍、意识障碍、混合性及感觉性失语者。且均为首次住院。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85例和对照组80例, 其中康复组男43例, 女42例;中位年龄59.3岁;发病至入院平均时间3d;左侧偏瘫45例, 右侧偏瘫40例;头部CT证实双侧基底节区梗死33例, 单侧梗死28例, 放射冠及半卵圆中心梗死15例, 脑叶梗死9例。对照组男39例, 女41例;中位年龄56.8岁;发病至入院平均时间3.5d;左侧偏瘫38例, 右侧偏瘫42例;头部CT示双侧基底节区梗死35例, 单侧梗死24例, 放射冠及半卵圆中心梗死13例, 脑叶梗死8例。2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康复组除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外, 在初次评价后即始行康复训练, 每天1次, 每次1小时, 其余时间由家属帮助患者训练。康复训练内容包括: (1) 良肢位的设计即抗痉挛体位摆放, 包括仰卧位及患肢在下、健肢在上的侧卧位和患肢在上、健肢在下的侧卧位; (2) 关节活动度的维持训练; (3) 搭桥训练; (4) 平衡训练包括坐位平衡训练和站位平衡训练; (5) 步行训练。

1.3 评价方法

运动功能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 (FMA) 评分法;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入院4d内和治疗21d后各评价1次。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组治疗前后比较, 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好转和提高。康复组治疗后FMA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P<0.01

3讨论

近年来, 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且致残率很高, 给家庭社会造成沉重负担。随着康复医学的迅猛发展, 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已是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近几年多数康复医学专家认同早期康复的观点, 即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h开始康复介入。早期康复的基本目的是防止严重影响康复进程的并发症发生, 且尽早行改善功能训练[1]。本结果显示, 康复者运动功能明显恢复, 下肢较上肢恢复早, 步行恢复率明显提高, 与文献[2]报道结果相似。

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可减轻脑水肿, 缩小梗死体积, 促进血管再通及侧支循环建立, 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神经功能, 但十分有限;而康复组运动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充分证明康复治疗效能。ADL提高与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有很强的相关性, 康复介入时间越早, 疗效越好, 其恢复机理目前认为主要与脑的可塑性有关, 即神经功能损伤后, 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上具有代偿和重组能力。研究表明, 功能再训练可使感受器接受的传入性冲动促进大脑皮质功能的可塑性发展, 使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3]。神经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 单纯药物治疗则难以做到。

本文表明, 早期康复介入对防治脑血管病患肢痉挛性瘫痪、促进运动功能尽早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非常重要, 疗效优于单纯神经内科治疗。因此建议将早期康复介入治疗作为脑血管病的常规治疗手段。

摘要: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介入对脑梗死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的影响。方法 将165例急性发病、首次住院的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 (85例) 和对照组 (80例) , 均接受脑血管病常规药物治疗, 康复组同时行早期康复治疗。比较2组Fugl-Meyer运动功能 (FMA) 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 2组治疗前后比较, 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好转和提高;康复组治疗后FMA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结论 早期康复介入对脑梗死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及提高ADL能力疗效显著, 优于单纯神经内科常规治疗。

关键词:脑梗死偏瘫,早期康复介入

参考文献

[1]繆鸿石, 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6:9-165.

[2]李红玲, 贾子善, 宋立欣, 等.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杂志, 1998, 80 (2) :109-112.

早期介入及前期物业管理服务内容 篇5

早期介入及前期物业管理服务的具体内容可参照相关章节。在制订此部分内容的方案时,需要依据物业的实际情况和工程进度、存在的隐患或问题进行编制,并对工作计划进行合理安排,使方案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物业管理在早期介人和前期物业管理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如在物业项目的管理方案中,早期介入及前期管理方案的内容主要包括物业管理前期介人工作流程、施工期物业管理工作、设施设备调试期物业管理、项目竣工验收及接管验收期物业管理、其他前期准备工作、人驻准备预案、二次装修管理、物业接管工作进度计划、后续工

程的前期介入管理等。

8.常规物业管理服务综述

在编制常规物业管理服务综述中需要把握的重点是将各项管理服务内容的工作要求、重点、运行管理及应急方案、计划等进行详细阐述,对于招标人或招标物业有特殊性服务需求的要进行突出的描述。

如某物业项目,招标人在招标文件中要求投标企业将常规物业管理服务需求内容中房屋及共用设施管理、机电设施设备管理、安全管理、绿化管理、清洁管理进行分项阐述,并对重大活动等项目列出详细的实施方案。在此项目的物业管理方案中,房屋及公用设施的管理包括管理重点和维护养护范围、标准、计划、实施细则等内容;机电设施设备管理包括前期介入管理、日常运行维护管理措施及运作程序、紧急故障的处理等内容;安全管理包括交通及车辆的管理、消防管理、保密管理、安全维护管理、紧急事件的处理等内容;重大活动的实施方案等内容。

早期介入的内容

(一)可行性研究阶段

1.内容

(1)根据物业建设及目标客户群的定位确定物业管理的模式;

(2)根据规划和配套确定物业管理服务的基本内容;

(3)根据目标客户情况确定物业管理服务的总体服务质量标准;

(4)根据物业管理成本初步确定物业管理服务费的收费标准;

(5)设计与客户目标相一致并具备合理性能价格比的物业管理框架性方案。

2.方法和要点

(1)组织物业管理专业人员向建设单位提供专业咨询意见,同时对未来的物业管理进行总体策划。

(2)除对物业档次定位外,还应考虑物业的使用成本。

(3)选用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策划能力强的管理人员承担项目管理工作。

【案例】物业项目的基本情况同上例。在该项目的论证阶段,物业管理企业就参与了工作,并就该物业的市场定位、物业管理的基本思路和框架、物业管理的运作模式提供了专业意见,得到了建设单位的采纳,具体内容如下:

(1)考虑到整个工程项目的状况,第一期消费者的定位是当地中低收入阶层,在项目规划上除合理控制建设成本外,还考虑到降低物业管理成本。按此思路,物业管理公司建议适当降低第一期的绿化率,并选择稍便宜的设施设备。由于第二期、第三期的市场定位为当地中高收入阶层,因此在后续开发建设过程中应逐步提高绿化率,并相应提升设施设备选型配置档次。

(2)对项目的配套设施建设提出意见,重点是提出配套设施的布局方案,使得小区的布局既方便未来业主的使用又避免对业主的生活产生影响和干扰。

(3)提出了人车分流的概念,这在该地属于新的提法,也成为以后项目销售的亮点。

(4)确定了物业管理早期介入和前期物业管理的时间、方式和工作内容,明确了各配合方之间信息沟通的渠道,确定了分阶段物业管理的目标和要求。

实践证明,这几条意见和建议对建设单位非常有益,能够帮助建设单位更加准确地进行市场定位,提高了项目的性能价格比。第一期销售的良好业绩就是证明。

(二)规划设计阶段

1.内容

(1)就物业的结构布局、功能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2)就物业环境及配套设施的合理性、适应性提出意见或建议;

(3)提供设施设备的设置、选型及服务方面的改进意见;

(4)就物业管理用房、社区活动场所等公共配套建筑、设施、场地的设置、要求等提出意见。

2.方法和要点

(1)参与有关规划设计的讨论会,并从使用、维护、管理、经营以及未来功能的调整和物业保值、增值等角度,对设计方案提出意见或建议。

(2)帮助建设单位优化设计或从使用维护等角度上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使项目在总体上更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有利于促进项目的成功,降低开发风险。设计上的预见性可以减少后续的更改和调整,为建设单位节约投资。

(3)从确定的目标客户的角度考虑问题。在设计上,比较物业建设、使用、维护的成本与目标客户的需求及经济承受力,使业主、建设单位与物业管理企业的目标利益相统一。

(4)要贯彻可行性研究阶段所确定的物业管理总体规划的内容和思路,保证总体思路的一致性、连贯性和持续性。

(5)对于分期开发的物业项目,对共用配套设施设备和环境等方面的配置在各期之间的过渡性安排提供协调意见。

【案例】物业项目的基本情况同上例。在规划设计阶段,物业管理企业参与了多次论证会,就规划方案提出了多项建议,并得到建设单位的采纳,受到建设单位和业主的好评。建议的具体内容如下:

(1)考虑到项目较大,且为分期开发,在设计方案时,建议采用分组团的布局,且各组团相对独立和封闭。这样对不同组团就能按服务对象的特点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确定不同的收费标准,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2)对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商业配套设施的建设、中心会所及休闲区域的布局、会所功能的设置、幼儿园的设置等提供了主导性意见。由于物业管理企业在实际运作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所以实施后深得建设单位和业主的好评。

(3)物业管理的基础条件,如管理办公用房以及物业管理企业员工宿舍、食堂、休息室、仓库和清洁车停放场地等,在规划设计时就得以落实。

(4)根据前期物业管理总体策划方案的思路,制订了详细的物业管理方案,确定了实施进度表,包括人员的编制及招聘、培训计划、费用测算等,这些都得到了建设单位的支持和认可。

(三)建设阶段

1.内容

(1)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就施工中发现的问题共同商榷,及时提出并落实整改方案。

(2)配合设备安装,确保安装质量。

(3)对内外装修方式、用料及工艺等从物业管理的角度提出意见。

(4)熟悉并记录基础及隐蔽工程、管线的铺设情况,特别注意那些在设计资料或常规竣工资料中未反映的内容。

2.方法和要点

(1)派出工程技术人员进驻现场,对工程进行观察、了解、记录,并就有关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2)仔细做好现场记录,既为今后的物业管理提供资料,也为将来处理质量问题提供重要依据。

(3)物业管理企业不是建设监理单位,要注意介入的方式方法,既要对质量持认真的态度,又不能影响正常的施工、监理工作。

【案例】物业项目的基本情况同上例。在建设阶段,物业管理企业跟踪了整个过程,参与了多次专题讨论会,提出改进意见(其中一次就提出了18项整改意见),这些意见大部分都在建设中予以采纳。典型的内容如下:

(1)对生活垃圾的收集、清运和处理方式提出了具体要求。确定了垃圾桶的规格、数量和放置位置,提供了垃圾场地设计方案,要点是采用瓷片砖地面、配备清洗水源和污水集排设施。

(2)提供了单元门的安装意见。既便于安装可视对讲系统,又便于安装信报箱,还注意到美观实用和便于维修。

(3)在进行绿化带施工时,事先考虑灌溉管道的铺设。

(4)在施工过程中发现部分室外基础工程质量不好,而该区属填海区,易发生不均匀沉降,导致此处的埋地管网发生断裂,因此建议重新施工。

(5)安排机电技术人员全程跟踪机电设施设备的安装,累计提出了200余项改进意见。

(6)提请建设单位留下一部分特殊的装饰材料(彩色地砖、镀膜玻璃、涂料等),以便于将来的维修和更换。

(7)为前期物业管理做准备工作。陆续招聘物业管理企业员工并进行培训,组织编写各类管理服务文件和规章制度,准备业主入住资料等。

(8)协助建设单位同供电公司、自来水公司、煤气公司等城市公共事业单位协商移交相应设施设备事宜,暂不能移交的则事先确定委托管理方式及收费标准。

(四)销售阶段

1.内容

(1)完成物业管理方案及实施进度表;

(2)拟定物业管理的公共管理制度;

(3)拟定各项费用的收费标准及收费办法,必要时履行各种报批手续;

(4)对销售人员提供必要的物业管理基本知识培训;

(5)派出现场咨询人员,在售楼现场为客户提供物业管理咨询服务;

(6)将全部早期介入所形成的记录、方案、图纸等资料,整理后归入物业管理档案。

2.方法和要点

(1)准确全面展示未来物业管理服务内容。有关物业管理的宣传及承诺,包括各类公共管理制度,一定要符合法规,同时要实事求是。在销售物业时应根据物业管理的整体策划和方案进行,不应为了促销而夸大其辞,更不能作出不切实际的承诺。

(2)征询业主对物业管理服务需求意见,并进行整理,以此作为前期物业管理服务方案的制订和修正依据。

【案例】物业项目的基本情况同上例。其在销售阶段的介入内容为:

(1)在销售前,整理并全面完成物业管理方案,将各项应使购房业主了解的内容,以书面文件的形式纳入有关《公约》、《协议》中;

(2)在销售前对售楼人员进行物业管理培训,使他们对物业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对将来该小区的物业管理内容和模式有统一的理解;

(3)在售楼现场安排专职的物业管理咨询人员,接受购房者的咨询;

(4)为使业主或未来业主对物业管理有所了解,在销售时,就在售楼处、样板房等处展开规范的物业管理工作(如清洁、绿化、安全保护等),使业主对物业管理有良好的印象。

(五)竣工验收阶段

竣工验收是指工程全部建成后为检查工程质量而进行的一项工作程序。按照国家建设部关于建设工程质量控制的有关规定,任何建设工程在竣工后都必须进行竣工验收。

1.内容

这一阶段的介入内容主要是参与竣工验收。在各单项工程完工后,参与单项工程竣工验收;在分期建设的工程完工后,参与分期竣工验收;在工程全面竣工后,参与综合竣工验收。

2.方法和要点

早期介入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老年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62例, 按照数字随机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31例, 其中男21例, 女10例, 年龄在40~75岁, 平均年龄 (57.3±5.6) 岁;左侧偏瘫17例, 右侧偏瘫14例;脑出血9例, 脑梗死22例;对照组31例, 其中男22例, 女9例, 年龄在41~74岁, 平均年龄 (56.9±5.5) 岁;左侧偏瘫18例, 右侧偏瘫13例;脑出血8例, 脑梗死2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偏瘫患侧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常规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待患者稳定康复后, 指导患者进行运动、活动能力等康复锻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 加用早期康复介入, 对患者采取Bobath康复治疗, 4周为1个疗程, 每周休息2 d, 进行早期康复介入5 d, 每天1~2次, 每次45~60 min, 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早期康复介入方法, 分为卧床期和康复期, (1) 卧床期:患者若是卧床, 需要加强体位的变化,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定时翻身, 可以避免压疮、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保持良好的卧床体位, 可以避免痉挛发生, 最好采取俯卧、侧卧、仰卧等拮抗体位, 可以避免肌肉痉挛, 需要尽量减少仰卧位的发生。体位更换要保持2~3 h变换1次, 可以鼓励患者尽量选择侧卧位, 减少仰卧位, 可以由卧位缓缓锻炼变为坐位。关节锻炼要进行主动运动及被动运动, 在床边进行被动运动, 每天2~5次, 每次重复10次, 由上至下, 从大关节开始, 循序渐进至小关节锻炼。早期的坐位、平衡训练均对患者的康复有好处, 开始需要由他人的帮助下开始坐起, 直至可以自己坐起为止, 在床边可以直腿坐位, 或者屈膝坐位。保持自己每天进行床上锻炼, 主要包括卧位变换、躯干活动、搭桥、移动及翻身等床上锻炼。 (2) 恢复期:需要进行髋关节稳定性、平衡坐位、上下楼梯、强化肌力、步行、基本动作、重心移动等锻炼。同时进行入厕、个人卫生、进食等日常生活能力锻炼。可以先从健康的一侧开始协助患侧锻炼, 且由医护人员, 或者家属的陪同下进行锻炼, 锻炼强度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而定。可以配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 对患者的偏瘫患肢进行刺激, 电极放在患者的运动点上, 上肢一般选择伸肌运动点、外旋肌运动点, 下肢一般选择屈肌运动点、踝背屈运动点, 在治疗的同时, 根据患者的情况改变运动点, 电流的强度要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不同而设, 每天2次, 每次30 min, 15 d为1个疗程。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 采取Fugl-Meyer指数评分对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定, 采取Barthel指数评分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2结果

两组治疗前Fugl-Meyer指数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治疗后Fugl-Meyer指数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治疗,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后Fugl-Meyer指数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脑卒中在目前的医疗条件下多可以康复, 并且现代理论支持早期的康复训练对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有很大影响, 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亦是如此, 因此脑卒中的早期康复训练逐渐受到重视。大脑重组理论和大脑具有可塑性的理论是支持早期康复训练的理论基础[2,3]。最后患者参与的功能训练是经过医护人员研究的针对性训练方案, 根据患者年龄、受损程度、身体情况制定的训练方案十分适合患者, 也避免了训练方式不当引起的脑损害加重。

本研究结果中显示, 观察组治疗后的Fugl-Meyer指数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说明本研究中所采用的早期康复介入具有高度可行性, 可以显著的促进患者恢复, 降低卒中致残率, 并且减少脑卒中后遗症的发生, 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 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观察老年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介入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62例, 按照数字随机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常规护理, 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 加用早期康复介入, 比较两组临床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Fugl-Meyer指数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治疗,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后Fugl-Meyer指数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老年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早期康复介入效果显著, 可确切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关键词:老年,急性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介入

参考文献

[1]温景峰, 王晓强, 张淑伟, 等.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介入与并发症关系的临床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3, 12 (4) :293-294.

[2]杜玉光.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5 (6) :57-58.

早期介入 篇7

下肢静脉血栓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根据静脉血栓形成理论, 一般认为有3种诱发因素[1]:血流缓慢血粘稠度增加、静脉内膜损伤;高血糖状态可使微血管前阻力下降、后阻力升高;血流缓慢, 微循环淤滞, 组织缺氧。尤其是脑卒中病人, 由于其特殊的病变特点而卧床制动, 进食、水量减少。下肢静脉血管易被一些小的血栓塞住, 导致血液回流不畅。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等不同程度的症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选用2008年5~12月在院治疗的病人100例。全部病例均经临床诊断及CT检查, 符合脑卒中临床诊断标准。患者平均年令65岁, 其中男性64例, 女性36例, 均为肢体瘫痪的卧床病人。随机分为2组:预防干预组50例;对照组50例。2组病种与基本情况基本相似, 有可比性。数据统计按统计学标准完成。

1.2 方法

1.2.1 预防干预组 (1) 康复训练主要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功能训练、吞咽功能训练。其中, 肢体功能训练包括关节活动、体位转移及坐、站立位的训练, 行走及平衡功能的训练。卧床病人针对患肢进行被动活动, 主要采用关节活动, 方法:每日2次, 每次40min, 其主要工作均由专业康复师完成。如:髋关节伸展:病人双手叉握, 健侧卧位, 双肘前伸, 膝关节屈曲。康复师坐于床边, 以腰部顶住病人臀部, 一手托住患者膝关节, 一手托住足跟, 水平向床外活动, 完成其髋关节伸展等下肢伸展、关节旋转活动。其目的是加强下肢活动, 以增加下肢的静脉回流速度。 (2) 责任护士加强心理护理和疏导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 每日给病人2h翻身1次, 主动按摩肢体, 并做膝、踝及趾关节的伸屈活动及举腿等活动。活动时应使病人处于舒适体位, 关节被动活动的顺序应从近端至远端, 关节被动活动时应固定或支托好肢体, 以便充分活动肢体远端。 (3) 肢体可活动的患者, 如有静脉曲张, 必要时可穿上弹力长袜, 连续2周或到病人出院。 (4) 加强吞咽功能训练为保证每日足够的进水量, 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进食低脂、高纤维易消化食物, 避免血粘度增高, 造成血液淤滞。对进食、水困难的病人给予吞咽功能训练, 如:可采用冰块或用电动牙刷背面刺激病人的口唇和颊部, 从侧面向中间运动。利用振动和冰块摩擦刺激, 可以增强感觉并有助于面颊部张力的正常化, 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同时要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因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5) 干预组中有32例鼻饲患者, 均制定富有营养、低脂、清淡、高热量、高维生素食谱。将浓米汤、豆浆、牛奶及蔬菜汁, 用计算分贝灌入, 或5~6次混合奶1000~2000mL, 灌入食物以37~39℃为宜。 (6) 患肢的护理密切观察肢体皮温、色泽、水肿及足背静脉波动情况。患肢供血障碍, 局部压迫易引起缺血、缺氧。要注意保持床单的平整、清洁。及时更换污染的床单, 防止压疮。护士要避免患肢静脉穿刺, 穿刺时使用小针头, 尽量达到一次穿刺成功, 减少反复穿刺对血管机械性损伤。因瘫痪下肢静脉回流缓慢, 静脉应用的各种刺激性药物及高渗溶液长期滞留, 易损伤静脉内膜。勿在同一静脉反复穿刺。

1.2.2 对照组仅实施各类疾病的常规基础护理。

2 结果

2 周后对2组患者的下肢进行检查和评估。

对照组:有8例发生下肢水肿, 多普勒超声检查, 5例回报:下肢静脉血栓有效率84%。预防干预组:全部有效, 有效率100%。对皮温异常, 疼痛的患者, 明确临床诊断后按下肢静脉血栓护理常规护理, 并经临床治疗后好均好转出院。

3 讨论

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在临床多见, 其主要原因是病人长期卧床, 少动。尤其是脑卒中的病人, 由于其特殊的病变而卧床制动, 更是下肢静脉血栓发病的高危人群[2]。卧床病人下肢静脉血栓多发生于卧床1~2周内, 其主要原因如下。

3.1 脑卒中病变的基础病因所致

如病人有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糖尿病, 高血压等。

3.2 瘫痪肢体深静脉血液淤滞

瘫痪带给病人肢体活动受限、肌力及肌张力的改变, 使病人活动进一部受限, 使血液更加淤滞, 诱发其病变。

3.3 卧床病人进食、进水量减少或严重缺乏

其原因是:部分脑卒中病人发病后出现饮食、水返呛, 家属未掌握正确的喂食方法, 导致食水量的不足。

3.4

治疗中脱水剂的应用

3.5 反复穿刺造成血管内膜损伤

本次观察基于康复训练及指导为主题, 进行早期康复介入及护理干预。通过肢体、吞咽功能的被动训练及主动的肌肉按摩、合理的膳食, 加速患者的血液循环, 避免和预防患者患侧肢体的血液滞留和肌肉萎缩。达到了预防为主, 使下肢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大降低。减少了病人的痛苦, 降低了脑卒病人的肢体残损和残疾的程度, 从而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病人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相关因素, 利用康复理论, 制定相关的护理措施, 达到预防及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目的。方法对100例在院脑卒中病人分组进行护理。结果对照组:有8例发生下肢水肿, 多普勒超声检查, 5例回报:下肢静脉血栓, 有效率84%。预防干预组:全部有效, 有效率100%。

关键词:脑卒中,下肢静脉血栓,康复,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朱琳, 潘展霞.糖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 2009, 5 (5) :33.

早期介入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7月—2007年7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UAP患者62例, 男38例, 女24例, 年龄 (53.4±14.3) 岁。其中25例为PCI组, 37例为药物治疗组,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冠心病易患因素、心电图ST段缺血改变、UAP类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 包括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调脂药物、口服或静脉输注硝酸酯类药物。PCI组除常规药物治疗外, 尽早行介入治疗, 术前给予口服氯吡格雷300 mg, 术后口服75 mg, 每日1次维持。术后常规用低分子肝素抗凝3 d~5 d。

1.3 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

以Judkius法行冠状动脉造影, 选择狭窄部位最清晰的造影图像作对照, 以QCA方法测定血管参数, 以血管狭窄>50%为病变血管, 病变狭窄>70%则行介入治疗。以标准方法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 及支架植入术。手术成功标准:残余狭窄<30%和TIMI血流3级, 无手术期严重并发症, 如死亡或急性心肌梗死。

1.4 研究终点

纪录入院30 d内心脏事件 (包括AMI、猝死) 的发生率、症状缓解率、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

1.5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 结 果

PCI组25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发现有18例共30处靶病变, 植入28枚支架。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出现, 手术成功率100%。两组患者比较, 早期介入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降低30 d内心绞痛、AMI、猝死的发生, 缩短了症状缓解及住院时间 (P<0.05或P<0.01) 。详见表1。

3 讨 论

UAP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 是由于粥样斑块破裂伴血栓形成和血管收缩使心肌供血减少所致[1]。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脏猝死的患者1 900万, 其中70%死于不稳定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及相继发生血栓形成与心肌坏死。关于UAP是否应在急性期内行介入治疗以改善预后, 目前尚有争议, 但对于高危UAP, 单纯应用传统药物治疗方法很大程度上不能改善患者病情, 而进一步发展为心肌梗死或猝死的危险性高, 尽管介入治疗围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相对于稳定型心绞痛较高, 但及早介入治疗仍可使急性期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下降。本组研究结果表明, 与药物治疗组相比, UAP早期介入治疗可以迅速缓解心绞痛症状, 降低AMI和猝死的发生, 药物治疗组有4例患者发生了AMI, 2例患者发生猝死, 均发生在药物强化治疗过程中。早期介入治疗迅速开通了靶血管, 缓解心肌缺血, 从而缩短了住院时间, 减少患者痛苦。

总之, UAP尽早行PCI治疗, 同时辅以有效的抗凝、抗血小板、调脂等综合治疗, 近期疗效良好, 可减少心脏事件, 利于患者心脏功能早期恢复, 改善症状,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风险小, 安全可靠[2], 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摘要:目的评价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对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 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62例UAP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PCI组和药物治疗组。PCI组在联合强化药物治疗基础上, 尽早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术。药物治疗组单纯强化药物保守治疗。观察30d内心脏事件 (包括急性心肌梗死、猝死) 的发生率、症状缓解率、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天数等指标。结果与药物治疗组比较, PCI组30d内心脏事件 (急性心肌梗死、猝死) 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P<0.05或P<0.01) ;缩短了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 (P<0.01) 。结论早期PCI联合强化药物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近期疗效好, 风险小, 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关键词:心绞痛, 不稳定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脏事件

参考文献

[1]陈过伟.加强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治重要性的认识[J].新医学, 2004, 35 (9) :519.

早期介入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08 年1 月至2015 年1 月我院心内科所收集的8 例行心脏介入治疗并发心脏压塞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5 例, 女3 例, 年龄50~77 岁, 平均 (70±4) 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6 例, 缓慢性心律失常起搏治疗2例;手术中发生6 例, 术后1~3 h内发生2 例。8 例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且本组研究已经医院伦理文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早期识别标准

心脏介入并发心脏压塞识别依据包括:颈静脉怒张、胸痛、中心静脉压升高、奇脉, 经X线片透视检查显示, 患者心影有明显扩大, 心影内侧有有透亮环, 且外周搏动显著减弱, 超声心动图显示患者心包腔中存在液性暗区, 行心包穿刺引流治疗时, 无法引流出凝血液, 即可确诊其为心包出血。

1.2.2 护理措施

(1) 术中监护。护理人员要在术中密切监护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并及时向术者反馈其监护情况。同时, 护理人员要保持同患者的沟通, 认真倾听其对自身感受的主诉, 及时发现其心脏压塞症状。而一经发现心脏压塞, 要立即停止手术操作, 实施心包穿刺引流处理;

(2) 术后监护。护理人员要做好迟发型心脏压塞的预防准备工作, 其可发生于术后48h以内。患者回到病房后, 护理人员要严密监测其病情变化, 评估其生命体征、术中穿刺以及介入治疗的具体病情, 以此判断其病情, 为抢救治疗提供相关依据;

(3) 心包穿刺的引流护理。患者并发心脏压塞后需给予心包穿刺引流治疗, 护理人员要为患者解释心包穿刺过程、安全性以及必要性等, 缓解其心理压力, 同时提醒其相关注意事项, 如避免咳嗽、深呼吸等。心包穿刺前需进行心脏超声定位, 穿刺与引流过程要严格遵循无菌原则, 同时预防其引流管脱出。穿刺完毕后观察并记录患者引流液颜色、量等, 为拔管时间供应信息。同时要严格观察超声心动图变化, 并确保引流通畅。另外, 要预防管道堵塞和血管渗漏等情况。

2 结果

8 例患者通过护理人员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抢救护理, 抢救成功7 例, 死亡1 例。

3 讨论

心脏压塞是心脏介入治疗常见的并严重并发症之一, 可引发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 并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威胁[2]。而准确、及时的诊断其并发症, 并实施心包穿刺引流以及其他相应护理, 解除患者心脏压塞, 是抢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近几年来, 伴随心脏介入治疗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心脏压塞发生率也随之上升。因此, 医护人员要强化其防范意识, 给予患者有效护理以降低其心脏压塞发生率, 或者在患者并发心脏压塞时, 能够早期识别以争取抢救时间, 改善患者预后[3]。其中, 改善操作技巧是降低心脏压塞发生率的关键, 要求术者在继续拧电极或者导管操作时, 要耐心认真、动作轻柔, 不可盲目进入球囊或者扩张导管[4]。尤其是对于完全闭塞和血管迂曲患者, 其心脏压塞并发率更高。同时要求护理人员保持高度警惕, 耐心倾听患者主诉, 并及时提醒手术医生。

综上所述, 对于行心脏介入并发心脏压塞的患者需进行早期识别, 并完善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护理干预, 及时解除患者心脏压塞症状, 提高心脏压塞的抢救成功率。

摘要:目的:探讨心脏介入并发心脏压塞的早期识别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行心脏介入治疗并发心脏压塞的患者8例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其早期临床表现并实施护理干预。结果:抢救成功7例, 死亡1例。结论:护理人员应严格掌握心脏压塞的早期临床表现, 并给予有效护理干预, 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心脏介入,心脏压塞,早期识别,护理

参考文献

[1]王平正.体外循环术后并发急性心脏压塞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医刊.2015, 42 (2) :99-100.

[2]王静, 王素霞, 田大静, 等.高龄和低龄患者心导管介入术血管并发症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 25 (3) :236-237.

[3]叶祺, 吴红心, 王月平, 等.心脏介入治疗患者并发心脏压塞的早期识别与抢救护理[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2, 1 (51) :93-95.

早期介入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88例脑动脉瘤破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CT与DSA诊断确诊,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4例。观察组44例患者中, 男24例, 女20例, 年龄43~72岁, 平均 (55.1±4.2) 岁;动脉瘤平均直径为 (9.5±4.3) mm;Hunt-Hess分级:Ⅰ级7例, Ⅱ级21例, Ⅲ级13例, Ⅳ级2例, Ⅴ级1例;对照组44例患者中, 男25例, 女19例, 年龄42~73岁, 平均 (55.3±4.4) 岁;动脉瘤平均直径为 (9.3±4.2) mm;Hunt-Hess分级:Ⅰ级8例, Ⅱ级20例, Ⅲ级12例, Ⅳ级3例, Ⅴ级1例。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疾病, 且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动脉瘤直径及分级等一般资料根据统计学分析,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介入栓塞治疗。观察组给予早期介入治疗, 在发病72 h内治疗;对照组给予晚期介入治疗, 超过发病72 h后治疗。介入治疗方法:患者取仰卧位, 给予气管插管全麻, 将股动脉作为穿刺点, 充分暴露穿刺点。在股动脉进行穿刺, 将6F动脉鞘置入, 利用DSA动脉造影来掌握患者动脉瘤位置、大小及形状等。替换导丝将造影管拔出, 将引导管插入, 经引导管将塑性微导管穿入患者颅内动脉瘤中外三分之一位置, 在透视下将电解可脱性弹簧圈塞于患者动脉腔内。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术后对患者随访半年,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所有患者均进行DSA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检查。动脉瘤栓塞为100%, 可视为完全栓塞;栓塞为90%~100%, 可视为次完全栓塞;栓塞小于80%, 可视为部分栓塞;其余为栓塞失败[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栓塞效果比较

观察组完全栓塞率8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 次完全栓塞率9.1%和部分栓塞率2.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3%和15.9%,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例 (%)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出现脑积水1例, 血管痉挛1例, 缺血性脑梗塞1例, 动脉瘤再次破裂1例, 复发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1.4%;对照组出现脑积水4例, 血管痉挛2例, 缺血性脑梗塞3例, 动脉瘤再次破裂5例, 复发2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36.4%,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7.5679, P=0.0059) 。

3 讨论

脑动脉瘤是临床常见疾病, 多出现在中老年人群中, 具有致残率高及死亡率高的特点, 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极大。脑动脉瘤破裂可造成患者颅内血流因动脉压作用的影响进入其蛛网膜下腔, 对脊液的正常流动可造成严重影响, 最终出现急性脑积水, 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往临床常用手术夹闭方式治疗, 该治疗方式手术操作复杂、对机体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发生高, 特别是在治疗深部位动脉瘤中临床疗效不佳, 且手术风险较高, 因此临床应用范围有限。

近年来, 随着栓塞技术的不断提高, 适应证也不断扩大, 逐渐应用在脑动脉瘤治疗中, 且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具有疗效确切、对机体创伤小且预后效果佳的优点。传统开颅夹闭治疗中, 因难以清楚掌握患者动脉瘤具体位置、大小等, 手术风险较高。介入栓塞技术是微创技术发展下的产物, 采用微创手术入路, 并在DSA辅助下, 可清楚掌握患者脑动脉瘤位置、大小及形状, 可视性更强, 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且微创手术入路减少了对患者机体损伤, 安全性更高。约有90%的脑动脉瘤患者均可以采用介入栓塞技术进行治疗, 不仅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 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并发症发生, 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栓塞技术在脑动脉瘤破裂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范围, 得到了临床医生及患者的认可, 但何时进行介入治疗又成为了临床医生面临的新问题。给予脑动脉瘤破裂患者介入治疗, 主要目的是为了尽快将瘤腔夹闭, 并将其排除血液循环外, 改善患者临床症状[3]。根据临床经验得知, 患者在发病72 h内给予介入治疗 (早期介入) 与发病72 h后介入治疗 (晚期介入) , 其治疗效果有一定差异性。给予患者早期介入治疗, 不仅临床疗效更高, 其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降低, 这主要与患者脑动脉瘤破裂3 d后出现脑血管痉挛有密切关系[4]。另外, 脑动脉瘤患者一般在首次发病2周内再次发生出血事件, 且通常在发病3 d后发生血管痉挛, 并在发病1周到达顶峰, 痉挛血管不仅可引发多种并发症发生, 且对导管的插入及肿瘤大小的判断也有一定影响, 加大了治疗难度, 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给予脑动脉瘤破裂患者早期介入治疗, 临床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 观察组完全栓塞率8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 次完全栓塞率9.1%和部分栓塞率2.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3%和15.9%,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4%, 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6.4%,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7.5679, P=0.0059) 。因此, 早期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疗效显著, 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治疗安全性高,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摘要:目的:分析早期介入治疗对脑动脉瘤破裂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88例脑动脉瘤破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4例。观察组给予早期介入治疗, 对照组给予晚期介入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栓塞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完全栓塞率8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 次完全栓塞率9.1%和部分栓塞率2.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3%和15.9%,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4%, 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6.4%,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7.5679, P=0.0059) 。结论:给予脑动脉瘤破裂患者早期介入治疗, 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早期,介入治疗,脑动脉瘤破裂

参考文献

[1]黄赛, 姜洪, 林胤言.早期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疗效研究[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4, 35 (2) :48-50.

[2]刘海鹏.早期介入治疗在颅内动脉瘤破裂治疗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4, 17 (3) :400-402.

[3]谭民轩.早期介入治疗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广州医药, 2014, 45 (1) :59-60.

上一篇:养老保险人力管理应用下一篇:现浇箱梁张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