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

2024-07-01

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精选十篇)

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 篇1

《辞海》中对于“文学”的解释是这样的: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古今中外, 文学作品被认为是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或文献。在当代, “文学”专指通过语言来塑造形象和反映社会现状的文字以期表达作者个人的思想感情。文学是一门抽象艺术, 或者可以称它为语言艺术。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可以被称作文学名著, 文学名著要求文学作品必须是受大众推崇的, 意思就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且能够历久弥新的被人们传送流传下来的才能被称为文学名著。综上所述, 文学名著指具备文学性的同时也具备审美特征且被广为流传经久不衰的文学作品。

二初中语文文学名著的阅读现状

1. 名著教学中教师存在的问题

第一, 教学目的单一。一般来讲, 学校管理人员对文学名著阅读的重要性没有真正认识, 学校的语文教学方案, 也不会将阅读文学名著体现到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中。教师对于教学目的认识比较单一, 较少考虑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例如, 语文教师讲解《威尼斯商人》这篇文章时, 教学目的仅限于文学常识、人物的语言特色、人物关系等, 缺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体现的文学精神。

第二, 教学内容片面。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传达知识的总称, 我国当今的语文课程教学, 教师较多注重课本知识的讲解, 过于依赖教科书, 教师教学易脱离原著宗旨, 只注重书上已有的内容, 不注重引导学生对于整篇文章的阅读, 造成初中生各种不良阅读习惯的出现。多数会造成学生出现快餐式的名著阅读形式, 导致文学名著丧失其存在的意义, 成为学生为应付考试或课堂的工具。

第三, 教学观念陈旧。教师的教学观念指教师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整体把握和认识, 体现了教师对课程教学本质的理解。据调查, 许多语文教师教学形式仅限于对教科书上文章重复讲解, 缺乏创新式讲解。面对不同学生不同时代, 讲解也都归于千篇一律。个别教师自认为自己熟知课本内容, 无需充分备课, 因此影响了语文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 出现课堂内容安排不合理, 教师思路混乱的状况。

第四, 教学方法古板。素质教育讲究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但具体调查中我们发现, 初中语文老师的主要教课方式为个人讲授, 教师上面讲, 学生下面听, 教师的角色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部分教师采用媒体教学法, 将教学内容通过大屏幕放映形式传达给学生, 达不到辅助教学效果的同时还没能把课堂交给学生。课程讨论的方式极少出现, 长期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使初中生产生厌学情绪, 抵触阅读。

2. 名著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

第一, 对阅读缺乏兴趣。初中生对读书兴趣较低, 有几点原因: (1) 数字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 诸多的大众传媒取代了传统阅读方式, 网络游戏成为部分初中生的主要追求。即使文学名著改编成电影展现给初中生, 也达不到文学名著阅读的效果, 无法填充学生的精神世界。 (2) 各式各样的书籍不断泛滥, 给初中生造成阅读障碍, 无从下手。看到大量的书籍, 势必会出现厌恶心理和逆反情绪。

第二, 阅读量较少。教师单一的授课方式导致学生学习的片面性, 学生的阅读主要集中于课本阅读。而且学生只有在教师硬性要求下才会进行阅读记忆, 阅读效果差强人意。加之大量培训机构占据初中生业余时间, 导致初中生缺乏足够的时间进行文学名著阅读, 阻碍了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思索和消化。

第三, 不善于思索。据调查, 大多数初中生存在一定程度的阅读障碍, 诸多学生对名著的语句和段落不理解, 针对这种情况多数学生选择跳过或者自己联想, 从而造成学生理解文学名著时出现障碍。所以初中生局限于阅读障碍的限制, 没有真正做到文学作品的阅读, 更不能进行深入思考, 无法提升自己的创新精神和思想品德。

三初中语文文学名著教学的建议

1. 针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第一, 深化教学目的。教师在设置教学目的的时候, 需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文学作品进行细化深入的研究, 设置全面的教学目标。针对文化知识层面主要传授学生三个主要教学目标: (1) 与文本相关的文学知识; (2) 文中出现的疑难字词句理解; (3) 总结文本的主要情节。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名著阅读的理解程度, 同时提高了学生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方式, 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二, 加深文本内容理解程度。首先教师应提高自我的文本意识的培养, 通过对文章的细化阅读和认真思考, 更加透彻地领悟文学作品的主旨思想, 更透彻地给学生讲授文本中心思想,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 初中语文课本大多是节选名著代表性的一小部分, 如果学生不进行整篇文本的阅读, 很难理解文学作品的主要精神, 仅仅是对课本知识的熟悉。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 对文本的理解受到多方面影响, 因此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要进行正确的引导,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主旨和精神表达。

第三, 转变教学观念。指导思想决定教学效果, 教师为提升文学名著教学, 需以转变自我的文学认识为前提。教师要了解文学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抛弃传统古板的教学理念, 使学生体会阅读的乐趣。教师转变教学思想的第一步应从突破教科书的框架出发, 明确自我对文学名著的认知, 通读文学作品, 对文学作品不断研究加深对其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 设计多样的教学方法。素质教育区别于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方式单一的教学法, 教师应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方式找到适合语文文学作品阅读的教学方法。素质教育讲究的是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性, 旨在着重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具有引导学生思考的创新手段, 通过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同时对学生施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 以达到提高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

2. 针对学生学习问题的建议

第一, 培养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初中语文教师为提高学生的文学名著阅读能力, 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 准备不同类型的课堂导言; (2) 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3) 开发学生的课外活动; (4) 设计多样的阅读指导方式。例如, 教授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读方式, 品读能够培养学生阅读的审美能力, 学生通过品读能够体会文章中重点词句的应用, 从而达到陶冶自我情操的目的。

第二, 增加阅读数量。社会环境影响了学生对文学著作的阅读数量, 阅读数量对于学生人文学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提高学生的阅读量要求教师从下面几点出发:首先, 教师可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寒暑假阅读课本中提到的文学作品通文, 保证学生的阅读量。其次, 教师应举行班级小型阅读比赛, 竞争给学生增加阅读动力和积极性, 促进学生阅读量的完成。

第三, 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初中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养成是极其重要的, 死读书和读死书是新的教育形式不支持的阅读方式。发散性思维要求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观点, 教师帮助学生形成与文章相关的观点, 短时间内促进学生思维速度的提升和创新思维的养成。当学生读书遇到瓶颈时, 教师应适当点拨, 培养学生另辟蹊径的思考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对知识的扩展同时锻炼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

四结论

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思考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语文课堂作为初中生对文学作品理解的主要渠道, 教师应采用多种有效方式对学生进行深入引导和指导, 最终提升学生从文学角度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夏春.浅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的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 2014 (S3)

[2]杜丽娜.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有效途径初探[J].学周刊, 2012 (16)

[3]曲阳.初中语文名著导读课不可“小觑”[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7)

[4]李佩芬.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现状及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 2013 (5)

[5]张海彦、周正梅.初中名著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3 (9) :50~52

初中语文名著导读答案 篇2

九年级名著导读答案:

1、①《水浒》②武松、鲁智深、林聪、杨志、李逵等

③鲁智深为了救金家父女三拳打死镇关西,并拿钱财给金家父女路费逃生。可见他具有见义勇为,嫉恶如仇,扶危济困,爱憎分明,仗义疏财,慷慨大方性格特征。

2、①傅雷《傅雷家书》②傅雷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爱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对亲人(主要是儿子)对祖国无私的热爱。

3、①《格列佛游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和马国等地。

②简·爱罗切斯特

③《谈美》

④泰戈尔《吉檀迦利》、《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采果集》等

八年级名著导读训练题答案

1、《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藤野先生》

2、例如:(1)《阿长与<山海经>》写除夕夜长妈妈教少年鲁迅如何吃福橘、如何讲“吉利话”和元旦清晨等待鲁迅“恭喜”的情景,表现得活灵活现。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老先生大声朗读文章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寥寥几笔,把老先生那种痴迷入神的情态,表现得惟妙惟肖。

3、《骆驼祥子》祥子三三虎妞小福子例如:祥子是一个年轻健壮的农民,忠厚善良,勤劳朴实,沉默寡言,坚忍要强

4、奥斯特洛夫斯基保尔朱赫来

5、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6、(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

(2)例如:自我献身精神、坚定不移信念、顽强坚韧意志等《在暴风雨中诞生》又叫《暴风雨的儿女》,7、王羲之《兰亭集序》

1、《托尔斯泰传》、《米开朗琪罗传》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

2、例如:贝多芬不仅身材矮小,容貌丑陋,而且一直患有重病,后来发展到耳朵失聪。可是这位自尊心极强的音乐家仍然相信,“谁也无法战胜我,我要死死握住命运的咽喉。”他凭着超凡的毅力和奋斗精神,从事音乐的创作,写出《第九交响曲》等传世之作。

3、法国儒勒·凡尔纳“现代科学幻想小说的之父”阿罗纳斯“鹦鹉螺号”

4、(1)示例:海底世界充满异国风情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科幻小说往往也是科学研究基础上的的推理和预言。

(2)海底潜艇,人类登月、太空飞行都已成现实。

(3)科幻小说往往也是科学研究基础上的的推理和预言。

5猪八戒 孙悟空沙和尚唐僧吴承恩

6、孙悟空 猪八戒沙和尚白骨精、天宫、美猴王、芭蕉扇

7、例如:孙悟空热爱自由、勇于反抗见恶必除、除恶务尽等

猪八戒好吃贪色、喜爱财礼能劳动,却极懒惰生性憨直等

七年级名著导读答案:

一、冰心泰戈尔母爱与童真大自然孤芳自赏

二、《伊索寓言》

①勤劳致富。(生活不要依赖别人,要用自己的双手去耕耘。)

②善于教育。(父亲临终前善意的说谎,使儿子们有了意外的收获。)

龟兔赛跑、狼来了、农夫和蛇、狐狸和狗等

三、《童年》

1、《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2、阿廖沙“我”(阿廖沙)、外祖母、外祖父、舅舅。

3、天真烂漫、光明、善良、人性的光芒、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四、《鲁宾孙漂流记》

1、2、(略)

3、4、英国 笛福

五、《昆虫记》昆虫的史诗讲昆虫生活

六、1、能答出人物、作品,联系人物的思想性格谈交朋友的理由。

2、(1)倡导人们多多阅读经典名著。(2)、示例:那种很正经的文学名著,书太厚,文字太多,我们没时间也没兴趣读。而这种书有图画,又搞笑,要有意思得多。

意思大约一致即可。

(3)答案略。符合所选名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或人物形象特点,语言表达清楚即可。

初中语文名著导读课堂教学浅探 篇3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名著导读 课堂教学

“名著导读”走进新教材,不仅成为中考语文的考查内容,而且学生能与经典对话,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操。引导学生从品读文学经典来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已成为当今语文教育的一大趋势。然而“名著导读”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还需在该教学环节上加以改进。

一、“名著导读”教学现状分析

1.教师方面

新教材中的“名著导读”,为教师的“名著导读”教学和学生的名著阅读提供了直接凭借,教师可以通过教材引导学生认真品读名著。可在实际教学中,导读现状却不尽如人意。(1)教学的功利性。在应试教育和中考压力的影响下,有些教师为了能够替学生节省时间,以自己的咀嚼代替学生的阅读,把名著制成“压缩饼干”喂给学生,把初中阶段必读的十几部名著浓缩为一张讲义,分别从主要内容、阅读感受、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几个方面阐述。学生只要把讲义上的内容背出来,就可轻松应对考试。(2)教学的随意性。由于“名著导读”教学不像课内阅读教学,广大教师有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有很多可供参考的教学资料,也不像课内阅读教学具有可控性。因此,很多教师在组织“名著导读”教学前,没有认真制订好计划,设计好教学的目标、内容与方法,使“名著导读”的教学流于形式,达不到期望效果。

2.学生方面

当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并不乐观。他们在课外阅读上还存在不少误区:偏“食”,猎奇,求速。另外,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还很不足。(1)阅读的功利性。“快餐文化”占据了他们的阅读视野,他们只看缩写本,只看“名著简介”,甚至只看老师整理出来的讲义。(2)阅读的低俗性。在整个社会浮躁心态的影响下,很多学生难以静下心来阅读一两本名著。他们大多专注于阅读那些插图丰富、情节轻松、思想浅近的易读书刊,而不愿意亲近那些思想丰厚,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挑战性的名著作品。

二、“名著导读”教学策略研究

新教材中“名著导读”栏目的设置,意在引导一种健康、理性的阅读风气,在学生心智成长的道路上,以世界文化名著来丰富他们的语言与人文精神。而我们语文教师借“名著导读”的教学指导,也意在突破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困境,让他们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按照初中生的知识水平与生活阅历,“导读”教学应该通过教师的“导”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真正走进名著、喜欢上名著;通过教师的“导”来授予学生一些最基本的阅读技能和阅读方法;通过教师的“导”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1.通过名著简介激发阅读兴趣

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直接有效的动力,也是阅读名著的前提。学生没有兴趣的阅读只是敷衍了事,收不到什么阅读效果。如许多学生对鲁迅的作品提不起兴趣,显然与鲁迅的思想、作品的风格和作品创作时代背景等因素有关。可是,如果教师能深入浅出,生动地介绍鲁迅的相关背景,就会大大拉近学生与大师心灵上的距离,从而让学生愿意去读。一旦学生产生了阅读兴趣,“名著导读”的教学将会变得容易很多。

2.通过片段传授阅读方法

通过精彩片段赏析,师生不仅能分享彼此的阅读感受,而且学生可以在这轻松愉悦的情景中获得文学的滋养和熏陶。《家》是巴金的代表作,巴金通过一系列矛盾冲突成功地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如:鸣凤投湖,觉民抗婚,捉鬼闹房,瑞珏身亡,觉慧出走。这一点很值得学生阅读学习。教师可以选取某一片段,进行课堂阅读,剖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另外,还应该在阅读后做些适当的笔记,丰富学生的积累,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3.在阅读中培养思考能力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系统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审美概念——涵泳品味。朱熹有“虚心涵泳,切已省察”的整体阅读法则。教师就要充分利用阅读加强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要回答探究思考中的问题,必然先要亲近文本,深入阅读文本,然后才能较好地回答问题。要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起来。

三、结语

新课标特别强调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名著阅读是进行人文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最佳途径。新教材中“名著导读”栏目的设置,意在于此。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够对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环节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明文彬.让初中语文教学因生活而精彩[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01.

[3]冯华蓓.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12.

[4]楚云.专题探究式名著导读课型的构建与实施[J].师道,2007,09.

初中语文名著导读式教学研究 篇4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名著导读

一、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价值

1.文学名著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通过阅读文学名著作者笔下的小说社会,对作者所描写的人和事进行总结和反思。在国内,无论是钱钟书、巴金、老舍、鲁迅,他们笔下的作品都描述了或家庭或战争或人生的世界观,通过文学名著,我们可以从侧面感受到社会的另一面。

2.名著导读培养健康人格。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期,在这期间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是极大的影响因素。这个时期的青少年需要正能量的精神食粮,而相比于传统的语文阅读文章,许多文学名著都表现出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让青少年通过阅读文学名著来开阔视野,促进人格健康和谐的发展。

3.名著导读培养语文能力。小学时,学生们可能已经习惯了一篇一篇的文章阅读方式,但这是不够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仅要读短篇幅文章,还需要与整本书打交道,有些著作、论文、周刊这类型的文章篇幅长、结构复杂但内容丰富、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时我们不得不去阅读。所以,我们需要培养学生长篇幅文章的阅读能力,名著阅读对学生的阅读技能有极大的提高,所以阅读名著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良好锻炼。不同的年龄段读同一本书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有些书可以用一生去阅读,反复去品味。

4.名著导读丰富人生经验。因为学生社会实践的局限,不可能有那么丰富的社会经验。而名著阅读大多都描述了小说主人公的一生,所以具有借鉴文学中主人公的遭遇,丰富了自己的人生经验。让学生更加了解社会,名著阅读使读者和社会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使学生了解人生、社会有了一个方便的平台。

二、学生阅读名著现状分析

查阅网上资料,资料显示现阶段课外阅读名著现象不是很乐观,初中学生对名著的阅读不太敏感,大多对名著阅读不感兴趣,而是喜欢一些短篇幅的文章去阅读。当然少部分的学生还是非常喜欢去阅读名著的,但是因为课业的繁重,也无暇去阅读自己所喜欢的名著。初中学生的鉴赏文章能力有待提升,大多都是选择一些浅显易懂的文章去阅读。

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的成长阶段,很多学生大多都心浮气躁,不能静下心来阅读名著书籍。而是更喜欢看一些浅显易懂的文章,例如网络电子书、 杂志。随着社会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了学生们的必须品,伴随而来的是大量的网络小说,女生们喜欢言情小说,男生们喜欢玄幻、武侠、科幻的小说类型,有些学生甚至沉迷网络小说,耽误学业。虽然网络文学也是文学的一种类型,但这些文学著作并不能提升他们的文化修养,而且网络文学是快餐式的文学,影响学生的阅读质量,没有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形成思考。

三、课堂中进行名著导读

在初中教材中,并不缺乏名著中的片段。像七年级下次中鲁迅先生 《朝花夕拾》中的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中描述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其中百草园是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世界,孩子的童趣探索精神是百草园成为一个游乐园,文章从关于赤练蛇的传说故事引出整篇文章,关于蛇的故事小孩子又怕又好奇。夏天,孩童在自然世界里尽情嬉戏。通过文章中对百草园中所描述的景色会让课堂中学生们产生共鸣,一步一步的走进人物,让学生成为文章中的主角,感受文章世界的内涵。

利用名著的文章魅力特色,引起学生学习对名著的求知欲。在课堂导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学生介绍主人公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积极形象,鼓励同学用于实现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理想。让不喜欢阅读名著的学生慢慢沉浸到作品当中。在讲 《鲁滨逊漂流记》的时候,小说描写鲁滨逊漂流到荒无人烟的小岛上生活多年,体现出他坚毅的性格以及积极乐观向上、开拓创新的精神。在讲到 《西游记》时,我们可以利用电视剧中的片段,吸引学生观看。小说是通过唐僧取经的故事,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并且还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最优秀的神话小说作品,他们经历了八十一难,情节跌宕起伏,神话故事正是符合初中学生的兴趣品味。在每节课都要精心挑选,充满趣味,奇思构想的文章片段,并且读到悬疑处可以停止,且听下回分解,使学生们好奇,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并且在名著导读的教学中,仅仅老师来推荐还远远不够,还要让学生们自己推荐名篇佳作,每节课的开头都让学生朗诵自己推荐的名著片段, 分享给其他同学,通过朗读还提高了学生的胆量和朗诵技巧,想要流畅的诵读就要真正的深入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实质性的把名著导读影响到学生的生活当中。

四、总结

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 篇5

教学设计 华侨中学 李丽平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相关内容及本文写作背景。2.学会用跳读法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3.引导学生学勤奋、坚忍、乐观的品质。【教学重点】

以跳读法了解小说故事情节。【教学难点】

概括祥子前后变化的性格,用批注、浏览、跳读等方法进行名著阅读。【教材分析】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根据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名著导读”推荐书目和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需要,节选小说第一章,第二十四章内容,即“三起三落”前的祥子和“三起三落”后的祥子,引导学生感知人物形象,认知人物变化,探寻变化原因。【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知识抢答导入名著《骆驼祥子》。

二、快速浏览《骆驼祥子》第一章,筛选信息完成下面问题。

1.初到北平的祥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填好祥子的户籍信息卡。(边读边用便利贴进行批注,写下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2.祥子有哪些可以实现梦想的条件?(在找到的相关内容旁贴上便利贴,并做批注。交流时说明“第___页第___段”)

三、快速浏览《骆驼祥子》第24章,筛选信息,回答下面问题。1.祥子梦想是否已经实现? 2.他现在成了一个怎样的人?

四、结课

你想知道吗?

1.祥子为什么叫“骆驼祥子”?

2.祥子的人生为什么这么悲惨?他的人生经历了怎样的“三起三落”? 3.梦想破灭!祥子从一个上进青年几经辗转沦为社会混混,原因是什么? 请你好好阅读《骆驼祥子》吧!

《骆驼祥子》全书导读规划

第一阶段

目标:读故事,理情节,析人物。

方法:略读为主,精读略读结合,圈点勾画。

第二阶段

目标:结合背景,研究主题。

方法:静心细读,进入情境,摘抄并批注。

第三阶段

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 篇6

【关键词】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分析;名著导读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A

高中教材“名著导读”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新增的一个板块,也是拓展性阅读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否落实到整个语文教学中,对整个阅读教学的效果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中语文教材的阅读维度、阅读教材的结构细化和教材深度的把握,如何激发教材的内在感知力,进行准确定位都是重中之重。语文教科书是语文教育内容的最重要的载体,是借以实现语文教育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也是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情感教育的凭借。笔者通过对人教版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板块内容进行简单地分析,希望通过名著导读设计的优化来体现语文教材的综合性功能。

一、导读篇目的总体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五册必修教材都安排了两部名著导读,共计10部。第一册的外国名著是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半自传体”小说《大卫·科波菲尔》;第二册选取的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维克多雨果的作品——《巴黎圣母院》;接下来是19世纪法国最具代表性的现实主义大师之一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高老头》,在《人间喜剧》中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是《人间喜剧》里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而第四册开篇的名著导读就是莎士比亚戏剧,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作家、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以其38部无韵体诗剧为主;最后一册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国内的经典名著,古代名著占3部,现代名作2部,其中古代名篇中有两部四大名著。从体裁来看,有语录体《论语》、巴金的长篇小说《家》是其代表作,《谈美》是书信体的形式,《红楼梦》与《三国演义》都是章回体长篇小说。

二、导读篇目的内部结构

导读内容分为三个部分:背景介绍、作品导读、思考与探究。背景介绍主要是简单地介绍了作者的一生以及作品产生的主要时代背景和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再者,是这部作品在整个文化或者文学史上的地位。如第一册中的《大卫·科波菲尔》就介绍了作者查尔斯·狄更斯的人生经历、主要作品和创作风格,另外还介绍了《大卫·科波菲尔》译本的情况。《三国演义》则除了介绍作者罗贯中以外,还介绍了三国故事的流传史和小说的演义过程。这些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消除与名著的隔膜,更好地理解作品。

作品导读部分的篇幅与背景介绍比的话较为丰富。首先,通篇的开始一般是对全书内容的高度概括,因为所选篇目的体裁以小说为多,占了7篇。介绍小说时重点是把握小说的情节主线;接着是对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了解,品位小说语言,最后是对作品整体的思想感情与艺术价值的分析,感受不同作者的不同创作风格。外国小说则通过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导入学习,对外国文化的一些简单介绍,对国外著名的文学运动例如文艺复兴、启蒙主义、法国自由主义等思潮的结合。一系列戏剧导读——莎士比亚戏剧,通过对剧中人物性格、戏剧环境、戏剧情节、戏剧冲突等各方面的描述来展现莎士比亚悲喜剧卓越的艺术魅力。品味莎剧个性化的语言特征,进一步推想莎剧独特的艺术效果。

从上述简单地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名著导读导入部分的主要整体结构与内在结构。结构设计上较为清楚与规范,但名著导读篇目结构上设计的不足仍然清晰可见:

(一)人教版高中语文“名著导读”篇目范围以及选材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名著导读篇目共10篇,国内外各5篇。中国的经典名著何其之多,怎能以这5部来全面反映高中生的阅读要求。对于国外的作品,不同题材的作品没有得到运用,只选取了小说与戏剧,对于诗歌与散文的选取没有进行相应的名著来搭配导读。同时,由于中国学生对于外国文学的认识较为生疏,多数学生在阅读外国作品时表现出来的无力感从数据中清晰可见,他们对外国文学的了解少之甚少,在阅读时很难理解和把握外国名著内容的深层涵义。有时,甚至因为对文本认识的缺失以及缺少必要的文学素养,导致高中生在阅读名著时兴趣不高,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以及理解,出现把握不准的茫然状态。同时,加上应试教育的现实存在,大多数教师基本上只教考纲上的教学内容,而对导读作品重视度不够,甚至出现了一种忽视的态度,导致只注重教材单元设计中“阅读鉴赏”部分的学习而课内课外无名著阅读的情况。

(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选文限制

由于篇幅的限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只从中选取了十部名著导读篇目,并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了一些调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附录部分,有一个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范围涉及文化经典著作、小说、诗歌、散文、剧本、语言、文艺理论以及科普读物等各类体裁,同时还列举了二十多个作家作品。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的单元板块的内容上看,名著导读这一单元板块最多是3-5页的内容设计,明显的较其他板块来得“单薄”,又放在书的末端,被直接忽略掉的可能性之大不言而喻。很多学生会因其内容少而忽略对其认真的学习,有的甚至因为其与高考的关系少而将其遗忘。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名著的导读不仅是对课内内容的一种延伸,更是对高中生认识人生与世界的最好途径之一。因此,笔者认为,名著导读版块内容的范围有待增加,对各种文体,如诗歌的选取,我们就可以参考。例如,整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的名著导读缺少诗歌这一体裁的名著导读,而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的第一册第一单元就学习了现代新诗。笔者认为,教材没有从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没有拓展到诗歌阅读。我国的唐诗宋词不用说名篇甚多,更有编辑入册的,而在汉末南朝就有萧统选录的《古诗十九首》,乃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再者,可以加入一些国外的佳作,如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代表作《飞鸟集》,美国作家惠特曼的浪漫主义诗集《草叶集》等,因此在名著篇目的设计中可以添加不同时代、不同题材的诗歌阅读,古今中外皆可。

作者简介:王微微,1988年生,浙江台州人,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高中语文教材教法与语文课堂实践等研究。

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几点策略 篇7

1.初中生要阅读经典名著

名著导读:顾名思义, 是指对经典作品的阅读指导性的介绍的文字, 主要是对作家作品的一些简单的介绍, 可以使读者快速了解相关内容。 名著导读虽然是一家之言, 但一般采用的是公认的评论, 对初学者来说是一种解读的工具。 读者理论:认为在作者、作品和读者这三级关系中, 读者不是被动、消极的接受者, 而是主动的参与者、意义的积极生产者。 文学作品像一部乐谱, 要求演奏者将其变成流动的音乐。 只有阅读, 才能使文本从死的语言物质材料中挣脱出来, 而拥有现实的生命。这充分肯定了读者在阅读活动中的中心地位。 阅读是一种主体的能动参与行为, 课外阅读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参与性。 新课改的语文教材增加了名著导读, 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多了解作品, 并阅读原著。 在阅读过程中, 调动各种思维活动, 展开想象和联想, 扩大心灵空间, 从而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都得到很好的发展。 新课改的语文教材中名著导读采用的是“作家作品简介+精彩片段+点评”的呈现方式, 编辑意图就是引导学生阅读。 希望学生在了解作品全貌的基础上阅读其中的精彩片段, 读了精彩片段就更想读整部的作品。 所以, 名著导读不仅可以让学生增加知识、拓宽视野, 而且可以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也可以说, 名著导读把学生的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紧密联系, 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由课内向课外, 进一步理解课内所学的知识, 拓展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进而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

2.采用浏览式、精读式结合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如果只注重精读, 而忽略略读, 功夫只作了一半。 ”对于初中生, 如果要求他们都采用精读法, 那么是不切实际的, 一是初中生学业繁重, 没有很多富余的时间进行精读。二是初中生的阅读兴趣必将大大减弱。 如果只采用略读法, 那么初中生的阅读必将流于肤浅。 因此, 初中生良好的阅读方法就是浏览式、精读式相结合的阅读法。 精读是对作品的重要细节、关键情节、话外之音, 静心细读, 慢慢品味体会立意构思, 揣摩布局谋篇, 欣赏妙词佳句等, 获取一定的认知或情感体验。 这就是说, 精读要从部分到整体, 由整体到部分, 反复研读, 领悟精义。 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 可以采用此法。 这类名著可以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构思的揣摩, 进而把握名著的内容、艺术特点和作者的情感, 从而获得知识, 受到情感的熏陶。 精读重在质量, 汲取知识的精髓。 浏览是指对作品中的非重要情节, 以快速阅读的方法浏览, 随意获取一定的信息。 指的就是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而要前后贯通, 了解大意。 速读一般包括下面几步: 先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有关信息, 知道这段文字讲的大概意思, 并将重要信息如时间、地点、观点、证据等找出来;在此基础上再加以综合, 概括出这段文字所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如初中生普遍不喜欢阅读外国名著, 原因之一就是外国作品中常有大段大段的环境描写及心理分析, 针对此种情况, 教师可指导学生采用略读甚至是跳读的方式阅读。

3.激发阅读兴趣

初中语文“名著导读”课程内容多以概括名著故事梗概和分析其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社会影响、写作手法、语言特点为主, 兼以一些精彩的名著片段赏析, 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终生阅读的思想意识。 对此, 笔者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 并不以名著内容知识点的识记为课堂目标, 而是着眼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这应该是名著导读课堂永远的“魂”。 例如, 在《简·爱》名著导读课堂上, 笔者播放了电影的相关片段, 其中女主人公“你以为我穷, 低微, 矮小, 不美, 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 我的灵魂和你一样, 我的心也和你完全一样”这段台词, 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心灵震撼, 激发了他们阅读这篇名著的浓厚兴趣。 在此基础上, 笔者把这段话专门摘录出来, 组织学生们深情朗诵, 并逐一展示, 有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了这篇名著的情感基调。

4.整体感知, 局部品读

西方现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是德文“整体”的译音, 他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 认为人的知觉是先感知到整体现象而后才注意到构成整体的诸多成分的。 教学实践证明:由整体到局部进行阅读教学是符合学生把握事物的思维规律。 很多老师都意识到名著导读中的节选相对于整本书而言, 其实正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节选的片段无论怎样精彩, 毕竟只是冰山一角, 如果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的话, 那么名著导选中的精彩片段充其量只是个引子。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超越简单的好奇心, 在认真阅读整本书后, 再勾连教材中的选文, 深入领会作家对人生的深刻观照和纯熟的表达技巧, 加深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

5.让学生写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学生读书智慧的积累, 写好读书笔记的同学, 其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知识积累等都远远高于其他同学。 教师可以利用名著导读课对读书笔记进行指导。 例如指导学生摘抄的形式:①语录式摘抄:摘录名人警句、精彩词句。 这些句子在阅读、批注的同时应养成及时勾画的习惯。 最后, 集中整理摘抄, 并力求背诵。 可以在阅读课前3分钟交流时, 让学生展示积累背诵的情况。 ②内容提要式摘抄:概括主要情节, 给短小的文章列提纲。 情节性很强的名著, 可以分片段概括情节, 既整理了思路, 又锻炼了学生的提炼概括能力:知识性或观点性的名著, 可以列提纲锻炼学生更精练的概括能力, 也便于整理思路。

中学语文教学名著导读的探索 篇8

新课标教材的使用, 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进行全面的改造与提高, 语文教师的素质、观念同新教材的接轨与跟进显得尤为迫切。因此, 教师应积极参加培训, 认真领会课改精神, 努力理解课标内容, 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

1. 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教学, 就是教学生学, 与其授之于鱼, 不如授之于渔。”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 我们往往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 走入单纯“老师教, 学生学”的误区。在新形势下, 我们要求教师, 不仅“能”教, 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 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 还要善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 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 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

2. 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以前, 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 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因此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 我们提倡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 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 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 在教师指导下, 集中小组智慧, 使课堂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舞台。

3. 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

作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 而是积极、主动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语文教学就是在反复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因此, 教师“授人以渔”, 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 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当然, 老师要推学生一把, 让他们下水自己游, 同时还告诉学生要领, 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 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与彼此丰富, 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对应课标:寻找源头活水

我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 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 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 提高学习的兴趣。三年前, 在课改的浪潮下, 我校语文组不失时机地跟进形势, 针对我校学生实际, 尤其是面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偏低和学习语文的大环境不佳的事实, 进行相关的研究与探索, 让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 用心灵去体验文本, 从而发现美、欣赏美,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在课改开始之际, 《课外名著导读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这个课题的开设、研究、实践, 力图对学生提高审美情趣、品位人生、形成良好的个性起到很好的作用。我们也借鉴国内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 提出:“阅读, 练笔, 思考, 研究”的课程改革思路, 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下, 我们对本校的学生做了三年的改革实验。其内容及做法是:

1. 阅读

从功利方面来说, 中考中的字形、成语和病句、语句衔接的辨析选择, 以及现代文阅读的解答、作文的提高, 有哪一项离得开阅读作基础呢?那些语文成绩优异的学生, 除了上课听讲外, 又有哪一个不是课外的“书虫”呢?我们不但提倡阅读, 而且提倡大量阅读和精读, 目的就在使学生形成对自主精神的认识, 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阅读中健康发展。

2. 练笔

新课程也很重视学生个性的养成。而写作不但是一个人语文程度高低的综合体现, 也是最具个性的。从功利方面来说, 中考试卷中作文以及与写作有关的试题分数目前已占40%, 从发展上看, 今后的比重还会加大。而作文的评分等级, “语言表达”又占了重头。语文课程中的自由练笔, 就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个性化的思想感情自由表达的好方法。

3. 思考

新课程要求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以及探索和发现。提倡标新立异, 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上”的思想, 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 善于对已知事物质疑和再思考, 善于变通思路、换位思考。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独立性和发散性。促使学生学会批判, 学会选择, 学会决策。

语文课程中的听说读写都离不开“思”, 都是以“思”为中心的。所以也可以说, 语文课程的中心就是思维。思维是需要开导和训练的, 开导包括对某些思维方式的突破和某些思想方法的改变, 而“训练”在我校语文课程中是最注意渗透正确的思维方式。

4. 研究

研究性学习有“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或对未知事物勇于探索, 或对已知事物勇于质疑、大胆验证和再思考, 然后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更新意义的有关信息, 再去进行比照、分析、提炼, 或演绎, 或归纳, 或类比, 根据已知推出未知, 从而去发现和获取新知。

开展名著导读提高语文素养 篇9

一、遵守原则, 培养兴趣

1. 按层次分组阅读

由于各人的语文基础不同, 课外阅读能力也是千差万别的。在阅读指导过程中, 可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组。如A组由语文阅读能力强且有较高阅读兴趣的学生组成, 通过学生自愿报名, 与老师推荐相结合, 对这部分学生, 阅读的质和量都相对要求高些;阅读能力较好的为B组, 其余是C组, 对这部分同学的阅读要求相对降低些。按照三组学生的不同阅读能力, 布置相应的阅读要求。

同时, 还要求每个阅读小组设一个小组长, 每两周各小组开一次小组阅读交流会, 交流阅读信息, 讨论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汇报阅读收获。这种分组阅读的形式, 有利于学生之间阅读素材及阅读信息的交流, 起到相互竞争提高的作用。

2. 重在参与

文学名著导读的关键在于选择、确定名著导读的书目。传统的课外阅读更像是单向的强迫, 为了崇高的读书目的, 教师要求学生必须读一堆教学大纲强制要求阅读的书籍。但学生希望的是可选择的建议, 并非必须完成的要求, 那样的话难免会使一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反而影响阅读。重在参与的导读原则, 要求学生必须参与名著导读书目的制订。首先由教师向学生介绍语文教学大纲中课外阅读的推荐书目;其次由教师推荐教师自己认为最值得阅读的名著书目;再次由学生自荐最喜欢阅读的名著书目;最后由每一位学生自主选择、确定自己的名著导读书目。教师由于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优势, 自然就拥有了对名著阅读的介绍权、推荐权和帮助学生选择权, 但是最终选择权和确定权在于学生自己。

3. 关注流行时尚

初中学生对流行时尚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追逐欲。根据这种特点因势利导就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导读原则, 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奇效。如当《哈利·波特》风靡世界时, 学生纷纷自己去买, 全身心地投入研究讨论。关注流行时尚与名著导读并不矛盾, 引导得当, 反而能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 激发起他们旺盛的读书欲。

4. 关怀, 赞赏

学生的阅读世界是无限的, 实事求是地讲, 学生课外读过的书教师不可能都读过, 因为每个人的精力有限, 而且每个人的兴趣爱好有所不同。教师也应当多深入学生中间, 读一读他们喜欢读的书的扉页, 查一查目录, 看一看重点章节, 问一问读书的感受, 说一说赞赏的话。即使是蜻蜓点水, 也能够使学生感觉到教师在关怀、赞赏他们, 产生心理上的动力, 有利于学生养成好读书、多读书的良好习惯。

二、探索导读方法, 提升思想品位

文学名著是文学大师们留给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些作品思想深刻, 文字严谨, 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阅读文学名著不仅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 还能陶冶情操, 提高一个人的品位和素质。但有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只是为了消遣。因此, 教师要加强指导, 提高文学名著阅读质量, 使他们转向为求知、思考、剖析、欣赏、运用、创新而进行文学名著阅读。

1. 制定目标, 明确方向

确定一个阶段文学名著阅读所要达到的目标, 是明确阅读方向的重要内容。对于不同的学生, 应有不同的目标, 不同阶段又有不同阶段的目标, 有近期目标, 也有长远目标。这样, 既可以规范学生的文学名著阅读行为, 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可以根据要求组织检测。

2. 化整为零, 循序渐进

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把握好阅读材料的难易度、阅读进程的速度、阅读面的广度。不同阅读层次的学生必须选择适合自身阅读能力的阅读材料, 才能达到文学名著阅读的目的。

老师指导学生适当控制进程的速度。学生文学名著阅读的速度受其阅读能力及阅读目的的影响。文学名著阅读的初级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弱, 阅读速度不宜太快, 盲目冒进影响阅读效果。引导学生制订简单易行的读书计划, 如在月初与学生商定利用课间、午间、自习课的空闲时间, 每日根据能力大小读10至20页名著, 把计划页数与实际页数按日期一日一清地填好, 一个月下来几百页的文学名著在不知不觉中就读完了。

化整为零、循序渐进, 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天布置任务, 由家长协助督促, 也可采用家长签名的方法或记上某一部小说从某一页某一行读到某页某行。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 逐步加快阅读速度。对于不同的阅读材料, 必须采用不同的阅读速度:名家名著、经典著作, 需放慢阅读速度, 仔细咀嚼, 品味吸收。

3. 把握规律, 加强积累

初中的学生记忆力较强, 理解能力有限, 从其自身来看, 文学名著阅读以积累性阅读为主。在积累性阅读过程中, 不失时机地将一些优美散文、诗歌及其他文体的佳作推荐给学生, 要求学生把这些文章反复朗读, 熟读成诵。优美的散文, 诗一般的语句, 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当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文学名著阅读以理解性阅读为主, 这是阅读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理解性阅读阶段的显著特征是要求学生不仅要读懂文章的内容, 还要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思考这样写有何作用。学生边阅读, 边思考, 在阅读与思考中逐步提高其理解能力。

当学生的理解能力逐步提高后, 课外阅读将以评价性阅读为主, 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各类文章的鉴赏和评价能力。

三、探索名著阅读新形式

名著阅读需要每位同学积极参与, 也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支持与参与, 因此“与学生同读”“与父母同读”所探索的名著阅读新的交流新形式有:读书交流会、家庭读书会。

1. 读书交流会

读书交流会每半月进行一次, 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课堂交流方式。它提倡接触原著, 远离赏析, 强调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 则随时随地记下来。学生的读书笔记是进行交流的基础。它提倡一种新的交流方式:学生把名著带入课堂, 引经据典, 各抒己见, 交流独到感受。学生在唇枪舌剑的冲突中, 在思想的碰撞中, 在相互的交流探讨中, 发展和完善自己。读书交流会转变了传统的师生角色, 倡导一种新理念:教师要“与学生同读”, 与学生一样变成名著的读者, 而不是权威。它在学生中建立了一种新权威观:什么是权威?认识了真理的人就是权威,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学生不必不如师, 也可以成为权威。读书交流会开拓了学生的读书视野, 充分展示了每个学生的读书爱好, 使学生在交流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向, 眼睛里除了课本之外又多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名著世界。

2. 家庭读书会

家庭读书会是深受学生父母喜爱的课外交流方式, 在学生中倡导了“与父母同读”的新理念。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师, 但是长期以来过分注重考试的基础教育, 逐渐把学生的父母挤到了教育之外, 父母只能过问考试分数, 与孩子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沟通, 这是教育的悲哀。父母在教育孩子做人方面有着语文教师无法相比的优势, 班级授课制使教师不得不面向全体学生, 相对的则是忽略了学生个体, 而家庭教育的优势是父母全心全意地关注自己的孩子。因此,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家庭资源, 要做学生父母的思想工作, 使他们认同“学生与父母同读”对家庭生活的意义。只有这样, 父母们才会真心愿意带孩子到书店买书, 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名著推荐给孩子, 愿意与孩子共同阅读自己的藏书, 愿意与孩子多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 这有利于促进孩子心灵和人格的正常发展。家庭应当成为语文教学的第一课堂, 父母应当成为孩子的第一个语文教师, “与父母同读”能够有效地拉近孩子和父母之间的距离, 使孩子与父母成为朋友。

四、名著促发展, 导读出成果

笔者以所教的班级为实验班, 在语文课程改革中贯彻和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加强文学名著导读工作,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日积月累, 也养成了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好习惯, 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质疑能力、研究能力、听说能力和阅读品位, 还提高了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初中学期考试与其他班相比, 语文成绩优势明显。

学生阅读了大量名著, 多的达40多本, 少的也有10多本。学生所写的读书笔记平均50篇左右, 每人都编了一本名著文学读本。每人撰写专题性研究论文2篇, 其中20页以上的就有26篇, 字数最多的达13000多字。很多学生的作文发表在报刊上, 获得国家、省、市作文竞赛的奖励。通过名著阅读, 实验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大大提高, 初步形成了研究意识, 基本养成了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

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 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同时, 文学名著导读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语文教学需要文学名著导读为它注入活力, 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 文学名著导读这一课题, 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 只有把文学名著导读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 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 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柳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

[2].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3].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方法例谈 篇10

一.结合生活, 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认为:“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 脱离生活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和空洞无物;而结合了生活, 就有丰富的内容, 就会牵动学生的心灵, 就注入了充实的活力。”许多的名著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 甚至深入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当中去了, 实际生活中很多的古诗、成语、歇后语都包含了很多的名著故事, 我们完全可以从学生实际出发, 充分调动学生兴趣。

如教学《三国演义》导读的时候, 本人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个比赛环节, 把全班分为四个组, 每组选出三个代表回答问题, 其他同学补充。而比赛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通过成语、古诗等来猜这些话当中说的是《三国》中的那个人物, 例如:“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说的是谁?第二部分就是说歇后语, 先把歇后语的前半段显示在课件上, 由学生接后半段例如:张飞吃豆腐———;第三部分有关《三国》脑筋转转弯, 例如为什么关羽比张飞死得早?

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发现学生的热情非常的高, 兴趣也非常的高, 无论在那个年级都受到学生的欢迎, 这个环节结束之时便可以立刻总结, 名著的阅读我们可以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 去生活中寻找名著的影子, 让我们的名著阅读更有成就感, 也让我们成为一个有知识、懂文化的人。

二.衔接考试, 增强学生阅读名著的动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尽可能的找到一些中考、高考的试题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明确中、高考的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三国演义》导读过程中, 我从几个省的中高考试卷中选取了几个选择题的选项组合在一起让学生判断对错, 如:赵云保护着麋夫人, 阿斗突围, 好不容易脱离危险, 曹操的追兵又到了。赵云苦苦劝说受了重伤的麋夫人抱着阿斗上马, 自己步行护卫。但为了让赵云全力保护刘备的骨肉, 麋夫人把阿斗交给赵云, 就拔剑自杀了。请学生根据自己阅读的情况进行判断。

在这个环节中, 学生积极地搜索自己的知识储备, 来判断提出问题的对错, 这是很多学生就开始进入了思考, 特别是那些看过原著或者电视剧的学生开始有些反思, 为什么明明自己看过, 但是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有些模糊不清, 有些犹豫不决, 不敢确认答案是对是错。这个时候老师自然的引入下一个问题:阅读名著方法的指导。

三.教授方法, 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水平

通过结合生活、衔接考试学生有了阅读名著的兴趣, 接着面临的问题便是怎么去阅读, 怎么去高效阅读。我们很多的学生是热爱阅读名著的, 也阅读了很多的名著, 但是当面对考试题目时, 却发现自己对名著模糊不清。在名著导读中, 要指导学生善于把平时阅读课文的方法应用到名著阅读中去, 让学生自己动眼、动手和动脑, 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并且做到举一反三, 驾轻就熟。

在教学《三国演义》导读的时候, 我给学生提出了四条建议, 一是要了解名著的形成和影响。知道名著的作者生平、名著的形成过程以及名著对我们生活、社会有什么影响;二是要把握名著的基本内容和思想。特别是名著中的经典故事和有广泛影响力的情节, 以及这本名著所体现出来的思想。三是通读名著, 抓住小说三要素来欣赏精彩篇章。我们不仅要知道经典故事和情节, 我们还要能利用学过的只是赏析这些故事和情节, 去把握人物的形象。四是积累必要的语文知识。读名著时, 如果对一些古代的文化常识, 古代的礼仪制度, 古代的特定称谓不了解, 不熟悉是不可能读懂名著的深层内涵, 甚至都不能够读懂名著, 不知道故事为什么要设计这一环节。

四.观看影视, 提高学生名著鉴赏的能力

许多文学作品对于还没有一定阅读积累的初中学生来讲, 毕竟还是存在一定的阅读距离感的, 这种距离感已经影响了对原著精神的理解。“艺术是最切身的, 是要能表现情感和激动情感的, 所以观赏者对于所观赏的作品不能不了解。如果他完全不了解, 便无从发生情感的共鸣, 便无从欣赏。”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别一下子让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阅读理解和审美达到高屋建瓴的境界显然是不合情理的。当今时代, 随着电影技术的高速发展, 新传播媒体产生大量可以被名著教学所使用的新的资源, 除一些经典作品被拍成电视剧和电影, 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家》等。还有一些综艺节目, 如《百家讲坛》、《科学探索》等也能够让我们聆听作家或学者的论述, 从中汲取营养, 丰富阅读体验。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的学生也存在用单纯的影视欣赏来代替对文本的阅读。

面对这个问题, 我在教授《三国演义》导读的时候特地安排了电视剧和原著的对比环节, 我先让学生观看《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的一小段《孔明挥泪斩马谡》, 之后我出示原著中这一段的描写, 请学生自己去找一找两者的区别。学生很快的就发现了其中的不同。

这时候我告诉学生, 影视和原著是有区别的, 影视作品是影视创作人员根据原著进行了二次加工的。我们可以去通过影视节目来熟悉名著的一些故事情节, 但是绝对不能去迷信影视作品, 一定要自己去看名著, 通过分析比较很好的了解名著的特点和价值。

“名著导读”应立足于激发学生兴趣、指导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成为有独特体验的读者。“名著导读”教学需要关注学生自身的阅读心理, 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 强调学生自主阅读, 引领学生与文学经典深度“对话”, 在“对话”活动中, 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在名著智慧之光、情感之美的光照下, 汲取生命的力量, 为培养健全的人格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国家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袁振国.教育原理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4]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 (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

上一篇:高血压病早期下一篇:农民专业合作社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