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活的课堂文化

2024-06-18

构建生活的课堂文化(精选9篇)

篇1:构建生活的课堂文化

构建生活的课堂是教育工作者在现代生活教育思想指导下对课堂教学的一种理想追求。学校教育,本是一个被师生所拥有的“生活世界”,一个有关“人”的世界,一个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最为基本的是人的生活。精神、价值和交往关系。在这个世界中,人的喜怒与哀乐、人的经验与智慧、人的谬误与失败、人的价值与意义,都完整地、现实地、具体地表现着。

然而,由于过去的学校教育大多过分追求知识、分数,于是,学校教育这个人的世界被异化成物的世界,人与世界丰富多彩而又复杂的生活被简化成物质联系,从而造成学生乃至教师精神世界与人格的萎缩。要让学校教育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回到人感性的、具体的、现实的、流动的生活中来,使教育教学真正成为人的精神变革、意义把握和生活实践的生活过程,就必须选择现代生活教育这条道路。

何谓现代生活教育呢?它是一种关注学生作为人在学校这个生活世界中的现时存在,通过提升学生在校的生活质量,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精神变革、意义把握和生活实践的生活过程,以促进学生自我觉醒、自我生成、自我实现的教育模型。现代生活教育认为,生活即人生实践即生命有目的的创造。教育,应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扎根于儿童的生活,与儿童的现实的生活境遇发生关联,理解儿童具体生活的每一形态,理解儿童所面临的各种生活问题。同时,还应该理解儿童在发展时期与外部世界建立的生活关系和行为方式,探寻有效的引导方式,这样才能对儿童进行意义的引导。构建生活的课堂就是建立在这种生活意义上的教育,其关键是要对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课堂教材与实践活动进行意义重构,让她们回到生活意义上来。

构建生活的课堂,一个显著的特征便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且“还学生以儿童”。课堂要实现由知识中心向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转变,就必须切切实实研究,了解并关怀这个“人”。这个“人”首先是儿童,他们是真实的,生活着的,有思想,有情感,有需求的,是独立于世的。他们虽不成熟,但却并非一无所知,而是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幻想;他们虽禀赋各异却不乏生命灵性,不乏独到见解。要让课堂成为他们学习、交往、成长的理想时空,作为教师的我们则应该在课堂中引领着他们过一种积极有意义的生活,这才是对儿童真正意义上的关怀。因此,作为拥有如此理念的教师首先得学会“心理换位”,即在某种上让自己变成一个孩子,然后以平视的眼光感受孩子们的思想、情感和意愿。那么,学生的一些鲜活的话语“河水很活泼”,“小鱼会讲悄悄话”,“树上还有9只不会飞的小鸟”等出现时,就不会主观臆断孩子所说句式不符合成人的语言表达习惯。相反,会为孩子的心灵如此富有、想象如此多彩、思维如此鲜活,语言如此灵动而由衷惊喜、快慰。

总之,课堂应该是儿童的。教育,应该以儿童为基点和起点。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理解儿童在现实的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篇2:构建生活的课堂文化

摘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学数学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不仅生动、深刻,而且进行了人文教育。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让他们知道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关键字:课堂 生活 有效构建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构建“生活课堂”,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呢?

一、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自体验数学问题,再创设学生已有经验到生活的无形屏障,这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如教学“打折”这一节课时,我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师:麦当劳的套餐开始打折扣了,你说下面哪种最合算?为什么?

先出示模拟套餐1:套餐1(原价18.60元,现价10.00元)

套餐2(原价18.60元,现价11.00元)

套餐3(原价18.60元,现价12.00元)

学生自然选择了套餐1,因为它的价格下降得最多。

再出示模拟套餐2:套餐1(原价18.00元,现价12.00元)

套餐2(原价14.60元,现价9.20元)

套餐3(原价17.40元,现价11.50元)

教师提问:现在买哪一种最合算呢?在数字的变化当中,学生感到有些困惑,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引导他们先自己算一算,在讨论、交流,再选择最佳方案后,教学“折扣”这一课时学生才容易掌握这节课的知识。

在教学《元、角、分》这一课时,教师设计出这样一个生活情境:用50元去菜市场买菜准备今天的晚餐,你准备怎么去买?这时学生要根据家人的喜好先开出菜单,再通过各种蔬菜和荤菜的价格,再估计买菜的总价不能超过50元,在买卖时还要注意要讨价还价,还要懂得货比三家,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而且也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商,使学生感到数学具有情感,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切身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又如在教学《米的认识》这一课时,我利用已有的知识“厘米”,让学生动手去测量教师的长度和课桌的长度,在测量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用“厘米”来来量太麻烦,从而产生学习较长长度单位的兴趣,这样既为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打好基础,又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二、走进生活,学会创造。

构建“生活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题活动中去实践数学,在实践中探索数学,在实践中发现数学,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自己的情感上也得到满足。

如我在教学完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之后,我把学生带到学校新建的花坛前,告诉学生:“我们已经学过了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我们学校准备在这个花坛的围墙四周和上面铺上瓷砖,在花坛的里面填满泥土,请你计算一下这个花坛铺瓷砖的面积和需要多少土方,大家都听明白了吗?”这个时候,有的同学就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您还没有告诉我们有关花坛的一些条件啊,我们怎么去求啊?”我说:“需要的条件自己想办法解决,可能用到的工具我都给你们带来了,你们自己挑,自己去想办法求出花坛铺瓷砖的面积和需要的土方。”这个时候,各个小组经过短暂的酝酿之后,就开始进行了实际的测量。接着,各个小组就开始进行计算,最后,各个小组再根据自己测量的数据就能很快地计算出瓷砖的面积和需要填土的方数,而且有不少同学创造性地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计算的方法有所创新。这样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在亲自实践中“动起来”和“活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得到“发现”、“顿悟”和“创新”。

三、服务生活,体验价值。

数学离不开数学,生活也离不开数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又最终服务于生活,这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现代数学的生命力就在于能有效地解决现实世界向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新课标从关注人文发展的高度指出:“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世界,去解决日常生活中以及其它学科学习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了解数学的价值。”所以,教师在教学重要注意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对生活的价值。

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这一课时,我设计了如皋水绘园的购票须知:“门票每个人40元,团体票40人起可打八折优惠。如我班36名学生加上一名老师一起去水绘园游览,如何购门票最合算呢?”(40人的门票只需要1280元,而单人买37张门票却需要1440元)究竟需要多少人去买团体票才合算呢?(40x80%=32人)进过学生自己计算,最终得到了32人去买团体票才合算。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合作交流,不断补充,不断构建,不断优化方案,最终选择了最优化的方案。

篇3:构建生活理念的数学课堂

一、创设生活情景, 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首先是学习需求和学习情感的主人, 然后才是了解、掌握知识的主人。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 科学、有效地创造情景, 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 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 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 努力在学生生活与数学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 这样学生更有构建的基础和探究的动力, 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同时, 指明探究的方向。

新课程提倡生活情景化, 特别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 几乎每一节都有情景主题图。如:第二册第六单元“购物”呈现给学生的是文具商店货架;三年级“对称、平移和旋转”单元则出示了许多美丽的剪纸……, 教学情景图的作用体现在数学知识生活化, 创设了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 使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学习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数学问题一样。不知不觉中由内在兴奋转化为外在兴奋, 将参与欲望外化为参与教学活动的行为。

但是, 从一定意义上说, 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图本身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地理区域、认知限制以及学校具体教育资源的差异使得情景图内容并不一定适用于每地、每校、每班。此时, 就需要教师根据本地、本校、本班实际情况和学生认知水平对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图作适当的调整, 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小小运动会》一课, 设计教学时创设了设计奖杯和焰火晚会等教学情景, 当问题和学生的经验密切结合时, 就能激发起他们探索与创造的兴趣, 并利用情景再现的方法, 把抽象的相关的各种数学术语让学生迅速地理解,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高效率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快乐的、有积极意义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新知。

二、捕捉“生活素材”, 优化教学内容

在平时的教学中, 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 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目标, 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 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机会,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实践证明, 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 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出发, 创设导入的情境, 激发其学习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 促进课堂良好开端的形成。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 采用童话故事导入:首先, 课件展示一只可爱的小猴子, 并对学生说:“猴妈妈因为小猴子爱学习奖励给它两个大桃:说的同时小猴面前出现了一个大盘子和两个新鲜的大桃子。小朋友们看, 小猴子是不是很开心啊!随后, 小猴子就拿出一个桃子开始吃了, 这时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学生说:“发现盘子里只剩下1个桃子了”。教师接着问:“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学生回答用1来表示, 然后, 课件演示小猴子拿出盘子里最后的一个桃子在吃, 这时老师问:“盘子里还有桃子了吗?该用几来表示?小猴子不知道, 小朋友们能帮助小猴子么”?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学生兴致高涨, 便积极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当中去了。

经历上述的学习过程, 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 还有学习数学的方法。笛卡儿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通过不断创设问题解决的情境, 使学生不断经历“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认知过程, 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生活经验启发数学学习, 享受到了自主探索和个性发现带来的乐趣, 使知识形态的数学呈现给我们的不是“冰冷的美丽”, 而是“火热的思考”。教师则因势利导, “该出手时才出手”, 通过“知识内化、方法掌握”的教学过程, 增进学生数学理解和用多种策略解决生活问题的信心与能力。

三、教学手段要生活化

现代教育形势的发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学习也由存储型向探究型变革, 由僵硬式转为开放式。教学手段日益丰富的同时, 手段的采用也要因地制宜, 因为即使是同样的教学手段用在不同的班级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所以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不但要紧扣课程标准, 更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水平和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来组织教学。

说到教学手段, 许多教师首先想到的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这也是新课标所提倡的。的确, 多媒体教学手段内容充实形象, 有“声”有“色”, 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了一个更大的时空范围, 使原有的模式化教材变为“开放的”、“参与式的”、“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活教材。然而每一次引入新的教学手段后都未能完全摈弃原先沿用的传统的教学手段, 可见教学手段的作用各有千秋, 教师应合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使之从生活化入手, 开阔知识面, 增加信息量, 提高学习效率。变教学手段使用观念为“需用方用”, 而不是“为用而用”。

四、联系生活实际, 体验数学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 所以作业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 成了创新的广阔天地。学生在实际生活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 也是对书本知识的一种印证、一种补充、一种体验。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 自然而然地增加了情感体验。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 又用于生活的道理, 学到的知识只有运用到生活中, 在生活中验证, 才是最终的学习目的。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了时、分、秒之后, 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生活情景:小刚7:00起床, 2分钟洗脸, 3分钟刷牙, 把牛奶和面包一起放进微波炉里转5分钟, 10分钟吃完牛奶面包。15分钟走到学校, 问他能否在7:30分准时到达学校?通过这样与实际结合的应用情景, 既促进学生用所学的时、分、秒知识计算出经过时间, 又在其中培养了学生如何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 学以致用。

篇4:构建高效的“生活课堂”

一、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自体验数学问题,再创设学生已有经验到生活的无形屏障,这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的最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元、角、分》这一课时,教师设计出这样一个生活情境:用50元去如皋菜市场买菜准备今天的晚餐,你准备怎么去买?这个时候,学生要根据家人的喜好先开出菜单,再通过各种蔬菜的价格,估计出买菜的总价不能超过50元,在买卖时还要注意和商家讨价还价,要懂得货比三家,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而且也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商,使学生感到数学具有情感,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切身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真正价值。

又如,在教学《米的认识》这一课时,我利用学生已学的知识——“厘米”,让学生动手去测量教师的身高和自己课桌的长度。在测量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用“厘米”来测量太麻烦,从而产生学习较长长度单位的兴趣,这样既为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打好基础,又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二、走进生活,学会创造

构建“生活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现实活动中去认识数学,实践数学,在实践中探索数学,在实践中发现数学,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自己的情感上也得到满足。

如,我在教学完《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之后,我把学生带到学校新建的花坛前,告诉学生:“我们已经学过了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学校准备在这个花坛的四周围和上面铺上瓷砖,在花坛的里面填满泥土,请你计算一下这个花坛铺瓷砖的面积和需要多少土方,大家都听明白了吗?”这个时候,有的同学就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您还没有告诉我们有关花坛的一些条件啊,我们怎么去求啊?”我说:“需要的条件自己想办法去解决,可能用到的工具我都给你们带来了,你们自己挑,自己去想办法求出花坛铺瓷砖的面积和需要的土方。”这个时候,各个小组经过短暂的酝酿之后,就开始进行了实际的测量。接着,各个小组就根据测量的数据,开始进行计算,最后,各个小组都能很快地计算出需要瓷砖的面积和需要填土的方数,而且还有不少同学创造性地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和计算的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在亲自实践中“动起来”和“活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得到“发现”“顿悟”和“创新”。

三、服务生活,体验价值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又最终服务于生活,这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现代数学的生命力就在于能有效地解决现实世界向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新课标从关注人文发展的高度指出:“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世界,去解决日常生活中以及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问题,来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了解数学的价值。”所以,教师在教学重要注意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对生活的价值。

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这一课时,我设计了如皋景点水绘园的购票须知:“门票每个人40元,团体票40人起可打八折优惠。如,我班36名学生加上1名老师一起去水绘园游览,如何购门票最合算呢?”(40人的门票只需要1280元,而单人买37张门票却需要1440元)究竟需要多少人去买团体票才合算呢?(40×80%=32人)经过学生自己计算,最终得到了32人去买团体票才合算。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合作交流,不断补充,不断构建,不断优化方案,最终选择了最优化的方案。

学生在这样的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了思考与探索,比较与分析,丰富了他们解决问题的策略,获得了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不仅体验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过程充满着探索和创新,使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得到了落实,同时也得到了一些思想方法的熏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价值,因此,我们就要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切实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来打造出高效的数学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丁堰小学)

篇5:如何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靖江外国语学校

陆丽娟

走进语文课堂,我们发现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联系实际,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一、访一访,认知生活。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对此,教师要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的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如《月光启蒙》一文,对于学生而言“生动的歌谣”“浓浓的母爱”可谓并不罕见,但真正去留心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说、写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母爱是怎样融汇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的,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

有的课文内容跟历史、传说、名胜古迹等密切相关,学生难以理解。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如《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埃及的金字塔》等课文,可以指导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去采访一些了解历史的老同志,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旅游,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历史背景,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往等能力。

二、演一演,再现生活。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而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守株待兔》《晏子使楚》等课文,内容比较丰富,有不同的角色,有生动的情节,有个性的对话。课上让学生表演有很高的教学价值,它组合了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不但使学生获得生理感官上的快乐和满足,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若借助于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通过表演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就能使学生如临其境,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如教学《嫦娥奔月》,让学生想象嫦娥飞上月宫后的情景,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三、学一学,体验生活。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 有些教师不放心让学生自己去学、去说,学生自己也习惯于被动地听、被动地学,部分学生甚至养成懒于思考、不愿实践的惰性。这种情况严重地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更谈不上具有创造性。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学习实践中,对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探索实践的每一点成功和进步,都应给予满腔热情的支持、帮助和肯定,使他们在体验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例如《诺贝尔》这一课,生活在幸福中的“小皇帝”们,觉得课文的内容很好懂,但并不能深刻领悟诺贝尔在科学研究上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态度。这时,让学生设身处地想象他当时的处境,读读演演:实验室的不慎爆炸,弟弟炸死,父亲炸残,面对这样的代价,这样惨痛的后果,诺贝尔内心会是怎样的呢?亲戚朋友会怎样劝慰他呢?邻居们会如何地反对他……而遭受了这样的灾难,诺贝尔却“毫不气馁”,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在一系列问题的带领下,思维很快被拓展开,看到了一位科学家为造福人类奋不顾身的可贵精神。

篇6:构建生活化的美术课堂语言

摘 要:长期以来,美术教师的课堂关注点都在技法传授上,语言表达能力相对是“短板”。当务之急是把语言的逻辑性、启发性、艺术性和严密性调动起来,生活化地处理课堂语言,从而建立语言系统,使教学富有立体感。

关键词:课堂语言;美术学科;生活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都是依靠语言来实现的。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注重课堂语言艺术,要生活化地处理课堂语言。

一、立足课堂,寻找生活化的美术课堂语言

1.寻找自己的语言风格

不同教师的气质、性格、修养、学识、思维方式千差万别,必然会反映在课堂语言上。教师应该总结自己的语言风格,这是形成课堂语言的基础。风格并不是套路化、公式化的,也不是特立独行甚至一味地求奇、求新。个性化的课堂语言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培养和铸造,在反思中不断总结和提炼。

2.语言运用的前提在于积累

课堂语言的构成要素有语言学、语义学、修辞、词汇、语音等方面。美术教师要想打破“瓶颈”就需要借鉴其他艺术形式,多积累文化知识和常识典故。教师可以从文学著作中汲取语言精华,如诗歌、小说、戏剧等,也可以从相声、小品等表演形式中借鉴处理语言的智慧,同时还可以从网络等新兴媒体中汲取语言。

3.备课是运用语言的关键

讲课的语言艺术体现了教师的修养,但语言运用的关键还是详尽的备课以及对教材的独到理解。俗话说,“勤能补拙”,教师在教学前能否将上课环节设计得当、将学情的变化预想细致、将技法的讲解简洁实用都取决于充分的备课,教师要注重讲课的条理性,从宏观和微观上把握讲课内容。

二、研究特色,建立生活化的美术语言系统

1.语言的准确性

这个准确性既有发音的准确,也包含用词精炼流畅。语言随意是课堂数学的大敌,有时语无伦次,不知所云;有时拖泥带水,杂乱无章;有时隔鞋搔痒,词不达意;有时牵强附会,自相矛盾;有时喋喋不休,拖沓冗长。大量的课堂时间被浪费,课堂容量和课堂效率大打折扣。

2.语言的口语化

美术课不同于其他课程,更加强调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合作和交流沟通,语言的平和化和通俗化能使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教学时先要融入感情,使师生之间既有知识上的共鸣,也有情感上的共鸣。

3.口语的艺术化

“艺术化的语言,语言的艺术化”,我们既需要接地气的口语化教学,也需要有气息、有感觉、有生命的艺术化语言。只有富有文采、艺术化的语言才能巧妙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联系,并且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4.语言的幽默性

教师在使用幽默语言时要以“幽默为教学服务”为原则,充分考虑时机、对象、方法、程度,而且兼顾学生的课堂需要。气氛沉闷时的主动调侃、刻画形象时的入木三分、评价作业时的诙谐风趣、观察对象时的自嘲揶揄,每一次学生会心的笑容都需要教师长期的实践调整和极大的智慧。

三、关注细节,掌握运用美术课堂语言系统的技巧

1.关注语调的变化

课堂教学语言需要通过强调音、升调和降调等变化来表达教师丰富自然的情感变化,从而控制和调控课堂氛围和学生情绪。如果需要强调,教师可以在疑问句式发音时进行升调,重音放在最合适的予以强调的位置,突出教学重点和陈述重点。

2.关注语速的快慢

语速也是教师课堂语言的技巧。语速过快、急躁冒进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会让学生目不暇接,进而对课堂产生厌倦。语速过慢、平铺直叙的话语显得苍白无力,学生必然昏昏欲睡。所以,准确生动的表达需要完美的语速和适合的用气方式相配合,引起学生的共鸣。

3.关注节奏的顿挫

课堂节奏取决于教师语言表达的节奏,教师应根据课堂环境把握语言陈述的快、慢、重、轻、停顿。教师也可以借鉴笑话中的“梗”和相声中的“包袱”,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节奏调整,在陈述中刻意“留白”,?学生去体会和感悟,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4.关注语气的缓急

在师生的沟通和互动中,语气是表达教师亲和力的最好载体。具有启发性和激励性的语气可以用于不同的教育策略,男生和女生的性格特点不同,可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提问语气和评价语气,照顾学生的情感,使教学达到最好的状态。

5.关注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是语言表达最好的催化剂,可以细分为神态语言和姿态语言,这些都能增加语言的表达效果。在描述物体和形状时,可以配合手势;在关注课堂热点时,可以调整站位;在学生发言时,可以弯腰倾听。这些肢体语言微妙而丰富,可以使听者加强心理视觉形象,让有声语言更加通俗易懂,从而起到铺垫、强调或替代作用。

总之,教师应该深入了解语言的共性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生活化的语言建立具有个人和学科特点的课堂语言系统。让我们一起努力,使美术课堂成为师生情感交融、思想共鸣的艺术圣地,真正做到“用艺术的语言来阐述艺术”!

参考文献:

篇7:构建高中生活化的政治课堂探究

摘 要:政治课堂不能是空洞的理论教学,而应该更接地气、更具有生活化。文章从开展贴近生活化的高中政治课堂和构建喜闻乐见的政治生活化课堂两方面展开论述,力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关键词:高中政治;生活化;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3-0091-01

“生活化”教学是近年来在新课程背景下提出来的,其主要是为了适应和改变现代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和问题。主要含义是指:将教学活动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现实生活大背景下开展教学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还能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转化为现实需要和追求。

一、开展贴近生活化的高中政治课堂

1.教学与现实生活事例相结合

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是老师进行教学的最好素材,针对高中政治教学课堂空洞泛白的现象,政治教师应该将政治教学内容和现实中的事例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政治知识。在“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一课中,讲到民主选举的方式,主要有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等。通过学习,学生已经熟悉了选举方式、方法及制约选举的因素,但是在现实中,学生所见到的、听到的几乎全是直接选举,即便如此,学生在本质上仍缺乏对直接选举的亲身体验。为了让学生对直接选举有直接的体验,政治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选举,选举出一个大家公认为品学兼优的学生。老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小纸片,让学生在纸片上写下被推举人的名字,写好后将纸片折叠好交给老师。在学生参与选举的过程中,要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选举才不会失去意义。之后,再由老师挑几名班干部,分别负责点名、盯票、在黑板上公布被选举人及票数。通过在政治课堂上将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中的事情的紧密联系,不但解决了教学空洞无趣的问题,还切实使学生感受到了政治内容和现实生活不可分割的道理。

2.用政治内容解决现实问题

有学生认为政治教学是空洞呆板的,距离自己很远,没有经过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因此政治课的内容是没有价值的。为了改变学生的这一观念,教师可以利用政治课堂内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此来消除他们心中的疑虑,让学生知道政治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教材的“经济生活”中涉及到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针对2015年银行存款利率下降问题,可以通过我们所学的政治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帮学生分析如下:2015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开始减慢,银行利率下降,国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人民减少存款,增加消费,使货币在市场不断循环流通,以此来刺激消费,带动经济平稳、有序发展。在这种时刻,我们应该规劝父母,减少在银行的存款,根据家庭需要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当做出合理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构建喜闻乐见的政治生活化课堂

1.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创设课堂情境

政治课堂教学中所选的教学素材越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就越高。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可以被应用到政治课堂教学情境中。例如,学生也是一个消费主体,但他们的消费心理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从众消费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和求实心理。很多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具有攀比、从众和求异心理,这些错误的消费心理会造成学生经济困难和心理扭曲。课堂上笔者让学生讨论如果在学校口渴了,一般会买什么饮料解渴,很多学生选择雪碧、可乐、红牛、加多宝等,为什么不买更解渴的矿泉水呢?究其原因,很多学生认为矿泉水便宜,在同学面前显得小气、没有面子。这其实就是典型的消费攀比心理。社会上还存在着买商品的时候,买的人越多就越有人买的现象,给很多商家找“托儿”误导消费者造成可乘之机。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性消费、避免各种消费误区和陷阱。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活问题

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最终是为了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更好地生活。老师要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情进行探究,让他们知道政治就在生活中,从而提高他们对学习政治的欲望,增加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爱国是一个人自发的神圣情感。爱国是一种美好的情操,但不能脱离法制轨道。在中国钓鱼岛问题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性思考,理性爱国。在这个问题上,笔者让学生搜集资料,深入探究。一些学生经过思考,认识到:日本在中国钓鱼岛问题上多次挑衅,激起了所有中国民众的爱国之情,但我们应该正当、理性地表达爱国之情,而如果出现毫无理性的“打砸”式的行为,甚至伤及无辜,则破坏了社会秩序。我们应该理性爱国,不能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不能上了坏人的当。作为学生,我们要时时刻刻好好学习,学好本领,用知识的力量让我们国家繁荣强大。牢记历史,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维护和平。通过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深入探究,学生不但对处理生活中的事情有了新的看法和解决方法,而且也有助于教师对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课堂的构建。

三、结束语

高中生活化的政治课堂,在教学上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和现实分离的弊端,提高了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成功地构建起生活化的高中政治课堂,使政治课堂逐步走向生活化、现实化。

参考文献:

篇8: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一、创设生活情境,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感受数学与生活同在

1. 利用生活情景创设问题情景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使学生从更多的、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体会到我们生活在数学的世界里,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现实生活中创设数学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 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存款利息、日常生活中打折购物、按一定的比例设计平面图等问题均发生在学生的身边, 并且充满着生活的情趣.因此, 教师要多创设教学情境, 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 使数学知识生活化, 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 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 是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这样经常性地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研究的对象, 通过数学知识的直观化和具体化,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生活经验基础, 弥补了学生抽象能力的不足, 故事化、情节化的数学问题, 学生就会感到亲切, 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进而激发强烈的自主探索的兴趣, 使学生更易于并乐于接受知识.

2. 利用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景

利用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景, 就是让学生像上科学课一样做实验.运用在课堂内做实验的方法去学习数学, 能使抽象性的数学知识具有可操作性和形象化对于这一点, 教材本身也有所体现.例如在引入分段函数这个概念时, 必修1第31页的例3:“某市出租汽车收费标准如下:在3 km以内 (含3 km) 路程按起步价7元收费, 超过3 km以外的路程按2.4元/km收费.试写出收费额关于路程的函数解析式.”这个例题笔者认为在此出现相当恰当.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出门乘出租车也是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一件事.所以这道题目的解答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困难.用它来引出分段函数的书写形式, 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还有在教学“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这部分内容时, 必修5第43页的例5:“某种卷筒卫生纸绕在盘上, 空盘时盘芯直径为120 mm, 已知卫生纸的厚度为0.1 mm.问:满盘时卫生纸的总长度大约是多少米 (精确到1 m) ?”笔者在课堂上刚读完这个例题, 马上就有同学随手从桌膛里拿出了一个卷筒纸.所以笔者也不用费很多时间去解释诸如盘芯、空盘和满盘之类问题,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很快就把这个例题解决了.

二、发现生活素材,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体会到身边有数学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而且有必要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 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 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 在学习“如果一条直线上有两个点在平面内, 则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这个公理时, 笔者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要把一根木条固定在墙上至少需要几个钉子?有的学生回答“一个”, 那么笔者就说, “如果一个, 木条还能绕着这个钉子旋转, 我们现在强调要固定住不能动了”.这时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应是两个.由此, 笔者接着解释可把墙看成是一个平面, 木条看成一条直线, 钉子看成一个点.木条用两个钉子就可以固定在墙上, 相当于一条直线上有两个点在平面内, 则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还有在学习随机事件概率时, 书上有一个用Excel模拟抛掷硬币的实验.我们也可以让学生抛掷一枚一元的硬币若干次, 记录出现正、反面的次数, 然后计算正、反面出现的次数占总投掷次数的百分之几.使学生发现随着投掷次数的增加, 正、反面出现的百分数都越来越接近50%;再让学生分析摸奖中的中奖概率, 从而渗透概率的思想.这一系列活动就会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 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三、联系生活实际, 创新学生思维, 探索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 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增强学习的动机和信心, 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 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画面, 让数学贴近生活, 在组织学生活动中, 引导学生讨论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 在学习数列知识时, 银行利息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题型.此时可提前安排学生回家向父母询问或到银行储蓄所了解储蓄的方式、利息、复利的计算方法, 还有银行借贷分期付款等问题.这就避免了学生对一些概念的死记硬背, 似懂非懂.事实上, 从课堂反应来看, 在回答“家中有一些暂时不用的钱时, 将会怎么办”时, 他们就会想到买保险、炒股、买房增值、买期货、存银行……这反映出学生对生活理财方面并非一无所知, 甚至有的学生相当具有经济头脑.学了简单的统计图表后,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工厂、农村、商场、银行调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 整理数据, 编制统计图表.通过活动, 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数学价值, 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法去看待分析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生活经验.

篇9:构建生活化的历史课堂

历史课堂要符合新课改所倡导的“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理念,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人文素养。怎么发掘历史与生活的联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到历史教学生活化。

一、历史教学内容生活化

梁启超说过“我们的一部史学,尤其是中国的二十四史就是一个帝王的家谱、记传,几乎都是帝王将相”。以往书写的历史,常常是一部“公共舞台”史,一部男权的统治史,帝王的光环下,透见的往往是刀光血影。伟大辉煌的年代,记载的常常是战争,而升斗小民的衣食住行、生死爱欲早已湮没在时光流逝留下的历史地质层垒深处。历史于我们,是帝王将相,是才子佳人,是经史子集,是爱国主义,是英雄情怀。然而这些,都是令我们仰望的,只能钦羡的存在,我们看到兴衰成败,看到悲欢离合,看到壮士沥血,看到百家争鸣,但我们也只是远远地看着,只能默默地唏嘘感慨,而这样的距离,让我们无法体会到历史的真情。很多人不喜欢历史,就是因为历史都是帝王将相的政治史,而我们最感兴趣的,莫过于是,回到了某个朝代,我们的个头与那时的人比较如何?我们的语言古人能听懂几句?当时的人衣食住行如何?集市怎样热闹?我们与古代的女子如何交往?

是的,过去,历史就是王侯将相的相斫书,再往后,历史成了阶级斗争的活报剧,到了今天,历史应该要有改变。幸而,现行教材把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纳入其中:从男人垂辫、女人缠足到男人剪辫、女人放足;从姑娘束胸为窈窕到挺胸为美貌;从新娘大红为吉庆到白婚纱为时髦;从五世同堂到核心小家庭……课本娓娓道来,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好的,教材已做出改变,那我们的教学观念也要改变。

二、历史教学观念生活化

胡适在1930年拟就的《上海小志序》中写道:“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就否定“宏大述事”的历史观念。朝代的兴亡,君主的废立,经年的战争,这些“大事”,在我们的眼里渐渐变成“小事”了。《史记》里偶然记着一句“奴婢与牛马同栏”或者一句女子“蹑利屣”,这种事实在我们眼里比楚汉战争重要多了。小历史虽显渺小,琐碎且微不足道,但却丰富,生动而富于人情味。而且这种小历史的观念,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对历史的理解与评价。

原来总是强调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但过多的历史记忆有时也会阻碍我们轻装前行。事实证明,对历史的某些记忆还会成为新的灾难的理由。如希特勒发动二战其中一点就是一战使德国付出太大的代价。现在我们所应该关注的历史,应该是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更为幸福的历史。因此,我们需要这样一些历史:如,在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人所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明。如,在自然灾害面前我们的先辈曾经做出的抗争和努力。如,在千万年前,我们的祖先怎么样拥有了一个家族的幸福生活。由此,我认为,让学生了解大唐时期一户农家的田园诗比了解唐太宗的文治武功重要。让学生知道唐山大地震比知道文化大革命重要。让学生认识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比认识工业革命产生的两大对立阶级重要。这就是我们的历史观念需要生活化、细节化。

三、历史教学语言生活化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的形式和思维的载体,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表达方式,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高中历史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历史教师的语言表达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情感的抒发,可以这么说,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让教学语言为高中历史课堂生活化教学服务,关键看我们能否恰当地把历史用生活化的语言提炼出来。

如在讲述“辛亥革命”的内容中,关于辛亥革命爆发前一系列武装起义,辛亥志士投身革命的教学片段时,我这样说:这些起义已经过去很久了,我们享受幸福的时光也已经很久了,而当时一次次的起义,一次次的失败,血腥只是让革命者们更加抱定了必死的决心,却丝毫不能动摇他们心中的信念。徐锡麟刺杀两江总督未果,被剖心而死,34年的生命历程,果真不值得留恋吗?号称“鉴湖女侠”的秋瑾,临刑前只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字,那时她的心中难道只惦记着满目疮痍的国家,就从没闪现过一对娇小儿女明亮的双眸吗?林觉民,这位长眠在黄花岗的烈士给妻子的信中写到:“为天下人谋永福”,《与妻书》现在读来依然荡气回肠。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静静地听着、看着、思考着,教师靠激情和感染力的语言让学生的心灵也受到了震荡。可见,语言来源于生活,丰富多彩的情感要靠丰富多彩的语言来表达。

四、历史教学资源生活化

历史就存在于学生的家庭生活中,他们的长辈都是历史的当事人,家庭中的不同时代的照片、图片、实物等就是历史的遗物,这些都是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发和利用这些丰富的家庭课程资源,让他们深入历史,与历史对话交流。例如:向高寿的长辈了解他们的父母在民间初期剪辫易饰、禁缠小脚等往事;请祖父母、父母介绍改革开放前后的家庭生活状况,尤其是衣食住行方面,收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时期家庭生活的资料和信息。长辈在琐事上大书特书,细到生活中的一针一线,微到日常间的一颦一笑,让人觉得回到了过去的美好时光。隔了岁月的灰尘,过往日常生活的琐碎和点滴像一颗颗泛黄的珠子,擦拭一下,还能映照出昔日真实的光泽。这些教学活动面向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增加与家庭生活密切关系的内容,学生将家庭经历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起落浮沉与国家的历史联系起来,认识到有国才有家,家庭的命运与国家息息相关,感悟家国一体的道理,激发为家为国学习奉献的情感。

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总是“根植”于历史,而以往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也总是能“延伸”至现代生活。一种制度、一场战争、一则新闻、一张老照片、一处老屋、一部影视作品、一篇文章、一段人生履历都可能成为某一堂历史课的素材,或用于导入新课,或用于新材料、新情景的设置,或用于课堂知识的拓展延伸……这种把日常生活引入历史教学的做法,既能丰富历史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历史学习的生动性,又能拉近“历史”与现实,特别是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距离,使历史学习与其当下的生活产生共鸣,自然就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进而在潜移默化中顺利实现历史教学目标。教学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工作,历史课堂应是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我一直尝试着摆脱“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上历史课”的魔咒。在教学中,我力求历史教学生活化、情景化,利用激活教材、活跃学生、生成趣味的方法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如果生活在这样一个主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成长环境里,这些孩子将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新版),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2] 朱汉国、王斯德 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

[3](法)阿利埃斯、(法)杜比 主编,李群 等译.《私人生活史》,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年7月版.

上一篇:思修案例分析(农)下一篇:制冷作业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