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活化地理课堂的构建

2024-06-18

浅析生活化地理课堂的构建(精选11篇)

篇1:浅析生活化地理课堂的构建

浅析生活化地理课堂的构建

云安县前锋中学 张荣湛

我们知道,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还应包括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一堂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景中展开,在和谐的教学互动气氛中进行,在学生的互动参与和探究中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一、生活化课堂:有机渗透时事热点和乡土地理知识,让知识随时“触手可及”。

借助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要学习生活中的地理”、“要使学生确立正确的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的历史使命。”因此教师应通过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课题,借助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或向学生介绍一些解决现实危机的简单对策,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能力结构,提升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判断能力。如讲解“全球气候污染”时,课前我就安排学生分组上网搜集有关2011年南非德班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的相关报道,特别注意收集“全球大气污染”的文字记录和图片。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展示他们收集的资料图片,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中国、印度等新兴发展中国家应如何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让学生思考探究“全球变暖,我们能做什么”等接近生活的话题。这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学的灵活性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整体教学的效果就突显出来了。

渗透乡土地理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比如在学习“地图知识”后,就让学生去查阅家乡的山山水水的分布;在学完“天气与气候”后,让他们关注天气预报的描述当地的气候特征;讲完“居民与聚落”后,让学生开展城市和乡村的地理调查,关注环境与发展问题,提出城市或乡村规划布局的合理建议,还呼吁大家作好环保宣传,共建美好家园。这样,学生既学到课本知识,又联系实际,增长见识和阅历,提升了实践能力。如此寓教于生活,于实践,教学相长就水到渠成了。

二、直观化教学:借助直观化教学手段,使重难点“原形毕露”。

利用地理学科教学的直观性特点,强化地理学科特色。课堂上,可以充分借助现代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把一些专业性强、学生难理解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转化为简洁、形象的视频信息或图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例如“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是怎样形成的”知识点,学生一直以来都很难理解,但通过模拟视频件,形象直观地展示其形成原理,难点便迎刃而解,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

三、活动化过程: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助学生“兴趣盎然”。

地理课堂教学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以主人翁的精神状态学习,往往能够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地理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多样,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心智特点来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成长,在“合作”中求知,在“探究”中创新。

我在实施课堂教学活动中,比较多地进行一些游戏、小组合作探究、辩论比赛、社会实践操作等形式的活动。当中,既有课堂上即兴发挥的,也有活动的成果展示,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参与,发扬合作的团队精神、求知的探究精神,达到创新的学习成长目标。

上生活化课堂、做直观化教学,让学生在活动化教学过程中健康成长,是我们地理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也是现代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的客观要求。

篇2:浅析生活化地理课堂的构建

大方县达溪中学王春

从2011年5月份课题批准立项至今,课题研究已经进行了近半年时间。期间,我们专门举行了课题开题仪式,正式拉开课题研究的序幕。我们多次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确定研究计划,安排研究事宜。我们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不间断地进行学习与实践,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为了使课题研究走向深入,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生中积极开展活动,提高研究的实效性

用心设计问题情境,追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初中地理教学的德育目标是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国情国策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树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中国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雄心壮志。

二、教师中加强学习交流,提高研究的针对性

1、学习与交流相结合,提高研究的针对性

课题实施以来,我们平均每三周召开一次课题组成员会议,以或者网上典型案例为内容,印发学习材料,加强教师对生活化课堂创设研究的重视程度。我们要求每个研究成员,每次会议交流自己本阶段的观察、调查与思考所得。我们专门下发课题记录本,使教师把工作中的点滴小事或感悟,及时记录,以便对事件的交流和反思。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细致的教育小事,使该课题的研究具有了针对性。

2、听课学习,提高研究的目的性

课题组成员听课学习,专心学习和做听课记录,以听课的示范课为例子,尤其是其中关于教学生活化素材部分在课题组中推广经验,从课的选材到授课的技巧等方面和课题组教师分享,增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

3、运用生活化教学

目前,仍在使用的初中地理教材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脱离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的弊端,缺乏对学生生活的合理构建。因此,注意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和人物故事进行教学,将政治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融合,充分利用学生差异的生活资源,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切身经历和感受与大家交流分享,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逐步提高对现实生活的感悟能力,从而促进其知识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三、总结阶段性成果,找出努力方向

(一)前一阶段的反思

要重视把在实践中积累总结的教学经验、科研成果运用到新课程教学实验中去,指导教育教学的实践。教学生活化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学生活化,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教学中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从而使教学在创新潜能开发的理想性和创造性活动的现实性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使学习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永远敞开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的广阔的空间。实施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的沟通中感受到生命的崇高,获得个体的自由和解放。

(二)下一阶段课题研究的中心和重点工作

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重点是在前一个阶段成果的基础之上加大教育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把我们已形成的好的理论成果、教学经验、特色资源运用到对新课程的教学实验中去。

1、进一步合理的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联系,寻求多方面支持。

校外课程资源是校内课程资源的必要补充。通过参观、访问、讲座、讨论、实习等途径,使学生多接触社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在地理知识的学习中有效地培养其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校外资源丰富多彩,有各种各样的电视节目、报纸、杂志等。

学生家长也是重要的校外课程资源。学生家长的接触面广,社会知识丰富并各具特点,因而也就有其各自的教育优势,是一种很好的具有多向性的教育资源。

2、举行了一系列研究课和公开课

目前,该课题由负责人具体安排,带领课题组成员,按计划继续实验研究。结合现代班集体建设,我们把开展生活化教学作为重要的内容加以研究,按计划举行校级公开课,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积极开发本乡本土的教育资源,把相关学科的知识融入到地理学科中来,完成教育教学目标中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

4、加强校际之间教学活动课设计、资源研发与利用的协调与指导力度。课题研究是以学校教研组为单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封闭研究、各自为营,有许多是重复性劳动,主要原因是缺少联系、交流。加强校与校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联系,有利于课题研究上水平,节省人、财力资源。为此后续的研究一定要有计划,有自己特色。

5、课题阶段性研究的成果形式

教师案例集

四、课题阶段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课题研究过程中,资料比较零散,文字记载和理论体系的形成不太及时;

2、课题组教师的课务较为繁忙,理论学习及论文的撰写的时间不太充分,这部分有待协调时间分配,力争确保研究时间的保证。

总之,该课题的实验方案设计操作性强,学校也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良好保证,使课题顺利进展。为了使课题开展得更加扎实有效,我们诚邀上级有关教育领导、专家来我校指导工作,对课题研究的细节做精心指导。请多给我们提供提高与展示阶段成果的机会!

篇3:谈生活化地理课堂的构建

一、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或现象导入, 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

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地理课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在新课的导入上,教师要认真思考,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或者学生熟悉的人或事导入新课; 要指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看世界, 从生活中获取地理知识,从而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学习“交通 运输业”一节时, 教师可利用日常生活中熟知的“云梯溜索独木桥,羊肠小道猴子路”、“姑娘出嫁远方 , 马道又远 又长;翻过三座高山,趟过三条大江 ;走了三十三天哟,才进新郎帐房”等描述某个地方交通状况的民间歌谣或顺口溜来导入教学。又如,在学习“祖国宝 岛———台湾省 ”时 , 教师可用朗读爱国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 ,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来导入课堂教学。再如,江南水乡的建筑临水而筑,前巷后河,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景,因此被誉为“人间天堂”,还素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之说,还被誉为“东方水城”,因此,在学习“富饶水乡———江苏省”时,教师可通过给学生讲解以上的知识来导入新课。这样的例子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更能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可以激发他们想要学习更多地理知识的欲望。

二、分析生活中的地理,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

教师应该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一种工具,而不是唯一的依据或资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素材来替换、改造教学内容,尽可能地使学习内容生活化; 还可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多种情境,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的理解, 不断地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发挥,培养他们独特的地理视角。

例如,在讲授“地球公转产生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回忆或观察每天日出日落的时间和正午时刻阳光照射到教室的位置, 让他们清楚地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又如,在讲授“水循环”时,可以结合黄河的例子来提问:黄河之水从哪里来? 黄河之水最终又到哪里去了? 为什么海水是咸的? 水是可再生资源,为什么我们到处都能看 到节水的 宣传 ?等等。在讲到“黄河断流”时,可以让学生调查兰州十年来沿河生态环境的变化, 特别是黄河上游地区在生态环境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及解决办法,等等。通过这些富有生活化和趣味性的问题, 可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和对地理规律的理解, 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

三、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地理教学不能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对学生“智识”(包括知识、长识、见识 、胆识、赏识 )的全面培养。 章太炎先生说过,“做学问有两种:一是求实,二是致用。”课堂教学主要是“求是”的过程,是为了让 学生学习地理的知识、原理与技能,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必 要的地理 素养。但教师不要忘了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乃是“致用 ”,是为了将 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 是为创造美好的生活而服务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究,进行有必要的实践活动,让他们重新认识我们生活的世界。

篇4: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课堂

一、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的时候,学习效果会特别好,并且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情境里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感,他们的学习兴趣会有很大的提高,因此我们在讲述地理知识时不能再依照教材内容进行照本宣科,我们应该认真发掘地理教材,从我们的生活中找寻适合学习知识层次和认知观念的生活案例,来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我们还要在课堂上构建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下进行学习。

1.利用生活场景进行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上课的导入环节必不可少。如何进行导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快速融入到课堂中去,这是我们每个任课教师都应该掌握的技巧之一。这个时候用生活化的场景进行导入,能够让学生产生一种共鸣,让他们感觉自己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生活场景竟然也和自己所学的地理存在有某种联系,这会让他们的学习兴趣高涨。

比如,在学习世界人口这一节的时候,可以进行导入:父辈和祖辈,还有自己这一代亲生兄弟姐妹的数量有多少?这个问题和生活息息相关,并且也和学生的自身经历有关,学生的注意力马上深入到这个问题中去,学生就开始讨论、汇报自己的家庭情况,这样就能看出中国实施计划生育的意义所在。

2.在生活情景中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现在新课改倡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倡导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构建一个生活化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因为学生在这种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下,毫无紧张感,能让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的积极性都得到提升。

比如,在讲述“农业活动”的时候,可以这样进行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幅图片。比如衣物和食物,这些都是我们生活的必须品,学生对其会比较的熟悉,展示完这些图片之后,我们开始推进课堂:生活中的必需品究竟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然后我们可以用视频和图片来展示我们食物中的米饭、馒头、面包、奶、蛋、肉等制品的生产过程和衣物所使用的主要原料——棉花的生产过程,这样学生就能对各种农作物形成一个了解,然后教师再讲解各种农作物的种植过程、季节和熟制、生产方式的时候,学生就会掌握的比较好了。

二、从生活情境中演绎、探究地理知识

新课改倡导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探究知识,让学生对于地理知识和原理不仅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因此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用生活场景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这个学习情境中探究、推导、总结出知识要点,这是我们教学的目的之一,也是学生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

比如,在学习气候知识的时候,教师用多媒体呈现家乡的气候资料和自然景观图片,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依照该资料进行探究家乡的气候的特点。接着进行深化课堂,让学生用已有的方法来推理出其它地区的气候类型和特点,并比较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有何不同。最后我们还可以对该知识进行深化和升华,让学生判断不同气候类型下的植被类型,主要从温度和降水两个方面来入手解决。通过这个层层相扣的课堂进程,学生对于气候类型的形成和特点,以及气候对于植被的影响有了一个清楚地认识,这就是生活化课堂的重要作用。

三、用生活场景来验证所学的地理知识

新课改要求地理教师讲述有用的地理知识,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明确我们所学的地理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利用我们所学的地理知识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是如何才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所学知识有用处呢?那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去知道生活,让学生用生活实践来检验自己所学,套用一句名人名言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比如,学习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自己去检测所学的知识是否正确,是否经得起考验。教师可以是将学生身边的农业地域类型做了一个简图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判断陡坡、缓坡、平原和洼地四个不同的地区,依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应该各开展什么农业活动。学生根据自己所学能够非常迅速的判断出来,然后再将这个结果拿到生活中去检验,这就证明了我们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

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对生活和教材之间的结合点进行详细的论证,不能脱离生活,更不能为了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而生搬硬套,影响教学效果。

篇5:构建高效地理课堂的探索

地理新课程强调学习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转化,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化,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整合。怎样使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成为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件非常现实的事情。一节地理课是否高效,不仅要看老师讲得是否到位,更要看教师的组织、引导,是否关注学生的发展、是否情感交融、气氛和谐,看学生学习能力是否提高。我在地理课教学中追求高效率,力求少做无用功,做了一些探索尝试。

一、营造良好氛围,互动提高技能

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做学生可以信赖的朋友。作为学生,理解老师,尊重老师,要虚心的学,取老师之长补己之短。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都处在一种融洽和谐的气氛中,相信这样的课堂应该是高效率的。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要微笑上课。学生看到老师的笑脸,内心感到亲切,愿意听老师讲,愿意与老师交流。教师用良好的情绪感染影响学生,先就在思想上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为课堂教学创造了良好和谐的气氛。教师要与学生平等交流,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互动。如在教学中国地理《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一课时,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根据需要选择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综合运用各种地图的习惯。由于目标定位在“合作交流”,课堂教学因此从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变成了师生的互动式学习,课堂教学因而显得富有生气和活力。在课堂活动中,学生根据需要选择气温图、降水图、地形图,就怎样从地图上有效地获取信息,有了深刻的认识。在学生分组合作交流过程中,各组内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随时与老师沟通,师生共同探讨,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在互动中教师也丰富了自己,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会学

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根本的意义上讲,就是要让学生从“学会”地

理知识走向“会学”地理知识。同样的两个字,在顺序上发生的变化,体现了不同的含义。“学会”有被动的成分,“会学”往往具有一定的主动性。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地学习,教师在平时可以利用各种教学形式让他们自主地学习。在教学《多变的天气》一课“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的内容时,设计的活动是“绿色法庭”,原告——大气;被告——人类。通过模拟法庭辩论,使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究中学习到了地理知识,进而达到通过体验形成自觉保护大自然的行为态度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学生通过自主地学习,在广泛搜集资料、查阅书籍、调查访问的基础上去探究问题的实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利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其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应该说,这样的学习是有价值的。

引导学生去学,指导学生会学。良好的学习方法很多,诸如课前预习、专心听课、独立作业、动手操作、及时复习、课外阅读和质疑问难等等。又如“探究式”教学法,就是通过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条件,由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精心设疑,让学生动手、动脑去观察、分析、比较发现规律,掌握知识点。再如“迁移式”教学法,就是通过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充分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新知。“活动课”就是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完成教师设定或教材中规定的各种问题的课型,通过阅读、思考、操作、讨论、竞赛、问答等形式,让每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能体会到参与成功带来的喜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参与中都各有所获,这样有利于把课堂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动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设计主要环节,力求简单高效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一堂课的好坏离不开教师精心的准备,高效的教学环节设计。下面我就从上课的几个主要环节来说一说我的做法。

1、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是地理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整节课堂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导入往往是教学的一个良好开端。所以地理课的导入要以趣激趣,用生动诱人、精炼点题、设有悬念且探究性强的语言去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热情。我认为好的新课导入应该是画龙点睛之笔。例如,在学习《印度》一课时,我就先为学生播放一段《西游记》中的插曲《天竺少女》,将学生带到印度这个神奇的国度,结合唐僧师徒取经的故事,引出相关内容,并让学生说出自己了解的印度,再联系课本深入学习。这样,学生从上课一开始就充满兴趣,整节课学习气氛都很好。

2、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课堂的精髓所在,一节好课,应该有好的学习过程。

首先是课堂上的“讲”。课堂不是讲堂,教师得先明白这节课“该讲什么、怎样讲”。“该讲什么”就是核心问题必讲,思路方法必讲,疑难问题必讲;“怎样讲”就是讲的时间不能过长,内容不能过多,节奏不能过快,提倡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课堂上“讲”的境界就是要追求精确、精炼和精彩。其次是课堂上的“讨论”。地理高效课堂是建立在课堂上的有效讨论学习基础上的,所以有效的课堂讨论就要建立在学生个体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度和广度,给学生足够的谈论时间,而不是急于走形式,简单化、随意化。最后是课堂上的“提问”,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可以使老师将关注的焦点从课堂转移到学生身上。好的课堂提问应该能引发学生的有效思考,疏通学生的思考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

3、课堂小结

凡事都要善始善终,地理课堂也不例外,也应该有课堂总结。老师在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的同时,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进一步巩固强化,而且也能引导学生在课下主动收集资料解决疑难问题。

四、善用地理略图,提高课堂效率

地理学最具有特色的就是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一幅好的插图、照片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合理有效的用好地图是地理教师的基本功。读图提取有用信息是地理会考题中考查学生能力的一大特色,所占比分较大,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注意加强学生对图表的判读,提高对信息的提取、分析与运用能力及将地理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恰当使用地理略图,能对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地理略图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黑板上绘制的一些简单的轮廓图或用不同的颜色或线条大致显示出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或地理事物特征的简

单图形。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地理略图进行教学,既能直观地表现出地理事物的特征,突出教学的重点,又能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老师在讲课时在黑板上边讲边画图,学生边听,边读图,边记图,学生的注意力会随着老师的笔触和语言而自然移动,做到视听结合,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讲中国的地形时,我在黑板上绘出中国的轮廓图,再画出一、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然后用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地形(用彩色粉笔绘出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再引领学生读“中国地形图”,师生互动边读地图,边往轮廓图中填注各个地形区的名称。如果老师引领学生多填写几遍地形略图,学生就会很好地掌握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及相对分布位置。再如:讲长江、黄河时,老师通过绘制地理略图的方法,很直观、形象地将长江、黄河干流的形状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再引领学生边读图,边填地理略图,学生很快就掌握了两大河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地形区,上、中、下游的分界点以及支流等相关知识。

篇6:构建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策略论文

摘要:如何适应时代变化,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是每一位高中地理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 培养其学习地理能力, 逐渐让学生自主学习等几个方面入手, 探讨了构建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高中地理; 高效课堂; 地理兴趣; 地理能力;

高效课堂的创设, 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地理方面的知识更加丰富,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使其运用于其他方面, 让自己得到全面发展, 成为综合型人才, 以便于更好地适应社会。

一、以良好的感情基础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作为教师, 应摆脱之前高高在上的姿态, 主动放下教师身份, 在努力消弭与学生之间隔阂的基础上, 成为学生可以信赖的朋友。在这种和谐、融洽的关系下, 学生便会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沉浸于学习知识中去。在地理教师这个朋友的指导下, 通过对地理知识的讲解, 学生既能感受到地里学科的独特魅力, 也逐渐锻炼了自身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能力。

另外, 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学生能够心无旁骛地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条件之一。高中阶段, 学生所承担的学习压力非常沉重, 若是任由学生如此发展, 会逐渐消磨掉他们的意志与斗志。而教师这个所谓的“过来人”则能够在学习以及生活上给他们提供帮助与建议。因此, 这个阶段, 教师与学生之间适时建立友好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该与学生平等对话, 促使学生敞开心扉, 吐露心声。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心里变化并了解学生当前所面临的困难, 并为他们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案, 进一步采取有效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样, 就能够为他们继续学习提供动力。

二、以灵活的教学方式打造高效地理高效课堂

素质教育下, 各学科教师纷纷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 以确保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对该学科产生较强的认知能力。由于科技飞速发展以及新观念地不断涌现, 社会的进步与国家的发展对我们高中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在的情况下, 我们必须紧跟时代变化, 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1. 借助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以其直观、形式多样的特点广受教师与学生的欢迎。地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应善于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 从而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如讲到“等高线”“等深线”“气压带的分布”等知识时, 教师便可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通过多媒体呈现出这些地理事物, 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知, 而不是通过想象力去学习这些知识。

学习地理知识最重要的是将其与地图结合起来, 只有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识图、读图, 才能有效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因此,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应善于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 以此打造高效课堂。

2. 采用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法指的是教师在展开新课之前, 设置相关的教学任务, 引导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 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

如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这一内容时, 笔者便根据学习目标给学生设置了学习任务, 即通过学习, 了解“识记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等知识。如此, 学生就能根据教学任务完成教学目标。且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的自主性能得到很大提升与锻炼。如此, 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这对提升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也极有帮助。

3. 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能够通过问题的带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 改进过去的单一教学策略, 丰富教学手段, 为提升课堂效率奠定基础。

教师在教学中, 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 让问题贯穿课堂始终, 这样一来, 学生就会一直跟随教师的思路学习知识, 这对他们高度掌握知识极有帮助。

如学习“气压带和风带”这一内容时, 笔者首先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 “你们知道你们所处环境处在哪个气压带吗?”等到学生回答完该问题之后, 笔者又问他们, “你们这种该气压带影响下的气候是什么?这种气候的特征是什么?”引导学生开始探讨知识;之后, 笔者又问学生, “你们知道气压带与风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吗?”在课程结束的时候, 笔者留给学生这样一个思考题, “大气运动与气压带和风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此, 整节课学生都在回答问题中度过, 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将会变得更加深刻。如此, 便能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地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应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为高效课堂奠定良好基础。

总之, 地理作为高中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以及优秀人格的养成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影响。作为高中地理教师, 我们要重视自己在学生发展以及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充分发挥自身的辅导作用, 使他们在该阶段能够愉快地学习, 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曹娟.彰显新课程理念全面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成效[J].文理导航, , (02) .

篇7:浅析生活化地理课堂的构建

内容摘要:传统的地理教学以封闭为特征,使学生的独立人格得不到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得不到保证,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得不到承认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不到培养,创新能力更无从提高。更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已迫在眉睫。本文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开放式地理课堂教学的探讨。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 传统地理教学 开放的地理课堂

竞争的时代与社会迫切需要知识不断更新、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与习惯的人才。但是传统的地理教学往往是以灌输为核心、考试为手段、名次为杠杆、升学为目标,学生纯粹是知识的接受者,它的特征是封闭:教学观念封闭、教学模式封闭、教学空间封闭、教学内容封闭、教学方法封闭、教学形式封闭、教学过程封闭、教学评价封闭。一句话,课堂是封闭的课堂,教学是封闭的教学。

时代的开放性和教育改革的深入,迫切需要我们改变封闭式教学,与时俱进,建立新的开放性教学模式。开放性地理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和创造者,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它的典型特点是开放:教学观念开放、教学模式开放、教学空间开放、教学内容开放、教学方法开放、教学形式开放、教学过程开放、教学评价开放。一句话,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教学是开放的教学。

一、教学理念开放是前提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许多教师往往对开放式教学存在疑虑,担心影响教学进度,担心课堂上学生太活跃纪律乱,担心教学质量下降,故不敢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新的教育观、质量观和学生观是非常关键的。开放性教学并不是放任自流的放羊式的开放,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活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开放式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的一种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全体学生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观,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不断激发学生的活力,引导学生理解、认知、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给学生留有积极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思考的独立性,使课堂教学适应学生自主创新性发展的需求。同时利用课堂教学体系所具有的时间和空间的变换关系,实现教学的多元化和多向联系。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教师、学生与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的多向联系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教学模式的开放是基础

同样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把教师定位为“主导者”,学生成为“被导者”,学生只能跟着老师走。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不如说学生更像是一头被牵着走的“牛”。教师基本为知识而教,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等人格状况一无所知,很难发挥教学的教育性。开放的地理课堂,教师的着眼点不是放在如何把要讲的知识讲清楚,而是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地探讨问题、如何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如何在讨论中表明自己的观点和听取他人的意见,使学生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研究和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不再主宰课堂,师生双方都同时扮演双重角色,既当老师又当学生,构成了“师生互导、生生互导、师生互学、生生互学”的.多向互动模式,导中学、学中导,学生既有独立思考的个体活动,又有学生间、师生间的合作、讨论、交流的群体活动,在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中促进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适应了健全人格、多重人格发展的需要。

三、教学内容的开放是根本

1.树立新的教材观,灵活运用教材

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教学内容,专家学者们开发的教材可能是很好的,但就课程要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来说,教材又是无能为力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教材多样化使教材作为教学中“唯一”资源的法定地位逐渐动摇,教材的功能定位也逐渐由“控制”和“规范”教学转向为教学服务,显然把教科书当作“圣经”一样来解读是陈旧的、过时的。因此,我们应树立“材料式”教材观,视教材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材料和工具,而非教学的全部。教学中不刻意追求原有知识体系的完整,在遵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科学适当地增减教材、调整编排顺序、重组教学单元、整合教学内容。如学习“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时,可以把“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两节内容整合在一起,从两个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发展优势与劣势等诸方面比较。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或知识竞赛等活动,学生就容易掌握两个地区地理特点,并增长了能力。

2.开发个性化课程

《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强调“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应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尤其是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体现“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因此地理教师应在兼顾新课程共性的前提下开发个性化课程,所选课程要从提高协调人地关系的广泛性和深刻性的角度出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社会需要为方向,既要广泛联系实际,考虑本地区、本学校的差异性和学生的兴趣爱好、价值趋向等诸多因素,又能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特征,使地理课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如“我身边的环境污染与治理建议”,结合《交通》一章的学习,可安排“成都交通建设之我见”等内容,结合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可安排“水资源与巴以冲突”“从松花江水污染说起”“生物柴油与乙醇汽油”等开放性课程。

四、教学过程的开放是保证

1.开放教学时间

封闭的教学过程以上下课铃声作为教学的起点和终结。而开放教学过程是没有起点和终点的。它包括下面两点。

①在课堂开始前,教师即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学生可先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来预习新课。

②封闭式教学是把所有的问题解决在课堂,而开放式教学则提倡把问题带出教室,带向生活。因此,下课铃声绝不是教和学的休止符,而应成为继续探究的新起点。

2.开放教学空间

我们提倡地理课的开放,当然也包括教学空间的开放。毫无疑问,教室是我们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但如果每一节课都把学生封闭在教室里,不仅让学生感到无新鲜感,而且也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抑制了个性特长、禁锢了学生思想。让地理课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进社会是学生的呼唤,给学生一片蓝天、草地,还学生一方自由活动的空间是时代的要求!地理课实行空间开放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在什么地方上,应服务于教学内容和学生需要。运动场、实验室、地理教室、电脑房、图书馆、博物馆、科技宫、气象站、科研院所、居民小区、工厂、农村、广阔的大自然都可以成为地理课堂。如学习《我国农业》时,可组织学生到郊区开展一次社会调查;在学习《地图》时,可以将全班分小组绘制校园平面图,在小组长带领下明确分工、密切合作,从测量长度、确定方向、记录数据到绘平面图,各项工作配合默契、有条不紊,学生在绘图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老师先引导他们去看书、小组内讨论交流,那些带有普遍性的疑难问题作全班解答。事实证明,学生自己动手获得的知识才记得更牢。

网络技术的普及为开放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水平,积极利用地理信息资源、信息技术手段来优化和丰富地理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3.开放思维空间

教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不断创造条件和机会,设计教学情景和开放性问题,不对学生思维预设任何框框,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思考、表达,畅所欲言。教师还要敢于、善于打破原有的教学设计,鼓励、引导学生对教师、书本质疑,要“百家争鸣”,勇于对某个地理问题或观点进行争辩和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突发奇想,提出一些不合常理、稀奇古怪的问题,努力营造“敢想、敢说、敢问、敢试”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空间,给每一个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4.开放师生关系

没有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就不会有开放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充分尊重、信任每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关注其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在现代信息社会里,教师的学识不可能包罗万象,学生的信息和智慧完全有可能在某些方面超越老师,这就要求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和权威观念,勇于接受学生的发难和挑战,不怕被学生的问题“难倒”、不怕“卡壳”;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与他们一起自学、商讨、辩论、参观、调查、访问等,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朋友相处,甚至当作学生中一员。师生可以是共同切磋问题的学友,也可以是因观点不同而引起口舌之争的辩友。老师和学生一道在课内课外、书内书外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互教互学,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

五、教学方法的开放是支撑

随着知识增长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知识的学习越来越成为一个终身的过程,在学校教育阶段获得的知识再多,也无法追赶上知识激增和知识更新的速度,转变学习方式就成为本次新课程改革一大目标和重点,成为新课程焕发活力的关键所在。学是教的出发点和依据,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必然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开放的地理课堂打破了以布置“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的封闭教学,形成“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发现新问题”的开放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年龄特征和学校条件,选择灵活实用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对话讨论式、参与体验式、演讲辩论式、问题情景式、案例分析式、角色扮演式、分组活动及演示实验式都是受学生欢迎的好形式。学习区域地理部分时,教师可重新组合内容,分专题学习,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学生分角色扮演本区的土地局长、气象局长、水利局长、环保局长、矿产局长、交通局长、工农业局长、宗教局长等,介绍各地的情况,或者让学生竞选旅游公司经理、导游,组织旅游,带领全班同学去学习和了解各区的地理特点。

探究式教学具有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双重变革,在我国教育界日益受到人们关注。它是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一系列多种形式开放的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它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是一般的记忆理解和掌握,更强调学生通过参与探究问题的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使学生的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因而十分有利于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主动性,更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评价的开放是保证与关键

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激励功能;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忽视过程的评价;评价内容过于注重成绩,忽视了对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评价。

开放的地理课堂评价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开放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改革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开放的地理课堂评价应该体现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坚持评价标准全面化、(知识、能力、行为)评价操作过程化、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评价方法多样化(笔试测验、口头表达、作业、小论文写作、绘制地理图表、活动表现等),做到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全方位提升评价的自我激励和科学导向功能,建立起学生成长档案。

主要参考资料:

1.杨新.地理教学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0

2.陈澄.地理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12

3.卞鸿翔,李晴.地理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8

4.毕淑芝等.当今世界教育思潮.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8

5.王民.国外地理教育动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7

6.王树声.王树生地理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9

7.肖云龙.创新教育论.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2月

篇8:浅谈初中生活化地理课堂的构建

首先, 地理这门学科是不同于其他某些学科的, 因为地理它包含人文、环境、资源等相关知识, 这些可以说是生活常识, 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实用性很强, 所以这门学科的教育形式不应该是照本宣科的。那样去做会完全没有作用, 同时又会使得学生失去学习它的意义与其中的乐趣。换言之, 这门课程需要一位授课方式与众不同的教师, 他既要有能力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将地理知识理解, 可以做到学以致用, 同时他又对专业知识有足够的见解。笔者认为, 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肯定会有显著的提高。所以, 在地理这门学科上, 需要这么一位与众不同的优秀教师。

其次, 教师授课最好能够同实事热点结合起来。借助于社会热点问题, 会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 并且可以造就他们融会贯通的本领。如“我国如何控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开始变暖, 我们能为此做些什么?”等一系列的热点话题被抛出, 学生就会发散思维, 思考这一系列问题。对于他们而言, 思考会令其更加专注于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 他们可能会互相讨论, 一旦遇到瓶颈、困惑, 他们会自然而然的请教教师。可见, 有意义的问题会增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并且课堂的气氛也能够被带动起来, 继而教学的质量也就又会上升一个层次。

教师传道授业的过程一定要充分的利用先进的教育设施。以往的教书过程中由于客观条件限制, 教师只能单调的通过语言去讲述, 这样是无法长久保持其生动性的, 只能是照本宣科。一旦学生对这门学科表现出倦怠, 会使他们对地理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大打折扣。而目前普遍来讲, 大部分学校教育设施基本完善, 因此教师也就有条件将比较抽象、比较难以理解的重难点通过视频课件或者实物器材模拟出来。这种讲授方式优于传统单调的语言陈述, 对于这个时期的学生而言, 物件对他们还是有着足够的吸引力, 这就会大大的增强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的调动是学生主观愿意接受知识的开始, 而且通过实物与课件, 学生理解起来也就相对容易, 重点、难点也就会被攻克。

班级内可以定期举行主题辩论会。辩论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去让教师了解学生对这门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笔者认为, 课堂提问的效果不如主题辩论来的更加全面。教师可以通过以往对学生所传授的知识, 有所选择的当做主题辩论会的题目, 最好是不要提前告知学生们要辩论的题目。倘若告诉了他们, 他们应该会一门心思的花时间去找资料、去摘抄, 而且有些他们拿来就用的言语是他们根本所不能理解的, 因此这样的辩论就完全是在复述别人的语句, 毫无意义。当堂给出题目, 当堂开展主题辩论会, 才能够得到学生们最真实的反馈。他们会凭借他们仅有的思维、知识去陈述自己的观点,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清楚的知道学生们哪里薄弱, 哪里优秀, 哪里有待提高, 也可以锻炼学生们的表达能力, 表现出色的学生也可以让其作为课代表配合教师的工作, 对班内的同学给予一定的帮助。

最后值得借鉴的一点, 讲师可以每节课时给某个学生2—3分钟时间, 让他介绍一下自己通过查阅资料所获得的某一地域的人文、环境、资源等相关知识。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 演讲的同学由教师提前告知, 并给予充分的准备时间。这样课下学生会花时间充分准备, 查阅的过程中就会对他们自身相关的地理知识有一定的提升, 他们所寻找的课外资料也不会拘泥于课本上的知识, 他们会寻找一些同学包括自己不是很清楚、拿不准并且非常有趣的知识。在他们讲述完毕后, 教师给予更全面的总结、说明、解释, 也就会使得其他学生能够完全理解更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常识。

总的来说, 学习地理的过程是有其独特性的, 死记硬背是对这门学科理解的误区, 并且也不可能会学习得很出色。这是一门注重理解、注重掌握的学科, 它需要学生懂得融会贯通, 懂得学以致用, 这才是学习这门学科的最重要的意义。优秀的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引, 会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最终提高学生的成绩。笔者相信, 构建一个出色的地理生活课堂, 对初中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摘要:对于初中地理生活化课堂的构建, 笔者想浅谈一下自己的想法:1.这门课程需要一位授课方式与众不同的教师, 他既要有能力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下将地理知识理解, 可以做到学以致用, 同时他又对专业知识有足够的见解;2.教师授课最好能够同实事热点结合起来;3.教师传道授业的过程一定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教育设施;4.班级内可以定期举行主题辩论会;5.讲师可以每节课时给某个学生2—3分钟时间, 让他介绍一下自己通过查阅资料所获得的某一地域的人文、环境、资源等相关知识。

篇9:浅析生活化地理课堂的构建

一、在地理课上引入生活情景,激活地理课堂

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让生活更精彩,古人以“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的博学与睿智,说明地理在人的生存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例如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按照衣、食、住、行的顺序看书上的内容,并提出要求学生去自我发现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衣”的内容很快就得到了解决。“食”的问题有点难度,但通过“北方人与南方人的主食不同”的对比,教师并对此现象进行点拨,又把“江西人不怕辣,四川人辣不怕,湖南人是怕不辣”的鲜活内容引进课堂,使气氛活跃了。至于“住”,当明确了教材中不同居民的分布特点之后,我重点选择了近在咫尺的“客家围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民居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潮汕和我们贺州市,我提问学生:“客家围屋为什么会名扬海外而成为我们贺州旅游的重点开发项目呢?”同学们见问的是身边的地理事物,学习兴趣自然地被激发起来。“行”的内容是地理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同样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答案。这样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离不开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

二、地理课上巧用诗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上地理课是我的兼职,我的专业是中文,但能将语文知识用在地理课上来,那又是另一种教学收获,同样也会收到另类课堂教学效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习热情。如讲到地形对气候植被的影响,山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植被应呈垂直变化时可引用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云贵高原地形特征时可引用诗句“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讲到我国政区的名称时可编成一首诗:“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四西两宁青甘陕,重海内台北上天,港澳特别行政区,一国两制已实现。”讲内蒙古高原时结合“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好意境去了解我国辽阔的草原,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这样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愿学。

三、将时事引进课堂,激发学习热情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的,书要读,而且要多读,但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将知识教活、学活。

在学习《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时,学习了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多个板块拼合而成的。得出的结论是板块处于不同的运动状态中,而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边缘比较活跃,通常表现为张裂拉伸,俯冲碰撞,断裂错动等,容易形成火山和地震。知识难度不大,学生也容易懂,但要使学到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升华,则无从谈起,因为没有鲜活的东西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如果将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时事热点引进课堂来,所起的效果则明显不同。我上完这一节课的内容时,及时将2008年5月在四川汶川发生的大地震新闻内容引进课堂,引导学生查找该地的位置。提问:“汶川为什么会发生地震,谁能用刚学过的板块构造的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反应积极并立即开始查找。此时我及时指导学生将教材中的“六大板块的划分及运动示意图”和配套的《地理地图册》中的序图“世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对照。很快学生就回答说:“汶川并不是板块之间相互推挤,它可能是欧亚板块长年在边缘的能量不断向内集中,之后大量释放,才会造成这个板块内心地震,属于板块内地震。”这样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更高了。

四、让教学回归生活,构建和谐地理课堂

陶行知先生曾提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和谐地理课堂应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作为认识现实世界,适应未来生活的经验准备,结合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来具体认识和理解。

例如:在“北京”一课中有关天气与气候内容的教学,我先抛出了困惑:“老师想去北京旅游,只有暑假、寒假、国庆节有时间,那什么时候去最好呢?”同学们有的说暑假、寒假,有的说国庆节,意见很不统一。我努力让学生合作学习,让他们一起读降水量月分配图,画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看沙尘天气笼罩下的北京城景观和市民出行的图片进行讨论和分析,最终得出北京市的气候特征、气候类型以及到北京旅游的最佳时间。这样的合作学习,使更多的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习活动成为共同的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有交流发言的机会,有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这样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

篇10:地理课堂生活化

生活化的高中地理教学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努力营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并善于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关心现代社会的发展,关注世界的变化,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人生观,从而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与生活相近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欲望。

我校高一地理组在各级领导的督促与指导下,积极开展建构式生态课堂的学习、研究与推进,把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搬到了课堂,将生活地理与课本知识、生态课堂相结合,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同时又将所学的知识回归生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一、情境导入生活化

课堂导入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一个值得精心设计的部分,导入处理得好,可以提高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按设置的思路进入课题。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境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能激发较为持久而又稳定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导人新课的教学。

例如,如在讲“地转偏向力”的时候,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提出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问题。例如:当把一水池的水放掉时,水流的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现在我们可以品尝到很多反季节的和来自域外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这得益于农业区位的什么条件?同学们喜欢在夏季游泳说明海陆气温有何不同?2014年暑假期间大家观看巴西世界杯足球赛时,为什么大多在深更半夜观看?

通过这些生活实例,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担当角色,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习充满情趣,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合作探究生活化

教学过程中,可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及自然界的生动实例来学习地理知识,创设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体验情感、获得技能。

例如,在学习“人口迁移”时,我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分析当地大量人口往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迁移对当地有哪些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以及怎样解决农村人才流失的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发现地理问题以及获取和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三、交流展示生活化

学生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通过个人对课本知识点的理解,提出相应的案例,并做出合理解释。

例如,在学习“谋求人口合理容量”这一知识点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解释出来。一小组用举例的方式来解释:把教室比作一个小型社会,教室所能容纳学生数量的能力可以理解为“环境承载力”,教室能容纳的最多学生数量为“环境人口容量”,教室容纳的最合适的人口数量为“人口合理容量”。虽然学生解释得不甚准确,但至少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三个概念有了相应的理解,并可以迁移应用到生活实例中去了。当然,除了对生活实例的迁移外,学生还需将其他学科知识与地理知识相结合。

四、学习迁移生活化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与生活实践,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与生存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让学生养成自己分析问题的习惯,利用新学的知识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能让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理解学习地理的重要性。

对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容易接受,有利于学生透彻理解和掌握新知,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使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地理知识,体现了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联系,活化了课本知识。

篇11:浅析生活化地理课堂的构建

世间万物,都植根与一定的环境,离不开环境的作用,教学也是如此。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学会求知;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地理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当务之急。如何构建轻松愉快的地理课堂呢?

一、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

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也是新课程改革中所追求的价值取向,而和谐发的核心是人格的和谐发展。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学生才充分的张扬个性,培养起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动机和需要等。例如:在地理教活动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与他人不同的想法和意见,积极参与。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不强求一致的标准,尽可能做到“一题多答,题多思”,启迪学生的创新,对学生的一些错误意见不横加指责,更不能讽刺、挖或嘲笑,而应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以最终获得成功。有争议的问题,教师不急于将答案和盘托出,而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不迷信本,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如高中地理,对全球变暖问题的结论:“全球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教材仅指出全球变暖带来不利影响。而有的学生则提出:冰川融化不一定会导致海平面上升,这就好比一杯里泡了一块冰,冰全部融化后,杯中的水并没溢出;还有的学生提出:任何事物均一分为二的,全球变暖也有其有利的一面,比如使温带范围向高纬方向扩展,恶劣环境变好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给以正确的评价,通过教学过程慢领会更为正确的见解,教师要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表现己。在课堂中,应努力创设一个优良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和精神舞,把学生的个性想象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

二、体验学习兴趣,给学生以快乐的课堂生活。

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伴随着浓厚的个人情绪,觉得有兴趣就学得积极主动;反之,就消极被动。我们的课堂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课堂永远对学生有一种魅力,在自主学习中感受课堂生活的快乐。

增强课堂教学的情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引起学生的注意,维持学生的兴趣,如挂图、彩色图片、多媒体课件展示形象逼真的景观,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自由辩论、做游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具,模型演示、动手制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

(2)、创设问题情境,造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思维的积极性。如地图是学习地理最常用的工具,但地图是地表景象的真实反映吗?教师出示两副采用不同制图方法(一为等角投影,另一为等级投影)绘制的中国地图,让学生比较两图上青海湖的形状和大小,学生会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一矛盾事实上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索:青海湖的形状和大小,如何人才能在地图上较真实地反映?

(3)、向学生阐明学习目标和教学的效用,使学生明白教学给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实际意义,如暑假将到,让学生设计一个暑假旅游计划,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多个旅游景区的游览,以节省经费和路途时间为前提选择交通工具,且根据各景区的气候准备衣物和必备品。

三、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给学生以自主的学习权利。

探究式学习方式是通过活动来延伸和充分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在活动中,以基础知识为载体,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宽松民主、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容易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但“宽松”是心理和精神上的,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首先,教师在观念上要转变,牢记教材是剧本,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兼配角,课堂上尽量使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讨论、不断质疑、不断求证、不断反思。其次,教师在方法上要转变,做到“三让”,一般的问题让学生讲,较难的问题让小组讨论讲,需要教师讲的地方让“无声语言讲”(创设情景),真正需要讲的只需“点”到为止。教师要从中心位置上让出来,尽可能让出讲台让学生活动。给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使自己融入到学习当中,积极主动的接受新知识,挖掘新知识的内涵,成为学习的主人。随着地理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的研究也成为对学生学习评价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的研究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合作精神的培养的作用效果日益突出,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地进行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首先,由学生先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再由学生把书本知识与生活相结合。选出几个课题后,由教师与学生探讨哪个课题更贴近生活,易于研究,来敲定课题的选取。再由教师制定研究的方法及对地理研究过程的指导。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研究过程的不足,及时指出,使学生的研究成果更科学。在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的精神,最后,正确写出研究报告。报告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如模型、制图、文字……有的课题报告可以在课堂上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向全体学生汇报,让学生充分体会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的乐趣,给学生以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给学生以充分展示自我才华的机会。学生回报以教师的则是浓厚的学习兴趣,令你满意的学习成绩,令你惊喜的单纯教学过程中无法体验到的教学效果。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得到了培养,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师教学生涯中,使教师的智慧与学生的智慧达到协调统一。讲台不再是单纯的讲台,也是学生活动的阵地。

四、开放的课堂结构,给学生以广阔的学习时空

开放应是全方位的。一是开放教学过程教学没有指令性,完全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发现。教师不刻意追求课堂结构的完整,而把课堂学习作为整个学习活动的一部分,重在学生对学习过程及情感体验。二是开放教学内容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是学生记住多少知识,而是以教材为载体,使学生学会学习,适应社会。因此,教师是教材的研究者和开发者,创造性使用教材,又要在教材之外找“教材”,带领学生走向自然、家庭和社会。三是开放学习形式,富有生命活力的地理课堂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挥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根据学习需要,采用各式的学习方式。四是开放教学评价。根据学生各自的实际情况,以创新为主要指标,实行自评,他评与师评想结合,分数、等级与评语相结合。评价的结果是促进学生更有信心去学习新的地理课程和去探究地理科学方面未知的领域。五是开放学生思维。地理课堂应具有多元性、开放性的特征,强调多元价值取向,答案不求统一,允许学生依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和思维大胆去想象,展开求异思维,重视思维过程的展示,使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知识、智力、情感。人格意义的构建过程。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最终得出较为科学合理的结论。使学生思维既不拘泥于传统的思想束缚,也不与科学的结论背道而驰。

上一篇:面试英语:选择来我们公司应聘的理由下一篇:让语文走进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