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走进大自然

2024-06-18

让语文走进大自然(共8篇)

篇1:让语文走进大自然

让孩子走进大自然

贝壳儿妈妈

美丽的大自然,让我们带着孩子一起走进这动人的颜色

记得很久以前,曾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幼儿园的阿姨手里拿着一个红红的苹果问孩子们:小朋友,谁能告诉我苹果是从哪里来的吗?孩子们的回答大同小异:是妈妈买回来的;是从超市里买回来的;是别人送来的……

看到这样的答案,我不禁有些愕然。为什么就没人回答:苹果是从苹果树上长出来的;苹果是从果园里采来的……

我们的孩子,离大自然真的是越来越远了,眼睛里看到的耳朵里听到的,是越来越多的商品化的信息。

城市里的孩子们,玩乐的时间多被美术班、书法班、钢琴班、小提琴班、作文写作班、英语班……占据了,幼小的心灵,过早地接受着文学、艺术的熏陶。

我们究竟想培养出怎样的孩子呢?全能的才艺,良好的素质,丰富的内涵,优秀的品质……但是,难道仅仅这些就足够了吗?

我想,我们都不愿意孩子认识的动物植物只是书本上、陈列室里看到的凝固成了一种姿态、没有生气的图象、标本,也不愿意孩子接触到的动物仅仅是关在动物园笼子里屈指可数的寥寥数种吧?

让孩子们走进大自然中去吧!去感受泥土与青草的甜香,去聆听虫吟鸟叫蛙鸣,去观察蜂飞蝶舞虫爬,用一颗纯真而好奇的心灵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并享受其中的乐趣。

对于孩子来说,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课堂。神奇美妙的大自然,可以教给孩子无穷无尽的知识,引领着孩子们走向一片求知探索的新天地。

大自然让孩子学会仔细地观察:春天到了,光突突的树枝上为什么会鼓起一个个小苞呢?哦!那里正孕育着嫩嫩的树叶和即将绽放的春花呀;屋檐下,小燕子为什么总要衔回一根根草或一点点泥呢?哦,原来是为了建造自己的小窝呀……这样身临其境的观察,孩子得到的知识是鲜活的,是身边的,这样就会进一步激发起孩子浓厚的求知愿望。

大自然让孩子学会用心地思索:树叶到了秋天为何会变黄变红,还会落下来?雨后天晴,为什么会出现绚丽的彩虹?月亮为什么有时候圆有时候缺?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往往就是由这些简单的问题开始,孩子们在天性中的.好奇心的驱使下,问题就会逐渐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深。

大自然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宝库。只要你肯用心地去发掘去探索,你就会得到最最珍贵的宝藏。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科学领域的知识,你都可以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逐步进入其神秘的领域。

我们都能很容易地做到这样的事情吧:给孩子捉几只小蝌蚪回家,和孩子一起慢慢地观察小蝌蚪是如何一天天地长出四只可爱的小脚,如何慢慢地褪去小尾巴,如何长成了一只活蹦乱跳的可爱的小青蛙;或是在花盆里撒一些植物的种子,让孩子用心地观察植物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的全部过程……

如何可能的话,象网友嘉嘉川川妈妈那样,租一块菜园子,带着孩子一起去耕耘、播种、施肥、锄草、除虫、收成……当鲜红的西红柿翠绿的小黄瓜紫色的小茄子白色的大萝卜端上自家的餐桌时,孩子不仅能感受到丰收的喜悦劳动的乐趣,还能真切地体验到什么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大自然中的一切,皆蕴藏着无穷的文章。亲爱的爸爸妈妈们,赶快带着你的孩子一起走到大自然中去吧,去感受大自然的神秘与美丽,去探索大自然中无穷无尽的神奇与奥秘。

更多精彩文章,欢迎访问

篇2:让语文走进大自然

小学生好奇心强,渴望了解大自然的种种秘密。教师应针对儿童的心理特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要求,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索兴趣。自然课是培养学生能力、传授学生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阵地。在小学自然教学中,我们不能只重视课堂上知识内容的传授,而应让学生深入到大自然中,参加自然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学会主动观察、主动思考、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一、活用教材,在知识体系上创新

小学自然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初步认识自然界,初步了解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利用、改造和保护,从而使他们获得基本的自然科学常识,发展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受到科学自然观、科学态度、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祖国等思想的熏陶,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小学阶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每期一册,其主要内容包括:认识物体(水、空气、金属、土壤、岩石、宇宙、动植物等),学习生理卫生、力学、声学、光学(热)、能源等知识。在常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按部就班,根据每课时的教材内容进行教学,缺乏相关知识的联系。而自然知识在各册中都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活用教材相当重要。

二、设法把大自然“搬上”课堂

有些自然教师,往往要到上自然课时,才带着准备好的教具、材料走进教室,上完课就又带着教具、材料离开了。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就不能进行观察,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为了解决这方面的矛盾,我们开辟了“自然角”把大自然“搬上”课堂,供学生观察学习。“自然角”可以分为“室内自然角”和“室外自然角”两类。在室内“自然角”主要是放置动物、植物或它们的标本。如饲养小鱼、小蝌蚪、蚂蚁等,也可以种植一些小型的花草,让学生能经常观察、了解动物的外形以及飞、走、爬、游的动态等生活习性;了解植物的根、茎、叶、花的形态及其生长规律。至于室外“自然角”,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里现有的花坛花圃,开辟一块“种植园地”,种植常见的、自然课上需要学习的植物,也可以是观赏性的花草,可食用的常见作用等,这样,学生在学习《常见的植物》、《我们的生物角》、《茎的共同特征》、《植物的一生》等内容时,就可以在自然角里实验观察。平时,我们让学生利用自然角进行饲养、种植、管理等,如给“室内自然角”里的小动物喂食、换水、清洁,为室外“种植园”里的植物除草、浇水、捉虫、松土、施肥等,既培养了他们的劳动习惯,又培养了爱心和美感,还使他们学到了自然知识。

三、突破教学常规,科学选择教法

在自然教学中,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不妨采用一些富有创意的教学形式来进行教学。如在教学《动物和环境》一课中,常规方法是按照书上的模拟实验进行分析,让学生得出实验结论--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田野中去“找”蚯蚓,最后让学生比较;谁捉的蚯蚓多?在什么样的地方蚯蚓多?最后引导出--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后一种方法更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们通过这种“比赛”,通过自己动手获取的知识也更加牢固。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可以不受课堂教学的小范围限制,可以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参观、采集等。这样通过多形式的活动,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

四、指导学生自己探究知识,在学法指导上创新

在自然教学中,指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主动探究自然知识非常重要。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善于为学生架设学习知识的桥梁,使学生享受自我探究获取知识的喜悦。如我在教学《水的浮力》一课中,让学生设问,自己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怎么办?让学生试着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思路,最后又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设计的实验(教师提出实验依据,给出实验器材,进行简单的提示)进行研究,最后得出:水中的物体都受到了水的浮力,浮力的方向总是向上的。通过反馈的信息表明,这种激励学生自主探求的学法指导改变了过去教师单向传授的多种弊端,使学生掌握的知识非常牢固。在学法指导上,教师要善于抓学生的兴奋点,激励学生,并将系统知识分解,让学生循序渐进地逐个突破,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恰当运用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好的帮助。在小学自然课堂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即多种媒体的综合运用能更好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自然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学是一个最主要的形式,而一些较为难见的自然现象、抽象的图示分析等更需要直观形象的声音、图像、立体动画等来表现,这就需要教师把教学的知识进行分析整理,采用较适合的形式表现出来。如花卉的生长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教师可以将录像资料快放,让学生掌握其变化规律;火山爆发、地震等现象也可通过

录像资料进行介绍;磁铁的磁场、磁力线等则可以通过电脑设计出动画示意图来反映。

篇3:让语文走进大自然

她, 就是创办于1992 年9 月的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 (以下简称“华阳”) 。

从创办之初的困难重重、硬件资源捉襟见肘、教师为教而困、学生为学而烦, 到今天的“校长和名教师的摇篮”、全国知名生本教育重镇, 办学历史仅仅23 年, 华阳的成长发展迅速而神奇。

华阳靠什么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我们不妨带着这个疑问, 走进华阳一探究竟。

华阳从1999 年开始, 率先进行了生本教育的改革实践, 先从课堂教学入手, 后来逐步拓展到德育、课程, 进而开展了整体性的探索, 逐渐走出了一条独有的特色办学之路。“太阳娃”自主广场、七彩长廊、美德富豪排行榜……走进今天的华阳, 就会发现, 校园里, 处处都演绎着和谐、灵动、高效的教育之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王定华司长曾这样评价华阳, 他认为华阳小学校园不大但内涵丰富, 每个角落都有故事, 时时处处润泽生命, 充满了人文气息!

是的, 教育的本质本就不是为了培养考试机器, 而应当是全面以学生为本, 不仅关注学生的当下, 更关注学生的未来,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生本教育就是这样一种绿色鲜活、有生命力的教育, 它尊重了儿童的生命, 尊重了他们学习的本性和本能, 让教育和学习变得简单有趣而又生机盎然。

只有还给孩子一片纯净的天空, 才能让孩子们个性飞扬, 快乐成长。秉承着这样的信念, 在周洁校长的带领下, 华阳的老师们在生本教育的大道上不断前行, 奉献着自己的爱和智慧, 收获学生的健康自由成长。这应该就像一位老师说的那样:本来想给孩子一片绿叶, 没想到收获了一个春天。

心自由, 行至远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 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

华阳在深入实践生本教育的过程中,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要。学生不同的权利和意愿, 不同的身心发展规律, 独特的个性发展需求, 在华阳的大舞台上得到了满足, 在校园生活的无穷乐趣中, 他们成就自我, 个性飞扬。

在生本理念引领下, 学校尊重学生的生命需要, 注重让学生通过体验将认识转化为信念, 突出活动、合作与实践探究, 每个主题教育活动都紧紧围绕“全面发展学生”这一主线, 要求学生全员参与, 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 在氛围中得到熏陶, 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升华。在华阳, 学生活动要“以生为本, 自主发展”, 要让每一个华阳学子在主动参与活动中成为活动的主人, 在自主发展中获得多方面的收获。

2011 年, 华阳开启了“太阳娃社团”的建设。华阳小学建设“太阳娃社团”, 以“自主社团+ 班级社团”的组织方式进行, 把学校各类活动全部交由社团承办和认领, 从设计社团标志、制定社团活动公约、申请活动场地、派发社团宣传单, 到开展社团活动、准备成果展示、申报星级社团, 大多由学生独立完成。由此, 从社团建立之初到现在, 华阳小学86 个学生社团开展得如火如荼:在自主社团中, 学生自主聚合、自主实践、自主管理、自主优化;在班级社团中, 学生承担责任、学习合作、发挥所长、完善自我。

“我向着太阳奔跑, 梦想在心中萦绕, 就算偶尔跌倒, 都不重要, 我用我的汗水向明天问好……”这是华阳的校歌《向着太阳奔跑》, 它的作者叫梅占峰, 是一名华阳的学生。众所周知, 校歌是一所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内, 校歌是一种号召和激励;对外, 校歌又是一种形象展示和梦想宣言。谁能想到, 在华阳, 地位如此重要的校歌, 竟是由一名学生完成的。原来, 梅占峰同学从小酷爱音乐, 进入华阳之后, 老师们也鼓励支持他发展音乐特长, 给予其充分的发展空间—学习音乐、加入乐团、参加比赛……在老师的支持和指导下, 梅占峰所在的“华阳现代乐团”成为目前全国小学中规模最大的混编乐团, 水平很高, 并获得过世界顶级音乐大师雅尼的赞誉;梅占峰同学也在各种比赛中屡屡获奖, 并在2014 年受邀赴北京中央电视台录制节目, 与同为华阳人的著名音乐人常石磊同台演出。受华阳逐日精神的启发, 梅占峰创作了歌曲《向着太阳奔跑》。歌曲一经问世, 便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并最终被推举为校歌。

世界上飞翔着无数的蝴蝶, 没有一对翅膀绝对一样;天上漂浮着无数的云朵, 没有一朵重复一致。对差异的承认, 对个性的认可, 是华阳小学给予孩子的美好礼物。在华阳,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每一个孩子都是自信阳光的, 他们可以尽情张扬自己的个性, 绽放多彩的心花。他们在华阳的舞台上, 积极向上地进取, 生机勃勃地成长, 走向远方的世界舞台。

呵护天性, 激扬生命

华阳人认为, “心里装着梦, 怀里揣着爱”, 教育应当顺应儿童的天性, 应当选择符合儿童天性的内容并以适当方式传递给儿童。在人与教育的互动中, 应当改变的不是人的天性, 而是教育自身。教育应当不断改变和调适自身, 以使自身适合人的天性的表达和成长的需要。

因此, 华阳将“呵护天性, 引导行为”作为学校的德育理念, 以爱、信任、尊重、宽容、智慧为引领, 开展了一系列符合孩子天性的德育工作, 以呵护天性为前提引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让孩子成为德行的富翁。在德性的发扬蹈厉和德行的日积月累中, 孩子们生命激扬, 积极向上, 快乐成长。

和很多学校采用“规则”去约束学生的种种行为不同, 华阳人选择用“我们的约定”去引导、帮助学生。例如, 在阅读积累的过程中, 有时需要背诵一些经典的文章, 这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是比较枯燥的事情, 假如老师采取的办法是学生没有完成就留堂或者告知家长, 要求家长跟进孩子的学习, 这样的教育方式或许能让学生完成任务, 然而它在学生的心中是一种强迫性的教育, 不受学生欢迎, 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华阳, 老师会将这样比较枯燥的事情变得有趣, 老师不仅会举办阅读分享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还会和学生约定, 完成任务后满足孩子的一个心愿奖励孩子, 如中午就可以跟老师一起吃饭、周末享受一次郊外踏青分享的机会……这种以和孩子约定的方式鼓励孩子去学习、去探究, 抓住了孩子的心理特点, 满足孩子的要求, 这也是老师一种人格魅力的展现, 是教育中的“大智慧”。

“我们的约定”, 体现的是教育的人文性, 劝导性, 它是一名教育者用心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它是一种温暖人心的“爱的教育”。通过“我们的约定”, 教师与学生这两个基本要素的关系改变了, 由教育与被教育关系转向相互教育关系, 由单向影响转向双向交往。教师和学生建立起了一种新的关系, 教师从“独奏者”变为“伴奏者”, 是帮助、引导学生, 而不是塑造他们, 师生合作同行, 共同成长。

除了以呵护学生德性的种子为起点和特色之外, 华阳还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善行的措施。在华阳, 每到月底, 总能看到这样的画面:三五个孩子拿着一个小本子, 凑到一块, 相互比对着什么, 班班门前都有一棵怒放的“美德树”, 树上一张张笑脸洋溢着浓浓的自豪, 原来, 他们是当月的“十大美德小富翁”。在华阳, 学生们拥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小太阳美德成长银行”。“美德银行”在天河东和林和东两个大队部设立总行, 各中队设立分行, 每个分行都有一名分行行长进行常规业务管理, 每任行长由各分行内当月美德“首富”担任, 任期一个月。学校根据不同的美德标准设有十三种美德币, 礼仪币、遵规币、孝亲币、诚信币、勤劳币、节俭币、服务币、合作币……每次评价会根据每个中队的标准奖励学生相应的美德币, 以此鼓励孩子们要做精神的富翁, 不要一味地追求物质享受。“小太阳美德银行”真正把德育的主动权让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自己教育自己, 让学生在贴近他们的社会生活情景下, 自己储蓄他们的“健全心灵”。

七彩课程, 特色成长

华阳追求具有“以生为本, 小立大作”特质的华阳课程, 意在让每一个华阳学子与教师一道, 共同创生课程, 享受“小立课程”的“大作功夫”, 进而学得积极, 学得活泼, 学得自成。

为了落实“拥有完整心灵的世界公民”的培养目标, 华阳确立了“心灵完整, 自立远行”的学校课程理念, 将学校整体课程定名为“自立课程”。“自立课程”体系主要有两大内容:一是基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以学定教单元整体教学模式”;二是基于校本课程特色化而开发的“七彩生本课程酿造七彩生活”。

华阳小学针对学校培养目标—“拥有完整心灵的世界公民”的七个特征, 并从自然界的七色中获得灵感, 将学校整体课程确定为“七彩生本课程”。整个课程体系分七大课程领域:橙之健运动课程、赤之远责任课程、紫之贵美德课程、蓝之海思维课程、绿之趣阅读课程、青之跃探究课程和黄之魅展能课程。这七大领域课程各自相对独立, 意在引领华阳学子“热爱运动、阳光自信、文明有礼、好学善思、享受阅读、实践创新、个性鲜明”, 同时又相互关联, 意在引领华阳学子酿造七彩生活, 成为“拥有完整心灵的世界公民”, 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例如, 在绿之趣阅读课程中, 教师将小课本与大阅读相整合, 开展单元主题化阅读。目前, 这一做法已由教学改革上升为课程创生, 形成了具有华阳特色的单元分类阅读课程。这一课程分单元编排, 每一单元基于语文课本 (人教版教材) 单元主题, 进行某一类主题阅读的扩展化学习, 促使学生在基于单元主题进行课内外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学会阅读, 发展听说读写等能力, 提高语文素养。这一课程每单元一般分四大学习模块:单元学习内容— 单元学习目标— 单元学习建议—单元学习进程 (单元导读课:2 课时;精读课:2 课时;略读课:2 课时;读写评讲课:2 课时;单元知识整理课:1 课时;经典 · 阅读分享课:1-2 课时;单元评研课:2 课时) 。

绿之趣阅读课程的课程目标不仅仅落脚在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和大量阅读的意识和兴趣, 而且要引导他们广泛阅读, 学会阅读, 从而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同时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学会倾听、交流, 并从中提升自己的感悟。

华阳的七彩自立课程, 正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落实和校本化实践, 它切实贯彻生本教育的理念, 立足脚下, 视界宏阔, 引领华阳学子以逐日的气势, 以逐日的精神, 在通向“拥有完整心灵的世界公民”这一成长目标的征途上阔步前进。

梯队成长, 雁阵飞翔

教师是学校教育理念的落实者;教师对学校教育理念的认同和落实, 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关键;只有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才能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华阳的教师团队建设就是立足于生本教育的理念开展的。在践行生本教育之路的过程中, 华阳教师们好像凌空飞行的一只只大雁, 排成梯队、有序地成长起来。

教科研活动是近年来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 它是以促进教师专业进步并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 以教师为研究主体, 以校为本的实践性研究活动。华阳的教科研活动有特色、成体系。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 学校的教科研活动围绕科组建设展开, 以学校课程实施过程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华阳教科研活动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以全面有效推进生本教育为目的, 以生本教育为引领, 以生本研究室为龙头带动, 打破科组、级组的限制, 围绕学校在实施生本教育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而展开, 由此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特色。华阳以教科研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为生本教育的实施奠定了研究基础。

赛课, 是学校教师展示教学本领、切磋教学技能、深化教学研究的好方法, 华阳则通过“华阳杯”课堂教学大赛的设计和举办, 将赛课这一好方法做成了华阳特有的好平台。“华阳杯”课堂教学大赛分语文、数学、英语、专科四大科组进行, 要求以年级为单位团队参赛 (专科以各小科组为单位) , 围绕“以学定教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课型, 利用自主教研和集体教研的时间进行集备研讨。贯彻“推进‘以学定教单元教学整体模式’研讨”“凸显研究, 体现深度”和“团队评分, 集体参与”的评价主旨, 将日常教研、课堂教学与动态教案的形成和展示相结合, 分主题汇报、课例展示、教学反思和成果呈现四个环节进行比赛。各科组在两周内完成比赛, 由专家团队进行评分。

华山论剑, 武林高手们纷纷使出绝招, 一决高下。而“华阳杯”的教学比武, 目的却不只是一决高下这么简单。首先, “华阳杯”教学大赛彰显了团队的力量。它不是某个老师的独秀场, 它展示的是团队智慧的结晶, 由团队讨论选择哪一个课型, 磨课的时候除了负责课例展示的老师, 其余成员也会悉数到场认真聆听, 然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上课的老师再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课例修改, 再继续一次又一次的磨课, 直到满意为止。

其次, 通过比赛, 可以深化学校各学科“以学定教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研究, “以赛促研”。内容丰富的主题汇报, 真实有效的教学反思, 对于探索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中的突出问题, 打造研究型团队和研究型教师, 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再次, “华阳杯”教学大赛是一个梯度培养新人的好平台。在备赛的过程中, 新教师不仅可以在观摩课的过程中向优秀前辈学习, 从前辈的教学中汲取营养为自己所用, 更重要的是在以备课组长为核心的带领下, 年级组的老师形成合力, 推出了一批年轻教师站上比赛的舞台, 有效地促进了学科组老师的梯队建设。不论是哪位老师, 他都有机会站上“华阳杯”这个舞台锻炼自己, 而团队也会群策群力, 给予上课老师力所能及的帮助。老师们达成了明确共识:比赛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多让不同的教师参赛带来不一样的研究角度, 让各自思维的火花碰撞出灿烂的火花。

华阳小学, 作为广州本土的一所名校, 是生本教育实验园中一棵蓬勃盛开的向阳花!历经十多年的“生本”发展, 华阳小学的校园愈变愈美, “生本”大旗也越举越高。生本教育的创立者郭思乐教授高度评价华阳:“华阳小学的生本实验是全省乃至全国的一面旗帜。”

篇4:让语文走进大自然

一、塑造平实亲切的教师形象

爱因斯坦认为,教育应当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教师积极的情感是创设轻松活跃的课堂答问氛围的前提,所以,教师课堂教学时要保持面带微笑。面带微笑去授课,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这种微笑必须是发自内心的,这是一种对学生的关爱、与学生真诚交流的具体表现,而非矫揉造作的表演表情。面对教师亲切的笑脸,置身于洋溢着微笑的课堂,学生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

二、注意课堂提问的难易性和技巧性

(一)问题导入要适合学生的特点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技巧,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使课堂提问产生一些误区,其表现形式如下:

1、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如:“答案是什么?”“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这类问题的提出,教师只关注结果是什么,而忽视对规解,这样的提问,无法有效地诊断学生的知识缺陷,获得真正的反馈律的揭示,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齐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问题太过于简单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训练,显然丧失了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机会。

2、提问离题遥远,脱离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启而不发。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

3、提问无目的,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的教学。备课时问题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不分主次,面面俱到、信口开河地提问,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必然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能力得不到提高。

4、提问只求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提问时对学生新颖或错误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断,只满足标准答案。这样提问,学生偶尔闪现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容易被教师否定扼杀,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5、提问后没有停顿或先点名后提问,学生无时间思考。这样的提问,不利于学生冷静地思考问题,达不到提问的应有作用。

6、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教师的问题设计,如果只针对少数学生能回答,课堂上就会“冷场”,就会有“被遗忘的角落”。

(二)注意课堂提问的技巧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营造轻松活跃的答问氛围,教师课堂提问的技巧是举足轻重的。教师提问的时机把握得是否恰当,提问的技巧是否巧妙,都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

根据教学研究,笔者认为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必须注意正确运用以下技巧:

1.经常运用纵向提问与横向提问

(1)纵向提问。

①顺问。也就是顺着问题是由浅入深、由易至难、由因到果的提问。这种提问方法,能顺应学生思维发展,引向学习目标,自然地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进行顺问时,往往要和追问相结合,这样,两种提问方式搭配,通常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②逆问。逆问,就是不直接问为什么,而是以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它能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其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逆向思维。一般问问题总是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而逆问则这样问:“不这样写行不行?”这种问法揭示矛盾突出,刺激性强,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是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的有效方法。

(2)横向提问。

就知识的横向联系或能力的迁移、应用提问。其功能是连结、扩展知识和思维,巩固和运用知识、能力,让能力形成系统。

2.适时使用谬问

谬问则是一个问题本来是正确的,毫无异议的,教师却故意搞错,或装糊涂,引发学生不同角度的思考,使学生获得不同的感受,思维也受到更好的锻炼。相对正问来说,谬问充满了趣味性,较受学生喜欢。

3.收集课堂教学信息,适时搭桥引路

课堂教学具有一种特殊的“信号功能”,它标志着学生的情感体验的方式,表达学生对课堂教学和人际关系的态度和评价。对教师来说,学生的情绪体现就是教学信息,及时对这些信息进行具体分析,可以帮助自己了解学生对知识接受的反应,以便从教学方式、方法、态度等方面加强、改进会变更预设的课堂教学,以求得最佳的课堂答问教学效果。

三、让学生充分体验问答的愉悦

篇5:让生活走进自然初中作文

“让生活走进自然”是青岛世园会的主题,它显现出青岛人对现代生态文明的追求、对未来美好的向往,世园会是青岛人走进自然,连接世界与友人共同寻梦的地方。

一座美丽的城市总有绚丽多彩的梦想,一座知名的城市必然有卓群靓丽的地方。

青岛是美丽的,她的美缘于自然的造化,气候宜人,风光秀丽,山海城浑然一体,青岛的美还在于她不断的升华、成长,因为她有追求、有创新、有梦想。

青岛人的梦想是什么呢,“宜居、幸福”。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这也是青岛市提出的发展目标,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无疑会给青岛人的梦想载上腾飞的翅膀。

美丽的自然,让人产生联想和灵感,青岛曾让许多文人墨客叹为观止,留恋往返。三十年代康有为赞叹青岛“碧海青天,不寒不暑; 绿树红瓦,可舟可车”,于是“碧海蓝天,绿树红瓦”成为青岛至今的最佳象征,诗人闻一多把青岛比作“人间仙境”,“当春天/街市上和山野间密集的树叶/遮蔽着岛上所有的住屋/向着大海碧绿的波浪岛上起伏的青梢也是一片海浪/浪下有似海底下神人所住的仙宫。”

才女苏雪林则把青岛比喻为悠然出尘的“海的女儿”,“青岛的海可爱,就因为她的绿,绿得那么娇艳,又那么庄严;那么灵幻,又那么深沉,我现在才认识海的女儿真相,她果然是个悠然出尘、仪态万方的美人。”

文人笔下的青岛,大都有一种小家碧玉的情怀,因为那时的青岛确实很小,最早的时候只是一个小渔村,青岛从建市至今不过120多年的时间,但在旧中国的40多年历史中,青岛却遭受了近30年的德、日侵略,饱受了殖民主义的蹂躏。

从另一个角度看,青岛虽小,但她却是为数不多的.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之一,她与一些从农耕文明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城市有所不同,她有比其他城市多的移民,更多的包容。

以前青岛的知名度并不高,别说在国外即使在国内一些地方的人也知者甚少。八十年代我到西北出差,那儿的人问我:青岛是一座城市吗,什么样子?九十年代我到澳洲学习,那儿的人问我:青岛在中国的什么地方,是座城市吗?我这个自以为家乡挺有名的青岛人很纳闷,怎么连青岛都不知道?当我说起青岛啤酒时,他们知道了,噢,那是生产青岛啤酒的地方!有时品牌比城市更出名。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青岛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从承办奥帆赛开始,青岛很快走进了世界的视野,引起了世人的注目,青岛成了一座人们向往宜居的大城市。

一个现代化国际城市应”宜居幸福“,这是当今世界赋予国际城市的新内涵。幸福是一种心态,而宜居则需要一个优美的环境,文明的生态。我们期盼着青岛世园会能成为岛城生态文明的样板。

篇6:让语文走进大自然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一、活动背景:

栖霞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积淀丰厚,文化遗存众多,向为旅游胜地。这里,山川形胜,栖霞山氤氲缭绕,燕子矶惊涛拍岸,南京长江第二大桥长虹卧波;这里,经济和社会事业蒸蒸日上,国家级开发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强势发展,南京市仙林大学城悄然崛起;这里,俊杰满目,从秦始皇到清乾隆皇帝,从处士明僧绍到诗仙李白,从过海大师鉴真到无尽意翁赵朴初,从北洋政府总理颜惠庆到民族实业家姚锡舟,从意大利航海家马可•波罗到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从新中国缔造者毛泽东到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及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古往今来无数风流人物均曾在此驻足流连,指点江山,吟诗抒怀,建功立业。

“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成为南京史学界一种定见和共识。栖霞区在南京市的历史发展变迁和实施沿江开发战略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令世人瞩目。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使学生“初步获得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学好语文就要重视实践的功能,而实践,就是带领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当中去,走进自然,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在生活中寻找语文的素材。因此我设计了本次语文课内外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再回到课堂。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作为一名新课程的实践者,我尽力在实际教学中落实这一课程理念。

二、活动目标:

1.正确认识语文与生活的源与流的关系,树立大语文思想观。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精神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活动组织能力。

三、活动时间与方式.活动时间 活动时间分为课内与课外两个部分。课外部分可根据活动内容、目的及相关情况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通常在双休周进行。课内部分一般定为活动课进行。具体活动情况及时间安排视活动进程而定,可灵活掌握。

2.活动方式 分组采集——交流探讨——赏析品味——写作交流——总结

归纳。

四、活动原则

1.参与性原则 生活采风应具有一个明确的采访目的,一个宽松和谐的采访氛围和一个广阔的自由空间。指导老师应根据活动目的制定详细的采风计划及实施方案,鼓励广大学生深入到生活的海洋中去,用眼睛捕捉生活的精彩,用心灵感悟生命的内涵,用文字展现生活中瞬间的美丽,寻找历史的足迹。

2.探究性原则 在采集材料的基础上,因时制宜地举行一些活动,对乡土文化、时尚文化、校园文化等进行探究,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探讨、多品味,鼓励学生在交流中开拓眼界,在讨论中提高文学素养,在研思中提升文学品位。指导老师可根据具体情况举行一些文学赏析讲座,邀请本地的文学名流、社会贤达进行座谈授课。

3.集中性原则 不论是活动的初始阶段,还是活动的发展阶段;不论是活动的展示阶段,还是活动的总结阶段,都应秉持集中性原则。要发挥集体力量,集中群众智慧,群策群力,使采风活动长期化、制度化、规范化。要努力创造民主的、自由的、轻松的文学氛围,为文学新人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外围条件。

五、活动流程

内容:1.在人民群众中口耳相传的事件。2.情节完整,有神异色彩,有教育意义,有趣味性,以古代居多。3.有的是生活故事,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神话鬼怪故事,有的是智慧故事,有的是笑话故事。有的是关于某人的,有的是关于某事的,有的是关于某地的。

方法: 1.乡村采风: 乡村生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无限广阔、无限丰富的激情天地,它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在乡村采风,可赏自然美景,察风俗人情,听民间故事,感受那种淳朴厚重的人文精神。在活动中,可根据不同的采风需要自由活动,每一个小组设置一个文学组长,成员八九人左右,提议大家放大周假回家后询问家长,采访附近擅长“讲古”的老人。把搜集到的故事整理出来,写到作文本上。

2、胜景采风: 栖霞环境优美,风光秀丽。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21处,其中栖霞寺、舍利塔、燕子矶、六朝石刻最具代表性。南京市市徽神兽辟邪,就座落在区内。由幕府山、太平山、栖霞山等景区构成的沿江风光带,人 1

文景观众多。清代金陵四十八景中,观音阁、头台洞、二台洞、三台洞等沿江史迹占了六景。龙王山、白龙山、乌龙山、龙潭„„鼓励学生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去与家乡的优美风光进行一次亲密接触。

3、网上采风: 爱我栖霞,爱我家乡,爱我校园。紧密联系实际,鼓励学生浏览家乡频道,搜索网站,登陆栖霞旅游资源网收集家乡的名人逸事、诗词歌赋等,还可在课外利用科学技术进行整合,制成电子相册、电子展板、电子网页等。

六、佳作展示。

1.小组内展示:把自己整理的故事念出来,每小组推选写得好的民间故事1-3则,修改,用方格稿纸誊写。

2.班上展示:从各组推选上送的稿件中挑6-10篇,在班上念出来,并请大家评点。

3、辑录成册:。佳作辑录:

七、活动反思

乡土人文资源是一种低成本,社会关注度较高,学生较熟悉的可持续利用的再生资源,它充分挖掘本乡土内在的,不意被人发现的人文精华所在,这样有利于学校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更有利于缩短城乡之间资源建设与开放等的差距。但我们无不清醒地认识到,农村学校展综合性活动,特别社会实践活动存在很多问题与困难,它将制约着新课标的实施、发展与完善,如教师角色转换与生源素质问题,社会、家长局限思维与新课程开放性之间的矛盾,活动组织形式、内容与目的、效益之间的矛盾,活动时空问题与未成年人安全责任之间的矛盾,可利用资源的开放,包括网络信息资源、社会资源等,与诸多资源欠缺与未完善之间的矛盾。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而在活动中,关注本乡土人文资源的建设与使用,必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可引导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开拓了学生学习良好的氛围,同时对地方、校本资源的开发与建设都是相当有利的。因此,是否可以这样说,那种对自己家乡或国家人文一无所知的人,怎指望他们对自己家乡或国家产生深厚感情,并为之服 2

篇7: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许多同事在语文教学中常常抱怨,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已充分利用了各种教学手段,但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体会文章的意境等方面却总不见成效。而语文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提高不上去,学生的语言积累较贫乏,写作水平则很难提高。那么,该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提个建议,不妨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我在引导孩子们欣赏《桂林山水》一文时,曾做过试验:教师在朗读课文时,随堂播放轻柔、舒缓的乐曲,淙淙的流水声,叽叽喳喳的鸟鸣声,把学生带进了如诗如画的境界。一曲终了,孩子们纷纷举手,嚷道:

“老师,我仿佛听到了漓江的水流声!”

“老师,我仿佛看见了桂林那奇、秀、美的山!”

“老师,俺仿佛看见了江畔的红花、小草,还有那江中的竹筏小舟!”

“老师……”

“老师……”

课堂气氛变得异常活跃,一扫往日的沉闷局面,教学中难以让学生体会的语句美、意境美,竟轻松地解决了。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我更注重了音乐的作用。如在《游子吟》这课的教学中,我选择了古筝演奏的古典乐曲。伴随着教师有韵味地诵读,仿佛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子女缝制衣服的情景。曲末终了,教室里竟变得静静的,没有一点声音,在看孩子们,眼睛里竟含着晶莹的泪花。半响,孩子们才纷纷说道:“老师,我明白了,俺一定要好好学习,来报答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

“老师,俺一定不会再让爸爸妈妈为俺操心了”

“老师,我长大后到外地上学,我一定天天望家里打电话,让妈妈放心!”

“老师……”

“老师……”

悠悠寸草之心,表露无遗。诗的含义,诗的韵味,诗的意境,全在这“铮铮”的琴声中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乐记》中说道:“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于人心之感于物也。”在语文课堂中恰当地运用音乐手段,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愉悦中学到知识,充分领略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意境美,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篇8: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走向生活

一、语文与生活紧密相连

所谓生活, 包括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 包括人们借助生活形成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以及千差万别的思想感情。生活是一切语文现象发生的场所, 是一切素材的来源, 是语文运用的广大空间,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语文。

何为语文?《中国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中指出, “语文”是一个整体, 包括“语” (语言) 和“文” (文字、文学、文化) 两个方面, 而语言的使用实际上就是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生活就是一个大的语言文字环境。文字、文学更少不了生活的渗透与熏染。

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 语文离不开生活。离开了生活, 语言就成了一面空虚的镜子, 所照空无一物。而且语言一经和生活相联系, 就无比活跃, 它能够准确生动地摹写纷繁复杂的物象和事件, 它能够准确生动地表达精深的思想感情。正如刘国正所说:“语言是躯体, 生活是血肉, 思想情感是灵魂。他们水乳交融, 难解难分。”

二、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

1. 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 培养学生的兴趣。

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创设民主、自由的生活化教学环境, 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是一堂好课的基础。教师应以亲切自然的教学状态面对所有学生。在课堂上, 教师运用亲切的口吻和生动形象的语言, 会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每次开课之前, 我首先问学生:“同学们, 你们准备好了吗?”“现在我们可以上课了吗?”听似简单的一句话, 可以看出教师把学生当成了朋友, 用商量的口气和学生对话, 学生们听来特别亲切。特级教师徐鹄上说话课时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自我介绍, 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然后改变课堂组织形式, 让学生找自己的好朋友, 自由组合, 互相作自我介绍。教室里的气氛热烈而融洽。

2. 在课堂中再现生活, 激发学生的情感。

“知识来源于生活”, 学生已在五彩的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创设生活情境, 就是要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 缩小课堂与社会的距离, 让语文学习隐化上课的痕迹, 建立“生活即学习, 学习即生活”的概念, 并为学生创设入耳、入脑、入心的生活情境, 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产生教学合力, 把生活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在一节作文课《老师, 我想对您说》中, 我是这样用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的作文情感的:

(1) 听音乐, 激发情感。在写作前, 先播放歌曲《我爱米兰》, 帮助学生酝酿情感, 让学生有要说、要诉的冲动。

(2) 诉往事, 触发情感。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与老师相处中最感人的事例, 在班内交流, 并引发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3) 睹画面, 体会情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幅老师关心学生的画面,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用心良苦。

(4) 赏范文, 陶冶情感。文章评析完毕后, 可选择几篇较为成功的学生习作, 在课堂上交流。

从以上教例我们不难发现, 学生的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导下产生的, 情感活动越强烈, 认识活动也越容易被激活。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 寻找与文中生活相似的体验, 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进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 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让语文课堂走向生活

语文教学的场所不仅仅是课堂, 图书馆、布告栏, 学生的家庭生活也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场所。生活是知识的海洋, 生活处处皆学问。因此, 我们应具备一双慧眼, 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 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1. 联系学校生活, 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 丰富的校园生活, 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载体。如:学习了通知, 可以让学生拟写各种各样的会议通知;师生在比赛中获奖, 可以让学生写贺信、写喜报、写光荣榜;元旦春节, 还可以让学生编写春联互相赠送……

例如:我校开展了写童谣、唱童谣的游戏活动。在跳皮筋、踢毽子等游戏中, 学生们欢快地唱着童谣, 校园里生机勃勃。丰富的游戏也是童谣的源泉。一场大雨过后, 低年级小朋友在水潭中开展了赛纸船的游戏, 一位六年级的同学见了, 顿时灵感涌动, 编起了童谣:“雨中的校园真可爱, 花儿草儿乐开怀, 操场上, 小水潭, 一个一个连起来。同学们, 犯了难, 这样的雨天怎么玩?嘿, 有了, 穿着雨鞋打着伞, 小水潭里赛纸船。红的船, 绿的船, 游来游去一大串。你的快, 我的慢, 急坏了一旁的小男孩, 逗乐了一边的小女孩。欢声笑语连不断, 雨中的校园成乐园。”这些富有童趣的语言, 完全把学生们带进了无拘无束的游戏乐园, 带进了轻松愉快的语文学习的乐园。

2. 联系社会生活, 学习语文。

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 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 如:“使用蓝天六必治, 让你牙口无炎”等等, 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 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来纠正这类现象。这样, 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知识, 还养成了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 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和说服他人的能力。只要能留心, 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我们家乡的革命烈士纪念碑……

3. 联系家庭生活, 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在这里, 儿童学到了很多知识。我们可以抓住每个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家庭中的课程资源, 抓住每个学生的家庭特点, 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例如:有的家庭文艺生活比较活泼, 则可以让学生独立设计、主持家庭文艺晚会;有的家庭读书氛围较浓, 可让学生经常组织读书读报谈体会活动;有的家庭忙于做生意, 无暇顾及这些, 教师可以巧妙地让学生为他设计一下招揽生意的广告, 或让学生亲自“当一回小老板”, 增加生活积累与感受等等。这些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活动, 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高昂, 家长也是倍加赞许。

上一篇:浅析生活化地理课堂的构建下一篇:新课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