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走进高效感受课堂魅力》

2024-06-19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走进高效感受课堂魅力》(共12篇)

篇1: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走进高效感受课堂魅力》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走进高效感受课堂魅力》

课堂教学集各种要素于一体。由于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决定了高效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和可变性。

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形态,集中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它是一种融学生认知建构与情感激活、教学控制与情境创设为一体的教学形态。高效课堂也是一种教学理想,其意义是为现实教学产生一种动力、牵引、导向作用。高效课堂是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规范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是高效课堂教学所遵循的理念。高效课堂教学就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爱学习”;促进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会学习”。因此,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是教师永远的追求。

如何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怎样的课堂才是务实高效的课堂?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创设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薄的认识:

一、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强调的是“自读自悟”,阅读时,“要尽量去体验作品中美好的内容和形式,并陶醉于其中。”因此,我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桂林山水》这堂课中,努力创造出和谐、悦目、爽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的过程中,达到主动参与的目的,从而创造美。在上新课前,我先让学生伴着优美的音乐,欣赏一组精美的桂林山水图片,学生欣赏后请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让学生听课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诱发学生对山、水的固有体验,体会课文的节奏韵味。学生不仅获得了视觉美、听觉美,还领略到自然美。让他们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进入美的境界,迫切希望去感受美。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思考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是高效学习的助跑器。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所以,语文教师在处理课堂提问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因此,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 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3、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设问的形式主义倾向是课堂教学中的一大弊病。问题或过简,或过琐细,或过于雷同、千篇一律,或过于空洞不知从何答起,这些都是形式主义的设问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启而不发,课堂沉闷,或者相反,课堂表面轰轰烈烈实际却一无所获。还有的教师自己闭门设计好了问题与答案,却与学生的实际不符合。学生答问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善于变通引导,而是仍旧反复问,让学生再答,直追到与自己的标准答案一致为止。这种锲而不舍一再追问的做法,也是主观主义与形式主义在作怪。设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

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

三、将小组学习落实到位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曰:“三人行必有我师。”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未来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否概括与吸收他人的意见等,因此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显得很重要。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教师所喜用。小组学习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设计怎样的问题成了合作学习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讨论的问题必须是高质量有探究价值的。那么应如何设计问题呢?我们可以这样操作:如:请同学在课堂上就某些问题进行一一讨论,首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进行讲解,直至剩

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四人小组中进行第二轮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维模式。如:我在教学古诗《赠汪伦》时,采用的便是这种方法。当我讲完有关李白写作此诗的故事再配以音乐范读后,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每组成员都迫不及待展开了学习。读、划、说、记,学得不亦乐乎。经过十分钟左右的学习,各组相继亮出组牌,告知学习完毕。在交流汇报过程中,有的组全员出动,分工合作,声情并茂地朗诵了此诗,有的组派出代表(不一定是优秀生)解释了“将”、“欲行”、“忽闻”等词语,有的组提出疑问“如何理解‘踏歌声’”……显而易见,学生对本诗重点、难点都把握得较正确。紧接着我便出示讨论题:①“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字面意思指什么?②仔细读读,想想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实际这句话的意思指什么?③李白要离开桃花岛了,汪伦的感受怎样呢?你觉得是用怎样的脚步来送行的?④汪伦带着乡亲为李白送行时,李白的感受又是怎样呢?他当时会想写什么?学生又投入了第二轮分组练习中,“①-②”问在合作学习中不难解决,“③-④”问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发散思维。难点突破后,我又出示了尝试练习题(可任选一项或几项):①有感情地背诵此诗,试着默写。②简要说说此诗之意,试着改写。③小组表演当时的情景。各个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有个体活动,也有集体活动,并能踊跃发言。最后,我让学生小结学法,一般我都予以肯定,并且鼓励学生运用学法课外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通过老师讲解获得的印象更为深刻!从而为高效课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四、教学中要富有美感语言

语言是社会生活中最普遍的交际工具,也是人们最常用的表达工具。掌握好这个工具,对于利用课堂来传播知识、教育学生的教师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有人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一切”。对于教师来说,掌握语言工具,有效地发挥它“粘”的作用,尤为重要。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这样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隐含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听一堂好课,就像观赏一幅名画,令人心动神怡;又如欣赏一首名曲,虽已曲终却余音在耳,而学生则犹如被磁石吸引住一般,写在他们脸上的充实和满足的神情,充分显现了教师语言的魅力。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首先应是一篇流淌着诗意的美的散文。对一个老师来说,他不但要有又专又博的知识,还要有敏捷的思考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素养。教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它是在逻辑语言、科学语言的基础上提炼升华而形成的、为浓烈的感情浸泡透了的、形象化的、韵律和谐而又优美动听的语言。教师运用这种审美化、情感化了的语言去讲课,就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感情,充分显示出教学语言“以情激情”的巨大美感作用。

五、课堂练习巩固拓展

每节课结束,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作用的练习非常必要。好的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之间进行了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一些拓展题更使学生增加了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充实。另外,设计合理巧妙的练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培养学习的兴趣和科学精神,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有效的练习是高效课堂的保证。因此课堂作业要紧扣当堂教学内容。课内外作业都要分层,使各档学生都能完成并获得发展。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确定作业内容和作业量。我在平时布置作业时一般这样设计:

1、基础C层学生常布置书写生字、新词,及时布置字词复习类作业,弥补字词掌握的缺陷,提高使用工具书的能力促进字词的学习能力提高。同时结合学生的思维能力适量布置语文常识类作业,如“修改病句、扩句、缩句等”对于当天所学课文内容配套练习根据其能力圈划部分,鼓励完成。

2、基础B层学生,在巩固生字、新词的同时,通过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运用技能的熟练程度,布置和课时相关的练习并要求学生能按时完成并能提出练习中的问题探讨、解决,此类学生思维能力居中,作业中常常会出现不会做的,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允许学生作业中的遗留问题,引导学生借助家长或同学之力探讨解决问题。

3、基础A类学生,接受知识能力强,反应较快。在生字新词的学习过程中允许学生在做作业时以听写代抄写,减少抄抄写写的作业,在掌握课时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布置提高题和拓展提,或是同样的作业给予更高的要求,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创新,积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如: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对小问号一栏和资料袋一栏给予A类学生的要求会更高些,“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尝试解答”“收集有价值的东西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谈谈预习感悟”等灵活机动,有助于发挥学生特长的作业尽可能开小灶给他们,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在交流时给予他们更多的表现机会即有助于孩子们增强自学兴趣同时也给予C类学生学习的机会。

课外作业是一个增效过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有弹性。虽然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千差万别,但是孩子好胜、好强的天性是共同的,给每个孩子成功的喜悦,自我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够得着”的成就感,分层作业在这一方面展示了其优越性。

六、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争创个性化的教风

首先,教师的知识底蕴是教学之本。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语文教师教好课的基础。深厚的学科专业功底犹如泉水源源不断,始终滋润着我们的教学生命。一位举手投足浸透着文化芳香的语文教师总是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魅力,在这样的老师课堂上,你会如沐春风。

其次,小学语文课是欣赏课,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种多样,或慷慨激昂,亢奋高歌;或如泣如诉,低声吟唱;或淋漓尽致,缠绵哀婉。而有的教师感情充沛,善于以情感人;有的教师思维敏捷,注重设疑问难;有的教师嗓音清脆,通过诵

读课文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的教师表达言简意赅,从不经意处入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语文的学习是美文的欣赏、是情感的交流、是品格的塑造、是素质的培养,课本中的文章都是通过精挑细选,对学生的成长有帮助的经典范文。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风格,因此也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最后,讲究营造教学气氛艺术。良好的气氛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它是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要想有高效的课堂,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良好心态。学生不仅对知识理解十分深刻,还能形成“创造”获取知识的方法,体会获取知识的喜悦。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多想办法,多下功夫。功夫不负有心人,相信我们的努力一定会换来课堂的高效。

篇2: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走进高效感受课堂魅力》

“Do you like western food?” “We like.”“Do you cook American food indeed?” “No!”“Follow me!”这是一堂西餐烹饪操作双语教学课。5月18日,江苏新东方烹饪学校聘请了南京涵月楼西餐大厨美籍外教Andrew Eyre到学校现场授课。整个上午,Andrew向该校西餐烹饪班学生讲授了西餐基本口语、礼仪,并现场制作西餐。

课堂上,Andrew用标准的英语和流利的汉语交叉讲授,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不知不觉就把学生们带入西餐基本口语和礼仪学习的氛围之中,学生开始时的紧张情绪渐渐消失了,参与积极性提高了,很快就融入到了课堂教学中,教学在欢笑声和掌声中愉快地进行。

该班学生王海平说:“Andrew大厨不仅教会了我们如何制作美式餐点,更让我们了解了美式西餐的文化底蕴,而且他也教会了我们一些西餐礼仪,该如何去品尝一道美味菜肴。”“他让我们知道了语言对学习西餐的重要性。”另外一名女生激动地说。

近年来,江苏新东方烹饪学校不断加大外教授课的力度,定期邀请五星级酒店外籍行政总厨来校授课,分别教授美英式和法意式西餐,逐步教会学生西餐礼仪、西餐制作、西餐文化等。在传授学生技能的同时,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们在校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江苏新东方 魏利琪/文

篇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走进高效感受课堂魅力》

2014年11月21日, 武汉市高效课堂建设巡礼“三走进”活动之走进北湖小学数学学科“魅力数学文化数学”展示活动如期举行。来自武汉市教育界的领导、专家及长江中三角 (长沙、合肥、南昌、武汉) 四城市教研协作项目组的教育同仁汇聚在这里, 共同见证武汉市江汉区北湖小学在学科建设上的努力与探索。

活动伊始, 江汉区教育局唐一飞局长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唐局长从区域发展、课改动向入手, 介绍了江汉区“本色教育”理念。这一理念使“本色课堂”从研究迈向学科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氛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接着, “魅力数学文化数学”汇报活动拉开序幕。活动共分为三个部分, 分别是“数学文化”“魅力团队”和“数学活动”。从办学方略、队伍建设和文化活动上整体构建高效课堂, 让高效课堂的实施有机制保证、有团队力量、有课堂效果、有学生发展效益。

在第一部分, 北湖小学范永岁校长作了题为《让数学文化浸润校园》的精彩汇报。范校长在汇报中, 把平时在数学学科建设中的点滴做法拍摄成了微电影《童眼看数学》, 展现了丰富的数学活动与理趣思考, 分别从学生的视角、各个学科教师的视角、家长的视角及校长的视角解读数学学习素养, 其独特而深刻的观点获得了在场教育专家及同仁的好评。

在第二部分, 武汉市十大魅力教师、江汉区数学学科带头人宋俊老师讲述了北湖小学数学团队的成长历程。这个年轻的教学团队由22名数学教师组成, 平均年龄只有37岁, 积极进取而富有创新。她们不仅向与会来宾展示了“业务导师”对课堂教学的指导, 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呵护, 还现场进行了“微教研”。这种形式使教师在团队建设中自我同步发展, 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有科学对策, 在“和乐、共研、增效”的思想主导下, 团队实力不断强大。随后, 现场展示了三节微课, 分别是低段数学《搭配》、中段数学《四边形》和高段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确定起跑线》。三个年段、三类课型, 颇具代表性地展示出北湖小学的“本色课堂”原貌。课堂呈现出趣味性、操作性、实践性, 教师教得有趣, 学生学得有味。

第三部分进行的是精彩纷呈的学生数学展示活动。北湖小学数学教师闵琳介绍了班级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长见识、增能力。妙趣横生、动感十足的说唱RAP《数学歌谣》, 帮助学生记忆数学知识要点, 使各类枯燥单调的数学知识点被调制成趣味盎然的数学歌诀, 学生学得快, 记得牢。一年一度的“运算达人争霸赛”, 作为学校学生最喜欢的传统“数学节”项目也被情景再现。嘉宾现场出题, 选手当场计算, 紧张、热烈的氛围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个人, 学生迅速、精准的计算获得了全场赞叹。师生同台的原创歌舞《魅力数学》由北湖小学自创, 全体师生登台演绎, 把本场活动推向高潮。

活动最后, 国内有效教学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湖北大学吕渭源教授对本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肯定, 认为“北湖小学的数学文化表现得很充分”;武汉教科院小学教研室李光杰主任充分赞赏北湖小学用不同的方式落实数学课程标准“四基”要求的行为, 认为这些让“四基”落地生根。合肥市小学教研室毕玲主任也感慨此次活动令人震撼。

二、内涵与解读

文化是一种力量, 文化是一种品位, 文化还是一种个性……

学校最值得品味的东西是学校的文化。江汉区北湖小学创办于1981年, 原是区内一所很普通的小学。近十多年来, 学校在和谐教育办学理念指引下, 坚持文化强校策略, 精心打造“和文化”, 逐步发展壮大, 成为江汉区中部崛起的一颗璀璨新星!

文化强校的治校方略深深影响着学校的学科建设。作为江汉区数学学科基地校, 我们在认真做好学科基地校建设的各项基础性工作的同时, 把数学文化作为数学教育改革的着力点。

数学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内涵十分丰富。数学不仅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而且有丰富的科学价值、人文价值、美学价值。数学精神、数学观念与意识、数学思想与方法、数学的美、数学的历史都是数学文化的重要内容。过去,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原本有血有肉、充满灵性和活力的数学被减缩成了简单、枯燥的应试工具。这对数学的学习以及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十分不利。数学文化必须走进学校, 走进课堂, 渗透在实际教学中, 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熏染。作为文化的数学, 要充分展示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及其应用的过程, 展示数学的思想与方法, 体现数学的理性精神, 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体现数学的价值。

1. 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数学教育观

我们将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数学教育价值观摆在首位, 让每位教师明确: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应试, 而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 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数学培养的不只是解题能力, 而是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数学学习方式不是只有训练, 自主、探究、合作, 动手、动脑、动口, 猜一猜、演一演、写一写等都是不错的方式。只要选择恰当, 都是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习丰富多彩的数学、生动有趣的数学、神奇美丽的数学、充满传奇的数学。数学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 从而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

2. 营造文化氛围, 布置和美的数学文化环境

在校园“和文化”环境建设中, 我们精心设计布置和美的数学文化环境, 营造数学文化氛围, 使学生在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进入校园, 一条数学文化长道通向前方, 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数学文化的气息;来到综合楼, 一楼的数学文化大厅展示着数学的神奇, 述说着数学的故事;教室的数学黑板报、数学专栏里, 张贴着充满童心智慧的数学小报、数学日记;学校花坛中、走道里, 如珍珠般点缀的数学格言、数学谜语、数学小趣题会让你忍不住驻足, 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3. 立足课堂教学, 构建数学“和乐课堂”文化

我们立足课堂教学主渠道, 传播数学文化, 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我们将区“本色课堂”思想和学校和谐教育理念相结合,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营造和谐共振的课堂氛围, 打造“和乐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中, 我们把蕴涵在数学教材中的思想方法、价值观念、审美情趣, 加以挖掘, 注意渗透, 让孩子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 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 使他们在获得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 在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上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数学课堂经历和乐中定向———和乐中探究———和乐中提升的过程, 让数学课堂成为兴趣盎然的、充满灵性的和乐课堂、智慧课堂。

4. 拓展学习空间, 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文化活动

数学学习不仅在课堂。我们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文化活动拓展学生的数学学习空间。

每年的五月我校“数学运算达人争霸赛”活动。通过班级选拔、年级争霸的方式选出各年级的运算达人。“数学运算达人争霸赛”为枯燥的计算带来了挑战的乐趣。

学校一年一度的数学文化节活动, 更是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 “五个一”数学文化活动深深吸引学生:如人人自办一张数学小报;班班办一期数学黑板报和专栏;开展一次以“我爱数学”为主题的班队活动;全校举办一次数学征文评比;开展一次的数学挑战赛。丰富多彩的数学节活动,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途径、多方法、多角度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平台。活动中, 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好玩, 数学好学, 数学有用”, 充分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 增强了“爱数学, 数学有无尽的乐趣;学数学, 数学有无穷的奥妙;用数学, 数学有广泛的应用”的情感体验。

学校拍摄的微电影《童眼看数学》, 就如实地记录了立足孩子的视角开展的数学文化活动。

数学文化作为一个新的突破口, 有效加强了学校数学学科建设,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同时也带动了一个个以学校名师为核心的各学科教学团队和各学科建设。老师们在团队中成就自我, 成就北小。

三、探索与实践

一枝独秀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一个学校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 而在于它一代一代教师的质量。优秀的教师团队才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北湖小学数学教研组成员共22人, 平均年龄37岁, 市学科、市优青、区学科、区优青共14人, 是一个创新灵活、合作共赢的教师团队, 是一个“3+N”的数学教研团队 (校名师工作室团队、教科研团队、数学备课组团队等三个固定数学团队和N个临时组成的项目团队) , 这个团队使我校数学学科的优势明显, 成为了江汉区首批数学学科基地校。名师工作室的团队建设策略如下。

策略一:愿景激励, 规划发展

工作室正式成立后, 老师们填写《教师成长与发展学习册》进行个人现状分析, 规划个人专业发展, 制定个人发展愿景。在工作室里, 老师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 工作室则尽量搭建平台, 给予帮助。在师徒结对活动中, 为青年教师制定了三年奋斗目标、五年成长规划, 明确努力的方向, 让青年教师在工作室的平台上快速成长, 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青年教师江松林有这样的感受:加入学校名师工作室以后, 我有幸成为宋俊老师的徒弟, 宋老师对我悉心指导, 从备课、上课、作业批改、检测反馈各个环节都对我严格要求, 特别是对我的个人专业成长, 她倾注了大量心血。在她的帮助下我迅速成长, 于2013年获得了江汉区优秀青年教师称号, 我非常感谢我们学校的名师工作室和宋俊老师!

名师工作室的建立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策略二:导师助力, 引领发展

工作室会根据每位数学教师的教学业绩情况, 向大家推选数学学科的的“业务导师”。我们一起有效引领教研团队的整体成长, 全程跟进年组的教学、教研, 全面监测数学学科教学质量。“业务导师”最经常一项工作就是和大家一起选择教学实际中的共性问题, 开展微型课题研讨, 优化课堂教学。

为了将枯燥无趣的计算训练变成深受学生喜爱的数学活动, 我们向全校推广“天天练、周周评、月月比”的练计算活动。老师们开展形式多样的计算训练, 如:计时PK赛、巧算比赛等, 同时, 工作室定期向老师们收集计算易错题, 制成题库, 为老师们提供丰富的训练资源。

另一方面, 为了让老师们在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我们导师团队紧紧跟随, 在上学期的学科素养大赛中我们带领老师学习课标, 研讨课例, 集思广益, 力争让每位老师都能充分展示其能力, 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 同时也更加凸显了工作室的集体智慧。

策略三:同伴互助, 共同发展

针对学校数学教师队伍的结构和实际发展需要, 工作室以教师共同专业发展为根本, 以高效课堂为研究重点, 开展“本色研模同一课”系列活动。形式从过去的个人孤军作战, 单打独斗, 转向现在的团队协作, 群策群力。本学期里, 在“和乐、共研、增效”主题下, 每位教师通过“邀请课”的形式开展组内磨课, 再推选一人执教校级研究课, 邀请全体数学教师参与听、评, 结合现场课, 进行同课反思, 集体教研。下面是中段备课组的微教研活动实录:

明慧:感谢老师们来听我的研讨课, 课堂上我讲了好多, 结果发现对于四边形的特点, 学生理解得不够透彻。

梅花:的确, 讲授法并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四边形的特点。我在上这节课时, 设计了数一数、画一画的活动形式, 让学生通过动手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徐琼莉:还可以增加“找一找, 拼一拼、摆一摆”的环节呀!

周慧: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 让孩子通过观察、操作, 合作交流, 他们除了能获得数学知识, 还能积累实践经验和思维经验呢!

吕品:这些方法真好, 我也又有了一个新的想法, 能不能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在借助学具钉子板围一围感受一下呢?这样, 不是能更好地让孩子发展空间观念吗?宋老师, 您觉得呢?

宋俊:你们说得真好, 这样的互动教研, 及时帮我们解决了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 有效地提高教学教研能力。期待你和孩子们等会微课堂上精彩的表现。

工作室就是搭建集体研思的平台, 让老师们在共同研讨中学习、在展示交流中学习, 让研究课从个体走向集体, 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思考与展望

北湖小学的数学学科建设立足数学文化根基, 培养优秀的教师团队, 着眼学生生动、全面的发展, 搭建“江汉区首批数学学科基地校”的平台, 用文化品位促进学科发展, 突出数学的应用价值、科学价值、人文价值、美学价值, 其数学的理性精神在学科建设中不断彰显。

篇4:打造高效课堂 感受体育魅力

【关键词】中学体育情境教学课堂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事任何活动都需要有兴趣,否则活动的效率则难以提高。大部分中学生对体育课是有兴趣的。由于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流于形式,内容重复单调,缺乏新意,学生对体育课慢慢失去了兴趣。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一定的单位时间里,教学任务得到最好的完成。换言之,也就是学生获得的知识最多,收获最大,而且接受知识的过程是愉快的,精神上得到了充分的享受。那么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每个学生喜欢体育课,主动锻炼身体呢?下面就谈谈自己的肤浅看法。

一、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内涵

余文森教授曾说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突出中学体育的学科特色,抓住体育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踏踏实实的认知收获;在情境之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暗示、角色效应,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体育练习活动中。

二、创设体育情境,打造高效课堂

1.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技能的掌握与他们的动机、兴趣、注意、意志、情感等心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是把教学的内容变成问题,引导学生开始尝试探究和交流讨论等活动,把学生已经形成的学习兴趣由潜伏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从而成为推动学生的内部动因,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来解决当前的任务,同时使已形成的学习兴趣得到巩固和加强。俗语说得好“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是由诱发问题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如:在学习快速跑时,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发挥小组的合作效应,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怎样才能跑得更快”的问题情境中互相探讨、相互体会,积极动脑思维,有的认为“直线跑才能跑的快”,有的认为“步幅大才能跑的快”,有的认为“频率快才能跑的快”等,最后在实践中教师作出评价。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体会、观察,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2.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运用体育的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要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使体育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得事实。让学生研究生活中的体育活动,既可积累体育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学习体育兴趣的最佳途径,激发创新思维。让体育贴近生活,要善于挖掘体育活动中的生活情境,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充满体育,感受体育的真谛,达到终身学习体育的目的。如:在教学鱼跃前翻滚教学时,教师设计一个“走路绊倒”的情境,经过情境氛围渲染和活动场地安排后,开始演练活动内容。引导学生想象:天要下雨了,小明急急忙忙回家,一不小心,路上有障碍,摔倒了,做前滚翻动作。学生在垫子上复习前滚翻演练,教师观察恰当地评价,逐渐增加难度,退一步向前跃出远点,两步助跑等。创设天要下雨的日常生活情境,在完成体育教学目标的同时,达到培养学生自我保护动作反应和协调能力,提高学生运用体育的能力。体现了“体育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学生兴趣盎然,毫无倦意,不时闪出智慧的火花。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实践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

三、创设多媒体情境,感受体育魅力

1.多媒体创设音乐情境,体育课堂精彩纷呈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基础。多媒体辅助体育教学使情境不受时空的限制,再现于学生眼前,它集画面、声音等于一体,动态演示与静态画面相结合,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体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设音乐情境,使学生耳闻其声,心入其境。在音乐环境的熏陶下,在感受“音乐形象”中做各种体育动作。如进行“大渔网”游戏,游戏一开始,多媒体音乐把学生们的思维带到了蔚蓝的大海边,带到宽阔的江面上。“渔翁”(教师)撒下大网,鱼儿(学生)们在指定的范围内游戏,教师拿呼啦圈去套“鱼儿”——学生们蹦着、跳着,努力摆脱渔翁的网。通过这些情境练习,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激发了学习兴趣,使体育课堂更加精彩纷呈。

2.欣赏比赛情境,体育课堂魅力无限

在体育教学中,多利用比赛情境使学生掌握本节的知识点,激发求知欲望。如:在讲解排球中的传球动作时,学生对手指接触部位把握不准,不易掌握动作。教师先不要急于讲解,而实现运用多媒体播放女排打比赛的情境,学生们顿时情绪高涨,不时叫好。教师运用慢镜头把手指触球的部位涂上颜色,学生一看就明白,能按动作要领去练。使他们跃跃欲试、自觉参加排球运动。欣赏比赛情境,创设一种宽松,活泼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求知欲望,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总之,有效的体育课堂是教师永恒的追求。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树立现代学习观和学生观,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以学定教”。 体育教学要根据学生心理和生理发育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和养成锻炼的习惯。为学生提供“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时空, 打造高效课堂,使学生感受中学体育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王亮. 谈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创新[J]. 中小学电教(下), 2010, (05) :90

篇5: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走进高效感受课堂魅力》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一、活动背景:

栖霞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积淀丰厚,文化遗存众多,向为旅游胜地。这里,山川形胜,栖霞山氤氲缭绕,燕子矶惊涛拍岸,南京长江第二大桥长虹卧波;这里,经济和社会事业蒸蒸日上,国家级开发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强势发展,南京市仙林大学城悄然崛起;这里,俊杰满目,从秦始皇到清乾隆皇帝,从处士明僧绍到诗仙李白,从过海大师鉴真到无尽意翁赵朴初,从北洋政府总理颜惠庆到民族实业家姚锡舟,从意大利航海家马可•波罗到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从新中国缔造者毛泽东到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及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古往今来无数风流人物均曾在此驻足流连,指点江山,吟诗抒怀,建功立业。

“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成为南京史学界一种定见和共识。栖霞区在南京市的历史发展变迁和实施沿江开发战略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令世人瞩目。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使学生“初步获得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学好语文就要重视实践的功能,而实践,就是带领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当中去,走进自然,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在生活中寻找语文的素材。因此我设计了本次语文课内外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再回到课堂。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作为一名新课程的实践者,我尽力在实际教学中落实这一课程理念。

二、活动目标:

1.正确认识语文与生活的源与流的关系,树立大语文思想观。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精神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活动组织能力。

三、活动时间与方式.活动时间 活动时间分为课内与课外两个部分。课外部分可根据活动内容、目的及相关情况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通常在双休周进行。课内部分一般定为活动课进行。具体活动情况及时间安排视活动进程而定,可灵活掌握。

2.活动方式 分组采集——交流探讨——赏析品味——写作交流——总结

归纳。

四、活动原则

1.参与性原则 生活采风应具有一个明确的采访目的,一个宽松和谐的采访氛围和一个广阔的自由空间。指导老师应根据活动目的制定详细的采风计划及实施方案,鼓励广大学生深入到生活的海洋中去,用眼睛捕捉生活的精彩,用心灵感悟生命的内涵,用文字展现生活中瞬间的美丽,寻找历史的足迹。

2.探究性原则 在采集材料的基础上,因时制宜地举行一些活动,对乡土文化、时尚文化、校园文化等进行探究,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探讨、多品味,鼓励学生在交流中开拓眼界,在讨论中提高文学素养,在研思中提升文学品位。指导老师可根据具体情况举行一些文学赏析讲座,邀请本地的文学名流、社会贤达进行座谈授课。

3.集中性原则 不论是活动的初始阶段,还是活动的发展阶段;不论是活动的展示阶段,还是活动的总结阶段,都应秉持集中性原则。要发挥集体力量,集中群众智慧,群策群力,使采风活动长期化、制度化、规范化。要努力创造民主的、自由的、轻松的文学氛围,为文学新人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外围条件。

五、活动流程

内容:1.在人民群众中口耳相传的事件。2.情节完整,有神异色彩,有教育意义,有趣味性,以古代居多。3.有的是生活故事,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神话鬼怪故事,有的是智慧故事,有的是笑话故事。有的是关于某人的,有的是关于某事的,有的是关于某地的。

方法: 1.乡村采风: 乡村生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无限广阔、无限丰富的激情天地,它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在乡村采风,可赏自然美景,察风俗人情,听民间故事,感受那种淳朴厚重的人文精神。在活动中,可根据不同的采风需要自由活动,每一个小组设置一个文学组长,成员八九人左右,提议大家放大周假回家后询问家长,采访附近擅长“讲古”的老人。把搜集到的故事整理出来,写到作文本上。

2、胜景采风: 栖霞环境优美,风光秀丽。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21处,其中栖霞寺、舍利塔、燕子矶、六朝石刻最具代表性。南京市市徽神兽辟邪,就座落在区内。由幕府山、太平山、栖霞山等景区构成的沿江风光带,人 1

文景观众多。清代金陵四十八景中,观音阁、头台洞、二台洞、三台洞等沿江史迹占了六景。龙王山、白龙山、乌龙山、龙潭„„鼓励学生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去与家乡的优美风光进行一次亲密接触。

3、网上采风: 爱我栖霞,爱我家乡,爱我校园。紧密联系实际,鼓励学生浏览家乡频道,搜索网站,登陆栖霞旅游资源网收集家乡的名人逸事、诗词歌赋等,还可在课外利用科学技术进行整合,制成电子相册、电子展板、电子网页等。

六、佳作展示。

1.小组内展示:把自己整理的故事念出来,每小组推选写得好的民间故事1-3则,修改,用方格稿纸誊写。

2.班上展示:从各组推选上送的稿件中挑6-10篇,在班上念出来,并请大家评点。

3、辑录成册:。佳作辑录:

七、活动反思

乡土人文资源是一种低成本,社会关注度较高,学生较熟悉的可持续利用的再生资源,它充分挖掘本乡土内在的,不意被人发现的人文精华所在,这样有利于学校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更有利于缩短城乡之间资源建设与开放等的差距。但我们无不清醒地认识到,农村学校展综合性活动,特别社会实践活动存在很多问题与困难,它将制约着新课标的实施、发展与完善,如教师角色转换与生源素质问题,社会、家长局限思维与新课程开放性之间的矛盾,活动组织形式、内容与目的、效益之间的矛盾,活动时空问题与未成年人安全责任之间的矛盾,可利用资源的开放,包括网络信息资源、社会资源等,与诸多资源欠缺与未完善之间的矛盾。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而在活动中,关注本乡土人文资源的建设与使用,必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可引导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开拓了学生学习良好的氛围,同时对地方、校本资源的开发与建设都是相当有利的。因此,是否可以这样说,那种对自己家乡或国家人文一无所知的人,怎指望他们对自己家乡或国家产生深厚感情,并为之服 2

篇6:走进吉他艺术 感受音乐魅力

感受音乐魅力

音乐如同一部随身听,如同可以插在耳朵里的耳麦,它从来都是属于每个人的。用心去聆听音乐,就可以让你的心灵仿佛在浩瀚的海洋尽情飘荡。高雅的音乐不仅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陶冶人的情操,更能修身养性,净化人的心灵。在其中还可以发现音乐那奇妙无比的魅力。在这个寒冷的十一月,在师大校园却暖意融融。

2008年11月28日在新疆师范大学文光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举办了一场2008《走进吉他艺术》系列音乐会。此次是由新疆师范大学团委(北区)承办,校学联、社团联联合举办。一进会场同学们就被布置精致的舞台与鲜艳的花与花香所吸引。即使音乐会还未开始,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浓烈的音乐氛围。在进会场时每位现场听众都拿到了 一份演奏目录,从中我们了解此次音乐会是新疆罗曼斯组合的倾情奉献。由十一岁的方周一龙和十六岁的杨晨冰组成的罗曼斯组合在今夜用吉他献上了一场丰盛的精神盛宴。

在主持人的开场白中,原本有些喧哗的会场顿时安静下来。随着小演奏家杨晨冰弹奏的时而忧伤沉重时而坚定开阔的吉他曲《拉丽维亚的祭典》中音乐会开始了。现场的听众被带入美妙的音乐之旅,让我们陶醉于其中,捕获着声音的艺术,享受着此刻的美好。此次音乐会共弹奏了十二首经典曲目,如《童年的回忆》、《樱花》、《梁祝》、《罗密欧与朱丽叶》、《蓝色的爱》等,曲曲经典,曲曲动人心弦。记得罗曼·罗兰的《音乐》这首诗中有一段词“咱都不作声,闭着眼睛,可是我们从你眼里看到了不可思议的光明;从你的缄默的嘴里看到了笑容;我蹲在你的心头听着永恒的生命跳动。”是的,音乐就像一个心地清明的朋友一般,可以感觉到我们的烦恼与失落,愉悦与心中的爱,让我们可以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篇7:走进历史文物感受遗产魅力征文

今天我和我的爸爸妈妈走进省博物馆的展厅。 甲骨文和一个头颅,让我印象很深。甲骨文盛行于殷商时期,就是把字用刀刻在龟甲兽<抄完不采纳死爸>骨上。

因为兽骨坚硬,所以多以直折为主,很少圆转。虽然图面性强写法上没有定型,大小不一随意性大,但从可识的文字来看,我觉得可像英文字母了。

但一个头颅有什么好稀奇的呢?因为那是一颗五千年前做过开颅手术的头颅!且那个人据说还活了一段时间。这说明古代人也做过开颅手术! 玉器石刻也令我印象深刻。通过参观我了解到了很多,也让我越来越喜欢文物了

篇8: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走进高效感受课堂魅力》

一、培养阅读兴趣,以课内带动课外阅读

我们知道,初中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这样一来,学生就没有太多的时间开展名著阅读活动。初中学生还受到阅历的限制,他们对名著缺乏必要了解。与此同时,受网络信息的诱导,从而让名著阅读倍受冷落。所有,首先要培养学生名著阅读的兴趣。充分的利用课内阅读内容,来带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初中语文新教材中选编了很多国内外名著,我们利用课内这些作品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例如:在教学《鲁滨逊漂流记》时,就专门来介绍这部作品。教师从中选几个精彩的片段来吸引学生读这部名著的兴趣。再如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后,就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名著《骆驼祥子》;在学习《智取生辰纲》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后,就要求学生阅读名著《水浒传》。大部分学生对《水浒传》这部作品感兴趣,所以教师应该进行拓展与延伸。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水浒传》中的人物故事,进而分析这部作品的主旨。以此来激发学生阅读《水浒传》的兴趣,通过课内阅读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进行有序指导,领悟名著阅读的真谛

接受美学观点认为,个体总是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来构建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也因为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心理发展水平对阅读材料产生不同的认知与理解。可能出现比较贴近原文,或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升华。也可能与原文大相径庭。所以,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有序的指导。特别是在起始阶段,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作品给他们阅读。例如:名著《西游记》《水浒传》等反映典型的生活化作品,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在阅读中可以从中领悟人生的真谛,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从而给学生人生的启迪。我们知道,文学作品中总是通过众多的生活场景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在描写过程中运用了丰富的语汇,既能反映作家作品的风格,又能体现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从而给读者更多的收获。因此,我们应该通过阶段性的调整给学生推荐书目。同时,可以开展一些专题性的讲座进行阅读指导。这样,既保证了学生从面上得到收获,同时又能从点上得到指导。

三、养成阅读习惯,提高名著阅读的效果

阅读是一种素养,从阅读中可以让文本与人们的生活之间实现视界的融通。所以,我们要养成阅读的习惯。首先,在阅读中进行批注。其次,在阅读中进行摘抄。最后,是写读后感。批注是表明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建议。摘抄是借鉴作者的独到之处,读后感是对文章的总体评价。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想法及时的记下来,从中获得思想的启迪。通过对阅读名著中的批注与摘抄,能够实现学生、文本、作者三者之间的对话,从而提高阅读效果。例如: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后,要求学生仿写童年时期的生活,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阅读《西游记》后,仿写生活中人与事,批判假丑恶、弘扬真善美。通过不同类型的阅读与写作中,不仅丰富了原作品,同时又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模仿写读后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风格,以及叙事技巧等。所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消化名著。同时,逐渐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提高名著阅读的效果。

四、以活动促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内驱力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综合实践活动,来巩固阅读教学的效果。”心理学研究也发现,课外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学生阅读内驱力。如本学期在班级中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让每个同学拿出一本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并书面说出自己的推荐理由,然后把书临时捐赠给班级。这样,同学间相互共享这些书籍。等到学期结束的时候,这些书籍一律归还给大家。但是,把所有同学的推荐语整理到一起,并用精美的封面装订起来,冠名为《名著阅读集萃》,等到下学期开学时在全班进行传阅交流。经过这样的交流活动,大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除此之外,还在班级开展专题读书交流活动。如在学年的第一学期的每个月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第一个月举办《暑假读名著心得体会》,然后分别是《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专题读书会。这样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还有效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名著阅读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阅读计划。保证在学生学有余力的范围之内尽量多读一些经典名著,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这样,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摘要:阅读可以提升人的素养。初中生正处在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走进名著阅读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又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文章围绕培养阅读兴趣,以课内带动课外阅读;进行有序指导,领悟名著阅读真谛;养成阅读习惯,提高名著阅读效果;以活动促阅读,激发阅读的内驱力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蒋友军.让阅读殿堂的阳光照亮学生的心灵[J].中学生优秀作文,2014(1).

[2]陈玉芬.多读,善读,寻找写作的源流[J].语文月刊,2015(6).

篇9:让学生感受高效课堂的魅力

【关键词】高效课堂 ; 尊重学生 ; 学会放手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065-02

《英语课程标准2011》指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体验以及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让学生不仅能建构知识、提高语言能力,而且能完成任务、实现目标。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实施教学,才能让学生感受高效课堂的魅力?

那么,何为“高效课堂”呢?高效课堂就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达到相当高的目标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一个有效的反应就是能完成一个可以看到的结果的反应。”高效课堂是实现课堂改革的一个关键,它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以及学生自主性的探究性学习的过程,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超常提高、超常进步。

一、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

新型的教师应以“放下”的心态,尊重学生,平等待人,舍得“放下”,充分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尊重学生,达到发展学生的目的。

一个教师如果能以和蔼可亲的表情,风趣幽默地与学生沟通,就能增加亲和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或甜甜地笑、或肯定地笑、或鼓励地笑、或欣赏地笑面对学生,在老师的丰富的笑容中,学生找到了自信,看到了鼓励,感到了欣赏,从而更喜欢老师、喜欢课堂、喜欢学习,而且是积极参与,主动学习。

二、教师专业发展,促进高效课堂的生成。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主动体验,尝试、改造,必须去做”,充分体现“实践中体验,体验中发展”。教学是实践的艺术,教师只有自主参与到开放式的教学应用实践活动中,通过切身的身心体验,才能挖掘自身专业成长的源泉,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多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合理分配知识点和技能要领,把握好“三精”,即在备课时精心设计,精心选择“主料”和“辅料”,精心剪裁,又善于“三提”,即擎领提纲、归纳提炼、综合提升;在课堂讲授时既精于化繁为简,寓雅于俗,又勇于点石成金,旁征博引,使课堂熠熠生辉。

三、放手,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中该如何放手?我就自己所经历的,谈谈老师在高效课堂中的“放手(问题)”。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敢于放手,即敢于把学习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我的学习我做主”,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课堂上,我经常实施“先学后教”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先自己预习几分钟(视教学内容而定),然后给出一些重点单词,短语;接着让学生找出本课的重点,请学生来分析,谈谈自己的看法等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打造高效课堂,,还要有处理课堂教学节奏的高超艺术。

“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教学同样如此。如果一堂课没有多少“有价值”的东西可言,又松散、凌乱、飘浮,那么,学生给教师最直接的回报就只有趴桌沉睡了。因此,要大力讲究课堂教学的节奏感,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安排好序幕、过场、高潮、尾声,尽量做到高潮迭起、悬念丛生,使课堂教学的节奏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教师讲课要有“音乐感”,要善于采用重复、停顿、加快语速以及声音忽高忽低的讲解,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感受不断的惊奇和惊喜。

所以,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仅让学生动起来,也让课堂活了起来。高效教学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课堂,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拥有相互学习中心的开放的课堂。只要我们努力,大胆地实践,不断地总结,在总结中追求更大的创新,就可以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永远充满生命的涌动!让学生感受高效课堂的魅力吧!

参考文献

[1]段改玲 《放手,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现代阅读

[2]许珂 《高效课堂中教师该如何放手》

篇10:走进历史文物感受遗产魅力征文

笔者以为读者的生命状态主要体现在四方面,简述如下:

其一,大脑机能自主化。心理学中信息加工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大脑及感官的运行流程分三步:接受刺激、进行加工、传导兴奋。因此,大脑工作的状态是积极的、自主化的。如果输入大脑的信息简单或陈旧,大脑便很难获得自主加工的快感,甚至陷入疲惫。看一遍《天鹅湖》,大脑获得快感,但看三百遍,大脑便只能进入消极的抑制状态。因此,好的语言总是留给大脑自主加工的空间。《红楼梦》(48回)中香菱说“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王维诗),“白”“青”两字“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可见这两字所留下的加工空间!“这个女孩长得一点不漂亮”自然就不如“这个女孩长得一点不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因为后者需要大脑对“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进行加工才能获得“不漂亮”这一信息。而这一加工过程给了大脑快感,因为满足了大脑“机能自主化原则”。“峨嵋山月半轮秋”较“峨嵋山秋月半轮”有诗意,也正在于语序的倒错而使大脑有了自主加工的快感。

其二,信息刺激陌生化。这是“大脑机能自主化”的延伸。陌生的信息输入大脑,大脑进行的“自主化”加工就更富有挑战性,自然也就更易获得快感。因此,我们的文字应给读者大脑输入新鲜信息,第一个以花喻女儿的,是天才,第二个则是庸才,第三个只是蠢才;诗词中同是说“山”,便有“青山”“碧峰”“翠峦”“黛岫”……诸语,说“夕阳”,便有“落日”“晚照”“夕照”“夕曛”“斜阳”“余晖”“残照”“残阳”……诸语,这并非骚人墨客游戏文字,而是自发地运用了“信息刺激陌生化”这一原则。

其三,思维模式立体化。中国人的思维不同于西方人,西方人长于流线型的逻辑思维,而中国人更喜欢立体化的形象思维。《周易.系辞上》中有这样一句话:“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立象以尽意”正是我国浩瀚诗文基本的“立体化”思维模式的最好概括。诗言志,而志不直言,巧借“象”言之。马致远想说羁旅之苦,便列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象助其言之;读者借助“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的提示,去感受这些象,自然心有戚戚,感同身受了。文载道,而道不直说,常借比喻或寓言言之。诸子百家文,无不如此。一部《庄子》,寓言(含喻)就占十之八九。先秦而下,《诗经》,汉赋,唐宋华章……《围城》……亦无不如此。又如“鹰鼻”的表现力自然强于“勾鼻”,“鹅卵石”也强过“垒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一个“绿”字,以形象的“色”激活大脑,使满脑里皆是光鲜春色,又恍若眼前,尽得风流;而将“到”“满”……易“绿”字,大脑便只能知道江南皆春而无余韵,正如囫囵吞枣,知枣而无枣味,因为思维没有获得“立体化”的满足。

其四,认知选择情感化。个人在物质的及社会的环境里,选择对象形成认知。在认知过程中,个人重视的首先是符合其欲望、情绪的对象。因此,读者更愿意接受情感化的主观性语言。“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的表现力自然强于“绿色的邮筒立在街的对面”。“云破月来花弄影”中,“弄”较“摇”好,原因在着一“弄”字,花不复花,影不复影,花影皆性情中人也。

当然,这四方面并不是割裂分立的,相反,它们是浑沌的、整体的、综合的,相互包容而化为一种生命状态。

我们的文字正需要“迎合”读者的这一生命状态。如何“迎合”呢?作者应具有同读者一样的生命状态!写作与阅读不就是两种生命状态的交流、碰撞、沟通吗?而作品不就是这两种生命状态相遇的“场”吗?也就是说,作者只有激活自己的生命状态,并在这种状态下创作出作品,这作品才能去激活读者的生命状态。

★ 走进大自然感受作文

★ 感受音乐的魅力的作文

★ 走进实验室征文

★ 红色魅力主题征文

★ 走进厦门感受历史作文

篇11:走进法律知识,感受法律魅力

邓小平爷爷曾经指出:法律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学生学习法律是现实社会形势的需要,学好法律不仅要做到依法守法,更要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同学们不仅要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合法的,什么样的行为是违法的,什么样的行为是犯罪,而且需要自觉地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用法律来处理自己周围的纠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防止违法犯罪,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和护法。

同学们,你们知道或了解法律吗?法律,就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和颁布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文件的总和。广义的法,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护实施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狭义的法,是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就是法律。简单地说,法律就是告诉同学们,哪些可以做、哪些必须做、哪些不能做。同学们,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是我们每位同学都需要培养的品质。

“法”,分为“正直”“公平”“惩恶”三层含义,正直:从法的产生与发展来看,“正直”不仅仅是中国民众用以判断法、司法和执法状况以及法律官员的价值准则,而且始终是中国立法、执法、司法官员及其活动的价值指引。公平:“公平”一直是中国关于法的制定与运用的最经常的价值评价标准与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中,公平一词使用最为频繁,而且是一个广为接受的价值准则······ 我们虽然还是未成年人,但是也受着法律的保护,比如说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保护法规定了学生享有以下权利: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国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我们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

篇12: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走进高效感受课堂魅力》

———小学音乐民族舞蹈教学的探索

韩山中小

王铸

[内容摘要] 21世纪是科技和教育为主导的世纪。各国的教育在注重科学化、现代化的基础上,都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丰富多彩,将优秀的民族音乐素材特别是民族舞蹈引入到音乐课堂教学之中,不仅会促进学生音乐知识的学习,还会增强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起到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必须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进行改革,避免简单、机械的程式化教学,让少年儿童成为全面发展,对社会有用的人。

【关键词】

音乐课堂教学 兴趣 民族舞蹈 民族音乐文化

一、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实施音乐与舞蹈结合的教学意义

1、美化形体气质

舞蹈艺术是人体动作的艺术。它是以身体动作练习为其主要内容来进行教学、训练的,它要求人的身体情感、精神共同参与活动。因此,首先在训练中通过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的和谐结合,有益于开发中枢神经对动作的支配意识。在训练中也由于肌肉和骨骼的发展,舞蹈的同时还能有效地提高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在舞蹈中特别要求的身体姿态,如:收腹、挺胸、提臀、抬头等,还非常有助于训练和保持良好的形体姿势,塑造美的气质。

2、丰富情感表现

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表现与社会交往价值被提高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子。人类在互相交往中,许多观点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但在语言产生前,肢体表现是人类信息交流、传情达意的主要方式。而舞蹈就是这种肢体表现的发展和艺术化。它跟音乐一样具有一定的情感性。如能根据舞蹈动作的情感意识和文化特征,在动作训练中结合对动作文化内涵和对动作情感表达的学习,就更有益于丰富学生情感表现。“言之不足咏之、咏歌不足舞蹈之”,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结合舞蹈艺术的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性表达个人情感的形式,对于学生来说,自我表现的形式越多,自多发展的潜力也就越大。挖掘人本身就具有肢体表现的这种本能,让学生从小就养成敢于自信地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助于提高人的社会交往能力。

3、愉悦身心健康 音乐教育所承担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学习一些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技能技巧,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音乐审美的体验中享受成功的欢愉。而舞蹈发展至今它的生命力不仅仅体现在情感、情绪的独特表达方式,更在于舞蹈过程是一个身心发展,健康体魄的过程。它符合人体最本能的动感要求,不仅通过自身的参与,真正缓解紧张,获得身心的愉悦,更重要的还健康了体魄。

4、增进合作体验

对于小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音乐艺术主要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审美愉悦的体验,一种全员参与,互相合作的体验。而舞蹈是人类群居、交流的产物是建立人群亲近、融洽合作的纽带,与其它艺术相比,更重要的特征是它的群众性。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合舞蹈教学就更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能促进学生体验交流。

5、拓展想象创新

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促使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接班人已成为教育的头等大事。在新一轮的课标中,也非常明确地指出:中小学音乐教学,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而在舞蹈的动作训练中,不仅要求从情感表达需要去探索肌肉、节奏、力度、空间等的变化,更通过多重角度的变化去寻找新的动作,从而达到对现有动作规则的超越和突破,促进创造性表现的增长。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实施音舞结合之教学,加深“舞与唱”、“舞与乐”、“舞与说”等内容的教学,通过动作探索练习和音乐即兴练习,有益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引入民族舞蹈的理论依据

1、教育教学理论依据。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而音乐课中的舞蹈教育是对少年儿童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和作用。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提出“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主动地、即兴地歌唱、舞蹈、演奏,在娱乐中学习音乐”.在当前培养合格、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教育事业中,音乐课堂教学必须改革单一的唱歌教学模式。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的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歌唱联系着动作和活动,更符合儿童的天性,比单纯的歌唱可以获得更多的音乐体验,儿童天性好动,在这样的歌唱中,边歌边舞,积极参与,和小朋友、老师一起分享愉快,培养了儿童对音乐的热爱。同时,在音乐中舞蹈,儿童通过身体的运动去感受、表现音乐,可以消除精神的紧张和不安的情绪,培养儿童的集体感,锻炼社交能力,增长自信心才干。

2、加强小学音乐课堂的民族教育,是21世纪音乐教育发展的趋势。21世纪是科技和教育为主导的世纪。各国的教育在注重科学化、现代化的基础上,都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丰富多彩,将优秀的民族音乐素材特别是民族舞蹈引入到音乐课堂教学之中,不仅会促进学生音乐知识的学习,还会增强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起到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必须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进行改革,避免简单、机械的程式化教学,让少年儿童成为全面发展,对社会有用的人。

3、舞蹈进音乐课堂与“体态律动”、“音乐节奏法”相吻合。

舞蹈特别是民族舞蹈进音乐课堂是了解一个国家、民族的风土民情、习俗礼仪的艺术媒介,是学习艺术风格、开阔视野的途径。舞蹈中的一些动作步法比较单纯、精练、易于掌握,它具有即兴性的特点,可变性强,在大体的步伐、动作、节奏下跳舞可以做各种即兴性的发挥;表演形式自由,可以载歌载舞,形象生动鲜明,这些特点都和体态律动的形式是一致的。奥尔夫认为:“音乐中节奏是比旋律更为基础的因素,节奏、身体、舞蹈动作三者结合才能称得上是舞蹈。”作为音乐元素的节奏在舞蹈中具有核心作用,可以说节奏是舞蹈的灵魂。而民族舞蹈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典型节奏,这些对孩子们的节奏感、协调性以及表现力有着极大的好处。

三、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引入民族舞蹈的启示

舞蹈进入音乐课堂后,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改革了教学的结构,并在与教材的结合中,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质,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创新能力。总结教学实践,我们得到了如下几点启示。

(一)、激发学习兴趣,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一种倾向性意识。也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在音乐教学中通过民族舞蹈教学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同时为孩子们创造了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一切从兴趣出发”(奥尔夫语),选择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舞蹈动作为歌曲进行编排。如歌曲《那达慕之歌》的学习中结合蒙古舞蹈的特点、学习吸腿跑马舞步;《哇哈哈》的学习中结合新疆维吾尔族的绕腕等。动作有趣,歌曲好听,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舞蹈,增加了学习兴趣,把民族舞蹈引入音乐课堂,改变了陈旧、呆板的唱歌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体验和感受音乐,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舞蹈和歌曲教学相结合,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了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二)、音乐与舞蹈的综合,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提倡学科综合。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结合舞蹈教学,不仅是教会孩子们舞蹈动作,而是让孩子们在学习舞蹈的同时逐步了解音乐世界。一个优美准确的舞蹈动作示范能激起孩子们对舞蹈的极大兴趣,而歌曲中的音乐与舞蹈完美结合的表演更使他们兴奋不已。如在进行《金孔雀轻轻跳》的教学时,先教会学生几组傣族舞动作,然后让他们先安静地坐下来聆听整首歌曲,听后师生共同分析,使孩子们对歌曲的基本旋律、速度、情绪等到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后,最后再合着老师的琴声,边歌边舞。这样使孩子们逐步懂得音乐和舞蹈是“好朋友”,养成听音乐做动作的好习惯。舞蹈的教学在音乐课堂的主要目的是配合学习音乐概念,感受音乐的情绪。舞蹈的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体验、学习音乐律动、节奏、节拍、速度、结构、情绪等内容,而且舞蹈伴随着音乐还可以使儿童获得愉快感和审美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面向全体学生,边歌边舞,自我表现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奥尔夫音乐教学原则中提倡要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教学活动。舞蹈的要义之一即自我表现。学生是教学中的重要因素,在音乐课堂中借用舞蹈教学给孩子们自我表现的舞台。如学习羌族民歌《吹起羌笛跳锅庄》,教师分别教会男女同学不同的锅庄舞动作,让男同学觉得有兴趣,通过舞蹈的学习感觉到自己是个小男子汉能充分表现自己,让女同学和男同学一起配合的做动作。在边歌边舞中,使每个学生既得到自我表现的机会,又找到了合作的乐趣。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自我表现的机会。在边歌边舞中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在这种气氛中上课,孩子们将充满自信,反应敏捷,老师会情绪饱满,童趣倍增地授课,从而建立起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四)合作学习,实现社会交往价值。

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如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如在学习歌曲《在祖国怀抱里》,待歌曲学会以后,教师再教学生手腕灵活的新疆舞组合,学生掌握后,再分小组相互配合地为歌曲创编舞蹈动作,最后再分组上来表演。通过把民族舞蹈融入歌曲的表现中,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现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学生在合作学习时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实现了社会交往价值。

(五)、学习民族舞蹈,促进儿童智力提高。

智力是各种认识能力的总和,它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等。而通过舞蹈的学习,这几种能力都能得到发展,下面就从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具体分析学习舞蹈,促进儿童智力提高。

1、舞蹈教学与注意力。

“意识对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就叫注意。注意有二个特征:一是它的指向性,一是它的集中性”。例如:在教《我向党来唱支歌》这首歌曲时,教师示范三拍子的舞蹈动作时,学生必须记住它的动律、手和脚的运动路线、节拍,然后再将这些信息输入大脑并很快用身体动作表现出来。这些客观上要求学生们高度注意,常期训练使学生养成高度注意的习惯。由于舞蹈具有对儿童注意力培养的功能,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不仅学会了舞蹈,收获甚大的还在于高度注意力的培养。

2、舞蹈教学与记忆力。

“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学生们在学习舞蹈时不仅要记住音乐形象与音乐节拍,还要记住舞蹈动作与舞蹈律动,记住每一舞句所表现的情感。人的能力大部分来自知识的理解与积累,而积累来自大脑的记忆。如在第三册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我也骑马巡逻去》掌握了蒙族舞的吸腿跑马步,在第六册的《我是草原小骑手》的学习中能够回想起来并加以运用。

3、舞蹈教学与思维力。

“思维是一种高低、复杂的认识活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如在音乐欣赏课《丰收锣鼓》的教学中,教师问学生:通过欣赏乐曲第三乐段,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生回答:人们在载歌载舞的欢庆丰收。教师接着问:他们是怎样欢庆的?有的学生立即扭起秧歌,有的学生还模仿舞狮的动作。孩子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老师的提问进行加工处理,并用民族舞蹈动作(秧歌)表现出来。这个过程就是孩子们运用思维的过程。

注重思维,培养自主、创新的能力已成为音乐教学的主流理念。音乐教学绝不仅仅是靠一张嘴和一台录音机,它更需要用心、用身体去感受、去捕捉,去融合,奇迹往往诞生于其中。在小学音乐民族舞蹈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得到充分的体验、感受和理解,才能让他们真正领会到音乐的民族特色。然而,无论是音乐课程改革的新要求,还是新生代在特殊发展年代给我们造成的危机,都对我们音乐教育者提出警告:更新观念,不断学习,丰厚自身的知识面和文化底蕴,创设出符合时代需求,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新思路。这一生我愿与教育相伴,与音乐同行!

参考文献:

[1]潘志涛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教材与教法》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6年

[2]龚倩 《中小学舞蹈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

上一篇:对自己好的七个好习惯下一篇:红山农场劳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