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走进语文课堂

2024-05-29

信息技术走进语文课堂(精选8篇)

篇1:信息技术走进语文课堂

信息技术走进数学课堂

摘要: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技术走进数学课堂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有许多的优点,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效率等等。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标志着数学课堂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数字化时代,给数学课堂教学以生机和活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辟了广阔前景,注入了现代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在活力。新课程、新标准、新理念给教师带来了机遇,也迎来了挑战。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学习兴趣,课堂效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内容......,要有利于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信息技术走进数学课堂是必然的趋势。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有以下优点:

1、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这些需求。在没有信息技术之前,传统的数学教学中用得最多的工具是小黑板。教师往把课堂中要用的例题,习题事先抄在小黑板上,密密麻麻的,对一般的同学来说,都会感到枯燥,无味。然而用多媒体上课可以给学生一个舒畅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模板可以选择一些背景,这些背景可以使学生感觉比较舒服。比起传统的黑白世界,用多媒体教学,学生的大脑会兴奋许多,进而也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多媒体技术可以变静为动,如在教七年级上册《相反数》这一节时,新课的引入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一个夏日的午后,一只乌龟在一条东西方向的小路边的一棵大树下睡觉,醒来后就沿着小路出发寻找食物,它的速度是3米每分钟,2分钟后找到食物,请问食物在什么位置?若乌龟爬了半分钟找到食物,请问食物在什么位置?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用动画演示,学生的兴趣一下子上来了,平时不爱动脑筋的学生也变得积极起来了。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使大部分的学生对信息技术也充满了好奇心,感受到了科学技术的神奇力量,于是暗暗下决心要好好学习,为将来适应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打下基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计算机辅助教学走进课堂,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直观感觉、立体感和动态感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以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利用计算机的动态演示增强了学生的直观印象,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手段。在教七年级下册《生活中的轴对称》一节中,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了大量的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一个直观的印象,然后利用动态演示,把这些图形沿某条直线对折,看看这些图形是否完全重合。尤其是对一些疑难问题的判断,学生一下子无法想清楚时,用计算机演示,学生的疑惑顿时解开,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立体抽象思维。例如教学《三视图》时,七年级学生的空间观念尚停留在感知上,而要让学生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由实物想像出几何图形,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难度很大。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模拟演示,让学生经历一个观察、想像、比较、综合、抽象分析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的空间观念由感知上升为一种可以把握的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学习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或高的延长线、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时,传统教学方式都是让学生作图、观察、得出结论,但每个学生在作图中总会出现种种误差,导致三条线没有相交于一点,即使交于一点了,也会心存疑惑:是否是个别现象?使得学生很难领会数学内容的本质。但利用信息技术就不同了,在几何画板或"Z+z”智能教学平台里,只要画出一个三角形,用菜单命令画出相应的三条线,就能观察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然后任意拖动三角形的顶点,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总是不会改变的。从而使学生对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有了更好更深的理解。

3、提高课堂效率

上数学课总是离不开画图,这些作图中有些部分是机械的重复,有时还相当烦琐并且有时作图本身对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的意义并不大,手工画图既费时,又费力。如果用计算机就可以很快地完成。又如“图形的平移,旋转,缩放,分割,取截面,表面展开”在平面上操作起来比较困难,而用计算机则可以轻松解决,并且学生理解起来轻松彻底,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同时教师也可以节省不少时间,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间思考,想象,巩固深化,使课堂时间得到了充分的利用,随之课堂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4、便于信息的展示 在上几何部分时,每节课要用到的图形很多,传统的做法往往事先准备在小黑板上,上课之前老师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准备。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在相关的网站找到许多有用的图形,也可以自己利用几何画板制作。有用的信息还可以资源共享,用幻灯片显示图形的效果比小黑板清晰。在上《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这部分内容时,整堂课要显示的信息和图象很多,如果把这些信息和图象准备在小黑板上,那一节课的内容教师将要准备很长的时间,而有些信息无法用传统的方式来展示,而用计算机来显示这些内容的话是非常简单而又节省时间的,这样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而学生在幻灯片上看这些信息和图象会很清晰,这样有助于他们理解和解决问题。统计部分的学习往往离不开画图,手工制图既费时 又费力,有时还精确度不高,效果不理想,而用计算机制图既快又准确还方便。

信息技术的选择和使用,其目的是为数学教学服务,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信息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贪求形式多样华丽,而不顾及教学效果,不能只顾重视课件的开发,而忽视了课件在教学中恰当的使用和要解决的问题,喧宾夺主,将数学教学变成了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运用一定要紧扣教学ȉ ā耀लȀ؈P؈ȁ@܁脅䀂 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去选择,运用不同的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上的优势。并非每堂课都用计算机来教学,对教学的内容要进行适当的选择,对一些用传统方式来教,效果一样或更好的,我们还是选择用传统方式来教比较好,一方面,课件的制作并不简单,另一方面经常用多媒体来上课学生的新鲜感将失去。

信息技术的应用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信息社会对教育的挑战,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也要进行调整,即在学习已有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的硬件、软件知识以及开发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不断更新充电,不断自我完善。教师只有在熟练进行信息技术操作的前提下,才能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才能正确合理地选择教学策略,从而有效地组织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势不可挡,我们只有迎难而上,不断探索、研究,注重实效,优化整合,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地发挥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的优势,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2、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8期.3、王鹏远.对计算机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思.考wwwl.yyz.net.4、陶维林.《几何画板实用范例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下王镇中学

俞永萍

***

篇2:信息技术走进语文课堂

凉城县教育教学指导中心

王 芳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信息技术在各个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将越来越普遍,那么我们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其优势和特长,又该如何用好这把锋利的宝剑为课堂教学保驾护航,为提高中学英语课堂教学锦上添花呢?,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本文就中学英语课堂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中学英语 课堂效率 整合

【正文】:国家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科学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让信息技术成为提高英语课堂实效的“助推器”。

一、运用学校的信息技术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和思维特点,遵循科学的教学原则,通过语言、动作表情、色彩、音响、图像手段,创造具体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优化学生的认识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具有成就感。我采用了以下做法。

1.1利用唱歌、游戏、值日报告等活动,调动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摄像设备让学生进入视频,做自我介绍或采访或表演对话,让表演者充分体验当电视“明星”的愉悦感,同时激发其他学生说英语的欲望,增加自信心。

1.2利用图片、实物、幻灯片、课件等手段教学词句,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让学生轻松的掌握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喜欢的食物一课时制作了fish、bread、hamburger、banana、chicken、egg、milk、vegetable等的卡通课件,生动形象,学生兴趣高涨,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2.1 加大课堂容量,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教育过程最优化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在同样的时间内,使学生学得更快、更好,能使更多的人受到教育。电教媒体的使用能提高信息强度,增加可见度和可闻性,还能加大信息容量,更能发挥调动和启发作用,变单纯听觉为主的学习方式为视、听、思考结合,动脑、动手结合,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方式,英语学习是多种感官的协同学习,在课堂上只有运用了电教媒体,教学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2.2运用多媒体教学突破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准确合理的处理教材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如何将教材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是教学的关键点,而多媒体就是教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手段之一。比如,在进行语音教学时,使用多媒体可以保证学生发音的准确率,而且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画面上声音和口型的变化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动画,并配以对话内容,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这样既突破了教学重点,又将难点化难为易。

三、创设生动活泼的英语情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作为英语教学的辅助工具以及强大的认知工具,将革新传统的教学策略和理念,冲击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构筑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能被动的参与教学过程,现行的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研究型学习是使学生变被动型的学习为投入型的学习,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而信息技术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例如在学习仁爱 2 版英语七年级上册Uint 4.Topic2.Would you like to cook with us?时,首先用Powerpoint制作出教学课件,通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示野餐场景,帮助学生阅读和理解教学内容,然后设计有关问题,了解学生理解能力。这样就把学生带入一个具体而真实的情景中,达到语言的实践效果。其次是通过课件展示课文的重要语言点,并进行为达到熟练运用目的的训练。最后提出问题:Would you like to cook with us?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问答。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分角色表演。这样,整个课堂学生情绪高涨,兴趣浓厚,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四、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在教师精心设计下,学生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为核心的各种现代教育媒体并把它们整合起来,具体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去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学生针对学习中的疑难,通过采用自主或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探讨,并对多种意见进行记录、整理、分析、归纳、比较,得出正确的结论。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讨论、探究。如:上到仁爱版九年级上册Unit 2.Topic 1.Pollution causes too many problems一课时,通过对天气的学习,学生已了解到这一方面的知识,能用简单的句子描述有关天气现象,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由于人为因素而造成的天气现象,并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办法,结合学生实际,我提前从网络下载酸雨的图片和沙尘暴的动画图片,来展示它们出现的过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研究解决环境污染的有效办法,并试图用英语写成短文,大大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运用网络资源,提供学生知识扩展运用的机会

学生若能顺利的运用所学知识,则他们就更有信心参与活动,学习兴趣会 3 相应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为英语教学中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平台。现代信息技术化难为易,且有浓厚的趣味性,增强了学生克服英语教学中难点的信心。而且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够得到及时反馈,真正保证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标的实施。在学习仁爱版七年级上册Unit 3.Topic 3.What do you like to drink?一课时,我们让学生分小组搜集中餐和西餐的有关知识,学生上网的积极性高,有的学生还下载了许多精美的实物图片,还有的学生制作了食谱。本单元学习结束后,我们在班上举办了ENGLISH PARTY,有的同学唱英文歌,有的学生编演英语情景剧,学生还把自己制作的英语小报贴在教室四周,置身于自己创造的英语世界中,享受童话班的快乐。

六、善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扬长避短

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入课堂,很多教师形成了一节课没有使用信息技术就不符合课改要求的观念,于是就出现了用计算机显示屏代替黑板、只重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忽视学生的思维和口头操练、多媒体扩大了课堂容量,导致学生消化不良等现象。因此,不管哪一类型的课都要使用多媒体,其实也是与新课改背道而驰的。这就要求我们备课时,甄选哪一节课需要使用多媒体,使用多媒体效果更好,一节课中哪个部分需要使用多媒体,真正做到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

总之,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给英语学科带来巨大的变革,它极大的丰富了课堂内容,拓宽了传播渠道,更新了学习观念,提高了学习效率。但是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我们必须在肯定它的优点的同时,也要积极面对它的缺点,善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结合起来,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英语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学苑教育》 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陆秋娟

篇3:信息技术走进语文课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逐渐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只有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整合, 才能真正实现师生共赢。

1 掌握信息技术, 提高师生信息技术素养

(1) 教师要先转变观念和态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以其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日趋成为语文课堂的助动力。因此教师必须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 不断提高教育技术意识。新的教育技术为教师施展才华提供了契机, 如果不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 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观念指导行动, 教师只有符合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的信息观才能在教育的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 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2) 进行多种方式、多种途径的语文教师信息素养的继续教育, 不断提高信息素养。积极参加学校及上级单位组织的信息技术的培训, 同时参阅一些期刊杂志、学科论文、网络作品等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3) 积极投身教育科研, 不断将信息技术有效手段结合于语文教学的实践中, 在探索与实践中完善教育教学水平, 提高教学实效。

(4)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同样重要

为了加强学生的信息素养, 可以采用“中心带动, 两翼加强”的教育措施。“中心带动”是以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育为中心, 传授学生以信息技术理论和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 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两翼”是指开展第二课堂信息技术活动和定期举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的相关竞赛, 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 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地进行整合, 以达到优化教学资源, 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目标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的普及和新课程理念的更新, 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开放式的空间, 构建了新型的交互式教学平台。《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使学生在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把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进行有效的整合, 即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整合到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 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必要前提, 也是我们思考与实践的起点, 为此我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2.1 让多媒体走进课堂, 服务于学科的内在需求和具体的任务

2.1.1 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的特点,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 使语言文字兼备了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 可以将学生带入到各种生活场景之中, 使其身临其境, 具体感悟到语言文字所描摹的图景,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启发学生思维向深层发展, 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的方法, 直接从视觉上给学生以冲击力, 学生可从图片中感知。如《黄山奇石》《赵州桥》《长城》《桂林山水》《五彩池》这类文章适时地出现图片课件会让学生很容易进入情境。像《狼牙山五壮士》《飞夺泸定桥》《开国大典》《鸟的天堂》《观潮》等等, 这些课文都有适合的视频资料, 如果能使用好, 对学生理解文章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2 利用多媒体制作动画创设氛围, 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中低年级的学生对动画有较强的敏感度, 因此制作简单易懂, 切合课文教学动画对接近学生同文本的距离起到较好推动作用。如三年级下册《画杨桃》一文中, 可以制作一个卡通杨桃形象, 并给她配上音:“我这样可爱 (课件出示杨桃的图片) , 一天, 老师让一些同学给我画像, 原本我还挺高兴的, 可是一看有位同学给我画的像, 把我的肺都气炸了——他竟然把我画成一个五角星 (课件出示学生画图) , 这不是对我的侮辱吗?今天, 我就是来请大家给我评评理的。”接着就以杨桃请“同学评理”“请作者给说法”“请老师评理”和“杨桃的道歉”作为贯穿教学的线索, 学生就像在置身于动画片, 在趣味盎然中快乐学习。

2.1.3 教师要做工作和生活中的有心

人, 捕捉拍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制作成辅助教材的视频

一般来说, 人对身边的事、真实的事都比较感兴趣, 对那些遥不可及的事物是没什么感觉的。摄像机、手机拍摄一些真实的画面, 会极大的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如:场面描写的作文教学中, 把之前摄录的军训中许多感人的视频、运动会中班级拔河的视频、以及班级嘉年华的才艺表演的视频播放给孩子们看。这种亲身经历的再现会让学生会很容易有写作的欲望, 写出的内容也更真实生动。再如在教《回声》这一课时,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课文中水波传递与声波传递是相同的这一现象, 可设计一个实验, 即在装满清水的水槽中, 从上方滴一滴红色的墨水, 红色的波纹会一圈一圈向外散去。将这一现象提前在课前录制好, 课上播放。这么直观的演示让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声波传递的方式了。

2.2 借信息技术之力, 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强调能力的培养也是我国新课改的重中之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 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

2.2.1 学会输入查找所需, 丰富知识, 培养探索精神

语文学习经常会涉及到一些课本外的知识, 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查找是最便捷有效的方法。如对于中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把学生需要的资料收集整理好, 集中在本地局域网上, 供学生参考使用。如:在讲《鲸》这课, 就可以将各种鲸的图片、视频及捕食、生育等生活习性的资料一并放到网上, 让学生有很容易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 则可以通过“百度、雅虎”等搜索引擎直接上网查找。对学生来说, 网络中资源丰富, 接触到方方面面的信息, 丰富更多的语文知识。通过查找, 教给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语文的能力。

2.2.2 分工合作, 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网络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容量非常丰富, 速度也非常迅捷, 对某种资料的查询、整合, 只有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有时由于时间的紧迫性, 必须需要小组精诚合作, 才能更好的完成任务。具有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以小组为单位, 在小组合作搜集、筛选的过程中, 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彩色的非洲》教学为例。有关非洲的资料繁多, 这些资料中与本节课教学内容不都有密切联系, 如果学生自己去找, 无异于大海捞针, 不利于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为了指导帮助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 课前给学生进行了分组:彩色的植物、彩色的动物、彩色的生活、彩色的艺术等小组。要求每小组要完成搜集体现非洲彩色的资料这一任务。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如彩色的生活这组, 组员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分工查找非洲人的穿着图片, 非洲人食物的图片文字, 以及课文未描述的体现非洲人彩色生活的其它图片和文字。组员们将利用各种方式, 如Q群、E-mail进行资源共享, 并进行协商讨论, 由一名同学将资料整理制作成PPT, 再由一个表达能力较好的同学展示搜集制作的作品, 其它小组可对此做以评价。这一过程不仅学生体会了合作过程, 更体会了合作的成果。

2.2.3 借助各种方式展示自我, 互相交流, 实现课外学习的延伸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展示自我的方式种类繁多, 如在QQ空间写日志、博客发表作文、将自己集合的信息和想法形成文章上传到学校的网站或论坛上等等, 学生们在浏览别人的信息的同时增加了自己的信息量, 实现了资源共享。如再进行评论, 则达到与之互动共同探究。这些展示交流的方式具有开放性、探究性, 对信息的收集技能、组织技能、创造技能、操作技能、传达技能都得到了较好的提高。

实践证明, 信息技术环境下,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语文, 教师因“学”施“策”, 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效整合,

3 处理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走进课堂, 它已经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但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有度, 不能过分依赖。课堂上教师过度地使用、依赖多媒体。如使用“抄袭”别人的课件或是自己制作的课件, 与自己的授课内容不符, 为了展示多媒体而展示, 失去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作用,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必然会减少。而语文课是以“言”传“情”的, 需要有个学习语言, 感悟语言, 内化语言的过程。只有适当地使用信息技术, 才有利于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思维碰撞。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和学习效益的提高, 只有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做到合理有效地整合, 并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其它教学手段的关系, 才能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以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策略及学习策略的变革为着眼点, 重点阐述了师生以提高信息技术素养为前提, 合理整合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 将实现语文学习的师生共赢。

关键词:信息技术,共赢,整合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赵必华.建立教育目的导引机制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3) .

篇4:让信息技术走进语文课堂

关键词:兴趣;创新;合作;培养综合素质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起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所以,一本书在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摇头晃脑,“子曰诗云”。教师是知识与价值的垄断者与传播者。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被引入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新课标的理念之一。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而且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因此,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对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动画有着一份特殊的爱好,看起动画片来,往往津津有味,聚精会神。如果在课堂上也能看到动画,特别是看到把课文内容也变成动画片,毫无疑问,每个学生都会被牢牢吸引过来,自觉自主地投入学习。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的媒体大多是静止的,如板书、图片等,那么在这种表态事物的基础上一出现动态事物,势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而教师要的就是让学生上课能注意力集中,全身心地投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阅读教学中,计算机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动画演示有机结合,运用求异思维,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使学生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的答案来。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课文最后讨论:“乌鸦怎么做,肉就不会被狐狸骗走呢?”为了点燃学生独创思维的火花,教师采用求异法,边用电脑演示乌鸦把肉叼回窝的动画情景边有意提问:“乌鸦怎么做,肉才能不骗走呢?” 求异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有位学生说:“乌鸦从很远的地方找到肉后,径直送回窝里给小宝宝吃,肉就不会被狐狸骗走的。”有的学生站起来说:“乌鸦站在树枝上不就是表现自己有本事吗?我觉得乌鸦别再自以为是,肉就不会被狐狸骗走的。”“说的有道理!”还有的说:“乌鸦心里应该清楚自己的羽毛不漂亮,唱歌不好听,当狐狸夸它时,他应该明白。装没听见就好了。”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说:“听见了,也不要被别人的花言巧语搞得得意忘形,就不会上当受骗了。”学生们突破了思维的定势,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培养了思维的独创性。

三、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学生在计算机教室中学习语文,可以利用网络加强相互间的合作学习,自己的学习成果可以瞬间传递给对方,也可瞬间得到对方的指导和帮助。如教学口语交际课《未来的桥》时,我把学生分为几组,要求每一组共同设计一座未来的桥。每组的学生通过讨论后,在计算机上利用画图工具,把设计的桥的一部分画出来,再设置为“共享”,其他学生就能很方便地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进行浏览,再通过交流、讨论,最后在计算机上进行组合。此外,还可以通过网上合作学习和小组协同作业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当同学在输入作文或计算机操作遇到难题时,同学们团结协作,互相帮助,能者为师,共同享受克服困难后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运用信息技术,延伸课堂教学,培养综合素质

互联网的最大优势就是能为我们及时提供各类有用的信息,充实课堂教学资源,提供课外学习资源。同时让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多方面地提高语文能力,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其综合素质。

例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后,学生对动物尾巴的功能很感兴趣。我就让学生在网上搜索查找关于“动物的尾巴”的网页,了解动物尾巴的功能。学生通过搜索和交流,获取了丰富的资料信息,例如:猴子的尾巴能调节体温;金鱼的尾巴是方向盘……在学生兴致高涨之时,我抓住时机让学生仿照课文续编故事。学生认真选择搜索到的内容,编出了精彩而有趣的故事。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把各种技术手段恰当地融合于语文教学中,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语文学科知识为载体,聚汇成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我们完全相信,在轰轰烈烈的语文教学改革中,信息技术将以其它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逐步走进课堂,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篇5:让现代信息技术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现代信息技术是集图象、声音、动画、文字于一体,将其恰如其分地应用于数学教育教学中,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也使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想象的内容变得直观,抽象的的内容变得简单,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课堂因此变得生动充满活力。

《新课标》要求“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这就使电脑和网络成为教学数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工具。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效整合,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学的直观性,易于学生掌握知识。小学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都是形象性思维方式,直观性的东西他们容易接受,容易理解记忆。这样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就给我们帮了大忙,本来课本中一些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东西,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他们变成直观,易于理解的东西,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时,我们可以应用现代化手段将其制作成直观的课件,学生就象进入实际中一样。我们可以将大桥,旗杆,树木,衣柜,房子等需要学生想象的东西都“搬”到课堂上来,让学生能直观地感触到这些东西,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估测。再如:小学一年级教材中“购物”时,我们就可以将超市中购物的一些片段“搬”到课堂中来,或制成动画式的课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购物的过程,学生便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记忆知识。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信息技术它集图象声音动画文字于一体,将一些枯燥的知识丰富的呈现给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材中的“搭配中的学问”有这样一道题,是让学生探究搭配衣服的方法。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也能搭配出来,但是如果用课件将这道题目呈现给学生,那么学生就会直观的、自主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最后教师把每次搭配的衣服都一一展示出来。这样后者就贴近学生的生活,把学生引入到具体的生活情境,学生看着动画,在多种感官活动中,自主提取数学信息,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这就是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密切的。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课堂教学节省好多时间,为课堂提供许多方便,大大缩短了一些不必要的时间,从而为巩固练习节省下大量的时间,无形中提高了教学效率。例如:我们在教学一年级教材中的“加与减“这一段知识时,需要许多练习题,要是让老师上课时写在黑板上的话,就会占用太多的时间。如果我们事先将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学生练习时,我们只要一点鼠标,就会出现正确答案,我们再给它配以掌声,这样就不会使学生因为大量练习而觉得枯燥,毫无兴趣。相反,一点掌声就会给学生以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我们还可以把习题制作成“巧解密码”、“采摘智慧果”“小猴过河”等形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大大地提高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一些本来十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适应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爱学,老师省心。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们可以制作一些有趣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像制作一个两头燃烧蜡烛的平衡装置,先是一头点燃,看其是否平衡,再看两头点燃会怎样。船的两头站人;天平两端放砝码等。这样的教学既有趣又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知识。又如:在教学三年级教材中“年、月、日”时,可以在导入新课时播放这样一组动画:两个小朋友在对话,甲说:“我今年9岁了,今天是我的第9个生日。”乙说:“我也9岁了,可是为什么我只过了两个生日?”这时学生可能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老师就可以马上问:“同学们,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就知道了。”这样,教师顺势导课,学习也兴趣萌生。

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学生平时不常见的知识呈现给学生。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课堂教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又让学生了解了许多的课外知识。像我在农村工作,面向的是广大的农村学生,所见的东西有限。为此,我们要尽量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全面认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例如: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材中“可能性”这部分,就有一道题目,问:下面的城市冬天下雪吗?要求学生用“一定”“很少”“可能”说一说。课本中有三张图片,一张是武汉,一张是三亚,一张是哈尔滨。作为农村的学生很多根本就不知道这三个城市的气候特征,怎么能完成这道题目?这时,我们可以搜集一些相关的图片及资料,展现给学生,学生就会明白哪里应该用“一定”,哪里应该用“很少”,哪里应该用 “不可能”。不但使学生学会了知识,而且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

篇6:信息技术走进语文课堂

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出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任务,学生围绕任务展开学习,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种学习模式完成实践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发生很大变化。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

一、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任务”的提出至关重要。首先,从教材的角度看,任务的设计要紧扣教学大纲,要难易适度,便于操作;其次,从学生的角度看,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应尽量避免抽象的和完全理论化的任务出现。如果在课堂中能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并在情境中提出任务,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管理文件夹”是冀教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信息时代与计算机”中的第六课。它是学生初步了解了计算机,学习了文件、文件夹等重要概念后编排的,是学生掌握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一步,是教给学生如何科学地管理计算机的文件和文件夹及其具体的操作方法的重要内容。本课的重点就是新建文件夹,移动、复制文件夹。面对这些枯燥乏味的学习任务,教师如何设计教学情境,提出切实可行又不失趣味的教学任务,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首先,我设计了一个“寻找红铅笔”的课前小游戏。

游戏准备:两个书包,一个书包里杂乱地放着许多文具和书及作业本;另一个书包里将文具放在文具盒里,书和作业本也放得井井有条。

游戏规则:请两个学生在两个书包里找出红铅笔,看谁用的时间短,速度快。

游戏结果分析:我们平时就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提高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效率,使学生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做生活的小主人这个道理。

教师以此导入本课主题:“不仅我们的书包需要整理,我们的房间需要整理,而且我们的计算机也需要整理。如果文件存放得杂乱无序,那么寻找它们就会成为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文件夹就像是我们的小书包,是帮助我们管理文件的一种有效的工具,通过文件夹我们可以分门别类地存放文件。”这时教师再配以亲切并赋有挑战性的语气说:“小鬼,今天你当家,你能用你的文件夹将你的文件打理得井井有条吗?”

教师以开门见山式的导入揭示本课中心任务,用打比喻的方法,使抽象生硬的专业名词变得浅显易懂,在设计的“小鬼,今天你当家”的情境中,使学生兴趣高涨地开始本课内容的学习,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二、逐层揭示,探究任务

任务的设计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可以将中心任务划分成具体任务,并设置递进式的任务贯穿全课始终,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从而习得知识与技能。

在“管理文件夹”一课中,“用文件夹将文件打理得井井有条”作为本课的中心任务,可是如何做才能管理好文件呢?

我又将这一中心任务细化成四个小任务:任务1:创建子文件夹;任务2:通过剪切、复制移动文件夹;任务3:对多个文件或文件夹进行移动或复制操作;任务4:根据自己的喜好、习惯对文件和文件夹进行归类整理。

四个小任务,层层推进,却又相辅相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尝试练习,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可以独立完成,可以和其他学生交流、合作来完成,也可以让学得快学得好的学生指导操作不熟练的学生,还可以根据学习教材中提供小提示来一步步练习,让学生和学生互动,教师同时也要加强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辅导,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在练习中找出方法,总结经验,最终实现总体教学目标。

三、评价展示,交流任务

通过评价和展示环节,交流任务的完成情况。在任务驱动模式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绝不仅仅是评价最后完成任务的结果。因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等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展示,研究意识、创新意识等也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评价的多元性。小组向教师及其他小组汇报小组活动成果,讨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心得体会,以及如何改进和提高。教师适当作出点评,并给予学生及时的表扬,这样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给予小组成就的表扬更能激发小组成员的荣誉感。

综上,是我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尝试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一点浅显的看法和认识。但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对信息技术教学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索性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与探究,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篇7:信息技术走进语文课堂

京口区实验小学 赵春蓉

《新课程标准》指出: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如果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数学教学的各个层面中,被学生作为自主学习的工具,那么,不仅可以实现传统数学教学改革的突破,而且可以真正增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真正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体验性学习是以实践为主要途径、以直接感知为主要形式、以获得直接体验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学习活动,它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体验性学习方式的实施的关键在于有一个让学生能认知、能体验、能感悟的时空,即教学情境,而现代信息技术在体验性学习情境创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有助于体验性学习的资源整合。

开展体验性学习,教师的一项工作就是要将固定的、静止的教材内容活起来。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学习的机制,把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引入教学过程,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生动有趣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而现代信息技术以其鲜艳的色彩、动态的呈现、超文本的链接、声光电的综合运用的特性为体验性学习提供了有效的资源。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先用计算机展示一幅图像清晰、色彩鲜艳的秋天风景,并声情并茂地说:现在是秋天,你们看,秋天多美啊,火红的枫叶,美丽的蝴蝶,青翠的松树„„来到秋天的大自然中,你会发现很多美景。同时,电脑一一抽出枫叶、蝴蝶、松树的图案,接着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特点。又如一位教师执教《相遇问题》一课中,用速度和乘时间求路程和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接受,于是多媒体演示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经3分钟相 遇的画面,然后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接着闪现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并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走了3分钟就有了3段这样的小线段,它们的总长度也是两人走的路程和。

二、信息技术为体验性学习提供了工具。

各种信息化手段,如幻灯、实物展台、录音机、录像机、CD、VCD、多媒体计算机等,不仅可以增大体验情境的信息量,丰富体验的情景,还可以通过其直观的听觉、视觉的冲击力,强化体验,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加速学生体验内化的过程。在教学行程问题时,运用计算机课件辅助教学直观演示,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屏幕上首先出现河、山、大桥背景的画面,然后出示一道应用题:有一列火车长300米,以900米 / 分的速度通过大桥,桥长2400米,问火车通过大桥需要多少时间?接下来有一列火车正开过来,在车头接近桥头时或车尾刚刚走过桥的另一端时,让学生观察火车和大桥。闪烁的线段图,然后分析火车通过大桥的距离和桥长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形象化的火车运行的动态演示,与直观线段图构成一个整体,使题目中的条件、问题以及数量关系动态地显现于屏幕中,学生完全处于一种思维高度集中兴奋而愉悦的心理状态,接受视听信息,很快便能够理解,并表述数量关系,列出正确地数量关系并解答,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力。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的制约,对于一些数学概念,无法通过文字来有效地理解,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铺路搭桥,逐步降低思维难度,有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如在教学“时、分、秒”时,事先制作了一个大钟表,上面的大格和小格都显示的很清楚,点一下运行,时针、分针和秒针同时走动,点一下暂停,可让学生读出钟表上的时间,也可拖动秒针或分针自动转动,使学生明白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小格,生动形象地使学生对时、分、秒有了深刻的认识。

三、信息技术强化了体验性学习的反馈

在体验性学习的强化反馈阶段,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体验获得的情感、方法和知识提供大量实践、操作和检验机会,具有一定的教学效益。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提供有关时间的网站,让学生自由地浏览,再结合不同的年历卡自主探究年、月、日的关系。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纷纷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会有平年、闰年?”“日历中不合理 的地方我能修改吗?我想自己设计月历„„”等等,学生各取所需,自由自在地在网上畅游,满足了他们不同的需要,真正让不同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焕发出个性的色彩。

又如,在讲解“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统计内容时,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协作小组,共同收集资料,然后把这些资料全放到学校网的服务器上,上课时在网络教室中,将资料发卷到学生机中,资料共享,各小组同学可以对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也可以对别人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学生收集的内容很丰富,“视力情况调查”“选择春游地点”“动物的种类”等,然后小组共同想办法整理数据,在充分地时空里对EXCEL统计表的知识进行探索,师生共同质疑,合作解决,最后在BBS讨论区中交流整理数据的方法,提出新的问题,同时找到相关的链接,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点击哪个按钮就出现相应的图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合作研究的氛围很浓。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互动的空间,真正实现了协作体验性学习。

篇8:让“微课”走进信息技术课堂

一、为什么要让“微课”进入信息技术教学

早期的计算机教育是由教师讲解,学生定期到微机室练习,现阶段的计算机教育进行的是讲练结合,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教学和学习的任务和目标。据调查发现,学生在网络课堂中的集中注意力时间也就10分钟左右,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成更加有效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是每位信息技术老师的责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何解决“鱼”和“渔”的问题,通过“微课”教育是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教学一般是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结构完整,是一节可以让学生了解、掌握、消化的课堂。“微课”教学过程一般是5分钟,让学生在五分钟里完成一次学习,经历一次思考。

二、如何让“微课”进入信息技术教学

“微课”一般由声音、文字、图片三部分组成,内容直接指向具体问题,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主题突出,一课一事,层层剖析。

1. 精选教学知识点,制作微课视频。

信息技术的教学特点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知识,制作“微课”视频,会使我们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在“设计应用文档”的教学中,每个知识点的连接时间间隔太大,无形中相当于分割了知识点,破坏了整个知识体系,阻断学生对整个软件的理解。“微课”就能弥补这类弊端,我们可以把每一个知识点做成一个“微课”,也可以将整章的内容缩减精讲,还可以就每个小现象、小策略、小故事加以制作。例如,在Photoshop章节的学习中,能够完成学生抠图任务的工具就有“选框工具”、“磁性套索工具”和“魔棒工具”,一般老师都是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来讲授,但是这样做课堂容量比较大,学生练习的时间比较少,教师可以把三个知识点做成三节“微课”,在上课的时候学生直接登录“微课网”自己观看教学视频,并完成练习作业,遇到操作困难的时候,可以再次观看视频,自己解决问题。

2. 通过五分钟完成碎片化教学。

可以采用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 V6.0.2汉化版,包括屏幕录制软件+PPT。例如,“如何在‘word’中查找相关命令”一节,先做好录制前期准备,录制后,直接显示主题,基本方法——显示“菜单栏”中的一个菜单;工具法——显示工具栏;右键操作法一选择部分内容击右键;快捷键——目前不建议同学使用。在出现文字的同时,配上必要的讲解。然后通过给文章中的某一段落分栏来分别介绍每种方法的使用,在视频中介绍第一种方法的时候详细的展开每一个菜单中的各种命令,加深学生的印象。

3. 将微课上传到网站,供学生自由下载。

录制完成后,对视频进行必要的编辑和美化,最后上传到我们的“微课网”,让学生可以通过课堂进行观看学习,同时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所有的软件教学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操作中遇到不知道所需要的操作命令在哪里的时候,可以随时打开本节“微课”来复习巩固。这样不仅解决了部分学生学习上的难题,还提高的学生的动手能力,最重要的是加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决心和勇气。

三、“微课”进入信息技术教学的结果

通过三步走,微课魅力就得到诠释:第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关注度,让学生们想学、爱学并且有学习的成就感。第二,可以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求,程度好的同学可以去探索学习更深一步的内容,程度一般的同学可以熟练掌握我们本节课的知识点,稍差一点的同学可以做到对本节课的知识点了解,并大体能够完成本节课的操作要求。教学目标被分割成一个个小的知识点,每一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通过每一个微课,每一个学生的碎片化教学,我们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由让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上一篇:小学三年级老师给吃饭慢的学生评语下一篇: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