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走进生活

2024-06-30

在语文教学中走进生活(精选11篇)

篇1:在语文教学中走进生活

走进文本,贴近生活,在情境中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针对苏教版低年级语文教材内容及特点尝试开展了以下语文实践活动:

一、读一读,体会一个“美”字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给低年级提出阅读方面的要求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读,是手段,同时也是目的,更是一种过程,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是一种完整的生命活动。《春到梅花山》及《小池塘》中描绘的春景真是美不胜收,同学们陶醉在迷人的春光里,我抓住这一情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朗读得极有感情。是啊,谁不想把这春天美景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呢?所以,这时候的朗读已经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这时候的读才可能成为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其成效是明显的、多方面的。仅仅读还不够,只有把它们与生活结合起来,学生才能体会得更加具体、深刻。于是我带领同学们开展了一次《走近春天》的主题班会。如有同学画出了美丽的春景图,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或是课文中的语言来给图配上一段文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图文结合更好地体会了课文中的优美句子,朗读得更有感情;同时,课本上的语言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得到了运用,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情感。

二、讲一讲,注重一个“活”字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方面提出要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苏教版教材的语言特别关注儿童语言的情感,也特别注重培养儿童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里的“讲一讲”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内容:

1.复述课文

这些要求复述的课文故事性都很强,语言文字很优美,我教给他们复述的方法,同时还可通过自己的想象,添加自己的语言,把复述的内容讲得更加生动、具体、完整。

2.讲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故事

上完《吃水不忘挖井人》《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我就要求学生查阅有关毛主席、邓小平的小故事,然后举行一次《名人故事会》,让学生通过讲故事来更多地了解这些伟人。同时根据课文内容,我班还开展了“动物故事会”“科学家发明故事会”“民间故事会”等学生喜爱的讲故事比赛活动。

3.讲自己的故事

在上《陈毅探母》一课时,学生们被课文中的母爱子、子敬母的世间真情所感动了,在这样的情境之下,我说:“同学们,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得到了亲人的关心和帮助,一定也有着自己感人的故事,好好回忆回忆,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选出代表在班上比赛,看谁讲得感人。”课后,在教室里出现了这样一幅情景:各小队成员围坐在一起,静静地聆听其中一位成员的故事。那情景是何等的默契,连平时的几个“调皮分子”也都瞪大了眼睛,不插一句话。是啊,学生在书本中感受到了母爱,在生活中体验到了母爱,让他们把自己的感人故事讲出来,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这份浓浓的母爱,何乐而不为呢?

三、演一演,突出一个“趣”字

苏教版教材大都富有童趣。尤其是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学生比较喜欢,例如,《三个小伙伴》《蚂蚁和蝈蝈》《这儿真好》等。作品中人物的性格鲜明,仅仅采用分角色朗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何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作、表情表演出来呢?于是同学们按小组开始自编、自导、自演排起了课本剧。你瞧,他们多忙!首先要选好总编,课文改编成课本剧;然后是主人公,能否把握住人物的性格;最后是导演,准备好道具就开始排练。过了两三天,他们就可以闪亮登场了。每一次的课本剧表演虽然在我们老师看来是那样稚嫩,但孩子们却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可以这样说,演一演,学生知道了作品的大意,感受到了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活跃了课堂气氛。

我们要把教学过程中那些理性分析的学习方法改为感性的实践的活动方式,要把游戏的、实用的、科学的、审美的活动方式引入语文课堂,使教学要求成为学生成长的需求。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

篇2:在语文教学中走进生活

一、选择题

1、养成亲社会行为既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下列行为属于亲社会行为的是()①帮助值日生打扫卫生 ②沉迷于网络游戏 ③积极参加公益活动 ④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我国的社会公益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华丽亮相,参加志愿活动成为广大公民的一种时尚。亲社会必须()

A.乐于为社会、为他人奉献爱心 B.自觉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

C.在危难中英勇抗争 D.感受社会变化,关心社会发展

3、“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总书记的这句话既阐明了中国梦的核心价值,也指明了中国梦的动力源泉。总书记的这句话反映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

A.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 B.一个人要有远大的理想,才会有奋斗的动力 C.社会的发展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 D.社会的发展是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4、一年轻人:“喂,老头儿,这里离北村有多远? ”老者:“还有三百 八十丈。”年轻人:“路途怎么讲丈?”老者:“因为你就不讲里(礼)。”这一情景给我们启示是()① 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 ② 要杜绝从众心理,养成亲社会行为 ③ 学会倾听能够使我们更好地与他人沟通 ④ 语言文明及表达的技巧是沟通心灵的桥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期末考试一结束,北京四中的同学纷纷走上了社会实践岗位,开始了他们社会实践,与社会真正有了个“亲密接触”。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①学生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

②使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

③使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④有利于引领学生探索新的知识领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香港回归2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家都关注了这些时事。关心时事有利于()①我们增强关心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感

②我们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我们体验社会生活,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 ④我们积累个人物质财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实践探究题

小刚是个时尚达人,最近他非常关注关于南海仲裁案,经常与同学分享他的看法。同学小磊对此不屑一顾,认为他瞎操心。

(1)加入你是小刚,该怎样反驳小磊的观点。

(2)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将怎样培养亲社会行为。

第一课第二节《在社会中成长》同步练习答案

一、选择题 1-6 CACBAA

二、实践探究题

篇3:在语文教学中走进生活

1、在新课教学中合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

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已有十多年的生活经验, 其中包含着大量的与科学知识一致的经验, 也包含着不少与科学知识不一致的经验。但不论这些生活经验是与科学知识一致还是不一致的, 在教学中, 只要能合理利用, 都是可以很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对于与科学知识相一致的生活经验, 在教学时, 若能合理的利用, 就可以起到顺水推舟的作用, 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例如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这一节时让学生回忆一下坐汽车的感受并回答下列问题:a、在汽车加速时人将有什么变化?b、减速时又有什么变化?学生会回忆坐车时的情景, 并根据经验做出回答:加速时人向后倾倒, 减速时人向前倾倒。教师再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由此引入惯性并讲解它, 学生既好奇又有浓厚的兴趣, 学习起来既轻松又便于掌握。对于那些与科学知识不一致的生活经验, 少量引入课堂对教学也会有极大的帮助。例如在讲解《浮力》这一节时, 学生往往认为漂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浮力作用, 而沉入水底的物体不受浮力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我直接告诉学生他们的看法是错误的, 学生会觉得好奇, 很想知道为什么, 在这种好奇心的作用下讲解阿基米德原理, 讲完之后让学生自己回答为什么原来的看法是错误的, 学生会很快明白:浸在液体中的物体, 无论是飘浮还是沉底都要排开水, 所受的浮力就等于物体排开水所受的重力, 所以沉底的物体也受到浮力。通过对学生的生活经验的是与非的判断大大地增加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在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生活体验,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教学是学生步入知识境界的轻骑兵, 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物理知识有利于理解物理知识, 又有利于保持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在讲授《音调、响度和音色》这一节时, 在讲到音色时, 我让学生闭着眼睛根据声音猜一猜他是谁。然后找三位同学站到讲台桌前边依次讲话, 要求学生判断分别是谁发出的?由于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 所以这节课学生学得很轻松, 很愉快, 也能很自然地掌握这些物理知识。

3、引导学生在课外生活中进行观察、思考、体验物理的存在。

很多物理知识就在学生身边, 让学生课后去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 并让他们思考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完《压强》这一节之后, 让学生回家观察自己家里有哪些物品跟压强有关的, 并让全班同学比比, 看谁观察得最仔细, 找出的物品最多。通过这一活动不仅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理解压强知识, 更是让学生知道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让学生逐步养成在生活中学习物理的好习惯。

二、从物理走向生活, 走向世界, 用物理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激发学生兴趣。

1、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激发学生兴趣

物理来源于生活, 同样物理也能为生活服务, 在我们生活中, 可运用物理知识来解决很多问题。例如在生活中, 一般人都知道刚煮好的鸡蛋不好剥壳往往是连壳带“肉”一起剥下来, 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老师有一个诀窍, 就是把刚出锅的鸡蛋先放在凉水中浸一会, 然后再剥, 蛋壳就容易剥下来。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此时教师讲解原理, 并且要求学生回家试试看。又如有好多人都喜欢叉鱼, 有的人每次看到鱼都能叉的很准而有的人经常叉不到, 你们有这种体会吗?学生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 这时老师告诉学生:我们看到水中的鱼不是鱼的本身, 而是鱼在水中的虚像, 真正的鱼在它的下方, 我们应该向它的下方投叉知道答案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看到的是虚像而不是鱼呢?引导学生回忆光折射的有关知识。

2、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产中的有关问题, 让学生明白学习物理是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物理不仅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在工农业生产中同样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运用物理知识为工农业生产服务.例如, 在种庄稼时, 一般都要选好的种子, 那么怎样才能把好的种子选出来呢?引导学生思考, 可以利用我们所学的浮力知识来盐水选种.教师讲解盐水选种的过程和注意事项。再例如, 在种稻秧苗时, 天气比较冷, 怎样做才能使自家的秧苗不被冻死?引导学生利用物质的比热容来分析, 教师总结结论:白天使秧田里的水少一些, 晚上使秧田里水多一些。利用水的比热容比泥土比热容大的原理。通过这样的指导学习, 学生不仅觉得学习很有趣, 而且还能为大人们出谋划策, 觉得自己真是了不起。

3、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一些实践活动,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4:走进生活,让爱在体验中升华

一、学生的感受告诉我——生活性是品德课程的本源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渲染,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于是在教学开课伊始,我出示了一组残疾人图片,目的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残疾人的生活不便,让学生初步了解残疾人,激发他们对残疾人的同情。可当我第一次上这节课的时候,学生的回答没有同情,只有佩服。听了学生的回答我再次认真地看了看图片,发现学生说得没错,这些残疾人的确让人佩服啊!错在我选取的图片上。在第二次上这课时我换了一组图片,我这次选取的是我们身边的生活艰难的残疾人图片。从学生观看图片时发出的“哇哇”声,可看出他们的情绪受到了感染,这次学生的回答和上次截然不同,这次他们是发自内心的同情残疾人。由此我明白了生活性是品德课程的本源,课标指出德育应该是扎根生活德育,是从人的生活中展开的德育,所以,品德教学在选取资源时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从日常生活中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人和事。

二、学生的转变告诉我——体验是学生获得感悟的最佳途径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要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我们要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学生在开放式课堂活动中的感受、体验、领悟,让其获得多元发展的机会。于是在教学第二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模拟活动:(1)体验聋哑人(手语表示);(2)体验盲人(蒙眼翻书);(3)体验肢残人(不用手拿起笔写字)。在第一次上这节课时,我简单地说了一下活动要求,让学生分组自主体验。结果学生的表现令我大吃一惊,学生只当是好玩的游戏,根本没有真正投入,怎么可能有独特的感受呢?当时我意识到,三年级的学生毕竟太小,在组织活动体验时,教师不能完全放手,应该由教师有效地指导。于是在第二次上这节课时,我指导学生一个活动一个活动地进行体验并谈感受,这次随着体验活动的进展,学生感到在他们看来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残疾人却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完成,感受到残疾人的生活困难。从学生活动的转变让我明白了体验是学生获得感悟的最佳途径,《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课程的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要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在今后的品德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当指导学生体验活动,让学生自始至终都在活动中学习,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让课堂更加生动、精彩!

三、学生的情感告诉我——情感是教师教学的力量

心理学指出:人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也就是说,人的情感可以去感染别人,使其产生同样的情感。只有先感动了自己才能去感染学生,带来学生的心动情发,产生情感的共鸣。本课的情感主线就是对残疾人的“同情—理解—敬佩—尊重”,所以要求教师的情感要到位,这样才能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我在第一次教学本课时,情感比较投入,特别是通过多媒体播放《千手观音》时,我动情地讲述了这些舞蹈演员光彩背后的真实事迹,故事的讲解让我数次哽咽,学生有的也泪盈满眶,这一刻我感觉和学生的心紧紧相连。当第二次教学本课时,可能由于情感不够投入,当我在讲解时,心里没有了酸酸的感觉,当我再看学生时,学生也完全没有第一次那种场面。从学生不同的情感看出,情感是教师教学的力量,教师的情感投入不同,学生的反应就不同。情感教育是教学的根本,也是新课标对教学的要求。所以在教学时,教师的情感一定要到位,这样才能带来学生的心动情发,产生情感的共鸣。

总之,通过自己平时对品德教学的一些感悟,我认为在品德课的教学中,我们应该走进学生生活,从生活出发,从情境展开,尊重学生的体验,让爱在学生体验中升华!

篇5:让低碳走进日常生活中

“低碳”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主要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在各种新闻节目及网上,我们也时常听到或看到这个名称。并且,许多家庭也把低碳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可是,在一番热血后,又有多少人真正实行了呢?

首先,我想说低碳中的一个重点:少使用一次性物品。这一点在家庭里实行得很好,可是,如果你去一些小饭店,夜市和早市,或者到旅馆,你就会发现,一次性餐具、牙刷及毛巾随处可见。服务员递给你一双一次性筷子,又有多少人会说:“请给我换一双可多次使用的筷子。”可见,平常百姓去的小餐馆、小旅店中,“一次性风潮”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根除。不过,像在清华大学食堂中我就没有发现任何一次性消费品。

其次,我想说一下水的再利用。在我家里,淘米过后的水会用来冲厕所和浇花。我想这的确是一种既经济适用,又切实可行的办法。可是,在我进行的小范围调查问卷中:有五成以上的人表示从来不考虑将淘米水再利用;有三成的人表示如果想起来或方便的话就会这么做;只有不到两成人说他们经常这样做。在另一份调查问卷中:有九成的人说知道淘米水再利用有利于环保和低碳;不到一成人说无所谓。可见,目前一些低碳措施对老百姓来说只是一种概念,还不能做到实际行动的程度。

在我的口头调查上,得知一些低碳生活方式被渐渐普及,例如:纸张的双面利用、随手关灯关水龙头、少坐私家车、用布袋或购物篮购物和少用空调。而一些却不被人所用,例如:等车时熄火、水的再利用、小饭店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和爬楼梯上楼。

面对类似情况,我给出的建议有:1.有关部门多宣传低碳的生活方式;2.学校专门开展此类活动;3.在电视上多播放公益广告;4.监管部门加强对污染企业的治理。

最后,我希望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低碳的生活方式能够得到普及,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健康,我们的地球越来越美好!

篇6:作文教学应走进生活

-----------山东省小学习作教学观摩研讨暨临朐县习作教学成果推介会学习感受

2014年4月23——25日我有幸参加了山东省小学习作教学观摩研讨暨临朐县习作教学成果推介会三天的学习已经结束,在作文教学改革的道路上,临朐走在了前沿,领导、老师和学生们所做的各种努力,也取得的令人欢欣鼓舞的成果。

24日上午我们观看了优秀习作课例展示,聆听了习作教学经验介绍。下午继续聆听了全省习作典型经验介绍、专家点评,观摩了全省优秀习作教学课堂,参观了临朐优秀实验学校习作改革展示材料,收获是颇丰的。我是带着轻装而去,满载硕果而归。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最让学生害怕也是最让老师头痛的。首先是无物之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其次是无我之文—假、大、空。其三是无文之文—“文不通、句不顺„„”老师费了很大劲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教学生写作文,可是最后能写好文章的学生还是太少了。作为老师我们总认为孩子能力差,写不好,这次学习我才知道,原来错的是老师!因为作为老师我们只给孩子安排了“做饭”任务,却没有给孩子“米”,这无米之炊巧妇都难为,何况是孩子呢?

《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那我们的习作教学怎样想儿童之思,发儿童之感,抒儿童之情,写儿童之真呢?这次临朐之行为我们找到了方向。作文源于生活,服

务于生活。要想写好作文必须走进生活,让习作生活化。

“生活化”习作,就是以学生的生活世界为习作基础,挖掘生活资源,丰富习作素材,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表现生活,“我手写我心”,让学生习作回归生活。

一、学以致用,每天练笔

平时,学生写作是由于老师的要求,只有老师布置了作文,学生才会去动笔,老师也总是习惯于按照教材所规定的写作要求去要求学生写文章,这种为作文而作文,为老师而作文的文章质量差当然在所难免了。因此,只有让学生懂得了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学生才能自主写作,写出好文章。在每天的阅读课教学时有意识的进行写作方法的学习,让学生以小组互助的方式学习讨论作者是怎样写作这一课的,总结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并安排每天坚持运用学到的方法写片段或一段话。

在这样的环境中,作文并不神秘,作文就是用笔写话,学生并不害怕写。通过把学生的实际情况与阅读教学、作文习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写出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感,做到“用我手写我口”,用“我手写我心”。

二、注重阅读,积累语言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要求学生要大量阅读,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做到把自己的心真正放

到文章里面,使自己的情感流露与作者的情感表达产生强烈的共鸣。为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静心读书的机会,在做好正常教学工作的基础上,每周给学生两节课让学生静心读书,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和大师进行对话,并随时记录自己读书的体会。在每天的上课前进行优美诗文的诵读,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三、引导观察,亲身体验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睁开双眼,去观察、去比较。风土人情,雷电风雨、日落月出的大自然景观,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事,都是学生习作的极佳素材。只有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他们的见闻,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才不会在习作时因为没有素材而形成“大、空、套”的现状。如果能够有意识地抓住眼前的人、事、物、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体验,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写作欲望。在五年级下学期第一篇写作安排就是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把它的变化特点写出来。在写作前一周,我就布置了一项作业——观看日出日落。孩子有了亲身的体验,在写作时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不用皱着眉头搜肠刮肚乱编乱写了。第二篇写作是修改习作《拔河》。为了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可以利用两个课间操时间,安排学生进行拔河比赛,并有意指导学生进行观察,看同学是如何用力的,拉拉队是如何加油的等等。在修改作文时学生表现就很兴奋,他们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修改意见,一个个挣得面红耳赤,以往课堂的沉默、压抑现象再也看不到了。作文修改也较成功。

四、评改交流,品尝成功喜悦

评改和交流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每次写完作文我都安排时间先进行自改然后小组内互改,最后由小组推选出比较优秀的作品在班中展示朗读。正所谓“文章不厌千回改,精雕细凿始成金。”作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学生在互评、互改中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写作技巧也得到了提升。

在评改后,可以利用班级中写作园地、班级手抄报等这些平台,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作文的机会。并且利用写作园地和班级手抄报,展出优秀作品。学生看到自己的习作前站满了欣赏的同学时,内心肯定有说不出的喜悦。他就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会产生对下一次成功的期待,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成为作者的骄傲也让学生对写作充满了兴趣,对写作热情高涨,激励学生保持着写作的兴趣。开展这一活动时,教师要注意选择面,给每个学生以机会,让优生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学困生发现自己的优点。这样一来,班上便会形成比学赶超的风气,学生个个信心百倍,写作兴趣就更加浓厚。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之路是艰难的。我们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始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认识的实际,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注重积累写作素材,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注重作文评改,让学生从“厌”写变“乐”写,由被动变主动,由低效变高效,提高写作水平

每一个孩子都蕴藏着无穷的潜力,它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开发,去解放他们的天性,给他们一个勇于表达,勇于展示自己的舞台。让

篇7:在语文教学中走进生活

反思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是抱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生活的德育要以社会现实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为途径,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中介,以学生日常生活为内容,引导学生学习生活知识和技能,体验生命的意义,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成为热爱生活、言行一致,有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的新时代小学生。现实生活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归宿。学生不断自我完善,就是为了改变自己现实的或未来的生活质量,真正的教育就是帮助学生适应并超越现实的生活,创造未来可能的生活。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成新的德育内容。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现实生活状况,了解学生的道德基础状况,这样的道德基础是在什么样的现实生活背景下形成的,然后帮助学生确定可行的发展目标,寻找行之有效的自我完善的办法。教师对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表现要敏感,要敏感于学生的行为,要敏感于学生的生活体验,要敏感于学生的行为变化,真切地把握学生在生活中的尴尬、压力和恐慌,并在这种把握中寻找到学生品德发展的最佳生长点,针对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指导,帮助。最后在帮助学生适应生活的同时,理解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对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高的追求。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让德育走进社会,“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 “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通过社会生活的体验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生活道德教育理念或者说回归生活的理念是品德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脱离生活——像道德教育的知识化、理想化、泛政治化、成人化等是造成目前学校道德教育实效差的重要原因,在实际的生活经验、生活过程之外进行道德教育是不可能成功的,新教材的编写就体现了鲜明的生活教育理念。那么,在具体的实践中,中小学教师还有一些不甚明确的问题,比如到底应如何回归生活,回归生活是否意味着完全以生活取代道德教育,回归什么样的生活,还要不要道德知识的传递和道德思维、判断能力的培养、教师的角色应该发生怎样的转变等等。在这里,本文拟结合课改实际尤其是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些误区,谈谈对以上问题的看法。

篇8:在语文教学中走进生活

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小学的品德与生活是直接涉及孩子们的生活世界,品德修养体现在他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就要抓住学生的生活关键,教学中要联系生活,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还是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实施,都要紧紧地围绕着生活这个关键,让孩子们能够紧密地体现生活实践,引领孩子们走进生活,使他们能够真正地热爱生活,由此使孩子们学会做人使自己成为合格的品学兼优的学生。比如,在教学《春天里的发现》时,我就领着孩子们先到野外的大自然里寻找那个真实的春天,孩子们在大自然中真正地体会到了春天的美好,这样要比在课堂里,在书本中看那些文字要强得多,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最后让学生根据在实践中的观察,再结合课文的阅读学习,把春天的美好进行联想和想象,使他们能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在玩中得到乐趣,在乐趣中学习,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二、营造较好的教学情境

教学的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所构成,课堂成为有机平台,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以自己的饱满热情、优美而生动的语言和较佳的教学方法及手段营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极大地吸引着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将学生带进积极学习的情景状态中。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去探究方法和手段,教师要以和学生友好的心理来教学,要爱护、信任和尊重学生的心理和学生相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我们要选择比较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环境教学的创设,比如现代信息的使用。以现代信息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直接感官,增强教学的优势。比如,我为了使学生能够有强烈可感的教学情境,有利于他们思想感情的激发和品德的提升。当我讲《可爱的祖国》一节的时候,孩子们靠素日里已有的生活体验是难以体会到我们祖国山河的美丽多娇、繁荣昌盛、经济发达、人民伟大的。于是我就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课件的制作和演示把利用大量的典型图片展现祖国的物富民丰、山河壮丽、科技进步、人民的智慧展现在银屏上,当孩子们看过之后,他们发出了无限的感慨,情不自禁地说道:“我们的祖国太伟大了!我们为有这样的伟大祖国感到无限的骄傲和自豪啊!”从而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并且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激励学生参加实践生活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无止境的认识世界。我们作为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就是要通过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潜移默化地在教学中来实施它。但是品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要经过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教育过程,并且不是单单地课本文字的灌输问题,要使学生的思想教育落实到实处。那就是要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实践,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真正感悟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我对学生的教育要坚持经常性和持久性,因为小学生的思想特征是好反复,我们要常抓不懈。要多结合少先队的活动、班级活动进行教学。比如,在执教《学习真快乐》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正知道在课间活动中不能玩那些有危险和妨碍他人的游戏,进行有益的课间活动。利用班级主题班会和少先队活动在内容上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体验、感悟,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培养,情操得到陶冶,素养得到提高。

总之,作为品德与生活学科的教师,我们要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利用这个学科对学生进行生动而鲜明的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懂得更多的道理,了解更多的知识,受到更大的教育,让他们成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我们就做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了。

参考文献

[1]王静.“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7).

篇9:在语文教学中走进生活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生活实践;教法研究

一、把学生引领到生活中来教学

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小学的品德与生活是直接涉及孩子们的生活世界,品德修养体现在他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就要抓住学生的生活关键,教学中要联系生活,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还是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实施,都要紧紧地围绕着生活这个关键,让孩子们能够紧密地体现生活实践,引领孩子们走进生活,使他们能够真正地热爱生活,由此使孩子们学会做人使自己成为合格的品学兼优的学生。比如,在教学《春天里的发现》时,我就领着孩子们先到野外的大自然里寻找那个真实的春天,孩子们在大自然中真正地体会到了春天的美好,这样要比在课堂里,在书本中看那些文字要强得多,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最后让学生根据在实践中的观察,再结合课文的阅读学习,把春天的美好进行联想和想象,使他们能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在玩中得到乐趣,在乐趣中学习,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二、营造较好的教学情境

教学的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所构成,课堂成为有机平台,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以自己的饱满热情、优美而生动的语言和较佳的教学方法及手段营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极大地吸引着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将学生带进积极学习的情景状态中。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去探究方法和手段,教师要以和学生友好的心理来教学,要爱护、信任和尊重学生的心理和学生相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我们要选择比较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环境教学的创设,比如现代信息的使用。以现代信息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直接感官,增强教学的优势。比如,我为了使学生能够有强烈可感的教学情境,有利于他们思想感情的激发和品德的提升。当我讲《可爱的祖国》一节的时候,孩子们靠素日里已有的生活体验是难以体会到我们祖国山河的美丽多娇、繁荣昌盛、经济发达、人民伟大的。于是我就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课件的制作和演示把利用大量的典型图片展现祖国的物富民丰、山河壮丽、科技进步、人民的智慧展现在银屏上,当孩子们看过之后,他们发出了无限的感慨,情不自禁地说道:“我们的祖国太伟大了!我们为有这样的伟大祖国感到无限的骄傲和自豪啊!”从而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并且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激励学生参加实践生活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无止境的认识世界。我们作为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就是要通过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潜移默化地在教学中来实施它。但是品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要经过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教育过程,并且不是单单地课本文字的灌输问题,要使学生的思想教育落实到实处。那就是要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实践,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真正感悟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我对学生的教育要坚持经常性和持久性,因为小学生的思想特征是好反复,我们要常抓不懈。要多结合少先队的活动、班级活动进行教学。比如,在执教《学习真快乐》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正知道在课间活动中不能玩那些有危险和妨碍他人的游戏,进行有益的课间活动。利用班级主题班会和少先队活动在内容上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体验、感悟,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培养,情操得到陶冶,素养得到提高。

总之,作为品德与生活学科的教师,我们要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利用这个学科对学生进行生动而鲜明的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懂得更多的道理,了解更多的知识,受到更大的教育,让他们成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我们就做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了。

参考文献:

[1]王静.“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7).

篇10:让环保走进生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危害性;了解防治环境污染的初步知识。

2、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明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唯一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科研意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2、培养学生组织活动、协作学习、与人交流、沟通等社会实践能力。

3、学会资料的收集、整理,培养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将知识加工整合用于实践的能力。

4、将成果以手抄报形式制作出来,使学生有较强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行为与环境和谐的必要性,激励他们保护家园,积极投身环保,树立主人翁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治 课前准备:课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

一、激趣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让天空碧蓝,让河水清澈,让树木茂盛,让鸟儿自由自在的生活。这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心愿,保护美丽的家园地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保护环境的知识。

2、板书课题,齐读。

二、播放课件,指导看图

1、教师播放八幅破坏环境的课件,同学们仔细看图。

2、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过渡:同学们从思想上己经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老

师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能付出实际行动,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

㈠、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保护环境的资料。㈡、教师播放课件,出示资料。

1、世界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 ⑪、酸雨污染

⑫、温室效应或气候变暖

⑬、臭氧层破坏 ⑭、土地沙漠化 ⑮、森林面积减少

⑯、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锐减

⑰、水环境污染与水资源危机

⑱、水土流失

⑲、城市垃圾成灾

⑳、大气环境污染

2、“六.五”环境日

1972 年6 月5 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这是联合国史上首次研讨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这次会议提出了响遍世界的环境保护口号:只有一个地球。出席会议的代表,广泛研讨并总结了有关保护人类环境的问题和现实问题,制订了对策和措施,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而共同努力。这次会议是人类环境保护史上的一个伟大的转折,它把第一次世界环境保护运动推向高峰。为了纪念6 月5 日这个重要的日子,当年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把它定为世界环境日。

3、我国四十个大中城市严重缺水

据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对全国236 个城市调查,有188 个城市缺水,每天缺水1240 万吨,相当于目前全国城市供水能力3900 万吨的31.8 %,其中严重缺水的大中城市有4 0 个,每天缺水430 万吨。这4 0 个严重缺水的大中城市有人口3000 多万,占全国城市人口总数的3 0 %;工业产值1200多亿元,占全国城市工业产值的3 1 %。按万元产值耗水量300吨计算,全国城市每年因缺水影响工业产值约900亿元。

4、地 球 日

“地球日”活动起源于六十年代美国公众对政府盲目发展,耗尽资源,破坏环境等一系列活动的反思。1970年4月22日,第一届“地球日”活动在一些大学生的主持下开展。全美有2000万群众集会,呼吁创造一个清洁、简单、和平的生活环境。这次活动被称为二战以来美国规模最大的社会活动。此后,“地球日”活动逐渐被世界其它国家所接受,成为一个自发性的全球节日。

5、环保标语

①、保护环境就是选择了宁静。②、校园是我家,卫生靠大家!③、水-----20亿人生命之所系。④、树立节水意识,反对浪费水源。⑤、当环保卫士,做时代公民。⑥、别让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⑦、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爱护我们共有家园。⑧、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平衡。⑨、手边留情花似锦,脚下留情草如茵!⑩、花儿用美丽装扮世界,我们用行动美化校园!

三、说一说

同学们,生活中你是怎样保护环境的,请大家用具体的事例说一说。

四、考一考

1、教师播放课件,出示有关环保的问题。

2、环保知识调查

⑪、为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我们应该()

A、随手关灯、人走灯灭 B、夏季为了凉爽要多开空调 C、节约用水,关好水龙头

⑫、减少“白色污染”我们应该()A、自觉地不用、少用难解的塑料包装袋 B、乱扔塑料垃圾C、什么方便用什么

⑬、我国植树节定为每年()A、3月10日 B、3月15日 C、3月11日 D、3月12日 ⑭、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

A、6月5日 B、6月26日 C、5月12日 D、10月20日 ⑮、绿色食品指什么食品?()

A、蔬菜水果 B、绿颜色的食品 C、安全无污染食品 D、有丰富营养价值的食品

⑯、洗衣物时选无磷洗衣粉是因为()。A、保护衣物 B、防止污染 C、保护双手

⑰、最为清洁的无污染能源是()A、煤 B、太阳能 C、核能

⑱、湿地保护是环境保护的重要领域,湿地被称为()。A、地球的心 B、地球的肺 C、地球的眼睛

⑲、有“国宝”之称的动物是()A、金丝猴 B、蓝鲸 C、白鳍豚 D、大熊猫

⑳、有“森林医生”之称的是哪种鸟?()A、麻雀 B、啄木鸟 C、杜鹃 D、布谷

⑴、有“捕鼠能手”之称的是哪种鸟?()A、大山雀 B、鸵鸟 C、猫头鹰 D、杜鹃

⑵、地球上约90%的氧气来源于下面哪类植物的光合作用?()A、绿色植物 B、苔藓植物 C、藻类植物 D、蕨类植物

五、表演节目

相声《争做环保小卫士》

六、环保手抄报展示

七、小练笔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践活动,编写保护环境的诗歌或儿歌。

八、学习《环保宣誓词》

九、课外拓展(自主选择一道题完成)

1、请同学们继续搜集有关环保方面的资料,办一份精美的手抄小报。

篇11:《走进文化生活》教学设计

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第一目“当代文化生活素描” 主要描述了当今我国文化生活的多样性以及导致文化生活多样性的原因,目的是表现当代文化生活的新特点:从未有过的斑斓色彩。第二目“文化生活的‘喜’与‘忧’”主要描述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大众传媒的商业性,给文化生活引发的令人忧虑的现象;启示我们对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要积极管理,正确引导。第三目“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讲述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多样性特点,要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即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所坚持的原则,即弘扬主旋律,提倡多元化。

二、学情分析

经过高中前一阶段的学习,由于在教学中体现高中政治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了形式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所以学生普遍提高了对政治科的学习兴趣,克服了学习中的畏难情绪、已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能对一些简单的社会现象进行初步的分析并得出结论。

三、教学方法

对于文化是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它时时刻刻存在与我们的身边,但是又是容易被学生所忽略的,因此,在设计方法上始终让学生去感受、体验、观察,具体设计如下:一是在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尝试对学生的学习资源(教材、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资源)进行整合;二是在尊重教材的基本结构基础上,细节部分进行适当的调整;三是引导学生进行新的学习方式(情景体验法、合作探究法、对比法)尝试;四是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设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当今我国文化生活的多样性;了解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知道只有发展多样性的文化,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明确发展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所坚持的原则

2、能力目标

(1)通过当代文化生活的素描知识点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教材探究活动不同观点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判断、比较、鉴别、概括的能力

(3)通过对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全面看问题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全面了解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多样性及文化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正确地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如何正确评价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我们文化生活的影响。因为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只有对它们的作用作出客观评价,才能趋利弊害。

2、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大众文化”的含义。因为:第一,对于什么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有哪些基本特征,学术界的意见并不一致,还存在很大的分歧;第二,有的人将“大众的文化”和“大众文化”混同起来,在用法上不加区分,导致概念上的混乱。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视频)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千手观音》剪辑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各种电视节目让我们目不暇接,我们可以随意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再加上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发展,更是为我们的文化生活增添无限色彩。

(一)当代文化生活素描

(视频)服装、超级女生、广告

请大家思考:从这几个视频折射出当代文化生活呈现什么特点?

师:从刚才的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代文化生活有什么特点?

(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当代文化生活的认识,并能基本了解造成文化生活丰富多样的原因)

投影:1.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 色彩斑斓,多种选择。

师生:广告、电视节目、报刊杂志等我们称为文化产品。多种多样的文化产品让我们目不暇接,为我们的文化生活增添无限色彩、色彩斑斓。我们的文化消费也多种选择。是什么原因给我们带来如此斑斓色彩的文化生活呢?

投影:2.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发展的原因

经济

大众传媒

文化产品的丰富

发展

文化生活色彩斑斓

文化消费多种选择 科技

文化市场

(二)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教师过渡:大众传媒和文化市场的出现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下面我们以网络传媒为例看看大众传媒和文化市场的出现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搜狐网页。网络属于大众传媒。首先观察一下首页的栏目。请第一排的同学来读一读部分栏目。(栏目:数码、摄影、文化、体育、新闻、旅游、读书)

摄影、读书、旅游、等栏目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科技频道传播了科学文化知识;读书、数码、游戏等推动了产业的发展;同时有利于我们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

过渡:但是,大家再来看看这些:(娱乐栏目)

师:新闻炒作,不负责任的绯闻轶事;娱乐综艺频道,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低俗趣味;在我们身边,更有口袋书、漫画书、盗版碟这些品味低下的文化产品充斥市场。这都是由于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什么缺陷引起的呢?(盲目性和商业性)

教师简要点评后投影:喜与忧的原因和表现

教师:面对文化市场的混乱和大众传媒的不负责任,政府应该如何做呢?

学生活动:思考政府和公民应该如何做。(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教师总结: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了复杂的变化。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我们应该一分为二看待。政府应该加强管理,正确引导。但是光有政府的管理和引导是不够的,作为公民应该自觉抵御、拒绝不良文化影响。

(明确学生对当代文化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现象的认识,并能够有效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以期能指导学生准确判断文化生活各种现象的是与非)

(三)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过渡:前面我们知道文化产品丰富多彩,目不暇接。是由于大众传媒和文化市场的发展,除此以外,还有什么其他原因呢?

我们来一个简单的调查:在家里有没有与家人争看电视的时候?为什么?

(现场调查:老人、家长、年轻人、小孩的需求不一样)

引出:不同的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人们的文化需求也不一样,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

教师: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你认为应该提供哪些类型的文化产品?

(经典的和流行的,传统的和时尚的,高雅的和通俗的,严肃的和娱乐的等等。)

我们既要一些能经受住时代考验的经典作品,也要一些接受群体广泛,受人们普遍喜爱的流行作品。面对经典作品和流行作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流行文化作品大于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因为它接受群体更广泛;有人认为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大于流行文化作品的价值,因为它更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你认为呢?你更喜欢哪种类型呢?为什么?

学生讨论:结合书本89页材料讨论问题——‘经典’vs‘流行’文化的价值” 引出什么是我们所提倡的大众文化。

教师总结:(投影)不管是什么风格、什么类型的文化,我们不能简单地、片面地说谁的价值大。衡量一个文化作品是否经典,主要看它的内容是否经受住时代的考验;而衡量一个文化作品是否流行主要看他接受群体是否广泛,是否在一定的时期内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经典的可能也是流行的,流行的能够经受时代的考验也会成为经典的。真正经典的作品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在社会中持续流行。只要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都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什么是大众文化?

——面向广大人民(方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内容),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形式)。

(强调我们所提倡的大众文化要有两个条件:一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二是先进、健康有益的。)

(通过课堂模拟辩论的形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并有效的树立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合作学习的习惯)

结束语:最后,让我们在社会主义这个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中想唱就唱,想亮就亮。

八、课堂小结:

通过共同探究,我们明确了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的“喜”和“忧”,知道为了满足人们对文化需求呈现出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要大力发展大众文化的道理。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生活的大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分不开的,我们要自觉在党的领导下,享受文化带给我们的快乐,坚决抵制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

九、板书设计

一、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一)当代文化生活素描

1、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

2、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发展的原因

(二)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1、喜与忧的原因和表现

2、政府和公民该如何做

(三)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1、文化需求的特点及原因

2、什么是大众文化

十、教学巩固

多媒体展示:请以《中学生与流行文化》为课题,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探究文章

提示:①什么是流行文化?中学生群体的流行文化是什么?②怎样的主旋律作品才能吸引现代的中学生?③流行文化中的美学因素有哪些?评价流行文化的标准是什么?④流行文化蕴涵着怎样的商机?⑤校园中的流行文化能否成为主流?

十一、教学反思

1、我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新课程标准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给学生以宽松的环境,让其自主合作的探索,寻求知识,获取知识。

2、结合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活生生的文化现象或事例,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容易接受所学理论观点,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上一篇:讲解词内容下一篇:第一学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