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活动性

2022-09-10

目前,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中《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正在进行的“品德与生活”教学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给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品德与生活》也承载着新理念步入了校园与课堂、回归到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来。《品德与生活》课程有三大特点: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下面我就其中的第三点——活动性谈谈我粗浅的看法。

一、对活动的认识

(一)正确理解活动的内容

所谓的活动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行动,不是为活动而活动。比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安排了大量的活动。整个课堂看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气氛活跃,但仔细想想,有不少活动流于形式,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为活动而活动。主题活动就克服了盲目性,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明确的目的性,更有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二)活动性的必然趋势

早在1997年颁发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用)》就已提出:“对小学生应多采用活动方式教学”。其实少年儿童对于活动的需求往往比食物更强烈。2002年6月新颁发的《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多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强调:“教学活动要侧重于有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也有专家认为:活动是德育的生命。由此可见,“活动化教学”是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方式变革的必然趋势。

(三)活动的形式丰富多彩

活动的形式无规定性,千姿百态,无穷无尽,如:讲故事、唱歌、跳舞、画画儿、吟诵诗文、编演小品剧、游戏,讨论交流,欣赏、练习、参观访问、操作实践、调查研究等,正因为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所以就给老师提出了更严峻的问题,必须灵活把握,挑拣更能达到目的的活动形式。只有采取了恰当的活动形式,才能达到真正的目的。

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结合起来,适当补充本乡本土的“活”材料和学生身边的“真”事,尽力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儿童接受。让生活走进课堂,从课堂走向生活,改变过去那种品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方式。因此,教师在采用活动化教学方式时,要力求把握教育要求与学生精神需要的最佳结合点,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深入了解儿童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合于本班儿童的活动方案,使“活动”为实现“目标”服务,从而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抓住“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这个课程核心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时刻注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舒展的自己的思维和爱心,进行行为与价值的判断,从活动的体验中达到“知与情”的升华、“知与行”的统一。如:在《升国旗》一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参加升旗仪式,并通过故事会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历史,了解伟人,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让他们懂得热爱生活。在《美丽的校园》一课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后,又引导学生谈谈该怎样保护好校园以及你在这么美的环境中打算怎样做。这样,学生也明白该怎样做。

(三)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已经转变为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了,应努力为学生学习创设适宜的环境与条件,精心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关注生活,发现探究并尝试体验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结合实际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习惯。比如:我一亲戚家有一个男孩子,平时好动,静不下心来学习,每次考试成绩都很糟糕,前任几个老师也很伤脑筋,多数学生也瞧不起他。后来的一位老师,孩子考试过后,他不是问他考了多少分,而是问他比上次多考了几分。这样,孩子觉得自己还不错,有一点进步啊,于是为了能在下一次考试有一点点进步,就更加努力了,反复几次下来,孩子的学习兴趣有了,成绩也提高了,最后还考上了重点中学。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放低姿态,蹲下来看孩子,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听他们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体验和判断,不用既定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要和学生交朋友,自己参与活动,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允许学生作不同选择。要知道花儿很美,但很娇嫩,需要园丁的悉心呵护。

总而言之,实施“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化,顺应了教改的要求。有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说过,儿童要高度活动,在活动实践中让儿童动手动脑,逐步丰富儿童的知识结构。生活中的学生是一星星需要点燃的火种,是一颗颗需要激活的苞芽;教学《品德与生活》我们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一定要以活动为纽带,让儿童“活”起来,“动”起来,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感悟,让他们在“活”中发展,在发展中“动”,在活动中养成良好品德,在活动中健康成长。

摘要:新课程标准给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品德与生活》也承载着新理念步入了校园与课堂,回归到学生现实的生活中来。《品德与生活》课程有三大特点: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本文就其中的第三点阐述了对活动的认识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活动性

上一篇:刍议保护人权是法治的价值取向下一篇: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胫前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