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快乐的地理课堂

2024-06-16

构建快乐的地理课堂(精选十篇)

构建快乐的地理课堂 篇1

关键词:地理教学,激发兴趣,优化课堂,师生互动,活跃课堂

一、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活跃的课堂氛围是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营造出来的, 教师必须认识到兴趣的本质含义及其影响。那么, 兴趣该如何培养呢??

1.新课导入形式要多变

下面简单地介绍几种: (1) 上课前出几个谜语或歇后语的谜面。。如, 在讲中国的行政区划时, 让学生思考这些谜语———打我国的省会城市;十五的月亮 (圆规画鸡蛋) 、银河渡口、大言不惭、久雨初晴、少林和尚、两个胖子、船出长江口、千里戈壁等, 等到课堂内容学习完了再让学生回答。这样一来学生带着悬念学习, 兴趣比较高。 (2) 讲历史故事导入。如, 在讲授“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时, 让学生看阅读材料后讲讲麦哲伦的故事;在讲“宇宙探索的过程”时, , 讲一下哥白尼等人的故事。 (3) 唱首歌。如, 在《长江》一节的讲解时, 先让学生唱长江之歌或放段话说长江的影像片段后, 再来学习长江的知识更牢固。

2.在课堂上强调地理学科在生活中的用途比较大

(1) 举例:诸葛亮因“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在战争中取得了像“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等辉煌战绩。 (2) 外出旅游, 开车做买卖等经常与地图打交道———必须学好地理。 (3) 当你在茫茫沙漠中或是在一片森林中迷失了方向时, 怎样通过周围的事物 (如树木、、太阳、手表等) 来确定方位呢? (4) 塑料大鹏种蔬菜利用的是什么原理?……

3.将游戏融入教学中

游戏活动必然是青少年所感兴趣的, 我们应借此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如, 省级区划的拼图游戏、将师生的头喻为行星, 演示地球运动等。

二、落实新课程理念, 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1.备课要认真、充分

认真备课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和保证。备课不仅要钻研大纲、教材, 确定教学目标, 更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 不仅仅要备教材, 还要备学生, 做到因人施教。

2.认真研究教材, 寻找记忆窍门

在备课时认真研究抽象、难记的知识, 使其简单化, 学生记起来自然就容易了。 (1) 谐音记忆法。运用该法可把复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经过总结抽象编成顺口溜、趣味语言, 好学易记。如, 俄罗斯境内的北亚三条河流, 结合初中生快毕业的现状让学生这样来巧记:自西向东, 毕 (鄂毕河) 业 (叶尼塞河) 了 (勒拿河) 。又如, 地壳的物质组成按从多到少顺序排列为: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元素, 可记为“养闺女贴给哪家美”。 (2) 游戏记忆法。有的地理知识适合做游戏, 可通过此法帮助记忆, 寓学于乐。例如, 复习长江、黄河时, 学生可分为两大组, 分别代表长江和黄河。每大组再分为三小组, 分别代表上、中、下游。这样可以利用课外活动, 根据有关内容, 开展答题接力游戏。 (3) 综合记忆法。把零散的地理现象与地理事物进行组合、概括, 把它们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记忆。如, 夏季风及雨带的推移可归纳为具有“三停两跳”来加以记忆:5月停在南岭, 6月跳到长江中下游, 停留1个月左右, 7~8月跳到华北、东北。 (4) 简化记忆法。如, 东西半球的判断:小小东, 大大西的口诀;小于20°W, 小于160°E的是东半球;大于20°W, 大于160°E的是西半球等口诀。

三、强化师生互动, 营造开放、活跃的地理课堂氛围

1.激活学生思维, 促进创造性思维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 可以在教学中多融入一些一问多解的题目, 解放学生思维。例如, 在学习非洲一节后提出这样的问题:非洲资源那么丰富, 为什么还那么贫穷落后?非洲的脱贫之路在哪?让学生在具有密切联系的多个问题中学会思考, 总结, 萌生出创新思维。

2.教师作“导演”, 学生当“演员”, 让学生走上讲台“唱主角”

地理教师要“导演”好课堂教学活动, 在学生学习任务完成后归纳、总结并且给出相应的建议, 深化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理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另外, 学生中蕴藏着丰富的创造力, 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机会, 鼓励他们勇敢地展示自我, 这样不仅可以集思广益、拓宽学生思维和眼界, 而且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构建高效地理课堂的探索 篇2

地理新课程强调学习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转化,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化,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整合。怎样使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成为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件非常现实的事情。一节地理课是否高效,不仅要看老师讲得是否到位,更要看教师的组织、引导,是否关注学生的发展、是否情感交融、气氛和谐,看学生学习能力是否提高。我在地理课教学中追求高效率,力求少做无用功,做了一些探索尝试。

一、营造良好氛围,互动提高技能

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做学生可以信赖的朋友。作为学生,理解老师,尊重老师,要虚心的学,取老师之长补己之短。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都处在一种融洽和谐的气氛中,相信这样的课堂应该是高效率的。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要微笑上课。学生看到老师的笑脸,内心感到亲切,愿意听老师讲,愿意与老师交流。教师用良好的情绪感染影响学生,先就在思想上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为课堂教学创造了良好和谐的气氛。教师要与学生平等交流,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互动。如在教学中国地理《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一课时,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根据需要选择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综合运用各种地图的习惯。由于目标定位在“合作交流”,课堂教学因此从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变成了师生的互动式学习,课堂教学因而显得富有生气和活力。在课堂活动中,学生根据需要选择气温图、降水图、地形图,就怎样从地图上有效地获取信息,有了深刻的认识。在学生分组合作交流过程中,各组内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随时与老师沟通,师生共同探讨,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在互动中教师也丰富了自己,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会学

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根本的意义上讲,就是要让学生从“学会”地

理知识走向“会学”地理知识。同样的两个字,在顺序上发生的变化,体现了不同的含义。“学会”有被动的成分,“会学”往往具有一定的主动性。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地学习,教师在平时可以利用各种教学形式让他们自主地学习。在教学《多变的天气》一课“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的内容时,设计的活动是“绿色法庭”,原告——大气;被告——人类。通过模拟法庭辩论,使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究中学习到了地理知识,进而达到通过体验形成自觉保护大自然的行为态度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学生通过自主地学习,在广泛搜集资料、查阅书籍、调查访问的基础上去探究问题的实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利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其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应该说,这样的学习是有价值的。

引导学生去学,指导学生会学。良好的学习方法很多,诸如课前预习、专心听课、独立作业、动手操作、及时复习、课外阅读和质疑问难等等。又如“探究式”教学法,就是通过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条件,由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精心设疑,让学生动手、动脑去观察、分析、比较发现规律,掌握知识点。再如“迁移式”教学法,就是通过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充分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新知。“活动课”就是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完成教师设定或教材中规定的各种问题的课型,通过阅读、思考、操作、讨论、竞赛、问答等形式,让每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能体会到参与成功带来的喜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参与中都各有所获,这样有利于把课堂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动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设计主要环节,力求简单高效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一堂课的好坏离不开教师精心的准备,高效的教学环节设计。下面我就从上课的几个主要环节来说一说我的做法。

1、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是地理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整节课堂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导入往往是教学的一个良好开端。所以地理课的导入要以趣激趣,用生动诱人、精炼点题、设有悬念且探究性强的语言去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热情。我认为好的新课导入应该是画龙点睛之笔。例如,在学习《印度》一课时,我就先为学生播放一段《西游记》中的插曲《天竺少女》,将学生带到印度这个神奇的国度,结合唐僧师徒取经的故事,引出相关内容,并让学生说出自己了解的印度,再联系课本深入学习。这样,学生从上课一开始就充满兴趣,整节课学习气氛都很好。

2、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课堂的精髓所在,一节好课,应该有好的学习过程。

首先是课堂上的“讲”。课堂不是讲堂,教师得先明白这节课“该讲什么、怎样讲”。“该讲什么”就是核心问题必讲,思路方法必讲,疑难问题必讲;“怎样讲”就是讲的时间不能过长,内容不能过多,节奏不能过快,提倡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课堂上“讲”的境界就是要追求精确、精炼和精彩。其次是课堂上的“讨论”。地理高效课堂是建立在课堂上的有效讨论学习基础上的,所以有效的课堂讨论就要建立在学生个体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度和广度,给学生足够的谈论时间,而不是急于走形式,简单化、随意化。最后是课堂上的“提问”,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可以使老师将关注的焦点从课堂转移到学生身上。好的课堂提问应该能引发学生的有效思考,疏通学生的思考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

3、课堂小结

凡事都要善始善终,地理课堂也不例外,也应该有课堂总结。老师在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的同时,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进一步巩固强化,而且也能引导学生在课下主动收集资料解决疑难问题。

四、善用地理略图,提高课堂效率

地理学最具有特色的就是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一幅好的插图、照片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合理有效的用好地图是地理教师的基本功。读图提取有用信息是地理会考题中考查学生能力的一大特色,所占比分较大,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注意加强学生对图表的判读,提高对信息的提取、分析与运用能力及将地理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恰当使用地理略图,能对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地理略图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黑板上绘制的一些简单的轮廓图或用不同的颜色或线条大致显示出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或地理事物特征的简

单图形。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地理略图进行教学,既能直观地表现出地理事物的特征,突出教学的重点,又能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老师在讲课时在黑板上边讲边画图,学生边听,边读图,边记图,学生的注意力会随着老师的笔触和语言而自然移动,做到视听结合,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讲中国的地形时,我在黑板上绘出中国的轮廓图,再画出一、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然后用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地形(用彩色粉笔绘出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再引领学生读“中国地形图”,师生互动边读地图,边往轮廓图中填注各个地形区的名称。如果老师引领学生多填写几遍地形略图,学生就会很好地掌握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及相对分布位置。再如:讲长江、黄河时,老师通过绘制地理略图的方法,很直观、形象地将长江、黄河干流的形状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再引领学生边读图,边填地理略图,学生很快就掌握了两大河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地形区,上、中、下游的分界点以及支流等相关知识。

构建快乐的地理课堂 篇3

素质教育的实施,从根本上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带来了课堂教学的巨大转折。随着学生上课时间的减少,需要我们更加关注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益。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务实是课堂教学的手段。在课堂活动中,用最少的时间,解决最多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有所收获。构建有效课堂的两个核心因素就是教师与学生。

一、提升教师素质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振兴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离开教师的发展,任何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设想都难以变成现实。教育改革的实施必须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进行。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因而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开展有效课堂的关键,是实现教育均衡的重要因素。

1、树立现代教学新观念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在研究“相异律”时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一个人的生命历程是艳丽如花还是阴郁艰涩,关键在于他的个性是否能得到充分地张扬,潜能是否能得到充分地发挥。新课程的实施提倡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为未来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种各样的人才。为此,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我们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

2、培养教育科研意识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事业,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教师在教育实践第一线,直接参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教育科研的发展。而对一些教师来讲,教育科研似乎是一个与自身工作相距很遥远的事情。事实上,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无时无刻不包含着教师所进行的教育与教学研究活动,如思考怎样解决素质教育下,学生的个性过分张扬而忽视了合作意识?怎样创造一种使学生乐于学习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在进行这样思考的同时,就是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着研究,我们要使这种无意识的思考转化为有意识的行动。教师要学会有意识的反思,才能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二、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有效途径

生命丰富多彩,课堂教学也应丰富多彩。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生,全用一个模子套起来,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激发斗志。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采取了以下措施让我受益匪浅。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道尊严并不是自定的,教师要有值得学生尊敬的方方面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以下情形:当教师对所讲的内容钻研不透彻、课外知识匮乏,学生一问就不知可否时,学生投来的是不信服的目光。我非常不愿意出现这样的境况,我愿付出劳动,提高自己。在学生眼中,我是智慧的化身,课本上的知识能倒背如流。在教学中能深入浅出,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并能结合教学联系学生身边的地理知识,介绍学科发展的新成果。学生说我像蓝天一样飘逸,像云杉一样俊秀……我飘逸着给学生上课,学生被这种轻松、乐观的情绪所感染,从而产生出一种愉悦的心情,迅速进入兴奋状态,学习起来也倍感轻松,课堂气氛也很活跃。我又从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得到鼓舞,讲课便更带劲、更有感染力。如是,便达到了一种教与学的双向优化,促进了教学效益的提高。

2、把“鲶鱼效应”引入课堂

有这样一个故事:日本的北海道出产一种味道珍奇的鳗鱼,海边渔村的许多渔民都以捕捞鳗鱼为生。鳗鱼的生命非常脆弱,只要一离开深海区,要不了半天就会全部死亡。奇怪的是有一位老渔民天天出海捕捞鳗鱼,返回岸边后,他的鳗鱼总是活蹦乱跳的。而其他几家捕捞鳗鱼的渔户,无论如何处置捕捞到的鳗鱼,回港后都全是死的。由于鲜活的鳗鱼价格要比死亡的鳗鱼几乎贵出一倍以上,所以没几年功夫,老渔民一家便成了远近闻名的富翁。周围的渔民做着同样的营生,却一直只能维持简单的温饱。老渔民在临终之时,把秘诀传授给了儿子。原来,老渔民使鳗鱼不死的秘诀,就是在整仓的鳗鱼中,放进几条叫鲶鱼的杂鱼。鳗鱼与鲶鱼非但不是同类,还是出名的“对头”。几条势单力薄的鲶鱼遇到成仓的对手,便惊慌地在鳗鱼堆里四处乱窜,这样一来,反而倒把满满一船仓死气沉沉的鳗鱼全给激活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鲶鱼效应”。

一种动物如果没有对手,就會变得死气沉沉。同样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对手,那他就会甘于平庸,养成惰性,最终导致庸碌无为。一个群体如果没有对手,就会因为相互的依赖和潜移默化而丧失活力,丧失生机。鳗鱼因为有了鲶鱼这样的对手,才长久地保持着生命的鲜活。有了对手,才有危机感,才会有竞争力。有了对手,你便不得不奋发图强,不得不革故鼎新,不得不锐意进取。否则就只有等着被替代,被淘汰。因为一个强劲的对手,会让你时刻有种危机四伏之感,它会激起你更加旺盛的精神和斗志。

课堂教学过于放松,也会失去它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几个“鲶鱼”式的学生,会使你的课堂焕发出神奇的光彩。

3、推广学法指导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仅靠自己的一桶水,已很难盛满学生的一碗水。教师要教给学生找水的方法。初中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索、研究及实践,能够运用一些地理知识去解决地理问题。学生迫切希望教师把学习方法的指导纳入到教学任务中。为此,我们应引导学生在“知地”——了解地理事实,“明理”——理解地理原理的基础上,会“说理”——用实例说明地理原理,“析事”——对社会中出现的地理现象,会用地理原理进行判断、分析、评价。特别要指导学生掌握识记方法,积累地理知识;指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理解地理知识;指导学生广泛联系实际,注重知识应用;指导学生读图方法,提高识图能力。

4、增强实践活动

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活动”或“研究性问题”。如何利用好这些材料,既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与深入探究的有效载体。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参观、调查、考察等活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欲望。

5、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

传统教学中教师只凭一张嘴、一支笔、一幅挂图,手段单调、呆板,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和乏味。而多媒体的使用,首先就形成一种科学的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幻灯片艳丽的色彩、明快的光线效果对学生的感官产生良好的刺激,使学生的注意目标集中,大大增强了有意注意。再加上动画、影片的剪辑插入,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这必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愉快接受知识的心态,最后达到满意的效果。学生从多媒体上感知的教学内容,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摆脱低效课堂,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 篇4

一、鼓励学生提前预习

在新课改的理念中, 我们反对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一味地知识灌输, 倡导采取一些灵活的教学方式, 如引导发现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然而, 很多教师在尝试这些新的教学模式的时候往往很难得到学生的配合。例如, 教师在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时候, 虽然给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时间, 但是学生却不知道该如何把探究活动开展下去, 使得探究活动要么不了了之, 要么流于形式, 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性。事实上, 仔细分析一下, 我们就会发现, 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与学生缺乏课前的准备有很大的关系。一些学生在上课之前没有对所学习的知识有任何准备, 试想一些, 学生连本节课要上的内容都不清楚, 又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开展有效的主动学习活动呢?因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提前预习, 通过预习熟悉教材知识、明确教学目标、认识教学重难点、了解基本的学习方法, 这样做了一系列的准备活动以后, 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就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主动学习和探究活动中, 从而大大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 教学目标科学与否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果教学目标制定得不合理, 就会导致整个教学活动失去准确的方向, 从而影响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例如, 在讲到“大气环境”这节的内容时, 按照新课程的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当着眼于大气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影响, 如果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的时候把大气本身的物理原理作为教学的重点, 这样就会导致整个教学活动的倾斜, 从而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如果教师能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这样,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就会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而有了明确的目标指引以后, 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就会朝着目标有条不紊地行进, 从而有效保证地理课堂教学的科学与高效。

三、重视地图工具的运用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 没有地图就谈不上地理学科, 地图不仅是各种地理知识的载体, 更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工具。然而, 很多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就偏偏忽略了地图这个重要的因素。一些教师遇到地图时, 往往含糊带过, 该用挂图的时候不用挂图, 而只是让学生对照着课本上的地图进行讲解。很多时候, 教师讲这里, 学生看那里, 既影响教学的效率, 又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善于运用地图工具, 重视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这样, 通过地图, 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知识, 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便于学生更好地记忆。例如, 在讲到我国主要的铁路分布时, 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让学生亲自动手把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大致地画一遍, 这样比起一遍又一遍的语言讲解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四、适当运用多媒体工具

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 多媒体工具开始广泛地运用于地理课堂教学中。与传统的教学工具相比, 多媒体工具能够将静态化的知识动态、立体地呈现出来, 而高中地理学科中, 有很多的知识都具有较强的抽象性, 如果能够运用多媒体工具来展示这些知识, 可以立刻让这些抽象的知识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 这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学生印象, 拓展学生的思维都具有积极的影响。例如, 在“必修一”中, 关于地球的运动、地壳物质循环、水循环等知识相对来说就比较抽象难以理解, 在以往没有多媒体工具的情况下, 教师只能借助一些简单的模型加以演示, 很多时候, 学生都是听得半懂不懂, 既浪费时间又无法取得好的效果。而一旦把多媒体工具引入进来, 就可以利用一些动态的图片、动画等形式向学生展示这些抽象的知识, 从而使得学生一看就明白了, 从而大大提升了教学的效果。不仅如此,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教师还可以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以及适当扩充课堂教学的容量, 由此可见, 在地理课堂上, 有了多媒体工具的参与, 地理课堂会变得更加高效。当然, 在运用多媒体工具的时候, 我们一定要遵循适度的原则, 不能过度依赖多媒体工具, 否则不但起不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 反而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 依照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努力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 通过多种途径活化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使地理课堂能够摆脱低效教学, 实现高效教学。这样, 在高效的地理课堂上, 新课改中所制定的一系列的素质教育目标才能够得以顺利实现。

摘要:课堂教学是开展地理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 地理课堂教学高效与否会直接影响整个地理教学活动的质量。然而, 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如今的地理课堂上, 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堂教学现象依然存在, 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 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地理课堂中的一些低效教学现状, 积极贯彻新课程理念, 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逐渐摆脱低效课堂, 为学生构建一个更加高效的课堂, 从而更好地推动地理学科朝着素质教育的目标前进。

关键词:高中地理,低效课堂,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付逐.如何打造高效高中地理课堂[J].新课程, 2011 (12) .

[2]郑传捷.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新探究[J].新课程学习, 2012 (2) .

打造高效课堂 快乐学习地理 篇5

东南中学 贾泽静

焕发生命活力,打造高效课堂是新课程对地理课堂提出的新要求。实践证明,妙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快乐学习地理,是实现新课程新目标的有效教学方法。

一、巧用导语,激发兴趣

导语是课堂教学的开端,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开始,起着 “聚焦”注意力、渗透主题的作用。巧妙的导入,会使授课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

1.歌曲导入。学习中国地理前沿时,让学生听唱《歌唱祖国》;学习《长江沿江地带》时,让学生听唱《长江之歌》;学习《青藏地区》时,让学生听唱《青藏高原》;学习《多民族的大家庭》时,让学生听唱《爱我中华》„„歌曲导课,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把学生很快带入学习情境。

2.谜语导入。“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半亩田,五湖四海没有水,世界各国在眼前。”引入“地图”;“不是篮球不是蛋,用手一推它就转。别看它的个子小,载着高山和大海。”导入“地球仪”。这样,通过谜语导课,使学生对地图和地球仪的特征、作用等有了一定的印象。

3.情境导入。讲“经纬网”时,教师模拟茫茫大海中,有艘遇难的轮船,无法自救,欲向邻近国家发出呼救,请求快速救护,试问船上发报员如何报出自己所在位置,才能使救援的船只或飞机准求无误地快速到达事故地点?这样,新课在学生急于想知道下文的情境下开始了。

4.故事导入。内容贴题的故事,会使本来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如讲《季风气候》一节时,引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曹营”的故事作为导语,学生乐听乐学。5.广告导入。鲜活、时尚的广告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水资源》时,引用“世界水日”公益广告“„„不要让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是人的眼泪”;讲《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时,用一则公益广告“„„妈妈幸福地回忆自己童年时在夏天的夜晚寻找北斗星的经历,而后又感叹现在的夜晚再也找不到北斗星了,接着女儿问妈妈,为什么找不到北斗星了,最后是发人深省的音乐”。学生聆听公益广告时,面部表情复杂,心中思绪万千,忧患意识油然而生,为新课学习铺平了道路。

6.读图导入。“把图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巴也会说话了。”足见地理图片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讲“巴西”一课时,先引导学生读彩图“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然后提问:“具有世界一流的足球队,喜欢跳桑巴舞的国家,大家知道是哪个国家吗?”从而自然地引入新课的学习,也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课时,既要紧扣教学目标,又要有启发性、趣味性和科学性。少而精的几分钟导课,会直接影响“45分钟”的教学效果。无论选择那种导课形式,都应该因课而导,导出新意,引起注意,激起兴趣。二.妙用诗词,增添情趣 古诗词,琅琅上口,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得法,可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把长江三峡的壮美,描述的淋漓尽致;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和“春雨贵如油”来讲解南方地区春季气候;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描绘广大的西北地区属于典型的非季风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荒漠面积广大;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来区别天气和气候;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解读气温与地形的关系;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解释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征。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恰当使用地理谚语,会使课堂生辉,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如用“燕山雪花大如席”来描述北方地区冬季的寒冷;用“早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形容西北地区气温差异大;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来概括云贵高原的气候和地形。

三.开展活动,提高乐趣

在地理课堂上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来唱主角,把课堂还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才华的机会,会使地理课堂充满乐趣,回味无穷。

演。把课本知识“演”出来既能帮助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轻松的掌握知识。如学习“山体的不同部位”时,用拳头演示山顶、鞍部、山谷、山脊;握着的拳头拇指向右伸开,像山东的轮廓;双手握拳抬头挺胸做跪状,像陕西的轮廓。这样,抽象的地理知识较为形象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理解记忆也更深刻牢固。另外,把枯燥的地理知识生动化,真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拔动学生快乐的心弦,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学习“七大洲和四大洋”时,设计了扮演地球村的七兄弟和四姐妹,给每人一段台词,演者惟妙惟肖,看者激动不已,该掌握的知识学生当堂就掌握了。

赛。参与竞赛,活跃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上留几分钟把重要的知识点设计成有趣的竞赛问题,开展“知识大比拼”、“记忆之星”等竞赛活动。对获胜的小组和个人鼓掌鼓励,并让发表获奖感言。如:“34个省级行政区”这一节课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如果只是让学生照表去背的话,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没有兴趣。因此学习时,安排了一次知识竞赛.为了在竞赛中获胜,学生会全神贯注地听课,尽自己最大能力去记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借助多媒体,相映成趣

借助多媒体对学生进行视听感官的刺激来获取知识,这样的课堂被学生们称为“有声有色”之课堂。如:在学习“天气与气候”一课时,可节选峻青的《第一场雪》中天气变化的段落,并精心选取一段舒缓、优美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当音乐缓缓响起,教室里霎时充满了诗一般的意境,教师就像上语文课那样给学生朗读这一段落,每次朗读完之后都能博得学生热烈的掌声。这无疑引起了学生莫大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于是地理课被看成是一种享受,一种精神上的陶冶;在学习“板块构造——地震的逃生知识”时,通过游戏模拟逃生,同时选择一曲节奏感强的歌曲作为背景,让原本单调的游戏一下变得扣人心弦,惊心动魄,面对紧张、刺激而有趣的游戏,学生精神高度集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知识得到了活用。

多媒体教学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千言万语说不清,一看演示即分明”。如“地形雨”的形成。凭教师口舌一时难以讲解清楚,采用动画,配以比较形象的的风雨声,不仅真实再现了天气变化过程,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并能使学生牢固掌握该知识要点;学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时,用动画和视频演示:新疆的地形与新疆的“疆”字出奇的相似,“疆”字右半边是三横加着两个田字,就像新疆的三大山系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夹着准葛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疆”字左半边“弓”字,好比新疆弯弯曲曲的边界;而“土”又像是告诉人们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学习《地球的公转》时,做课件将地球公转的轨迹、方向、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由此所产生的四季和昼夜长短的变化都用flash动画模拟出来,使难以理解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学生易于理解,记忆深刻。

构建高中地理“颠倒的课堂” 篇6

一、认真钻研教材,整合、开发教学资源

所谓“颠倒的课堂”是将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学习中。与预习这一教学活动相比较,“颠倒的课堂”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在构建“颠倒的课堂”时,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整合、开发教学资源。在每节课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并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地理知识。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还要充分运用互联网,从互联网上挖掘更多的教学资料。随后,教师按照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借助多媒体开发教学视频。

我以“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以及人类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2.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的意义。教学重点: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教学难点:举一反三,培养学生掌握一个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当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之后,教师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即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情境中来学习本节课的知识。

二、重视合作学习法,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颠倒的课堂”是教师与学生间相互动的课堂。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学生不敢表述自身的想法,也不愿意参与到讨论中。久而久之,学生的能力逐渐退化。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合作学习法,促使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得以提高。

思考是学习的基础,然而问题是思考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足够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以“农业的区位选择”这一教学内容的讲解为例。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以及农业地域的概念和类型。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教师要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为每个小组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当各个小组知道了自己的学习任务后,他们会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来完成老师所安排的任务。同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每位学生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学习其他学生的长处,以此来不断完善自我。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合作学习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协作能力,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相关的知识。

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形成性评价测试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时间、空间这两个因素不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速度。同时,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调整看视频的进度。如果遇到难以理解的内容,学生可以反复观看,仔细思考。有时候,学生可以借助BBS等网络通讯工具来查找相关的资料,并完成与老师、其他同学间的沟通,最终实现自主学习。

当学生根据自身的步伐学习完之后,接下来就要进行形成性评价测试,以此来证明自己学到了这些知识,从而才可以进行下个单元的学习。

高中地理教师要将“疑”贯穿到教学活动中。当学生自学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题。有时候,教师还要采用“对本节课的学习,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这样的话语来鼓励学生质疑,这样做让教师与学生互动起来。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表扬学生,以此來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我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本节课要求学生自主探究自然地理环节的差异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媒体将事先准备好的图片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如海南的椰树林、广州的常绿阔叶林、北京的落叶林等,让学生通过观看这些图片初步探索自然地理的差异性。在本节课结尾的时候,教师要给学生留出提问的时间,并鼓励学生谈一谈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习到哪些知识。问题是反映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的源头,为此,高中地理教师要重视问题,活跃课堂氛围。

探究如何构建和谐的地理课堂 篇7

一、通过课外活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同学间的了解并建立团结向上的集体

“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只要平等交流、平等沟通,就能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就能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双赢目的。要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集体凝聚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开展活动。比如2008年中秋节那晚,我组织十几位同学举行了一次“观月,谈理想”的小活动,望远镜、茶果、月饼都是我负责提供的。活动中,大家现场观测天文,谈理想,谈未来,一夜间大家成了知己,喜怒哀乐共分享,相互鼓励,相互学习。之后我又组织了几次活动,在活动中,我既做活动的领导者,又做活动中的普通一员,让学生感到我不但可敬,而且可亲。由于有了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学习能力有所提高。这使我深深体会到,活动搞得越好,它的号召力就越大,凝聚力就越强。它能使集体呈现出一种生机勃勃、奋发向上的局面,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

二、创设宽松、自由、民主的地理课堂气氛

罗杰斯认为,人都有优良的潜能,都有成长与发展的天性,只要条件许可都可以发展成为个性健全、富于创造的人。所以,我们应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课堂上允许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成熟的或不成熟的看法,让学生在争辩中逐渐成熟,形成判断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天性自然地流露出来,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教师只有积极创设“和谐”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学生才能乐于学习、乐于创新,主动地去探索新知。例如讲到旅游地理时, 我和几位同学设计了一个“旅游计划”,自行组织一次自由县城行,写一份计划,内容包括交通、费用、路线,景点等,每组安排一位同学将计划向全班同学作报告,其他组的同学可以提出疑问,质疑。结果同学们个个奋勇当先,上网查资料的,图书室找内容的,打电话查询的,大家各抒己见,相互督促,积极性空前高涨。这样,既提高了旅游知识,又提高了集体的凝聚力,效果非常明显。

三、激发地理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诱发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内部动因。和谐的地理教学应该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方法多种多样。例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利用课件巧妙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新课引入的方法要打破传统新课引入法的局限,它不求知识的完整与体系,而是要从学生的兴趣、心理、生活入手,用一个或少数几个内容来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的探究,以此来激起学生的兴趣。例如我在讲“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时,用flash制作的《沁园春·雪》和《村居》给同学们展示图、文、声并茂的课件:“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茫茫……”这首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为我们描绘了哪个地区的壮丽画面?而下面这首诗中所呈现的又是哪个地区的迷人春色?“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乘东风放纸鸢。”不用说,大家都能立即判断出它们分别代表的是北方和南方地区。可见,新课导入的关键不是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学习的内容在哪里、是什么,而是要激起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创造的灵感,从而实现寓教于乐。

2. 在课堂上强调地理学科在生活中的用途比较大。

给学生举例,诸葛亮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战争中取得了像“草船借箭”等辉煌战绩;学生以后开车做买卖须经常与地图打交道———必须学好地理;再如,一些电视娱乐节目(如中央电视台李咏主持的《非常6+1》)中的一些竞猜问题,有很多关于地理方面的知识。这些,都能够激起学生学好地理的欲望和决心。

3. 在课堂上教师能放下架子做到师生平等,积极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拉近了师生距离,消除了因师生关系不平等,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落的现象。

笔者采取了许多方法,收效很大:(1)上课前一二分钟讲个笑话;(2)讲历史故事,如在讲授“中国的河流和湖泊”里的京杭运河时,向学生讲隋炀帝以及其它与地理有关的历史故事;(3)师生共同演示表演,如在授课地球运动时,以学生或教师的头比作为太阳或地球,师生共同模拟运动轨迹和产生的现象。总之,老师积极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要具有和谐教学的教学语言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在地理教学中,知识的传播、思维的引导、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培养处处都需要语言这个载体来实现。地理教学无论用什么形式和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语言。因此,和谐的地理课堂的有效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简明扼要、内容具体、生动形象、富有感情,只有这样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语言还要语音清晰、音量适度、有节奏感,也才能增强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构建和谐高效的高中地理课堂 篇8

要构建和谐高效的地理课堂, 和谐是前提和基础, 高效是目标和落脚点, 二者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构建和谐高效的地理课堂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要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是承认地理教学在整个高中教学中相对边缘化的现实, 基于对这一现实的承认和理解, 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不会制肘于各种现实, 就能在纷繁复杂的教学矛盾中处于相对超然的地位。二是树立地理教学在整个高中教学中绝对大有可为的理念。作为高中地理教学工作者, 我们之所以要树立这样一种理念, 是因为在学生学习时间和精力相对恒定的情况下,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具体从业教师和高中学生本身大都具有一种将自身需求最大化倾向, 即将更多的有效资源 (主要是学生的时间和精力) 放在最能体现教学水平和学生能力的高考上。为了保障学生的发展, 我们高中地理教师必须坚持信念, 按教学大纲的规定, 尽可能地保证学生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地理学习中来。三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这一点正是学生安排出有限时间投入地理学习的基本保证。

构建和谐高效的地理课堂, 应实现以下两个目标:一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使学生学习、记住、学会更多有用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方法。二是充分利用45分钟的课堂时间, 实现与学生的有效互动, 共同学习, 一起成长。

基于以上三项原则和两个目标, 笔者特提出围绕两个方面来展开和谐高效的地理教学课堂的构建方法。

一、有机串并, 做好教学的基础性工作

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同人类相关的地理环境。按高中地理教学内容, 我们可以顺着以下脉络进行串并。

1. 地球表面

(1) 地理壳—景观壳—地球表层; (2) 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人类圈—气候—植被; (3) 陆地—海洋—山脉—大陆架。

2. 人类本身

(1) 乡村—集镇—城市—人种; (2) 洲—世界政区—国家—各国首都; (3) 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

3. 经济生活

(1) 一、二、三产业, 主要是各国的支柱产业及其特点; (2) 矿产—能源, 主要是石油、煤炭及钢铁、有色金属; (3) 交通运输, 主要是铁路和海运。

对上述教学链条, 高中地理教师应烂熟于胸, 对每一条线索都理得清、记得准。同时, 也要理清横向的联系。

比如就城市分布, 美国的大城市带是如何分布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 是树状还是链式的?而对中国的城市带分布与美国大城市带作比较, 就是一个横向或者是并列的问题。在作比较时, 我们应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使所有知识点形成有逻辑关联的知识体系。如此处理后, 我们就可以将成串的地理知识以成熟的、易记的方法传授给学生, 让他们觉得记忆是一件既奇妙又容易的事, 而不是相反。

我们知道, 即使是好的内容, 也应该以好的方法教给学生, 为此, 高中地理教师应更多、更好地掌握一些记忆法和心理学知识, 这一点对于视时间如生命的高中学生尤为重要, 因为他们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梳理, 这些工作理应由教师来完成, 从而将教与学之间最主要的矛盾化解于无形, 为和谐课堂的创建打下扎实的基础。有的教师特别是一些所谓“副科”的教师经常感叹学生的不配合, 其实教师自身也应该好好反省一下:我们能为学生做些什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如果这样想这样做了, 便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开始, 因为这个开始是从教师的觉悟开始的, 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 既改善了师生关系, 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何乐而不为?!

二、联系生活, 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做好了教学的基础性工作后, 除了系统传授书本知识, 更应通过教学“告诉”学生掌握地理学科中那些最有价值的“好东西”, 这些“好东西”不仅可以应付考试, 还可以让他们受益终身。否则, 学生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学呢?这种“告诉”不仅要体现在某一讲的课堂上, 而且应该是随时随地的、经常性的, 有效地促使学生去认真思考和记忆。

比如, 笔者“告诉”学生, 等工作后, 如果有一个月的带薪休假, 且有外出旅行尤其是个人自主游的意愿, 那么就会面临“最好以什么方式, 到哪些地方, 去看哪些景点”等一系列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 就是学好国家地理, 从而快乐而顺利地实现预定的旅游意愿, 而不是被动地服从旅行社的安排。

又如, 古人认为诸葛孔明是“上通天文, 下晓地理”的“通人”, 当时的人们只能望其项背。然而时至今日, 每个学好了地理知识的人, 都可以成为那样的“通人”。故而, 笔者在讲大气环流、洋流、天气条件生成、星系、山川河流等章节知识时, 就结合《山海经》等中国古代经典加以阐释;结合5.12汶川大地震, 系统地讲解了地震形成的原因、中国及世界大地震带的分布、地震前兆、地震逃生基本知识、城市科学选址等知识;结合索马里海域海盗猖獗的时事, 讲解当代重要的海洋运输线、非洲国家经济命脉及其历史成因等;结合伊拉克战争, 解读当前世界地缘政治、石油在当代工业中的基础性地位;等等。这样的教学方法, 不仅使学生极大地增加了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信心, 还为其有效地提高了综合素质。

总之, 地理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学好地理可以使学生的生活更加完美。只要我们带着这样的信念和情感, 带着关注当今世界的热点和焦点的热情, 带着普及地理知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备课和教学, 学生一定会产生兴趣, 并循着兴趣走进地理科学的殿堂, 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三、做好基于学生本身的互动式工作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 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为此, 教师应从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出发, 担负起及时发现和捕捉学生“变动”这一重要职责, 及时调整和充实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基于学生本身的互动式工作, 在课堂上营造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互动、学学相长、教学相长的互动氛围。具体而言, 就是教师确定好每堂课的教学主题, 适时引入学生互动环节, 充分释放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互动中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互动中要充分发挥地图、模型等重要的教学道具的作用, 让学生在演示、想象、类比等基础上, 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同时, 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画面效果, 提升学生的认识。

比如, 对“中国的铁路骨架”这课内容, 笔者采用了让学生现场画示意图、演示特定旅游线路的方式进行教学, 课堂气氛比起单纯由教师画图讲解更活跃, 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增进师生之间的和谐。而在讲解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过程中, 笔者先给学生梳理出这一节的三个重点内容:水循环及其影响、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的地理意义, 让学生明白这一节课要学的内容, 做到重点突出, 使学生心中有数。然后, 在讲解重要知识点时穿插一些经典战例。如讲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 笔者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回顾了一战中德国利用直布罗陀海峡附近的密度流和补偿流来助战的案例以及二战中日本偷袭珍珠港时航海路线的选择, 让学生在回顾历史的过程中轻松掌握北太平洋洋流的分布状况和直布罗陀海峡附近的洋流成因类型, 因趣味横生, 每每下课铃声响了, 学生仍意犹未尽, 急待课下继续与笔者探讨, 学习效果出奇得好。

构建探究性的地理课堂 篇9

一、构建探究性地理课堂的必要性

1. 高中地理新教材的特色

高中地理新教材本着研究性学习的思路, 通过一定的方式来组织和设计教材内容, 具有阶梯性、逻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鼓励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灵活采取教学方法, 这有利于将教学过程变为让学生探究新知的过程, 同时成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过程和能力提高的过程。

2.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高中地理课应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为宗旨,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方法;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 中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

中学生的心智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好强心理, 对稀奇的现象喜欢问“为什么”, 这是中学生的天性。而高中生的智力已达到较高水平, 思维也逐渐由经验型的形象思维发展到以理论型的抽象思维为主, 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教师的作用越来越小, 越来越多地依靠学生学。探究性教学法顺应了中学生这种心智发展规律。

二、构建探究性的地理课堂的主要策略

1.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作为探索真理的一种认识活动, 探究性课堂首先应该注意弘扬科学探究精神。如果学生缺乏科学探究精神, 探究性的教学情境就无从构建。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断质疑, 激励和唤醒学生的探究精神 (包括好奇心、挑战心、冒险心、独立性、坚韧宽容等赏识教育的原则, 创设有利于探究的民主、和谐、积极、开放的教学氛围。例如, 激励学生在探究某一种地理现象时提出质疑:这种地理现象的成因、分类、时空分布特点、对环境有何影响、人们要如何趋利避害等。时间长了, 学生见到一种地理现象就会情不自禁提出疑问, 遇到问题就会不由自主地做出简单的推测, 这样往往有利于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

2. 激活学生的探究思维

探究思维活动包含展现奇异和独特构思, 探究思维的目的、过程和成果的辩证统一, 并探究出新颖的理论。这需要培养学生善于从不同的层次、多角度去思索问题。它表现在以下几个具体方面:一是思维的多端性;二是思维的发散与聚合、分析与综合过程的灵敏性;三是思维的概括与迁移的广阔性。例如, 让学生针对“下一代肯定会找到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 所以我们现在不必为环境问题操心”提出看法, 进而让学生讨论:我应该为“建设绿色、低碳的节约型社会”做些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作业纸应该双面使用;用小毛巾代替纸巾;改用节能灯照明;课本、辅导书应该多年级重复使用等等。这样的层层设问, 有利于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

3. 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地理学的研究从内容到方法都具有综合性。教师要注意变换问题的设计角度和表达方式, 多设计有利于学生展开发散、逆向、直觉思维的地理问题,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创造性组织教材, 使静态教材变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 也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安排时间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相互讨论解决。例如, 针对区域可持续发展主题, 启发学生探究:调查家乡一片荒芜 (或利用不合理) 的土地, 探讨这片土地荒芜 (或利用不合理) 的原因。如果这片土地让你来规划开发, 你将如何打算?为什么?在教师的指导下, 各小组学生归纳整理调查成果, 并在全班进行交流、研讨、评价, 这样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构建探究性的地理课堂对地理教师的要求

1. 深刻领悟课程标准, 明确探究性地理课堂的涵义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其主旨是通过探究的过程,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促进学生的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的意识、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等。

2.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构建探究性地理课堂的策略

高中地理教学必须淡化对孤立琐碎的地理事实的记忆要求, 而应通过探究能力的培养带动地理知识的学习, 突出对具有概括性、应用性、可迁移性的地理内容的教学。教师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积极构建学生为主、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个性教学、合作学习、目标三维、面向未来的探究性课堂, 发展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3. 培育探究教学风格, 促进探究性地理课堂的实施

探究教学风格是教师探究教学行为、技巧和作风的独特结合, 要求地理教师对地理知识结构有娴熟的把握和独到的见解, 从而达到“超越”教材的境界, 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 关注学生学习欲望的保持和增强, 将探究精神的弘扬自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更多地相信学生的笔头而不是口头, 力求让学生勤奋学而不是教师使劲教, 科学道理让学生自己感悟而不是直接告诉, 进而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质疑、释疑、生疑的地方, 这样才能促进中学地理探究性教学的深入发展。

构建探究性的地理课堂, 有利于培养学生跨学科、跨国家地综合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有利于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摘要:地理教师应该顺应新教材的特色和新课标的要求, 更新教学理念, 培育探究风格, 在构建探究性的地理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探究思维和探究能力, 促进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课程标准,探究精神,探究思维,探究能力,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陈澄主编.地理教学研究与案例.

[2]林华民编著.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教师.

初中地理有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篇10

关键词:地理学科,有效课堂,综合素质

课堂教学是开展地理教学工作最重要的教学形式。在地理课堂上, 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向学生传授各方面的地理知识, 并在知识传授和接受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 包括探究能力、归纳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然而, 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我们以往所开展的地理课堂教学更多的是把教师传授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而忽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过程, 导致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沦为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 丧失原本应当具有的学习主体地位。这种课堂教学往往是按部就班地把教案上的知识点一一传授给学生, 表面上好像已经完成了地理课堂教学的任务, 但事实上, 只是习得知识的课堂, 并不能算得上是真正有效的课堂。在地理学科中,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当是能够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课堂。因此, 作为初中地理教师, 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摆脱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桎梏, 努力为学生构建一个更加有效的地理课堂。

一、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向灯。在开展地理课堂教学之前, 教师一定要注意明确教学目标, 这样, 有了科学的目标作为指引, 就可以为学生的思维指明方向, 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升。在地理课堂上, 教师既可以采取直接列出教学目标的方式, 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明确教学目标, 例如, 我在给学生讲《西亚》地区时, 就在上课之前提出了几个问题:西亚地区为什么会成为当今世界的热点地区?西亚地区发生多次战争的原因是什么?被称为“三洲五海之地“的西亚地区到底指的是哪三洲哪五海?在几个问题的引导之下, 基本上确立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而学生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效地实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使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以提高。

二、重视课堂导入技巧的运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要提升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定不能忽视一个重要的环节, 那就是导入环节。一般来说, 导入环节只占到整个课堂教学的3到5分钟时间, 导入环节时间虽短, 但是这个环节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却不容小觑。在地理课堂上, 有效的导入可以瞬间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为启迪学生的思维, 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打好一定的基础。因此, 在地理课堂上, 教师一定要重视导入技巧的运用。为了增强导入效果,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各种灵活有趣的导入方法, 如故事导入法、歌曲导入法、设疑导入法、游戏导入法、图片导入法, 等等。例如, 在讲到《“天山南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这节内容时, 我就在上课之前利用学生比较熟悉和喜爱的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作为本节课的开场白:西游记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 那么你们还记得西游记中有一集师徒四人过火焰山的故事吗?你们知道故事中这座火焰山所在的位置是哪里吗?一听到这里, 很多学生立刻有了兴趣, 大家纷纷在下面猜测讨论起来。这时, 我再引入新课, 使得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三、追求教学的民主化

传统的地理课堂更多是教师“一言堂”, 在课堂上,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往往都是由教师一人说了算。在这种课堂上, 教师和学生处于一个完全不平等的地位, 地位的悬殊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难得到有效发挥。事实上, 课堂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交流与学习, 实现教学相长的一个场所, 而并不是人们传统观念中所认为的单纯的教师传授知识的场所。因此, 我们一定要改变目前“一言堂”的局面, 为学生构建一个更加和谐民主的课堂, 这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途径。在地理课堂上,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等多种方式带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当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不一样的观念和看法时, 教师要利用语言或者眼神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记得有一次, 我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解决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这一问题, 正当学生七嘴八舌讨论的时候, 一个学生突发奇想, 提出挖一条运河, 直接把黄河上游的水资源引入中下游。面对这位学生幼稚的想法, 我并没有采取批评的方式, 而是先表扬他大胆创新的精神, 再结合实际一步步分析这种方案不可行的原因所在。这样既达到了讲解知识的目的, 又没有损害学生的创新精神, 使得课堂教学在良好的氛围下有效推进。

四、注重因材施教的原则

由于知识基础、学习态度、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存在差异, 在同一个班级中, 学生之间总会表现出各种明显的差异性, 这是造就一个班级中既有“好学生”又有“差学生”的主要原因所在。事实上, 单纯地把学生分为好与差并不科学, 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理念中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一些学习成绩相对较落后的学生往往并不是因为智力存在问题, 只要教师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 “差生”就能够获得发展。而要想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仅仅依靠过去统一化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合时宜。教师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努力在课堂上践行分层教学理念。要针对学生之间不同的差异性确立具有层次性的教学目标、教学手段、作业内容等, 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的潜能都能在分层教育理念的指导之下有效开发, 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实现整个地理教学活动目标的重要前提, 教师要大胆摒弃传统的一些不合时宜的课堂教学理念, 大胆引进一些更加科学先进的课堂教学理念, 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使得地理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阵地。

参考文献

[1]潘春燕.初中地理有效课堂的构建[J].广东教育 (综合版) , 2011, (04) .

[2]李长松.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青年文学家, 2010, (02) .

上一篇:董事会会议下一篇:记忆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