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

2024-05-02

初中地理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精选6篇)

篇1:初中地理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

初中地理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

摘要:本文在阐述生态课堂内涵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教师访谈和课堂观察等方法对初中地理生态课堂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科学构建初中地理生态课堂的策略,以期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地理; 生态课堂;教学策略

一、生态课堂内涵界定

美国教育学家威拉德?沃勒最早从生态视角研究课堂教育,并于1932年在《教育社会学》一书中提出“课堂生态学”的概念,在教育界产生了非凡影响[1]。我国对于生态课堂的研究起步较晚,1975年,台湾学者方炳林在其著作《生态环境与教育》中,阐述了教育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认为生态课堂应以生态环境这一因素为主体[2]。1990年,中国学者吴鼎福、诸文蔚在《教育生态学》一书中分析了教育,但鲜见关于生态课堂概念的科学界定。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论著可以看出,生态课堂应具有开放性、和谐性、灵活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特点[3];秉承整体关联、自然和谐、动态平衡的原则,以师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运用生态学、教育学等理论对教育的各种现象、成因进行研究,在交流合作中传授、学习和探讨知识。综上所述,本文对于生态课堂内涵的理解是:生态课堂是一种新兴教育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重视每一位学生意识、需要和发展,兼顾学生个性,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实现师生双方教与学可持续发展的课堂。

二、初中地理生态课堂现状调查

1.调查目的与对象

为了掌握初中地理生态课堂的现状特征,以日照市某中学为调查对象,进行了本次调查。首先,对初一年级学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2份,有效率达94%;其次,与6位初中地理教师进行个别访谈。

2.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本次调查围绕生态课堂的内涵,分别从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师生关系、教师素养四方面设计相关问题,其中,学生问卷共12个问题,教师访谈共8个问题。对调查结果按选项进行汇总,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表1,从教学方法相关问题(问卷第1~3题和访谈第1、2题)来看,多数地理教师课堂上会选用多媒体教学,较少利用地理辅助教具,教师在课堂上普遍存在讲授时间过长,组织探究活动较少的现象;从教学环境相关问题(问卷第4~6题和访谈第3、4题)来看,学生地理学习热情一般,多数学生认为挂图、地球仪、地理模型等地理直观教具应用较少,到地理标本室或野外进行地理实践学习的机会更少,多数地理教师认为学生座位的排列方式对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效果有较大影响;从师生关系相关问题(问卷第7~9题和访谈第5、6题)来看,地理课堂教师都会关注学生感受和言行,对待学生和善,且多数学生也喜欢与地理教师课上互动,认为教师能比较公平地对待学生,但也有极少数学生不喜欢与地理教师沟通交流。从教学素养相关问题(问卷第10~12题和访谈第7、8题)来看,地理教师能不同程度进行教学反思,多数地理教师不满意自己目前的科研状况,大部分学生认为地理教师经常拓展课外资源,比较满意教师的教学态度,但有近一半学生不能及时掌握新学地理知识。

3.初中地理生态课堂存在问题

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主要表现在辅助地理教具(地球仪、挂图、模型等)较少、教学仪器欠缺,传统授课方式依然占很大比例,合作探究教学更显得负担累累等方面;在有条件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将课本简单搬上屏幕、读屏幕内容等现象屡见不鲜,忽略了多媒体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地图展示、动画模拟等优势,使本应生动有趣的地理课堂变得枯燥乏味,从而扼杀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课堂环境有待完善。在多次地理课堂观察中发现,教室内地图、地理手抄报等地理课堂文化较少,并且学生座位普遍是传统的“秧田式”排列,虽易于教师教授知识,却不利于学生探究交流、小组讨论。地理教师也表示,学生学习氛围一般,没有动力,说明课堂环境还要提高和完善。

人际关系不太和谐。虽然多数地理教师表示能友善对待学生,但多次地理课堂观察发现,当学生出现上课迟到、打盹、小动作等问题时,教师常用罚站、抄书、打扫卫生等方式处罚学生,而不是通过沟通谈话的方式化解问题。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种强制约束只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使教师难以真正走入学生内心。由于缺乏有效沟通,使教学反馈得不到保证,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增加了师生矛盾。

教师素养亟待提升。调查发现,虽然多数学生对地理教师的教学态度比较满意,但还有近一半学生认为不能及时掌握新学地理知识,说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把握还不到位,课堂讲授或节奏太快、或不够深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访谈了解到初中地理教师普遍都有专业提升的愿望,但因教学任务繁重、班级事务繁琐,几乎没有精力再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从而直接阻碍了地理生态课堂构建的脚步。

三、初中地理生态课堂构建策略

1.生态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地理教师要灵活多样地创造情境和机会,引发学生求知欲,唤醒学生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在地理课堂的导入环节,可用引导、启发的方式增加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可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举一反三等方式加深学生印象,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在合理利用地图、地球仪等地理教具时,充分发挥现代化多媒体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优势,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生态的课堂环境

从硬环境来看,除必备设施外,还应使地理教室环境个性化,如墙壁挂学生的地理绘画作品、教室摆放学生发明创造的地理教具模型;由于初中学生好动,地理课堂需要合作探究,因此学生座位可以从传统的“秧田型”变为“马蹄型”、“小组型”等排列方式,并定期调整座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地理课堂。从软环境来看,应积极营造趣味性、参与性的地理课堂,创造良好的地理学习氛围,让教师愉悦教授、学生欣然学习,使师生双方相互合作、教学相长。

3.生态的人际氛围

教师应具有“伯乐”眼光,善于发挥“引导”作用,能够发现学生特点,注重因材施教。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这一阶段好动的特点,积极组织画图、拼图等地理课堂活动,有条件时也可组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地理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更便于教师了解、引导学生。寓教于乐,在有趣的活动中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期,对理解和尊重的需求比较强烈,教师应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多考虑学生的感受,多倾听学生的声音,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避免因缺乏有效沟通而导致师生关系僵化。

4.生态的专业素养

首先,地理教师应从生态课堂内涵出发,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真正落实新课标理念。其次,地理教师应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对地理案例和活动进行精选、补充,并做出必要修正,合理把握教学进度,体现教育生态智慧。最后,地理教师还应具备改良知识框架、添补养料的专业能力和拓宽教学视野、建立远大蓝图的目光,不断吸取有益能量充实自己,既做到术业有专攻、又能对其它领域涉猎了解,使教师焕发职业生命活力的同时,也使地理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 薛燕.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的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监控[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2):184-185.[2] 王文化,李芳蕾.生态化多模态英语课堂的构建[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3(4):109-112.[3] 杜亚丽.中小学生态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篇2:初中地理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

所谓生态课堂,是指以实践生命价值追求,以民主管理为基础的课堂生态环境,师生多元、多向、多层次互动,启迪智慧、创造自我、发展生命的课堂教学。讲究和谐健康是生态课的基本主张,教师要深度发掘人文价值,为构建生态课堂奠基。在具体操作中,要追求教学的生活回归,体现生态课的基本属性,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生动化教学情境,提升生态课运行品质,为学生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环境。

一、发掘人文价值,构建生态课基础

教育需要关注生命,这也是教育本质属性基本诉求。而人文教育应该是所有课堂教学的第一要旨,语文课堂教学更是人文教学的重要阵地,如果说知识学习是求真,那么人文教育就是求美、求善,语文课堂教学肩负学生情趣、情操、情感构建使命。特别是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良性化塑造。这些智慧意识的建立都需要有优良的历练契机,语文课堂恰恰能够提供这样的条件。因此,教师要提升人文教育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促生更多生命成长元素,形成生态课基础。

在学习《我的母亲》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然后开展一个对比活动:“我与胡适比母亲”,从生活、学习、思想成长等角度展开对比,找到异同点。学生积极投入到阅读对比之中。在成果展示时,很多学生都有触动心灵的体验。有学生说:“我的母亲和胡适的母亲一样,也很关心我的学习,平时监督我做作业,但我的母亲从来没有这样狠劲地打我。”教师总结:“母亲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同,但爱孩子的情感是相同的。胡适的母亲处于那个特定的年代,教育方式也许不是最科学的,但对孩子的真情却是炽烈的。”学生从文本学习中获得了很多知识之外的东西,这对学生思想品质塑造有重要促进作用。

二、追求生活回归,体现生态课属性

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回归生活,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关注生活,这是语文学科的重要本质属性特征。将语文与学生生活联系在起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为学生创设自主、开放、和谐、合作、竞争的学习氛围,如果有条件,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场景,亲眼目睹语文生命特征,亲手操作语文技能,体验生命成长过程。

学生生活体验是语文学习重要认知媒介,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生活现实出发,设计生活化特征更为鲜明的教学方案。在学习《端午节的鸭蛋》时,教师让学生讨论话题:大家熟悉哪些端午节的习俗呢?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学生大多知道我们身边的习俗,如插艾草、点雄黄、吃鸭蛋等内容。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由学生总结作者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教师继续给出思考问题:作者为什么对咸鸭蛋念念不忘呢?学生思维启动,展开积极探讨,对文本主旨要义有了深刻体味: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真谛,只有充分感受生活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才能真正体味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教师抓住学生生活感知,不仅探知了文本要旨,对自身生命价值培养也多了更多思考。

三、创设生动情境,升级生态课品质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多种媒介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适宜学习条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教学情境中的师生和谐互动形成思维情感共鸣,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生态课堂教学的重要追求。教师不妨引导学生进行实物展示、现场观察、生动讲述,或者借助多媒体,将丰富画面、精彩图片、生动视频、个性化文字、灵动动画等材料信息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耳闻目睹中形成心灵触动。

在学习《吆喝》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自主阅读学习,感知课文大意,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内容是北京地区各个时期的吆喝声集锦,学生被多种多样的吆喝声所吸引。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搜集本地吆喝声,体会吆喝的特点。学生对本地吆喝声都非常熟悉,自然对讨论话题产生浓厚兴趣,课堂内吆喝声不绝于耳。教师让学生观看视频,体会北京地区的吆喝声特点,然后结合本地生活中吆喝声展开对比学习体味,从中形成生活感知。这其实就是对社会的认知实践,从中获得的成长力量自然呈现显性。

生态课不仅追求知识传授,更注重生命成长。传统教学模式化,桎梏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了学生生命价值的实现。新课改大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引入生态化教育教学理念,符合学生健康成长规律。教师从培育人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人格品质塑造。这本身就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追求生态课教学,应该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共识,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篇3:初中地理有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地理学科,有效课堂,综合素质

课堂教学是开展地理教学工作最重要的教学形式。在地理课堂上, 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向学生传授各方面的地理知识, 并在知识传授和接受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 包括探究能力、归纳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然而, 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我们以往所开展的地理课堂教学更多的是把教师传授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而忽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过程, 导致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沦为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 丧失原本应当具有的学习主体地位。这种课堂教学往往是按部就班地把教案上的知识点一一传授给学生, 表面上好像已经完成了地理课堂教学的任务, 但事实上, 只是习得知识的课堂, 并不能算得上是真正有效的课堂。在地理学科中,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当是能够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课堂。因此, 作为初中地理教师, 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摆脱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桎梏, 努力为学生构建一个更加有效的地理课堂。

一、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向灯。在开展地理课堂教学之前, 教师一定要注意明确教学目标, 这样, 有了科学的目标作为指引, 就可以为学生的思维指明方向, 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升。在地理课堂上, 教师既可以采取直接列出教学目标的方式, 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明确教学目标, 例如, 我在给学生讲《西亚》地区时, 就在上课之前提出了几个问题:西亚地区为什么会成为当今世界的热点地区?西亚地区发生多次战争的原因是什么?被称为“三洲五海之地“的西亚地区到底指的是哪三洲哪五海?在几个问题的引导之下, 基本上确立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而学生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效地实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使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以提高。

二、重视课堂导入技巧的运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要提升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定不能忽视一个重要的环节, 那就是导入环节。一般来说, 导入环节只占到整个课堂教学的3到5分钟时间, 导入环节时间虽短, 但是这个环节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却不容小觑。在地理课堂上, 有效的导入可以瞬间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为启迪学生的思维, 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打好一定的基础。因此, 在地理课堂上, 教师一定要重视导入技巧的运用。为了增强导入效果,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各种灵活有趣的导入方法, 如故事导入法、歌曲导入法、设疑导入法、游戏导入法、图片导入法, 等等。例如, 在讲到《“天山南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这节内容时, 我就在上课之前利用学生比较熟悉和喜爱的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作为本节课的开场白:西游记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 那么你们还记得西游记中有一集师徒四人过火焰山的故事吗?你们知道故事中这座火焰山所在的位置是哪里吗?一听到这里, 很多学生立刻有了兴趣, 大家纷纷在下面猜测讨论起来。这时, 我再引入新课, 使得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三、追求教学的民主化

传统的地理课堂更多是教师“一言堂”, 在课堂上,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往往都是由教师一人说了算。在这种课堂上, 教师和学生处于一个完全不平等的地位, 地位的悬殊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难得到有效发挥。事实上, 课堂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交流与学习, 实现教学相长的一个场所, 而并不是人们传统观念中所认为的单纯的教师传授知识的场所。因此, 我们一定要改变目前“一言堂”的局面, 为学生构建一个更加和谐民主的课堂, 这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途径。在地理课堂上,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等多种方式带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当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不一样的观念和看法时, 教师要利用语言或者眼神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记得有一次, 我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解决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这一问题, 正当学生七嘴八舌讨论的时候, 一个学生突发奇想, 提出挖一条运河, 直接把黄河上游的水资源引入中下游。面对这位学生幼稚的想法, 我并没有采取批评的方式, 而是先表扬他大胆创新的精神, 再结合实际一步步分析这种方案不可行的原因所在。这样既达到了讲解知识的目的, 又没有损害学生的创新精神, 使得课堂教学在良好的氛围下有效推进。

四、注重因材施教的原则

由于知识基础、学习态度、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存在差异, 在同一个班级中, 学生之间总会表现出各种明显的差异性, 这是造就一个班级中既有“好学生”又有“差学生”的主要原因所在。事实上, 单纯地把学生分为好与差并不科学, 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理念中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一些学习成绩相对较落后的学生往往并不是因为智力存在问题, 只要教师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 “差生”就能够获得发展。而要想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仅仅依靠过去统一化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合时宜。教师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努力在课堂上践行分层教学理念。要针对学生之间不同的差异性确立具有层次性的教学目标、教学手段、作业内容等, 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的潜能都能在分层教育理念的指导之下有效开发, 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实现整个地理教学活动目标的重要前提, 教师要大胆摒弃传统的一些不合时宜的课堂教学理念, 大胆引进一些更加科学先进的课堂教学理念, 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使得地理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阵地。

参考文献

[1]潘春燕.初中地理有效课堂的构建[J].广东教育 (综合版) , 2011, (04) .

[2]李长松.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青年文学家, 2010, (02) .

篇4:初中地理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

摘要:本文在阐述生态课堂内涵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教师访谈和课堂观察等方法对初中地理生态课堂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科学构建初中地理生态课堂的策略,以期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地理; 生态课堂;教学策略

一、生态课堂内涵界定

美国教育学家威拉德·沃勒最早从生态视角研究课堂教育,并于1932年在《教育社会学》一书中提出“课堂生态学”的概念,在教育界产生了非凡影响[1]。我国对于生态课堂的研究起步较晚,1975年,台湾学者方炳林在其著作《生态环境与教育》中,阐述了教育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认为生态课堂应以生态环境这一因素为主体[2]。1990年,中国学者吴鼎福、诸文蔚在《教育生态学》一书中分析了教育,但鲜见关于生态课堂概念的科学界定。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论著可以看出,生态课堂应具有开放性、和谐性、灵活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特点[3];秉承整体关联、自然和谐、动态平衡的原则,以师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运用生态学、教育学等理论对教育的各种现象、成因进行研究,在交流合作中传授、学习和探讨知识。综上所述,本文对于生态课堂内涵的理解是:生态课堂是一种新兴教育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重视每一位学生意识、需要和发展,兼顾学生个性,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实现师生双方教与学可持续发展的课堂。

二、初中地理生态课堂现状调查

1.调查目的与对象

为了掌握初中地理生态课堂的现状特征,以日照市某中学为调查对象,进行了本次调查。首先,对初一年级学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2份,有效率达94%;其次,与6位初中地理教师进行个别访谈。

2.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本次调查围绕生态课堂的内涵,分别从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师生关系、教师素养四方面设计相关问题,其中,学生问卷共12个问题,教师访谈共8个问题。对调查结果按选项进行汇总,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表1,从教学方法相关问题(问卷第1~3题和访谈第1、2题)来看,多数地理教师课堂上会选用多媒体教学,较少利用地理辅助教具,教师在课堂上普遍存在讲授时间过长,组织探究活动较少的现象;从教学环境相关问题(问卷第4~6题和访谈第3、4题)来看,学生地理学习热情一般,多数学生认为挂图、地球仪、地理模型等地理直观教具应用较少,到地理标本室或野外进行地理实践学习的机会更少,多数地理教师认为学生座位的排列方式对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效果有较大影响;从师生关系相关问题(问卷第7~9题和访谈第5、6题)来看,地理课堂教师都会关注学生感受和言行,对待学生和善,且多数学生也喜欢与地理教师课上互动,认为教师能比较公平地对待学生,但也有极少数学生不喜欢与地理教师沟通交流。从教学素养相关问题(问卷第10~12题和访谈第7、8题)来看,地理教师能不同程度进行教学反思,多数地理教师不满意自己目前的科研状况,大部分学生认为地理教师经常拓展课外资源,比较满意教师的教学态度,但有近一半学生不能及时掌握新学地理知识。

3.初中地理生态课堂存在问题

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主要表现在辅助地理教具(地球仪、挂图、模型等)较少、教学仪器欠缺,传统授课方式依然占很大比例,合作探究教学更显得负担累累等方面;在有条件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将课本简单搬上屏幕、读屏幕内容等现象屡见不鲜,忽略了多媒体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地图展示、动画模拟等优势,使本应生动有趣的地理课堂变得枯燥乏味,从而扼杀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课堂环境有待完善。在多次地理课堂观察中发现,教室内地图、地理手抄报等地理课堂文化较少,并且学生座位普遍是传统的“秧田式”排列,虽易于教师教授知识,却不利于学生探究交流、小组讨论。地理教师也表示,学生学习氛围一般,没有动力,说明课堂环境还要提高和完善。

人际关系不太和谐。虽然多数地理教师表示能友善对待学生,但多次地理课堂观察发现,当学生出现上课迟到、打盹、小动作等问题时,教师常用罚站、抄书、打扫卫生等方式处罚学生,而不是通过沟通谈话的方式化解问题。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种强制约束只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使教师难以真正走入学生内心。由于缺乏有效沟通,使教学反馈得不到保证,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增加了师生矛盾。

教师素养亟待提升。调查发现,虽然多数学生对地理教师的教学态度比较满意,但还有近一半学生认为不能及时掌握新学地理知识,说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把握还不到位,课堂讲授或节奏太快、或不够深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访谈了解到初中地理教师普遍都有专业提升的愿望,但因教学任务繁重、班级事务繁琐,几乎没有精力再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从而直接阻碍了地理生态课堂构建的脚步。

三、初中地理生态课堂构建策略

1.生态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地理教师要灵活多样地创造情境和机会,引发学生求知欲,唤醒学生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在地理课堂的导入环节,可用引导、启发的方式增加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可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举一反三等方式加深学生印象,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在合理利用地图、地球仪等地理教具时,充分发挥现代化多媒体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优势,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生态的课堂环境

从硬环境来看,除必备设施外,还应使地理教室环境个性化,如墙壁挂学生的地理绘画作品、教室摆放学生发明创造的地理教具模型;由于初中学生好动,地理课堂需要合作探究,因此学生座位可以从传统的“秧田型”变为“马蹄型”、“小组型”等排列方式,并定期调整座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地理课堂。从软环境来看,应积极营造趣味性、参与性的地理课堂,创造良好的地理学习氛围,让教师愉悦教授、学生欣然学习,使师生双方相互合作、教学相长。

3.生态的人际氛围

教师应具有“伯乐”眼光,善于发挥“引导”作用,能够发现学生特点,注重因材施教。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这一阶段好动的特点,积极组织画图、拼图等地理课堂活动,有条件时也可组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地理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更便于教师了解、引导学生。寓教于乐,在有趣的活动中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期,对理解和尊重的需求比较强烈,教师应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多考虑学生的感受,多倾听学生的声音,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避免因缺乏有效沟通而导致师生关系僵化。

4.生态的专业素养

首先,地理教师应从生态课堂内涵出发,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真正落实新课标理念。其次,地理教师应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对地理案例和活动进行精选、补充,并做出必要修正,合理把握教学进度,体现教育生态智慧。最后,地理教师还应具备改良知识框架、添补养料的专业能力和拓宽教学视野、建立远大蓝图的目光,不断吸取有益能量充实自己,既做到术业有专攻、又能对其它领域涉猎了解,使教师焕发职业生命活力的同时,也使地理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 薛燕.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的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监控[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2):184-185.

[2] 王文化,李芳蕾.生态化多模态英语课堂的构建[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3(4):109-112.

篇5: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研修总结

达仁初级中学 黄小霞

伴随着初中地理教学课堂的不断改革,虽然中学地理一直为“副科”,但由于学科内容主要是反映通俗易懂的生活实际,故而深受学生的喜爱。初中地理不被纳入中考范畴,受开课时数的限制,地理课堂上师生交流的时间不多,这就迫使教师想方设法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以最佳的策略在短短的40分钟内完成好师生互动,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本人在打造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方面粗浅的做法是:

一、注重教材的解读

初中地理教材的内容编排有它内在的科学的联系,需要我们教师仔细去理解。在授课之前,教师必须认真学习该科教学大纲,认真解读和研究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选用教法,精心编写教案,实施教学,从而圆满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材解读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

在解读教材过程中,教师经常要仔细琢磨“教什么”,“怎样教”,“教材的知识结构、内在联系”,“教学的目的要求”以及“教材的地位、作用、重点、难点、关键及蕴含的思想方法、德育因素”等问题。所以说,教材解读又是教师熟悉教材、把握教材并逐步达到驾驭教材的重要途径。教材解读既关系到教,也关系到学,意义重大而深远。因此在解读教材时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四点:

1、正确识别教材的内容;

2、把握知识、技能的要点或知识点;

3、理解教材编写的思路与内容的逻辑关系;

4、明确教材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注重学情的分析

本着课堂高效的原则,地理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为了上好地理课,课前教师应该了解的至少有班级学生资源、年级教师资源和社会新闻时事资源。

1、掌握学生的班级特点、区域特点

不同学校的生源质量不同,教学终端的目标不同,教育教学方法也不一样。就算是同一所学校由于班科搭配的原因,班级学习风气,班级目标导向也有差异。因此不同的班级特点决定着不同的授课方式。再则,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学生感受的社会知识储备也有所不同。主城区的学生、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农村中学的学生三者之间因家庭原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城市区域地理和乡村地理的感受各有侧重。教师在授课前务必掌握这一地理信息。调查当地学生的主要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同班级的群体有其主要的兴趣方向。教师在了解了学生的兴趣点后充分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断扩展深化这些兴趣点,就可以达到教学的目的。另外,教师有意识地以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地理教学方式让学生发现并建立一些兴趣点,这样,学生的稳固、长久的兴趣就上升为维系地理学习的长久动力。调查不同的学科知识安排进度

在初中文化学科体系中在知识内容上有关联。特别是语文、政治、英语、历史、生物、物理这些学科和地理的局部联系较多。如果教师在地理课堂有意识地拓展同期学过的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这就既培养了学生的知识链接能力,又能反映地理综合学科的部分特色。调查搜集当今的时事要闻

学生的学习积累中所得到的地理知识比例大体是这样的情况:地理课堂上的理性知识占80%,课外的感性知识占80%。而地理学习需要大量的感性知识作为支撑。我们这就需要让学生建立一个敏锐的大脑。学生通过上网、看电视、读报纸、看杂志等多种媒介了解社会时事要闻,扩充知识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进行点评。另外在课前三分钟给学生发言的机会,扩大影响,发挥其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也让广大学生关心生活中的地理,印证生活离不开地理知识,地理的现象与问题来源于生活实际的道理。这样建立起开放性的课堂学习系统后,师生教学相长的准备工作就初步完成。

三、课前扎实做好教学设计

课前的教学设计是学生上好地理课的关键,也是教师运用最佳策略的智慧结晶。在设计教案时教师要注意突破三点:

1、目标性——教师授课目标应清晰。在每堂地理课堂上师生需要完成哪些教学目标,怎样完成教学目标。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吃透教材,考虑好每段小结,在学生每个阶段的活动之后能够给予学生一个简洁、精辟、深刻的评价,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其产生认识上的飞跃,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佳状态,利于教与学的稳定平衡。相反,如果教师事先不作认真的准备,对教学理解不深不透,讲述时则含混不清,层次不明,繁琐不切要害,使学生摸不着头脑,就会使教学过程偏离原定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系统趋向于不稳定状态,导致教学的混乱和失败。

2、针对性——首先教学内容是面向全体,重点突出,突破难点。教师应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了解学生容易在什么地方出问题,对教学的这些关键点,教师应提前构思好教学方案,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渡过难关。当然这也是教师在学生以往反馈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经验丰富的教师为什么一般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道理也就在这里。其次,教育全体学生,但要针对最大群体的学生,这样以牵前引后,扩大学生吸收面。在教学人数比例过多的前提下,课堂40分钟的分配应突出学生整群中的最大群体。从初步实践来看,这样的收效最大。

3、高效性——课堂40分钟时间里应高效地达到或接近目标。要达到高效性就意味着要最大化地利用好时间成本。学生是能动的主体,他们在想学的前提下,潜意识里计算着在时间一定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消化最多的知识;或者是在知识一定的情况下,怎样利用最少的时间。这种时间利用的效用都体现着高效性。如果教师没有合理的安排,多出的时间他们会按照自己的习惯来消费。所以,教师教学要想体现出高效性,关键在于如何扩充知识容量或者如何扩展思维的空间。在一般情况下,这两者应相互协调为宜。

四、注重课堂教学的优化

教学的关键在课堂,课堂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主战场。而课堂也是师生思维火花的交融之地。

要实现思维的交融,首先教师要修炼精湛的语言。知识的传授,师生的交流都是通过语言来传达的,从某种意义讲,教师语言能力的高低可以决定大部分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大小。因此要求教师必须提高教学语言应用能力,尽可能多的使用风趣、生动、幽默的语言,还可以采用特殊地理语言,如地理谜语、谚语、成语、别称、诗歌、歌曲等。只有吸引了学生,知识流才能进入学生的头脑,思路才能打开。其次,开展多种途径的教学方式,建立多形式的信息交换平台,学生思路才能通畅。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启发式谈话、自学、提问、师生讨论,要求学生回答或绘画地图,以及巡视课堂作业,个别指导等多种形式,保证学生与教师、同学之间信息交换的畅通;同时还包括在教学中促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储备(包括旧有知识,其它学科知识以及社会实践知识等)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大脑中各子系统所储备的信息联系起来。这对于学生学习进步是有重要意义的。再则,提醒或强化学生在40分钟内完成知识过手。由于地理评价目前只是笔试成绩,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再好的记忆力也不如正确的笔记记得正确。所以教师应培养学具备在最短的时间记好笔记的能力。另外,在记笔记的基础上,调动五官刺激大脑,该用眼睛定位置的注意观察与比较;该用嘴巴大声读的做到朗朗上口,该用耳朵听的做到声声如耳的地步。在这种高要求之下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拓展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提问,要求学生答疑,教师最后补充解答总结。特别是每堂课中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智慧的闪光点进行放大,鼓励学生参与自评与相互评价。比如说学生的提问好在哪里,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就使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受到同学的尊重与赞扬。这是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培养了除笔试能力外最易被忽略的规范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了地理能准确完整地说的出来,这是平时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重点,也是真正意义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快捷方式。

五、注重学生评价的多样化

地理学习的评价应注重多途径收集信息,准确反映学生地理学习的结果及过程,激励学生有效地学习,帮助教师改进教学。

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评价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要符合诊断学生的学习质量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目的。丰富准确的评价信息是评价的基础。

六、注重课后教学反思

篇6:浅谈如何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

摘要: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初中地理教学应当突破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构建以“学为中心”的高效课堂教学方式。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中有计划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要效率较高地达到教学目标、效果较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的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地理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提出了几点认识。

关键词:地理教学;高效课堂;自主学习;有效引导 随着全国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地理课程学生学习生涯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如初中地理会考、高考中的文科综合考试,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说明地理学科的重要性,从而引起学生的重视,并确保学生在学习时的时间投入。同时,还需要教师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学情,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地理思维能力。因此,针对初中地理教师而言,就必须在教学课堂利用有效时间来构建高效课堂,实现教师的高效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涉及的知识跨度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怎样构建高效课堂才能确保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确保学生能够有效自主学习;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本人通过对新课改的学习和对实际课堂教学的经验总结,认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引导环节

要求教师在课前认真研读教材、教参和相关参考资料,确保上课内容的充实、完整。在具体的备课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一个课堂的引导环节将抽象的、逻辑性强的教学知识融入课堂的导入中,做到从上课的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需要教师做到:(1)吃透教材,将教材、教参和参考资料融为一体,结合学生学情有效地制定教学目标;(2)结合教学内容的性质将教学目标实行分层次设置,如一级识记、二级理解、三级应用、四级拓展;(3)结合分层次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课堂引导环节,要求教师要顾及学习程度、等级不同的学生。

例如,在《中国地理》中要讲的中国的人口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在调查自己家族(3~4代)、社区人口的增长变化状况,初步了解其变化的特点,并尝试分析引起变化的具体原因。这样可以分层次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做有效的补充和点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如,在《世界地理》中,地形的形成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课堂短片展示,通过壮观的火山喷发、剧烈的地震以及模拟板块的运动过程等景象来吸引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二、精心设计导入,增强吸引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全神贯注的积极思维;有了兴趣。就有了探索奥秘的勇气和毅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会充满热情,因此,应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兴趣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该有的放矢,抛砖引玉,讲好每一节课,增强课堂魅力。讲好每一节课要特别注意新课的导入。可采用歌词、谜语、动漫图画、创设情境、寓言故事等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导入新课,通过观察抓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努力寻求方法激发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在高效的课堂气氛中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并且合理记住重难点。这对于教师来说,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使整个课堂实现了双赢。教师还可以应用简洁、风趣、恰当、幽默生动的导语,快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其达到良好的学习状态,形成教学高潮。比如,我在讲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中的第二节《中国的省级行政区》时,先让学生观察一些省区的轮廓,然后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进入课堂情境中。形象记忆一些容易记住的省份,如黑龙江省像只天鹅、内蒙古自治区像只展翅飞翔的老鹰、山西省像平行四边形、陕西省像一把钥匙或者跪着的兵马俑、山东省像攥起右手伸开拇指的拳头、青海省像只兔子、海南省像个菠萝、湖南省和江西省像兄妹的头像、辽宁省像个大问号等等。在本课小结时采用七字歌让学生记住省份。如: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青陕甘,云贵西四北上天,内蒙台海福吉安,还有港澳好河山。(“五江”指江苏、新疆、江西、黑龙江、浙江;“二宁”指宁夏和辽宁。)对于这些轮廓“四不像”的省区,记忆时不能“心急”,经常看看就可以记住。还可以找一张彩色的中国地图,贴在家里或者宿舍床的墙上,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网络化发展。所以教师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以现代化的手段来展现地理课程中难以理解的知识,直观地展现抽象的地理课程。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不仅能够表现静态下的地理图片,还能够演示出复杂的地理动态画面,并且结合声音,生动地再现地理中事物的场景,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比如,在讲到地震时,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找到有关地震的画面以及地震后的景象,这样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不仅如此,还能够给学生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吸引学生的眼球。

四、开放式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有机结合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开放式课堂确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但不利于基础知识的传授,也不利于基本技能的训练。怎样将传统的讲授法教学与新课程的开放式课堂有机结合呢?我在“地势西高东低”的教学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我先用讲授法给学生介绍了中国地势的特点: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并布置学生巩固好识记的重点;最后布置学生思考讨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地势特征,是有利的还是不利的,为什么?学生在这节课前面一阶段一直处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过程中,前面的快速识记、快速思考知识密度较大,已经有点疲惫,大脑正要进入抑制状态。这时突然接受了不同的刺激,再次找到了兴奋点,于是,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有说有利的,也有说不利的,师生一起进行了辨析,最后得出比较一致的结论。主要为有利方面:1.有利于海洋水汽深入内地,形成降水;2.使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经济联系;3.在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在前面铺垫的基础上,通过讨论,让学生自主得出结论,水到渠成,完美收工。

五、分散学生识记或理解的难点

初中地理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和识记量大的知识高度集中,因此,很多学生感到地理这门课程非常难学,甚至出现不喜欢这门课的现象。所以,一个优秀的初中地理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分散教学中的难点,在某些地方降低教学难度,再在别的合适的地方弥补上来。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成功的尝试:“中国的主要地形区分布”涉及到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的名称、位置、特征等方面,如果按照常规逻辑,将这么多内容集中讲述,一节课都讲不完,而且味同嚼蜡,学生不感兴趣。吸取了以往的教训,我在“地势西高东低”这部分内容教学的时候,就提前插入了“地形复杂多样”中的部分内容,将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分别对应到不同的地势阶梯上,在“地势西高东低”这个以理解为主的内容中,加入一部分识记的内容。学生很乐于接受,教学效果很好。

上一篇:关于公共厕所建设项目申报书下一篇:全县教育工作暨教师节庆祝大会隆重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