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课堂的构建范文

2022-06-16

第一篇:生态课堂的构建范文

初中地理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

摘要:本文在阐述生态课堂内涵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教师访谈和课堂观察等方法对初中地理生态课堂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科学构建初中地理生态课堂的策略,以期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地理; 生态课堂;教学策略

一、生态课堂内涵界定

美国教育学家威拉德?沃勒最早从生态视角研究课堂教育,并于1932年在《教育社会学》一书中提出“课堂生态学”的概念,在教育界产生了非凡影响[1]。我国对于生态课堂的研究起步较晚,1975年,台湾学者方炳林在其著作《生态环境与教育》中,阐述了教育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认为生态课堂应以生态环境这一因素为主体[2]。1990年,中国学者吴鼎福、诸文蔚在《教育生态学》一书中分析了教育,但鲜见关于生态课堂概念的科学界定。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论著可以看出,生态课堂应具有开放性、和谐性、灵活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特点[3];秉承整体关联、自然和谐、动态平衡的原则,以师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运用生态学、教育学等理论对教育的各种现象、成因进行研究,在交流合作中传授、学习和探讨知识。综上所述,本文对于生态课堂内涵的理解是:生态课堂是一种新兴教育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重视每一位学生意识、需要和发展,兼顾学生个性,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实现师生双方教与学可持续发展的课堂。

二、初中地理生态课堂现状调查

1.调查目的与对象

为了掌握初中地理生态课堂的现状特征,以日照市某中学为调查对象,进行了本次调查。首先,对初一年级学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2份,有效率达94%;其次,与6位初中地理教师进行个别访谈。

2.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本次调查围绕生态课堂的内涵,分别从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师生关系、教师素养四方面设计相关问题,其中,学生问卷共12个问题,教师访谈共8个问题。对调查结果按选项进行汇总,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表1,从教学方法相关问题(问卷第1~3题和访谈第

1、2题)来看,多数地理教师课堂上会选用多媒体教学,较少利用地理辅助教具,教师在课堂上普遍存在讲授时间过长,组织探究活动较少的现象;从教学环境相关问题(问卷第4~6题和访谈第

3、4题)来看,学生地理学习热情一般,多数学生认为挂图、地球仪、地理模型等地理直观教具应用较少,到地理标本室或野外进行地理实践学习的机会更少,多数地理教师认为学生座位的排列方式对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效果有较大影响;从师生关系相关问题(问卷第7~9题和访谈第

5、6题)来看,地理课堂教师都会关注学生感受和言行,对待学生和善,且多数学生也喜欢与地理教师课上互动,认为教师能比较公平地对待学生,但也有极少数学生不喜欢与地理教师沟通交流。从教学素养相关问题(问卷第10~12题和访谈第

7、8题)来看,地理教师能不同程度进行教学反思,多数地理教师不满意自己目前的科研状况,大部分学生认为地理教师经常拓展课外资源,比较满意教师的教学态度,但有近一半学生不能及时掌握新学地理知识。

3.初中地理生态课堂存在问题

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主要表现在辅助地理教具(地球仪、挂图、模型等)较少、教学仪器欠缺,传统授课方式依然占很大比例,合作探究教学更显得负担累累等方面;在有条件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将课本简单搬上屏幕、读屏幕内容等现象屡见不鲜,忽略了多媒体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地图展示、动画模拟等优势,使本应生动有趣的地理课堂变得枯燥乏味,从而扼杀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课堂环境有待完善。在多次地理课堂观察中发现,教室内地图、地理手抄报等地理课堂文化较少,并且学生座位普遍是传统的“秧田式”排列,虽易于教师教授知识,却不利于学生探究交流、小组讨论。地理教师也表示,学生学习氛围一般,没有动力,说明课堂环境还要提高和完善。

人际关系不太和谐。虽然多数地理教师表示能友善对待学生,但多次地理课堂观察发现,当学生出现上课迟到、打盹、小动作等问题时,教师常用罚站、抄书、打扫卫生等方式处罚学生,而不是通过沟通谈话的方式化解问题。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种强制约束只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使教师难以真正走入学生内心。由于缺乏有效沟通,使教学反馈得不到保证,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增加了师生矛盾。

教师素养亟待提升。调查发现,虽然多数学生对地理教师的教学态度比较满意,但还有近一半学生认为不能及时掌握新学地理知识,说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把握还不到位,课堂讲授或节奏太快、或不够深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访谈了解到初中地理教师普遍都有专业提升的愿望,但因教学任务繁重、班级事务繁琐,几乎没有精力再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从而直接阻碍了地理生态课堂构建的脚步。

三、初中地理生态课堂构建策略

1.生态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地理教师要灵活多样地创造情境和机会,引发学生求知欲,唤醒学生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在地理课堂的导入环节,可用引导、启发的方式增加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可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举一反三等方式加深学生印象,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在合理利用地图、地球仪等地理教具时,充分发挥现代化多媒体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优势,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生态的课堂环境

从硬环境来看,除必备设施外,还应使地理教室环境个性化,如墙壁挂学生的地理绘画作品、教室摆放学生发明创造的地理教具模型;由于初中学生好动,地理课堂需要合作探究,因此学生座位可以从传统的“秧田型”变为“马蹄型”、“小组型”等排列方式,并定期调整座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地理课堂。从软环境来看,应积极营造趣味性、参与性的地理课堂,创造良好的地理学习氛围,让教师愉悦教授、学生欣然学习,使师生双方相互合作、教学相长。

3.生态的人际氛围

教师应具有“伯乐”眼光,善于发挥“引导”作用,能够发现学生特点,注重因材施教。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这一阶段好动的特点,积极组织画图、拼图等地理课堂活动,有条件时也可组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地理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更便于教师了解、引导学生。寓教于乐,在有趣的活动中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期,对理解和尊重的需求比较强烈,教师应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多考虑学生的感受,多倾听学生的声音,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避免因缺乏有效沟通而导致师生关系僵化。

4.生态的专业素养

首先,地理教师应从生态课堂内涵出发,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真正落实新课标理念。其次,地理教师应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对地理案例和活动进行精选、补充,并做出必要修正,合理把握教学进度,体现教育生态智慧。最后,地理教师还应具备改良知识框架、添补养料的专业能力和拓宽教学视野、建立远大蓝图的目光,不断吸取有益能量充实自己,既做到术业有专攻、又能对其它领域涉猎了解,使教师焕发职业生命活力的同时,也使地理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 薛燕.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的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监控[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2):184-185.

[2] 王文化,李芳蕾.生态化多模态英语课堂的构建[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3(4):109-112.

[3] 杜亚丽.中小学生态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第二篇:构建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推荐)

生态课如何上

老营中学 蒋德军 2013年3月

生态课如何上

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是以教师引导为前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以终生受益为目的,将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基本上由学生自学的“学堂”。教师在引导自学时,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本,以练习应用为本”的策略,使学生在阅读理解课文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科学引导,进行有目的、有顺序地读练。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自育自学自助而助人,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引导学生思想上自育、人格上自塑、学习上自研、生活上自理、行为上自控、心理上自调、方法上自炼、评价上自鉴,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

一、问题引领,生态课堂新模式

文本研究如水,教学变革如舟。如果仅仅把课程改革停留在教的方式的转变上,那么这种改革就可能在浅水区搁置。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运用问题引领,通过对文本的深刻解读,以高质量的问题呈现与习题呈现为操作平台,成功地实现培养素质与应试的双赢。既要提高教学质量,又要减轻课业负担;既要提高学生素质,又要提高应试能力;既要实现学生发展,又要实现教师发展;既要减轻学生负担,又要减轻教师负担。

1.问题引领。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导学案,把日常教学中问题的呈现由“口头形式”转化为“文本形式”。口头提问有其直观亲切的优点,同时也具有相对随意难以留存的不足,学生难以准确把握。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结合教材沙里淘金提炼整理,把有价值的核心的问题由“气态的语言”凝结成“固态的文字”,使得课堂简洁凝练,避免了教师口干舌燥、学生疲于应付的教学状态。例如《少年闰土》第一课时,我出示了这样的引领导学问题:

①默读课文,想想“我”和闰土是怎样认识的?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②划出作者介绍闰土外貌特点的句子。找出关键词体会闰土的特点。

③闰土和“我“在一起,给“我”讲了哪些事?

④课文中哪几件事重点描写了闰土的动作?

⑤在这几件事里,哪件事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认为,一节课的好坏,不是学生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复制和学会上,更重要的是看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碰撞,对问题的质疑,文本的批判,动态的生成。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模式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也代表着需要“达到”的目的地。导学案应体现以“生”为本,以“学”为出发点。一份好的导学案既能承载学生的学习目标,又能强化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是一个学科知识的循环系统。它能保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并逐步升华为一种学习能力。如果用一个比喻来概括,导学案就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好的导学案能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导学案与传统的教案和讲学稿不同。导学案的制定是基于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力求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主人地位上来。学案是师生共同参与、良好互动的载体。而传统的教案和讲学稿是从教师的“教”出发,重在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强调的只是传授的结果而非学生“学”的过程。低效课堂常常处于这样的循环:教师课前准备不足──上课语序紊乱行为紊乱丢三落四──对于教学效果不放心──留大量作业──花大量时间批改作业──新课准备不足……。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以文本研究为切入点,在问题设置与习题编排上求突破,直击教师备课之痛处,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得体适量的“半成品”(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个性进行使用上的再创造),把日常训练中拼数量、拼时间、拼体能的“红海战术”转化为超越竞争、自主自由自在的“蓝海战术”。把日常课堂上教师的“临场发挥”转化为课前的“运筹帷幄”。

2.课堂结构。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解决面临的问题中,主动获取和运用知识、技能。激发其学习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教学法以学生在教师的导学下自主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为宗旨。它不惟形而惟实,不惟新而惟效,求常态而不求包装,把课堂的聚焦由“老师教得怎么样”转向“学生学得怎么样”,明确了衡量有效课堂的三条标准:即以学生“愿学不愿学”、“会学不会学”、学会没学会”为标准。一般操作步骤为:

自主探究的问题→合作探究的问题→质疑再探的问题→拓展创新的问题

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把日常过于复杂的学案,转化为简约而不简单的问题引领,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可操作的“学习目标”。目前的教案复杂而空洞。在表达方式上,出现诸多学生不关心的文字,淹没了核心知识,缺乏激活思维的问题;以教学环节划分、以难度划分的排列,过于追求课堂形式。

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具体到每一个引导问题的出现,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景,设置具体问题,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探。主要涉及三个步骤:

一是创设问题情景。教师在课前和课始把自己的情绪理性地调整到最佳状态,通过口头(肢体)语言、音像资料、实验操作等方法,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尽快形成问题氛围,使学生“生疑”,同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是设置具体自探问题。根据学科特点,自探问题可以由教师围绕学习目标直接出示;也可以先由学生发散性提出,然后师生归纳梳理,如果问题还没有达到目标的要求,教师再补充提出,最后将自探问题确定下来。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教师都必须明白:自探问题的“主干”就是本节学生应掌握的学习目标,是引导学生自学课本的提纲,问题点设置的是否准确、简明和恰当是一节课成败的根本。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基础和是否进行过课前预习,适当增加和减缓问题的坡度,让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实践中发现,教师直接提出自探问题,能直奔“主题”,节约课堂时间,但学生思维必须在教师设置的框架下运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如果让学生提出问题,大部分支离破碎,教师需要引导归纳,问题提不到“点子”上还要补充,占据了课堂时间,把握不好可能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我们认为,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说明学生有问题意识,这是“创新”萌芽的开始,因此,我们主张自探问题的设置,如果课型允许,应该先让学生提出,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也是一个观念转变的问题──—就是一切把学生让在“前台”。

三是学生“自探”。这里的“自探”是学生完全独立意义上的自探,自探前,教师一般要适当进行方法的提示、信心的鼓励和时间的要求。自探中,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热切关注和期望(通过巡视的方式关注学困生,通过赞许的目光关注提前完成任务的优等生),无论关注的形式怎样变,有一个底线不能变,那就是不能打断或干扰学生独立学习的思路。

二、兴趣引领,未成曲调先有情

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比方法更重要的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凭老师的压力而强迫学生多读多写,往往事与愿违,南辕北辙。基础作文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是积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他们自觉地投入到语文实践的活动中。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的兴趣引领,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

在上课伊始,教师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如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实际,讲述与课题有关的自然、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通过一个小故事、出示一张图片、演示一个小实验,组织一个小游戏等方法生动地再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现象。组织引导学生有目的从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强烈探究欲望求问题的答案。尤其在习作教学中,有趣的兴趣引领是习作的催化剂。创设一定的情境,犹如给学生再现了生活,活化了人物形象,学生就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境可想(想象)。比如在作文之前,我经常有意设计并组织一些小游戏、小表演、小动画、小音乐欣赏等活动,并相机启发学生注意观察、联想和想象。这样,就很容易地调动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乐说。然后再对选材、开头、结尾等方面加以指导,学生很容易就能做到有话会说,有话趣说。

愚以为,在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用趣”要“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见“好”即收,功成“趣”退,决不可滥用,“滥”则“贫”矣。一味地求趣“搞笑”不仅会冲淡教学的主旨,甚至还会产生极坏的负面影响。“趣”是为“旨”服务的,只能以“趣”助“旨”,不能以“趣”害“旨”。“万绿丛中一点红”,只要有一点或几点用得好,就足以“激活”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目标引领,把握要点方向明

“做正确的事,而不是正确地做事”。如果一件事的方向是错误的,做得再用心,再努力,也是没有意义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要有清晰的、合理的、易于评价反馈学习效果的目标。目标引领内容的实践,不是一种仅仅在认识结论支配下的机械操作,而是所有的人以全部信念、情感、认识、智慧和力量投入的具有丰富创造性的行动,认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把实践领域的问题仅仅作为一个认识问题去解决,实践的过程,总是在发生着、展开着。这样一种理解,使引领的目标丰富、生动、鲜活地在我们面前显现。

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要求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要经常性地反思,形成对教育教学宏观追求的理解;教师还要认真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最好是研读整个学段的教材,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结构。

1.带着目标走进课堂。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的教学目标要求落实两点:一是落实到学生其体的课堂学习行动上,比如“说出”、“阐述”、“写出”、“做出”等等。二是落实到具体的知识点或技能上,比如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要会做的某个类型的习题等。这样一来,教学目标就转换成了学生围绕知识或技能的具体行动目标,这样的引领目标能有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人人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仅教师易于把握,学生自己也一目了然。我的目标引领内容的教育理念正在经历从认识到实践的变换。

2.带着目标观察课堂。对照教学目标观察课堂,应该关注知识教学的落实,关注学生的操作和合作能力,留意学生的学习兴趣,观察是否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在个性化的阅读感悟中,学生在解决学习过程生活中的问题是否具有合作的精神,是否通过自主学习、探究等方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带着目标自主实践。三维目标的灵魂在于它对生命发展的关注。愚以为,一个精彩的案例不亚于一项教学理论的研究。生态课堂的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最终要通过一次次的反思和教学实践来落实。许多教师错误地认为案例只有那些具有高深理论知识的学者才做,现在及经常精读那些来自名师课堂的典型的又能引起内心共鸣的经典语文案例,能够有效地帮助自己找到语文教学研究的切入口和研究方式。尽管一些教师已经形成自我反思的能力与习惯,但仍存在反思的随意性与盲目性,而且缺少自我指导和发展性的反思。因此,如果能够有针对性的就语文课堂中三维目标的达成进行深度的专题思考,其课堂教学效率将大大提高。从多年来观课议课的考察中,我发现存在着不少问题:

其一,一些教师草率盲目,兴之所至,不假思索,或照教参一抄了之,或仅凭感觉随意而定,缺乏合理性、系统性与渐进性。

其二,大而空,笼统模糊,对学生学习缺乏明确的指导,许多教学目标里充满了“学习”“认识”“理解”“体会”“培养”等要求,这些要求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达到或不能达到,其中每一个要求要经过哪几个阶段或层次,都很难操作、观察和测定。

其三,教师对目标停留在认知层面,不能将学生智慧、情感、意志上的发展和成长放在重要地位,传统教学目标大都是一个个肤浅的、答案明显的、没有思考价值的知识性问题,这是造成封闭、机械、僵化的教学的主要原因。

愚以为,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用三维教学目标引领语文课堂教学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切入口。教学的成功与否,落脚点不在于教师做得怎么样,而是学生最终学得怎么样。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什么,并不等于学生就一定“收到”了什么。如果我们的立场错了,那么教师展示的深度和高雅,儿童会觉得玄奥莫测而难以接受,这样教的内容越多,学生因厌倦而导致教学效果越差。教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我没有树立真正的目标意识,其目标往往体现在“教”上,而不是落在“学”上。现在的一些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问题非常多,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了解”、“理解”、“掌握”等描述学生个体内部心理变化的词汇用得最为普遍。但是这些目标的实现程度却是无法准确评价的,学习效果难以衡量。

其实,三维目标就在自己的课堂,就在自己的身边。我们应该把日常过于复杂的教案,转化为简约而不简单的“问题引领”,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可操作的“学习目标”。在目标引领的有效课堂中,追求复杂问题简单化,期待简约而不简单。以目标引领为主要板块的体例设计,凸显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凸显核心知识;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知识,便于激发学生思维;简洁而有规律地呈现问题,为课堂勾勒一个简单明了的路线图,这种目标引领设计极大地顺应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便于教师简洁明快地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可操作的学习目标。

四、方法引领,比较对比智慧生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甚至比掌握语文知识更为重要。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自学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引领式的生态课堂的探究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去获取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作用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引导探究学习的问题应与教学目标、重点紧密相连;问题明确、有层次、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有效思考。我们在学习中要注意把课本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把知识与热点联系起来,把教材知识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引导学生注重联系实际,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引领式语文生态课堂教学取胜的基础。

1.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注重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通过引导自学,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自学中学生学会了看问题──提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思维活跃起来,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看待一个问题;能够结合实际解决一些简单问题。自学能力逐渐建立起来,就能为终身学习奠定发展的基础。

(1)发现问题。让学生在通读新课内容的基础上,动手画画圈圈知识要点、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整体上了解新的语文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为理解和掌握知识作准备。对自学中遇到的疑难之外,要做好标注,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才会达到事来功倍的效果。

(2)看懂例题。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是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对于新知识应该建立在他们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例题就是提供了自学的平台。它汇集了知识要点,可以解决许多语文问题。所以,要认真、仔细读懂例题,从中体现出知识的难点和重点之处,到了课堂上,我们就可以专心致志地解决学生在自学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把知识学得更深更广。

(3)尝试练习。教材往往会以例题创设一种解题情境,而剩余的几种情境则为学生提供了尝试练习的机会。通过尝试练习以检验学生自学效果,这是语文自学不可缺少的过程。语文教学有别于其它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语文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自学的效果。既能让学生反思自学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集中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2.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比较。

从教和学的方法上看。对老师来说,过去主要的精力放在上课和批改作业上面,最困惑的是我讲得这么明白,学生为什么就学不会呢?“引领式教学”可使老师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备课上面,思考最多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引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过去主要的任务是上课要认真听讲,最讨厌课下写不完的作业。“引领式教学”,上课首先要自己看书学习,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小组合作自己解决大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只有少量的时间听老师讲解。课下,大多数学生再也没有写不完的作业。以前,老师要等到学生学不会时,问题出现了才花费大量的精力补差,弥补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引领式教学”,老师在备课时就要进行问题预设,所有的问题尽量解决在课堂上,力争课后不遗留问题。

从评价上来看。首先,以前老师们评课时,最喜欢讨论哪个老师讲得最精彩,大家听得聚精会神;“引领式教学”,老师们评课时,说得最多的是谁的课堂学生思维最活跃,哪个学生的发言最精彩,哪个老师的引领最巧妙。其二,哪个老师在放学后留学生改错最多,谁就最敬业,准就是好老师。“引领式教学”,谁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把作业写完,让学生放学后一身轻松地回家,谁才是最有能耐的教师。其三,以前学情分析活动就是一场差生批斗会,大家说的最多的是自己教的学生是如何差,抄作业的人如何多。“引领式教学”,大家研讨的主要是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设计引领的方法和技巧。

从教学理念上看。以前我们只关心教学成绩,但成绩却总是不理想;“引领式教学”,我们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但我们的教学质量却越来越令人满意。以前几乎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认为学生学不会是因为学生太笨。“引领式教学”,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认为学生没学会是因为老师的引领不到位。

五、习惯引领,奠基终身重养成

“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自己对语文的理解过程。”学生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去构建对语文的理解。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除了对学生知识和方法上的引领,还要做到习惯引领。学习绝不是纯粹的智力活动,学生的习惯、情绪等非智力因素也参与其中,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的最终效果。同时,积极的学习行为也在很大程度上修炼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锻炼学生的专注力、意志力,做事持之以恒、不骄不躁等。所以,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还有“习惯引领”。

1.兴趣引领。众所周知,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自学兴趣是自学效果的关键,在自学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思和竞争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觉地养成自学的习惯。兴趣的培养就是要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从资料中找答案,给他们空间去说、去交流、去争论,充分体现个性的发挥。因此,他们就体会到了自学的快乐,同样也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

2.快乐引领。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自学,充分发挥了学生学的自觉性,他们就能感受学习的快乐、探索的快乐、增长能力的快乐。

“未来的文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生学会学习将终身受益。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要让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要让学生会学语文,首先应从引导自学开始。自学就像赛场上赛跑运动员的“抢跑”,开始“抢跑”领先,距冠军的把握就近。学生一旦掌握了自学方法,一开始就“抢跑”领先,有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使学习变为主动,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

六、状态引领,情趣激扬动态生

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除了对学生知识和方法上的引领,还要做到状态引领。学习绝不是纯粹的智力活动,学生的习惯、情绪等非智力因素也参与其中,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的最终效果。同时,积极的学习行为也在很大程度上修炼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锻炼学生的专注力、意志力,做事持之以恒、不骄不躁等。所以,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还有状态引领。

1.精神引领。“学生的教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通过引导自学,让学生学会探索和创新。课堂教学能否达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能否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索创新”精神,自学也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的自学绝不像看小说那样浏览一遍,而是引导学生有明确目标自学的,积极开动脑筋,善于从课本中发现问题。自学时要边读、边想、边做记号,边做笔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行着自主探究,有时会有新的发现。

2.信心引领。通过引导自学,让学生树立自信。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要时时引导学生我能行,我会学,我会想。实际上,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时,敢于答问的学生往往比不敢回答的学生来得自信,假如学生在自学之后,那么他对内容的熟悉程度要比没有自学的来得强,回答问题正确的概率一般也要比其他同学高,课堂上的表现也会显得得心应手。这就说明了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确实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如果说“知识引领与方法引领”有更多的“理性与科学”成分,那么,在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的现场,教师对学生的“状态引领”则有了更多的“经验和艺术”成分。“状态引领”更多的是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的成分在发挥作用,引领水平的提升主要依靠教师对课堂教学细节的不断反思、优化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平时一定要关注课堂教学细节,不放过学生的任何一个不良学习习惯,纠正之,强化之。并且潜心研究自己的课堂评价和引领艺术,引领学生的学习情绪,课堂活而不乱,让学生一门心思用到思考问题上,愉悦地、专注地、有效地学习。让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服务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示范或向导。

目前,一些教师的“引领”主要是学习方法上的引领和问题解决思路的引领,“状态引领”的内涵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提升空间还非常大。这也是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过程。

综上所述,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让课堂“活”起来,“让课堂充满灵气”,“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映射出“生命的意义”,从而让学生尽情地享受生活、享受学习、享受生命的成长,获得其未来生活所必需的知识素养。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从教学观念到方法、策略进行改革创新,实现课堂教学“美丽的转身”。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变成每位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如果教学做到适合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就基本实现了教育公平。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实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教法创新。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强调用好课文这个“例”,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一定要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先要让学生“自己去跟作品打交道”,避免“把学生的思想赶到死路上去”(叶圣陶语);进而生与生、师与生在重点、难点、疑点上进行思维碰撞,互动交流,利用课文这个“例”,得意、得言、得法(不同年段、不同课文有不同的训练重点),努力实现“例”的增值。指导的方法、策略,要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因文而异,百花齐放。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的过程、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师得心应手的,就是更好的。

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从“传授型教学”向“互动型教学”转型,要建立起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技术,需要高度重视四个方面的努力。第一,重构知识概念,为教学转型奠定知识观基础。从性质上划分,知识包括事实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其中,事实性知识以记忆为主要获取方式,方法性知识以“做中学”为主要获取方式,而价值性知识以“自我实现”的体验和感悟为主要获取方式。显然,当前的教学系统仍然过于重视事实性知识。第二,提高课程意识,为教学转型奠定课程观基础。在教学目标方面,不仅重视实现教学目标,更重视以合理的方式实现合理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效果上,不一味追求近期的外显结果,更注重长期的内在基础。第三,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为教学转型奠定学生观基础。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互动型教学”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因此幸福课堂教学模式设法让学生的问题、困惑、思考、见解、兴趣、经验、感受、智慧等要素真实地进入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对话的主体力量。第四,丰富“互动型教学”课堂模式,为教学转型提供技术支撑。当前尤其要改变对于学生的“三不一没有”待遇,即“不放心、不放手、不放权”和“没有自主学习”。幸福课堂教学模式绝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结合具体教学实际,将“预习—交流—反馈”的课堂模式操作化和现场化,从而将“互动型教学”从理念转化为实施形态。

一言蔽之,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改革,不仅是把被压抑、被控制的生命解放出来,而更重要的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和全面依靠学生,把大自然所赐的全部资源调动和发挥出来,从控制生命转向激扬生命。引领式的生态课堂的教学最终目的就是把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如何引领学生“学”,通过教师的引领,促进学生的自主高效学习。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跟“内容分析”式的教学说“再见”!

第三篇:构建生态音乐课堂

构建生态音乐课堂,创造和谐生命乐园

近年来,自然生态平衡、生态和谐已成为全球化共识的当代人类主题。这种自然的生态概念移植、借用到教育领域,就形成了“教育生态”的这一理念。本文所阐述的教育观点是作者在借鉴了“教育生态”这一理念之后,将其融合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通过环境创设、师生互动、审美原则、自然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使学生感知生命的美丽,从而形成自然和谐、宽松愉悦的人文氛围,建树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与审美观。

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推进,“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已成为当前学校办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建立“生态”课堂,为学生提供“绿色”服务,树立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也逐渐成为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营造生态育人氛围,构建和谐音乐课堂

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探讨课堂生态问题,课堂生态指的是课堂内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属于微观生态的范畴,存在于课堂中的生态因素包括人的因素、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呈多元互动的关系。因此构建生态音乐课堂首先要考虑以下三要素:

1、创设生动活泼的墙面文化

充分利用音乐教室墙面的育人功能,我们对音乐室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音乐名人廊”——中外著名音乐家;

目的:了解生平,走进名人。 “音乐说话墙”——与教师、同学对话;

目的:交流分享,说说困惑。 “音乐新星榜”——表彰每周音乐明星;

目的:表彰激励,榜样示范。 “音乐知识栏”——各年级音乐知识的说明;目的:自学巩固,情景提示。

生动活泼的墙面文化,为音乐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游戏时能给学生小提示,下课后能让他们涂鸦说心里话,真正成为学生在校第二个“家” 。

2、 视听流动多变的声像文化

如果墙面文化是道会说话的静态育人墙,那么声像文化的视听效果则冲击了学生的大脑神经,直接给学生送上了可口热门的“佳肴”。它补充了墙面文化带来的不足,更具实效性和多元性。每次的“视听资源”都深深吸引住上课孩子的眼球,他们边听、边看、边思,一下子就进入音乐菜单,成为音乐课的临时“俘虏”。声像文化的创建很大程度上补足了,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极大程度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3、 巧建宽松和谐的人际文化

建立宽松和谐的课堂人际交往关系、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包

1 括两点:首先是师生关系的和谐,课堂上,一切顺乎自然,老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老师与学生都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快乐之中。其次是生生关系的和谐。学习主要是学生个体的事,我们要在引导每个学生在主动学生和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向对方学习,向优秀学生学习。愉悦的人际关系,使课堂充满了笑声与欢乐。

二、实践音乐审美原则,感知生命美丽语言

海顿曾说过“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创建“生态”音乐课堂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孩子真正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并通过审美原则的实施,加强学生对生命的热爱,珍惜现在拥有的美好。

1、互动交流原则,焕发肢体语言的魅力

生命的美在于其本身所存在的价值,为焕发起学生对自己生命的热爱,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首先就要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魅力。在课堂中,我十分注重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通过各种方式的交流让学生学会与人交往、看到自身肢体语言的无限活力。每堂课的初始,我会采用不同的旋律让学生在教室内翩翩起舞,并有机的结合不同拍子的音乐情绪,教会孩子基础的舞步,从给孩子范授、到让孩子自己编创。久而久之,学生不仅喜欢独舞,而且还迷上了邀请舞伴合作跳舞,甚至是自己创造经典的合作舞步,因为他们在合作中看到自身肢体的魅力。每节课学生盼望着与他人互动交流,在交流中欣赏各自的优美舞姿。我曾尝试取消这个活动,不料学生立即提醒我忘了教学的这个环节,我一下感受到此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由此,我保留了这个常规环节,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学会彼此关心和欣赏,从而感受生命在音乐旋律中的和谐,而肢体语言也是表达自身热爱生命的一种情感体验。

2、创设意境原则,领悟生命存在的快乐

音乐学习是抽象的,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同时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而“创设意境”原则为学生提供了音乐的理解与服务支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尽可能创设不同的意境,可借用“媒体”“声像”“图片”以及“真声”,让学生在“音乐情景教学”中,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从而感知不同音乐作品中表现人物、动物的滑稽、可爱、伤感的各种背景,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学生只有在意境创造、亲历实践中才能感受生命存在的快乐,他们在歌唱中、在倾听中感受到自然、社会的生态和谐之美。

3、激发兴趣原则,创造生命价值的动力

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基础,因此,音乐课堂的生动性、有趣性是激发孩子学习音乐课

2 程的原动力。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我在音乐课的每个教学实施环节都设计了不同的激趣活动板块:例如练声活动中固定及自由选择声部的活动板块;歌曲新授中的学歌、编歌和演歌的实践板块;音乐欣赏中小品短剧的创造板块,以及拓展学习中的“音乐擂台”等活动板块,包括学生把从不同渠道学得的各种乐器的演奏,名人模仿秀表演、歌唱的表演(如歌唱组合)、自发创编的曲艺、游戏表演等等一一带到课堂中进行展示。而音乐课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展示才艺、学习互动的大平台,从而使其越发喜爱上音乐课。因为你激发起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内需动力,体味出生命价值的意义。

三、在音乐中感受自然美,打造活力生命乐园

《上海市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音乐学科应整合其他课程教学,从而促进各要素间的联系,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的综合发展,加强审美体验。结合这一要素,我梳理了音乐教学内容,发现很多题材都来源于自然,而自然表现出音乐的美正应验了歌德所说的一句话:“美其实是一种本原现象,它本身固然从来不出现,但它反映在创造精神的无数不同的表现中,那是可以目睹的,它和自然一样丰富多彩。”因此,“自然”和“音乐”其实是相容贯通的,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理解,我将两者有机整合,从而让学生通过学习歌曲,悟出美的精华,了解自然的奥秘,感恩自然的给予,从而在深情地表演中,创造出朝气蓬勃的生命乐园。

1、欣赏——感受自然的景象美

大自然的美景,令人陶醉,大自然的奥秘,令人向往。孩子们热爱自然,他们喜欢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每一自然景象都是他们感到好奇,他们常常会为一个新发现而激动不已,正是抓住他们这个特点,我在课堂中常常使用“问——听——答——看”四部分来让学生了解自然。

●案例:在《小雨沙沙》新课引导中,我首先提出两个问题: 什么季节雨下得多?“谁”最喜欢小雨,为什么?

带着问题,我让学生欣赏这首歌曲,(1)听辩伴奏音乐,感受旋律的情绪;(2)听辩歌词,感受歌词内容、情节,寻找问题的答案。几遍欣赏后,他们不仅能准确回答问题:沙沙声描绘清明季节(春天)小雨纷纷,优美的旋律表示种子最喜欢小雨,它的成长离不开阳光雨露。此时学生已能轻轻哼出旋律音调,我在肯定了他们的答案后,播放一段录像,使他们在回味答案的同时,再一次带着疑惑来欣赏这段录像。当他们边听,边哼,边看的同时,他们已在不知不觉中增添一份新的知识,同时也感受到了音乐语言把小雨和种子的形象惟妙惟肖的表现出来。

2、表演——模仿自然的动物美

3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低年级的儿童好模仿,他们善于模仿自己所见过的一切崇拜、好奇、具有新鲜感的事务,所以当我在游戏、新歌、律动教学中常常让学生用模仿来表现大自然的美。

●案例:学习《大母鸡,花公鸡》新歌时,学生已在第一教时中听过欣赏曲《母鸡和公鸡》,并在琵琶与高胡的交替演奏中感受到了母鸡和善、小鸡调皮的形象与叫声。因此在学习新歌时,他们已能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来演唱这首歌曲,并在二部和声中,男、女同学能用不同的叫声和音准模仿公鸡和母鸡的声音,整首歌唱的诙谐幽默,充满了童趣。

3、创造——表达自然的天象美。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音乐语汇,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如正确有感情的演唱,能使用乐器为不同旋律配乐,掌握部分舞蹈动作,既可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加以想象、创造,丰富不同的音乐作品,让艺术美在自然的音乐声中升华。

●案例:欣赏曲《风和雨》,我用故事的情节引出了旋律,并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受到这首钢琴曲的前段描写了“风”的形象,旋律起伏连贯,后段描写“雨”形象,短促、跳跃,教师加以旁白,更让学生感受到了这首乐曲的生动性,在欣赏完这首作品后,立即有一位学生提出让他来表演,于是我采纳他的意见,请他们分组讨论、表演,约十分钟后,各自有了结论,有的小组使用小品形式,有的小组使用故事形式,有的小组使用旁白加打击乐器形式,有的小组使用舞蹈形式还有的小组使用模拟声等等,孩子们各抒己见,踊跃表演。“小身体,大能量”没想到孩子们的创造能力超出了我的达成度。在理解的基础上,用乐器模仿了模仿了自然界中天象的声音,用故事道出了自然界的奥秘,用模拟声渲染了自然界的气氛,发挥的淋漓尽致,无比酣畅„„

普列汉诺夫曾说过“为什么一定社会的人正好有着这些而非其他的趣味,为什么他正好喜欢这些而非其它的对象,这就决定于周围的条件。”因此,创建生态音乐课堂,不仅能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学习心境,而且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生命的真谛——“美”无处不在。

只有和谐相融,生命才有不竭之源„„

第四篇:构建生态课堂研究方案

一、问题提出

叶圣陶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就像栽培植物那样,是让植物自然生长,而不是像工业生产,用模具去铸造成批的产品或机械零件。因此,只有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命体验的审美空间,理想与实践同步,传承与创新并存,科学探究与人文关怀结合,用生命感动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让置身其中的师生享受到教学所带来的乐趣,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占据了学生的很多时间,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状况与课堂质量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人在学生时代的生活状况和生活质量。因此,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更是人的学力(基础性学力,拓展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和人格综合发展的关键时期,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水平。同样,课堂教学也占据了教师很多的工作时间和精力。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还是压抑沉重的,是不断创新的,还是简单重复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教师的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所以,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不能把课堂教学过程只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活中抽象隔离出来,课堂教学应被看作老师和学生的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只局限于认知方面,要改变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重学科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价值轻学生个体生命多方面发展价值等诸多弊端,课堂教学应为全面达成教育目标服务。课堂改革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标准更是提出了学生探索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学校加强和重视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课堂改革推进实施的重要保证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的进步,当代教育思想发生深刻的转变,以学生为本的主题性教育,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家所重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已经得到教育工作者的认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已经成为现代课堂的一道风景线。但在教学中也存在较多问题,如小组活动的重要形式,课堂纪律有时处于无序状态,学生间缺发高效合作,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合作不够主动,有些合作甚至是一种赶“潮流”的合作,启示效果并不理想,对学生的学习与能力的提高极为不利。正是在对当前这种现状反思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 生态学教育观

生态教育是指按照生态学的观点思考教育问题的教育观,是在克服了以往的灌输式教育、园丁式教育等一系列缺陷和不足后发展出来的新型教育。生态教育认为,人的潜力不是现在的和早已经存在的东西,而是在一种不断相互作用中生发出来的。潜力既不处于先天领域,也不处于后天领域,而是处于先天与后天的交接处。开发人的潜力教育者具有极大的责任。

2、自然主义的儿童观

卢梭认为“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他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儿童看作儿童”。他批评当时的教育,“从来没有设身处地地揣摩过孩子的心理,我们不了解他们的思想,我们拿我们的思想当作他们的思想;而且,由于我们始终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教育他们,所以当我们把一系列的真理告诉他们的时候,也跟着在他们的头脑中滋入了许多荒唐和谬误的东西”。儿童由于自身的年龄特点、自身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而不同于成人。他们有自己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成人的看法、思想和情感代替他们的看法、思想和情感,无异于把儿童提升到大人的水平,这是愚蠢的事情。儿童的教育就要把儿童当作儿童,适应儿童的特点,遵循儿童的自然发展顺序,促进儿童身心自然、自由的发展。“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顺乎自然、敬畏生命、遵循生长的节律,也正是生态伦理的基本理论。

3、可持续发展的课程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的“为可持续未来而教学”的课程观主要有:

(1)课程目标着眼于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课程目标有三维目标:即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技能与能力、知识与理解。(2)课程设计采用审美视角。(3)课堂内容强调价值关联。(4)课程组织围绕核心问题展开。(5)课程实施遵循易行和可选的原则。(6)课程评价关注收获及生成。

三、课题界定

课堂是指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场所,狭义的课堂是以教师为圆心,以学生为半径的教学空间。从广义的角度看,它还包括校园内开展的法制教育、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等内容的第二课堂,以及与教学实践相关的走出校园、走进社区的社会大课堂,即第三课堂。 顾名思义生态就是指生命得以存在的一种状态,它包括学生习惯的养成、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自我性格的合理张扬、生命价值的体现,从而更加突出鲜活生命力的个体。

生态课堂是佐藤学所讲的“润泽的课堂”,是适合于学习型共同体发展的课堂。是教师、学生、家长达到平衡的课堂,它的特点是以和谐为中心,以共同发展为目标,促使学生发展成为有个性、有创造力的个体,而不是千人一面,如工业流水线上生产的产品一样。生态的课堂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关注人性,突出发展,是学生成长的乐园,它是认知领域到生命全域,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多维对话过程。

四、研究目标

(1)探索并构建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及对教学产生的价值。 (2)探索研究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策略和方法。

(3)通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促进广大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促进广大学生学习观念和学习行为的根本转变。

(4)通过研究培养一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实践的创造型教师队伍,以课题研究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5)通过研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五、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为:一是,有关“生态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二是,有关“生态课堂”教学操作策略的研究。

(一)构建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就要树立大课堂观念,以第一课堂为主, 以第

二、第三课堂为辅,把三个课堂紧密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研究生态课堂教学方法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除了传统的讲授法外,要更多的运用发现法、诱导法、讨论法、激励法、实验法等多种符合课改理念的方法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生态课堂教学提倡“课堂教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民主化”、“课堂教学个性化”。

(三)研究生态课堂学生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愿学、乐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四)研究生态课堂教学操作规范

(五)研究生态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制定和实施《杨柳小学生态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六)研究生态课堂学生学习评价方式。改变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学习评价模式,把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和考试评价结合起来,实行多元评价。制定和实施《杨柳小学学生学习评价标准》。

六、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访谈,问卷,座谈等形式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倾向,学习风格和教师的教学风格进行调查研究,为构建生态课堂 支撑与依据。

2、文献研究法:组织教师学习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书籍,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课题实施,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目标和研究策略,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经验,研究新课堂。

3、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教师结合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展开研究,解决日常实践中的教育教学问题,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合作研究活动,共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探索构建生态课堂的途径和方法

4、个案研究法:对部分学生进行跟踪式的个案分析研究,了解学生在生态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学习风格。

5、经验总结法:组织教师及时撰写教育教学叙事与教学案例分析,及时总结实践中的经验,编印案例集,论文集等。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6年3月——2016年12月)

1、选择课题,制定方案。

2、课题论证,落实课题组人员。

3、申报课题。

(二)、实施阶段:(2017年3月——2019年8月)

1、确立子课题,并制定计划。

2、做好学校现有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

3、加强管理,优化和完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创建“杨柳小学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包括“各学科子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模式”、“学生学习评价模式”等)。

4、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通过“调查研究”、“参观考察”、“学术讲座”、“教师论坛”、“学术研讨沙龙”、“学术研讨会议”、“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来加强研究和对课题组成员的培训工作。

5、强化总结提炼,通过“案例研究”、“行动研究”、“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总结”或论文撰写等多种形式来加强研究和总结提炼。

6、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大约用一年时间)可先在初中三个年级进行,然后逐步推广在高中阶段试行。

(三)总结阶段:(2019年8月——2020年5月)

1、做好相关教学调研总结工作,召开总结会,申请结题。

2、资料回收归档并整理成册,物化其他研究成果。

3、撰写实验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

4、迎接鉴定组检查评估。

八、预期成果

1、通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来实现广大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模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广大学生学习观念和学习行为模式的根本转变。

2、为全面启动中小学课改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操作策略、方法。

3、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一支学术型教师队伍。

4、通过本课题研究,来达到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大幅提高的目标。

5、物化研究成果。把研究的调查报告、考察报告、实验报告、研究论文、总结、案例及案例分析研究、学术讲座、教师论坛、学术交流等资料结集。

6、通过研究,形成成熟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并能在一定范围内推广。

第五篇:构建学习小组,打造生态高效课堂.

构建学习小组,打造生态高效课堂 警予学校周云莲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刚上完课,走出教室时,心情是轻松愉悦的;可踏上了这个台面,脚步却是凝重的,因为本人今天要说的确实谈不上什么经验,只是本人在课改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这几天我回顾并记录了三年来我班实施高效课堂课改中组建课堂学习小组及本人在课改中的足迹,收集、整理了相关资料,在此与各位分享,不到之处敬请赐教。

一、抓住契机,打造高效课堂的灵魂——学习小组。

1、把握时机,筹建小组

一直以来,我信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原则,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早在参与课改前,本人也一直在尝试构建小组管理、小组学习模式,但因为小组成员的搭配不太合理,评价机制的不够完善,使小组常处于架空状态,没有落到实处。正当我处于迷惘阶段,找不到突破口之时, 2011年4月,有幸去许市中学学习取经,他们的课堂学习小组让我眼前一亮,顿觉豁然开朗,有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一回到学校,我就将许市中学的经验与本班已有的小组模式相结合,开始了新的学习小组的组建。正如咱们学校杨华校长所说“我们班课改的步伐迈得较快,是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2、全面兼顾,划分学习小组。 (

1、均衡互补,搭配小组成员

成员的搭配是关系到小组组建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编组时,我遵循的是“同质结对,异质编组,组间平行”的基本原则,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学业成绩,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情况,平时表现等方面情况,我们班筹建了9个学

习小组(6人一组,孩子小,便于落实管理,在组建过程中,我兼顾了这个因素:A、男女比例分配适中。B、学生性格搭配互补。C、座位的安排要合理。

(2凝聚合力,选好正副组长。

在高效课堂中,组长既是小组活动的领导者,又是小组活动的组织者,因而小组长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非常重视正副组长的选拔及培养。

每个组设正副组长各一名,担任小组长必须具备下列条件:A、成绩相对优秀。B、性格相对外向。C、责任心、组织管理能力相对较强。D、自我要求相对较高。E、服务同学的意识相对较强。

“玉不琢不成器”,那么怎样培养小组长呢?我着力从小组活动指导,协调小组合作,调动小组成员积极性,搞好组内评价等方面开展指导培训,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第一,通过谈话,让他们明确组长的责任和作用。第二,半个月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了解小组成员的动态,分享他们在小组学习、小组管理方面做得好的地方,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及学习、生活上的困难。第三,给小组长加“自助餐”,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第四,适时地肯定、表扬、激

励小组长。第五,课堂中的现炒现卖:或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可以让小组长说说你打算怎样组织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或在展示汇报前让

本堂课合作学习做得最好的小组的小组长谈谈自己小组合作学习的 步骤、交流的形式以及汇报的方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长期的潜移默化,何愁小组长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得不到提高? (3倡导正能量,建设小组文化

我们班的小组文化建设包括这些内容:组名、口号、组训、组规、目标等。由小组长带领组员定组名、口号、组规、目标等。在制定组名时,我引领学生起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的响亮的名字,这样有利于凝聚人心,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三年级时,我们班的九个小组名分别是:飞速、蒲公英、拼搏、萤火虫、精英、海

鸥、智慧精灵、我能行、健乐。听听咱们班孩子们自己写的口号:“飞速飞速,永远超速,海阔天空,任凭我飞。蒲公英组:沐浴阳光,自由飞翔。健乐组: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当然,到了六年级,口号更有了深度。

(4多种评价策略,促进小组合作

任何制度,任何方案的实施,如果没有考核没有评价,就等于一纸空文。客观准确的评价就是对分组学习的画龙点睛,对于学习小组的成员日后更好地开展合作学习,起着良好的反馈促进作用。

咱们班共设了四种小组评价表: ①前黑板左侧的课堂评价表,其评价内容主要体现纪律、学习、展示、倾听、质疑、评价六大块。为了发挥其调动促进作用,我尽可能去做

到及时、公开、客观,体现激励性和团体性。一节课一小结,一日一总结。 ②后面半块黑板上的小组一日常规评比,它分早读、课堂、两操、作业、中餐、卫生、安全文明、特殊、专时专用、归家队十大块。依据班规暨小组评比细则进行评价。每天放学前,班长和中队长进行分数统计及一日工作总结。如此,各小组成员对自己当天表现情况清清楚楚,哪些做得好,要发扬,哪些不足,以后要弥补。

③小组评比表,一周一评比。依据一日常规评比,值日本、班干部登记本里记录的分数总值,按总分从高到低,评出两个优秀小组,两个红星组,两个黄旗组,咱们班的孩子除了将分数登记上去后,还童心独运,给红星组的标志是红红的可爱笑脸,给黄旗组的标志是黑黑的哭脸。

④个人评比表,两周一评。分数居前五位的为班级之星,分数在后五位的为黄牌警告。

(5赏罚分明,推动小组发展

奖励机制是认可,是肯定,它决定着小组建设的质量,没有诱人的奖励就没有发展的动力。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嘛!①每周一评的红星组员可获得黄旗组组员“拜师”的一个本子,一支笔,组长翻倍; ②红星组组员可享有本周去学校阅览室看书或优先借阅图书的权力(黄旗组则无权享受③半月一评的“班级之星”也可获得“黄牌警告”的拜师本和笔;④十五本本子可以换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5半期一评的优秀小组可参加郊游、烧烤、体验生活、等集体活动(记

得四年一期那一次,我带着两个优秀组“飞速”“精英”成员去岩湾烧烤,同行者还有几位家长。这两个组的同学星期一回到教室,将他们的趣闻、快乐津津乐道。加之我拍摄下来的精彩镜头在班内展示,引其他组的同学“垂涎三尺”,羡慕嫉妒到了极点。经我引导,这羡慕嫉妒便化成了一股动力,试与“飞速”“精英”比高低。三年来,类似这样奖励性的活动还有很多,如:游潇湘第一庄、包饺子、打板栗、摘桔子等。

为了增强小组的凝聚力,体会到小组合作的快乐,培养学生的能力,三年来,我还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了“跳蚤市场”,“绿色环保行动”“追寻名从的足迹---手抄报办报活动”“小组合作写调查报告”“我要上班会”“小组课本剧编排”“春天里最美的声音朗诵比赛”“难忘的岁月读书活动分享”“调查家乡的变化”等等。

二、以高效为目标,以务实是为手段,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三年来,每一堂语文课,我是这么做的:

1、“潜心会文本”(课前,我努力做到正确、多元化、超越性地解读文本,这是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阅读互动的三维结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我首先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教师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

2、 “精心巧设计” ,这是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关键。 设计课时,我遵循“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 实求发展。 ”这一原则,做到教简化教学环节,精选学习内容,巧妙 处理整合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根据文本,结合学生的特点精心设 计,实现了老师在简单中教,学生在快乐中学的教学境界。

3、 “灵活用方法” ,这是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保障 如何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我是这么做的: A、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课中,我常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 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 投入学习中。 B、 将小组学习落实到位。 小组学习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 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设计怎样的问题成了合作学习 的关键所在。我认为讨论的问题必须是高质量有探究价值的。我是这 样操作的:如:请同学在课堂上就某些问题进行一一讨论,首先要求 对子之间相互进行交流,直至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不能解 决的问题放在 8 人小组中进行第二轮讨论, 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到全班 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 维模式。 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通过老师讲解获得的印象更 为深刻!从而为高效课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C、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6 古人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 考的课堂。思考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是高效学习的助跑器。为了激 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 惯,我在处理课堂提问时遵循了以下四个原则: A、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 B、问题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 C、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 D、设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 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

4、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争创个性化的教风 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倡导“教学重在学, ‘教’要服从‘学’ , 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 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 能让学生推导出结论的要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这一新课改理念, 重视自学预习和反馈,努力做到“先学后交,当堂达标” ,打造自由 轻松的高效课堂,

坦然地退居二线,只负责纠偏、点评、总结、释难, 如此,便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弘扬了他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最显眼 的位置上,展示自己最精彩的地方,用咱们班孩子的话说,咱们周老 师是“该出手时就出手” (这评价来源于我上《武松》一文后) ;还有 孩子说:周老师坐山观虎斗,坐享渔翁之利(出自男孩 VS 女孩这一 辩论赛) ;在前两天我们写的作文“一个这样的老师”中,有几个学 生写到:我有一个懒老师,说她懒吧,确实是啊,要不,怎么一堂课 7 听不到她一句诸如:听懂了吗?会了吗?我再说一遍的话语,偶然只 是在我们说不出来时,才不多不少地说上那么

一、两句。。。 。。。可是, 不知怎么回事,咱们班的同学却越来越勤快了,学习越来越主动,思 维越来越活跃,表达越来越精彩了,个性越来越张扬......呵呵,懒 老师教出了勤学生,我的目的达到了!参与课改后的三年来,看着孩 子们一天天长大,看着他们在一堂堂课中精彩的表现(接受公开课、 示范课任务达 40 多堂) ,看着他们在一次次考试中的优异成绩(每次 测试名列榜首) ,看着他们在一项项比赛中夺魁,心中颇感欣慰。 最后建议大家多看看“星光大道”,我们的课堂教学从星光大道 中得到了很多启示:学学老毕,嘉宾点评的时机与分寸,节目进程的 衍生与掌握,现场观众互动与利用......只要我们愿意动脑,愿意投 入,教学是多么有意思的一件事啊! 好了,今天本人仅是抛砖,旨在引玉。愿咱们警予学校的生态高 校课堂春色满园,百花争艳,愿咱们县的课改工作百舸争流千帆竞, 乘风破浪正远航! 8

上一篇:五大员制度说明范文下一篇:散文爱晚亭赏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