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幸福的语文课堂

2024-06-29

构建幸福的语文课堂(精选十篇)

构建幸福的语文课堂 篇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得学习和生活的幸福体验, 并且以这种幸福体验来成就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生命发展。语文是最富有激情的语言学科, 教师必须怀着一份对生命的尊重和敬仰, 来开展自身的课堂教学;必须充分展示出语文学科的知识魅力、人文魅力和智慧魅力, 努力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必须引导学生享受语文, 快乐学习, 帮助学生构建不断趋于完美的幸福人生。

一、融入学生放下尊严, 真诚传递幸福火炬

传统的师道尊严在中国学生的心中早已根深蒂固,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努力地改变着这种局面,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因为各种不可抗拒的因素导致师生关系并没有实现理想中那样完美, 学生与教师之间仍然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师生之间的距离无时无刻不影响着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遏制学生心灵的幸福体验。因此, 构建幸福的语文课堂必须从和谐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加强师生交流开始, 这种交流不是仅仅在课堂上才进行的, 也不是仅仅为了教学的需要而进行的, 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 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 经常性地融入学生, 根据教学的内容选择生活性的话题与学生多聊天, 这种“聊”会在潜移默化间润泽学生的心灵, 改变学生对你的认识, 并呼唤学生以新的姿态投入学习, 让学生因你的语文课堂而幸福。

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充分挖掘幸福潜能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 学生很少开口去说, 有的只是教师的“一言到底”和学生的“洗耳恭听”, 有的只是教师的“替代分析”和学生的“盲目接受”, 有的只是教师的“单向解读”和学生的“深刻记忆”, 学生很少能够拥有畅所欲言的机会, 即使心里有了自己的感受和独特的想法也不愿意与人交流, 生命的活力也在沉默中日益消退, 自然也无从谈及学习的幸福和快乐。是谁让孩子们呈现出今日的状态?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深入反思这个问题。不让学生说是因为怕学生说错添乱, “教是为了不教”, 如果学生中无错无误, 那还需要教师去教吗?错误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也是一种难得的教育资源, 我们不应当因为惧怕或要避免学生犯错而剥夺学生表达的权利和说话的机会, 应鼓励学生大胆开口, 畅所欲言, 让幸福在童声中回荡。

三、帮助学生创设情境, 真切体验幸福暖流

为了实现学生的“乐之”, 语文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创设有利于学习的情境,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进课堂, 获得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 从而使学生都能逐步成为“乐知者”。情境创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内容, 合理地选择教学情境, 以便收到最大的教学效益, 同时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享受到学习语文的幸福, 让语文学习从此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和自发的行动, 这种教学情境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 也是新课程改革期待实现的目标。教学“在大海中永生”这篇课文, 上课开始我就播放全国人民痛悼送别伟人邓小平的视频, 奠定本课学习的情感基调;学习课文四个“也许”这一自然段时, 我又通过播放香港、澳门回归时的录像来帮助学生穿越时空, 进入文本, 真切体验邓小平的丰功伟绩和作为一名中国儿童的幸福, 并有效地渗透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四、开发学生多元智能, 不断提升幸福指数

幸福教育课堂文化的构建与探索 篇2

幸福教育课堂文化的构建与探索

关蓓

武汉市育才小学是一所有近60 年办学历史的名校,厚重的文化积淀和优秀的精神传承,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秉承“给学生最美好的童年,给人生最坚实的起步”的办学理念,遵循“文化立校、教师强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策略,积极实施改革。从“十五”的“和谐教育”,到“十一五”的“个性教育”及“十二五”的“幸福教育”,都是沿着改革的主线,依靠改革培养学生,依靠改革锻造教师,依靠改革提升课堂,从而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十二五”期间,学校将努力践行幸福教育,用心构建幸福课堂,让改革的风帆在探索的航程中飘扬。

一、幸福教育课堂文化的价值追求和基本框架

凡涉及教育的所有改革都是从课堂教学这个源头出发,在“给学生最美好的童年,给人生最坚实的起步”理念引领下,学校以“和谐教育”“个性教育”为奠基,不断追求“幸福教育”的理想课堂。

(一)幸福教育课堂文化的价值追求

1.基于学校文化的厚重积淀。几十年来,几代育才教职员工躬耕教育实践的沃土,积淀并形成了“无私奉献、卓绝拼搏、不断追求”的核心价值理念,即育才精神。目前,育才精神已然成为师生共同秉持的价值观,它影响着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意旨、思维和方式。

2.基于教师文化的现实发展。在办学理念指导下,学校结合当前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倡导教师做有思想、有亲和力、有个性的教师,培养“勤学乐思、自律大气”的育才教师群体。

3.基于学生文化的长远考量。学生是课堂文化的建设主体,也是课堂文化的最大受益者。对学生影响最大、最长远的不是某一门学科、某一种知识,而是校园生活,特别是课堂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思想品质、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所以,如何让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为终身学习和实现幸福人生奠基,是我们一直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二)幸福教育课堂文化的基本框架

学校幸福课堂以“生本”“生动”“生态”即“三生”为主线,本着“彰显三生,为了一生”的思维而架构。具体体现为:“生本”是基础,“生动”是过程,“生态”是发展,这种思维构架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成长奠基。

“生本”,力争做到“三好”,即培养好习惯,习得好方法,激活好思维;“生动”努力践行“三真”,即和谐交流讲真诚,质疑反思求真实,举一反三获真知;“生态”全面实现“三全”,即教学效率全面提升,教学活动全面优化,教师学生全面发展。

在幸福课堂的构建中,“生本”课堂以学定教,学会学习,减负增效,让学生主动发展;“生动”课堂激活思维、培养学力,让学生学会探究;“生态”课堂着眼自主发展,面向未来,让学生学会创造。学校力求通过幸福课堂的构建,让师生共享美好的校园幸福时光,努力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基。

二、幸福教育课堂文化的构建

幸福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幸福课堂文化的形成,是对幸福教育学校文化的有力推进。在“彰显三生,为了一生”课堂文化追求的指引下,我们力求在课堂文化的构建实施过程中将“三生”有机融合为“一生”,让学生灵动的生命在课堂上提升、完善、美化。

(一)让课堂彰显“生本”特色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具有独立的个性、人格,是学习创造的主体。“生本”即“以生为本”,学生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努力为学生发展搭建广阔的实践舞台,形成了富有个性的育才“生本”文化,即“三好”课堂文化。“三好”课堂文化强调学生是教育的最大、最重要的资源,学生的学习天性和潜能无限,学生是教育的本体,整个教学都为学生服务,最终指向则是引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做人。

“生本”文化的内涵包括下面三个方面。

1.强调培养学生好习惯。习惯决定命运,好习惯终身受益。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习惯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小学阶段则是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我校重视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预习的习惯,专心听讲的习惯,完成作业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作业中认真审题、仔细答题、认真作图、用心检查的`习惯,课外主动阅读和积累的习惯等。当然,好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因此在具体的培养和实施过程中,学校根据年段特点、学科特点,明确提出不同学科、不同阶段的习惯培养要素,让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在课堂上去培养,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2.强调学生习得好方法。课堂学习是学生手脑并用、身心共济的复杂活动,当然要讲究方法。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的确,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看来,指导学生习得好方法在课堂文化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怎样帮助学生习得好方法呢?我们的做法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通过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动眼看、动耳听、动口议、动手做、动笔写、动脑想的过程中习得方法,在横向联系、纵向连结的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当然,我们也意识到学习方法的运用,不仅受知识水平、学习经验、学习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学习个体的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的影响。因此,在全体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我们提倡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在多种方法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强调激活学生好思维。思维是智慧的核心,是课堂的文化内核。课堂上,我们倡导教育教学面向每一个有着差异的个体,努力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让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同时得到发展。我们的主张:①打破标答,倡导多角度思考和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②推理训练,全程经历获取新知的过程,培养思维的逻辑性;③口语陈述,议中辨伪,在表达思路和想法的同时培养思维的独创性;④反诘追问,质疑问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教学中,我们倡导将学生答问、作业或考试中的典型错误,让全班学生议论辨析,去伪存真,由于学生主动参与找错、认错、辨错、改错的全过程,所以学生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又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二)让课堂展现“生动”过程

“生动”的过程反映了教育本质的“真”。

1.让学生在课堂上心动,和谐交流讲“真诚”。彼此真诚,是师生教学活动展开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幸福课堂的构建中,我们要求教师教学步骤的安排和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贴近度。在学科教学的评价标准拟定中,我们将课堂教学的“温度”作为考量要素之一,既看重“外在的温度”,即课堂的活跃度、情绪的兴奋度,也看重“内在的温度”,即知识的达成度、心灵的契合度,使师生在课堂上实现无障碍的真诚交流。

2.让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质疑反思求“真实”。课堂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我校的幸福课堂实践中,我们尽量摒弃升学与分数等功利因素的影响,切实减少师动的时间,让学生有时间、有空间、有意愿参与,让学生能真正在课堂时光中“走一遭”,使课堂常态呈现真实化。比如:在语文阅读课的改革中,我们对老师的讲、读时间均作了严格规范,并且逐步压缩减少,让学生在课堂上愿意交流、倾听,让学生有时间读书、思考,让学生有空间想象、动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主动反思,努力实现师与生、生与文本、生与生活的沟通和对话,让学生在参与阅读学习的活动中感受和体验学习的快乐,在质疑反思中做到真实。

3.让学生在课堂上反馈,举一反三获“真知”。课堂教学的结果应该是有“变化”。这个“变化”重点应是体现在教学对象学生身上的。在我校幸福课堂的探索中,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当堂反馈,反馈的内容包含教学的目标达成、内容熟悉度、知识点把握、态度、情感变化认可等,在真实的课堂反馈中获真知。比如:在数学学科教学的探索中,我们将原来的一堂课结束前集中反馈一次的做法分解到数学课堂的各个环节之中去,尝试实施课堂环节中的分段反馈。其次,我们将原来只重知识点、硬指标的反馈向反馈学生情感、态度、感受等软指标延伸,通过多时段、多方向的反馈,及时调整深度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举一反三中获得真知。

(三)让课堂呈现“生态”发展

“生态”课堂,即以学生为课堂的核心,体现在教学中就是学生的生命自觉意识得以唤醒、生命潜能得以开发、精神生命得以成长或发展;相应地,教师则在促进学生生命成长或发展中获得成功,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

育才小学的课堂追求“生态”发展,更关注的是参与主体的内心世界、内在感知、内省思考。学校努力创设一种有意义的幸福体验场,以解放师生思想,开掘生命智慧,最大限度地发挥生命创造潜能,使教育满足生命的合理需要,凸显生命成长的幸福感。我们力争让教育的过程充满灵动的智慧,并成为一个师生追求幸福的过程,促进师生现实的生长和持续性的发展。

1“。 生态”发展实现教学效率“全基准提升”。我校关注课堂教学效率,强调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知识程度高,能力培养效果好,知识含量增幅多,三者之和达到“全基准提升”。为了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课堂上,要求教师以生为本,关注全体,目中有人,以学定教;同时还要根据课堂的生成动态进行适当、适时、有效的调控,抓住契机,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创新;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要求教师通过适合学生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创造性。

2“。 生态”发展推动教学活动“全过程优化”。教学实施过程是教学的基本活动。学校“生态”课堂的构建,倡导教师“少教”,学生“多得”,通过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努力追求教学的实效。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做到六个字,一是“让位”,由教师的满堂灌输让位给孩子积极主动的学习;二是“到位”,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恰到好处地帮助学生领会教材文本内涵;三是“归位”,把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素质养成融入教育教学,为孩子的生命成长注入浓厚的人文关怀。教学过程的优化,关注的是学生发展的实效,追求的是学生最大程度的发展,展现的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性的格局。

3“。 生态”发展促进教师学生“全方位发展”。课程是学校文化和办学理念实施的载体,文化的落脚点在于课程。要构建“生态”发展的幸福教育课堂文化,必须大胆进行教育改革和教学创新。我校以校本课程开发为载体,以“特级教师工作室”“学科工作室”为阵地,编撰了《七巧板》综合学科校本教材,开发了《魅力家长进课堂》的特色校本课程,开展了“跑课制”和“走班式”教学,形成了独具个性的育才课程文化。我们的生态课堂文化发展重在引导、促进师生不断创新文化、发展文化,促进教师良好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的持续发展,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持续发展。我们的“生态”课堂充满关爱、充满智慧、充满成长气息和生命活力,我们的师生在“生态”课堂上和谐成长,不断超越,享受幸福。

三、幸福教育课堂文化的前景与展望

构建幸福的语文课堂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幸福课堂;构建;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初中语文幸福课堂的构建,能够为学生营造出和谐、平等、高效的课堂环境,使学习语文不再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同时也能够通过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一、研究原因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都在探索完美的教育模式。目前,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探索过程中,幸福教育模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研究。幸福教育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融入带有幸福色彩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充满幸福感的课堂氛围中,更加健康的学习、成长和发展[1]。

二、构建语文幸福课堂的策略

(一)设置多元化的教学情境

随着初中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情境教学方式应被广泛地应用到初中语文课堂中。情景教学的创设不仅能够将语文知识展现的更加生动、具体、直观,也使得学生能够在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中,学习和积累语文知识,也让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不再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成为一个轻松、愉快的体验过程,从而构建出充满幸福感的语文课堂。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从学生的情感发展角度出发,为学生创设出比较生动、富有感染力和丰富情感的教学情境,将教学活动和情感体验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2]。

例如:在讲解“孔乙己”一课时,课文描述的时代学生比较陌生,学生也很难透彻的理解作者描绘的情境和表达的情感。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比如可以通过故事情境为学生延伸课文内容,并通过简洁的语言为学生讲解,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和图像等内容,使学生能够对作者描写的情境有更深刻的体会,也能够充分的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有效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也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二)开展课堂合作探究学习

新课改政策的实施,要求教师不仅要为学生传授丰富新颖的教学内容,还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掘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潜力。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摆脱了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其真正成为语文课堂中的主人。通过合作学习,能够增加学生间的互动和交流,使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潜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例如:在讲解“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对于这种童话故事类的文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比较高,教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教师可以在导入新课的环节为学生介绍几种探究学习的思路和方向。比如,可以先从查阅和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开始,充分掌握文章涉及的生字、生词,然后再开始阅读故事内容,通过细致的分析文章情节,从而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深入分析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根据这四个情节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段,并概括出段落大意。也可以在分完小组后,让学生自己制定探究方案和计划。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探究学习中,也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以及学习语文知识的价值和乐趣,从而实现幸福课堂的教育目标。

(三)开展综合性的语文教学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标提出的一个新兴的教育理念,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也有利于学生在充满幸福的教学活动中,全面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创新精神的关键方式。因此,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制定教学方案和计划时,在符合新课程教育标准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重点是要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以及学生生活间的整体联系,从而充分发挥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教学功能,构建和谐、幸福的语文课堂。

例如: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可以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自己了解的爱国事迹和人物,并和师生分享自己从其中获得的启发和感悟,以此来拓展学生探究思维,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之后再带领学生到博物馆、烈士陵园等地进行参观和调查,并搜集相关的文字、图片等资料。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探究学习,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然后通过演讲等形式,生动的表达自己获得的启发和感悟。在讨论和演讲过程中,学生不仅充分了解和掌握了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在陶冶情操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而且也能够吸引更多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四)课堂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幸福来自于成功的喜悦,这种喜悦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初中生的求知欲、表现欲较强,内心都是渴望得到教师的赞美和认可的。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评价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给予学生充分的呵护和关爱,尤其是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利用带有激励性的语言帮助学生重拾学习的自信心和动力。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差异,实施分层评价,对于不同性格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从而使每位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加强语文课堂的幸福感。

三、结语

初中语文幸福课堂的构建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它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质量,以及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学水平都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应该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通过不断的实践、研究,总结出科学有效的构建策略,使初中语文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音.构建初中语文“幸福课堂”的研究[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3(20).

[2]刘萍.浅谈初中语文“幸福课堂”的构建[J].语文天地(初中版),2014(1).

构建初中语文“幸福课堂”的研究 篇4

(一) 基于教育目的

自有教育以来, 人们就探索着教育的完美。在丰富的教育记载中, 有一种论述非常诱人, 那就是以幸福为目的的教育。“幸福教育就是在教育中创生丰富的幸福资源, 教育是使人在幸福上免于异化的有效途径。”这是以往教育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结合社会发展的理想总结提炼出来的, 应该成为当今教育实践工作者创新教育、发展教育的重要课题, 或全部实践重心所在。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提出了教育应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 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 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与发展, 最后达到人人都拥有幸福人生的终极教育目标。追求课堂教学的“幸福度”, 成了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但现实情况却是, 由于对部分课改理念认识上的不足和经验上的缺乏, 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 很多初中语文课堂上出现了与该理念相背离的不良“新”现象:一是课堂活动表面热热闹闹, 可是学生的自主变成了自流;二是课件使用泛滥, 许多课件华而不实;三是作业设计无层次, 忽视个体差异;四是评价单一, 缺乏指导性, 忽略发展功能;五是合作学习有形式无实质;等等。这些现象造成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势必会影响师生的幸福。

近年来, 国内对“幸福课堂”的实践与研究已得到普遍重视, 如上海地区的部分学校开始尝试实践研究“幸福课堂、有效学习”的教学方法, 但研究对象主要是小学教学。就中学语文“幸福课堂”而言, 研究内容还比较少, 且只侧重于理想状态。

(二) 基于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是人本主义的课堂, 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教学情境。所谓“课堂生态系统”, 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时空内, 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

从生态课堂的角度出发, 语文课堂融合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以提升师生的人文素养为使命, 以引领师生的精神成长为最终归宿, 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的转变:

一是转变师生的角色。教师变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为学生的精神成长的促进者和学习伙伴, 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变被动的知识“储蓄”者为主动的探究学习者, 师生通过有效的课堂对话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二是转变课堂教学设计。教师由教案设计者转变成学案设计者, 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有效的学习方案。这要求教师了解学情, 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是转变课堂功能。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 更是师生智慧交融、生命成长的学园、乐园、家园。教师要给予学生话语权, 要勇敢面对学生的课堂质疑与挑战。

(三) 基于减负提质

减轻中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是当前中学教育面临的难题。虽然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减负令”, 但由于家长的期望、学校的考评、中考的压力等原因, 初中生并没有得到有效“减负”。调查显示, 语文作业是导致初中生语文学习课业负担过重的关键。有65.7%的学生认为, 每天最开心的事情不是受到老师的表扬, 而是“当天回家无作业”, 因为语文作业量多又无趣。因此, 优化初中生语文作业是实现初中生语文学习“轻负高质”的突破口。

二、研究设计

(一) 概念界定

1. 幸福

幸福是人所追求的生存状态与存在方式, 是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得到统一满足时的和谐感, 是人的身心健康和谐和人格充盈的完美状态, 是一种生活得更好的能力。

2. 幸福课堂

“幸福课堂”是能让师生体验幸福、享受幸福的课堂。教师的幸福感体现在课堂的细节上, 体现在教师的心态上, 体现在教师的投入上, 体现在对自己职业的幸福感和为人师表的幸福感上;学生的幸福感体现在感官的愉悦、思考的乐趣、收获的喜悦和人际交往的享受上。

(二) 研究目标

以“和谐、高效、发展”为初中语文“幸福课堂”的目标归属, 构建与实施初中语文“幸福课堂”, 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和谐是指师生身心的和谐与课堂氛围的和谐。创设和谐教育教学氛围, 让师生共同体验愉悦感、幸福感。

高效是指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 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构建的初中语文“幸福课堂”能将教学落到实处, 减轻师生不必要的额外负担, 实现“轻负高质”。

发展就是师生的共同成长。在初中语文“幸福课堂”中, 师生共同享受成长的快乐, 在成长中收获幸福人生。

(三) 设计理念

1. 教育生态理论

教育生态理论源自自然生态, 其融合生态学的精髓, 立足于“生命观”, 终极目标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它旨在探索符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教育存在和持续发展的方法体系, 既是一种教育理念, 也是一种教育实施策略。其价值取向是生命观、发展观、统筹观、开放观, 核心内涵是多样性, 目标取向是营造公平化、个性化、自主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

2. 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首先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心理学运动, 发起者是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它倡导人类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 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 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 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 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境况下的人们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

3. 接受美学思想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艺术家创作出来的文本只是一种心理现实凝结成的审美现实”, 是一种未被读者和观众接受的呈现“睡眠状态”的、潜在的艺术世界, 处于向多种阅读开放的未定之域。要把这种“睡眠状态”的、潜在的艺术世界转化为苏醒状态的、现实的艺术世界, 还必须有读者的能动参与。在名著导读中, 尊重审美阅读的“自由性”和创造性意识, 和接受美学思想有契合之处, 作品的不确定性和空白之处需要教师启发学生凭着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将作品的意义组织起来, 获得具体的审美感觉, 然后, 通过探究文学作品的内层, 不断扩大自身的审美视野和心理结构, 发现审美对象的更深刻的价值。

三、初中语文“幸福课堂”的构建

(一) 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幸福课堂”即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 学生尊重理解教师, 教师关心呵护学生。“幸福课堂”重在师生情感的沟通、交流、分享, 最终实现共鸣。

1. 让学生幸福地接受鼓励

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 对学生的表扬和鼓励要具有及时性、针对性、艺术性, 让学生有被关心重视的幸福感。

【案例一】有一次考试, 很多学生因成绩退步而惴惴不安, 课堂上无精打采。为让学生愉快地接收鼓励, 教师特意安排了一节语文阅读课:选择《胡萝卜、鸡蛋、咖啡豆》为阅读素材, 让学生自主阅读, 体悟其中的道理。很多学生能够主动领悟“要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并把困难挫折化为动力”的道理, 这样, 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就水到渠成了。

2. 让学生幸福地接受批评

良药苦口利于病, 忠言逆耳利于行。教师经常会给“患者”开出“批评”这剂良药, 但如何让“患者”口服心服, 怎样才能使忠言由“逆耳”变为“顺耳”, 使学生愉快地接受呢?对此, 笔者总结了“一个原则, 四种方式”。一个原则是表扬可以大范围, 批评一定要小范围。四种方式分别为:一是迂回曲折式, 如发现有学生上课睡觉, 就要求他为全班唱歌, 并鼓励其他同学与之一起唱;二是幽默式, 使用有趣的双关语、形象的比喻等, 使批评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三是先扬后抑式, 采取“赞赏—批评—激励”的方式来批评教育学生;四是巧下台阶式, 在大庭广众之下, 给学生找台阶来化解尴尬局面。

【案例二】学生A是个脾气暴躁且已多次与教师发生冲突的学生。有一次, 他没交作业, 教师就委婉地提醒他:“我相信没交作业的同学, 下次一定会按时交的。”没想到他非常生气地站起来说:“我就是没有做作业的。”给人的感觉是“你能拿我怎么样”。在惊讶之余, 教师却表扬他:“非常佩服你的勇气, 敢于承认错误!”并带头为他鼓掌。在教师节那天, 该教师从学生A的作业本中收到了贺卡, 贺卡上写着:“向老师敬礼:在您的宽容与理解下, 我会不断努力的。”师生之情就这样流淌在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中。

3. 让学生幸福地接受管制

平等对话是构建师生和谐关系的基础。在课堂中师生要彼此敞开心扉, 相互讨论, 相互接纳;在教学管理中, 教师要与学生协商、合作。

【案例三】为整顿课堂纪律, 规范课堂学习常规, 教师巧妙地通过讲故事的方式, 让学生愉快、主动地接受了管制。故事内容为“一位外国留学生带女朋友兜风闯红灯, 在美国与中国分别遭到了不同的境遇”。这让学生深刻地意识到:遵守规则很重要。接着, 教师让学生自己商议并确定语文教学常规及赏罚措施, 规则由学生自己制订、自己遵守、自我约束。这样, 师生关系必定是平等、和谐的。

(二) 构建幸福的教学模式

“幸福课堂”有其独特的教学模式, 改教学模式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感受到进步与快乐, 并在进步中获得成功, 在快乐中享受幸福。

1. 着力探究性教学的设计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激活学生是激活教学的核心。有研究表明, 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学习质量的影响很大。教师可在课堂中运用留白艺术, 激活学生, 让学生自主探究、思考、交流。

一是在表达上留白, 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自我体验和感受, 在情感和认知活动中获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悟。

【案例四】有一次上课, 突然下起了雪, 学生激动不已, 班里顿时沸腾, 此时教师干脆开窗让学生边欣赏雪景边写下自己的真实感悟。有学生写道:窗外漫天飞雪, 窗内心潮澎湃;倚窗远眺, 那飞雪飘啊飘, 飘去了我的思绪、我的……显然, 在表达上留白, 可以让学生感受生活, 发现生活中的美。

二是在知识上留白, 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 让学生通过探索研究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 从而体验学习的成功感。

【案例五】在执教《孔乙己》时, 教师设计了一项作业———探究“孔乙己究竟有没有死”, 并在下节课的“小小辩论会”上呈现观点。凭借这一知识留白, 学生根据文本内容, 探究当时的社会背景, 在思考与解答中体悟了鲁迅写作该文的最终目的。

2. 设置愉悦的学习方式

尊重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实现“愉快学习、主动学习”的前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不断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氛围。

【案例六】在九年级语文复习课中, 对于古诗背诵学生普遍感到内容太多, 枯燥没兴趣。针对这一特点, 教师设计了“男女生古诗对唱”活动:男生出上一句, 女生接下一句, 再是相互交换, 相互竞争。学生为了在比赛中不失败, 为了不在异性面前丢脸, 都非常主动地复习古诗。这一学习方式运用了积极心理学, 根据九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 调动了学生背诵古诗的主动性, 激发了学生背诵古诗的乐趣。

3. 把握动态的课堂生成

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旅程。”由此可见,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是一个充满生机的过程。教师如果能够以这些课堂意外为教学契机, 好好地把握它, 并对它加以合理地开发和利用, 就能使之对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案例七】在执教“仿写”这一中考专题课时, 教师让学生按例句“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 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仿写一个句子。有个学生写道:“不是每一朵花都能结果, 不结果的便成了绿叶。”当时, 教师马上深究:“不结果怎么就成了绿叶呢?”该学生马上引导全班同学看窗外的广玉兰, 说:“我发现, 前几天, 它长满了花朵, 没有一片叶子, 今天这里的花已谢, 变成了绿叶。”话音刚落, 教室里马上想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样的课堂是充满激情、富有生命的, 这样的课堂是快乐幸福的。

4. 授予生活化的学习宝典

“让语文走进生活,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这是我们一直以来所追求的。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 让学生懂得深奥的道理, 这样就能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 体验学习的成功感。

构建幸福高效课堂连片教研活动总结 篇5

神池县南关片教研活动总结

为了实现连片教研活动扎实有效,改变片区内各校以往校本教研活动流于形式的现状,为片区内教师创设一个交流合作、互动学习、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平台,根据教育局部署,我南关片区结合本片区实际,于4月25日进行了主题为“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构建幸福高效课堂”校际交流会的连片教研活动,此次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展示课、有名师讲座、有课例研讨等。参会的有白科长、张主任,南关片包片人员6人及南关片三校领导,各校教师共计112人。上午共安排四节课:长畛学校的李梅执教五年级数学课《求物体的体积》、南关小学的梁兰芳执教三年级数学《掷一掷》、张艳萍执教的二年级语文《画风》、八角学校李平娇执教的四年级英语课。下午则进行了由南关小学杨兴华主讲的《新课程下如何备课》,随后,与会三校老师中共有12人参与评课活动。会上,白科长、张主任均做了重要讲话,对南关片本次活动做出肯定。白科长总结到“本次活动领导重视,三校校长全程参与,积极点评;执教教师水平高超,体现课堂高效;参与人员众多,听课教师达112人之多;参与者态度认真,无随意出进者,无打接电话者,无小声交谈者。”会后,各包校人员就归校如何开展提升展示课阶段活动做出了具体安排。

本次活动,三校教师集中到一起互相交流,共同进步,学习积极性高涨,现场活动气氛热烈。每位教师都有一份体验、一份收获、一份感动。总结如下:

一、前期工作准备扎实

开学初,各校校长与包片人员就结合教育局教研工作会议精神展开片内工作布置,确定本学期连片教研活动工作重点为“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构建幸福高效课堂”。各包片人员到达所包校后积极参与初期磨课活动,力求磨出精品课。我们磨课时以每个年级组为单位,同一课自己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然后授课,大家听课后进行评课,选出教学方法好,教学效果优的教师,参加连片的教研活动。共有19位老师参加第一轮的讲课,有6位老师参加第二轮讲课,最后有4位老师参加联片精品课展示。

二、连片教研取得实效

本次连片教研活动,我们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放弃以往“擂台赛”形式的同一科目甚至同一课题进行单一讲、评课的活动,突出连片活动“授课

必精品,交流必精心”的主导思想,于三校内精心挑选打磨了语、英各一节,数学高、低段各一节,以期就如何做到“幸福高效课堂”进行交流,还精心设计了一段经验交流汇报,由县质检考试获得“四连冠”的南关小学副校长杨兴华就自己多年来教学经验做汇报交流。又由各校推荐了12位教师进行点评交流。通过授课,我们对如何“构建幸福高效课堂”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为下一步的点上移植课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而课后的交流12位教师从不同层面进行了精彩点评,为这4节课指出了精华,补充了不足。

连片教研活动的开展,打破了校际壁垒,不仅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还为校与校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发挥各校优秀教师的辐射作用,不仅让教师参与教研,投身教研,并且在浓郁的教研氛围中,能够享受教研。我们也从中真正感受到了连片教研的着力点应该是:研究课堂、研究学生、研究自己。新课程背景之下,如果我们的教学研究能够紧密联系教育教学实际,真正做到想自己的问题,做自己的工作,说自己的故事,讲自己的道理,就一定能极大地提高教研工作的效率。

构建幸福的语文课堂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203-01

知识最终目的也是为生活服务的,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最终目的也是服务于生活实际。教师要引导好学生,让他们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在生活中减少走弯路的概率,在知识的充实下取得更大的成就,为社会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古人说的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就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活水源头”。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要让学生灵活掌握知识,不能“死读书”,“读死书”,结合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在大量鲜活的生活情境中主动探究语文,学“鲜活”的语文。这样的教学也能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真实价值。本文围绕着“生活化”的教学展开如下几点分析:

一、走一走,观察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阅历

语文教中有些内容和现实相差甚远,单纯讲解起来,比较的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也不理想。教材中也有一些内容是学生都较为熟悉的生活现象,但是,由于缺乏观察,导致很多学生对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教学时,教师就要提醒学生们留心观察生活,借助观察去认识生活,在生活中积累经验,拓宽视野,有助于他们更好的理解课文,还能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观察中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观察、理解能力。基于此,也可以組织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在《金色的草地》一文的学习中,学生都听过、见过蒲公英,但是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去观察它们,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精心指导学生抓住蒲公英的特点去观察。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也会和小作者有同样的发现了,也利于激发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产生一种好奇和向往之心。

二、演一演,再现生活

教学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进而再获得主观上的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同时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时,就可以借助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出来的生活画面,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激起他们的探究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比方说,组织学生去演一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

例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就可以播放中国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场景,再加上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将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融为一体,营造出和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氛围,便于学生入境动情,这样也能很顺利地跨越时代的鸿沟,更好的去理解、领悟中朝人民的深厚友情。

三、让阅读流出生活的“清泉”

体现教育的最终效果则是个体素质的社会化。要给学生提供生活场所,把学生的个体知识、直接经验以及实际生活当作重要的学科资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让学生们在课堂中去验证生活,在生活中去感受语文。既能享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又能感受到学好语文的重要性。例如,在学习《粽子》这篇文章时,文章中有一句“粽子既不是方的,也不是圆的。”很多学生对其不怎么理解,为了消除学生们的疑惑,教学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事先请他们每人带一个粽子,在实际教学中组织他们亲眼去看一看、亲手去摸一摸,通过观察、触摸充分来理解这句话,还有助于他们理解什么叫“箬叶”,最后再让同学们准备一些关于屈原的小故事,深切地去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以及我们每年端午节吃粽子的历史意义。

四、拓展生活,丰富课堂的教学资源

生活与语文好比是孪生兄弟,两者同生存,共发展。语文一旦离开了生活,也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正因为如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悉心安排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实践场景,有助于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由社会走向生活。例如,学习了《台湾的蝴蝶谷》与《鸟岛》等篇课文后,也可以鼓励学生做小导游,多向家长、朋友、同伴介绍那儿的美景。也可以鼓励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积累学生的生活阅历。再者,教师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组织集体活动,比如说参观访问,和其他学校开展手拉手的实践活动等等,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实践中积累生活经验,在实践中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资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式,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内容既丰富多彩,而且所涉及的知识多又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自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探究当中。生活是最有灵性的课堂,生活也是一切情绪、感觉的源泉。

此外,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同样也是“大语文教学观”对师生的教与学提出的新要求。正因为如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时刻渗透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掌握生活化的教学“秘诀”,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生活也是学习知识的“源头”,是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去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去学习,再用知识去装扮生活,这也是我们一直追求的“语文教学生活化”。

参考文献:

[1]孙殿华.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 2012(17)。

[2]卢忠红.小学数学如何实施生活化教学方案探究[J].数理化学习. 2014(07)。

[3]黄翠.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激发学生智慧的灵光——例谈生活化教学活动在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运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

[4]胡礼兵.精彩课堂不曾预约——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非预设生成[J].北方文学(下半月) 2010年06期。

构建幸福的语文课堂 篇7

一、创设幸福情境, 激发内心的激情

人的幸福感与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因此,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注重调节课堂气氛、师生关系、教学节奏等, 让课堂构成幸福的学习环境, 促成学生们积极学习情绪的产生和保持, 从而使学生们萌生幸福感。创设课堂幸福情境, 关键从以下两点入手。

1.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自己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 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课堂上, 笔者始终在努力创设宽松、自然、和谐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们觉得老师是可亲近的朋友, 为学生们创设幸福的学习环境, 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被激活, 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用爱温暖每一位学生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终生奉行的格言, 爱是教学成功的保障, 在课堂上本人也十分注重情感投资。缩短与学生们的距离, 从而使课堂教学做到“乐中学, 学中乐”, 引起学生们高昂的情绪, 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在阅读模式中渗透幸福感

阅读教学占据小学语文的半壁江山, 面对着纯真的目光, 老师需要改变模式, 让课堂精彩转身。

1.原始解读———质本洁来还洁去

对于阅读, 历来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们的课堂只有四十分钟, 需要支出一半的时间还给学生, 给予他们自主地摸索, 自在地表达, 有独立自主的认识, 就有发现的快乐。

2.质疑解疑———疑义相与析

幸福的语文学习允许存在不懂, 存在疑难, “疑是思之始”、“小疑则小进”的道理我们都懂, 学生的学习, 我们需要承认疑难的存在, 他们需要引导, 需要保留自我的认识, 哪怕与众不同, 也是弥足珍贵的。

3.“动”起来———一波才动万波随

根据科学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学生的注意力只能保持20分钟, 40分钟的课堂里我们必须让学生动起来, 切忌一味地传授和不停地灌输。

所以幸福的教学课堂就是让学生动起来, 不要死气沉沉的静坐, 不要昏昏沉沉的直视, 一会儿动一下肢体, 转身讨论一下, 站起来发表一下……只要让学生动起来, 让大脑得到更多的氧和糖, 让学生反应更加敏捷, 吸收更加完整。动脑和动手相结合, 动口和动情相结合, “一波才动万波随”“一石激起千层浪”, 让幸福语文在“动”中扑面而来。

三、在积累模式中体验幸福感

对于积累的好处我们是心知肚明的, 因为厚积薄发是中国教学的优势,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诗也会吟”“书到用时方恨少”比比皆是地阐明积累的重要。所以我们应该提倡幸福的积累。

第一, 教给速记的方法:抓关键词法, 意思明白法, 串词法, 像画面法, 让学生懂得速记可以让背诵事半功倍, 有了这一些方法, 背诵就变得简单, 带来的是解放, 是幸福。

第二, 分散再聚拢积累法:将词语和诗歌分散, 一天一点点, 一周一部分的积累。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是水滴石穿的历练。

第三, 实行奖励制度:奖励是最有效的方法, 无利不起早, 用在学生身上是一样见效的, 给一些鼓励, 评选一些优秀学生,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在积累方面占优势的必定会带动一部分学生。

第四, 习惯的养成:要及时书面积累好词好句, 不是硬性的作业, 而是竞赛性的, 这样的积累是一种幸福, 因为这是自己赏识的词句, 会力求理解, 会千方百计的想着运用, 这样的积累才是有效的。

第五, 小测配合:与其天天在重复听写词语, 不如在听写的时候, 分一点时间给学生默写或者填空积累, 书面进行验收, 既能考核出学生的记忆力强弱, 还能懂得运用。

四、在写作模式中升华幸福感

写作问题是中国不少学生的软肋, 表现在:无处下手, 无言以对, 言之无物, 文不对题……太多的问题, 使得学生看见作文就摇头。我们的幸福语文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写作乐趣, 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兴趣引路———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歌德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回忆。”兴趣的重要性无需赘述, 幸福写作最需要的是兴趣引导, 让学生在“乐之”中沉醉, 在“乐之”中成长:幸福写作就是这样的随心所至, 随兴所至, 只要能够让学生进步, 就可以自由采用各种方法, 生活处处都有题材, 就像叶圣陶说的:“生活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泼昼夜不息……”

2.方法引路———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清人黄宗羲在《南雷文定论文管见》中说过“叙事须有风韵, 不可担板。”别小看这个风韵二字, 需要技巧方法, 只有讲究技法, 学生才学得快。高尔基说:“千万不要从形式上去追求比别人写得好。比别人写得差一些不要紧, 要紧的是按照自己的特点写。”这就是幸福的写作, 有自己的影子在, 有自己的思维在, 有自己的特点在……怎样的引导才是最幸福的呢?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 写写感觉日记。学生的生活是波澜不惊的, 将有感觉的生活写下来, 积累起来, 成为写作的素材库, 就是一种写作的快乐, 因为能够记录下来的都是精彩的一瞬间。

第二, 写写读书笔记, 写写随笔杂文。“读书破万卷”, 只是过眼云烟,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鼓励学生写下读书感受, 久而久之, 语言就会慢慢的像喷泉一样喷涌而出。

第三, 巧妙引用。学会将积累内化, 引用到写作中, 充实, 沉淀自己的习作, 让自己的习作变得饱满, 变得丰厚, 变得富有韵味。

第四, 及时模仿。课文片段, 所看到的美文, 都是模仿的对象, 应该及时消化, 及时学习, 于是写作幸福的感觉就在一点点地形成

第五, 适当修改———果断获得信心, 信心产生力量。不要相信“文章不厌百回改”的说法, 没有学生喜欢修改文章, 因为写完作文都已经筋疲力尽了, 再修改就相当于再回首已是百年身一般, 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不错, 下一篇作文继续努力!我们需要让学生充满信心, 不讨厌作文, 喜欢写作, 觉得自己得到欣赏。就像莎士比亚说的:“果断获得信心, 信心产生力量。”

五、在评价模式中形成幸福感

评价是幸福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前面对幸福的定位很明确, 幸福就是一种感觉, 评价很容易让学生感觉到幸福。所以不要吝啬评价, 评价不单单是为了进步, 是为了证明, 证明努力的价值, 证明幸福的存在, 证明老师的欣赏, 所以多多评价, 良言一句三冬暖, 任何时候都要记得给予一份激励, 一阵掌声, 一朵红花, 一个红勾, 一个优……给的是火焰, 会燃烧起激情, 给的是花朵, 会酝酿春光无限, 给的更是幸福, 会酿出美酒醉人。

幸福很简单, 就是一份用心的教;用心的爱;用心的捧, 有幸福教育的捧场, 出色与优秀的学生一定会光临,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也得以彰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构建幸福的语文课堂 篇8

一、营造和谐向上的课堂氛围, 鼓舞学生快乐探索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总是有一些压抑的气息, 课堂是神圣而严肃的, 教师往往肩负着“一言堂”的角色, 整个课堂都在教师的指引下紧张的进行, 甚至争分夺秒, 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无法激活整个课堂, 使得教学变得照本宣科, 学生缺乏探索精神, 更不要说求知欲了, 基本上,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都在教师的牵引下被迫“牵着鼻子走”。而新课标下要想构建充满幸福感的语文课堂, 就必须营造和谐向上的课堂氛围, 鼓舞学生快乐探索。

比如学习了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后, 我考虑到学生们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不少关于春天的诗词, 与此同时, 他们通过平日的课外阅读积累, 也对这一类的诗词、诗歌有一定的积累和把握。此时, 我通过多媒体视频展示了画面并且进行了精彩的朗读, 学生们被诗歌所构建的意境深深着迷了, 此时, 我也布置了一些探索性的作业, 要求学生们在课后寻找关于春天的诗词。果然到了下一节课, 他们课外搜索了很多的诗歌, 不少同学还能当堂背诵, 还有一些学生更是积极用笔记记录下来。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下, 学生们也变得更积极, 更乐于探索。

二、设计公平自由的教学舞台, 鼓励学生展示自我

新课标下认为要打破以往教师“一言堂”的局面, 要积极发挥学生的参与度,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把课堂还给学生。而这个参与的过程, 是需要教师进行设计的, 只有让学生们充分展示自我, 他们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快乐, 才能真正使自己的内心升腾起一股幸福感来, 所以在这个幸福感营建的过程中, 教师要打破常规课堂, 设计一个公平自由的教学舞台, 鼓励学生积极展示自己。

例如在学习《七律长征》这一课的时候, 我设计了一个自由展示的舞台, 要求学生们上来进行诗朗诵, 并且对于朗诵的较好的学生, 发一点文具之类的奖品进行鼓励, 学生们纷纷跃跃欲试, 有的争当评委, 在充满快乐的课堂上, 学生们以昂扬的心态朗读这首诗歌。随后我发觉不少学生还有些“不过瘾”, 于是我又继续设计练习:结合你知道的与“长征”有关的故事、事迹、诗歌、歌曲等谈一谈你所理解的长征是怎样的?这样的题目比较有难度, 我进行了分组,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 每一个小组都进行了精彩的表现。通过展示自我的实现, 学生们在语文教学的舞台上也充分体会到了主人翁精神的重要性, 深深体会到了课堂带给他们的幸福感。

三、开展激情涌动的实践活动, 丰富学生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同时要打破常规, 从教学到实践, 让学生积极、充分参与到激情涌动的实践活动中。充满激情的课堂才是幸福的课堂, 学生被教学中的事例所感动, 唤醒他们的责任感、爱心……学生被教学中的意境所感染, 唤醒他们的学习意识、写作灵感……再进而通过激情涌动的实践活动, 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让他们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时刻感受到幸福、快乐。

例如在学完了《师恩难忘》这篇课文之后, 学生们被文中作者的那份难忘的师恩所深深的感动。这个时候, 我很快联想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联系, 这时候我要求学生们谈谈自己难忘的老师, 并且谈谈如何让自己难忘的, 要求每个学生用300字进行叙述, 并且鼓励他们到讲台上来讲解。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 学生们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并且在充满开放性和实践性的课堂中, 有了很多的感悟, 对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讲解中, 他们读懂了感恩, 读懂了自己的幸福。

总之, 充满幸福感的小学语文课堂是每一个语文教师所追求的目标。遗憾的是, 目前来说, 不少教师依旧在为分数、名次而努力, 这些光芒于我而言并不是最重要的, 在实现学生幸福感的道路上, 这些光芒不过是路途中的风景, 而在这份充满爱的育人事业中, 我也能时刻感受到幸福、快乐与收获。在构建小学语文幸福感的道路上, 我将坚定地迈着我的求索的脚步, 让学生在求索中进步, 在温暖中成长。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究竟应该呈现给学生怎样的课堂?这个也是伴随着新课标改革实施的同时, 众多教师所研究的课题。在我看来, 可以总结成十二个字:在求索中进步, 在温暖中成长。本文从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以此构建充满幸福感的语文课堂:营造和谐向上的课堂氛围, 鼓舞学生快乐探索;设计公平自由的教学舞台, 鼓励学生展示自我;开展激情涌动的实践活动, 丰富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幸福感

参考文献

构建幸福课堂的策略与方法 篇9

一、创设“情感”课堂,让学生在情感互动中感受幸福

1.小语教师应该是充满激情的人。

小语教学是极富情感的教学。小语教师应拥有开朗的性格、阳光的生活态度、真诚的爱心和高度感受幸福的能力。小语教师还必须具有灵活把握教材、 驾驭课堂、机智调动学生内在情感的能力。这样的教师,才能真正引领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幸福与美好。

2.创设融师情、生情、文情为一体的课堂。

小语课堂是极富情感的课堂,它需要教师、学生、文本的高度互动与融合。“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渐入佳境。教师必须时刻注意调动学生兴趣,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内在情感, 将生情、师情、文情三者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情感互动中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二、构建“互动”课堂,让学生在语言交流中体验幸福

1. 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

小语课堂应是少控制的、少情感灌输的课堂,应是教师引导下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大家相互启发、讨论、合作。我们要将目光洒向每一个学生,不断观察,及时给予引导,切实起到“平等中首席”的作用。从识字规律的发现到写字方法的指导,从课文的朗读到文意的感悟,从口语交际到书面表达,我们都要面向全体,交流互动。

2.建立教师、学生与文本互动的课堂。

语文教学的效应源于学生、教师、文本的深度对话,课文读懂读通,情感便自然潺潺流出。必须凭借教师引导下的听、说、读、写、思,让学生掌握字、词、 句、段、篇。没有情感互动的课堂是不成功的,没有动态交流的教学绝对是僵死的。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在师生、生生与文本的互动中不断感受语文学习的幸福与快乐。

三、创设“活动”课堂,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享受幸福

1.经常组织形式多样的的语文实践活动。

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上,而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丰富语言积累,获得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能力。 如课堂上听说读写的各种训练,活动中朗读、讲故事、背古诗、辩论、演讲、编排课本剧、办板报等等。学生在一次次实践交流中,不断提高语文能力,感受语文学习的幸福与快乐。

2.营造气氛,全员参与,注重激励。

教师要始终以高度的热情,营造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场景和氛围,不搞或少搞那种应付检查的活动。要力求激励学生全员参与,共同发展。对于那些学困生,更要分层安排,注重激励。多一些切合学生心灵的鼓励,哪怕他们表现不是很好,也会获得一种成功的喜悦和幸福。多些热情,多些赞许,每个学生才会在快乐中成长。

四、构建“开放”课堂,让学生在拓展和延伸中创造幸福

“开放”课堂是指通过引导学生对所学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思维水平和语言素养。

1.让学生主动展示自己。

语文学习更多是体验、感悟和表达。给孩子多大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教师应把握契机,将课内与课外相联系,不断拓展延伸,并让学生主动展示自己。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词汇积累、语言表达尚处起步阶段。在学习《春天来了》《秋天的图画》后, 带领他们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感受,引领学生用画笔描绘春的美丽、秋的绚烂。游春、赏秋、绘画、写作、 交流,学生们无不感受着生活的幸福与快乐,收获着语文学习的喜悦与美好。不知不觉中,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得以提升。

2.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

生活处处皆语文。我们可以把课堂设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公园、菜场、田野、景区……联合家长,经常带孩子走进生活,去看,去摸,去闻,去倾听,用心灵去感受生活的美。说出来,写下来。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如此语文学习,便可成为水到渠成的乐事、美事。

五、变革考试方式,让学生在语文素养的提升中享受幸福

要提高语文学习的幸福指数,必须对现行的考试形式及内容进行变革。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整体,不仅包括语文能力,还包括语文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习惯。我们必须着眼整体,全面考核。一直以来,我们只侧重各种习题的反复练习,各种试卷的测试检查,给人一种错觉,好像语文学习就是为了考高分,其实不然。我们应该在不同阶段的测试中逐步增加能够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实践型、活动型考试———口试,如朗读、复述、演讲、辩论等。在实践测试中,不但检测学生的语文能力,更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幸福感,真正为他们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构建小学数学幸福课堂的策略探讨 篇10

一、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的利用, 能够充实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活,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中的乐趣, 增加学生的幸福感.而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教学方法倾向单一化, 完全以老师为主导, 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无法得到深刻体现, 学生无法从教学过程中感受到幸福, 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应该包括多种课堂环节, 如:教师讲解、学生思考、师生互动、小组合作探讨、游戏环节、实践环节,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遵循师生平等、教学相长、团结友爱的原则.这样, 可以让数学课堂丰富起来, 从多方位、多角度让学生学习, 让学生更加幸福.

例如, 我班的数学课堂彻底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在课堂的教学阶段, 我会设置一些趣味性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学习, 在提问之后, 与学生进行亲切的沟通、交流, 慢慢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理解、学习.对于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会将学生分成小组, 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需要学生独立思考的地方, 我会留出课堂时间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采取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我班的学生对于数学课堂的恐惧感消失了, 普遍从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中感受到了幸福, 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有意义.

二、构建师生对话互动课堂

对话互动课堂是指老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 与学生进行互动沟通、交流, 在互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知识, 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话互动课堂的实施, 能够改变过去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完全主导地位,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 让学生能够从教学的过程中体验到平等、幸福.教学面向的主体对象是学生, 因此对话互动课堂能够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当中, 在与老师互动的过程中发展、进步.在对话互动过程中, 老师要合理地引导学生同老师进行平等对话, 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互动中来, 增加学生的话语权.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认识分数”为例:首先, 我向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如果一个苹果的价钱是3元, 而一个菠萝的价钱是9元, 菠萝的价钱是苹果的三倍, 那么苹果的价钱是菠萝的多少呢?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了, 都积极参与到这个思考当中来, 然后我让学生通过查阅教材来了解分数.查阅完毕之后, 我跟学生之间开展了对话.学生回答:“9是3的三倍, 因此, 3就是9的三分之一”, 我说, “对, 这就是我们本次课的教学内容, 你们还能找出生活中的其他例子来说明分数的应用吗?”许多学生跃跃欲试, 畅所欲言, 课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交往, 让学生在探索交流中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幸福课堂教学圆满进行.

三、关注学生的活动体验

活动体验教学, 是指让学生参加更多的教学活动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进而增加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幸福体验程度.数学教学不能仅仅采取讲课体验的方式, 活动体验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丰富起来, 学生对于在体验过程中学到的知识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会增加.在教学方面, 老师要精心准备各类教学体验活动, 保证学生从活动中能够学到知识, 体验到幸福课堂的含义.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为例:在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节之后, 为了增加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我将学生带到操场, 让学生自己在土地上划分一些区域, 然后利用卷尺等工具进行测量, 并且求出面积.学生参与积极性极高, 许多学生表现优秀.这样的活动体验课, 增加了数学课堂的乐趣, 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幸福感.

四、全方位的教学评价模式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对学生一定阶段内的表现作出评价, 让学生对于自己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进而提高学生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能力.而现在大多数的教学评价方式, 主要是凭借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来判断, 这种僵化评价模式, 无法将学生的平时表现纳入考核体系, 抹杀了学生其他方面的表现, 不能够全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这让多数学生都无法体验幸福的教学过程.因此, 老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 要综合考虑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外表现等.提高教学评价的科学化, 增加学生的幸福感.

小学数学幸福课堂的进行, 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施, 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平等对话、互动交往的舞台, 使学生们感受到数学课堂的幸福, 健康、幸福、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张书侠.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幸福课堂构建中的作用[J].新课程 (小学) , 2012 (08) .

上一篇:案例教学的应用研究下一篇:农业信息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