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活力语文课堂

2024-06-13

构建活力语文课堂(精选十篇)

构建活力语文课堂 篇1

一、热爱, 让学生感受课堂的温暖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 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充满爱的课堂所展现的是师生积极的情感互动与心灵互动, 是对学生个体的关注与差异的尊重。在这样的课堂中, 学生才能感受到课堂的温暖, 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快乐与轻松, 才能让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微笑, 心中绽放着花朵, 才能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焰。这样, 学生才能展开快乐而主动的学习。

1. 教师对学生的热爱。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 是教育成功的秘诀。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可以让学生打开心门, 愿意亲近教师, 在师生之间进行微妙的情感交流。这样的课堂自然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想学生之所想, 急学生之所急, 帮助学生排忧解难。

2. 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对知识充满渴望与热爱的学生, 才能产生源源不断学习动力与强烈的求知欲, 展开充分的想象, 善于发现, 敢于提问, 积极发言;才能产生更多奇特的想法、新颖的观点, 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才能让学生动起来, 才能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二、兴趣, 让学生展开快乐的学习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源于学生对认知对象浓厚的兴趣, 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这样的教学, 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种乐趣又会不断地鼓励学生形成更为强烈的学习动机与积极的学习行为, 让学生积极而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1. 音乐渲染。

音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更能传达语言所不能表达的信息, 如情境、意境。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 这些蕴含于文字背后的内容是无法直接用语言来表达的。为了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教师可以利用音乐来渲染氛围, 激起学生特定的情感基调, 让学生披文入情, 这样更加利于学生透过文字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实现学生对文本的真正解读。

2. 画面烘托。

小学生以形象认知为主。生动的图片, 直观的画面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发学生的想象, 更能让学生从中获取感性材料信息。为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文字材料的阅读与生动的图片画面等结合起来, 以画面来刺激学生的视觉, 引发学生的想象, 进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时, 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为学生提供桂林山水风光图, 让学生领略桂林山水的壮丽与优美,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此时, 教师再相机诱导, 一起来学习, 看看作者是如何来描绘这优美的景色的。

三、提问, 让课堂教学更具悬念性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小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通过巧妙的设计问题, 可以富有趣味性与探索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让教学更具吸引力, 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 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活动。如在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时,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 (1) 文中所讲述的中国孩子是谁? (2) 他发出了什么呼声? (3) 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 (4) 通过他的呼声你又想到了什么?这几个问题层层深入, 一步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一定的深度, 进而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 使学生带着问题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活动。

四、质疑, 让课堂闪现创新的火花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富有活力的课堂不仅仅是学生对问题的解决, 更为重要的是要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与逻辑推理能力结合起来,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的批判精神, 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让课堂上有更多的标新立异与独树一帜, 进行不同思想的交汇与不同观点的交换, 这样才能碰撞出思维与创新的火花, 才能实现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性阅读, 个性化解读, 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师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与积极互动, 这样的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为此, 教师在教学中不要以所谓的师者权威与教材权威来限定学生的思维, 将学生束缚在固定的条框内, 而是要解放学生的大脑, 善于用问题来启发学生, 要让学生将文本与生活结合起来, 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宽广的舞台, 让学生充分展现个性, 释放潜能, 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这样, 学生才能产生更多不同的见解与感受, 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 才能真正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也因此而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构建活力四射的高中语文课堂论文 篇2

高效课堂必须让学生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真学过程中感受情感熏陶,体验美感,让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得到提高。教师可以通过有效提问、对话交流、随文练笔、编演剧本等手段让学生全身心地动起来,从而构建活力四射的语文课堂。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总在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只是无奈被动地听,并没有主动思考或者动手操作的机会,这样的课堂显然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也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的手、眼、脑都动起来,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语文课堂活力四射。

一、有效提问,促进学生动脑

高效课堂的构建离不开有效的课堂提问,而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动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自己的提问,以问题为主线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掌握文章内容,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从而获得深刻体验。

例如,在教苏教版高中语文《囚绿记》一文时,我就采用了提问方式来帮助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的。在教学开始时,学生对文章的题目产生了浓厚兴趣,大家纷纷提出自己的疑问,有的学生说:“在我们学习过的文章中,很少用‘囚’这个字,而且囚禁的一般都是犯罪的人,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囚绿’一词来作为文章的题目呢?绿色是颜色的一种,怎么能被囚禁起来呢?”面对学生的质疑,我没有马上解答,而是引导学生进行了自主探究。在指导学生阅读文章时,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1)在文章中找一找作者囚绿的原因是什么?(2)作者囚绿的举动成功了吗?他是怎样囚绿的?(3)作者将绿释放了之后,他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能够深入探究文章内涵,找到答案,获得深刻体验,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通过问题启发学生动脑,让学生在动态思考中获得知识。

二、对话交流,锻炼语言运用

新课标要求提倡“语文课堂要积极推行对话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动和教师、学生以及文章进行对话,获得自己的感悟。尤其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思考习惯,那么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主题进行深入对话,便是引领学生精神交流的最好途径。

例如,在教苏教版高中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时,我就将这篇课文作为一个媒介,引导学生将其作为两代人交流的舞台,让家长和孩子在这一平台上交流,缓解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认知冲突。教育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问题,但孩子和家长之间却存在着认知上的不同,很多孩子对“关心父母”的问题没有正确认识,也没有感恩意识。而家长同样也不理解孩子的做法,让两代人之间的代沟越来越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要求学生和家长一起阅读本文,然后面对面地交流彼此的感受,最后双方形成一份书面文字,由学生将书面文字带回学校,在课堂展示环节,和大家一起交流讨论。这一教学方式提升了学生的情感意识,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高中生对于事物和问题的认识也有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开展主题对话,引导学生在对话过程中激活思维、丰富经历、完善人格。同时,交流的过程也是学生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过程,可以说这是一举多得。

三、随文练笔,提高作文能力

让学生动起来,不仅要让学生动脑、动口,还要引导学生动手。教师应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随文练笔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作文能力训练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而教材又是最好的范文,随文练笔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捷径,不仅能让学生的畏难情绪得到缓解,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也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最典型的散文作品。在教学中,我将体现文章内容的画面制作成了视频课件,把幽静的小路、婀娜多姿的荷花、朦胧的月色以及荷塘边的杨柳等意象具体展示出来。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马上进入“荷塘月色”的美妙情境中,体会到清华园荷塘月色之美,从而获得更加强烈的感受。看见学生的热情如此高涨,我也意识到这是引导学生激情写作的机会,于是为学生布置了写作任务:“看来,大家都被荷塘月色的美景而深深陶醉了,也被朱自清优美的文笔所折服,那么,下面我们也要学习朱自清的优美语言,自己创作一篇好作品,然后我们再一起交流品评,看一看谁是最优秀的小作家。”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纷纷拿起了笔,描写自己曾观察过的美景,细致地创作着自己心中的佳作。

在高中教材中,有很多这样的美文,加强对美文的学习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要认真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手法,以激励学生练习写作,学会方法、积累语言,让学生主动动笔写作,提高写作水平。

四、编演剧本,展开实践活动

高中生也很喜欢表演,因此编演课本剧也是高中生非常喜欢的学习形式之一,这也是让学生动起来的方法之一。在高中阶段,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自主编演的过程中体会文章内涵,获得独特体验,体会语文魅力,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苏教版高中语文《雷雨》一文时,这部戏剧的创作背景是20世纪代初期,讲述了周、鲁两家之间的尖锐矛盾,反映了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现象,让人们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状有了深刻体会。在教学中,学生对这部戏剧很感兴趣。在深入解读文章的基础上,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改编这部戏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作出新的作品。这一任务的布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家自愿结成小组,分头行动,积极准备,有的编写台词,有的准备道具,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在演出时,学生的表现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编演课本剧,这是学生喜欢的形式之一,因此积极性很高,大家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发挥了自主性,提高了学习能力。

构建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篇3

一、灵活组织教学

学生对“哪吒闹海”这个神话传说可以说是耳熟能详的,而且哪吒这个小英雄的形象也深受孩子们欢迎,在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哪吒闹海的资料,在课堂中说给同学听,看谁说得更精彩、更生动、更有趣。这一项作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主动探索,积极思维,主动地去说故事。

二、精心设计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问”非常重要。教师的提问是一门艺术,问题提得好,学生就想说、会说,也就达到了在运用中理解的目的。在教学《哪吒闹海》一课时,我从课题质疑入手,问:“读了这一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有的问:“哪吒为什么要闹海?”有的问:“哪吒是怎样闹海的?”还有的问:“哪吒闹海的结果如何?”我紧扣学生的提问接着说:“大家都很会提问,从大家提出的问题我们就知道课文是围绕‘闹’字来写的。到底哪吒为什么闹海?怎样闹海?结果怎样?相信大家学了课文后就会知道了。”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去解决问题。当学到课文第三自然段时,我问:“面对凶丑无比的夜叉,小哪吒是怎么对付的?”通过表演体会动词“闪”“躲”“取”“扔”, 让学生在读、演、说的过程中记忆情节,内化语言,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

三、巧妙创设情境

教师根据文本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表演等活动,入情入境地感悟、识记和品味语言,使情境的设置与语言的训练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达到了“寓教于乐,乐而不嬉”的目的。课堂上,我常随意捕捉或有意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在无意中学会运用语言。教学《哪吒闹海》一课,就请学生当一回哪吒,去大闹一回龙宫,我就扮演一名小虾兵,惊慌失措地跑进龙宫,大叫:“不好啦!禀报龙王,咱家夜叉被哪吒那小子打……打死啦!”学生个个进入角色,扮起龙王,气得“嗷嗷直叫”,有的说:“这个小毛贼吃了豹子胆了!”有的说:“我非把他打个半死不可。”有的说:“得灭灭他的气焰。”……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体验角色,想象练说,把人物的性格表现得活灵活现,师生同演,共创活动场景,让学生置身期间,走近人物,深切体会人物内心活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建立在对鲜明形象的体会上,自然文思如泉,妙“口”生花。

四、营造轻松氛围

学生展现自我,需要自由宽松的氛围。有关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参与紧密相连。当学生的情绪处于积极振奋的状态时,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受到压抑,一个个奇思妙想才会如泉喷涌。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营造一种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哪吒闹海》这一篇课文分为三个小故事:闹龙宫,杀夜叉,打三太子。我让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小故事,先读,再找出哪吒闹海的动词,然后带上这些动作演一演。这篇课文难度不大,学生不难理解,我就把更多时间花在让学生自由发挥、创作上。在巡视时,我发现学生都学得兴趣盎然,津津乐道。在整合了这三个小故事后,我又让学生分小组自编课本剧,设计人物、台词、动作、神情等,然后上台表演,并说说感受。学生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

五、扩大学科外延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了它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自然语文阅读教学也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实际上,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语文学习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试着把语文学习搬到校园、社会、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内进行。在教学完《哪吒闹海》这一课时,我对学生说:“这个故事是明朝一个叫许仲琳的人想出来的,他写了一本书叫《封神演义》。‘哪吒闹海’这个故事出自第十二回《陈塘关哪吒出世》,希望大家在课后能看看这本书,丰富我们的语文知识,扩大我们的视野。”

语文教学应走向运用和交际,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真正体现语文的作用。

(责编 陈剑平)

小学语文活力课堂的构建 篇4

一、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地位

传统的语文课堂上, 往往是教师一个人的课堂, 一味地灌输知识, 不顾学生的意愿和感受。课堂虽然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阵营, 但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倡“以人为本”, 需要我们站在学生的立场, 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 让每一个学生真正融入课堂中来,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教师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二、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内容感兴趣, 才会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天真、单纯, 就好像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 对未知的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和强烈的求知欲。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身心发展特点, 创设与学生紧密联系的, 学生喜欢的情境, 寓教于乐, 增添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三、善于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调查显示, 很多科学家、学者得到的最大收获并不是在大学, 而是在小学语文教师的身上, 可见语文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有多么深远。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因此, 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 尽量多使用充满正能量的语言, 润物细无声, 用优美母语塑造人性, 在实践中践行语文的魅力。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 是无论哪一学科都要求学生必备的能力, 也是当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之一。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懂得如何学习, 语文课堂自然会活跃许多。自主学习, 是指学生自行制订学习目标、监督学习过程、检验学习效果的过程, 如果教师能够帮助学生习得正确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实现“得法于课内, 受益于课外”, 将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成为学生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传统的语文课堂中,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课文, 教师都采用千篇一律的模式。然而, 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件艺术品, 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解与阐释。总而言之, 想要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不仅要从教师自身出发, 更要充分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 只有师生双方配合默契, 才能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构建活力语文课堂 篇5

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此,“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是先进的教育理念之一。课堂要活起来,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教往往直接影响学生的学,学生学的“活”首先要教师教的“活”,产生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要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起来,就要有活的教学目标,活的教学设计,活的教学内容,活的教学过程,活的教学评价,活用教学媒体和手段。我认为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精心地备课,教学思路清晰。

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弄清楚重点、难点,才能在课堂中思路清晰地教学,课堂教学才能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使学生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同时,该准备的教具一定要准备,适当的教具能使课堂更形象,气氛更活跃,学生更有激情,特别是我们现在的学生,生动的教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营造充满乐趣的教学过程,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在课堂上老师的重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尤其是创造性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作出别出心裁的答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认知结构,使孩子们学到的知识和获得的能力得到迁移,因此就要注意过程的灵活性。要变老师的教为学生主动的学习,让学生去发现问题、1

分析并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尊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Word文字处理综合练习时,我提前打印一篇文章分发给学生,设置相关问题,主要包括标题的排版,文字的修改,段落的连接,分段,段落调整,段落排版,调整字间距和行间距,设置打印页面等等问题,让学生通过上机,依靠集体力量,自行讨论解决任务。通过自主完成的作业就是自己的一件作品,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和喜悦感,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电脑的兴趣,这种方法更能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无疑会诱发学生在心理上参与学习的愿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让课堂充满新的活力。

三、以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

“电脑不是学出来的,玩出来的”,“任务驱动”的教学法就是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开始是模仿,制作出与教师的“成品”一样的作品,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接踵而来的便是丰富多彩的创造作品,这就是由“任务驱动”引发的学生的无穷的创造力。

四、自主学习,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生通过亲自探索发现事物的关系和规律,能使学生产生兴奋感、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内部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端正其创造发明的态度。的确,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状态,能发挥出内在的潜力,这就使他们在享受成功的同时,激发出创新的活力。如在学习“美化工作表”时,我让学生根据“Word”中所学知识,自主去学习,遇到问题先独立思考解决,不能解决的与同学共同探究解决。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和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从而引出新知识的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的成功,既激活了学生的旧知,也给了学生充分展开思维的空间,使整个课堂充满创新活力。

五、师生互动,实践创新

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教师讲授演示的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5分钟,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探究的基础上再上机实践。例如:在学习“艺术字”的插入时,出示学习任务:把艺术字插入到文章中,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探究操作,只提示从“插入”菜单中找图片的命令。在插入艺术字再进行调整后,却遇到了困难——对插入的艺术字不满意,怎样进行再加工呢?这时教师应当鼓励让学生一起探究。不一会儿,就有学生告诉老师,应双击“艺术字”就能出现艺术字重新编辑的窗口,在课堂上,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他们留一分求知的欲望,一次表现的机会,让他们也就会多一分创造的信心与成功的体验,学习信息技术课堂的激情就会经久不变。

六、多元评价,激发动力

表扬和激励是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基础,在学生眼中,他们的每一件作品都是自己努力创造的成果。课堂评价中教师可以多一些鼓励,少用评判的语言,不直接说“对”或“错”,不简单地“比比谁做得好”,而是让评价多元化。在评价学生作品时,可采用一些

“布局合理、排版美观”、“步骤清晰、颜色搭配合理”“操作熟练,输入正确”等等话语;在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她们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时,可以说“请说出你这样做的理由”、“为何插入的图片不能移动”等话语。评价时,师生共同参与,突出学生的自评与互评,让他们在实践和反思中发现自我,欣赏他人。同时增强自我敢评估能力,提高学习的内驱力。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一个相对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尽量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与生动,同时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课一定要学会,一定要学好,努力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信息技术课堂。

读《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有感

今天第一次聆听到张晓风的《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这篇文章,感觉心情很是沉重,深深体会到教师的肩上的责任重大,是啊,多年来,我们的每一位家长怀着同样的信任、期待和担忧,把白纸一样纯洁的孩子交给了教育机构,交给了社会,几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收获了怎样的一个青年呢?仔细聆听后,我又反复阅读,我非常地感动与不安,感动来自我们孩子的父母对我们教师的信任,不安则源于父母给与老师的这份重托。

我也是一位母亲,读了文章后,我能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一位母亲的心声,对孩子的爱以及对社会,对社会、教育机构的那份惶恐。不管孩子优秀与否,他在自己的母亲心理都是唯一的,它是全家的希望。每一位家长交给我们老师一个孩子,希望孩子能在.老师的管教下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身为人师的责任。我感觉自己十多年来每天肩上的重担。感觉这十几年来面对的不仅仅是几十个孩子,那一双双眼睛的背后,还有一位位诚惶诚恐的母亲,她们把孩子交给我,我感觉自己的责任非常重大,我将怎样做才不辜负这些母亲们呢?这是我应该下心思去思考的。文章的结尾处,焦虑的作家不得已发出这样的感叹:“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呢?”这句话是多么语重心长,又有多少期盼和无奈。

当我们自认为已经很关心很爱护自己的孩子了,可能还时常会受点委屈,但站在一个家长的角度去看的话,总觉得还是欠缺了点什么。很多时候,我们会怨天尤人,埋怨孩子不够听话,埋怨好心得不到好报,静下心来,想想平日里那些毫不起眼的孩子,那些尽惹我们生气的宝贝,原来也都有可爱的一面。猛然醒悟: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有时匆忙的步履,泥泞的心情遮掩了我们的双眼;繁琐的工作,忙乱的头绪,钝化了我们的敏锐;成绩的镣铐,升学的压力,扰乱了我们的心智,所以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孩子的缺点,而忽略了那一双双天真的眼睛,那一颗颗纯洁的心灵。他们需要老师的关心和认可,需要老师的呵护和鼓励,即使因为无心犯了错误,也需要我们老师温和地指出,他们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指责,是真诚而不是伪善。他们是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尽情地沐浴阳光,吸吮雨露,需要风雪的磨练,鲜花的簇拥。

今天,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我的孩子,多年以后,你将还给我一个怎样的人呢?”我常常这样想。

读书给了我很多的感悟和灵感,这篇文章使我认识到自己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努力。我会用关注的眼光去欣赏每一位孩子。每个孩子身上都会有自己的闪光之处,甚至是调皮捣蛋的孩子。作为老师,不应该每天盯着他们的缺点,应善于发现每位孩子的优点。赞美他们,借助优点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克服缺点。

再一个我要抓住一切机会去充实,提升自己,给自己加重,让读书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书应与我们每个人为伴。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与书为伍,让书成为我们教师生涯的一部分,做一个充满书卷气的老师。要给学生一碗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怎么来呢?最好的方法是通过读书。特别是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文化素养和在精神修养方面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在读书的过程成长起来。

语文课堂生命活力的构建 篇6

一、树立创新教学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

想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教师就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活力。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童年阶段,充满了活力和朝气,这对于创建活力课堂有很大帮助。针对学生活波好动的性格特点,教师要因势利导,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都能够活跃地在语文课堂上表现自己,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就有很多让学生很感兴趣的课文,教师要能够利用这些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活力。比如在学习《小狮子爱尔莎》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出各自喜欢的小动物,学生就会争先恐后地说出小猫、小狗、小麻雀、小鸡等宠物来。语文教学课堂会因为学生争相发言而充满生命活力,这时候教师再不失时机地引出《小狮子艾尔莎》这篇课文,给学生讲述一个女孩和一只可爱的狮子的故事,让学生学习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二、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

想要实现语文活力课堂,教师就必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学习心理。通过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教师能够充分熟悉学生的学习状况。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地解决,让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之间多进行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讨论问题,以此来加强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

通过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课堂讨论,能让语文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从而充满生命活力。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教师在对《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教学时,应该先鼓励学生讨论这样的话题:小朋友们,你们家乡中最美的是什么啊?对于教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学生就会争先回答出自己家乡美丽的景色,使课堂气氛变得充满了活力。这时候,就是再去引导学生学习《桂林山水》,让学生充分领略到桂林景色的优美。

三、为学生营造有趣的教学情境

在语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课文需要学生置身到故事情境中去想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充分领略课文的主旨和意义。而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受到极大的压抑。对于一些需要教学情境的课文,教师往往并不能为学生营造合适的情境,让语文教学课堂失去应有的趣味性和生命力。

有时候,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课文,为了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创建不同的教学情境。比如,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借生日》这篇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忘记了妈妈生日的学生,在自己生日这天给妈妈过生日,准备把自己的生日借给妈妈。为了帮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教师可以营造这样的一种教学情境:由同学甲扮演孩子,由同学乙扮演孩子的母亲,让他们共同演绎课文中的故事,从而营造出一种温馨感人的教学情境。而在《西门豹》这篇课文中,则含有丰富精彩的故事内容,教师可以用编演课本剧的方式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们通过扮演西门豹、巫婆等角色,充分地融入到课文故事当中。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语文课堂活力教学。而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则往往注重在课堂上为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这将会导致语文课堂失去活力,让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教师要利用这种优势激发学生的活力,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使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应该注重和学生交流沟通。通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去排演有趣的课本剧,能够构建起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

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 篇7

如何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呢?

学会尊重与赏识

尊重: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 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 上课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劳动。劳动的成功与否, 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条件, 就是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如果师生不是朋友式的平等的关系, 那么心理的距离必然会拉大, 心灵上就做不到真正地沟通, 这将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和人格健全。语文的学习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情感互相交流的过程。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 应当突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应当尊重学生的需要, 尊重学生的情感, 以学生为根本, 从学生的心灵深处挖掘生命潜能,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我们要把握自己的角色, 尊重每一个学生, 课堂上的尊重, 不仅是姿态上的接近, 还要努力使自己变成学者、变成长者、变成智者、变成爱者。眼睛里流淌的爱意是尊重, 俯身的倾听是尊重, 真诚的鼓励是尊重……在课堂这个词典里, 只有让尊重无处不在, 生命的美丽才会绽放。

赏识:希望别人赏识是人的本性, 赏识能使人愉悦, 使人快活, 赏识能激发人的潜能, 使人心智开启, 灵感涌动, 给学生“戴高帽子”, 真心实意地表扬学生, 赞美学生, 学生会给你意外的惊喜和回报!记得一个著名的教育工作者曾说过:“一个微笑, 如明媚的阳光温暖孩子的心田;一句赞美, 如不灭的火炬点燃孩子的自信之光;一次鼓励, 如春风扬起孩子远航的风帆……”课堂充满了赏识, 教学才会由此变得轻松, 学生才能学得自由;课堂充满赏识, 教师才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 而会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唯有赏识才能让语文课快乐起来, 生动起来。

提倡赏识, 并不是要教师对学生的缺点视而不见, 而是要教师有包容之心, 要包容学生的失败, 学会等待, 让学生在失败的基础上找到“登天的感觉”, 尝到甜头, 并且能正确评价自己和对待自己的不足, 发现生命的宝贵, 珍惜享受生命。从而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发展能力, 形成技能, 学会学习。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每个父母、家庭、老师也是独一无二的, 世界上没有一个适合于所有学生的赏识方式, 怎样的赏识对你的学生是最合适的, 要靠自己创造性地去发现, 这便是教育艺术的奥妙所在。

落实独立与合作

独立:生命的美丽不仅在于它的不可重复性, 而且在于它的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 生命个体间的各个方面都充满着差异。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珍视这份独立, 充分给予学生独立学习与思考的时间, 更为重要的让学生的个体感受和独特体验有机会表达出来, 努力创造条件去展现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这样学生才能学有灵性, 学有个性, 课堂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

在进行戏剧《威尼斯商人》的教学中, 我让学生自排了课本剧进行表演, 然后再分组讨论其中各个人物形象。在评价“夏洛克”这一形象时, 大部分同学用的字眼是“凶狠”、“狡诈”、“阴险”等, 而这时扮演夏洛克的学生主动站起来“申辩”:“夏洛克其实也是一个很可怜的人, 他受到基督徒的排挤, 被称为异教徒, 而且作为犹太人长期受到歧视, 要戴着象征屈辱的红帽子。而他的手段虽然不光明, 却是作为一个长期受压迫、排挤、歧视的弱势群体的反抗和报复。难道安东尼奥他们就没有错吗?他们在言语当中处处透露出对夏洛克的歧视、不屑。所以夏洛克有他可恶的一面, 但也有值得同情的一面。”听完他的一番话, 同学们纷纷投去赞许的目光, 而我率先为他精彩独特的回答而鼓掌。在这位同学个性化的阅读中, 独立思考, 和文中人物进行了心灵的沟通, 对人物有了全面的认识, 不再“人云亦云”, 发挥他独特的思维。

合作:合作学习是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与实践, 它基于“人多智广”这一哲学思想。现代科学技术的每一点进步, 几乎都是集体合作的结晶。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已经成为“现代人”所必备的基本要素之一。培根说:“假如你我每人有一个苹果, 交换后仍然每人只有一个苹果, 但假设每人各有一种思想, 交换后每人就有两种思想了。”如果在语文课堂中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 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合作是让学生的思想与思想去碰撞、心灵与心灵去交流、生命与生命去对话的最好方式。

而合作的关键是要做到有效。首先要想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 必须要求教师围绕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个中心, 创设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才成为一种可能, 合作才成为一种需求。其次语文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 抓住具有探索性、系统性、仅凭个人力量难以解决的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索, 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 群体合作, 达到优势互补的效应, 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得到质的提升。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对小组合作议题的明确和把握显得尤为重要, 唯有如此小组成员才不会自说自话、离题万里, 相互间才会很好地沟通, 才可能出现思维的碰撞, 语文课堂才会真正充满生命的活力。

做好坚守与超越

坚守:语文课姓“语”, 这一点每个语文老师要牢记, 每一节语文课堂都要坚守。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课, 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 是引导、浸润、提升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

坚守住“语”的课堂应是书声朗朗。古人云“书读百篇, 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些都是读书之道。可以吟哦讽诵, 可以低喃细语, 或齐读或分角色读, 只要用心, 就会有体会, 这便是收获。

坚守住“语”的课堂应是简简单单的。简单不是简单无物, 好的语文课堂应当简洁而有活力。表现在一堂课上, 就要求课堂教学的线条尽量简洁, 但线条所牵动的信息又要尽量的丰富。例如我在上《醉翁亭记》时, 抓住了“乐”字, 让学生在寻找“乐”, 理解“乐”, 领会“乐”中感受文章和人物的魅力。

坚守住“语”的课堂还要实实在在地练。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性学科, 从小打好学习语文的基础, 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语文课堂中的“练”, 就是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 在说上练、在读上练、在写上练。说话和写作都是语文实践能力的具体体现。例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后, 就可以要求学生续写在船上被于勒认出后菲利普夫妇的表现, 从而增加学生对人情冷暖的深刻体会。

超越:“语文书固然是你语文学习的一块新园地, 可如果你仅仅守住一册或一套课本是不够的, 语文学习更大更广阔的园地在课外。自然风光, 文物古迹, 风俗民情, 视屏网页, 家事国事天下事以及生活中的种种话题, 无不是语文学习的资源, 这种资源可以说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你应当把课内和课外的语文学习结合起来, 使课内学习成为端点, 辐射到课外, 到生活的海洋里, 到大语文环境中, 去吸取语文和思想的琼浆。”

———摘自《苏教版语文书》 (八年级上编者的话)

从这段话可以知道, 语文课堂除了要立足文本之外更要学会超越。把语文学习放在一个广阔的自然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下进行, 并以适应学生心理和尽可能轻松的形式展开教学, 学生才可能得到最具分量、最有价值的收获, 语文课堂才会更具生命活力。

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民俗风情”单元中, 《本命年的回想》一文里作者展示了京城运河父老乡亲过年的习俗, 由此激发了学生对了解自己家乡民俗风情的兴趣, 于是学生们开展了对家乡过年习俗的调查。第一步, 学生分成三个小组, 第一小组的同学从《地方志》等书籍中收集相关的资料;第二小组通过走访身边的老人来收集相关的内容;第三小组的同学利用双休日到家乡的东南西北片区收集不同片区过年的习俗。第二步, 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再分成习俗、食物、游乐三个方面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归纳、比较。第三步, 学生写出了《家乡过年习俗的变化》的调查报告。在春节来到之时, 这项调查又得到了延续。学生又自行组织了收集、创作春联的活动。通过比较对联的内容, 他们总结出时代在变迁,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的结论, 还将创作的春联送给了左右邻居。在此基础上, 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得到调动, 他们又收集了各自家乡乃至于许多少数民族不同的过年的民风民俗, 从而了解到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构建活力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 篇8

教师的激情能影响到整个课堂氛围。如果教师的脚一踏上那七尺的讲台, 脸上就好像涂上一层硬邦邦的水泥, 面无表情, 像一尊石像屹立于此。说话有气无力, 语音没有磁性, 显得几分不情愿。由于老师没激情, 学生也被“传染”, 昏昏欲睡, 梦游一般。整个课堂气氛无比沉闷、不活跃。这样教学效果定是不佳, 可以断言这是一堂失败、没有意义的课, 徒劳无用。所以, 我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 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的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 让课堂达到高效。

二、课堂上要把时间还给学生

曾有领导云:“在教学中, 要做到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必须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获得时间。”笔者讲授了《斑羚飞渡》一课, 讲完后, 我真正对领导之言有所领悟———

1. 合作学习前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不仅有自主合作的权力, 也应有支配思考时间的权益。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中是这样的, 教学中更是如此。没有独立思考就进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将流于形式, 质量不高。有准备的讲解交流, 才有可能是高质量的交流。在课堂上讨论各种斑羚身上体现的精神品质时, 我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 而直接让学生合作讨论学习, 最后讨论而得的结果只是比较肤浅的东西, 甚至有个别组都没有讨论结果, 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上, 教师不是自导自演, 而学生是观众, 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应该是学生的, 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如读书要让学生有目的性地读, 内容要让学生概括, 看法要让学生讲, 等等。基于此, 学生才真正成为学习的自主者。

三、课堂上要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对于初中生而言, 阅读文言文刚起步不久, 个人能力尚处在初级阶段, 我认为,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应该作为文言教学的主要目标。

因此,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 我本着重点突出, 知识落实重在方法指导的思想, 把主要教学目标确定为———让学生自主合作, 探究地学习阅读文言。

为做到上面的要求, 我一改过去文言教学“字字落实, 句句清楚”的老套子, 贯彻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用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 以便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我在“疏通文意”这一环节中, 不是把每个字词的解释意思讲出来或写出来, 不是每句话也给学生进行翻译, 我们都知道这样的老套子并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这环节的教学中, 我先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阅读方式认真阅读, 并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然后, 学生之间分组讨论, 找出无法理解的问题记录出来, 最后向其他组提出, 如果不能回答的, 教师才讲解。

通过这样不用“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照顾式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来。

四、课堂上要进行德育渗透

我上了一篇课文———《共工怒触不周山》, 主要是写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经过。在上课的过程中, 我通过分析共工的形象让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在课堂上, 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问题:在你的心中, 共工是怎样的一个人?通过这个问题, 让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说共工是一个勇敢的人, 有的学生说共工是一个敢于挑战权威的人, 还有学生说, 共工是一个爱发脾气、性格暴躁的人。老师通过学生的讨论结果, 总结了共工的具体形象。老师要有辩证观点, 共工的性格如此暴躁是不是值得大家去学习他呢?当代的青少年感情脆弱, 经不起困难。没有勇气, 没有毅力, 更没有搏劲。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形象, 从中学习人物所谓“英雄”的东西, 历练自己, 让自己学会坚强, 学会勇敢去做有意义之事。

五、课堂上要注重基础知识

知识的基础性可以说是诸多问题的源头。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基础的知识教学。我所带班级本学期第三次月考的第1 题是语文中最基础的知识。本题考查的是“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分值是6 分的题只有29 人拿到3分以上。由此可见, 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是很好, 这也是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缘故, 这就没有做到教学的有效性。因此, 教学也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

六、课堂上要运用先进技术教学

《黄河颂》是一首现代诗歌, 是以“爱祖国”为主题的课文, 教此类课文, 学生往往不甚理解诗意, 导致课堂气氛不浓。

在教这一课的那一天, 我做好了用多媒体教学的准备。上课伊始, 我通过一段导入语导入新课, 接着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与学生共同享受课文的“壮美”。

首先, 我用课件展示黄河的景观, 让学生犹如亲临其境, 学生不时发出“哗”的喊声, 不时发出“多么壮观啊!”“ 多么雄伟”……然后, 我让学生说出观后感。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说得很真切, 很独到。

第二, 我在让学生观赏后, 再让学生听名家的朗诵。学生竖起耳朵听, 诵读时, 学生不时产生共鸣, 也跟着读了起来。这时, 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 与文本碰出了知识的火花, 这火花“燃烧”了整个课堂。

第三, 本课结束时, 我播放了《黄河颂》歌曲,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黄河的伟大和坚强。

我运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让曾经沉闷的课堂变得如此活跃。

七、课堂上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

兴趣引路 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篇9

一、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关注学生的“体验”, 倡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是基础性学科,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基本特点。学生借助于语言来思维, 来表情达意。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情动而辞发”的观点, 学生产生了真情实感, 才能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有了情感的介入, 个体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远远高于普通场合中的认知能力。中学生有着明显的情绪色彩, 对于自己好奇、感兴趣的事物乐此不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如果能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 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创设出一定的教学情境, 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定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与效率。良好的情境是学生与文本有效沟通的桥梁, 能够拨动师生心中的情弦, 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例如, 在教学郦道元的《三峡》时, 新课伊始, 教师声情并茂地导入:“‘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今天就让我们追随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一起去游历长江三峡吧!”接着播放三峡风光的视频或者图片。生动形象的画面, 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立体化, 有着“一图穷千言”的教学效果。学生被激情的语言、感性丰富的画面所吸引, 沉浸于语文学习的“场”中。观察仔细、感受细腻、想象丰富, 思维一直处于亢奋的状态中, 了解了三峡的地理位置, 体会到三峡的鬼斧神工与瑰丽壮观。又如《背影》, 表现了一种真挚至诚的父子深情, 朴素无华的文字中流淌着深沉的父爱。导入新课时, 教师可以声情并茂地讲述一个展现亲子之爱的小故事, 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 体会作者的感情世界。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构建, 理解了文本内容, 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形成了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链接学生的生活实际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 语文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 映射出生活, 运用、服务于生活实际。语文课程是开放的系统, 是包罗万象的综合系统。教师应该以课堂教学为坐标, 构建大语文的教学观。从课内到课外, 适当地拓展与延伸, 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宽广的天地。突破语文教材的束缚, 突破时空的限制, 把社会、学校、家庭生活相融合。让语文课堂走进自然、走向生活, 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引导学生学会生活、改造生活。

有时文本中所描述的情节、场景, 与学生的生活相距比较远, 学生的认知不是很到位, 直接阅读感到干瘪与苍白。此时, 教师可以揣摩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交点, “超链接”到学生生活, 引导他们仔细观察、用心感悟, 借助于生活中的体验, 走进作者。例如, 教学魏巍的《我的老师》时, 可以和学生一起回忆自己的老师, 说一说老师的音容笑貌, 讲一讲自己和老师之间发生的一些小故事。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交流起来亲切自然, 滔滔不绝, 获得了丰富的主观感受。此时转入新课的学习, “每个人心中, 都有一位最难忘的老师, 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感人至深。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著名作家魏巍和蔡芸芝先生的故事。”这样演绎后,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个人阅历都优化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济南的冬天》后, 鼓励学生模仿教材的写法, 从词语、修辞的应用等方面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写一写大自然的美。感悟教材的语言特色, 把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水到渠成。既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能力, 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探究的新的起点。“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让语文和生活相连, 在生活中品味语文, 积累语言, 提升综合能力。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教学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 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 一种感悟。”教师可以通过改变教学的内容、更新教育教学的方法,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 促进他们更有效持久地探究。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活力课堂构建 篇10

一、构建活力课堂的限制因素

活力课堂是活跃的、开放的、双向互通的, 而传统的灌鸭式小学语文教学限制了教师启发性教学方法的发挥, 阻碍了活力课堂的构建,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 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时间绝大部分都交给了老师, 而不是交给了学生, 这缘于学生的年龄因素和学力因素, 老师担心学生在过分自主的课堂时间放纵自己, 从而难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这种情况下教师更多占据了学生的自发学习空间, 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其次, 教师没有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填鸭式单一输出课堂知识, 没有进行很好的互动和交流, 这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接受产生了抵触和恐惧心理, 导致课堂氛围紧张。最后, 传统的语文课堂缺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空间, 通常是教师自己唱独角戏, 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没能结成小组进行讨论学习, 这样不利于新课标中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理念的养成, 也不利于活力课堂的构建。

二、构建活力课堂的对策

(一) 分层次设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明确、多元是构建活力课堂的第一法则。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小学生的学力不同, 背景知识掌握不同,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围绕所讲授的知识,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展开教学目标的明确设计。例如六年级上册的课文《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 《故乡》, 具有一定的掌握难度, 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因人而异, 首先引导学生感受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村的衰败, 农民在封建政权压迫剥削、愚弄、毒害下痛苦的生活和麻木的精神状态;其次要指导学生掌握对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生动写作手法;最后, 有条件的同学可以通过文章认知鲁迅作品的写作风格和鲁迅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 让学生透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刻画之外, 感受那个时代的小人物的生活, 并且扩散性学习鲁迅的其他作品。

(二) 多样化整合教学资源

新课改重视教师的主动教学, 倡导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富有智慧的教师在课堂上不会满足于三尺讲台和枯燥的黑板, 而是积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 努力开发教学资源, 包括利用多媒体教学、 进行课堂互动游戏来增加教学内容的具象等。比如在讲授“诗海拾贝”单元时, 采用多媒体教学, 把所要讲授的诗词, 比如《诗经· 采薇》《春夜喜雨》《天净沙·秋思》等, 从网络搜索相关的朗诵音频和视频, 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 让学生从侧面感受文学的魅力。 在讲授《晏子使楚》一课时, 让学生自发组织表演晏子使楚的情景剧, 通过学生不同细节的表演来具体剖析课文内容。

(三) 分组合作, 自主探究

活力课堂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教师要明确语文课堂的主体, 引导学生参与到自主、合作的讨论学习中来,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同学们提出开放性、启发性的问题作为思考题, 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学习, 例如“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特殊含义”“少年闰土是少年鲁迅的原型还是他的朋友呢?”等。除此之外, 小组讨论、任务分工的合作学习方式也比较奏效, 能够激发学生竞赛式自主思考探究的动力。把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小组, 每个小组围坐在一起, 给不同的小组布置不同的任务, 或者给不同的小组布置相同的任务来解决, 精心创建问题情境, 抓住教材内容的重点, 避免向学生灌输已有的结论, 倡导学生的个性化见解。

(四) 创新单一的评价方法

活力课堂倡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并立, 传统的唯分数为标杆的教学评价方法已不适用, 要创新成功体验, 改革评价体系。 创新成功体验体现在教学工作中的一言一行, 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来赞美和鼓励学生在某方面的长处, 并引导他们发挥特长, 从语文课堂上获得成功的喜悦, 这也是多元化教学评价的细节。传统的教学评价以卷面成绩为标准, 把学生划为了三六九等, 其实不然, 学生的评价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 比如把每次的作业、课堂的小组学习表现、一次作文写作都可以发展为教学评价方式, 卷面考试只能作为综合测评的一个参照比较, 这样的话学生就不会专攻考试成绩, 而是在教学实践中全面发展, 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和积极性, 这是与活力课堂倡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并立的原则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贺凤霞.浅谈中职数学“活力课堂”的构建[J].新课程 (教育学术) , 2011 (11) .

[2]倪玉莲.构筑语文阅读教学活力课堂[J].阅读与鉴赏 (上旬) , 2011 (11) .

上一篇:企业机房安全管理分析下一篇:高考英语新题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