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物理课堂活力

2024-05-20

激发物理课堂活力(精选8篇)

篇1:激发物理课堂活力

张扬个性,激发课堂活力

威海十三中戴涛

在物理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先进性和创造性,能凸显学生的主体,使学生主动发展,积极奋进。在实际教学中,我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探索,大胆实践,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想像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为此,我注重激发学生的猜想、张扬个性、鼓励质疑、讨论合作等办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的意识。

一.激发学生的猜想

物理猜想来自于生活经验,来自学生的原有的知识体系理解,所以在课堂上我一般采用,情景引入——提出问题——激发猜想——合理引导四个环节,激发学生的猜想,学生的猜想五花八门,有的甚至错误,不要轻易的否定学生的猜想,让学生体验出从猜想到验证猜想探究的过程,使猜想成为课堂一支兴奋剂。

例如:在“探究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这节课中,多媒体展示雪天汽车陷入雪地的情景,让学生分析如何让汽车走出雪地?提出问题:摩擦力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模型,激发学生的猜想。学生提出了很多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有关;可能与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有关。其中,有的学生提出“接触面积的大小与摩擦力的大小有关”的错误猜想,我没有轻易的否定学生的猜想,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何证明摩擦力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最后有的小组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木块放在相同的接触面上,先把木块平放,水平匀速拉动木块测出摩擦力的大小,然后把木块侧放,水平匀速拉动木块测出摩擦力的大小,通过比较发现两次实验的数据相同,得出摩擦力与接触面大小无关的结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逐步否定了自己不正确的猜想,弄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实现了学习由“不知”到“知”,由错误到正确的构建过程,体验了实验探究的乐趣。

激发学生的猜想,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就能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教学生动形象,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大大的增加。

二、张扬学生的个性

课堂活力来自于学生个体的学习感受,学生能否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决定一节课的成功和失败。如何让学生实现各自的价值体验成功,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因此,我在教学中尝试分层设置问题,加强小组合作,建立竞争机制等方法促使学生张扬个性,禁不住“动”起来。

例如:在《杠杆》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在制定课前预习作业时,针对不同个性设置了三种作业:①动手能力强的同学,要求回家制做一个简单的杠杆。②观察能力强的同学,对人们在生活中运用杠杆的情况做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③归纳概括能力强的学生,要求预习课本概括本节主要知识点。

课堂上,首先通过展示小制作,建立物理模型,评选出优秀作品;其次,然后通过小组展示调查报告,让学生体验到物理来自于生活。最后通过学生的预习方案,确定本节学习目标。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过程,实行小组分工,对合作探究完成好的小组进行及时表扬,对总结好的小组也及时实施积极的评价。

课堂小结时,对整节课表现情况进行评价,评选出优秀小组。

这样,通过合理的组织教学和表扬评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大多数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都能“动”起来,而且还为不同个性学生提供了表现的机会,使他们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小组争得荣誉,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

三.留个“空白”空间给学生

“空白”,即在教学过程中设定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或预习复习、归纳总结。留个“空白”空间给学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自己对学习内容进行解析、消化,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这将激发每个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留个“空白”空间给学生,要求教师放弃“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彻底克服教者“包办代替”、学者“生吞活剥”的现象。教师将由演员变成导演,学生则由台下的观众变成领衔主演。在“空白”中,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解析概念、归纳原理,根据自己的特长来确定掌握内容的具体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留个“空白”空间给学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为“空白”艺术的特点是: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在“空白”中,学生既

要动脑又要动手,或“悟”,或“做”,或“记”,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必将诱发学生的学习灵感,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皆可找到用武之处,从而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和学生学习主动参与精神。

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的动力,通过激发学生的猜想,张扬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让每位学生动起来,让物理课堂充满活力。

篇2:激发物理课堂活力

摘 要:借鉴“生活世界”的信息,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利用信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利用最新的科技信息,激起学生的探究活力

关键词:信息 激发 探究 物理 知识

新课标告诉我们“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更像动词(即知识乃是一种”探究的活动“),而不是名词(即知识是绝对的、不变的”结论“)。换言之,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力图将学生从课本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要让学生真正能做到“以物明理”、“见物思理”,将课本知识活学活用,“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一些日常信息,如“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中的有趣事例„„”,它们都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学习的激情,而浓厚的兴趣能激励人不断的进行探索,从而产生探究的动力。

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活力呢?对此我进行了以下的教学尝试:

一、借鉴“生活世界”的信息,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俗话说:“生活是最好的教师”,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细致入微的渗透生活观念,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生活,并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引入“生活世界”中常见的场景和问题,而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问题能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

例如在学完初二内容《大气压强》后,笔者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先提了一个问题:“你们在打吊针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吗?”

问题一出,学生们就议论开了,通过了几分钟的讨论、归纳,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他们总结出了以下几个发现:(1)输液瓶口插了两根管子。

(2)药瓶要吊在高处。

(3)输液瓶如果挂得太低,或输液瓶里没有了药液,血会倒流

(4)药瓶中的药液是匀速滴注的对他们的发现笔者作了高度的评价,并对此原因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可能是受笔者的影响,学生的探究热情也很高涨。为了更好地解决这几个问题,笔者把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先通过组内讨论共同拿出一个最佳的答案,然后进行组际交流,随着讨论甚至争论的不断展开,他们很快就解决了一个个的疑问。

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完全不同的,传统的教学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再由学生来回答,学生的思维方式、范围都受到了限制,而这种由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它能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而当他们的思维产生困惑时,他们就会主动地与别人进行合作与交流。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学提出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每个人都争着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整堂课就在学生讨论、探讨中进行着,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的“个人意义和价值”,并从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给他们带来的无穷乐趣,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活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没有兴趣,学习就会变成很枯燥的事情而难以维持。但如果兴趣没有发展成为稳定的求知欲,学生就不可能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产生理智感。

二、利用信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问就没有思维,积极的思维往往是由疑问开始的,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在教学的关键处设置疑问情境,教师创设的情境越新颖,刺激性越强,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和探究的欲望。

在学习初二《摩擦力》内容时,笔者首先请一个同学从一个小口罐里试着用筷子夹出一乒乓球,当这位同学急的满头大汗也夹不出来时,其他同学在下面都跃跃欲试,趁势笔者再点上两位同学先后“上场表演”,结果还是一样。(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在此插播一段《猫和老鼠》里的经典片段:猫被老鼠减去了脚指甲,结果在光滑的冰面上连站都站不稳),顺理成章地引入本堂课的课题《摩擦力》。

大家都知道:人的思维最活跃是在新的有趣的问题亟待解决之时。笔者这样把知识和情景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进行新一轮学习,它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并能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使学生的探究欲望达到最浓烈状态。用这种设置悬念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探究性活动中去,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把探究内容由书本知识向社会事件延伸,并把探究活动由外在兴趣转化为学生的内动力。

学生有了探究的兴趣,探究的欲望,也就有了探究的动力,而教师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把这种探究动力长久的保持下去。

三、利用最新的科技信息,激起学生的探究活力

目前,我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速度都很快,许多高新技术如通信技术、现代交通技术、纳米技术等的发展都与物理学密不可分,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一个崭新的智能化、信息化的高新技术时代已经来到,随着信息量的日益增多,教师不只要教学生知道过去,尤其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关心并认清明天。

因此教师在平时除了悉心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外,还应时时注意物理科学的新动向,有选择地给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理论信息和事实材料。并利用一切能为我们教学所用的手段,如网络技术、远程教育技术等,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及国际上的最新科技信息动态,从而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如在学习“磁现象的应用”时,笔者先结合磁极间相互作用的原理,向大家介绍上海磁悬浮列车的建成情况,并把它的快速性、安全性向学生作了简单的介绍。当学生听完介绍后对磁悬浮列车很感兴趣,课后他们还不断向笔者提出问题,这时笔者灵机一动,没有马上给出他们所想要的答案,而是趁势引导他们,教他们通过哪些方法、通过哪些途径去查阅相关的资料。还做出一个决定,让对此感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写一篇有关磁悬浮列车的小论文,两个星期后,大部分学生交上了他的作品,笔者对他们所写的每篇论文都作了肯定,还评出了各种的奖,过后笔者发觉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变得更浓了。

从这个学期开始,笔者又每天上午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出一道关于“生活中的物理”的知识竟答题,下午从学生交来的答案中取一份好的反馈给所有同学,并计划将其整理成册。另外,笔者还计划让学生利用国庆节及春节休息时间,学会上网查找资料。利用学校每周两节的微机课加以检验和加强。在信息获取的渠道上,也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扩大容量,迅速便捷,形成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学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要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等文字媒体,使学生了解社会,贴近生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的作用,鼓励使用多媒体技术,把教学内容变虚为实、化远为近、促静为动,从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当然当我们在大谈如何利用信息激发学生探究活力的同时,还应该利用好信息让学生在平时教学中潜移默化中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德。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智育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能力,而且还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德。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德的形成不是靠教师的说教能完成的,我们应把它跟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教学资源、社会事件,抓住一切时机进行教育,让学生通过体验自己去领悟。例如笔者通过一段资料“据世界自然基金会和联合国环境计划组织联合发表的《2000年地球生态报告》显示,人类依照目前的速度继续消耗地球资源,那么所有的自然资源会在2075年前耗光。”的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好好利用、节约能源的重要性,笔者从他们脸上看到了担忧,这则信息引出了他们很多的感慨,由此他们发出了发自内心的 “我们应为子孙后代节约能源”的感叹。这种教育方法比纯粹的说教有效得多,他们将忘不了这些数据,这段资料将伴随他们走上社会。

这样的探究式教学能充分发扬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不仅注重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而且注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促进学生个性、潜能、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通过学生自主地观察与探究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拥有充分从事物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获得物理知识、技能和方法,让每个学生体验到物理带来的无穷乐趣。在当前马上要使用新的课程标准,大力提倡“减负”的新形势下,将这种开放性的教学引入到初中物理课堂及课外教学中,大有益处,势在必行。

对于课外教学这一块,笔者也丝毫没有放松。我就利用平日的休息时间和节假日在网上给自己安了几个“家”,一个是我个人网站,名为“新课标数理天地”,网址为http://ly19731118.upweb.net/;还有一个“家”在著名的K12,我在那儿有一个个人专辑。我还打算在“中国基础教育网站”(简称“中基网”)和“虎翼网”上再多安几个“家”,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将学生的“爱盲目上网”改为“上网有去处,上网有所得”,避免学生误入歧途。当然这也更加要求网站内容要充实、形式要丰富多彩,还要能在“留言版”或“BBS论坛”内能给学生及时的反馈。

总之,在探究活动中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各种信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同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并从中获得学习上的独立和探究中的成功感,丰富学生成功的体验,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对自我价值得到体认。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2、《课堂教学论》 袁金华 江苏教育出版社

3、《江苏教育》 2002年第6期

4、《人民教育》 2002年第1期

5、《教育研究》“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课题组

篇3:物理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活力

一、紧密联系生活, 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物理学科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概括, 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物理学科的学习离不开现实生活的经验和实践,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的各种规律定义和现实中的现象结合起来, 使物理走向生活, 使生活走向物理, 实现对课本知识的活学活用, 学生的思维只要不囿于书本上的条条框框, 就能克服学习物理时的抽象乏味, 晦涩难懂, 从而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激情, 并真正懂得物理学习的意义。但是生活现象具有表象性、多义性, 其中隐含的物理意义需要教师精心筛选、提取, 去伪存真, 去表象留内核, 提炼出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问题。而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前提, 能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所以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求知学习的过程。例如, 在学习“物质热胀冷缩的性质”时, 让学生根据课本了解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不同密度的物质热胀冷缩的性质不同, 密度小的物质要比密度大的物质伸缩的幅度和速度更大。

了解了这个性质, 学生还不能算是学到了真正的物理知识, 真正的物理知识是要经受生活实践的检验, 为生产生活服务的。为此,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对热胀冷缩的应用。比如, 人们发现钢铁和混凝土的热胀冷缩程度相似, 所以广泛采用钢筋混凝土建筑, 这样无论外界气温怎样变化, 建筑都十分坚固。另外, 也可以运用物质热胀冷缩差别很大的特点做许多有益的事情。例如, 铜片比铁片热膨胀大, 把铜片和铁片放在一起做成双金属片, 在同样受热的情况下, 就会因膨胀大小不同而发生弯曲。根据这个原理可以做成自动控制装置和仪表等电器元件, 日光灯的“启动器”就是这样设计制作的。有些熟视无睹的生活原理如果联系巧妙也会让学生兴趣盎然, 比如, 把滚烫的熟鸡蛋浸泡到冷水里就很容易剥皮。此外, 铁路铁轨连接处为什么留一个空隙, 夏天架高压线为什么不能太紧, 踩瘪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为什么又会鼓起来, 等等, 都会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物质热胀冷缩的性质和应用。

二、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 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物理教材并不是枯燥无味的, 教师只要挖掘教材的创造性因素, 就可以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教材中渗透了许多科学家探究发现的故事, 人类许多的物理发现都是科学家们勤于探究、勇于创造的结果。比如, 牛顿发现苹果落地从而揭开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看到水壶盖被沸腾的水汽顶开而发明了蒸汽机;伽利略观察教堂吊灯的摆动发现了摆的等时性原理, 而造出了世界第一个摆钟;富兰克林利用风筝将雷电引下来, 由此发明了避雷针;阿基米德洗澡时发现了“阿基米德原理”;伦琴发现了X射线;爱迪生研究发明了白炽灯, 等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物理教材中可以挖掘出大量的事例, 说明科学家就是由研究生活中的小事创造出伟大成就的,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大大提高了探究兴趣。

当然, 培养了探究兴趣还只是成功的第一步, 教师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把这种探究动力长久地保持下去。

三、建立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评价制度, 为培养探究精神提供制度保证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应用学科, 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学习最根本的方法, 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实验, 可以验证结论, 直观掌握物理现象和原理,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徐州市已经建立了物理实验操作考核考查制度, 把物理实验成绩记入学业成绩, 并且作为升入四星级学校的必要条件, 为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供了制度保障。

例如, 在教学浮力时, 学生头脑中的固有观念和生活中的伪经验、伪知识造成学生思维学习的障碍, 学生直观地认为浮力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有关, 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空实心以及物体形状有关, 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等等。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 教师要从实验问题入手, 引导他们克服心中的不科学概念。如浮力很大, 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 可有时却不能托起一片薄薄的铁片, 是什么原因?一艘船从海里驶向河里, 浮力有什么变化?浮力的大小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演示实验时用弹簧秤分别挂起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浸入水中, 大家观察弹簧秤示数, 看看有什么差异, 并思考这差异说明了什么。接着, 教师提问:要想说明物体的体积跟浮力无关应该设计什么实验?要想说明上述提出的其他观点又应该设计哪些实验?正是这样一层一层的循序渐进, 学生在实验中才得到了答案, 培养了探究精神。

四、利用最新的科技信息, 激起学生的探究活力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高新技术如通信技术、纳米技术、现代交通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的发展都与物理学密不可分, 物理教师要时刻关注物理科学的新动向, 有针对性地为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理论信息和事实材料。例如, 在教学电磁现象时, 向学生介绍上海磁悬浮列车的建成开通, 它的快速性、安全性、环保性、资源节约等因素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他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虚浮列车离地飞行的原理。此外, 神舟飞船飞天、北京奥运会体育场馆的高科技设备、上海世博会的低碳创意, 等等, 都包含有许多可以引进课堂的物理信息, 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培养起对物理学科的探究意识和创造精神。

篇4:创设物理情景 激发课堂活力

关键词:创设情境;内驱力;科学思维;创新

创设情境就是通过设置处理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疑难,构成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生活、社会、科学、技术、物理实验……为物理课堂教学提供了大量的情境素材,它们是物理教学的情境来源。

如何创设学生熟悉又乐于探究物理知识的物理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无疑是实施新课程所要面临的课题。下面是笔者在使用新教材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创设物理情境进行课堂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构建物理现场情境,激发学习“内驱力”

“新情境问题”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去体验情境,通过观察、实验和思索,触发学生的探索意向,形成自觉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习惯。教师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出发,围绕一定问题,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通过观察实验,诱导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亲自成为“发现者”,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讲授“机械运动”的知识时,问大家在雨天骑车上学的感受,大家就会七嘴八舌地叙说各自的感受,这时会有疑问:只要骑车,好像无论刮什么风,雨都是从前面打来,而且是骑得越快,雨打在脸上就越疼。这时教师就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加以疏导,因为雨在竖直方向有速度,雨在水平方向上相对于骑车的人有逆着行驶的方向的速度,这样对人而言雨就好像从斜着迎面方向而来的,并且骑速越快,其倾斜度越大。这样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从理论上得到答案。从而达到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的目的。

二、设置探索验证情境,激活科学思维

美国华盛顿大学内的一条幅上写道:“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牢;只有动手做,才理解得深”。接受性学习是要学生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接受下来,然后内化成自身的素质,然而在内化过程由于缺少自身的经验体系,故在形成自身的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可能会造成联系障碍,从而影响问题的解决。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需要学生从情景中认识问题,提出假设,收集资料,实验验证,处理信息,解决问题,这些都得内化成学生的自身经验体系,因此探索验证是探究性学习模式中的核心环节。

此外,探索验证过程创设类似科学家的研究情境,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以假设为基本方法,以质疑验证为基本手段,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网络,直至问题的最后解决,其中既有形象思维、动作思维,又有抽象思维;既有聚合式思维,又有发散式思维,可以让学生在学到物理基础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受到科学作风的熏陶,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力。

三、创设设问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教育所传递的内容应该有这样三个层次:第一,应该让教育者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一个客观的人;第二,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一个有理性的人;第三,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怎样才能使世界更美好,成为一个善于提问、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人。而目前的物理课堂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局限于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问题解决之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特别是解决与社会相联系实际问题和与现代科技发展相联系的问题。

在创设新情境问题过程中,要自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科技与社会,体现现代物理的新内容、新方法、新思想、新观念,可涉及当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在不削弱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不破坏物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情况下,敢于突破物理学的框架体系,综合其他学科的内容,用联系的观点将学习内容综合化、实践化、社会化和现代化。

把最新科技问题转化为自然问题,在素材的选择上要注意:一要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反映最新科技成果。二是不要贪大求全。三要有利于开拓视野,启迪思维。如在某一物理知识的教学结束时,提出一个或几个与以后学习有关的悬念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强烈愿望结束对某一知识的学习,往往会取得“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学习兴趣。

例如:《磁生电》一课学生已经掌握了电流的磁效应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复习引入。

1.复习提问:什么是电流的磁效应?

2.启发思考:奥斯特实验说明电流能产生磁场,那么利用磁场能否产生电流?

3.引导小结:(1)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能产生电流,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现象;(2)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法拉第生平事迹的演示文稿,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根据认知理论,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创设丰富多彩的物理情境,并解决物理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双向互动过程。从某种角度来看,物理课堂教学是多彩物理情境到实现物理课程目标之间的一座桥梁。如何使课堂教学活起来?这就要求每一位物理教师要做好架好这座桥梁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廖伯琴.物理教学研究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5:激发物理课堂活力

活力呢?

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换言之,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力图将学生从教材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要让学生真正能做到“以物明理”、“见物思理”,将教材知识活学活用,“打破传统的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一些日常信息如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中的有趣事例,它们都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激情,而浓厚的兴趣能激励人不断进行探索,从而产生探究的动力。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活力呢?对此,我进行了以下教学尝试:

一、借鉴“生活世界”的信息,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俗话说:生活是最好的教师。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细致入微的渗透生活观念,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生活,并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引入“生活世界”中常见的场景和问题,而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问题能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

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前,我依据略阳县教研室实验技能大赛获奖的一个演示实例,给学生做了如下演示:将一烧瓶内盛少许水放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当有水蒸汽气冒出时,停止加热,迅速将干瘪气球套在烧瓶口上,过一会儿就会出现奇特现象,气球先是鼓起来,然后又瘪下去,同时进入瓶内又鼓起来紧贴烧瓶内壁,学生一下子惊呆了,并感到十分奇异。此时,教师提问:为什么气球会进入瓶内并鼓起来?经过学生分组讨论,这个力量只有来自空气,在这个基础上教师给出明确答案,这就是大气压的作用,并同时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题。

在学完“大气压强”后,笔者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打吊针时,有什么发现吗?

问题一出,学生就议论开了,通过讨论、归纳,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他们总结出了以下发现:①输液瓶口插了两根管子。②药瓶要吊在高处。③如果输液瓶吊得太低,或输液瓶里没有了药液,血会倒流。④药瓶中的药液是匀速滴注的。

对他们的发现,笔者作了高度评价,并对此原因表现出了很大兴趣。为了更好地解决这几个问题,笔者把学生分成了小组,先通过组内讨论共同拿出一个最佳答案,然后进行组间交流,随着讨论甚至争论的不断展开,他们很快就解决了一个个疑问。

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是完全不同的,传统教学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再由学生来回答,学生的思维方式、范围都受到了限制,而这种由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它能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而当他们的思维产生困惑时,他们就会主动与别人进行交流,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每个人都争着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整节课就在学生讨论、探讨中进行,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的“个人意义和价值”,并从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给他们带来的乐趣,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活力。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没有兴趣,学习就会变成很枯燥的事情而难以维持。但如果兴趣没有发展成为稳定的求知欲,学生就不可能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产生理智感。

二、利用信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没有疑问就没有思维,积极的思维往往是由疑问开始的,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在教学关键处设置疑问情境,教师创设的情境越新颖,刺激性越强,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和探究欲望。

例如,在学习“摩擦力”内容时,笔者首先请一个同学从一个小口罐里试着用筷子夹出一只乒乓球,当这位同学急的满头大汗也夹不出来时,其他同学在下面都跃跃欲试,趁势笔者再点上两位同学先后“上场表演”,结果一样。(利用电子白板在此插播一段《猫和老鼠》里的经典片段:猫被老鼠减去了脚指甲,结果在光滑的冰面上连站都站不稳),顺理成章地引入本节课的课题“摩擦力”。

大家都知道:人的思维最活跃是在新的有趣的问题亟待解决之时。笔者这样把知识和情景有机地结合起来,目的是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进行新一轮学习,它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并能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使学生的探究欲望达到最浓烈状态。

用这种设置悬念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探究性活动中去,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把探究内容由教材知识向社会事件延伸,并把探究活动由外在兴趣转化为学生的内动力。学生有了探究的兴趣,探究的欲望,也就有了探究的动力,而教师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把这种探究动力长久的保持下去。

三、利用最新的科技信息,激起学生的探究活力

在教学中能充分发扬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不仅注重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还注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促进学生个性、潜能、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通过学生自主地观察与探究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拥有充分从事物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获得物理知识、技能和方法,让每个学生体验到物理带来的无穷乐趣。在当前使用新的课程标准,大力提倡“减负”的新形势下,将这种开放性的教学引入到初中物理课堂及课外教学中,大有益处。

例如,在学习“磁现象的应用”时,笔者先结合磁极间相互作用的原理,向大家介绍上海磁悬浮列车的建成情况,并把它的快速性、安全性向学生作了简单介绍。当学生听完介绍后对磁悬浮列车很感兴趣,课后他们还不断向笔者提出问题,这时笔者灵机一动,没有马上给出他们所想要的答案,而是趁势引导他们,教他们通过哪些方法、通过哪些途径去查阅相关资料。还做出一个决定,让对此感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写一篇有关磁悬浮列车的小论文,两个星期后,大部分学生交上了作品,笔者对他们所写的每篇论文都作了肯定,还评出了各种奖,过后笔者发觉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变得更浓了。

对于课外教学这一块,笔者也丝毫没有放松。我就利用平日的休息时间和节假日在网上给自己安了家,利用微博与学生交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学生的“爱盲目上网”改为“上网有去处,上网有所得”,避免学生误入歧途。当然,这就更加要求内容要充实、形式要丰富多彩,还要能在“留言版”内能给学生及时的反馈。

篇6:激发物理课堂活力

纵观当前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仍旧活力不足,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这种双双疲惫的课堂氛围对学生学习思想品德,形成健全人格极为不利。如何突破单一、封闭、机械的教学模式,激发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活力,实现课堂效率的目的呢?

一、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和谐的教学必然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击中学生思维的燃点,这样才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教师通过优化情境教学空间,引导学生围绕创设的情境主线,结合教材特点、教学方法、学龄特征和具体学情,在一种富有情境的轻松氛围里,不由自主地投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在这当中学生也能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注重教学的导课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导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若能设计出一个新颖有趣的开头,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如在教学《天下父母心》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对父母的重新认识呢?教师可用视频短片,向学生播放四川汶川地震中,母亲用瘦小的身躯为孩子支撑起狭小的生活空间的`视频材料。以及母亲死后,仍然用自己的奶水哺育婴儿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从视频材料中受到强烈的情感震撼和情绪感染,诱发对“父母感恩”的重新认识,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这样的导入就能切入主题,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多媒体导入也可根据教学内容的设计,引用诗歌朗诵、歌曲等形式。

三、突出主体地位,发掘学生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的课堂应该是具有时效性和时代性特征的课堂,也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所以应突出学生主体性,把学生看着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视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的同时,感受到激励和鼓舞,形成丰富的人生态度。这样,学生自然就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篇7:激发物理课堂活力

激发学习兴趣创建活力课堂

作者/邱晓燕

摘 要:兴趣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早已被人们所认识、关注和重视,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是学习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动力。因此,培养激发兴趣对于任何一种教学来说,都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如果有了对音乐稳定而持续的兴趣,就可以激发起对各种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参与,进而获得良好的音乐学习效果,使音乐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词:学习兴趣;活力课堂;教学艺术

关注和重视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培养,发展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是音乐学习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动力,是学生在音乐方面持续发展,甚至终身热爱音乐的根本保证。在初中音乐课中,应把培养学习音乐兴趣置于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边远的农村中学,硬件设施不完善,面对的学生是毕业于各自村小学的学生,有些根本没上过音乐课,上过的也是学一两首简单的歌曲,学生素质是可想而知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如何激起学生对各种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参与?如何创建活力课堂呢?我结合我的音乐课,谈谈我的感悟。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课堂五彩缤纷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深入学习的前提。”兴趣将会成为打开音乐圣殿的金钥匙。学生兴趣的产生和发展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我往往在课程开始前就在音乐教室设计、布置好与这一课时有关的氛围环境。如,教学歌曲《说唱脸谱》这一课时,虽说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学生对京剧艺术缺乏了解,在学习京剧艺术的过程中,甚至还带有抵触情绪,因此我为了激发学生对京剧艺术的兴趣,课前我利用了很多时间来布置音乐教室。在教室的前后黑板贴满了关于京剧的手抄报。墙壁四周贴上各种脸谱(生、旦、净、末、丑……)生动逼真、色彩鲜艳,漂亮极了,并且挂上一两件京剧的行头。因此,当学生伴着京剧《说唱脸谱》走进音乐教室时,被眼前的场面惊呆了,一个个迫不及待东摸摸、西看看,满脸的新鲜和好奇。当他们欣赏得差不多,摸得差不多了,我趁势问他们:“你们知道今天学什么吗?”生:“京剧《说唱脸谱》。”师:“想学吗?”生:“想。”大家马上快速回到了自己的.位置,等待着学这首歌曲。结果,课堂教学比我预期的要好得多。

二、幽默形象,激发兴趣,课堂魅力无限

课堂教学需要幽默,需要妙趣横生。幽默是一种爱,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最高级的智慧。幽默是思想、气质、才学、视野和灵感的结晶,它犹如一根神奇的魔棒,常能使语言于瞬间闪烁出耀眼多彩的火花。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我们的学生一天的时间大部分在课堂上度过,每天面对的就是那么几张熟悉的面孔,他们非常希望能通过音乐课来调节一下紧张的学习气氛。因此,每堂音乐课我都会用前5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讲些风趣幽默的笑话、猜个谜语,或请学生讲,从而让学生整节课都在快乐中接受教育和享受学习。

课堂幽默可以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使教学双方都感到轻松有趣。为了使学生记忆知识有兴趣,教师要用巧妙的语言、幽默的形象吸引学生。如,学习记忆延长记号,我让学生看看它像什么(眉毛加眼睛,任意延长);将反复记号编成顺口溜:“一扇大门两块板,两个按铃门上装,()音乐家门到这里,都得来回走趟。”这样学生学得容易,轻松记忆,也就爱学了。我暗自感叹:幽默真是魅力无穷呀!

三、激励竞争,激发兴趣,课堂激情四溢

竞争,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新名词,只是我们以前更多地把它用在体育竟技方面,而现在我们已把它应用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曾经有人问过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现存在你参加百米赛跑,你是和速度快的一组跑,还是和速度慢的一组跑?”答案非常明确,当然是和速度快的一组跑,因为和速度快的同学一起跑,自己的速度也会变快,这就是竞争的必然结果。有竞争才有动力,有竞争才有进步,有竞争才有提高。音乐课上的竞争也表现在各个方面,可以是个人和个人之间的,也可以是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可以是唱歌方面的,也可以是乐器方面的……因此,可以提供给学生的竞争环境和机会很多很多。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音乐在我身边》关于“音乐在哪里?寻找身边音乐”这一环节时,我把学生分成4组,以组为单位进行比赛,分别寻找身边的音乐并进行模仿,比一比哪一组最有创意,哪一组表演得最好。结果他们寻找到了特别多身边的音乐,表演、模仿的效果也出乎意料的好。有模拟菜市场的嘈杂声、各种叫卖声、吆喝声、各种铃声,还有做饭时发出的锅碗瓢盆交响曲。在表现方式上有用声音模仿的,用打击乐器模仿的,用拍击身体或拍打桌椅模仿等,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表演得格外卖力,兴致也很高。表演结束后,我们还评出了一些奖项:最佳创意奖、最佳表演奖、最佳道具奖……几乎每个小组都获得了不同的荣誉。当然,在竞争活动中必须强调的是,要公平竞争,要用健康的心态去竞争,这样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使自己健康地成长。

四、学科结合,激发兴趣,课堂丰富多彩

注重音乐教学与其他姊妹艺术及其他学科的联系。音乐课堂可利用学生的语言功底,借助美术的色彩、戏剧的唱腔、影视的画面等来吸引学生、感化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兴趣,使课堂丰富多彩。

文学与音乐是形象艺术,在音乐教学中加入一些文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如,在欣赏马思聪的《思乡曲》时,我拿来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让学生边听边朗读,这样,既得到美的享受,又复习了那首著名诗篇。

音乐与美术是姊妹艺术。在音乐欣赏时,加入一些美术作品,对加深音乐作品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如,在欣赏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时,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大草原风光摄影,让学生看着那张美丽的草原风光图片,欣赏《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东西方音乐融合的交响音画。

五、律动表演,激发兴趣,课堂活力四射

新课程强调了教学形式的活动性,而音乐课又是活动性、实践性最强的课程之一。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尽可能地创设一些律动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有趣地掌握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如,教学《当兵的人》这首歌时,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进行曲这种音乐体裁,引导学生用“进行曲速度、豪迈在力”的声音演唱歌曲,让学生结合音乐做队列表演。把学生分成四组:一组学生做队列表演,其余三组用进行曲速度、豪迈有力的声音演唱歌曲。四组学生进行比赛,表演好的组奖励一面小红旗,让学生“从做中学”“从乐中学”,既理解了进行曲,也知道了这首歌曲该用怎样的声音、力度来演唱,又熟唱了歌曲,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又如,欣赏小提琴、钢琴等器乐曲时,让学生模仿乐器演奏,模仿敲锣打鼓,学生边听边“演奏”,兴致盎然,俨然一个演奏家、指挥家的样子。这样既活跃了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还滋长了创作情趣,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篇8:激发物理课堂活力

一、巧用生活中的信息, 激发学生物理知识探究的兴趣

理论指导实践, 又源于实践, 并在实践应用中不断得到检验、矫正。我们在学习物理知识时不能离开生活学物理, 或为了学习而学习物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 通过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 首先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回家操作:抽出时间去其家附近的社区医院观察医生给病人挂水的过程及挂水要领。然后上课时用挂水的器具演示一遍, 在演示后让学生总结出挂水要领: (1) 药水瓶要吊在比人头高的地方。如果输液瓶挂得太低, 静脉中血液会倒流。 (2) 药液不能滴注得太快。如果滴注太快, 病人会发冷, 身体受不了。最后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与纠正, 对好的方面给予表扬,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只是铺垫, 最重要的是及时从挂水的实例中激发出学生学习《大气压强》知识的好奇心, 从而趁热打铁指导学生弄通弄懂《大气压强》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利用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事例, 通过其有直观性、趣味性, 避免了枯燥的、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的学习, 培养了学生热爱学习与热爱生活的兴趣。

二、利用信息设计教学情境, 引发学生物理知识探究的欲望

疑问往往能激发人们的思考, 教师应因材施教, 根据教材具体内容的特点, 结合学生已学知识, 在教学的必要处设置疑问情境。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越新颖, 新奇性越强, 就越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勾起学生认知的冲动和探究的欲望。在教学《摩擦力》一节时, 我请一个同学从一个放着几条黄鳝与泥鳅的鱼缸里试着把黄鳝与泥鳅抓到另一个鱼缸中。结果, 这位同学急得满头大汗也抓不出来, 其他同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都跃跃欲试, 我趁势再点两位同学先后上台表演, 结果也一样。然后, 笔者在这个鱼缸中放上几根铁条, 还是让那几个同学把铁条拿到另一个鱼缸中, 结果几位同学都很顺利地完成任务, 接着, 我顺理成章地导入《摩擦力》课题。这样把情境与知识密切地联系起来教学, 让学生带着疑问与目的去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并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用这种设计对比的情境, 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投入探究性活动中去, 进行更深层次内容的探究。教师要通过教学保持学生探究动力的持之以恒, 必须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三、掌握最新的科技信息, 提高学生物理知识探究的活力

教师平时除了认真备课、精心钻研教材外, 还应与时俱进, 时刻关注物理学科的发展新动向, 有选择地给学生介绍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前沿信息。通过这些新信息的介绍加深物理学科的神秘感,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在获取科技信息时, 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和报纸杂志等一切能为我们所用的先进科技手段或传统手段, 如课前布置学生到网上收集指定的前沿物理学科信息, 或布置学生在相关杂志收集指定相关信息, 及时了解国内外的最新科技信息动态, 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如在学习《磁现象的应用》时, 我结合磁悬浮列车的例子进行教学, 很巧妙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四、利用有利的物理知识信息, 在潜移默化中儒化学生品德

教师的说教对学生优良的品德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且还有很多其他方面对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如学生的集体竞赛活动、学生公益活动, 某些社会事件、国家大事, 以及物理科技的发展过程中发生的故事、事件等对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也会起到一定的潜移默化作用。因此, 我们在物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这样的时机进行教育, 让学生通过体验自己去领悟。例如:通过信息了解地球上已探明的石油、煤炭储量按现在的使用速度只能使用几十年。通过这个信息的介绍让学生懂得“低碳”的重要性, 当然, 更要让学生明白刻苦学习科学知识, 为尽早研发出新能源以解决人类能源的后顾之忧作贡献。通过对这样的物理知识的学习来儒化学生的品德。

上一篇:教师个人继续教育学习的心得体会下一篇:新闻实习报告--广东南方电视台经济频道新闻采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