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案例分析(农)

2024-06-18

思修案例分析(农)(共6篇)

篇1:思修案例分析(农)

大学思修考试案例分析题

案例一:社员李文把麦子铺在公路上,利用过往的车辆压掉麦粒,一直劳动到深夜12时。其10岁的儿子躲在公路麦草下睡觉,父母未发觉。当时恰有一辆货车从麦杆上驶过,正好压在孩子身上造成孩子当场死亡。司机是否应负刑事责任?

答案要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5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可见过失犯罪是以应当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会发生危害社会的后果为前提条件的。在这个前提条件下,由于疏忽大意或者过于自信,造成了危害社会结果的发生才构成过失犯罪。(10分)而上例中的司机,深夜开车行驶在开放的公路上,是正常且合法的行为,小孩躲在公路麦杆下现睡觉是非正常的现象,纯属偶然,因而司机无法预见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所以,尽管司机造成了压死小孩的危害后果,但从主观方面来讲,不存在疏忽大意或者过于自信的过失。(5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6条规定:“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不认为是犯罪。”所以这位司机压死小孩的行为不构成过失犯罪,不负刑事责任。(5分)

案例二:甲,某幼儿院教师。一日,甲带全班同学到郊外游玩。乙(3岁)是甲所带班的学生,不慎落入粪池。甲用木棍插入粪池试探深浅,发现其不到1米深,但甲嫌脏,未下去救人,只是向路人呼喊求救。后来了一个青年小伙子丙,也嫌脏,未跳入粪池,只是和甲一起呼救。最后来了一个老农,跳入粪池救起乙,但因窒息时间过长,乙死亡。问题:甲和丙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20分)

答:甲的行为是不作为犯罪不作为是指行为人在能够履行自己应尽义务的情况下不履行该义务,即“当为而不为”。(4分),构成刑法中的不作为,在客观上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①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义务,这是构成犯罪不作为的前提。特定义务是法律上的义务,而不只是普通的、道德上的义务。(3分)

②行为人能够履行特定义务。法律只是要求能够履行义务的人履行义务,而不会强求不能履行义务的人履行义务。行为人虽然具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但由于某种客观原因而不具备履行该项义务的实际可能性,则不构成犯罪的不作为。(3分)

③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在不作为犯罪中,虽然行为人有时也实施某些积极的动作,但他却没有履行特定的义务,这是区别作为与不作为的外在根本标志。(3分)

甲确有救助的能力,客观上已知粪池不太深,甲奋不顾身跳入粪坑是根本不可能危及其生命的,当然毫无疑问,甲不救人构成不作为故意杀人罪(间接故意)。(3分)

如果甲确无救助的能力,如粪池太深等等,是不能定甲故意杀人罪的,而应按民事责任处理。(2分)青年小伙子丙的行为,因为没有义务,”见死不救”仅仅受道德谴责。(5分)

一、案例分析:中学生赵某,15周岁,身高175公分,但面貌成熟,像二十五、六岁。某日,赵某偷拿家里的1万元买了一辆摩托车。试分析:

(1)该摩托车买卖合同的效力状况如何?

(2)赵某父亲发现此事后,起诉到法院要求商店将1万元退给自己,同时自己将摩托车退还商店。赵某父亲的诉讼请求是否应当得到法院的支持

答:题目很清楚,赵某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购买摩托车的合同是效力待定的合同。其父作为法定代理人,拒绝追认的,合同无效,双方各自返还取得的财产。其父的要求法院会支持的另:合同无效、我国合同法规定未成年人签订与其年龄不相当的合同要有其法定代表人(即监护人)的追认才能有效力、否则效力待定。因此父亲的申诉应当得到法院的支持

另 1.该摩托车的买卖合同属于效力待定的合同。赵某的诉讼请求应当得到法院的支持。

二、案例分析:2005年12月,王某、吴某两人合资开办了一家外贸服务公司,向工商局办理了注册登记。其中王某出资6万元;吴某向朋友李某借款4万元,作为自己的出资。2008年10月,受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公司资产损失殆尽,只剩下1万元现金,而负债却高达6万元,其中公司向个体户赵某借款4万元,向电脑公司购买电脑欠货款2万元。

公司破产后,李某、赵某和电脑公司都找到王某、吴某两人,要求他们清偿欠款。王某、吴某提出,其所开办的是有限责任公司,只能以帐面所剩的1万元自己,在三者之间按2:2:1的比例清偿。李某等不同意,遂向法院起诉。

问题:如果你是本案法官,你认为本案应当如何处理?

答:

1、吴某和李某直接的借款合同是独立的,跟公司没有任何关系,因此吴某必须偿还李某4万元;

2、赵某和电脑公司属于公司的债权人,他们可以向公司请求得到清偿。赵某和电脑公司按照2:1从1万元公司账面余额里得到清偿。

另:王某,吴某,和其外贸公司承担连带责任。首先王某,吴某在公司资不抵债的情况下仍然借款,发现还是无法继续生产,当股东发现此情况进行破产清算更有利于债权人和债务人,可是他们仍然继续借款进行。因此,我是法官我要求他们继续连带偿还剩下的债务。

.1李某,男,18周岁,1996年2月因与孙某发生口角以至将孙某打伤。后李某家长同李某本人一起到孙某家赔礼道歉,并支付了医药费。1998年8月,孙、李二人再次发生争执,受到李某辱骂、武力威胁的孙某气愤不过,向公安局揭发了李某将其打伤的事。公安局对李某的行为进行了调查,认为其认错态度恶劣,不能减轻处罚,于是加重了对李某的处罚。李某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法院告之应先进行行政复议方可受理。问:以上的处理有无不妥?.1.答:公安局的做法有以下不妥之处:

1、依照我国《行政处罚法》规定,违法行为在2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李某的违法行为已经过了2年,所以追究行政责任的时效已过,应不予处罚。

2、尽管1998年李某已经年满18周岁,但他实施违法行为时年为16岁,依法规定属于“已满十四岁不满十八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范围,即使该受处罚,也应从轻或减轻处理。

3、公安局必须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行政机关应当采纳,不得因当事人申辩而加重处罚。

4、依法,李某不必经过行政复议,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4.1现有10家股东拟成立一有限责任公司。已具备以下条件:

(1)该有限责任公司业务以商品批发为主,准备了人民币30万元作为注册资本;

(2)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

(3)公司的名称待定,但已建立了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

(4)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问:该拟成立的公司是否已具备了成立有限责任公司的条件?

34.1答:《公司法》规定,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股东符合法定人数,即由2个以上50个以下股东共同出资设立;(2)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以生产经营或商品批发为主的公司人民币50万元,以商品零售为主的公司人民币30万元,科技开发、咨询、服务性公司人民币10万元;(3)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4)有公司的名称,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5)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从上可见,该公司不具备(2)(4)项条件,所以该公司不具备成立有限责任公司的条件。

5.1、某甲幼年丧母,由其父抚养长大。后其父再婚。某甲与其继母乙格格不入,造成父子关系也较紧张。后因矛盾激化,甲与其父立据宣布脱离父子关系。几年后,甲父死亡,临终留下遗书:要求把其存款平均分给甲、其妻乙及其与乙的儿子丙;但在执行遗嘱时,乙阻止将存款的1/3分给甲,声称甲与其父已脱离父子关系,已无权继承其父的遗产,并将该存款取走。甲遂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1.答:依我国婚姻法、继承法的有关规定,父子系血亲关系,不能人为解除。甲父子所立“脱离父子关系”的字据,不发生法律效力。甲父所立遗嘱是有效的,故应按遗嘱进行;但由于该项存款系在其婚姻关系存

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为共同财产,应将其中一半划归其继母乙,其余的一半再按遗嘱平均分配。

5.2、1998年2月,某养鱼队与某水产公司签订了一份购销甲鱼合同。合同规定的履行期限是1998年7月中旬,由水产公司自提。7月中旬,养鱼队按期通知水产公司提货,但水产公司因仓库不足,未按期履行合同。8月初,因山洪爆发,养鱼队的鱼塘堤坝被毁,甲鱼全部损失。养鱼队要求水产公司赔偿全部损失,水产公司不答应,养鱼队遂以水产公司迟延履行合同造成损失为由向法院起诉。

据了解,养鱼队鱼塘被.2.冲毁主要是由于有关人员思想麻痹,溢洪设施年久失修,又未能及时开启溢洪造成的。

问:本案应如何处理?

3.2、答:从案情看,养鱼队的损失主要是由于自己未做好防洪工作造成的,而非由水产公司迟延履行合同直接引起的。因此,水产公司的过错仅在于迟延履行合同。依我国民法通则、合同法的有关规定,水产公司应承担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即水产公司应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在本案中,养鱼队向水产公司已不可能全面履行合同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因此,水产公司应承担赔付违约金和赔偿损失的责任。

6.1赵某,男,1986年12月出生。1999年7月到颐和园游玩,见一女孩在湖边划船。赵某强要登船。女孩未理,准备上岸。赵某大怒,用手向湖里推船,欲使女孩受惊。不料,女孩惊慌落水。赵某先是见状得意,后见女孩沉没,急忙下水营救未成,女孩被溺死。

问:赵某的行为与女孩被溺死有无因果关系?表现为何种罪过形式?应否追究赵的刑事责任?请说明理由。

6.1、(1)赵某因怒推船下水,与女孩溺死,不存在因果关系。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是行为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2)赵某推船下水虽是故意的,但对女孩落水溺死是没有预料的,赵某应当预见而未预见,表现为疏忽大意的过失。根据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未满14周岁的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因而赵某不应负刑事责任,但应令其家长或者监护人对其加以管教。

案例分析复习题:

1.被告人杨某,男,1994年5月1日生,中学生。2009年8月29日杨某到同学家玩,因同学出去了,感到无聊,想找本书看,无意中发现抽屉里的小口径步枪及子弹数发。由于好奇,随即拿起枪并装上子弹,恰好这时候他看到楼下街道上有一青年,便想吓唬他一下。杨某用枪瞄准他前面的水泥地击发,结果打中前面的一位老人,经抢救无效而死亡。杨某后来在父母的陪同下到当地派出所投案自首。

试问:(1)杨某应否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我国刑法上有关已满14岁未满16岁的未成年人的过失犯罪规定应如何进行处理?

(2)杨某行为时的主观罪过是什么?

1.答:(1)杨某不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因为根据我国刑法17条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对于过失犯罪,不负刑事责任;但应当责令其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2)杨某的行为的主观罪过是疏忽大意的过失。

2.被告人赵某,女,30岁,系被害人孙某的妻子。因新婚,决定考验妻子是否忠贞,故谎称要出差十天。第二天晚上,孙某潜回家中,于是上床睡觉,其妻以为是歹徒,忙拿起枕边的铁锤朝孙某头上猛击,孙某当场死亡。事后查明被告人枕边的锤子是为防备歹徒而准备的。

试问:(1)被告人赵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2)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是正当防卫?

2.答:(1)被告人赵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赵某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主观上没有罪过,因而危害结果的发生属于意外事件。即主观上既不是故意,也不是过失。

(2)被告人的行为不是正当防卫。被告人赵某对自己行为的性质存在错误认识。因为实际上并不存在不法侵害,而被告人误认为是不法侵害,所以赵某的行为不是正当防卫。在这种情况下,赵某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因而主观上没有故意,而且赵某的认识错误在那种情况下不可避免,她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主观上也没有过失。

3.被告人钱某,男,25岁,司机。2008年6月21日,被告人与李某为其舅父拉钢材,因手续不符规定,钢材收购小组负责人王某责令其卸下钢材,被告人不肯。于是王某将汽车扣下。22日晚被告人企图强行拉走钢材,王某上前阻止,而被告却加速行驶,将保险杠上的王某摔下,王某因抢救无效而死亡。试问:被告钱某对王某的死亡是何种罪过形式?

3.答:被告人钱某的罪过形式是间接故意,其行为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我国刑法规定,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在本案中,被告人钱某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发生,但是为了将钢材强行拉走,而置王某的生死于不顾,即对被害人是死是伤持一种放任态度。因此,被告人钱某的罪过形式是间接故意。

4.被告人张某,男,28岁,某矿务局警卫。2009年3月12日凌晨,张某与同伴执行任务时,发现有盗窃分子,他们立即上前捉拿。在捉拿过程中,张某在三人围殴的情况下,身上多处受伤。他曾发出警告:再打我就动刀子了,可无人理会,张某在此情况下将一人刺伤,一人刺死。

试问:被告人张某的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为什么?

4.答:被告人张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我国刑法规定,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防卫行为。被告人张某的行为符合正当防卫的特征。

5.被告人魏某,2009年4月15日至18日连续三天到工商银行某中心支行门口尾随着去银行交款的多名女交款员,伺机用砖头打伤交款员后抢劫,均因附近工地有值班人员巡逻,未敢下手。

试问:被告人的行为属于犯罪预备,还是犯罪未遂?请简述理由。

5.答:被告人魏某的行为属于抢劫罪的预备,而不是抢劫罪的未遂。犯罪预备是指为了实施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犯罪预备是行为人尚未着手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行为,是为了实施该种犯罪行为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犯罪未遂是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行为。在本案中,被告人魏某尾随交款员的行为,属于为抢劫犯罪准备条件的行为,尚未着手实施抢劫行为。因此被告人魏某的行为是犯罪预备而不是犯罪未遂。

6.岳某夫妇有一个儿子,今年12岁。一天晚上,岳某夫妇带着儿子到事先观察好的一无人在家的住户陈某家中偷盗,岳某本人进入房间行窃,儿子进行运送,其妻在门口望风,结果窃取大量的财物。试问:此一家三口是否构成盗窃罪的共犯?为什么?

6.答:岳某夫妇的盗窃行为已构成盗窃罪的共犯,而其12岁的儿子却不能认定为共犯。

这是因为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岳某夫妇符合共同犯罪的构成条件:(1)有二人以上的犯罪主体;(2)在客观方面,都具有共同犯罪的行为;(3)在主观方面,他们又都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尽管一个入室实施偷盗行为,另一个在门口望风,没有直接实施偷盗行为,但是这只是共同犯罪中的分工不同,不影响他们共同犯罪的成立。

其12岁的儿子因为并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不能成为犯罪的主体。岳某夫妇带着他去偷盗,事实上是把他当作犯罪的工具使用。

7.李四夫妻共有存款5万元,李四有一母,儿子刚参加工作,女儿乙读中学,李四突然死亡,以清理遗物中发现其亲笔书写、签名的一份遗嘱,并注明年月日,其中写明,在其死后将5000元留给女儿乙读书用。李四死时,其妻怀有身孕四个月。问:(1)遗嘱是否有效?(2)5万应如何继承?

7.答:(1)遗嘱有效。(2)5万元作如下分割:①5万元为李四夫妻共有财产,其中2.5万元归其妻所有,2.5万元为遗产。②2.5万元遗产中,0.5万元为遗嘱继承,归其女所有;另外2万元为法定继承。③法定继承人有其妻、母、儿甲、女乙同为第一顺序继承人。④同一顺序继承人,分配时原则上均等。⑤应为胎儿保留1份,待胎儿出生后最后确定此份遗产的去向:出生时为活体的归胎儿继承;是死体的由法定继承人分割;是活体而后死亡的,由他的法定继承人继承。

8.2002年3月13日,某家具商场购得一批新式沙发,价格为每组1880元,售货员在制作价格标牌时,误奖1880元写成880元。3月20日,甲、乙二人来逛商场,发现同样的沙发在别的地方卖近2000元,而该商场还不到1000元,觉得价格非常便宜,便一人买了一组,由于摆放的两组沙发均已售出,售货员再去仓库提货时,发现沙发的价格根本不是880元,而是1880元,甲、乙二人的沙发每人少交了1000元。得知这一情况后,商场马上派人查找甲、乙二人,并终于在2002年4月27日找到了这二人。家具商场要求甲、乙二人退货或补足价款,但遭到拒绝。问:(1)商场同甲、乙二人之间的买卖行为是属于什么样的民事行为?(2)应如何处理这一纠纷?

8.答:(1)商场与甲、乙二人的买卖行为属于有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1条规定:“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商场本意是要将沙发以1880元的价格卖出,由于售货员制作标牌的错误,使得每组沙发少卖了1000元,这是商场由于疏忽大意导致结果与自己本意相悖。甲、乙二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按照标牌上的价格买下沙发,所以,商场同甲、乙二人的买卖属于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

(2)商场同甲、乙的买卖行为可以变更或撤销。《民法通则》第59条的规定: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予以变更或撤销,被撤销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无效,所以,只要商场或甲乙任何一方提出变更或者撤销买卖关系的请求,人民法院都应予以支持。根据《民法通则》

第61条的规定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或者被撤销以后,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给受损失的一方,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而受的损失。所以,如果这一买卖行为撤销,甲乙二人应将沙发返还给家具商场,家具商场返还甲乙二人的货款,并承担甲乙二人因此所受的损失。对于重大误解或者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变更;当事人请求予以撤销的,人民法院可以酌情予以变更或撤销。

9.某运输公司受农场委托长途运送生猪,途径某市遇酷热天气,运输公司派出的押运人员张某、杨某根据经验决定给生猪降温,从某农资公司购得喷雾器一架,清洗后灌入自来水即向生猪喷水降温。运达后收货人某肉食公司觉生猪异常,经检验生猪不同程度农药中毒。后查该喷雾器出售前曾借给农户李某使用,农药系李某使用后残留所致。问:(1)肉食公司可否拒收生猪?为什么?(2)谁应该对生猪中毒负责?为什么?(3)张某、杨某有无过错?为什么?(4)农场应向谁索赔?为什么?

9.答:(1)可以,因为生猪中毒,违反合同约定的质量条款。

(2)农资公司,因农资公司出售的喷雾器存在严重的瑕疵,这是造成生猪中毒的原因。

(3)没有,因张、杨二人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喷雾器内残留有农药的情况。

(4)应将运输公司作为被告起诉,因农场和运输公司之间订有运输合同,生猪在运输途中发生问题。

10。某市商场举办有奖销售。某校校长决定从该商场为党校购买一台机器,同时得奖券100张,分给每位教师各两张,言明如得奖金即归持券人。同时贺某与其他几位教师又去购物抽奖,但由教师丁某代垫款项。贺某因急事出差,只将3张奖券号码登记下来,对丁某说:“这3张就算我的了。”但未还丁款。奖开,学校出资部分有1张奖券得1等奖,奖金5000元,持券人为丁某;个人出资部分,贺登记的3个号码有1张中2等奖,奖金4000元。

此时贺某尚在外地,丁某持券取回奖金9000元,贺某回后得知此情,找丁某要求给付中奖的4000元,丁某不允,言此券系自己所购所持,贺某既未付款,也未占有奖券,应归自己享有。贺某甚怒,宣布一等奖券系学校出资,奖金应归学校所有,丁仍不允,贺诉至法院。问:(1)学校出资部分中奖归谁所有?为什么?(2)个人部分中奖的奖金应归谁所有?为什么?(3)贺宣布一等奖归学校所有是否有效?为什么?

(4)贺某未付丁某购物抽奖的款项,在贺某与丁某之间存在什么性质的法律关系?为什么?

10.答:(1)应归丁某所有,因学校已言明在先,所得奖金归持券人,且奖券已实际交付个人,属于赠与行为。

(2)应归贺某所有,因贺某已登记奖券号码并向丁言明此3张奖券归他。

(3)无效,因奖券已交付,赠与行为不得撤销。

(4)借贷关系,因丁某系替贺某垫付款项。

11.王甲和刘乙系邻居,两家关系很好。因业务需要,王甲被单位派往设在海口的办事处工作,临走拜托刘乙照看自己的房屋及物品。夏天来临,王甲从海口给刘乙打电话,称其在海口买了一台柜式空调,家里原来的挂壁空调不要了,请刘乙帮忙以合适的价格卖掉。刘乙的同事李丙听说此事后,表示想买下这台空调,但他不愿多出钱,李丙就对刘乙说:“你给王甲打个电话,就说空调的冷冻机坏了,要想快点出手就得降低价格。”刘乙觉得自己和李丙是同事,不答应会影响今后的关系,况且他有许多事要求着李丙,于是就按李丙的意思给王甲打了电话,王甲说既然冷冻机坏了,降低就降低吧。于是,刘乙就以500元的价格把空调卖给了李丙。过了一阵,王甲从海口回来,准备把柜式空调安装上,听人说了卖掉挂壁空调的事,王甲非常生气,找到李丙,要求李丙返还空调。问:(1)刘乙、李丙买卖空调的行为是否有效?(2)本案应该如何处理?

11.答:(1)刘乙、李丙之间买卖空调的行为无效。王甲委托刘乙把他的挂壁空调卖掉,在王甲和刘乙之间实质上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刘乙是代理人,王甲是被代理人。《民法通则》第63条规定: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因为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是由被代理人承担法律后果的,所以代理人必须维护被代理人的利益,不得滥用代理权。《民法通则》第58条规定: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为无效。本案中,刘乙为了和李丙搞好关系,就答应李丙的要求,谎称制冷机坏了,以过低的价格把空调买给李丙,这实际上是刘乙和李丙恶意串通损害王甲利益的行为。所以,刘乙、李丙买卖空调的行为是无效的。

(2)根据《民法通则》第66条第3款的规定:代理人和第三人恶意串通,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的,由代理人和第三人负连带责任。本案中,刘乙、李丙恶意串通,损害王甲的利益,刘乙、李丙应对王甲的损失承担连带责任,王甲要求李丙返还空调,李丙应返还空调,王甲应返还李丙的500元钱,如果王甲还有其它损失,刘乙、李丙应负责赔偿。代理人不履行职责而给被代理人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祝各位都能取得一个好成绩!!农大欢迎你!!!!!!---------------YHQ我是哥

篇2:思修案例分析(农)

答:李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因为李某的行为具有排除犯罪的事由。排除犯罪的事由是指虽然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一定的损害结果,表面上符合某种犯罪的客观要件,但实际上没有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不符合犯罪构成,依法不构成犯罪的事由(5分)。我国《刑法》明文规定了两种排除犯罪的事由,即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刑法》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5分)2、19岁的马蕾蕾(化名)是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物理专业的大四学生,2005年她向包括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在内的数所国外大学递交留学申请。当她得知同班女生陈馨(化名)的申请已被明尼苏达大学接收后,便抢先从信箱里窃取了陈馨的明尼苏达大学邀请信,并冒名陈馨用E—mail与美国校方联系,拒绝了学校的留学邀请,同时推荐了她自己。有人在网上发帖指证马蕾蕾还窃取了其他人的留学邀请信,具体数量目前难以统计

据了解,马蕾蕾15岁时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赫赫有名的中科大少年班,在大学期间表现突出,担任学生干部,被评为2003—2004年度优秀团员,而且事发前已经收到美国纽约州立石溪大学的邀请信。4月1日下午,学校召开校长工作会议,决定对马蕾蕾同学给予开除学籍处分;对受害同学希望通过司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的做法,校方将给予尊重和协助。

对于马蕾蕾的处理意见,中科大师生存在两种不同看法。绝大多数人认为马蕾蕾的这种行为不但对受害人构成极大的伤害,而且会严重影响中国学生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让北美、欧洲的著名大学误判中科大及中国学生的品行,对以后国外大学接收中国学生极为不利,因此主张严惩。也有少数人认为,少年班的学生年纪偏小,还不成熟,要给她改过自新的机会,因此主张从轻发落„„

根据以上案例谈谈你对下列问题的认识:

1、结合案例及实际,谈谈道德素质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

2、结合马蕾蕾的所作所为,谈谈你对“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荣辱观的理解。(本题15分)

答:(1)案例中马蕾蕾的问题反映了当代部分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和社会道德意识的淡漠以及道德自律能力不强等问题(3分)(2)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道德人格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培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合格建设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重要保障(2分)(3)大学生的生活具有日常性,而崇高的功德意识要靠在点点滴滴的公共生活中培养,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大学生要利用青春年少的美好时光,抓住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坚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严格自己的一言一行,逐步培养自己崇高的功德境界(4分)。

(4)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提升自身文明素质,牢固树立公德意识,为将来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3分)。“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就是要大力倡导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学会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抵制和反对一切损害他人、危害社会的思想和行为。(3分)

五、案例分析题(共25分,每小题分标在小题后)

1、一位大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是一个十分脆弱的人,生活中有许多事情让我烦恼。例如,考试成绩的不理想,同学之间的误会,某些老师的偏心眼,父母的不理解等事接连不断地出现,让我好烦恼。我不知道是不是我这个人特别的倒霉,一次又一次地要接受失败和挫折的考验。有时候,我感到活着真是太累了。”试分析这位学生的问题,并指出问题的解决途径。(本题15分)

1、(本题15分)答:①心理挫折具有普遍性,他无时无刻不伴随人的生活(3分)。

②对失败和挫折要正常面对,培养挫折承受能力,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避免消沉的生活态度(6分)。

③采取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缓冲心理挫折,有助于个人积极战胜挫折,要转变看待事物的角度,多关注事物积极的一面(6分)。

2、有一天,被告人马某手持气枪在自家门口带孩子玩。见好友赵某骑自行车路过,就与其打招呼,同时随便向赵某的车轮放了一枪。谁知子弹偏向上方,正中赵某的左眼,造成赵某的左眼球被摘除。问:马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若构成犯罪,请说明其主观心理态度;若不构成犯罪,请说明理由。(本题10分)

2、(本题10分)答:本案是较典型的过失犯罪。过失犯罪行为人没有损害他人的目的、动机和恶意。其行为本身的目的是合法、无害的,但造成了行为人也不愿意接受的危害结果。构成过失犯罪的条件之一是在客观上造成了法定的严重结果。本案被告人马某致赵某一眼睛完全失明,属于重伤的严重结果(5分)。条件之二是主观上有过失。对本案被告人这种玩弄气枪、随意射击的行为,通常认为是一种有过失的行为。因此本案被告人马某的行为构成犯罪,其主观心理状态为疏忽大意的过失(5分)

四、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甲了解到,邻居王某最近出高价购得一批名画,有几幅就挂在客厅里。某日,乘王家全家出去赴宴的机会,甲欲去王家偷那几幅值钱的名画。他刚从外墙翻入王家的客厅准备实施盗窃,忽然听到有响声,以为有人进来,急忙逃走。实际上并没有人来,是风引起的声响。

请问:(1)甲是犯罪中止吗?为什么?(2)甲的行为是犯罪吗? 为什么?应如何处罚?

1、答:(1)甲的行为不是犯罪中止。(2分)因为,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3分)甲虽然停止了犯罪,但并非出于他的自愿。他停止犯罪是被迫的,没有自动性。所以,他的行为不是犯罪中止。(3分)(2)甲的行为是犯罪(1分),属于犯罪的未遂。(2分)因为,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得逞的犯罪停止形态(2分)。甲误以为有人来了,才没有来得及实施盗窃行为,并不是甲主动停止的,所以是犯罪未遂(2分)。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2分)。

2、一位大学生毕业时到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应聘高级职员,应试后自我感觉良好,对朋友们夸口说:“我若考不上那就没有人能考得上了。”等到揭榜,他却意外地名落孙山,因此感到无脸见人,不久便传来他自杀的消息。后来,公司发现是工作人员抄漏了,其实他考了第一名。这时有人问资方经理是否感到遗憾。资方经理说:“我确实为这位先生感到遗憾,但同时也为本公司感到庆幸。”问者不解其意。他解释道:“如果我的员工不出差错,我将会录取一个经不起任何打击的废物,那才是本公司的不幸。”

结合案例谈谈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才的关系。

2、答: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才有着重要的影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每个人正常生活和工作必备的条件,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4分)决定一个大学生未来成就大小的因素中,身体、心理素质是同等重要的,缺少了任何一个都不行。案例中的主人公心理素质太差,缺乏必要的自信,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于是他选择了一条不归路。(4分)结果出来后,也许大家都在为他叫冤,说太可惜了。但是这个结果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即使他侥幸逃过了这一劫,以后也未必能躲过。人生的境遇是很难预测的,谁知道什么时候会遇到什么坎呢?因此,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4分)

五、论述题(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论述下列问题,要求300字以上。每小题15分,共15分)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

答:(1)顺境使人们更容易接近和实现目标,但顺境中的宽松气氛、优势条件,又容易使人滋生骄娇二气,自满自足,意志衰退。(3分)

(2)逆境中奋斗,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更多的艰辛,才可能成功。逆境只是增大了人们向理想目标前进的难度,而不是消解了实现理想目标的可能性。逆境可以磨练意志、陶冶品格、积累战胜困难的经验,丰富人生阅历,能使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迸发出来,创造出乎意料的奇迹。(3分)

(3)身处顺境时,切莫得意忘形;身处逆境时,也勿悲观失望。(3分)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对人生的作用都是双重的,关键是怎样去认识和对待它们,只要善于利用顺境,勇于正视逆境和战胜逆境,远大的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2分)联系实际(4分)。

四、材料分析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某大学“课桌文学”曰:“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上课诚可贵,自学价更高,若是不考试,两者皆可抛”。对诸如此类的观点你作何评价?

1、答:“分不在高,及格就行”,这是一种不思进取的学习态度。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好知识,是未来事业的准备,也是未来事业的开端。只有厚积累、深基础、广知识,才能学有所长,为将来的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2分。“学不在深,作弊则灵”,这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学习心态上积极与否,更是人格品质上诚信与否的问题。诚实守信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要实事求是,不要自欺欺人2分。“上课诚可贵,自学价更高,若是不考试,两者皆可抛。”这里表现出来的是大学生不明确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学习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考试,考试检验学习情况的手段,大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自己,以便将来更好地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去并为社会为人民服务2分。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应该明确几点:

1、大学学习具有自主性、专业性、多样性、选择性等特点,我们要在了解这些特点的基础上,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搞好学习。1 分

2、培养优良的学风。学风是大学生为学之本,优良学风的主要内容包括:勤奋、严谨、求实、创新。1分

3、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1分

总之,大学生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确立明确的学习目的,积极主动地参与学风建设,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严谨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终身学习的能力,出色地完成大学的学习任务。1分

2、陈某和王某夜里赌博输钱后在回家的路上,起意抢劫。二人从后面追上一步行的妇女,扭住被害人的双手并揪住其头发,同时施以语言威胁,迅速抢走手表、手机和提包(内有3000元现金)。尔后二人撒手离去,走了几步回头看了一下,恰巧被害人也回过头来,不料陈某和王某发现被害人居然是熟人,二人大吃一惊,只好装出笑脸说是“开玩笑”,把手表、手机和提包还给被害人。陈某和王某的行为是犯罪吗?该如何定性?请说明理由。

2、答:陈某和王某的行为是犯罪。3分。是犯罪既遂3分。

犯罪既遂是指行为人故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我国的刑法师一行为人将财物抢夺到手作为犯罪是否完成的标志。在本案中,陈某和王某趁被害人不备,从身后冲上去将财物抢到手,且准备离去。此时他们已经完成了抢夺犯罪行为。4分

五、论述题(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论述下列问题,要求500字以上,20分)

1.大学生应该遵守的网络道德与法律法规有哪些?结合实际谈谈大学生应该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做合格守法的网络公民。答: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拓展。大学应当积极倡导网络文明,坚持文明上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在网络生活中加强社会公德自律.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养成网路自律精神。大学生应当了解国家有关互联网的法律规定,增强相关的法律意识。

大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充分地熟悉并利用网络是更好地运用网络进行学习、交流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应该积极地发挥网络对学习、生活有益的因素,避免不良的影响,自觉地遵守有关的网络法律法规,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为维护和保障网络公共生活秩序尽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5分

2.请联系实际谈谈当代大学生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个人与社会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只有科学地把握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协调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关键在于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

篇3:对农电视传播效果分析

对农电视的传播效果分为正向效果和负向效果。以下将对对农电视的正向效果逐条进行分析。

(一)让受众更好地了解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 对农电视作为最直接的传播媒体,对于宣传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有着非常强的媒体优势。电视是农民朋友喜闻乐见的一种信息媒介,目前人们信息的主要来源就是电视。电视通过图文搭配、场景再现等方式,直接而又生动地将各种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大众。

(二)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大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的力度。对农电视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负有不可推卸的义务。对农电视中农业科技成果的介绍,可以让观众直观地了解前沿性的科技成果,并为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普及科学知识,提升农村文化。对农电视对于一些常识性的与农业生产或农民生活相关的科学知识可以起到普及性的作用。农民由于受自身文化素养的限制,自我学习和吸收科学知识的能力有限,对农电视中科普知识的宣传报道可以使农村受众引起注意,尔后产生对其影响,从而提升农民的科学素养。

传媒在现代大众文化的形成及传播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没有大众传媒的参与,现代文化的发展不可能这么迅速。大众传媒在农村社会的转型和变迁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对农村文化的提升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四)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高产、优质、高效、 生态、安全地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对农电视作为一个信息平台,可以及时多面的展示全国各地经济结构调整的先进经验,通过这种示范宣传,带动了各地进行经验交流,从而更好地完成了经济结构调整,带动了整体社会的全面进步。

(五)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对农电视通过节目提高了农民的素质和致富能力,把政策信息、科技知识和致富信息传达给农民,通过在农村宣传科学思想、 弘扬先进文化,最终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农村的政治、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同步推进。

二、对农电视的负向效果

在对农电视的传播过程中,经常出现与传播者的最初意图相违背的负向传播效果。下面将对农电视传播的负向效果做简要分析。

(一)节目中出现不科学的信息误差,从而误导消费者。 在一些农业节目的报道中,经常会有一些信息误差,这些信息误差不是传播者刻意制造的,而是由于传播者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的匮乏所造成的。这样不仅降低了对农电视信息的传播质量,也影响了传播效果,更重要的是它还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农村受众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学习。

(二)节目中出现的虚假信息误导观众。农村受众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他们对节目中虚假信息的辨别能力十分有限。由于个别传播者不负责任的报道,可能会使很多农村受众相信报道的内容,从而产生许多负面传播效果。有关专家呼吁,应当尽快健全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保证农民获取真实、 有效的信息服务。

(三)相关内容过细引发反效果。最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一是相关农业报道中的统计数字过多过细,泄露了采访对象的商业机密或隐私等。我们常常在一些农业经济类的节目中看到农产品的总面积、总产量、总收入、单产、纯收入、市场价等等,这些在我们眼中一直是提高报道可信度、真实感的枯燥数字,但也可能成为一些精明外商的情报来源,并成为对付我们的有效武器。另一种情况是对一些涉农负面报道中的相关细节描述过于详细,或者负面报道的频度过高。比如农民工、农村的犯罪事件等,都不宜做过多过细的报道, 特别是涉及案件细节方面的,更不要轻易做细节方面的描述,以免引起类似情况下的模仿效应。

(四)传播者的报道态度误导农民生产。在很多对农电视中,传播者经常会在节目中加入自己的态度,这些态度往往会影响农民的选择。比如一些节目的结尾,传播者总喜欢展示未来,说这个项目有多好多好,还建议农民不妨试一下等等,殊不知,就是这样的态度,有时会让农民做了决定, 最终误导农民,产生了负面效果。

(五)经济利益驱使下的报道往往会产生负效果。在对农电视的报道中,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许多题材会被翻来覆去的多角度报道,受众以为是主推的项目,往往会认定这一项目。比如仙人掌事件、蚂蚁事件、狐狸事件、小龙虾事件、 荷兰鼠事件等等致使农民损失惨重的案例中,无一不是受利益驱使的结果。

总之,我们希望对农电视传播效果中的正向效果多一些,负向效果尽量减少的最低限度,使对农电视在传播过程中真正地实现为“三农”服务的初衷和愿望。

摘要:对农电视传播要达到普及科学知识、宣扬先进文化、服务农村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能否将传播内容转化为传播目标,其关键就在于准确认识对农电视的传播规律,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

篇4:思修案例分析(农)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思修与法律基础课;应用

思修與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中的必修课,对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教学中,将案例与教学内容有效地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应根据思修与法律基础课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案例,使案例教学法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在思修与法律基础课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思修与法律基础课理论性较强,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一般使用灌输式的教育方法,面对枯燥的教学内容,单一的教学方法,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思修与法律基础课,课堂的参与性比较差,学习往往应付了事。利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思修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法制观念。利用生动的案例,可以将教材中枯燥的教学内容具体化,缩短教学与学生认知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主动学习。

思修与法律基础课要求以学生为本,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课堂中实现师生平等互动,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分析问题,理解教学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思修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选用社会案例,有助于学生将道德法制与自身实际相结合,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道德与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增强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在思修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

1.课堂探究讨论

在思修与法律基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富有哲理的小故事、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围绕着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自由讨论,教师为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问题的探究,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例如:在学习“适应新生活,确立新目标”时,教师可以利用“朝着北斗星走,就能走出沙漠——新生活从选定方向开始”的案例故事开展教学,围绕“大学、大学生、大学生活”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教学,让学生了解大学,了解自己所处的崭新环境,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让学生懂得只有“适应”才能“转变”才能“发展”的道理。学生刚刚走入大学校门,处于人生新的转折点,迫切需要了解新的生活环境。因此,全面介绍大学、大学生、大学生活符合学生求知的需要,学生将会感兴趣,愿意学。考大学是学生的梦想,梦想实现,就会出现相对的空虚、无目标的情况,为他们的未来规划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使其在新的目标指导下充实地生活,这会受到学生喜爱。

2.利用多媒体进行案例教学

多媒体具有生动、形象的优势和特点,教师在进行思修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典型的案例视频,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感悟其中的道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学习“提高交往能力,优化人际环境”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录像——宿舍你、我、他,由宿舍同学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引入“人际交往”的主题。讲解人际交往的原则、人际交往对大学生人生发展的意义、大学生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等问题。通过讲解学生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选取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开展教学,学生会反响强烈,愿意与教师进行互动,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3.现身说法,强化教学效果

在思修与法律基础课中,可以利用现身说法的模式,通过真实的案例开展教学。学校可以邀请一些道德模范、法律模范到学校为学生进行讲座教育,让学生了解他们的成长背景以及人生经历,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法律意识。

在思修与法律基础课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能够使其在学习中不断强化自己的道德意识与法律意识,促进自身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次仁央宗.刍议视频案例教学法在法律基础课和思想道德修养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9(5):97-98.

[2]王刚.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J].学园,2014,5(12):50-51.

篇5:思修案例分析例题【大一】

答: 乙的行为并不违反法律,但其行为应受到道德的谴责。从犯罪主观方面看,乙没有任何伤害或杀死甲的故意和过失;从犯罪客观方面来看,甲的死亡后果是因为自己喝毒药,而这毒药并不是乙给他喝的,乙的行为对甲的死亡不构成因果关系。另外,男女朋友间没有救助的法定义务,救助甲是乙道德上的义务;对甲的死亡乙也不能预见,因为她认为甲是吓唬自己,不是真的自杀,因此,也无救助的可能性,由此也不构成不作为犯罪。但是乙作为甲的女友没有留心注意甲的行为应受到道德的谴责。

2.余某与刘某结婚后生有两个儿子余甲、余乙。后余某与刘某因感情破裂离婚,两个儿子归刘某抚养,余某每月支付生活费若干。数年后,刘某与林某结婚,当时余甲已工作,余乙随刘某改嫁。刘某与林某又生一子林丙。余某离婚后未再婚,并于1999年去世,留下遗产4万元。2000年1月林某去世,留有家中财物共值12万元。

问:余某与林某的遗产该如何分割?请说明理由。

答: 余某死亡时与刘某已不存在夫妻关系,因此余某的4万元由其子女即余甲、余乙,一人2万。林某死后,首先分割夫妻共同财产,刘某可得一半遗产6万;剩余6万由刘某、余乙、林丙平分,各分2万。原因 《继承法》第10条: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本法所说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

3.宋某“文革”期间被打成反革命,含冤入狱,妻子也离开了人世。1980年平反出狱。宋某有两个儿子宋甲和宋乙。宋甲在外地工作。宋某平反后随宋乙及儿媳妇黄某及孙子宋小乙共同生活。同时,因狱友姚某夫妇双双去世,宋某收养了他们的女儿姚小甲。1990年,宋乙因病去世。宋某随之瘫痪在床,一直由黄某尽心照顾。1994年宋某去世,留有遗产10万元和一份遗嘱.遗嘱写明给宋某的亲妹妹宋丁2万元,但宋丁于1993年去世。宋甲认为自己是唯一的继承人,遂将10万元全部取走。宋某的亲弟弟宋丙认为宋某当时在狱中,已故双亲全由自己养老送终,宋某的遗产应分一份给他,便起诉至法院。宋丁的儿子王小甲也要求得到给其母亲的2万元。

问:遗产该如何分配?说明理由。

答: 宋某的妹妹宋丁比宋某去世的早,所以不发生遗嘱继承,而遗嘱继承是不能代位继承的,所以宋丁的儿子王小甲也没有权利继承宋某的财产。宋某的弟弟宋丙是第二继承顺序,当第一继承顺序的继承人仍然健在并没有放弃继承权的情况下,作为第二顺序的宋丙也没有继承权。因宋乙去世的比宋某早,所以宋乙的儿子宋小乙享有代位继承权,作为丧偶儿媳的黄某,对公公宋某尽了主要赡养义务,有继承权。宋甲是宋某的亲生儿子,享有继承权。姚小甲是宋某收养的养女,同样享有继承权。因此,宋某的遗产由宋甲、姚小甲、黄某、宋

小乙4人均分,每人2.5万元。

4.被告人林某,32岁,某煤矿局汽车司机。1995年3月2日下午2时许,林某驾驶解放牌货车返回单位的路上,行至某村庄附近弯道处,迎面高速驶来一辆卡车。由于路面又滑又窄,眼看就要相撞,林某急向右打方向盘,车下公鹿撞倒一茅棚,而后又撞在供销社的墙上。尽管林某采取了紧急刹车,但是还是造成了供销社一面墙的一部分倒塌并砸坏一些商品,汽车也遭到严重损失,总计损失价值1万元,林某本人也负伤。

分析林某的行为性质。

答: 林某的行为属于紧急避险。我国《刑法》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林某为了使自己和卡车司机的人身权和自己的货车和对方的卡车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急向右打方向盘造成损害,属于紧急避险,不负刑事责任。另外,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因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着超出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失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案例中卡车从又滑又窄的乡村弯道附近高速驶来,引起险情的显然不是林某;而林某采取的措施引起的损害小于两车相撞引起的损害,因此未超出必要的限度,因此他也无须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5.某女青年袁某,婚后常遭到丈夫的打骂和婆婆的责怪。袁某认为,夫妻感情不好,完全是婆婆造成的,于是产生了毒死婆婆的念头。有一天,丈夫去外地干活,袁某趁作饭之机,把毒药放入锅中。由于投度量小,婆婆和小姑子吃饭后只略感不适,并无他恙。第二天,袁某又加大了药量投入锅中,结果,婆婆和小姑子均中毒,呕吐不止。袁某见状于心不忍,就跑去找医生抢救,婆婆和小姑子均脱险了。

分析袁某故意犯罪的发展阶段。

答:袁某有两次投毒的故意犯罪行为。第一次,袁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投毒),但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投毒量小)而未得逞所以,属于犯罪未遂。第二次,袁某在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后因于心不忍,跑去找医生抢救,避免了犯罪结果的发生,属于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属于犯罪中止。

实践中,犯罪的间接故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行为人为追求某一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危害结果的发生。比如,行为人在其妻碗里投毒杀妻,明知孩子可能分食毒药,但由于杀妻心切而放任孩子中毒死亡。此案中,行为人在预见到孩子可能中毒死亡的情况下,为追求其妻死亡的结果,而放任孩子中毒死亡结果的发生。(2)行为人为追求一个非犯罪目的而放任某种危害结果的发生。比如,行为人为了打野猪而对可能打死路人这种危害结果采取放任的态度,结果把行人打死。此案中,行为人在预见到路人可能中枪死亡的情况下,为了追求一个非犯罪目的,而放任路人中枪死亡结果的发生。(3)在突发性犯罪中,行为人在瞬间情绪冲动下,不计后果地实施危害行为,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比如,一些青少年临时起意,动辄行凶,不计后果,捅人一刀而去并致人死亡。在这些案例中,行为人对于行为会给对方造成何种损害并无明确的认识和追求,但无论出现什么结果,都在行为人主观预见范围内,并持放任其发生的态度

判断题:

(×)

1、管制的期限为三个月至两年,而拘役的期限为十五天至三个月,所以,管制比拘役的刑罚重。

(×)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国家机关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

(×)

3、缓刑是指不立即执行,过一段时期再执行。(×)

4、一般来说,违法的行为,必然违反道德。

(×)

5、因为宪法是母法,所以,宪法的产生早于子法。

(×)

6、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同时产生,同时消亡。(√)

7、时效中止是由客观情况引起的,而时效中断则是由主观情况引起的。

(×)

8、如果继承人先于被继承人死亡,则继承人的晚辈直系血亲,可以代位继承被继承人所立遗嘱中留给继承的遗产。

(×)

9、老王的儿子与老王的堂妹的女儿产生了爱情,因是近亲,故不能结婚。

(×)

10、债的发生原因有侵权行为、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

11、法是人类社会开始就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

12、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因此,统治阶级的意志必然通过法表现出来。

(×)

13、每条法律条文都有假定、处理和制裁三部分组成。(√)

14、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和普通法律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15、公民某甲失踪5年,配偶乙向法律申请宣告甲死亡,甲父母反对,人民法院应宣死亡。

(√)16、财产所有权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都受法律保护。(×)17、凡在我国领域内的犯罪一律适用我国刑法。

(√)18、在我国,14岁以下的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19、我国法律禁止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之间婚姻。

(√)20、某公民生前立有自书遗嘱,口头遗嘱和公证遗嘱,应以公证遗嘱为准。

(√)21、宪法的内容会随着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而变化。(×)22、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

(√)23、社会主义法的实施包括法的适用和法的遵守两种形式。

(×)24、我国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除因年龄不同而不同外,一律平等。

(×)25、单位犯罪也为共同犯罪。

(√)26、甲的祖父和乙的外祖母是同胞兄妹,具婚姻法的规定,甲和乙可以结婚。

(√)27、自诉案件由人民法院直辖管理。

(×)28、经公证机关公证过的遗嘱是不能撤销和变更的,口头、书面、自书、代书、遗嘱不得变更和撤销公证遗嘱。(×)29、法人是拟制的民事主体,所以没有人身权。

(√)30、民事诉讼法规定:对第一审判决不服的上诉期间为十日。(×)

31、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因此统治阶级的意志一定要通过法律表现出来。

(×)

32、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和普通法有本质上的区别。(√)

33、无效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效力。

(×)

34、一般来说,每条法律条文都是由假定、指示、处理三部分组成。

(×)

35、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是指他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36、法定代理主要是为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设立代理权。

(×)

37、区别罪与非罪的标准在于它的社会危害性。(×)

38、犯罪客体是指犯罪行为所指向的人或物。(×)

39、我国司法奉行的公开审判制度,所以任何案件应公开审判,允许旁听。

(×)40、同时立下自书、代书、录音和口头遗嘱的,以自书遗嘱为准。

(×)

41、医生让不知情的护士为病人注射毒药,对医生来讲,是一种不作为的犯罪。

(×)

42、猎人在丛林中开枪打中了一只野猪,野猪受伤狂奔下山,撞死了正在山下路上行走的小孩,猎人对小孩的死是一种疏忽大意的过失。

(√)

43、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的顺序(1)父母(2)祖父母、外祖父母(3)兄、姐(4)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

(√)

44、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

45、小刘因打架斗殴,受到劳动教养的惩罚,这种惩罚属刑事制裁。

(×)

46、某甲为杀害某乙,放火烧乙在田间护庄稼睡觉的茅棚,致乙被烧死,则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和放火罪后数罪并罚。

(√)

47、甲将一块旧手表交给信托商店请其代为出售,这属委托代理。

(√)

48、法律编纂是一种重要的国家立法活动,而法律汇编不是创制法的活动。

(√)

49、小李的姑母是小叶父亲的岳母,根据婚姻法之规定,小李与小叶可以结婚。

(×)50、违法即犯罪,犯罪即违法。

篇6:思修案例分析复习题

1.被告人杨某,男,1994年5月1日生,中学生。2009年8月29日杨某到同学家玩,因同学出去了,感到无聊,想找本书看,无意中发现抽屉里的小口径步枪及子弹数发。由于好奇,随即拿起枪并装上子弹,恰好这时候他看到楼下街道上有一青年,便想吓唬他一下。杨某用枪瞄准他前面的水泥地击发,结果打中前面的一位老人,经抢救无效而死亡。杨某后来在父母的陪同下到当地派出所投案自首。

试问:(1)杨某应否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我国刑法上有关已满14岁未满16岁的未成年人的过失犯罪规定应如何进行处理?

(2)杨某行为时的主观罪过是什么?

1.答:(1)杨某不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因为根据我国刑法17条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对于过失犯罪,不负刑事责任;但应当责令其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2)杨某的行为的主观罪过是疏忽大意的过失。

2.被告人赵某,女,30岁,系被害人孙某的妻子。因新婚,决定考验妻子是否忠贞,故谎称要出差十天。第二天晚上,孙某潜回家中,于是上床睡觉,其妻以为是歹徒,忙拿起枕边的铁锤朝孙某头上猛击,孙某当场死亡。事后查明被告人枕边的锤子是为防备歹徒而准备的。

试问:(1)被告人赵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2)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是正当防卫?

2.答:(1)被告人赵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赵某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主观上没有罪过,因而危害结果的发生属于意外事件。即主观上既不是故意,也不是过失。

(2)被告人的行为不是正当防卫。被告人赵某对自己行为的性质存在错误认识。因为实际上并不存在不法侵害,而被告人误认为是不法侵害,所以赵某的行为不是正当防卫。在这种情况下,赵某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因而主观上没有故意,而且赵某的认识错误在那种情况下不可避免,她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主观上也没有过失。

3.被告人钱某,男,25岁,司机。2008年6月21日,被告人与李某为其舅父拉钢材,因手续不符规定,钢材收购小组负责人王某责令其卸下钢材,被告人不肯。于是王某将汽车扣下。22日晚被告人企图强行拉走钢材,王某上前阻止,而被告却加速行驶,将保险杠上的王某摔下,王某因抢救无效而死亡。

试问:被告钱某对王某的死亡是何种罪过形式?

3.答:被告人钱某的罪过形式是间接故意,其行为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我国刑法规定,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在本案中,被告人钱某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发生,但是为了将钢材强行拉走,而置王某的生死于不顾,即对被害人是死是伤持一种放任态度。因此,被告人钱某的罪过形式是间接故意。

4.被告人张某,男,28岁,某矿务局警卫。2009年3月12日凌晨,张某与同伴执行任务时,发现有盗窃分子,他们立即上前捉拿。在捉拿过程中,张某在三人围殴的情况下,身上多处受伤。他曾发出警告:再打我就动刀子了,可无人理会,张某在此情况下将一人刺伤,一人刺死。

试问:被告人张某的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为什么?

4.答:被告人张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我国刑法规定,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防卫行为。被告人张某的行为符合正当防卫的特征。

5.被告人魏某,2009年4月15日至18日连续三天到工商银行某中心支行门口尾随着去银行交款的多名女交款员,伺机用砖头打伤交款员后抢劫,均因附近工地有值班人员巡逻,未敢下手。

试问:被告人的行为属于犯罪预备,还是犯罪未遂?请简述理由。

5.答:被告人魏某的行为属于抢劫罪的预备,而不是抢劫罪的未遂。犯罪预备是指为了实施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犯罪预备是行为人尚未着手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行为,是为了实施该种犯罪行为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犯罪未遂是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行为。在本案中,被告人魏某尾随交款员的行为,属于为抢劫犯罪准备条件的行为,尚未着手实施抢劫行为。因此被告人魏某的行为是犯罪预备而不是犯罪未遂。6.岳某夫妇有一个儿子,今年12岁。一天晚上,岳某夫妇带着儿子到事先观察好的一无人在家的住户陈某家中偷盗,岳某本人进入房间行窃,儿子进行运送,其妻在门口望风,结果窃取大量的财物。

试问:此一家三口是否构成盗窃罪的共犯?为什么?

6.答:岳某夫妇的盗窃行为已构成盗窃罪的共犯,而其12岁的儿子却不能认定为共犯。这是因为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岳某夫妇符合共同犯罪的构成条件:(1)有二人以上的犯罪主体;(2)在客观方面,都具有共同犯罪的行为;(3)在主观方面,他们又都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尽管一个入室实施偷盗行为,另一个在门口望风,没有直接实施偷盗行为,但是这只是共同犯罪中的分工不同,不影响他们共同犯罪的成立。

其12岁的儿子因为并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不能成为犯罪的主体。岳某夫妇带着他去偷盗,事实上是把他当作犯罪的工具使用。

7.李四夫妻共有存款5万元,李四有一母,儿子刚参加工作,女儿乙读中学,李四突然死亡,以清理遗物中发现其亲笔书写、签名的一份遗嘱,并注明年月日,其中写明,在其死后将5000元留给女儿乙读书用。李四死时,其妻怀有身孕四个月。问:(1)遗嘱是否有效?(2)5万应如何继承?

7.答:(1)遗嘱有效。(2)5万元作如下分割:①5万元为李四夫妻共有财产,其中2.5万元归其妻所有,2.5万元为遗产。②2.5万元遗产中,0.5万元为遗嘱继承,归其女所有;另外2万元为法定继承。③法定继承人有其妻、母、儿甲、女乙同为第一顺序继承人。④同一顺序继承人,分配时原则上均等。⑤应为胎儿保留1份,待胎儿出生后最后确定此份遗产的去向:出生时为活体的归胎儿继承;是死体的由法定继承人分割;是活体而后死亡的,由他的法定继承人继承。8.2002年3月13日,某家具商场购得一批新式沙发,价格为每组1880元,售货员在制作价格标牌时,误奖1880元写成880元。3月20日,甲、乙二人来逛商场,发现同样的沙发在别的地方卖近2000元,而该商场还不到1000元,觉得价格非常便宜,便一人买了一组,由于摆放的两组沙发均已售出,售货员再去仓库提货时,发现沙发的价格根本不是880元,而是1880元,甲、乙二人的沙发每人少交了1000元。得知这一情况后,商场马上派人查找甲、乙二人,并终于在2002年4月27日找到了这二人。家具商场要求甲、乙二人退货或补足价款,但遭到拒绝。问:(1)商场同甲、乙二人之间的买卖行为是属于什么样的民事行为?(2)应如何处理这一纠纷?

8.答:(1)商场与甲、乙二人的买卖行为属于有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1条规定:“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商场本意是要将沙发以1880元的价格卖出,由于售货员制作标牌的错误,使得每组沙发少卖了1000元,这是商场由于疏忽大意导致结果与自己本意相悖。甲、乙二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按照标牌上的价格买下沙发,所以,商场同甲、乙二人的买卖属于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

(2)商场同甲、乙的买卖行为可以变更或撤销。《民法通则》第59条的规定: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予以变更或撤销,被撤销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无效,所以,只要商场或甲乙任何一方提出变更或者撤销买卖关系的请求,人民法院都应予以支持。根据《民法通则》第61条的规定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或者被撤销以后,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给受损失的一方,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而受的损失。所以,如果这一买卖行为撤销,甲乙二人应将沙发返还给家具商场,家具商场返还甲乙二人的货款,并承担甲乙二人因此所受的损失。对于重大误解或者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变更;当事人请求予以撤销的,人民法院可以酌情予以变更或撤销。

9.某运输公司受农场委托长途运送生猪,途径某市遇酷热天气,运输公司派出的押运人员张某、杨某根据经验决定给生猪降温,从某农资公司购得喷雾器一架,清洗后灌入自来水即向生猪喷水降温。运达后收货人某肉食公司觉生猪异常,经检验生猪不同程度农药中毒。后查该喷雾器出售前曾借给农户李某使用,农药系李某使用后残留所致。问:(1)肉食公司可否拒收生猪?为什么?(2)谁应该对生猪中毒负责?为什么?(3)张某、杨某有无过错?为什么?(4)农场应向谁索赔?为什么?

9.答:(1)可以,因为生猪中毒,违反合同约定的质量条款。

(2)农资公司,因农资公司出售的喷雾器存在严重的瑕疵,这是造成生猪中毒的原因。(3)没有,因张、杨二人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喷雾器内残留有农药的情况。

(4)应将运输公司作为被告起诉,因农场和运输公司之间订有运输合同,生猪在运输途中发生问题。

10。某市商场举办有奖销售。某校校长决定从该商场为党校购买一台机器,同时得奖券100张,分给每位教师各两张,言明如得奖金即归持券人。同时贺某与其他几位教师又去购物抽奖,但由教师丁某代垫款项。贺某因急事出差,只将3张奖券号码登记下来,对丁某说:“这3张就算我的了。”但未还丁款。奖开,学校出资部分有1张奖券得1等奖,奖金5000元,持券人为丁某;个人出资部分,贺登记的3个号码有1张中2等奖,奖金4000元。此时贺某尚在外地,丁某持券取回奖金9000元,贺某回后得知此情,找丁某要求给付中奖的4000元,丁某不允,言此券系自己所购所持,贺某既未付款,也未占有奖券,应归自己享有。贺某甚怒,宣布一等奖券系学校出资,奖金应归学校所有,丁仍不允,贺诉至法院。问:(1)学校出资部分中奖归谁所有?为什么?(2)个人部分中奖的奖金应归谁所有?为什么?(3)贺宣布一等奖归学校所有是否有效?为什么?(4)贺某未付丁某购物抽奖的款项,在贺某与丁某之间存在什么性质的法律关系?为什么?

10.答:(1)应归丁某所有,因学校已言明在先,所得奖金归持券人,且奖券已实际交付个人,属于赠与行为。

(2)应归贺某所有,因贺某已登记奖券号码并向丁言明此3张奖券归他。(3)无效,因奖券已交付,赠与行为不得撤销。(4)借贷关系,因丁某系替贺某垫付款项。

11.王甲和刘乙系邻居,两家关系很好。因业务需要,王甲被单位派往设在海口的办事处工作,临走拜托刘乙照看自己的房屋及物品。夏天来临,王甲从海口给刘乙打电话,称其在海口买了一台柜式空调,家里原来的挂壁空调不要了,请刘乙帮忙以合适的价格卖掉。刘乙的同事李丙听说此事后,表示想买下这台空调,但他不愿多出钱,李丙就对刘乙说:“你给王甲打个电话,就说空调的冷冻机坏了,要想快点出手就得降低价格。”刘乙觉得自己和李丙是同事,不答应会影响今后的关系,况且他有许多事要求着李丙,于是就按李丙的意思给王甲打了电话,王甲说既然冷冻机坏了,降低就降低吧。于是,刘乙就以500元的价格把空调卖给了李丙。过了一阵,王甲从海口回来,准备把柜式空调安装上,听人说了卖掉挂壁空调的事,王甲非常生气,找到李丙,要求李丙返还空调。问:(1)刘乙、李丙买卖空调的行为是否有效?(2)本案应该如何处理?

11.答:(1)刘乙、李丙之间买卖空调的行为无效。王甲委托刘乙把他的挂壁空调卖掉,在王甲和刘乙之间实质上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刘乙是代理人,王甲是被代理人。《民法通则》第63条规定: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因为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是由被代理人承担法律后果的,所以代理人必须维护被代理人的利益,不得滥用代理权。《民法通则》第58条规定: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为无效。本案中,刘乙为了和李丙搞好关系,就答应李丙的要求,谎称制冷机坏了,以过低的价格把空调买给李丙,这实际上是刘乙和李丙恶意串通损害王甲利益的行为。所以,刘乙、李丙买卖空调的行为是无效的。

上一篇:人生,因读书而美好下一篇:构建生活的课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