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

2024-05-15

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精选十篇)

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 篇1

一、创设生活情境,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感受数学与生活同在

1. 利用生活情景创设问题情景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使学生从更多的、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体会到我们生活在数学的世界里,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现实生活中创设数学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 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存款利息、日常生活中打折购物、按一定的比例设计平面图等问题均发生在学生的身边, 并且充满着生活的情趣.因此, 教师要多创设教学情境, 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 使数学知识生活化, 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 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 是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这样经常性地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研究的对象, 通过数学知识的直观化和具体化,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生活经验基础, 弥补了学生抽象能力的不足, 故事化、情节化的数学问题, 学生就会感到亲切, 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进而激发强烈的自主探索的兴趣, 使学生更易于并乐于接受知识.

2. 利用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景

利用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景, 就是让学生像上科学课一样做实验.运用在课堂内做实验的方法去学习数学, 能使抽象性的数学知识具有可操作性和形象化对于这一点, 教材本身也有所体现.例如在引入分段函数这个概念时, 必修1第31页的例3:“某市出租汽车收费标准如下:在3 km以内 (含3 km) 路程按起步价7元收费, 超过3 km以外的路程按2.4元/km收费.试写出收费额关于路程的函数解析式.”这个例题笔者认为在此出现相当恰当.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出门乘出租车也是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一件事.所以这道题目的解答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困难.用它来引出分段函数的书写形式, 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还有在教学“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这部分内容时, 必修5第43页的例5:“某种卷筒卫生纸绕在盘上, 空盘时盘芯直径为120 mm, 已知卫生纸的厚度为0.1 mm.问:满盘时卫生纸的总长度大约是多少米 (精确到1 m) ?”笔者在课堂上刚读完这个例题, 马上就有同学随手从桌膛里拿出了一个卷筒纸.所以笔者也不用费很多时间去解释诸如盘芯、空盘和满盘之类问题,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很快就把这个例题解决了.

二、发现生活素材,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体会到身边有数学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而且有必要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 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 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 在学习“如果一条直线上有两个点在平面内, 则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这个公理时, 笔者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要把一根木条固定在墙上至少需要几个钉子?有的学生回答“一个”, 那么笔者就说, “如果一个, 木条还能绕着这个钉子旋转, 我们现在强调要固定住不能动了”.这时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应是两个.由此, 笔者接着解释可把墙看成是一个平面, 木条看成一条直线, 钉子看成一个点.木条用两个钉子就可以固定在墙上, 相当于一条直线上有两个点在平面内, 则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还有在学习随机事件概率时, 书上有一个用Excel模拟抛掷硬币的实验.我们也可以让学生抛掷一枚一元的硬币若干次, 记录出现正、反面的次数, 然后计算正、反面出现的次数占总投掷次数的百分之几.使学生发现随着投掷次数的增加, 正、反面出现的百分数都越来越接近50%;再让学生分析摸奖中的中奖概率, 从而渗透概率的思想.这一系列活动就会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 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三、联系生活实际, 创新学生思维, 探索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 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增强学习的动机和信心, 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 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画面, 让数学贴近生活, 在组织学生活动中, 引导学生讨论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 在学习数列知识时, 银行利息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题型.此时可提前安排学生回家向父母询问或到银行储蓄所了解储蓄的方式、利息、复利的计算方法, 还有银行借贷分期付款等问题.这就避免了学生对一些概念的死记硬背, 似懂非懂.事实上, 从课堂反应来看, 在回答“家中有一些暂时不用的钱时, 将会怎么办”时, 他们就会想到买保险、炒股、买房增值、买期货、存银行……这反映出学生对生活理财方面并非一无所知, 甚至有的学生相当具有经济头脑.学了简单的统计图表后,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工厂、农村、商场、银行调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 整理数据, 编制统计图表.通过活动, 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数学价值, 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法去看待分析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生活经验.

如何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 篇2

如何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

生活是创新思维的源泉,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需先要让他们融于数学;要想让他们融于数学,必先让数学融于生活.只有将枯燥的数学理论回归于生活,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实现理论、生活、学习者的有机融合,数学才会成为一种追求、一种享受.

作 者:陈绍山 作者单位:宿迁市宿豫区顺河初级中学,江苏,宿迁,223805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生活化 数学课堂 构建

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化;高效课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将一些生活情境引入课堂,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轻松、快乐地学习。尤其是对于刚进入中学的学生来说,机械的学习让学生找不到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找到学习、探究数学的乐趣。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创设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有关“一元一次方程”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在授课的时候,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某市移动通讯公司开设了两种通讯业务:“全球通”使用者先缴50元月基础费,然后每通话1分钟,再付电话费0.2元;“神州行”不缴月基础费,每通话1分钟需付话费0.4元(这里均指市内电话)。请问一个月内通话多少分钟?两种通话方式的费用相同?先引导学生用之前学过的方法进行计算:设一个月内通话x分钟,两种通话方式的费用相同:50+0.2x=0.4x,求出x=250之后,向学生引入一元一次方程,引导学生分别列出费用y与时间x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当费用相同时,通话时间为多少,逐步使学生认识一元一次方程,这样既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的身影,又能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进而为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要想做到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师必须将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效地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发挥自己的潜力,真正为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吴春梅.初中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尝试与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16).

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篇4

一、情境创设, 关注生活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情境创设中引入学习内容, 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

如, 笔者在对“圆的认识”内容实施教学时, 就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如下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展示一个漂亮但轮子是正方形的自行车, 向学生提问对这辆自行车的感觉。大家议论纷纷, 因为这辆自行车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并没有接触到, 有的说很漂亮, 有的则称不好使用;接着自行车轮子被换成了一个椭圆, 则有同学主动指出虽然轮子发生了变化, 但这样的自行车骑起来还是很不方便;教师则提问学生轮子应该为什么形状才能使得这辆自行车既漂亮又使用?在换成圆形后学生们对于本课所学内容中的圆形与其他形状的区别及圆形的应用价值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样极具生活化的情境导入为学生构建了一个比较形象直观的学习情境, 学生很好地将学习内容与自身生活有效连接。

又如, 在教学“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千数的速算”时, 笔者使用了这样一道生活情境导入:小林的妈妈带143 元钱到新华书店购买了一本97 元的精装书给女儿作为生日礼物。妈妈如何付费?买完书还剩下多少钱?很多同学就该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解决该问题最简单的方法应该是若妈妈先付100 元, 再将43 元加找回的3 元就可以得到答案, 凑整简算的方法若简单给出显然难以让学生理解并应用, 使用此问题情境则可以悄无声息地让学生将该技巧与生活经验主动构建。学生会觉得学习了该方法, 对生活是有帮助且很有成就感, 这其实也是数学学科的真正意义所在。

二、策略探究, 紧扣生活化

新课程着眼于对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善于动手、主动发现、敢于质疑、学以致用等能力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若教学能够关注对学生的操作体验的训练, 一定会更好地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如, 在学习“认物体”内容时, 笔者要求学生从家里带来废旧的盒子作积木, 通过小组合作制作作品。要求各小组以组长为核心确定搭建作品的主体, 准备好需要使用的各种形状的盒子, 对制作出的作品加以说明, 介绍所使用的形状类型及这些物体的具体名称, 并对物品进行合理归类。由于小组之间会进行评比, 学生们憋着一股劲, 在课堂展示时也是集思广益, 兴高采烈, 他们对课堂学习充满向往, 成功和分享的喜悦让孩子们激情澎湃, 课堂也显得更为灵动。由此可见, 自主参与和合作的力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他们更为具体地感受到生活是数学之源, 学好数学对他们的生活有极大的帮助, 学科与学生之间形成了更为亲密的关系, 课堂成了欢乐的知识海洋。

又如, 在学习“小数的认识”和“人民币的认识”内容时, 建议学生利用学校所开展的“跳蚤小市场”活动或班级内部“模拟小集市”活动, 在真实的交易活动或虚拟的购物活动中知晓小数的应用价值, 加深对人民币的直观认识, 真正做到了在生活中学习, 学好了服务生活。

三、知识应用, 体现生活化

学习数学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遇见的各种问题。这样方能使得学生深刻的领会到学科的价值, 更加乐意地参与到学科学习中来。

如, 在学习“年、月、日”内容时, 很多学生其实已经有了一些对于本课学习内容的初步了解, 在教学时笔者依此为出发点要求学生观察分发下去的年历卡片, 先自主思考再在学习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发现,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 很多学生对年、月、日的知识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更多的认识与理解。教师需要讲解的内容不仅仅减少了, 教学效果还会因此更好, 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他们也对数学学科的魅力有更深的感悟。

又如:学习“小小商店”时, 教师在课前要求学生从家里携带一些小物品和不同面值的零钱到课堂中来, 表演小小顾客和营业员, 向同伴介绍自己所带的物品并开出价格。小伙伴们在交易的过程中熟练掌握了关于人民币的换算及计算方法。这些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到、听得到的生活场景被带进课堂, 学生在相互之间的交流中得以清晰知晓课堂教学内容, 在具体实践中收获成功的喜悦。

如何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 篇5

摘 要: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是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通过课堂生活情景的营造,促进理解知识,记忆知识和应用知识。从小学数学的教学意义上来讲,数学就是一门生活性的学科,而小学数学又是其基础。采用生活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培养活学活用的学习习惯,让数学发挥更大的意义,丰富小学教学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情景教学;学习习惯;自信心

小学数学是比较简单的基础教学,学生在学习时也是因为觉得不熟悉而感到吃力。但是如果能够从生活的角度,让他们发现这些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发现它就在我们的身边,那么教学和学习过程都会变得容易很多。

一、采用生活情景创新导入方法,了解数学

生活情境能够给学生最大的熟悉感,让学生更快进入教学状态,并且还可以由简单的生活常识开始,深入到数学理论知识当中。比如,在教学“简单乘除法”时,老师在课堂开始的时候,可以先假设一个场景。今天上班的时候买了一盒口香糖,给了营业员10元,营业员找给了自己一元五角,那么有没有人知道,这盒口香糖是多少钱?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老师还可以继续说,明天买口香糖会打八折,那么这盒口香糖会变成多少钱。有了这样的假设,在后来的教学中,学生就会有意识地思考这个计算问题,便会在学习中有了学习动力和目的。更是会争先恐后地解决问题,将学习热情激发起来。利用生活情境教学的方法,还可以用设问的方法。比如,在教学“几何”时,老师也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几幅关于湖泊的图,让学生分析湖泊的大致形状,然后问学生如何测量湖泊的面积。最后引出图形的划分,通过划分图形来解决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

二、课堂中引用生活情景教学,理解数学

在课堂中采用生活情境教学方法,构建一个完整的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课堂中构建情境,要注意情境的“安静”,不能过于吵闹,这样老师无法通过控制纪律来提高教学效率。“安静”的情境不代表是没有活力的,相反是有一定秩序的,老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安排和准备,借用一些小道具来使这一过程更加合理化和形象化。比如,在学习“简单几何”时,老师就可以设计“小小建筑师”的活动安排,让学生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来画出自己喜欢的建筑。然后分析建筑中的图形,以及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还可以做出图形比例。在课堂中进行情境教学,需要老师有灵活应变的能力,可以巧妙利用课堂意外生成教学资源。比如,在课堂中发现有的孩子下跳棋,此时老师就可以告诉学生,象棋其实也是一种数学,需要缜密的思维。里面包含着概率问题、组合问题、图形问题等等。通过这样的询问,不认真听讲的同学受到了教育,同时也发现了数学的乐趣,从而能够纠正心态,认真回归到课堂上来。而其他同学也会因此而发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从而将自己的数学学习真正回归到生活当中。

三、师生参与、家长参与学习,应用数学

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是其参与者应该有老师和家长,他们都是学生的直接影响者。老师的参与能够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觉到学习不是一件孤独的事情,而老师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师生共同参与到情境教学中,让学生觉得情境学习不是一件“闹着玩”的事情。更何况有老师的参与能够保证课堂或课后活动的质量。老师可以组织学生玩“几个人来的”这个游戏,可以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及对数字的掌握能力。还有“猜数字”游戏,每个人代表一个数字,有的相同,有的不同,然后一位同学描述自己的数字,认为自己是相同数字的同学向前一步走,剩下的则要判断这是数字几。通过这样的游戏,学生对数字的概念会增强,了解每个数字有哪些特点。老师参与到其中,还能够掌握游戏的秩序,保证游戏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力。家长参与的数学生活活动自然是在家庭内部,和学生一起玩“纸牌游戏”,通过纸牌上的数字来锻炼加减法。不仅能够活跃家庭氛围,还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建立个人消费小档案,记录数学

数学是由数字组成,被赋予了更加深层次的含义,和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便是金钱的观念。从小培养学生的金钱观念有助于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养成,也有利于培养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消费小档案,记录自己一周的消费情况,然后每个月做一个平均消费情况,并且和其他同学做比较。找到班级内消费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中位数、众数等等。从而学生可以根据他人的消费情况能够知道自己花钱的多少,会更加节俭一些。进一步,老师也可以让学生做自己家里的“消费报表”。将数字“玩转”,会发现数学学习并不困难,反而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总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需要渗透到课堂的细节,更需要以教学形式表现出来。老师不仅要致力于课堂的创新,更要“奉献自己”到其中,和学生一起互动,一起生活化学习。

参考文献:

蔡庆有,邝孔秀,宋乃庆.小学数学教材难度模型研究[J].教育学报,2013(5).

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 篇6

一、创设生活情境, 引领学生亲近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要想上好一堂课,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使他们很快投入到探索中去。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在准确理解教材编排意图的前提下, 依据学生的不同生活背景和认知水平, 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相互联系的切入点, 重组教材, 构建教学过程, 使生活情境数学化, 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例如, 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 可利用学生熟悉的扑克牌导入新课, 让他们知道生活里的娱乐工具中也有数学知识, 牌中的“J、Q、K”分别表示11、12、13, “A”则可以表示不同的数 (1或14) 。这样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生活中有很多方面用到“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在学完用字母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计算公式后, 安排学生熟知的“龟兔赛跑”等游戏, 用字母分别表示龟的路程、兔的路程、它们的距离差、总路程等, 采用这些学生熟知的素材, 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享受到自主解决问题的乐趣, 从而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二、借助生活经验, 提高自我探究能力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 受生活的启迪。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一定程度上, 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 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 在教学时,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从生活中提炼素材, 供学生学习, 让学生在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中去理解、内化知识。例如, 在教学“年、月、日”时, 学生对“年、月、日”的知识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有的学生对大月小月的知识有所了解, 有的学生对季度比较熟悉, 有的学生知道一年的天数, 然而每个学生拥有的经验又不同。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 让他们先借助年历卡等学具去自主探索, 发现有更多的和年月日有关的知识, 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 相互补充, 相互质疑, 逐步学会相关的知识。

像上面的教学,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 我们在教学预案设计时, 除了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 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 还要引导学生体会如何去探索发现, 进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三、回归生活实践, 解决数学实际问题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 又用于生活”的道理, 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 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例如, 在学习了《测量方向》之后, 我安排学生进行两项活动, 一是根据指南针所标示的方向说一说教学楼的方位, 二是先让学生在校园里找一两个观察点, 后用指南针找出八个方向的景物, 使学生加深了对现实生活中方向的认识。《奇妙的剪纸》这一数学实践活动, 我让学生在欣赏民间剪纸艺术的基础上, 用制作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剪制单元图案和连续图案, 并用以布置教室, 共同欣赏。这种运用图形变换知识的活动, 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又进行了审美教育。在学习了《公倍数和公因数》后我进行了“数字与信息”的专题探究活动, 在活动过程中, 我引领学生通过对一定的特定号码和多功能教室座位号含义的交流, 对身份证号码和邮政编码的认识, 并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数字编码, 从而了解数字信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感知数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在学习了圆的知识以后, 教材安排了“画出美丽的图案”这一实践活动, 我组织学生用画圆的方法画出美丽的图案, 学习制作方法, 进行图案设计, 取得良好的效果, 这项活动对于加深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 提高他们的作图能力, 进行审美教育都是大有好处的。

综上所述, 在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并思考生活中的数学, 注重知识与实际的联系, 要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生活化课堂教学, 要以课本为主源, 又不受课本知识的束缚, 让学生灵活掌握知识, 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摘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它强调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是紧密相连的。教师应以此为基本理念, 注重数学课堂中的“生活化”教学。在实际教学中要求做到以下几点:一、创设生活情境, 引领学生亲近数学;二、借助生活经验, 提高自我探究能力;三、回归生活实践, 解决数学实际问题。论述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构建数学课堂中的“生活化”教学。

如何构建生活化小学数学课堂 篇7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具体的情景中加强感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可以从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入手,模拟现实生活,将数学课堂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把教材中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学会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可能性的大小”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几个问题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眼光引向现实生活,使他们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1: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看到福利彩票站,有些同学的家长也会买彩票,是不是每个买彩票的人都能中奖呢?学生回答:不是,那是不可能的.问题2:如果你也去买一张彩票能不能中奖呢?学生回答:可能.问题3:如果你选的号码正好与摇出的号码一致,能不能中奖呢?学生思考后回答:一定能.通过这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学生很快便明白了“不可能、可能、一定能”这三种情况产生的条件,而且明白了事件的发生有不确定性,要全面地分析问题.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能帮助他们快速理解和掌握所学新知识.

二、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掌握数学规律,并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让他们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即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获取和积累数学知识.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踪迹,方方面面都要用到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搜集数学信息,发现数学问题.比如,让低年级的学生观察家里都有哪些家具,统计一下家具数量,还可以让他们观察和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让中高年级的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对称图形.通过观察生活,学生就能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消除了对数学学习的畏惧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缺乏生活阅历,而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所以他们学习起来比较吃力,针对学生的这一情况,教师要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使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感性认知.比如,在教学“折扣”的相关问题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调查超市或商场的打折情况,并让他们试着计算某个商品打折后的价格,通过与原价进行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学会折扣的计算方法将对自己以后购物算账有很大的帮助.有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学生在听课时会更认真、更投入,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

三、设计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将其应用于生活中,使其回归现实、回归社会,这样才能够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能只是注重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应当引导他们去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进而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讲完课后,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完成一定量的生活化作业,使他们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比如,在教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家里要重新装修,其中一项是粉刷墙面,请帮助家长计算需要粉刷的墙面的面积.计算需要粉刷的墙面面积,应当去掉门窗所占的面积,所以学生需要测量的数据较多.这样的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应用意识,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构建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既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继续探索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方法,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他们在活动和实践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充分感受数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书芳.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的构建[J].现代农村科技,2015(20).

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 篇8

一、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理解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大部分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都对应着相应的实际背景,教师应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增加数学学习的现实性、趣味性,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获得成功的体验。

我们来看名师是如何创设教学情境的。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华应龙老师在教学“角的度量”时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用课件在屏幕上先出示第1个倾斜度比较小的滑梯,再出示第2个倾斜度稍大的滑梯。问:“想玩哪个?”(多数学生说想玩第2个。)老师紧接着出示第3个倾斜度更大的滑梯。有些学生看了后不禁笑着改变了主意。老师笑着说:“有人笑了,为什么笑呢?”(有的学生说,第3个太陡了。有的学生说,第3个太斜了。还有学生说,这三个滑梯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有宽有窄……)老师进一步启发:“你们说出了三个滑梯的特点。不过,它们有一个很重要的不同点,那需要有数学的眼睛才能看得出来。”(众学生:“角度!”)教师相机抽象出3个角,并归纳:“最主要的是他们的角度不同。”然后隐去两个角,留下第2个滑梯的角,据此揭示课题:“那么滑梯的角多大才合适呢?这就需要量角的大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板书:“量角的大小”)事实上,实际生活中学生并没有“角的大小比较”的直观经验,也没有量角的实际需求(但能激发此需求)。生活中的“角”是蕴含在客观事物里的,需要抽象才能得到数学上所谓的“角”。华老师设计三个倾斜度不同的滑梯情境,既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又能让学生感受到“角的大小”是影响下滑速度的重要因素。教师通过动态的演示和有启发性的提问,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与需求。华老师谈到这个教学情境的设计时说:“刚开始,我搜寻生活中的角,发觉生活中的角都不需要量,因为大多数的角是直角。后来发现衣柜里衣领的角就是千差万别的,我很兴奋。进而发现牙刷上也有非常讲究的角,椅子靠背向后倾斜也有角……经过反复搜寻、思考,我终于找出了滑滑梯这样学生熟悉的既有趣又能引发学习需求的情境。”

数学教学如果只是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缺失。教师要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境,把生活实际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思想方法,逐步培养观察、实验、抽象、概括、推理、验证等综合应用能力。

二、在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中感悟数学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知识需要学生通过实际应用才能巩固,并形成技能。如果能挖掘生活资源,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进行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在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标准》在“设计思路”部分指出,要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求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诸多有效的教学方法都是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大胆创新的结果,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合理运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

如,教学“购物中的百分数应用”时,可以设计如下教学活动:1.快来选购。一家商店门前贴着这样一则广告:“本店所有商品一律按标价的30%出售,欢迎选购。”看了这则广告,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又会怎样做呢?2.帮忙解决。一家商场门前有这样一则广告:“本商场一次性削价,所有商品一律按标价的40%出售,欢迎选购。”我看中了一件羽绒服,算了一下,带的钱还差一点,你能帮我想想办法吗?3.正确决策。节日即将来临,各大商场都在开展促销活动。我想买一台电冰箱,请你帮我参谋,我去哪家商场买比较好?(商家广告如下:百货大楼:“本店商品一律降价25%,欢迎选购。”假日百货商店:“在本店购物满1000元,送300元。”大观商业城:“本店商品一律七五折出售,欢迎选购。”西南大厦:“本店商品一律按标价的75%出售,欢迎选购。”)4.广告策划。秋天来了,空调销售进入淡季。为了促销,百货大楼家电部准备将原价4500元一台的“***空调”以3600元的价格出售。请你为他们设计广告词。看谁的广告策划最具吸引力。

通过以上极富情趣的学习活动,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紧密融合在一起,使枯燥乏味的百分数应用变得鲜活、灵动,提高了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体验和感悟,在与现实的沟通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在交流反思和有效延伸中应用数学

数学学习最终要为生活服务,要用于现实世界。《标准》在“前言”部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并具体阐述道:“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因此,数学教学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不断增强运用数学的意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例如,田杰老师执教“确定位置(二)”(获“全国第八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课”一等奖),在学生“探索新知、掌握方法”后,田老师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在地图上确认华新实验小学和杨家坪中学的位置,在说到自己的学校时,同学们热情高涨,充满了自豪感。紧接着田老师又设计了自己从昆明乘飞机到重庆,以及从重庆乘飞机返回昆明又该如何描述(从哪里起飞,向什么方向飞行,飞行多远,到达何处)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从学生和教师各自所在学校引出城市之间的交通问题,既密切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的力量,又让学生明确,在确定位置时,出发点、方向、距离缺一不可,其中任一要素改变,所确定的位置也不一样。这种让学生“踮起脚尖摘到苹果”的教学过程中,也是知识有效延伸的过程。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是鲜活的,正如朱长青老师所述:“同样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因为与学生的贴近度不同,所产生的效果就大不一样。一般来说,创设生活情境的素材,学生经历过的比听说过的有效;发生过的比未发生的有效;今天发生的比昨天、前天发生的有效;新奇的比普通的有效……概括地说,有效的生活情境应突出它的时代感、典型性、新颖性和冲击力等特点。”(见《云南教育》2009年第1、2期合刊)

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篇9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乐趣

上课过程中,老师应该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性,通过营造轻松活跃的气氛,为学生学习效率或者是能力的提升打好基础。在课堂上通过引入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切实的感受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热情。例如,在进行两位数乘法的教学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门票问题,大人门票一个人20元,小学生10元,如果人数超过50人,那么票价一律15元,一所小学其中教师15人,学生100人,问怎么购票才比较合算?针对这种生活情境,可以让学生通过现场模拟的方式,间接地介入现实生活,找到最合适的购票方式,熟悉两位数乘法的相关规则方法,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章节时,通过划定出一个三角区域,让学生分别沿着三条边线行走并进行计时,最后通过计算得出结论来确定课本知识是否正确,这样既提高了学生上数学课的热情,同时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相关能力。

二、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

三、教学语言与例题生活化,让课堂生动

小学数学教学中,枯燥的数学计算与名词可能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尽量根据小学生的特征,以生活化的教学语言进行课堂教学。以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表达对数学名词进行描述,使小学生与数学课程之间的距离逐渐拉近,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相关性。例如:在进行大于号与小于号教学时,可将大于号和小于号编成一段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学生可以通过对顺口溜的理解,简单地区分出大于号与小于号的含义。又比如将数字的大小比较说成“为数字排队”等,学生在这种生活化的教学语言下能够对数字大小排序进行更直观地理解。其次,还可在数学的加减法教学时,通过设置一些生活化的例题,教会学生数学运算。例如:“老师给小朋友们分糖果,已经给15位同学分发了糖果,还有8位同学没有领到糖果,那么请问这个班级一共有多少位小朋友?”“妈妈给哥哥和弟弟分别买了10支铅笔,每只铅笔0.5元,那么妈妈买铅笔总共花了多少钱?”这种生活化的训练例题在锻炼学生运算能力的同时,也通过将例题生活化,把枯燥乏味的数学运算变得生动,学生在熟悉的语言与生活行为中对数学更易于接受与理解,最终实现学以致用。

四、数学知识运用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有一种牛奶盒长5厘米、宽3厘米、高8厘米,厂方准备一箱装24盒,如果你是厂方的设计人员,请你结合厂家利益考虑外包装的长、宽、高各应该是多少?”学生都很兴奋,先是讨论,然后计算。通过各种意见的对比,几种方案的计算,使学生了解使用材料少,就节省成本,厂家利润就增加;同时携带要方便,外观要美。我还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从而进一步使学生熟练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并使学生更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我们要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课改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让数学生动化,形象化,通俗化,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高不可攀的,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轻松学习数学,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摘要: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和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景标.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12)

初中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构建 篇10

一、建立让数学回归生活理念

让数学回归生活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课程和教学的发展性,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认为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从学生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出发,提出思考的途径,随着学生的思路层层递进,把数学条理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活泼多变,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又可服务于生活实践。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所谓情境,就是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情境中去。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学生从与自己紧密相关的生活中建構出来的结论,再通过教师的引导,用数学的语言将其重述,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放飞了学生的想象。

三 、感受生活数学,使学生体验数学的魅力

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知识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一个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简单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发展兴趣,逐步增强学 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勤学、爱学、好学、善学,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这样学生的数学素质就能真正得到提高。因而数学教学中我非常注重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并将数学知识“再创造”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品尝到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四、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课标》也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更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学到活生生的数学,感受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中,而且使学生经历了一次 愉悦的成功的情感体验,明确了同类项的实际原型,又为合并同类项打好了基础.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收集整理数据,积累一些素材为课堂服务。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生活,将“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名师进课堂”教学活动让我们感悟到:教学时千万不要把自己和学生都死死地捆绑在教科书里,死记那些学生认为枯燥的概念和公式。只有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才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上一篇:亲情主题下一篇:信息网络安全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