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活化的音乐课堂

2024-07-02

构建生活化的音乐课堂(精选六篇)

构建生活化的音乐课堂 篇1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音乐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和兴趣, 关注学生现有的经验和能力, 吸纳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多样教学资源。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挖掘现有的教材内容并将学生实际需要的相结合,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适当的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 以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 我常常创设情境积极转变教师的角色, 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 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 努力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和课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 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 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一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 激发了孩子们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音乐实践的过程, 感受音乐实践的必要性, 让他们感受到音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展现音乐的魅力。例如我在教授《四季童趣》这一课时, 根据歌词的内容, 联系同学们的生活, 让学生畅所欲言自己在四个季节里的欢乐趣事, 通过师生一起总结, 将歌词呈现出来, 大家一起带着美好的回忆来学唱这首歌曲。

有时根据具体情况, 还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话导入音乐课题, 这体现了教育的灵活性, 也被称为教育机智。

二、教学方法生活化:结合生活经验, 解决教学重、难点

课堂上应注重体现“教学生活化”的教育思想, 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运用多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手法进行教学。通过师生之间平等互动与交流, 把生活经验音乐化, 音乐问题生活化。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强调面向生活, 追求高效, 使学生在乐中学, 学中乐,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课堂是一座桥梁, 要将校外、校内、个人的、集体的, 生活世界结合起来, 这是一个大家生活的场所, 而不是割裂开来的学习知识的小天地。音乐教学只有回归到生活中去, 学生才能真正获得运用知识的机会, 才能获得成功的快乐。

如何使学唱变得轻松、容易, 让学生感兴趣, 是我一直在教学中思考的问题。通过实际教学的尝试, 我发现, 教学方法是学生对学唱感兴趣的关键。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教唱, 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歌曲。如教学《大鹿》一歌时, 教师在黑板上或者事先准备好一幅森林图, 图中有被狼追赶的小兔, 还有童话中的面包房, 房中站着大鹿向外张望的场景, 让学生通过画面, 体会兔子当时被狼追的害怕着急的心情。学生能够很好地表现出当时的情景, 并会很好地表现出歌曲处理中的情绪。

这个环节的设置适应儿童的认知特点, 通过体验、探究、合作等方式和过程, 变枯燥的学习为有趣的活动, 解决了歌曲的难点。

三、教学技巧生活化:捕捉生活素材, 提升学生创编能力

实践证明, 音乐教学过程中不能孤立课本知识, 简单的去教一句学一句, 学生在这种教唱过程中容易失去学习动力和兴趣, 更谈不上创造力。我们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可表现因素, 找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教学内容的结合点, 精心设计, 营造出相关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知识和美的体验, 并加以引导, 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音乐教师们都有这样的经验, 低年级学生, 尤其是一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主要是学唱歌曲, 偶尔有创编的任务对他们来说也是很难的。首先, 他们积累的词汇很少;其次, 他们写字很慢, 创编歌词往往要花很长时间。这样就没有时间来表演歌曲和拓展歌曲了, 所以老师们常常省去了创编歌词部分。我通过不断在平行班的教学尝试中发现, 其实, 生活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个难题。最近, 我在一年级上了一节二年级的唱歌课《不再麻烦好妈妈》, 而且歌曲有创编歌词的要求。在第一个班上课时, 学会了歌曲, 还剩10分钟时我让孩子们创编歌词, 就遇到了这个难题, 直到下课时只有几个孩子写出了两三句歌词, 很多孩子根本就没写, 竟然玩起来了。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写呢?他们委屈的说不会写。课后, 我认真分析了原因, 主要还是我没有抓住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引导, 直接让他们创编歌词。孩子们不知所措, 更何况有很多字不会写。接下来的一个班, 同样的创编我先让他们把平时生活中帮妈妈做的事儿说一说, 然后再出示一些劳动的图片来引导, 最后让他们在伴奏音乐中直接唱出所编创的歌词。结果与上一节课大相径庭, 孩子们很出乎我的意料。虽然没有将歌词写出来, 但伴奏音乐刚停, 就有孩子举手, 在我的伴奏音乐中, 他们中的很多人井然有序的将四句新歌词都唱出来了。我当时忍不住对她们说, 你们太有才了。更有孩子将妈妈换成了爸爸、奶奶、爷爷, 而且主动来表演。

创编歌词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 不是做不到, 而是可以做的很好。关键是老师如何设计, 怎么引导。只要我们认真分析, 深入反思, 把学生生活经历和教材相关的内容巧妙结合起来, 就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初中音乐高效课堂的构建措施 篇2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位音乐教师,在充分备好课的基础上,要深入细致的研究学生,勤于思考,不断学习,真正找到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不断成长,为自己的美好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探讨了初中音乐高效课堂的构建措施。

关键词:初中;音乐;高效课堂;构建措施

成功的音乐教学能够确保素质教育的顺利完成,培养出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营造适宜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知识。通过音乐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强化艺术熏陶引导,增强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当前应试教学模式下,许多学生音乐学习兴趣不足,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对音乐学科缺乏正确全面的理解,二是受制于应试的压力。对此,教师要采取措施让学生感悟音乐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无论是优秀的民族音乐、内容健康的通俗歌曲还是爱国主义曲目、中外名曲,都可以带给学生美的享受。教师应当借助于多媒体手段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让学生随着音乐的旋律感悟艺术,增强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其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音乐学科对人情操的陶冶,培养良好情感方面的作用,让学生明白音乐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食粮,能够使我们的心情更加愉悦,心灵更加美好,生活更加充满阳光,让学生增强对音乐的兴趣,从而为音乐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开设多种活动,营造美的氛围

在初中音乐课堂中,音乐活动开设得比较少,大部分还停留在传统的听音欣赏的阶段,即教师把歌曲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让学生安静地聆听欣赏作品。但想要更好地达到美育的目标,教师就要尝试着开设各种各样的活动,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比如,在《雪绒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用男女合唱或者多声部合唱的方式来对该曲目进行演绎,让学生在合唱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歌曲的美妙,还体会到合唱的魅力。再比如在“荧屏乐声”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班上举办音乐会,让学生事先做好准备,分小组进行展示,全班同学一起交流欣赏各自心目中经典的荧屏金曲,促进同学们的音乐交流,从而让他们学会辨析音乐的优劣之处。教师在这些活动中要放下老师的架子,扮演学生的同龄朋友,与学生一起热情尽兴地投入到课堂活动当中去,让课堂变成音乐的海洋、欢乐的海洋,在美好的氛围中达成美育的目标。

三、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根据目前的新课程教学标准,在音乐课程中,我们也提出了三维立体教学目标。这一目标立足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注重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并不仅仅满足学生掌握知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过程,体会到学习兴趣。作为音乐这门课程而言,更具有一些独特性,因此对音乐教师提出了一些全新的要求。对于音乐讲课内容而言,应该具有意境美、情感美、音韵美、配器美等一系列特点。音乐作品内容非常丰富,教师在选取音乐作品时必须经过深思熟虑,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选择意境悠远,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作品,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

教师的丰富情感是实现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进行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应该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也要乐于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才能带动起学生。虽然音乐教师不是诗人,但是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自己具有一些诗人的情怀,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对作品所描写的意境给学生进行联想,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感受。正所谓以情动情。

四、借多媒体辅助音乐教学

多媒体引入音乐课堂可以代替老师做到老师无法做到的工作,让知识点更加明确,目标更为清晰,学生接受知识也会更为方便,这种教学方式正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所以,作为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老师,要做到教学的时代性,适应学生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灵活起来进行教学。

例如,我在教学《十八相送》一课上,我把多媒体引入到课堂来辅助我的教学,先让学生看一段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里相送的视频。音乐教学传统的方法让学生对音乐失去了兴趣,而这次,都却先让学生运用多媒体看一段视频,学生无疑对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课的一开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调动起来,在观看视频短片的同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调动,充分地了解了梁山伯和祝英台两个主人公的内心的矛盾和想法,当学生理解了这一点,对音乐的背景有了了解,学生们对音乐的理解就会加深,对音乐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

五、逐渐培养学生视听和视唱的能力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视觉和听觉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声音的轻重缓急、音色音调的清亮与低沉、时值的长短等,才能够进一步让学生对音乐的旋律、和声以及各种乐器等发出的声音进行分辨,从而使学生对音响的选择和敏感程度得到充分的锻炼。另一方面,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视觉能力。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视觉能力主要指的是发声和视唱练习过程中“视谱”与“视奏”。要锻炼学生有较强的快速识谱的能力,当然,还要掌握一些演唱技巧。这几种能力都要认真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侧重于讲练结合,也只有这样,各种能力才能够有更大提高。

六、强化教学资源整合,打造立体化音乐教学空间

在初中音乐教学工作中,广大教师一定要充分整合各类资源,既要立足课堂抓教学,还要立足课外资源的整合进行拓展,要着眼于立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一方面,教师要将课外活动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音乐教学设计之中,通过课外兴趣小组满足学生音乐方面的兴趣爱好,对学生进行节奏节拍、演唱技巧等方面的指导,让音乐成为学生缓解学习压力、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阵地。其次,教师还要针对音乐特长生进行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发掘自身潜能,为他们制订专门的培养计划,调整与文化学科之间的关系,有条件的还可以联合校外机构进行综合指导。另外,教师还应当将一些活动的作用发挥出来,如学校举办的各类纪念活动,班级举办的晚会庆祝活动等,鼓励学生将所学音乐展示出来,既可以演唱曲目,也可以表演相声、小品、舞蹈等,既可以丰富活动内容,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音乐学习成果的良好平台,这对于提高他们音乐学习的兴趣等方面也具有积极的帮助。

综上所述,在初中音乐新课程大潮下,教师要及时更新理论,领会新课标的精神,认真研读教材,把自己的新想法新教法在音乐课堂上贯彻执行。

参考文献

构建生活化的音乐课堂 篇3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音乐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和兴趣,关注学生现有的经验和能力,吸纳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多样教学资源。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挖掘现有的教材内容并将学生实际需要的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适当的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以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我常常创设情境积极转变教师的角色,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努力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和课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一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激发了孩子们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音乐实践的过程,感受音乐实践的必要性,让他们感受到音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展现音乐的魅力。例如我在教授《四季童趣》这一课时,根据歌词的内容,联系同学们的生活,让学生畅所欲言自己在四个季节里的欢乐趣事,通过师生一起总结,将歌词呈现出来,大家一起带着美好的回忆来学唱这首歌曲。

有时根据具体情况,还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话导入音乐课题,这体现了教育的灵活性,也被称为教育机智。

二、教学方法生活化:结合生活经验,解决教学重、难点

课堂上应注重体现“教学生活化”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运用多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手法进行教学。通过师生之间平等互动与交流,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强调面向生活,追求高效,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从而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课堂是一座桥梁,要将校外、校内、个人的、集体的,生活世界结合起来,这是一个大家生活的场所,而不是割裂开来的学习知识的小天地。音乐教学只有回归到生活中去,学生才能真正获得运用知识的机会,才能获得成功的快乐。

如何使学唱变得轻松、容易,让学生感兴趣,是我一直在教学中思考的问题。通过实际教学的尝试,我发现,教学方法是学生对学唱感兴趣的关键。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教唱,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歌曲。如教学《大鹿》一歌时,教师在黑板上或者事先准备好一幅森林图,图中有被狼追赶的小兔,还有童话中的面包房,房中站着大鹿向外张望的场景,让学生通过画面,体会兔子当时被狼追的害怕着急的心情。学生能够很好地表现出当时的情景,并会很好地表现出歌曲处理中的情绪。

这个环节的设置适应儿童的认知特点,通过体验、探究、合作等方式和过程,变枯燥的学习为有趣的活动,解决了歌曲的难点。

三、教学技巧生活化:捕捉生活素材,提升学生创编能力

实践证明,音乐教学过程中不能孤立课本知识,简单的去教一句学一句,学生在这种教唱过程中容易失去学习动力和兴趣,更谈不上创造力。我们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可表现因素,找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教学内容的结合点,精心设计,营造出相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知识和美的体验,并加以引导,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音乐教师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教学内容主要是学唱歌曲,偶尔有创编的任务对他们来说也是很难的。首先,他们积累的词汇很少;其次,他们写字很慢,创编歌词往往要花很长时间。这样就没有时间来表演歌曲和拓展歌曲了,所以老师们常常省去了创编歌词部分。我通过不断在平行班的教学尝试中发现,其实,生活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个难题。最近,我在一年级上了一节二年级的唱歌课《不再麻烦好妈妈》,而且歌曲有创编歌词的要求。在第一个班上课时,学会了歌曲,还剩10分钟时我让孩子们创编歌词,就遇到了这个难题,直到下课时只有几个孩子写出了两三句歌词,很多孩子根本就没写,竟然玩起来了。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写呢?他们委屈的说不会写。课后,我认真分析了原因,主要还是我没有抓住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引导,直接让他们创编歌词。孩子们不知所措,更何况有很多字不会写。接下来的一个班,同样的创编我先让他们把平时生活中帮妈妈做的事儿说一说,然后再出示一些劳动的图片来引导,最后让他们在伴奏音乐中直接唱出所编创的歌词。结果与上一节课大相径庭,孩子们很出乎我的意料。虽然没有将歌词写出来,但伴奏音乐刚停,就有孩子举手,在我的伴奏音乐中,他们中的很多人井然有序的将四句新歌词都唱出来了。我当时忍不住对她们说,你们太有才了。更有孩子将妈妈换成了爸爸、奶奶、爷爷,而且主动来表演。

创编歌词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不是做不到,而是可以做的很好。关键是老师如何设计,怎么引导。只要我们认真分析,深入反思,把学生生活经历和教材相关的内容巧妙结合起来,就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总之,只有细心的研究教材、创新的设计教案、科学的选择教法,注重生活化音乐课堂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注重将繁琐的音乐认知、体验与生活相对应,注重音乐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结合,真正做到教学有价值、教学有效果、教学有效率、教学有魅力。

构建生活化的音乐课堂 篇4

原创: 虞华

任教小学低年级音乐多年,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结合教材内容,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逐渐悟得如下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制定课堂常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甚至大半,学生的养成教育即为各个方面良好习惯的培养。习惯的养成需要规矩来约束和训练。因此,对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新生,在第一堂音乐课上,我会对他们进行课堂常规的训练。比如,首先训练上课师生随琴声问好及下课随琴声说再见。接着,我说上音乐课有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那就是“安静”。只有安静,你才能听清楚老师的讲课。只有安静,你才能欣赏到美妙的音乐。只有安静(唱歌的时候不要把座位或文具之类弄响),老师才能听到你们甜美的歌声。我给出手势,要他们看老师的手势提示做到安静。然后,规定唱歌的姿势:坐着唱歌,上身自然挺直端正,两腿弯曲分开,两手平放在大腿上。规定欣赏音乐时的姿势:坐端正,双臂叠放课桌上。欣赏音乐不是非得要一个姿势,而是提醒学生保持安静聆听音乐,培养欣赏音乐的习惯。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还规定上台表演及台下观看的礼仪,教学生做有风度的小演员和懂礼貌的小观众。将这些规矩坚持下来,你会发现学生们就真的习惯了。

二、注意角色定位,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教师既不能严肃古板、高高在上,让学生望而生畏,也不能一味地做好好先生,随随便便。那么,应该怎样定位呢?小学生不是很喜欢少儿节目吗?教师可以把自己定位成少儿节目的主持人,孩子们都是节目中的小演员。在课堂上,师生进行互动。一会儿他们听我的,跟我学唱学跳,一会儿我当裁判看他们表演。有时,我在音乐活动中扮演某个角色,参与他们的表演。这样让学生觉得老师可敬可近,就像他们的大朋友,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跟着“大朋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三、讲究语言艺术,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

教学的艺术很大程度上就是语言的艺术,作为教师,应力求语言的规范准确、精练流畅。对低年级学生,应该用亲切生动、富于童趣的语言,这样才能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他们愿意听你的话,乐于接受批评和鼓励。比如,有学生上课有意无意地弄响座位或者文具盒,我就这样提醒他:“我可不喜欢听你的位子、文具盒唱歌,它们唱得难听死了,我只喜欢听你唱歌。”这个学生就会在同学们的笑声中脸红并马上改正。有学生胆小,不敢上台表演,我就这样说:“这位同学被害羞施了魔法,来!我们一起帮他解除魔法。”立即就有其他孩子热情的劝慰与鼓励。除此之外,课堂用语应音乐化。课堂用语音乐化,既能体现音乐课的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在不知不觉中训练学生的音乐感。

四、抓住学生心理,搭建有趣的学习的平台

低年级学生天真可爱,喜欢动画片和童话中的人物,也爱动爱模仿。我经常将一些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童话化、游戏化。比如,学习节奏律动时,我请他们当我的镜子,跟我一起随音乐表演,并强调要当我忠实的镜子。学生很乐意,也很用心。如果有谁出错了,我会故作惊恐状:“快停下,出现了魔镜,太可怕了!”然后,大家帮助“这面镜子”恢复正常。学习《粉刷匠》时,我让学生把小粉刷匠演成小木偶,动作简单又有趣,个个都愿意表演,而且乐此不疲,甚至不愿意下课。

构建新型小学音乐课堂的方法 篇5

[关键词] 互动;兴趣;人文素养;创造

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精神指导下制定的《音乐课程标准》,体现了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贯穿着素质教育的思想,突出音乐课程的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统继承价值等,提倡音乐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构建新型小学音乐课堂,要在教学中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师生互动,变课堂主体为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环境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因此笔者在音乐教学中十分重视这种“心灵接触”。每节课,从开始到结束始终保持轻松的情绪、亲切的表情、热情的姿态、征询的口吻,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生和教师、学生与学生一同创设情境,以进入一种人境融合的最佳状态。音乐最大的目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不能只满足于教学生唱会一首歌,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感情,进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情感去演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音乐,唱出的歌曲才会真挚动听,从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课堂,还体现在设计各种有利于音乐学习的场景上。例如,在学习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下册《春天》一课时,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教室布置成美丽的郊野,学生佩戴各种动物和植物的头饰,营造出美丽的春天的场景。学生们置身其中,仿佛听见了鸟儿唱歌,听见了泉水响叮咚,看到了美丽的花朵,感受到了清新的青草气息……当学唱歌曲《春天》时,学生就能兴致高昂地投入,跟着音乐翩翩起舞,整个课堂灵动起来了。

表演也是构建小学音乐新型课堂的重要形式。学生在自由开放的氛围中,通过表演展现歌曲情境和魅力,既满足了学生爱表现的特点,又更好地让他们学习了音乐。例如,教学《龟兔赛跑》时,教师把学生分成龟、兔二组,学生边听边表演,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在演中学,在乐中学。这种新型音乐课堂,给了学生更多的空间,让音乐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二、以审美为核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的教学理念提出,音乐要以审美为核心。启发音乐审美的首要条件是激发对音乐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在学习中能起到重要作用,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音乐课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觉器官去感知音乐,去唤醒孩子们与生俱来的音乐本能。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间的联系,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然后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和学习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比如可采用“比赛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以抢答的形式回答。这样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情绪异常高涨,思维变得活跃,加强了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此外,音乐课堂还可加入想象元素。如笔者在教唱《火车开啦》时,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歌曲的演唱,但为了让学生体会歌曲的内涵和情感,笔者让学生展开了想象:“此时,老师带你们坐火车去香港迪士尼乐园,你们坐上火车后,当火车开动时是什么心情?高兴吗?”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争着举手回答,他们说:“开心!”“激动!”“迫不及待!”……沉浸在美好想象带去的欢乐之中。此时,笔者让学生唱这首歌时,同学们好像真的坐上了火车,歌声中充满了兴奋开怀的色彩,充满了真挚的情感。

三、学科综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全面发展

提倡学科综合是体现音乐课程的人文性、体现基础教育改革目标的基本要求。音乐包含了多种审美要素,它可以和绘画、雕塑、舞蹈、戏剧等相融合。学科综合的课堂教学,是实现音乐课程人文价值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如今,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认知空间,更好地体现音乐的人文性。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而唱歌本身就是“二度创作”。笔者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背景、题材、内容、作者等有关信息进行分析、想象来处理歌曲。例如,笔者在教学《小宝宝睡着了》时,让他们听歌作画。笔者把音乐教室拉上窗帘,配上柔和的灯光,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伴奏,并使用了背景色——蓝色。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们浮想联翩,兴致盎然,创造欲大增。他们用轻柔、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的同时,用笔画出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蓝色的夜空显得十分安宁,星星娃娃和月亮姐姐在天上遥望着大地;可爱的小白兔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甜甜入睡了;一个缀满蓝色星星的摇篮挂在垂下的柳枝上,慈祥的妈妈摇着摇篮,哼着摇篮曲,可爱的小宝宝躺在摇篮里微笑着进入梦乡……孩子们在想象、在听歌作画的过程中感受了歌曲的意境,进而领悟到音乐与美术等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相融相通之处,提高了艺术审美能力,发挥了他们的创造力,使他们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

四、音乐活动,提升学生个性发展空间

音乐课标中指出:“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和创造活动,能激活学生的创造冲动和表现欲望,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创造思维和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笔者在音乐课堂中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小的音乐创编活动,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增强他们对音乐的感悟力和创造力。例如,在教学《动物说话》一课时,出示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丰富多彩的画面,然后让学生用儿歌的形式来描绘;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舞蹈比较好的学生用舞蹈来表现树爷爷、青蛙、喜鹊、小鸭、小鸡之间发生的童话故事……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培养,并引导了学生个性发展。

构建音乐新课型堂时,要顾及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生活阅历和经验。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笔者在钢琴曲《骑竹马》欣赏课上,通过形象活泼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简短的启发谈话等形式,运用听觉和视觉同步感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作品。初听乐曲时,笔者展示了形象生动的画面,讲述了生动有趣的故事。复听乐曲时,让他们在乐曲声中自由充分地想象、体验,边听边表演。此时学生兴高采烈,情绪高涨,表演得非常精彩。学生从感知到体验的欣赏过程中,更准确深刻地理解了乐曲,提高了音乐审美能力,音乐创造力也得到提升。

教师还可鼓励学生自制乐器进行伴奏练习,这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节奏感和创造能力。如用铁丝将酒瓶盖串在一起当串铃,用矿泉水瓶子装入米当沙锤,用纸盒当小鼓。学唱《如今家乡山连山》时,部分学生用自制的沙锤、串铃、小鼓为歌曲伴奏,另一部分学生边唱边跳,这样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发展,并且寓艺术熏陶于创造中,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机。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新型小学音乐课堂,教师应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积极创造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使课堂教学具有启发性、创造性、趣味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取音乐知识;应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的新型音乐课堂不但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方法,而且使学生人文素养得到提高,从而让音乐课堂变成欢乐的海洋,充满认知情趣,同时音乐课堂能放飞学生的个性,焕发生命的活力。

谈小学音乐高效课堂的构建 篇6

小学音乐高效课堂构建

一、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

毋庸讳言,任何一堂成功的音乐课都有它吸引学生的教学环节。比如,我在上《雪绒花》时,学生一开始听到这首歌很慢,都显得没精打采。但是当多媒体展示《音乐之声》的片段时,一下就提高了他们的兴趣,我接着又用英语给学生范唱,学生一听歌曲中有他们熟悉的英语单词,都显得很感兴趣。第二遍,我范唱时大多数学生就可以跟着模唱了。在表演这一环节,学生更是争先恐后,将本节课推向了高潮。实践证明,上课伊始的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师生相互问候既是情感的交流,同时也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虽然不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但却是引出新作品的桥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科学诱导,积极启发学生主动学习新课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二、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加强对音乐知识的拓展

一首优秀的乐曲往往饱含着丰富的情感,简单地聆听也许无法体会到其中的深意,加之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时刻需要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应当抓住这一机会,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情感道德教育,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基本的聆听和演唱,更能使学生明白乐曲的创作环境和创作背景,对歌曲的主旨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从中感受到音乐的情感魅力。

示例:小学音乐课本中有许多主旨是热爱祖国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十送红军》等,这些歌曲的演唱对于小学生来说较为简单,但是他们对于歌曲的历史背景却不甚了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放映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一些那个时代的电影和歌曲,或为学生讲述一些爱国的真人真事,从而使学生在被故事内容吸引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的爱国情结,这不仅是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也是对学生各方面知识的一种综合拓展,可以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有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年级学生对音乐语言处于感知的初级阶段,对较为抽象的音乐表现形式难以理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利用多媒体营造与教学内容相融、相近或一致的情境,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大量的图片、挂图以及密密麻麻的板书,既繁琐杂乱又浪费时间,而且给学生以孤立、缺乏联系的印象,而运用多媒体就能克服这些弊端,并且节省板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内能轻松学到更多知识。

3.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多媒体构建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调动,并作用于学习过程。在智能化信息刺激下,课堂有了全新的感觉,多媒体按人脑对信息的处理程序,由点及面地把信息串联起来,突出重点,分析难点,为学生的思维搭设了阶梯,为音乐教学带来了新突破。

四、积极地创设课堂情境

全面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情境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首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观察荧屏自主深入课堂学习。其次,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分段赏析,走进音乐,引领学生合作探究。通过分段聆听、对作品进行细致欣赏分析;通过聆听体验,根据情绪、音乐要素等的变化判断曲式结构、作品表现内容等;通过聆听、视唱、模奏、演唱、演奏等方式,记忆作品的典型节奏和主题音乐。要求学生在欣赏音乐后谈感受,用自己的方式理解音乐。

音乐课的拓展内容,必须而且应该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相联系,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拓展后最终还要回到音乐中。最后教师有效组织课堂,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可以结合表演创作、旋律创作,节奏创作,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表现音乐。

五、创建良好的平台,提升学生的信心

当前的音乐教学有时候比较盲目,教师单方面地认为要培养学生敢说敢唱的能力就要要求學生在课堂上展露歌喉,但是有些学生性格较内向,如果硬性地要求学生演唱,可能会使学生对音乐课产生一种恐惧心理甚至是厌恶心理,从心理上排斥音乐课。所以,寻找一个合适的平台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教师不能利用自己身份的特权来要求学生做什么,重要的是给学生一个自由展示的机会。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要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教学,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长期的努力、探索与实践。创设一个能让学生学得“多、快、好、深”的课堂,是我们音乐教师长远的追求!

参考文献:

\[1\]何俊龙.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之我见\[J\].黑龙江教育, 2005,(Z1).

\[2\]王紫.小学音乐与欢乐的交织——构建小学音乐快乐课堂之我见\[J\].小学生,2016,(04).

上一篇:科技创新型社团下一篇:天津财经大学会计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