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

2024-07-02

错误(精选十篇)

错误 篇1

一、容许学生出现错误, 就是充分肯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人无完人, 孰能无过。教师对待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处理方法, 是有关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问题。作为教师, 我们要允许每一个学生出错。在教学活动中, “硬堵”的方法并不可取, 反而会将学生的思路掐断。例如, 在教学分数四则运算时, 我碰到了这样问题:

, 多数学生将乘法分配律推而广之运用到了除法题上, 结果发现第一题可行, 而第二题是不适用的。评讲时, 我针对学生的错误, 首先肯定了学生肯动脑筋的优点, 接着, 我让学生将两道题按正常的运算顺序计算一遍。算出正确结果后, 用乘法分配律做的学生自己发现第二题错了, 显然是方法不得当, 乘法分配律不能推导出“除法分配律”。我不失时机地提问:“除法题都能转化为乘法来算, 这两题该怎样转化为乘法?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吗?”结果大家一致得出:两题转化为乘法后, 就都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了。作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应该具有这种自己找错、总结规律的本领的, 而教师惯用的“快刀斩乱麻”“彻底地否定”的态度显然不可取。我们有必要持一种宽容、谅解的态度, 循循善诱地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二、及时补救, 就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教师要善于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驾驭全部教学活动过程, 围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宗旨进行教学全程设计, 包括新知识准备期的教学设计、新知识获得期的教学设计、新知识运用期的教学设计等。前例所提到的“乘法分配律的推广”使用, 在一定程度上是“救失”, 也是“长善”的过程, 即:在纠错的同时, 使学生体会到乘法分配律是不能推导出“除法分配律”的, 只有将其转化为乘法方可进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除了要善于“救失”, 也要能够“长善”。例如, 在教学“判断正反比例”时, 学生遇到这样一道题:长方体的侧面积一定, 它的底面周长和高成什么比例?开始时, 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当长方体的侧面积一定时, 它的底面周长和高不成比例, 因为这三者之间似乎并无多大的联系。我觉得学生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关键是空间想象力还不够丰富。于是, 我让大家都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来, 先围成一个长方体, 再请学生指出这个长方体的侧面积、底面周长和高。学生在下面小声议论:“这三者之间应该有联系……”“展开来看一看, 对, 行了。”一位“快嘴”的学生边说边举手, 四周的学生一下子热闹了起来。“请知道的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 好吗?”经过动手折, 反复比划, 大家得到了较为一致的结论:展开后, 长方体的侧面积就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底面周长就是长方形的长, 而高就是长方形的宽。这三者是有关系的, 底面周长和高成反比例关系。教师直接指出错误当然可行, 但学生机械地接受, 一是不容易识记, 二是很难将其灵活运用, 我们何不“择其善者而从之”, 最大限度地活跃学生的思维, 既传授了知识, 又培养了能力。

三、从错误中激励创新, 就是充分挖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创造潜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警告说:教育是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的。我们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 这需要一定的条件作中介, 既要允许出错、有失误, 又要在差错和失误中吸取教训, 调整方向, 向着既定目标进步。例如, 在教学“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时, 大部分学生都知道了分母分解质因数后, 如果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的, 是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这时, 我出示了两个分数:分别为。问学生:“这两个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吗?”学生回答:“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分解质因数后, 35=5×7, 72=2×2×2×3×3, 它们含有质因数7和3, 所以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你分析得好, 说明你掌握了判断的依据, 但是, 有没有同学不同意他的结论?”大部分学生们脸上都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谁也没举手。后面一位胆小的女生慢吞吞地举起了手, “你来说说”, “我觉得这两个分数都可以化成有限小数。”“为什么?”“我做了除法得出的。”“哈、哈、哈……老师都教了新方法了, 她还做除法。”几位同学略带讽刺地说。“不对, 做除法是可以化成有限小数的。”另外几位同学小声地低咕, 显然怕说错。“同学们, 刚才你们分析得很有道理, 但徐莹同学却说对了, 今天你们的表现都不错, 都要表扬, 这两个分数和前面几个分数有什么不同?分数可以分成那几类?”“真分数和假分数。”“对, 还可以怎么分类?”“能约简的和不能约简的 (最简分数) 。”“那么, 这两个是什么分数?”“它们不是最简分数, 还可以约简, 分别是五分之一和四分之一。”“你对前面的结论有补充吗?”“要有一个前提条件, 必须是最简分数才行。”有的放矢地为学生“松绑”, 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 激励他们的创新意识, 使教学真正成为一种双边活动, 建立起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 应该是当代教师的一项基本能力。

错误 篇2

一:首先我们先检测一下网络,网络是否畅通,如果网络断开,那就是网络问题,如果网络畅通那就用下面的方法来完成。 二、网页设置:

1.在浏览器上面单击菜单栏“工具”——Internet选项,打开“Internet属性”对话框,切换到“程序”选项卡,单击下面的“管理加载项”按钮,

别用错误为错误买单 篇3

我在东京住过近七年。其中有个事情让我印象深刻。

去东京的成田机场可以坐火车或者汽车。如果坐汽车去成田机场,在距机场几分钟车程的地方,有一个关卡,所有的车子都要停下来,乘客会被检查护照。

有护照才能去机场吗?如果只是接人也一定要有护照吗?不是要出境时才需要检查护照吗?还没有进机场就检查护照,这关卡有什么作用?虽然检查员做得非常客气,没让旅客觉得被骚扰,但我还是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终于有位同事告诉我,在建造成田机场的时候,因为征收附近的农用地,农民觉得有噪音,交通量又增加,所以就反对,并有些抗议的行为,甚至有过一次暴动。所以政府就设了一个关卡,在建筑期间,没有ID的人,不准进入这个范围内。机场建好后,这个关卡并没有被取掉。现在改为检查护照,因为总要找个理由维持关卡。

事实上不需要护照也可以进机场的,如果你真的说没有护照,检查员也只好让你过去,不可能叫你下车。

显然,这是决策者掉进了一个心理陷阱——锚陷阱。这时候,就像船被锚固定了一样,你的思维也被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一些名人专家的心得,一些报刊杂志的调查结果等框住了,不敢稍越雷池。

死循环决策的症状

锚陷阱是一个原点,人们的很多错误决策并非不能纠正,而是最初被某些“锚”给固定了,然后又因为沉没成本的原因,落入顾惜已支付成本的陷阱,一再延误了纠正的时间,从而形成了错误决策的死循环。就像赌徒在输了钱时会因不甘心输的钱,而下更大的赌注。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类似情况也屡见不鲜。

表现在实际工作中,一个项目进行得不好,其实大家心里都知道当初这根本就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可是既然已经投下了一些资本,会觉得不甘心,我们就是要花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资金去把它做好,这就是一个为顾惜已支付成本而增加承诺的陷阱。

用肯定证据来强化错误决策

其实很多的陷阱都是相互关联的,常常在我们陷入顾惜已支付成本陷阱的时候,我们也会收集一些肯定的证据。

肯定证据的陷阱就是,我心中对那个决定已经有一个倾向,于是我就收集各种肯定这个倾向的证据,对于逆向的、反对的证据我就轻视,对于肯定我的倾向的证据我就加强。以成田机场关卡的例子来看,有人会为成田机场外检查护照的关卡找各种理由,譬如提醒旅客别忘记带护照,或是为了安全的原因等,这些都是肯定证据的陷阱。事实上提醒旅客别忘了护照,应该在上车时提醒,而不是在一个多小时车程后再提醒,检查护照也不能保证安全,难道恐怖分子都没有护照吗?

被错误的假定给框住了

框架的陷阱,一个以锚为中心点划分设定范围的陷阱。

举个例子,你在深圳工作了一段时间,有一天接到家乡同学的电话说,他的公司最近突然决定调他到深圳工作,他下个月就要带妻儿来了,请你帮他在你家附近租个房子来住。你接到这个电话,非常热心,立刻在你家附近做了很多调查,至少去看了十家出租的房屋,比较之下,你推荐了三家给他,你甚至带着数码相机拍了很多照片传给他,请他选定后你就帮着去交订金。表面上看,你是很够意思的同学。实际上,这里有一个框架的陷阱。当初你的朋友请你帮忙在你家附近找一个房子,这就成了一个框子,你就在这个框架里面忙。事实上,你应当先来帮助探索这个框架到底是不是合适。可以先问几个问题:同学来深圳工作是哪个区?离我家多远?孩子上什么学校?来深圳多久?是永久性的还是暂时的?如果是永久的话,现在可能是最好的买房时机。如果他们一家大小搬来住在你家附近后才发现,每天上班路上需要一个小时,这个区域的学校不怎么好……到时候他可能反而会怪你当初怎么不给他建议一下。你尽心竭力的帮忙,却是帮了倒忙。这就是一个框架的陷阱。

同样在工作中,人们也常常为锚陷阱划分设定范围。有的时候,上级交待事情,往往因为一句没多加解释的话,下级就被局限在一个假设的框架里面跳不出来,没有花心思或者不敢去探索一下这个框架本身是不是正确的,当然也就做不出最好的决定。

把未来寄托于过去

在做决定时,人们需要通过估计和预测来判断,为决定给出依据。陷阱又一次出现,它包括过于自信陷阱、过于审慎陷阱、追忆陷阱等。

为了未来我们需要做一些估计,但是我们的估计常常都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来的。如果过去的经验是成功的,我们就很可能过分自信,过去的经验如果是失败的,我们可能就过分地谨慎,这两者都不是帮助我们面对未来的好方法。追忆的陷阱,是我们根据过去记忆中某一重大事件的印象或某特殊的案例来评论未来,以偏概全,这是预测未来时容易陷入的陷阱。

启动死循环的三个陷阱

有人说“一个谎言必须用十个谎言来圆”,决策也如此,一个错误的决策必须由数十个错误的逻辑推导出来,再由数十个错误的执行去验证。

具体到管理决策方面,这就是人们的心理通病通常起因于三个非常普遍的陷阱。一般的管理方法似乎就是固守成规,直到有两种情况发生:一,有问题出现;二,有新的机会。当这两种情况发生的时候,我们才会改变对资源的分配,这时也就容易陷入两个最大的陷阱了。

管理决策的第一个陷阱:让问题推动决策,以解决问题为目标。

我们的时间和资源常常被用来解决问题,有些问题是需要解决的,而有些问题不见得是需要我们解决的。让问题推动决策是一个很错误的陷阱,但是多半的人都会陷入。

我在2000年初接管IBM整个亚太区的市场营销。我的预算分配是,日本占80%,其他的13个国家只有20%。但是日本只占总收入的65%,这个资源的分配似乎很不均匀。如果我要达到我整个的目标——使IBM在整个亚太地区市场份额有利润地增加,我就需要把资源多放在一些正在快速成长的发展中国家。所以我就在等待一个机会改变这个分配比例。这个机会是什么?预算缩减。预算的缩减是每年都可能发生的事。果然,过了两个月,我就接到了财务总监给所有部门的一封电子邮件,说从下一个季度开始,所有的部门预算缩减5%。如果当我接到这个电子邮件时,把预算缩减当作问题来解决,那么最简单、最快速、最不起争议的解决方法是什么?是平摊。下一季度开始每个国家缩减5%,这样就解决了预算缩减的问题。但是那样解决,会达到目标吗?肯定不会。我必须重新分配资源,不根据历史,而为着要达到未来的目标重新分配资源。我不是不知道会受到来自日本的阻力,但是达到目标比畏惧阻力更重要。由于我做法妥当,所以仍然和日本保持了很好的关系。

管理决策的第二个陷阱:期望建议者提出高质量的决策,然后在只有一个方案时就做决定。

我们接着上面的例子来看。例如,中国提出一个投资方案,申请更多的资源,理由是中国在快速发展,需要多一点的资源。大家就着提出的建议来讨论,争议一场,最后,表决投资或者不投资。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巨大的陷阱。为什么?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建议,一个方案。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做出最好的决定。因为提出这个建议的人是有盲点的,他不会看到自己建议的缺点。而且他会掉入肯定证据的陷阱,他会收集各样的肯定证据,来加强他的建议,认为他的建议最好。大家就一起跳到那个陷阱里面去争论,来完善这唯一的选择。经过大家的争论,这唯一的方案已经渐渐被完善,比刚提出时好多了,但是仍然只有一个方案,就是没有选择。难道就只有一个方法能让中国成长吗?难道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吗?如果桌上只有一个建议,不可能做出最好的决定,决定者自己就要跳出来,不要被建议者牵着走。在决定时要避免“做”或者“不做”的是非题。决定者要做选择题,不要做是非题。

管理决策的第三个陷阱:希望审批过程中能够监督并提升决策的质量。

这种情况在企业单位尤其常见。有一个基层人员写的计划,一层一层报批上来,每个人都想,反正上面还有人会看,或者是下面的人已经看过了,就批了。这是典型的固守成规的陷阱。在决策过程中,我们需要记住这些常见的陷阱,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掉进这些陷阱里。

当我们的大脑工作时,上述典型的心理陷阱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结伴而来。一个深刻的第一印象可能形成“锚”的陷阱,然后我们又有选择地寻找各种论据来证实我们已有判断的正确——陷入“肯定证据”陷阱;我们匆匆忙忙地做出一个决策,而这一决策又成为“现有存在”——为“顾惜已支付成本”陷阱准备了条件。这样,心理陷阱就连环起作用。

在做决策时,需要涉及太多因素,假定、估计、利益冲突、众人的建议等,落入心理陷阱的可能性就增大了。因而,了解和避免心理陷阱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任何心理陷阱最好的防范就是对它们保持警觉。凡事预则立,即使你无法彻底消除大脑运转中根深蒂固的偏见,你还是可以在决策过程中设置一些准则和检验方法,尽早发现这些错误并进行补救。■

[编辑 方轶鸥]

错误 篇4

政论文是从政治角度,从一定的立场出发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它形式多样、范围广阔,有国家领导人关于政治的报告或演说,有党政机关或者政治团体的宣言或声明,还有报刊杂志的政治性评论等。政论文的口译难度相对也较高,比如有的政论文是涉及到较为敏感的话题,所以这就要求译者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能将源语的意思巧妙而又正确传达给听者。而有的政论文则引经据典,利用古诗词去言简意赅的表达作者的想法,这就需要译者具有足够的文化底蕴才能准确无误的翻译。

2. 错误分析理论

错误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中介语理论,这个理论与其它语言一样,在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方面有独特分析理论,人们既重视语际干扰导致错误的产生,注意到语内干扰这一重要因素。因此使用错误分析理论去分析政论文口译中常见的错误会更为清晰更为直观。

按照Corder所提出的观点,错误分析过程大概可以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为收集语料。在收集语料这一部分我们可以采取很多途径,例如高校的口译专业的口译考试,领导人讲话过程中同声传译的音频资料,也可以是记者招待会的音频资料。本人主要推荐以高校的口译考试的音频资料,因为高校口译考试的人数比较多,这样才能使错误分析理论的可实施性增强,可分析可对比的样本比较多,也就更有说服性。第二步为错误识别,关于错误识别,主要是错误(error)与失误(mistake)的区别。Corder指出错误(error)才是错误分析(EA)研究的对象。但是也有人认为两者都应该是错误分析的研究对象。本人比较赞同后者,因为语境规则在文化背景下尤为重要,特别是面对政论文这样严肃而又复杂的口译对象,失误有的时候同样会带来较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在我们搜集语料之后,应仔细的分析语料,对其错误与失误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并将其进行分类,这也就是我们所要提及的第三步,对错误进行分类。由于语言学家对错误起因的认识角度不尽相同,因而对错误起因的解释与分类也不尽相同。国内外的多种关于语言错误分类的相关理论,普遍被接受的错误分类有:(1)Corder(1971)把错误分为语言能力错误和语言使用错误两大类。后来他(1974)又作了补充,把错误重新分为前系统性错误、系统性错误和后系统性错误。(2)蔡龙权和戴炜栋(2001)对错误分类进行了补充和整合,得出彼此可以相关的三大类错误:认知性错误、语言性错误和行为性错误。通过数理分析,四个方面二级分类共得出比较有代表性的20种同位错误,如下表所示:

3. 运用错误分析理论对政论文进行口译错误分析

政论文的口译错误与原因当然越直观越详细,译者才能更好的有针对性的去改进和提高,因此,我们可以按照上面的表将语料进行较为详细的分类。分类之后即将进行的就是第四步,既对错误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我们知道导致学习者语言错误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是主要是围绕着语言、认知、情感和交际这几个方面。按照这几个方面可以分为:(1)本族语干扰性错误或称为语际迁移(interlingual transfer)。(2)目的语干扰性错误或称为语内迁移(interlingual transfer)。(3)交际策略引起的错误。(4)诱导性错误。(5)心理认知因素。根据上面所涉及的五个方面我们就能够很好的分析政论文口译过程中所犯错的原因。但就仅凭上面的五方面还不够,因为上面的五方面较为笼统,而我们所要探讨是政论文,因此还要将政论文的翻译要点与这五方面相融合,这样才能更科学,更有说服力。这里我们所罗列的翻译要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忠实原作的政治思想内容。第二,义切词严,轻重适当。第三,概念同一。第四,逻辑严谨。接下来是第五步,既对错误进行评价。对错误的评价,由于受着诸多因素的制约,特别是政论文,所以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政要之间的关系、党派之间的关系、团体之间的关系、阶级之间的关系可能都会影响接受的效果,所以要做到绝对的公平不是件容易的事。只有结合说话者所犯的错误,对说话者的环境、背景等因素加以认真分析,找到错误的原因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评价之后则是最后一步,针对不同的错误提出相应的参考意见。

随着国与国之间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的不断交流,口译工作的需求也将日益凸显,特别是政论文方面的口译工作,而政论文本身的特点使得相关的口译工作也同样变的较为复杂,笔者也衷心的希望能有更多的理论与实践能够行之有效的提高相关人员的口译能力,使其更好的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历经30余载,我国综合国力也在不断增强,随着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发频繁,翻译对于一个国家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等领域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桥梁作用。为了顺应国家发展的需要更是开设了翻译专业去专门培养口译人才,虽然我国的口译事业发展迅速,但仍然还有很多需要研究和改进的方面。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特别是政治领域,因此对于政论文口译方面的研究则会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口译者提供很大的帮助。本文重点探讨如何通过错误分析理论对政论文的口译进行错误分析并正确的整理总结,获取更多的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资料,来帮助译者了解更多关于政论文口译的错误及常见技巧。

错误 篇5

HP dx2708商用机开机出现6短报警声音,并出现错误提示:912-the computer has been removed,the machine cover has been removed since last system start up.please ensure that any system access was authorized.然后提示:Press F1 to continus 系统可以进入.解决:

按 F10 键进入 BIOS 设置程序,选择 “hardware monitor

论错误分析在错误管理中的作用 篇6

关键词:错误分析;积极错误;错误消化;消极错误;错误预防

一、错误分析是错误管理的前提

(一)错误分析的意义

错误分析是根据员工错误的不同性质对错误进行归类的一种分类管理方法,是精细化错误管理的起点与基础,也是区别于传统错误管理的最大特点。通过错误分析,不仅可以透过错误本身去分析其形成的原因,而且可以根据相同性质的原因对错误进行分类,从而有的放矢的精细高效管理。

(二)错误分析的角度

通过错误分析,工作错误可以分为不同的性质类型,这对错误管理来说意义重大。那么如何对工作错误进行分析呢?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错误的原因指向。形成工作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错误分析要求管理人员找出导致工作错误最主要的原因,从而对错误进行分类判定。一般来说,工作错误的原因指向可以分为内因型和外因型两种。内因型是指主要由于员工本身原因而造成的工作错误,其特点是员工的个人行为在整个事件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内因型错误往往是由于员工个人工作能力,工作态度这两方面造成的。外因型则表现为由于外部环境条件不成熟,或者起负作用而造成的工作错误,个人行为在此过程中不起决定性作用。

2、工作过程中的行为指向。工作过程中的行为指向是指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可以分为保守型与激进型两种。工作过程中的行为指向是对错误进行分析的重要标准,其核心是判别工作过程的创新性。保守型行为指向的特点是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当前行为与企业历史的关系,经验在这一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体现为员工行为与企业已有行为的一致性。激进型行为指向的特点是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当前行为与企业未来(往往是员工对企业的期望)的关系,期望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体现为员工行为相较于企业已有行为的创新性。

3、工作过程中的态度指向。工作态度存在于工作过程的始终,是员工对待工作的情感表现。员工的工作态度对工作的过程与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它直接关系到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效果。工作过程中的态度指向可以分为积极型与消极型两种。积极型的工作态度表现为对工作内容有很强的认同感,敢于接受工作中的挑战,工作的参与欲强,对工作结果有很高的期望。而消极型工作态度则表现为被动的接受工作,对工作内容没有热情,因而对结束工作的期望远远大于对工作结果的期望。

(三)错误分析的结果为三种不同的错误

根据上述维度进行分析,可将工作错误划分为以下三种:积极错误,消极错误,意外错误。意外错误是指因为不可控的意外情况而造成的工作错误。本文的研究范围主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员工行为方面,在此不再对意外错误展开讨论,接下来主要论述积极错误与消极错误这两方面的问题。

二、积极错误

(一)积极错误及其对组织的影响

根据错误分析的维度,积极错误的特点是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工作行为呈现为激进型,工作态度为积极型。积极错误往往是由于员工在工作中寻求创新,对工作结果的期望过高而造成的错误。在近期看来积极错误会给企业带来损失,但由于其具有的创新潜力,长远看来会是企业改进管理经营,提高生产力的契机。因此必须对积极错误进行妥善的管理,促进其向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积极错误出现的频率以及其占员工工作错误总数的比率也是判别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活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它从侧面反映了一个企业的文化氛围与管理理念。从企业的发展阶段来看,积极型错误往往多发生在企业的上升期。

(二)错误消化是针对积极错误的管理方法

错误消化是指针对员工工作中的积极错误,努力降低其损失的同时,对其进行有效的讨论与沟通,发挥其积极潜能,使其成为企业创新进步的有利因素。错误消化重视的是分析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寻求创新失败的原因,也即是工作创新不成熟的条件。这些条件可能是内部因素,也可能是外部因素。在得出这些原因之后,企业则可以着手进行整改,使积极错误得以消化,发挥其创新潜力。错误消化顾名思义是一种后控型的管理方法,其主要目的是发挥错误的积极作用,以之为起点寻求创新。

(三)错误消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意义

失败是成功之母,错误乃创新之路。创新是企业生命的源泉,使企业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从企业创新的主体来看,创新不仅仅依靠少数高层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要全体员工的参与。创新是从无到有,在创新的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都是难免的。如果管理者不允许出现错误,一旦发生就严惩重罚,就会挫伤员工的能动性,工作态度必然走向消极保守,创新更是无从谈起。注重不断创新的企业,必须善于使用错误消化,正确对待积极错误,发挥积极错误的创新潜能。员工一旦摆脱了惩罚的阴影,必然激发起其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被管理者也就成为企业创新的主体之一,其自主性和能动性就会表现得淋漓尽致,企业创新之路就会畅通无阻。

三、消极错误

(一)消极错误及其出现的原因

根据错误分析的维度,消极错误的特点是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工作行为呈现为保守型,工作态度为消极型。积极错误往往是由于员工在工作中逃避责任,对工作结果期望不高而造成的工作错误。员工对工作的不认同,或者说员工与企业的不一致性是造成消极错误的根本原因。员工的不认同(不一致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工作内容的不认同,对工作目标(企业发展方向)的不认同,对工作结果与自身关系(企业绩效制度)的不认同,对企业文化氛围、管理理念的不认同。这一系列的不认同造成了员工对工作的消极抵触,员工带着这种认知参与到工作过程,从而增加了消极错误出现的几率。

(二)错误预防是针对消极错误的管理方法

错误预防是指针对员工工作中的消极错误,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在工作管理中重视这些因素,降低消极错误的出现机率。增加员工对工作以及企业的认同感是错误预防的核心,主要途径是加强与员工的沟通,在工作的进行的过程中与员工保持良好的互动,增加员工对工作内容以及工作目标的认同感。同时,企业应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管理制度,增加绩效对员工的正向激励作用,使员工认识到工作的结果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从而促使员工高度投入到工作中去。最后,企业应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营造人性的工作氛围,从而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错误预防顾名思义是一种先控型的管理方法,其目的是对员工行为进行引导,降低错误出现的几率。

(三)错误预防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意义

错误 篇7

关键词:错误资源,课堂教学,有效利用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 不允许学生犯错误, 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在实际英语教学中, 学生出错是不可避免的。作为一名教师, 绝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学生, 更不必追求学生的绝对正确, 要允许学生出错, 并将错误作为一种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智力发展的教育资源, 正确巧妙地使其“变废为宝”, 激活学生探究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 可以发现教师对待错误资源有几种常见误区, 随之也产生了不同的负面影响。

一、错误资源的误区

1. 凡错必“咎”的“棒杀型”误区

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表面的完美, 当学生犯错时, 往往进行指责, 有时还会通过皱眉、撇嘴、斜视等微表情让学生感受到嘲笑、批评, 甚至个别学生还会受到“站着听课”的惩罚。面对这种情况, 学生自然选择少说或不说。这样的课堂教学看似流畅, 但缺乏灵气, 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凡错亦“夸”的“捧杀型”误区

在一些公开课堂上, 教师对待学生的错误却是极度“宽容”, 无论学生出现了怎样的错误, 教师一律采取肯定、鼓励和欣赏的态度。这样的课堂往往“热闹非凡”, 表面上看, 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但却隐藏着潜在的教学危机:容易造成学生认知错误, 学到错误知识;容易产生导向错误, 使学生认为敢说就行, 与追求严谨治学的态度背道而驰。

3. 凡错即“刹“的“秒杀型”误区

在教学中, 为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 不少教师要么迫不及待地打断, 要么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并立即给予更正, 或者“善解人意”地用“Sit down, please.Think it over.”“Who can help him/her?”“Who wants to have a try?”暗示回答是错误的。由于教师只进行简单的“纠”, 而对于错误背后的原因并未进行分析和深究, 因此, 这种错误被“纠”后一错再错的现象屡见不鲜。

二、学生错误资源的利用原则

1. 选择性原则

学生的错误资源是丰富多彩的, 但并非都能为英语课堂教学所用, 教师要认真加以选择, 内容上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

2. 适度性原则

在学生语言错误中存在着大量的有利于教学的资源, 但并不是没有限度随意就可以拿到课堂上来。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 在利用学生错误资源的时候, 应当适度。

三、错误资源的利用策略

1. 敏锐捕捉错误资源, 让学生在体悟中学习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 有着不可预测性, 课堂上学生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错误, 而这样的错误又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迸发。因此, 教师要独具慧眼, 善于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错误作为教学资源, 并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中。这样, 错误将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发挥其独特的价值。

例如:笔者在执教Go for it (七下) Unit 5 I’m watching TV. (Period One) 时, 刚要导入, 就被敲门声打断了。于是笔者就从此入手自然引出了现在进行时。T:Who is it?Ss:Miss Zhang.T:Are you sure?Is Miss Zhang standing outside?Ss:Yes, she is.T:Oh, you are great It’s Miss Zhang.She is standing outside.She is standing at the door Why is she standing there?原来班中有一个“马大哈”把英语书落在Miss Zhang的办公桌上, Miss Zhang送过来了。等Miss Zhang离开后, 门口一位学生随手关门, 还加了一句I am open the door.笔者随即抓住机会, T:Oh, no.You aren’t open the door.You aren’t opening the door.You are closing the door.同时又利用“be+doing”这条线串联了这位“马大哈”“walk、sit”等一系列配套动作。这时教室里同学们在“你一言, 我一语”地进行“be doing”的操练。突然发现有个男生正低着头, 趴在桌子上。笔者随即问旁边的学生:Can you see JinTao?What is he doing?S1:He is sleeping.T:Is he in the classroom now?S2:Yes.T:Really?Maybe he is in the park.He’s flying a kite with classmates....随后, 笔者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猜测, 这样本堂课的语法教学也就顺理成章了。

因此, 对于课堂中这些不经意的错误资源要有机智地进行捕捉, 并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的课堂氛围, 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展开多向互动, 在互动中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2. 善意激活错误资源, 让学生在争论中明理

新课程要求教师善于捕捉学生的错误资源, 并善待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社会心理学家指出:“我们期望学生犯错误, 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便可争取明天的成功。”因此犯错误应该是学生的一种权利, 课堂上要允许学生出现错误, 站在学生的立场去“顺应”, 采用顺水推舟的策略, 摸清其错误源头, 对“症”下药, 并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和机智灵活的对策,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修正错误, 以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如笔者在九年级复习动词专项时, 列举了常用动词keep/enjoy/finish/mind/practice后跟doing的用法, 在课后的练习中有同学出现了keep healthying的短语, 经过仔细的原因分析之后, 才知道该同学把keep doing的用法与keep clean, look happy, get tired等常用的联系动词后跟形容词的用法混淆了。

于是, 笔者脑海中不禁想起在平时练习中学生经常混淆的两种keep的用法。趁热打铁, 又在黑板上板书了两对句子:

1.She kept cleaning the classroom.He kept closing the window.

2.Please keep the classroom clean.Please keep the window close.这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 有的同学说第一对句子正确, 那是keep doing的用法, 而有的同学说第二对句子正确, 还有的学生说都正确。学生的疑惑就在自己的深入探究中走向了最高潮。于是笔者在全班面前做了两个十分夸张的动作:“Look at me, I am keeping cleaning the classroom.”这时笔者拿起拖把使劲在教室拖。“Look at me, I am keeping closing the window”一转身, 不停地做关窗户的动作, 引来同学们的哄堂大笑。示范动作形象生动地解释了keep doing所蕴含的真正意思。这时笔者下了结论:就语法结构而言, 这两个句子都正确, 但是clean与close在第一组句子中作的是动词, 所以按照keep doing来理解这一句子在生活中确实“罕见”。只套语法, 脱离实际的语言学习是行不通的。而第二个clean与close作形容词, 作宾补, “保持教室干净”“让窗户关着”的理解更常用。

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了解学生错误背后的故事, 让学生在互相争辩、讨论中逐步认识到错误的根源, 得到了解释, 从而让学生体验到“不经历风雨, 怎能见彩虹”的诗意哲理。

3. 精心制造错误资源, 让学生在对比中探究

一位哲学家曾说过:“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 发现的方法就是试错的方法。”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应在易错的环节上设置“陷阱”, 诱使学生陷入歧途, 制造思维冲突, 诱发灵感, 产生真知, 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试错能力。充分暴露学生思维的薄弱环节, 使学生深刻地、有突破性地认识到错误所在, 有利于自诊自治, 提高对错误的免疫力。笔者也认为一堂的讲解与灌输不但学生乏味, 而且浪费时间。这时可以通过故意制造错误, 让学生在“尝试错误”的活动中去比较、反思, 最后形成共识。这给学生的冲击, 会远远超过教师苍白的说教。在九年级语法复习课上, 笔者强调make sb do sth.这一用法时反复叮嘱了学生要注意省略to之后, 又出示了自己设计的两道选择题:

1.The boss made the workers_____in front of the factory for two hours.

A.work B.to work

C.working D.worked

2.The student made money________his school fees himself during his summer holiday.

A.pay B.to pay

C.paying D.paid

同学们争论不已, 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与解释, 他们恍然大悟。原来笔者制造了一个小小的错误, 故意把“使得某人做某事”即make sb.do sth与make其他的解释混为一谈。

因此有些知识只靠讲是不行的, 有些错误只靠事前的提醒也是不大容易防止的, 只能在错误中对比分析, 在错误后吸取教训。一条缺少岔路的笔直大道, 会使孩子失去了很多触类旁通的机会, 同时也失去了矫正失误和新发现的快乐。

4. 迂回延伸错误资源, 让学生在质疑中发展

在教学中, 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的不同,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是复杂多样的, 其中也包含着一些错误的观点和想法。对这些错误, 教师可以试着通过提出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 让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 逐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让错误成为学生思维的起点。

如笔者在执教Go for it (八下) Unit 10 It’s a nice day, isn’t it!这一单元中, 书面练习关于反意疑问句的回答时, 笔者总发现学生的回答在Yes和No之间混淆不清, 尤其是当出现前否后肯形式的问句时, 甚至有时还会出现“Yes, it isn’t.”或者是“No, it is.”这样的中国式啼笑皆非的回答。此时枯燥的语法讲解在中西方人们不同的思维方式面前显得如此的苍白无力。凭着自己十几年教学的经验和对该语言的了解, 我深刻知道这类疑问句无非是要强调问话人自己个人的观点, 但是答案却是唯一的事实。那么, 在暂时无法给予学生真实语境的情况下, 先让学生以一般疑问句的形式进行改编, 再回答, 那么得出的答案应该是完全一致的。如:It is a nice day, isn’t it?先理解成Is it a nice day?学生的回答自然不成问题。于是笔者又举例Mr Wang’s never been to Canada, has he?———____.He went there on business last week.A.No, he hasn’t.B.Yes, he has.C.No, he has.D.Yes, he hasn’t.随着语言的不断深入学习, 以后学生自然能明白此类问句在实际生活中的含义。“那么对于这些问句的回答呢?”学生当场又质疑道“Haven’t you been to the Great Wall?回答是否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触类旁通, 学生豁然贯通, 自然提高了灵活运用的能力。

5. 巧妙预留错误资源, 让学生在反思中提高

当学生出现意外错误时, 教师当然不应回避或者遮盖。学生有些错误的产生与目前的知识储备、思维水平和理解能力有关, 这种错误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 教学时又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 但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 学生逐渐会对这些错误有新的领悟, 所以, 笔者认为对这类错误, 教师不需要急着去帮助学生纠正, 不妨通过“抛砖引玉”, 为学生的错误留一个“悬念”。这对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具有特殊的作用。如笔者在教Go for it (八上) Unit 3 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时, T: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一个学生回答说:“I am playing sPs (PsP) at home.”其实这是一个很有创意的回答, 但由于混淆了SPS和PSP, 许多同学都笑了起来, 令学生的脸上充满了尴尬。笔者马上装作一脸不解的样子提问了一个笑得最开心的孩子:“Why are you laughing?”“It’s PSP。not SPS!”“I see.But what does‘SPS’mean in English?”笔者进一步追问。这个时候, 整个教室顿时安静下来, 大家都屏住呼吸想要听一听这个未知的答案。“I don’t know.”“Miss Li doesn’t know either.Let’s find it out after class, OK?”“OK!”大家一下子来了劲。第二天进教室的时候, 看着同学脸上自信的笑容和课桌上精心准备的资料, 我知道, 他们已经找到了想要的答案, 而且是通过自己的努力。

学习的过程是认知的过程, 既然是认知的过程, 就不该害怕有错误。追求滴水不漏、难容错误的传统课堂, 让我们只能仰视, 感受更多的无奈。哲学家黑格尔说得好:“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有了错误, 师生才能张扬个性, 充满灵性。有了错误, 课堂才显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教师在遇到教与学的“错误”时, 宽容地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 冷静地分析错误起源, 有效地挖掘错误中蕴含的创新因素, 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 引领学生灵活地纠正错误, 带领学生在错误中反思, 从错误中学习, 不断地从“错误”走向“正确”, 迈向成功。

参考文献

[1]潘瑜.挥起教育的魔棒, 让错误资源绽放光芒——学生错误资源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开发[J].新课程:小学, 2010 (07) .

[2]张倩.问课哪得鲜如许, 唯有源头错误来——巧用“三十六计”深度开发和利用学生错误资源[J].论坛集萃, 2011 (12) .

[3]陆秀芬.欣赏错误[J].教育艺术, 2010 (4) .

错误 篇8

关键词:现代语言,语法错误,逻辑错误

一、逻辑错误必然导致语法错误

王力先生曾经在《我谈写文章》中说过:“平常我们所谓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形容词和名词搭配不当等等, 严格地说, 都不是语法问题, 而是逻辑问题。”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是现代语言中从语法角度归纳出来的六种主要语病类型。我们就以此六种主要语病类型为例, 剖析逻辑错误对语法错误的深刻影响和重要作用。

1、语序不当

例如:“由于规划周密、准备充分, 去年在北京举办的第29届奥运会成为奥运会历届参赛国最多、开幕式演艺最精彩的一次盛会, 好评如潮。”

在语法上讲, 多项定语的排列顺序是:表领属性的, 或时间、处所的→指称或数量的短语→动词或动词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名次或名次短语。因此, “奥运会历届参赛国”应改为“历届奥运会参赛国”。这样的定语顺序, 从逻辑学的角度讲, 就是概念的限制, 即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以缩小概念的外延来明确概念。对于“参赛国”这一概念, “奥运会”是第一个限制。“奥运会参赛国”与“参赛国”相比内涵增加了、外延缩小了, 由属概念 (“参赛国”) 过渡到了种概念 (“奥运会参赛国”) 。“历届”只能是第二个限制 (相对而言) , 它的作用是把概念的多个义项变成了单一义项。由此可以看出, 语序不当与概念的范畴密切相关。

2、搭配不当

例如:“据悉, 一种新型的袖珍电脑将亮相本届科博会, 它采用言输入、太阳能供电, 具体高雅、时尚、方便、环保的功能和作用。”

从语法上分析, “高雅、时尚、方便”三个词不属于“功能和作用”所包含的内容和对象, 造成了词语上的搭配不当。如果从逻辑上分析其思维根源, 错误在于在概念不明确。“功能”的定义是“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 “作用”的定义是“对事物产生的影响”。“高雅、时尚、方便”是事物具有某方面的特点或特质, 并不在“功能和作用”的外延之内, 它们之间不具备内涵与外延的关系。表现在语法上, 就是词语间的搭配不当。因此, 例中病句可改正为:“据悉, 一种新型的袖珍电脑将亮相本届科博会, 它采用语言输入、太阳能供电, 具体高雅、时尚、方面的特点和环保的功能。”

3、成分残缺或赘余

例如:“加强和改进艺术评论工作, 引领艺术创作和群众艺术鉴赏水平, 纠正不良创作倾向, 是艺术评论家必须承担的职责。”

在句子中, “引领”同“艺术创作和群众艺术鉴赏水平”构成谓宾结构, 但是“引领”和“群众艺术鉴赏水平”二者不搭配, 因此“群众艺术鉴赏水平”前缺少动词, 应加“提高”。“和”在逻辑上应表示联言判断, 如果它的两个联言支在谓项相同的情况下可以省略掉一个谓项。因此, 在原句中“引领”应该是“艺术创作”和“群众艺术鉴赏水平”共同的谓项。“引领”具有“引导”、“带领”之意, “群众艺术鉴赏水平”显然不在其对象的范畴之内。也就是说“引领”是不能作“群众艺术鉴赏水平”的谓项, “群众艺术鉴赏水平”前的谓项不能省略掉。例中病句可改正为:“加强和改进艺术评论工作, 引领艺术创作, 提高群众艺术鉴赏水平, 纠正不良创作倾向, 是艺术评论家必须承担的职责。”

再例如:“来自全国各地的捐款已经达到20万元, 这笔善款将全部用于这个孩子的生理以及心理康复的治疗费用。”

句中“善款”与“费用”语义重复, 由于赘余造成语病。在逻辑上它是要通过揭示事物产生或形成过程 (“将全部用于这个孩子的生理以及心理康复的治疗”) 来给概念 (“善款”) 下定义的, 即“发生定义”。但是在这个句子的特定语境中, “善款”和“费用”这两个概念具有相同的含义。就是说定义项包含了被定义项, 犯了“同语反复”的错误。因此, 我们可以将例中病句更正为:“这笔善款将全部用于这个孩子的生理以及心理康复的治疗。”

4、结构混乱

例如:“规划提出拟把合肥建设成为区域型特大中心城市作为目标, 打造以合肥为核心, 包括马鞍山、芜湖、铜陵等城市的大合肥都市圈。”

在语法上, 这个病句是把“把”字句式和“拟……作为目标”的用法杂糅在了一起, 从而出现了语义上的混乱。从逻辑上将, 什么样的“关联词”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判断关系。如果以“把”作关联词, 那么“合肥建设成为区域性特大中心城市, 打造以合肥为核心, 包括马鞍山、芜湖、铜陵等城市的大合肥都市圈”就是谓项了, 这个谓项必须是确定的。而“拟……作为目标”却表示不确定性, 因此, 这两种不同的判断混合在一起就出现了矛盾。例中病句可以改正为:“规划提出拟以合肥建设成为区域型特大中心城市作为目标, 打造以合肥为核心, 包括马鞍山、芜湖、铜陵等城市的大合肥都市圈。”或者“规划提出把建设合肥成为区域型特大中心城市, 打造以合肥为核心, 包括马鞍山、芜湖、铜陵等城市的大合肥都市圈。”

5、表意不明

例如:“日本在野党强烈指责财务大臣‘口无遮拦’、公开谈及政府去年入市干预日元具体汇率的行为是极不负责任的。”

从语法上分析, 这个句子中的“公开谈及”和“极不负责任的”主语是“在野党”还是“财务大臣”, 表意不明确, 存在歧义。从逻辑上分析其产生的歧义的原因在于判断的主项和谓项不确定, 一种划分是:“日本在野党的行为”是主项, “是”为联结词, “极不负责任”是谓项。这时, “强烈指责财务大臣‘口无遮拦’”、“公开谈及政府去年入市干预日元具体汇率”就作为量项限制主项 (“日本在野党的行为”) 。二是“财务大臣的行为”是主项“是”为联结词, “极不负责任”是谓项。这时, “‘口无遮拦’”、“公开谈及政府去年入市干预日元具体汇率”就作为量项限制主项 (“财务大臣的行为”) 。因此例中病句可以改正为:“日本在野党强烈指责:财务大臣‘口无遮拦’、公开谈及政府去年入市干预日元具体汇率的行为是极不负责任的。”

6、不合逻辑

在现代语法中所讲的“逻辑”往往是指不符合客观事实, 或者违背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人们思维习惯的规律, 而不是本文所说的“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当然, 语法意义上的“逻辑”也包含在逻辑这一科学所研究的范畴之中。

不符合客观事实的错误一般是比较容易辨别的。如“八百多人, 几千条胳膊, 同暴雨洪水搏斗了一天一夜。”“八百多人”怎么会有“几千条胳膊”呢?这类属于不符合客观事实的错误, 往往显而易见。

又如:“今年广东天气形势复杂, 西江、北江可能出现五年一遇的洪水;省政府要求各地要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抗大旱, 做到排查在前、排险在前、预警在前, 确保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排查在前、排险在前、预警在前”违背了事物的发生、发展顺序, 造成了逻辑错误。抗灾的程序应该是先预警、再排查、最后排险, 因此例中病句应该改正为“今年广东天气形势复杂, 西江、北江可能出现五年一遇的洪水;省政府要求各地要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抗大旱, 做到预警在前、排查在前、排险在前, 确保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再例如:“近视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 选择合适的眼镜, 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

“切忌不要”, “忌”本身就含有“不要”的意思, 它违反了人们思维的逻辑, 属否定失当。因此例中病句可以改正为:“近视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 选择合适的眼镜, 切记不要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或者“近视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 选择合适的眼镜, 切忌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

以上六种病句类型的举例是在单句层面中的, 复句中出现的语法错误往往蕴含逻辑错误的。例如:“中南大学特批大三学生刘路硕博连读, 为其专门制订培养方案, 将其作为后备人才, 进入侯振挺教授的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从语法角度分析, “专门”放在整个句子中理解为“专从事某一事的”更合适, 应该是“培养方案”的定语, 而不是“制定”的状语。因此可以将“为其专门制订培养方案”改正为“为其制订专门培养方案”。从逻辑上分析, 它违反了“同一律”, 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我们把句子的思维复原出来:

(1) 中南大学特批大三学生刘路硕博连读

(2) 中南大学为大三学生刘路专门制订培养方案

(3) 中南大学将大三学生刘路作为后备人才

(4) 中南大学让大三学生刘路进入侯振挺教授的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整体上, 它们是顺次递进, 即 (1) → (2) (3) → (4) (其中 (2) 和 (3) 是并列关系) , 它们的思维过程应该是“同一”的。 (2) 和 (3) 都应为“中南大学为大三学生刘路做某事”, 它们既是 (1) 中“特”的延伸, 又共同构成 (4) 的前提和条件。但是反观 (2) 中, “专门”一词就使 (2) 产生了同自身 (整体) 思想的不同一, 错误十分明显了。因此, 它的原本思维应该是:

(1) 中南大学特批大三学生刘路硕博连读

(2) 中南大学为大三学生刘路制订专门培养方案

(3) 中南大学将大三学生刘路作为后备人才

(4) 中南大学让大三学生刘路进入侯振挺教授的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例中病句可以改正为:“中南大学特批大三学生刘路硕博连读, 为其制订专门培养方案, 将其作为后备人才, 进入侯振挺教授的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复句的语法错误与逻辑错误的关系更为错综复杂, 本文只略微涉及、不做过多探讨。

从分析现代语言中主要的六种语病类型中, 我们可以看出语法错误下蕴含着深层次的逻辑错误。反而言之, 是逻辑错误必然导致了语法错误。

二、语法错误不等于逻辑错误

逻辑是研究思维规律的科学, 思维规律是不受民族性和时代性等因素制约的, 它是一种普遍的规律。语法则不然, 它是研究语言表达规律的科学, 受着民族性和时代性等因素的制约和限制, 它在很多方面会表现出独有的特质。所以, 语法错误和逻辑错误绝不是等同关系, 并不是所有的语法错误都必然地具有逻辑错误。

第一、有些语法错误并不具有逻辑错误。例如:“老大娘虽然一字不识, 但她一进屋就敏锐地感觉到:屋里弥漫着一氧化碳。”在这个句子中, 并没有表现出逻辑上的错误, 但是在语法上却具有用词 (感情色彩上) 不当的错误。“老大娘”“一字不识”, 不会对“一氧化碳”这一专业术语娴熟运用。她的生活经验比较丰富, 能够对煤气 (“一氧化碳”) 感觉敏锐。所以, 在例句中运用“煤气”一词, 尽管在意义上和“一氧化碳”没有变化, 但它在感情色彩上更加符合中心词 (“老大娘”) 的要求。

第二、有些语言的特殊表述并不是逻辑错误。例如:“共青团员和广大青年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共青团员”包含于“广大青年”的范围之中, 表面看来它们是重复表达。按照逻辑要求, 应该这样表述:“共青团员和非共青团员的广大青年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这样的表述一是把“共青团员”和“非共青团员的广大青年”的界限认为地明显割裂, 二是主语显得冗长, 不利于真实意图的表达。把“非共青团员的”这一限定词省略掉之后, 并不影响本来思想的交流和再现。所以, “共青团员和广大青年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这类因为语法上特殊要求而出现句子成份省略的现象, 并不属于逻辑错误。

第三、语言具有约定俗成的特性, 有些语言实际上具有逻辑错误的。如“差一点儿摔倒了”和“差一点儿没摔倒”在逻辑上是截然相反的两种意义, 但是在人们交流的现实意义确实同一个意义, 即都没有摔倒。语法上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了程度, 后者强调了结果。大家都这样认为了, 那么也就忽略它的逻辑错误了。

总之, 语言具有民族性、时代性, 以及现实中的其他特征, 在表达上必然会出现特殊的形式。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灵活对待, 充分考虑影响语言的各种因素, 不能机械地把语法错误等同于逻辑错误。

结语:

正确认识语法错误与逻辑错误的关系, 有利于将语法和逻辑二者结合起来, 从应用角度对生活中常见的错误话语和错误思维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提高我们的逻辑分析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波《逻辑学导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版

[2]、林祥楣《现代汉语》, 语文出版社1995年12月第2版

错误 篇9

在日常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碰到学生各种各样的出错,有的是因为粗心,有的是因为知识没掌握,有的是因为考虑得不周全, 有的是因为运用公式法则不熟练……这些错误的出现都符合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由未知到已知,从不懂到熟练的认知过程。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如果教师能巧思妙用错误,让错误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那么课堂教学就会生动起来,错误也会因此而美丽起来。下面我谈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错误资源的几点尝试。

一、将错就错,走向成功

在课堂教学中常出现一种现象: 一些同学在解题过程中出错,别人说他错了,他还认为自己是对的,经过不断实践后,他才会知错改错。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教师不要着急解释,讲结果,而要把错误抛给学生,将错就错,把学生的错误作为宝贵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辨别错误,给学生一些研究争论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让学生在争论中分析、反驳,在争论中明理,在争论中内化知识。我在教学概率中基本事件的概念时,出了如下题目。

例: 求三粒不同品种的种子发芽这一随机试验所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

我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学生1回答:4个基本事件。

学生2回答:也是4个基本事件。分别是0个发芽,1个发芽,2个发芽 ,还有3个发芽 ,一共4个基本事件。

教师:好的,我们一起把答案写下来看看。

教师板书:{0个发芽,1个发芽,2个发芽,3个发芽}

教师:大家看看,这个样本空间里是不是每个都是单个的基本事件了?

学生沉思,开始七嘴八舌的讨论开了,学生3提出了异议。

学生3回答:1个发芽有3种情况,同样两个发芽也有3种情况,所以一共有8个基本事件。

教师:很好,你能不能上来板书?

学生3板书:0个发芽(1种)

1个发芽 (3种 )

2个发芽 (3种 )

3个发芽 (1种 )

所以1+3+3+1=8

教师 :很好 ,有没有同 学能更直 接一些表 示呢 ? 学生4举手。

学生4板书:{(×××),(√××),(×√×)(××√)(√√×)(√×√)(×√√)(√√√)}

教师:很好,大家看看学生4的答案,他很创新地用√表示发芽,用×表示不发芽,如果这样写成样本空间,大家是不是更好理解了?

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是。

到这里,这个一开始就错误的问题,通过教师将错就错,学生合作创新,最后得到了完满解决。在此过程中体现出学生合作、创新的精神,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让知识点深深植入学生的脑海里。

面对错误,教师不妨将错就错,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最后一步步从错误中走出来,走向成功。

二、预设错误,在辨析中学习

面对最生动的教学资源———学生,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遵循“心中有学生、眼中有资源”的原则,通过认真钻研教材,凭借经验,有些关键性、规律性的错误是可以预料到的,只要把学生的错误交给学生, 给他们充足的研究分析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从正反不同角度修正错误,在议错、辨错中深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

记得这个学期中,在学习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的时候,我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个题目。

下列各题的求导过程是否正确? 若不正确,请改正。

对于(1)(2),刚开始学生觉得这么做理所当然,对照公式后找到错误, 原来两个函数的积和商的导数并不等于导数的积和商,不能思维定势按习惯求导,而是要按照公式来求。对于(3),学生对照公式也发现了分子上求导的对象错误。通过这个例题, 我先把学生平时习惯犯的错误呈现给他们, 一开始,谁都认为这种做法天经地义,不容置疑,思考片刻对照公式后发现,原来是自己没用公式想当然地做题。通过学生的对比和辨析,公式就深深植入了他们的大脑。同时对于(3),也是一部分粗心的学生经常犯的错误, 他们依稀记得分子分母有一个要求导后乘以另外一个,再作差,但是搞不清楚是哪个先求导。这个例题提醒了大家凡事要认真、仔细,特别是数学,它的精细美更需要我们有一颗仔细的心体会。

三、大胆猜想,不惧错误

在课堂上,我允许学生出错,对于一些错误,我更是大加赞赏。比如一些典型错误的出现,我就会感谢这位同学,正因为他的出错,让大部分同学有了前车之鉴。如果一个同学能从错到对,那我就建议同学为他鼓掌,为他加油。在这样宽松的气氛中学习,学生思维活跃,敢说、敢做,敢问。在矩阵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不惧错误,踏实求证,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我讲了(AB)T=BTAT后,我让大家大胆地猜想(ABC)T=?

甲同学略带迟疑地说:(ABC)T=ATBTCT

乙同学:老师,不对,应该是(ABC)T=CTBTAT

我就在黑板上写下了两个结论,分别让两位学生上来证明。

甲在找不到适用的公式后放弃了。

乙把AB看成整体,两次用了公式(AB)T=BTAT,得出了结论。

师:同学们,大家看看(ABC)T=?

全体学生:(ABC)T=CTBTAT

师:很好,伟大的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纵观数学发展历史,很多著名的数学结论都是从猜想开始的。同学们都敢于猜想,踏实求证,这就是学习数学之道。

学生进行数学猜想是对数学问题的主动探索,这种主动性尤其珍贵。以这一节课的教学为例,如果当学生甲猜想出错时,老师就立刻否定掉,那么学生乙就不敢大胆猜想了,更不会有下面乙的精彩证明了。而且有了两个对比的结果后,学生对正确的结论更是铭记在心。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不怕出错,大胆猜想,发表独特见解,创新探索地学习数学。

“错误”是师生在认知过程中发生的偏差与失误 ,它伴随教学的始终,是无法避免的,我们不必整天为学生的出错而苦恼,为防错、纠错费尽心机。防微杜渐、亡羊补牢的做法也算不上十分明智,教师在遇到教与学的“错误”时,宽容地对待学生错误, 冷静地分析错误原由, 有效挖掘错误中蕴含的创新因素,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引领学生灵活地纠正错误,带领学生从错 误中反思 ,从错误中 学习 ,不断从“错 误”走向“正确”,走向成功。

摘要: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学生的错误层出不穷,如何对待学生的错误,善于利用错误资源,以错引正,让学生在辨错纠错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如何让错误发挥作用,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呢?本文从几个教学案例出发,提出了高职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的对策,促进高职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有效学习。

错误 篇10

几年的中职数学教学让笔者深感中职学生数学学习存在很大的障碍。主要表现有: 第一,心理上的畏惧; 第二,思维上的艰涩; 第三,情感上的痛苦;第四,思想上的厌倦; 第五,行为上的逃避。正因为有这些障碍,在中职数学课堂中,学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对于这些错误,教师只要用得合理,用得巧妙,就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纠错、改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发展思维,有效地推动教学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错误的巧用还能成为我们的课堂中的亮点,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教程》一文中也提到: “学生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错误是学生探究的标志,也是学习的经验,所以“学习错误是有价值的 ( 布鲁纳语) ”。以人发展为本的数学教学要求我们审视数学课堂,它是学生出错的地方,是师生逐步认识错误、利用错误,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空间。

二、有效利用 “错误”资源的策略

( 一) 用赏识的眼光看待错误,给学生信心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出错是不可避免的。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力求营造宽容、支持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实地、自主地展现自己的学习历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敢于暴露自己的思维,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要尊重、理解、充分赏识学生个性,尽量给学生充裕的时间体验、感悟、思考、质疑、探讨、表达。

【案例一】复习完《三角函数的变换》后,笔者发现讲义中的一个选择题很多学生做错了,题目是这样的: 已知

大部分学生错选了答案C,笔者并不急于抛出正确答案,而是叫了几位学生说出选择答案C的理由,学生甲说:利用诱导公式可知,sina ( α - 3π) 中去3π,一定要添负号,所以一定要选C。学生乙说: 笔者把α看成一个小锐角,那么2 - 3π就跑到第三象限去了,所以sina ( α - 3π) 值是负的。

笔者大声说: “你们太棒了,既记住了诱导公式,也知道诱导公式如何得出的。但是题中到底有无α是第几象限角的信息给我们呢?”

【评析】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此案例中,学生对三角函数的符号还比较模糊,由于思维 定势,想当然认 为- sinα一定是负数,正如他们总觉得m就是正数, - m一定就是负数的道理一样。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去发现、去纠正,从而使学生的知识主动建构,形成正确的知识。

( 二) 精心准备错误,给学生多彩课堂

1. 预设错误,防患未然

我们要在学生学习尚未发生认识偏差之前,把某些错误设法指出来,引导学生从自己认识的角度,凭借自己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去判断,从而预先控制错误的发生。

在复习完《排列组合》之后,学生对正面解决组合问题已经比较清楚了,但总有一些喜欢耍小聪明的学生会出现另类解法,这中间不乏好的正确的排除法。对此,针对以往教学中学生出现的易错点、常错点而专门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

【案例二】从5本不同的文艺书和6本不同的科技书中任取3本,则文艺书和科技书都至少有1本的不同取法共有多少种?

很多学生都能够正面解决这个问题: 共有 ( C15C26+ C25C16) 种,也有小部分学生是用排除法: 共有 ( C311-C35- C36) 种。这时候笔者想起以往带的班级学生曾有过的一种错误解法: 先从5本不同文艺书中取一本,再从6本不同的科技书中取一本,最后再在剩下的9本书中取一本,所以共有 ( C15C16C19) 种。笔者把这种解法提出来,所有的学生都觉得很有道理,但是他们拿最终运算结果一比较,就知道这种解法重复了很多种。这时候笔者再让学生一起讨论到底重复了哪些情况?

【评析】对于似是而非、学生不易察觉的错误,如果教师只告诉正确的做法,容易抑制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如对这些错误巧妙地加以利用,因势利导,让这种本不应有却又极有可能的失误在学生的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例题处理得好,可让学生不易忘!

2. 将错就错,引发质疑

教育家斯宾塞说: “学习任何东西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那么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就成为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充分挖掘错误中潜在的智力因素,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

( 三) 充分利用错误,促进学生探究创新

1. 巧用错误资源,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布鲁纳曾说过: “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便没有数学的发展。”很多错误是可以预见的,教师备课时,应该预见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充分呈现出来,以此为重点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尝试错误”的活动中比较、思辨,从“错误”中寻找真理。教师以逆向思维的角度切入教学,有意给学生设计错误,激发学生去自主探究、思考、辨析、比较,从而发现错误,进而修正错误,最终使学生学得更牢固。

【案例三】4个男同学进行乒乓球双打比赛,有几种配组方法?

于题目简 单,学生很快 “数”出共3种分配方法。为让学生把握其内在规律,笔者让学生列算式,结果问题就来了,大部分学生都会列 式: 24,可是答案与实际“数”出来 的不符。经过启发诱导,学生立刻兴趣盎然,发现: 若从4个人选出2人,选出A、B两人对阵C、D两人,与选出C、D两人对阵A、B两人,就是一样的情况,所以产生重 复情况。所以 应该列式:

笔者乘势利导,马上再出一道变式训练: 现有6套不同的练习题,平均分成3份,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 学生跃跃欲试,马上就有人列出算式:1/2C26C24,笔者不急于纠正,而是启发他们类比上一道题,罗列出几种重复情况,再得出正确答案。

【评析】教师作“导演”,让“演员们”在迷惑好奇的情境中,跃跃欲试,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初步体会类比思想,同时学生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这样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思维领域。学生自主学习中会面临很多困惑、挫折,甚至失败,也要耗费一些时间与精力,但是可让学生终身受益。

2. 巧用错误资源,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用一种灵活、新颖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一般来说,只要学生经过思考,其错误中总会包含某种合理的成分,有的甚至隐藏着一种超常,一种独特,能反射出智慧的光芒。中职生虽然基础较差,但在较轻松的课堂氛围中也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我们教师若能慧眼识真金,利用学习中的错误,挖掘错误中蕴含的创新因素,适时、适度地给予点拨和鼓励,就能帮助学生突破错误,享受思维快乐。

( 四) 反思错误,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 “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留下时间给学生反思,留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反思,讨论,远比教师教10分钟要有效得多。”在课堂练习中,当学生出现错误,互相评错是学生对自己错误的一种反思,同时也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的一种反思。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反思是一种主动“再认识”的过程,是思维的高级形式。我们既要学会反思成功,更要学会反思失败。课堂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让学生在议错赏错的过程中,放松思维,体验成功。

三、利用 “错误”资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创设的 “错误” 难度要符合学生实际

教师在创设情境、引诱学生犯错或者教师主动制造错误时,难度应该在学生的智力水平和能力范围之内。对于一眼就能够看出的陷阱和错误不可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若难度过大,学生往往会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而无从下手,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2. “错误” 有效利用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

错误的有效应用是让学生在不断走弯路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积极参与,切不可因为时间紧迫,采取教师提出错误样本自己解决问题的包办模式。对待学生在主动探索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无论是事先设计还是“课堂意外”,教师都应该妥善解决,以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3.“错误” 要服务于课堂

用“错误”教学有别于其他的教学方法,它往往是从反面作为知识点的切入口,对学生有较高的能力要求。所以错误的设计往往是只服务于课堂上重点、难点的突破,切勿任意地展开,无限制地延伸,否则会使学生好不容易发现了错误,但是根本解决不了他在课堂上所产生的各种困惑,造成教学效率的低下。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错误】相关文章:

巧用“错误”创高效——初中数学课堂“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10-29

犯错误07-04

错误数学05-09

错误理念05-27

错误观点06-02

翻译错误06-02

错误诊断06-02

错误归纳06-07

面对错误06-08

主要错误06-15

上一篇:开放性需求下一篇:项目驱动室内空间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