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搭配错误

2024-06-20

词汇搭配错误(精选七篇)

词汇搭配错误 篇1

一、搭配错误的描绘性统计

表1显示, 参赛选手的英语基础都不错, 基本上是通过CET4级、甚至CET6级的尖子学生;但选手间的英语水平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 因为标准差接近8。从搭配错误数量上看, CC4、CC3、CC1依次最大 (从大到小) ;CC2最小。本次统计中, 名词/动词搭配错误数量最少并不能说明该错误不是主要错误, 因为本研究主要针对词汇搭配错误分析;作为名词/动词搭配应该算作句法乃至语法方面的分析笔者将另行研究。

二、相关性分析

表2显示, 作文分数与CC6搭配错误呈显著正相关 (.441**) , 说明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对于副词、形容词用法掌握得较差。作文分数与CC7、CC2、CC5及CC1呈负相关, 说明英语基础好的学生的介词/名词、动词/副词、名词/动词、及名词/名词的搭配错误较少, 说明英语学习尖子对介词短语, 动词短语及名词短语掌握得较好。另外, 统计还发现, CC3与CC4呈显著正相关 (.542**) , 说明形容词/名词搭配错误多的学生其动词/名词搭配错误也多, 由于本语料主要为说明文体裁, 说明学生的词汇搭配及句法逻辑错误较突出。

(注:作文分数是把相关作文放进句酷批改网http://pigai.org/guest.php得出, 仅供参考。)

三、搭配错误分析

通过分析本语料中的搭配错误, 笔者认为搭配错误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一) 母语负迁移。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主要是指由于学生缺乏英语搭配的有关知识而套用汉语的搭配, 生硬地将汉语搭配直接转换成英语搭配, 忽视了汉英之间在这方面的差异。在分析过程中, 我们发现词义搭配更多地反映了母语的干扰, 如: variety choices;bad behavior students;human population;a race competition; travelling phenomenon; coming to there;People who get on in this world。其中“human population;a race competition”属于英语中的语义累赘错误, 是受汉语多语义重复的思维习惯影响得来的。some people agree it;theman who have prepared (汉语中“同意”、“准备”都是及物动词, 但对应的英语却是不及物动词, 应该接介词才能带宾语) 。

(二) 使用不当的交际策略。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采用的某些交际策略也会对搭配的掌握产生较大影响。有一种是以母语为基础的策略即利用母语迁移中的正迁移来帮助自己学习和掌握英语搭配。这种做法有可能使学生比较容易学会搭配, 但是过于依赖或模仿这种策略也会妨碍他们吸收和掌握那些汉语中没有而英语所特有的搭配, 如:decide our life (仿determine our life) ;face missing work (仿face losing a job) ;learn to everybody (仿learn from everybody) ;conquering difficulty (仿overcome difficulty) ;set their companys (仿establish their companies) 。take some part work (仿take some part-time job) ;the high middle school (仿the senior middle school) ;enter the higher schools (仿enter high school) ;give him a fit price (仿give him a reasonable price) ;have the same awareness (仿have the same idea) 。

(三) 目的语规则的泛化和忽视。规则的泛化主要表现在学生将已学搭配的组合方式错误地类推到其他的搭配上去。忽略搭配限制是搭配过度概括的一种, 由于学习者几乎不可能像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那样拥有相同的语言习得经历, 所以他们往往无意识中就违反了搭配规则, 从而引起搭配错误。如:more stronger (仿more powerful) ;more cleverer (仿more intelligent) 。on 1997 (忽略in 1997) ;On my own view (忽略in my view) ;in the same time (忽略at the same time) 。

四、结语

针对高职学生在使用英语搭配时深受汉语影响, 课堂上教师授课时应强调语篇教学, 即语言带有语境的整体输入, 而不是单个的字词和孤立的意义, 并在课文讲解中引导学生注意词语的搭配。其次,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多进行课外阅读, 培养语感, 努力克服汉语的干扰;引导学生利用国内外各种语料库资源, 让其自己发现并使用正确的搭配形式。当然, 只有坚持长期词汇搭配练习训练, 学生才能积累大量的地道的英式表达, 从而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Benson, Morton.Dictionaries, Lexicography and Language Learning[M].Pergamon Press, 1985

[2].Sinclair, J.Corpus, Concordance, collo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英语表达中词语搭配错误成因分析 篇2

英语词语搭配错误是学生在英语书面表达中常见的错误.学生英语词语搭配能力的`欠缺直接影响了英语词汇能力的发展.文章对造成学生搭配错误三个方面的原因--母语的干扰、近义词替代、词项的单一储存与提取模式进行了分析,并对英语词汇学习提出了一些建议.

作 者:徐世昌 XU Shi-chang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刊 名: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URUMQI ADULT EDUC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2008 16(2)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搭配   搭配能力   词汇能力   启示  

浅谈英语词语搭配错误 篇3

关键词:词语搭配;错误分析;教学启示

引言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如何正确地使用词语搭配是一个难点。本文从母语干扰、错误使用近义词、和孤立记忆单词三个方面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词汇搭配错误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加强学生词语搭配能力提出了一些对策。

一、学生作文中的词语搭配错误类型及原因分析

词语搭配错误是学生英语表达中最常见的错误之一,也是学生学习英语中的一个难点。词语搭配错误反映出学生在学习过程对词汇知识掌握的局限性,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对学生英语词汇搭配错误的类型和原因进行分析。

1.母语干扰造成搭配错误

一些学生经常把汉语中的搭配直接翻译成英语,从而产生了错误的词语搭配。例如:

The main task is to strengthen the economy.

此句中学生用“strengthen”和“economy”的错误搭配来表达“增强经济”的意思。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是因为学生把“strengthen”等同于汉语中的“增强”,从而生成了错误搭配。朗文高级英语词典中对于“strengthen”给出的解释是:“使坚强、使更加坚固”;而对于“economy”给出的搭配有:improve the economy; boost the economy.可见这个句子中的“strengthen”是受到母语影响所致。

2. 错误使用近义词进行搭配

有时学生在写作中会找不到合适的词汇进行搭配,因此会使用与该词意义相近的,自己比较熟悉的词来进行替换,从而造成搭配错误。例如:

Are there any empty positions in your company?

此句中学生想表达“空缺的职位”(vacant position),却找不到合适的词汇,只能用自己熟悉的“empty”来代替,造成了错误的搭配。

在英语中,从一个单词的词义无法判断它的搭配范围。在语义学中,词汇的意义包括它的搭配意义(collocative meaning)。英语中许多词汇在语义上相似,而且在英汉词典中可以找到相同的汉语解释,但是在搭配使用上却存在差别。这些惯用搭配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加以特殊记忆。

3. 孤立地记忆单词导致搭配错误

学生在在记忆英语词汇时,只关注单个词汇的意义,并和相应的汉语词汇建立对等关系,而不去考虑一个单词和其他词的横向组合关系。例如在学习英语单词“temptation”时,学生只记住了temptation和汉语里的“诱惑”是对等的意思,并没有把常用的搭配“yield to the temptation”或:“resist the temptation”作为一个整体储存在记忆中。因此在使用时,所能提取的也只是一个孤立的单词,导致写作时出现了诸如“bear the temptation”,“fight the temptation”等错误搭配。以上列举的用词错误并非学生作文中的所有语病,本文指出这些毛病是为了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为了避免用词不当这一问题,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必须做到精读、泛读、多写、多练,不断巩固和扩大词汇量,熟练掌握英语写作中的常用词语及表达方式,弄清同义、近义词之间的差别,切实提高英语书面表达思想的能力。切忌望文生义,按照汉语的方式选词、造句。碰到不会写或模棱两可的词应查字典或向知者请教。

二、.对于英语教学的启示

英语词语搭配是词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一个单词却不了解它的搭配范围,可以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掌握了这个单词。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词语搭配能力,教师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在词汇教学中应避免让学生通过背诵词汇表孤立地记忆单词。在语义学中,词语的意义包括该词的外延意义(denotative meaning ),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和搭配意义(collocative meaning)等很多层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强调不同语境中的词语以不同形式的排列组合的特点。例如教授名词时,应注意与之搭配的动词或形容词组成的固定搭配、自由搭配等,例如sharp/pointed/cutting remarks。此外还应强调搭配的选择限制,例如同样表示“苗条”的意思,“slim”和“slender”的搭配范围就有所不同。两者都可构成“slim figure”、“slender figure”的搭配,但是“slender”的搭配范围还包括“slender income”“slender margin”等,因此可见,教授词汇时应向学生强调将词汇以横向搭配的方式,构成“语块”的形式储存在记忆中以备提取。

第二,讲解近义词时要举例说明它们之间的差别。对于一些难以解释的细微差别,应把英文解释列出以供参考。例如在汉语里同样表示“空的”,英语单词“empty”和“vacant”的英文解释分别如下:

Empty:not containing anything;

Vacant:(of a space of place, esp. one that is usually filled or intend to be filled) empty.

由于汉语解释不够精确,不能体现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所以应当培养学生遇到生词查询英英词典的习惯。尤其应向学生强调的是,背单词一定不能满足于只记住一个词的中文解释,而是要通过英文解释,精确地掌握该词的外延、内涵、以及搭配意义。

第三,为了让学生意识到词汇搭配的重要性,并使他们养成以语块为单位输出语言的习惯,教师应设计一些以词语搭配为目的练习。例如填空题,连线题,翻译题,改错题等等。首先教师可以把课上学过词汇列出,让学生进行连线搭配,加深学生对于词语搭配的印象;其次,教师可以把课文中的词语搭配做成填空练习,让学生根据上下文来使用正确的词语进行搭配,进一步加强巩固所学的知识;此外,通过把课文中学过的搭配进行英汉互译,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更好的理解英语和汉语的表达差异;最后,教师应向学生强调,在英语写作中应有意识地应用所学的词汇搭配,并能发现且避免一些常见的搭配错误。

三、结束语

本文从母语干扰、错误使用近义词、和孤立记忆单词三个方面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词汇搭配错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教学方面的建议。对学生词语搭配错误进行分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也对探索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Firth, J.R. Papers in Linguistics 1934-1951[C].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12

[2] 陈万霞,英语学习者作文中的搭配错误分析 [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60-62

[3] 汪榕培,英语词语搭配新探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0)38

隐喻、概念隐喻与词汇搭配 篇4

关键词:隐喻,概念隐喻,词汇搭配,认知

在认知语言学里,隐喻和概念隐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指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模式,有明确的语言表达模式,即A是B,这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模式,由此可以衍生出数以难记的隐喻句。概念隐喻是从日常语言表达式中归纳出来的,是生成具体隐喻句的根据,具有典型性、系统性。可以说,概念隐喻是介于隐喻与隐喻句之间的桥梁,它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隐喻句,同时又激发人们创造出新的隐喻句,因此对概念隐喻的学习能极大地促进词汇及词汇搭配学习。

1 隐喻

隐喻,传统上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格。我国的隐喻研究有悠久的历史。《周易》中就说过:“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又说,“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1]意思大概是:君子增进美德,积功立业。讲求忠信,用以增进美德。修辞立论以诚为本,用以积功立业。一个人所做的文章,意境深远又富于修辞文采,说的话婉转却很中立客观,事情说的很明白透彻但又比较含蓄。现代研究修辞的学者就更多了。陈望道把隐喻看作比喻的一种,认为“隐喻是比明喻更进一层的比喻。”“隐喻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2]王希杰认为隐喻就是比喻,是字面上不说是在打比方,而是当作实有其事来表现。常用“是”、“变为”、“变成”一类比喻来联系本体和喻体。[3,4]在西方,隐喻的研究最早起始于古希腊时期。英语中的“metaphor”(隐喻)一词就是源自希腊语“metaphora”,意为“carrying across”,即“由此及彼”之意。由此不难看出,所谓“隐喻”,其本意就是指将一事物转移到另一事物,涉及两个事物,一是出发点,二是目的地,也就是我们汉语修辞研究通称的喻体和本体。[5]亚里士多德说,“隐喻字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作隐喻,或借‘属’作‘种’,或借‘种’作‘属’,或借‘种’作‘种’,或借用类比字”[6]在另一本著作《修辞学》中,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说明隐喻,重申这四种方式的隐喻。他认为:“我们的基本原则是这一条:不费劲就能有所领悟,对于每个人来说自然是件愉快的事情;每个字都有一定的意思,所有能使我们有所领悟的字都能给我们以极大的愉快。奇字不好懂,普通字的意思又太明白,所以只有隐喻字最能产生这种效果。”“措辞只要含有隐喻,就能受欢迎,但是隐喻不能太牵强,否则就难以看出其中的关系;不过也不能失之肤浅,否则就不能给听众留下印象。”[7]以上学者主要从修辞角度来认识隐喻,他们认为隐喻是语言层面的一种修辞现象。这里略举几例来展示隐喻作为修辞格的用法。

1)这是梅花,有红梅、白梅、绿梅,还有朱砂梅,一树一树的,每一树梅花都是一树诗。(杨朔《茶花赋》)

2)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海洋!(袁鹰《十月长安街》)

3)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others to be swallowed,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Bacon,Of Studies)

4)I knew then that my mind could be a positive instrument of happiness,bridging over the dark,silent void with concepts of a vibrant,light-flooded happiness.(Helen Keller,On Thinking)

句1),梅花不可能成为诗;句2),街道也无法成为海洋,哪里有水呢?句3),书肯定是无法被浅尝、狼吞、细嚼的。句4),心智怎么就成了一个工具?这四个句子都使用了隐喻,一方面丰富了语言形式,另一方面增添了人们阅读的乐趣。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格,把两个完全不同范畴的事物相提并论,展示了它们之间不仅相似,更加相合的特征,使人们体验无限的语言魅力,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古今中外,文人墨客都喜欢在文学作品中使用隐喻这一修辞格的原因。

随着人们对隐喻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中的修辞手段,更是人们认识新事体的需要,具有组织人类概念系统和发展人类认知的功能一种认知方式。(Locke,1689;Kant,1790;Shelley,1792-1822;Whitney,1875;Cassire,1923;Blumenberg,1960,1971;Richards,1936;Lakoff&Johnson,1980,1987)[8]国内学者王寅、束定芳、林书武、文旭、王文斌等对隐喻的认知功能也进行了一系列深入探索。Lakoff和Johnson则被视为是近年来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代表人物。他们于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被看作是这一领域研究隐喻的经典著作。他们在这本书的开篇就强调指出了隐喻的认知作用: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不仅在语言中,而且在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中都是这样。(Metaphor is pervasive in everyday life,not just in language but in thought and action.)[9]学者们集中探讨了隐喻是如何产生的,它的工作机制是什么,也就是探索隐喻的认知基础。西方隐喻理论研究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替代论、比较论、互动论、映射论和概念合成论。[10]人们在认识新事物时,大脑会在记忆中寻找已存在的相关概念,并与其发生关系,形成新的概念范畴。新的概念同原有概念的相关性、交叉性使范畴发生错置,从而使隐喻的产生成为可能。如在“Argument is war”这个著名的隐喻句中,“argument”是此隐喻句的本体,“war”是喻体。人们就是用“war”去表达“argument”,将有关“战争”的知识投射到“争辩”的图式认知架构上,这样把较熟悉的、具体的概念映射到不太熟悉的概念上,从而加深了对“争辩”激烈程度的认知。隐喻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相似性和相异性。相似性指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相似的特征。相异性指本体和喻体分别属于不同的语义场,本、喻体之间相似性特征可以是本身固有的,也可以是人们用隐喻表达出来的。一般来说,隐喻由三个部分构成:本体、喻体和联系本体和喻体的最突出共同特征。隐喻中的喻体一般是为人们较为熟悉的事物,隐喻的理解过程通常是将喻体的特征映射到本体上。[11]这样的隐喻认知结构可以表现为:语境+(本体、人、喻体)+相似性=隐喻。目前,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隐喻更多地被当作一种认识世界的认知方式来进行研究。

2 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是Lakoff和Johnson在他们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来的。两位学者基于大量的语料研究发现,人们日常概念系统大部分都是隐喻性的,于是他们就研究构建人们思维、思考及行为的隐喻,这些隐喻就被称为概念隐喻。根据维基网的解释:在认知语言学里,概念隐喻就是通过理解一个概念或概念系统来理解另一个概念或概念系统。概念隐喻在我们日常语言表达中随处可见,不仅构建我们的交流,而且还构建我们思考和行为的模式。概念隐喻常常被用来理解理论和模型。概念隐喻就是运用一个概念来连接另一个概念,以便更好地理解某一事物。(In cognitive linguistics,conceptual metaphor,or cognitive metaphor,refer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one idea,or conceptual domain,in terms of another.…Conceptual metaphors are seen in language in our everyday lives.Conceptual metaphors shape not just our communication,but also shape the way we think and act.…Conceptual metaphors are used very often to understand theories and models.A conceptual metaphor uses one idea and links it to another to better understand something.)以上对概念隐喻的定义可以看出,概念隐喻其实是一种具体的思维方式,是人们思考、行为的一种模式,其隐喻的形式不过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另一个概念。概念隐喻不仅仅是一个隐喻,它更是一个隐喻系统,一个工作概念,是从日常语言表达式中归纳出来,具有典型性和系统性。如果不是典型的认知模型,没有系统性,那也不能成为概念隐喻。值得注意的是: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都是从日常语言约定俗成的表达式,而不是从诗歌语言、创新的表达式中归纳出概念隐喻,因为他们认为在说话人的日常语言中隐喻表达式很常见,很普通,而这些隐喻表达式,恰恰是受概念隐喻支配的。[12]一个概念隐喻可以派生出一系列系统的的隐喻表达句。这里以概念隐喻“LOVE IS WAR”为例来看衍生出来的日常语言表达方式。

He is known for his many rapid conquests.

He fought for him,but his mistress won out.

He fled from her advances.

She pursued him relentlessly.

He is slowly gaining ground with her.

He won her hand in marriage.

He overpowered her.

She is besieged by suitors.

He has to fend them off.

He enlisted the aid of her friends.

He made an ally of her mother.

Theirs is a misalliance if I've ever seen one.[13]

以上各句中的斜体部分的语言表达是典型的战争或军事词语,但在人们日常语言表达中却比比皆是,其根据就是概念隐喻“LOVE IS WAR”。概念隐喻的提出一方面帮助人们能从千头万绪的语言表达式中理出大概的头绪,另一方面说明了隐喻的认知范畴。其实汉语中也存在概念隐喻,例如:“愤怒是气”。以下各句摘自《现代汉语词典》。

他气得直哆嗦。

李四故意气他一下。

你别气我了。

他气冲冲地走了进来。

这位英雄听了这种不三不四的话非常气愤。

小吴气呼呼地把书往桌子上一摔,走了。

他感到十分气恼。

张三气势汹汹地说。

以上各句的隐喻表达式都是基于汉语概念隐喻“愤怒是气”。我们发现在英语表达式中,愤怒是热(ANGER IS HEAT)。例如:

You make my blood boil.

Simmer down!

I had reached the boiling point.

Let him stew.

因此概念隐喻具有文化差异性。基于以上对隐喻认知性的分析,隐喻是人们的认知方式,直接作用于人们的语言、文化、意识等各方面,因此对同一个本体,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喻体来认知表达。这就决定了概念隐喻与外语教学的紧密关系。

俄语词汇搭配民族文化性分析 篇5

关键词:俄语;词汇搭配;民族文化

俄罗斯语言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也是俄罗斯民族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政治生活经验的概括。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而词汇不仅表示一种含义,更反映一种文化。在俄罗斯的文化历史中,不同的词汇有着不同的文化特点,这些词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蕴含着本民族丰富的感情色彩,了解俄语词汇的不同寓意,能进一步了解俄语语言体现出的不同文化特点。本文试图从俄语词汇搭配的民族文化性角度进行分析。

1 词汇搭配民族文化性形成的原因

俄语中的词汇搭配反映了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宏观和微观的各个方面。众多搭配的产生无疑都是受民族文化制约的结果,不过,把形成全部特有搭配的原因简单地说成是“受特定的文化制约而形成”[1]虽然正确但却过于笼统。分析表明,俄语中众多词汇搭配受到民族文化制约主要是受三种不用类型的限制而产生的。

1.1 语义原因

从语义学的角度看,词的搭配能力和使用范围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词汇单位之间的语义关系。一个词有几个意义,就要有几种不同类型的线性联想关系。 而词总是以某一意义进入搭配的,当这个意义属于民族文化语义时,该词的搭配往往成为该语言中所特有的。

1.2 社会历史原因

如果说语言与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在词汇方面表现得十分明显的话,那么语言中的词汇搭配也并不逊色。这是因为,一方面,有许多新事物并不都是用新词来表示,而是使用这种语言中原有的词加以组配起来表示,比如俄罗斯出现的所谓的新贵,俄语中对这一新事物的表示使用的都是俄语中原有的词:новый ру

сский, новый богатый, новый бу

ржуа(三个词都是指“俄罗斯新富翁”)。另一方面,社会的变化和进步不仅指新事物新现象的产生,还表现为已有的事物和生活内容在细节上发生变化。比如,пакет молока(纸包装的牛奶)和бутылка мол

ока(瓶装的牛奶)代替了четверть моло

ка(一俄石牛奶),这说明人民的日常生活在发生变化。又如,смотрины本是男方家到女方家看家产的相亲仪式,随着这一习俗的淡化与消逝,смотрины获得了新的意义,表示“比赛,展出,检查”等意义,于是词的搭配也随之扩大。这样的搭配从横向看有民族性,它们表示俄罗斯人民生活中的特有事物和现象,从纵向来看,这样的搭配又有时代特征,它们是俄罗斯生活变化和社会进步的真实写照。

1.3 价值取向原因

不同民族的文化对行为、事物、观念上的取向存在着广泛而重要的差异。这是各个民族思维方法差异的反映。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颜色取向的差异。比如,表示“红茶”这一事物,俄语所使用的词并不是(红),而是(黑),原因在于俄罗斯人偏重的是茶叶叶子的颜色,而汉族人则是取其茶水的颜色而称其实“红茶”。

二是喻体取向的差异。比如,形容因受冷或受到惊吓等而在皮肤上形成的小疙瘩时,汉语用“鸡皮疙瘩”来表示,而俄语则说гуснная кожа(字面义为“鹅皮”)。这一例子说明,语言中对同一现象的比喻在用词上有时会有差异。而产生差异的原因是各个民族因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而对生活独特的观察和体会。

以上两个方面可以说明,尽管人类的思维有共同性,但在具体的思维方法上还存在着一些差异。思维方面的差异表现在颜色,喻体取向等方面,从而在不同的语言中形成了许多有民族特点的搭配,使不同的民族语言彼此相互区别。

2 词汇搭配民族文化性的体现

由于不同民族的发展历史、地理环境、生活习俗以及心理状态等存在差异,使得每一个民族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理解及概括的方法不尽相同,从而也决定了词汇意义的民族性要素。在同一民族文化背景下,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对事物或现象的某种固定看法和思维方式,必然会在语言中尤其是在词汇中得以反映出来,形成所谓的“语言的世界图景”(языковая картина мира)。[2]

因此,词汇搭配民族文化性的体现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词汇搭配反映民族的历史,如:俄国旧长度单位погонная сажень(长度俄丈)。

第二,词汇搭配反映国家的政治制度,如:боярск

ая дума(古罗斯时的大贵族杜马)。

第三,词汇搭配反映民族习俗,如:остаться с носом(落空,碰一鼻子灰,受愚弄),俄国古时候把贿赂称为принос。

第四,词汇搭配反映民族的生活方式,如:третий семестр(第三学期),指大学生暑假从事建筑或农业劳动。

第五,词汇搭配反映民族的宗教及信仰。如:Встат

ь с левой ноги(情绪不佳,心情不快);чёр

ная кошка пробежала(发生争吵,有了隔阂);чёртова дюжина(13),迷信的人认为这是个不吉利的数目);эемля и небо(天壤之别,相距十万八千里)。

第六,词汇搭配反映民族的语用心理,如:ребот

ать как вол(不辞劳苦地工作,辛勤工作)。所有这一切都为我们勾画出一幅色彩斑斓的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点的词语文化世界,并折射出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价值。

3 民族文化性对俄语词汇搭配的影响

3.1 民族语言文化对俄语词汇搭配的影响

如果说词的语义搭配关系的中心问题是词的组合必须符合语义一致律的话,那么词的搭配关系的中心问题则是词的搭配必须符合语言习惯。不同的语言所服务的文化对象各有特色,这就使得某种语言中符合语义一致律的词汇搭配在操其他语言的人看来可能是违反搭配规范的。

例如,соль(盐)一词有这样的搭配:соль рассказа(字面意义为“故事中的盐”),соль анекдота(字面意义为“笑话中的盐”)。在这两个搭配中实现的并不是соль这个词的概念意义,而是民族语言文化语义,即“实质,精华”。这样的搭配在汉语中找不到,因此可以说,这样的搭配是俄语中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搭配。名词голова(头,头脑)在与形容词ёловый(云杉的)、деревянный(木头的)、дубовый(橡树的)、мякинный(谷壳的)相搭配,使这几个修饰语的文化伴随意义(都表示“蠢笨的”)得到了实现。以上这些都是有民族语言文化特色的词汇搭配。

3.2 民族历史文化对俄语词汇搭配的影响

体现民族文化语义的词汇搭配在俄语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但是俄语中还有另外一类特有的搭配,它们的特点是:在搭配中并不体现某个词的特殊意义,换句话说,在搭配中词所使用的只是它们的概念意义,但是组合的结果即完整的搭配却是俄语所独有的,反映的是俄罗斯文化历史中特有的情节和事物。

例如,берёзовый новый год(白桦新年,旧俄时期用白桦树作为装饰来迎接新年的到来,那时,新年从四月份开始),банный веник(洗澡时用来抽打身体的白桦帚),студенческий капусн

ик(大学生的白菜会,指大学生自编自演滑稽节目的娱乐晚会,来自收白菜时举行的娱乐晚会的旧风俗),пар

тийная неделя(征收党员周)等等。这些搭配是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实各个侧面的反映,是俄罗斯特殊文化的切实体现。这样的搭配可以作为“语言活化石”,通过它,我们就能发掘出俄罗斯民族文化历史的事实追溯到遥远的过去。

3.3 民族心理对俄语词汇搭配的影响

文化学家认为,全部文化学的问题,可以归结为心理学的问题。民族心理素质是区别不同文化类型的内在依据。俄罗斯民族心理特点在词的搭配中也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尤其是俄罗斯人的喜怒哀乐、褒贬爱憎,对生活中各事物的独特的观察,往往在词的搭配中表现得更加具体和形象。

上述分析表明,俄罗斯民族心理(尤其是微观方面)的许多特点对俄语词的搭配产生很大的影响。

3.4 当代生活与社会发展对词汇搭配的影响

社会语言学表明,一种语言中没有或是很少的词汇就是这个社会生活中没有或少见的现象。若是该语言中某些方面的词汇多,这就说明操这种语言的社会集团在这个方面已经在发展了;反之即得到相反的结论。

比如说,俄语中相关航天和开发宇宙方面的词汇搭配很多,如космическая командировка(太空出差,去太空执行任务)。这显然说明了俄罗斯在宇宙开发领域有骄人的领先成就,并且仍在迅速发展。

上述表明,俄罗斯当今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文化内容都影响了俄语中形形色色的词汇搭配。

4 结语

词汇的搭配与民族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民族文化制约着词的搭配,使一种语言的词汇体系有别于其他语言,而特殊的词汇搭配则正是民族文化内容的反映。

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它的大系统的各个层次上都有队文化的反映,而词的搭配是其中重要的方面之一。词汇搭配的民族文化性体现在俄罗斯民族的文化、历史、心理等各个方面,可谓是当代俄罗斯人民生活与社会发展的代言物,是民族心理的传声筒,是研究俄罗斯文化、历史的活化石。

参考文献:

[1]吴国华,杨喜昌.文化语义学[M].军事谊文出版社,2000.

[2]赵爱国,姜雅明.应用语言文化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吕彩婷.文化搭配对俄语词汇搭配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2002(8).

英语作文范文中的动词搭配错误例析 篇6

一、动词pride的搭配用法

在《100篇》p.18上,有以下一句:

He prides himself in the fact that he does not have to workhard to be better than others and gives up learning completely.

笔者认为, 原句中“prides himself in”的搭配用法有误。on。例如 :

1.She prided herself on her ability to speak eight languages/on knowing eight languages.她对自己会说八种语言感到得意 。

2.She had always prided herself on her appearance.她 总是对自己的外貌感到得意。

3.He prides himself on remaining calm in an emergency.他 在紧急关头十分镇静,为此感到骄傲。

当pride作名词用 时 ,可用于“take (a) pride in sth./doingsth.”的词组中 ,这时 ,介词要用in,而不用on。例如 :

1.I take(a)pride in my work.我为自己的工作感到骄傲。

2.We take great pride in offering the best service in town. 我们以能够提供全城最好的服务而自豪。

从上述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pride既可作动词用,又可作名词用,但是各自所用的介词是不同的。因此,原句宜改为:He prides himself on the fact that he does not have to work hard tobe better than others and gives up learning completely. 也可改为 :He takes(a)pride in the fact that he does not have to work hard tobe better than others and gives up learning completely.

二、动词contribute的搭配用法

在《100篇》p.68上,有以下一句:

I believe that the three R principles can contribute a lot toreach the eco-friendly destination.

笔者认为原句中的动词“contribute”用法有误。“contributeto”作“有助于 ,促成 ;是……的部分原因”解 ,其中的to是介词 ,后面跟sth.或doing sth.,不跟to do sth.。例如:

1.Plenty of fresh air contributes to good health. 充足的新鲜空气有益于身体健康。

2.The driver’s carelessness contributed to the accident. 司 机的粗心大意是造成这场事故的原因之一。

3.Can robots contribute to preventing 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机器人能有助于阻止环境的恶化吗 ?

4.As is known to us,good learning habits contribute to improving?learning efficiency. 众 所周知 , 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从上述实例中, 我们可以看出,“contribute to”词组中的“to”是介词,不是不定式符号。因此,原句宜改为:I believe thatthe three R principles can contribute a lot to reaching the eco friendly destination. 也可改为 :I believe that the three R principles can help a lot to reach the eco -friendly destination. ( 把contribute改为help,其后可跟 (to)do sth.)

三、动词see的搭配用法

在《100篇》p.84和p.86上,分别有以下一句:

As far as I see it,the resentment towards the rich results fromthe widening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and also the impression that“rich guys usually get their way”.

As far as I see it,there are two main advantages—environmentally-friendly and healthy.

笔者认为,以上两句中的动词“see”用法有误,“as far as Isee it”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在要表达 “在我看来 ,依我看来,依我之见,就我所知”时,英语中,我们既可说“as far as Ican see”,又可说“as I see it”。前者没用it,后者不可缺少it,二者不可混用。例如:

1.That’s the problem as far as I can see. 在 我 看 来 , 那 就 是问题所在。

2.As far as I can see,at least four different weapons wereused.依我之见 ,至少使用过四种不同的武器 。

3.As I see it,there are two alternatives.We can either staywith your parents or rent a place.在 我看来 ,有两种选择 。 我们可以跟你父母住也可以租房住。

4.As I see it (=according to my view of the situation),theblame lies with the driver.依 我看 ,这责任在司机 。

从以上实例中,不难看出,英语中无“as far as I see it”的搭配用法。因此,原句宜改为:1. As far as I can see,the resentmenttowards the rich results from the widening gap between the richand the poor and also the impression that“rich guys usually gettheir way”.2. As far as I can see,there are two main advantages—environmentally-friendly and healthy.也可改为 :1. As I see it,theresentment towards the rich results from the widening gap betweenthe rich and the poor and also the impression that“rich guys usually get their way”. 2.As I see it,there are two main advantages—environmentally-friendly and healthy.

四、动词justify的搭配用法

在《100篇》p.169上,有以下一句:

In conclusion,universities are justified to bond with enterprises and accept their financial support.

笔者认为,原句中的动词“justify”用法有误。根据英语的表达习惯,“be justified”后一般不跟“to do sth.”,而要用“in doing sth.”或“in sth.”, “be justified in doing sth./sth.”是固定 搭配用法。例如:

1.She felt fully justified in asking for a refund.她 觉得有充足的理由要求退款。

2.I think I’m completely justified in asking for her resignation.我 认为 ,我要求她辞职是完全合理的 。

3.Is he justified in his criticisms?他的批评有道理吗 ?

4.Charwell had been perfectly justified in his action. 查 威尔的行为已证明是完全正当的。

从上述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be justified”后不可跟“to dosth.”。因此, 原句宜改为:In conclusion,universities are justifiedin bonding with enterprises and accepting their financial support.

五、动词result的搭配用法

在《100篇》p.212上,有以下一句:

In my opinion,the upsurge is resulted from two-fold factors.

笔者认为,原句中的动词“result”用法有误。根据英语的表达习惯,“result from”和“result in”都用主动式,不可用被动式。例如:

1.The damage resulted from the fire.这损失由火灾所致 。

2.His lameness resulted from an accident. 一次事故造成了他的跛足。

3.Sickness often results from eating too much.过 量进食常会导致疾病。

4.The game resulted in a win for our side.比赛结果为我方获胜。

从上述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动词词组“result from”不可用于被动式。因此,原句宜改为:In my opinion,the upsurge results from two-fold factors.也可改为 :In my opinion,two-fold factors result in the upsurge.

六、动词reward的搭配用法

在《六级》2013年12月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真题(第三套)作文高分范文中,有以下一句:

During his lifetime which symbolizes the triumph of the human spirit,Nelson Mandela was rewarded the 1993 Nobel PeacePrize.

笔者认为,原句中的动词“reward”用法有误。在英语中,动词“reward”和“award”在用法上是有区分的。

动词“reward”作“报答;奖励”解,常用于“reward sb.for(doing)sth.”和“reward sb.with sth.”的句型中 ,前者“with”后跟的名称是具体名称,表示所奖励的物品等,后者“for”所跟的成分表示奖励的原因。有时,二者可合用,即“reward sb.with…for(doing)sth.”。例如 :

1.She started singing to the baby and was rewarded with asmile.她开始给孩子唱歌 ,孩子则报以微笑 。

2.They rewarded him (for his great help)with a gift of money.他们奖给他一笔钱(以酬谢他鼎力帮助。

3.They rewarded the boy with £5 for bringing back the lostdog.他们因男孩带回那条走失的狗奖给他5英 镑 。

动词“award”作“授予;给予”解,可用在“award sb.sth.”和“award sth.to sb.”的句型中 ,其中的名称为奖品或荣誉称号等。例如:

1.They awarded him a medal.他们授予他一枚奖章。

2.I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我获得了诺贝尔奖。

3.The prize was awarded to me for excellence in French. 我因法语成绩优异而获奖。

4.The degree of B.A.was awarded to him.他 被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从上述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动词“reward”和“award”的不同用法。因此,原句宜改为:During his lifetime which symbolizes the triumph of the human spirit,Nelson Mandela was awardedthe 1993 Nobel Peace Prize.

七、动词arouse的搭配用法

在《新题型预测》“Should Rewards for Doing A Good Deedbe Promoted?”的作文范文里 ,有以下一句 :

However,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aroused a heated debatedas to whether people should be rewarded for doing a good deed.

笔者认为,原句中动词“arouse”用法有误。在由“There”开头的句子中, 其后的动词不能用及物动词, 往往用不及物动词,如come,remain,lie,stand,arise及exist,等等。主语退居后面,目的是突出主语的意义分量。例如:

1.There comes a point where you give up.现在该你认输了。

2.There remains the problem of finance.财政问题仍然存在。

3.There lies a large field of rice in front of our village. 在我们的村庄前面有一大片稻田。

4.There stands a high monument in the middle of the square.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纪念碑。

5.There arises a certain insincerity in our philosophic discussions.在我们哲学的讨论里发生了一种不诚实的情况 。

6.There always exists a force of attraction between two bodies.两个物体之间永远存在着吸引力。

从上述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动词“arouse”是及物动词,作“激起;引起”解,不能用于“There+动词(不及物动词)+主语(名称主语 )”的句型中。

因此,原句宜改为:However,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arisena heated debate as to whether people should be rewarded for doinga good deed.动词arise作“发生 ;产生 ;出现”解 ,是不及物动词 ,可用于上述特定句型中。

词汇搭配错误 篇7

【关键词】词汇搭配 学习意识 学习方式 学习需求

一、引言

《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学习者英语词汇失误占失误总数的25%,学习者的词汇量偏低,词汇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张俭,2008)。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应该是:1.对词汇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2.对词汇的深度知识学习不够;3.学习者不懂有效学习词汇的策略。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词汇学习过程出现的问题是英语词汇教学历史演进过程中的问题的翻版。

二、文献综述

词汇搭配知识的重要性 Firth(1933)指出可以通过与之相伴的词来认识一个词,这种(词与词)的相伴形式就是搭配。McCarthy(1990)认为搭配是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的一个重要的组织原则。Ellis(2012)声称搭配是语言学习的精髓。搭配学习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以整体存储或提取,从而无形中减轻了语言处理和输出的负担(Nattinger,1988)。学习者通过学习搭配可以掌握一个词的用法,可以提高口、笔语的流利度,还可以避免母语对英语语言习得的干扰。但Nattinger还指出搭配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地开发。Sinclare(2014)将语料库语言研究用于搭配研究,为搭配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是校级课题“基于网络词典的词汇搭配翻转课堂模式研究”的前期研究,目的是对目前学生搭配学习情况进行摸底。

本调查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具体而言,本研究采用的问卷调查表既包含里克特量表式的封闭性问题(定量设计)也包含开放性问题(定性设计)。本研究随机抽取一所二本院校一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问卷自行设计,包括14个封闭性问题和一个开放性问题;其中涉及搭配学习意识的问题5个(1、2、8、11、12),涉及搭配学习方式的问题6个(3、4、5、6、7、9),涉及搭配学习需求的问题4个(10、13、14、15)。封闭性问题的每个问题的答案选项为:1.不是、2.不清楚、3.是。调查问卷的表面效度通过了专家和同行的审阅,内容效度经过了预测的验证。调查随堂进行,用时20分钟。调查结束后,对于封闭性问题的答案运用统计学软件IBM SPSS Statistics 19做了量化分析,对于开放性问题做了内容的质性分析。

四、结果与讨论

本调查向四个班的学生发放问卷203份,实际回收180份,180份中有2份出现答案不完整的情况。本调查结果的呈现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统计结果的一個总体描述,第二部分是对问题答案与学生成绩、学生性别之间相关关系的分析,第三部分是问题答案受性别及成绩分组因素影响的差异性分析,第四部分是对开放性问题答案的质性分析。

1.描述性统计结果。首先,给14个封闭性问题的答案赋值:是—3分、不清楚—2分、不是—1分,然后计算了每个问题答案的平均得分、标准差和频率,并以此为基础对问题进行了排序。排在最后三个的问题是:“我平时注意学习搭配”、“我平时注意使用搭配”和“我平时通过查纸质词典学习搭配”,选择“不是”的学生分别为57.2%、58.9%和73.9%,说明学生平时不注意学习也不注意使用搭配,

排序前三的问题是:“希望能整合简化搭配学习的内容”、“希望老师能教我搭配学习的方法”和“我非常希望老师能介绍搭配的理论”等问题,选择“是”的学生分别占97.2%、92.2%和90.6%。可见,学生对搭配学习的潜在需求很旺盛,却在学习方法上显得很无助,强烈期待老师给予专业化的指导。这印证了搭配教学曾不受重视的历史原因和教师搭配教学不充分和学生不懂搭配学习策略的现实。

对于“我知道什么是搭配”,选择“不清楚”、“不是”的学生均占44.4%(22.2%+22.2%),对于“我不知道如何学习搭配”,选择“是”的学生占65%,这印证了前文王笃勤等人的调查结论:学生的搭配学习意识很差。

统计结果还显示,58.9%的学生承认他们平时是利用网络词典学习搭配的,57.8%的学生承认网络词典学习搭配效率高,41.7%的学生并不承认纸质词典学习搭配效率低。这说明,尽管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词汇学习带来了便捷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纸质词典的使用仍然是部分学生学习词汇的可靠工具,网络资源不能取代纸质教材,只是纸质资源的补充。

2.相关性统计结果。其次,就成绩与问题答案、性别与问题答案做了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成绩与第五个问题“我平时注重使用搭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见表2),(p<0.05),相关系数ρ=0.153。这说明,学习成绩的好坏受学生平时是否注重使用搭配这一因素影响。

表2 调查问题与成绩的相关性统计

问1问2问3问4问5问6问7问8问910问问11问12问13问14

Spearman

的 rho成绩相关

系数.074.094-.053.085.153*.063.116.144-.016-.096-.024-.031.071.047

Sig.

(双侧).324.214.482.261.042.405.124.056.828.201.751.682.349.531

N178178178178178178178178178178178178178178

表3 调查问题与性别的相关性统计

问1问2问3问4问5问6问7问8问910问问11问12问13问14

Spearman

的 rho性别相关

系数.121.046.208**.066-.003.097.028.028-.081.043.118-.136.093.063

Sig.

(双侧).106.542.005.382.968.193.711.712.279.570.114.070.213.400

N180180180180180180180180180180180180180180

3.差异性统计结果。然后,将成绩分为“好”、“中”、“差”三组,将性别分男、女,分别做了卡方检验,用以分析成绩和性别是否与调查问题存在关联。

从统计结果看,成绩分组因素与“我认为搭配学习很重要”(χ=22.34,df=4,p<0.05)“我非常希望老师能介绍搭配的理论”(χ=13.79,df=4,p<0.05)、“希望老师能教我搭配学习的方法”(χ=13.13,df=4,p<0.05)三个问题存在显著关联。具体而言,对于“我认为搭配学习很重要”

这个问题,选择“是”的频率最高的是学习水平中等的学生(114/126=90%),其次是学习水平好的学生(24/29=83%),最低的是成绩差的学生(15/23=65%);对于“我非常希望老师能介绍搭配的理论”这个问题,选择“是”的频率最高的是学习水平中等的学生(119/126=94%),其次是学习水平差的学生(20/23=87%),最低的是成绩好的学(23/29=79%);对于“希望老师能教我搭配学习的方法”这个问题,选择“是”的频率最高的是学习水平中等的学生(120/126=95%),其次是学习水平好的学生(26/29=90%),最低的是成绩差的学生(19/23=83%)。总之,学习中等的学生更希望获得老师的指导,原因可能是,学习水平好的学生自学能力较强,愿意独立学习而不愿依赖老师,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则往往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一般不关心学什么及怎么学,对于这类问题也通常采取敷衍的态度;而学习中等的学生自学能力不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老师有更多的依赖。

从统计结果看,性别因素只与“老师上课时引导我们学习搭配”(χ=7.97,df=2,p<0.05)这一个问题存在显著关联。具体而言,对于这个问题,选择“是”的女生(40/42=95%)超过了男生(104/138=75%)(见表7)。这印证了前文的结果:“老师上课时引导我们学习搭配”与性别相关。原因可能是,女生上课时比男生更集中精力,更多地注意到老师上课讲过搭配。启示:教师应该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吸引更多的学生(不只是女生)参与到搭配学习中来。

表7 性别分组与问题关联性交叉表

老师上课时引导我们学习搭配合计

不是不清楚是

性别男计数1420104138

期望的计数11.516.1110.4138.0

女计数114042

期望的計数3.54.933.642.0

合计计数1521144180

期望的计数15.021.0144.0180.0

4.对开放性问题答案的分析。在回答开放式问题——你对搭配学习的建议和需求时,获得如下答案:68人笼统地提出希望老师指导搭配学习;13人希望提供如何获得有关搭配的词典、书、网络词典等的信息;18人希望提供习题、活动等以配合搭配学习;4人希望老师讲解搭配知识以提高写作成绩;8人希望老师整合简化搭配学习内容;3人希望老师能系统地讲解搭配知识;2人提出希望通过播放视频来促进搭配知识的学习;2人认为不需要老师特别系统教授搭配知识,仅通过大量阅读就能自行习得搭配知识;1人表示要自主学习搭配知识;60人未作答。

结果显示,学生对搭配学习的方法很陌生,对搭配学习的需求很强烈,且需求多样化。

五、结论

本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搭配学习呈现以下特点:学习意识薄弱、对学习方式陌生、潜在需求强烈、需求多样化、偏好使用网络词典、学习模式有待革新。所以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改教学:1.加强学习意识的培养,2.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3.改进学习手段,将多媒体技术融入到搭配教学中,4.革新教学模式,变教师为主的课堂为学生为主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张俭.词汇知识框架理论下英语词汇教学模式的构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219.

[2]袁兴兰,郑玉兰.外语词汇教学史简述[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8(4):17-18.

[3]秦悦.对大学生英语词语搭配能力的调查和思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79-84.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词汇搭配错误】相关文章:

关注学生写作词汇错误05-01

英语搭配05-07

搭配艺术05-12

词组搭配05-22

搭配效果06-18

搭配分析06-24

语义搭配07-04

百合搭配范文05-15

搭配词语范文05-16

墙纸色彩搭配04-09

上一篇:大城市·小城市下一篇:就医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