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银行风险管理

2024-06-10

上市银行风险管理(精选十篇)

上市银行风险管理 篇1

2006年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以及巴塞尔协议Ⅲ的出台,中国商业银行在内外双重约束下,持续发展和稳健经营才是在激烈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关键,而有效的风险控制正是商业银行稳健、持续盈利的保障,直接决定其经营成败。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必须具备较高的风险防范要求,从而决定了能够真实反映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水平的应该是风险控制下的盈利能力。因此本文引入风险盈利能力,有效地将短期与长期、盈利与风险相结合来评价商业银行综合效益,并将上市国有银行与上市股份制银行作对比分析,研究其内部影响因素并提出政策性建议,希望此研究能够对全国范围内的其他类型商业银行作出良好示范效应。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Angbazo(1997)以1989年至1993年间银行数据作为样本,发现非生息资产的机会成本、杠杆率、有效资产占比与银行盈利能力显著正相关,流动性风险与盈利能力负相关。Bashir(2000)以8个国家1993年至1998年银行数据为样本,认为较高的资产负债比、贷款资产比与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能增强盈利能力。

(二)国内文献刘渝东(1999)以国有银行1991-1997年间数据为样本对ROA分析研究,得出非利息支出增加过多、利差缩小等使得国有银行的盈利能力下降。赵旭、蒋振声、周军民(2001)研究发现中国银行的市场份额和集中度与盈利能力不显著负相关,银行的效率与盈利能力显著正相关。付强(2004)发现,利差资产比、固定资产比率、存款比率与盈利能力正相关,资产费用率、呆账准备金比率、贷款比率与盈利能力负相关。陈丹妮、韩彦(2008)得出仅仅存款资产比、非利息收入与总收入比和贷款存款比对银行盈利能力显著影响。王丽、滕晓龙(2011)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股份制银行与国有银行从规模因子、效率与潜力因子两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股份制银行具有较好的盈利潜力。倪美蓉(2011)发现流动现金比率、资本充足率与盈利能力正相关,不良贷款率、银行信贷率与盈利能力负相关,资产费用率本文的预期恰恰相反,它与银行的盈利成正比。郭文伟,陈妍玲(2011)发现利差资产比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最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资本监管对银行盈利能力制约作用显著,规模增长率、贷款比例与盈利能力显著正相关。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研究几乎没有“风险盈利能力”相关研究。以往研究在选取盈利能力自身指标时几乎都是没有考虑到风险因素评价指标,考虑到风险因素也仅仅是在盈利能力影响因素中提及,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会产生影响,从而会进一步导致决策层作出错误判断以及采取不当的措施。本文以资产平均收益率ROAA为上市银行没有考虑风险因素的盈利能力衡量指标;选取加权风险资产平均收益率RORWA为风险盈利能力衡量指标,研究对比两类银行盈利能力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三、研究设计

(一)理论分析(1)投资组合理论。美国经济学家马考维茨(Markowitz)1952年首次提出投资组合理论,该理论认为多种证券的投资组合,收益是这些证券收益的加权平均数,但是其风险不是这些证券风险的加权平均风险,从而能够降低非系统系风险。其中的均值—方差模型指出理性的投资者应该采取在方差相同时预期收益率最大化或者在预期收益率相同时方差最小化的投资组合;投资组合有效边界模型指出机会集中有效集的内凸性和无差异曲线的上凹性决定了最优点的投资组合有且仅有唯一点,并且在此点上进行最优资产配置。之后托宾(1958)提出的“二基金分离定律”指出有效的证券组合均是以国债为代表的无风险资产和特殊风险资产的有效组合。Sharpe(1964)、Lintner(1965)分别提出了CAPM模型,在不确定条件下探讨资产定价的理论,对考虑风险因素时的投资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2)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是指金融业在促进一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金融业应该按照产业发展规律进行经营管理。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指在不损害相关产业以及后代利益的前提下,有效、适度地开发利用金融资源,实现金融业的金融资源供需平衡和良性循环。中国金融不稳定的根源在于没有健全的产业金融制度,发展缺乏动力和压力。我国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业,其稳健经营以及长期可持续发展是保持自己竞争优势的关键,要做到风险控制水平下仍保持强劲的盈利能力。(3)企业能力论。企业能力的概念最先是由理查德森(1972)提出,认为企业能力反映了企业积累的知识、经历和技能。该理论强调内部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以及配置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并且每个企业的“战略性资源”均是稀少和不可替代的。在企业资源不断开发利用过程中,会形成一种动态的核心能力,要求企业有效利用异质性资源形成企业盈利的持久性与增长性。

(二)研究假设分析盈利能力影响因素,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1)创新能力因素。希克斯和涅汉斯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探讨了金融创新问题,认为进行金融创新的最原始动机来自交易成本的降低。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下,成本降低可以增加利润,这也是促使银行进行业务创新的动力,积极研发新产品、拓展新业务。对于创新能力的衡量,可以使用手续费和佣金对营业收入占比,因此有必要将其纳入盈利能力影响因素之中。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1:创新能力与上市银行盈利能力正相关

(2)资产规模因素。规模经济理论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是指当生产规模未超过最佳规模产量点时,继续增加生产会使得长期平均成本不断下降,一旦超过最佳规模产量点时,再增加则会使得长期平均成本不断增加。在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时,资产的数量代表着银行的资产规模,对与国有银行庞大的资产规模,资产数量越多最可能带来的是规模不经济;而上市股份制银行由于成立时间短,市场积累少,资产数量未必已经达到最佳规模效益点,因此有必要将资产总额指标纳入本文盈利能力影响因素研究中。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2:资产规模与上市银行盈利能力负相关

(3)资本结构因素。代理成本理论指出,合理的资本结构能减少代理成本从而增加利润提高盈利能力。公司资本中债务比率过高,使得债务人的监督成本上升,会导致股东价值的降低。根据代理成本理论,当债权代理成本和股权代理成本相等时即达到最优资本结构,会使得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增强。而资本充足率能够反映债权人在遭受到损失之后,该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因此本文在资本充足率考虑在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分析之中。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3:资本充足率与上市银行盈利能力正相关

(4)风险控制因素。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特殊性决定了风险性的存在,有效的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稳健、可持续经营的保障。商业银行面临主要有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等等。在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考察时更多关注的是商业银行清偿能力和信用风险。风险管理能力强,安全性高,盈利能力增强;相反风险管理能力弱,安全性低,盈利能力减弱。考察商业银行风险状况常用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为了更好地权衡收益与风险,有必要将其纳入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分析中。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4:风险管理能力与上市银行盈利能力正相关

(5)成本控制因素。成本控制是指通过对资本耗费进行规划、调节,使成本按照预定方向发展的过程。银行进行成本管理遵循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主要是银行经营过程中的价值耗费,主要包括产品成本、筹资成本、客户成本归集、经理管理费用等,通过减少成本能有效增加利润,从而增强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因此有必要将成本收入比作为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考虑在内。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5:成本收入比与上市银行盈利能力负相关

(三)变量选取本文选取如下变量:

(1)盈利能力的界定和衡量指标的选取。盈利是属于财务会计领域概念,指企业按某一价格实现的产品收入扣除成本后的净额,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是指商业银行获取利润的能力,通常表现为其一定时期内收益数额的多少及其水平的高低。本文中所谓的“盈利能力”是很多学者文献中所提到的、没有考虑银行资产质量、风险因素,不能兼顾风险和收益的盈利能力,不能从长远利益角度真实客观反映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以往文献中常用来衡量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指标通常有净资产平均收益率ROAE(陈丹妮、韩彦(2008),王红丽,2009)、资产平均收益率ROAA(陆军、魏煜,1999;李瑞、贺晓波,2006)和净利息收益率NIM(AshDemirgiic-Kunt andHarry Huizinga,1999),但是ROAE为净利润/平均股东权益,常用来反映银行为股东创造价值的能力;NIM为净利息收入/平均生息资产,反映的是拨备前银行盈利能力,均不能很好地客观反映一个银行的盈利能力。ROAA为净利润/平均总资产,是用来衡量每单位资产创造多少净利润的指标,因此选择ROAA作为反映商业银行未考虑风险时盈利能力指标。

(2)风险盈利能力的界定和衡量指标的选取。本文中所谓的风险盈利能力是一种相对的、具有战略性质的、能满足未来需求的盈利能力,是一种考虑长期经营预测和产品开发创新,权衡考虑资产质量和风险的盈利能力。一方面,银行只有保持自身资产质量的稳定性,才能提升自身盈利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其次,商业银行较高的资产收益率并不一定意味着其较强的盈利能力,同理较低的资产收益率也并不一定意味着其以后较低的盈利能力。因此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盈利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意义深刻。ROAA在计算时并没有对产生收益的资产考虑风险因素,加权风险资产平均收益率RORWA等于净利润/加权平均风险资产总额,加权风险资产是根据银行资产组合中各项资产的信用风险暴露以及这些信用风险暴露在未来带来信贷损失的可能性来划分相应的风险权数计算出的资产总额。我国目前根据不同的资产种类, 设定了6 个级次的风险权数, 即0、10%、20%、50%,70%,100%,因此RORWA指标考虑到了资产质量问题也将风险因素考虑在内。ROAA和RORWA的区别即是否考虑风险、资产质量、表外资产等因素,在本文中将没有考虑这些因素的盈利能力称之为传统的盈利能力,简称盈利能力;另外一种则称之为商业银行的风险盈利能力。根据上述分析,选取ROAA和RORWA为被解释变量,分别衡量上市银行盈利能力和风险盈利能力。另外,综合以往文献研究、根据模型的需要以及各个解释变量的之间的相关性程度选取合适的解释变量,如表(1)所示。

注:***、**、* 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下显著。

(四)模型建立根据本文研究需要,建立如下两种盈利模型:

(1)未考虑风险时盈利能力模型:ROAA1i,t=α0+α1LnAssets+α2CIR+α3FR+α4CAR+α5NR+α6PCR+ε1i,t。

(2)风险盈利能力模型:RORWA1i,t=χ0+χ1LnAssets+χ2CIR+χ3FR+χ4CAR+χ5NR+χ6PCR+μ1i,t。

其中,i表示银行个体差异;t=1,2, 其中1表示上市国有银行,2表示上市股份制银行。

(五)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文选取2005年至2011年16家上市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银行以及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等股份制银行。所有银行数据主要来源于Bankscope数据库、各上市银行披露年度报告。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显著性检验为了更好地比较上市国有银行与上市股份制银行各指标之间差异的显著性,本文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并对样本数据各指标进行了t检验,在表中用1来代表上市国有银行,0代表上市股份制银行,用diff=mean(0)-mean(1)来表示上市股份制银行某指标平均值与上市国有银行银行相应指标平均值的差值。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发现:(1)我国上市国有商业银行与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未考虑风险时的盈利能力无显著性差异,但是从风险角度综合来看,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盈利能力在1%显著性水平下大于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这是因为股份制银行虽然发展经营机制灵活,网点也选择性的分布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强调创新理财产品,易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相比于传统经营模式的国有银行来说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从长远来看,无论是在员工数目、网点分布数量上,还是在资产规模、贷款规模及市场占有份额上,国有银行在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国有银行机制严谨有序,风险管理能力远远强于股份制银行,更能把握盈利的持续性与增长性,从而使得风险盈利能力高于股份制银行。(2)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不良贷款率在1%显著性水平下分别大于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这是因为国有银行规模较大,存、贷款业务发展速度飞快,手续费及佣金金额很高,但在贷款金额巨大的情况下很难兼顾其质量,因此不良贷款率会高于股份制银行。(3)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却在1%显著性水平下小于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对谨慎性和调节利润需要的不同,各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也有较大差别,股份制银行现在更多转向投行、私人银行等领域,这样对贷款损失的弥补能力和对贷款风险的防范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因此股份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会显著高于国有银行。

(二)方程分析

针对上述面板数据运用stata统计工具以及F值,P值,霍夫曼检验等方法筛选出适合该样本的回归模型。由表

(3)可知,上市国有银行的未考虑风险盈利方程与风险盈利方程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而上市股份制银行的未考虑风险盈利方程与风险盈利方程均采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

(三)回归分析本文进行回归分析如下:

(1)未考虑风险时的盈利能力模型分析。由表(4)可知,上市国有盈利能力方程(方程1)的回归方程可以表示为:ROAA1=5.409-0.027598LnAssets-0.02219CIR+0.01835FR+0.0298CAR-0.01488NR+0.0013PCR。

上市股份制盈利能力方程(方程2)的回归方程可以表示为:ROAA2=2.5741-0.1046LnAssets-0.0219CIR+0.0466FR+0.0157CAR-0.0165NR+0.00027PCR。

由方程1结果分析可知:CIR(成本收入比)、NR(不良贷款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与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负相关,LnAssets(资产规模)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与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负相关,FR(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与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盈利正相关,CAR(资本充足率)和PCR(拨备覆盖率)均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与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盈利正相关。由方程2实证结果分析:LnAssets(资产规模)、CIR(成本收入比)两因素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与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负相关,FR(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与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盈利正相关,CAR(资本充足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与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盈利正相关。资产规模、成本收入比、不良贷款率都与盈利能力表现出负相关关系;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与盈利能力表现出正相关关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CIR(成本收入比)对上市国有和上市股份制银行盈利能力均显著负相关;资产规模、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与上市国有、上市股份制银行显著负相关,但是显著性水平不同,资产规模对股份制银行影响更显著,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对国有银行影响更显著;不良贷款率对国有银行盈利能力显著负相关但与股份制银行不显著相关;拨备覆盖率对国有银行盈利能力在10%显著性水平上负相关但对股份制银行不显著。

(2)风险盈利能力模型分析。由表(5)可知,上市国有银行风险盈利能力回归方程(方程3)可以表示为:RORWA1=14.5657-0.7368LnAssets-0.04473CIR+0.02149FR+0.03898CAR-0.21727NR+0.000629PCR。

上市股份制银行风险盈利能力方程(方程4)可以表示为:RORWA2=3.582-0.1274LnAssets-0.03913CIR+0.04767FR+0.05536CAR-0.00967NR+0.000352PCR。

由方程3结果发现:仅CIR(成本收入比)对上市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盈利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产生影响;LnAssets(资产规模)和NR(不良贷款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产生影响。由方程4结果发现:CIR(成本收入比)、FR(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和CAR(资本充足率)对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盈利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产生影响,LnAssets(资产规模)在5%显著性水平上产生影响。

比较表中数据可知,成本收入比、资产规模对上市银行盈利能力、风险盈利能力均显著负相关,这是因为是因为成本收入比是指营业费用与营业成本的比率,是银行成本控制能力的体现,成本费用越高,风险控制水平越差,盈利能力越低。但是资本充足率、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对上市股份制银行风险盈利能力均1%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而在风险盈利模型中,手续费以及佣金占比却与上市国有银行不显著相关。值得注意的是:对比分析后发现,以RORWA作为被解释变量时的实证分析结果与以ROAA为被解释变量的实证分析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如果不把银行经营中所承担的风险因素一并考虑,当决策层在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方面失去正确判断,造成不利后果,反而降低我国商业银行在激烈竞争中的竞争力。

五、结论和建议

本文研究得出结论:两类银行在没有考虑风险因素时的盈利能力无显著性差别,但是从长远来看,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盈利能力在1%显著性水平下大于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因此,提出如下建议:(1)要合理科学安排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提高运作效率,减少低盈利性经营网点投入,压缩办公经费,降低管理成本和减少风险控制成本的浪费。(2)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高技术型理财产品,增加金融业务种类,提高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给银行提供更多元化的利润来源,帮助银行抢占市场份额。(3)充足的资本是银行发展的保障,但资本充足率与拨备覆盖率之间的矛盾关系,只有在充足计提贷款损失拨备的前提下,即剥离了贷款损失准备金之后的资本充足率计算才真实可信,在各行之间才具有可比性。在对待资本充足率与银行盈利能力关系上,应该主要降低不良贷款率、计提的贷款损失,在不影响资本的基础上,给银行带来更大的未来预期收益,促进银行的可持续发展。(4)国有银行在不断扩大信贷规模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贷款的质量,加强对坏账、死账的收回,采取催收追讨诉讼、提高贷款损失在准备金等有效手段或者通过债务重组、剥离、转化等手段降低资产风险。但是不良贷款率虽然与盈利能力负相关,但并不意味着不良贷款率越低盈利能力越强,不良贷款率低,可能是银行在权衡风险时放弃了高风险的收益可能为正的贷款项目,这样也会减少银行利润来源,在对待不良贷款率问题上应该权衡考虑。(5)拨备覆盖率是争论性很强的指标,其等于贷款损失准备/不良贷款。一方面,不良贷款越少,一定程度上说明贷款质量较好,拨备覆盖率越高,可用来作为反映银行资产质量的指标;另一方面,贷款损失准备越高,拨备覆盖率也越高,可用来作为银行抵御信用风险能力的指标,但是贷款损失准备越高来解释贷款质量较好貌似解释牵强。因此,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高拨备覆盖率都比低覆盖率好,更不是越高越好。各银行应该结合自身风险情况、发展战略等,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实现共赢,协调发展。

摘要:本文选取资产平均收益率ROAA为上市银行没有考虑风险因素时盈利能力衡量指标,以加权风险资产平均收益率RORWA为风险盈利能力衡量指标,分别研究2005年至2011年间上市国有银行与上市股份制银行盈利能力和风险盈利能力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两类银行在没有考虑风险因素时的盈利能力无显著性差别,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盈利能力在1%显著性水平下大于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

上市银行风险管理 篇2

中国农业银行房山支行 徐华椰

柜面操作风险是银行营业网点受理客户业务交易后,由于外部欺诈、内部欺诈原因对银行或客户资金财产造成损失所形成的风险,是操作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业银行实行柜员制是国际商业银行业务操作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具有操作直观、处理快捷、责任明确等特点。实行柜员制在具有明显优越性同时,也存在较大的柜面操作风险。柜员与客户“一对一”,这本身就决定了柜员自身承担风险和银行防范风险的难度同时增大。因此,防范柜面操作风险已成为农业银行建设优秀上市银行的重要内容。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用包含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全面风险框架替代了原来以信用风险为核心的监管模式。操作风险被列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监管的一项重要内容,农业银行通过严控柜面操作风险,持续提升柜面操作风险的识别和管理能力,才能实现建设优秀大型上市银行的目标。

一、升级柜面操作风险控制系统

农业银行现在使用的柜面操作系统,是在计算机技术还不够发达、营业厅工作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研发的在终端机上处理的柜面操作系统。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原有的柜面操作系统中的很多弊端逐一显现,比如操作画面单调、缺少操作提示、终端机无法配置声卡等。

农业银行柜面操作系统升级已是大势所趋:一是通过建立识别与度量柜面操作风险制度,对每次导致柜员操作风险发生的节点和

原因分析,在柜面操作程序中加以控制、提醒。二是完善柜面操作界面,精美的操作界面可以大大降低柜员工作疲劳感,提高工作效率。三是操作系统能及时发出声音提醒,遇到关键的录入环节和步骤,及时发出语音,提醒柜员操作应注意事项,从而有效降低柜面业务操作风险。

二、创新柜面操作风险防范手段

创新风险防控手段,既是适应风险变化的形势需要,也是提升防控能力的重要路径。当前,我行一线柜面业务的监控手段亟需转变方式、创新手段。现在采取的录像监控难以做到多方位监控,在监控时间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盲点。在很多业务纠纷中,因录像监控效果难以达到要求,丧失了监控的取证价值。

屏幕录像技术是一款专业的屏幕录像制作工具,它可以清晰完整地录制计算机屏幕上的所有操作,制成FLASH、WMV、AVI或者自播放的EXE动画等。该技术只需在我行目前营业一线配备的具有自主操作系统运行的计算机上安装软件即可实现。运用屏幕录像技术不仅能帮助柜员检查自己手工的操作是否有差错,而且能帮助柜员查询自己在电脑上的操作是不是有差错,可以减轻柜员的工作压力,把更多的心思放在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上。此外,出现业务纠纷时,屏幕录像技术还可为银行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

同时,农业银行各级行通过对程序加密,在加强对一线柜员操作考核的同时,还可实现对柜面操作的事后监督。结合基层网点已经或正在推广“授权上收”工作,运用该技术可将柜员操作业务的计算机画面直接上传监管中心,堵塞授权过程中存在的操作风险。

三、建立柜员操作评价数据库

完善的农业银行柜面风险考核控制体系是优秀上市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应该以分行或者支行为单位建立柜员操作评价数据库,建立统一的积分处理标准,对柜员出现的差错统一归类、分析,并不断完善柜员操作制度。

首先是建立柜面操作风险管理系统,重点对高风险监督模型进行监控,如:柜员自办业务、错账冲正和反交易、营业终了未签退柜员、大额资金变动异常等违规操作柜员进行违规积分;其次是通过运营主管和监管员的常规检查发现问题,对违规操作的柜员进行积分;再次是通过内控合规部和其他专业的各项检查,如高管任职审计、内控综合评价等发现问题,对违规员工进行积分处理。在积分达到一定的数值后,系统可自动将该柜员归类到需培训人员,由支行或分行集中组织培训班,通过培训改进柜员作风、技能,减少操作失误,实现柜面操作风险的有效控制。

四、健全柜面操作风险管理体制

由于柜面操作风险导致的经济案件不仅给银行带来声誉上的损失,而且对农行市值的高低带来严重影响,对建设优秀上市银行产生明显的阻碍作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柜面操作风险的防范,健全风险管控长效机制。

首先,要修订柜面操作制度、流程,使之更加规范化、科学化,重点是对业务操作进行实时监督。其次,要完善相关配套机制、措施。明确经营责任,量化考核目标,严格奖惩制度,在认真落实制度上下功夫,加大对违规 操作的查处力度,形成遵守制度、按章操作的良好环境和氛围。第三,要重视规章制度的评价、修正工作。对无章可循的,要抓紧制订规范的操作规程,杜绝管理“断层”和 3

风险控制“盲区”;对不适应发展实际要求的制度,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保持管理的连续性和风险的可控性。

五、构筑“三位一体”柜面监管体系

柜员制的目的是增强银行核心竞争力,提高经营盈利水平。各级主管部门要在完善健全柜员制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强化审计监督,保障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到位,才能有效防范柜面操作风险。一是构建柜员岗位制约为主的第一道防线,做到责任到岗、落实到人、相互制约、互相监督,减少一线的风险。二是筑牢运营主管、运营监管员、监督中心“三位一体”监管体系的第二道防线,充分发挥预警、监督作用,使内部监管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对柜员经办的每一笔业务及时进行审查监管,落实检查责任,严肃处罚,切实达到发现问题、堵塞漏洞、消除隐患的目的。三是加强事后监督,完善监控系统功能,实现监控系统联网集中管理,加强对监控信息的分析利用,巩固第三道防线。要优化审计部门职能,提高内部审计频率,加大违规问题的查处力度,充分发挥再监督的作用。

六、加强柜面操作风险文化建设

合规是创造价值的基本前提,合规操作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加强柜面操作风险文化建设,是“打造优秀上市银行”的重要目标和重要内容。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要强化柜面操作风险意识,营造良好的内控氛围,让所有员工都具有风险管理意识。同时,发挥柜员在柜面操作风险管理上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并听取柜员在风险管理上的意见和建议;建构充满活力的机制,做到人尽其才,形成奋发向上的氛围;制定柜面风险管理所要实现的目标和发展战略,让员工 4

有一个明确和良好的预期,以振奋精神,凝聚人心;加强对柜面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搞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建立全面、科学、可操作的柜面风险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柜员加强风险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强化风险教育。注重员工思想道德的培育、法律意识的培养及工作技能的培训,使其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杜绝麻痹大意;抓好整肃行风行纪和各类案件的警示教育,落实员工行为排查制度,对已发现的有经商办企业、从事第二职业、赌博、不正常交友等问题和现象的员工予以密切关注,力求将各种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上市银行风险管理 篇3

几乎没用一分钟,记者便办好了业务。

与某些国有行网点的感觉不同,北京银行的这家网点充满了朝气。工作人员都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们脚步轻快,言语简洁,很快就能把客户引导到相应地方,为客户节省了一定时间。

该网点的情况,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了北京银行的工作效率、管理效率。《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对16家上市行管理效率分析研究发现,北京银行管理效率能力居上市行之首。

北京银行相对高的管理效率背后,体现的是对员工素质的重视、对费用产生最大化价值的重视、对资本回报的重视。

注重人才选拔

“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

北京银行自组建之初就开始注意人才培养。

与其他城商行类似,北京银行也是在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的。1996年1月29日,北京银行在北京市原90家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组建而成,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城商行之一。

组建之初,有4800多名员工,队伍相对庞大,业务素质亦参差不齐。为此,该行着手筛选员工。除了对既有员工进行大浪淘沙般的筛选,他们还开始引进外地大学生、海归等高素质人才。

“我们有四种人才储备机制,分别是优秀品牌吸引人才、市场机制选拔人才、国际标准培养人才、优秀文化凝聚人才。”北京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大学生招聘时,我们每年收到的简历上万份,优秀人才千里挑一。很多国外的留学生也通过各种渠道打听我行招聘信息,希望能归国或我行成立海外分行时来工作。外埠分行成立更是吸引了众多同业优秀人才纷至沓来。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已成为我行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一大法宝。”该负责人说。

目前,北京银行员工人数已由上市之初的4000余人,上升至2010年年末的6455人,增幅为46%。员工人数的增长主要是源于北京银行近几年的向外扩张,目前已在北京、天津、上海、西安、深圳、杭州、长沙、南京、济南及南昌等10大中心城市设立分行,已开业的分支机构共计190家。

此外,年轻员工具有充分的成长空间。40岁以下年轻干部占比50%以上,有的员工不到30岁就担任总行部门中层、支行长职务。“充分体现了‘想干事的人有岗位、肯干事的人有舞台、会干事的人有空间、干成事的人有地位’的竞争导向。” 前述负责人表示。

《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分析发现,北京银行人均员工薪酬在上市行中位列第5,但人均创造净利润105亿元,却位居上市行之首。

“我行目前的人均薪酬福利水平在上市银行中排在中上等,主要通过包括薪酬福利、企业文化、构建员工职业通道等多方面实现对员工的激励。”该北京银行负责人称。

单位费用实现净利润最高

管理效率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具体到银行,也就是管理费用和净利润的关系。《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分析结果显示,北京银行费用使用效率最高,单位管理费产生的净利润居上市行之首。

北京银行2010年发生管理费用47亿,位居上市行第3位。若将管理费用分摊到各员工,该行的人均管理费用相对较高,为73万,但人均创造净利润在上市行也最高,这意味着这些费用都产生了较高的价值。

该行2010年一单位管理费创造营业收入3.32元, 一单位管理费产生的净利润为1.44元,均居上市行之首。

在管理费用细分项目下,北京银行对员工投入的费用要高于其他费用。2010年,员工薪酬(含工资奖金和其他)为22亿元,占管理费用的46%,将近一半。

投入费用排在第二位的是办公费用,为11亿,在管理费用中占比为22%;业務宣传发展费用和租赁费分列第三和第四,占比分别为12%和11%;固定资产折旧和其他费用合计在管理费用中占比约6%左右。

通过这几个比例关系,可以看出北京银行非常重视对人员费用的投入。

前述北京银行负责人解释称主要从三个角度统筹规划管理费用。首先是明确成本管理目标,以资源投入有效拉动产出。在成本费用的管理上充分体现与业绩挂钩,量入为出,不是简单地以绝对数控制成本,而是充分分析财务支出与业务发展的关联性,敢于进行前瞻性支出,满足战略和决策的需要。截至目前北京银行仍然是成本收入比最低的上市银行。

其次,关注过程管理,落实每个环节。从预算制定、执行、监控到分析评价,形成环环相扣的管理流程,保证管理工作的完整、有效;推行集约化财务管理,实现节约成本的同时,实现财务费用支出的专业化管理。

第三,做好分析算好账,不断完善和提升。不仅定期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评价,还要把管理建议的执行情况纳入后评价体系,强调落实到位。

资本运用效率还有提升空间

银行最受关注的指标之一是资本充足率。事实上,除了要关注该指标外,还要关注资本运用效率。银行要为股东或债权人负责,充分利用资本,创造尽可能高的利润,进而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

衡量资本运用效率的指标,就要看其融资或再融资后每单位资本所创造的净利润。本文仅将股本作为资本计算,未考虑债券资本。

北京银行每单位股本所承担的管理费用为0.76元,耗费情况在16家上市行中居中,排第8位,单位股本创造净利润1.09元,排名第6。说明北京银行资本运用效率尚不够突出,在此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事实上,中资行在管理效率方面都需要继续努力提升。

前述北京银行相关负责人认为,和国际具备优秀管理效率能力的银行相比,中资行还存在较大差距。例如对产品、客户分析评价的标准、内容、系统平台建设以及基于充分分析基础上的策略,需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国际化优秀银行的经验;大量经验数据需要积累,如风险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数据;数据仓库的技术研究和实现还需做到充分挖掘和灵活运用等。

北京一位券商分析师认为,中资行治理的机制仍浮于总行层面,对分支行触动较小。即总行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战略还没有真正转化为各级分支行员工的自觉行为,分支机构运行机制还没有实质性转变,执行力普遍较差,从上到下仍然弥漫着浓厚的“准官僚机构”气息。

上市银行风险管理 篇4

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以此为起点,我国开始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近两年不断被推进。2013年7月20日,央行决定对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2015年10月24日,央行宣布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利率竞争压力使我国商业银行利差进一步减少,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随之加大。

同时,作为宏观调控的基本货币政策工具,中国人民银行会经常性地调整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基准利率,由此带来的利率波动使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进一步加大。因此,利率风险正逐渐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而利率风险管理也逐渐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问题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广泛关注。李春红(2012)对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调整情况展开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大规模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能力不如中小规模商业银行;严太华(2012)以城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测算其利率敏感性并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资金缺口和利率变动显著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势在必行;范海英(2012)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应运用利率风险缺口、利率互换等利率风险管理方法来应对各种利率风险;朱霞(2010)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进行了识别和度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率风险管理方法;谢晓雪(2012)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技术落后、资金定价水平低、金融创新产品运用不足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二、利率风险管理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选择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度量的模型主要有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久期模型、Va R模型以及动态模拟模型。从成本效益均衡的角度来看,动态模拟模型的成本最高,其次是Va R模型,久期模型和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的成本相对较低。从适用性的角度看,动态模拟模型和Va R模型对数据的要求非常高,处理分析过程复杂,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基础数据和技术还不能充分满足要求;久期模型的数据要求和操作分析相对简单,但该模型需要计算检验折现率,这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来说仍有一定难度(李百吉,2009)。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度量仍以利率敏感性缺口为主。

(二)数据的选取

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我国商业银行中的15家上市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宁波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本研究取样年份为2011—2014年,数据主要来源于各银行定期披露的年度报告。

(三)实证分析

1. 国有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分析。

2011—2014年间,短期,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始终保持短期利率敏感性正缺口,而农业银行则始终处于负缺口,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在前三年保持着负缺口,但在2014年均成功转为正缺口;中长期,除了交通银行2012年为利率敏感性负缺口外,其他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均为正缺口。

从缺口率来看,这五家银行的短期缺口率均低于长期缺口率,总体的波动不大。2012—2014年的缺口率相较于2011年均有所下降,表明5家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有所提高。

数据来源:依据15家上市商业银行年报数据计算而得。

从短期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来看,这5家银行的短期偏离度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而中长期偏离度则比短期高得多。最明显的是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均出现了大于1的偏离度,表明这两家银行的中长期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存在用短期借款支持中长期贷款的问题,这会给银行带来中长期利率走低的风险。

2. 股份制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分析。

2012年,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和招商银行的短期利率敏感性缺口均有明显的增加,中信银行有小幅的增加。2013年处于降息周期,短期,除中信银行以外,各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均降低利率敏感性缺口。中长期,只有中信银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为负值,偏离度指标也为负值,在降息周期下,这两项指标为负能够提升银行效益。

无论是短期还是中长期,7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缺口率都处于较低的水平,且每年的变动不大,表明各家银行总资产对缺口风险的承受压力较小。

各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长期的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普遍高于短期。2011年,民生银行的偏离度大于1,但在接下来的三年,其偏离度持续下降,表明民生银行的风险管理得到不断加强。而华夏银行的偏离度却始终大于1,与其余五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偏离度共同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表明多数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较为严重的中长期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问题。

3. 城市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分析。

2012年,宁波银行和北京银行的短期负缺口有所扩大,缺口率也随之上升,表明这两家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有所下降。中长期,虽然3家城市商业银行均为正缺口,但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很高。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的偏离度相对于2011年略有下降,北京银行则升高,表明北京银行未进行有效的中长期资产负债管理。2013—2014年,城市商业银行的中长期正缺口不断扩大,偏离度指标较高。北京银行和南京银行的偏离度指标持续上升,南京银行的偏离度在2014年甚至超过了2。缺口率的变动与偏离度保持一致,也呈现持续走高的趋势。这三项指标的变动表明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下降,中长期资产负债结构严重不合理,总资产对缺口风险的承受压力较大,银行面临较大的利率风险。

4.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对比分析。

短期,农业银行、华夏银行和3家城市商业银行连续四年为负缺口,在升息周期情况下,净利息收入会减少;在可灵活调整的短期缺口管理中,大部分上市商业银行的调整是积极的、正确的;城市商业银行的短期缺口率和偏离度明显小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但在中长期这两项指标的差别不大,表明城市商业银行短期利率风险管理状况相对较好。

在对缺口的调整上,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显得更为灵活。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规模远大于其他商业银行,因此利率敏感性缺口也远大于其他商业银行,导致其在缺口调整的灵活性上失去了优势,这就意味着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的难度更大。15家上市商业银行的中长期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普遍偏高,即存在中长期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城市商业银行相对更为严重,长期来看可能会使其面临更大的利率风险。

综合来看,15家上市商业银行的总量情况,利率敏感性缺口始终保持着正缺口,缺口率维持在较低水平(0.03~0.8),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均为正值,也维持在较低的水平(0.03~0.1)。但对大部分上市商业银行来说,这是中长期正缺口被短期负缺口冲抵后的结果。

三、结论与建议

由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为规避利率变动所带来的风险,不断地对利率敏感性缺口进行主动积极的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同时也提升了各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水平,具体表现为:各家银行在不同的利息周期顺势采取相应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在稳定期根据合理的预期采取积极主动的资产负债管理策略;各家银行总资产对风险缺口的承受压力较小。

尽管如此,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自身存在局限性,导致商业银行通过该模型只能度量重新定价风险,可能忽视期权性风险和基本点风险,使银行依然留有一定的利率风险。第二,商业银行的中长期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偏高,普遍存在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城市商业银行更为严重,利率风险会因此加大。第三,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的难度有所不同,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难度高于股份制及城市商业银行,主要是因为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庞大,结构僵化,对缺口调整的灵活性较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商业银行应加强基础数据的收集与管理,进一步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运用更为准确的利率风险度量模型,对利率风险进行更为有效的控制。第二,商业银行应发展资产证券化等表外业务或中间业务,加快银行资产的现金回流,从而降低当前长短期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所带来的利率风险。第三,国有商业银行可通过运用利率衍生工具和其他金融创新产品进行更为有效的风险规避。

参考文献

[1]谭燕芝,李兰.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度量模型的现实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09,(1):42-47.

[2]李百吉.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实证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9,(4):75-79.

[3]朱霞,刘松林.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2):40-43.

[4]张莉,杜学文.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敏感性分析[J].经济问题,2010,(7):106-110.

[5]李春红,董晓亮.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4):88-92.

上市银行风险管理 篇5

我国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商业银行公开上市,而利率问题不断突出。VaR模型提供了衡量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大小,不仅有利于金融机构进行风险管理,而且有助于监管部门有效监管。VaR模型在金融机构进行风险管理和监督的作用日益突出。同时此模型为利率风险的分析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工具,通过VaR模型能够对利率风险的防控起到很好的作用。

要求:

用所学的《金融学》《金融市场》《商业银行管理》等专业课程的知识为理论基础,同时广泛收集从报张期刊,网络,相关书籍的资料,通过这些阅读,用清晰明了的语言来,严谨的逻辑思路以及相关的指数模型来阐明的问题。

思路与预期成果:

商业银行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它的存在方便了社会资金的筹措与融通,它是是金融机构里面非常重要的一员,但是今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经济危机的影响,利率变化无常,利率变动就会对银行的净利差收入产生影响。写作的大体思路:引用Var模型选取15家上市银行,并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利率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这篇论文得出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问题,对其作出改进方向。所以首先要了解Var模型,再对Var对15家上市商业银行进行实证研究,并对其进行分类,然后针对分类后的公司分别提出建议或措施,最后总结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后续的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通过用VaR模型,了解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以用来预测未来利率变化,商业银行做好应对措施。

完成论文设计的条件和优势:

由于本身对商业银行比较感兴趣,同时之前也学习过相关课程,对其有一定的了解,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很多加上专业课的基础知识,参考众多资料加以自己的思考分析撰写而成,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任务完成阶段内容及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完成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文献综述2012年12月18日前:

第二阶段:完成论文粗纲,全面搜集所需资料,研读相关书籍2013年01月24日前:

第三阶段:完成毕业论文初稿的写作,过程中多与导师沟通2013年02月24日前:

第四阶段:修改初稿,交导师修改2013年03月21日前:

主要参考的文献资料:

李成、马国校VaR模型在我国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中的应用研究金融研究2009(05)

迟国泰,奚扬基于VaR约束的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优化模型金融研究2009(10)

刘金全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因素的动态相依性——基于VAR模型的经验研究财经研究2010(03)

四大银行跑步上市 篇6

继今年6月1日在香港顺利上市后,7月5日中国银行实现了在内地A股的成功登陆。这标志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继建行公开上市之后,进入关键的冲刺阶段。在2006年12月11日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大限来临之前,工行和农行必将加快改革,全力冲刺。

建行:先行者的光荣与代价

作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第一家公开发行股票的银行,建行上市的意义怎么评价都不为过。建行的IPO将建立一个让其他国有商业银行效仿的样板,而如果建行开局不利,就可能会耽搁另3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进程。

曾多次参与过中国联通、中国石化、中国电信等大型国企改制上市的前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中国首席执行官竺稼表示,参与建行的股改上市是他作为一个投资银行家最有成就感的项目。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这条路走出来了,按建行这个模式来做,后面的国有商业银行就可以实现上市。就建行本身,它已经成为了一个实力很强的银行。”竺稼说,“以后,国际投资者再不会不信任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报表了,后面准备上市银行的管理层也不用再为这个问题担心了,只要集中注意力把银行办得更好,用更好的业绩去吸引投资者。”

实际上,从最高决策层、学术界,直到具体执行操作层,都认为中国经济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它能否成功改革滞后的金融体系,即要求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实现现代化和真正的商业化,而建行的上市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国际金融业界因此也将建行上市,评价为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分水岭。

事因难能方显可贵,先行者在得到荣誉与赞赏的同时,也必将付出前所未有的代价。

“太难了。”建行上市前一天晚上,建行副行长范一飞在回答对建行成功股改上市有何感受时只说了一句话,让人深深体味到建行上市经历的酸甜苦辣。

中国建设银行进行的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在中国银行业界前所未有,没有任何先例可循。建行要还清旧账,还要符合国际资本市场的监管标准,达到国有商业银行从没达到过的标准。这种改变,对于一家在旧体制中浸淫了几十年的传统国有商业银行实属不易。

建行的一位工作人员透露,当时为拿到一张批文,建行的工作人员有时要在相关部门的办公室守上好几天,甚至要暂时丢掉个人尊严,低三下四地求人。而如果在一个关键节点卡住,整体工作的推进就会延误。

国际资本市场瞬息万变,上市时机的把握至关重要。上市时机没把握准,业绩再好的公司都有可能招不到股。当年中海油这样一家优秀的公司,第一次公开招股却铩羽而归,就是一个例证。

从汇金董事长空降到建行任董事长,至2005年10月27日建行上市,郭树清用了216天的时间。其中的每一天对于他来说都异常地忙碌。一个好结果,对于他付出的所有艰苦努力是最好的回报。

“为客户提供最佳服务,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为员工提供最好发展机会的国际一流商业银行”,郭树清最近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描述建行的战略愿景。他表示,对于建行来说,不搞股份制,不搞现代企业制度、不上市,许多问题是解决不了的,上市以后并不是说所有的事情都解决了,上市只是建行建设国际一流银行的一个新的起点。

中行:A+H股的回归

在建行上市后,中行和工行的上市竞争成为业界预测的一个话题。虽然中行的上市显得步履蹒跚,一波三折,但全力冲击之下,中行的上市步伐还是走在了工行的前面。

6月1日,中行在香港溢价发行112亿美元,成为全球第四的IPO。继2005年10月建行在香港成功发行上市之后,创造出内地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在香港IPO的新“资本神话”。

相对于建行的率先上市,中行上市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筹到的资金比建行多,而在于它真正实现了四大银行在A股的突破。

7月5日,中行成功在沪发行A股,弥补了建行去年不能同时在A股上市的遗憾,成为全流通条件下第一只上市的超级大盘股,也是第一家在A股挂牌的国有商业银行。

中行登陆A股市场,创下国内资本市场的数项纪录之最。比如其IPO股数、总资产、净资产以及龐大的市值,都将刷新市场纪录。

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中行A股上市将有效增加A股市场优质资产的供给,为国内市场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从而使国内投资者从证券市场中更多地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

对于将迎来后股权分置时代的中国股市来说,中行上市不光是试金石,也是风向标,更是检验中国股市未来能否成为国民经济走向“晴雨表”的重要一步。有评论认为中行上市“开创了一个事关国计民生的大公司上市的时代”。

这应该不是一个公司上市能体现的,而是体现了对中国股市制度完善的预期,同时也是对未来的信心。

工行:上市渐入收官

在建行、中行上市之前,工行无疑是中国最大、最具实力的银行,正因如此,高层对于工行的上市安排也显得无比谨慎小心。排在了建行、中行之后,工行的上市自然要比前者少走许多弯路,走得更稳更实,也最具实质意义。

最初的修正来自对工行的注资,工行的损失类贷款并不像中行、建行那样由公共资金冲销,而是由工行自身的经营利润逐步核销,外汇储备注资只是帮助其把资本充足率提高到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及格线,决策层决心不在最后一个上市梯次的工行身上出现急功近利。

监管层的决心还体现在工行与高盛投资团队的战略投资协议形式,工行于是与安联集团及美国运通有了紧密的合作与协议约束。而此前,汇金与监管层一直就对中行与苏格兰皇家银行银团的“一拖三”协议不满意,认为中行对银团中的瑞银和李嘉诚基金缺乏约束,这也导致了淡马锡入股中行最初协议的被否定。

在A股新老划断实行前,中行上市进程可谓一波三折。可是紧跟在后的工行却非常顺当。工行在与高盛引资谈判中的“强硬”态度,诸如提出加价且取得成效,获得了汇金董事会成员的称许。而且,由于汇金反思引入境外政府背景投资公司的弊端,工行主动搁置了与一些机构的引资谈判,确保在1月底前完成了引资。进入2月,对于汇金高层所说的中行在上半年、工行在9月份的上市时间表,工行却表示了“按自己的速度行事”。

从今年年初开始,工行在不断加速有关上市的各项进程。事实上,工行总行从去年开始,即已酝酿组织机构改革方案,方案几经论证,反复权衡,现已经工行董事会审议通过,在6月付诸实施。这意味着工行上市工作进入最后的收官阶段。

工行人士透露,工行总行此次的组织机构改革主要涉及对公业务、财务资金和资金交易等三个模块的调整。

在银行业内看来,工行此次大规模进行组织机构改革,是其股改进一步深入的体现。此番进行的经营管理层组织机构改革,意在清晰界定各机构职能,明确划分权力。这对于工行完善公司治理和提高组织运行效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可以看出,工行此次组织机构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加强了营销职能部门的设置。其分层次、分类别营销的意图清晰可见。

以对公业务部门的设置为例,按照客户类别和客户对相关服务的需要,工行新组建了四个部门。即:公司业务一部负责大客户营销;公司业务二部负责除大客户外的其他公司有贷户的营销;结算与现金管理部负责无贷类公司客户的营销服务及结算产品的设计推广;机构业务部则负责包括金融机构、政府、军队、中介以及其他非法人性质的机构客户营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上述部门设置的背后,暗含工行新的对公营销机构布局,在客户服务方面更具针对性。

他认为工行股改的另一特点是高度强化风险控制。根据风险集中全面管理和前中后台业务有效分离的原则,工行此次专门新组建了风险管理部,负责全行的全面风险管理。并按照信贷业务管理流程,重组了授信业务部、信用审批部和信贷管理部。

业内人士表示,出于对观察中行上市表现的需要,工行的上市很可能会在9月份,而且很可能会和中行一样采取A+H股的形式在沪港同步上市。

农行:上市决心从未动摇

和前面三大行比起来,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排在四大行之末的农业银行股改动作显得迟缓了许多。

2003年10月农行即上报了改革方案,此后两年多来,至少上报了三次改革方案,但经多轮讨论至今没有明显进展。以至于外界一度盛传新的股改方案中,高层将把农行进行分拆,前不久银监会不得不专门出来进行辟谣。

今年以来,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农行也认为需要一家全国性大型银行来充分发挥系统性支农优势。行长杨明生前不久强调,农行不能离开“农”字。“可问题是,如果农行存在的意义仅仅在于实现政府调控农村金融意图,如果农行的使命仅限于此,我们无法得出‘整体改制,择机上市’的最终结论。同时,在国务院‘一行一策’的思路下,农行也无法要求国务院一定要实施财务重组的股改路径,亦不能因为农行沉重的包袱、独特的历史背景而停止改革诉求。”著名经济学者曹凤岐表示,处于漩涡中的农行,唯有厘清自身业务发展战略、差别化市场定位、农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如何构建核心战略等问题,方可觅得满意答案。搞清楚这些问题,再加上政府决策部门的大智慧,相信合理的改革方案就能够出台了。

全国政协委员、前银监会主席史纪良说,“第一,农业银行还是要继续办,因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商业金融的支持不行;第二,农业银行现在的状态不行,必须要给它卸包袱,让它能够轻装上阵。”他表示,农业银行的改革不宜久拖,但要放在农村金融改革的总体框架之中去设计。

尽管农行的股改方案屡次修改,但这似乎没有影响到农行改革的决心。种种迹象表明,农行一系列股份制改革基础工作都在按自身的原定目标稳步推进。

农行总行副行长杨琨日前透露,农行目前正在集中精力进行一系列的内部资源整合,包括人力资源的改革、经营结构的调整和金融产品的创新等等。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认为,农行股改难度相当大,尤其是其在农村遗留问题的处理难度很大。

不久前农行开展了信贷资产风险状况摸底清查,聘请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对试点分行进行外部审计,基本摸清了全行资产风险底数。按照此前三大国有商业银行(中行、建行和工行)股改经验,审计署和会计师事务所进场审计,是股改铺开前必须要做的准备工作。

客觀地说,农行这几年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在没有获得注资和尚未剥离不良贷款的情况下,2005年,农行实现经营利润424.83亿元,同比增加105.09亿元;实现税前利润78.78亿元;消化历史包袱346.05亿元。统计表明,2005年末农业银行资产规模达到48768亿元,总资产已位居同业第二位。

“农行历史包袱虽沉重,但这更加说明及时启动农行股份制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的观点颇有代表性。根据我国加入WTO的承诺,2006年底前,银行业将全面开放,留给农行的时间只有半年。而农行如果不尽快剥离不良资产,及早进行股份制改造,面对虎视眈眈的外资银行和众多的内地金融机构,其处境将会十分危险。

更何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强大的金融服务。而在农村金融机构中,有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是区域性的,邮政储蓄功能不够完善,农业发展银行是政策性的,县以下没有机构。目前,农业银行是唯一在全国每个县市设有分支机构的大商业银行,是县域商业性金融的主渠道。

分析人士认为,农行的上市时间不可能在今年,很可能会到2006年以后。

IPO不是银行业改革终极目标

建行和中行的成功上市并上演一幕幕“资本神话”,让银行业内弥漫着一股浓郁的乐观气氛。一些清醒的观察者表示,这值得警惕。

著名财经人士胡舒立在6月份出刊的《财经》撰文指出:“当此凯旋之际,投资银行家们尽可以继续陶醉,但中国银行业的改革者当倍加清醒……中国银行业的改革耗资之巨、历时之久、所系之大,诚为‘背水一战’,并未预留失败的空间……上市后深入重组的任务只有更为艰巨。如果回避银行内部机制的深层次问题,单靠规模扩张追求短期利润回升,基本面疾患发作仅是迟早之事。”

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吴念鲁给出了他对银行上市是否成功的判断标准:上市成功与否,只能从具体营运中考察。不能为上市而引进战略投资者,更不能为上市而上市。判断银行上市成功与否要看其存款市场占有率是升高了,还是降低了?税前利润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不良贷款率是下降了,还是上升了?显然,要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目前还早了一点。

国有商业银行的大股东——中央汇金公司总经理谢平作出了中肯的分析。他认为,中国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能够在境外和内地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的首要前提是,实施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聘用国际著名会计师,以保证银行数据的真实性和透明度。从此以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首先必须继续严格执行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以保护存款者和投资者的利益。在社会公众的监督下,银行经营将更加规范。同时银行上市以后,风险管理将大大得到强化。现在世界上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如数据的集中处理、授信、每一笔资产的经济资本的衡量、每一笔贷款的定价,都在通过国有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后逐步得到落实。他还强调,上市仅仅是银行改善治理结构的一个开端,银行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

由于这次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被认为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背水一战”。为推动这项改革,各个部门做了很多工作。这个过程中也存在许多短期化、仓促性行为。最近一段时间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都暴露出内部控制问题,部分分支机构出现了巨额金融诈骗和信贷坏账。而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成为公众公司后必须面临的全新市场环境,严格的监管体系和信息披露制度,使银行的各项财务指标和经营行为更加透明化。可以想象这些屡屡被披露出来的巨额坏账,将会导致上市后银行股票价格的急剧变动,影响银行形象。

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目前我国存在着轻改制、重上市融资的风气,以为原来的国有商业银行或国有法人控股银行只要能够多吸收一些股东,改善银行的经营和提高银行资产质量就会是顺理成章的事。

上市银行风险管理 篇7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致使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均遭受重创,随后几年内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均陷入流动性不足的困境中,时至今日,由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连锁反应仍在全球金融市场甚至实体经济中蔓延。

银行作为金融业中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在几次重大金融危机中均扮演了重要角色,商业银行具有的杠杆性质不仅能够撬动经济发展,更可能作为金融危机的源头和传导工具。因此,必须重视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强度和监管的合理性。资本监管是对银行审慎性监管的核心,目前国际上通行的银行监管协议是巴塞尔委员会统一颁布的《巴塞尔协议》,其目的是通过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减少各国规定的资本数量差异,加强对银行资本和风险资产的监管。

2010年颁布的第三版巴塞尔协议要求一级资本充足率从4%上调至6%;“核心”一级资本占银行风险资产下限从2%提高至4.5%;增设总额不低于银行风险资产的2.5%的“资本防护缓冲资金”。由此可以看出,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出台的巴塞尔协议III不仅加大了核心资本的监管力度,更重要的是加强了银行资本结构的监管,从最为根本的商业银行资本结构视角加强银行抵抗风险的能力, 更为有效地增加商业银行的稳健性。

二、理论分析

本文将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具体细化为融资结构、股权结构和债务结构。具体来说,融资结构主要以财务杠杆为渠道影响商业银行风险;股权结构主要通过管理层的激励与约束对商业银行的风险产生作用;债务结构方面,特别是针对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其长短期负债的配置比例是影响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来源。

(一)融资结构对风险的作用机理分析

融资结构对企业风险主要从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两个渠道产生影响,而前者是风险的最主要传到渠道。

从财务风险上来看,一旦企业的融资结构偏离了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时,就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融资成本和风险,最优资本结构是指企业的权益资本和债务的最优比例。其中一种可能是企业过多地利用了权益融资而忽略了债权融资,此种偏离带来的后果是忽略了债务利息在税前支付而产生的税盾效应;另一种是企业过多地利用了债券融资而股权融资的比重相对较小,而这种情况的后果更为严重,因为外部融资比例过大导致加权平均成本降低,极大地提高了破产风险。

企业的债权比例与企业的融资成本呈现非线性关系,主要受到破产成本与税盾效应两种成本的影响,不合理的债权比例,即不合理的融资结构会使得企业产生不必要的融资成本,随之导致可能出现企业财务风险。当企业债权比例较高时,企业的加权资本成本提高,这将在很大可能性上增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水平。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既有普通企业的一般特点,也具有一般企业不具备的特殊性,商业银行是高负债经营的特殊企业,特别是它的负债非自主性,给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对于融资结构的选择带来较大的困难。尽管如此,企业融资结构对财务风险作用的影响机制仍适用于商业银行,即一旦出现不合理的融资结构,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很大的财务风险。

(二)股权结构对风险的作用机理分析

股权结构是指股权的集中程度和流通股比例。股权集中度大致可分为集中型和分散型,这两种形态的股权结构对风险均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对于分散的股权结构意味着该企业的股东较多,每位股东的持股比例较小,且比例接近,股东中不存在大股东和小股东之分。特别是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前提下,分散的股权结构减少了对管理层的监督,加之小股东的特点,多数小股东不偏好主动参与监督管理层的行为,而是更加偏好“用脚投票”。因此,分散型股权结构导致形成的是管理层决策的情况,出于对自身利益最大的考量,不会选择高风险的经营行为。而集中型股权结构会导致某几位股东占据了很大比例的股份,他们对企业的控制能力非常强,甚至会出现“一股独大”或者“几股独大”的情况。一旦大股东基于自身利益出发, 很可能导致公司利益和小股东利益被强行侵占的可能。在大股东控制下,企业的经营理念会跟随大股东的意愿而变化,比如从事一些高风险的投资行为;因为道德风险的存在而形成的不良贷款,特别是由此形成的一系列的损失,均会由小股东和管理层承担。

流通股比例高甚至全流通能够反映出该企业的全部股份均能在资本市场上流通,投资者会根据该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决定自己的持股决策,一旦该公司被认为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投资者将持续购入该公司的股票,使得股价持续上升,又对投资者是一种激励;相反,若该公司的发展前景不被看好, 投资者可能会大量抛售该公司股份,该公司将面临十分严峻的市场风险。

(三)债务结构对风险的作用机理分析

企业的债务结构对风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长期负债与短期负债的比例结构上,长期负债与短期负债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十分不同。由于债务资本有助于企业降低资本成本,由此带来的后果,一方面减少了企业资金的流动性,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流动性风险,但另一方面对管理层达到了有效的约束,减少了道德风险。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指标选择

本文基于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数据研究资本结构对风险的影响,全部数据来源于上市银行公布的财务数据年报,选取的样本期为2010~2014年。

在指标的选择上,资本结构方面选取资本构成比例、资本充足率(CZL)、股权集中度(JZD)和流通股比例(LTG)这四种指标衡量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现状,其中资本构成比例选择股本(GB)、资本公积(ZBGJ)、一般风险准备(FXZB)和未分配利润(LR),这四项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商业银行资本构成情况。

在风险评价指标方面,本文选取流动性比率(LDX)、不良贷款率(BLDK)、正常贷款迁徙率(QXL)、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DYZD)、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ZDSJ)、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BBFG)这6项指标作为衡量风险的指标,并采用熵值法对6类风险进行综合处理,得出商业银行的综合风险值(F)。

(二)模型的构建

本文选取的被解释变量是经过熵值法加权计算得出的风险值(F),解释变量分别为股本比例(GB)、资本公积比例(ZB- GJ)、一般风险准备比例(FXZB)、未分配利润比例(LR)、 资本充足率(CZL)、股权集中度(JZD)、流通股比例(LTG)。为研究资本结构对风险的影响,建立多元回归模型以观测每种资本结构指标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程度。

(三)实证结果与检验

利用风险与资本结构数据构建截面数据模型, 使用的软件是Eviews8.0对模型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到的回归结果见表1。

通过表1的回归结果可以得到如下检验结果, 见表2及表3。

由以上对模型输出结果的分析,可以认为该模型可通过检验,基本反映了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与风险之间真实有效的数量关系。

最终建立的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与风险的模型如下:

(四)计量结果分析

在以上多元回归模型中,可将解释变量划分为两种:一种是关于资本构成比例的变量,如股本比例(GB)、资本公积比例(ZBGJ)、一般风险准备比例(FXZB)、未分配利润比例(LR)4种,而资本充足率 (CZL)、股权集中度(JZD)和流通股比例(LTG)此3种解释变量作为关于股本特征的另一类资本结构。 因此,在具体分析每一种资本结构对风险的影响时,需将两类资本分开讨论。

首先讨论资本充足率(CZL)、股权集中度(JZD) 和流通股比例(LTG)这一类资本结构指标。通过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资本充足率(CZL)变量前的系数为-0.2473,说明资本充足率每提高1%,则商业银行的风险指标会降低0.2473%,这基本符合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现状,资本充足率是影响商业银行风险最为重要的指标,若资本充足率有所提高,则商业银行风险将会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尽管几个版本的巴塞尔协议均对资本充足率提出了较为明确的量化规定,从现状来看,仅仅满足于巴塞尔协议中规定的充足率比例尚远远不能够满足商业银行对于风险规避的目标与要求。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均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基于资本结构方面规避风险的最有利手段即是提高资本充足率,将巴塞尔协议中规定的充足率仅视为最低限制,仍需结合自身水平与同类型金融机构的普遍水平,制定差异化并且适合本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比例。

对于股权集中度(JZD),本文选取的是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作为衡量股权集中度,该比重越高, 说明越少的股东控制着商业银行的权利,则此时商业银行的风险越大。根据一般理解,股权集中度(JZD)前的系数应为正,但通过实证检验所得结论来看,却与假设相反。尽管理论分析具有十分严格推导和理论意义,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商业银行在股权集中度这一指标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本文选取的是前十大股东所占比例作为衡量股权集中度的指标,而16家上市商业银行其中很大一部分均为国有商业银行,而这就注定前十大股东的控股比例十分巨大,而其余几家非国有商业银行也因为商业银行的特殊性质使得控股权掌握在较少的股东手中,有助于商业银行的稳定和发展,因此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股权集中度比例均较其他企业要大很多。所以对于理论中所分析的股权集中度与风险成正相关的结论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并不适用。

流通股比例(LTG)前的系数为-0.9132,即说明流通股比例每提高1%,则风险可降低0.9132%。由此可见,流通股比例也是降低商业银行风险的重要途径,但通过2014年数据可以观察到,现阶段我国上市的16家商业银行在流通股比例方面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平均流通股比例为92.83%,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南京银行、工商银行、光大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信银行8家银行实现了全流通, 流通股比例最低的华夏银行,比例也达到了72.86%。所以在已经高度流通的商业银行中,若想通过继续提高流通股比例的方式来降低银行风险, 在现阶段可行性并不高。尽管对于流通股比例的研究,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所得结论较为一致,但仍需考虑现实中可行与否。

对于另一类资本结构形式,资本公积(ZBGJ)因未能通过上文所述模型检验中的变量显著性检验, 而被剔除掉,故在此不再做过多讨论。其余3种资本结构的形式,均可看作抵御风险的能力,即股本比例(GB)、一般风险准备比例(FXZB)、未分配利润比例(LR)留存越多,则越可作为抵御风险的资金, 在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其比例越高,则商业银行的风险就会越低。通过上文的实证研究可以看出,股本比例(GB)、一般风险准备比例(FXZB)、未分配利润比例(LR)前的系数也均为负,但系数大小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股本比例的系数为-0.834522,一般风险准备比例的系数为-1.854033,未分配利润比例的系数为-0.377623,由此可知,股本比例每提高1%,对于风险的降低程度是0.8345%,一般风险准备比例每提高1%,对于风险的降低程度是1.8540%,未分配利润比例每提高1%,对于风险的降低程度是0.3776%, 在这三者中,对风险降低程度的影响大小顺序依次为一般风险准备比例、股本比例和未分配利润比例。

综上所述,在前文选取的7个资本结构的变量中,资本公积比例(ZBGJ)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在此不再做讨论,其余6个变量均可通过显著性检验。资本充足率(CZL)、流通股比例(LTG)、股本比例(GB)、一般风险准备比例(FXZB)、未分配利润比例(LR)均与风险成反比,仅有股权集中度(JZD) 与风险成正比,但对风险的影响程度均有所不同。 因此,应该更加注重一般风险准备比例的提升,其能够更为直接地降低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股本比例的增加,也较为直接地增加了股东对于商业银行的直接控制权,从根源上避免了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情况的出现。

四、结论与建议

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的防范,建议从内部和外部两个层次对银行业风险防范框架的构建风险防范、 管理和化解体系。内部意义上的风险防范即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具体来说,要建立高效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强化监事会的监管功能、加强银行会计内控、重视内部审计体系建设、改革激励约束机制。外部意义上的风险防范即全面的风险管理,具体来说,第一,要增强市场约束功能,例如,完善银行业风险信息披露制度、发挥外部审计的辅助监管作用、扩大和完善金融市场;第二,要充分发挥中国银监会的外部监管职能,例如,制定商业银行风险评价标准和体系、对商业银行进行检查评估以控制和防范风险、强化银行金融创新监管,推进金融体系有效发展、建立银行危机处理的应急机制;第三, 建立我国银行业存款保险制度;第四,加强风险防范的国际合作。

摘要:本文通过回顾2008年金融危机和《巴塞尔协议》的变动,强调了银行资本结构对抵御银行风险的重要作用。在理论研究上,详细分析了融资结构、股权结构和债务结构这三种具体形式的资本结构影响商业银行风险的作用机理,并以我国16家A股上市银行2010~2014年的财务数据为研究样本,对我国上市银行资本结构与风险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资本充足率、流通股比例、股本比例、一般风险准备比例和未分配利润比例均与风险成反比,股权集中度与风险成正比的结论,且影响程度有较大区别。最后,针对该结论提出了防范商业银行风险的几点建议。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盈余管理情况研究 篇8

关键词:上市商业银行,盈余管理,ROA,净利润差额

一、引言

企业的盈余管理是指在法律和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 通过对会计工具的运用, 有目的地控制财务披露, 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特别的, 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是指商业银行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运用会计方法, 达到诸如平滑利润、减少损失、降低风险等目的的行为。

在普通企业的盈余管理方面, 国内外许多学者已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早期曾采用未预期盈余 (unexpected earning) 、异常应计 (abnormal accrual) 及资产回报率 (ROA) 来计量操纵性应计, 但它们只在特殊情况下使用。该领域先后出现过Healy模型、DeAnglo模型、Jones模型、行业模型及修正Jones模型等, 其中以修正Jones模型最为准确。运用上述模型及其他实证和规范分析方法, 绝大多数学者得出上市公司的确存在盈余管理行为的结论。Healy (1985) 发现, 公司降级计划中若规定有目标盈余或盈余上限的, 管理人员便会选择相应的应计会计处理操纵盈余数字, 以实现自身奖金报酬最大化。Jones (1991) 发现, 被查公司在接受进口救济调查期间会做出调减收益的操控性应计会计处理。Burgstahler & Dichev (1997) 以及Degeorage et al. (1999) 运用美国企业的年利润数据, 通过统计性描述, 以及构造度量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检验指标的方法, 说明了大多数美国企业运用会计工具来减少企业的利润变化及微小损失。陆建桥 (1998) 、蒋义宏 (2001) 、陈晓等 (2004) 、王亚平等 (2005) 、赵春光 (2006) 等文献的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为了避免出现亏损, 以及由此引发的特别处理和退市存在着盈余管理行为。蒋义宏等 (1998) 、陈小悦等 (2000) 、阎达五等 (2001) 、洪剑峭等 (2002) 、杜斌 (2004) 等文献发现上市公司会为了达到证监会的要求, 取得股权再融资资格而进行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的广泛存在性使得目前国内学者主要集中于探究盈余管理的原因和决定因素, 如申慧慧等 (2009) 检验了股权分置改革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白云霞和吴联生检验了国有股权私有化中的盈余管理。

然而上述研究的研究对象大多排除了金融机构, 但是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的本质仍属于企业, 它们也有通过有目的的控制财务披露来获取私人利益的动机。因此, 考察金融机构的盈余管理行为, 探寻金融机构的盈余管理动机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所关注的问题。Chuang-Hua Shen & Hsiang-Lin Chih (2005) 研究了48个国家和地区的盈余管理情况, 并就各国盈余管理的动机及差异方面进行了进一步分析。许友传、杨继光 (2010) 对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与盈余管理的动机进行了研究, 发现样本银行, 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没有通过贷款损失准备来实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和需要, 这可由我国商业银行特定的所有权结构、控股结构及其衍生的管理激励来解释。赵胜民、翟光宇、张瑜 (2012) 分析了商业银行进行盈余管理的方法和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约束的存在途径, 认为我国商业银行没有进行以提高资本充足率为目的的盈余管理, 也没有通过投资收益进行平滑利润的盈余管理, 但是用贷款损失准备进行了平滑利润的盈余管理。

本文借鉴了Chuang-Hua Shen & Hsiang-Lin Chih (2005) 的方法, 通过对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5年~2011年的ROA与净利润差额数据进行分析, 从分布直方图的定性角度与指标检验的定量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情况展开研究。在对3组盈余管理指标的实证检验过程中, 我们发现上市商业银行基本未进行盈余管理。我国商业银行的特殊性、独特的银行监管模式以及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入可能是导致上市商业银行缺乏盈余管理动机的主要原因。

二、盈余管理的数据分析

在运用统计性指标检验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盈余管理情况之前, 我们首先从分布直方图的角度, 对16家商业银行的ROA及净利润差额数据进行直观的描述。图1和图2分别展示了深圳发展银行、宁波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南京银行、兴业银行、北京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光大银行和中信银行2005年~2011年的ROA和净利润差额分布直方图, 由于部分银行上市时间较晚, 为增加样本的数据量, 我们选择半年为时间间隔, 共有160组有效数据。

出于定性分析与直观角度, 笔者认为从图1所示的ROA分布直方图中很难看出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进行盈余管理的迹象, 与Chuang-Hua Shen & Hsiang-Lin Chih (2005) 论文中所示的美国非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利润分布直方图不同 (见图3) ,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在0点附近未出现明显缺口, 且半钟型分布模式也不显著。而如图2所示的净利润差额分布直方图在描述性分析过程中有一定的争议。因为图2所示分布显然不太符合正态分布特征, 呈现牵强的半钟型特征, 且在0点处确有缺口, 但注意到在0点左侧的数据很可能是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故而以上特征是否反映了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行为, 有待于进一步检验。

三、盈余管理的实证检验

为检验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是否应用盈余管理手段来规避零利润及零利润变化, 我们采用3项指标来衡量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程度。其中EM1、EM2和EM3分别参考Burgstahler & Dichev (1997) 、Degeorage et al. (1999) , 以及Leuz et al. (2003) 中所应用的指标, 以下我们将分别予以说明。

EM1的原假设为商业银行未采用盈余管理手段来规避零利润及零利润变化。此时商业银行利润或利润变化的分布应较为平滑, 即在任意给定的区间内, 商业银行的期望观测数应等于其相临两区间观测数的平均值。在原假设成立的情况下, EM1应渐进服从于均值为0方差为1的标准正态分布。因此, EM1的数学表达式为:

undefined

其中AQi和EQi分别为区间i内实际和期望的观测银行数, SDi为实际和期望观测数偏差的标准差。特别的, EQi= (AQi-1+AQi+1) /2, SDi=[Npi (1-pi) + (1/4) N (pi-1+pi+1) (1-pi-1-pi+1) ]1/2;其中N为样本容量, pi=AQi/N。

根据以上原理, 我们对中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5年~2011年的ROA及净利润差额进行了检验, 其检验结果为:EM1r=-0.6803, EM1p=4.1992, 其中EM1r表示以ROA为标准的商业银行规避零利润指标, EM1p表示以净利润差额为标准的商业银行规避零利润变化指标。由EM1r和EM1p的统计量数值可知,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对EM1r的检验接受原假设而对EM1p的检验拒绝原假设, 即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可能在规避零利润方面未采取盈余管理策略而在规避零利润变化方面采取了盈余管理策略。因此, 在考察中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程度方面, 有待于参考其他统计指标。

EM2的原假设亦为商业银行未采用盈余管理手段来规避零利润及零利润变化。与EM1类似, 在原假设成立的情况下, 商业银行利润或利润变化的分布应连续且平稳。Degeorage et al. (1999) 推导出如 (2) 式所示的统计量EM2在H0成立的件下服从学生t分布。其中Δpi=pi-pi-1, MEAN (Δp-i) 为除去Δpi外的Δp的平均值, SD (Δp-i) 为除去Δpi外的Δp的标准差。

undefined

根据以上原理, 我们采用EM2对中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5年~2011年的ROA及净利润差额进行了检验, 其检验结果为:EM2r=0.9827, EM2p=1.1845, 其中EM2r表示以ROA为标准的商业银行规避零利润指标, EM2p表示以净利润差额为标准的商业银行规避零利润变化指标。由EM2r和EM2p的统计量数值可知,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对EM1p和EM2r的检验均接受原假设, 即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在规避零利润和零利润变化方面均未采取盈余管理策略。

EM3的构建与EM1和EM2有所不同, 如 (3) 式所示, 它计算的是区间i与区间i-1内实际观测数的比率, 体现了商业银行利润增加或减少的频率。由于EM3并非检验统计量, 因此我们只能通过其与1的接近程度定量的分析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程度, 即当EM3远大于1时, 说明商业银行采用盈余管理策略进行零利润或零利润变化的管理, 反之亦反之。

undefined

根据以上原理, 我们采用EM3对中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5年~2011年的ROA及净利润差额进行统计性描述, 其结果为:undefined, undefined, 其中undefined表示以ROA为标准的商业银行规避零利润指标的平均值, undefined表示以净利润差额为标准的商业银行规避零利润变化指标的平均值。由于undefined和undefined的统计量数值均只稍微大于1, 因此从定量的角度,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在规避零利润和规避零利润变化方面尚未采取盈余管理策略。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利用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5年~2011年的ROA与净利润差额的半年度数据, 对其分布直方图及与盈余管理相关的3个指标展开实证研究。与直觉预期不同,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基本未进行盈余管理。得出以上结论的原因, 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商业银行的特殊性。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施行的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并行的双轨制, 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才转向市场经济。但对于金融系统尤其是银行系统的改革, 就实际情况而言, 国家依旧坚持了双轨制战略。例如, 利率市场只开放了同业拆借利率, 但对存贷款基准利率国家始终实行管制。目前我国五大国有控股银行总资产占全国商业银行总资产的50%以上, 如果将各商业银行的国有股权计算在内, 国家实质上对商业银行的控股权达到90%以上。因此, 出于对政府隐形担保的预期, 存款人普遍缺乏银行风险的危机感, 即便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四大国有银行 (不包括交通银行) 的不良贷款率超过20%之时, “技术性破产”也未引起国民的普遍担忧。我国存贷款利率的较高差额和公民长期的高储蓄率使得商业银行在绝大多数年份均获得了较高利润 (2007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除外) , 所以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管理者无需通过盈余管理来平滑利润, 从而牟取私人利益。

2.我国独特的银行监管模式。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 尤其是发达国家, 纷纷采用巴塞尔协议Ⅲ作为监管本国金融机构的主要标准。然而长久以来, 由于我国国有股权在商业银行中的比重居高不下, 我国银行的监管机构并不独立。为防止国内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 中国银监会在资本要求、杠杆率、拨备率和流动性方面均制定了较巴塞尔协议Ⅲ更为严格的监管标准。加之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尚不完善, 市场约束较为宽松, 我国金融机构在“严监管、松约束”的条件下没有通过盈余管理来进行信号显示, 从而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因此才导致了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未进行盈余管理的结果。

3.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入。

农村上市商业银行创新管理模式研究 篇9

(一) 提高资本充足率

资本金不足会制约农村上市商业银行增加规模和增加效益, 大大阻碍农村上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上市是农村商业银行充实资本金的有效途径, 一方面可以使农村上市商业银行实现外部融资, 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增加农村上市商业银行自身竞争力来提高其资本金的自我积累能力。

(1) 上市是农村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 从而完善抗风险能力的主要途径。2007年, 汇丰银行已经在国内成立了第一家外资村镇银行, 我国农村地区首次出现了由外资银行全资设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另外, 其他不同的民间资本也依次准入农村金融市场, 以上这些现象必定会给农村上市商业银行带来新的挑战。比较银行综合实力的所有指标, 仅是资本充足率这一项, 农村商业银行就和外资银行具有比较大的差距。因此, 必须采取上市、资本化运作和多元化资本管理策略使筹资更加有效便捷, 为扎根农村经济、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农村上市商业银行找出一条改革新路。

(2) 农村商业银行上市以后, 必须凭借资本市场的实力, 对其自身的内部治理结构、管理机制等开展积极地改造和完善, 促进各项业务的持续均衡进步, 通过完善自身的资产质量和盈利水平来提高其资本金的自我积累能力。

(3) 农村上市商业银行一旦借助上市提高其资本充足率, 就可以保证对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的资金支持, 也可以更大程度地满足地方一些大型的农村经济实体的资金需求, 这就在提高农村上市商业银行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同时, 强化了扶农、支农的实力。

(二) 促进农村上市商业银行自身规范及规范信息披露制度

完善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政策法规。要解决当前上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不规范、披露不充分的问题。必须建立一套适合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情况与国际监管要求的披露规范。由于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较晚, 投资者对内部控制信息的敏感性要低于会计信息, 因此着眼于提高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运行水平, 应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 对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信息实行强制性披露, 并统一规定所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 出具专门的内部控制报告。该报告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内容:董事会和管理当局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报告:董事会和管理当局包括财务负责人应表明对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责任, 并签字认可, 以保证所陈述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必须由注册会计师验证并披露;董事会、监事会和公司审计委员会发表对内部控制评价的意见等。

(三) 奠定跨区域发展的基础

农村上市商业银行如果永远局限在地方, 将不利于其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如果立足在单一区域, 一旦地方上某个行业受到市场冲击, 市场供需发生变化, 将明显影响到农村上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稳定, 致使其业绩出现较大的波动, 市场风险很大。农村上市商业银行一般规模较小, 跨区域“长线作战”难度较大。农村上市商业银行的上市, 不但可以有效规避这种市场风险, 还将为其采取跨区域经营提供条件。上市后的资本运作和多元化的资本管理手段将为其购并其他金融企业增添可行性与便利, 有助于农村上市商业银行将自己的网点探触到本地以外的其他区域, 一方面实现优势互补, 另一方面根据区域间不同的产业特征, 合理配置其金融资产, 规避市场风险的同时, 扩张经营规模, 增强盈利能力。

(四) 优化激励机制农村上市商业银行上市将有助于其优化激励机制, 进而促进管理层的经营管理绩效

资本市场中的融资规则使股价表现与经营者的收益联系在一起, 因此, 上市公司经营管理者的收益与公司股价表现存在一定关联。如果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不佳, 会对融资带来限制, 甚至将面临被其他机构收购的威胁。因此, 资本市场上的这些关系将激励管理层更加积极地改善银行的经营管理, 优化银行的资产质量, 提高银行的经营业绩。这无疑会促进农村上市商业银行不断以市场要求来完善内部机制, 实现自身实力的飞跃。

二、农村上市商业银行管理创新模式形成策略

(一) 调整农村上市商业银行的管理结构

调整农村上市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是农村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顺利运行的前提和保障。董事会、监事会以及高级管理层人员是农村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最关键的决定者、管理者和完成者。要保证农村上市商业银行管理结构能够从真正意义上发挥效果, 就必须贯彻执行银监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中有关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任务, 也就是董事会承担保障农村上市商业银行组建并且执行充分而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负责批复全面经营策略和关键规章并且进行定期的检查、评估完成状态;承担保障农村上市商业银行在法律和规章的框架内审慎经营, 清晰设置能接受的风险等级, 保障高级管理层执行相应的措施找出、估算、监督并且控制风险;承担审批组织机构;管理保证高级管理层对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和彻底性开展监测和评价。监事会负责监督董事会、高级管理层, 加强内部控制体系, 负责监督董事会和董事、高级管理层和高级管理人员履行内部控制职责:承担规定董事、董事长及高级管理人员修改破坏农村上市商业银行利益的活动同时进行监督执行。高级管理层管理制定内部控制政策, 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彻底和合理性进行监测和评价;负责执行董事会决策:负责建立识别、计量、监测并控制风险的程序和措施:负责建立和完善内部组织机构, 保证内部控制的各项职责得到有效履行。

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该持续打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文化, 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职业道德素质, 搭建有效的内外部信息沟通渠道, 保障快速获得和内部控制相关的物力、人力、财力信息和技术等。董事会是治理结构的关键, 为银行安全、健康顺利地工作负责。建立独立董事制度, 不断完善外部董事比率从而确保其独立性。外部董事可以提供专业知识, 为保护股东利益提供外部监管服务, 进而提高企业的价值。

监事会制度是完善公司治理的主要因素。虽然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对监事会职权做了有关的规定, 然而各条款原则性都比较强, 对操作不利, 必须在实施细则中细化有关的操作程序。农村上市商业银行必须在强化监事会的职权同时, 不断设计监事的义务和责任, 在保障监督独立性、忠诚性的前提下, 确定监事会因无法快速、高效、彻底执行监督权所应承担的后果和责任。

(二) 完善人力资源能力, 设置风险文化和制度观念

依法建立健全农村上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 应该确保以人为本。伴随着业务持续创新进步, 新的风险与问题越来越多, 有效的农村上市商业银行内部风险评价和监控方法不断地更新、技术的要求也不断提升、操作流程变越来越烦琐, 对农村上市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内部风险管理人员以及中高层管理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 必须加快建立一支高能力、会管理的现代农村上市商业银行员工队伍。应该完善科学的人才聘任、培养、采取及淘汰制度;完善对用人制度的管理, 不断地健全对员工, 特别是管理人员以及决策人员的考核、奖励、惩罚、监管制度, 通过教育和管理, 激励与约束的合理结合, 完全解决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人”的问题。

农村上市商业银行文化作为控制环境对内部控制体系具有非常关键的影响。所以, 应该在职员中营造出一种奋发向上的企业文化, 有效地促进所有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制约所有职员的活动, 利用一种自律行为来达到业务进步和内部控制的目的。有效合理的经营指导思想能够打造出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 从思想上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农村上市商业银行必须经过深入进行教育活动, 不断开展各种学习和培训, 使员工意识到内部控制管理 (风险管理) 是银行经营战略的关键问题, 是农村上市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源泉。与农村上市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经过不断地加强经营风险意识, 使所有员工可以自觉地在各自的业务领域中, 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执行自身内部控制任务。

(三) 构建统一的内部监管体系, 降低农村上市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农村上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分应吸收现代银行对内部控制的管理经验.积极发挥银行内控机制和内部审计的有效作用。通过内部审计可以协助银行实现经营目标, 为总行及时了解分行情况, 完成经营任务。内部审计可通过对农村上市商业银行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系统的监督评价。帮助总部银行控制风险, 预防和减少损失。银行内部审计通过发现问题, 堵塞漏洞。可以防患于未然。

(四) 完善管理体系, 提升农村上市商业银行的监督力度

强化农村上市商业银行的监督体系, 应该不断加强董事会和监事会内部的机构。为确保董事会对内部稽查系统的成功监管, 还应该在董事会的前提下建立内部审计委员会。另外, 完善监事会的结构。加快监事会成员素质的培养, 有效发挥监事会对董事会的监督作用。

(五) 加强信息化建设, 推进农村上市商业银行管理创新

企业银行管理目标是和经济发展密切联系的, 这一目标的设置始终是随着经济形态的转化以及社会进步而持续加强。农村上市商业银行企业本身必须关注完善对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全没面了解。应该持续的加快企业农村上市商业银行信息化的速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农村上市商业银行资源计划等计算机的创新管理系统, 不断提高农村上市商业银行运营效率和创新的管理水平:加快发展信息化电子商务, 促进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的重组与优化,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推进农村上市商业银行企业创新管理由传统经验型向现代创新型的大转变。

(六) 加强宣传力度。让管理创新加以巩固

在管理创新活动中, 应该持续的发现优秀的管理人才。农村商业银行应该持续的提高宣传灌输力度, 加强所有员工的认同感, 一流的农村上市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应该以一流的思想观念为基础。在处理农村上市商业银行文化建设应对的一些关键问题时, 首先应该从处理广大员工特别是农村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的思想问题着手, 利用大力的宣传, 普及农村上市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知识, 不断转变思想观念, 提高认识能力, 进而使管理创新得到巩固。

三、结论

完善农村上市商业银行管理创新模型, 应该持续的努力构建现代商业银行管理制度, 大力加强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应该不断地加强创新管理, 营造良好的商业银行管理文化氛围, 不断提高全面风险创新管理体系的水平, 管理创新已经是农村上市商业银行的生存的源泉。农村上市商业银行在经历了“传统管理型”在恰当的时机转变为“创新管理型”, 建立合理的管理创新模式, 把管理创新体现于农村上市商业银行的管理制度之中, 进行农村上市商业银行管理创新对加强农村上市商业银行管理能力和水平, 意义重大, 只有持续的完善管理创新的目标, 才可能获得农村上市商业银行的新发展。

摘要:为了能够提高农村上市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 深入地研究了我国农村上市商业银行管理的相关问题。首先, 从资本、信息披露、跨区域发展激励机制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农村上市商业银行的特点;其次, 提出了我国农村上市商业银行管理创新模式形成的策略。

关键词:农村,上市商业银行,管理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朱文忠.未来金融业发展趋势与商业银行社会责任新挑战[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6, 5.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测度 篇10

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等接连发生的危机事件使得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的关注。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我国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水平如何, 哪些银行应该重点关注等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二、文献综述

银行系统性风险复杂且隐匿, 可从不同角度对其测度, Alfred Y-T.Wong等 (2011) 将测度系统性风险的方法分为两类。

(一) 基于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化方法。

结构化方法侧重于银行间传统存贷业务风险敞口的测量, 方法简单、易操作。具体包括指标变量法、矩阵法、网络分析法、风险管理法等。指标变量法主要通过银行资产负债表指标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包全永 (2005) 从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盈利能力等方面分析了我国银行的系统性风险。矩阵法假设银行间存在信贷关联, 单家银行倒闭会对其他银行产生流动性冲击, 如果损失额超过资本总额则该银行倒闭, 这样依次传导, 最终导致系统性风险的产生。马君潞等 (2007) 运用该法研究了在不同损失水平下单个及多个银行同时倒闭所引起的传染性。网络分析法由Muller (2003) 率先提出, 主要根据银行间相互交易数据将所有银行划分到不同的网络结构中, 然后用模拟法测算每个银行网络潜在的系统风险。Lehar等 (2012) 利用网络模型测得银行系统性风险并分析了资本金的改变对系统性风险的冲击。风险管理法首先由Alfred Lehar (2005) 提出, 通过模拟多家银行资产的波动, 考察在满足一定的资产条件和数目条件下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概率, 也就是利用银行资产间的相关性测度系统性风险的传染。Sangwon Suh (2012) 在风险管理法的思想上, 对现有的相关违约模型进行了扩展以测量系统性风险。

(二) 基于市场信息的简约化方法。

简约化方法即利用股市、债市等市场信息构建的测度模型, 其对市场的有效性与数据的可靠性要求较高, 包括GARCH模型、贝塔值法、Co Va R法、系统性风险保险定价法等。GARCH模型通过银行股票综合指数来分析整个银行系统的系统性风险。Michael等 (2005) 使用GARCH模型测度了欧洲银行业一体化以后潜在的系统性风险。贝塔值法在我国受到广泛应用, 刘桂荣、卢添翼 (2007) 运用单指数模型, 张强、冯超 (2010) 采用夏普市场模型对我国上市银行进行了系统性风险实证分析。Co Va R法首先由Adrian和Brunnermeier (2008) 用来研究个体金融机构对金融体系的风险贡献。李志辉、樊莉 (2011) 借鉴最新的Co Va R方法以及分位数回归技术衡量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溢价。高国华等 (2011) 则利用动态Co Va R方法对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度进行测算。Huang X、H.Zhou和H.Zhu (2009) 用大额损失事件发生时的保险价格作为系统性风险的测度指标, 该法即为系统性风险保险定价法。

虽然上述两类研究方法各有利弊, 但由于市场数据能快速的更新, 目前简约化方法尤其是其中的Co Va R方法受到国外学者的青睐。而国内学者应用该方法对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贡献度进行测度的文献较少。

三、模型原理

(一) Co Va R理论。

传统的风险水平测度方法为在险价值 (Va R) , 其代表在给定的置信水平和持有期间下, 资产组合在未来可能遭受的最大损失。但Va R法并未考虑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的联系, 因而无法捕捉金融机构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

Adian和Brunnermeier (2008) 提出条件风险价值 (Co Va R) 方法, 用来衡量当一家金融机构处于危机时, 其他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定义Co Va Rqi|j为金融机构i在金融机构j处于风险水平时的条件风险价值, 则有:

可见Co Va Rq是条件概率分布的q分位数, 同时表明CoVa R本质上是Va R。若整个银行体系表示成bs, Co Va Rqbs|j衡量的则是银行机构j处于风险水平时整个银行体系的条件风险。

Co Va R法考虑到银行机构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 它既包含无条件风险价值Va R, 也包含溢出风险价值。在银行体系中, 银行j的溢出风险价值为当银行发生最大可能损失时, 银行体系的条件风险与无条件风险之差, 也称为银行j的系统性风险的边际贡献。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由于Co Va Rq是条件概率分布的q分位数, 所以可以通过建立分位数回归方程来求解Co Va R值, 从而获得单个银行机构对整个银行系统的风险贡献度。银行监管当局便能够知道各银行对银行系统风险的贡献水平, 从而可以对那些系统性风险贡献水平较高的银行实施更为严厉的监管, 以确保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二) 基于分位数回归模型的Co Va R计算。

现实中股票收益率的分布常表现出尖峰厚尾的特征, 最小二乘法不适用。而分位数回归能反映出条件分布的大部分特征, 适合存在异方差性的时间序列数据。

1、Va R及Co Va R值的测算。

假设要考察银行体系bs发生风险时, 对银行i的风险溢出效应, 可以建立q分位数回归模型:

其中:Ri和Rbs分别代表银行机构i、银行体系bs的收益率序列。通过进行分位数回归可得到参数估计值α赞i|bs、β赞i|bs, 则α赞i|bs+β赞i|bsRi即为Ri对应的q分位数估计值, 具体表示如下:

由条件风险价值Co Va R的定义并结合式 (5) , 推导出当银行处于风险水平时银行体系bs的条件风险价值:

同理, 对于回归模型作类似分析, 可得到银行i处于风险价值时银行体系的风险价值Va Rqbs及条件风险价值Co Va Rqbs|i:

为简单起见, 本文在求风险价值Va Riq、Co Va Rqbs|i、Va Rqbs及Co Va Rqi|bs时, 将对应样本从小到大排序, 取q分位数水平的近似替代值q=0.05。

2、△Co Va R的测算。

由 (2) 知, 银行i对银行体系bs的边际贡献可由银行体系的条件风险价值减去无风险价值得到, 即

3、%Co Vo R的测算。

对△Co Va Rq bs|i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可以得到相对系统性风险贡献度, 记为%Co Va Rq bs|i, 具体公式如下:

四、实证分析

(一) 数据处理。

本文研究的样本为目前已经上市的16家商业银行, 以其2009年6月1日到2013年5月17日的每日收盘价作为原始数据计算日收益率, 收益率采用价格对数形式Rt=ln (Pt/Pt-1) 计算。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 数据处理包括正态性检验及平稳性检验。

1、正态性检验。

股价往往出现群聚现象, 导致收益率分布的左尾事件的发生概率可能远大于正态分布下的概率, 因此首先要对各银行收益率序列进行正态性检验, 经分析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值, 发现所有收益率序列的JB统计量值很大, 其P值几乎为0, 拒绝序列服从正态分布的假设。所有样本均值接近于0, 符合Va R模型的假设。

2、单位根检验。

由于对两组非平稳数据进行回归可能会出现伪回归。因此, 在用分位数回归法之前要收益率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对16个样本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所有收益率序列的ADF统计量值均小于显著水平在1%、5%和10%下的临界值, 故而各个收益率序列都是平稳的, 可以用分位数进行回归分析。

(二) 实证结果分析

1、我国上市商业银行Va R及Co Va Rbs|i值测算结果。

表1列出了q=5%时单家银行的Va R值和条件风险价值Co Va Rbs|i。Va R值显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潜在风险高于国有商业银行, 这表明南京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北京银行等规模相对较小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更为脆弱, 也具有更大的损失可能性。 (表1)

Co Va Rbs|i值显示, 北京银行对银行体系风险的影响度最大, 城市商业银行中的宁波银行、南京银行等对银行体系具有较大的风险溢出效应, 之后是浦发银行、华夏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大型商业银行除工商银行和交通银行外, 对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度均较低。这个差异也从侧面反映了大型商业银行具有更高的稳健性, 其风险资本准备更充足, 能降低风险溢出效应。

2、我国上市商业银行△Co Va R及%Co Va R值测算结果。

单个银行机构对银行体系存在边际风险贡献, 而且这种风险贡献可以用△Co Va Rbs|i值来量化。但由于不同银行自身的无条件风险价值Va R相差很大, 单靠△Co Va Rbs|i并不能准确反映出银行机构对银行体系风险溢出的相对贡献度, 也即前者是绝对量指标, 后者为相对指标, 而后者考虑的因素更全面, 用其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得出的结果更为客观。为了弥补这种不足, 将△CoVa R进行标准化, 得出相对系统性风险贡献度%Co Va R, 如表2所示 (注q=5%) 。 (表2)

△Co Va Rbs|i值排在首位的是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边际风险贡献也较大。大型商业银行中除工商银行对银行体系具有较大的边际贡献外, 整体来说该值较小。表2中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及光大银行的△Co Va Rbs|i值为正数, 造成这种反常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在2009年6月1日到2013年5月17日期间样本银行在欧债危机、国内利率管制逐渐放松等事件的影响下, 股价发生异常变动, 加之我国资本市场有效性不强, 股价未对风险信息及时做出客观的反应。

%Co Va R值显示, 在q=0.05分位数下, 位居相对系统性风险贡献度第一位的为工商银行, 紧跟其后的为北京银行、华夏银行、宁波银行等股份制银行。这与△Co Va R分析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 可见测度结果具有很大程度的稳定性。

五、结论

第一, 相对于Va R和Co Va R而言, △Co Va R是衡量风险水平的一个更好的指标。Co Va R方法对风险水平的测度值普遍大于Va R方法对风险的估量。这是因为Co Va R不仅包括无条件风险价值Va R, 还包括边际风险贡献△Co Va R。本文更关心△Co Va R, 因为它能将无条件风险Va R的那部分从中剔除, 从而反映边际风险贡献。

第二, 相对于△Co Va R而言, %Co Va R能更准确地反映相对系统性风险贡献水平。

第三, 单个银行机构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度的大小与其自身的风险价值Va R值没有必然联系。具有较小的无条件风险价值Va R的商业银行, 对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度也可能会较高, 比如工商银行。

第四, 经营方式灵活、业务创新性较高, 且在区域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城市商业银行如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的华夏银行、浦发银行正以良好的势头进行跨区域发展, 规模逐步壮大。但这类银行具有较大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度, 应对其经营的稳健程度持续保持关注。

摘要:基于CoVaR方法, 通过分位数回归模型, 对中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度进行测度。测度结果表明:相比于VaR及CoVaR方法, ΔCoVaR及%CoVaR是衡量边际风险贡献度更好的指标;工商银行的VaR值较低但其相对系统性风险贡献度居首位;一些银行自身发展迅速但也增加了中国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关键词:系统性风险贡献度,CoVaR,上市商业银行

参考文献

[1]Huang, X., Zhou, H., A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the systemic risk of maj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Journal of Bank&Finance 2009.33.

[2]包全永.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模型研究[J].金融研究, 2005.8.

[3]马君潞, 范小云, 曹元涛.中国银行间市场双边传染的风险估测及其系统性特征分析[J].经济研究, 2007.1.

上一篇:开放、创新与产业转型下一篇:公安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