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上市风险规避

2024-06-24

民营企业上市风险规避(精选十篇)

民营企业上市风险规避 篇1

一、国有上市公司财务风险主要表现

近年来,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开放, 国有上市公司日益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 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全球资本运作和金融活动, 同时上市公司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 财务风险不断显现, 特别是2007年下半年爆发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以来, 许多国有上市公司遭受投资损失。金融危机引发的财务危机, 最终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国有上市公司当前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六个方面:

(一) 国有资产流失风险

国资委法规局把无法取得收益而对资本价值产生影响的可能性作为国有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种认识是不无道理的。自从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来, 许多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后包装上市。由于缺乏经验, 一些地方出现了贱卖国有资产的现象, 造成了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此外一些国有上市公司在关、停、并、转过程中也使国有资产流失的可能性增大。

(二) 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与资本结构有关的财务风险。根据2008年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 2006年我国非金融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中银行借贷资金仍然占据很高份额, 达到84.9% (见图1) 。这种资金结构极易削弱公司的资金偿付能力, 进而导致财务风险。

(三) 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主要有股票投资风险、债券投资风险、证券投资组合风险、外汇投资风险和其它投资风险等, 这些风险的存在如果不能科学管理, 小则使公司大伤元气, 大则可能导致公司破产倒闭, 如巴林银行的倒闭就是忽视投资风险的典型例证。

(四) 外汇风险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 对外贸易不仅十分频繁而且金额巨大, 汇率的变动给公司带来了外汇经营风险、交易风险和换算风险。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波动不定, 使我国国有上市公司外汇业务遭受了一定的损失。可见, 外汇风险是上市公司预防财务风险的应有之义。

(五) 收益分配风险

收益分配风险是指国有上市公司在盈利分配过程中, 在确定盈利分配的比例、金额、时间等的决策过程中面临的风险。

(六) 并购风险

并购风险是指公司为了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在对公司规模和组织结构进行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国家政策性或外资并购等经营活动引致损失的可能性。此外, 一些国有上市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等股权变动行为也将大大增加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

二、国有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由于国有上市公司存在上述财务风险, 使得公司资金运转低效甚至流失, 同时影响公司的获利能力及投资质量, 二级市场的股价也可能应声下跌, 这些都将使公司价值大幅缩水, 国有资产遭受重大损失。由于国有上市公司基本上都是各地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一旦这些公司出现问题, 当地财政税收将首先受到影响, 而且与其有债权债务关系的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将受到冲击, 同时还可能波及到货币、外汇以及证券市场, 导致整个国家甚至全世界的金融危机。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已经使我国很多国有上市公司蒙受重大损失。因此, 加强对国有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形成原因的剖析,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金融危机影响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的全球性漫延, 对中国外贸出口的冲击已经开始显现, 据网易财经2008年10月31日发布的《中国公司金融危机受损情况报告》显示, 上市公司已造成数百亿美元的损失。而且, 汇率频繁波动导致汇率风险加剧, 汇兑损失加大,

(二)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董事会、监事会如果没有很好地履行职责, 没有形成对管理权限的有效制衡, 将导致经营管理中的权力和义务不对等、不统一, 使得融、投资风险加剧, 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中航油”事件不能不说是个惨痛的教训, 其内部监督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虽然成立了风险管理委员会, 但面对重大的风险时公司管理层根本不报告, 而集团公司也没有制衡的办法, 致使造成5.54亿美元的亏损。

(三) 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不健全

市场经济条件下, 加强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建设日益成为重要的管理议题。当前部分国有上市公司缺乏风险预警体系, 有些虽然建立了风险监控预警机制, 但形同虚设。风险预警机制欠缺灵活性, 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不能及时发现财务风险, 无法起到预警作用, 导致筹资、投资以及收益分配风险增大。

(四) 融资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为:一是国有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中负债比例极高, 易诱发筹资风险。如图1所示, 我国国有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偏高, 使公司资本结构严重扭曲。当前随着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 股权融资虽有所增长, 但直接融资比例仅为15.1%, 公司主要利用负债进行融资的情况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 筹资风险巨大。二是关联业务融资导致财务风险增加。在国有上市公司的经营过程中, 由于信用体系不健全, 对外担保现象严重, 且多数情况是为他人向金融机构借贷提供担保。在对担保风险及其法律后果认识不足、碍于人情或关联关系而进行担保的情况下, 担保风险不断增大, 公司代偿责任的风险就出现了。况且我国很多国有上市公司凭借自身的国有性质, 认为国家会有相关政策特殊照顾其所面临的财务风险, 漠视财务风险的加剧。

(五) 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

公司的投资决策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一些国有上市公司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没有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加之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低下等原因, 导致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 投资风险加剧。而且, 有些公司盲目实施多元化战略, 虽然可能使公司一时扩大经营规模, 提高竞争力, 但更多的事实显示盲目拓展新业务易使公司内部整体资金匮乏, 拆东墙补西墙, 造成资金链断裂, 投资风险增大, 给公司造成严重损失。

(六) 资产并购重组盲目

国资委副主任李伟指出, 当前我国一些国有上市公司对并购重组缺乏整体性、长远性与资源再配置可行性的充分策划, 得了公司发展的“近视”病、资源配置上的“色盲”症, 还有一些公司为了保住壳资源, 陷入“习惯性重组病”的怪圈。当前国际资本自由流动, 有些公司将并购作为公司低成本扩张的主要途径, 而且大量进入非相关领域, 导致投资管理严重失控, 最终并购重组失败, 公司损失巨大。2005年中海油收购美国石油公司优尼科 (Unocal) 受挫, 五矿集团收购加拿大矿业公司诺兰达 (Noranda) 失败等, 都导致公司面临巨大的并购风险。

三、国有上市公司规避财务风险的途径

针对国有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 应采取以下措施积极予以规避:

(一) 提高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

为防范财务风险, 国有上市公司要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并及时调整战略, 与时俱进, 不断增强适应能力。企业应关注观测外部环境发展趋势, 制定相应的对策, 总结经验和规律以应对各种危机, 提高公司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降低因外部环境变化给公司带来的财务风险。同时, 国家证券监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外汇管理部门等相关部门应积极行动起来, 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 统筹规划, 积极引导, 加强监管, 以保证国有上市公司的稳定、有序发展。

(二) 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革后, 能否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增强防范财务风险的能力, 关键在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能否有效运转。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一个有国家法律保障、公司章程和合同约束、制度严谨的分权、分责、制衡机制。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依法履行职责、高效运转、有效制衡的监督约束机制, 从机制和制度上防范财务风险。而且, 一个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包含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它一方面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另一方面能够平衡财务预警权和经营管理权集中与分散的关系, 使财务风险得以有效规避。

(三) 完善风险管理规章制度

建立和完善公司的相关规章制度是进行风险规避的重要内容。如果公司没有合理的制度, 无章可循, 就会导致少数人操纵现象, 使公司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加强风险管理就是要加强制度建设, 加强重大投资项目风险预警和防范等风险管理制度, 强调以制度防范为基础, 建立系统、规范、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由于每个公司都有各自的特点, 其组织形式、经营理念、管理水平、产品特点等都不尽相同, 要想使风险管理制度真正实用, 起到规避风险的作用, 就必须根据国有上市公司自身的行业、发展阶段等特征完善公司内部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四) 落实风险分层管理责任

规避财务风险要将防范风险的目标层层分解, 防范风险的责任层层明确, 防范风险的措施层层到位和落实。只有强化责任并引入问责机制, 形成层层传递的工作机制, 才能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 把防范和规避风险的责任落到实处, 融、投资及收益分配各环节的风险得以有效控制, 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得到防范。2006年国资委发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在中央企业首次实行了全面风险管理, 落实各公司各层级各环节的风险管理责任, 对于防范和规避财务风险和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 提高融资及投资决策能力

国有上市公司决策往往涉及的资金规模大, 项目复杂, 某种程度上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风险的高低, 一招失误, 满盘皆输, 因此要坚持走科学决策之路。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导致融、投资风险加剧。面对当前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现状, 国有上市公司应该加快优化资本结构的步伐, 合理规避筹资风险, 提高公司整体质量。进行科学的投资决策, 应尽可能全面考虑各种影响因素, 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特别是对于资金的管理, 应该及时跟踪和进行控制, 从而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

(六) 实现主业导向并购

企业之间的竞争首先是主营业务的竞争, 因此公司在并购中应突出主业, 集中力量做好主业, 不断提高主营业务的竞争力。国有资产的投资应当以关系国计民生的稳健投资为主, 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有效防范并购风险。广州市国资委主任张连广在2008中国城市国资论坛上提出, 鼓励已经上市的国有控股公司通过增资扩股、收购资产等方式, 继续做强做大公司的主营业务。并购必须紧紧围绕主业, 这样才能发挥自身的最大优势, 在行业中逐步做强做大。所以, 在进行并购时, 国有上市公司应切实做好并购前的尽职调查, 摸清家底, 找准风险点, 提出防范措施, 特别是涉及非相关领域的并购更需慎重。同时高度重视并购中的文化整合问题, 切实增强集团公司对并购企业的控制力, 避免并购重组的失败, 加大并购风险。

(七) 培育风险管理文化

大力培育和塑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 增强管理者及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 有利于增强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防止盲目扩张、片面追求业绩、忽视财务风险等行为的发生, 员工也将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自身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 牢固树立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与岗位风险责任等意识和理念, 使财务风险尽可能得以防范和规避。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下, 国有上市公司应将和谐的理念渗透到风险管理文化当中, 增强公司凝聚力, 不断提升公司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企业风险分析与规避风险 篇2

1、技术、产品更新不及时的风险

风险:企业的长足发展不仅需要有强大的资金支持,还必须有不断创新的技术和产品。否则会被导致市场占有率下降和产品利润下滑。

规避:公司必须坚持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加强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加大科研投入,并且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来不断提升公司的技术研发能力。

2、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的风险与规避

风险:公司核心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是公司能长期保持技术优势的保证。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石油化工等一些行业的迅猛发展,业内的人才竞争日益激烈,能否维持技术人员队伍的稳定,并不断吸引优秀技术人员加盟,关系到企业能否继续保持在行业内的技术领先优势和未来的行业竞争力。

规避:公司不仅要提高技术人员薪酬和奖励并且还要为其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并将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吸收为公司股东,实现了利益共享,并要为技术人员提供出去学习的机会,将知识融合达到更好的技术效果。

市场竞争分析

风险:在价格方面,传统的建筑材料的价格相对更加低廉,泡沫玻璃优势不足。与当今流行的同行业泡沫玻璃公司相比,两者同时掌握了泡沫玻璃的制成技术,部分厂商甚至更早进入该行业,对我公司来说,在市场竞争上处于劣势。

规避:需要从多方面来形成本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从价格上要形成竞争优势,质量上是要更高要求地做到精益求精,最重要的是要从产品更加人性化和注重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强企业间联合协作,建立企业合作联盟。

管理风险分析

决策风险:由于管理者或决策者的主客观原因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导致决策结果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并造成了一些损失。

质量风险:包括资产质量风险和产品质量风险。如果企业经营不佳,效益滑坡,必然会对资产造成损害,损失股东的利益;企业产品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若监督不到位造成质量问题,会导致在市场上产生不良的影响,动摇顾客对企业的信任,减少订单,质量问题会导致需求方的索赔,还会承担经济赔偿或是诉讼风险。

集团借壳上市应注意规避风险 篇3

在我国目前采用的额度控制、限报家数的上市政策下,借壳上市的确给许多上市无门的企业带来了希望,为他们提供了融资渠道。但是,借壳上市并不是万验灵丹,对那些急于借壳上市的出版发行集团而言,也存在很多风险。

首先,“借壳”借的不一定都是“好壳”。在实际的借壳上市活动中,买方企业花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买回的“壳”是个“空壳”,甚至是个“烂壳”。造成这种后果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中介机构良莠不齐,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工作不规范,上市公司财务制度不健全以及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都不能给予专业的、妥善的审查与处理。另一方面是因为政府的过多干预。在上市公司经营发生困难的J隋况下,很多地方政府为了使当地上市公司尽快摆脱困境、保壳、解决国企困难和下岗职工等问题,往往会极力促使借壳上市活动的发生,并许诺帮助解决各种困难和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这种政府的介入会使借壳上市偏离资产最优化的方向,会限制资源的流动,大大降低借壳上市的效率。

其次,高成本带来的融资风险。由于壳资源的稀缺性和人为的干预,“壳”的价格非常昂贵。在具体操作中不仅需要支付各种费用,在恶性的股价大战中更要消耗巨额资金。在成功上市之后,新股东将分享公司未发行新股前的累积赢余,会降低普通股的每股净受益,从而可能引发股价下跌和股东收益减少。与此同时,企业将面临的艰巨挑战是使自己发行的股票增值保值,并维护股民的利益。

再次,上市后重组中的风险。成功的借壳上市只是买壳企业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成功的企业重组,使壳企业实现价值的突变与上升才是借壳上市的终极目标。买壳与卖壳双方原为两家不同的企业,技术、风格以及理念等方面必然存在很多的不同,如果忽视了并购之后的继续整合,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再融合,忽视管理的协调等等方面,壳公司经营状况不会产生实质性的改观,这样的借壳上市不仅没有为买壳公司带来任何收益,反而是花钱买了个包袱,如果处理不当的话,还有可能拖垮企业。

借壳上市作为一种复杂的资本经营活动,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首先,借壳上市要注意壳目标以及中介机构的选择。在借壳前必须对壳公司进行详细的调查,如:卖壳的目的和原因、壳公司所处行业特点及发展状况、财务资产经营状况、组织结构、人员构成以及壳公司的核心技术、产品开发情况等。另外,由于借壳上市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资本经营活动,需要高超的技巧和高素质人才的专业协作才能完成,所以在调查的过程中,中介机构的选择是否合适对借壳上市成功与否有着重要的关联作用。

再次,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实施借壳上市。在我国目前的股权结构情况下,借壳上市的首选方式是收购国有股和法人股,准备借壳上市的企业,在收购国有股和法人股获得控股权的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比如税收优惠、债务减免、人员安置、产业发展、上市融资等政策,以降低借壳成本和提高上市的可能性。虽然出版社由事业单位转变为了企业,但它所具有的文化功能是任何企业都没有的,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出台,也使出版集团融资的政策性障碍不断减少,这为出版企业实现借壳上。市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条件。

民营企业上市风险规避 篇4

一、工程建设公司的财务特点

1. 高投入

工程建设项目需要高额的资金投入, 其资金来源主要有政府拨款、财政贷款、自由资金、自筹资金等, 面对大额的资金投入, 工程建设财务人员需要把握工程项目全局, 全面考虑经济、政策等环境因素, 力求达到最佳筹资组合。

2. 高风险

众所周知, 高投入往往就意味着高风险, 工程建设项目除了要投入大量的建设基金外, 其施工周期、投资回收期也较长, 从项目立项到施工完成, 建设规划、进度控制、技术应用、资金投入等都需要财务管理的相关决策, 一旦决策失误将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另外, 工程建设项目相关影响因素较多, 比如, 政治原因、物资供给原因、宏观经济原因、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等。

3. 法律法规监管力度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超速发展, 大量的工程建设项目也纷纷上马, 而与之同行的是工程建设期间的受贿、玩忽职守等工程犯罪行为。比如, 据调查2007年至2008年, 全国检察机关立案查办城镇建设领域商业贿赂犯罪案件9000余件, 超过查办商业贿赂犯罪案件立案总数的40%, 涉案总金额高达18.75亿元。而案件主要发生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单位所属工程建设、土地出让等领域, 占到了城镇建设领域商业贿赂犯罪案件总数的85.24%。这些案件涉及工程立项、规划、招投标、审批、发包、分包、采购、交纳税费和施工管理等多个环节。这只是一个例子, 迄今为止, 如似的案件仍在接连不断的发生。由此可见, 在工程建设方面的法律监管缺失严重, 摆在工程建设公司面前的棘手问题是加强全体员工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提高内部控制的质量, 尽量避免律法风险。

二、针对其特点采取的财务管理策略

1. 成本导向的财务管理

成本导向即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为财务管理的目标, 通过一系列的预算、控制、分析、考核等管理方法, 增加企业财务利润, 提高企业营运能力。工程建设公司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要求公司开源节流、增收节支, 否则若一味的追求投资回报, 忽视降低成本的重要性, 在经济环境不断变化、难以预测的今天必将易于陷入财务危机, 难以自足。在实施以成本导向的财务管理时要把握以下两个基础性原则和理论:

(1) 目标管理理论。工程建设是一个相对庞大的项目, 低成本高质量的完工更需要上下的密切配合, 因此更适合使用目标管理, 因为目标管理是使组织中上下级共同协商, 根据组织的愿景和使命确定一定时期内的总体目标, 然后将总目标逐级分解, 从而确定各个部门和个人的具体目标, 并最终以目标的实现程度作为部门和个人绩效考核的标准。工程建设公司项目运用目标管理理论, 建立纵向的成本控制标准, 把组织成本目标分解至各个部门及个人。其方法就是财务人员对公司上下进行大量的调查和研究测算, 最终确定出各部门各层次的目标成本。成本预算、控制等目标的完成必须依赖于各个子目标的一一实现, 通过加强各个部门尤其是关键部门的成本控制, 以实现工程项目的低成本目标。

总之, 目标管理可以将工程建设公司成本导向的管理方式贯彻或渗透至公司的细枝末节, 更可全面的把握住组织的经营原则, 它是工程建设公司低成本战略的核心管理思想和管理过程。但是, 需要强调的是目标成本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根据施工情况和环境变化进行调整。

(2) 全面成本控制理论。全面成本控制包括全部成本控制、全过程成本控制和全员成本控制。全部成本控制即对工程建设过程中所耗费的全部成本, 包括料、工、费各项支出进行严格监督和限制, 不仅对变动成本进行严格控制, 对固定成本也要进行严格控制。全过程成本控制即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进行成本控制, 包括设计、采购、咨询、施工、暂停施工、质量评估, 直至完工以及销售或使用的全过程。全员成本控制即发动公司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施工人员树立成本意识, 参与成本控制。

工程建设公司全面成本控制管理的要点为:第一, 突出控制重点, 强化控制广度。全面成本控制包括前馈控制, 控制过程和反馈控制, 前馈控制是主导, 反馈控制是控制过程的综合反映, 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控制整体, 根据公司和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 财务方面既要强调关键的控制, 又要把握全过程的控制。第二, 相时而动, 提高全过程成本控制管理的适应性。面对工程建设公司施工周期长, 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 财务控制系统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 而且环境的变化是无规则的和不可预测的, 这就容易造成实际值与目标值的偏离, 所以, 要求在控制实施和反馈控制中, 不断地收集、加工、分析内外部的信息变化情况, 及时揭示偏离值产生的原因, 采取纠正措施。

2. 制度导向的财务管理

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动准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 工程建设行业之所以犯罪事件频发, 除了其自身可带来的经济诱惑外, 很大程度上是制度的缺失。工程建设公司要实施制度导向的财务管理, 完善其内部控制, 保证内审的独立性, 加强监督控制, 真正体现制度的强制约束力。

(1) 加强监管, 重视内审

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巨大, 工期颇长, 没有好的监管必然使违纪和犯罪增生发芽, 强调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首先, 保证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独立性和权威性是相辅相成, 并列存在的, 工程建设公司的核心部门往往是工程建设部, 核心人员也是工程总监或其他人员, 内部审计只是财务管理的一个职能, 在组织中内部审计的层次较低, 使得其权威性得不到保障。可以将内部审计置于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 赋予其对所有职能部门及个人实施审计的权限。

其次, 突出内部审计的重点环节。对大型的工程建设实施内部审计应该包括财务支出、经济合同、工程预算三个方面, 每个方面有以下几个关键控制点, 它们也是内部审计的重点环节。

(1) 控制权力。权力的控制在于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架构的科学性, 权力不能太宽, 同时对权力的监管要严格。防止滥用职权, 以权谋私, 造成经济损失。内部审计应重点关注权力形式的规范性和合法性, 任何单位及个人都要在内部审计的控制与监督之内。

(2) 资金流向。工程建设公司的资金流向要进行严格的把关, 防止资金的乱用及各种舞弊行为, 这样才使得投入资金合理分配, 发挥最优化效用, 同时也保护投资者的权利, 增强市场信心。

(3) 人员素质。员工的忠诚度、道德和法律意识强度等都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保障, 而且员工的素质代表一个公司的整体氛围和理念, 强调内审对人员素质的评价即是关注监督和管理对人员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再次, 提高内审技术水平。高新技术的使用可大大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内部审计活动领域的放宽必然增加与各个组织部门的联系, 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可以实现信息交叉传递、业务流程整合、资源合理配置, 为达到审计工作的广泛性、准确性提供支持。工程建设公司应该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 积极引导和提倡先进技术的使用和创新。

(2) 权责明确, 奖罚分明。权责明确, 奖罚分明是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基础和前提, 权责不分、奖罚不明的情况下, 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也失去了其价值。权责明确是指组织中管理者所拥有的权力应当与其所承担的责任相适应。权责不分会造成责任追究不明确, 工程建设公司的财务管理要以低成本为战略, 并把成本目标作为各部门考核和标准, 任何差错的出现都必须追查, 这也是因为工程建设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 往往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权责不分使得被利益驱使者乘虚而入。所以, 要科学划分职权, 权力与义务相统一, 且明确的界定, 同时, 要细化责任追究之规定, 明确责任追究的限度和处理标准。

在权责明确的基础上, 分明奖罚制度, 奖罚虽不是财务管理的权力和职责, 但是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需要该制度的导向作用。奖罚分明需要管理者做到明确奖罚标准, 公平公正, 实事求是。

3. 风险导向的财务管理

风险导向这一概念源于审计模式的发展, 是一种最新的审计方式。风险导向的审计要求以风险评估为基础。在此, 将风险导向作为工程建设公司财务管理的方式, 其内容包括财务风险的识别、评估、应对三个部分。

(1) 财务风险识别。财务风险识别即工程建设公司对投资、筹资、资金回收和收益再分配四个阶段中正面临的或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归类、评价的过程。对风险进行识别除了需要依赖财务、统计等技术性能力外, 更重要的要依赖于财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因此加强人员素质培训, 提高其风险意识是前提。

(2) 财务风险评估。风险识别之后即要对存在或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 确定风险的性质、影响因素、预测其发生的时间和概率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评估风险是一个系统的工作, 需要收集和分析大量的资料, 并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工程建设公司财务风险的评估有时候需要工程项目方面的专业人才。

(3) 财务风险的应对。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之后, 需要提出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 措施的提出需要财务人员和相关各级管理人员共同决断, 必要时要广泛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同时, 措施要及时, 措施的实施也要迅速, 因此工程建设庞大的体系不允许时间上的拖延, 因此任何风险对工程项目造成的损失都可能是巨大的, 必须把握谨慎性原则。

上述成本导向、风险导向、制度导向的财务管理模式需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孰重孰轻, 一般低成本是首要战略, 制度是保障, 规避风险是目标也是策略。

三、上市工程建设公司财务风险规避策略

1. 经营战略上, 审时度势, 谨慎投资

上市公司有其特有的融资优势, 其投资规模也随着上市不断地扩大, 但不能因为财务上的筹资优势而采取广泛撒网策略。工程建设公司财务高风险的特征要求遵循谨慎性原则, 审时度势, 只有这样才能在风云变化的经济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

如何做到投资谨慎, 审时度势, 首先要有长远的眼光, 发展的看问题, 以国际化经营战略为根据, 细致分析国际国内市场形势及发展趋势, 如此把握全局, 避免跟风。如此以后做到勇于创新、开拓经营, 这样便是谨慎与创新相结合, 稳定中求发展。

2. 经营范围上, 明确承包重点

前文说上市公司不能采取广泛撒网的策略, 需要明确承包重点, 这一点可以从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成功的实例中得出经验。八十年代初期, 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开始海外石油工程承包业务。据公司总经理泰安民透漏:公司集中全行业的优势, 坚持巩固、提高和开拓并举的方针, 以亚洲为重点, 开拓以科威特为中心的海湾国家市场, 以巴基斯坦为中心的南亚国家市场, 以马来西亚为中心的东南亚国家市场和以哈萨克斯坦为中心的中亚五国及周边国家市场。在经营范围上, 公司突出工程承包主业, 在主业上, 突出石油和石化工程项目。

由此看出, 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突出重点、步步为营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 经营范围上多元化发展对于工程建设公司来说并不是好的决策, 恰恰相反, 突出承包重点、集中优势力量才是良策

四、结语

在我国当前经济蓬勃发展之际, 工程建设公司有可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但是由于市场的不成熟、制度的不完善, 在财务管理方面还存在缺陷, 其风险依然很明显, 上文提出的财务管理模式以及针对上市公司提出的风险规避策略是在当前情势下迫切需要关注的方面和问题, 但是具体到公司内部如何运作、如何实施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摘要:文章针对工程建设公司的高投入、高风险以及财务监管制度不严谨的财务特点, 建议工程建设公司采用成本导向、制度导向、风险导向的财务管理策略, 三个策略孰重孰轻需要根据公司所面临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最后, 文章提出了上市工程建设公司财务风险规避的两个关注点:第一, 经营战略上, 审时度势, 谨慎投资;第二, 经营范围上, 明确承包重点。

关键词:工程建设公司,财务管理,风险规避

参考文献

[1]吴天兴.财务管理对工程建设的作用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 2010.12.

[2]张京渤.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防范:公司治理视角[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1.1.

[3]贺晓云.对建设工程财务管理体系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1.2.

企业如何规避劳动用工风险 篇5

一、入职程序:

(一)核实求职者与原单位是否已解除劳动关系、是否存在存在竞业限制

1、招用劳动者时,要求其提供与原单位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

2、在无法提供证明的情况下,可要求入职员工签订《入职声明》,内容明确写明“乙方保证在签订该劳动合同时已与其他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同时不存在与其他用人单位的保密协议、竞业禁止协议,若因该问题引起劳动纠纷,由乙方自行承担相关责任”。

(二)核实求职者是否提供真实的个人材料

1、要求劳动者在《入职申明》中签字确认:本人充分了解学历证明、资格证明、工作经历等资料真实是公司聘用的前提,如有虚假,公司可立即解除合同,并不予经济补偿,由此造成的后果和需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2、要求劳动者出示证件原件,留复印件,要求劳动者入职时在个人简历及相关的复印件上面签字确认;

3、在公司的规章制度中,可将简历虚假等认定为“不符合录用条件”、“严重违反规章制度”。

二、有关试用期的相关规定

(一)有关规定试用期期限

按《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合同期限3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3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2个月;3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3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

风险分析:

公司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与劳动者约定试用期的,违法约定的试用期无效。违法约定的试用期已经履行的,由用人单位以劳动者试用期满月工资为标准,按已经履行的超过法定试用期的期间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这里要指出的是,赔偿金并不能代替正常工资的支付,也就是说,在单位承

担赔偿金的同时,还要支付与该员工约定的试用期满后的正式工资,即用人单位最终将承担该员工试用期满后约定的工资标准的双倍工资。

此外,赔偿金的承担是以已经履行超过法定试用期限为前提,也就是说,如

果对于违法约定的试用期,劳动者没有实际履行的,单位就无须支付赔偿金。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以下两个标准:

(1)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的80%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这个是《劳动合同法》的新规定,须格外注意。

(2)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二)有关在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

1、对于劳动者而言,不需任何理由,只需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即可。

2、单位单方在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的处理方法: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试用期的员工不管员工是处于医疗期还是处于

孕期、产期或哺乳期,只要是员工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公司提前三天通知,都可以辞退,并且不需要支付任何经济补偿金。对于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试用期要解除该员工的劳动合同,首要前提是试用期必须合法约定;

(2)用人单位制定有针对该员工的明确的录用条件要做到录用条件的尽量量化;

(3)用人单位曾向该员工公示过该录用条件:

用人单位可在其员工手册等规章制度中针对岗位要求规定录用条件,也可以在劳动合同中对某一岗位的录用条件进行明确约定。在招聘时或录用后,向劳动者明确“录用条件”,并言明将其作为试用期的考核标准。在此,用人单位要做好必要的签收手续,要员工在相关文件上签字。

(4)用人单位有相应的考核制度,并在试用期内对该员工进行了考核;

(5)该员工的考核结果必须告知员工;

(6)将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与其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送达了劳动者;

(7)时间上需注意,在试用期内通知该员工;

(三)有关试用期缴纳社保问题分析

1、风险分析:

试用期属于合同期的一个部分,也应当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试用期不缴纳社

会保险的风险主要如下:

(1)试用期不交社保,属于《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的用人单位违法行为。一旦员工以此为由提出辞职,公司就要付出巨大的工龄的经济补偿成本,一年工龄折合一个月的补偿;

(2)试用期内如果员工发生工伤,因为社保没有办理,所以社保机构是不

进行任何理赔和补助的。这部分损失,就将转嫁到企业身上,由企业承担员工所有的工伤待遇和赔偿。

2、风险规避:

由于我公司的行业特点,员工发生意外伤害的可能性很大,如果员工在试用

期没有缴纳保险的情况下发生工伤事件,损失就会有单位承担,为了减少损失,同时对员工也有一个保障我公司是否可以考虑为新入职员工在试用期内缴纳意外伤害保险。

三、有关工作时间的相关规定

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是针对因工作性质特殊,须连续作业或受季节及自然条件限制的企业部分职工,采用的以周、月、季、年等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的一种工时制度。在综合计算工作时间的周期内,具体某一天、某一周等的工作时间可以超过8小时或40小时等。但是,在综合计算工作时间周期内,平均日和周工作时间应与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基本相同。

不定时工作制是指每一工作日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限制的工作时间制度。它是针对因生产特点、工作特殊需要或职责范围的关系,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或需要机动作业的职工所采用的一种工时制度。经批准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职工,不受《劳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日延长工作时间标准和月延长工作时间标准的限制,但用人单位应采用弹性工作时间等适当的工作和休息方式,确保职工的休息休假权利和生产、工作任务的完成。

企业要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需符合法定的条件并经过审批。

风险分析:由于我公司工作的性质特殊,一线员工的休息时间不能严格保证,所以我司可以采取以上两种工时制度,规避用工风险,但要注意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需符合法定的条件并经过审批。

四、有关企业规章制度规定方面的风险分析:

《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针对我公司的实际情况,对于规章制度的公示可以采取培训的形式告知:

1、制作一个签到表;

2、写明入职培训的时间、地点、主持人、内容等

3、在打印出来的会议记录上让培训员工签字确认、如果页数很多,可以采取每页纸的下方都保留培训签到人员签字的地方,第一页签不完可以在第二页上签字。

五、有关员工主动提出辞职公司需注意的问题:

(一)公司应与劳动者明确约定其离职交接的义务,并约定员工未依法辞职、交接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的赔偿范围,如招聘费用、其他直接经济损失等。

(二)员工辞职时,公司应当要求员工提交书面的辞职信,并且应当要求员工本人在辞职信上签字;同时,公司也可以在规章制度中规定,口头辞职、电子邮件辞职、手机短信辞职等行为无效,必须按公司规定以书面形式提交辞职信,并签字确认方能生效。

(三)有关涉密岗位的风险分析:

针对涉密岗位的员工,用人单位可以与员工约定该员工解除劳动合同的提前通知期,该提前通知期可以超过一个月,但是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脱密期不能与竞业限制同时约定。针对这种涉密岗位员工约定的提前通知期在法律上称之为“脱密期”。脱密期是用人单位用来保护商业秘密的一种常见手段,在《劳动合同法》中没有明确规定,也没有禁止性规定。

脱密期是指掌握商业秘密的员工在离职前必须提前通知用人单位,并为用人

单位再工作一定期限,该期限届满,员工才可以正式离职,在这段时间内,用人单位可以将员工调换至不需保密的工作部门,以确保员工不再获知新的商业秘密。因此,脱密期又被称为“提前通知期”。

用人单位与掌握商业秘密的职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商业秘密有关事项时,可以约定在劳动合同终止前或该职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后的一定时间内(不超过六个月),调整其工作岗位,变更劳动合同中相关内容;用人单位也可规定掌握商业秘密的职工在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后的一定期限内(不超过三年),不得到生产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且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任职,也不得自己生产与原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但用人单位应当给予该职工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偿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失业保险条例》(1999年)

六、有关公司辞退员工需规避的风险分析:

《劳动法》第二十五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1、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2、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

3、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4、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上述四种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属劳动者有过错,劳动者有上述情形之一的,企业有权随时解除劳动合同,不需要提前一个月通知劳动者,也不需要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

(一)员工严重违纪:

用人单位因员工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规章制度而解除其劳动合同关系的,必须要有明确的、合法的规章制度存在。其所谓“明确的”要求是:用人单位在员工手册或者规章制度中对严重违纪的情形一定要做明确定义并做具体列举,这种定义及列举同时还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符合人之常情。此外,还要确保制度的制定程序是合法的。

(二)用人单位以员工严重失职,给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失为由解除其劳动合同关系,必须符合两个必备条件:一是员工有严重失职行为,二是该行为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失。严重失职一般是指劳动者在履行劳动合同期间,没有按照岗位职责履行自己的义务,违反其忠于职守、维护和增进用人单位利益的义务,有未尽职责的严重过失行为。所谓重大损失,用人单位还得举证证明单位遭受了经济损失,这个经济损失需要单位来算,然后单位还要有依据能够证明这个经济损失已经到了重大的境地。多少属于重大损失,单位可以规定,单位没有规定的,由仲裁机构来裁定。

(三)公司实施解除行为需向员工出具书面文书,告知解除决定和理由,并让员工签字确认收到。如果员工拒绝签收,公司可以邮寄送达,并保留邮寄凭证。

七、有关劳动合同终止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

(一)用人单位决定续签的,或者在劳动合同到期前续签完,或者发现双方无法就续签事项协商一致的,应当果断地在劳动合同到期前决定不续签。否则容易造成事实劳动关系,致使额外的成本支出。

(三)终止劳动合同的程序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终止合同的法定条件何时出现;

2、须依法或依约决定是否提前、提前多长时间将终止合同的意向书面通知员工;

3、合同期满或终止合同的条件出现时,即行办理终止合同手续,包括为员工出具终止合同证明书;

4、违法或违约未提前通知员工的,依法、依约承担相应责任。

(四)《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对于特殊情形、需要特别保护的员工一般会有一个强大的倾斜保护,体现在劳动合同终止环节,如果出现这些特殊情形,劳动合同不能终止,否则须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女员工处于“三期”、员工处于医

疗期的,等等,劳动合同不能终止。但前提是,员工必须提供相应的证据证明。

企业审计风险规避方式研究 篇6

【关键词】企业审计;风险管理;规避方式

内部审计以系统化、专业化的方法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投资行为做系统的财务分析、详实的风险评估与预测,同时有效对经营的风险等进行治理、控制及防范的整体过程。其是企业规避风险的重要手段,在划分风险管理范围,识别和分析企业风险以及风险的评估、处理和反馈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企业审计风险要以企业的战略发展为目标

虽然说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制定是由企业的高层管理阶层,比如股东或者董事会来商议决定,但是并不意味着企业审计就可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企业审计必须针对领导者的决策分析推测出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并制定出风险防范、规避和控制的措施。这就要求企业审计构建风险分析矩阵,一方面要分析出企业可以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性因素,强化企业优势;另一方面要判断出可能阻碍战略目标实现的风险,也就是说风险分析矩阵要围绕着企业的战略发展,以企业的战略发展为目标,从企业各个不同的角度分析和判断风险因素对战略目标的影响程度,进一步明确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目标,汇总企业各方面因素,防范、控制和规避企业的潜在风险。

二、企业审计风险要密切监控企业环境

如今全球联络日益紧密,蝴蝶效应越来越明显,企业所处的环境也越来越复杂。企业环境一般而言既包括企业的外部环境也包含企业的内部环境,此处指的是企业的外部环境。风险对于企业的影响大小甚至风险的性质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天灾或者人祸,一旦发生对于企业的打击有时候是毁灭性的。风险审计对于企业环境的监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决定明确企业的风险偏好,风险偏好是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决定着企业能够承受风险的程度;其次,要定期对风险进行评估,以保证风险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对于有可能对企业经营产生重大不利的风险及时发现和规避;再次,要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变化进行持续的跟踪和监控,比如分析供应商的状态,分析客户购买行为的变化等,才能明确影响企业营运的环境因素。当外部环境与企业运营不相容时及时反馈并加以分析和判断,以及预测不良环境的未来发展趋势,为管理阶层调整经营目标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

三、企业审计风险规避方式研究

1.保证风险事件甄别的完整性

风险鉴别就是通过对企业的各项信息进行研究和分析,甄别出企业面临的各项风险因素,除了上文中对企业的外部环境进行密切监控之外,还要全面科学的分析和研究企业的内部环境,保证风险事件鉴别的完整性,找出潜在的风险,尽可能降低对企业的负面影响。企业审计人员要以企业的战略发展为目标,研究企业的战略经营,对于风险事件可以在获取相关资料后采用风险分析调查表、风险问卷分析、流程图分析等模板来表现和鉴别。

2.对风险进行确认和评估

甄别出企业的各类风险之后,企业审计人员就要采用一定的风险分析管理技术来对这些风险进行分析、评估、测量和等级确认,利用定量和定性风险分析方法对已被识别的风险事件进行评估和计量。比如香港首富李嘉诚在我国房地产鼎盛时期从内陆撤资,就是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预测到未来的风险过大。

3.制定出应对风险的措施

通过对风险进行评估和确认,认识到风险活动对企业的影响程度,企业必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把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一般而言企业会依据风险偏好来采取风险应对措施,如同样是意识到了我国房地产的未来风险,李嘉诚是选择撤离资金转站欧洲,而王健林的萬达则是选择进入文化产业。对于风险企业一般有几种应对措施:一是风险处理,风险处理最为常见,是相对积极的风管管理战略,针对风险的成因来源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来控制风险降低损失,企业选择风险处理意味着是对风险能够承受的风险偏好,企业管理者没有转移风险的意愿。二是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既不能用抑制或控制的手段避免风险发生,也没有办法降低风险的损失,这种时候也往往是企业的生死关头,如果处理不妥就有可能使企业元气大伤甚至遭受灭顶之灾,企业面临此种境地则会采用风险转移,常见的有控制性非保险转移或者投保的形式来转移风险。

四、结束语

企业审计风险规避方式研究,首先要保证风险事件甄别的完整性,科学分析企业的内外环境,利用相关模板来找到和甄别潜在的危险;其次,要对风险进行确认和评估,对已被识别的风险运用相关的风险管理技术进行计量评估,确认其对企业的影响程度;最后,要制定出应对风险的措施,针对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或是消极的把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周谦.谈风险基础审计在高校的应用[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02).

[2]周景冉.浅析审计风险控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0(05).

[3]胡钊涵.浅析内部审计风险与控制[J].科技创新导报,2013.12(30).

作者简介:

企业应收票据的风险规避 篇7

应收票据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产品、提供劳务等而收到的商业汇票。按照承兑人的不同, 可以将其分为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两种。商业汇票是有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银行承兑汇票有银行承兑, 体现的是一种银行信用;商业承兑汇票由银行以外的付款人承兑, 企业应收商业承兑汇票类似于应收账款, 体现的是一种商业信用。可见, 企业应收银行承兑汇票因为由银行信用作为担保, 几乎没有任何风险, 只要票据本身的真实性及持票人在背书转让过程中无瑕疵得到保证, 并且能够到期提示承兑 (一般地, 企业收到的银行承兑汇票是经过银行承兑过的, 无需再行承兑, 但也有例外) 、付款便能够顺利收回款项, 而对于企业应收商业承兑汇票, 除受到票据本身瑕疵的影响外, 还会因商业失信行为而引致的风险。所谓本文所指应收票据的风险规避, 大都针对企业应收商业承兑汇票。

二、应收票据风险来源及其对企业的影响

所谓风险, 从概率的角度来说就是一个事件产生的结果的不确定性。应收票据的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因素的不稳定性和债权、债务关系在清偿时具有不确定性, 从而导致赊销企业的应收票据在回收时间和回收数额上具有不确定性。简而言之, 应收票据风险就是企业持有的应收票据在未来能够回收的额度和回收时间的不确定性。具体来讲, 应收票据回收时间上的风险也称之为拖欠风险, 指客户超过票据规定的承兑期限内不能承兑或付款使企业蒙受的损失。应收票据回收数额上的风险也称之为坏账风险, 指企业应收票据到期, 付款企业拒绝承兑或付款, 使其无法按照发生数额收回, 形成坏账而造成的损失。拖欠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转化为坏账风险。如果应收票据迟迟不能收回, 就会增加企业的资金占用和资金成本, 造成资金周转困难, 甚至失灵, 导致生产停滞。一旦应收票据成为坏账、死账, 就会导致企业财务状况恶化。

由于应收票据在回收时间和回收数额上的不确定性, 造成了应收票据总量居高不下, 巨额应收票据必将对企业产生许多不利影响。

首先, 应收票据大都由企业主营业务形成, 占有流动资金数额大, 逾期不能收回会导致并加剧企业周转资金不足的问题。企业在赊销产品时, 发出存货, 货款却不能同时收回, 而企业对逾期不还款的客户不能采取相应措施, 致使企业流动资金被大量占用, 长此以往必将影响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 使企业货币资金短缺, 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开支和正常生产经营, 陷入困境。

其次, 应收票据增加了企业现金流出的损失。赊销虽然能使企业产生较多的利润, 但是并未真正使企业现金流入增加, 反而使企业不得不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来垫付各种税金和费用, 加速了企业的现金流出, 如导致企业所得税及流转税支出, 影响企业利润质量。

最后, 应收票据增加了企业资金机会成本损失。被应收票据占用的资金, 客观上要求在经营中加速周转, 得到回报, 但由于应收票据的大量存在, 特别是逾期应收票据的比例在不断上升, 导致被占用在应收票据上的资金丧失了其时间价值。

由上可知, 企业持有巨额应收票据的潜在风险是巨大的, 对企业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 总结应收票据的风险成因及采取适当的规避措施, 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应收票据风险成因及规避措施

(一) 应收票据风险成因

在我国, 应收票据风险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 引起的因素也很多, 但主要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企业外部环境原因和企业自身原因。

1、外部环境原因。

我国市场经济正处于逐步建立的过程中, 信用管理体系还不完善。在我国, 信用管理刚刚起步, 有关信用管理的法律环境建设几乎是空白;我国目前进行信用管理的单位还主要限于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 企业很少进行信用管理, 据有关对我国企业信用管理情况的调查显示, 我国只有15%的企业有独立的信用部门;社会信用意识薄弱, 不少企业不重视自身的信用, 恶意拖欠账款, 结果形成恶性循环, 造成信用危机。赊销是商业信用的一种形式, 在信用环境不良的情况下, 随赊销产生的应收票据则缺乏回收的保障。

2、企业自身原因。

在我国, 企业的风险意识淡薄, 在经营中不注意客户资信的把握, 防范风险意识不强。因而在大多数的企业中, 应收票据过期便转为应收账款, 一直是挂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 即使数量巨大, 也没有人去注意。此外, 目前我国企业管理者普遍只重销售而忽视对应收票据系统规范的管理, 忽略了对客户资质、信用的调查和了解, 就贸然与资质很低、信用状况不好的客户合作, 收款的风险定会大大增加。

(二) 应收票据风险规避

笔者认为, 应收票据的风险规避是一个系统性工作, 其成功实施对企业有以下几点要求:

1、成立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这是与销售部门、客户服务部门和财务部门等相互独立的部门。其根本职责是在保证应收票据回款质量的前提下实现销售最大化, 最大限度地防范信用风险损失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这一目标导向与财务部门的目标导向基本上是一致的, 企业信用管理部门的工作业绩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财务状况改善来体现的, 两个部门的工作有很强的互补合作性。此外, 新成立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还应与销售部门进行充分的沟通, 根据客户信用登记, 对销售环节赊销比例、赊销期限等提出建议。

2、尽量采取银行承兑汇票赊销方式, 时, 还要注意客户档案的管理和更新。

5、严格的控制票据收取环节, 防止票据瑕疵。首先对客户背书转让的票据进行严格审核, 对票据中所有记载事项一一进行检查比对, 对于在票据背书过程中产生的瑕疵, 要求客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部分客户为了逃避票据风险, 未在票据上背书的, 一律禁止收取;其次根据客户的资信程度以及票据面额的大小判断是否送达银行通过银行电子查询等专业鉴定手段, 以防范伪造、变造和“空头”票据等风险。

四、结语

应收票据风险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风险, 只要有赊销行为的发生, 应收票据风险就会存在。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赊销比例的加大, 对应收票据风险规避会日益重要起来。对于国内企业, 必须建立起系统完善的风险规避体系, 才能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实现快速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和金融体制的不断深化, 企业赊销等交易方式不断发展和活跃, 企业之间的结算关系由单一依赖于银行信用逐步转向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相结合的结算方式。其中, 商业汇票结算方式正是属于这种信用机制下的产物, 并已成为企业之间往来款项结算的重要内容。然而, 随着这种信用机制的不断发展, 企业之间由于赊销业务而产生的应收票据问题也日益严峻。如何加强应收票据管理, 规避应收票据带来的风险, 是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应收票据,风险,规避

参考文献

[1]、吴友仁, 银行承兑汇票风险与防范, 财会信报, 2006年第5期

[2]、和河鱼, 浅谈应收票据的管理, 山西财税, 2008年第9期

浅谈企业规避利率风险 篇8

我国自上世纪末以来,利率进入频繁调整阶段。受利率长期低位运行等因素刺激,从1996年到1999年,我国连续降低利率。近年来,利率调整更加频繁。2007年一年之间,央行连续6次上调利率。2008年,央行上半年连续五次上调存款基准利率,下半年又连续5次下调存款基准利率,全年共调整利率10次。频繁调整的利率使企业面临的利率风险加大,同时,政府的一些特殊的政策规定也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利率风险。

利率期权是防范利率风险的一个主要工具,为企业在利率突然变动时提供一个规避风险的途径。我国企业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对资金十分渴求的时期,企业规避利率风险和加强企业资金管理的最有效途径是利率期货。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企业的利率风险日益凸现。利率期权以其灵活性和个性化风靡金融市场,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制定利率期权交易的金额、期限、到期日、行使价,企业通过付出期权费,达到控制风险,增加盈利机会的目的。

二、利率期权的含义和种类

(一) 利率期权的含义

利率期权是一项关于利率变化的权利。买方支付一定的期权费用之后,就可以获得一项权利:在到期日按照约定的利率,按一定的期限借入或贷出一定金额的货币。这是一项规避短期利率风险的有效工具。当市场利率向不利方向变化时,买方可以固定其利率水平;相反如果当市场利率向有利的方向变化时,买方就可以从利率变化中获得好处。

(二) 利率期权的种类

1. 利率上限

利率上限 (Interest Rate Cap) 是客户与银行达成一项协议,双方确定一个利率上限水平,在此基础上,利率上限的卖方向买方承诺:在规定的期限内,如果市场参考利率高于协定的利率上限,则卖方向买方支付市场利率高于协定利率上限的差额部分;如果市场利率低于或等于协定的利率上限,卖方无任何支付义务,同时,买方由于获得了上述权利,必须向卖方支付一定数额的期权手续费。

假设某公司现有金额为美元800万,期限6个月,以LIBOR计息的浮动债务,公司既希望在市场利率降低时能享有低利率的好处,又想避免市场利率上涨时利息成本增加的风险。这时,公司支付一定的期权费,向银行买入6个月,协定利率为6%的利率上限。6个月后,如果LIBOR上升为7% (利率大于6%) ,公司选择行使该期权,即银行向公司支付市场利率和协议利率的差价 (7%-6%=1%) ,公司有效地固定了其债务利息。利率上限的期权费与利率上限水平和协议期限有关。相对而言,利率上限水平越高,期权费率越低;期限越短,期权费率也越低。

2. 利率下限

利率下限 (Interest Rate Floor) 是指客户与银行达成一个协议,双方规定一个利率下限,卖方向买方承诺:在规定的有效期内,如果市场参考利率低于协定的利率下限,则卖方向买方支付市场参考利率低于协定的率下限的差额部分,若市场参考利率大于或等于协定的利率下限,则卖方没有任何支付义务。作为补偿,卖方向买方收取一定数额的手续费。

假设某公司现有金额为美元800万,期限6个月,以LIBOR计息的浮动债务,公司既希望在市场利率降低时能享有低利率的好处,又想避免市场利率上涨时利息成本增加的风险。这时,公司支付一定的期权费,向银行买入6个月,协定利率为4%的利率下限。如果LIBOR利率低于4%,公司可选择放弃执行期权,而以较低的市场利率支付债务利息,使用当前实际利率进行贷款,损失期权费。这样,对于买方,有效地控制了利率下降的风险,而卖方则收取一笔期权费。

3. 利率上下限

利率上下限 (Interest Rate Collar) 是指将利率上限和利率下限两种金融工具结合使用。具体地说,购买一个利率上下限,是指在买进一个利率上限的同时,卖出一个利率下限,以收入的手续费来部分抵销需要支出的手续费,从而达到既防范利率风险又降低费用成本的目的。而卖出一个利率上下限,则是指在卖出一个利率上限的同时,买入一个利率下限。

三、利率期权能给企业资金管理带来的收益

(一) 利率期权具有风险转移的功能

利率期权最重要的经济功能是在于转移风险的功能,在缺乏避险渠道的环境中,企业无法将风险单独分离出来,只能接受利率变化带来的风险。但是推行利率期权之后,企业可以通过利率期权交易将一部分风险规避掉,从而能更好地满足不同投资者的不同需求,使其以较低的成本根据各种风险的大小和资金的偏好灵活、有效地配置资金,将难以管理或不愿承担的利率风险转移给愿意承担风险以获得高收益者,来降低损失。因此,利率期权可以作为投资赢利的工具,也可以作为利率避险的金融工具,从而转移部分风险来做好企业资金的风险管理。

(二) 利率期权可以控制交易成本

市场交易的成本包括获得相关信息的成本,讨价还价和做出决策的成本以及控制和执行合同的成本。由于人的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和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导致大量的交易成本存在。此时,制度就会起作用,旨在降低金融交易费用和改善金融运行效率的各种工具、组织、规则,交易管理机制就显得格外必要。从利率期权的特点看,保证金融机制使利率期权等产生了“以小搏大”的杠杆效应,减少了资金的占用,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由于利率期权交易成本很低,且其交易的发生不计入资产负债表,从而为企业的资产组合投资及其适时调整提供了较大的便利。

(三) 利率期权可以增加收益

企业用浮动利率债务融资时通常会担心利率上升,为避免损失,企业可以购买相关利率的看涨期权———利率上限。如果利率上升了,利率上限的盈利将会抵消增加的债务成本;如果利率下降了,企业依然可以获得债务成本降低的好处。利率期权的出现,使企业的筹资更为容易,可以帮助其更为便捷地筹措资金,降低筹资成本,转移筹资过程中的风险。

假设A公司打算在3月1日介入6个月期1000万美元的资金,并能以6个月美元LIBOR从市场借入,为锁定未来的借款成本,该机构不想购买一份远期利率协议,而是买入一份标的物为6个月期1000万美元的买方利率期权,期权执行利率为6.0%,基准利率为LIBOR,购买所支付的期权费成本等价于0.3%的贷款的年利息成本。若到期日基准利率水平在4%-8%之间变化,分析借方期权的买方和卖方的损失和收益情况。

对于A公司购买了利率期权,付出期权费用3万美元,双方规定的执行利率为6%,所以在市场利率小于6%的时候,A公司损失的是期权费;当市场利率大于6%时而小于6.6%,卖方会向A公司支付市场利率和协议利率的差价,但是对于A公司仍然是损失一些期权费用;当市场利率大于6.6%时,A公司就没有损失,卖方支付的差价大于A公司支付的期权费用。

交易情况:

A公司损益图

综上所述,在我国金融体系日益开放、利率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利率期权作为一种新兴的重要避险工具和投资产品,发展前景广阔,重视相关的风险管理策略十分必要。价格、资产或收益的保护办法,实际机理就是,花相应的成本购买利率期权,减少某些风险。利率期权的交易实质是风险的转移和转换。如果市场上定价合理,企业就实际上没占到便宜:获得的利率期权的价值就等于付出的成本。因此,利率期权的推出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起到稳定利率市场,对冲利率剧烈变动的风险,降低由于货币和财政政策所产生的系统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发现和调节市场利率,形成市场认可的、充分反映市场货币供求的市场基准利率。

参考文献

[1]邓丽琳.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分析[J].新金融, 2006, (5) .

[2]黄金老.金融全球化与中国的对策[J].国际金融研究, 2000, (7) .

[3]张子强.谈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成因及风险控制[J].中国教育与教学, 2006, (2) .

企业审计风险规避方式研究 篇9

1 审计风险概述

审计风险就是审计单位通过审计没能做出正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审计报告, 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 审计决定的可行性不高。这种风险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第一种情况是审计人员认为是公允的财务报表, 实际上被审计单位做过手脚, 破坏了财务报表的正确性, 不能真实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和经营状况, 或是被审计单位改动了对自身不利的财务事项, 或者有些重大事件根本不在财务报表中显示出来。第二种情况是审计人员认为有错误的财务报表, 实际上是能正确反映企业财务和经营状况的财务报表。

一般来说, 审计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审计风险是指企业对审计界产生的各种审计职业风险和工作风险的综合性因素与环境综合。狭义的审计风险就是指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而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做出了不正确的审计报告。审计人员处于监督与评价的第三方, 一旦方式不恰当就会产生审计风险, 主要有三种构成要素: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测风险。固有风险就是企业本身的会计核算工作不完善而造成审计人员的视线不能集中于财务审计, 企业在进行财务处理过程中, 财务人员没能进行正确的会计核算而给财务报表带来差错的现象。控制风险, 就是由于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 从而给某项经济事项带来不可避免的差错, 进而影响财务报表正确性、给审计人员带来审计风险的风险。检测风险就是审计人员在进行企业的经济业务审计检查时对财务报表中的漏洞没能检查出来的风险。

审计风险的模式一般是用乘号来表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某种程度来说审计风险是终极风险, 当前企业面临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不断变化, 企业所面临的审计项目也在不断更新, 企业必须加强审计风险认识、设计人员应该从产生审计风险的原因入手, 进行详尽的分析, 把终极审计风险降到最低。

2 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现代企业审计风险的形成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所以有必要对形成企业审计风险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2.1 企业领导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

我国进行企业制度改革后, 私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私企壮大了, 可是私企的领导大都没有相关的企业管理经验, 由于企业是私企领导花钱置办起来的, 所以对财务特别的重视。一些私企的领导不把重心放在生产和经营上, 却在财务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有的企业领导甚至认为只要管好财务就会把生产和经营都搞好, 把财务视为企业的生命力。完全没有把审计当做企业应该做好的一项工作来抓, 违背了现代管理理论。当企业出现问题的时候, 企业领导不是对自身进行检讨, 首先想到的就是拿钱贿赂相关部门和人员, 管理思想落后, 导致企业的审计部门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2 监督管理落实不到位

当前, 我国一些企业由于在财务管理理论上相关知识不足, 工作技能不能满足现代财务的需要, 出现了财务控制和财务管理不正确观念的现象。还有一些企业只设置了财务部门却没有设置相关的监督和管理部门, 这样就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趁之机, 给他们对财务报表做手脚带来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一项调查显示:经济犯罪中有70%是企业的财务人员, 这些财务人员所在的企业中90%的审计和监督部门只是流于形式, 没有真正发挥监督的作用。所有这些现象造成了企业的资金和资源配置没有得到优化, 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同时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使企业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2.3 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审计工作是一门素质要求比较高的工作, 审计工作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 在这方面我国还缺乏比较专业的国际化的审计人员。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 一方面是审计人员工作和业务素质, 也就是审计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有好多审计人员在经济利益面前, 忘记了自己的职业操守, 把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抛之脑后, 为了个人私利放松了警惕, 简化设计程序缩小审计范围, 出具了违背会计师意愿的审计报告, 导致审计结果错误的后果。随着我国经济业务的不断发展, 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以风险导向的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掌握相关的会计、审计、法律、金融知识, 还必须具备相关的风险分析软件的应用的技能。目前, 我国缺乏具有相关的综合知识的复合型审计人员, 现有审计人员的工作方式仍然是传统审计方式下的工作模式, 由于现有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的欠缺, 对企业面临的风险不能进行正确的判定, 给审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2.4 审计部门独立性较差

根据国际审计规则的要求, 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是保证审计内容、范围、方法及报告不受干涉的前提, 也是其工作的客观基础。由于我国审计工作起步较晚, 审计体制尚不完善, 审计部门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会受到行政部门的影响, 影响审计人员的工作判断力和工作独立性, 审计工作作出的审计报告有失公平性。

2.5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审计工作带来的挑战

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有了飞快的发展, 会计人员可以从凭证的填制到财务报表的出具都依靠信息技术来完成, 并可以实现远程监控和监督, 一方面方便了管理层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 有益于其作出及时的决策。但是, 另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处理会计相关账务给审计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因为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有被修改的可能性, 这样就让审计人员无法真正辨别所需要的账务资料, 给审计人员带来一定的技术困难。

3 审计风险规避方式分析

3.1 提高领导层的现代管理意识

任何一个企业无论大小都离不开管理层和决策层, 他们是企业发展的引擎和方向标, 他们的决策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由于一些企业领导不具备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 过分看重财务在企业中的地位, 不仅没有把企业做大反而与领导的意愿背道而驰。所以, 为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壮大, 领导者的管理意识是非常重要的。现代企业的领导者应该学习现代企业理论, 转变管理思想, 财务在企业中的地位固然重要, 但是内部控制的地位也不可忽视, 领导应该加强自身的管理意识, 对自己不该插手的事项不能随便插手, 因为这样会给财务人员的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丰富自己的管理知识, 做好自己的战略领导工作, 建立健全内控机制, 使企业内部各部门相互之间互相牵制, 规范业务流程, 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3.2 企业应加强内部监督力度

企业应该加强对内部各部门的监督力度, 让监督部门真正发挥其监督企业各个环节的作用, 让其敢于揭露企业的重大弊端和财务的营私舞弊行为。审计监督是企业的焦点问题, 企业对这项工作应该常抓不懈, 对审计部门查出的经济违法事件和相关责任人, 企业不能只停留在曝光和批评上, 应该对其进行严肃的处理, 这样一方面尊重审计人员的劳动成果, 提高监督部门的地位;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 避免此类错误再次发生。这样才能把监督真正落实到位。

3.3 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审计工作的特征使其对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求比较高, 审计风险在很大程度上与其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关, 所以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是极其必要的。首先,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 外因通过内因同过内因起作用,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所以首先应该对审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让其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 不能在经济利益面前忘记自己的职业操守, 因为自己的每个工作环节都对企业的经营、投资人、股东的判断和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审计人员应该加强自身修养, 秉着公平、尊重事实的工作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每份审计报告。其次, 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也会影响审计工作的开展, 所以审计部门应该对审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 扩充其会计、核算、金融、计算机等相关行业的知识, 提高其综合素质。再次, 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考核工作, 审计单位应该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考核, 对考核不合格的审计人员, 提出相应的惩罚措施, 以此督促审计人员自主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

3.4 增强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企业应该认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设立独立的审计机构, 审计机构在工作时行政部门尽量不要去干扰审计人员的工作, 保持其独立性, 让审计人员对每个环节严格把关。严格按照审计流程审计, 注重采用正确的方法和措施, 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必要的监督。另外, 在企业方面也应该认识到出具公允审计报告的必要性, 在审计人员审计过程中, 不能用经济手段对其进行诱惑, 使审计报告失真。

3.5 提高审计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

企业的账务系统信息化程度提高, 在其出具的财务报表中有可能出现修改原始数据的现象。审计人员应该及时进行自身信息技术水平的学习, 审计系统应该及时开发一种检测企业财务报表有没有作假的软件, 提高审计系统的数据维护功能。另一方面, 审计部门应该尽快完善企业审计制度, 建立相关的规章, 使审计人员在审计实务时遇到不同寻常的难题时有章可循, 有据可依, 从而避免企业修改原始数据的行为发生。

3.6 建立健全企业财务制度

当前我国有许多企业, 仍然是家族式的管理方式, 没有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制度, 往往是会计不仅做会计而且做出纳, 岗位职责不明确, 严重影响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所以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 明确财务和审计机构两部门的工作性质, 为企业提供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

4 结语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审计风险是当前制约内部可控制的重要因素, 企业和审计部门应该认识到审计风险的存在, 根据其产生的原因, 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领导的管理意识、加强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加强内部监督等措施, 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 使审计结果更符合公允性。

参考文献

[1]施浩忠.企业审计风险规避方式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19) .

[2]宋宏坤.中小企业审计风险规避[J].企业导报, 2011 (4) .

[3]苑光明, 杜稳灵, 高雁.审计风险的规避与控制[J].企业经济, 2008 (2) .

企业信息化的风险规避 篇10

一、信息化的风险

信息化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 而是一项管理系统工程, 因此, 在实施过程中, 必然存在一些风险, 表现在:

1. 管理风险。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人机合一的分层次的系统工程, 包括企业领导和员工理念的变革;企业决策、组织管理的变革;企业经营手段变革;设计、加工方法的变革。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是一个过程:包含了人才培养、咨询服务、方案设计、设备采购、网络建设、软件选型、应用培训、二次开发等。信息化建设不进行系统变革, 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2. 技术风险。

企业建设信息化的技术方案确定后, 即将面临的风险就是信息化的硬软件技术及服务提供商的选择。目前从事信息化服务的提供商, 如咨询商、软件提供商和系统集成商为数众多, 但技术水平良莠不齐, 因此总体的实施效果很难保障。企业在选择信息化硬软件及服务商时一定要慎之又慎, 如果选择不当, 给整个信息化建设带来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上世纪80年代一些企业纷纷花费巨资引入国外先进的MRPⅡ/ERP系统, 最终由于管理行为的差异、文化背景的不同、软件本身的技术问题以及服务不配套等, 而使其应用搁浅, 成为企业家心中的痛。

3. 组织风险。

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涉及的部门广, 是一个全员参与的项目, 除了涵盖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外, 甚至将供应商、客户、运输商、分销中心纳入到系统中, 是一个内、外互动的系统。组织实施企业信息化系统, 需综合运用计算机知识、项目管理、系统工程论、管理理论、相关软件知识、行业经验和实施方法等。同时, 成功的信息化项目还表现在全员的参与, 从现场的操作工人、职能部门的专业人员、部门经理直至高级经理, 因此其项目组织的难度之大, 细节之多是一般项目很难比拟的, 因此企业信息化项目的组织风险显然是很大的。

4. 运作风险。

实施过程中, 服务方缺乏相应的实施规范, 忽视或者不深入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系统分析等前期工作, 导致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功能、实用程度都不够理想;实施过程中的监控力度不够, 使信息化实施项目不能按计划完成;实施结束, 没有相应的验收, 或是验收的标准出现分歧, 使企业的信息化项目成为“烂尾工程”。

二、加强培训化解技术和运作风险

顺利推进信息化建设, 企业最需要的是自己的高级信息化人才队伍。在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企业对供应商和实施商过度依赖。从需求设计、系统规划到系统建设实施和系统维护, 供应商和实施商都扮演着重要甚至是主导的角色。即使系统上线成功, 一旦供应商和实施商退出, 企业信息化建设就可能面临无法延续的风险。

在推进企业信息化过程中, 最根本的是人, 不仅需要一批优秀的信息技术、管理人才, 而且需要一大批信息化素质较高的执行层人员, 培养企业自己的多层次的信息化人才, 是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基础。全面提高企业中普遍人群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核心技术、管理人员的水平, 使之与先进技术和管理念同步, 是当务之急;培养技术与管理应用兼备的人才, 是企业信息化长远发展的迫切要求。企业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应着力培养下列信息化人才: (1) 信息化项目负责人。这部分人员必须管理和技术兼备, 深刻理解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切实担负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管理以及组织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具体实施, 同时指导企业信息化系统的运行和运用。 (2) 核心管理人员。培养正确和熟练运用企业信息化平台开展辅助决策的能力, 组建基于信息化运用的工作团队, 并保证该团队的正常运转。 (3) 核心技术人员。由于企业信息化系统运用了大量的信息和通信技术, 因此要保证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行, 必须具有在信息化领域中技术和商业实践相结合的核心技术人员, 包括网际工程、服务器管理、网络安全、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和管理以及企业级运用的后台程序开发人员等。 (4) 执行层人员。企业信息化系统建好后最重要的是运用, 凡是与企业信息化系统运行有关的终端人员, 都必须能够真正理解企业信息化的内涵、正确掌握信息化工具、能实施正确的安全策略并对外部信息能够做出快速而恰当的反应, 进而协同工作。

三、选择优秀服务商化解技术风险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直接牵涉到企业的具体运作管理, 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 因此在企业选择集成商时一定要非常慎重。

首先企业要树立信息化建设是选择合作伙伴而不是单纯的选择软件的思路。企业在选择信息集成商的时候, 一定要像选择“战略合作伙伴”一样全局考虑:信息集成商的专业背景, 能否熟悉企业的具体运作模式和把握企业的真正需求?企业的信息化不是“纸上谈兵”的事情, 而是要切实能解决企业的具体问题。从技术实力上能否跟随技术前沿, 开发出先进的产品?在服务上能否提供及时、快捷、优质、健全的技术支持?能否根据企业的需要, 适应企业个性化发展的要求?一旦合作伙伴选定后, 企业一定要树立“合作”的态度, 共同将企业的信息化工作做好。

在重点考察系统服务商实力的同时, 也必须确实关注其提供软件的具体性能, 在满足企业现有需求的基础上, 还需考虑:软件的安全性、先进性、实用性;软件的开放性、软件的兼容性、软件的集成性;软件的平台化和跨平台性、信息数据的共享性;软件的市场占有率和软件的用户情况, 以及软件的更新换代能力。

四、系统变革化解管理和组织风险

系统变革应包含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信息管理系统和员工角色四个方面的改革, 这四大因素是相互作用的。由于采用信息管理系统而促进了企业系统功能的提高和改变, 这对企业来说就已经是一场变革了。至少应该是企业组织的变化和企业业务层人员工作方式的改变, 进而是整个企业成员通过相关的信息系统而产生思维方式的改变。基层应用的是数据处理系统, 用以提高效率;中层用的是信息控制系统, 用以提高效率和价值增值;高层应用的是决策支持系统, 主要用于提高效益和寻找机会。推行管理信息系统对于不同的层次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因而也将会有不同的阻力。

上一篇:国外加气混凝土技术下一篇:清理亏损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