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亏损企业管理

2024-06-24

清理亏损企业管理(精选五篇)

清理亏损企业管理 篇1

一、光耀热电股权转让前亏损情况分析

(一) 企业的经营运作没有及时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光耀机组装机为四炉三机。在机组配置上, 48MW配置的是以发电为主、以热电联供为辅的抽凝式汽轮发电机组, 6MW配置为完全热电联供的背压式汽轮发电机组。因此, 可以说光耀机组的装机是按发电为0主、热电联供为辅的机组配置方式。当煤价为600元/吨左右时, 能基本保持保本的状态, 但2011年及之前的煤价都远高于这个价格, 公司只能处于长期亏损状态。

(二) 光耀供热设施的配置规模过于乐观

每根主管实际的供热没有超过30t/h, 最低主线仅十几吨。主管负荷率在10%到20%之间的运行方式不仅说明了当年投资成本过大, 更为糟糕的是, 这种运行方式是管损大大地超常规的根本原因。

(三) 在亏损形势下, 员工的职业理念出现严重“非健康”态

主要表现为缺乏危机意识, 认为企业经营的好坏是领导关心的事, 跟自己关系不大, 没有把自己与企业看成一个经济利益共同体, 没有意识到自己工作质量的好坏, 技术的高低, 思想行为的优劣都与企业的利益、效益密不可分。认为企业不管怎么样, 工资会保持现有基础, 缺乏压力感和危机意识。

二、采取措施开源节流, 扭转亏损

公司针对性的提出以“凝聚人心, 提振信心, 付出艰辛, 求取回报”十六字经营管理方针, 以“夯实基础、更新理念、求取生存、图谋发展”为工作要点, 切实从开源与节流、硬件与软件两方面着手。

(一) 精简生产管理指挥系统, 强化内控职能系统。

1. 完善机构设置。

形成以公司董事会、监事会, 公司经营层, 内部职能部门 (包括办公室、企管部、财务部、商务部、生产运行部、工程技术部和能源服务部) 三级组织架构;

2. 加强完善各部门的管理职能, 为实施考核、实施经济上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打好基础。

充分发挥企管部的参谋策划功能, 办公室的监督考核功能, 工程技术部、生产运行部、商务部等其他部门的实施功能, 切实防范企业风险, 增强企业活力;

3. 理顺各部门管理关系。

企管部以互不相容的原则逐步完善《部门岗位说明书》的修订和相应各项制度的编制和修订, 如《公司竞聘管理办法》、《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公司绩效考核办法》等。通过办公室等职能部门有力的考核监督, 使企业管理逐步走向正轨, 为企业完成各项指标任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机制。

(二) 向管理要效益, 切实推进科学管理, 使之成为企业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1. 进一步修订完善了企业内控制度, 按宁波热电总部要求做好在实施执行中的宣贯, 跟踪及补充, 使之成为企业各类控制管理运作的范本。建立健全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来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增强企业竞争力, 积极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2. 根据企业经营和生产需求, 继续完善了对企业相关职能部门组织结构的调整, 明确岗位编制、岗位说明书。

3. 继续完善绩效考核办法, 劳动竞赛制度。

(三) 不断优化人力资源素质

做好员工培训工作, 在此基础上推出骨干员工的上岗竞聘制和生产岗位员工的竞聘上岗制, 切实保障投入产出效能的重要基础。结合公司生产运行现状, 于2011年底作出了相应的人事调整, 对生产运行线、检修、行政管理人员中相对空闲的岗位进行了人事调整, 公司工会为配合公司行政积极做好相关人员的思想工作, 通过积极主动地沟通、交流, 于2012年初完成了人员岗位的调动。同时, 于2012年6月份完成了所有员工的岗位竞聘工作, 切实做到了人岗匹配。

(四) 进一步挖取节能技改的潜力

从降低厂用电率、堵住各项跑冒滴漏入手、改善热网保温计量降低管损入手, 挖掘每一滴可能的降耗潜力。

1. 抓好落实技改项目的调研、立项、技术准备、物资准备、施工方案、施工实施及系统综合验收等关键环节。上半年开始做好反渗透水处理和热网保温、污泥掺烧入炉等技改项目。

2. 进一步完善检修工艺流程, 提高节约意识, 加强过程控制, 全面实施检修质量验收, 培养检修人员的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加强备件质量验收工作, 避免因备件质量不良造成的重复检修甚至设备损坏、事故发生, 把检修质量考核纳入部门考核范围, 确保工完料清, 严格控制返修率。

3. 继续开展节煤、节电、节水、节油、节办公耗材等节支降耗的合理化建议和修旧利废活动, 营造节约为荣、浪费可耻的降耗增效的良好氛围。切实有效地堵住各项跑、冒、滴、漏。

(五) 向技术要效益

继续加强员工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力度, 激励员工获取学历、职称、技工证书, 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保持企业活力。

1. 根据公司年初制订的员工培训计划, 生产运行部在生产运行管理中继续加大对员工队伍培训力度, 积极妥善安排员工参加学习培训。按计划组织值长、拟助理值长进行了首批培训。通过举办技能培训班和业务知识学习讲座等途径, 学习掌握职业道德、专业理论、运行规程、实际操作和反事故能力等知识, 通过层层考核、考试、考评, 根据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用人原则, 重新组织录用了所有运行值长、见习值长和拟助理值长。

2. 公司继续强调对员工学历、职称、技能要求和成果考核, 鼓励员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掌握专业技能。拟助理值长、值长等都报考了大专、本科相关专业的学历职称培训教育。共有多人次参加学历教育, 考取职称证书和上岗资格证书。同时公司对员工求取更高学历和进行从事相关联的在职培训教育获取证书时, 按规定给予报销培训费用和薪酬方面的激励。

(六) 夯实基础, 眼睛朝外

在抓好各项基础工作的同时, 从掺烧生物质、焚烧污泥、提高灰渣利用附加值、积极争取顶峰发电等方面入手, 不仅实现开源, 还可以随着企业的发展分流现有低效能人力资源, 从而达到人力资源应用的高效。

三、以安全生产为基石, 深化落实安全管理责任, 深化企业安全文化教育

公司积极倡导“安全生产, 预防为主”的安全文化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门下达的安全管理规定, 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基础管理, 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主要工作如下。

1.将年度安全目标逐级分解落实, 切实做到职责明确、落实到人。上半年无重大安全生产和人员伤亡事故, 但由于设备检修欠账太多, 运行人员偏紧, 设备安全隐患还是存在。

2.切实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 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活动, 严格按照上级安全部门要求, 认真布署、严格执行、即时整改。

3.坚持以人为本, 强化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每年组织一次公司全体员工参加了安全规程培训及考试、组织一次安全知识调查问卷及安全生产合理化建议活动、组织一次反事故演习。认真执行“两票三制”, 确保安全生产无事故。

4.切实加强对施工单位的协调和监督。落实施工前安全培训, 签订与经济合同关联的安全协议。切实做好各类技改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全过程管理, 高度重视安全文明施工, 增强责任意识, 确保不发生施工安全事故。

5.做好每周一的安全生产例会, 周四由办公室牵头对公司安全文明生产检查, 并将考核结果纳入考核。通过每周的公司、部门两级安全文明生产检查, 把各类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 结合各类活动做好专项检查。

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一) 加强团结协作, 深入开展领导班子自身能力素质建设

认真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坚持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 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全力。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 保持奋发有为、积极进取、激情创业的精神状态。加强制度建设, 进一步完善董事会、经营班子等机构的议事规则、“三重一大”决策机制和企业内控等制度, 严格制度执行。

(二) 廉洁从业, 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加强廉政教育, 健全内部监督和防范机制, 密切与群众和职工的关系, 廉洁从业, 树立良好形象, 推动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 继续切实发挥工会、团委等群团组织作用, 发扬光耀精神, 争创美丽光耀

1. 充分利用网络通讯、宣传栏、标语、企业刊物等大力宣传公司职业理念、企业文化、企业愿景, 弘扬身边的好人好事、优秀事迹。近期公司组织员工参与“今天, 我为光耀做了什么”征文活动, 公司出专刊两期进行广泛宣传, 现在公司正积极推出我为企业献计献策活动。

2. 工会积极教育和引导职工学习“十八大”精神和上级工会工作会议精神, 并组织参加各类活动, 丰富员工业余生活和陶冶情操。组织基层工会干部参加市总组织的培训班, 积极做好“首席员工”评选、开展读书活动等;组织参加市总工会举办的职工技术周、“余姚市杰出职工———金锤奖”评选活动、“工人先锋号”的申报工作。

3. 突出维护职能, 强化机制建设, 努力形成维权新格局。公司工会积极配合行政部门, 主动承担做员工的思想工作。对个别员工因工作岗位调动情绪不稳, 有抵触情绪引起影响公司领导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 公司工会主动找员工沟通, 采用个别谈心、走访了解家庭等方法, 向其讲道理、摆原因、谈政策, 并及时向行政通报, 经上下多次交流、互动, 较顺利地处理解决并落实了该员工的岗位调动, 稳定了干部职工的思想情绪。

4. 主动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公司薪酬制度调整, 直接关系到全体职工切身利益问题, 公司工会主动参与薪酬制度调整工作。依据劳动工资集体协商原则和相关规定, 积极主动与行政协商、沟通, 做好对三班员工与长日班员工的基本情况调查摸底工作, 广泛听取职工合理、合法意见来完善公司薪酬制度, 使职工的基本权益得到了切实的保障。

清理亏损企业管理 篇2

关键词:资本公积;弥补亏损;企业改制

资本公积弥补亏损原是公司经营中的一项普通的财务处理程序。但在郑百文——三联重组事件中,郑百文累积亏损18亿元,净资产不足5亿元。重组方(同时也是郑百文最大的债权人)三联集团决定豁免郑百文14.47亿元的债务,该豁免金额形成郑百文的资本公积后,再用来冲抵剩余的亏损。如此一来,郑百文的巨额累计亏损将完全消灭,净资产也由负变正,消解了财政部紧急修改会计准则、将债务重组收益从“计入利润”调整为“计入资本公积”的意义。该会计政策的活学活用,令中国的财务会计专家们叹为观止。随后上市公司用资本公积补亏现象而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并最终在2005年修改《公司法》时修改为:资本公积不得补亏。

但是当亏损公司企业改制折股时,该法律原则是否可行?假设公司实收资本2000万,资本公积1000万,当未分配利润大于2000万时,可以看做所有者以实收资本弥补亏损,但当企业的实收资本不足以弥补企业的亏损时,我们又如何看待企业在净资产折股时的会计处理呢?在这种情况下,是否是一种资本公积弥补亏损呢?

我们首先就资本公积的基本属性来看,资本公积是列在公司资产负债表中“所有权权益”项下的一个会计科目,记录了公司的资金来源,其核心内容是公司以超过注册资本的金额的投入企业的溢价款(仅就该企业的情况进行分析,资本公积的其他形成方式不在——列示)。所谓“资本公积弥补亏损”则是一种会计处理程序,即将“资本公积”账户中的金额转人因亏损而呈负数的“未分配利润”账户,在账面上消除亏损,从而改善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许多国家的《公司法》都明确承认资本公积弥补企业亏损的作用。虽然称为“资本公积补亏”,但并不会产生现金流量,所有者权益也未曾发生变化。“资本公积”、“未分配利润”都只是企业所有者权益内部分类的变化形式。

从实际意义上说,亏损是公司发生的真实的资产减损,补亏也必须通过现实的资产来进行填补。而资本公积的形成也是由于真是意义上的现金流入产生的,而且已经并入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并不会如20年前一样有一块实物资产或资金对应着资本公积,换句话说,形成资本公积的资产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已经实际上弥补了企业的亏损。而所谓“资本公积补亏”只不过是在账务上对这个过程进行处理加以明确。

我们再来看看资本公积科目的实际构成,除传统的资本溢价外,可以分为如下两大类:

一、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取得的、所有者权益的实际增长,但是未作为“收入”加以确认

主要包括捐赠的现金或实物财产,接受外币投资因汇率变动而产生的资本折算差额,因债务重组而获得的债务豁免或减少,国家拨入的专门用于技术改造等目的的款项使用后转入资本公积的余额等。由于“收入”账户主要核算企业基于经营活动而导致的股东权益的增加,而上述情况下虽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取得,但与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因此归人“资本公积”。

二、基于会计程序而引起的所有者权益的账面增长

例如,公司为改制、合并或其他财务目的,依照法律规定对资产进行评估,因当前市场价值高于账面价值而形成的“法定资产评估增值”。另外,当公司的对外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通常会产生“被投资单位接受捐赠准备”、“被投资单位评估增值准备”或者“被投资单位股权投资准备”等。这类准备项目有两个特点:第一,其价值通常随着相关资产项目的市场价值而上下波动,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第二,它们体现的是股东权益的账面增长。并没有实际的资金流入。只有当它们被处置、转让时,增值部分才有可能实现。因此,这些项目往往又被称为“未实现的收益”。

根据前面的分析,传统的资本溢价以及上述第一类资本公积项目(如接受的捐赠价值、接受的专项补贴、已实现的资本汇兑差异等),都意味着曾经有真实的资产或利益流入公司当中,因此从道理上说是可以用来弥补亏损的。相反,上述第二类资本公积项目作为尚未实现的准备,只是账面上的数字而已,无法用来弥补亏损。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笼统地说资本公积“可以补亏”或者“不可以补亏”都是不准确的。

从上述例子的实际处理来看,资本公积在上述净资产折股中只能也是最后的弥补亏损的途径,如果不认可这个过程,公司的净资产折股又将如何继续进行下去呢。

再就工商登记的要求看,工商登记部门认为该事项实质是企业的一种减资行为,需要经过法律规定的减资程序,对是否是资本公积弥补亏损并不在意。

企业亏损之所得税处理 篇3

通过对会计利润进行适当调整,计算出按税法规定可在以后年度用税前所得弥补的亏损额。计算公式如下:可在以后年度用实现的应纳税所得额弥补的亏损额=税前亏损+税法规定的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按会计准则计入损益但按税法规定不确认收入或不允许在税前扣除的费用±会计上已计入损益的收入与税法规定的收入之间的差额±会计上已计入损益的成本费用与税法规定可在税前扣除的成本费用之间的差额±其他应进行纳税调整的事项。

将有关数据代入上述公式时应注意: (1) 本公式计算对象为“亏损额”,因此虽然习惯上是以“利润总额”的“-”号表示亏损的,但在本公式中仍应以“+”号表示亏损。 (2) 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以“-”号计入,但因为本公式直接计算亏损额,所以应以“+”号计入,意思是增加可在税前弥补的亏损额。 (3) 公式中“±”号所述事项,凡调整时应增加亏损的,应以“+”号计算,应减少亏损的,应以“-”号计算。

以上公式如果计算结果为正数,即为可在以后年度用实现的应纳税所得额弥补的亏损额(以下简称“可在税前弥补的亏损”);如果计算结果为负数,即为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以前年度不存在结转本年“可在税前弥补的亏损”或其他纳税调整事项的,则在亏损的当年仍应按本公式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当年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以下简称“适用税率”)计算交纳所得税。

二、可在税前弥补的亏损、递延所得税资产和所得税收益的确认和计量

1. 可在税前弥补的亏损的确认。

为了便于可在税前弥补的亏损的核算和管理,笔者建议在“利润分配”科目下增设“可在税前弥补的亏损”明细科目,按以上公式计算出当年可在税前弥补的亏损,借记“利润分配———可在税前弥补的亏损”科目,贷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

2.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所得税收益的确认。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规定:企业对于能够结转以后年度的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应当以很可能获得的用来抵扣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的未来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解读以上规范: (1) “可抵扣亏损”,即“可在税前弥补的亏损”。对于按规定只能以税后利润弥补的亏损,因为其弥补时不减少应交所得税,所以不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2) “税款抵减”,是指在以后年度用税前所得弥补往年亏损时而相应少交的所得税。 (3) “很可能”,原《〈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指南》将“很可能”定义为“发生的可能性为大于50%但小于或等于95%”,当然,在本处,发生的可能性为95%以上的,也应涵盖在“很可能”的范畴中。 (4) “未来应纳税所得额”中的“未来”,是指在“可在税前弥补的亏损”到期前,现行税法规定在亏损发生后5年内。

另外,以上规范还对因认定可在税前弥补的亏损而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设置了限制性条款,即以很可能获得的可用来作税前补亏的未来应纳税所得额为限:如果预计获得的可用来作税前补亏的未来应纳税所得额的可能性很小,则不应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如果预计很可能获得的可用来作税前补亏的未来应纳税所得额小于可在税前弥补的亏损,则不应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按上述规定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具体做法是按很可能获得的可用来作税前补亏的未来应纳税所得额和可在税前弥补的亏损两者中较低者,乘以未来期间的预计适用税率计算出的所得税,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贷记“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科目。然后将所得税费用转入本年利润,借记“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科目,贷记“本年利润”科目。

作上述账务处理时,出现了一个新的所得税会计概念——所得税收益,是指根据一个期间的可抵扣亏损计算并确认的可收回的所得税利益。企业在税法上和会计上均被确认亏损,当期不应发生所得税费用,但按会计准则的规定可在一定条件下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所得税收益,这种方法称为当期确认法,《国际会计准则第12号———所得税》对此已有相应规范,《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应用指南对此也有所涉及。利润表上,“所得税收益”在“所得税费用”项目以“-”号填列。

3. 亏损当年所得税收益和本年利润的结转。

(1) 所得税收益确认以后,如果不再有其他涉及所得税费用(收益)的事项,应将“所得税费用”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借记“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科目,贷记“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所得税费用”科目应无余额。 (2) 将“本年利润”科目余额(亏损额)转入“利润分配”科目,借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贷记“本年利润”科目。

4. 可在税前弥补的亏损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后续计量。

递延所得税资产存续期间,如果税率发生变动,应对递延所得税资产进行重新计量,相关损益计入当期所得税费用。以后年度经复核发现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取得应纳税所得额用于弥补亏损,应调整相关项目金额,借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贷记“利润分配———可在税前弥补的亏损”科目;同时,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也应予以调减,借记“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科目,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如果上述调减的可在税前弥补的亏损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经以后年度复核,又发现未来期间很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则调减的金额应予以转回。

三、亏损的弥补及相关账务处理

1. 税前补亏的账务处理。

以后年度企业盈利并以应纳税所得额弥补往年亏损时,应按实际用于补亏的应纳税所得额,借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贷记“利润分配———可在税前弥补的亏损”科目。同时,与补亏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亦应转回,借记“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科目,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

2. 税前补亏后的剩余应纳税所得额的处理。

税前补亏后如果还有剩余应纳税所得额,应当以该剩余应纳税所得额和适用税率计算当期应交所得税,借记“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科目。

3. 结转所得税费用。

在转回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费用、确认当期所得税费用以后,如果不再存在其他涉及所得税费用的事项,应将“所得税费用”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

4. 结转本年利润。

将“本年利润”科目余额转入“利润分配”科目,借记“本年利润”科目,贷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

5. 不得在税前弥补的亏损处理。

如果税前补亏五年期限已到,但实现的应纳税所得额仍不足弥补往年亏损,应将仍未获弥补的亏损额转销,借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贷记“利润分配———可在税前弥补的亏损”科目;同时,应转回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会计分录同上。将仍未获弥补的亏损额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用企业年终净利润来弥补,这就是所谓的“税后补亏”。

四、涉及亏损的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

1. 确认可在税前弥补的亏损额的汇算清缴。

这一事项与本文第一部分阐述的内容基本相同,其中不一致的是,汇算清缴主要表格即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以下简称“申报表”)是以利润(所得)为立足点展开的,亏损(纳税调整前所得)以“-”号填列,而计算公式的加减方向也与以上计算公式相反,申报表后半部分计算结果为税法上的“亏损”,即可在税前弥补的亏损,在“应纳税所得额”项目以“-”号列示。

2. 认定税前补亏的汇算清缴。

这是在企业实现利润(税前所得)时,按规定将应纳税所得额全部或部分用于补亏时办理的汇算清缴。申报表中,税前补亏表现为调减应纳税所得额,填表时应将上年结转的可在税前弥补的亏损余额中本年可弥补部分填入,计算结果———全年“应纳税所得额”项目要么为正数,要么为0。为正数时,为纳税年度弥补往年亏损后尚余应纳税所得额;为0时,要么当年税前所得正好与上年结转的可在税前弥补的亏损额相等,要么尚有结转下年弥补的亏损额。

五、举例说明

例: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W公司2×08年年初至2×11年年底: (1) 前两年为筹建期间,无销售(营业)收入,但因开办费计入当年损益,两年分别亏损62万元、44万元。 (2) 2×10年开始生产经营,当年实现盈利,利润表上“利润总额”为88万元,经调整转换为“纳税调整后所得”,全部用于弥补往年亏损。 (3) 2×11年度利润表上“利润总额”为149万元,经调整转换为“纳税调整后所得”,除用于弥补往年亏损外,其余按适用税率计算应交所得税。

四年内,W公司涉及亏损确认及其弥补的事项包括: (1) 2×08年,因无销售(营业)收入,发生的业务招待费2万元不得在税前扣除。 (2) 2×09年,同样原因,发生的业务招待费4万元不得在税前扣除。 (3) 2×10年,发生的业务招待费10万元,未超过当年销售收入的5‰,按税法规定可在税前扣除6万元;5月份从联营企业N公司分得权益性投资利润分配额12万元,按规定确认为投资收益。 (4) 2×11年,发生的业务招待费15万元,未超过当年销售收入的5‰,按税法规定可在税前扣除9万元;从联营企业N公司分得权益性投资利润分配额15万元。以上涉及所得税的事项,在会计上均已按会计准则的要求入账,是利润表上“利润总额”的构成内容。

试作各年度所得税处理和相应的所得税会计处理并作简单分析。

1. 所得税处理。

(1) 2×08年度。 (1) 认定税法上的亏损额:可在税前弥补的亏损=会计上确认的亏损额-会计上计入损益的业务招待费大于税法上准予扣除金额的差额=62-(2-0)=60(万元)。 (2) 办理汇算清缴。申报表中,“纳税调整后所得”项目金额=“应纳税所得额”项目金额=会计利润+会计上计入损益的业务招待费大于税法上准予扣除金额的差额=(-62)+(2-0)=-60(万元)。

(2) 2×09年度。 (1) 认定税法上的亏损额:可在税前弥补的亏损=44-(4-0)=40(万元)。 (2) 办理汇算清缴。申报表中,“纳税调整后所得”项目金额=(-44)+(4-0)=-40(万元)。

(3) 2×10年度。首先,计算当年应纳税所得额: (1) 当年可用于弥补亏损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利润表的“利润总额”-免税收入+会计上确认的业务招待费大于税法上允许在税前扣除的业务招待费的差额=88-12+(10-6)=80(万元)。 (2) 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当年可用于弥补亏损的应纳税所得额-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80-80=0(万元)(按规定,填列申报表时,弥补以前年度亏损金额应小于或等于当年可用于弥补亏损的应纳税所得额)。可在税前弥补的亏损在本年末未能弥补的部分20万元[(60+40)-80]结转下年弥补。然后,办理汇算清缴。申报表中,“纳税调整后所得”项目金额=88-12+(10-6)=80(万元)(税法规定免税收入先于“扣除项目”扣减);“减:弥补以前年度亏损”项目金额为80万元;“应纳税所得额”项目金额为0 (80-80)。

(4) 2×11年度。 (1) 计算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当年可用于弥补亏损的应纳税所得额=149-15+(15-9)=140(万元);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当年可用于弥补亏损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实际用于弥补亏损的应纳税所得额=140-20=120(万元);当年应交所得税=120×25%=30(万元)。 (2) 办理汇算清缴。“纳税调整后所得”项目金额=149-15+(15-9)=140(万元);“减:弥补以前年度亏损”项目金额为20万元;“应纳税所得额”项目金额=140-20=120(万元);“适用税率”项目为25%;“境内所得应纳所得税额”项目金额为30万元。

2. 相关的所得税会计处理。

(1)相关计算。 (1) 2×08年:递延所得税资产=所得税收益=可在税前弥补的亏损×适用税率=60×25%=15(万元);企业当年净利润=-62+15=-47(万元)。 (2) 2×09年:递延所得税资产=所得税收益=40×25%=10(万元);企业当年净利润=(-44)+10=-34(万元)。 (3) 2×10年:应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当年用于弥补亏损的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80×25%=20(万元);当年净利润=88-20=68(万元)。 (4) 2×11年:应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20×25%=5(万元);当年净利润=149-5-30=114(万元)。

(2)账务处理(见下表,金额单位:万元)。

注: (1) 为“利润分配———可在税前弥补的亏损”科目; (2) 为“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 (3) 为“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科目。

注: (1) 至 (3) ,同表1; (4) 为“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科目; (5) 为“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科目。

3. 简单分析。

(1)经以上处理后: (1) 递延所得税资产从第一年开始确认,至第四年全部转回结清(15+10-20-5=0); (2) “所得税费用(收益)———递延所得税费用”科目借、贷方金额相等(不含结转)[(15+10)=(20+5)]; (3) 应交所得税金额与“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金额相等,均为30万元。

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亏损原因解析 篇4

(一) 目前我国循环经济进展缓慢

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 我国一些地区和企业逐渐开展起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 但进展缓慢。主要实践活动:一是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二是建立了生态工业园区, 根据生态原理组织生产, 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 将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三是在城市和省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二) 循环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之间冲突

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 中央政府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但地方政府和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相关政策中, 仍然没有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整体政策中的一个环节进行具体化落实。循环经济仍然边缘于主体经济政策之外。

(三) 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与运行机制尚未形成

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 包括生态环境要素的定价和有偿使用制度,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消费者责任制度, 政府责任制度等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鼓励机制, 包括企业资源再生利用的鼓励机制, 节约使用资源的鼓励机制, 有效的技术支持机制, 等等。不解决制度和鼓励机制问题, 仍然按照传统的对经济管理的认识, 把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排除在宏观经济要素之外去管理经济,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将无法实现, 可持续发展也仅仅是理念。

二、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亏损原因简析

(一) 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政策原因主要包括:

(1) 发展循环经济给企业业带来成本投入的增加。发展循环经济要考虑环境保护因素, 这会在很多方面增加成本。企业进行清洁生产需要投入一定的环保设备, 采购清洁原材料, 使用清洁能源, 这比同行业没有采取清洁生产的企业背上更多的负担, 其生产成本就会高于同类产品的社会平均成本, 从而偏离“成本最低”的原则, 导致“绿色产品”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从买方的角度来讲, 尤其对普通消费者, 同等质量的产品, 价格上的优势要比环境品质更为重要。这种市场需求直接构成了循环经济的技术障碍。

(2) 循环经济企业“循环”不“经济”。国家对废弃物排放的管理体系不健全, 废弃物排放成本过低, 降低了循环利用废弃物的比较利益。循环经济企业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等“废料”进行生产, 节约了资源, 但付出高昂成本。比如煤矿每年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相当数量的矿井水, 这些水如果不利用, 会对当地环境造成污染。如果建设矿井水综合利用项目, 处理后的矿井水达到再生水用作冷却用水的水质控制指标, 不仅可以满足电厂和煤化工项目的生产用水需要, 还可提供部分生活用水, 成为矿区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 但处理后的矿井水比直接用地下水和河流水成本要高。

(3) 发展循环经济一些优惠政策没有落实到位。发展循环经济涉及全社会的各个方面, 政府制定的短期循环经济优惠政策涉及政府的各个部门, 涉及许多利益主体, 有些政策需要增加一些部门的成本, 降低现行考核指标下的部门业绩, 因此, 有些政策在实践中难以落实, 大大影响了循环经济主体企业的积极性。例如, 税务部门的业绩是征税数量和增长速度, 对循环经济企业减免税影响税务部门的业绩, 因而税务部门对减免税政策往往不积极。同样, 废弃物循环利用将减少环境保护部门的排污费收入, 循环经济项目占用土地将挤占其他效益更高的项目的用地指标, 循环经济产品的市场准入优先将加大有关部门的管理成本, 对循环经济项目进行财政补贴将增加地方财政负担等, 都制约着循环经济发展。

(二) 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技术原因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技术经济范式, 它必须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同时在经济上具有合理性和赢利性。资源循环利用的经济效益往往取决于技术效率的高低。必须使循环利用资源和废弃物比利用新资源具有更高的效益, 至少是在制度确定的优惠政策情况下具有更高的效益, 循环经济才具有可持续性。目前中国许多循环利用资源领域还存在着技术瓶颈, 使得循环利用资源成本过高, 影响循环经济的发展。例如, 在废旧电子产品循环利用方面, 在废旧电池循环利用方面, 在有毒有害的有色金属矿渣再生利用方面等, 都存在技术瓶颈制约经济效益问题。

(三) 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经营原因

近年来, 循环经济试点企业, 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再生资源产业对当地环境和生态的污染损害, 还推动了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工作开展, 但有的企业产业结构不优、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层次低, 竞争力不强。试点企业在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方面做了不少努力, 但总体来看, 工业经济以能源、基础原材料产品为主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现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这是影响循环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主要问题, 也是造成企业亏损的深层次原因。

(四) 循环经济制度有待完善

循环经济制度的不健全, 导致循环经济模式缺乏稳定的长效运行机制支撑, 使很多种废弃物再生利用企业经济效益低下, 甚至亏损, 有些循环经济试点企业, 不得不靠政府临时补贴等短期政策支持勉强运行。对制度的稳定性预期低, 影响了社会资金对循环经济的投入。

三、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亏损解决办法

(一) 政策引导与调整

政府应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投资、信贷和价格等政策手段, 来引导和调节市场主体的行为, 逐步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通过政策调整, 使得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利可图, 实现良性循环。

(1) 政府采取物价补贴。对符合环境保护、社会效益较好, 但经济效益不显著的循环经济节能减排项目, 政府应在物价方面给予照顾或倾斜。如果能够建立完整的环境资源价格体系, 使环境价值得到较好的体现, 环境滥用的现象就可以得到有效地解决, 企业从自身盈利的要求出发就会主动贯彻“3R原则”, 进行清洁生产就不再是“赔本买卖”。如矿井水项目, 由于成本高无法与地表水竞争, 政府应给予适当的扶持政策。

(2) 企业亏损补贴。市场经济下, 企业处于平等竞争的地位, 通过市场机制, 实现优胜劣汰, 政府原则上不干预企业经营。但在我国实行循环经济, 一般来说, 投资效果主要是形成一定的环境效益, 而不会形成直接的经济效益, 导致企业销售收入不足以弥补按规定摊入的生产成本费用、原始进价及有关税金, 从而形成亏损, 因而国家财政还需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性补贴。所以清偿这部分债务的资金主要是地方税收和其他财政收入;另外部分项目的投入, 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导致企业计划性亏损的原因, 主要是产品计划价格水平偏低, 不足以抵补产品的生产成本。

(3) 财政贴息。企业能够按照国家计划生产、经营一些社会需要, 但由于客观原因使生产经营出现亏损的产品, 而向这些企业拨付的财政补贴。通过政府面向开展循环经济的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财政补贴, 可以大大调动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引导着整个社会资源想循环经济的方向的发展。

(4) 在政府采购中, 确定购买循环经济产品的法定比例, 推动政府绿色采购。政府可通过实际的绿色购买行为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进而影响消费者和企业的生产方向。政府绿色采购, 是指法律承认的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等利用财政资金进行采购时, 在技术、服务等指标同等的条件下, 优先购买对环境影响较少的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促进企业环境行为的改善, 推动国家循环经济战略及其具体措施的落实, 同时对社会绿色消费起到巨大的推动和示范作用。绿色采购不仅有助于环境保护, 还为绿色生产创造了强有力的市场需求, 而且对公司、民间机构和家庭的行为都会产生影响。政府机关将环境准则纳入其采购模式, 立即会对相关的供应商产生积极影响, 从而带动并产生绿色消费市场。

(5) 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政府按照“污染者付费、再利用者可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 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例如对一些亏损或微利的废旧物品回收利用产业, 对于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产业, 可以通过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政策, 使其能够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为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政府利用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 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或提供服务, 为废弃物资的再生利用建立市场交易平台, 例如建立再生资源的交易市场和信息网络, 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等。

(6) 税前还贷。“税前还贷”是指用基本建设或技术改造项目投产后的新增利润, 在征收所得税前归还银行贷款本息的一种制度。税前还贷好处是在计算企业应税所得额时, 将企业应当归还的贷款从中扣去, 减少企业纳税基数。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盈利空间小, 可以考虑给开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给予照顾。

(二) 努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对采用先进环保技术、工艺与设备的企业, 减免增值税、所得税和土地使用税, 或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加速折旧等政策, 调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和可能性;应充分考虑煤炭企业的实际, 改进成本核算体系, 增加环境成本, 通过理顺煤炭成本价格机制, 强化企业的环保意识, 促进企业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推动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应加大对工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 构建新形势下推动工业技术创新的新机制。

(三) 大力推动工业循环经济

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 指导工业系统改造现有的生产技术体系。微观层面上, 依据清洁生产的理念来组织工业生产, 促进原材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宏观层面上, 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也不适应循环经济的需要。在现行体制下, 生产和消费活动中使用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真实成本得不到反映, 而环境质量的退化等环境债务也在国民账户的资产负债表上缺乏反映。因此, 应当采用符合循环经济的绿色GDP, 使其准确地反映发展中资源的代价和环境污染的程度。如若没有良好的制度予以保障, 循环经济必然难以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浅析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篇5

关键词: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治理对策

一、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背景

历经十余年的成长和发展, 我国证券市场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但相对于西方国家,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还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目前, 在我国证券市场上, 对股票的需求远远大于对股票的供给, 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 在股票需求不断增加的同时, 股票供给也将不断增加, 但是可能的股票需求远远大于现实的股票供给, 从而导致了证券市场上存在明显的“供需瓶颈”。因此, 上市资格成为了一个宝贵的壳资源。企业若能获得上市资格, 就能够在资本市场上募集资金。这样对于那些经营业绩稍差甚至是亏损的企业来说, 就会面临失去这一宝贵的壳资源, 在这种情况下, 盈余管理行为就可能产生。

为了规范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的行为, 《公司法》中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如果最近三年连续亏损, 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将责令上市公司暂停股票上市。若在限期内未能消除亏损, 不具备上市条件的, 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决定终止其股票上市。《股票上市规则》中规定:如果公司连续两年亏损或者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 就将受到特别处理 (公司股票日涨跌幅限制为5%, 中期报告必须经审计) ;财务状况异常的特别处理一般不少于12个月。

可以说上述规定是企业与证券监督管理部门签订的一项以会计盈余为基础的契约。而且我国目前对亏损上市公司的监管无论是特别处理 (ST) 、暂停上市 (PT) 还是终止上市的规定, 还是对管理层的考核, 主要是以会计盈余作为考核的指标。管理人员作为上市公司的信息提供者, 有选择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权利, 这必然导致了在企业经营业绩不佳时通过选择会计政策来避免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害的机会主义行为。证券监管部门作为外部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其信息必然少于上市公司内部的管理人员, 即所谓的信息不对称, 这就给亏损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可操纵的空间。

二、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亏损上市公司为了改善其业绩, 避免连续亏损所带来的特别处理或者退市处理, 以及配合资本市场的炒作, 针对自身的具体环境和条件, 存在各种各样的盈余管理方式可供选择。这些方法主要有: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利用非关联方交易、改变应计项目和利用非经常性损益等等。

1.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会计准则》规定, 对于会计政策变更一般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处理, 但同时规定, 如果累计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 应当采用未来适用法。这其中, 对累计影响数不能确定的界限比较模糊, 而两种方法得出的盈余数字肯定会有差距。《会计准则》中对会计估计变更的规定更为灵活直接采用未来适用法, 而不同的会计估计, 结果也是大相径庭。我国对企业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再选择的门槛并不会太高, 只要企业将变更的情况、变更的原因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说明即可。相反, 一定目的性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却往往能为企业带来额外的收益。另外, 这类方法的另一优势就是盈余管理的主动权一直掌握在管理当局手中, 企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可以按照企业的意愿进行。所以, 亏损上市公司在无法真正依靠生产经营扭亏为盈的情况下, 利用这种低成本、高收益的主动性盈余管理, 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利用关联方交易

在正常的市场关系中, 若不存在关联方关系, 企业与企业以及企业与个人之间的交易, 是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则进行的。各方为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 按照公平、自由的交易原则商定有关交易。但如果从事交易的各方存在关联方关系, 则其交易可能不一定按公平的基础进行计价和核算,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参与交易的有关各方在经济上并不是彼此完全独立的个体。由于我国证券市场中存在大量改制上市的公司, 它们实际都是从母公司剥离出的某一块优质资产, 与母公司之间存在着“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 再加上上市公司在我国的地位和特殊功能, 亏损上市公司为了避免被特别处理和终止上市的风险, 不可避免的利用关联交易来创造利润。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手段主要包括:资产置换、股权转让、托管经营、内部转移定价、出售无形资产等。不管是哪一类型的关联交易, 其都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等价交换, 交换的结果是关联方肆无忌惮的对亏损上市公司进行利润输送, 帮助其扭亏为盈。而且对于这几种类型关联交易的利用, 亏损上市公司除了构造交易以外, 还会充分利用会计方法的缺陷。例如, 亏损上市公司会选择与合并范围之外的关联方进行交易, 甚至与非关联企业进行隐性的关联交易, 来避免合并报表抵消分录的影响, 从而达到调高盈余的目的。

3.改变应计项目的金额

权责发生制是会计上用来确定损益的基本方法, 其实质是配比原则。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一个必然结果是虚拟资产的产生, 即实际已发生的费用或损失暂时挂账。作为一项资产, 应该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 但恰恰相反, 这些虚拟资产带来的是未来的损失, 而不是利润。进而言之, 企业可以将目前的已发生损失计入虚拟资产, 然后通过分期摊销的方式调节利润。此类方法最常用的当属计提坏账准备。

4.利用非经常损益

非经常性损益的特点—短暂性和临时性。作为一个正常生产经营的企业而言, 非经常损益在其利润总额中的比例应该较小, 并成一定的随机分布。但作为亏损上市公司, 在短期内其主营业务利润可能无法满足其达到扭亏为盈的要求, 即无法使其逃避连续亏损所带来的一系列不利影响, 非经常性损益无疑是一种摆脱亏损困境的有效方法。因此非经常性损益在亏损上市公司的利润总额比重所占较大, 而且多数呈现正相关效应。而且亏损上市公司为了盈利的目标, 在对非经常性损益众多方法的选择中, 往往会寻求外界实体的配合及帮助, 以保证在短期内能够完成交易和事项的构造。

三、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

盈余管理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 它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存在原因、经济制度和经济环境的原因。可以这样说, 从会计产生的那一天起, 盈余管理就应运而生, 人们不可能从根本上杜绝和消除, 只能通过引导和规范, 使其往好的方向靠近, 尽可能的避免过度盈余管理, 使企业通过经营调整、会计选择等行为而最终形成的盈余信息更能客观的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

1.加强会计准则建设, 减少盈余管理的实施空间

及时加快新准则的出台, 规范上市公司对各种新的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 减少他们利用新的经济业务来调节盈余的机会, 尽可能的避免会计处理中的“无法可依”的现象。同时, 在未来的会计准则制定和修改过程中应注意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和先进经验, 与时俱进, 使会计准则更明确、更具体、减少会计选择的空间, 同时应加强企业的信息披露, 尽可能的减少信息不对称。

2.改进公司的治理结构, 规范盈余管理的内部约束机制

目前导致关联方交易成为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主要方式的重要原因, 就是目前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一股独大和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并存的现象。针对亏损上市公司这一事实, 实行国有股减持, 可以针对亏损上市公司自身情况, 选择适合自身的减持方式, 如:股票回购、国有股配售、发行可转换债券等等。必须加强监控者参与监控的动机和能力, 因此必须完善公司的产权制度;完善内部监控机制, 以加强监控者对公司管理行为的了解;完善外部监控机制;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必须建立长期的激励约束机制。

3.改进会计市场监督的相关制度安排, 减少盈余管理的外在诱因

我国上市公司股票发行制度从原来的审批制到核准制, 再到目前的保荐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IPO方面的盈余管理诱因, 因此应该进一步在股票发行上进行改革, 从而最大程度的减少发行诱因。对于上市公司配股方面的资格规定, 不应将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唯一的参考参数, 应该建立一个合理的多变量的控制参数体系来评价上市公司的质量, 以改变原来的不合理的控制体系。

参考文献

[1]陈晓, 戴翠玉.A股亏损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与手段研究[J].中国会计评论, 2004, (12) :299-310.

[2]孟焰, 袁淳.亏损上市公司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 2005, (5) :42-46.

[3]李巍, 于宏刚.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会计监管[J].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3, (4) :59-62.

上一篇:民营企业上市风险规避下一篇:钢纤维混凝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