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

2022-04-23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分析(一)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动机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是以外源融资为主,并首选股权融资。公开发行股票可以快速吸收主权资本进行融资,与发行公司债券相比,股权融资的成本较低,不需要还本付息。一旦公司股票能够公开上市,上市公司还有机会进行配股或增发股票,即进行再次融资。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国内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国内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 篇1:

国内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

摘 要:通过分析我国现阶段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 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论述公司治理结构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指出解决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的关键在于不断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同时提出了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 治理结构 盈余管理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盈余管理方面的问题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我们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 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同时论述公司治理结构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指出解决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的关键在于不断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从根本上防范盈余管理问题的发生。最后,提出了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议。

一、国内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下的盈余管理表征

1.失衡性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刺激

(1)“一股独大”的格局对盈余管理的刺激。我国的上市公司绝大部分都是由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变化而来的,形成一种“同股不同权,股权分置”失衡状态。控股股东通过盈余管理行为变更会计收益就成为帮助其获取股权融资资格的主要手段。通过内幕暗箱操作和高溢价发行股票获取巨大利益,损害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2)“国有股产权缺位,内部人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刺激。首先,国有股股东权利的执行机制不健全,政企不分,国有股东产权“缺位”,盈余管理动机呈现政治化和多元化。

其次,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内部人控制是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另外,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股份公司,存在明显缺陷的治理组织结构, 对经理层的制约和监督很难得到有效的控制。

2.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的特殊性

关联方交易。关联交易成为盈余管理的手段,上市公司与当地政府之间有着很强的利益关系,这种行为会对上市公司会计盈余产生重要影响。

地方政府援助。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公有制主体地位,政府和企业尚未完全分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利益目标不对称或不一致。地方政府为了打造政绩工程,显示政绩,从而把外地的资本吸引到本地,同时抑制本地资本的外流,愿意为上市公司提供“业绩”援助,帮助本地区企业赢得上市资格和配股、增发权,从而使上市公司在监管部门规定的最低标准上过线。

滥用会计政策估计或变更。其具体盈余管理方法包括:延长折旧年限,降低折旧率,改变折旧方法等。从而调节会计利润,使利息支出继续资本化。

三、解决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的对策

1.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关键在于完善公司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体系,从而规范盈余管的内部约束机制,主要包括强化董事会的有效性和独立性,强化监事会的监督作用以及建立制衡公司的治理结构等具体措施。

(1)强化董事会的有效性和独立性

增加上市公司董事会的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中设立审计委员会,报酬委员会等次级职能委员会;完善独立董事制度,促进董事会的有效运行。上市公司应确保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专业性与积极性,使其充分代表广大股东的利益;完善股东选举董事制度,使董事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上市公司应该强制执行董事会中必须有经流通股股东提名代表的措施,降低少数股东的行权条件,完善投票权代理制度等。

(2)强化监事会的监督作用

对监事会进行行之有效的深化改革,适当增大监事会的规模,例如增加监事数量,设立监事会办公室、监事会秘书等。要保证监事会有较强的独立性,不受制于其他人,并对发现的盈余管理行为有制止权利。监事会中的内部职工代表,也应把与其相关的待遇和职位变动的管理独立出来。

(3)建立制衡公司的治理结构

要使上市公司的股東大会,董事会和经理人三者之间的权力与平衡相互制约分治体系的真正的实现,充分发挥股东大会的决策权,董事会的经营管理权力和经理人的执行权力。首先,上市公司可以实行职位不能兼容的政策,对董事长和总经理的任职人员分别设立,同时减少董事会成员与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交叉任职。其次,上市公司应设立独立董事制度和审计委员会制度等,独立董事应当组成并担任审计委员会的实际负责人,审计委员会应当对公司的审计工作全面负责。

2.完善公司的外部治理结构

完善上市公司的外部治理结构也是对压缩上市公司经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空间的一个重要措施,这项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

首先,可以通过转让或者减持国有股,增加社会公众股或者资产重组的方式降低国有股在总股份中的比例,使得国有股的集中程度有所下降。其次,可以培养与发展各类投资者持股,包括私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这样可以有效的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增强市场的稳定性。

(2)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

第一,建立和健全我国的会计法律体系制度,特别是对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监督法律体系要切实完善和改进,加大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违法违纪问题的处罚力度,做好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督检查工作,提高执业质量。第二,大力发展与完善注册会计师市场,引进与培养高素质的注册会计师人才,加强与国际先进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作与交流,实现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联合。第三,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与改进,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的制度建设,改进运作机制。第四,切实加强注册会计师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提高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

(3)建立高质量的会计结构体系

第一,健全和完善会计准则,加快会计准则的建设步伐。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可以有效的压缩进行盈余管理行为的空间。我国应当加强对会计制度准则,监管体系以及行业规范发展的建设,同国际先进的理念与制度接轨。其次,会计准则应当以公允价值观念为核心。

第二,加强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设,使其走向法制化建设道路。监管部门应该对影响该公司的重大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披露不足的上市公司责令补充公告年报中信息不详的地方, 以此来压缩该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限制其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李建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5(3):23-25

[2] 张文体.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盈余管理探究[J].株洲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16-19

[3] 唐现杰,宋惠民.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现状及完善对策[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11(3):31-34

[4] 刘凤委.股权性质与公司业绩[J].财经研究,2005(4):21-23

作者简介:华振强(1979.5―),男(汉族),江西省南昌市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学研究方向。

作者:华振强

国内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 篇2: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与对策分析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一)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动机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是以外源融资为主,并首选股权融资。公开发行股票可以快速吸收主权资本进行融资,与发行公司债券相比,股权融资的成本较低,不需要还本付息。一旦公司股票能够公开上市,上市公司还有机会进行配股或增发股票,即进行再次融资。而我国《公司法》和相关法规对公开发行股票有着严格的法定程序,例如公司需近三年连续盈利,预期利润率超过同期银行存款利润率等。于是一些经营业绩不佳、不够资格上市的公司,通过盈余管理粉饰财务报表,从而获得股票上市的资格。另外,《公司法》还将新股上市的定价与公司每股收益相挂钩。因股价越高则融资越多,在发行量一定的情况下,股价高低与融资水平成正比,而公司为获得较高的发行价格,产生更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

(二)配股动机许多学者(王永江等,2004;黄少安等,2001)通过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有股权融资偏好,其原因就在于我国上市公司配股的融资成本低于举债成本,大量上市公司在成功发行股票以后,便会利用配股的机会进行再次融资。我国证监会负责制订配股政策。虽然在不同时期,我国配股政策并不相同,但是测量指标是相同的,即始终包含会计盈余指标,即净资产收益率(ROE)。1996—2005年我国配股政策一共变更三次。第一次是1996年,中国证监会要求将“净资产收益率三年平均10%以上”,修改为“近三年内净资产税后利润每年都在10%以上”。第二次是1999年,中国证监会要求三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每年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6%。第三次是2001年,中国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最近三个年度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

上市公司为达到配股及格线,会使ROE在定量上满足要求。而随着配股政策的变更,ROE的分布也确实存在着独特的现象。陆正飞等(2006)发现配股后的上市公司业绩和现金流量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杨晓东、莫小鹏(2006)运用实证分析,证实了ROE在前两次配股政策变更中存在的“10%现象”与“6%现象”,而且还发现ROE在第三次配股政策变更中存在“18%现象”的雏形。他们将其称为配股区“挤位”现象,并认为配股政策对我国上市公司ROE影响是显著的,即配股政策对盈余管理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据此推测,如果现有配股政策不变,则我国上市公司ROE的“18%现象”会更加明显。一旦配股政策在ROE指标定量方面有所改变,则会出现新一轮的ROE分布现象。

(三)保牌动机 我国上市公司在公开发行股票和成功配股之后,股权融资能力增强,但这也并非意味著上市公司就能通过股权融资“一本万利”,因为没有一家上市公司能够不通过考核经营成果而永久保牌。我国在政策上对最近两年连续亏损的上市公司实行退市风险警示。具体表现为交易所对其股票进行特别处理(SpecialTreatment,简称ST),并在股票简称前冠以“ST”标志。此外,我国《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如果近三年连续亏损,将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决定暂停其股票上市;并进一步规定,上市公司如果近三年连续亏损,且在限期内未能消除,不具备上市条件的,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决定终止其股票上市。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前有“ST”标志,广大投资者就会对其前景表示担忧,从而造成ST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能力不强。再加上我国“壳”资源稀缺,若上市公司因为连续亏损而退出股票市场,则意味着“壳”资源的浪费。因此,上市公司的管理者有保牌动机,尽量避免会计报表出现亏损或连续三年亏损的情况。有关学者也发现,上市公司会使用盈余管理,造成某一年度的会计报表盈利的假象,并使亏损分摊到另两年里。

此外,杨晓东、莫小鹏(2006)发现了亏损区“缺位”现象,即在“微亏区间”形成严重的断层不连续现象。同时“微利区间”的上市公司数目显著多于“亏损区间”的上市公司数目,并分析其原因是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逃离”亏损区,从而避免被sT、退市或其他不利情况。干胜道、钟朝宏、田艳(2006)证实微利公司依赖非经常性损益来扭亏为盈的数量占微利公司样本的23.47%。笔者认为,上市公司始终会通过盈余管理避免账面亏损,而且亏损区的“缺位”现象将不可避免,其最终原因就是保牌动机。

(四)借款动机 虽然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方式中股权融资很重要,但是出于短期经营需要或长期资本结构的需要,债务融资也是不可或缺的。由于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缓慢,银行借款就成为一些企业债务融资的主要途径。近年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了风险管理,在向企业提供贷款前,需要企业提供会计报表,以确定其偿债能力。这对于那些经营业绩良好的上市公司来说,银行借款较易获得。但是,对于那些ST上市公司而言,银行借款便成为了难题,这样就会使戴有“ST”帽子的上市公司在融资方面雪上加霜。此外,即使企业贷款成功,由于契约中限制性条款的约束,企业也会面临着贷款被收回的危险。

陆正飞等(2006)对此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相对于无后续融资行为上市公司而言,有后续融资行为的上市公司在配股后业绩下降幅度较小,其后续年度会计业绩及操控行应计利润较大。这在事实上应证了借款动机的存在,即上市公司会借助盈余管理使财务指标控制在预期范围之内。可以预测,上市公司为了避免种种不利后果,他们会出于借款考虑而进行盈余管理,美化会计报表,以应付金融机构。

 

(五)高层管理者薪酬动机 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管理层拥有公司的经营权,而投资者则拥有其所有权,但两者之间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在管理层中,高层管理者真正了解公司的真实经营业绩,而投资者并不清楚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只能通过财务报表的相关指标对管理层业绩进行考评。如果考核业绩良好,则高层管理者将继续被聘任,并会得到奖励。一旦考核情况达不到预期经营目的,高层管理者可能会被解雇。所以高层管理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会进行盈余管理。

国内有学者的研究发现(朱红军,2004),高层管理者的变动情况与盈余管理有着密切关系。具体表现为:在变动前一年,前任管理者为了确保其地位的稳固,存在调高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而在变动当年,新任管理者为了对以后业绩作铺垫,会尽可能地通过盈余管理将本期业绩做低,并将本期的业绩下滑归咎于前任。在变动后一年,其又会对盈余管理进行调增,从而使公司业绩得到明显改善。但也有人认为这种动机在目前体现并不是很充分。理由是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是由国企改制而成的,国企长期存在的平均主义观念以及出于升迁等政治动机,使得管理者不能、也不敢取得较高的报酬。虽然我国国企改制相当普遍,但也存在着许多非国企的上市公司。今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我国国企中存在的官本位思想将逐渐淡化。而且上市公司的经济实力相当雄厚,高层管

理者的薪酬也颇为丰厚,相信理性经济人的高级管理层会为了提升自身的薪酬进行盈余管理。

(六)政治动机 我国国有企业历来受政治环境影响比较大,多数上市公司由国企改制而成,其高层管理者直接由政府任命,如果高層管理者业绩优良,就有机会得到政治上的升迁。同时,企业经营业绩与地方政府政绩挂钩,企业所交税收也为地方财政做出了贡献。所以无论从高层管理者本身、还是从地方政府、企业利益出发,盈余管理都有助于实现其政治目的。高层管理者为了得到业绩会利用盈余管理,地方政府为了取得政绩会协助企业进行盈余管理。例如,地方政府为了拉动地方经济发展,鼓励本地区企业成为上市公司,并以补贴或税收优惠的方式给公司以援助,协助企业提高业绩。

干胜道,钟朝宏,田艳(2006)在对2004年微利公司的所得税税率进行统计发现,有一半的微利公司所得税负担小于33%。一旦这些上市公司所得税为33%,就会由微利转为微亏。税收优惠是其扭亏为盈的法宝之一,且税收优惠比直接补贴具有更强的隐蔽性。由此可见,政治动机也是盈余管理的动机之一。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与防范对策思考

适度的盈余管理能为企业赢得理财和经营活动的弹性空间,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但是过度的盈余管理会产生消极影响,不仅造成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影响证券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还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在盈余管理问题上。可以采取适当的治理和防范措施,尽量减少盈余管理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完善会计准则体系 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是各利益主体多方博弈的过程,具有固有的灵活性。同时,企业经营方式多样化,会计活动也日渐繁杂,这必然导致会计准则的制订落后于会计实务的发展。一旦出现新的会计问题,会计准则便会出现“真空地带”,给企业造成盈余管理机会。所以应当完善会计准则体系。然而不管是采用原则导向还是规则导向,会计准则的灵活性是存在的。基于有理性经济人的考虑,经济人会尽可能利用会计准则的灵活性实现利益最大化。原则导向更多地依赖职业判断,而规则性导向则在会计实务方面提供明确具体的执行标准。笔者认为会计准则应该尽量减少职业判断和选择的空间,以规则导向更为妥当。

2006年发布的新会计准则一方面压缩了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项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盈余管理;另一方面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且给予公司更大自主权来调整会计政策,增加了盈余管理的空间。因此我国应该加快出台以规则为导向的会计准则,尽量避免会计处理中的“真空地带”,并补充和修订已出台的具体会计准则和制度。在会计准则中,减少可供选择的会计方法,并尽可能回避模糊性语言和概念,以缩小盈余管理的范围。

(二)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在我国董事会是代表股东利益的常设机构,监事会与董事会是平行机关,同时对股东大会负责。由于非独立董事多数是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因此独立董事是对董事会进行监督和评价的重要制衡力量。但独立董事只是以挂名方式出现,每月拿定额工资,其“中立”而不“独立”,这与当初设置独立董事制度的初衷相违背。独立董事既使发现了上市公司违规行为,也不会采取行动制止,更不会以发布公告或警示等方式引起市场的关注,而是选择沉默或是离职。这一点已经得到了有关学者(支晓强,2005)的证实,即盈余管理越严重的公司,独立董事变更概率和变更比例越大。此外,作为监督部门的监事会也依附于董事会,其监督作用更是大打折扣。据此,我国上市公司应该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减少盈余管理的可操作性。一方面加大董事会的整体规模,来自不同利益集团的人数越多,越能够起到监督作用。同时,扩大并保持一定人数与一定比例的独立董事,赋予独立董事应有的权力,提高独立董事的薪酬,加强激励机制。为了防止独立董事制度流于形式,证券监管部门可以建立独立董事任职档案管理制度,对各个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进行监督,并对严重违规者进行处罚与禁止其再次“准人”。同样,为了避免独立董事变更频繁和非正常变更的现象发生,证券监管部门还应强化对独立董事变更信息披露的要求。例如监管机构可以要求上市公司说明独立董事变更的缘由。另一方面,可以从立法上改革和完善监事会,使其能够在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

2006年证监会修订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督促上市公司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不仅改进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建立累积投票制度以及征集投票权制度,制定规范关联交易的规则,完善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相关程序,还制定了《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行为准则》,建立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的诚信档案,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三)强化注册会计师监管 上市公司常借助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的介入使其盈余管理行为合法化。虽然会计师事务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鉴别盈余管理,并能将其盈余管理程度反映在审计意见中。但由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信息来源、收入经费不同,以及有些审计机构为了在同行业务竞争中取胜,会与上市公司达成妥协,使得审计报告不能真实全面的反映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情况。例如委托者最希望获得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并尽量避免被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基于此种特别需求,我国上市公司购买审计意见的现象屡见不鲜。在所有的审计报告中,标准无保留意见和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占绝大多数,还出现了用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代替保留意见以及用无法表示意见或保留意见代替否定意见的情形。

对此,应该强化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以及行业的自律和监管机制,建立和完善质量监督体系,充实监管队伍,并赋予其相应的处罚权,建立调查委员会、技术鉴定委员会,提高行业自律监管的权威性。监管部门也应该完善上市公司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聘任模式,使管理层不介入会计师事务所的聘任,制约管理层变更事务所的情况发生。它在必要时可以推行强制性的互查机制和惩处力度,使审计师不能轻易改善审计意见,以切身的审计风险来约束注册会计师的行为。此外,还应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质量进行监督,完善行业举报制度,对涉及执业质量问题的举报,要认真调查核实。

(四)改善证券市场相关制度规定 在股票发行方面,可以继续采取上市保荐制度。2004年2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并实施了《证券发行上市保荐制度暂行办法》,建立了监管部门对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施行责任追究的监管机制。该制度规定,证券商要承担应有的责任,包括上市辅导责任、发行上市指导责任、公司上市后的持续责任等,通过责任约束保荐人,通过保荐人优选上市企业。其还引进了持续信用监管和“冷淡对待”的监管措施,规定对有关机构和个人的不良信用表现纪录在案并予以公布。这种制度不仅能保障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还能有效地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真正发挥市场对发行人质量的约束作用,切实做到把好资本市场准入的关卡。

在配股方面,应该改变目前单一的配股条件。除了净资产收益率这一财务指标外,应建立由多个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比如,可以引入现金流量、净资产报酬率、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例,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占利润总额的比例等。还可以按行业性质的不同,为其制订不同的净资产利润率的下限与上限,并辅以其他财务指标作为控制参数等。

对于股票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也要改变以连续三年亏损作为衡量的条件。因为亏损年限相对于亏损总额来说只是表面现象,不能真实地反映出一个公司的实质亏损程度,应结合其他一些因素综合加以判断。如以近三年亏损总额占股本的固定比例为限;或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已处于严重的非正常状态;或资不抵债;或有屡教不改的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等,综合衡量和测定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以减少企业管理当局进行不当盈余管理的外在诱因。

(编辑 李文婷)

作者:李 静

国内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 篇3:

股权激励机制对管理层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研究

摘要:文章结合经济环境变化和现代会计相关理论,选择修正的横截面Jones模型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进行测量,在此基础上以2012—2014年深沪两市139家实施股权激励机制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检验股权激励机制与管理层盈余管理的关系。结果表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程度越大,管理层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并针对由此产生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股权激励 盈余管理 修正的Jones模型

一、引言

股权激励机制的提出和逐步实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公司的代理冲突、规范了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但是不少公司在设计和实施股权激励方案时,往往会附带一些业绩指标、惩罚条款等方面的条件,因此自利的管理者为获得股权激励,牟取自身利益,可能会采取一系列违规手段,甚至利用会计造假来损害股东利益。因此,只有充分研究股权激励与管理层盈余管理的关系,才能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和激励制度,提高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使证券市场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目前,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股权激励方式、盈余管理的动机及手段及相关关系等方面。暴金玲(2007)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研究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发现薪酬激励机制是引起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直接动因。朱贺(2010)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管理层持股比例和盈余管理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何凡(2010)认为股权激励模式会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动机和行为产生较明显的影响,尤其是实行了业绩股票模式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更为明显。管建强、王红领(2012)在研究股权激励和公司治理结构特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时选择了Jones模型,结果发现如果公司设计并实施了股权激励方案,高管人员为了追求高额报酬有积极实施盈余管理的行为。综上,各学者的研究角度、侧重点各有不同,尤其在相关关系方面,尚缺乏统一的经验数据。本文试结合我国特殊的体制背景,为股权激励机制和管理层盈余管理的相关性研究提供进一步的证据。

二、股权激励机制与管理层盈余管理程度的关系

公司治理理论认为,股权激励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缓和管理层与股东之间因为两权分离所带来的潜在利益冲突。理论研究表明:管理人员持有股权比例的增加能有效减少管理层利用职权侵占股東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弱化其他有损公司利润的动机,促使二者利益趋向一致。然而股权激励的报酬往往又与公司业绩挂钩,理性的管理者可能为了激励报酬作出对自身有利而对公司价值提升不利的决策,进而获取更多的控制权私人收益。因此,本文假设:股权激励程度越大,管理层盈余管理程度越高。

三、研究设计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设计。为了考察股权激励机制对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构建如下实证模型:

|DA|=α1+α2OPTION+α3SIZE+α4ROE+α5DEBT+ξ (1)

1.因变量。|DA|为修正的横截面Jones模型计算出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用来度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和盈余管理程度。现代会计理论认为,公司盈利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已经实现的现金流入的盈利;二是尚未实现的现金流入的盈利,即总体应计利润。总体应计利润按是否可控又分为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和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其中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可以代表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因此,可通过计量可操控性应计利润|DA|的大小来判断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

在计量|DA|的过程中,净利润及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可以从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中获取,所以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计量成为了关键。目前国内外计量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模型中,只有修正的Jones模型既能对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进行可靠估计,又明确地把经济环境的变化这一因素引入估计假设检验中,结果最为理想。另外,为了避免时间长度带来的偏差,本文不使用时间序列模型而是选用了横截面模型。综上,本文最终选用修正的横截面Jones模型来度量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运用以下模型对样本公司各年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各参数的估计值:

TAm,n/Am,n-1=α1m(1/Am,n-1)+α2m(ΔREVm,n/Am,n-1)+α3m(PPEm,n/Am,n-1)+ξm,n (2)

其中:TAm,n为m公司第n年的应计利润总额,等于净利润减去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Am,n-1为m公司第n-1年的资产总额;ΔREVm,n为m公司第n年与上一年营业收入之差;PPEm,n为m公司第n年固定资产总额;ξm,n为回归方程的残差。

第二步,将上述模型中得到的参数α1m、α2m、α3m的估计值运用到以下模型,计算样本公司以上年度资产计量的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

NDAm,n=α1m(1/Am,n-1)+α2m(ΔREVm,n /Am,n-1-ΔARm,n/Am,n-1)+α3m(PPEm,n/Am,n-1) (3)

其中:NDAm,n代表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ΔARm,n代表m公司第n年的应收账款变动额。

第三步,因为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和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共同构成总体应计利润,所以样本公司可操控性应计利润DAm,n的计量如下:

DAm,n=TAm,n/Am,n-1-NDAm,n(4)

其中:DAm,n为可操控性应计利润。

2.解释变量。目前股权激励机制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应用还处于不太完善的阶段,大部分上市公司采取股权激励的方式为管理层持股,因此本文将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OPTION)作为解释变量。

3.控制变量。为了详细地检验股权激励机制与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的关系,对影响管理层盈余管理的公司基准因素加以控制,本文吸收了其他文献的研究观点,选取公司规模(LNSIZE)、净资产收益率(ROE)、资产负债率(DEBT)三个因素用来控制债务契约和政治成本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其中LNSIZE等于年末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ROE等于净利润除以净资产,DEBT等于年末负债总额除以年末总资产。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文选取2012—2014年沪深两市实施股权激励方案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虑到异常值对统计结果的不利影响,剔除了财务状况异常的ST、*ST、S*ST以及PT公司;由于本文构建的模型要用到以前年度的数据,故选取已连续五年上市的公司,剔除2011年及以后新上市的公司;由于金融类上市公司具有区别于一般上市公司的特征,故研究时也将其剔除。此外,由于时间上的差异和数据搜集的局限性,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存在数据缺失及数据异常的情况,故本文予以剔除。根据以上标准,最终获得139家上市公司共417个样本,所有研究数据均来源于CCER、国泰安数据库和巨潮资讯网。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将模型(1)中计算的回归系数代入模型(2)中,得出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然后根据模型(3)计算出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进而得到其绝对值|DA|。|DA|和其他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情况如下页表1所示。

表1中139家样本公司417个样本的|DA|均值为0.0872,最大值为0.65,最小值为0.00,标准差为0.09406,说明盈余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于样本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程度不同,盈余管理的差异也很大,也可能是各样本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同导致的;OPTION的最大值為0.10,最小值为0.00,说明管理层持股比例整体较低;LNSIZE在22.27到26.96之间,转化成公司规模最小值为566 513 420.02,最大值为61 138 846 389.08,二者相差107.9倍,说明不同样本公司间规模差异巨大;ROE的最大值为0.48,最小值竟然是-0.25,平均值为0.1156,说明绝大多数样本公司都在盈利,股权激励对样本公司的管理层起着激励作用;DEBT的最大值为0.83,最小值为0.08,平均值则为0.455,表明负债在资本结构中占的地位较重,若加强股权激励可能使股本增加进而导致财务风险下调。

(二)回归分析。本文采用Stata 10.0软件对样本公司2012—2014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中,模型判定系数为0.319,模型的F统计量为7.244,Sig.值是0.000,由此可知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线性关系显著。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管理层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即样本公司管理层持有激励股的股权比例越大,实施盈余管理的动机就越大,与假设一致。其他变量检验结果如下:

公司规模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即在0.05水平下,公司规模越大,盈余管理程度也会随之加大。这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公司规模越大,内部的组织结构就会相对复杂,不利于其他利益相关部门观察高管的行为,管理层更易于进行盈余管理;二是我国实际政治环境对上市公司有促进作用,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政府部门的支持力度往往也会随之扩大,税负减免、财政补贴等相关政策使上市公司的政策性收入增加,管理层盈余管理动机会更加显著。

净资产收益率和盈余管理程度也呈正相关关系,而且它的显著性检验达到了标准。原因归根结底为上市公司大多采用盈利指标来对管理层进行业绩衡量,而管理层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就会利用盈利指标来进行盈余管理,故净资产收益率越大,盈余管理程度就会越高。

资产负债率与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我国上市公司的债权人一般是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财务识别能力较强,对公司资产变现要求较高,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越高,银行等债权人对其限制就越多,管理层能够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也随之变小。而且本文所选取的样本公司行业较多,规模不一,资产负债率差异也很大,导致其与盈余管理程度背道而驰。

五、对策建议

(一)股权激励机制实施方面。首先,股权激励机制制定要规范,奖励方案要合理有效,注重合法性和制度性。其次,对激励的对象要严格考核,只有其将公司各项任务指标完成后,方可得到股权激励的收益。第三,股权激励方案要根据公司实际情况来制定,要符合公司的行业性质、规模大小和发展阶段。

(二)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方面。完善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是股权激励机制有效实施的保障。首先,要想完善治理结构,第一要素便是找准最终委托人,委托人对管理层的选拨、监督和激励必须有效果、有动力。其次,公司股东应主动参与会计控制体系的建设,加强内控执行力,减少管理人员盈余管理的机会,提高内部控制建设,促进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最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要互相制衡,相互监督,相互促进,推动公司和谐发展。

(三)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完善方面。会计准则制定的不明确引发了许多盈余管理的问题,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形成便是如此。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制定应避免模糊性语言,对那些可以人为进行主观判断的原则和政策应该制定详细的约束条件,阐述清楚弹性区间和适用情况,明确具体使用规范,缩小管理层对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使上市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在外部治理结构的引导下走向完善,进而有效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四)加强证券市场运行监管方面。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发展尚不完善,制度尚不健全,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管不利成为上市公司屡屡实施盈余管理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监管部门要保证市场环境的公平有序,并从源头着手在上市环节对公司质量、业绩和潜力进行严格把关。其次,监管部门要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做出明确规定,同时加强对此问题的监管力度,严厉惩处违规造假的上市公司,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的具体内容。最后,要保持注册会计师外部审计的独立性,使第三方的监督在更大程度上抑制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S

参考文献:

[1]暴金玲.上市公司高管盈余管理行为的原因探析[J].财会研究,2007,(7).

[2]朱贺.基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盈余管理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10,(7).

[3]何凡.股权激励制度与盈余管理程度——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2).

[4]管建强,王红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2,(1).

[5]丁荣清.股权激励实施前后的盈余管理行为分析——基于我国创业板的数据[J].商业会计,2016,(10).

作者:赵晶 乔艳肖

上一篇: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分析论文下一篇:专业英语问题国际贸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