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研究

2023-02-09

1 盈余管理的概述

1.1 盈余管理的概念

盈余管理是指在允许范围内管理会计准则和相关的法律法规, 计划使用会计政策选择的目的, 会计估计或交易事件安排达到预期的盈余, 并通过财务报告影响会计信息用户的决策, 已达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的欺诈。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呈现上升发展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 上市公司要想立足于社会, 就必须要具备能够在盈余管理过程中使经济有条不紊发展的能力。所谓盈余管理, 指的是企业在对资金进行管理和回笼的工作细则过程中, 认真遵循和顺应会计工作准则, 并将其中作为根本基础, 将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整, 从而实现企业经济稳定化和迅速化。在当下经济发展迅速的环境背景下, 如果将目前国内兼顾国外的经济学理念运用其中, 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让各界经济学家和行内人士对盈余管理的概念阐述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从而实现其基本内涵。

1.2 盈余管理的表现形式

一是存储在各种形式的利润。有些企业不切实际的假设, 估计如归, 贷款损失、保修费用、物质准备, 所以企业可以提供良好的性能时, 业绩不佳不规定, 调整利润。二是确认营业收入的时间。在虚增利润在销售之前, 在货物装运后, 或者客户有权取消订单或推迟确认收入之前购买。而当利润减少时, 做出相反的操作。三是实际重要性原则的滥用。对工程原理的重要性是不值得一提, 不正是它的测量和报告。四是巨额冲销。为了确保未来的盈利水平, 采取大浴缸技术的一些企业。例如, 在夸张的过程重组改制成本, 为了隐瞒利润。当缺乏对企业未来利润的重组, 这些虚列开支, 他们隐藏利润, 收入将成为企业重组。一些企业, 特别是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来确认大量的研发费用, 或者大量的营业费用应计制, 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利润调整。

1.3 盈余管理的目的

盈余管理的最终目标毫无疑问, 企业盈余管理的最终目标是非常明确的, 就是获得私人利益。普遍认为, 通过盈余管理获得私人利益的主体是有权管理业务的高级职员, 包括总经理, 部门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在现代意义上, 公司制度是基于财务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公司的主要股东不得参加日常经营管理, 实际经理往往是公司的高级职员。由于管理者与股东的目标不完全相同, 所以他们有自己的小算盘。因此, 委托代理关系一旦建立, “道德风险”、“信任”等问题也将接踵而至的危机。为了使两个目标保持一致, 股东通常使用绩效奖励激励措施来鼓励管理者尽最大努力工作。

如果将上市企业的盈余管理目的进行一般化的细分, 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首先, 盈余管理模式可以实现筹划资金, 也就是在上市公司第一次发行股票的时候。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 在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过程中, 必须严格规定, 只有强制性要求企业能够在三年或者是更短时间内有盈利效应, 才能够允许企业申请成为上市企业。很多企业为了实现快速转型, 便通过将运营管理模式运用其中, 实现在最短时间内成为上市企业。其次, 在于逃避税务, 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始终存在侥幸心理, 归根于我国在这方面的相关制度体系有所缺失, 再加上包含在制度体系中的大量税收方面的优惠和减免政策, 这就使企业经营管理者在其中寻求到了弹性空间, 实现拥有照顾性税率缴纳所得税的资格。最后, 企业为了获取一定的政治成本, 使用盈余管理的目的就在于企业为了规避债务契约约束。由此可见, 盈余管理在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 创造了很多的弹性价值。

2 我国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状况分析

2.1 以融资为目的对财务报表进行完善

企业经理人员由内向外的进行信息传递往往是通过披露企业信息的方式进行, 我们都知道, 会计信息主要是通过财务报表呈现出来的, 再加上受到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的特点影响, 企业盈余管理在这两个因素的大幅驱动下不断扩大。前些年出现的银广夏/东方电子财务造假便是一种典型的现象。随着技术的进步, 我们现在识破一个上市企业的造假行为只需要短短五分钟, 有的只需要一分钟足矣, 这些作假的企业往往没有明确的战略分析和商业行业风险评估。而且我们可以估计, 大约有百分之七的上市公司存在财务舞弊现象。这种现象使我们很困惑, 利用财务报表竟然能做你想做的任何事情吗?

2.2 领导阶层片面追求业绩

中国目前的经济系统定义了我们研究领导方式获多少利润, 并增加公司利润的大小直接影响领导绩效和工作的认可, 所以为了自身利益考虑, 管理者往往只追求眼前的收益。

2.3 企业难以忍受沉重的税负

企业为了降低资金的外流, 控制交税额度, 降低利润尽可能。虽然法律有规定, 但仍有一些企业选择会计政策, 如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加速和选线。而且我国的关于税收的法律法规是不成熟的, 这就导致法律的漏洞给企业的盈余管理制造了一些可乘之机。审计署在2010年刊登在《中国会计报》上的一项针对华东地区某个大城市的审计报告表明, 该城市中有一部分的电商企业在违背国家制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标准的同时, 却又享受着各种企业所得税的政策优惠。从高新技术企业的条件不满足由审计委员会中至少50%个或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可能是虚假或不符合高新技术企业条件的比例公布的审计报告, 如果超过15000, 已经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证, 涉及应纳税额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2.4 盲目追求表面风光和好形象

市场中资源量是有限的, 受到资源的限制, 我国的证券市场的发展状态一直处于初级水平, 所以上市公司便受到了投资者的追捧。而上市公司为了吸收投资, 拼命地不择手段的维护自身形象, 所以一些企业即使经营状况很差, 也会极力遮掩, 例如金山村2005年出现的问题, 虽然许多投资人获利不少, 但是金山村的员工在后期大量离职, 给企业造成了很多的内伤。

3 我国上市公司常用的盈余管理措施

西方会计学者对盈余管理研究的手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但中国的经济环境和发达国家差别很大, 所以盈余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公司治理结构看, 中国上市公司的产权关系是不确定的。许多上市公司从原国有企业剥离或并购, 在与其母公司的关系管理上相当混乱, 所以上市公司在中国更多的是关联交易。从市场环境来看, 中国的股市虽然快速发展, 但还是很发达。会计收入实证研究表明, 中国资本市场仍处于弱势和有效的阶段, 即公司的业绩和其他信息不能被市场吸收。在这样的市场中, 公司的股价变化更多地依赖于政策, 新闻等, 而不仅仅是会计信息。特殊制度背景使得中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具有特殊性。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办法如下。

3.1 利用转嫁费用负担进行盈余管理

在中国, 由于上市公司与母公司之间存在自然联系, 多次付款和分担问题成本。处理这个问题时, 有关各方应按客观, 公正, 公正的原则制定合理的分摊费用标准, 承担责任。但是, 当企业达成一定的目的时, 可能会改变成本分摊的标准方式, 如母公司减少或者删除上市公司应缴纳的管理费用, 或由母公司承担管理费用的上市公司等成本, 从上市公司转移成本, 利用上市公司提高盈利水平, 实现盈余管理的目的。

3.2 利用资产和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

资产和债务重组是企业资本运作的重要途径, 以优化资本结构, 调整产业结构, 完成战略转移。因此, 资产和债务重组已被滥用。近年来, 在一些企业, 特别是上市公司, 这种报告重组被广泛应用于粉饰会计报表。当上市公司处于困境时, 面临退市的风险, 为了不失去上市公司的宝贵资源, 党的利益主要是上市母公司或地方政府, 经常以资产或债务重组的名义, 给这些令人不安的上市公司慷慨支持。大部分时间为履行非等值交易而转让利益的各方利益重组。主要表现为: (l) 与关联交易, 上市公司不良资产和母公司债务相等, 既避免了不良资产管理的损失, 又降低了企业的财务费用。 (2) 非上市公司取代上市公司优质资产的不良资产。 (3) 上市公司将向非上市公司出售一些闲置或不良资产。 (4) 非上市公司将能够以高价格向上市公司出售高质量的资产。

3.3 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关联交易要是指关联方之间的关联交易, 转移服务或义务, 不论是否收取。相关人士解释说:“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的影响很大, 通过相互控制, 相关方构成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在中国上市的公司, 由于历史原因, 大多数国有企业的重组, 其中由公司上市相当一部分公司剥离部分优质资产, 与上市股份公司的建立, 为母公司原有业务转型。有许多类型的关联交易。”企业第三十六号——关联方披露》准则列出的主要类型。关联交易主要包括: (1) 销售商品; (2) 购销商品; (3) 提供资金 (贷款或股权投资) ; (4) 租赁; (5) 代理; (6) 研发项目的转移; (7) 资金; (8) 许可协议; (9) 对企业或由另一方代表代为偿还; (10) 薪酬管理的重点。

4 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

4.1 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由于上市公司在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择上具有主观性和灵活性, 因此盈余管理是不可避免的。但从总体上来说, 新会计准则比以前更加完善, 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盈余管理的空间, 但它仍存在许多不足, 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4.2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盈余管理行为的产生。因此, 从公司治理结构角度提出一些建议对于规范盈余管理行为是必要的。

4.3 优化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

我国很多上市公司是由国企进行股份制改造而来的, 国有股在上市公司中占较大的比重, “一股独大”的现象比较突出, 造成了大股东和国有股股东直接控制董事会的局面。因此, 优化股权结构, 降低国有股持股比例, 最终实现从一个控股股东到多个大股东分享控制权的股权制衡结构的转变显得尤为重要。

4.4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提高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尚不完善, 独立董事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无法保持其应有的独立性。因此, 提高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明确其权利与责任, 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将有利于规范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5 结语

综上所述, 我国学者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从近些年才刚刚起步, 再加上受到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律法规不够成熟的影响, 在我国经济高速运转的情况下, 盈余管理是一种必然出现的现象和利益作用的结果。盈余管理有利有弊, 适度地进行盈余管理有利于上市企业走向成熟, 但是管理人员利用盈余管理来创造私人利益的情况会产生很多的消极影响。从目前的市场状况来看, 盈余管理行为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不断蔓延, 不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生长。因此, 我们应当对上市公司的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和制约。

摘要:盈余管理一直是受金融管理领域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专业学者们一直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目前市场上的盈余管理现状并不乐观, 会计信息操纵行为也十分常见, 涉及很多人的利益。针对这一现象, 本文从盈余管理内涵入手, 对盈余管理进行分析, 并深入探讨了我国上市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并在此基础上从治理结构、准入质量、制度改革、审计力度等方面分析了治理和防范的相关措施, 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 陈汉文.证券市场与会计监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2] 邓春华.基于博弈分析的盈余管理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 2016 (5) .

[3] 宁亚平.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其意义研究[J].会计研究, 2015 (9) .

[4] 梁丽媛.完善会计准则规范盈余管理[J].财经研究, 2017 (4) .

[5] 闫洁.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J].当代经济管理世界, 2017 (1) .

上一篇:水质分析中离子色谱法的应用研究下一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课程研究性教学实践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