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

2024-06-27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精选十篇)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 篇1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特点,问题,管理

一、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特点

1、财务透明度及风险暴露程度较高

众所周知,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的透明度是相当高的,这就不可避免的导致其自身的财务状况被广泛地参考、分析。上市企业集团每年给现有、潜在的相关的利益者和证券分析,监管机构及媒体有机会去发现分析上市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较高财务透明度的情况下,很多企业不可避免地暴露财务问题,加重了财务风险,甚至由财务风险转化为财务危机。

2、财务风险的内部消化转移

从通常意义上讲,鉴于上市公司在企业集团中的重要地位,企业集团会尽力避免其发生财务危机。企业集团甚至为了提高其信誉度,确保上市公司再融资等,往往还会向上市公司免费提供担保。但是,企业集团对上市公司的“放水养鱼”是有条件的,上市公司要对企业集团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支持”,尤其是企业集团面临困难时,因此企业集团的财务危机自然转嫁到上市公司。

3、上市企业集团财务风险传递速度快,危害性大

其一,财务与非财务资源的流失,企业集团整体价值毁损。其二,财务风险链不断延伸传导,相关利益者利益遭受侵害。企业集团面对来源纷杂的财务风险若无法及时消化与转让,股东债权人供应商和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都将遭受侵害。另外,企业集团财务风险还可能会通过其控股的上市公司将风险不断向外延伸到资本市场,加大资本市场的不稳定性因素。

4、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源广,面多且综合性强

资本市场的风险会传递到上市公司,进而传递到企业集团;外汇市场的波动会使企业集团面临汇率变动的风险;企业集团内部财务危机会促使它有计划地侵占上市公司的利益,使上市公司面临财务危机。另外,上市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综合性强,与其他风险交织影响。一方面,战略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和法律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会最终通过财务风险反映出来;另一方面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活动的各个方面,财务风险的产生会引发加重其他风险。

二、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因素及存在的问题

1、影响因素

这里的影响因主要是从外部环境来考虑的。外部因素有复杂性和多边性,其变化可能为企业带来某种机会,也可能使企业面临某种威胁。外部因素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的不可控的。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都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具体表现在对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不能进行科学预见,因滞后措施不力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因素、法律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市场因素。经济因素是指构成企业生存发展的经济状况及国际经济政策。主要由经济周期、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经济政策和通货膨胀状况等因素构成。任何经济因素的不确定性变化都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收益。法律因素是指企业和外部发生经济时必须遵守的各种法律、法规和规章。市场经济下,行政干预逐步减少而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日益增多。法律变更的不可预测性对企业经济政策、财务目标的确定有一定影响。社会文化因素是指与国家政策或企业经营实务不一致的社会信念、社会价值引起的不确定性,当这些因素在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差距日益加大时,会导致社会不稳定,进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市场因素主要指由于国内外的政治形势、自然灾害等导致市场供求关系的不确定性。

2、上市公司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风险预警体系。目前许多上市公司还没有一套严谨、规范、完整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现有的管理体系中风险管理功能与协调功能较为欠缺,从而导致风险管理的资源分配不均,影响企业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主要是指以财务风险预警理论为基础,利用现代数理统计原理、数学等定量方法来测量和构建财务方面的存在风险的程度,同时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规律来计算出一个值,并参照财务预警的警限,得出本公司目前的财务状态处于何种风险警限状况,从而制定下一步应对措施的系统体系。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的上市公司在这方面的投入还是不够的,必然使得我国的上市公司暴露于财务风险之中,不能有效地进行财务风险管理。当然,我国的上市公司参差不齐,总体发展状况不能与国外相提并论,发展历程的短暂还不足以提供足够可靠的数据建立风险预警体系。由于没有严谨的风险预警体系,上市公司无法对预警指标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经常性的监控,无法对公司每一项重要经营决策活动带来的财务状况变化进行预先测定分析、判断财务风险程度为决策提供反馈信息。

(2)无合理的企业资本结构。资金缺口和市场时机是影响上市公司偏离目标资本结构的关键因素,我国多数的上市公司缺乏合理的企业资本结构。缺乏高素质的管理层和具体理财人员。就当前情况看,目前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呈现出动态的趋势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人员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和专业教育的程度限制,其综合素质和业务素质都有待提高,他们的理财观念和方法,特别是职业道德和职业判断能力,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所以缺乏合理的企业资本结构和综合素质的缺陷导致了筹资来源结构不当,筹资方式及时间选择不当,应收账款回收慢等以及金融市场的影响引起了财务风险过大,而导致企业资金周转不灵,资金链断裂而陷入经营困境。财务风险应对环节的不足也是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没有全面的构建合适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主要表现于应对措施的采用较为消极,基本以回避或接受为主,积极应对风险的意识或能力稍显不足,强调纯粹风险规避,缺乏对机会风险的合理管理,对剩余风险缺乏应有的认知,剩余风险水平与主体的风险承受度的协调性不足,风险应对以单一措施为主,缺乏风险组合的观念意识。同时财务风险应对环节的不足还体现于其风险管理机制的欠缺,但这些制度与措施基本上原则性较强,操作性欠缺,对财务风险管理更多体现为指导性,可能会导致不能有效、合理地识别、评估及应对财务风险。

三、如何进一步加强上市公司风险管理

1、构建适合企业的风险管理模式,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构建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模式,风险管理是关系公司发展战略且贯穿公司成长全过程的战略性的动态管理活动。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必须构建科学的财务风险管理模式。此模式应有助于公司避免由于内部的管理风险、子公司的经营风险导致公司整体风险扩大化的问题,并通过各级公司和各级管理层运用具体的风险控制手段将风险控制和消化在萌芽阶段。财务风险管理模式的构建应首先改进组织管理机构。

企业应当建立财务预警机制,根据公司实际情况确定财务危机警戒标准,重点监测经营性净现金流量与到期债务、企业资产与负债的支配性及时沟通企业有关财务危机预警的信息,提出解决财务危机的措施和方案。在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中,应该首要建立实时、全面、动态的财务预警机制,利用财会、金融、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等理论,采用一系列数理统计与数学的方法,建立与之相关的数学模型,从中发现企业存在的风险,以此向经营者示警。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就是要使企业的管理者提早发现企业财务恶化的信号,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财务风险是企业预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财务预警的关键所在。

2、确定合理的企业资本结构

了解资本结构,首先要了解企业财务活动的过程,主要有筹资、投资、资金营运、收益分配四个方面。其中,企业的筹资方式众多,如依法以借款、发行债券、融资租赁等方式筹集债务资金等。而在筹资活动过程中,应当明确筹资目的,根据资金成本、债务风险和合理的资金需求,进行必要的资金结构决策。企业为了获取财务杠杆利益,同时避免筹资风险,一定要做到适度负债。目前,上市公司最重要的就是要合理确定债务资金与自有资金、短期资金与长期资金的比例关系,并随着企业生产的变化,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管理过程中。在评价、控制负债经营风险时,必须考虑多种因素,如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企业销售收入的成长率和稳定性、资本结构的弹性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组织机构对风险实施及时有效的管理,只有把企业的财务风险实现组织化运作,才能实现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真正的规模运行。另外,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弱化本身就是高风险的表现。因此,首先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实现科学决策、科学管理,形成完整的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其次要建立监督控制机制,特别要加强授权批准、会计监督、预算管理和内部审计。再次是财务和会计应该分设,单位分管领导分开,分别设置管理中心,各行其责。最后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作用,搞好内部控制的评审和风险估计。

3、强化风险管理职能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论文 篇2

所谓的狭义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受到举债融资的影响,从而导致经营成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种风险被称之为筹资风。

企业要想提升对外投资水平、扩大发展规模,就需要较多的流动资金支持,举债筹资能够从根本上保证企业发展所提出的需求得以满足,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企业到期还本付息存在的实际风险。

由于上市公司投资收益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以及贷款利率的变动,企业很难对未来的偿还能力进行确定,导致投资收益率与借款利率存在一定的出入。

若企业能够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对市场进行准确判断,投资收益率可能会高于实际借款利率,保证实现前期制定的经营目标;相反的状况下,则可能导致企业的收益率低于实际借款利率,企业出现资不抵债的可能性就会不断提升,这也是现代上市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具体表现。

若企业没有通过借款来投入更多的发展以及运行,就不存在其他的财务风险,借入资本的与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存在正相关关系。

二、上市公司财务风险

(一)财务风险的特征表现

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通过对某上市公司———M企业的发展历史进行分析和调查,其财务风险除了具有其他风险的相同特征,还具有自我独特性,其热证包括以下几个表现。

(1)客观性。

财务风险一般只存在上市公司所开展的各项财务活动中,因为财务活动时客观存在的,所以,财务风险具有显著的客观性,任何上市公司所进行的财务活动都会引发财务风险的存在。

(2)不确定性。

风险的出现和发展都是因为上市公司存在的不确定性引起,因此,财务风险也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成因、产生时间、结果等不确定性之上。

(3)综合性。

财务风险可能发生在企业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也是现代上市公司面临各种风险呈现出的综合表现,综合性较为明显。

(4)可测性。

财务风险在客观存在的同时,也具有具体的规律可以遵循,上市公司在对过去类似财务风险发生经验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通过定性或者定量分许的技术方法做出准确的判断和估计,采用具体的财务风险控制以及防范措施,能够从根本上降低企业出现损失的可能性。

(二)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类型

企业财务活动是现代企业开展各项经营活动的基础,在企业经营活动各个阶段都有所体现,所以,上市公司的所有资金活动中都存在不同的财务风险。

(1)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使用借入资金过程中,到期还本付息的偿债能力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企业的股东收益或者利润出现变化,并给企业开展的各项财务活动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

筹资活动是现代上市公司经营活动的基础,企业只有拥有较多的资金,才能够购买更多的生产要素。

企业的筹资方式大致分为两种,分别为债务和股权筹资。

债权筹资是指上市公司通过金融机构或者银行实施借款,按照实际的借款利率对相应的利息进行支付,并偿还相应的本金。

这种筹资方式受到债务结构、借款利息、偿还期限的影响,若不能够进行良好的管理,所借贷的资金必然不会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从而导致企业面临还本付息的危险,不得不通过向银行支付滞纳金、罚息、低价、低价拍卖已经抵押的资产,还有可能导致上市公司出现破产的现象。

股权筹资则是企业通过股票发行来吸引更多的资金,湖综合通过增资扩股的方式来获得所需的资金。

这样的资金筹集方式不存在所谓的还本付息等风险,但是,若资金使用效率较低,企业给投资者创收的效益达不到前期的预定收入时,投资者可能会把股票抛出或者减少,从而导致企业股票价格不断下降,给上市公司带来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所以,企业在进行各项筹资决策时,企业除了要对资金的需求量进行规划之外,还要尽可能选择相对合适的资金筹措方式,在对各种不同的筹资方式权衡之下,提出风险防范以及规避措施。

(2)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实际投资过程中,因为投资收益率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导致企业预期收益收到影响,从而出现损失本金的风险。

企业投资活动主要分为对内和对外两种投资,其中的内部投资分为固定资产投资、金融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等。

若公司出现决策上的失误,可能会导致企业资产的结构不够合理,让企业无法与预期收益同步。

对外投资分为投资其他经济主体、进行有价证券购买,不需要直接参与到各种经济活动中,就能够获取相对固定的利息。

这也可能导致上市公司的被投资者很难偿还相应的资金。

(3)资金回收风险。

这种风险主要是发生在企业产品销售阶段,表示企业不能够完整、及时地对应收账款进行回收,从而导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较多的风险。

上市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瞬息万变的市场,企业若不能够进行有效的经营管理工作,则会面临较大的账款回收风险。

一般表现为应收账款的回收金额以及回收时间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时间不确定性表现为拖欠、买者难以在规定的时间支付相应的欠款,从而导致企业资金不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收回,出现再生产资金短缺。

收回金额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则一般为坏账风险,也就是指应收账款难以收回,给企业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4)利润分配风险.企业在完成相应的产品销售之后会获得利润,这种利润分配风险就是指企业所获得利润不能够及时进行分配,产生的分配与预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会给企业今后的生产以及经营活动造成不利影响。

由于企业实施的会计工作存在不合理或者客观因素,从而导致当期利润出现虚增的现象,导致利润分配不能够科学有效的进行;若企业在进行利润分配时,采取的是现金分配的方法,则必然会导致企业的再生产以及偿债能力受到影响。

若不采取现金分配,则会导致企业投资者的积极性受到措施。

企业再次分配是对金额进行分配,若把所得利润分配给股东,企业的留存收益就会相应的减少,严重影响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各种再生产活动。

(三)上市公司出现财务风险的原因

造成上市公司出现财务风险的原因很多,包括内部和外部两种风险。

(1)外部风险。

这种外部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等,这些外部环境因素在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条件的同时,也导致企业面临各种无法改变或者难以预见的风险。

a、政治环境。

所谓的政治环境一般是指整个国家的意识形态,也就是政治背景,包括政治体制、政治制度、方针政策等,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主要是指各种货币政策,例如汇率和利息。

若出现银行贷款利率降低的现象,则可能导致企业减少所需要负担的利息,从而拥有更多的流动资金来进行经营范围的扩大或者再生产;相反的情况下,银行多进行贷款紧缩,提升利率,则企业负担就会增大,导致企业的债务负担加大,导致企业资金的流动受到影响。

对于存在国外资金来往的上市公司而言,汇率的变动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增加企业财务风险。

b、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主要是指企业生存以及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政策以及经济状况,这种经济状况包括国家发展趋势、产业结构、资源以及交通运输等,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对不同的上市公司实施不同的经济政策。

任何企业的经济发展都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包括初期、发展期以及衰退期。

企业难以改变这种经济环境存在的变化。

在发展初期,大都缺少自有资金,资金流动性相对较差,因此,很容易出现财务风险。

衰退期的企业经营业绩相对较差,企业由于缺乏流动资金,从而导致财务风险增加。

c、法律环境。

法律环境主要是指各种法律意识形态,包括相适应的法规制度、法律制度以及法律机构等。

政治环境、法律环境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这种关系也被称之为因果关系。

企业的经营以及生产活动必须要要在规定的法律框架下完成。

但是,在实际社会发展过程中,相关法律体系依然存在较多的漏洞,制度体系的不完善会导致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收到影响,从而增加了企业财务风险。

(2)内部原因。

上市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内部影响原因。

例如很对上市公司为了获得企业规模的扩大或者其他外延项目,不对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考虑,造成严重的资金浪费。

有的企业受到人员管理管理、筹集资金不合理、产品质量不过关等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财务工作带来较大的风险。

上市公司内部原因主要品包括筹资决策工作中存在的不合理资金结构、决策不科学、投资多元化、存货结构不合理、资金流动性不够显著、股利分配政策不够合理等。

三、控制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措施

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机理的分析,要想从根本上控制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就要从企业发展实际现状出发,采取有效的针对措施。

(一)做好财务风险事前控制工作

上市公司要在发展以及运行过程中从根本上规避企业发展可能面临的各种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事前控制主要是对可能不出现的财务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各种财务风险出现的可能性以及影响因素,并结合上市公司风险承受能力,对风险以及收益的关系进行权衡,采取承受、规避、分担以及降低等措施,保证从根本上降低上市公司的损失。

例如M上市公司管理和领导阶层为了能够从根本上规避企业发展和运行过程中存在的财务风险,在结合自身经营范围、市场竞争力、市场不稳定因素等影响因素的基础之上,前期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财务风险控制以及预防措施,从而保证上市公司在面对各种财务风险时,启动风险应急预案,从根本上降低M公司的损失,在其他经营范围或者产品相同的公司群中,降低风险抵制或者控制成本,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二)发挥上市公司财务部门的管理作用

财务部门在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防范过程中扮演着事中控制的角色,财务风险的事中控制一般是对已经出现的风险财务阻断性的控制,避免风险扩大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所以,要尽可能发挥公司财务部门在整个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调度作用,强化公司财务体系在发生财务风险时的实际控制能力。

首先,要听从总会计师的指导,对公司财务体系不断进行完善,完善的内容包括公司财务保障体系、公司财务体系、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公司财务监督工作体系等。

为了能够保证上市公司在开展各种跨国业务过程中尽可能不出现风险,还要加强与外汇经济公司、银行、证券公司的合作,签订外汇期货合约、远期外汇合约、外汇期权合约等。

对上市公司开展各种外币业务,要财务相应的保值措施,发挥税收策划部门的职能以及作用,减少以及分散汇率变动可能给上市公司带来的各种外汇风险。

(三)保证结算中心做好资金管理工作

强化资金周转力度,提升企业资金的利用率。

随着现代集团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很多上市公司已经开始建立奖金池,把公司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并且集中进行运用。

在集团内调剂中对资金进行使用,从根本上提升资金的实际使用效率,保证公司资金管理信息系统能够与银行系统实现链接。

(四)做好财务风险的事后控制工作

所谓的财务风险事后控制,主要是指对上市公司已经出现的风险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从根本上减少可能出现的损失,并提升上市公司的风险控制能力。

首先,建立并完善上市公司的准备金制度,从而更好地防范上市公司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

其次,建立并完善上市公司风险管理档案制度,从而保证为企业经营以及管理者提供更加详实的数据以及资料说明,发挥风险事前管理作用的同时,为上市公司风险事后控制提供一定的支持。

还要对债务重组进行利用,保证债权人的债权得到偿还,不出现较大的经济损失,并保证债务人能够获得更大的收益,从而达到继续经营的目的。

四、结语

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发生机理的分析和研究,并采取相关措施加以避免和解决,能够保证上市公司不出现较大的财务风险。

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有着一定的作用和意义。

关于上市公司财务金融的管理 篇3

关键词:财务管理改革企业制度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128-01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辉煌,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随着我们国家的资本市场的发展,将企业的一些才有活动加入到金融中介或者金融市场之中。在资本市场日益上深发展的过程中,有更多的企业例如一些上市公司就开始逐渐增加,变得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在金融管理方面的改变,很明显,财务金融的管理对这些上市公司的作用只会逐渐增大。应对这一改变,就需要我们对财务金融在上市公司中有效管理手段进行改进,这一话题将成为当前较具有研究价值与意义一个。以下将进行具体分析。

一、在我国,上市公司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下降,受市场动荡的影响,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日益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诞生和参与市场竞争,市场可以选择的类型和数量越来越多,卖方市场已逐渐转变为买方市场。依据这样的前提条件,许多以前的高需求,以及低风险,还有一些较高盈利能力的行业一直是很多企业,产能过剩的现象,一些只能生产一般商品,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逐渐失去竞争力,从利润损失的损失。最明显的是家电,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果缺乏核心竞争力,很难形成自己的品牌,是很容易模仿和超越,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的劣势,不能参加更高层次的竞争。企业被淹没,甚至淘汰。

(二)不进行制定合理科学的投资计划方案。多样化的业务,而不是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是很多所谓的企业管理专家经常会说到的,事实上,目前上市公司的投资形式的冲动投资,缺乏有效的资源配置,公司可以很容易获得大量的资金,企业不使用的经营业绩,但利用投机吸引投资者,这导致了大量的不良投资。通过炒作取得的成果往往都会造成一些不良影响。

(三)股票上市公司的管理存在较多的漏洞,导致大股东介入,最终导致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短,因此股票上市公司起步晚,发展不够完善,未能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使企业的管理受到控制。其中,大股东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股票上市公司逐渐被大股东掏空,不仅使企业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也是资本市场陷入恶性竞争的泥潭而无法自拔,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二、一些股票上市公司一旦在财务方面出现的管理漏洞将会造成的上市公司在财务方面的影响,这些公司存在漏洞的管理,将在各个方面造成很大影响,并很容易引发一些连锁反应,这在整个行业,都会造成不良后果

(一)对股票上市公司的财务方面不利影响,如果缺乏有效的企业管理,首先会对自己的影响有严重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不能进行科学和有效的资金分配给股票上市公司,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吸引资金,科学和有效地分配每一个环节的生产,使资本的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的发展有最大的作用。如果股票上市公司不能合理分配资金,就会使股票上市公司失去其意义,不仅无法获得上市公司的利益,而且对公司有不利的影响。2企业缺乏长期有效的竞争力,一些股票上市公司在管理过程中缺乏长远眼光,注重短期利益,这也是资金缺乏合理配置的原因之一。这样的企业,也许在短期内会获得很高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但会使企业资金的合理分配不合理,从而更深层,难以自拔。

(二)我国市场是由不同企业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不论哪一个企业,小到个体大到国家都有权利进入市场的公平竞争之中,对于股票上市公司更是需要科学有效的的金融管理,一旦这些公司缺乏有效管理将会对整个市场造成很不理的影响。在加上我国的资本市场本身在制度上的不完善以及在资源配置上的的作用发挥不到位,缺乏对经济发展的工业企业上市融资的前景;或者因为行业不景气,企业也不必克服产业生命周期约束能力,越来越多的股票上市公司和工业衰退和经济衰退。

(三)在同一行业中,企业的不利影响来自企业的诞生,作为市场主体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与股票上市公司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公平,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可以促进优胜劣汰,并鼓励企业在竞争中增强自身的实力,增强竞争力。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导致一些股票上市公司在不正当竞争的存在下使用市场竞争。和股票上市公司在金融和金融方面的不公平竞争可能会导致以下不利影响。

(四)对投资者市场的不利影响是吸收市场上的自由货币。所以,股票上市公司对财务的管理势在必行。一味的进行盲目的投资,进行所谓的多元化投资一旦这些公司在资金的的配置上有所缺陷,那么将迎来大股东的一些无法躲避的不利干涉,進而导致吸收资金不科学,在使用方面不尽合理。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度大幅度下降严重影响公司正常运行。在市场竞争中的一些浪费,使股票市场投资者无法获得预期收益,甚至遭受严重损失。因此,整个资本市场将是不稳定的。

(五)在上市公司日常运作中调整财务投资,形成核心竞争力,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投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反映出公司的经营管理和科学管理的重点,对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途径有多方面。1要建立科学的管理理念,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必然涉及财务和金融。而市场有许多变化,为了实现对金融和金融方面的科学有效管理,必须要保持和增加资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易纲,张磊.国际金融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陈雨露.国际金融学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金方伟.金融危机后对中国外汇储备的思考 [J]. 现代商业,2010(15).

[4]王晓雷.国际储备的演进与储备货币的价值分析 [J]. 国际金融研究,2009(12).

[5]邓晓馨.论我国外汇储备风险管理的战略性调整 [J]. 商业时代,2012(01).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 篇4

一、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及其分类

现实中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种类多种多样。上市公司在进行财务决策时, 面对市场竞争和财务活动的复杂性, 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由于受到自身经验和能力的局限, 不可能完全准确地预见客观经济活动的变化, 财务风险也无法避免。一般来说,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 筹资风险:

企业在筹资活动中由于资金供需市场、经济坏境变化等因素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在整个筹资过程中, 企业还面临着筹资时效、数量、工具选择的风险等等。

(二) 投资风险:投资项目不能达到预期效益, 从而影响企业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的风险。

(三) 资金回收风险:

产品销售出去后货币资金收回的时间和金额的不确定性。具体包括时间上的不确定性以及金额上的不确定性。

(四) 收益分配风险:

由于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和会计方法的不当, 有可能少计成本费用, 多确认当期收益, 从而虚增当期利润, 使企业提前纳税, 导致大量资金提前流出企业而引起企业财务风险。

二、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的内涵和原则

财务预警是由预警不断演绎而形成的新概念。一般来说, 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是以财务会计信息为基础, 通过设置并观察一些敏感性预警指标的变化, 对公司可能和将要面临的财务危机所实施的实时监控和预测警报, 其目的是促使上市公司有效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并不断促进上市公司管理内部环境的更加完善和高效, 真正有效实施企业全过程的财务控制。

(一) 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应具备的基本职能:

1. 当有可能危害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出现时,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能预先发出警告, 提醒企业管理者早做准备或采取对策以减少财务损失。

2. 当上市公司财务危机征兆出现时,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不仅能预知预告, 还能及时寻找导致企业财务状况恶化的原因, 制定有效措施, 阻止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 避免严重的财务危机真正发生。

3. 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不仅能及时回避现存的财务

危机, 而且能通过系统详细地记录其发生缘由、解决措施、处理结果, 并及时提出改进建议, 弥补上市公司现有财务管理及经营中的缺陷, 从根本上消除类似财务危机再次发生的隐患。

(二) 上市公司在构建财务预警机制时应遵循的原则

1. 完整性原则。

财务预警机制包含了财务危机的分析、决策和处理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财务预警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缺一不可。

2. 及时性原则。

上市公司财务危机从产生到扩大速度非常快, 时间拖延得越长, 上市公司的损失就越大。因此要在财务危机警报发出后的第一时间迅速做出反应, 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3. 组织性原则。

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机制需要实施者, 在财务预警机制中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作为顺利达成财务危机处理目标的保障。

4. 有效性原则。上市公司应根据不同的财务危机采取不同的财务预警方法和机制, 帮助企业转危为安。

三、我国上市公司完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有效措施

(一) 构建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模型

在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中, 可以使用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资产负债率、银行借款总额、银行信用额度等指标构建财务风险预警体系。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构建的关键在于需要包含不同类型的关键财务指标。在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中需要有反映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现金流量信息的指标。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是其偿还债务的重要资源, 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 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越小。上市公司偿债能力是指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 是衡量上市公司财务实力的重要标志。营运能力是上市公司生产经营中各项资产周转速度所反映出来的企业资产运用效率, 反映了上市公司的资产管理水平和资产配置组合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信用的日益膨胀, 上市公司账面的销售收入与实际现金流转相去甚远。因此有必要对上市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进行预测。在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方面, 单一变量模型对每一个财务危机企业的预测是通过从所属行业中选择一个具有相同资产规模的成功企业, 并比较预测对象与成功企业的以下三个比率:现金流量/债务总量;净收益/资产总额;债务总额/资产总额。如今, 多变量财务危机判别模型已经是财务风险预警模型中的主流。多变量财务危机判别模型是以特征财务比率为解释变量, 运用数量统计方法推导而建立起的标准模型。运用此模型预测某种性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及早发现信用危机信号, 使企业经营者能够在危机出现的萌芽阶段采取有效措施防范财务危机。

(二) 完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系统

在现代上市公司中, 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往往导致了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潜在矛盾, 造成上市公司内部财务管理能力不强, 监控不力。因此, 上市公司内部需要完善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系统。上市公司应该设立专门的财务预警机构, 直接受董事会领导, 将财务预警纳入其工作范畴, 全面负责有关预警信息的收集、预警方案的设计、预警目标的确定, 通过运用不同的考核工具定期将公司收集来的财务数据和其他信息进行加工和分析, 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当发现警情时, 财务预警机构负责制定对策并协同其他职能部门消除财务警情。同时, 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系统不仅仅包含上市公司预警管理机构, 还须有各部门甚至每个员工的配合。上市公司应制订员工培训方案, 上至中层管理人员, 下至普通员工, 让其充分认识到建立财务预警对整个上市公司的现实意义, 在思想上对潜在的危机有清醒的认识和高度警惕性。此外, 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系统离不开内部制度建设, 其中关键的有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授权批准控制制度以及会计系统控制制度。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要求公司合理设置财务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 明确职责权限, 形成互相制衡机制。授权批准控制制度要求上市公司明确规定涉及资金的流入、流出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大小、程序、责任等内容, 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的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 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的范围内办理业务。最后会计系统控制制度则要求上市公司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财经制度法规, 制定适合本公司的内部财务会计制度, 明确会计流程, 建立岗位责任制。

(三) 采用多样化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方法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 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财务风险预警方法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定性预警方法上, 上市公司可以成立独立的风险管理机构, 机构成员主要来自于财务、审计、市场等部门, 对公司经营管理所面临的各方面风险进行管理和监控, 定期或不定期地根据现金流量预算表、公司现金流的各种财务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估, 并提出风险分析报告。其次可以采用“三个月资金周转表”分析法, 它是判断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有利武器, 主要是看上市公司是否制订了三个月资金周转表, 是否经常检查销售额对应付款票据兑现额的比率。如今, 财务风险的定量预警方法发展迅速, 一元判别模型、多元线性判定模型 (MDA) 、多元逻辑模型 (Logit) 、多元概率比回归模型 (Probit) 以及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ANN) 等在理论和实践上运用非常广泛, 大大地弥补了定性预警方法的不足, 加大了财务预警的准确性。总之, 现代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和预警更加注重一些非量化因素, 如企业管理者的风险意识、财务人员素质、人员流动状况、顾客满意度等。

财务预警机制通过收集与上市公司经营相关的产业政策、市场竞争状况、企业本身的各类财务和生产经营状况信息, 进行分析比较, 判断是否预警, 对监测结果进行识别、判定和监测。总之, 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机制可以帮助上市公司降低营运风险, 随时捕捉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各种管理漏洞以及重大风险, 有效地预测、防范和控制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发生, 减少财务危机形成的概率。财务预警机制属于微观经济预警的范畴, 无论在国际还是在国内都还处于一种前沿性和创新性的研究阶段, 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和潜力。

摘要: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有效的预警, 建立完善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讨论了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和财务预警机制的内涵, 提出了上市公司完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1〕孟焰, 李连清.企业战略性现金流管理的探讨〔J〕.财会通讯, 2006 (10) .

〔2〕胡殿香.论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07 (6) .

〔3〕张文, 李海燕.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应用研究〔J〕.财会月刊 (综合) , 2007 (10) .

上市公司的财务虚假探究管理论文 篇5

我国股票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推动了国企改革、加速了GDP的增长。但是,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时有发生,使投资者蒙受巨大损失,给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增添了一道厚厚的屏障。下面,笔者就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手段,以及防范措施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上市公司财务虚假的原因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之所以时有发生,主要有如下原因:

1.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健全,是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之一。在我国现有的近2000家上市公司中,改制上市的公司占了相当比重,但凡改制上市公司,都有一个“连体企业”——上市公司的主要关联方:第一大股东(母公司)。在这种状况下,上市公司大股东为了实现自己的某些目的,授意并操纵上市公司造假。

2.非法投机机构利诱上市公司的关键管理人员造假以实现自己谋取暴利的目的。在1998年、1999年度,由于股市行情火暴,吸引了大批资金参与股票炒作,一些大资金为了谋取暴利,联合上市公司的关键管理人员编制虚假财务报告,欺骗中小投资者,2001年前后发生的财务造假大多始于那两年。在2006年和2007年的牛市行情中,同样催生了一些财务虚假的上市公司。

3.实施上市公司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管理不规范。会计师事务所是会计报表质量的重要把关者,他们在审计中的不客观必然导致虚假报告的增加。事实上,由于事务所之间的恶性竞争,使得事务所有意无意的放纵上市公司,让上市公司购买会计政策的行为屡屡得逞,虚假报告的出现就成为必然。

4.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不够完善为财务造假留下了空间。2007年颁布并实施的新会计准则在规定的完整性和谨慎性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而造成上市公司部分业务出现制度真空或者出现利润操作空间,为造假者制造了宽松的环境。另外,相关法律对财务造假者的惩罚不重、执法不严,导致造假成本极低,也是财务造假的重要原因。

二、上市公司财务虚假的主要手段

1.虚增利润,隐瞒亏损,这是盈利能力差的上市公司最主要的造假行手段。绩差上市公司虚增利润,其目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为了达到证券法规定的再筹资条件;为了保持公司股票的流动性和上市公司的身份,使公司股票不至于被ST或暂停上市;为了配合股票投机机构炒作本公司的股票等。为了实现利润虚增,公司常用的做法有:公司财务各岗位协调一致,编制虚假销售凭证,虚增收入;利用关联企业或友好企业,通过互相开销售发票的方式虚增利润;对于折旧、利息等不计提或少计提;对企业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视而不见;利用会计准则的缺陷进行利润操纵等。

2.调节利润,这是业绩较好但不稳定的公司最主要的造假行为。均衡利润是一种常见的会计造假,进行该类造假的上市公司一般是基于以下目的:为了保持良好的公司形象,使企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呈稳步增长的态势,以稳定股价或刺激股价上涨;为了避免因某一年度利润骤降而使该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低于证券法或证监会规定的筹资条件。上市公司在调节利润时,常用的方法有: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提前或延后确认费用;设置秘密准备等。

3.不谨慎使用资产,变相侵吞中小股东资产,侵犯中小股东利益。这种造假行为一般是在大股东的操纵下进行的,其目的是以上市公司为工具获取低成本资金,其常见的做法有:在不考虑是否能收回的情况下向大股东提供资金,最终导致公司资金流失,留下亏损隐患;以不公允的价格进行交易,往往是一方面通过从大股东处高价购进原料,另一方面向大股东低价销售产品或其他资产;通过引诱中小投资者配股而自己却放弃配股的方式从中小投资者处获取资金,然后又用该资金对所有投资者进行分配等。

三、上市公司财务虚假的治理

对于上述财务造假行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治理:

1.完善上市机制,减少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净化会计环境

针对改制上市存在的缺点,应尽量的实行整体上市,这一方面可以避免“一股独大”和股权分置问题,从而减少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减少关联企业、减少人为操纵会计信息的空间;另一方面又可以使一般部分整体状况较差的公司被阻拦在股票市场之外,以减少会计造假的潜在可能性,从而净化会计环境。

2.完善法规制度,加强报表唯一性管理。前面文中提到利用准则漏洞进行利润调节,有鉴于此,应该逐步完善现行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减少财务造假的空间。另外,有些公司因为不同的目的而提供不同的报表:对税务提交利润虚减后的报表;对社会公众提供利润虚高后的报表。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其他一些国家的做法,加强报表惟一性管理:公司报表生成后,提交给一个专门的管理部门,以后所有需要该公司报表的主体都只能从该部门获得报表,从而避免一个企业对不同的对象、基于不同的目的而提交不同的报表,以减少企业财务造假的动机。

3.提高造假成本,严格执行会计法。《公司法》、《刑法》、《会计法》等法律和规范都规定了对虚假财务报告的处置办法,如了对个人和单位的行政处分、党纪处分、经济处罚、刑事裁判等。笔者认为,对于严重的财务造假应该加大刑事处罚力度,并且在处罚上要严格执法,加大查处力度,增加造假者的成本,使造假者觉得不合算、风险大,从利益上遏制住财务造假的蔓延。

4.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年检、继续教育等形式进行;同时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进行再监督,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进行抽查,以更好地督促注册会计师严格按独立审计准则规定的程序和方法执业。

参考文献:

[1]黄清河黄俊婷:企业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分析及防范对策.中国审计,2003

[2]何英姿:《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职场观察,2006

[3]汪易强:《探索新形式下会计信息失真治理的有效途径》.黄山学院学报,2006

[4]袁小勇:虚假财务报告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5]童婉萍:《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现代企业,2006

论财务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 篇6

【关键词】 财务公司; 全面风险管理; 现实要求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的一种金融组织形式。在产融结合的运作过程中,财务公司面临许多不确定性的风险因素。因此,通过全面风险管理,对各种风险作出及时正确的辨识、评价和控制,是财务公司预防风险发生的重要途径,也是控制风险及减少损失的重要手段。

一、全面风险管理对财务公司的重要作用

根据2006年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制定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提出的定义,全面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对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来说,全面风险管理的作用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风险管理是财务公司防范风险的基础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给各个金融机构以深刻教训,市场经济大潮瞬息万变,发生风险是常有的事。只有及时发现并消除隐患才能避免风险损失,也只有充分预防才能在风险发生时从容应对。财务公司作为企业集团内部的金融服务机构,它所从事的很多业务本身就具有金融风险。比如信用风险、投资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这些风险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对财务公司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必须瞻前顾后、居安思危,通过系统的全面风险管理,主动防范风险的出现。

(二)全面风险管理是财务公司稳健运行的核心

随着现代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产业资本在存量上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大企业、大集团必须寻找到能够持续、大量地获得资金的途径,支持规模经济的扩张,财务公司就是应企业集团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通过财务公司这一特殊的金融机构,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交叉融合、双方同生共长,产业资本实现了在相对较低的成本上获取资本和资金,金融资本则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增值,扩大了金融资本的支配权。然而,在产融结合过程中,除了要保证金融资本的收益性外,还要保证金融资本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如果片面追求产业资本的快速扩张,而忽视金融资本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就会使产融结合的风险暴露出来。

(三)全面风险管理是财务公司科学发展的保障

现代市场经济使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节奏要比过去快得多,公司决策者已经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的直觉、胆量和本能来做经营上的战略决策。实践证明,“拍脑袋”决策已经拖垮了无数前景光明的企业。对此,财务公司在发展中必须讲求科学,根据全面风险管理的机理,建立高效率的预警信息系统,不断监测经济环境的变化趋势,收集整理并及时汇报可能威胁企业的风险信息。在此基础上,公司领导要善于利用各类人才的知识、经验、智能等方面的优势,洞悉可能发生的潜在风险,一方面事前防范,尽可能避免或减少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即使风险发生,公司也能从容应对。

二、全面风险管理在财务公司的基本运作

按照2004年美国COSO委员会颁布的《COSO全面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全面风险管理包括八个相互关联的构成要素:一是内部环境,包括管理主体的理念、员工的胜任能力以及权力分配和职责;二是目标设定,包括战略目标及相关的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合规目标;三是事项识别,包括区分代表风险的事项和代表机会的事项,以及二者可能兼有的事项;四是风险评估,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会发生什么风险以及风险将影响主体目标的程度;五是风险应对,包括回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风险和承受风险;六是控制活动,包括直接或通过对技术的应用来执行政策的行动;七是信息沟通,包括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广泛信息,并使相关人员及时获取和沟通;八是监控,通过自上而下和各方互动的全面监控,使全面风险管理能够动态地反映,必要时加以修正。

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个构成要素并不只是一个接着影响下一个的顺次过程,而是一个多方向的循环反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每一个构成要素都能够并且将会影响另一个要素。从实践来看,由于各个企业的行业和规模、管理理念和文化的不同,任何两个主体都不可能,也不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应用全面风险管理。就财务公司的一般情况而言,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防范、控制和处置风险,最大程度地避免和减少损失,实现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统一,保证财务公司的稳健运行。为此,财务公司在全面风险管理中,要在不断改善内部环境的基础上,着力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对尚未发生的潜在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分类和分析,找到引起风险的主要原因,并将风险加以分类,预测风险可能引起的后果等。财务公司在风险识别中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不确定性严重,特别是有些因素很难定量描述,使风险识别更为复杂和困难。因此,为了做好风险识别工作,公司除了要有认真细致的态度外,还需掌握有关识别风险的科学方法,如分析法、专家调查法、故障树法、幕景分析方法等。其中分析法是将复杂的决策问题分解成比较简单的组成过程,再把每个过程分门别类地排列起来。譬如投资一个煤化项目,可能遇到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环境污染风险,还要对每一种风险再作进一步分析,如环境污染风险又可分解为水质污染、大气污染、噪音污染等。利用这种层层分解的分析方法,可以将一个大系统分解成若干小系统,找出风险到底在哪方面,以及引起风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对特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损失的范围与程度进行量化估计。它包括两部分内容:首先是估计风险发生的概率;其次是测算风险产生后的经济损失。财务公司在具体风险评估方法中,随着数理统计方法及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应更加多样化,包括概率法、灵敏度法、风险价值法、集中趋势法等。根据风险评估所得出的每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和严重性,公司还需将其结果归入不同的“风险级别”。一般可分为:严重但不经常发生、严重并且经常发生、不严重也不经常发生、不严重但经常发生。按照风险级别,公司要对不同的风险制定不同的管理方案,尤其注意针对经营中存在的高风险业务,如资金业务、债券交易,信贷等方面的业务建立风险评价机制。对每笔贷款、拆借、投资及业务活动中涉及的不同交易对象、部门、行业、地区和国家,在开展业务之间,都应当首先测定风险指标或比率,对业务发生后的风险状况要进行追踪,随时掌握自己所面临的风险情况及可能出现的风险损失。

(三)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是对风险评估后的不同结果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财务公司应对风险的策略主要有四种:一是规避策略,即通过公司限制性制度和标准,阻止高风险的经营活动,尤其是对已预测到和意识到的风险采取回避态度。二是预防策略,即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和措施,以防范风险发生或风险扩散。三是分散策略,即将公司经营的总体风险分散和转移到各个方面。例如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要求借款人用借款资金购入的资产向保险公司投保等。四是补偿策略。财务公司的经营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完全回避,因而必须有风险损失后的补偿措施。首先,可将风险报酬打入资产定价中;其次,建立风险损失准备金和呆账准备金;最后,利用法律手段对造成财务公司风险损失的法律责任者提出诉讼,争取挽回部分损失。

(四)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在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后实施所需的控制活动。财务公司控制活动的主要手段有:高层复核——公司主要负责人对照预算、预测等指标来复核实际业绩,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职能审核——负责职能机构或业务的管理人员审核交易报告及数据等;实物控制——对设备、存货、证券、现金和其它资产定期盘点,并与控制记录上的数额相比较;职责分离——把不同人员的职责予以分开或隔离,以便降低错误或舞弊的风险;信息处理——实施一系列的控制来检查交易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授权,输入的数据要经过联机编辑核对或与经批准的控制文件相匹配,例如一个客户的指令只有在对照了经批准的客户文件和信用限额之后才能被接受;检查监督——通过持续性监督或专项监督,确保全面风险管理运行的持续有效,同时针对控制活动中发现的缺陷和不足,不断进行调整,使之日臻完善。

此外,在全面风险管理中,财务公司还应建立风险事故应急响应预案,以防止或减轻风险事故的损害以及避免风险扩散和连锁反应。实践证明,在风险发生前、风险发生中及风险发生后,如果应对得当,是可以极大地防范风险和减少风险事故损害的。不过,从严格意义上讲,全面风险管理只有“善”没有“后”。全面风险管理的一切工作都应围绕“善”来进行,善始善终,以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全面风险管理对财务公司的现实要求

全面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就财务公司来说,要使全面风险管理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必须强调以下几点。

(一)强调财务公司的群体风险意识

所谓公司的群体风险意识,是指公司全员对经营风险的感受、认识及由公司利益与风险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对风险的态度。如果财务公司领导或员工对风险感受不深、认识不足,甚至觉得自身利益与风险后果无利害关系,那自然对随时可能发生的经营和金融风险等漠然置之。反之,如果感受到经营利益与风险后果息息相关,公司上下对风险的感受和认识必然与前者截然不同,对风险状况及其发展定会倍加关注,从而形成一种健全的、强烈的、敏锐的风险意识。许多公司的经验说明,对风险的敏锐嗅觉和预见能力是成功企业家的基本要素,也是企业持续稳健发展的根本所在。财务公司经营的风险意识还应是一种群体风险意识,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领导者的风险意识、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和员工的风险意识。这三种风险意识总和构成公司的群体风险意识。如果财务公司的群体风险意识是积极的、进取的、统一的,全面风险管理就会成为公司行为的一种无形的调解器,实现全面风险管理也就有了上下同心、集思广益的坚实基础。

(二)强调财务公司的内控机制建设

要使财务公司形成积极进取的群体风险意识,除了坚持不懈的思想教育外,还须通过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来实现。内部控制制度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对公司内部各部门与人员相互制约和协调的一系列制度、措施、程序和方法,把内控机制寓于管理活动之中,是财务公司日常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根据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等文件精神,财务公司为有效控制风险,全面实现自身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必须强化内控机制建设。要制定明确的公司政策目标,对每一个工作人员给予明确的授权;建立合理的组织架构,把整个公司的所有业务部门,按照其业务范围、在上下级关系中的位置、彼此之间的联系、与管理层的关系等,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立畅通的报告渠道,使基层信息能够及时传递上去;为各项业务制定标准化的操作规程;对会议记录、往来函件、签字样本等予以妥善保管;为一些重大事项的处理,诸如计划、授权、开拓新业务、购买或处置重要的资产等制定出一套标准的操作程序。

(三)强调财务公司的精细化管理和员工素质的不断提高

全面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建设最忌讳的是大而化之,各项规章制度贴在墙上,说在嘴上,而实际往往流于形式和松散。正如前台塑总裁王永庆先生所指出的,提高管理的水准,必须从细处入手,凡事追根究底,不能只重视“面”和“线”,而忽视了“点”;“各事物的基本问题还是在‘点’上,而‘点’的改善是无止境的”。此外,由于全面风险管理需要全体员工的直接参与,所以必须使全员素质不断提高。要通过培训、考试、考核等方式,使员工理解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熟悉并掌握岗位操作规范,进而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确保全面风险管理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孙立明,孙祁祥.风险管理的新趋势[J].经济学动态,2003(8).

[2] 高韩松,韩复龄.全面风险管理规范解析[M].中国时代出版社,2008.

[3] 金哲,等.世界新学科总揽[M].重庆出版社,2005.

[4] 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S].2006.

[5] 中国银监会.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S].2006.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研究 篇7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

根据财务风险的范围,财务风险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的财务风险。其中狭义的财务风险,主要是指公司由于自身管理不完善、结构不合理等多种因素造成偿债能力的缺失,进而导致收益下降的风险。而广义的财务风险,则范围更为广泛。其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管理不完善造成的风险,还包括外部环境导致的风险。由此可见,财务风险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财务风险在为企业的发展带去相应损失的时候,也有可能带去新的发展机会。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将以狭义的财务风险研究为主。

二、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上市公司内控体系、监督体系和预警机制不健全

财务风险的产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市公司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和监督体系。首先,财务风险产生于每一个财务活动的进行。而对于每个环节的风险控制,都与企业的内部控制密切相关。作为对企业各个环节的控制体系,内部控制的有效完善,对于财务风险的预防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次,一个完善的监督企业对于企业风险的预防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就当下上市公司的发展来看,大多数的上市公司都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即使有的企业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也只是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在执行中也主要是以财务部门为主,并没有对企业的生产活动等其他部门进行有效的控制。

(二)公司管理者对财务风险的分析与识别不足

对于任何一个上市公司而言,财务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是因为企业管理者自身对财务风险没有清楚的认识,没有认识到财务风险的发生会对企业产生严重的影响。可以说,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管理者还认为财务风险只是加强一下管理就可以避免。不注重财务风险的信息搜集和数据的统计来识别,或者分析不全面,识别不充分。导致了错误的财务风险,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导致企业财务风险

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之一,上市公司自身的发展与外部环境的发展密切相关,上市公司的发展也必然会受到相应的影响。一般而言,上市公司的外部环境主要指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等。受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些环境也是不断变化的。而这些环境的变化,又会在很大程度上给企业带去不同程度的风险。例如,银行利率、资本市场完善程度及其他相关政策,都会影响到上市公司的融资,进而对企业的财务风险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作为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财务风险管理也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多变的经济环境下,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给上市公司的正常发展带来风险。

三、上市公司应对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健全财务风险预防与处理机制

财务风险预防与处理机制的目的在于如何减少财务的风险。当财务风险发生时,信息人员要用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整合,并将得出的结果迅速传递到危机应对小组手中。预警分析系统包括两个要素:预警制度和控制分析。预警制度是指用于早期测评运营不佳状况的变动制度分析;控制分析是指对于发现问题惊醒及时的分析。一旦预警指标超过预定的界限点,则应变计划要随之启动。

(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和上市公司各项制度建设相结合

在财务风险的预防中,必须全员都要加入到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中。尤其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必须主动的加入到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险预警统中。第二就是要加强监督,完善监督管理机制,特别要对风险高发部门进行有效的监管;第三就是加强对财务的监管,设立主要的负责人,确立责任人负责制。最后就是要加强内部控制,充分发挥内部控制人员和审计的作用。其次,上市公司对于赊欠的问题,还要制定合理的收账政策。对于到期没有交清账款的客户,要制定一系列的措施。但是在具体的处理中,还要根据上市公司和客户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处理所谓的财务风险预警包括对资料的整理、分析、判断、然后用得出的结果将上市公司的潜在隐患消除的系统。

(三)密切关注企业内外部环境,优化资本结构

上市公司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发展的。为此,上市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密切注意发展环境的变化。外部环境虽然是不能改变的,但是企业可以做出改变。上市公司需要密切关注企业外部环境变化,根据环境变化调整企业自身组织结构和发展策略,使企业在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对于企业来说,资本结构好坏是决定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因素,一个良好的资本结构对企业控制财务风险有非常大的意义。不同的上市公司所处的地理环境、政策环境或多或少有些差异,企业要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和企业的发展状况建立较为合理的资本结构,外部环境则主要指企业当地的资源经济发展环境、所生产的产品的发展环境等,内部环境则是指企业自身的管理情、财务情况以及销售等多个方面。

四、结论

由此可见,为避免财务风险紧张的局面发生,使得公司手足无措,公司内部应制定相关的应对准备,一是要完善公司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结合财务风险的防范应对措施,并传达给公司内部控制人员,使其最大限度地掌握风险发生时怎么有效的控制风险的扩大,二是完善财务风险的配备,最好组织一个内部的财务风险控制应对小组,由公司管理层人员,财务部门,监控部门等组成。来提高公司对财务风险的灵活性和抵御能力。以防风险发生时获得最理想的控制效果。

摘要: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迅猛发展,各种潜在的风险不断的凸显。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公司内部财务风险控制的各种缺失引发大量资产损失。为了促使上市公司树立财务风险意识,加强风险控制,防范财务危机的发生,避免或减少因财务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本文针对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概念、原因分析、防范方法与措施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督促上市公司不断完善自身的财务风险防控制度,加强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完善风险运营机制,以实现上市公司经济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陈君.论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防范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2013(6).

[2]宋琛宁.试析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之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2(16).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研究 篇8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

1 相关概述

对于上市公司来讲, 财务风险始终贯穿于公司生产管理的整个过程, 由此产生的经营问题以及财务问题也存在于上市公司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 财务风险在表现形式上也是多种多样的, 常常表现为上市公司资金流动性不足、债务拖欠、权益不足等, 这些问题及风险都会严重干扰上市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不利于上市公司的长期健康发展。假如财务风险过高, 则会进一步造成财务危机, 使得上市公司难以化解, 最终严重影响公司的发展壮大。

财务风险或者财务危机常常会导致上市公司财务亏损, 难以及时对企业债务及费用进行支付, 影响到上市公司自身的价值, 干扰上市公司的正常经营, 对上市公司自身的盈利能力、持续经营能力以及偿债能力都会造成影响。一般来讲,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都是由于其财务管理不够科学、治理效益不高造成的, 因此有必要及时对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进行预警, 并在此基础上强化财务管理, 有效管控上市公司财务风险, 为上市公司健康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2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研究

上市公司在实际管理运营过程中常常伴随着财务风险乃至于财务危机, 财务风险的产生和发展并不是偶然性的, 而是必然性的。财务风险的产生是一个逐步累积的过程, 它是在上市公司管理中逐渐形成的, 一般来讲会依次经历风险潜伏、风险形成以及风险发展等阶段。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财务危机常常具有可逆性、突变性、渐进性以等诸多特点, 并且在实际管理中, 会出现多种征兆, 这些征兆都为上市公司管理者及时进行财务风险预警, 及时化解财务风险提供了条件。

总的来讲,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表现是多种多样的, 其征兆也是多方面的。一般情况下,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财务危机发生时常常表现为利润质量比较低, 难以盈利甚至于发生亏损;与此同时, 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也不高, 资产的使用效率以及使用效益低下, 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以及生产管理状况都会受到明显的不利影响, 上市公司的财务资金风险较大等。

新的金融环境下金融服务范围不断扩展, 金融工具品种不断丰富, 这也增加了上市公司财务资金管理的形式, 同时也可能导致财务风险加大。在这种形势下, 银行存款、期货、国库券以及股票等都成为上市公司资金的表现形式, 给上市公司筹资以及投资活动增加了风险。上市公司财务管理者需要及时改革原有的财务资金管理模式, 充分利用金融市场发挥增强效益的优势。同时还需要及时关注上市公司可能遇到的汇率风险、利率风险以及表外风险, 有效识别并规避风险。混业经营是现代金融业的重要特征, 具体表现为金融市场中大量衍生金融产品的同时出现。

上市公司处于这样一种金融环境之下, 衍生金融产品成为不少上市公司的重要资产, 上市公司衍生金融产品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上市公司的经济效益。同时相对于传统上市公司资金, 衍生金融工具具有较大的风险性, 上市公司财务管理者需要对衍生金融产品进行保值交易, 充分保障上市公司有效规避风险, 确保上市公司经营的可持续性。随着金融市场的扩大, 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保险市场以及外汇市场的业务不断扩展, 金融环境的扩展也为上市公司筹资、投资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也进一步丰富了上市公司财务资金管理的组合方式和手段。与此同时, 伴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 金融市场对于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这也进一步增强了财务资金管理在整个上市公司管理中的地位及作用, 要求上市公司加大财务分析力度, 及时识别并防范金融风险, 重视财务风险预警, 合理筹划上市公司资金活动, 明确上市公司财务资金管理目标, 降低上市公司资金使用成本。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始终伴随着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过程, 在实际运营过程中财务问题及经营问题都始终伴随着上市公司的各个管理环节, 财务风险的因子早已在生产中潜伏着, 上市公司发生财务危机实际上是风险因子不断扩大的结果。

正是由于上市公司生产经营自身所具有的变化性及动态性, 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在反映及预防方面也就增加了难度, 这使得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动态预警成为日常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3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动态管控框架构建

上市公司需要结合自身管理特点以及管理实际, 有效整合内部资源, 在坚持开放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动态管理原则的前提下, 进一步明确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的动态管理框架, 并确保动态预警管控的切实可行。这要求上市公司在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管控体系时科学分析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并确保管控框架的有效性。

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其管理环境的质量。总的来讲, 构建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动态管控体系时要从经营管控、战略管控以及作业实时管控等多个环节来进行操作, 从经营层面、战略层面以及作业层面等来对财务风险进行分析预警, 将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划分为短期财务风险预警、中长期财务风险预警以及动态财务预警等几个方面, 强化财务风险预警的效益与效率。

3.1 经营预警

在经营预警这一阶段中, 上市公司需要明确自身的经营环境, 如外部经营环境以及内部经营环境等, 在此基础上处理协调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经营风险与企业经营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进行实际的财务风险预警过程中, 要明确风险管控的重点内容以及重点环节, 对于采购、生产以及销售等关键方面都要进行重点管控。同时对于相关的具体流程, 还需要进一步简化管控流程, 强化管控效果, 将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环节有效衔接, 实现对上市公司生产经营过程的动态管理。

3.2 财务指标预警

在这一预警阶段, 上市公司需要依据量化的指标来进行财务风险预警, 具体来讲就是将量化的财务指标作为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的相应指标。在指标量化过程中应当将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作为财务风险预警的切入点, 在分析研究上市公司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加工, 并及时转化为有用的财务数据与财务信息, 重点分析研究企业营运能力预警指标、企业偿债能力预警指标、企业发展能力预警指标与企业盈利能力预警指标等, 不仅如此, 上市公司管理者还应当关注现金流量预警指标, 对重点内容准确把握。

3.3 实现两阶段的一体化结合及动态化管控

上市公司管理层在进行财务风险判断分析时应当根据企业财务预警信息与预警警报, 针对具体的财务风险以及财务危机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措施。总的来讲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动态管控的过程就是反映—执行—纠正的过程, 在这一动态管控框架之下, 上市公司管理者应当强化危机意识, 重视财务风险预警管控的重要意义, 针对不同的财务风险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采用不同的预警管控措施, 及时把握风险动向, 提升处理水平, 对于重点的流程与环节重点把控。

4 强化风险预警, 提升上市公司财务管理水平的建议措施

正是基于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对于公司正常经营的重要作用, 应当切实强化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工作, 在实际管理中结合自身管理需求制定符合自身的预警机制, 并进一步完善自身财务管理工作, 在此基础上减少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 完善财务管理职能, 依靠内部控制等手段提升自身财务管理水平, 为企业长期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首先, 进一步强化上市公司自身财务管理能力, 为财务风险预警管理创造良好环境。面临新的金融环境, 企业财务资金管理要想适应管理要求, 充分发挥财务资金管理在整个企业生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 丰富财务资金管理手段, 提升企业财务资金管理能力, 为企业的长期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支持。企业可以积极运用新兴的财务管理方法, 使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操作更加贴近新的市场环境管理需要, 将现金流量贴现应用于复杂的金融环境, 以此来有效规避新金融环境下的财务风险, 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进一步加强了金融市场与企业财务资金管理之间的联系, 信息系统能够实现企业财务与金融系统之间数据信息的及时交换, 促进两者之间的业务互动, 使得企业财务资金管理与金融环境密切衔接。企业通过建立完善信息管理系统, 有效整合企业决策与咨询系统, 强化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指导。同时网上银行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提高了企业财务资金管理的及时性, 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资金的相关交易, 适应市场的变动性要求。

其次, 完善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核算基础性工作, 提升财务风险预警的准确性。对企业内部核算以及各项资金往来账项进行科学分析和考评, 尤其是对于相关的大额账项及时进行追踪和账龄分析, 从源头上杜绝坏账的发生, 确保会计核算的规范、真实、可靠。上市公司要想切实实现财务管理的科学化, 实现核算型财务向管理型财务的转变, 需要相关财务人员严格按照规范执行, 坚决杜绝管理人员渎职、失职现象的发生, 切实保障上市公司会计核算基础性工作的规范性和合理性, 强化企业财务管理和控制, 强化资金管控。

再次, 强化上市公司自身内部控制和资金管控, 完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控机制。企业要想提升内部控制的效率, 离不开企业内所有职工的参与以及企业风险文化的培养。在实施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中, 上市公司管理者及职工都需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职工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及职业道德素质, 在企业内部形成并不断强化内部控制的意识及氛围, 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强化风险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及作用, 积极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强化企业风险管理责任, 构建风险管理框架, 积极创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明确自身所承担的风险防范责任, 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追溯企业风险产生的各种原因和影响因素, 结合自身生产管理特点, 制定明确的内部控制操作流程和规范, 及时发现各种不确定因素。积极构建内部控制管理网络, 在风险控制的各个关键点都要有明确的内部控制措施, 上市公司管理层需要切实推动企业内部控制的各项管理责任落实到位。

强化财务风险监管, 保障企业安全运营。在新的金融环境下, 企业财务资金管理所面临的风险及不确定因素会明显增多, 企业应当强化财务资金管理, 规避资金管理失败的风险。需要提升企业管理层风险管理意识, 明确风险管控的原则和流程, 将风险管控的范围扩展到企业管理的所有环节, 尤其重视对于企业财务资金的管控, 通过制度和程序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确保企业筹资、投资渠道的安全有效, 规避企业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杨淑娥.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的经济动因与循环机理剖析[J].会计之友:下旬刊, 2006 (1) .

[2]马军生.内部控制十大漏洞[J].企业管理, 2010 (1) .

外贸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篇9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 企业想要获得长远发展, 就不得不加大对企业现金流的关注, 同时做好财务风险的防范工作。20世纪70年代后, 人们逐渐开始关注企业的营运资金, 经过大量的资料研究和经营实践表明, 企业的发展和内部资金的管理有很大联系。内部财务结构良好、营运资本充足的企业通常在市场经济中能得到长远发展;而财务风险意识淡薄、现金流匮乏的企业常有经营困难甚至陷入破产的局面。对于外贸企业而言, 不仅要面对国内同行业的残酷竞争, 还要应对国外优秀企业的严峻挑战。因此, 做好企业的财务管理、建立企业财务风险的预测机制是对外贸易企业当下面临的最大考验。

二、W外贸公司财务风险识别及评价

(一) W外贸公司财务风险识别

(1) 宏观财务风险分析。外贸企业需要与国内外企业竞争, 面对的外部环境复杂, 国内外宏观政策和经济的变化可能影响外贸外贸企业的生产经营。尤其是利率、汇率的变动, 股票期权市场的波动和信用风险以及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使外贸企业间的跨国投资活动面临极大的风险性。W外贸公司的产品若想获取一定的市场份额, 必须与各国消费者的偏好保持高度协同。然而在信息化、数字化高度发达的今天, 外贸企业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获取不及时甚至不充分, 对财务风险的关注不够, 没有进行有效的风险数据处理或者风险措施把控, 都可能潜在增加对外投资决策的风险。

(2) 微观财务风险分析。根据表1中的数据, 可对W外贸公司从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经营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等五个方面进行财务风险识别分析。

一是筹资风险。外贸公司筹资渠道, 除国家和投资者对企业有限投资外, 主要依靠外部借贷资金, 而借入资金的风险表现为偿债能力风险, 如果企业借入资金较多, 不能有效运用产生经济效益, 就极易发生资金流失或者沉淀, 导致企业不能及时偿本还息, 产生偿债风险。如果不进一步对筹资进行管理, 则有可能发生资不抵债、破产清算的境地。从表1可以看出, 该公司流动比率近三年分别为0.93、0.89、0.87, 流动比率是衡量一个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 通常流动比率在2左右浮动时效果最好, 而W外贸公司三年流动比率都低于1, 且呈下降趋势, 说明W外贸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较低, 短期偿债风险较大。W外贸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近三年的数值为0.83、0.81、0.75, 说明其对外债务占资产总额的比例有小幅下降, 但W外贸公司每年的资产负债率都大于理想值0.6, 说明其长期偿债能力仍然有限。由以上指标可以看出, W外贸公司负债过大, 资金偿还能力有限, 资本结构不尽合理, 应当作为其财务风险管理识别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是投资风险。企业产生投资的一个动力就是盈利能力, 首先利润率是反映一个企业盈利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从表1可看出, W外贸公司近三年利润率分别为2.8%、3.2%、3.5%, 均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 但盈利能力逐步提升, 同样, 总资产增长率也在稳步增加, 说明W外贸公司的业务在不断地发展, 投资业务的获利能也在不断提高。但是较高的资本负债率说明了W外贸公司利用了高风险的财务杠杆效应, 如果进行新的投资可能会带来更高的财务风险。

三是资金回收风险。应收账款的回笼率是资金周转的一个重要方面, 应收账款是因为企业信用而产生的债权, 资金回收整体流程一般是定制存货--发出存货--货币结算--收回货款, 回收过程的时间长短和数值大小的不确定性, 就形成资金回收风险, 因为在收回货款期间内, 应收款项不但不会保值增值, 反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贬值和坏账损失。如果不能及时收回应收款项, 企业资金周转效率就会降低, 正常的营运活动就可能发生梗阻, 造成企业整体资金紧张, 运营不畅。另外产生的负面影响可能引发企业之间债权的相互拖欠, 从而形成棘手的三角债务问题, 更有甚者, 一旦形成呆账、坏账, 就会使企业蒙受严重的财务损失, 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命。由表1可看出, W外贸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近三年分别为25.42、26.58、25.23, 比较稳定, 其中2011年应收账款周转率为26.58, 说明当年应收账款回收速度加快, 但2012年应收账款周转率有所降低, 说明应收账款变现速度变慢, 这三年的数据说明W外贸公司资金回收存在一定压力, 如果不及时加强应收账款回收力度, 有可能造成W外贸公司经营上资金紧张, 财务上潜在损失增加, 短期投资和偿债能力减弱等问题。

四是经营风险。企业的经营风险来自运营过程中的方方面面, 上文提到应收账款回收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运营资金的流转和投资筹资能力的提高, 同时利润率和总资产增长率也是衡量企业运营的成果的指标, 其实, 经营风险还有一个来源, 那就是存货周转率的高低。存货周转率是企业一定时期内主营业务成本占平均存货余额的比率, 是衡量和评价企业购入存货、投入生产、销售存货、收回货款等各环节管理状况的综合指标, 反应存货的周转速度和企业的运营能力。一般而言, 存货周转速度越快, 存货的占用水平越低, 流动性越强, 存货转为现金或应收货款的速度就越快, 企业的运营效率就越高。由表1可知, W外贸公司存货周转率近三年的数值为37.58、38.72、40.15, 呈逐年上升趋势, 说明该公司近三年产品销路较好, 存货变现能力在增强, 公司的经营情况良好。

五是收益分配风险。收益分配是指企业运营过程中实现的财务成果 (也叫税后利润) 对相关投资者的分配。国家有关法规有限制收益分配的比例, 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企业收益分配方案的选择性和分配比例的不确定性, 但并不表示收益分配没有风险。收益分配的风险是指收益分配方案和比例的合适合理会给企业产生不同的影响。对于股份制公司, 合理的利润分配会增加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 同时也会提高企业的声誉, 上市公司还可能带来股票市场价格的上扬, 进而有利于企业对外投资或筹资等业务的进一步拓展。反过来如果利润分配比例过高, 货币资金分配量过大, 就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现金流量, 导致企业运营资金或者偿债资金的缺乏, 给企业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因此, 对企业收益分配风险的控制, 关键在于企业能否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出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与方案。W外贸公司近三年的收益分配率分别为1.59%、1.20%、0.84%, 说明W外贸公司近三年的利润分配率在降低, 降低的原因可能是对外筹措资金不足, 经营收益大部分用于补充转增资本金, 这样做的好处是提高了W外贸公司的抗风险能力, 并在逐步提高公司净资产总量水平的同时, 使高负债率保持在公司的可承受范围内, 但逐年降低的收益分配率会导致经营者和投资者之间的信任风险增加, 这需要双方达成一致, 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二) W外贸公司财务风险识别的评价

综上所述, 以上对W外贸公司财务风险识别的过程涵盖了宏观财务风险识别和微观财务风险识别, 并着重从微观财务风险的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经营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等五个方面进行财务风险分析, 结合财务风险指标数据, 发现W外贸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高, 即使在经营状况较好的情况下, 高负债的资本结构也是不合理的;筹资风险较大;短期长期偿债能力较弱, 投资风险也处在一个高的水平;资金回收速度一般, 存在应收货款积压, 坏账比例增加的风险;存货周转率较高, 周转速度较快, 经营风险相对较低。

三、W外贸公司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一) 外部风险影响因素

(1) 汇率波动的影响。W外贸公司作为一家出口到欧美、亚非各国的外贸公司, 汇率影响首当其冲。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对产品定价的影响。以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相对平稳, 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多享有低价优势, 但近几年人民币不断升值, 结汇收入减少, 这种优势已不复存在, 同时带来的是市场一定程度的萎缩。从W外贸公司历年的财报显示, 由于人民币升值引起的财务费用激增和汇兑收益的减少幅度相当之大, 影响整体利润的增长。另一方面是汇率在结算周期中的波动给W公司带来可能的损失。W外贸公司客户以美元结算居多, 从接单到生产直至收回货款, 少则半月多则数月, 公司垫付生产及运输成本占用现金流的同时, 在此期间人民币与美元汇率的波动, 美元贬值, 很容易使W公司最终结算收入大大缩水, 在应收账款金额巨大时甚至可能是致命的损失。

(2) 外贸政策的影响。我国的外贸管制一直比较严格, 随着改革开放和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 W公司原以国营企业身份受到的优惠政策逐步减少, 随之面临越来越多的财务风险, 其中影响比较大的就是我国的出口退税政策。近年来国家对W公司所处行业的退税税率逐步降低, W公司在退税收入的减幅超过50%, 而同时出口收入增幅却不足其1%。W公司不得不调高出口价格, 必然又影响到销售收入。

(3) 行业环境的影响。国家大力开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 必然带来外贸企业的同行竞争日趋激烈, W公司连续两年产品出现滞销迹象, 存货年度同比上涨超过5%, 财报显示应收帐款上升约15%, 尽管W公司积极对营销策略进行了调整, 有所改善, 但货款的回收问题也日益突出, 应收账款逾期现象严重, 坏账比例上升, 销售实际利润大幅下降, 影响到公司的现金流和偿债能力。这种风险不容小觑。

此外, 国际市场风云变幻, 各国政治、经济局势瞬息万变, 不同地区的经济政策、文化及法律差异的影响, 特别是08年金融危机使欧美各国GDP迅速下降, 我国出口总额锐减, 加上各国采取谨慎的外贸政策, 加强贸易壁垒和保护主义干预, 欧盟各国对我国加大反倾销、反补贴力度, 对W公司也造成了销售困境。同时国际股市低迷也使得W公司在国际上的融资受阻。这些都成为其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

(二) 内部风险影响因素

(1) 内部治理机制不健全。W公司的管理和监督机构设置不明确, 权责不清晰, 在审批决策权限上没有明确的规定, 使得融资与资金使用偏于随意性, 加之以往国企的色彩浓厚, 无法真正实现“政企分开”, 许多财务决策对行政性的考量大于企业收益考量, 而董事会成员往往兼任企业管理人员, 监事会等机构体制松散, 无法完全发挥决策治理监督作用。导致财务决策失误率高, 缺乏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和完善的应对机制, 即使意识到风险的存在, 也没有主动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更未能形成成熟的风险预案, 以及事后追究责任机制, 难以从根本上控制财务风险和各项决策风险。

(2) 风险管理控制职能不到位。首先, W公司全员因以往政策扶持而缺乏市场环境下应有的企业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 包括财务体系人员, 风险防范意识也较为薄弱。同时W公司缺乏严格完善的财务规划和预决算管理机制, 在重大资产采购决策和审批及投融资评估分析和资金使用等方面均缺乏严密的管理机制和流程, 致使资金管理权责混乱, 各部门间利益分配冲突普遍存在, 资金利用效率低下, 投资决策失误情况频发, 更为严重的是, 盲目融资造成W公司负债资金比率几乎超过80%, 处于非常危险的边缘。其次, 内控建设相对滞后, 已经发布的各项管理办法也未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 更妄论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 无论是W公司日常经营中的风险评估防范, 还是重大投资项目的实地专业评估, 或是风险控制机构的设置与管理职能, 都极度缺乏。

(3) 人力资源支持不足。W公司缺乏科学的人才梯队规划, 缺乏支持风险管理控制的专业财务、技术和法律相关人才, 亦缺乏相应的责任考核与激励机制, 难以助力风险管控智能的落实。

四、W外贸公司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外贸易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有效的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并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笔者认为作为企业内部的财务人员应当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意识。企业在发展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风险, 但只要做好预测和防范工作, 提高风险意识, 做到及时发现风险并合理规避无疑是有利于企业的长足发展的。对于国内普遍外贸企业而言, 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还有待完善, 而内部审计是建立风险防范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部门属于企业的内部监督, 外贸易企业想要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上拔得头筹就必须充分把握好企业优势, 做到扬长避短, 而审计部门通过对财务数据的有效分析能准确的反映出企业当下的运营状况。

财务风险包括的种类很多, 其中汇率风险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外贸企业在内部人员的分配上可加大对外汇的研究, 争取有效预测外汇变化并及时做好防范措施。金融市场上也不乏套期保值的金融工具, 只要能合理利用不但能为企业化解财务风险还能在投资中获利。此外, 外贸企业在签署交易合同时也尽量写明保值条款, 如果确实因为汇率的变化而产生损失, 企业可以通过保值条款来规避损失。外贸企业在对国外进行投资时要谨慎, 对风险较大且投资收益极不稳定的项目可采取投保来确保最低收入。分散风险的方法还可以和其他公司进行共同投资, 即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也做到了分化风险的作用。

据W公司的财务数据分析, 公司的财务风险高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公司的融资渠道过于单一且资本结构和公司目前的发展状况极不协调。多渠道融资不仅能降低财务费用, 还能一定程度上保证财务安全。W公司在融资时可以考虑发放股票、吸收投资款、加大债券的发放量等方法。在企业的总资产中, 一部分是所有者权益, 一部分是负债。W公司想要扩大资产, 但不能总依靠增加负债率来实现。大量研究发现, 只有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达到恰当的比率, 即财务结构合理化才能使企业经营利润最大化。此外, 在筹资前做好投资计划, 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避免出现资金大量空余的现象。虽然W企业是一家外贸企业, 但国内市场也不容忽视, 积极拓展市场同时充分利用国内外的优惠政策对企业的长远发展百利而无一害。

五、结论

外贸公司所面临的环境可谓瞬息万变, 随着金融危机、政治格局都可能面临更为复杂的财务风险隐患。本文以W外贸公司为实例, 对其主要财务风险进行评估与识别, 并通过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分析风险的成因, 进而有针对性地给出控制防范的对策, 以期能够对外贸企业的特殊经营环境和财务结构进行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建议。但值得强调的是, 财务风险的防范绝非一朝一夕或仅仅依靠财务部门的努力可以很好规避和控制的, 它需要从整个管理决策层面加强风险管控意识, 同时从人员支持和团队管理等各方面促进风险控制的有效落实, 从意识和制度、流程及人员上全方位加强对财务风险的科学预警与控制, 将外贸公司可能面临的风险控制在经科学测算的相对安全范围内, 才有可能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财务安全是保证一个企业正常经营的前提, 在外贸公司的经营活动中有效控制财务风险尤为重要。本文以W公司的财务数据为基础, 深入评估财务风险, 研究发现W公司的负债比率过高, 营业利润率过低, 财务结构不合理等缺陷。

关键词:外贸公司,财务风险,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张晓玲:《基于财务风险管理的企业集团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研究》, 《财会通讯》2009年第6期。

新疆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实证研究 篇10

本文对2007年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27家新疆上市公司构建了财务风险度量体系, 运用多元统计方法中的因子分析方法, 选取新疆上市公司10个财务指标建立因子模型, 通过因子旋转提取出盈利因子、偿债因子、经营因子和发展能力因子, 并计算出因子综合得分, 最后从综合角度评价新疆上市公司财务风险, 并给出相应的对策。

一、新疆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研究设计

(一) 样本及指标选择

本部分以深市A及沪市A2007年32家新疆上市公司财务比率数据为研究对象。从中剔除指标数据不全的上市公司。得27家上市公司数据。本部分指标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由于进行因子分析的重要工作就是选取恰当的变量指标。因此, 应该按照系统性、典型性的原则选取尽可能反映了样本信息的指标。综上原则根据财务风险内部影响因素按财务风险类型选取财务风险度量指标如下表1所示。

(二) 因子分析计算步骤

对样本公司财务风险进行因子分析的步骤包括:

(l) 将原始数据标准化。

(2) 求标准化数据的相关矩阵。

(3) 求相关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4) 计算方差贡献率与累积方差贡献率。

(5) 确定因子。由特征根大于l所对应的长度为l的特征向量, 来计算公共因子的负载。

(6) 因子旋转。由于所得的因子无法确定或其实际意义不是很明显, 所以需将因子进行旋得较为明显的实际含义。

(7) 用原指标的线性组合来求各因子得分。本文采用回归估计法计算因子得分。

(8) 综合得分。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 由各因子的线性组合得到综合评价指标函数。

(9) 得分排序。利用综合得分可以得到财务风险得分名次。

总之, 因子分析通过对反映事物不同侧面的许多指标进行综合, 将其合成为少数几个主因子, 最后计算出综合得分。

二、实证结果分析

(一) 将同度量化后指标向量进行标准化处理

得到10个指标的相关矩阵, 如表2所示。

(二) 进行是否适合因子分析检验

如表3所示。

这里Bartlett值为128.358, 相伴概率p<0.05, 则拒绝原假设, 证明了相关系数矩阵不是一个单位矩阵, 所以可以采用因子分析。KMO是用于比较观测相关系数值与偏相关系数值的一个指标, 其值越接近1, 表明对这些变量进行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这里KMO值为0.496, 说明因子分析的效果虽然不是最佳, 但还算比较好。

(三) 计算公共因子的特征值与方差贡献率

如表4所示。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

因子分析法将10个变量综合为4个公共因子, 4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 如表4所示。方差贡献率是衡量因子重要程度的指标, 公共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7.309%, 表示4个公共因子可以反映原10个财务指标77.309%的信息量。

(四) 计算正交旋转因子载荷矩阵

如表5所示。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旋转法: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

根据原始变量对因子的影响, 可以得到的F1, F2, F3, F4, 这四个因子的表达式具体如下:

由表5可知, 公因子1在净资产收益率变量上的载荷值都很大, 这个变量反映了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 可以将其命名为盈利因子, 在盈利因子上得分越高, 说明该公司盈利水平越高。公因子2在速动比率、流动比率两个变量上载荷的绝对值较大, 它们可以反映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 可命名为偿债因子。公因子3在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上载荷较大, 反映了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 可称其为经营效率因子。公因子4在总资产增长率上载荷较大, 是反映上市公司发展能力高低的公因子, 可以称为发展能力因子。

(五) 计算企业财务风险综合得分并排序

由于每个主因子只反映了上市公司某个方面的能力, 为此, 本文以主因子特征值的贡献率为权重来加权计算各公司财务风险的因子总得分, 计算方法如下:

表6给出了本文样本中27家上市公司在因子成分得分情况, 如表6所示。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旋转法: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

利用因子分析法得出风险因子的得分及排名, 如表7所示。

从综合得分看, 综合得分排名前10位的依次是金风科技、中泰化学、天康生物、啤酒花、特变电工、国际实业、新疆众和、天山纺织、美克股份、新赛股份, 可以认为以上公司在2007年财务风险控制得相对较好。而ST天宏、ST百花、ST新天依次排名靠后, 财务风险控制得相对较差。

三、新疆上市公司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思考

(一) 财务风险预防策略

最普遍的例子就是对资本结构方面风险的处理, 因为上市公司可以在筹资之前就预测到筹资对于资本结构的影响, 从而预防财务风险的增大。在筹资决策过程中, 首先应根据生产经营情况合理预测资金需要量, 然后综合考虑资本成本及各种筹资方式的风险等因素, 选择正确的筹资方式, 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 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筹资决策, 以降低筹资成本, 减少财务风险。

(二) 财务风险转移策略

财务风险转移是指企业通过某种手段把财务风险转嫁给其它单位承担的方法。一般上市公司可以采用保险或者合同的方式来转移其自身的一些风险。保险的实质是将一部分风险转移给了保险公司, 在风险转移的时候上市公司也必须支付一定的保险费用。合同是现在广泛采用的方法, 已经为人们普遍接受, 这也是一种风险转移策略。在经营活动中, 通过签订有关合同, 明确合同双方在一定期限内的权利和义务, 以便将一定的财务风险转移出去。

(三) 财务风险分散策略

分散风险, 主要指企业采取多角经营、多方投资、多方筹资、外汇资产多元化、吸引多方供应商、争取多方客户以分散风险的方式。“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这是一条基本的投资原则, 形象地说明了进行多角化投资与经营对分散财务风险的作用。因此, 进行多元化投资与经营, 是降低财务风险的重要方法之一。它通常适用于财力雄厚、技术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大型企业。又例如, 上市公司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多方筹资, 可以分散筹资风险;外汇资产多元化可以分散外汇风险。总之, 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 进行多方面的风险分散。

参考文献

[1]苏金明:《统计软件SPSS12.0for windows应用及开发指》南,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上一篇:课课练下一篇:石油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