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产业链

2024-06-27

石油产业链(精选十篇)

石油产业链 篇1

一、新疆石油产业集中度分析的基本思想

本研究通过分析新疆石油产业集中度, 明确了解新疆石油产业个上下游产业的集中状况, 建立新疆石油产业各上下游产业的产业集中度测度模型。本研究逐层推进分析新疆石油产业的开采业、加工业和化工业以及化工业的化肥、橡胶、塑料和纤维的产业集中度, 虽然分析的层次较多, 但所采用的模型却是一样的。即:CRn指数测定模型, 考虑到国际贸易因素的影响, 本研究主要采用尤顿 (Utton) 和摩根 (Morgan) 提出的修正模型:

其中, CRn为n家最大企业的绝对集中度;Qn为n家最大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销售额:Xn为n家最大企业的出口额;Q为整个产业的销售总额;X为整个产业的出口总额;M为整个产业的进口总额。对新疆石油产业各上下游产业市场结构的划分主要依据贝恩和草植益对市场结构的分类方法。

二、新疆石油产业集中度分析

石油产业按照上中下游的产业特点分为石油开采业、石油加工业和石油化工业, 各下属产业的产业特征有很大的差异, 分析新疆石油产业市场集中度, 需将石油开采业、石油加工业和石油化学工业予以分开才能更好地体现该产业的产业特征。

1. 新疆石油开采业市场集中度分析

我们选取2001年~2005年新疆原油产量为基本数据, 对新疆石油开采业产业集中度进行分析, 依照日本经济学家植草益的分类标准, 2001年~2005年新疆石油开采业的产业集中度为98% (见表3) , 呈现极高度寡站占型市场结构, 但随着2004年~2004年进口原油的增加, 垄断则略有下降。可以断定, 随着中哈输油管道的贯通, 原油进口的大量增加, 开放条件下的产业集中还将进一步下降, 但由于新疆石油开采企业仅有5家~6家, 新疆石油开采业高度垄断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

数据来源:由新疆统计局工交处提供数据及2001年~2006年新疆统计年鉴数据计算所得

2. 新疆石油加工业产业集中度分析

新疆石油加工业与新疆石油开采业最大的共同点是, 从业企业都很少, 不超过10家, 从新疆石油加工业产业集中度的分析表中 (表4) 明显看出, 2001年~2005年新疆石油加工业依然呈现高度垄断, CR4值五年的平均值为93.21%, 呈现高度寡头垄断态势, 与全国的情况以及内地很多省份所不同的是, 新疆原油加工企业依然基本控制在中石油、中石化的手中, 加工企业家数很少, 呈现高度集中, 在竞争格局不能打破的前提下, 这种情形短期内也不会改变。

数据来源:由新疆统计局工交处提供数据及2001年~2006年新疆统计年鉴数据计算所得

3. 新疆石油化工业市场集中度分析

从表5中, 我们看出, 2001年~2005年新疆石油化工业产业集中度平均值CR4为31.78%, CR8为45.38%, 按植草益提出的判断标准20

数据来源:由新疆统计局工交处提供数据及2001年~2006年新疆统计年鉴数据计算所得

为了进一步对新疆石油化工业集中情况作深入了解, 我们分别又对新疆石油化工业中的化肥、橡胶、纤维、塑料业作了子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分析 (见表6) , 得出, 新疆化肥业 (2001-2005年化肥业CR4、CR8的平均值分别为31.78、45.38) 属低集中竞争型, 新疆塑料业 (2001年~2005年塑料业CR4、CR8的平均值分别为53.65、61.9) 属中度寡占型, 而新疆纤维业和新疆橡胶业的CR4值 (01~05平均值) 却高达99.56%、95.66%, 呈现高度集中, 一方面, 化肥业、塑料业呈现竞争态势, 橡胶业和纤维业又高度集中, 由此也说明新疆化工业各行业发展极不平衡, 在新疆, 就石油化工业而言, 化肥业、塑料业不论是规模还是从业企业数量都比纤维业和橡胶业大的多 (2005年新疆化肥业、塑料业、纤维业和橡胶的产值分别为15.2亿元、27.8亿元、0.74亿元、5.04亿元) , 纤维业和橡胶业规模的过小和过少的从业企业数量使其尚不具成熟产业的基本特征, 其集中程度不具产业代表性。由此, 可以作出判断:新疆化工业发展极不平衡, 总体的市场结构属低集中竞争型, 与新疆超集中的石油开采业和加工业极不相称。

数据来源:由新疆统计局工交处提供数据及2001年~2006年新疆统计年鉴数据计算所得

三、小结

通过对新疆石油产业上中下游石油开采业、石油加工业和石油化工业产业集中度的分析, 得出, 新疆石油开采业和新疆石油加工业属于高度寡头垄断的市场类型, 新疆石油化工业则属于竞争型的市场结构, 石油产业上下游发展极不平衡, 尤其是新疆石油化工业, 产业层次太低, 从业企业少, 大部分企业处于小规模、低水平的运行之中, 与规模较大、集中度较高石油开采业、石油加工业极不协调和匹配。新疆石油产业是新疆第一大产业, 要想石油产业对新疆经济有较强的带动作用, 新疆石油化工业必须上升到一定的层次和规模, 在提高规模的基础上, 提高新疆石油化工业的产业集中度, 使新疆石油产业上、中、下游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是新疆石油产业发展的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白雪峰王宇奇:开放条件下中国石油产业集中度研究[J].科技与管理, 2003 (6) :7~9

[2]杨嵘:中国石油产业市场结构优化研究[J].财经研究, 2002, 28 (4) :50~57

[3]孙宪华:企业集中度指标研究[J].现代财经, 1996, (4) :1~24

[4]植草益:产业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

延长石油打造产业 篇2

延长石油打造产业“升级版”

数字见证辉煌。

“十一五”以来,延长石油年年大跨越、岁岁上台阶。2006年至2012年,企业总资产由576亿元增长到2139亿元,增长2.7倍;销售收入由403亿元增长到1621亿元,增长3倍;上缴财政税费由144亿元增长到456亿元,增长2.2倍,成为全国财政贡献最大的地方企业。

作为国家首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延长石油的大发展,靠的是发展方式的大转变、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大提升。正如延长石油集团董事长沈浩所说:“通过大力实施‘油气并重、油化并举、油气煤盐综合发展’的产业战略,延长石油开启了转型升级、低碳循环的创新发展之路。”

技术创新:树立“特低渗”油田标杆

能源关乎国家的战略安全。延长石油以“汇聚能源,延长价值”为使命,“十一五”以来累计生产原油7839万吨,加工原油8354万吨,为保障我国能源战略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面对典型的“特低渗”、“超低渗”、“低品位”边际油田,延长石油通过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本区域特(超)低渗、低品位边际油田的技术体系,通过加大油田注水、推广应用水平井、新型压裂和驱油技术,近6年开发新油井减少一半,而新井单产却稳步提高,实现了油田千万吨以上连续6年的稳产增产。截至去年,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2.4亿吨,探明天然气储量3000多亿立方米,形成产能10亿立方米。

对此,国内的地质专家如此评价:我国大陆最早的油井、油田都在延长,其中不乏至今仍保持稳产增产的油层,这早已打破了“特低渗”、“超低渗”的开发极限。延长石油无疑树立了“特低渗”油田的标杆,对于我国依靠自主创新破解致密性油气藏开发世界性难题,实现超低渗油气田有效开发具有里程碑意义。

此外,延长石油通过加快课题研究和技术攻关,陆相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全国第一个页岩气建产区和首个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同时,通过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继吉尔吉斯斯坦收获“第一桶油”并获高产油流后,在马达加斯加、泰国、中非等也取得了新突破,逐步形成了“立足非洲、紧盯东南亚、发展中亚”的海外油气产业战略布局。

为保护陕北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延长石油坚持“感恩自然,低碳延长”的环保理念,“十一五”以来投入近70亿元,建成投运了70多个环保项目,绿化油区道路2.25万公里,建成文明井场3.5万个,实现了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为了让油气资源更具价值,延长石油通过全面实施炼化技改、质量升级、产品配套,炼油加工能力由2005年的1050万吨提高到目前的2000万吨,形成了深度加工、规模效益优势。炼化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使我省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步入深度转化、价值上升的绿色通道。

转型升级: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

陕北榆林,煤炭、天然气、石油、岩盐等矿产资源富集一地,是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的重要战略区。这块土地对于陕西之重不言而喻。

“但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资源型企业不能再走依靠资源大量消耗的粗放式发展路子,必须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和科技支撑型转变。”延长石油集团总经理贺久长说。

近年来,延长石油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围绕资源综合利用和深度转化,启动实施了靖边、富县、榆横、榆神、杨舒等多个大型化工园区。近几年投资2000多亿元,除油气勘探开发外,已建成投产了一大批能源化工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在陕北区域初步形成了油气煤盐综合发展的产业布局。通过多种资源优势互补、工业装置相互关联、工艺技术集成创新,使园区及装置的产出物、排放物互为原料,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三废大幅减量,资源吃干榨尽。

靖边园区项目是全球第一个以煤油气为原料的创新型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被列为“联合国清洁煤技术示范项目”。按照中外专家的评估,这一项目的资源利用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8.86%,比国内先进水平高17.55%。原水消耗、CO2、SO2、废水、废渣减排均比国内先进水平低60%以上。

此外,延长石油正在建设的煤油共炼示范项目,采用悬浮床加氢裂化工艺技术(VCC)生产高品质汽柴油,与煤直接液化相比液体收率提高30%,装置能耗降低10%-15%,计划今年基本建成;与美国KBR和英国BP公司进行合作,建设全球唯一悬浮床加氢裂化工艺技术(VCC)和输运床气化技术(TRIG)试验范装置,开辟了一条资源清洁高效转化的新型工业路线……

随着延长石油这批技术的突破及工程化应用,不仅将打破国外相关技术封锁,而且将对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乃至我国能源化工产业发展发挥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

延长模式:实现创新资源高效集成

“实现现代产业的高端发展,必须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否则就会受制于人,只能做产业的跟随者。”沈浩说。

近年来,延长石油通过全国范围内的重组并购,先后完成对四大科研院所的重组,加快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目前,拥有6个科研设计机构、12个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0个研发试验平台和3个中试基地,拥有我省1号院士专家工作站。

在此基础上,与省科技厅设立“延长能源化工专项”,形成了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高效集成的“延长模式”,实施了国家科技计划支撑项目“低(超)渗油田高效增产改造和提高采收率技术与产业化示范”等一批重大课题攻关,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创出了一条破解我省科技资源丰富而成果就地转化率低的新路。延长石油还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合作共建国家层面的研发平台,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及高效转化技术攻关,积极抢占世界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过去几年,延长石油先后承担了多个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科研攻关项目。仅2012年,获得中国石化联合会科学技术奖3项、省科技进步奖7项、陕西石化科技奖27项,专利授权40项,获奖成果及授权专利数均创历史新高;“陕北煤化工CO2捕集、埋存与提高采收率技术示范”等3个项目列入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863计划。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依靠企业自身庞大的产业集群和工业化示范,实现了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

新疆石油产业竞争力分析 篇3

【关键词】新疆石油产业;竞争;储量;优势

石油产业是关乎到国家的经济国家和人民的生产活动的重要产业,更是一种战略资源,而石油在生产生活中更是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国的石油产业在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新疆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省份之一,石油天然气的储量非常巨大,还有着四个大型的石油产业公司,不断的为中国的生产和发展做着贡献。

在中国的已探明石油天然气储量排行中,新疆名列前茅。石油产业成为新疆的经济支柱之一,让其更加健康的发展,对新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国家能源安全的保障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疆石油产业现状分析

自从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新疆地区的丰富能源就一直被国家重视。从2000年开始新疆的每年平均石油探明储量在2.2亿吨,天然气储量也在1200亿立方米,并且石油的探明地质储量在以每年2.5亿吨的趋势增长。到了2012年的,石油的产量已经增长到了2700万吨。相比之下增长了6倍。到2030年,预计新疆的石油累计探明量能达到45亿吨。2015年石油预计产量为3000万吨,天然气350亿立方米,石油到2030年时产量可以达到4000万吨占到全国的17%,天然气到2030年的产量可以达到700亿立方米占到全国的23%。新疆的石化产业的大发展,包括五百万吨级的炼油企业大量涌现,独山子石化公司千万吨级的炼油厂等的开工建设,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新疆石油产业的竞争力解析

影响一个产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包括内部因素外部因素等,下面我们将从新疆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政策优势和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新疆石油产业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同时本文将提出一些关于新疆石油产业的发展意见作为参考。

(一)竞争优势和缺陷

1.优势。

(1)作为中国向西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新疆面积广大,石油与天然气资源极其丰富,油气资源储量占全国陆上资源储备量的近三分之一。

(2)新疆的石油生产能力在全国前列,是中国石油产业的生力军。其中形成的四大石油勘探公司,使得新疆石油产业具有巨大的产量优势。

2.缺陷。

(1)新疆的面积广大,自然条件比较恶劣、但是人口相对较少,而对技术人员的培养条件也相对缺乏,使得新疆的石油工作者中缺乏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技术人员的紧缺使得一些新的技术无法的到应用,最终对新疆石油的生产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2)人才的缺乏也导致了另一个缺陷,那就是技术相对落后。新疆的石油炼化的能力不够,现有技术大多是来自国外,由于没有良好的技术积累,开发不出来附加值高的石油产品,使得其石油竞争能力相比其他地区比较低下。

(3)开采条件相对恶劣,新疆地区地质复杂导致开采难度的加大。首相是地表条件,新疆含石油区一般处于沙漠区、山前、黄土塬、盆地等地区,这些地区勘探和开采环境恶劣,使得勘探的时间被不断的延长,这也间接增加了开采的成本。

(二)外部的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国家的发展战略不断的向西移动,新疆等西部地区的发展和稳定将影响着中国的稳定和繁荣。同时在能源战略方面,新疆在未来也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各种对新疆有利的开发政策的出台,新疆石油产业的发展与繁荣已经势不可挡。但随着市场的开放,挑战随之而来,随着市场的开放,国外众多石油企业涌入国内市场,这对新疆的石油产业也带来了一些冲击。

(1)随着近几年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石油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国内对于石油化工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地扩大,石油产业有着广阔市场和巨大的上升空间,但是国内石油产尚不能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所以对国外市场依赖很大,但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能源安全受到了巨大的威胁,在近年的石油消费中我国的石油进口额度还在继续增长。

(2)随着市场的开放,挑战也随之而来,随着跨国公司壳牌、BP等对中国石油产业领域的投资力度不断的加大,中国石油产业面临着巨大冲击,国际石油巨头的加入使得石油市场竞争更加白热化,国外石油企业凭借先进的技术向我国输入大量质优价廉的石油产品,新疆石油产业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

(3)没有国际知名商标,产品附加价值低,技术含量不够,没有具有特色的高附加价值的石油产品,缺乏先进的销售系统,同时特有资源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三、发展展望

新疆石油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利用自身丰富的资源与位处中亚资源富集区的地利优势发挥科学技术的引领作用,加快新疆地区石油产业的产业升级,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因地制宜,形成高效、绿色的石油产业链,争取在未来10年把新疆建设成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特色化的石油化工基地和石油战略输送通道。具体提出以下几点。

对石油进行综合利用

新疆石油产业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开展节能减排项目,淘汰落后的污染大的生产工艺,展开节能活动,推进先进的生产工艺的发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围绕节水、节电、节气等方面做文章,实现环境友好的产业技术,同时还应注意资源的循环利用,注意加强对落地油、放空天然气、渣油的回收和利用,更高效效石油资源。

(一)优化产能结构,提高炼化效率

在产业发展上应优化布局结构,从而减少运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在石油产业中存在不少炼化装置存在比例失调的问题,这样造成了产能上的浪费,同时也会影响到生产产品的质量,通过对装置的优化,可以降低石油产品的生产成本进而增加石油产品的竞争力。

(二)通过各个口岸,与其他国家合作,构建多层次战略联盟,降低进入壁垒

新疆边境线绵长,与多个国家额接壤,这是我国其他产油区都不具备的地缘优势,凭借开放的口岸,新疆有更多的机会与俄罗斯和中亚各国通过技术、进口、合作开发等方式进行石油合作,通过与这些接壤国家的能源合作,来为新疆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保障。

(三)制定鼓励机制,激励企业创新和攻克难关

出台先进创新企业评选鼓励政策,对于勘探开采技术难度大、条件恶劣,地区的石油项目进行税务减免政策,鼓励企业对新疆地区石油资源的勘探工作,对石油产业建设项目给予用地,税务等优惠政策,对进行产业升级,研发新技术、新工艺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并对贡献巨大的新疆地区企业进行表扬,以此进行激励。

四、结语

新疆的石油产业现在还处于油气的发现和增加储备阶段,新疆石油产业油气独有的竞争优势,包括地缘、储量、政策等。虽具备巨大的开发潜力,但是由于新疆的地理条件复杂,勘探的投入不够,现在的探明度有些偏低。产业仍有一些不合理,产业的发展依旧不平衡。进入新世纪,中国加入了WTO,中国石油经济已融入到国际石油经济的大循环之中。面对严峻的石油资源形势和国际石油竞争愈演愈烈的巨大压力,较强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取得国际石油竞争胜利的必要保证。但是不论是从竞争实力、竞争潜力,还是从竞争环境来看,新疆石油产业与国内外相比均具有较大差距。因此,实施大石油公司战略,加强科技创新以及构建多层次的战略联盟是我们在市场国际化条件下提高新疆石油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李艳、宋岭:新疆石油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7(1).

[2]任浩宁, 宋智晨, 周修杰, 宛学智:2015-2019年新疆石油工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2015年3月.

[3]刘春宇:新疆石油产业发展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7.

[4]张媛:新疆石油化工业发展的区域经济优势分析[D].新疆大学,2010.

新疆石油天然气产业关联分析 篇4

石油天然气产业属于产业链较长、关联度较广的产业, 对于能源相对丰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导向性和决定性。新疆石油天然气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疏密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疆地区经济结构和产业组织间的协调发展。本文采用产业关联分析中的中间投入率、感应度和影响力因子等指标来分析新疆石油天然气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关系, 从而能为新疆石油天然气产业自身及与其他产业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途径。

2 新疆石油天然气产业关联分析

(1) 产业关联分析, 即通过产业与产业间的投入与产出关系来分析, 因此, 也被称为投入产出分析 (Input-Output Analysis) 。产业关联类型有后向关联、前向关联和双向关联。

后向关联是指某一产业与为本产业供给生产要素的产业之间的关联, 该产业对这些产业主要产生需求拉动作用, 其他产业为其提供投入, 是该产业发展的动力支持。前向关联是指某一产业与需求本产业产品或服务的产业的关联, 该产业对这些产业主要产生供给推动作用。由于石油天然气产业作为能源供给产业, 它的前向关联产业及关联程度显而易见, 因此, 本文着重分析对新疆石油天然气产业产生后向关联的产业。后向关联可分为直接后向关联和完全后向关联。

直接后向关联度用直接消耗系数aij表示, aij∈[0, 1]。aij的大小决定着第j部门对第i部门直接依赖性的强弱。

产业间的完全后向关联度用完全消耗系数表示。一个产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直接消耗与全部间接消耗之和构成了该产业的完全消耗, 表示为:B= (I-A) -1-I。其中, B为完全消耗系数矩阵, A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完全消耗系数越大, 说明一个产业的发展对另一个产业的需求拉动作用越大。

(2) 新疆天然气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关联性分析。本文根据新疆2002年投入产出表 (42部门投入产出表) , 通过数据整理、分析和演算, 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是石油天然气产业的主体部分, 因此这里以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的相关系数代表石油天然气产业的相应指标。

直接消耗系数体现了投入产出模型中生产结构的基本特征, 是计算完全消耗系数的基础。它充分揭示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即部门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关系的强弱, 并为构造投入产出模型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参数。

通过表1可以看出, 石油天然气产业的产品生产过程中, 对其他41个产业部门的依赖程度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依赖性较强的产业部门, 直接消耗系数介于0.01~1.00之间的6个生产部门, 由多到少依次是综合技术服务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金融保险业和交通运输与仓储业。第二层次直接消耗系数介于0.001~0.01的12个产业, 这些产业中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数量各占了一半, 其中石油天然气产业对交通、专用设备制造业的需求消耗最强, 直接消耗系数超过0.008, 其次是化学工业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对第三产业中的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科学研究事业的需求依赖也超过了0.003。第三层次是需求依赖性弱的产业, 石油天然气产业对它们的直接消耗系数均小于0.001, 说明每生产一万元的石油天然气产品, 消耗的这些产业的产品或服务价格不超过10元, 不具有决定性作用。最后一个层次是对石油天然气产业的生产几乎不提供任何供给的产业产品, 直接消耗系数约为0。根据对42个产业部门的层次划分, 我们可以看到, 石油天然气产业对于综合技术服务产业的产品 (服务) 需求最大, 对该产业的直接依赖性较强, 并且, 石油天然气产业对自身的依存度也比较高, 对自身的直接消耗系数是综合消耗系数的25%。应该大力发展金融业保险业对石油天然气产业扩大生产规模, 提高生产水平的杠杆效应优势, 并积极发展交通运输业和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 为新疆石油天然气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传输条件。

在诸多经济依存关系中, 直接性关系只是其中一部分。大部分经济依存关系都是间接性的, 这就需要借助完全消耗系数来对产业间经济依存关系进行测量。从完全消耗系数矩阵中我们看到, 石油天然气产业直接消耗系数较高的前6个产业完全消耗系数也比较高, 这点与直接消耗系数矩阵总体特点相似, 但对农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却为0.00462, 说明对农业产品存在间接消耗。对第二产业的完全消耗系数之和为0.289417, 对第三产业的完全消耗系数之和为0.238528, 虽然差距与直接消耗系数相当, 但从百分比上看来, 第二产业对石油天然气产业的完全消耗量占总完全消耗量54%, 第三产业则为45%。第二产业对石油天然气产业的间接投入较多, 对石油天然气产业的完全消耗中比重比第三产业多9个百分点。

3 新疆石油天然气产业波及效果分析

在产业关联关系上, 除了直接的关联效应外, 还存在有无限扩展和持续的间接效应, 一般被称为波及效果。波及效果分析主要包括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分析。

(1) 影响力和影响力系数。影响力表现为某一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能力, 这种拉动作用主要用影响力系数Fj来度量, 表示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 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当Fj>1 (Fj=1, Fj<1) 时, 表示第j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生产的影响程度超过 (等于, 低于) 社会平均影响水平 (及各部门所产生影响的平均值) 。影响力或影响力系数越大, 表示第部门对国民经济的需求推动作用越大。

(2) 感应度和感应度系数。感应度表现为该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能力, 这种推动作用用感应度系数Ej来度量, 表示当国民经济各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 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当Ei>1 (Ei=1, Ei<1) 时, 表示第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高于 (等于, 低于) 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 (即各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的平均值) 。感应度或感应度系数越大, 表示第部门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越大。

(3) 波及效果分析。根据前面对新疆石油天然气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分析, 选取出上表中10个与石油天然气产业关系最密切相关的参与。在这10个产业中, 影响力系数超过社会平均影响水平 (即Fj>1) 的有化学工业,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 以及交通运输与仓储业。这些产业对于新疆地区国民经济发展具有较高的拉动能力, 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较高。而新疆石油天然气产业的影响力系数仅为0.67, 表明其对整个新疆国民经济水平具有稍强的拉动力, 这与石油天然气产业作为当地资源优势主导产业的定性分不开的, 但影响力系数处于较低水平, 也说明了石油天然气产业对新疆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由于投入产出表编制的滞后性, 加之近几年国家以及新疆对地方经济和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 可以预期, 新疆石油天然气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应该有小幅提高。

对于新疆石油天然气产业的影响力系数评判要从两方面来看, 一方面, 作为能源动力产业, 新疆石油天然气产业的较强影响力, 体现了新疆资源大省的优势和石油天然气产业在新疆发展具有良好资源禀赋的优势;另一方面, 资源能源特有的稀缺性、不确定性和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深远性, 也表明仅靠资源能源的带动, 短期内会产生带动地区经济社会的关键指标的上升的正效应, 然而从长远来看, 如果对资源分配利用不合理, 会出现类似“资源诅咒”的现象。

比较感应度系数, 与新疆石油天然气产业联系紧密的前10大行业中, 除石油天然气产业之外, 感应程度最高的当属交通运输与仓储业, 这与新疆占有我国1/6国土面积, 从而造成了与内地的交通运输不便等原因是分不开的。近些年, 国家加大了对新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的投入, 但基于广袤的地理面积, 人口相对稀少, 地势情况不尽相同, 城市化率还不是很高, 公路、铁路以及航空运输与内地还有一定差距, 因此新疆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业的依赖性较强。新疆石油天然气产业的感应程度高出了社会平均水平很多, 为2.1242, 这与石油天然气产业的资源特殊性和对新疆经济主导作用分不开的。金融保险业的杠杆效应是其感应度系数较高的主要原因, 通过产业关联关系和波及效益分析, 可以得出金融保险业对石油天然气产业扩大生产规模, 提高生产水平具有比较显著的带动作用。

小结

产业关联关系分析着重以“投入”与“产出”的量化角度, 静态考察各产业部门之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通过上述对新疆石油天然气产业与其他41个产业部门、以及10个与其联系密切产业的关联和波及效果分析, 对新疆石油天然气产业与国民经济部分产业行业间的联系程度有了初步的了解。首先, 与石油天然气产业关联密切的前10产业中, 联系产业间的纽带不尽相同, 从而存在着产品、劳务联系, 生产技术联系、价格联系、劳动就业联系和投资联系等单项或多项错综交织的联系。石油天然气产业的发展变化必然会较快影响到并波及到这些产业, 反之, 这些产业的发展规模及水平也会不同程度的反作用于石油天然气产业的发展。其次, 对新疆石油天然气产业适时适度引入竞争机制也显得很有必要, 这不仅有利于石油天然气产业提高效率, 增加社会福利水平, 也有利于其他产业与新疆石油天然气产业关联积极性和互动性, 有利于营造产业持续长期发展的积极良好的经济环境。

摘要:随着“西气东输”工程的启动, 石油天然气产业在新疆能源产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成为新疆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新疆“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要依靠石油天然气等重化工的带动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以新疆石油天然气产业的产业关联分析入手, 来分析对新疆石油天然气产业具有重要影响和关联的产业, 以期通过对这些产业及产业环境的分析, 来为新疆石油天然气产业的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新疆,石油天然气,产业关联分析

参考文献

[1]刘轶芳:《循环经济投入产出模型研究》,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 2008年, 第63页.

[2]董承章:《投入产出分析》,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年第一版.

[3]沃西里·里昂惕夫著, 崔书香译:《投入产出经济学》, 商务印书馆出版, 1980年11月第一版.

[4]王燕等:《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新疆旅游业产业关联及产业波及分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8年5月.

石油产业链 篇5

针对发展空间偏小、产业集中度偏低的实际情况,江苏建湖从2007年下半年起,按照“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植新兴产业”的思路,实行重点重抓,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闭县内所有小化工企业43家,全面关停县城范围内花炮企业,停止新上各类小型纺织项目,腾出空间发展优势产业,集中力量发展石油装备、节能灯具两个特色产业。目前,石油装备产业拥有企业560多家,石油钻机、采油机进入批量生产,实现了从零部件到大型成套设备的跨越,正在向海洋油田、油气复合开采设备和核电领域进军,率先建成百亿产业;节能灯具产业现有企业200多家,形成了从石英砂到整灯的产业链条,正在向平面光源等领域拓展。

建湖培育产业集群的做法:

一、积极打造特色园区,加快产业集聚

园区是实现产业集约化经营、集群化发展的最佳载体。建湖县根据产业发展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积极调整生产力布局,着力打造特色园区,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载体。节能电光源产业园利用省级开发区平台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基本完备,已经落户上海亚明、上海光达、厦门东林等节能灯具重点企业30多家,正在加快江苏省节能电光源研发中心、质量检测中心和资源回收利用中心、商务区等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进节能灯具市场建设,计划通过1-2年努力,建成经济总量100亿元的特色园区,逐步成为国内一流的节能电光源产业基地。石油装备产业园在重点发展石油钻机和抽油机两大系列产品的同时,万吨水压机、钻井固控系统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建设,将通过2-3年努力,实现经济总量300亿元,建成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石油装备特色园区。与此同时,还规划建设了高新产业区作为产业高端项目以及科技、研发项目的发展平台,民营创业园作为产业配套和全民创业的载体,与特色产业园区形成人才、科技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实现了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二、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层次

建湖县围绕“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人才为本”的方针,切实加大科技投入,强化政策引导,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引导规模骨干企业先后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100多家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转化了一大批科技成果,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目前,石油装备、节能灯具两大特色产业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0多家,国家级和省级新产品近40个,使用各类专利500多件,实施了大功率LED道路照明、冷阴极节能灯等一批重大科技

成果产业化项目,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县政府分别与西安石油大学、中国照明电器协会合作,成立了建湖石油机械研究所、建湖照明职业技术学校,负责前沿技术、实用技术的开发研究,为特色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全县拥有院士工作站4家、博士后工作站2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工程)中心12家,江苏省节能电光源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石油装备检测中心、石油装备工程中心、节能灯具工程中心等同步建设到位。三是加强标准和品牌建设。依托科技优势,积极实施标准和品牌战略,不断提升标准和品牌在资源整合、产业集聚等方面的作用,夺取市场话语权。目前,建湖县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7项,拥有中国名牌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国家免检产品11个和省级以上商标、名牌45个,成为全国商标发展百强县。超高压抗流井控装置、电控型油气防喷系统、9000米钻井液管汇等设备填补国内空白。

三、抓重点,抓龙头带动

培育领军企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始终把培育领军企业摆在突出位置,聚合要素,倾力扶持,形成了石油装备产业以信得、美国WFT公司,节能灯具产业以上海亚明、豪迈公司为龙头、一批规模骨干企业为支撑的发展格局。二是加快技改扩能。加快现有企业技改扩能是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的现实途径。建湖县通过出台专门政策,优化帮办措施,积极鼓励企业抢抓政策机遇,加快技术改造,扩张生产规模。近年来,先后实施了石油钻机、采油机、海洋油气控制设备和LED路灯、冷阴极节能灯等一大批高端项目,促进了产业规模持续扩张。去年全县销售超亿元企业达50家,入库税金超亿元企业2家、5000万元企业3-5家、千万元企业25家。三是实施挂大靠强。积极鼓励和引导优势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合资合作,借助外力提升发展水平,先后与中石油、中国商用飞机公司、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等国内大型企业以及美国WFT、荷兰飞利浦、德国欧司朗、韩国三星等国外大公司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一批境外项目落户建湖。同时,加快企业上市步伐。

四、采取多种措施,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中国石油产业市场集中度分析 篇6

从产业组织角度而言,石油产业是指勘探、开发、生产及储运、加工和销售石油及其石油产品的企业集合。石油被喻为经济活动的血液,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尽管我国石油产业仍然存在未完全开放状态,但我们可以通过其市场集中度等分析理性看待石油产业的发展情况。

一、产业集中度分析

对中国石油行业行政控制较多的现状。笔者认为,相较于传统制造业已销售量或利润等终端业务规模作为指标,中国石油产业的刚性需求成分更多;而石油产业的生产情况可直接反映石油企业的油井控制能力、生产能力和技术等。因此,对中国石油产业规模指标选取应主要反映中上游情况。以下规模指标以历年石油开采量为标准。

根据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对于市场集中度选取指标,本文采用绝对集中度CR、赫芬达尔指数HHI,最小集中度、基尼系数、绝对集中度差分和相对集中度差分等多个指标从不同方面衡量中国石油产业市场集中度。

1.中国石油产业CR3计算

不同于传统产业绝对集中度分析,中国石油产业的绝对集中度并不是按照CR4来计算的,在中国石油市场中,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以下简称中石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以下简称中石化),中国海洋石油集团(以下简称中海油)三家企业占据绝对垄断地位,因此以CR3作为评价中国石油行业绝对集中度情况比较合适。

根据哈佛学派贝恩的绝对集中度划分,中国石油产业的CR3保持在90%以上,考虑2000-2005年全国仍有100家左右的石油企业,可以明确说明中国石油产业的绝对集中度属于极高寡占型。

2.中国石油产业HHI计算

通过计算2000年至2005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延长石油的值,中国石油产业HHI指数及比较美国司法部有关指南,可以得出:中石油在产业内具有极高的垄断优势,但是其垄断地位正逐步减小;中石化的垄断水平保持稳定,2004年后出现下降;中海油和延长石油规模优势明显,发展较快。

3.中国石油产业最小集中度计算

通过计算2000年至2005年中国石油产业的最小集中度可以得出,中国石油产业集中程度存在下降趋势。

4.中国石油产业基尼系数计算

通过计算2000年至2005年中国石油产业基尼系数,可以发现,中国石油产业基尼系数均值在0.98左右,明显高于制造业的0.7-0.8,属于高度垄断的情况。

5.绝对集中度差分计算

由于中国石油行业中,排名第四的延长油矿明显低于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传统的绝对集中度差分指标MCR4并不适合说明我国石油产业共谋能力,因次,将MCR3作为修正指标,规模指标为产量。从2000年至2005年中国石油产业绝对集中度差分指标可以看出,中石油的垄断能力随着市场中第二到四位的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而呈现相对不断减小的趋势。

6.相对集中度差分

由于中国石油行业中,排名第四的延长油矿明显低于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传统的相对集中度差分指标也并不适合说明我国石油产业共谋能力,因次,将MCR3 /CR1作为修正指标,规模指标为产量。

二、总结分析

1.影响中国石油产业集中度上升的因素:

(1)行业自身的规模优势。石油行业虽然属于利润较高的行业,但由于其本身存在进入行业时具有较高的固定成本投入,而且从勘探、初期开采到产生规模效应一般需要5-8年。如此长时间和高投入产生了进入壁垒,使得刚进入的企业处于低产量,而在石油行业时间较久的企业,它们不仅有雄厚的资金成熟的技术,并且有完整的产业链和规模效应,使其成本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而保持较高利润和产业集中度。

(2)行政力量依旧存在。尽管国家在逐步开放能源产业,使得一些民间资本在石油行业设立企业和投资入股,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石油产业中,原有的企业占据了部分较优质的资源,使得其进一步增产的成本相对较低。并且由于自身雄厚的资金及完善透明的薪酬机制,更能吸引产业内的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加入,使得产业集中度优势较为明显。

2.影响中国石油产业集中度降低的因素:

(1)产业政策引导。近年来,国家逐步开放民营资本进入能源产业,从最小集中度指标可以看出,在2004年前后,石油产业进入企业由原来的85家左右到2005年超过170家,3年内翻一番;在大量企业进入石油产业后,必回对原有的产业集中结构产生影响。

(2)非常规能源的开采。产业内原有的企业主要占据的资源主要是传统的油气田,而在非常規能源——页岩气、煤层气、可燃冰等领域,在技术上并没有优势。随着非常规能源的大量开采,一些后进入企业可能会产生后发优势,进而改变产业集中度。

辽宁石油加工产业的发展战略研究 篇7

在全球一体化的情况下, 石油加工行业表现的尤为突出。当前, 世界经济萧条, 国际原油价格波动较大, 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缓慢, 石油加工工业在全球金融危机下正经历一场严峻考验。而长期以来, 石油加工产业一直是辽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以石油为原料发展起来的石油加工产业为振兴辽宁经济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建设提供了大量能源及工业原料,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 已建成一定的产业体系, 其中大连、抚顺、锦州三大炼油基地已具有相当的基础和规模。

尽管如此, 辽宁省石油加工产业仍存在这一系列问题:辽宁石油加工的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 产业布局分散, 企业平均规模小;油气资源不足, 油品技术含量、附加值以及结构效益较低;资源消耗水平高、利用效率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开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差;环境污染严重, 一些市场急需的产品还不能满足供应, 与此同时经济的回落也使处于石油加工产业下游的中小企业面临困境, 部分产能过剩的产品面临严峻的挑战, 因此, 当前就如何全面调整辽宁石油加工产业, 提高辽宁省石油加工产业竞争力是辽宁省面临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石油加工产业竞争力分析这一课题进行了一些研究, 但都还只是初步的探索, 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和得出较成熟的方法, 而且实证方面做的很少, 远不能满足提高石油加工产业竞争力的需要。本文主要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出发, 应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法, 得出了辽宁省的石油加工行业竞争力在全国的排名, 并以此来说明辽宁省石油加工产业面临的真正问题, 并提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二、方法选取与实证分析

(一) 分析方法与变量设置。

1.分析方法。本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区域石油加工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排序, 应用聚类分析法对我国区域石化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分类。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变量间相关关系的研究, 在损失很少信息的前提下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几个综合指标 (主成分) , 起到降维作用, 其中每个主成分是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 且各个主成分之间互不相关。主成分分析法的特点在于:既可以消除在指标选择和权重确定时的主观因素的影响, 又可以消除指标间相互重叠的信息的影响。聚类分析就是将相似的指标归成类, 是类间对象的同质性和类与类间的异质性最大化, 以利于更好的研究产业竞争力, 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政策。

2.变量设置。 (1) 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同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总资产周转率是综合评价企业全部资产经营质量和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总资产周转率 (次) =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资产总额×100%。

(2) 亏损面:是指全市亏损企业单位数占全市工业企业单位数的比重, 这是反映、评价工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之一, 不是评价工业经济效益的综合性指标。

(3) 资产负债率:是一项衡量公司利用债权人资金进行经营活动能力的指标, 也反映债权人发放贷款的安全程度。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4) 产权比率:产权比率是负债总额与所有者权益总额的比率, 是为评估资金结构合理性的一种指标。一般来说, 产权比率可反映股东所持股权是否过多, 或者是尚不够充分等情况, 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企业借款经营的程度。这一比率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之一。它是企业财务结构稳健与否的重要标志。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5) 销售利润率:销售利润率 (又称毛利率) 是衡量企业销售收入的收益水平的指标。属于盈利能力类指标, 其他衡量盈利能力的指标还有资产利润率、权益净利率。销售利润率= (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 /主营业务收入×100%。

(6) 资产利润率:资产利润率又称投资盈利率、资产所得率、资产报酬率、企业资金利润率, 是反映企业资产盈利能力的指标。是指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实现的利润与同期资产平均占用额的比率。企业资产利润率这项指标能促进使企业全面改善生产经营管理, 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资产利润率= (利润总额/资产平均占有额) ×100%。

(7) 净资产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即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2/ (本年期初净资产+本年期末净资产) 。

(8) 销售收入增长率:销售收入增长率= (本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 /上期销售收入×100%。

(9) 资产总额增长率:是企业本年总资产增长额同年初资产总额的比率, 反映企业本期资产规模的增长情况。总资产增长率=本年总资产增长额/年初资产总额×100%

(10) 营业利润增长率:营业利润增长率= (本期销售利润-上期销售利润) /上期销售利润×100%。

3.数据选取。本文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7》中的各省综合指标。

4.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实证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方法, 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7》有关中国区域石油加工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数据, 利用统计软件SPSS, 计算得到的各区域石油加工产业综合竞争力的评价结果见表1和表2。由表可知, 我国石油加工产业生产竞争力排在前五位的是山东、云南、海南、广东、山西。说明这几个省无论从资源、市场、资本、技术装备、可持续等方面都能均衡发展, 而辽宁省排名第十四位, 属于中等水平, 说明辽宁省有待于提高的方面很多, 发展空间也很大, 从综合竞争力的聚类分析看, 辽宁省属于第二梯队, 而西南地区排名在最后, 这说明东北、西北地区原油加工能力过剩, 成品油需要大量外运。西南地区原油加工处于空白, 成品油依靠长距离调入。

三、结论与评述

基于上述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以石油加工为主导产业的辽宁省在全国的排名只处于中间水平, 说明辽宁省的石油加工产业还存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 本文从以下几个层面分析:

(一) 目前辽宁省石油加工产业存在的问题。

1.产业层面存在问题。

一是产业集中度低, 企业平均规模小, 大部分未形成规模经济, 缺乏世界级的大型工厂。二是企业布局不尽合理。虽然辽宁省已建成了以抚顺、鞍山、大连为核心的产业体系, 但历史形成的炼油能力配置与油品消费市场及运输结构的矛盾比较突出, 原油优化配置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 油品消费及运输能力弱的地区炼油能力及化工产品加工能力不足, 而市场需求旺的地区炼油能力和化工产品加工能力相对较强, 故会存在运输成本增加, 效率低的现象, 这种与市场结构不相吻合的炼油布局, 势必影响辽宁省石化产业整体实力。三是运输港口发展不均衡, 整体布局不完善。受自然条件、开发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目前全省沿海码头布局主要集中在大连、营口两港, 而东西两翼的锦州、丹东、葫芦岛和盘锦等港口规模相对较小, 设施也不尽完备, 沿海港岸线80%以上都集中在大连市, 其他地区的港口岸线资源分布相对较少。四是环保状况亟待改善, 虽然辽宁省炼油工业一直把污水处理作为环境治理的重点, 但耗水和污水排放量与国际相比差距仍较大, 随着含硫原油加工量的增加, 对大气的污染日益严重, 炼油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大量颗粒物等尚未引起重视。

2.企业层面存在问题。

一是装置结构不合理。炼油装置的综合配套能力不足, 二次加工装置的匹配不合理, 大部分炼油厂以常压、催化炼化为主、催化炼化所占比例过大, 加氢炼化、加氢处理、加氢精制、催化重整及烷基化、导构化比例偏低, 严重影响了油品的质量, 从而严重制约汽、柴油的质量的提升, 为达到环保要求所付出的成本也很大。二是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国际、国内市场消费结构。辽宁省产品结构不尽合理, 基础能源匮乏, 油品质量较低, 导致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汽、柴油、润滑油总体质量偏低, 难以满足环保和市场要求。三是研究开发投入少, 科技创新能力弱, 总体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企业尚有差距, 工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集成水平低, 产品技术储备不足, 缺乏科研与应用一体化的品种开发机制, 缺少有竞争力的产品, 三大合成材料的新产品研制开发能力弱, 自主开发的专利技术少, 高新技术和产品应用开发薄弱。四是产品成本高, 资产利润率低, 人员和债务负担沉重, 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还不够完善, 石油加工企业人数多于规模相当的国外公司的人数, 且劳动生产率偏低, 故增加了交易成本。

(二) 提升辽宁省石化产业竞争力的发展战略。

1.社会层面上的发展战略。

一是实施行业准入制度, 促进石油加工产业健康发展:为保证产业安全, 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 防范和化解产业布局、资金筹措、原料供应以及安全环保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风险, 应对石油加工企业实行准入制度, 现有炼油企业改扩建和新建炼油项目, 使能耗物耗必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油品和化工产品必须达到国家标准并且能够适应出口要求, 安全环保必须满足国家有关规定, 新建炼油项目单线规模上要达到800万吨级以上, 企业资产负债率不得超过60%。二是提高环境和谐能力的策略:石油加工产业目前面临的一个瓶颈问题是环境污染问题, 所以环保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前提, 所以应尽可能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 实行良性开采, 严格遵守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开发利用节能降耗与环境友好的工艺技术, 实现最小的环境代价和最少的能耗、物耗, 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2.产业层面上的发展战略。

一是产业布局调整战略:首先, 应关停小型、低效、高耗能、技术落后、管理粗放的小厂, 淘汰一批大炼油厂中陈旧、落后的一次加工能力装置和小装置, 对有竞争力的炼油企业, 则进行一、二次加工和公用工程系统的完善配套, 以提高企业综合配套生产能力, 提高技术含量降低能耗物耗和加工成本, 进而提高集中度。其次, 坚持走炼油化工一体化道路, 实现规模经济发展, 提供资源综合利用率, 提高综合配套能力,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炼油基地。二是产业结构调整战略:要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炼油企业, 按照集中化、大型化、基地化的原则, 大力发展炼油产业。拉长产业链条, 发展下游产品, 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提高原油炼化的整体经济效益, 要充分发挥辽宁省化工院校、科研院所较多的优势, 不断拓宽石油加工工业发展领域, 发展以石油为原料的精细化工, 积极研究发展天然气和煤的延伸领域。三是产业集群战略:石油加工产业其与金融、科技、教育、培训密切相关, 上游石油开采和运输与下游石化产业密切相关, 辽宁省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庞大的市场需求、有支持大规模物流的港口和交通枢纽、政府的大力支持, 所以在辽宁省发展石油炼化产业集群是必然选择。目前辽宁省需要建设和完善的三个大型炼油基地是大连炼油基地、抚顺炼油基地、锦州锦西炼油基地, 其中大连炼油基地应规划利用好“两种资源, 两个市场”, 将其建设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炼油基地。四是构建战略联盟战略:在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下, 国外规模较大的石油公司纷纷进行在华投资布局, 作为既是产油和炼油大省又是经济发达地区的辽宁省, 应顺应趋势, 加强与国内外企业之间的双赢式合作, 在竞争与合作中成长壮大。五是优化港口战略:作为我国岸线资源最为丰富之一的辽宁省, 充分利用港口优势是重中之重, 优化港口和结构, 加快港口建设步伐, 逐步建成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备、信息畅通、优质安全、便捷高效、文明环保的现代化沿海港口群。

3.企业层面上的发展战略。

一是加工装置结构调整战略。辽宁省石油加工产业要适应市场和环保的要求, 优化产品结构, 就需要进一步加深调整炼油装置结构, 生产清洁、高效、安全的产品, 提高油品的质量, 使其逐步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形成自主创新模式, 提高炼油装置的科技含量, 减低生产成本, 积极引入国外石油公司都有的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二是产品结构调整战略。作为老工业基地的辽宁省, 近年由于一些老企业、老产品、初级产品、附加值低的产品不能及时更新, 造成了严重亏损局面, 因此,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要重点从调整产品结构不合理入手, 提高上中下游一体化程度, 延伸产业链, 生产聚酯等化工产品和化纤原料, 使得原油价格因素在其最终产品中所占比重较小, 这种产品结构形成会大大提高企业抗风险的能力。三是创新发展战略。第一, 产品技术创新:应从炼油工业实际出发, 摒弃重点专业科研单位大搞“短、平、快”的短期行为, 组织研究人员深入调查, 细致研究, 真正做到理论来源于实践, 也能充分应运于实践。此外, 加强与国外进行技术交流, 为研究人员创造经常与国外科研部门和国内重点研究院交流的机会, 使研究开发的起点建立在世界最先进的基点之上。第二, 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应加快开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 改变以往辽宁省石化科技以引进和仿制为主的方式, 给自己定一个与国际接轨的高起点, 从根本上提升辽宁省石油加工产业竞争力。第三, 管理创新:既要鼓励创新精神, 创造创新环境, 加强团队合作, 更为重要的就是要有合理的薪酬制度, 以此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四是人才战略。炼油产业除了有形的、有限的自然资源的竞争外, 无形的、无限的人才资源竞争才是真正实力的竞争。因此在当今国有炼化企业人才流失日益严重的情况下, 研究制定人才战略, 优化用人机制, 建立人才资源管理体系,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是辽宁省石油加工企业一项紧急而重要的任务。

摘要:本文以辽宁石油加工产业为研究对象, 总结了辽宁石油加工产业近几年存在的问题和发展上面临的困难, 应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实证分析, 在深入分析和探讨的基础上, 分别从社会层面、产业层面、企业层面提出了提升辽宁省石油加工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关键词:辽宁石油加工产业,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参考文献

[1].厉无畏, 王秀治.产业竞争力理论[J].上海经济, 2001, 11:52~55

[2].张超.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理论与对策探微[J].宏观经济研究, 2002, 5:51~54

[3].刘小铁.产业竞争力因素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 2004

[4].[美]弗雷德R戴维著李克宁译《战略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10月第l版

[5].[美]ArthurA.Thompson、Jr.JohnE.GambleA.J.Striek and111《Strategy:Winning in Market place) )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年10月第l版

[6].戴林.我国炼油及石化行业竞争力若干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石油经济, 2002, 5

[7].罗陶露.我国石油石化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 2005

[8].杨波, 袁开洪.中国石油战略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学家, 2004, 5:28~32

辽宁石油加工产业的发展战略研究 篇8

在全球一体化的情况下,石油加工行业表现的尤为突出。当前,世界经济萧条,国际原油价格波动较大,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缓慢,石油加工工业在全球金融危机下正经历一场严峻考验。而长期以来,石油加工产业一直是辽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以石油为原料发展起来的石油加工产业为振兴辽宁经济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建设提供了大量能源及工业原料,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已建成一定的产业体系,其中大连、抚顺、锦州三大炼油基地已具有相当的基础和规模。

尽管如此,辽宁省石油加工产业仍存在一系列问题。辽宁石油加工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布局分散,企业平均规模小;油气资源不足,油品技术含量、附加值以及结构效益较低;资源消耗水平高、利用效率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开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差;环境污染严重,一些市场急需的产品还不能满足供应。与此同时,经济的回落也使处于石油加工产业下游的中小企业面临困境,部分产能过剩的产品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当前如何全面调整辽宁石油加工产业,提高辽宁省石油加工产业竞争力是辽宁省面临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石油加工产业竞争力分析这一课题进行了一些研究,但都还只是初步的探索,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和得出较成熟的方法,而且实证方面做的很少,远不能满足提高石油加工产业竞争力的需要。本文主要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出发,应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法,做出了辽宁省的石油加工行业竞争力在全国的排名,并以此来说明辽宁省石油加工产业面临的真正问题,并提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二、方法选取与实证分析

(一)分析方法

本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区域石油加工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排序,应用聚类分析法对我国区域石化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分类。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变量间相关关系的研究,在损失很少信息的前提下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几个综合指标(主成分),起到降维作用,其中每个主成分是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且各个主成分之间互不相关。主成分分析法的特点在于:既可以消除在指标选择和权重确定时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又可以消除指标间相互重叠的信息的影响。聚类分析就是将相似的指标归成类,是类间对象的同质性和类与类间的异质性最大化,以利于更好的研究产业竞争力,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政策。

(二)变量设置

1. 总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同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总资产周转率是综合评价企业全部资产经营质量和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总资产周转率(次)=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资产总额X100%

2. 亏损面

是指全市亏损企业单位数占全市工业企业单位数的比重,这是反映、评价工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之一,不是评价工业经济效益的综合性指标。

3. 资产负债率

是一项衡量公司利用债权人资金进行经营活动能力的指标,也反映债权人发放贷款的安全程度。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X100%

4. 产权比率

产权比率是负债总额与所有者权益总额的比率,是为评估资金结构合理性的一种指标。一般来说,产权比率可反映股东所持股权是否过多,或者是尚不够充分等情况,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企业借款经营的程度。这一比率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之一。它是企业财务结构稳健与否的重要标志。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5. 销售利润率

销售利润率(又称毛利率)是衡量企业销售收入的收益水平的指标。属于盈利能力类指标,其他衡量盈利能力的指标还有资产利润率、权益净利率。销售利润率=(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100%

6. 资产利润率

资产利润率又称投资盈利率、资产所得率、资产报酬率、企业资金利润率,是反映企业资产盈利能力的指标。是指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实现的利润与同期资产平均占用额的比率。企业资产利润率这项指标能促进使企业全面改善生产经营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资产利润率=(利润总额/资产平均占有额)×100%

7. 净资产利润率

净资产利润率既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2/(本年期初净资产+本年期末净资产)

8. 销售收入增长率

销售收入增长率=(本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100%=95%

9. 资产总额增长率

是企业本年总资产增长额同年初资产总额的比率,反映企业本期资产规模的增长情况。

总资产增长率=本年总资产增长额/年初资产总额×100%

1 0. 营业利润增长率

营业利润增长率=(本期销售利润-上期销售利润)/上期销售利润×100%=113%

(三)数据选取

本文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7》中的各省综合指标。

(四)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实证研究

采用主成分分析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方法,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7》有关中国区域石油加工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数据,利用统计软件SPSS,计算得到的各区域石油加工产业综合竞争力的评价结果见表2和表3。由表可知,我国石油加工产业生产竞争力排在前五位的是山东、云南、海南、广东、山西。说明这几个省无论从资源、市场、资本、技术装备、可持续等方面都能均衡发展,而辽宁省排名第十四位,属于中等水平,说明辽宁省有待于提高的方面很多,发展空间也很大,从综合竞争力的聚类分析看,辽宁省属于第二梯队,而西南地区排名在最后,这说明东北、西北地区原油加工能力过剩,成品油需要大量外运。西南地区原油加工处于空白,成品油依靠长距离调入。

三、结论与评述

基于上述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以石油加工为主导产业的辽宁省在全国的排名只处于中间水平,说明辽宁省的石油加工产业还存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本文从以几个层面分析。

(一)目前辽宁省石油加工产业存在的问题

1. 产业层面存在问题

(1)产业集中度低,企业平均规模小,大部分未形成规模经济,缺乏世界级的大型工厂。

(2)企业布局不尽合理。虽然辽宁省已建成了以抚顺、鞍山、大连为核心的产业体系,但历史形成的炼油能力配置与油品消费市场及运输结构的矛盾比较突出,原油优化配置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油品消费及运输能力弱的地区炼油能力及化工产品加工能力不足,而市场需求旺的地区炼油能力和化工产品加工能力相对较强,故存在运输成本增加,效率低的现象,这种与市场结构不相吻合的炼油布局,势必影响辽宁省石化产业整体实力。

(3)运输港口发展不均衡,整体布局不完善。受自然条件、开发时间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全省沿海码头布局主要集中在大连、营口两港,而东西两翼的锦州、丹东、葫芦岛和盘锦等港口规模相对较小,设施也不尽完备,沿海港岸线80%以上都集中在大连市,其他地区的港口岸线资源分布相对较少。

(4)环保状况亟待改善,虽然辽宁省炼油工业一直把污水处理作为环境治理的重点,但耗水和污水排放量与国际相比差距仍较大,随着含硫原油加工量的增加,SO2对大气的污染日益严重,炼油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大量NOx和颗粒物等尚未引起重视。

2. 企业层面存在问题

(1)装置结构不合理。辽宁省炼油装置的综合配套能力不足,二次加工装置的匹配不合理,大部分炼油厂以常压、催化炼化为主、催化炼化所占比例过大,加氢炼化、加氢处理、加氢精制、催化重整及烷基化、导构化比例偏低,严重的影响了油品的质量,从而严重制约汽、柴油的质量的提升,为达到环保要求所付出的成本也很大。

(2)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国际、国内市场消费结构。辽宁省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基础能源匮乏,油品质量较低,导致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汽、柴油、润滑油总体质量偏低,难以满足环保和市场要求。

(2)研究开发投入少,科技创新能力弱,总体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企业尚有差距,工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集成水平低,产品技术储备不足,缺乏科研与应用一体化的品种开发机制,缺少有竞争力的产品,三大合成材料的新产品研制开发能力弱,自主开发的专利技术少,高新技术和产品应用开发薄弱。

(3)产品成本高,资产利润率低,人员和债务负担沉重,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还不够完善,石油加工企业人数多于规模相当的国外公司的人数,且劳动生产率偏低,故增加了交易成本。

(二)提升辽宁省石化产业竞争力的发展战略

1. 社会层面上的发展战略

(1)实行行业准入制度,促进石油加工产业健康发展。为保证产业安全,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须竞争,防范和化解产业布局、资金筹措、原料供应以及安全环保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风险,应对石油加工企业实行准入制度,现有炼油企业整改扩建和新建炼油项目,使能耗、物耗必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油品和化工产品必须达到国家标准并且能够适应出口要求,安全环保必须满足国家有关规定,新建炼油项目单线规模上要达到800万吨级以上,企业资产负债率不得超过60%。

(2)提高环境和谐能力的策略。石油加工产业目前面临的一个瓶颈问题是环境污染问题,所以环保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前提,所以应尽可能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实行良性开采,严格遵守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开发利用节能降耗与环境友好的工艺技术,实现最小的环境代价和最少的能耗、物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2. 产业层面上的发展战略

(1)产业布局调整战略。首先,应关停小型、低效、高耗能、技术落后、管理粗放的小厂,淘汰一批大炼油厂中陈旧、落后的一次加工能力装置和小装置,对有竞争力的炼油企业,则进行一、二次加工和公用工程系统的完善配套,以提高企业综合配套生产能力,提高技术含量降低能耗物耗和加工成本,进而提高集中度。其次,坚持走炼油化工一体化道路,实现规模经济发展,提供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综合配套能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炼油基地。

(2)产业结构调整战略。要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炼油企业,按照集中化、大型化、基地化的原则,大力发展炼油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发展下游产品,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原油炼化的整体经济效益,要充分发挥辽宁省化工院校、科研院所较多的优势,不断拓宽石油加工工业发展领域,发展以石油为原料的精细化工,积极研究发展天然气和煤的延伸领域。

(3)产业集群战略。石油加工产业与金融、科技、教育、培训密切相关,上游石油开采和运输与下游石化产业密切相关,辽宁省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庞大的市场需求、有支持大规模物流的港口和交通枢纽、政府的大力支持,所以在辽宁省发展石油炼化产业集群是必然选择。目前辽宁省需要建设和完善的三个大型炼油基地是大连炼油基地、抚顺炼油基地、锦州锦西炼油基地,其中大连炼油基地应规划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将其建设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炼油基地。

(4)构建战略联盟战略。在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下,国外规模较大的石油公司纷纷进行在华投资布局,作为既是产油和炼油大省又是经济发达地区的辽宁省,应顺应趋势,加强与国内外企业之间的双赢式合作,在竞争与合作中成长壮大。

(5)优化港口战略。作为我国岸线资源最为丰富之一的辽宁省,充分利用港口优势是重中之重,优化港口和结构,加快港口建设步伐,逐步建成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备、信息畅通、优质安全、便捷高效、文明环保的现代化沿海港口群。

(三)企业层面上的发展战略

1. 加工装置结构调整战略

辽宁省石油加工产业要适应市场和环保的要求,优化产品结构,就需要进一步加深调整炼油装置结构,生产清洁、高效、安全的产品,提高油品的质量,使其逐步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形成自主创新模式,提高炼油装置的科技含量,减低生产成本,积极引入国外石油公司都有的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

2. 产品结构调整战略

作为老工业基地的辽宁省,近年由于一些老企业、老产品、初级产品、附加值低的产品不能及时更新,造成了严重亏损局面,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要重点从调整产品结构不合理入手,提高上中下游一体化程度,延伸产业链,生产聚酯等化工产品和化纤原料,使得原油价格因素在其最终产品中所占比重较小,这种产品结构形成会大大提高企业抗风险的能力。

3. 创新发展战略

首先是产品技术的创新。应从辽宁省炼油工业实际出发,摒弃重点专业科研单位大搞“短、平、快”的短期行为,组织研究人员深入调查,细致研究,真正做到理论来源于实践,也能充分应运于实践。此外,加强与国外进行技术交流,为研究人员创造经常与国外科研部门和国内重点研究院交流的机会,使研究开发的起点建立在世界最先进的基点之上。其次是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应加快开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改变以往辽宁省石化科技以引进和仿制为主的方式,给自己定一个与国际接轨的高起点,从根本上提升辽宁省石油加工产业竞争力。最后是管理的创新。既要鼓励创新精神,创造创新环境,加强团队合作,更为重要的就是要有合理的薪酬制度,以此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4. 人才战略

炼油产业除了有形的、有限的自然资源的竞争外,无形的、无限的人才资源竞争才是真正实力的竞争。因此在当今国有炼化企业人才流失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研究制定人才战略,优化用人机制,建立人才资源管理体系,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辽宁省石油加工企业一项紧急而重要的任务。

摘要:以辽宁石油加工产业为研究对象,总结辽宁石油加工产业近几年存在的困难,应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实证分析,在深入分析和探讨的基础上,分别从社会层面、产业层面、企业层面提出应促进石油加工产业健康发展;提高环境和谐能力;从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产业集群等方面调整战略。

关键词:辽宁石油加工产业,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参考文献

[1]厉无畏,王秀治.产业竞争力理论[J].上海经济,2001(11).

[2]张超.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理论与对策探微[J],宏观经济研究,2002(5).

[3]刘小铁.产业竞争力因素分析[D].博士学位论文.江西财经大学,2004.

[4][美]弗雷德R戴维,著.李克宁,译.战略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5]戴林.我国炼油及石化行业竞争力若干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石油经济,2002(5).

[6]罗陶露.我国石油石化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D].硕士论文.河海大学,2005.

石油资源产业集约型发展路径探析 篇9

一、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内涵

产业发展可以是以单纯增加要素投入求得产出数量增加的粗放型, 也可以是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劳动效率的提高实现增加产出的集约型。在粗放型发展方式下, 产业扩张走的是在低水平上重复建设的道路, 产业内的企业间缺乏专业化分工与协作, 往往是“大而全”、“小而全”, 产业生产力组织水平低下, 往往是高投入低产出, 资源极度浪费。在集约型发展方式下, 产业的发展依靠的是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 依靠的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依靠的是产业生产力的合理组织与配置。因此, 产业集约化发展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我国石油资源产业集约型发展的迫切性

与国际石油先进水平的现代标准相比, 我国石油产业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 技术进步对石油经济发展的贡献还较低, 石油冶炼技术60%来自国外,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很少, 缺乏原创性成果, 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还停留在模仿阶段, 并未实现实质性创新。究其原因除了有垄断行业的体制性障碍外, 还因国家对石油科技、教育和R&D投入偏少, 导致石油员工素质无法适应现代石油产业的发展, 而且由于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和信任, 对国内石油科技成果转化不够重视, 导致不少成果闲置, 转化率偏低。石油行业的大规模亏损也影响了技术创新投入的后劲。第二, 石油经济效益仍然偏低, 主要表现为“四低两高”:一是石油吨油利润低, 二是资本生产率低, 三是边际资本产出比低, 四是劳动生产率低, 五是物耗比重高, 六是能耗比重高。第三, 石油资源利用率及配置效率还较低。主要表现在:一是石油产业规模小而且较为分散, 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 很多低渗透油田因为品质问题, 开采成本过大, 成为“烫手的山芋”, 无法进行大规模商业开采, 产出率很低, 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与技术配置失衡、结构层次低。石油产业链中, 原油产量和原油加工量之间的比例不协调, 在石油生产中, 产业链越向下游发展, 产品附加值越高, 而我国的石油产量却更集中于上游产品;三是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严重, 缺乏特色, 企业生产集中度低。基于对区域权益的追逐, 防止本区域偏好利益流失, 各区域均力求在区域内部延伸产业链, 这是导致产业同构的根源。第四, 石油经济运行质量也较低。表现在石油经济发展长期以来受制于投资拉动的影响, 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差, 难以承受国际、国内经济波动影响而反复波动, 且频率高、周期短、波幅大, 尤其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下更为明显。

三、我国石油资源产业集约型发展路径

能源是一国经济命脉,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 石油竞争力强弱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一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因此, 我们必须要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促进石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有效、可持续发展。

(一) 深化石油行业改革, 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石油市场体系

石油产业集约型发展需要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由于石油资源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 所以政府对国家石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是必要的。但是, 政府应该对自身的职能进行准备定位, 并进行职能重构, 应逐步淡出直接管理和领导, 根据行业发展要求建立相应的监管机构, 将政府的政策制定职能与监管职能逐步分开, 按照依法监管的原则建立现代监管制度, 逐渐淡化行政审批等行政管理职能, 在进行经济监管的同时, 增强技术、安全、环保等社会监管手段。通过深化市场化改革, 引入竞争机制, 包括放松市场准入, 逐步放开终端销售市场, 鼓励其他资本流入石油行业, 尤其是民营资本的进入, 形成合理的、有序的竞争格局。完善投融资体制, 建立投资风险机制, 形成包括外资和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发展格局。进一步改革石油价格体制,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改进石油价格形成和调节机制, 使价格尽量与国际价格接轨, 尽可能由市场决定和指导石油价格导向, 创造资源合理流动的市场环境。

(二)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石油资源产业集约发展的微观基础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企改革的目标, 也是石油企业改革的目标, 是石油企业走集约化发展道路的微观基础。石油企业深化改革, 首先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已上市的公司要择机扩大公众股的股权比, 逐步改变“一股独大”的状况, 增强不同持股者之间的相互制衡;未上市的企业要创造条件通过注入上市公司、重组上市和引进战略投资者等途径实现股权多元化, 形成符合石油市场经济规律的产权组织基础。应学习和创新石油经营理念和现代管理模式, 继续健全适应市场化、信息化、人本化要求的石油石化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强化基础管理, 完善计划管理和财务管理制度, 改革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等, 不断优化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内部治理的监督机制和决策机制, 形成精简、快捷、高效的运行机制, 建设持续、有效发展的石油企业, 为推进石油资源产业经济集约发展创造组织基础。

(三) 以自主创新为主, 引进消化为辅, 抓住石油资源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关键

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 几乎世界上所有产油大国走过的发展道路都证明了这一点。在新的经济形势下, 我国石油行业为了实现发展模式的集约型转变, 必须走技术创新发展经济的道路, 要靠新技术的自主创新和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为驱动力。国家和石油企业应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 实施“科技兴油”战略, 推进石油教育、科技、产业一体化、“产学研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应调整科技投入结构, 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和共性技术研发基地, 加强新产品研发,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品的更新速度, 实现产品性能从一般向优异、附加值从低向高、市场容量从小到大的转化, 进而形成独有的拳头产品。强化石油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建设学习型企业, 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石油科技和产业员工, 为推进石油资源产业经济集约发展提供先进科学的技术装备物质基础和优质的人力资源与人才支撑。针对我国石化产业技术创新瓶颈和关键技术, 应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 吸纳不同科研领域的研究人员, 联合攻关, 组织技术合作开发联盟, 同时依托科研院所, 设立一批专门的工程技术研发基地, 从事共性的关键技术研究。打破阻碍科技创新的封闭格局,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 以及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中介组织方面的配合, 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共建、共享的自主创新体系。以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 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激励政策, 如税收、金融、贸易等方面的一套政策体系, 如抵扣税优惠。通过适当的产业优惠政策, 如设立技术创新风险基金、重点技术装备国产化、建立自主创新示范工程和等做法来鼓励石油产业的技术创新。

(四) 走循环经济之路, 探索石油产业集约型发展的先进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将促进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少的废物排放和最小的环境代价来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突破口。随着国际石化界的竞争日趋激烈, 行业发展受到资源和环境的约束, 石油和化学工业转变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 已是大势所趋。石油企业应当认真总结“十五”以来石油行业中推进循环经济工作的成功经验, 受政府资金支持的试点单位应当将其经验推广到全行业。应利用国家已经将石油行业列入国家循环经济重点行业的契机, 认真组织编制好行业循环经济规划, 包括行业的目标、任务及拟推广的技术、措施、配套项目, 以争取国家支持, 推动石油行业循环经济的开展。对于一些经验较为欠缺的民营石油企业, 相关部门应为其提供咨询服务, 组织指导企业编制循环经济实施方案, 同时组织开展巡回经济支撑技术的筛选工作, 发布石油行业循环经济制成技术, 为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支撑。最后应督促地方石油园区发展循环经济, 延伸产品产业链, 提高污染治理力度和资源利用水平。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构建不能局限于原始资源的深加工转换, 而应通过核心产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同时将废弃物转换形成新的产业, 使处理负担转化成经济效益。

产业集约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就是产业具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结构效率:即产业内的企业处于规模经济水平, 企业之间具有科学的分工协作, 产业处于高效运行状态。产业集约化发展需要产业在一定程度上集中, 产业集群模式的出现为石油资源产业集约化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石油产业发展产业集群应以资源为基础, 市场为导向, 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骨干石油化工企业, 关停部分小企业, 逐步形成炼化一体化、集群化的基本格局。应当按照“大力支持上游、积极介入中游、加快发展下游”的原则, 提高油气资源在集聚内加工的数量和深度, 大力引进大企业、大集团以及其他社会资本, 参与石油石化下游产品的开发利用。应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企业与石油企业联合重组, 并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项目。大力发展大型炼油、大乙烯、大芳烃、大化肥、精细化工、高性能合成材料等石油天然气下游产品。集群内部, 除了发展石油产业, 还可以着力发展石油装备制造业, 积极向石油装备制造和工程服务领域延伸拓展产业链和产品链, 从而形成共生链网, 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摘要:石油资源产业集约化发展是摆脱行业亏损的关键所在。通过分析我国石油资源产业集约型发展的迫切性, 从行业改革、企业制度改革、自主创新、循环经济以及集群化发展等角度提出改革建议。

关键词:石油产业,集约化,路径

参考文献

[1]姚新国, 朱颖.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石油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J].中国矿业, 2008 (5)

[2]曹燕, 庞景安.我国石油和化工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及对策[J].化学工业与工程, 2008 (7)

[3]王炜瀚.石油产业链战略环节的演进对我国石油战略的启示[J].国际商务, 2008 (8)

石油产业链 篇10

全球化要求前瞻性思维。未来的30至50年, 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如何因应我国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制定和实施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前瞻性的石油产业发展战略, 是摆在我国石油发展面前的最大课题。我国石油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实现石油产业与经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必要的政府规制下, 市场是实现石油资源合理配置的最佳手段。而我国现有的石油规制和定价体制已成为制约石油产业发展的因素, 因此石油规制和定价体制市场化改革已成为石油产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1 我国石油产业现状分析

1.1 当前我国石油产业组织的特点

从产业集中度看, 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虽然在1998年重组后实现了上下游一体化经营, 打破了上下游分割的垄断局面, 但三家分处陆上的北方、南方和海上, 又自然形成地域分治格局, 因此我国石油产业布局总的来看还是分割分治和垄断经营;从进入壁垒看, 我国石油产业保持了较高的进入壁垒和市场集中度;

1.2 垄断竞争机制是适合我国石油产业的发展机制

石油产业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特性和资金密集、风险性大、技术密集及部分竞争的特点, 因此中国石油产业的组织结构应该是一种竞争性的垄断结构。但是, 由于没有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 长期以来中国的石油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运行效率低下、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由于石油的稀缺性、国计民生性和战略性特点, 对于石油产业, 实行独家垄断不利于石油资源的最佳配置, 采取完全竞争又不能为石油企业更不能为国家带来利益”, 因此只有垄断竞争机制能将石油商品的特性和市场化的要求最好地结合在一起。而且, “垄断型市场结构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 降低成本, 提高产业资源配置效率。在石油产业内部……一方面使用高参数大型化设备要求实现大规模生产;另一方面由于原材料的匀质性和专用性, 生产工艺要求高度流程化和连续化, 适合把上下游各个生产环节置于同一企业统一管理之下……而规模经济、上下游一体化最易形成垄断型市场结构。”从我国目前石油行业的产业状况看, 应当打破妨碍石油产业高效配置产业资源的体制性障碍, 打破区域垄断, 形成统一开放的国家石油市场体系;加快实施以产业集中为导向的石油产业组织政策;对三大石油集团进行整体重组, 汲取国际石油大公司提高竞争力的经验, 把在公司总部推行一体化战略和在分公司、子公司推行专业化战略有机结合起来。

1.3 当前我国政府规制及其存在的问题

目前, 中国石油产业政府规制的范畴涵盖了行业准入、价格和进出口、资源保护、投资审批以及环境、安全等多方面内容, 在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和销售过程中, 石油、石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受到国务院和多个政府部门的规制。涉及的部门包括发改委、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商务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税务总局、国家海洋局等。甚至连中石油和中石化这两家企业也承担了一些本不该承担的规制职责。参与油气管理的中央政府部门之间, 甚至同一部门内部各单位之间, 都存在管理职能分散、交叉、重叠的情况。一个职能相对集中的规制机构的缺失, 不仅增加了油气企业与政府的交易成本, 也因政出多门而降低了政府规制的有效性。这一情况导致目前我国石油行业政府规制存在非公平竞争、政企不分、缺乏完整法律框架等问题。

1.4 我国政府能源规制的改革方向

规制的目标是兼顾国家石油安全、石油行业产业效率和消费者利益。规制手段是加快建立健全石油产业法律体系, 这一体系应包括普遍适用的反垄断法律法规和产业专门法律法规。在规制主体方面, 宏观层面上由政府规制部门独立进行规制决策, 政府政策层负责规制的宏观政策环境并保留对规制部门重大决策的否决权, 同时收回国有石油企业在规制方面的职权;中观层面上以行业协会为主体加强行业自律。在规制内容方面, 一是要对石油产业的自然垄断环节和非自然垄断环节进行差别规制, 二是实行激励性价格规制, 三是制定石油政府储备政策。

2 我国石油产业市场化改革与国际石油期货市场

石油资源首先是一种商品, 借助市场才能实现其合理配置和优化配置。而石油产业部分环节的自然垄断特性又决定了政府对石油产业进行管理的必要性。其次, 石油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性产业, 不同于一般的竞争性产业业, 世界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对石油资源和市场的监控和管理。石油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决定了对石油产业进行市场化改革必需把石油产业市场化改革的过程看成是政府规制与产业组织结构之间相互调适的过程, 其规制目标应兼顾产业运行的经济效率和国家石油安全。

是先制定成熟的市场规则再放开石油市场, 还是先放开石油市场再完善市场规则?从我国的国情考虑, 应该是在逐步放开市场的同时抓紧建立和完善市场规则, 两者应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因此, 我国石油产业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应当是以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为核心, 辅之以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既能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 又能保证我国能源安全的体制机制;下一阶段的价格机制改革可以考虑以建立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为改革推手。

2.1 我国现行油价形成机制。

2006年12月前, 我国原油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依据是1998年原国家计委出台的《原油、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和2001年原国家计委《关于完善石油价格接轨办法及调整成品油价格的通知》。我国原油价格实行同国际市场接轨的办法, 中石油和中石化两集团间购销的原油价格由双方协商确定。我国成品油形成机制遵循与国际油价接轨的基本原则, 但为保证国内油价相对稳定, 实行政府指导价。2006年12月, 商务部出台了《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原油市场管理办法》, 允许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中国从事原油和成品油的批发经营, 打破了国家统一配置原油资源和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集中批发成品油的局面。

2.2 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是石油产业市场化改革的关键。

近年来, 由于国际油价大幅波动, 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弊端日益突显, 主要是因为成品油价格与国际石油市场的接轨只是被动接轨, 存在滞后性;原油价格与成品油价格接轨不对称;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无法真实反映国内市场的供求变化情况。因此, 改革现有石油价格形成机制, 形成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及可持续发展的石油价格体系, 是我国石油产业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国内石油价格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应该是放开价格, 由市场定价。但目前我国尚未建立成熟的竞争性市场结构, 完全放开价格时机还不成熟, 因此当前要务是坚持与市场接轨, 以企业为主体, 充分考虑国内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使政府指导价尽可能准确反映市场供求变化, 并尽快完全放开石油市场价格。

2.3 以建立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为推手, 改革我国石油价格形成机制。

期货交易的主要功能是套期保值和发现价格。2006年我国原油进口量达1.45亿吨, 成品油进口量为3638万吨, 且仍在以较快速度增长。我国进口石油日益增多已成为影响国际油价上涨的因素之一, 但由于我国没有石油期货市场, 有资格从事境外石油期货交易的特大型企业又数量有限且风险控制难度较大, 所以缺乏在国际石油定价问题上的发言权。目前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交易规模持续增长, 我国石油业的市场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我国应尽快建立国际石油期货市场, 及时推出自己的石油期货合约, 以规避国际油价大幅变动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风险, 并争取在国际石油定价问题上的发言权。从我国原油产地、石油市场、期货交易条件等综合情况看, 可考虑在天津、上海等地建立石油期货市场, 以此作为放开我国石油市场和进行能源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推手。

参考文献

[1]2006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2]崔民选主编.2006中国能源发展报告 (能源蓝皮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3]王金南, 曹东等.能源与环境中国2020.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

[4]杨建文.政府规制.21世纪理论研究潮流.学林出版社, 2007.

上一篇: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下一篇:奢侈品牌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