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财务管理

2024-06-10

公安财务管理(精选十篇)

公安财务管理 篇1

关键词:基层公安,财务管理,原因,措施

一、审计发现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 “特情费”管理不规范

一是在原始单据不齐全或无原始单据的情况下, 凭自制特情费报销单, 每年一次或分次从经费账户列支后, 以现金形式转入单位内部科、所、队、局, 资金使用由上述单位内勤人员或经办人员现金保管核算, 导致虚列支出、私存私放的情况;二是部分单位特情费支出单据仅有经办人员一人签字, 无证明人、审核人及审批人签字, 且收支管理未进行账务登记;三是个别单位以保密需要为由, 自行销毁特情费支出单据;四是极个别单位以特情费名义发放单位内部职工办案补贴等。

(二) 扣押物资管理混乱

部分单位对扣押物品无登记, 由内勤人员放入保险柜、随意放在文件柜或办公抽屉里;有的单位已结案罚没物资长期未缴且部分被挪用, 如:审计抽查并监盘某局四个大队六个派出所的部分扣押物资, 发现三个大队一个派出所存在已结案物资长期未缴财政且部分被挪用的情况, 主要有汽车13辆、卷烟282条、金银 (玉) 手饰19件等, 其中某分局相关科室使用罚没汽车4辆;有的单位暂扣款缴存不及时, 由个人长期现金保管的情况。

(三) 违规使用非法定票据

部分单位未严格使用正规法定票据, 自行到有关商店购买非法定票据收取资金等情况, 且管理使用不规范。如:某县看守所除基本账户以外的其他收入均使用非法定票据收取, 拘留所其他收入的收取也无任何原始单据;某县派出所用自购的两联、三联收据收取无主赌资、无人认领款、其他单位给的办案补助、联防人员服装押金, 且管理、使用极不规范;某县看守所自购三联收据收取在押人员保管资金, 票据由出纳保管, 虽建立了票据领、销登记簿, 但未登记票据的总购入情况, 无法全面反映票据实际购入和结存情况。

(四)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目前县 (区) 公安部门及基层队所基本无专职财务人员, 部分内勤缺乏专业财务知识, 一些单位记账不及时, 财务核算不规范, 不能清晰有效地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如有的单位凭证及账簿记载很不规范, 连流水账都称不上;有的单位记账日期较乱, 未进行序时记账;有的单位只编制凭证, 未登记账簿;还有一些单位财务人员未按职责分离设置, 会计、出纳均由一人兼任等。这些行为违反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规的有关要求。

二、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 财政供给相对不足, 县 (区) 经费难以保障

目前, 县区公安系统通过财政安排、上级补助和单位多渠道筹集资金, 为单位工作的正常运转和专项业务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资金保障。但聘用的治安队员工资、联防人员、临时人员的工资、交通费、差旅费等都需要自行解决, 客观上使有些单位、派出所靠“化缘”收取有关单位及企业赞助费、工作经费来维持正常运转, 但资金未纳入单位财务部门账户统一核算, 由各科、所、队自行以现金或存折的形式保管、核算, 从而形成私存私放资金等问题发生。

(二) 财政核算体制的带来的客观原因

根据相关财经法规及各级财政核算的要求, 县 (区) 公安系统下属的各基础派出所、科室、大队的财务收支全部纳入县区公安系统的财务部门核算, 各派出所不设账务核算, 实行报账制。然而, 某些县的派出所路途遥远, 最远的也有100多公里, 财务规定至少需要一个星期报一次账, 路途花费时间较多、装备不足、交通工具少且主要用于办案, 使得某些派出所将收取的有关企业、单位的工作经费、赞助费等用于坐支, 脱离了财政部门的监督, 久而久之, 导致违返国家法律法规等问题。

三、加强基层公安财务管理的思路

通过我市对县 (区) 公安局长的经济责任审计, 针对发现的问题, 结合公安系统的实际, 我认为加强县 (区) 公安系统财务管理工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 制定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内控制度是指单位为了保证实现经济管理目标, 在分工负责的前提下, 组织内部经济活动而建立的各职能部门之间对业务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方法、程序和措施, 用以明确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和权限, 形成一个完整、严密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制度。会计内控制度是风险管理的基础, 只有建立起良好的会计内控制度体系, 才能不断增强抵御风险控制的能力。

(二) 注重财经法规及财务知识的学习

一方面, 单位领导要加强对财经法规及财务知识的学习, 增强遵守财经法纪意识;另一方面, 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教育及培训学习。我市公安局系统在2008年工作会议中, 特别邀请市审计局局长对全市公安系统领导、财务人员对财务知识的进行培训讲座;2010年市公安局派内审人员1人到市审计局参与项目审计等。

(三) 从资金源头上把好关

县 (区) 公安系统的资金来源, 主要是上级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有关单位拨入的基本经费、专项资金、补助款、奖励资金, 以及单位收取的各种罚没款等。财政部门要严格把关财政专户“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同时, 各主管部门、相关企业和单位拨给公安部门的资金, 应严格通过转账的形式拨到单位财务部门基本合法账户, 或尽量减少以现金形式拨付, 避免单位违反财经法规私存私放资金、以及其他违反财政法规的问题发生。

(四) 切实发挥监督部门特别是公安系统内部审计的作用

公安行政管理改革初探 篇2

一、公安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顺,事权分离,效率偏低。

1.领导体制不顺,严重影响公安机关整体作战效能。

我国公安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以块为主的领导体制,全国相当部分城市市与区、区与区之间所处角度不同,工作侧重点不同,领导者的素质不同,反映到具体工作上就出现不同的指向,基层公安机关面对来自不同方面的指令无所适从,职能作用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

2.人事管理体制不顺,警力配置混乱。

一个城市公安局分有市管干部、市局直管干部、市局与区共管干部、区自管干部等几大块,隶属关系不统一。地、市级公安局对非直管单位没有人事任免和调动权,对警力资源无法进行统一调配,由此造成警力配置与治安需要脱节,长年积累已严重阻碍了公安队伍建设。

(二)财政管理体制不顺,浪费资源,影响工作效率。

1.财政体制不顺,积极性下降。

公安机关昼夜办公、执勤办案、车辆通讯开支很大,但供给标准与政府部门一样,经费缺口很大;由于各地经济状况不一,政府投入幅度不一,一个城市的公安机关的装备在数量、质量、型号或类别上都统一不了,影响了公安机关的形象;许多派出所都依靠地方基层政权组织的经济补助运作,派出所楼是镇里盖的,车是乡里送的,水电费是村里给的,执法公正受到挑战。

2.经费使用不合理,浪费严重。

各地公安机关在经费使用上不受制约,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标准,盲目攀比,盖大楼,买靓车现象盛行,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公安经费的投入,但在使用上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在装备上不切合实际工作需要,盲目攀比,造成公安经费浪费严重。

(三)机构设置随意性大,职能重叠交叉

1.部门机构职能划分太细,职责不明确,交叉重叠。

同样是刑事案件侦查,诸多部门都有侦查权,有时造成互相推诿、扯皮,影响工作效率;同样是人口管理,户籍要管,治安要管,出入境也要管。条块职能不清,上下机构都健全,都搞小而全,导致机构臃肿,警力闲置。地市一级公安机关具体事物管得太多,如公共场所和特种行业管理,市公安局、分局、派出所都管,各切一块,各施其政,工作责任制一定程度上很难落实。

(四)运作机制不畅,监督不力

1.人员进出渠道不畅,结构不合理

公安机关招录人民警察要通过人事部门审批,招什么样的人没有自主权。编制要审批,设多少编也要审批,由人事部门说了算。辞退人员也要人事部门审批,公安机关说了不算。人事部门和上级党政领导批准,公安机关才能招人,公安机关本身没有这些权力,警队人员良性循环成了一句空话。长此以往,公安队伍人员结构严重不合理,不利于警队健康发展。

2.官多兵少,人浮于事

全国各级公安机关有的地方副职设置太多,多则上十人,少则也有六七人,有的地方局党委委员多达十几人。领导职数设置不是为了工作而是为了解决个人待遇,职位严重重叠,副职领导数等于或超过业务部门和内设机构数。如此庞大的领导集团对开展工作不利,既造成资源浪费,又增加了工作运行周期,影响了工作效率。

(五)监督机制不健全,督管乏力

在监督工作上目前全国公安机关主要采取政府监督和分级监督的体制。内部监督部门有的形同虚设,队伍出了问题才去查处,起不到防微杜渐的作用。有的内部监督部门只负责违纪监督,对单位和个人工作效率监督由行政部门和人事部门分担,浪费了行政资源。

二、公安行政管理改革的设想

(一)公安机关的职能定位问题是前提

1.公安机关在整个社会分工中的职能定位问题。

在整个社会分工中,负责公共安全的部门很多,公安机关只是其中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安全问题越来越多,同样是社会安全,已分化出许多专门部门进行管理,公安机关不可能也不应该全部承担起来。因此,新时期公安部门的职能原则上能简就简,其他部门能管的,尽量由其他部门负责,使公安机关真正成为维护社会治安的专门力量。

2.关于公安机关各部门的职能定位问题。

正确区分公安机关内部各部门、各层级职能应该至少把握三个原则。一是系统统一原则,一项职能只能由一个部门承。二是必要实战原则,即实战任务只由必须承担的部门承担。三是分工协作原则,各级公安机关职能分工要明确,职能不能交叉,各负其责,协同作战,统一管理。

(二)公安机关的人事改革是保障

1.改革编制管理办法,实行文职人员制度。

打破公安机关人员编制管理的大锅饭做法,按警察、文职人员和雇员三类进行编制,给予不同的薪酬和福利待遇。

2.扩大公安人事管理自主权,畅通人员进出渠道。

公安编制应实行经费控制、指标管理,在此基础上放权让公安机关自主招录警察。在公安编制总量控制下,只要不超编,允许公安机关根据缺编情况和实际需要,按规定条件常年招警,形成人员年龄、学历等结构阶梯,由公安机关自行审批,报人事局备案。

3.实行公安领导定编制,减少现职领导职数设置。

从节约经费、简化政事、精简机关、充实基层和减少二传手、增加战斗员的角度考虑,应减少各级公安机关的领导职数设置,实行行政领导定编。

4.改革警察教育培训制度,构建多层次的警察职业训练体系。

实行警察职业训练制,对所有公安民警开展系统性、周期性的职业训练,使之成为公安机关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和每个公安民警职业生涯中的重要内容。应建立专门机构统筹此项工作。将警察学校建成专门从事警察基础训练和领导课程进修的基地,同时,分别建立各警种专业训练学校或训练中心,使之与警察学校的基础训练衔接。

(三)加大投入,为警察权益的维护提供物质保障

物质保障在警察权益保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要争取支持,加大投入,改善公安装备,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解决实用性强而又急缺的装备,尽可能为基层实战部门配备性能好的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为一线民警配齐枪支、警棍、防弹衣等警械和防护装备,以增强民警执法防护能力。

(四)加大社会宣传和法制教育力度,为警察权益的维护提供社会保障

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对民警执法及其权益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要加强社会宣传和法制教育的力度,使警务工作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一方面,要努力提高执法水平,文明执法,公正执法,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使公安民警的执法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社会大众传媒的沟通,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作用,向社会宣传民警执法动态,宣传民警执法为民的精神,切实维护公安机关的良好形象和执法权威,维护公安民警的正当执法权益。

公安财务工作标准化管理研究 篇3

(一) 公安财务管理标准化的内涵

所谓标准化, 就是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标准化一词, 最早出现在经济管理领域, 主要用于工业产品的质量控制, 是一个制定标准、实施标准、修订标准、完善标准的过程, 表现为一种动态行为。进入21世纪后, 随着企业管理理论向行政领域的渗透与融合, 标准化的概念也被引入到政府行政管理领域, 用来规范和评价公共部门的行政行为与行政质效。公安财务管理标准化, 就是将标准化的一般原理与公安财务工作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形成具有公安特色的财务管理标准体系, 并组织民警共同遵守和执行这些标准体系, 使公安机关财务管理逐步趋于统一、规范, 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安工作的整体运行质效。

(二) 开展公安财务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财务管理标准化, 可以使财务工作职责分工更加明确, 岗位流程更加清晰, 基础工作更加扎实。将标准化管理作为推动公安财务规范化建设的有效载体, 是基于标准化具有三个鲜明的特性, 即科学性、时代性和必要性。科学性体现在标准化管理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 时代性体现在标准化管理符合现代警务保障的发展趋势, 必要性体现在标准化管理满足了公安工作及其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

1、科学性。

标准化管理理念首先应用于企业管理领域, 而科学管理则是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基础。这是由“科学管理之父”——美国人泰勒提出的, 即应用科学手段确定从事一项工作的最佳方法, 从而提高企业效率, 取得最大效益。科学管理思想使得管理从经验变为科学, 并成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基本保证。而科学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标准化, 就是在整个工作流程中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 从而提高产品质量。这个思想与我们公安财务规范化管理的要求是一致的。结合工作实践, 我们体会到, 同是一个会计岗位, 不同的人往往工作成效差距很大, 这与我们缺乏标准有很大关系。财务工作生产的“产品”是会计信息, 如果我们把财务管理活动看作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车间”, 那么标准化管理体系就是“产品质检部门”, 我们要生产出优质“产品”, 就要在标准化管理上下功夫。在企业管理中, 三流企业追求的是产品, 二流企业追求的是品牌, 而一流企业追求的是标准、机制和文化的高度和谐, 是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公安财务标准化管理就是朝这个方向努力, 寻求最佳的工作支点, 以有效破解公安经费保障与财务管理的难题。

2、时代性。

公安机关是一支纪律严明的准军事化队伍。实行标准化管理, 符合其工作特点和现代警务发展趋向。现代警务的核心是信息化警务, 信息化警务的关键是以坚实的基础工作为支撑, 着力解决民警“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的难题, 这就是标准化管理。现在, 民警“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 一些民警好的做法也没有很好地提炼、固化为整个单位的规定动作。同时, 公安部门人员轮岗、交流比较频繁, 财务人员也不例外, 而人员的变化也导致管理方式的不断变化。财务管理标准化是将财务管理经验变成科学标准, 保证技术、经验不随人员流动而流失, 做到个人知多少单位就知多少, 将个人的经验转化为单位的共同财富。

3、必要性。

标准化管理是公安财务规范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标准化是手段, 规范化是目的。简单地说, 就是要通过标准化管理来带动规范化、促进正规化。就公安财务管理工作而言, 标准的执行层面越广、执行力度越大, 规范化程度就越高, 队伍正规化进程就越快。当前, 在公安财务管理基础工作中, 依然存在“低层次重复”“运动式推进”等诸多传统顽症, 很多事情不是靠制度、而是凭借长官意志来管理。要切实解决这些顽症, 就要把标准化管理作为必然途径、有效载体, 逐步形成一套切实可行、便于操作、强而有力的标准化管理机制。只有建立涵盖整个公安财务工作的标准体系, 并组织民警按同一标准执行, 才能从根本上推动财务规范化建设, 节约行政成本, 提高保障效率, 实现精细化管理。

二、公安财务管理标准化建设架构

标准体系可分为岗位标准、行为标准和保障标准, 行为标准又可分为会计基础工作、预算编制、支出控制、运行监控、绩效考核等五大体系。

(一) 岗位标准

岗位标准就是要解决“干什么”的问题, 这也是财务管理标准化工作的基础。岗位标准包括岗位职责标准和岗位业务标准。岗位职责标准是从“对人”的角度来制定的, 岗位设置要科学, 岗位描述范围要全面, 包括财务管理全部工作岗位, 如领导岗位、主管岗位、预算会计岗位、出纳岗位、凭证制作岗位、复核岗位、会计档案管理岗位、资产管理岗位、往来管理岗位及辅助会计岗位等, 岗位权限划分要抓住关键节点, 确保不相容岗位分离, 如凭证制作岗位不能兼任复核岗位。岗位业务标准是从“对事”的角度来制定的, 即针对每个业务工作来制定标准。对预算管理、资金管理、资产管理、项目管理、涉案财务管理、往来管理、税金管理、物资管理、工资管理、账目管理、监督管理等每项具体业务工作进行细化, 制定标准。岗位标准目的是让每个岗位上的民警找准定位, 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实践中, 我们注重制作“一本一册一图”。“一本”是指各岗位所依据的制度、法规汇编, 做到全面准确, 有据可查;“一册”是指岗位说明书或工作手册, 包括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内容、步骤、标准和注意事项等, 力求简明扼要, 易于操作;“一图”是指各项财务业务流程图, 应突出重点, 清晰明了。

(二) 行为标准

(1) 会计基础工作标准化体系。会计基础工作标准化, 就是每项会计基础工作任务明确, 要求具体, 在处理各项会计业务时有章可循, 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准确、完整。一是会计核算标准。对日常会计业务处理方式, 办公、办案成本费用归集、分配、核算办法, 会计科目设置、使用、摘要内容填写, 会计报表编制, 财务分析要素等制定统一标准。二是资产管理标准。对资产的购置审批、验收、调拨、处置、清查、责任追究等制定统一标准。三是会计综合业务标准。对报销单据粘贴、凭证传递、资料保管借阅、财务人员学习培训、岗位交流、工作规范、财务安全制度等制定统一标准。

(2) 预算管理标准化体系。作为公共财政改革重要内容之一的部门预算, 已逐步成为公安经费管理的“牛鼻子”。为此, 要建立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面科学的预算管理标准化体系。一是, 预算编制标准。根据本地财力和预算定额编制预算, 客观分析公安经费收支规律, 考虑公安工作特点, 制定符合公安实际工作需要的办案业务经费和公务费定额标准, 保证具体预算指标的合理性。科学界定财政供给范围, 确保每一笔钱都有出处、有落实, 确保经费配置的最优化。二是, 预算执行标准。将预算及时分解到各部门, 使所有收支项目都有预算控制, 把全面预算按照预算执行主体变成全面责任预算, 分解责任, 将执行标准公开, 由各责任部门负责完成, 使财务管理关口前移, 变财务部门管理为全局各部门共同管理, 将部门从管理对象变为管理主体, 提高部门管理动力。三是, 决算标准。预算和决算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互相验证的关系。预算的准确与否要靠决算来检验, 准确的决算成果又指导下一年度的预算工作。因此年终决算工作不能“走过场”, 务必准确细致。要按照年度实际开支情况和预算标准开展决算, 科学设置决算指标和标准, 进行系统分析, 找出管理薄弱环节。

(3) 支出控制标准化体系。长期以来, 公安经费保障中投入不足与管理不严并存, 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 要培养全警成本意识和自主管理意识, 将以节支为目标的管理观念转变为成本效益观念, 从战略高度实施成本管理。一是资产年限控制。借鉴企业管理模式, 按行政单位固定资产使用年限, 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完善固定资产共享、价拨、配置机制, 提高使用效率。二是项目流程控制。进一步加强“金盾工程”建设项目管理, 建立科技信息化建设项目标准化服务监督平台, 实现“流程化运作、过程性控制、节点性制约”, 实现建设项目的在线办理、审核、管理, 全方位地落实项目的建设部门、管理部门、监督部门、保障部门及应用部门的职责, 着重围绕重点、难点环节, 明晰节点要素, 规范运作手段, 突出监督重点, 固化项目建设程序,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公用经费标准控制。根据警种、人数、车辆、案件数等确定控制标准, 形成以基层所队为节点的目标成本控制体系, 提高成本管理力度。对机关管理费用的开支范围、标准、审批、考核等进行明确和规范, 促进内控制度全面实施和部门联动协调, 促使费用支出更趋规范。

(4) 绩效考核标准化体系。科学评估各项工作的成本与产出, 切实做到不仅会算“财物账”, 更会算“效益账”。通过绩效考评, 优化经费收支结构,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提升公安经费运行质态。一是科学量化考核指标, 解决好“考什么”的问题。依据文件规定, 建立绩效评估指标, 为绩效考评提供标准。考评项目的设置和分值确定要统筹兼顾, 既全面包容, 又突出重点, 主要包括经费投入与打防绩效、基层基础、安全保卫等公安主项业务和队伍建设等方面, 评价标准可采用全国、全省行业标准、考核目标水平等数据, 并设定否决条件作为高压线、警戒线。二是制定操作性强的考核办法, 解决好“怎么考”的问题。层层分解落实考核指标, 市局提出全年工作规划后, 将目标分解到各部门。部门再把工作目标横向和纵向分解至基层科所队或民警, 实行季度考、半年考、年终考相结合。三是充分运用考核结果, 解决好“考了怎么用”的问题。考评结果作为全局年终考评的重要内容, 与部门年度考核、评先评优直接挂钩。

(5) 运行监控标准化体系。不断完善经费管理监督机制, 将监督范围拓展到收支管理的全过程, 逐步建立内与外相结合、事前事中与事后相结合、日常与重点相结合的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监督检查机制, 有效堵塞管理漏洞。进一步规范财务内控制度、效能监察制度、运行稽核制度和财务预警制度, 在查究问题、堵塞漏洞、规避风险、提高效能等方面发挥作用。把财务管理的重点环节、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纳入监控重点, 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有关部门, 限期整改, 提高规范化运作程度。提升科技含量, 在财务核算、项目管理、固定资产、涉案财物等多个领域研发推广信息系统, 实现网上流转、网上管控、网上监督, 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同时, 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杜绝论证走过场或未经集体决策随意花钱等现象。

(三) 保障标准

坚持一切从实战出发, 在经费保障、装备建设等方面加大保障力度, 建立完善公用经费保障标准, 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办案经费必须按标准列入部门预算, 其资金来源明确由财政拨款保证, 财政部门不得以非税收入超、减收为由调整公安部门预算。从根本上解决基层所队经费保障问题, 防止为筹措资金滥收滥罚。根据公安部单警单车装备配备标准、公安业务装备配备标准、公安业务技术用房建设标准, 制定符合本地工作和实战需要的保障标准, 坚持“人往基层走、财向基层流、物向基层移”的指导思想, 以警务实战为重点, 按照轻重缓急统筹安排, 把有限的财力物力用于一线实战部门, 努力提升公安机关在维护社会稳定、防范打击违法犯罪、应对处置突发性事件、保障社会公共安全等方面的能力水平。

三、公安财务标准化管理的执行

从近年公安财务工作的实际来看, 标准制定不易, 执行更难;全面覆盖不易, 长效坚持更难。标准制定后, 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 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执行难问题。因此, 我们要紧紧依托科技手段, 加强规范运作, 建立问责制度, 增强对日常工作质态的评价, 力求通过工作程序和管理程序的标准化控制, 提升工作运行质态。

(一) 以信息化支撑标准化

标准是规范管理的核心, 但只有标准, 没有很好的载体, 还是不能真正落实到具体工作中。那么, 标准化的最好载体是什么?笔者认为, 就是信息化。标准化和信息化之间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是“软件”和“硬件”的关系。标准化缺乏信息化的支撑是没有生命力的, 标准化只有深深融合到信息化之中才能长久。在标准化建设推进中, 要重视发挥信息化的优势, 确立以信息化支撑标准化、以标准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思路, 将财务标准化建设确定的内容嵌入公安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 用可控的电脑程序来规范操作流程, 最大限度地实现财务管理精细化过程控制、点对点扁平监督, 对公安财务管理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实时监督管理, 提高公安财务工作的规范性、一致性和质量的稳定性。

(二) 以执行力保证标准化

财务管理标准化建设是财务管理理念的一次变革, 必然给广大民警带来一些不便, 在推进执行过程必定有一些难度。因此, 要在领导层面统一思想, 使之认清标准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公安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和“两办”32号文件精神的实际体现, 是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要针对性地抓好学习和教育, 进行广泛深入动员, 使广大民警了解标准化建设的意义, 进一步完善细化各项工作标准和工作规范, 努力实现管理的每一个过程、每一道环节都有明晰细致的标准来衡量、引导和约束, 让标准化成为每个民警进行财务活动的规定动作和自觉行动, 避免将标准挂在墙上、把标准化做成“面子工程”。

(三) 以持续发展推动标准化

推行P-D-C-A管理模式。财务管理标准化是由若干活动组成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动态的、循环的, 其中诸如财务管理标准的制定、实施、评价、改进等本身亦表现为一种过程, 不同过程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循环往复。为实现财务管理标准化的最终目标, 需要对流程设置标准及其内部各项活动进行策划 (PLAN) 、实施 (DO) 、检查 (CHECK) 、改进 (ACTION) , 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即制定、实施、修订, 再实施、再修订。每循环一次, 标准就上升到一个新水平, 由此循环带动整个财务管理标准化过程既保持相对稳定, 又获得持续提升。同时, 财务管理标准化也有一些弊端, 标准可能使执行人员处理问题比较机械, 过于依赖制度, 缺乏创新活力。因此, 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反馈通道, 使标准不断根据形势变化而调整, 原本有效的标准也会逐渐失效, 甚至成为发展的阻力。现代警务灵活多变, 新的警务活动和管理模式不断涌现, 更优化的管理理念层出不穷, 必然导致以往设计的标准不适合新的财务要求。因此, 公安财务管理标准化进程只有起点, 没有终点。随着科技的进步、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要适时修订原有标准, 制定新标准, 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建立符合时代和实战需要的标准化体制。

摘要:在公安工作全面迈向现代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 建立公安财务工作标准化管理体系, 最大限度地规范公安财务管理活动, 使法律法规规定的动作、语言及程序固化为民警的自觉行为, 形成长效、科学、系统的财务管理机制, 既是公安机关顺应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 也是公安机关提高自身履职能力的客观需要, 更是建设高素质公安队伍的大势所趋, 必将带动整个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公安管理学 篇4

一、公安管理的概念与内容

(一)公安管理的概念

公安管理是国家公共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通过对公安机关的有效组织和管理,促进公安行政行为的实施以确保公安机关职能充分发挥的活动过程。

其内涵是:

公安管理是国家公共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国家公共行政一般性; 公安管理的主体是履行公安行政职责的各级公安机关,包括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公安机关和专门的公安机关;

公安管理的客体是确保公安机关工作目标实现的一切事物和问题; 公安管理的途径就是通过公安机关的有效组织管理促进公安业务工作的实施;

公安管理的目的就是确保公安机关自身职能的充分发挥,也就是使公安机关充分体现出其固有的宗旨和使命:维护国家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公安管理的研究内容

公安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公安管理职能 :主要包括公安组织、公安领导、公安决策、公安监督

公安管理实务 :主要包括公安资源管理、公安教育训练、公安装备财务管理、公安信息资源管理、公安机关公共关系建设、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

二、公安管理的基本原理

(一)系统优化原理

1、系统的概念和特征

概念: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至少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子系统)组成; 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必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必定能形成整体功能

特征: 整体性特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必须遵循整体为主,局部为次,局部服从整体,力求整体最优的原则

a 系统的目标具有整体性 b 系统的功能具有整体性

c 系统功能的整体性依赖于系统的合理结构

明确系统的整体性特征,要求我们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a 一切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必须是保证系统整体目标的实现和功能的发挥

b 特别重视系统结构对提高系统整体性功能的作用

c 充分认识系统功能优化的阶段性和相对性

目标性特征:所谓系统的目标,是指在特定阶段中,系统沿着确定的方向运动所要达到的状态

层次性特征:系统的层次性特征要求我们在实施管理活动时必须遵循科学的分级管理原则。一是按照管理幅度与层次相互协调的原则划分出必要的管理层次。二是系统内各层次必须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避免相互推诿或越俎代庖现象的发生。

相关性特征:系统的相关性是指系统内各要素间相互一寸、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开放性特征:系统通过与环境不断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始终保持活动状态的特征。

2、系统优化原理强调的原则

系统的整分合原则

P48 系统的封闭控制原则

P49

(二)人本能动原理

1、人本能动的含义

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是管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管理的核心问题必然是对人的有效管理

在管理活动中,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管理的主要目标。因此,一切管理行为都必须围绕这一目标展开

现代管理必须以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一方面,要通过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提高管理效率;另一方面,要关心人、爱护人、培养人,为他们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人本能动原理强调的原则 P52 能级原则:组织结构必须按照职能大小的不同顺序排列;作为管理主体的人也须按照其职能的大小 安排相应的职位,以期做到人尽其才,各尽其能。这样,才有利于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管理效率。

动力原则:

P53

物质动力:按照满足人的物质需求来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的途径 精神动力:通过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来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的途径

信息动力:通过强化信息沟通过来激励人的积极性的途径

(三)动态适应原理

1、动态适应原理的含义

在管理活动中,必须与时俱进,深刻认识这种变化规律,及时调节系统的内部结构和管理方式,使之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并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

要正确理解动态适应原理的实质,必须把握好一下两点: A、明确管理组织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B、明确动态适应的核心就是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保证管理活动不断适应环境的要求,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

2、动态适应原理强调的原则

权变管理原则:世界上并不存在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任何有效的管理都是与当时的问题性质和环境特征相适应的

公安机关运用这一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时,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管理方式的适应性选择,二是管理方式的变化性选择。

信息反馈原则:控制系统发出指令后,将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指令的再输出产生影响,起到控制作用,以逐步逼近预期目标的过程

弹性原则:管理活动中的计划、策略、手段等必须保留充分的余地和弹性,以适应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从而有效地满足动态管理的要求

现代管理必须遵循弹性原则是由其基本特性决定的:

现代管理的高度复杂性

现代管理的动态变化性

现代管理的结果重要性

要正确地遵循弹性原则,必须在管理系统内树立起以增强系统弹性为目标的观念。对于公安机关来说,就是要强调以发挥公安机关整体效能为各部门的工作总目标。同时,重点抓好关键环节的局部弹性。最后,在管理活动中还要倡导积极弹性,限制消极弹性的产生。

(四)信息对称原理

1、信息对称的含义

信息传递双方对某一确定信息具有相同的拥有量

信息对称原理: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要通过有效的信息传递和管理机制设计,不断提高上下级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信息对称程度,进一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管理效率损失,并促进管理目标的尽快实现,这就是信息对称原理。

2、提高信息对称性的机制设计

核心:强化信息传递速度,并从制度上形成“讲真话”的机制。要确保信息对称就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

提高信息流通过程中的传递质量,不断减小可能延误和失真

管理者或上级要尽可能地为被管理者和下级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和信息通道 建立被管理者和下级难以隐瞒真实信息的“讲真话”机制

(五)效率增进原理

1、效率与效率增进

公安行政管理效率是指公安机关履行自身职责,开展行政活动时取得的成果同消耗的资源投入的比例

要增进公安行政管理效率,就必须牢固树立起效率是公安组织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公安管理的基本目标的观念,各项公安行政活动都要围绕着增进公安管理效率来开展,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去的尽可能大的成果,这就是效率增进原理

2、增进公安管理效率的途径

基本途径:

科学化:在公安管理活动中,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认真领会并正确贯彻实施科学管理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式,从公安管理领导体制、组织机构、业务管理等方面以及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缓解都要实行科学管理。

法制化:要把公安管理活动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中,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治警。

现代化:用现代化的工作方式和手段来代替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管理方式,并由此提高公安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益。

三、公安组织

(一)公安组织概述

1、公安组织的含义

公安组织是国家行政机关的组成部分,是国家为了实现政治稳定、社会安定,依法组建的行驶法定权利,履行公安行政职能的社会系统。其内涵是:

公安组织是国家行政机关的组成部分,受各级党委和行政机关的领导和监督。公安组织的目的是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公安行政组织的一切活动,都应当围绕这个目的来进行。

公安组织是依法组建的,并拥有法定的执行权利。因此,公安机关的组织机构及运作方式具有明确的法律规范性,其行政执法权利具有法律强制性。

公安组织必须履行其法定职责。

2、公安组织的作用

公安组织是公安行政管理的主体。公安组织能够实现组织力量的汇聚和放大。公安组织是公安民警生存和发展的载体。

3、公安组织机构设置的原则

成功的组织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组织的设计应能够确保公安机关实现组织目标;组织设计应能使其成员发挥最大潜能;组织设计应能不断提高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归属感;组织设计应能使组织自身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能够不断持续向前发展,保持旺盛的组织活力。

公安行政组织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职能目标原则

P:69 依法设置原则

P:70 精简高效原则

P:70 科学管理原则

p:70 层次幅度适度原则

p:71

(二)公安组织结构

1、公安组织结构的含义与构成

所谓公安组织结构,是指公安组织部门及各层级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它是公安组织实体的具体体现形式。(科层制结构)

纵向结构指的是行政机构职能的纵向分布。采取的是等级制的分布模式。具体表现为不同层级结构间的上下级领导关系。行政组织纵向结构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协调好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之间的关系,以便设计出合理的行政层次分布。管理的幅度究竟多大为宜,可考虑一下因素:一是行政层次。二是组织内权责明确程度。三是组织成员素质。

横向结构指的是行政组织的横向分工,具体表现为同一层次各机构之间及某一层次机构内部部门间的分工合作关系。行政组织的横向分工有两种形式:一是按管理职能划分。二是按管理程序划分。

2、公安组织结构的功能

合理的公安组织结构可以更好的实现组织目标 合理的组织结构可以充分提高公安工作行政效率 合理的组织结构可以确保公安组织信息畅通 合理的组织结构有利于调动公安民警的积极性

3、我国公安机关的组织结构

A:宏观结构

a 主体结构:公安组织的主体结构,是指直接行使公安机关法定职权的各个组织部门。由中央公安部,地方各级公安机关,专门公安机关构成

b 辅助机构:公安组织的辅助机构,是指在公安系统中起辅助作用的组织。主要包括公安院校,公安科研组织。

c 延伸机构:延伸机构是指不属于公安机关的建制,但执行公安保卫任务,或者直接协助公安机关执行公安保卫任务的组织,包括人民解放军军事保卫机关、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保卫组织及群众性治安组织。

B: 公安机关的微观结构

公安机关的微观结构又称部门结构,是指公安机关内部各层次部门之间的结构关系,由于各层次公安机关的职责和任务不同,因此,各个具体层次的公安机关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结构形式,但均可包含以下几个部分:决策指挥机构、业务部门、综合管理和保障部门、参谋部门等。

4、公安组织与其他相关组织的关系(如检察院、法院、司法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等)

公安机关与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剪得相互关系

P:79 公安机关与国家安全机关的相互关系

P:80 公安机关与司法行政机关的相互关系

P:80 公安机关与其他行政管理部门的相互关系

p: 80

(三)公安管理体制

1、统一领导

公安机关都必须接受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地方公安机关必须接受公安部的统一领导

2、分级管理

中央或地方公安机关分别接受中央或地方人民政府和同级党委的领导

3、条块结合

“条”是指公安系统内部从上到下的领导关系,“块”是指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公安机关的领导关系

4、以块为主

地方公安机关实行上级公安机关和同级地方党委、政府的双重领导,以同级地方、政府的领导为主

四、公安领导

(一)公安领导概述

1、公安领导的含义

各级公安机关的领导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对补下施加影响,从而率领、引导、鼓励、指挥部下为实现公安工作目标而努力的活动。

2、公安领导的作用

决策作用、指挥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沟通作用

P:98-99

(二)公安领导者的素质

1、公安领导者素质的含义

公安领导者的素质,是指具有特定天赋的人,经过后天的公安实践锻炼所形成的胜任公安领导工作的思想、品德、文化、心理素养以及公安业务技能和身体状况的总称。

具有四大特性:

自然基础的稳定性

后天公安的实践性 专业才干的多样化 素质要求的先进性

公安领导者素质对做好公安领导工作的意义:

公安领导者的素质是实现党的领导,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关键;是提高公安领导艺术的基础;是公安领导目标实现程度的决定性因素,对公安领导效能的高低有决定性意义。

(具体见书P:101-102)

2、公安领导者的素质体系

含义:指构成公安领导者胜任公安领导工作基本素养的完整统一体。

A:公安领导者的素质标准是能胜任公安领导工作

B:公安领导者素质是由若干基本素养所构成的

C:公安领导者的素质是一个完整统一的体系,相互渗透,互为作用

具体内容:

(具体见P:103-108)

过硬的政治素质

高尚的道德素质

良好的法制素质

优良的作风素质

较高的文化素质

精深的业务素质

健康的心理素质

强健的身体素质

(三)公安领导方法与艺术

1、公安领导方法

公安领导者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按照公安领导活动的规律性所采取的领导方式和手段。(详见P119-122)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

抓主要矛盾的方法

统筹兼顾,学会“弹钢琴”的方法

冷热结合的方法

典型引路的方法

2、公安领导艺术(详见P:125-136)

公安领导者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创造性地运用各种领导方法的技能,是公安领导者的智慧、经验、才干及创造能力的生动体现。

通观全局的艺术 抓中心工作的艺术 审时度势的艺术 激励人的艺术 批评的艺术 运用时间的艺术

五、公安决策

(一)公安决策概述

1、公安决策的含义及实质(P:137-138)

含义:公安机关及其领导者或者特定主体,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发,针对面临的任务和问题,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所进行的行动方案设计、选择和实施的活动。

实质:

公安决策是公安决策者主观把握客观能力的体现 公安决策是公安决策者意志的集中表现 公安决策是公安决策者复杂的思维活动的结晶

2、公安决策的特点(P:137-140)

公安决策主体的特殊性 公安决策对象的广泛性 公安决策信息的负责性 公安决策活动得规范性 公安决策效益的综合性

3、公安决策的类型(P:140-141)按决策问题的性质和作用分,有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按决策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分,有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基层决策 按决策问题的结构和程序分,有常规性决策和非常规性决策 按决策之间是否具有连续性分,有简单决策和序贯决策

4、公安决策原则(P:142-144)

政治原则 统筹原则 可行原则 选择原则 满意原则 集体决策原则

(二)公安决策程序(P: 145-151)

1、发现问题、确定决策目标

2、集思广益,拟定决策方案

3、分析评估,选优决断

4、实施方案,修正完善

(三)公安决策技术方法

1、公安决策技术(决策“软”技术、决策“硬”技术)

硬技术:以数学化、模型化和计算机化为基础的决策技术,一般称为决策的“硬”技术。

软技术:一是指决策“硬”技术本身软化,从数学方法求最优解的方法,转向采取模拟法、试探法、推演法等决策模拟的方法;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专家在决策中的作用,运用定性和定量的辅助技术来发挥专家的智慧做决策。

2、公安决策方法(确定型、随机型、对抗型问题决策方法)

确定型:

A:规划轮方法

B:统筹方法

随机型:

A:风险型问题

最大可能方法

期望值比较方法

效用期望值比较方法

B:不确定型问题

乐观法

悲观法

等可能法

乐观系数法

后悔值法 C:对抗型问题

决策者必须考虑到最坏的局面可能出现,然后再从中争取最好的结果解决对抗型问题的决策方法主要是对策论的各种方法

六、公安监督

(一)公安监督概述

1、公安监督的含义

公安监督是指法定组织和人员为了保证公安工作目标的实现,依照法定程序,对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的行政行为、刑事司法行为和其他行为的监督与督导活动。

理解公安监督的含义,应把握四个要点:

公安监督的主体是法定组织和人员

公安监督的目的是通过监督活动保证公安工作目标的实现

公安监督活动必须遵循法定程序

公安监督的对象是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所实施的行政行为、刑事司法行为和其他行为

2、公安监督的地位和作用

公安监督在公安管理中的地位:

公安监督是一种重要的公安管理职能,是一种重要的控制手段,是公安机关合法、优质、高效地实现公安决策和计划目标、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重要保证。

公安监督在公安管理中的作用:

(P:167-168)

预防作用、纠偏作用、协调作用、检验作用

3、公安监督的特点

监督主体的广泛性 监督对象的全面性 监督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4、公安监督的分类

按公安监督主体来划分

按监督主体是否隶属于公安机关来划分 按公安监督活动是否直接产生法律效力来划分 按公安监督行为实施的时间来划分

5、公安监督的原则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和纪律为准绳的原则 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 查处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思想教育与法律制度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监督适度原则

(二)公安机关的内部监督

1、公安机关内部监督概述

定义:公安机关的各层次、各部门、各警种以及广大公安民警相互之间的监督。

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公安监督“实行党委统一领导,各警种、各行业部门各负其责,政工、纪检监察,法制等部门发挥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职能作用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监督格局。”

四层含义:

公安机关内部监督必须在党委统一领导下进行

各业务部门各负其责

政工、纪检、监察、法制等综合管理部门和专职监督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工作

各行业部门、综合管理部门和专职监督部门,要互相协作、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2、公安机关内部监督机构的职责任务

A:公安机关内部党的纪检机构

主要任务是:

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

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在公安机关的执行情况

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推动公安机关反腐倡廉工作深入开展

主要职能是:

对党员民警进行遵守纪律的教育,作出维护党的纪律的决定

对党员领导干部行使权利进行监督

查处违反党的纪律的案例

受理党员的申诉和控告

保障党员的权利

B:公安机关的监察机构

主要任务是:

加强公安机关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斗争

通过专项检查、执法检查等形式,保证政令、警令的畅通

通过勤政教育、执法和效能监察,促进公安机关的勤政建设

主要职责是:

检查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政府的决定、命令以及上级公安机关决策部署情况

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违法违纪行为的检举、控告

受理公安民警不服公安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决定而提出的申诉

调查、处理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违法违纪的案件

C:警务督察机构

(P181-184)

D:公安法制机构

(P184-185)

3、公安机关的内部监督机制

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公安机关领导责任追究制度 公安机关纪委谈话制度 执法责任制度 执法检查制度 执法质量考核评议制度 法律审核和案件审核制度 公安行政复议制度 公安赔偿制度

(三)公安机关的外部监督

1、公安机关外部监督的构成

中国共产党的监督 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 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人民政协的监督 国家检查机关的监督 国家审判机关的监督 社会监督

2、公安机关外部监督的内容和方式(P201-203)

警务公开制度

公安机关受理控告申诉制度

110报警服务台受理群众投诉电话的制度 特邀监督员制度

七、警察公共关系建设

(一)警察公共关系概述

1、警察公共关系的概念

公安机关公共关系是以提高自身影响力为基础的督促警察组织和公众良性互动,争取最大社会效益的一种管理职能和活动过程。

2、警察公共关系的特点 公众的广泛性 警察形象的易显性 社会管理的服务性 最终结果的公众性 效益的政治性 公众的参与性

3、警察公共关系的意义

公关能力是公安民警必须具备的基本工作技能

首先,学习公共关系知识会使你明白服务的真正含义和如何提高自我价值;其次,学习公共关系知识将帮助你认识人际互动规律,使你能包容别人,同时也懂得如何与他人打交道并获得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再次,学习警察公关的思想方法有助于警察自身的心理健康;最后,学习公共关系知识有助于提高公安工作效率和社会效益

学习公关理论是公安领导者的必修课

学习公安机关公共关系的理论和方法,会帮助领导者加深对本组织在社会系统应有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决策和工作思路。公安机关公共关系可以帮助领导者充分认识公众潜力,培养领导者的创造性思维,有效的调动各种公共潜力来支持本组织的工作

公关工作是公安机关不可缺少的管理职能

在公安的工作中,需要及时解决纠纷与危机事件,这些都需要发挥公安机关公共关系的作用和功能。另一方面,公安机关公共关系有树立警察组织形象,对内激励全体警察,对外感召社会公众,以争取内外公众支持公安工作的重大使命。

总而言之,学习和研究公安机关公共关系的理论和方法,将使警察组织中的领导者和普通警员更加清楚自己的社会角色,明确自己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并能借助公安机关公共关系的思想和方法,处理好这种关系,在警察组织的运行过程中,健全和发挥公安机关公共关系的职能,将使公安机关得到更大的社会支持,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警察公共关系的基本原理

1、工作目标原理

主要观点:建立组织目标,以社会需要为本,组织职能为域,公众满意为原则,形成组织合力为标志。

2、互动原理

主要观点有:警察和公众之间,有追求平衡的回报心理效应;有互为因果的循环型激励;有态度和行为上的连锁反应。

3、透明度原理

信息模糊带来猜测,带来尝试性行为;信息明确,便于相关人作出行为选择,便于监督。谣言、误解、低效率都与信息不清楚有关。提高透明度,可以防止谣言和误解,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社会监督和社会支持。

(三)警察公共关系的原则(P340-342)

1、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原则

2、平等互益原则

3、真诚原则

4、公开与保密相统一的原则

5、全员公关原则

6、持久原则

八、公安队伍建设

(一)公安队伍职业道德建设

1、公安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的含义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就是在国家的倡导下,理论联系实际的情况下,借助媒体和舆论的力量,结合具体部门及民警个人共同努力提高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水准,树立人民警察队伍良好整体形象的过程。其中的整体氛围的创造在于国家对于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视,媒体和舆论的监督是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外部力量,而人民警察自身才是民警职业道德建设最核心的力量主体。三者缺一不可,共同作用才能达到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终极目标,实现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水准的整体提高。

2、公安民警核心价值观

为人民服务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核心

(二)公安人力资源管理

1、公安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公安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大大提升公安机关的战斗力 公安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了公安机关的服务品质 公安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了公安机关的组织变革 公安人力资源管理对公安文化的建立有重要意义

2、公安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

建立民警招聘和选择体系,以便能够录用到最符合公安机关需要的民警 激发每个民警的潜质,既服务于公安机关的目标,又确保民警的事业发展 保留那些通过自己的工作绩效帮助公安机关实现组织目标的民警,同时排除那些无法对组织作出贡献的民警

(三)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

1、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含义(P354-355)

2、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要求(P359-361)

公安队伍建设的标准化

公安队伍建设的法制化 公安队伍建设的科学化

3、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内容

组织机构正规化建设

公安机关的组织机构就是表现公安机关实体构成及权责关系的系统化安排,是公安机关发挥作用的基础,也是公安队伍建设的平台。

完善管理体制 理顺组织机构

教育训练的正规化建设

严格规范的教育训练是提高公安队伍素质,确保公安队伍战斗力和公安机关切实履行职能的重要保证

公安队伍教育训练内容体系的建立要在遵循公安队伍和公安工作内在规律要求的基础上,以增强针对性和操作性为核心,构建素质化的培养内容体系,做到目标明确,分类实施,提高能力,注重实效

创新教育训练机制

更新培训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勤务机制的正规化建设

组织扁平化,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效能综合化,确立效能提高机制 警令统一化,确立科学指挥机制 结构合理化,确立警力优化机制 警务集约化,确立执法新机制

管理方式的正规化

实施科学的分类管理制度

以公安机关人力资源开发为依托,以公安民警能力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充分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科学高效的考核激励机制和促进公安民警能力建设的培训提高机制

强化从优带警工作,使公安民警的责权利得到充分的统一

监督制约的正规化

完善公安法律、法规体系 创新监督制约制度设计 强化警务公开

建立事前防范,事中监督,事后教育的机制

警务保障的正规化

公安交警部门经费管理体制若干思考 篇5

二十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以及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客观要求。由于财政部门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加之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执法要求不断提高,导致公安交警部门的现行经费管理体制逐步显现出了一些弊端,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下公安交通管理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亟待改革和完善。

一、公安交警部门的经费管理体制现状

根据1994年9月1日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省审计局联合印发的《江西省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财务管理办法》,目前该省各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财务收支,由省公安厅交通警察总队垂直管理,全省交警部门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由省总队按财务隶属关系,按照收支两条线的要求,分别纳入省财政预算管理和省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另外,地方财政负担各级公安交警部门地方行政编和事业编的人员经费、部分公用经费以及少量专项经费,公安交警部门的罚没收入纳入同级财政管理。

今年6月份,省财政厅和省公安厅交警总队联合开展了全省公安交警部门经费保障和经费管理体制调研。从调研的情况看,目前该省公安交警部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单位组织收入,经费来源渠道分省财政拨款和地方财政拨款两大块。该省公安交警部门的现行经费管理体制可以简单概括为“条块结合,收支挂钩”。这种经费管理体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该省公安交通管理事业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财政预算管理改革不断深入,这种经费管理体制也显现出了一些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员编制复杂,少数交警身份不明,影响队伍稳定。该省公安交警部门的人员编制十分复杂,有省事业编、地方行政编、地方事业编,甚至还有自收自支编。由于历史原因,目前仍有少数省事业编交警没有过渡为公务员,这就造成了同一单位的民警却存在身份不同,影响了队伍的稳定。

二是“收支挂钩”的经费保障体制,容易导致趋利执法,损害了公安交警的形象。由于该省公安交警部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单位组织收入,所需经费得不到应有财政保障。从调研的情况看,由于交警经费与组织收入挂钩,少数基层交警大队受利益驱动,趋利执法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甚至乱收乱罚,被新闻媒体予以曝光,损害了公安交警的形象。

三是“条块结合”的经费管理体制,容易造成监管缺位,违规现象时有发生。目前,该省公安交警部门的经费管理体制为“条块结合”,各级公安交警部门的经费来源渠道分别包括省财政拨款和地方财政拨款两大块,形成了“两套预算、两套决算”的多头管理体制,客观造成了经费监管的严重缺位。从近年审计部门和财政检查情况看,违规现象时有发生。

二、公安交警部门经费管理体制的选择及分析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财政收入的不断增长,由于党委、政府对公安工作的高度重视,公安交警经费实行“收支完全脱钩”势在必行。鉴于公安交警部门现行经费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为确保新形势下公安交通管理事业的顺利发展,亟待加以理顺。目前,该省公安交警部门的经费管理体制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一种是由省财政统管;另一种是由当地财政分级管理。从调研的情况反映,财政部门和基层交警大队的意见不一,两种经费管理体制也各有利弊。现简要分析如下:

(一)实行“省财政统管”的利弊分析。

实行“省财政统管”,就是全省公安交警部门所需各项经费全部纳入省级财政预算保障,各级公安交警部门组织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和罚没收入全额上缴省财政,支出由省财政统一安排。这种经费管理体制的有利方面:一是全省公安交警部门的人员、公用经费纳入省级财政保障,保障水平相对地方财政要高;二是能较好的解决基层公安交警部门“苦乐不均”的现象。不利方面:一是有悖于“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人民警察经费保障原则。二是公安交警部门人员编制复杂,如果仅仅实行经费由省财政统管,而没有实现“人、财、物”全部由省级统管,矛盾可能依然存在。

(二)实行“当地财政分级管理”的利弊分析。

实行“当地财政分级管理”,就是该省各级公安交警部门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各级公安交警部门组织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和罚没收入上缴同级财政,支出由同级财政预算安排。这种经费管理体制的有利方面:一是符合“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人民警察经费保障原则;二是实现了公安交警部门“人、财、物”的统一管理,明确了各级财政部门对同级公安交警的经费保障责任。不利方面:一是地方财政部门对公安交警经费使用的控制加强;二是全省各级公安交警部门经费保障水平可能会不太平衡。

三、意见和建议

根据《人民警察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公务员法》以及《预算法》的有关规定,特别是国务院第479号令《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为公安交警部门理顺经费管理体制、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同时也为公安交警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部门保障提供了法规依据。因此,拟对公安交警部门现行“条块结合”的经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人民警察经费保障原则,实行全部纳入当地财政分级管理,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部门预算足额保障,从而彻底理顺公安交警部门的经费管理体制。同时明确以下事项:

一、理顺省事业编人员的管理体制。明确将全省各级公安交警部门的省事业编人员(包括在职民警、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当地编委(人事部门)管理,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并对省事业编民警一律转为国家公务员和中央政法编。

二、确保全省各级公安交警部门列为同级财政一级预算单位管理。按照公安部的要求,为确保公安交通管理事业的顺利发展,根据公安交警工作的实际需要,明确将全省各级公安交警部门列为同级财政一级预算单位管理,予以经费保障,实行财务独立核算。省公安厅交警总队和高速公路交警经费,所需经费全部纳入省财政预算保障。

三、科学合理制定各级公安交警部门的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和完善经费保障机制。根据省财政厅和省公安厅交警总队联合开展的全省公安交警部门经费收支情况统计调查成果,以确保开支水平不降低为前提,充分考虑公安交警部门的工作性质及特点,科学合理制定各级公安交警部门的经费保障标准,建立和完善交警经费保障机制。

四、为解决公安交警部门全省性科技装备建设的实际需要,明确将现有省财政安排的全省公安交警部门的养路费分成收入,仍然由省财政厅全部划拨省公安厅交警总队,专项用于公安交警部门全省性交通管理信息系统等科技装备建设。

五、切实解决公安交警部门存在的突出困难。一是要明确交通设施专项支出,应全部由各级地方财政承担,避免挤占公安交警部门经费;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公安交警医疗保障制度,全额保障公安交警大病医疗救治经费;三是要合理安排交通协管员专项经费,解决基层交警部门现有警力不足的实际需要;四是合理安排科技装备和办公用房建设经费,解决基层公安交警部门的历史欠账问题。

六、推进全省公安交警部门实行收支完全脱钩。公安交警部门实行收支完全脱钩,有利于促进依法行政,加强廉政建设和改善发展环境,也有利于加强基层公安交警部门经费保障,改善公安交警的执法形象,促进公安交警队伍的规范化建设。因此,必须推进公安交警经费收支完全脱钩,公安交警经费全额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对人员经费将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给予足额安排;对公用经费,将制定分类分档的预算定额标准,并按照定额标准予以核定;对项目支出,将按照实际需要和财力尽可能予以保障;对执收执罚的成本性支出,将据实核定,足额安排。

中国公安机关绩效管理研究述评 篇6

鉴于政府绩效管理对于政府管理的重要意义, 西方发达国家也将绩效管理这一重要工具引入了警察领域, 并进行了数十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其中, 英美国家警察机关的绩效管理工作最具代表性且最为成熟。在早期的警察管理研究中, 国外学者大多把警察机关的绩效等同于警察机关的效率, 采用机械效率的方法进行考评。20世纪70年代以后, 以谋求高效率与高服务质量为理念的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与经验被逐渐运用到政府公共部门中。目前, 西方发达国家关于警察绩效管理的研究, 无论从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 考核方法、技术的引入与创新, 还是绩效管理系统模型的完善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张光 (2002) 提到, 美国的绩效管理包括针对警员以及针对警察机构的绩效评价;美国警署最常用的警务绩效评价体系基本沿用了学者迈克尔·奥尼尔及其同事设计的涵括了警察绩效五大领域65个方面的指标体系[1]。英国学者莫尔 (Moore) 和布拉克 (Braga) (2002) 提出从社会和个人两个层面, 从基本价值、工具价值、公正执法的感受和高质量的顾客服务四个方面衡量警察工作绩效[2]。徐广彤、陈龙 (2004) 在研究英国警务绩效管理改革之后, 提出的“按照产出/结果原则建立的警务绩效评估框架 (PPAF) 已成为英国各级警察部门提高警务绩效的一项战略性措施, 其度量方法———绩效雷达, 也成为警察部门和社会公众评价警务绩效的重要工具之一”。

在绩效指标的确立和分析方法上,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采取科学的数学分析方法是其主要趋势。在评估方法的选择上, 既有进行客观描述的书面报告法、关键事件法、评定量表法也有目标管理、标杆管理和平衡记分卡等全面系统的衡量方法。国外在评价主体的选择方面也是多元化的, 包括客观评价、官方评价以及社会评价等, 同时, 他们对于绩效评估的结果应用也相当重视。

二、国内公安机关绩效管理研究综述

绩效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警务管理模式, 从试点运行伊始, 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在公安业务工作和队伍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后, 国外许多先进的管理模式及经验也在中国公安机关得到了探索与应用。《美国警务热点研究》 (曾忠恕, 2005) 、《公安民警考核方法通论》 (王光, 2005) 、《现代警务管理理论与方法》 (王舒娜, 2007) 等著作对中国公安民警的绩效管理基础理论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在20世纪, 中国公安机关才开始逐步走上绩效管理之路。王舒娜 (2004) 指出, “有效衡量警察绩效进而实施科学管理存在诸多困难, 如公安管理目标的多元性、复杂性和动态性, 公安机关各职能部门、警种、岗位工作内容的差异性等, 给警察绩效的测定特别是量化评估带来难度”[3]。彭淑蓉、潘信林 (2007) 从公安绩效评估指标设置的现状与改进方面指出中国公安机关绩效评估存在着数据严重失真、评估指标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考评结果不客观公正等问题[4]。范柏乃 (2006) 从中国公安绩效评价的实践研究出发, 列举了中国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安警务绩效评价体系, 归纳总结出“从队伍建设、执法办案、破案打击、基础管理防范和其他业务工作五个领域遴选出66项指标, 构成公安警务绩效的理论评价指标体系”[5]。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公安民警的绩效考评工作向前发展。

伴随着这些文章、著作的大量涌现, 一些成熟的、以绩效导向的评估方法, 例如, 目标管理法、平衡记分卡法、关键绩效指标法、质量管理法以及360度评估法等也被引入到公安机关的绩效管理当中。胡晓东 (2007) 将平衡记分卡法在公安机关的战略管理中进行了转化, 分别从公安机关的资金运用效率、民警的学习与创新、提供服务的质量以及公众的满意度几个方面完善公安机关的绩效管理[6]。陆晓、余伟伟 (2010) 指出可以引入质量管理方法, 抓好警务流程再造, 实现公安工作流程化、标准化和信息化, 从人民群众满意度、社会治安掌控度、警营和谐度、资源整合和能力提升度、党委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的认可度五个方面设立评估标准[7]。

三、国内外警察绩效管理研究的比较分析

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学习与查阅以及上述对国内外公安机关绩效管理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对比, 可以发现: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公安部门自身都在积极探索民警绩效管理问题, 并积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有些做法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推动了公安工作的长足发展。但是, 公安机关在实行绩效管理的过程中不仅困难重重, 且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诸多差距。

1. 在公安机关绩效管理的认识上尚不全面。

国外的警察机构十分重视警察组织和警员的工作绩效考评, 且将警察绩效管理看做是贯穿警察管理全过程的系统环节。而绩效评估则被看做是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而非全部, 它是为了激发警察潜能、提高工作绩效。在中国, 尽管“绩效”的概念已引入到公安行政领域, 但并未从真正意义上实行民警的绩效管理。且不说在部分实行民警绩效管理的地区, 不重视民警绩效, 视考评为走形式, 考评结果应用不当等行为屡见不鲜。在许多学者的研究过程中, 将对民警的绩效考评误认为是绩效管理全过程, 忽视绩效计划、绩效实施过程、结果应用以及绩效管理的沟通等现象也大量存在。

2. 在公安机关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上尚不成熟。

目前, 国外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绩效评估基本框架和指标体系, 并且从警察机关的职能以及公众需求等多个角度来考虑指标的设置。用于绩效指标的遴选、权重测算的各种模型、方法也非常广泛且成熟, 并趋向于精益求精。中国现有的公安机关绩效评估理论与方法还非常薄弱, 对于公安机关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仅限于概念的描述、界定, 现状、问题的分析以及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上。针对公安机关各部门的具有独特性的评估指标无法科学的建立, 测算方法也不成熟。因此, 采用科学的测量方法, 建立一套有利于实现公安机关战略发展的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尚处于研究当中。

3. 在公安机关的绩效管理实证研究上存在不足。自20

世纪90年代以来, 伴随着绩效评估、政府业绩和政府生产力等理论范畴的出现, 中国开始积极观察和思考西方发达国家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改革实践。国内众多学者也对国外公共部门绩效管理进行了实践研究, 但是具体深入到警察机关, 对现实中典型的公安机关绩效管理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 通过设计定量指标, 来测量公安机关绩效管理水平高低和服务质量好坏的实证研究则非常少。大多数文献资料都是对公安机关绩效理论千篇一律的文字性描述, 而对各地区警务绩效管理的实践性概述、调查分析还有待进一步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四、完善中国公安机关绩效管理研究的思考

中国公安机关绩效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 国内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分析尚且不足。由于在研究的过程中, 存在着重考评轻管理、重文字描述轻实证分析、重经验引用轻实践结合等问题, 使得中国公安机关的绩效管理发展较慢。因此, 在公安工作中卓有成效地推行绩效管理:

1. 要对公安绩效的含义、作用及其目的给予足够的重视及推广。

中国在公安绩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上相对薄弱, 这就需要理论界及公安人员将更多的心思投入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习、借鉴和对比、研究上, 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绩效管理体系, 并学会运用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评及结果应用在内的一整套管理过程, 避免重考评轻管理的现象发生。

2. 选取典型案例, 通过访谈、问卷等形式有效获取相关资料, 这是进行绩效管理研究数据收集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公安绩效管理这一领域内, 有部分学者或公安人员已经开始在尝试做典型案例, 这一方法和趋势是可取的。在今后的研究中, 可以在全国范围内, 选取几个地区的公安部门进行试点,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不同情况合理设定绩效目标, 通过实证研究与资料调查特点分析, 制定出最适合的考评机制。

3. 选用科学、量化的绩效测量方法, 用数据分析遴选绩效指标并测算其权重和取值范围。

在完善绩效管理, 健全绩效评估机制上, 重点的工作落在了绩效评估指标的选取及测算上。在选择评估指标时, 可根据调查情况采用相关性分析的方法, 例如SPSS统计分析法、隶属度分析等, 通过相关因子分析, 测算各考评指标的相关度, 有效剔除无用指标, 确立一套较为全面的、可行的绩效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光.美国警察机构的工作绩效评价[J].公安教育, 2002, (6) :12-15.

[2]Mark H Moore;Anthony A Braga.Measuring and improving police performance:The lessons of Compstatand its progeny[J].Policing, 2003, (3) :439-453.

[3]王舒娜.警察绩效管理论要[J].公安研究, 2004, (8) :57-62.

[4]彭淑蓉, 潘信林.公安绩效评估指标设置的现状与改进[J].新学术, 2007, (2) :218-219.

[5]范柏乃, 马焉军.中国公安警务绩效评价实践及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4) :15-20.

[6]胡晓东.突破中国公安机关绩效管理的瓶颈——谈平衡记分卡在中国公安机关的应用[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5) :97-101.

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功效研究 篇7

一、警务化管理的内涵

一般意义上的警务化管理, 是指公安机关对一切警察事务的管束和治理。与此相应, 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 应当包括公安院校的各个部门根据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警察工作的性质、任务和特点, 参照有关的警察法律、法规的规范要求, 对学生所进行的德、智、体等各方面的知识传授、习惯养成和技能培养的过程。也就是说, 其内容既应包括学管人员的管理, 又应包括各科教师的教育及教务、后勤等教学管理部门的有关人员的管理和服务, 而其中对学生的警务化转变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学生管理工作和各科教学工作;其目标, 既应有对学生道德品质、生活习惯的养成, 也应有智能及体能等各方面的培养[1]。

二、警务化管理功效上的“严”要求

公安院校是为公安队伍打基础的学校, 从踏入公安院校大门的第一天起, 就对他们实行严格正规的管理, 对于促进学院素质的提高、适应未来公安工作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使严格正规真正达到科学、系统、全面的标准, 重点在“严”字上做文章, 以不断优化严格正规的效果。在学校建设特别是管理教育工作中, 始终坚持把严格正规作为明显标志、过硬项目、经常现象、传统优势和拳头产品, 作为一项有特色的项目持之以恒, 常抓不懈。

(一) 严之有据

就是坚持依法从严治校, 按章办事。增强严格正规的政策性。严格正规是以“公安院校军事化管理条令”和公安工作实际的有关规章制度为依据的, 决不是也不能是脱离上级的要求而别出心裁地搞花架子, 脱离学校担负的主要任务去做表面文章。具体地讲, 院校管理要符合“军事化管理条令”的规范。警察礼节、警容风纪、日常管理、执行纪律、实施奖励、政治教育、后勤服务工作都要按照“条令”的要求具体实施。各级领导严格按照“条令”进行指导, 基层单位严格按照“条令”管理队伍, 教员严格按照“条令”组织教学。全体人员按照“条令”严格规范行为, 培养作风。也就是说, 我们在整个工作中, 始终坚持强调“条令”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 严之有法

也就是说, 在实行严格正规的管理教育, 认真落实“条令”和各项制度的过程中, 要有联系本单位实际, 体现本单位特色的“招法”和具体措施, 提高严格正规的可操作性。那种上下一般粗、传声筒式的工作方法是很难适应警察队伍建设新形势发展需要的。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 逐步形成有公安工作基础训练特点的严格正规的工作套路。从工作范围上, 逐步确立严格正规的概念, 不光使管理教育工作做到严格正规, 也使教育训练、思想政治工作和后勤服务工作等做到严格正规。

(三) 严之有理

就是要注意教育引导、启发觉悟、增强自觉性。对管理者而言, 制订的计划, 开展的活动, 采用的手段都要符合上级的有关要求, 符合学校建设的需要, 符合工作的实际情况。对被管理者来说, 接受严格正规的管理教育, 则有利于自身发展和培训目标的实现, 有利于学习训练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当然, 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 应注意把握政策、划清界限, 避免急于求成或操之过急等情况的出现。在强调严格管理、严格要求的同时, 要讲清道理, 明确意义, 不仅要使每个同学知道应该怎么做, 而且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在强调集中统一的同时, 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或建议, 不能压制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强调严肃纪律、赏罚分明的同时, 要注意文明管理, 以理服人, 既不能简单粗鲁、以罚代教, 更不能滥施纪律;在强调按职管理、按级管理的同时, 要坚持在法规面前人人平等, 无论职务高低、能力强弱都要一个标准, 一样要求, 一视同仁, 不搞上下有别、亲疏厚薄。

(四) 严之有度

即在工作中贯彻严格正规这一指导思想时, 要注意研究教育、管理对象的具体情况, 增强严格正规的准确性。只有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 掌握了解其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 才能恰到好处地开展严格正规的管理教育, 使得我们所开展的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管理和被管理这一矛盾的双方互相统一协调。可以按以下三个阶段来把握的:第一, 教育适应阶段。主要是每年的学生入校, 贯彻以教育为主的原则, 组织他们认真学习上级的条例条令和规章制度, 学习学校关于严格正规的有关文件、规定, 从自身做起, 从点滴小事做起。引导他们认清公安院校的性质、作用, 认清严格正规对警察成长的重要意义, 启发他们自发、自觉、主动地按照学校的有关要求去做。第二, 全面培养阶段。当集训结束, 学员进入全训阶段, 干部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之后, 就要加大对他们的管理力度, 注重“形”的塑造, 引导大家和学校其他人员一样, 时时、处处都用严格正规的标准要求自己, 在实践严格正规标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第三, 养成培养阶段或提高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学员都到了学校生活的中后期, 思想上容易产生麻痹情绪, 工作中也容易出现疲沓现象, 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因而, 这一阶段要做到教育和管理并重, 一方面通过深入教育, 进一步提高大家对严格正规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增强从自身做起的自觉性, 形成良好的习惯。另一方面通过经常性的检查督促, 及时发现倾向性的问题, 把各类苗头解决在萌芽状态。对于问题突出的必要时还应采取组织手段, 执行必要的纪律, 努力使学员们逐步做到严格正规的“四个一样”: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 检查与不检查一个样, 集体活动与个人活动一个样, 校内和校外一个样。

(五) 严之有方

就是要遵循规律、讲究方法, 增强严格正规的科学性。抓严格正规要着眼不同阶段的任务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 循序渐进地做工作, 坚持以教育为主, 以打基础为主, 以增强能力为主的原则, 帮助学员在严格正规的工作中提高认识, 提高觉悟和锤炼素质。还要着眼于不同对象的个性特点, 因势利导地做工作。对基础较差、能力较弱、反应较慢和问题较多的同学, 必须耐心细致, 加强帮教, 要防止和克服主观臆断、简单粗暴的现象。对素质比较好的、工作能力比较强的同学, 也应有必要的监督机制, 防止出现人为地降低工作标准和“灯下黑”等情况。因此, 各级管理者要注意加强学习和锻炼, 不仅要解决严管、敢管的问题, 而且要解决会管、善管的问题。比如, 这几年我们在管理教育工作中, 探索采取的一大型集会、组织公共场所的集体活动为载体, 培养学员的整齐划一, 令行禁止的优良作风;以文体活动为载体, 培养学员争先创优积极性;以了解社会实际为载体, 培养学员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和实践雷锋精神等做法, 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六) 严之有恒

就是要常抓不懈, 严格养成, 增强严格正规的持续性。严格正规贵在经常、难以养成, 必须下苦功夫、细功夫、长功夫。在具体工作中, 牢固树立“长期抓, 抓长期”的思想, 制订工作计划和措施, 基本上应涵盖学员学习生活的全过程, 相继建立起严格正规工作的调查研究、骨干培训、工作计划、目标责任、检查批评和总结研讨等项制度, 对学坚持从一入校抓起, 从一日生活、一言一行、一点一滴抓起;把严格正规划入学校党委的工作议程, 坚持经常抓、反复抓, 即重视抓好“每一次”。学校已初步形成了抓严格正规工作实行宏观调控、统筹安排, 并注重在具体工作中, 引导和要求各级行政主管之间, 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各项工作之间, 加强联系, 互相学习, 积极配合。主动在能力上的互补工作。通过全体人员的努力, 确保学校的严格正规工作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 为公安战线培养更多的具有“四有”素质的合格人才。

三、教学管理工作的警务化功效

警务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体到每一个公安院校的学生, 这个过程表现为学生在学校的教学与管理活动的促使下, 完成从一个普通的中学生和大学生向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的转变。这种转变首先应从掌握各门课中的警务工作只是开始。因此, 公安院校的各科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为指导, 以警务化管理的目标体系为指标, 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管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单科教学与整体教育结合起来[2]。

(一) 建立相对具体的目标体系

应将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进一步化解为分项指标, 贯穿到各门课程的各章教学中去, 每章内容都应有较明确的逻辑线索、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三基”要求, 并通过讲授、自学、提问、讨论、书面作业等形式促成目标的实现。同时, 应根据学生学习的过程 (掌握知识—达到熟练—形成技能) , 规定目标实现的不同层极:基本目标:克服与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心理及行为惰性, 尝试用合乎“警务”工作要求的方法进行学习、思维、表达及交往。提高目标:把握有关警务知识, 纠正不良的思维及行为习惯, 逐步形成理性思维、规范表达、良好交往等方面的习惯。体验目标:养成较强的适应能力, 掌握运用有关警务知识解决一般性问题的工作方法, 并形成基本的工作技能。

(二) 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四级案例教学法”

为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可在精选教学案例的基础上, 实行“四级案例教学法”。即按照学生对理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的四级认识规律, 将案例由浅入深、从零到整地穿插到四个层次中去:第一步, 运用片断案例, 解释个别观点;第二步, 运用个别观点分析实际问题;第三步, 运用完整案例说明系统理论;第四步, 运用系统理论分析完整案例。借此, 最大限度地强化案例的教学效果, 便于学生理解和运用所学理论。

(三) 重视“以点带面”的活动课程

所谓“活动课程”, 指在课程之外, 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的多种以“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为特征的教育活动。它是学生消化和补充课堂知识、培养和锻炼独立思考与工作能力的重要方式。应本着“教师与学生统一, 课内与课外统一, 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统一”的原则, 倡导和组织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 由学管老师与专业教师合作, 在学习内容、方法上列出计划, 对小组同学进行一定的课外辅导, 借此带动全体同学积极参与, 开展书面写作、口头发言、演讲、辩论、知识总结、课外阅读等活动, 以深化课堂知识、提高基本能力、并逐步养成基础技能。同时, 以使课外见习及实习活动与整个警务化管理的目标一致, 还应为学生列出“实践活动课题”, 作为学生在校实践活动的理论指导。

(四) 采用知识成绩与能力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法

考核是引导和促进学生自我培养的重要手段。警务工作有着极强的实践性, 为此, 公安院校的各科考核方法也应采用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的方法。例如, 知识考核可占80分, 建立题库, 将课堂讲授内容与教材内容及课外学习内容结合起来;能力考核可占20分, 考察口头表达、书面表达、思维能力及由此反映出的学习态度状况、课堂及课外笔记情况、书面作业水平等。

四、学生管理工作的警务化功效

学生管理工作历来被视为警务化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应围绕警务化管理的目标, 努力使具体、复杂的学管工作系统化。既做好狭义上的警务管理工作, 又促进教学和其他管理活动的开展。

(一) 强化思想工作, 培养良好品德

应围绕警务化管理目标中的道德目标的内容,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 进行既有系统又分阶段的教育。对一年级新生, 可结合学校的“入学教育”内容, 重点进行端正学习动机、遵守制度、纪律和提高政治觉悟教育。对二年级学生, 可结合专业基础课的学习, 以形式教育、价值观教育和素质教育为主;三年级是学习专业课、养成专业技能的关键时期, 应强化学生的传统观、实践观、成才观教育。同时, 还应注意“特征点”教育, 在开学后、放假前、重大节日和重大事件等特殊时间安排有关方面的思想教育活动, 将平时教育和特殊时间教育结合起来[3]。

(二) 严格日常管理, 提高专业能力

学管教师应将学管工作目标与专业课的能力目标统一起来, 通过各种活动, 促进学生养成“善思、巧做、能说、会写、好交、勤学”等多种技能。其一, 可放手让学生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并促其对学校的有关现象进行评议, 从而培养其思维习惯;其二, 可通过各种文体活动、学雷锋做好事等, 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提高行为能力, 逐步达到“巧做”;其三, 可经常举办演讲会、文艺晚会、队务会、专题讨论会等, 要求学生“能说”;其四, 开展练字、举办征文比赛、组织《通讯写作》讲座、写读书笔记、向报刊投稿、参加省市及校团委征文比赛等形式, 鼓励学生多做文章, 提倡“会写”;其五, 引导学生处理好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与外单位之间的人际关系, 提高其交往能力;其六, 按照现代教育观“学会学习”的要求, 大力提倡课外学习, 不断总结学习经验, 引导学生“会学”。

(三) 创设良好环境, 陶冶学生身心

首先, 各种方法并用, 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采取理论教育、批评与自我批评、典型示范、对比鉴别、对话咨询等多种方法, 充分发挥思想教育工作的正确导向、榜样激励和矛盾化解的作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形成较好的学习和生活秩序。其次, 注意多方参与, 促进良好校风的树立。学管人员应配合学校教学、研究、党团、学生会等各部门, 积极主动地承担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生产劳动、政治活动等各项任务, 尽力发挥学生管理部门对决策层的助手作用、对任课教师的配合作用、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和对职能部门的协调作用。同时, 应加强与社会、家庭之间的联系, 努力发挥社会文化的正向功能。如与有关地方公安机关联系, 了解对毕业生的需求、做好毕业生表现情况的反馈工作;向学生家长发放联系卡、与有关单位建立警民共建关系等, 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以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4]。

总之, 教学结合是促使公安院校全面、科学、系统、有效地实行警务化管理的必由之路, 只有把握警务化管理的范围扩展到公安院校的所有工作中去, 才能充分发挥各种教学和管理活动的整体效能, 使学生顺利实现从学生向人民警察的转变, 培养出合格的公安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坤庆.精神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32.

[2]范国睿.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M].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51.

[3]关玉军.构建和谐警院——以公安院校学生管理为视角[J].公安教育, 2007, (3) .

公安应急管理的财政保障机制研究 篇8

公安机关是政法机关中的主力队伍, 在司法体制改革和工作机制改革中, 公安体制改革占据重要地位。但是, 长期以来, 公安经费保障困难问题一直是制约公安应急管理工作发展和公安应急管理队伍建设的一个瓶颈性问题。对公安机关而言, 根据公安机关的特殊性质和工作特点, 研究如何改革和完善公安应急管理经费保障体制,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且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任务。财政投入对于支持公安应急管理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就应急财政保障而言, 如何构建面向公安应急管理的财政保障机制, 切实提高公安应急管理投入的绩效水平, 更是充分支持公安应急管理的政策效应关键所在。因此, 本文的研究探索, 对于当前和未来公安应急管理工作的深化具有意义。

一、公安应急管理财政保障机制分析

公安应急管理财政机制问题须从支出、预算、三个方面分析。

(一) 公安应急管理的财政支出

2004年以来, 中央和地方公安应急保障经费逐年呈递增态势, 但从公安应急保障经费支出占公安经费比重来看, 则显得支出乏力, 支持力度十分有限。现行公安应急保障经费支出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 财力不足与财政支出效率不高并存; (2) 政府“越位”现象严重、财政压力巨大; (3) “政府缺位”, 公安应急保障财政未能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职能; (4) 行政管理费急剧膨胀, 加重了财政负担; (5) 财政支出管理和控制机制尚未健全。

其根源包括如下几点: (1) 对于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支出范围的界定不清; (2) 对公安应急保障经费投向的选择缺乏科学依据; (3) 公安应急保障预算缺乏刚性, 资金管理使用分散, 难以形成合力; (4) 公安应急保障资金的基础管理不规范; (5) 公安应急保障经费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严重滞后, 缺乏完整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 绩效评价工作实施难度大。

(二) 公安应急管理的财政预算

目前, 我国的政府预算制度, 正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预算制度向现代公共预算制度转型。公共预算的特点包括法治性、精细性、透明性、完整性、效率性。当前, 在公共预算理论领域主要包括渐进预算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政策过程理论、预算改革理论等基本理论模型, 这些理论内容尚不足以形成公共预算的一般性理论。

服务型政府的基础之一是大力推进现代公共预算体系构建。推进我国现代公共财政预算改革几个关键点包括:预算公开;强化人大对公共预算的监督和审查;公共预算民主化。我国公安应急管理公共预算制度现状主要是:公安应急管理法律体系不完备;尚未建立完备的公安应急预算;预备费功能较弱;尚未形成合理清晰的公安应急预算中央地方分担机制;公安应急预算管理执行监督功能弱化等。借鉴美国经验, 我国公安应急管理财政保障预算制度改革的任务包括:完善公安应急管理预算制度的法律体系;建立完善公安应急管理预算;构建预备费的稳定机制;建立公安应急预算管理分级负担机制;完善公安应急管理预算监督机制, 推进预算公开和民主化。

(三) 公安应急财政保障机制的绩效评价

目前我国对公安应急财政保障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起步较晚, 评价指标缺乏系统性研究, 尚未形成较完善的操作系统, 相对日益增多的公安应急财政保障所提出的需求, 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层次来讲, 根据评价主体和客体的不同, 可以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分为四类: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四者是一个层层递进、逐级包容的关系。

由于公安应急财政保障所涉及的利益群体众多, 而各利益群体对公安应急财政保障的期望存在差异性, 难免存在不一致甚至矛盾, 需要对他们的利益诉求进行协商妥协, 得到一个充分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诉求的公认价值取向, 以作为公安应急财政保障的成功标准。因此, 作者认为, 从价值实现的角度来对公安应急财政保障的绩效进行评价, 既体现了公安应急财政保障服务于大众的公益性, 又能够保证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备性和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公安应急财政保障核心价值的概念是本文对公安应急财政保障绩效评价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而利益相关者理论则是进行价值分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工具。

考虑到公安应急财政保障的社会效益明显, 正外部性大, 对其绩效的评价应该从项目的利益相关者角度进行考虑, 并涵盖公安应急财政保障的全生命周期, 从而保证公安应急财政保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备性和评价结果的全面性。本章将公安应急财政保障全生命周期按应急管理过程划分为支出决策、运行管理和运行后管理三个阶段, 并对公安应急财政保障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绩效进行了全面地评价。

二、建立健全公安经费保障机制的政策建议

(一) 建立健全公安财政法规体系

.补充完善《人民警察法》, 在《人民警察法》中明确以下相关内容。

1. 补充完善 ( (人民警察法》, 在《人民警察法》中明确以下相关内容: (1) 明确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中公安机关经费支出的比例如前所述, 我国公安经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才6%左右 (含检察机关和法院) , 因此结合我国的国情, 笔者认为, 在《人民警察法》中应明确公安经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不应低于10%。 (2) 明确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逐年增长, 实现公安经费保障和装备建设的法治化。除明确公安机关公用经费、装备经费、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和人员经费等在公安经费总盘中的具体比例外, 还应明确各项公安经费每年的增长比例。笔者认为, 应按照每年不低于预算总额增长的比例明确公安机关各项经费的增长比例。

2. 加紧制定并尽快出台《公安机关经费保障条例》。2005年公安部和财政部联合制定下发的《县级公安机关公用经费保障标准》仅停留在政策层面, 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建议在完善经费保障标准的基础上, 尽快出台《公安机关经费保障条例》, 对公安经费保障的来源、标准和方式等做出具体规定, 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按标准保障本级公安机关履行职能所需经费的责任和要求。

3. 国家在制定《转移支付法》时, 应考虑公安应急财政转移支付方面的特殊需要,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最大限度的发挥转移支付的效益。

(二) 完善公安经费保障标准的相关规定, 构建复合式的公安经费保障标准

建立和完善公安应急经费保障机制, 其根本性的措施, 就是要实现公安经费总支出在当地财政总支出中占一定优先比例的分配目标, 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当前单一的“人均公用经费”的定额。因为在实际工作中, 单一分项的定额的增长, 往往容易被整体总支出缓慢发展的事实所掩盖。在此, 笔者试提出建立复合式公安应急经费保障标准的设想:

1.在制定复合式定额时, 公安经费总支出由民警人员经费、协警人员经费支出、监管场所经费支出、一般公用经费支出、装备经费支出等分项测算后组成。公安经费总支出和财政总支出的基础数据, 宜用各自近3年的统计总额“算术加权”后再相除, 得出复合式的“百分比”定额。这样做, 可以避免年度间公安总支出和财政收入、分配不均带来的偏差。

2.包含在复合式定额中的民警人员经费支出, 宜用“年薪制”确定预算定额, 并应达到“高于地方、略低于军队”的水准。

3.协警人员经费、看守经费等属于经常性专项, 应根据各地公共安全保卫力量体系结构的实际情况和监押条件, 确定各自分项基数, 并入公安总支出。

4. 公用应急经费支出在公安总支出中应当保持一定的比例, 以防止被民警人员经费项目随意占挤。

(三) 加强罚没收入和行政性收费管理, 建立健全相关内部控制制度

公安经费的内控机制, 即对财政下达的预算如何安排使用, 既要满足公安业务工作的需要, 又要保证收支平衡。对各项经费的使用, 需要进行控制, 掌握预算执行进度。在收入执行过程中, 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一是罚款票据对交警实行金额控制, 用解款单核销领用票据的金额;对治安支队和派出所实行本本控制, 定额票据逐本交款逐本核销, 非定额票据逐笔交款逐张核销。二是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 严格按照物价部门核定价格收费。但对证、牌不在财务室发放的收费项目, 多加一道防线。三是由审计每年对财务室的罚没收入和行政性收费是否足额及时解交银行进行审计, 用原始的收款收据存根与账簿相核对, 以确认财务室的操作是否规范。

参考文献

[1]李荣华.我国行政监督机制的健全与完善[J].特区实践与理论, 2008, (3) :45-47.

[2]李真.反腐倡廉的精神基石[D].电子科技大学, 2007, (3) .

[3]冯志军.试论我国行政监督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开封大学学报, 2004, (3) :9-12.

小议公安消防部队国有资产管理 篇9

国有资产是作为社会代表的国家直接占有部分或全部社会生产资料,并通过特定方式进行社会再生产的一种财产占有形式,包括经营性资产、行政事业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等。公安消防部队的国有资产是指属于国家所有,依法由消防部队占有、使用、管理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包括:货币资金、车辆装备、房屋及建筑物、设施设备、物资器材、无形资产、其他财产及财产权利。根据中央军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部队财经管理的指示精神,落实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推行科学理财的要求,消防部队资产管理应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加强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全过程管理,强化钱物结合,提高资产和经费的综合保障效益。

1 当前消防部队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公安消防部队资产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问题为:资产购置缺乏计划性和有效的制约机制,随意性较大;家底不清,账实不符;资产管理存在重钱轻物、重建轻管、管用脱节现象;存在物资装备等固定资产求大求新,钱变物后失控、失管,国有资产损失浪费的现象。

2 如何加强公安消防部队资产管理

2.1 增强国有资产管理意识

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有赖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以及广大部队官兵的大力支持。公安消防部队应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政策、法规的宣传、学习,使广大官兵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彻底纠正计划经济模式下“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管理”的错误认识,使广大官兵树立起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意识,充分认识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主动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努力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使其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2.2 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提高管理队伍和人员的素质

长期以来公安消防部队国有资产由具体使用部门分散管理。实践证明,这种管理体制不利于部队对资产的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不利于部队落实对资产管理的有关要求。各级消防部队应专设资产管理机构,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体制;选拔一些思想进步、作风踏实、责任心强、熟悉政策、懂业务、善于管理的人才充实到国有资产管理队伍中去。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确保管理工作的规范、有效。还要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对管理业绩突出和管理混乱造成损失的人员分别予以奖励和处罚。

2.3 不断完善公安消防部队有形资产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是进行国有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的基础,也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保证。公安消防部队必须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一套科学、严密的规章制度以确保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良性运转,做到既有章可循、堵塞漏洞,又方便管理、提高效率。(1)在流动资产管理方面要明确财务部门的管理责任。财务部门要完善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保证资金安全;要督促经济业务的经办人员及时办理相关手续;要定期核对往来账,保证往来账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防范坏账损失发生。(2)建立公安消防部队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公安消防部队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严肃财经纪律,规范财经秩序,保障部队权益和国有资产完整,提高部队财务管理水平,促进部队事业的发展。因此在购置固定资产时,应由主管部门统一组织,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纪委、业务部门及使用单位共同参与论证、招标等环节的工作。对大中型购建项目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零星采购实行双人采购制,保证部队固定资产管理的稳健运行。(3)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大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信息化开发的经费投入,开发更完善的管理软件。对所有固定资产进行从购置到报废整个周期的全程动态管理,实时记录固定资产增减、调配等变化情况及库存情况。另一方面,利用公安网实现网络化管理,通过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网络平台,实现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和各使用部门的对接。使各级管理部门可以随时了解每个部门国有资产使用、变动情况,以充分利用存量资产、盘活闲置资产,避免资产重复购置,实现资产的合理流动、资源共享。(4)要完善资产清查制度,强化财务内部监督。应根据资产分类管理的要求,由各级资产管理部门配合财务门部定期进行财产清查;各级资产管理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确保资产清查数据的准确性。对资产已投入使用而财务票据未到的情况应及时估价入账;对盘亏和报废的资产,要按规定的报批程序及时进行资产核销并进行财务核算。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要保持充分的协调与沟通,坚持定期对账制度,以确保实物资产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卡相符。

2.4 加大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和利用力度

首先,要完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用制度来规范无形资产的登记、评估、核算、开发利用等行为;其次,资产管理部门要组织相关部门对无形资产进行统计摸底,登记造册;另一方面,部队应努力对无形资产进行开发、利用,为部队带来经济利益。同时,无形资产管理部门要做好无形资产的档案整理工作,避免人才流动造成无形资产的流失;财务部门要增加对无形资产的价值核算,增强各级管理人员对无形资产管理的责任意识;另外,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要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建立科研成果转化业绩的考核和激励制度,为部队建设增光添彩。

2.5 完善资产处置监督制度

公安消防部队的资产处置,是指各级消防部队对其占有、使用、管理的资产进行产权转让及产权注销的行为。为使消防部队国有资产产权变动合理有序地进行,防止产权变动中的国有资产流失,必须加强消防部队资产处置管理,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财务部门、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每半年或一个季度要组织一次联合检查,主要检查处置的程序是否合理、审批手续是否健全、处置的收益是否按规定上缴和留存等。对闲置资产的出售还应该纳入资产评估程序,不能随意估价,甚至低价出售。对闲置资产的出售收入或报废,也必须纳入财务规范管理,纳入党委统一管理,不能设账外账和“小金库”。要成立资产处置审计小组,定期进行资产检查和审计,避免出现资产处置长期无人问津、随意处置的问题,从而防止闲置国有资产的流失。

3 结束语

公安机关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篇10

一、公安机关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公安机关现行的管理体制是实行同级党政和上级业务部门双重领导“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这一体制是党和国家根据建国初期的历史条件所制定的,其基本精神是,必须把公安工作置于党的直接领导和监督之下,反对脱離党的领导,“独立王国”、“垂直领导”的倾向。这种管理模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最大优点是有利于落实地方党委政府作为社会治安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但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公安机关的管理体制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日显突出,逐渐暴露出了不少弊端和缺陷,严重制约着公安机关社会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和国家法律的严格执行。几十年来,党政机关实行的是单一的委任制,,形成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职务终身制,干好干坏一个样等弊端。客观上助长了一部分人不思进取,不谙业务,不干实事等懒惰虚浮习气,成为公安队伍建设的严重障碍。由于管理体制不理顺,在执法、经费保障、警力配置、队伍建设上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给公安工作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影响了公安机关的形象,损害了警民关系。

二、解决策略

中央政法委早在1991年就曾提出“要建立国家统一的警察体制” 的设想。党的“十四大”以来,社会各界对“加快公安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加大公安机关改革力度” 的呼声越来越高。笔者基于对公安机关本质属性的深刻认识和其他多方面的了解,结合本人的长期思考,就目前公安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主要弊端及改革的基本思路谈谈个人的观点和建议。

1.加强公安队伍自身建设,提升执法水平

加强公安队伍自身建设,应该在提升执法水平上下功夫。随着公安警务改革的深化,提升执法质量、打造全能警察,对公安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进一步实施科技强警战略,牢固树立向科技要警力、要战斗力的思想,大力开展科技练兵活动,加强科技建设、科技应用、科技队伍、科技保障建设,强化干警科技素质,推动公安警务工作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进一步加大高素质人才引进力度,广辟选人用人渠道,提升全体公安民警的知识结构,形成“以点带面,整体提升”的强警格局。

2.公安机关管理体制改革,重抓经费保障

公安机关管理体制改革,还应该在经费保障上进行改革。各县区级公安局的经费统一由省级财政保障,作为一级预算单位,独立设置账户,直接对口省财政,自主管理财务,各市局对县区局财务管理行使监督权。这样有利于减少因地域之间经济条件不同而影响基层公安机关基础工作建设的差别,使公安机关内部的各项建设得以均衡发展,各种技术装备统筹配置,全面提高公安机关整体管理水平。

3.公安机关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自身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公安机关管理体制改革,还应该从自身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入手。目前公安机关的警力、警种布置不合理,把相当多的一部分警力配置在机关,而最需要警力的基层一线警力却严重的不足。管理体制改革,最先进行的应是机构内部改革,将警力下沉到一线,保证三分之二以上的警力在基层一线。

公安机关是国家改革开放稳定大局和未来前进发展的捍卫者,其管理体制的先进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稳定局面,虽然我国公安管理体制的改革已经进行了几十年,但其思路与模式更多的是立足于简单的“裁、并、撤”,而没有非常明确的改革理念和真正有效的改革措施,并应用强有力的监督部门加以监管和巩固改革效果。有些改革措施,提高了公安机关驾驭社会治安管理和打击犯罪的能力,改进了公安行政土作,提高厂社会服务质量。但是,从整体上看,这些改革也还仅仅是对现行体制的修修补补,并没有触及“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现行公安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而对现行体制是否需要改以及朝什么方向改的深层次问题,由于主观上受各种传统思维的束缚,客观上又有各方面条条框框的限制,因此在理论研究乃至实践探索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改革意识还不强烈,改革的力度还非常有限。

三、结语

当前,研究和解决公安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整个公安工作改节大局的关键所在。只有从根本上改革体制,才能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其他各项改革措施取得的成果,全面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安事业的蓬勃发展。而现有经济的内在运行机制要求社会运行体制要以能力为本位,牢固树立德为先行、能力为本的思想,这也决定了我国公安管理体制改革要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理念,以人事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干警积极性,增强凝聚力,提高战斗力,以适应新形势下公安工作的需要,就必须正视并改革传统公安体制中的弊端,作为各级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做好自身的改革工作,逐步建立起一直真正让党和国家放心,让人民满意的精英警队。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刑事科学技术系)

上一篇:上市银行风险管理下一篇:当代体育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