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企业上市风险

2024-06-30

保险企业上市风险(精选十篇)

保险企业上市风险 篇1

我国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不断成长,为我国保险企业上市奠定了基础。保险市场蓬勃发展,保险企业经营逐步规范,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不断增加,使我国保险企业具备上市的必要条件;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完善成熟,尤其是随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制约其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得到解决,价值投资理念得以建立,必然呼唤新的优质企业上市,具有优秀成长性和盈利性的保险企业必然成为资本市场的首选。

一、我国保险企业上市风险

收益和风险从来都是相伴而行的,保险企业上市是一把双刃剑。在充分利用上市带来的机遇进行股份制改造、补充资本金的同时,保险企业上市所隐含的角色变化将给保险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

(一)融资成本风险

相对发达国家规范的上市企业,我国保险企业存在一定差距,而企业上市的国内国际标准基本接近,这就使得我国保险企业上市融资过程变得十分复杂,需要支付较高的融资交易成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上市辅导成本。用于保险企业熟悉有关上市的标准及操作规范,并按标准及操作规范拟订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方案并执行;第二,我国相关监管部门对企业上市的条件、时间、方式、融资额度进行严格控制。保险企业要尽快获得上市融资资格,并在股市上以较高的价格筹集较多的资金,就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游说于相关部门和中介机构之间,付出较高的寻租成本;第三,由于我国保险企业经营缺乏严格规范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上市企业和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为使投资者能正确充分地了解上市企业,提高上市融资成功率,必须进行代价高昂的推介说明;第四,为了确保股票的成功发行,上市保险企业发行股票需要委托给证券承销商或大型投资银行实施,需要支付一定的代理成本;第五,股权融资的成本(股利)是在税后支付的,而债务的成本(利息)是在税前支付的,这使股权融资需要承担相对较高的税收成本。一旦上市保险企业的投资者的必要预期收益得不到满足,就会“用脚投票”,使企业难以实现预期融资效果,上述融资的交易成本就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压力。

(二)保险企业上市后面临信息扩散连锁反应风险

资本市场是一个信息高度集中和快速扩散的地方,一旦上市保险企业在资本市场或保险市场上的不良信息得以广泛传播而没有有效控制,必然产生连锁反应,投资人可能大规模的抛售企业股票,企业股价下跌,市场信誉降低,债权和股权再融资困难;投保人对公司的经营能力产生怀疑,停止投保或退保,业务拓展困难,保费收入锐减,现金流出增加,出现“挤兑效应”,甚至导致破产的危险。资本市场对信息传递的连锁反应给保险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引起我国保险企业的注意,因为我国保险企业发展历程短,经营管理有待规范,盈利能力较弱,顺利实现投资者的预期目标和要求有很大压力;同时我国保险企业缺乏危机控制能力,一旦经营中发生违法违规或违背道德要求的行为并经资本市场传递和放大,必然对企业正常经营带来负面冲击。

(三)经营风险

保险企业尤其是寿险企业经营业务性质的长期性,决定了保险发展战略注重的是长期价值,而当前证券投资者普遍存在注重短期投资回报而忽略上市保险企业的长期投资价值的倾向,从而导致保险经营的长期战略与股票投资者短期利益诉求之间的矛盾冲突。经营者在面临资本市场压力的情况下,可能会采取一些短期行为同时牺牲保险企业的长远利益,对保险企业的经营带来风险。资本市场的严格淘汰机制,必然迫使上市保险企业在短时间内从产权治理到实体经营、从资本筹集到资金运用等各个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而我国保险企业经营问题的积累是长期形成的,要在短时间内适应如此巨大的变革,确实还存在巨大压力和改革风险。此外,投资人和被保险人的利益诉求存在冲突,对保险人如何平衡存在巨大压力。

(四)道德风险

我国保险企业具有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在尚不具备上市的偿付能力要求、利润指标、资本结构等各方面条件的情况下,为了实现成功上市的目标,造假(向投资者披露假消息,提供假账户,隐瞒真相等)是其利益选择的便捷途径。由于缺乏统一、完善而有效的保险信息披露制度,加上出于解决偿付能力不足的急迫心理和巨大的市场压力,保险企业上市前的造假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会得到默许,这就造成了造假可以有存续的空间。但这种造假的短期行为是不能够赋予硬性约束的,一旦实体经营撑不起造假的泡沫,由道德风险积累转化而形成的市场风险必然使企业大厦倒塌,使之成为中国保险界的“安然”。此外,我国资本市场普遍缺乏投资者保护理念和资本成本意识,保险企业上市之后不可避免地将受此观念的不良影响,将股利的低分配甚至不分红作为长期发展的策略,从而使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不能落到实处,给保险企业的市场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五)资本市场风险

保险企业上市,其股票价格随自身资质、市场供需及宏观经济状况而变化,存在系统风险。股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投资大众对公司价值的客观评价,股价的变化会带来多方面的影响。股东投资企业的目的是扩大财富,股价下跌会使股东财富缩水,股东投资的信心受到打击,使保险公司增资扩股难度加大。股价的下跌也会使债权人对保险公司的发展前景产生忧虑,不再给保险公司延长还款期限或批准保险公司举借新债。股价连续下跌会影响投保人对保险企业的信心和评价,停止投保、退保现象增多,使保险公司现金流出增多、流入减少,产生“挤兑效应”,影响保险企业的偿付能力。此外,保险公司上市后,股权相对分散,影响保险公司经营决策权的集中度,不利于企业长期决策,甚至可能成为资本市场恶意收购的对象。保险企业上市可以拓宽融资渠道,但并不意味着只要上市就可以解决保险企业的所有问题。上市对于素质较好的保险企业,可能是一种激励,而对于素质较差的保险企业却会带来更多的负面冲击。如中国人寿上市后很快就被美国律师盯上,就国家审计署披露的中国人寿集团涉嫌在1992年至2001年多达54亿元的违规资金问题,准备对中国人寿提起诉讼,导致其股价应声下跌,包括人寿的上市商花旗银行和德意志银行在内的5家投资银行降低了中国人寿的投资评级。又如以经营综合保险业务的中保国际,上市开盘价2港元,超过发行价约40%,瞬间创下2.205港元的最高价后,最低降到0.83港元。两家保险企业的经历说明保险企业的上市并不是纯粹的成功。

二、风险防范措施

针对我国保险企业上市的风险,一方面要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外部监管,规范市场行为。

(一)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培育核心竞争力

股市是上市保险企业的试金石,如果没有良好的经营实力,而仅仅想从股市融资,迟早会落得鸡飞蛋打。我国保险企业上市既可能是主要的风险诱导者,又可能是主要的风险承担者,需要建立一套风险防范与控制机制,增加抗风险能力。首先必须从自身做起,完善保险企业的内部经营机制,建立科学的治理结构与内控制度,提高自身风险抵抗力。其中,企业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而内部控制则是科学企业管理的体现和保证。

(二)加强外部监管,规范市场行为

相对于保险企业内部机制建设而言,保险监督是一种外在的、强制的监督。这种监管能保证保险交易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也能促进保险企业稳健持续经营,是作为公众企业的上市保险企业控制风险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保险企业上市的外部监管包括政府部门监督、行业监督和保险信用评级等层次,主要体现在保监会的业务经营合规性和偿付能力监管、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的企业经营行为和信息披露监管、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精算师事务所和信用评级机构等中介机构的外部监督、保险行业协会的行业协调与自律管理等方面。我国保险企业上市,过去不透明的封闭式经营机制转变为公众企业,经营复杂程度提高,面临的监管部门数量大大增加,必然从理念和方式上对监管体系进行革新,增强监管的有效性,有效规避保险企业上市风险。

摘要:我国保险市场和保险企业最近三十年来取得了跨越式发展,赢得了全世界的关注,但是和国际领先的保险企业相比,在规模、技术、服务、品牌上都有不小的差距。尤其偿付能力的不足和经营机制的不完善成为制约我国保险企业发展的内在桎梏。随着保险市场的不断放开,我国保险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发展壮大,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关键词:我国保险企业,资本市场,上市,风险

参考文献

[1]魏巧琴.保险企业风险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李天德.国际金融学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

[3]周峻.张中华.保险业与资本市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4]周峻.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5]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论保险企业经营风险的控制 篇2

对保险企业风险的识别、预警、防范和化解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保险企业经营风险才能得到有效化解,并实现保险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一、保险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表现

(一)不良资产累积。由于近年来我国保险机构快速扩张,部分进入市场的中小保险企业盲目追求市场份额和保费规模,不注重经营效益,从而形成了一定数量的不良资产。这些不良资产既有存量风险,又有增量风险。我国保险市场潜力很大,存量风险的化解只是时间问题,但如果新增保费未能产生效益,不能保值增值,就会形成新的不良资产,这些累积的风险一旦在特定的诱因下爆发,其危害程度可想而知。

(二)承保质量低下。承保是保险经营中的重要环节。承保质量的高低不但直接影响保险企业经营的稳定性,也影响到企业偿付能力水平。由于部分保险企业忽视风险责任控制,在承保核保过程中,明知保险标的不符合承保条件,但为了实现自身效益最大化而盲目承保,如随意降低费率、放宽承保条件、高额退费和超承保能力承保等,加大了保险企业的经营风险。

(三)理赔把关不严。一是超赔和滥赔。随着保险主体的增多,投保人选择余地增大,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在理赔环节上与保险公司展开利益争夺,往往要求保险公司通融赔付即对除外责任进行保险赔偿。在理赔过程中,部分理赔人员因责任心不强和素质不高,或受大客户要挟,或对中介机构控制不力从而出现超赔和滥赔的现象,甚至极个别分支机构编造假赔案套取展业费用以谋取小团体的利益。二是错赔、乱赔。由于理赔制度不健全、理赔人员素质不高以及人情赔付等因素,在赔案的责任核定、损失审核及处理等方面都存在着不确定性,该不该赔、赔多赔少在实际操作中存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了错赔、乱赔的风险。理赔环节的逆选择与道德风险的发生,直接为保险诈骗提供了便利。

(四)竞争行为不规范。由于部分保险企业盲目追求市场份额,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招揽业务,如随意降低保险费率、放宽承保条件、提高保费返还率、提高中介佣金来招揽保险业务等,给保险市场带来了极大的风险隐患,并严重威胁着保险企业的偿付能力。

(五)从业人员未尽到如实告知义务。部分营销人员为了自身的利益,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有的未对条款、特别是免责条款进行说明,甚至对保户进行欺诈误导,使投保人在未全面了解保险产品的情况下,轻信营销人员的宣传而投保,一旦日后出险理赔,极易出现投保人投诉或集体上访事件。这样既影响保险公司的正常经营,又影响保险企业的社会形象。

二、保险企业经营风险产生的主要因素

(一)未充分体现风险管理作用。一是部分保险企业内控制度不健全,风险管理意识薄弱,没有将风险管理理念融入自身的经营管理,发展规划和经营决策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且风险管理技术水平较低,信息管理技术应用水平不高,没有形成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二是风险控制方式多为事后控制,方式单一,对风险的事前控制重视不够。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如重财务风险、忽视业务风险,重内部风险、忽视外部风险,重短期风险、忽视长期风险等。

(二)粗放管理模式导致经营风险。一是未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管理中的作用,管理手段落后,效率较低。虽然中小型保险企业已经开始采用信息管理技术手段进行各项业务处理,但应用程度仍更多的处于低层次阶段,没有真正发挥其在经营管理中的支撑作用,很多有效的技术管理手段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二是仍以粗放型管理为主,缺乏标准化管理体系和量化考核体系,缺少对管理效率和效果的科学评估体系,如对核保规则的合理性、条款费率的合理性程度等情况,无法通过业务运行结果及时反映,并加以健全和完善。三是信息传递渠道不畅,对 政策和监管机构的规定甚至上级公司的决策未能及时传达到相关人员,部分保险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对各种政策、环境、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较弱。四是管理成本较高,资源的合理利用还有待加强。

(三)被保险人逆选择和道德风险。主要产生于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信息不对称。保险营销人员在承保核保时,明知投保人不符合承保要求,但为了实现自身绩效最大化而盲目承保;在理赔环节中,业务员不遵循程序理赔、人情赔付等行为造成的经营风险;以及投保人或受益人出于利益考虑,隐瞒事实、捏造事故等对保险公司进行欺诈和逆选择,导致赔付增多、利润下降,影 响公司的正常经营和偿付能力。

(四)合规意识薄弱导致违规风险。部分保险企业为加快业务拓展,提高市场份额,没有从创新的角度开发市场,而是采用不规范的竞争手段掠夺现有的市场资源。如在一些领域进行非理性价格竞争、销售误导、不严格执行报批报备条款费率等。

(五)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影响经营质量。保险业的特殊经营方式产生了对展业、承保、投资、理赔等特殊人才的需求,但各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过程。一些综合素质不高的营销人员进入保险行业,对经营质量和行业形象都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保险企业经营风险的预防和控制保险企业内部的经营风险可以通过完善分支机构内控制度和建设,强化风险管理水平,严格执行承保核保以及统一理赔标准,加强人员素质培训,提高员工专业技能,减少人为风险等措施来防范与化解。监管部门在防范和化解保险企业经营风险中应发挥强有力的保险监管作用。

(一)制定规范条款,防范道德风险。保险条款制订不严密,是引发保险纠纷的主要原因。基于“解释有利于被保险人”的原则,保险人在因保险条款模糊引起的诉讼案中常处于不利地位,被保险人可能在其中获利,这在很大程度上会诱使道德风险的产生,也致使被保险人或投保的行为变得不可控制。因此,严格制订保险条款,在条款中列明保险责任和除外责任,界定保险双方责任范围,可减少行为的不可控因素。制订条款要用规范、准确的语言,避免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等条文和语句,有助于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此外,在条款中采用免赔额,要求被保险人进行必要的防灾防损工作等约束条件,一旦发生保险事故或事故损失扩大,被保险人也要承担部分责任,此举可制约心理风险,使其行为增加可控度。

(二)把好承保关,提高业务质量。把好承保关,拒绝不可保风险,并对可保风险以合理的费率加以匹配,维护保险经营的财务稳定性。首先,要求保险展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通过资格考试,并设置业务质量的考证制度,以经过核保部门核保后接受的业务数量来确定其业绩,明确展业人员的权责范围。其次,核保部门成立专门的资料搜集中心,加强同各方的信息交流。在展业人员 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核保人员还应掌握投保人的保险情况、财务状况、损失经历、职业环境、信用程度及性格特征等更为详尽的资料,确保在信息充分的情况下作出核保结论。再次,统一核保标准和核保方法,以减少核保人员行为的不确定因

素,确保核保标准和方法充分体现高效和公平的原则,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再其次,严格实行责、权、利相结合的专业核保人制度,参与核保的人员要求 通过专门的核保资格考试及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三)加强理赔管理,防止利益漏损。理赔工作应当确立风险控制目标,不断追求高品质的理赔质量和理赔服务。理赔人员除了要注重经验的积累,职业道德的培养,还要求其熟悉理赔案件的处理程序,掌握法律、医学及其他相关知识。核赔人制度通过区分不同经验、素质、能力的理赔人员,授予其特定的权限和职责,对提高理赔管理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在理赔中信息掌握必须充分。搜集理赔资料时,应特别注意有无保险欺诈迹象,尽量做到现场查勘,以获取及时准确的信息。大额理赔案件在赔付后,应安排专人进行追踪调查,发现有保险欺诈线索,立即诉诸法律追回赔款。

(四)加强人员培训,提高队伍素质。一方面,要配备一支业务能力强、管理水平高、具有创新能力的领导班子作为支撑保险企业发展的组织保证和基础。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思想、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合规文化,增强合规意识,完善分配结构和激励机制,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科学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为企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五)深化诚信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深入开展从业人员诚信教育活动,培育保险诚信文化。健全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提高服务水平,继续跟踪投保提示制度和新型产品说明书等落实情况,探索治理理赔难的有效办法。加大失信惩戒力度,完善营销员不良信用信息查询系统。探索合同纠纷的解决途径,从提高消费满意度、树立行业形象出发,积极稳妥地解决消费者与保险企业的合同纠纷,完善保险合同纠纷调解处理机制,切实维护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

(六)强化保险监管,规范市场行为一要改善现场检查。继续完善分类监管,深入分析市场状况,明确各监管领域对市场秩序破坏最大、对整个行业发展造成影响、市场反映强烈的业务、公司、地区,实施重点监管、专项检查。通过信访、复查、非现场分析等手段实施后续监管和跟踪检查,督促保险公司限期整改,增强监管的有效性。严格中介机构准入门槛,加强中介机构退出管理。坚持持证上岗制度,全面推行保险营销员挂牌展业制度。二要强力规范市场秩序,遏制非理性价格竞争。继续严肃整治随意降低费率、制作阴阳单、账外账、销售误导、理赔难、数据不真实等问题。依照法律法规、保监会重点要求和监管市场实际,制定治理不良市场行为的打击重点,加快反应速度,加大查处力度。三要加强对保险公司高管人员的监督管理,加大对责任人的处罚。进一步规范完善高管人员任职测试和任前谈话制度,开展对高管人员合规经营、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四要坚定不移地推动行业自律工作。探索有效的监管与自律结合的操作办法,切实实现监管与自律的有效联动,改善检查方式,增强自律工作的深度和力度。

论保险企业经营风险的控制

企管42班

姓名:刘燕

上市公司高管共商企业风险管理 篇3

本次会议是在通胀预期趋高、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产品市场不景气,货币政策趋于收紧,企业坏账风险凸现的背景下举办的。针对企业采购、库存和定价等环节的风险管理,从套期保值操作、财务会计处理和套期保值规则等视角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全面突出企业风险管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会上,由上海期货交易所、乾坤期货公司、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和国际顶级金融机构组成的专家团队,分别发表了“上海期货交易所套期保值业务介绍”,“采购、库存、定价风险管理”,“套期保值财务优化”和“全球经济展望与大宗商品分析”等主题演讲。

会议针对企业“采购、存货、定价”三个风险环节,以管理策略、会计处理为主线,以实证分析、案例解剖为手段,以专家主讲、受众对话为形式,深入探讨企业经营风险管理的对策;旨在帮助企业正确识别风险、科学管理风险、有效规避风险、实现稳健经营。

企业买壳上市风险及对策探究 篇4

买壳上市, 是指企业通过购买某上市公司一定比例的股权来获得对该上市公司的实质性控制, 其后再利用资产置换或重组, 向上市公司注入自身的优质资产或强势业务, 达到企业间接上市的一种资本运营方式。

具体的买壳上市包含两种不同方向的行为:一是非上市公司通过收购上市公司的股份达到绝对或相对控制上市公司。二是上市公司反向收购非上市控股公司的优质资产, 也可以说是非上市控股公司将自己的优质资产和强势业务注入上市公司以实现间接上市的行为。

2009年1月到2012年11月, 共有90家企业通过借壳或买壳方式实现上市。

其中, 12家借用*ST, 3家借用ST, ST类共占全部的16.67%。

买壳上市的成功率只有15%左右, 完全失败率则高达20%。如果买壳上市失败, 企业的前期投入不但成了流水, 还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若想甩掉包袱, 还要付出额外的成本, 可谓祸不单行。

二、买壳上市的优点

1. 买壳企业具有融资优势。

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表现为内部融资、股权融资、短期债务融资和长期债务融资。债券融资的成本较高, 现在银行体系加大了对风险的控制而导致“借贷”, 这一方面提高了上市公司的借贷成本, 另一方面形成了一种硬约束, 所以国内债务融资的顺序明显排在外部股权融资之后。

2. 节省上市时间。

我国企业在内地上市, 必须经过改制和一年的辅导期后才能上报审批, 手续繁琐、周期长且变数大、可预期性差。在香港上市的民企, 从拟上市筹备到发行上市一般需要七至八个月的时间。而买壳上市则大大缩减了所需时间, 可以迅速完成资本扩张。

3. 买壳上市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更为宽松、要求更为严

格的外部环境, 有助于促使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优化和改善资产结构。同时, 通过买壳上市的新闻效应可以提升企业的知名度。

三、买壳上市的主要风险

1. 选择“壳”资源的风险。

企业买壳时, 可能“壳”公司故意将信息隐瞒, 使买壳公司不能完全了解不利信息, 莫名承担了某些债务或者担保等。

2. 财务风险。

由于壳资源稀缺, 因此买壳的成本非常高。在交易过程中, 买壳公司需支付各种费用, 而且, 如果买壳公司在二级市场收购时, 投资者发现其意图, 会使收购费用成倍增加。单靠企业自有资金难以支撑庞大的并购计划, 因而必然涉及资金筹措。因此, 企业买壳上市面临着资金运作问题, 若资金运作不当, 则会引起财务风险, 甚至引发破产。

3. 重组风险。

如果买壳公司的整体实力不济, 没有强大的资金、资产、技术、管理等综合实力对壳公司进行实质性支持和重组, 则可能存在重组风险。同时重组方式、方法和策略不当, 包括注入资产质量不符合壳公司改善业绩要求、作价过高、支付方式不当等也会引发重组风险。

4. 国家政策。

国家对买壳上市的政策不断改进, 使得买壳上市的难度逐渐加大。同时, 某些具体的要求可能使得买壳上市具有某些义务。如可能因受让股份比例过高而触发要约收购义务。

四、风险的对策

1. 甄选壳资源。一般壳资源的价值大概在2-3亿左右。企业在甄选壳公司时, 应注意:

(1) 股本规模越小, 并购资金量需求越小, 成本越低; (2) 股权较分散, 大股东持股比例不高, 并购越易成功; (3) 股权结构稳定性差, 流动性股东居主导地位。

2. 财务风险的对策。

对壳公司的债务、担保以及诉讼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深入了解, 确保合理评估并购的成本, 使实际支付成本与评估成本偏差在可接受范围内。选取最优的融资方案, 即使在债务严重情况下也有回旋的余地。在正式收购前, 有关财务方面的支出进行全面的考量, 使财务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3. 内幕信息保密。

无论是并购还是重组, 内幕信息对买壳企业都是至关重要的。若提前泄露信息, 会引起壳公司股价的重大变动;重组进程也会受到阻碍。因此, 要对内幕信息进行保密。

4. 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

我国目前的股权结构情况下, 买壳上市的首选方式是并购国有股和法人股, 准备买壳上市的企业, 在并购国有股和法人股获得股权的同时, 可以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 比如税收优惠、债务减免、上市融资等政策, 以降低买壳成本和提高上市的可能性。

买壳上市在为企业带来利益的同时, 也使企业承担包括“壳”资源风险、财务风险、国家政策风险、重组风险等各类风险, 这些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企业则可以成功的买壳上市并且获得收益。若这些风险无法控制, 则会使企业陷入更深的危机之中, 甚至可使企业最终破产。因此企业必须谨慎选择“壳”公司、中介公司, 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合理控制财务风险、保证内幕信息不被透露, 以此来规避买壳上市带来的风险。

摘要:我国的证券市场不断发展完善, 使得其对公司的上市有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在上市要求还是审批程序上都令公司的上市难度有所加大。而在证券市场上一些公司中, 也开始分化出一些经营出现问题、盈利能力持续下降, 可能面临退市风险的企业, 这些上市公司因具有上市的资格, 因此被称为“壳”公司。买壳上市的优点在于扩大其融资渠道、节约时间、快速达到扩张的效果, 但是同时也具有成本较高、风险突出的特点。而这些风险往往可能导致买壳上市的失败。因此需要采取必要的对策来控制这些风险。

关键词:买壳上市,风险,优点,“壳”公司

参考文献

[1]鲁爱民主编.财务分析 (第二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2]雷敏.集团买壳上市应注意规避风险.2007

[3]张道宏.上市公司壳资源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保险企业上市风险 篇5

真抓实干把高风险企业参加工伤保险工作落到实处

根据中央、省、市“关于进一步推进矿山等高风险企业参加工伤保险工作通知”精神,我市领导对此高度重视,先后召开了市长办公会,专题动员会及相关部门参加的协调会,为了保证把此项工作落到实处,市政府出台了()号文件,明确了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经过近一个月各部门的积极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进展情况

据统计,我市共有高风险企业家,其中煤炭行业家(不含国有煤矿),非煤矿山家,建筑类企业家。月日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煤矿等高风险企业参加工伤保险工作的通知”后,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特别是安监局、煤炭局、国土局、建设局领导非常重视,提供各方面情况,澄清了全市高风险企业的底数,为全市各部门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全市各乡镇领导及所属劳保所也行动起来,分别深入各煤矿、石料厂宣传政策,做了大量而细致的工作,特别人事劳动部门,社会保障局领导重视,方法得当,采取了深入乡镇住基层厂矿集中开展工作,对此做法市领导是非常满意的。通过各单位近一个月的努力,目前,已经参加了工伤保险的单位有家(其中煤矿家,石料厂家,建筑业家),还有家高风险企业正在办理相关手续,但仍有家企业至今还没有行动。从以上这些情况看,虽然工作有进展但效果不太理想。

二、存在问题:

⒈认识不到位:从以上参保企业数及了解到的情况分析,其根本原因是认识不到位,有些单位领导对参保认识不够,把参加工伤保险视同为是到企业摊派,不知道这是对政府、对企业、对职工有益的事情,甚至产生一种侥幸心理和对抗行为,找种种借口,工作只要尽职尽责,认识到位,就会有效果,如城关镇,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分管领导和劳保所同志亲自下基层做工作、讲政策,效果非常明显,城关镇家煤矿,目前正在办理手续的就有家,他们的做法值得其他部门借鉴。还有曲梁乡、牛店镇、白寨镇等乡镇工作进展都很顺利。本文转载自网

⒉工作不扎实:有些单位对政府下发的文件精神也宣传了,工作也安排布置了,但工作进展如何?下面情况如何却不管不问,顺其自然,不落实、不督促,从统计情况看,袁庄乡进展较快,经过了解,袁庄乡接到政府通知后,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分管领导带领乡劳保所同志亲自深入到每个企业,工作非常敬业,取得了较好效果。

⒊职责不明确:任何一项工作的推动都需各部门之间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去努力。在市长办公会上,在各乡镇委局主要领导会议上市政府主要领导曾多次强调了参加工伤保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要求各部门要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认真履行,截止目前,有些单位行动缓慢,对自己职责不明确,造成此项工作进度慢、效果差。

三、几点要求:

⒈严格按照政府文件要求,保证我市高风险企业月底以前参保率达到,月底达到,任务不减,时间不缓。

⒉各职能部门按照文件分工,煤炭局负责煤矿企业,国土局负责石料厂,建设局负责建筑行业,安监局负责所有高风险企业的监督检查。希望大家要各负其责,各尽其职。

保险企业上市风险 篇6

关键词:出口信用保险 外贸企业 财务风险 策略 降低

一、出口信用保险对外贸企业的社会意义及其作用

1、社会意义

首先从出口信用保险的定义方面进行分析其对外贸企业的社会意义。根据相关的文献的解释,出口信用保险就是一种协议,签订协议的双方是:信用保险公司和被保险人出口商。这项协议的内在含义就是被保险人不在指定日期内偿还债务时,信用保险公司有责任替被保险人偿还债务。

其次从出口信用保险的性质方面,分析其对外贸企业的社会意义。出口信用保险是我国进行外贸出口的政策性的保障工具,是我国一项非盈利性的政策性保险业务,从开始的由信用保险公司承担起保险风险,到后来全球达成共识由本国政府承担相应的风险,可以看出外贸出口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的风险,而出口信用保险制度的出台对外贸出口企业来说是个重要的经济保障。其由2001年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成立,就可以看出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作用

保障外贸企业收汇安全;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出口风险;有利于外贸企业采取灵活的贸易方式,开拓多元化市场;便于外贸企业贸易融资和出口押汇;对出口方提供了信息咨询服务;这样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信息成本,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二、利用出口信用保险降低财务风险的对策

1、利用信保公司信息资源,建立买家信用评价体系,将出口风险控制前移

外贸企业通过投保了出口信用保险之后,提交信用限额申请,其实也是对国外买家信用的一次再评估。中国信保通过自身的网络和渠道,对国外买家进行综合评估后的信用限额批复情况,是决定外贸企业与国外买家保持业务往来的依据。如果该信用限额不予批复,一般是由于国外买家信用记录不良,财务状况不佳,或者与国内其它外贸企业的业务已经有了拖欠。外贸企业可以通过出口信用保险,得到更多的买家信息,了解买方的经营情况及资信状况,主动、准确的判断风险,为外贸企业做好以后的出口提供决策依据,达到控制外贸风险的目的。

2、提高对出口信用保险的认识,合理购买产品,发挥其有效性

外贸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合理的购买出口信用保险的产品,了解出口信用保险条款,避免因没有合理分清不同的出口信用保险的产品,并且没有按合同规定的方式进行出口,违背了合同的内容,导致了纠纷的发生。外贸企业和中国信保公司在签订合同时应严格审核合同的条款,对内容核实后才进行签约;同时,外贸企业应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积极配合保险公司。只有当合理的利用出口信用保险才能规避自身风险,才能使出口信用保险充分发挥其有效性,将出口风险降到最低。

3、拓宽融资渠道,缓解资金需求,规避汇率风险

出口信用保险不仅可以提供收汇风险保障,也可以提供融资支持。外贸企业存在资金紧张及汇率波动较大的压力,通过出口信用保险单融资,既可以化解收汇风险,提高资金使用率,同时又规避了汇率风险。出口信用保险项目下融资方式主要有两种:出口信保押汇和出口信保应收账款买断。

出口信保押汇方式,是外贸企业在出口货物或提供服务并办理了出口信用保险后,将保单项下外贸企业从中国信保公司获得赔款的权益转让给银行,银行按发票面值的一定比例向外贸企业提供的资金融通。例如,某个外贸企业在中国信保投保了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同时希望得到银行的融资,但由于该外贸企业在银行的授信额度已经用完。这样中国信保可以在外贸企业投保的基础上,与外贸企业、银行三方签定一个“赔款权益转让”协议,银行则在此转让协议的基础上,结合外贸企业自身情况,在中国信保批复的信用限额以内,考虑在具体的每一笔业务出运后给予出口押汇、出口贴现或者其他贸易融资支持,部分自身信用比较好的外贸企业,甚至可以在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下获得出运前的融资,或者银行放弃追索权的票据买断业务。如果到期国外买家未支付货款或者发生保单规定的其他收汇风险,中国信保将在外贸企业提出索赔后,根据保单规定将原赔付给外贸企业的赔款支付给银行,外贸企业实现了规避汇率风险和融资的目的。

出口信保应收账款买断方式是指外贸公司在出口货物或提供服务并办理了出口信用保险后,将出口合同项下应收账款债权和保险权益一并转让给银行,银行在保单承保范围内,按发票面值的一定比例买断出口商应收账款,并对保单承保范围以外的风险保留追索权。外贸企业通过应收账款买断的方式,将对外贸易中的商业风险、国家风险等全部转嫁给银行,消除了无法及时收回货款的后顾之忧,同时提前办理出口核销,获得出口退税。

参考文献:

[1]法国科法斯公司.科法斯世界贸易信用风险手册[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

[2]陈卫.完善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的对策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9,(12)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风险防范研究 篇7

金融国际化在各国对资本管制普遍放松的背景下日新月异的发展, 全球资本投资额屡创新高。据世界交易所联盟 (WFE) 的月度统计数据显示, 2013年9月底全球的总市值为60万6900亿美元。国际资本市场由于其灵活的筹资方式 (可发行股票、债券或募集基金等, 近年来又出现了各种衍生金融工具) , 庞大的筹资数量 (通常是数亿至数十亿美元) , 广泛的投资者结构 (个人投资者, 机构投资者, 投资者跨越地域和国界) 日益受到跨国公司和新兴市场国家企业的青睐。中国作为世界上发展最令人瞩目的新兴经济体, 改革开放以来, 在资本市场的建设上日益与国际接轨。中国企业为更好地融入世界市场, 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也在探寻利用国际资本市场来筹措资金促进自身发展的新途径。

1993年7月15日, 青岛啤酒股票 (0168) 在香港交易所上市, 是中国内地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企业。在此后的20年, 不断有中国企业登陆海外资本市场, 足迹遍布亚洲、欧洲及北美。这一领域的研究也随之在学者之间展开。肖良林 (2011) 通过对海外上市中国企业的上市时间、地点、行业分析, 总结出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优势, 包括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引进先进技术, 而劣势则体现在上市初期的成本过高和对国内资本市场的不利影响。郭晓玲 (2011) 侧重于从民营企业的角度分析企业海外上市需防范的风险, 主要包括发行风险、内部控制机制缺失风险、信息披露法律风险及上市后市场价值低估风险。王金源 (2011) 将中国企业的海外上市与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结合起来, 指出证券市场国际化将有利于拓展融资渠道, 改善资本结构和扩大国际影响。

国外学者从信息不对称方面分析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风险, 他们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的分析及运用托宾Q系数, 得出相对于那些没有在海外市场上市的竞争对手, 这些企业将会在国内市场上获得更高的企业价值, 更低的资金成本和更少的信息不对称风险。Dariusz和Csaba (2010) 从金砖国家在纽约、伦敦和卢森堡的上市企业的数据比较分析中, 发现中国企业的首选上市地点是香港, 并且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数量在2000年后迅速增加且增长趋势快于其他金砖国家。Mark (2012) 针对资本市场上所存在的认为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存在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会计造假等看法, 通过实证对比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和其他国家的企业, 得出中国企业事实上并不存在这些问题, 并且其上市活动是已经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之后, 符合上市监管要求的情况下进行。这些国外学者都以数据作为研究重点, 以更为客观的角度对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相关实践进行分析, 从而使我们能更加理性地看待企业海外上市的相关问题。

2 企业海外上市的动因假说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各国间经济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现实中对资本市场的诸多管制大大阻碍了资本市场的流动性。由此, 企业利用不同市场的规则及制度差异, 在全球市场选择上市地点, 实现收益最大化。针对企业海外上市的动因, 许多学者已经提出了丰富的前瞻性的假说, 对于我们研究海外上市的动因大有裨益。

(1) 流动性假说。流动性假说认为公司之所以选择海外上市是为了增强股票的流动性, 降低交易成本。因为在流动性强的市场中, 交易指令能有效执行从而降低交易成本, 并且交易行为本身不会对市场价格造成影响。不同市场的流动性不同, 企业通常会选择具有高流动性的市场来寻求交易成本的最小化。一般来说,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高, 资本市场制度建设较为完善, 投资者经验更为丰富, 因此在这些市场上发行的证券一般会具有高流动性。在用买卖差价和成交量来衡量流动性大小的实证检验中, 研究发现企业股票的交易量随着上市后价差减小而增加, 从而证明了海外上市的流动性效应。

(2) 绑定假说。最早由Stulz和Coffee于1999年提出的绑定假说, 认为海外上市实现了公司与海外上市地的法律规则的绑定。上市公司治理因为投资者承诺遵守上市地规则并受其约束而得到改善。通过到公司治理水平更高以及信息披露和监管标准更为严格的海外证券市场上市, 将极大增强投资者信心, 从而对投资回报的要求也相应降低, 为公司节省了融资成本。后续的实证研究也多证明了, 在监管较为严格的海外市场, 企业上市初期的股票价格会出现上涨的势头。

本文对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动因分析建立于这些假说之上, 并结合中国企业自身特点进行了更具针对性的阐述, 在不断发展的企业上市实践中, 增加了包括提高知名度, 为开展跨国经营活动做准备的动因分析。

3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现状分析

3.1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概况

出于为企业将来发展谋划的需要和国际资本市场融资优势的吸引, 许多中国企业迈出了海外上市的步伐。而20多年的海外上市历程中, 上市的成败兴衰在不断上演。

2008年的金融危机在给企业带来沉重打击的同时, 也给中国企业提供了一次出海探路的大好时机。中国经济的一枝独秀令不少海外投资者对中国概念股青睐有加, 海外上市中国企业的融资额屡创纪录。其后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热情高涨, 海外上市企业数量持续增加, 2010年达到最高记录129家, 筹资数额也不断攀升。但受到一系列诚信问题的指责, 不仅已在海外成功上市的中国企业的股价在股票市场遭受重创, 拟上市企业的信心也受到沉重打击。2011年和2012年赴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数量急剧锐减, 甚至低于2009年的水平。

而在海外上市地点方面, 资料显示全球资本市场的低迷使得2012年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数量减少且上市地点十分集中, 47家中国企业集中在香港主板、香港创业板、纳斯达克、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及纽约证券交易所5个市场。与2011年相比, 减少了韩国交易所主板、韩国创业板和伦敦AIM市场。

3.2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动因

中国资本市场虽然起步较晚, 但发展十分迅速。仅在20多年间, 中国逐步建立起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构成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以适应多元化的投资与融资需求。然而正是由于发展时间较短, 各项制度不健全的制约逐渐凸显。融资的需求与市场的制约之间的矛盾不断显现, 一些中国企业便将视野拓宽到国际领域, 谋求海外市场的上市融资。20多年来, 不断有中国企业在海外资本市场试水, 有成功有失败, 其上市动机大同小异, 主要是:

(1) 降低国内市场不完善引致的隐性成本。

在我国证券发行核准制下, 存在申请材料的公开程度不高、公开的时点较晚的问题。而信息预披露的时间也相对较晚, 申请材料通常在发审会审阅的几天前才以预披露的方式向投资者公开, 并且公开的材料仅限于招股说明书。从递交申请材料到成功上市耗时较长, 这对于急需上市资金供给的企业来说难以承受。同时, A股市场投资者对内幕交易的质疑一直都存在, 上市企业为应对非系统性市场风险往往需要付出很多隐性成本。

(2) 提高公司知名度, 扩大国际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 海外投资者对中国企业的关注度在不断提升。近年来“中国概念股”在美国受到热捧也正反映出海外投资者对中国企业浓厚的兴趣。在海外上市的过程中, 路演过程实际就是一个宣传企业及企业商业模式的大好机会, 在此期间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往往会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 反映在商务上则可以吸引到丰富的国际合作资源, 并通过吸引到高质量的投资者来提高企业自身的信誉度。许多中国企业正是通过登陆海外资本市场开始自己的国际化历程, 进而开拓上市所在地的市场。

(3) 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根据各国证券市场通行的规定, 拟上市企业需要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在日常营运、风险管控和财务会计制度建设上有一套规范且完善的体系。而海外资本市场对于投资者的利益维护措施更加健全。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除了上市前期需要接受证券监管部门的审查或注册外, 上市后还会受到股价、信息披露等监管制度的制约。如美国证券交易的一美元退市制度, 即股价在一段时间内连续低于一美元将被退市。这些制度将迫使企业加强内控及管理制度建设, 保证企业价值得到投资者的认可从而将企业股价维持在合理区间。事实上, 国内企业选择到法律体系更为完善的市场上市, 等于把自身与上市地的法律和执行机制进行了绑定 (张玮倩, 2009) , 实现对自我行为的约束, 表明会遵守上市地的法律, 从而改善企业的治理。

4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风险分析

4.1 上市制度差异导致的发行风险

由于历史和现实情况的不同, 各国对资本市场以及相关配套制度的规定存在差异。我国证券发行实行的是核准制, 企业在上市之前需要向证监会递交申请书, 经发行审核委员会通过后方可上市交易, 重点关注的是企业的业绩等情况。美国资本市场实行的是注册制, 企业上市的发行审核流程强调公开, 实际操作更注重对信息的披露。而在事关公司财务绩效度量的会计制度上, 不同市场对会计报表编制标准和格式并无统一定论。美国会计准则采取规则导向, 国际会计准则采取原则导向, 而中国会计准则很难清晰的分出其导向。近年来, 在美上市的中概股遭遇诚信危机, 除自身存在为上市融资而粉饰业绩、虚编财务报表等问题之外, 很大程度上在于两国之间在会计制度和对企业净利润的理解上存在差异。

4.2 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股价低估风险

在资本市场日渐全球化的背景下, 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面对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者。他们对于拟上市企业及其商业模式缺乏了解, 投资的参与热情度不高。一旦前期的路演宣传工作没有做好, 企业将面临股票无人购买而发行上市失败的结局。即使发行成功, 股价也将远远低于预期价格。在股价普遍被低估的情况下, 众多中国概念股当中, 除少数一些知名企业成交活跃、备受投资者关注之外, 大多数企业交易清淡, 股价低迷不振。更令企业深感忧虑的是, 一些上市地有对企业股价的最低限定, 低于这一限定的企业将会被强制退市。相关退市制度与被投资者低估的股价一起加速了上市企业的退市和私有化浪潮。

4.3 做空机构的恶意做空风险

做空, 本来是股票、期货等市场的一种操作模式。恶意做空则是依托于国外市场存在的做空机制获利, 也就是通过寻找上市公司潜在利空, 建立空头头寸, 进而发布报告或通过媒体释放利空消息, 最后在股价下跌后平仓获利。这种有预谋的散布企业的负面消息, 不论真假, 一般会对投资者的信心形成打击, 从而使企业的股价下跌, 做空机构进而从中牟利。2010年7月, 美国浑水调查公司揭露了绿诺国际有限公司的虚假财报, 从而使美国市场风声鹤唳, 一批中国概念股遭到调查。国际资本经历了对中国概念股从开始的追捧到如今的围猎的戏剧性转变。企业遭遇做空后, 如没有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将会面临股价下跌甚至退市的风险。恶意做空者的屡屡得手也沉重打击了中国概念股赴美上市的信心。

5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策略分析

5.1 深入研究, 合理选择上市地点

资本市场的开放性为企业上市融资提供了诸多选择, 但如何在成本最小的情况下融得尽可能多的资金是企业需要考量的问题和应努力达到的目标。由于历史和现实情况的不同, 国际范围内各个资本市场具有各自的优劣势, 这种差异性提供给融资需求不同和规模大小差异的企业不同偏好的满足。如美国资本市场最为发达, 其对融资数量没有限制, 对于希望尽可能融得足够多资金的企业来说是不错的选择, 但其对于上市企业监管十分严格, 并且上市的维护费用十分高昂。我国香港资本市场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与中国大陆的特殊关系, 在国际金融中心的光环下倍受内地企业的青睐, 但与美国等资本市场相比, 香港资本市场资本规模较小, 股票成交额远低于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 同时在该市场交易的市盈率和换手率较低, 也对企业所想要融资的数额和退市的意愿形成了限制。因而, 企业应结合各个市场投资者的喜好、自身特点和上市成本优选上市地点。受诚信危机和做空事件的影响, 许多中国企业已经暂缓登陆美国市场, 转而投向与内地市场颇有渊源的香港市场。转板上市看似无奈之举, 却已表明中国企业在选择上市地点时日趋理性。

5.2 深入沟通, 做好估值询价工作

IPO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对拟发行的股票进行估值。这项估值工作直接关系到发行融资数额, 甚至关系到发行上市工作的成败。而估值工作的重要衡量指标是市盈率。近年来, 在美上市的科技股、网络股频频遭遇估值过高的质疑。一般来说, 上市企业不应追求初期的高市盈率, 而应注重持续性盈利能力来维持企业的股市表现, 实现企业与投资者之间利益的双赢。在定价上要突破“业绩定价”的思路, 更加注重风险定价, 淡化对市盈率的过度关注。这便需要在询价阶段做好与承销机构和投资者的沟通工作, 对于知名度在海外市场较小的中国企业, 应该寻找在业内具有影响力的分析师的支持, 积极地与承销机构、投资者、分析师联系, 使其对企业的运营情况和经营业绩有充分的了解。同时要制定战略性的媒体计划, 帮助企业最大化利用重大新闻、财务业绩、竞争优势及公开言论等途径, 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5.3 积极应对, 维护企业正当权益

浑水、香椽等做空机构对赴美上市企业的发难频频得手, 一方面反映出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自身存在的公司治理等方面的问题, 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企业在面对投资者质疑时的囊中乏策。虽然这种做空活动本身对企业具有致命性伤害, 但同样是成长中的中国企业所必经的一课。一些企业在这方面的做法具有很好的示范效应。例如, 2011年底分众传媒 (NASDAQ:FMCN) 遭遇浑水做空的案例。应对做空机构的恶意狙击, 企业应当坚决回击, 利用各种方式与投资者做好沟通工作, 维持投资者对企业股票的信心。

6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前景展望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资本市场, 企业上市后的市场表现不仅受到世界宏观经济的影响, 还与自身的发展情况紧密相关。放眼未来, 在全球经济仍不景气、资本市场呈现低迷以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下, 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前景不难揣测。

6.1 实力差异, 市场表现或分化

(1) 业绩良好, 资本市场再融资。

对于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而言, 其本身的规模很大, 盈利能力也被市场预期较强, 这成为海外上市及上市之后获得投资者认可的筹码。事实上这种企业本身的优势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已多少被市场所证实。海外资本市场对于自身经营管理能力较强, 财务业绩较好的大型企业集团还是相当看好的。中国的国有大型企业由于自身的规模巨大, 盈利能力较强, 在海外资本市场上自然会受到追捧, 它们的上市之路将会相对平坦, 实现再融资的机会也比较大。

(2) 股价低迷, 私有化终成趋势。

而对于规模相对较小, 盈利能力受经济形势及市场因素影响较大的中小企业, 情况却是截然相反。公开资料显示, 大量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宣布私有化交易。苦心经营的海外上市企业为何相继进行私有化退市?不难发现, 中概股私有化的集中爆发, 在于这一群体遭受严重的诚信质疑, 一些中概股自身商业模式缺乏创新, 盈利能力十分脆弱, 受市场因素影响很大。尤其是部分通过反向收购上市的公司更涉嫌财务造假, 严重损害了上市企业的形象。即便是在海外市场享有盛誉的部分中国企业, 由于受到市场做空者的狙击, 股价表现令公司创始人或大股东十分不满。在高昂的上市维护费用和加速贬值的股价面前, 私有化将成为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的一大趋势。

6.2 转战H股, 国内市场是归宿

VIE结构曾帮助不少中概股曲线出海, 但在私有化过程中, VIE结构又成为一个枷锁。在中国资本市场仍需进行改革和制度建设的背景下, 虽然私有化后的中国企业会暂时面临融资市场选择的窘境, 但企业的发展对于资金的渴望将引领着又一个上市时期的到来, 于是私有化后谋求转板上市将是一些企业的最终目的。香港资本市场H股对于私有化后的中国概念股显然具有不小的诱惑力。并将成为它们回归A股的踏板。

7 结语

企业上市, 无论选择哪个上市地点, 其目的都是为本企业将来的发展融资, 且都存在股权稀释的风险。在利弊权衡后, 可以预见的是, 大量中国企业将会逐渐回归, 香港资本市场将成为第一站。而随着内地资本市场的探索性改革, 在上市制度和监管措施方面与国际接轨, 未来的中国企业将在本土市场上弥补融资的短板, 而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建设将助力中国经济的腾飞。

摘要:中国企业在海外资本市场上市, 筹措运营资金的同时提高公司的知名度, 渐成许多公司的共识。然而由于国内外资本市场在财务、会计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 以及海外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大了企业股价被低估的风险, 从而使企业的上市计划无法达成初始的融资目的。提出中国企业需要在上市前做好深入研究, 尽量选择监管制度健全、市场机制较成熟的海外市场, 减少非自身因素导致的风险。同时要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 使投资者对企业的运营模式和财务业绩有正确的了解, 从而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对于机构的恶意做空, 也要内外兼修来应对。

关键词:海外上市,IPO,上市风险

参考文献

[1]郭晓玲.试论民营企业海外上市风险防范[J].管理纵横, 2011, (5) .

[2]王金源.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中国企业海外上市[J].金融视线, 2011, (32) .

[3]肖良林.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利弊分析[J].金融经济, 2011, (6) .

[4]张玮倩.国内企业海外上市研究——基于财务管理的视角[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09.

[5]Dariusz, W&C, Burger.Listing BRICs:Stock Issuers from China, Brazil, Russia and India in New York, London and Luxembourg[J].Economic Geography, 2010.

公路上市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分析 篇8

公路上市企业是以市场为导向, 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价值最大化及社会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 并承担了一定的建设地方高级公路责任的上市企业。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 所呈现的风险特征也存在一定差异性[1]。企业需要对成本效益关系充分考虑, 尽量维持风险、成本及预期收益三者之间的平衡。若负债比例愈高, 权益收益率也就愈高, 也就意味着外借资本能力愈强, 但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还本付息压力。若经营不当, 便可能造成较为严重的财务风险。在投资阶段, 短期资产投资可促进企业资金周转, 并有利于提升资金流动性, 但回报率相对较低;长期投资尽管回报率较高, 但需要大额资本运作, 时间周期较长, 且投资未来报酬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一旦关键环节出现问题, 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较大风险。在资金运营阶段, 货币资金流动会给企业带来较大影响, 若因货币资金流动性不足而造成资金链断裂, 将会对企业日常运营带来严重阻碍。总体上来看, 公路上市企业财务风险因素是多方面的, 并且财务风险的出现并不是单方面因素所致, 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成, 所以在企业财务风险控制过程中, 需要进行综合性考虑, 保证效益与风险平衡化。

二、公路上市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

公路上市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是多变且复杂的, 不仅会受到政策影响, 还会受到市场变化影响, 其财务风险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2]: (1) 国家政策。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 公路运营成本也在不断加大。公路上市企业只有根据市场条件及时作出应对, 不断调整经营策略, 才能保证相关经营活动秩序。但由于公路资产具有准公共物品的特性, 其收费权限及时限都会受到国家政策约束, 因此, 公路上市企业不一定能在第一时间根据市场动态及时作出调整, 这就带来了潜在的财务风险。 (2) 财务风险控制信息体系有待完善。对于公路上市企业而言, 一个完整的财务信息体系有利于提升财务风险管理效率及质量。随着公路上市企业规模及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 成员单位数量的不断增加, 部分企业的财务信息体系建设表现出了一定滞后, 母公司、子公司之间无法充分共享信息, 信息不对称情况愈来愈突出。部分成员单位为了自身利益, 甚至截留信息或向母公司提供虚假信息, 使得财务信息失真, 加剧了财务风险程度。 (3) 财务风险动态监控机制有所缺失。公路上市企业财务风险始终处于动态变化当中。因此, 在监控财务风险的过程中要结合内外部环境、人员、组织情况进行不断调整, 并对风险监控方案不断更新, 才能保证风险监控充分发挥作用。然而, 部分公路上市企业在实施风险监控的过程中, 模式过于单一, 无法实现持续性监督, 可能会造成相关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 使得财务风险累积甚至恶化。

三、加强公路上市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建议

(一) 加强投资决策管理

首先, 要做好前期投资决策风险控制。在开展投资活动的过程中, 公路上市企业要做出合理判断, 筛选出最优投资方案, 科学配置资源, 让相关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在做决策之前, 要对投资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及必要性进行充分的论证分析, 对项目盈利能力、债偿能力进行准确把握, 筛选出预期收益高的项目进行投资。其次, 要科学编制预算数据, 筛选合理的定额目标, 尽可能降低投资风险。另外, 在投资过程中, 需保证资料的全面性。通过对投资建设规模、标准、地点、环境等进行细致分析, 发掘出潜在风险因素, 尽可能规避。

(二) 加强经营收支管理

首先, 要制定出合理的资金计划。企业可以预算管理为基础, 结合经营计划对资金收支进行合理安排, 保证资金流量处于平衡状态。在编制资金收支计划的过程中, 需要滚动预测公司资金需求量, 充分把握大额资金的流入与流出。通过严格执行资金计划, 让经营收支保持平衡。其次, 要对资金集中管理模式进行完善。母公司在管理子公司资金的过程中, 可采取“收支双线”的方式进行管理[3]。根据子公司资金需求及资金余额实施动态监管。在此基础上, 利用激励机制确保资金管理活动顺利进行, 以增强集团的资金调动能力, 让资金链保持良好运转状态, 最终实现资金优化配置。

(三) 加强财务风险动态监控

公路上市企业要建立健全的风险控制动态跟踪机制, 将财务风险控制视为一个动态化过程。在结合风险分析结果, 实施针对性措施的同时, 还要持续关注风险控制手段的效用。一旦发现管理过程中出现漏洞, 相关部门要及时向风险管理委员会进行反馈, 并采取新的措施进行控制, 避免风险扩散。在实施动态监控的过程中, 要始终遵循“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的原则, 让风险监控工作落到实处。在财务风险动态监控实施过程中, 内部审计工作发挥了作用, 它是公路上市企业实现财务风险管理的基础防线之一[4]。为进一步发挥审计工作效用, 应将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关联起来。从风险管理角度出发, 积极开展风险导向型的内部审计活动。解决审计活动, 对财务及经营业务中存在的管理漏洞进行挖掘, 并对风险控制措施进行合理评价, 获得准确、可靠、合理的审计报告。若出现审计结论与具体实施情况严重不符时, 高层人员可依据相关制度追究责任, 并予以处分。通过落实审计工作, 将事后财务风险控制转变为事前财务风险控制, 做到“防患于未然”。

(四) 加强财务信息反馈渠道建设

公路上市企业实施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 要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 以保证及时获取风险事项信息, 从而进一步提升财务风险防控能力。一方面, 要保持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性。公路上市企业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构建出一个完善的企业内部信息沟通平台, 保证财务风险管理信息在各单位、部门之间进行高效传递, 让相关信息得到及时反馈, 使财务管理人员能够全面、清晰、及时地掌握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 并作出提前防范措施。另一方面, 企业内部要构建出一个健全的财务风险信息化系统, 促使风险管理与信息管理流程充分融合, 并创建出一套标准化管理流程, 最终实现财务风险动态化控制。

(五)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通过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使企业经营者能被预先示警, 以便采取预防措施减少财务损失。由于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通常是从财务正常发展到财务出现危机所以对企业财务危机的预警必须将企业的经营活动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把握过去经营状况的基础上, 还要重视企业未来可能出现的发展趋势。从预警时间跨度上看, 预警的时间愈长, 愈能够充分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水平。这种动态性还会体现在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可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危机的变化而不断修正、补充预警的内容, 保证预警系统能够与当前内外部环境形势相吻合[5]。

四、结语

公路上市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是多样化的, 并且是多变的。因此, 在其控制财务风险期间, 要保持监管工作的动态性。无论是财务风险信息渠道建设, 还是相关预警系统建设都应该遵循动态性原则, 要求相关人员要灵活应对风险因素及环境变化, 及时作出调整, 这样才能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摘要:在我国交通系统当中, 高速公路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尽管我国高速公路发展起步较晚, 但发展较快, 无论是建设速度还是建设质量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准, 而这些成果离不开公路企业的支持。在运营过程中,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公路企业需采取一定举措对财务风险进行控制, 才能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运营环境, 保障企业稳定发展。基于此, 本文对公路上市企业财务风险控制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关策略, 以供参考。

关键词:上市企业,公路,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刘玉新, 颜如意, 李虹.论高速公路上市公司财务风险与控制[J].交通财会, 2011 (12) :20-30.

[2]符坚.公路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与控制对策[J].中国总会计师, 2010 (02) :150-151.

[3]邹泽华.高速公路财务风险的防范与评估[J].时代金融, 2014 (32) :167-170.

[4]王慧.公路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及控制[J].现代商业, 2010 (21) :236-237.

保险企业上市风险 篇9

一、当前航运市场状况

航运业是一个典型的周期性行业,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中, 其兴衰与全球经济周期紧密相连。2008年金融危机, 全球经济衰退导致了贸易量的萎缩, 国际航运企业进入了寒冬。具体表现为:企业利润的大幅度下滑、市场供需的严重失衡, 营运成本的节节攀升以及企业融资难度的加大。金融危机过后航运业景气度曾有过小幅度的回升, 但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 航运业又持续呈现低迷状态。反映国际海运业景气程度的BDI指数自金融危机前接近12 000点的高位开始一路下探, 最低至2008年11月份的715点 (BDI指数低于1 000点意味着航运业处在极度亏损状态) 。2009年后BDI指数虽有所复苏, 但在2012年又跌回1 000点以下的低位。由于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以及对经济全球化的依赖进一步加深, 我国航运企业也受到了全球航运业不景气的影响, 出现了全行业亏损的状况。

二、航运企业经营杠杆水平分析

(一) 经营风险与经营杠杆

经营风险是指公司的决策人员和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中出现失误而导致公司盈利水平变化从而产生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或由于汇率的变动而导致未来收益下降和成本增加。在企业管理实务中, 衡量经营风险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即为企业的经营杠杆。所谓经营杠杆, 是指企业息税前利润 (EBIT) 的变动对销售额波动的反应程度。经营杠杆的大小由经营杠杆系数 (DOL) 来表示, 计算公式为:

其中, DOL为经营杠杆系数, EBIT为息税前利润, S为销售收入, VC为变动成本, F为固定成本, EPS为每股收益, I为利息费用。经营杠杆的运用原理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存在着固定成本。所谓固定成本, 即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产品销售量范围内其成本总额固定不变的成本。随着企业产品销售数量的增多, 单位产品所负担的固定成本降低, 那么单位产品的利润额也随之提高, 此时产品销售量增长率小于利润增长率;反之, 当产品销售量下降时, 单位产品所负担的固定成本降低, 那么单位产品利润额也随之降低, 此时产品销售量下降率小于利润下降率。经营杠杆效应的存在对企业存在巨大的影响。当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境, 销售量和销售额节节下滑之时, 经营杠杆效应会导致风险的急剧增加。由于航运企业存在着较多的固定费用, 经营杠杆度能通过影响港口和航运公司的收益和风险而对港口和航运公司的价值产生重大影响。近两年, 航运市场极度萎靡, 航运企业面临着全行业亏损。在此状态下, 航运企业的经营杠杆系数究竟如何?会给企业带来多大的经营风险?本文将通过搜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二) 上市航运企业经营杠杆

1. 样本与数据搜集。

航运上市公司是水运行业的优秀代表, 其管理模式、业绩水平有着显著的行业示范效应。截至2011年底, 在沪深两市上市的航运公司有宁波海运、天津海运、亚通股份、长航凤凰、长航油运、招商轮船、中国远洋、中海发展、中海海盛、中海集运和中远航运。本文以这11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 选取2009、2010年两年利润表数据进行分析。通过计算利润总额与财务费用之和来替代息税前利润, 选取利润表中营业收入指标替代销售收入指标。这11家公司2009、2010年的大体经营状况以及经营杠杆系数见表1。

2. 数据分析。

罗福凯等人的研究认为, 经营杠杆可以划分为六大区间: (-∞, 0) 、 (0, 1) 、 (1, 2.5) 、 (2.5, 4) 、 (4, 6) 和 (6, +∞) 。DOL值小于0时, 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经营状态极为危险;DOL值处在 (0, 1) 之间, 不存在杠杆效应, 经营状况较为危险;DOL值处在 (1, 2.5) 时, 企业经营状况安全、经营稳定;DOL值处在 (2.5, 4) 时, 企业经营状况安全;DOL值处在 (4, 6) 时, 经营状态不佳;DOL值大于6时, 经营状况较为危险, 企业经营风险极高。表1显示, 2009年上市航运企业平均经营杠杆系数达到4.18561, 落入经营状态不佳的区间;2010年上市航运企业平均杠杆系数高达7.24239, 落入经营状况危险区间。这说明从整体上来看, 航运企业经营风险普遍很高。其中经营状态最为危险的天津海运DOL值竟然高达38.97877。

为了能清楚地看出2009、2010年航运企业经营状况与经营风险的变化情况, 我们根据上面的归类将航运上市公司按照经营状态危险与否再次进行划分。将DOL值小于1大于6的企业划分为经营状态危险类, 4

航运上市公司经营杠杆系数表

从图1中可以看出, 无论是2009年还是2010年, 上市航运企业中经营状态安全的总数少于经营状态危险类和经营状态不佳类。2010年比2009年的形势更为严峻。在2010年, 经营状态危险的上市企业比2009年翻了一番, 占样本总数的一半以上。加上经营状态不佳的企业总计占样本数的73%。总之, 航运企业整体上处在高经营风险状态之下, 且2010年比2009年的风险度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三、高杠杆原因分析

从以上的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 金融危机后的航运企业普遍面临着高经营杠杆和经营风险, 而且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金融危机之前航运企业普遍业绩大好, 经营杠杆会放大企业的收益, 提升投资回报率进而提升企业的价值。但是, 在行业极度不景气的状况下, 航运企业降低经营杠杆从而减轻经营风险便成了当务之急。探究造成目前经营杠杆值不佳的原因, 是寻找对策解决经营风险问题的前提。

航运业作为交通运输业, 有着固定性费用高、变动性费用比重小的特点。这类企业的营利需要通过购置大量的固定资产———船舶来获取。航运企业的固定费用主要是船舶固定费用 (保持船舶适航状态所发生的费用) 。船舶固定费用主要包括:船员工资、福利费、润料、物料、船舶折旧费、船舶修理费、保险费、税金和船舶非营运期费用等。一般情况下, 航运企业规模越大, 投资越多, 其固定费用的开支越多, 固定性费用的存在不以营业状况的变动而变动。航运业高固定成本导致了DOL值的普遍偏高。

金融危机以前, 全球航运业迎来黄金时代。贸易总量急剧上升、新兴市场崛起等因素带动了航运企业利润的大幅度增长, 此背景下掀起了一轮造船热。航运企业运力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得到极大的扩充。然而, 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全球贸易受到冲击, 航运市场供需矛盾立刻凸显。以我国海运市场为例, 2008年我国海运的运力供给增长率为13.4%, 需求增长率却只有3.7%;而2009年预计运力供给增长率为12.4%, 而需求增长率只有1.2%。在运输需求下降和船队规模加速增长的双重打击下, 运价跌落底部, 并长期低位徘徊, 这导致航运企业效益急剧下滑。一方面是收入的不断减少, 另一方面则是固定费用的居高不下, 多余的运力便给这些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四、对策与建议

首先, 航运企业对经营杠杆的利用要与整体经济运行态势结合起来。企业应把握好航运市场、金融市场及造船市场的趋势, 选择合适的时点, 择机购置船舶, 择机进行融资安排, 从源头开始降低未来成本, 提高竞争力, 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宏观经济形势上升的初期, 企业加强对固定资产的投资, 提高经营杠杆系数以期提高投资回报率是无可厚非且值得鼓励的。但是在经济发展的末阶段或者刚开始进入下行期的时候, 航运企业应当未雨绸缪, 意识到适当地减少对船舶投资的必要性, 降低经营杠杆系数, 以期规避风险。

其次, 面临运力过剩与固定性费用持续偏高的状态, 现阶段的航运企业应当停止不合理地大笔购入船舶等固定资产行为, 及时清理闲置、临近寿命终点的船舶固定资产, 减少多余运力造成的固定成本负担。对于其他船舶航次的固定费用如物料费、润料费、折旧费、修理费、保险费和共同费等, 应该有的放矢, 根据每一项费用的特殊性合理选择节约方案。例如, 企业可以通过加强船舶修理市场分析, 建立船舶修理合格厂家名录, 择价择优选择修理厂家, 尽可能地降低船舶修理成本。此外, 航运企业应当制定好预算以及消耗定额以减少不必要支出, 做到严格控制每一项具体费用和杜绝浪费。保证那些能给企业带来结构升级、营运质量提高、企业效益增加的费用的正常支出, 从而以低耗费获得高回报。

再次, 航运企业要努力提高经营技能, 提升船舶使用效率, 从而达到降低经营成本的效果。要努力优化管理流程。一方面合理调度船舶增加重载航次时间和负载率来提高船舶运营天数;另一方面经营部门要努力与代理商、收货商做好协调工作, 尽量减少船舶到岗作业的时间, 不断提高船舶效率, 降低不必要的费用。

最后, 政府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引导航运企业做好运输结构调整。加快制定相关政策措施, 严格控制新增船舶、加快淘汰能耗高、科技含量低的老旧船舶, 建设属于我国的骨干运输船队, 实现经营集约化。与此同时, 政府还应加大培养航运物流人才的力度, 培养大批懂专业懂经营的人才, 为企业经营提供良好的支撑。

参考文献

[1].邵瑞庆.财务管理导论[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2003.

[2].王晓慧.水运类上市公司的财务杠杆效应导论[J].中国水运, 2010, (4) .

[3].黄俏梅.我国航运市场现状研究[J].海峡科学, 2010, (9) .

[4].侯艳蕾.营业杠杆在企业的应用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2, (6) .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风险分析及控制 篇10

关键词:海外上市,风险,控制,退市

近年来, 随着全球金融资本一体化进程增速, 以及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中国企业寻求海外上市成为一股热潮。但同时却有很多已在海外上市的企业主动或被动选择了退市。2007年9月, TOM在线正式从香港创业板退市, 后又撤离纳斯达克市场。2011年, 更是掀起一股退市潮, 仅从美国主板市场退市的中国概念股公司就多达29家, 还有48家公司遭遇停牌或退市警告。这些现象说明海外上市是一条机遇与风险并存的道路。中国企业如何规避风险, 提高效率和效益, 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概况

相对国内证券市场而言, 国际资本市场发育成熟, 具有资金来源充足、融资程序规范和渠道便捷的特点, 我国内地企业通过海外证券市场上市, 不仅可以实现融资目的, 还能够汲取到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 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1992年10月9日, 华晨汽车在纽约上市, 开启中国企业在境外上市之先河。随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到海外资本市场上市, 海外上市的数量和融资金额逐年递增 (请参阅图1) , 中石油、中国人寿、新浪、百度等知名企业纷纷登陆华尔街, 造就了一波接着一波的赴美上市潮。截至2011年12月底, 在香港、美国、伦敦和新加坡这四大主要海外资本市场, 已有1000家左右中国概念公司挂牌。其中, 香港市场超过600家, 占据60%, 美国市场约270家, 占四分之一强。

二、中国企业海外上市风险分析

1. 成本风险。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首先是为了满足上市条件而花费的前期成本, 包括雇佣职业经理人、资产债务重组、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和财务成本等;其次是上市花费的直接成本, 包括法律顾问费、审计评估费、公关费、保荐费、审核费和交易所上市费用等, 大概为融资额的10%左右, 不同的市场略有差别;最后是上市后的维护费用, 包括信息披露费、上市年费等, 每年约近千万元, 即使声名显赫的跨国公司, 也无法忽视上市所带来的成本压力。2007年全球领先的高科技公司惠普因成本因素宣布从纳斯达克退市。2011年6月15日西安宝润股票因无法支付高昂的上市维护成本而退市, 结束了短短3年半的纳斯达克之旅。

2. 价值低估风险。

由于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不同, 同一企业在不同证券市场的估值有很大差异, 不少中国企业为了追求上市成功, 往往以低于10倍的市盈率招股, 价值严重低估。还有些企业不了解海外证券市场的要求, 急于奔赴海外上市, 但上市成功喜悦还未褪尽, 股价就很快破发, 长期在低位徘徊, 成为市场鸡肋。自全球性金融风暴和欧债危机以来, 更多的中国上市企业股价被严重低估。2011年11月22日, 盛大网络宣布以23.5%高溢价反向收购退市, 挥别纳斯达克, CEO陈天桥毫无掩饰的宣泄了其认为盛大股价长期被低估的不满情绪。股价过低, 已经成为中国企业主动选择海外退市的重要原因。

3. 再融资风险。

很多海外上市企业缺乏很好持续盈利能力, 业绩无法保证, 无法兑现上市之初给予投资者的承诺, 不被市场认可, 破发频频, 交易清淡, 缺乏再融资功能。美国罗仕证券中国首席代表马峻认为, 一些在美间接上市的中国企业, 上市时并没有融到资, 上市后由于股价太低, 有一半都没有再融资过。2000年登陆新加坡市场的南都电源, 因“市场不活跃, 股价太低, 不能再融资”。最终于2005年黯然退市。”

4. 监管和法律风险。

海外证券市场监管非常严格, 很多内地企业本身就存在过度包装、财务数据失真、信息披露不及时等问题极易遭遇诉讼的困扰。应对诉讼不仅要支付上千万美元的费用, 而且会使公司形象严重受损, 导致股价暴跌。近年来, 中国在美上市企业也频频遭遇“信任危机”, 因信息披露违规遭遇法律诉讼屡见不鲜。2010年10月成功登陆纳斯达克的麦考林, 上市两个月内遭遇三起集体诉讼, 造成股价狂跌, 差点导致这家初上市企业“夭折”。而东南融通则因为涉嫌发布虚假信息并误导投资者决策遭到集体诉讼, 2011年8月被纽交所摘牌。

5. 交易规则风险。

海外证券市场的规则不尽相同, 美国纳斯达克市场有一个著名的“一美元退市规则”, 即上市公司的股票如果每股价格不足一美元, 且这种状态持续30个交易日, 纳斯达克市场将发出亏损警告;被警告的公司如果在警告发出的90天里, 仍然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自救以改变其股价, 将被宣布停止股票交易。2011年9月1日赛诺国际因此前30个连续交易日内股价低于1美元受到纳斯达克“退市”警告。据统计, 截至2012年4月, 已有15家中国概念股股价在1美元之下, 如果股价不能如期回升, 将面临“退市”风险。

三、中国企业海外上市风险控制

面对如此众多的海外上市风险, 企业应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规避, 提高上市成功率, 避免纠纷, 减少损失, 真正实现海外上市战略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服务。

1.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海外资本市场, 尤其是在美国, 《萨班斯法案》以及证券交易所的监管规定, 都对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企业建立强有力的公司治理体系, 其中包括建立结构性的风险管理体系、独立董事制度、严格的内控体系以及内审制度等, 以满足海外上市相关规定的要求,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赢得海外投资者的信赖。

2. 强化信息披露。

海外资本市场具有严厉的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缺失的成本高, 处罚严厉, 信息披露直接影响我国企业海外上市的成功与否、时间进度以及股价和再融资等。2011年多家中概股公司的财务造假行为被曝光后, 中国概念股被美国市场投资者集体做空, 一直到2012年一季度, 这场做空风暴已经让超过25家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就此被动退市, 教训非常深刻。拟海外上市或已上市的企业应充分吸取教训, 加强信息披露, 增强企业财务的透明度, 提高投资者信心。

3. 理性选择上市方式。

首先, 企业应结合各个市场投资者的喜好、自身特点以及上市成本优选上市地点。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 具有市场规模大, 流动性强, 成本低等特点, 是中国概念的股票海外上市的重要集聚地, 仅2011年就有62家中国企业登陆港交所主板。美国股票市场更加成熟规范, 证券的流动性强, 但市场监管也更为严格, 文化差异较大, 成本较高, 其中纽约是全球最大的资本市场, 是大型公司的重要选择, 纳斯达克主要面向中小快速成长的高科技企业。伦敦是老牌的世界金融中心, 更青睐于金融、能源等传统行业。

其次是选择适合企业的上市模式。海外上市主要有直接上市与间接上市两大类。直接上市即直接以国内公司的名义申请挂牌上市交易, 俗称IPO, 程序较为复杂, 需经过境内外监管机构审批, 成本较高, 所聘请的中介机构也较多, 花费时间较长。间接上市即国内企业海外注册公司, 海外公司以反向收购等方式取得国内资产的控制权, 然后将海外公司拿到海外交易所上市。许多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了避开国内复杂的审批程序, 更多选择以间接方式在海外上市但是, 对于优质企业来说, 还是尽量要实现IPO直接上市, 有多个好处:公司股价能比较高, 融资额更大, 公司获得的声誉更好, 股票发行的范围也更广。

需要提醒的是, 目前不少中国企业声称在纳斯达克上市, 其实是在美国OTCBB市场上市, OTCBB只是一个场外柜台交易系统, 和纳斯达克有着本质上的差别。从国内企业到OTCBB运作实际结果看真正达到融资目的的企业不多, 多数情况是挂牌以后默默无闻, 交投疏落, 股价低迷, 从OTCBB升级到纳斯达克更是遥遥无期, 成功率非常低。

4. 选择适宜上市时机。

上市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 如果不合时子公司进行投资或者对合资企业进行投资;二是以股东的形式对被投资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干预, 例如对联合经营企业进行投资。不管公司采取何种手段进行长期的股权投资, 投资公司都会从被投资企业获得一些技术或原料等方面的利益, 同时可以享受被投资企业的利润分红。投资公司为了使利益最大化, 就要科学地判断被投资企业, 认真思索企业的战略规划。具体的讲, 在投资对象的选取过程中, 要和自己的主业相结合, 纵向上可以选择与自身经营相关的上游或者下游企业, 从而在原材料的获得或产品销售环节中享受更多利益;在横向上可以选取从事相同行业的企业, 从而扩大自身的生产规模;为了分散经营风险, 公司也可以选择其它行业的企业进行投资, 从而实现经营的多元化。无论公司采取何种方式进行长期的股权投资, 都应保持投资与自身的战略规划相一致。如果不从自身的战略发展规划出发, 盲目的进行投资, 会大大的增加公司的经营风险。宜, 不仅会影响上市成功率, 也会影响到筹资额。中国电信可以说是公认的优质股, 但在上市时受国际电信行业不景气的影响, 招股价打了折扣, 筹资额大幅减少, 上市第二天就跌破了招股价。2011年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遭遇沉重打击, 海外上市的数量和融资额均出现明显下滑, 同比下降42%和47%。下半年仅有土豆网一家在美国挂牌上市, 2012年一季度也仅有唯品会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 但上市首日便遭破发以及股价持续下跌。无疑, 这个时候并不是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最好时机。

5. 打造企业持续盈利模式。

企业海外上市成功只是迈出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 确保持续盈利, 这是支撑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和市场形象的最主要因素。上市公司没有良好业绩, 就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最终会被市场淘汰。美林证券首席代表王仲和表示:“投资者的要求很简单, 就是看投资回报, 看企业能否实现盈利并可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境外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 涉及到技术、品牌、产品、市场、成本和质量等多方面因素是一庞大的系统工程, 海外上市企业要根据公司的自身特点, 研究企业持续盈利模式,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给投资者良好的投资回报实现企业做大做强, 实现企业基业长青。

参考文献

[1]周煊, 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反思及策略建议[J], 国际经贸探索, 2009 (8)

[2]刘秉军, 企业境外上市的问题与对策, 财经界, 2005 (7)

[3]陈霖, 反思我国企业大量境外上市, 国际贸易, 2006 (4)

[4]肖雄伟, 谈我国企业海外上市的风险[J], 特区经济, 2008 (5)

[5]高婧扬, 我国中小企业境外上市问题分析[J], 中国商贸, 2011 (11)

[6]陈磊, 中国公司境外上市的成因、问题及评价, 世界经济情况, 2006 (19)

[7]中国证监会网站, http://www.csrc.gov.cn

上一篇:辩论模式教学下一篇:虚拟还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