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保险企业

2024-05-30

中小保险企业(精选十篇)

中小保险企业 篇1

目前, 我国99%以上的出口企业为中小企业, 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60%由中小企业创造, 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稳定经济、吸纳就业、出口创汇和提供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 资金的缺乏, 已严重阻碍中小企业的发展, 融资难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做强做大的“瓶颈”。

中小企业融资之所以困难, 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中小企业本身原因, 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固定资产少, 流动资产变化快, 无形资产难以量化, 经营规模小, 流动资金少, 难以形成较大的、稳定的现金流量, 因而在需要融资以补充流动资金时, 相关部门不得不怀疑其到期的偿债能力。二是外界原因, 主要有信贷资金投入少;国内商业银行贷款门槛过高, 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国家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 企业贷款抵押成本太高, 评估、公证、登记环节复杂, 收费高, 中小企业不堪重负;银行金融服务品种少, 经营策略难以适应中小企业交易频繁的经营特点, 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

中小企业利用出口信用保险融资是一条切实可行的突破融资困难的有效途径。出口信用保险融资也是近年来银行在贸易融资中的一项业务创新。对中小企业而言, 出口信用保险不仅可以提供收汇风险保障, 也可以提供融资支持。尤其是短期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贸易融资为中小企业拓展了融资空间, 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是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下一种有效的金融创新。

二、我国中小企业出口信用保险对中小企业对外发展的作用

(一) 有助于中小企业采取灵活的国际贸易支付方式, 获得更多的贸易机会, 扩大出口市场份额

采用信用证支付方式固然能从某种程度上减少出口企业的收汇风险, 但是同时也增加了出口企业的费用, 而且押金的交纳也会占用一部分资金。这些对于本来资金就紧张的中小企业而言, 不是非常有利。而相反的非信用证支付方式, 如T/T、M/T、D/D、D/P、D/A等, 虽然风险很大, 但是可以简化交易手续, 减少资金占用, 节约费用。随着国际贸易发展和竞争的加剧, 许多出口商由于不敢采取非信用证方式而丧失了不少贸易机会, 甚至还丢掉了老客户。如果企业采取出口信用保险, 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

(二) 有助于中小企业提高防范意识, 减少外贸风险

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之后, 保险机构要对国外客户的资信情况展开调查, 了解国外客户的支付能力, 并把调查结果如实地向出口企业反映。在经过周密地调查之后, 出口企业才会按照对方的信用情况, 决定是否与之签订合同, 贸易金额控制在多少以内, 以及采用何种支付方式。同时, 万一不能收回货款, 出口企业可依据有关条款向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申请索赔, 从而最大程度减少经济损失。

(三) 有助于中小企业优先获得银行融资

出口企业在开展国际贸易中制约出口规模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资金不足。出口信用保险是银行为出口商提供贷款的“助推器”。一方面, 通过投保, 出口企业将收汇风险转嫁给出口信用保险机构, 收汇安全大大提高, 还贷能力相应增强;另一方面, 通过将已投保的出口信用保险权转让, 提供出口融资的银行收贷风险大大降低, 从而, 出口企业在银行的信用等级提高, 银行也相应乐于提供优惠利率的出口贷款等金融服务。

(四) 有助于中小企业提高自身风险管理能力

出口信用保险的过程是一个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过程, 一方面, 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对投保企业的信用额度要做出评估和判断, 督促投保企业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另一方面, 出口信用保险机构还能够及时向投保企业提出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合理建议, 帮助企业提高自身风险管理能力。

三、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 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小, 投保门槛高

出口信用保险规模较小, 受惠面也较低, 出口信用保险在我国虽然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 但还处于初始阶段。各银行虽然都放宽了出口信用保险投保门槛, 但却未将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区别对待, 这造成了中小企业的出口信用保险实际投保门槛仍然很高, 而且只针对出口型企业, 所以出口信用保险的受惠面还是较低, 一些非外向型的中小型企业被排除在出口信用保险之外。例如, 对于打包贷款, 除了要求企业有资信等级较高的银行开立的信用证正本, 还需要确认有效的担保 (保证或抵押) , 完全视同流动资金贷款管理。这就体现不出出口信用保险的优点。

(二) 中小企业本身对出口信用保险重视不够

不少企业对出口信用保险知之甚少, 我国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企业仅占我国出口企业的3%左右, 有的企业甚至不知道出口信用保险的存在。有的企业甚至认为参加出口信用保险会徒增企业成本和负担, 出口风险应由政府来承担。

(三) 相关法律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业尚没有形成完善的体制, 对于信用保险只在“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中简单提及, 更没有专门关于各类信用保证保险具体险种的法律法规;同时, 涉及信用的规定散见于《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公司法》、《票据法》、《担保法》、《合同法》、《反不当竞争法》和《企业破产法》等法律中, 不能为约束和惩戒失信行为提供完备的法律依据, 也阻碍了信用保险的经营和发展。

(四) 出口信用保险人才缺乏

由于信用保险涉及的领域广泛, 技术性很强, 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管理、风险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 而且对相关行业的专业知识也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我国信用保险开办时间不长, 缺乏大量具有从业经验和相关知识的专业人才,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信用保险的进一步发展。

四、应对策略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为了在竞争中取胜, 我们必须加快出口信用保险体系的建设, 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的促进作用, 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 降低出口信用保险的投保门槛

目前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门槛较高, 通常出口企业在年适保出口额在二百多万美元以上, 才能获得出口信用保险支持。所以, 非常有必要降低投保门槛, 通过保险创新, 将大量低于门槛的中小出口企业纳入信用保险服务体系之中。

(二) 加强对出口信用保险的宣传

承保人应该加强对出口信用保险的宣传, 让更多的企业认识到出口信用保险在外贸业务中的巨大功能。使企业相信保险, 信任保险, 在开展外贸业务的同时能够有意识地投保。

(三) 允许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市场化经营, 缓解出口信用保险专项资金缺乏问题

把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自身利益与其经营状况联系起来, 刺激其承保业务的积极性, 提高其工作效率, 扩大其承保业务的规模。同时, 逐步允许外资和民族资本入股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可以调动众多的商业性保险公司的力量, 共同为出口企业的收汇风险提供保险保障, 从而, 能够有效地克服现行出口信用保险制度下政府财政拨付的出口信用保险专项基金严重不足的限制, 有利于扩大出口信用保险的总规模, 同时又可以减轻政府的压力。

(四) 进一步完善出口信用保险立法

政府应加强出口信用保险立法, 为信用制度的建立和信用保险的经营制定法律规范。在成立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国家之中, 大多数国家通过立法来规范出口信用保险的经营。但是, 国内出口信用保险相关立法工作滞后, 不利于出口信用保险的经营和发展, 因此出口信用保险相关立法势在必行。

(五) 不断提高业务人员素质

首先银行要对业务人员进行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法律等相关知识的培训, 使其了解银行的贸易融资产品, 理解各类产品的特点;其次业务人员要强化风险意识。在平时工作中, 要注意总结经验教训, 不断积累经验, 尤其要精通国际贸易知识和运输保险业务, 密切关注国际贸易市场动态, 了解掌握商品的行情变化, 培养对国际贸易市场洞察力, 增强识别潜在风险的能力。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我国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我国应降低出口信用保障的门槛, 加强对出口信用保障的宣传, 允许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市场化, 进一步完善出口信用保险立法, 不断提高业务人员素质。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出口信用保险

参考文献

[1]高西有.我国信用保险业的发展研究[J].金融参考, 2001 (4) .

[2]唐若昕.发展出口信用保险为外贸出口服务[J].保险研究, 2002 (4) .

[3]于晓洲, 邱丰.中国开展出口信用保险的必要性[J].北方经贸, 2002 (5) .

[4]闫奕荣.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分析及国际比较[J].国际贸易问题, 2003 (6) .

[5]亢梅玲, 马栋.完善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业务[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4 (1) .

关于中小企业财产保险承保之建议 篇2

第一部分:定义

所谓中小企业是指保险金额在人民币200万(含)以上、500万以下(含)的依法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个体工商户等

第二部分:出台背景

1、我司核保通则明文规定将保额在人民币500万以内的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列为严格控制及限制承保之业务。

2、中小企业在广东地区数量之庞大,具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1年06月末,广东省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私营企业户数达100.92万户,个体工商户338.97万户。按照每单位保费规模人民币2000元计算,预计市场容量保费规模可达人民币87多亿元(2010年度广东省财产险保费规模为430亿元左右,其中非车保费收入不足人民币100亿元)。由此可见广东省内中小企业的保险密度远远不够,中小企业财产险市场大有可为。

3、其它各保险公司对大型业务竞争十分剧烈,导致大型业务费率远远低于市场费率;作为一家新型的保险企业,初入广东市场,缺乏客服认可度,对大型业务的竞争乏力;中大型保险企业,因为忙于大型企业保险业务的拓展,导致对中小企业客户开发力度的欠缺;这刚好为我司开展中小企业保险业务提供了契机,而且中小企业的费率及承保条件都好于大型企业,其风险通过一定的方法是可以控制的。

第三部分:基本承保条件

1、核保准则明文规定禁止承保之业务不得承保;

2、不得选择性投保;

3、对于制造类企业起存货占比不得高于40%(商业零售类不受次限);

4、建筑物结构以特等建筑及一等建筑为主体;

5、至少可划分为2个风险单位,且每一风险单位保额不超过人民币200万元;

6、对于制造类企业,其厂龄不得高于15年;

7、过去三年平均损率不得高于55%;

8、每次事故免赔率不得低于10%,五大行业不得低于20%。

第四部分:费率标准

1、对于五大行业,往年没有投保的情况下,严格按照广东省保险行业协会规定的最低费率标准收费(详见广东省五大行业最低费率表);

2、对于往年有投保财产险的业务,请提供上个保单年度的有效保单(美亚工商通保险单除外),且需调查过去三年平均赔付率低于55%的,可以参照上个保单年度的费率条件进行承接;

3、对于不属于五大行业且满足承保条件的案件,原则上其费率不得低于2‰.第五部分:佣金标准(手续费)

中小保险企业 篇3

关键词 出口信用保险;中小企业;收汇风险;资金融通

近年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得到蓬勃发展,而享有外贸经营权的门槛的降低使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到国际贸易中来,为我国的出口业务增添了活力。据统计,我国90%以上的出口企业为中小企业,而我国的外贸总额的60%由中小企业创造。对于大多数中小出口企业来说,出口规模较小、市场单一、抵御风险能力较差。2008年以来,由于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给中小企业的出口带来了更多风险。面对更多的风险和困境,中小出口企业应顺应形势,很好利用出口信用保险来规避风险,并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出口信用保险是信用保险机构对企业投保的出口货物、服务、技术和资本的出口应收帐款提供的安全保障机制。目前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由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承办,开展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保险融资等业务,并根据需要适时推出新品种业务。通过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企业可以规避经营和收汇风险,扩大出口规模,增强还款保障,同时也为企业解决了向银行融资的瓶颈。

一、为中小企业的出口收汇风险提供有力保障

国际贸易市场瞬息万变,市场风险防不胜防。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也有可能在众多的因素影响下崩溃,眼前的老客户、大客户,也许就会成为公司损失的制造者。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可以为出口企业解决了收汇的风险。出口信用保险能承担多项风险,以确保收汇安全。如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所承保的风险包括:①商业风险:买方破产或无力偿付债务;买方拖欠货款;买方拒绝接受货物;开证行破产、停业或被接管;单证相符、单单相符时开证行拖欠或在远期信用项下拒绝承兑。②政治风险:买方或开证行所在国家、地区禁止或限制买方或开证行向被保险人支付货款或信用证款项;禁止买方购买的货物进口或撤销已颁发给买方的进口许可证;发生战争、内战或者暴动,导致买方无法履行合同或开证行不能履行信用证项下的付款义务;买方支付货款须经过的第三国颁布延期付款令。这些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是出口贸易中最主要、出口商无法控制和规避、风险集中度最高、造成损失最大的险种,且由于它很不具备市场化运作的盈利条件,其他商业化保险公司不愿也无力承保,故而对出口商的杀伤性最大。出口信用保险就是专门针对这类其他完全商业化的保险公司无法保障而又大量存在的风险提供保障的。

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影响颇深,出口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出口信用保险防范海外买家的信用风险。目前我国出口业务坏账率为5%,部分企业甚至高达30%以上,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企业平均水平,而中小企业的情况更糟。因为在我国的中小企业大都没有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更加剧了当今的收账困难。因此对中小企业而言,利用出口信用保险降低风险损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有利于出口企业灵活选择支付方式,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出口企业为能安全收汇,希望尽可能选择风险较小的信用证(L/C)的结算方式,而对付款交单(D/P)、承兑交单(D/A)和赊账交易(OA)等方式避之不及。而对于国外的进口商而言,由于办理信用证手续繁杂,还须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往往并不十分愿意使用。因此出口企业如不能灵活运用合适的国际货款支付方式,就很难维系更多的出口业务。对中小企业而言,大都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压力,特别是面对日益流行的以赊账采购方式为主的国际买方市场,为能及时收汇而坚持预付货款或信用证等结算方式将会失去大量订单,而采用赊销的方式则会加大出口企业资金周转压力。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保障一年期以内,出口商以信用证(L/C)、付款交单(D/P)、承兑交单(D/A)、赊销(OA)方式从中国出口或转口的收汇风险。

在我国大多数的出口企业中,习惯采用信用证方式来进行结算,这与大多数外国公司的做法截然相反。事实上,出口信用保险与信用证相比具有很多优势。但是,我国的出口企业长期依赖信用证,即使在作非证业务时 ,往往对交易成本的考虑重于对交易受益的考虑,这样便习惯性限制了出口交易市场。在买方市场激烈竞争的情况下,我国许多出口企业开始选择开拓新市场,尤其是潜力和发展机遇巨大的广大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但是相比较而言,这些地区的出口风险较高,尽管很多企业很想涉足,但是由于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风险和卖方资信状况难以了解,不敢贸然交易,因而错过了扩大业务的良机。出口企业必须改变保守的传统观念,采取更加灵活的结算方式,据统计,在欧美发达国家,信用证在贸易结算中的使用率只占10%~20%,其坏账率只有0.25%;而我国企业使用信用证的比例高达80%左右,坏账率却高达5%,这说明收汇风险不是结算方式本身造成的,而加强信用管理才是关键。

为了与国际市场接轨,扩大出口,提高市场占有率,中小企业需要完善信用管理,利用出口信用保险。 利用出口信用保险,使用更灵活的支付方式,开拓新市场;转变单一的信用证收汇方式,使出口企业获得更多贸易机会;采用商业信用支付方式,可使出口企业提高商品价格,获得更大利益,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三、为中小企业获取银行融资提供便利

资金不足是制约大部分中小企业发展和外贸规模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国家鼓励本国的银行对本国出口企业提供融资便利。但是由于中小企业的财力不足使得这种贷款往往风险较高,除了以信用证结算方式外,银行一般不愿意提供贷款。当今,我国出口业务中非信用证业务的比重越来越大,回款周期较长。这些付款方式如D/P、D/A等对出口商提出了要有相对充足和使用周期长的周转资金的要求,而中小企业却较难获得贸易融资。但是在口信用保险的配合下,银行放贷的风险大大降低。

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业务,是银行针对已投保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短期出口信用险的企业提供融资授信额度、并在额度内办理押汇和人民币贷款等,它是解决出口企业资金需求、加速企业资金周转的有效途径。这种融资是一种信用授信方式,出口商一般无需提供担保即可获得融资。货物出运后,由于存在一定的账期,出口企业必须到应收汇日才能收回货款,这样无疑会增加企业的资金占压,延长出口周期。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之后,出口收汇得到保障,银行就可以为货物出运后形成的应收账款提供贸易融资,提前将应收款变现,企业就可以将其用于采购原材料、安排生产和下一次出运。这种方式无疑为中小企业在采用非信用证结算方式下的资金融通提供极大的便利。因此这种全新的融资模式使中小企业摆脱了因为抵押、担保能力不足,而无法获得银行融资的尴尬局面,为其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竞争力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在这种融资方式下,中小企业还可以灵活选择融资币种,融资货币可以是人民币,也可以是出口业务的结算货币,便于企业选择适当货币,以规避汇率风险。尤其是在汇率波动预期较大时,企业还可以利用这种融资方式来避免汇率波动造成的损失。

中国信保成立以来,也在不断加强与银行的合作努力满足客户的融资需求。目前已经与70多家银行开展了业务合作,其中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的银行就有30多家。至2007年底累计为企业提供信用险下融资便利2624亿元人民币,而短期险下的贸易融资就占到了43.83%。在中小出口企业数量和出口量日益增长以及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预期背景下,短期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贸易融资对应收账款账期较长和资金压力比较大的中小出口企业有着较强的吸引力,短期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贸易融资业务正在快速发展。

中小企业要引进先进的现代管理模式,同时企业的经营者和业务人员都必须增强风险意识,从整体利益考虑,充分认识到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对化解风险、扩大出口的重要作用,要重视对出口结算业务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的防范,把风险降到最低,保证企业的稳健经营。总之,在当前外贸环境严峻的新形式下,中小企业应充分运用出口信用保险,控制出口风险和有效融资,提高竞争力,以扩大出口业务,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靳茂. 充分利用信用保险,积极应对次贷危机. 中国经贸. 2008(6):58-60.

[2] 高秀屏. 利用出口信用保险, 防范企业出口信用风险.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2007(3):65-69.

[3] 黄辉. 中小出口企业结算方式的选择分析.商场现代化.2007(12):37-38.

[4] 赵霞. 浅析我国出口信用保险. 华北金融.2007(10):36-38.

[5] 潘旭华、张冬霞.外贸企业出口信用保险策略初探. 现代管理科学.2007(10):110-111.

[6]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2007年度报告.

作者简介:

我国中小企业贷款信用保险研究 篇4

关键词:信用保险,中小企业贷款,信用评价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高速的发展, 2010年, 我国更有望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 在这样一片经济发展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下, 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却身陷融资难、贷款难的窘境。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基础、最活跃的部分, 中小企业的市场优势在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拉动民间投资、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市场竞争、推进技术创新、促进市场繁荣、方便群众生活、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 由于中小企业投资规模与市场竞争力不足、抗风险能力低, 在市场竞争中有其劣势和弱点。正是这样的先天不足使其在银行贷款中得不到主流银行的信任, 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在此种情况下, 开展针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信用保险成为解决银行惜贷问题的一种重要的解决方案。

一、企业贷款信用保险及其在我国的开展情况

企业贷款信用保险实际上是为借款企业提供担保的业务。该项业务投保时将企业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向保险公司投保财产保险, 一般还要将相当于贷款金额的资产向保险公司抵押。投保企业由于生产或经营原因导致企业倒闭或经法院宣告破产, 由保险公司偿还企业所欠银行贷款本息后, 企业贷款本息的债权应由银行签署权益转让协议书后转移给保险公司。

由于信用保险中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比一般保险的风险大, 因而即使在西方保险业较成熟的国家对保证保险也采取谨慎的态度。一方面, 政府对从事信用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的资格进行限制, 一般只特别批准保险公司或专门经营保证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办理该项业务, 禁止一般保险公司进入此险种的运营;另一方面, 对保证保险的适用范围、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在立法上予以明确规定, 以确定保证保险业务在该国中健康稳定地运行。

我国的市场经济和保险行业还处于较不成熟的阶段, 立法上的疏漏以及学术意见上的不一致导致实务运行中的混乱, 加之目前国内社会信用状况普遍低下、信用体系尚未完善, 使得我国的企业信用保险始终不能进入市场。2009年, 财政部、商务部、保监会等有关部委先后发布《关于落实2009年中小商贸企业融资担保和信用保险补贴政策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中小商贸企业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保费补助工作的通知》, 强调了要充分借助信用保险促进信用销售, 为国内信用保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为推动我国信用保险奠定了基础。

二、实施企业贷款信用保证保险的瓶颈

(一) 信用体系制度不健全

目前, 在国内“信用”还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上, 对于社会行为人信用的约束还只能依靠自身的道德品德, 无法做到对于其信用行为制度化、标准化、统一化的评价和约束。我国目前正处于市场经济转轨时期, 人们的借贷理念、消费理念、信用风险理念等还没有完全成熟, 从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信用约束和管理的难度。

(二) 信用相关信息不公开、不流动

在我国, 对于征信数据的开放和使用在法律上都还没有明确的界定, 无法准确统一地界定企业公开信息和商业机密, 没有科学合理地法律规定, 征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运用也变得十分困难。企业的信息公开尚未开始, 多数企业不能向社会开放有关运营情况的原始数据, 向工商、税务部门提供虚假信息的情况似乎已经司空见惯, 一个企业多套账目比比皆是。

(三) 信用评级制度建立困难

我国属于非征信国家, 信用服务主体尚未成熟。我国的信用服务企业具有发展历史短、市场成熟度差、缺乏独立性和中立性、信用产品生产力低的特点, 阻碍了我国信用体系的发展。

(四) 相关法律制度尚未完善

我国对不守信行为人的惩戒制度还没有完全成型, 行为人由于失信所获得的利益往往大于因失信而受到的惩罚。有人甚至利用法律上的空白逃脱责任, 这使得失信行为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商业活动当中, 失信人也变得越来越肆无忌惮。

(五) 国内保险公司开办动力不足

我国信用调查评估、商账追收等服务相对滞后, 这无疑增加了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和追偿成本, 加之信用保险中较高的道德风险、企业投保意愿低、经济形势变化无法估量、风险管理技术相对不成熟, 造成保险公司对于此类险种敬而远之。

(六) 对于信用保险的认知程度有限

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制度和保险行业发展程度较西方发达国家还较为落后, 使得我国保险市场上保险品种单一、企业保险意识弱。这一方面令有投保意愿的中小企业没有合适的险种选择, 另一方面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投保意愿使得保险需求处于较低的水平, 保险公司无法从中获益。

(七) 投保过程中存在的道德风险

信息流通体系的缺失使得中小企业和保险公司之间产生信息不对称, 从而发生了逆选择。中小企业对自身的经营水平、还款能力有着充分的了解, 而保险公司对中小企业的具体情况没有充分地掌握, 在这种环境下, 经营状况好、还款能力强的企业往往没有投保意愿, 主动参保的常常是经营状况相对较差、还款能力较弱的企业。另一方面, 投保后的中小企业在拥有保障的前提下将资金运用到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中;而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银行机构也因为有了保险公司的保障而放松对于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审查, 忽视为信用状况不合格的申请贷款企业提供贷款带来的风险以提高自身收益。其结果是大大增加了保险公司所承担的风险, 不利于其财务稳定性以及健康发展。

三、发展中小企业贷款信用保险的对策和建议

(一) 行业协会监督与国家强制保险政策相结合

一方面, 大力推动行业协会的发展, 形成产业生态群, 利用行业协会对于本行业的了解和相关知识针对行业可能出现的经营亏损、高风险投资所引发的道德风险进行监督和控制;同时, 为其协会成员提供包括信用风险管理和资金融通等各项服务在内的全方位解决方案。另一方面, 国家可以要求具有高风险行业的中小企业在投保时必须购买相应的贷款信用保险, 采用差别费率, 使具有同质风险的同一行业投保企业数量增加, 以提高保险公司的经营稳定性。这样, 可以有效减少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的发生。

(二) 积极发展信用服务中介行业

信用服务机构可从商账追收、信用调查、资产处理及变现等方面有效分摊保险公司风险, 同时为企业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便利。但由于我国的信用企业目前尚未成熟, 要求其在短时期之内成长为能有效为市场提供准确信息的服务机构并不现实, 因此, 国家需要在其起步阶段进行扶持, 使其建立起规范、专业的经营模式, 树立良好的信誉。但要注意不能使其丧失独立性和中立性。要鼓励建设全国范围内的信用信息数据库, 保证信息的通畅和流动。

(三) 健全相关法律

目前, 我国的保险法、公司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对此类险种涉及较少且规定模糊, 尤其是对于以隐瞒欺诈等手段骗取贷款或骗保的违约失信行为缺乏相应的制裁措施。所以, 我国在相关立法方面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在立法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完善有关信用管理和信用保险的法律法规, 明确各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规定与之相应的处罚措施。

(四) 完善信用体制

没有健全的信用机制约束, 便不可能存在真正健康发展的信用市场。建立完善的信用机制需要拥有准确全面的信用记录体系, 该体系包括对合同的每个主体 (包括银行、中小企业、保险公司) 的交易行为进行相关记录, 并以此为依据对相关主体进行评估、划分信用等级, 对于信用低下的主体降低信用等级, 形成各部门共享的信息资源。如此, 形成激励机制, 信用良好的中小企业将能够凭借自身较高的信用等级顺利获得银行贷款, 而信用较差的中小企业将因其较低的信用等级而无法获得贷款, 以此激励行业内企业依法行事, 挺高自身信用等级。

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信用保险对于中小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对于银行资金的有效运用、提高保险公司效益也有积极的意义。此保险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小企业信用水平, 缓解因资金缺乏引起的发展受限问题, 同时为作为贷款发放方的银行提供了保障, 解决了银行因担心贷款不能及时偿还而引起的借贷问题。因此, 在我国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信用保险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乔林, 王绪瑾.财产保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2.

[2]龚秀国.我国银行业风险与存款保险制度的完善[J].四川大学学报, 2005, (2) .

中小保险企业 篇5

仲九林

[摘要] 在国际贸易环境日趋复杂的情况下,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给中小企业带来的损失也越来越大。虽然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出口企业在出口经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由于外商资信不佳、破产倒闭或其他政治原因而无法收回货款的情况,从而对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了严重影响,中小企业由于自身问题受影响的程度更为严重。本文主要分析了出口信用保险的现状、特点以及中小企业在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试图探讨出口信用保险在中小企业出口贸易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出口信用保险,中小企业,意义

目前,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稳定经济、吸纳就业、出口创汇和提供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我国99%以上的出口企业为中小型企业,外贸易总额的60%由中小企业所创造。但在全球经济危机冲击下, 一些国家的对外偿付能力、汇率稳定性等都受到很大影响,国外银行的信用风险也在增大。在国际市场上买家拖欠、拒收等违约风险剧增,而部分国家的信贷紧缩政策更加大了这些企业拖欠货款的风险,甚至不少企业还面临着海外买家破产的局面。曾经是国际上著名的一流银行频繁陷入困境,对即使是采用信用证结算方式下的货款收回也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在我国中小企业出口困难加大的情况下,更需要利用出口信用保险来获得保障和支持。

一、出口信用保险介绍

(一)出口信用保险的含义 按传统的概念,出口信用保险是一种“由国家财政支持的保险机构对本国出口商和银行在出口收汇、出口信贷等业务中所面临的商业风险和政治风险提供的政策性保险”。之所以有这样的定义,是因为早期的出口信用保险皆为政策性保险,并大多由政府直接承办。比如世界上第一家出口信用保险机构——1919年在英国成立的出口信用担保局(Export Credit Insurance Guarantee Department,ECGD),以及后来成立的加拿大出口发展公司(Export Development Canada,EDC)、挪威出口信用担保局(The Norwegian Guarantee Institute for Export Credits,GIEK)等都是典型的国有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机构。

按现在的概念,出口信用保险(Export Credit Insurance),也叫出口信贷保险,是各国政府为提高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本国的出口贸易,保障出口商的收汇安全和银行的信贷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以国家财政为后盾,为企业在出口贸易、对外投资和对外工程承包等经济活动中提供风险保障的一项政策性支持措施,属于非营利性的保险业务,是政府对市场经济的一种间接调控手段和补充。是世界贸易组织(WTO)补贴和反补贴协议原则上允许的支持出口的政策手段。目前,全球贸易额的12%~15%是在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下实现的,有 的国家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提供的各种出口信用保险保额甚至超过其本国当年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

中国信保是我国惟一经营此项业务的专业机构。在出口货物、技术、服务以及海外投资等相关外经贸活动中,出口企业向中国信保提出投保申请,中国信保出具保险单(或签订保险协议);当国外债务人所在国家发生政治风险或国外债务人发生商业风险,导致出口企业或相关银行(被保险人)的应收账款难以安全收回时,中国信保(保险人)按照保险单(或保险协议)规定负责赔偿被保险人的经济损失。

(二)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现状

中国于1988年创办信用保险制度,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设立出口信用保险部,专门负责出口信用保险的推广和管理。1994年,中国进出口银行成立,其业务中也包括了出口信用保险业务。2001年,在中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国务院批准成立专门的国家信用保险机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中国信保),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各自代办的信用保险业务合并而成。几年来,中国信保发展迅速,组织框架和经营模式已经初步形成,同时也逐步形成了包括短期出口信用综合险、出口买方信贷保险、出口卖方信贷保险、国外来料加工保险、海外投资保险等再内的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体系,在促进外贸出口,配合实现国家的产业、财政、金融政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据初步统计,从2001年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中国信保)成立到2008年底,中国信保承保金额已累计高达1748亿美元。

但是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起步较晚,还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所以自身的发展必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在业务的宣传力度上不够强,导致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根本不了解信保推出的业务,此外,企业与承保机构缺乏沟通,对信保的功能和作用有所质疑。加之,中小企业面对信保的高额保费率时,往往会选择承担高风险的损失,也不愿投保,对于潜在的风险存在侥幸的心理,所以出口信用保险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并不是十分的广泛。

(三)出口信用保险的主要功能

出口信用保险的主要功能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可以提供损失补偿保障功能;二是可以更加便利地获得银行融资;三是可以促进使用各种灵活和更具竞争力的结算方式;四是可以协助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完善风险防范制度,构建全面的信用管理体系。此外,中国信保的应收账款管理、资信调查与评估、商账追收等增值服务不仅面向公司现有的保户,也面向所有的出口企业。若发生了逾期未收汇案件,企业可以委托中国信保公司代为追偿。

二、中小企业在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一)控制贸易风险能力差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地区性或全球性经济动荡。另外反恐战争、局部地区金融、政治危机、印巴局势、中东形式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使我国国际贸易风险显著上升。与此同时,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势头加剧。一些国家滥用反倾销措施,制定相应的技术和卫生标准,也使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的国际贸易风险加大。而中小企业根本无法应对这些外来风险,或者说在抵抗这些风险时根本不堪一击。

此外,对于大型外贸公司和工贸型企业来说,他们多年参与国际贸易,均建立了一定的固有渠道,积累了较多的客户和控制风险的经脸。与之相比,中小企业往往参与出口贸易时间短,缺乏稳定的客户和专门的渠道,而是正处于开拓市 场、开发客户的时候。由于在专门人才、经济实力和信咨息渠道方面的缺乏,很难对国际市场行情、买方国家法律、企业资信情况、对务状况进行较完整准确的调查了解,常常是凭经验、靠感觉。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由于信用证业务占压进口商资金,而且开证的费用较高,进口商通常不愿意开信用证,非信用证业务的比重越来越大,如D/P,D/A,O/A。在这些付毅方式下,如果出现了市场变动或客户的资信不好,就有可能收不回货款,难以控制收汇风险。当前,中国企业出口业务坏账率高达5%一10%,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0倍。据推算,中国外贸出口产生的海外坏帐超过1000亿美元。面对这种情况,中小企业往往要么是畏缩不前,感觉有风险而放弃了一些业务订单,要么是出口了货物,有时难以按时、甚至收不回货款。控制风险能力较低,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发展。

(二)出口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而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大多采用“三来一补”,这使得企业只是发挥出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而忽视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即产品的市场研发与生产技术的改造。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差异化水品低,大多不具备品牌优势,而且企业间也具有很高的同构性,这使得中小企业的产品缺乏竞争力。于此同时,在出口贸易中,中小企业往往采用比较保守的信用证方式进行结汇,不敢尝试其他的结汇方式,很难再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开拓市场。

(三)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取得银行贷款难。主要表现是:一是抵押难。中小企业可提供的抵押物少,抵押物的折扣率高,并且手续繁琐,收费昂贵,中小企业普遍难以承受;二是中小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担保人。一些效益好的企业不愿意给其他企业作担保,效益一般的企业,银行又不允许其作担保人,而中小企业相互之间的担保常常变得有名无实;三是一些基层银行授权有限,办事程序复杂繁琐。银行金融服务品种少,经营策略难以适应中小企业交易频繁的经营特点,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即使钱到手,可能已错过商机。而一旦借到款后,一些企业宁肯接受罚息,也不愿意办续借手续,免得再经历一番评估、登记、公证等全套贷款手续。这使得许多中小企业视银行贷款为畏途,而不得已走上民间借贷的途径。

加之,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固定资产少,流动资金变化快,无形资产难以量化,经营规模小,流动资金少,难以形成较大的、稳定的现金流量,因而在需要资金融资以补充流动资金是,相关部门不得不怀疑其到期的偿债能力。国家虽然鼓励本国的银行对本国出口商或外国进口商或其银行, 提供融资便利,但是由于中小企业的财力不足,使得这种贷款往往风险较高。除了以信用证支付的以外,银行一般不愿意提供贷款。这样一来就严重的制约了中小型出口企业的发展。

(四)收汇风险与日俱增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国际贸易活动大大增加,但当前国际政治形势和经济环境风云变幻,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比比皆是,出口贸易风险也随之加大。随着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步步深化,国际信用环境也在逐步糟糕,出口收汇风险已经成为我国外贸出口企业面对的最大外部风险:一方面,随着金和17.5%。这样的下滑速度,在过去十几年中,从未有过的。融危机不断蔓延扩散,国际市场买家拖欠、拒收和破产的风险明显加大, 2008年我国对美国出口的坏帐率同期激增了2~3倍,外贸风险呈“爆发”之势;另一方面,国外银行的信用风险加大。危机爆发以来,许多国际一流的银行纷纷陷入困境,众多大型商业银行信用等级 的急剧降低,就连以往对贸易中较为安全的信用证结算方式都难以为继。各种迹象都说明,全球信用风险正在升高。经济环境的恶化暴露出长期存在于我国中小外贸企业中的问题:风险控制意识差,主动防范措施少。很多中小企业在经济形势好时,对风险控制认识淡薄,而一旦经济形势变差,就很容易受到直接打击。尤其由于缺乏信用风险管理经验,企业逾期账款和坏账率比例较高,而当欠款出现时,出口企业往往苦于不了解当地法律制度、惯例和程序,加之语言方面的障碍,无法有效地进行境外追讨,造成严重的损失,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作和持续经营。

三、出口信用保险在中小企业出口贸易中应用的意义

(一)建立风险防范机制,规避应收帐款风险 1.防范商业风险

中小企业客户较少,风险集中度高,同时由于其自身的技术能力、经济实力、专业人员等因素的限制,很难自行完成对国际市场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解,但在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后,中小企业就可以利用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与国内外合作伙伴建立的信息网络, 帮助投保企业评定进口方资信等级、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付款记录等多方面考察、调查进口国国情状况, 跟踪项目执行进度, 识别可能面临的风险, 提供专业化风险管理服务。确保交易对象资质佳、信誉好,避免与受次贷危机影响已经出现经营困境和财务危机的买家进行高风险贸易,最大程度减少交易风险。而一旦进口商破产,信用保险的赔款则全额、直接支付给本国的出口商。这不仅有助于减少企业应收帐款的拖欠率和坏死率, 也为企业节约因自身进行风险管理而需付出的运营成本,有利于改善企业财务状况。

2.防范汇率风险

日前,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不断走高,企业还经常会遭遇汇差风险。汇改三年来,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升值达17%。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企业的利润随着汇率变化在不断流失,面临着“有单不敢签,签单即受损”的尴尬局面。而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后,中国信保在企业签署合同环节提供专业的咨询与建议,结合国外买家的实际情况,帮助企业采用更合理的账期,更科学的货币种类进行结算。同时,在中国信保与银行合作的信保融资模式项下,企业在货物发运后即可将未到期的应收账款提前到银行贴现,规避远期收汇的汇率损失。比如,2005年6月温州市一家出口企业以赊销120天的方式出口了78万美元的汽摩配件,并向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浙江分公司申报信用保险后,立即到农行申请叙做信用险项下出口押汇。银行按当日的外汇牌价予以押汇,锁定了汇率,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升值,该企业进免了近12万元人民币的汇差损失。

(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扩大贸易规模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由传统的价格竞争转向了更加灵活的非价格竞争。竞争也不仅仅是质量、价格的竞争,而向买方提供商业信用也成为竞争的重要因素。在买方市场逐渐形成的今天,提供更加灵活、便利的支付方式是一种重要的竞争手段。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型出口企业相当看重的结算方式还是传统的信用证方式。传统的信用证方式虽然较为安全,但手续繁杂、成本较高,因而采用非信用证结算方式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的一个发展趋势,例如赊销(O/A)、付款交单(D/P)、承兑交单(D/A)等。这些支付方式相对手续简便、资金占用少,为买方提供了一定的信用便利,更易于为买方接受,有利于出口市场的开拓从而在竞争中最大程度抓住贸易机会,提高销售企业的竞争能力,扩大贸易规模,但相应也增加了出口方的风险。利用出口信用保险,可以使出口企业的收汇得到保障,有助于打消其顾虑,敢于采取这些更加灵活的支付方 式来开拓国际市场。

(三)提升债权信用等级,获得融资便利

出口信用保险项下的贸易融资,是银行针对已经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企业提供融资授信,并在额度内办理押汇和人民币贷款的一宗银行融资产品。而出口信用保险项下的贸易中小企业融资,是中国信保为解决出口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于2003年正式推出的一项业务,指出口商在中国信保投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并将赔款权益转让给银行后,银行向其提供出口贸易中小企业融资,在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时,中国信保根据相关规定,将按照保险单规定理赔后应付给出口商的赔款直接全额支付给中小企业融资银行的业务,为中小企业贸易融资提供后盾。

同时,出口信用保险承保企业应收帐款来自国外进口商的风险,从而变应收帐款为安全性和流动性都比较高的资产,成为中小企业融资时对银行的一项有价值的“抵押品”,因此银行可以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降低企业融资门槛。中小企业在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签订企业、融资银行、中国信保三方融资协议后,企业就可以在每次出运后的1-2个工作日内获得货物发票金额的80%的融资。这可以大大缓解企业收款周期长所带来的资金链紧张的问题。信保融资金额灵活、期限短、流动快、操作简便的特点,更符合中小企业“短、频、快”的融资需求。在获得了收汇安全保障的同时,出口企业再不需要提供抵押担保,而且其融资能力会随出口量的增加而持续提升。目前,中国信保已经与上百家中外银行开展合作,去年1~10月份共帮助出口企业获得银行融资约570亿元人民币。

(四)通过损失补偿,确保经营安全 通过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信用保险机构将按合同规定在风险发生时对投保企业进行赔付,有效弥补企业财务损失,保障企业经营安全。同时,专业的信用保险机构能够通过其追偿能力实现中小企业无法实现的追偿效果,出口企业对安心出口,稳定经营。例如,2007年8月至11月,辽宁市一家出口企业向其一美国老客户出口百叶窗组件,金额将近50万美元。谁知,风险却在不期之中出现了:应付款日到了,买家却表示自身财务状况和资金流动情况不太好,要求延期付款。出口企业向辽宁信保通报情况后,辽宁信保经海外调查发现,由于次贷危机负面影响的逐步扩散,美国家具市场受到波及,那家美国公司的销路受阻,无法将货物销售给其下游买家,因此造成其内部资金链的断裂,而无法支付大连出口企业相应的货款。2008年5月,保户向辽宁信保提出索赔申请后,仅仅用了一个月时间,辽宁信保就高效率地向企业支付了赔款。

当前,世界经济尽管出现趋稳的迹象,但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我国经济正处于稳步回升的关键时期,出口形势有所好转。作为国际通行的政策性金融工具,出口信用保险在国际贸易中已被普遍使用,它是国家为了推动本国出口贸易,保障出口企业的收汇安全而制定的一项由国家财政提供保险准备金的非赢利性的政策性保险业务。中小企业要想在这样的国内外大环境下,扩大规模,拓展业务,增加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选择投保出口信用保险是一个很好的依赖。选择了出口信用保险意味着出口贸易收汇有了安全保障,有了出口信用保障,同时还可以获得出口信贷融资等多方面的益处。为中小企业在订单减少,贸易撤单不断,资金链断裂的危险中,寻求生存和发展的道路。因此,中小企业在出口贸易中要运用出口信用保险给其带来的益处,降低出口收汇的风险,实现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靳茂,充分利用信用保险,积极应对次贷危机,中国经贸,2008(6):58-60 ; [2] 杨玉真,善用出口信用保险,拓展企业出口渠,商场现代化,008(3中旬刊):112-113 ; [3]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出口信用保险—操作流程与案例,中国海关出版社,2008(5):北京;

[4] 徐向红、陈强,口信用保险的国家风险初探[J],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5); [5] 徐政华、徐向东,挥出口信用保险融资功能、拓宽企业融资渠道[J],外经贸财会,2006(4);

[6] 杨永刚、罗凡,口信用保险在推动我国重点行业出口中的政策性作用[J],融理论与实践,007(1); [7] 吴洋,浅议出口信用保险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对策,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5):17-21 ; [8] 唐若昕,发挥出口信用保险作用 推动我国贸易强国建设[J],保险研究,2005,(1); [9] 张庆,出口信用保险融资是新型的贸易融资方式[J],新东方,2007(6); [10] 于晓洲,邱丰,中国开展出口信用保险的必要性[J],北方经贸,2002(5)。

论文打印日期

中小保险企业 篇6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 保险 研发风险 融资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社会中最为活跃的经济体,也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对于繁荣经济、拓宽就业渠道、扩大财政收入来源、增强技术创新动力有着重要意义。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如研发风险、融资困难等。保险是风险管理重要的手段,担负着资金融通功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与保险工具存在高度的契合性。

1 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仅就保险可以发挥作用的方面予以阐述。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1.1 企业规模有限,资金实力弱,研发风险大。科技先进性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研发是保证科技先进性的技术保证。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既面临普通中小企业共同的风险,又面临独特的风险——研发风险。研发是技术创新活动中的重要环节,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规模小、资金实力弱,内外部环境不稳定,在进行研发活动时,会出现研发决策失败、研发周期延长、研发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等风险。

1.2 资金匮乏,融资渠道单一。资金始终是困扰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难题。申请银行贷款时,需要提供企业规模、财务状况、信用记录、可抵押或质押资产等信息,但科技型中小企业本身重型资产少,财务制度不健全,信用记录未建立,金融机构的信息获取成本偏高,出于控制信贷风险考虑,银行更愿意贷款给大企业。证券市场门槛高,众多中小企业难以达到融资标准。财政优惠政策难以惠及,税收政策具有短期性和不稳定性。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来源受到很多限制。

2 运用保险工具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机理

2.1 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职能。经济补偿是保险的本质功能。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研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承担研发失败风险,研发关键人员的意外伤害损失,通过保险的经济补偿职能,可以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损后补偿提供资金来源。

2.2 资金融通职能。资金融通职能是保险的派生职能,通过保险资金的积聚和运用,参与社会融资。保险投资渠道逐渐放宽,保监会也一直鼓励险资投资实体经济,尤其在支持中小微企业上,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创新保险资金运用方式,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2.3 社会管理职能。保险公司通过风险管理的专业优势,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风险,减少风险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提升内源性融资能力。通过引入保险机制,有效减少融资纠纷,降低银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风险,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3 运用保险工具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途径

3.1 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风险保障和经济补偿。科技保险是运用保险作为分散风险的手段,是对科技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售后以及其他经营管理活动中,因各类风险导致科技企业的财产损失、利润损失或科研经费损失,以及对股东、雇员或第三者的财产或人身造成现实伤害而应承担的各种民事赔偿责任,由保险公司给予保险赔偿或给付保险金的保险保障方式。科技保险通常由一系列产品组成,一般包括产品研发责任险、关键研发设备险、营业中断保险、财产保险、高级管理人员职业责任险、高管及关键研发人员人身保险、环境污染责任险、专利保险。此类险种重在为各个发展期的企业提供相适应的风险咨询、风险转移以及风险管理的综合服务,帮助企业降低和分散风险,有效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成长。

3.2 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由于保险具有资金融通的职能,因此,面对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困境,保险可以通过产品创新为企业增信,通过创立基金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困境。

3.2.1 创新保险产品。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是保险公司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增信的主要保险产品,其运作的基本原理是在企业购买信用和保证保险后,由保险公司作为中小企业信用的担保人,在企业无法向贷款机构履约时,由保险公司向贷款机构提供保险赔偿。例如,开发和推广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短期履约保证保险,在中小型科技企业购买该类保险后,银行可以在贷款额度内为其提供资金,企业按时还款后,享受保费一定比例的补贴,如果企业无法按时还款,则由保险公司为银行提供一定比例的保险赔偿。其中,保费补贴主要来源于财政支持,政府通过为中小企业提供保费补贴,以较少的资金投入带动大额社会资本,缓解资金困境,同时,银行做为履约保证保险金的最终补偿对象,降低了贷款的信用风险。

3.2.2 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贷款。除了在操作层面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保险产品外,保险监管部门及保险公司可以在政策层面积极谋划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通过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小微投资基金以及投资中小企业债等方式,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将保险运营中积聚的闲散资金投资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既可以获取一定的投资收益,也有助于保险公司履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责任。

4 运用保险工具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模式

保险公司开发出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产品之后,需要探索有效的运作模式,将政府、其他金融机构和保险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发挥保险工具的作用。

4.1 “政府+保险+银行”的风险共担模式: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时,不需要抵押,由政府和保险公司提供担保,财政资金提供贷款利息和保费补贴,使无担保、无抵押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4.2 保险公司设立投资机构模式:保险资金量大、周期长,是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投资者。针对处于发展期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保险公司独立或与其他企业、金融机构合资成立投资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融通和项目投资等服务。

4.3 “保险+担保”合作模式:由保险公司为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签订贷款担保协议的担保机构提供信用保险,若贷款逾期,企业无力偿还借款,先由担保机构先行偿还,再由担保公司向保险公司申请赔偿。赔偿之后,保险公司享有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追偿的权利。该模式降低了担保机构的运营风险,通过担保机制基础之上的保险机制,降低了企业获得担保的难度。

5 运用保险工具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需要解决的问题

5.1 加强与金融机构的配合,优化政策环境。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不在一朝一夕,提高保险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各方面的渗透度,不仅需要大的市场环境有质的改变,与其他金融机构的配合也至关重要。保险与其他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的配合可以让保险功能得到更大程度发挥。若想短时间内有一个突破,争取政策支持,以获取更多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同时,努力推动地方政府运用保险工具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将保险服务纳入科技型中小企业产业引导政策。

5.2 借助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利用社会中介力量,控制保险公司经营风险。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是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该平台提供技术咨询、科技项目评价、市场信息、人才服务、融资渠道、科技政策、法律会计等全方位服务。保险公司利用平台上的社会化服务,完成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科学评估其经营风险,将每一笔保险业务和贷款业务的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5.3 加强保险市场主体建设,提高保险产品创新能力,提升保险服务水平。保险公司可以设立专营中小企业融资类保险产品的专业机构,推动有条件和实力的保险机构大力开展辅助融资类保险业务。强化产品创新的监管支持,快速审批辅助融资类保险产品,给予创新性的保险产品排他性保护,适当上调分类监管评分,引导和鼓励保险机构推出适合企业特点、适应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种子期、早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发展阶段融资需求的保险产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简化承保手续,提高理赔服务质量,扩大产品营销网络,改进经营部门考核办法,提高保险公司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安长,李颖.促进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的财税作用空间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8).

[2]胡援成,吴江涛.科技金融的运行机制及金融创新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3).

[3]毕守峰,孔欣欣.中小企业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9).

[4]章铖.保险机制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探析[J]保险研究,2012(7).

探析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社会保险问题 篇7

1. 社会保险的内容

社会保险即是平常所说的社保, 是指针对丧失劳动力、虽有劳动力但丧失工作或者因为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群, 通过立法手段, 对社会力量加以利用, 给这类人群提供收入或者补偿的的一种社会和经济制度。社会保险的项目主要是养老社会保险、医疗社会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会保险五大保险。社会保险所占用的资金在社会保障基金中占据的比例最大, 同时它也是一个需要缴费的保障制度。只有当主体缴纳了应该支付的保险费后, 才能够享有收入补偿的权力。

2. 社会保险的意义

社会保险对于维护社会安定, 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等许多方面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员工和企业两个角度分析社会保险对其的意义。

从员工角度出发, 不少中小民营企业的工资水平较低, 社会保险可以通过强制征收保险费, 聚集成保险基金, 对收入较低或者失去收入来源的劳动者给予补助, 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此外当员工面临老、弱、病、残、孕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时, 社会保险能够给予这类人群适当的补偿, 以维持他们基本的生活水平。

从企业角度而言, 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可能每个人也就是一两百元, 但是一旦安全事故的发生, 没有社保赔偿则全有公司承担, 费用可能就要达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为了省钱却因小失大了。让员工日后的生活得到保障, 还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员工对企业的热爱, 激发他们工作的热情, 更大的发挥他们的作用, 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贡献。

二、中小企业社会保险所存在问题

我国的中小企业一直不断的新增和发展, 但是社会保险制度却一直无法与企业发展脚步匹配。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员工参加各种社会保险的比例都偏低, 大部分中小企业职工根本享受不到养老保险、医疗保等权益。目前关于中小企业保险的法律比较全面的是《社会保险法》, 但《社会保险法》却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 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有方方面面的原因, 关乎员工个人的情况、企业的政策、政府部门执行力等等因素,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 企业员工的参保意识薄弱

就目前情况而言, 中小企业的员工大多数并没有参保的主动意识。这一情况的造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与员工本身情况有关, 二是由于保险知识的宣传工作并不到位。

中小企业的员工人员构成复杂, 许多都是来自农村, 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素质较低, 对于社会保险并不了解, 没有意识到参保的意义和重要性。再加上这些员工的稳定性差, 通常在一个固定地点工作时间不长, 有时候在农忙的时候需要回家帮忙, 如此跳跃性的工作模式也大大的减少了对于参保的主动性。不仅如此, 对于一些劳动比较密集的企业来说, 员工工资普遍不高, 对于日常开销而言已经比较有压力了, 缴纳社保所需的资金对于他们而言是有难度的。而在知识的普及方面而言, 由于我国的保险行业发展比较晚, 对于保险知识的宣传就更加的晚, 在短时间内并没有全面的普及社会保险知识。这也就使得中小企业员工对于社会保险的法律知识淡薄, 根本意识不到社保能为他们的未来带来的保障作用。

2. 企业为节省开支而逃避为员工参保

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较多, 企业质量良莠不齐。大多数中小企业规范性差, 资金力量薄弱, 同时又面临着贷款难的问题, 将有限的资金运用在日常经营中已经所剩无几, 此外还要缴纳全体员工的社会保险, 这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有困难的。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 企业需要给员工缴纳的社保费用占员工收入总额的百分之三十左右。最近几年, 员工工资的上涨使得企业缴纳的社保费用也跟随上涨, 无疑更是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为了减少经营所需成本, 企业想尽办法逃避为员工缴纳社保费用。比如故意延长员工的试用期, 在员工试用期间内不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 或者不和员工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

3. 关于社保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

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发展要比西方国家晚的多, 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有关于社保的法律法规也是明显滞后和不健全的。《社会保险法》是我国综合性的关于社会保险制度的法律, 但是这一部法律等到了2011年7月1日才正式颁布并实施。该法律明确的这一法律的实施对我国企业保险制度起到了很大的保障作用,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 《社会保险法》是相对于中国整个大范围而设立的法律, 框架性比较明显,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案例并没有一个合适的、特定的配套制度条例。例如有些企业由于生产现场设施简陋, 安全措施差, 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员工遭遇安全事故后可能导致生理受损或者精神损失, 但由于没有配套的保险制度, 员工很少有要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意识, 通常是和用人企业私了解决问题。社会保险法律的完善对于日后保障中小企业员工的权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完善商业保险制度, 让商业保险制度充分发挥其保障作用。

4. 政府部门执法力度不够

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众多, 而每一个地方管理社会保险费的机构都不一样。在《社会保险法》中对于管理机构的设置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明确的规定, 所以就导致工作过程中交叉执行的现象发生, 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争夺社会保险费用征收的情况, 而一旦出现问题, 有关部门就开始互相推卸责任, 种种做法事的法律的威严性和效力都大大的降低了。此外, 中小企业数量繁多, 政府部门监管起来有心无力, 执行力差。

不少中小型企业本来自身运作就不够规范, 大部分企业都想方设法的逃避应该要做到的义务, 如果在没有政府机构有力的监督机制进行管理, 那么只会让该现象愈演愈烈。但是, 不少地方政府机构却对中小企业低投保、不参保等行为视而不见。甚至有些地方政府机构为了获取更多的财政收入、税收, 而故意纵容中小企业社会不参保等违法行为。

三、中小企业社会保险问题的解决对策

1. 加大社会保险知识宣传

社会保险宣传工作的完成好坏与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要做好这一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做好工作人员的宣教。社保工作的落实是有社保机构的工作人员来完成。在工作开展之前要让工作人员深刻的明白扩面征缴工作的意义,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认真完成自己的工作。

(2) 加强对企业的宣教。从参加社保有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促进企业自身发展、扩大企业规模等方面进行宣传, 让企业明白缴纳社保对其的有益之处, 从而增加企业的积极性。还可以发放《社会保险法》法律法规至每个企业, 一来可以让中小企业了解社会保险知识, 加强他们的责任意识, 二来也起到一个监督警戒的作用。

(3) 强化对企业员工的宣教。可以通过更加深入、全面的宣传教育工作, 让员工明白社会保险的内容和作用, 转变其之前“要我保”的思维模式, 以“我要保”的思维模式取代。养成就业前先了解该企业是否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 参保是否诚信的习惯, 从而保障员工自身的权利。

2. 适当改革社会保险制度

《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实施, 让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利得到保证。但是不少中小企业确实面临资金不足、贷款难的窘境。为了让企业在更好发展的同时, 还能保障员工社会保险权利, 可通过适当的改革保险制度。

(1) 适当的下调养缴费率和缴费基数。考虑到不小中小企业的员工收入低, 灵活的制定符合这一事实的缴费比例和缴费基数。只有让员工缴的起, 而有能够享受到相应的保险待遇后, 员工参保的积极性才会得到提升。

(2) 制定多种社保缴费方式。在平常工作中, 社保管理机构在不能强制中小企业执行法定缴费义务的情况下, 可以通过把门槛降低, 让比较简易操作的社会保险优先实行, 例如工伤、大病医疗等, 在此基础上再缴纳其他保险。此外缴纳时间可以改为按月、按季、按年申报缴费等灵活方式, 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情况选择适合的缴费期限。

(3) 给予适当的财政支持。对于刚刚成立的中小企业, 给予特定时间内较低的社会保险浮动费率。针对一些实在是有经济困难的中小企业, 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 这一点在《社会保险法》中有明确规定了政府在社会保险筹资中应承担相应的补贴责任。

3. 完善社会保险相关的政策

与商业保险不同的是, 社会保险强制性要求企业做到。强制性的达成需要凭借国家健全的法律法规。《社会保险法》是一部偏综合性和框架性的法律, 可操作性差, 有关部门执法时难度大。当前, 中小企业保险参保率和“覆盖面”两者都低就是社会保险强制性缺乏的具体体现。

(1) 对中小企业进行全面的调查, 深入了解中小企业所处的环境后, 立法机关应该根据实情出台单独针对中小企业职工社会保险权益保护的法律。

(2) 还应该尽量完善与社保相关的其他政策, 包括;加强企业社会保障金的收缴;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 让全体的劳动者都能够享受到社会保险;制定财政等各种优惠政策,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社会福利、救济和优抚事业。

(3) 自改革开放后, 我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收入也得到了很大的增长。在具备扶持社会保险正常发展的能力下, 财政部门应该加大对社会保障基金的投入。这里所指投入不仅仅是对社会保险资金的投入, 还包括对人力的合理配置, 例如对于破产倒闭企业的员工, 稳定他们的情绪, 对其进行分流放置。同时扩大社会的就业渠道, 减少失业人员, 缓解失业保险的压力。

4. 增强管理部门的监督执法力度

目前而言, 部分中小企业逃避为员工缴纳社保费用, 对于不参保、恶意欠费、不缴费的违法行为, 管理部门必须通过强而有力的监督执法加以制止。

(1) 健全组织机构。加强了社会保险基金专项治理的组织力量, 健全组织机构, 为社会保险征缴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 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制定好方案后, 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 进行明确的分工, 通报各部门工作开展情况, 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大面积的调查中小企业缴纳社会保险情况, 对于过往有严重违法记录的企业, 加大调查该企业的频率, 一经发现绝不放过, 坚持严格处理。

(3) 设置群众举报热线。除了靠自身的力量监督企业之外, 还可以发动群众的力量。通过设置举报热线, 如果群众发现了有不依法缴纳社会保险的企业, 立即可打电话举报该企业, 这样一来企业受到双重监督,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

四、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我国就已经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建立了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社会保险在全社会开始实行改革,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得到了改善和健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 个地方政府在国家政策下, 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工作。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例如全国范围都开始实行社会保险制度, 而缴纳保险费用的比例也越来越合理。目前, 科技不断进步, 经济不断发展, 而保险制度与社会发展已经存在不适应的地方, 这是一个政府和企业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因此, 企业在发展的同时, 也应该清楚自身所肩负的责任, 员工为企业创造财富, 企业也应该为员工提供应有的保障, 再共同为企业谋求发展。做为立法部门, 则应该为社会保险工作的良好运行提供更加具体化、成熟的政策及细则, 尽快完善与社会保险相关的法律法规, 使社会保险体系逐步健全。同时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让人人都有参保意识, 共同维护社保的稳定运作。有了多方面的通力合作, 社保问题才会逐渐得到解决。

摘要:随着我国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增加, 企业社会保险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本文旨在对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社会问题进行剖析, 以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社会保险,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1]寿志勤, 余宏俊.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以合肥市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01)

[2]刘雅慧.浅析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员工福利政策[J].中国商贸.2011年20期

[3]褚杭.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社会保险逃费行为分析[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 (05)

中小保险企业 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信用,保证保险

目前,民营经济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促进、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而在民营经济中,中小企业占据了主体地位。其以灵活性加上国家的政策支持,近年来不断涌现出发展势头。但是却也不得不面对一个致命的发展短板,即资金的短缺问题。为了摆脱这一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在想方设法地进行融资,确保资金支持。

1 中小企业信用保证保险的发展现状

目前,可供中小企业选择的融资渠道并不丰富 , 除了少数知名企业 , 一般的中小企业融资能力都不甚乐观。屈指算来,中小企业融资的方式不过有三种 :向银行申请贷款,发行企业债券,上市发行股票。此外,中小企业融资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内部,难以走出去,究其原因是我国企业外部融资体制的不健全。融资中信用保证保险体系是外部融资体制的关键所在,但是,相比于西方国家,我国信用保证保险体系的建设起步较晚,发展的时间也较短,目前仍然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所以存在很多不健全的地方。同时,随着国家助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体系的出台,各地都制订了相应的配套措施,政府和金融机构正在积极谋求配合,以期通过不断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保证保险体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2 中小企业信用保证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2011年,国务院出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考虑,出台了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措施,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中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以拓宽融资渠道,保证中小企业发展有足够的资金。但是,这一政策体系的实施细则却迟迟未见颁布,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并没有具体可行的实施办法。目前,我国的担保机构数不胜数,但是国家还没有颁布针对这一行业专门的法律,甚至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和市场规范,导致其行为得不到约束,不能明确在担保活动中的权力和义务,加大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另外,中小企业融资的活动随意性比较强,没有一套严格的制度体系,缺少对金额限制、流程管理等方面具体、明确的规定。

2.2 信用服务滞后

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稳定性偏低、盈利能力较弱、偿还能力不强、经营管理体系不完善,再加上个别中小企业未获得更多的贷款等融资资金,给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虚假的财务报表,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保险公司对中小企业兴趣不高,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服务时积极性不高,信用服务滞后。担保机构给中小企业提供的信用担保缺乏全面性,对中小企业的情况缺乏全面准确的认知。同时,由于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使其面临更大的风险,担保机构往往在定价上提出更高的要求。此外,担保机构现阶段仍然主要采用传统的担保模式进行运作,其盈利能力并不高。根据银监会提供的数据,近年来,担保行业的整体担保费率一直保持在1.9% 的较低水平,而且全行业融资性担保放大倍数仅为2.1倍,利润空间非常有限,这也使得担保机构难以给企业提供完善的信用服务。

2.3 信用体系不完善

信用担保机构作为信用体系中的主体,其业务能力、担保资格决定着信用体系的完善程度。目前,我国缺乏对担保机构的市场准入评判。中小企业信用保证保险事业是一项具有高风险的政策性事业 , 应该主要依靠政府出资举办,同时鼓励银行等相关机构积极进行捐助。但是,目前市场上存在各式各样的担保机构,有些还是由中小企业联合出资组建,其业务能力甚至是合法性令人怀疑。其次,缺乏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没有建立关于中小企业资信情况的信用评级体系,导致担保机构无法筛选出那些资信状况不佳的企业,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另外,没有及时保存企业的信用记录,建立信用档案,对于企业的不良信用记录也没有进行及时总结。

2.4 保险公司缺乏对风险的管控能力

由于担保行业准入制度、统一行业标准以及市场要求的缺失,再加上并没有专门的法律约束,导致担保行业在早期处于无序发展的不良状态,过分重视担保机构的数量和发展规模,忽略了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等内部控制制度,这使得很多担保机构的担保操作规程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非常混乱,无法根据保前、保中以及保后的企业实际情况实施有力的管理措施,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由于没有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对于中小企业客户带来的风险、合作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其自身存在的风险以及法律风险、政策风险认识不足,准备不够,一旦面临危机很可能束手无策,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信用评估技术仍然是担保机构的薄弱环节,通常对于中小企业的评估跟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出入。另外,担保机构还缺乏专业人才,这使得其在保前调查和项目评审等关键的风险控制环节存在诸多漏洞,难以实现对申保的中小企业进行有效地调查、分级、筛选。

3 利用信用保证保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对策

3.1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国家应该审视担保行业的现状,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并提高立法的层次和效力,明确权利和义务,为信用担保涉及的双方提供有效的法律保护。在颁布专门的法律法规之后,要抓紧研究制定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措施,以达到规范担保行业行为的目的,为中小企业申请担保提供制度保障。另外,还应该制定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肃清信用担保环境,严禁不合法的担保机构进入市场。法律法规、实施办法以及市场准入制度制定后如果不贯彻执行,等于一纸空文,因此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还应该强化监管力度,遵循属地管理原则,明确主管、协管部门,并制定定期巡查和不定期抽查的日常管理计划,集中对法律明确规定的方面实施监管,一旦发现违规者,要严格用制度说话,实施必要的惩罚。当然,管和罚并不是最终目的,促进担保机构的发展,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才是根本目的。政府的相关部门一定要明确这一条原则,在强化监管的同时为担保机构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

3.2 完善信用体系建设

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应该严格贯彻执行担保行业市场准入制度和行业统一标准以及市场规范,按照法律规定对担保机构进行整顿,筛选去掉性质不合法、管理混乱、缺失管理制度体系的机构 ;同时扩大政府投入,积极谋求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建立规范、高效的担保机构 ;开辟专门针对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的服务板块,建立对企业客户的信用评价体系,深入到企业客户进行调查,规范审查流程和标准,力求客观、真实地反映其资产、财务状况、偿还能力以及发展前景等相关情况。此外,还应该建立中小企业的信用档案,记录企业客户的资信状况、申保历史、偿还情况以及违规情况。对信用档案要做到及时留存、准确记录、定时更新,以求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企业客户的最真实最新的信用情况。各个担保机构之间应该实现数据共享,这样能进一步丰富企业客户的信用数据,同时也能减轻各担保机构的审查工作负担。另外,还应该在深入分析企业客户信用档案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级,针对不同等级的客户提供不同额度、时限的担保,对于信用不良的客户予以拒绝。此外,中小企业在申请担保时也应该积极配合担保机构的审查以及信用评价工作,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资料,还要提高信用意识,积极主动维护自己的信誉,这样不仅能顺利获得担保,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

3.3 加强对风险的管控能力

担保机构应该想方设法增强自身的盈利能力,加强风险的内部补偿机制建设,可以通过丰富业务品种、拓宽业务范围实现。同时,还应该建立合理的组织架构,建立起一个包括专门的评审部门、核查部门、风险管控部门以及资金保全部门在内的完整的机构体系,合理分配权限,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还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流程规范,明确担保业务的操作步骤和程序,既要注意保前的评审以及保后的追偿,也要注意担保业务进行中的动态监管。此外,还应着力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开发先进的评审技术,对关键的风险控制环节实施有力的把控。要特别注意建立风险预警系统,深入分析中小企业客户带来的风险、合作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其自身存在的风险以及法律风险、政策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预警标准和排除风险的具体措施,未雨绸缪。

3.4 积极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

发达国家的信用保证保险体系建设时间较长,有着丰富的经验,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为我所用,促进中小企业融资中信用保证保险事业的发展。比如可以把目前有关部门中涉及中小企业的管理职能进行剥离和合并,组建具有综合协调能力的权威机构,并在这一机构下设立专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服务的政府风险基金。日本在20世纪40年代末就在通产省设置了中小企业厅;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设立了永久性的联邦机构——小企业管理局;英国贸易部设有小企业服务局。上述机构都是经过长时间的检验,其所实行的措施都是确实能够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有效办法,我国应积极对此加以借鉴。

4 结束语

中小保险企业 篇9

出口信用保险是指在经营出口业务的过程中承保出口商因为进口商的商业风险或者进口国的政治风险而遭受的损失的一种信用保险, 是国家为了推动本国的出口贸易, 保障出口企业的收汇安全而制定的一项由国家财政提供保险准备金的非赢利性的政策性保险业务。我国建立出口信用保险的时间较其他发达国家晚, 直至1988年, 我国人民保险公司才开始成立专业的出口保险部门, 担负出口信用保险管理。一直到1994年, 我国进出口银行将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作为其重要业务之一。2001年, 在国务院的特批下, 我国专业的出口信用保险组织——“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正式成立, 其担负着我国的外贸企业出口信用保险业务。

二、出口信用保险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自2010年以来, 一直改进及实施出口信用保险的服务和内容。如今, 我国使用出口信用保险的客户人数持续增长, 其覆盖面也越来越广泛。

1、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软实力得到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下面几种情况:第一, 由准备金来分析, 我国新增了大规模的准备金, 因而具备规模宏大的准备金余额;第二, 由风险控制的情况来分析,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主动部署再保险的对策, 能够有效控制业务的风险, 使总体风险水平在可控的范围内;第三, 由发展速度来分析,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承包金额每年都增长100%以上, 连续维持三位数以上的速度增长;第四, 由承保规模来分析, 出口信用保险所承保的金额庞大, 已超出贸易出口额的五分之一。

2、大型成套设备的出口融资保险项目实施取得显著的效果。国务院批准的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所涉及的项目数量大, 而且相关金额的数目也比较大, 涉及出口国家数目多, 并且涉及各行各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 在2010年, 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出台“人民币出口买方信贷保险”的政策, 从而??承保了一个菲律宾的电站工程。与此同时, 在很多项目中,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都会充分利用市场的资源, 将多种资金与资源协调好, 从而提高我国的支持力度。

三、出口信用保险对中小企业外贸发展的作用

1、出口信用保险有利于保险公司扩大其业务, 能够分散多方位的风险。我国大部分保险公司大多根据“大数法则”进行承保的, 就是大多数相同性质的风险设立风险池, 要想分散风险取得越多的风险, 则要保证风险池的风险有相当的数量。现今我国出口企业中, 中小企业占了99%以上。所以, 中小企业的投保出口信用保险能够充分利用好, 就可以增大出口信用保险的业务, 是保险公司有效分散风险的关键。不过过去的承保方法并不合理, 手续琐碎, 在这样的过程中, 中小企业必定减少其热情, 从而阻塞了扩大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开展。为了减少这种情况, 保险公司退出了“信用保险E计划”, 让中小企业能够在网上投保, 降低了投保成本, 从而增加业务量, 达到多方位分散风险的目的。

2、出口信用保险有利于中小企业填补融资的缺陷。中小企业一般都是生产规模小、业务量不大、流动资金紧缺, 因此偿债能力往往备受怀疑;同时因为金融危机的原因, 国际市场上加大了买家破产、拒收、拖欠等出口风险, 银行由于考虑资本的安全性, 对大部分的中小企业设立了高要求。出口信用保险出台后, 若债务人一旦出现偿债危机, 那么债权人就可以从保险公司里获得相应的赔偿, 减少了中小企业的风险, 让收汇更加有安全性。

3、出口信用保险有效降低中小企业坏账的损失率。出口信用保险是投保人用其作为债务人的信用向保险公司投保, 若当中发生破产等原因, 就由保险公司支付账款给债务人, 然后保险公司再使用代位求偿权向债权人进行追讨。所以, 中小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后, 保险公司会追踪国外客户的情况, 并进行监督, 了解客户的偿付能力。换而言之, 中小企业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客户的经营情况和经济偿付能力, 这样不但提高了企业资金的安全度, 还大大降低了坏账的损失率。

四、结题

总而言之, 在现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出口保险不仅为保险也带来了新的利润发展空间, 还能给中小企业供应简便迅速的服务, 调动其投保的积极性。再者, 法律的规范和支持能有效约束市场投机行为, 所以出口信用保险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外贸发展必将起到原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昆.高度重视知识资本的作用探索尽快走出金融危机的新思路全球首届知识资本高峰论坛在京召开[J].今日中国论坛.2009 (09)

[2]何慎远, 李斌, 庞淑娟, 汪寿阳.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促进作用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 (05)

[3]冀东新.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努力提高外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2011年外贸形势展望[J].中国经贸导刊.2011 (01)

中小保险企业 篇10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在近些年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是国民经济增长主力军, 在目前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 与其企业规模、财富增长不成正比甚至是反向发展的是其社会保险的发展状况。社会保险机制的建立不仅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同时也是经济发展潜力的重要衡量标准。而中小民营企业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 不仅关乎企业自身, 同时也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

目前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社会保险的困境主要体现在参保率、缴费基数、保险全面与力度等方面。首先面临的是社会保险的参保率较低, 即接近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的人员未参保现象普遍存在, 同时由于企业多为私有制, 任何一家企业面对劳资关系对立的现状时, 将会影响到其社会保险的具体力度。在这种不对等的劳资关系下, 企业以工资成本的代价获取更多利润, 而其中企业主不主动地为其员工缴纳社会保险则是一种具体的表现。其次体现在中小企业即使参加社会保险, 也会基于其自身利益而压低缴费基数, 使得员工的保障程度大大降低。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遵循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缴费, 对于如医疗、失业等个别险种只由政府和企业负担保费。在此现状下, 企业降低保费基数, 降低了员工的风险保障程度, 造成了员工即使有保险也不能全面保障的尴尬现状。最重要也是本质的体现在各险种发展状况参差不齐, 难以为企业职工提供全面的保障。中小民营企业难以形成统一制度, 企业为员工投保的各种险种标准不同, 给付的原则和保障水平也多有不同。

以上的各种现象反映着目前中小企业员工的社会保险的真空现状, 他们一旦遭遇疾病或严重工伤, 很容易陷入因病因残致贫和因贫致病的恶性循环之中。

2 现行中小民营企业社会保险制度滞后原因分析

2.1 政府方面

如前所述, 随着我国进入经济发展高水平状态, 整个社会的保障问题愈发突出, 政府开支不断加大, 收不抵支的现象已不少见。在这种状况下, 政府出于自身利益以及当地经济发展利益考虑, 并不愿意对民营职工社会保险制度提供过多支持, 或者在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常运行中发生政策性偏移, 并不能很好地保障各中小企业的权益。另一方面, 政府如果强行要求中小企业为其员工建立社会保险制度, 势必会影响企业的基本利益, 进而有损于经济发展。所以政府为了照顾企业的利益, 就会忽略甚至牺牲员工的利益。这种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建设的思想尤其体现在近几年“唯GDP论”上, 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或消除。

2.2 企业方面

作为一个经济体, 每一个企业追求的目标都是企业利益最大化, 在另一方面就要尽量减少企业开销降低成本。从这一角度来说, 由于参加社会保险会加重其财务负担, 是否参加也是影响其利益最大化的重要因素, 因此企业自然不愿意建立任何针对其员工的社会保险制度。同时基于中小民营企业自身的经济规模和发展限制的影响, 这种经济利益驱动与社会责任的缺失直接导致了用人企业参加社会保险的比例不高。在强调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 企业的这些做法毫无疑问加剧了员工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需要强力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

2.3 员工个人方面

除了政府和企业的利益选择因素外, 中小民营企业员工自身的素质条件也使他们无法充分享受社会保险的优越。具体而言, 员工自身的限制条件包括其群体的法律意识、维权保障意识淡薄、工种限制引起的其收入微薄、流动性大等原因。根据以上论述不难看出, 影响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社会保险供给滞后的原因有很多且复杂, 往往牵扯到多方利益, 因此国家在改革与重建的道路上会遇到重重阻力。另外不得不指出的是, 相比较以上几点主要原因, 制度的不合理是造成现在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

3 相关结论与建议

3.1 政府方面

(1) 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系统, 以居民身份证号码登记为个人账户, 将全国公民的保险信息均录入该系统,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专属中小民营企业劳动档案登记制度。员工群体的高流动性是目前阻碍其享受社会保险制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高流动性带来的信息残缺、信息滞后让员工无法及时地入保或享受社会保险, 也使政府无法得到准确信息, 无法及时为这个群体提供社会保险。建立一个这样的社会保险系统可以让政府较准确地了解到中小民营企业的工作现状, 便于社会保险工作的管理和落实。

(2) 建议适当调低民营中小企业员工社会保险的缴费比率, 缩短其缴费年限。据我国社会保障法规定计算费率, 目前民营中小企业的社会保障缴费额度约为员工收入的30%左右, 其中以养老保险为主要占比 (20%) , 医疗保险其次 (6%) 和辅助失业、工伤与生育的保费缴纳是企业运营成本中的重大一环。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追逐利益最大化, 面对社保负担时, 对员工不负担社会保险或不负担全部的社会保险是其首要考虑。同时由于民营中小企业员工存在流动性较大的问题, 适当的缩短其缴费年限也应当是政府考虑纳入的政策措施, 让员工在固定的缴费年限后领到其保险的反馈额, 享受到社会保障, 老有所依, 病有所医。

(3) 实行弹性的缴费比率。根据不同职位 (包括管理岗位和一般岗位) 劳动年限和工资收入的不同, 实行弹性的缴费比率。工作年限低的员工缴纳比率比工作年限高的员工缴纳比率高;随着自己劳动年限的不断增加, 缴纳比率不断降低。同时根据员工不同的收入水平确定不同的比率, 对收入较低的员工实行较低比率的缴费政策, 收入较高的员工群体缴纳较高的比率。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对所有国营中小企业员工群体都实行固定比例缴纳, 使得一些低收入员工不愿参保。动态弹性制缴纳政策可以提高参保的积极性, 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国家补贴的外部效应。

(4) 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及加快立法。政府应加强对中小民营企业在员工社会保险问题方面的监管。部分企业为了逃避责任, 在雇佣员工时存在一些阻碍社会保险工作落实的行为。政府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不规范现象, 使员工得到应有的社会保险。同时社会保险制度具有规范性和强制性的特点, 而目前我国还主要依靠行政法规来调节社会保险。因此, 加快社会保险立法已成为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5) 加强员工的职业培训。相对于国有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员工, 民营企业的员工由于其地域来源偏向性, 受教育程度相对不高, 这使得他们缺乏工作技能并且对自己的职业和生活无法进行合理的规划, 盲目地选择务工地区和务工企业。他们大多缺乏对于生活基本风险的认知并且不能意识到劳动风险及其补偿, 对于相关的法律知识也比较欠缺, 盲目追求眼前的利益。同时, 由于受到其收入规模的限制, 对于民营企业员工而言, 从微薄的工资中缴纳相对比较高的保险费用并不划算, 这也就解释了其较低的参保率。在这种思想之下, 使得员工及其可能的风险而致的工作保障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 一旦因为某些原因失去工作, 无法及时找到下一份工作, 生活立刻受到影响, 严重时基本生存都可能发生问题, 这时政府可能需要提供相应的救助, 这也一定程度增加了政府的压力。加强员工职业培训, 帮助他们获取工作技能、进行职业规划, 有助于改善员工生活状况,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来自这方面的压力。

3.2 企业方面

(1) 积极配合政府方面进行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系统尤其为专属中小民营企业员工社会保险系统的建立。作为企业单位的负责保险制度的各级部门要牢固树立“为员工服务”的理念, 转变管理方式, 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 为员工个人的参保、缴费、转移、接续、停保、退保等最大限度的提供方便快捷的通道。同时, 要切实落实好各个层级员工的参保待遇, 让参保员工在享受待遇时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拿得到, 且手续简便。

(2) 目前民营企业中的劳资关系存在劳资双方不对等, 缺乏规范化等问题, 其劳动合同的订立缺乏具体法规和相关监管政策的制约, 从而往往容易造成各项劳资矛盾。同时由于双方存在的信息不对称而引起民营企业单方容易做出逆向选择, 即不为员工提供保险。这对于民营企业自身也是出于激烈市场竞争节约成本的无奈之举。在这种情况下, 尽管企业对于员工的关怀行为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经济绩效, 然而大部分只求眼前利益的短线企业仍然会选择以降低员工福利水平的方式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则要积极处理好劳动派遣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劳动派遣工为现在企业及高校用工的大部分来源, 其社会保障的空白来源于法律的空白, 第三方人力资源公司与用工单位的互相推诿极大程度上导致了其用工的保障力度不够、覆盖面不广的问题。企业应当与派遣单位协商得当, 积极地配合或者主导其用工的社会保障基本水平。

3.3 员工自身

3.3.1 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社保培训计划, 加强对社会保险制度的了解

目前市场上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分布在各个城市和乡镇, 其涉及的企业类型繁多, 这使得它们的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议价能力也较弱, 面对市场的风险能力不强, 直接导致了民营企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高倒闭率。统计表明, 中国的中小民营企业有60%会在5年内破产, 有85%会在10年内消失。停业、季节性歇业现象较频繁。在这种前提下, 员工的社会保险是巨大的难题。而员工也应当积极参与政府的培训计划, 在培训中了解社会保险的重要性、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如何办理相关保险转移和衔接等。提升维护社会保险权利的意识, 学习社会保险的相关政策和知识, 体会到社会保险对于自身安全保障的重要性。

3.3.2 提升自身能力, 寻求更稳定的就业单位和收入待遇

现阶段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用工形式不规范, 随意解雇、辞退员工的现象普遍存在;加上中小民营企业管理上存在一些弊端, 过分追求物质报酬忽视员工精神追求, 重使用、轻培养, 集权过多、管理过严等, 难以使员工产生一种归属感, 员工自动离职率也相当高。过高的职工流动率带来了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险手续的转移和接续问题, 这就加大了社会保险的统筹难度, 而且许多企业员工本身由于对社会保险的技术操作程序不了解, 对社会保险的未来预期较低, 对社会保险的兑付也持怀疑态度。就业岗位的不稳定, 导致了各类劳动者流动性较大, 而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就业流动性大的特点则更为突出。员工应当通过努力拼搏, 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让雇主看到自身的价值, 获得长久的发展机会。雇主要想留住人才, 就必须提供更高的薪酬。

3.3.3 积极融入社会, 加强自身规划

中小民营企业员工流动性较强, 往往辗转于各大城市, 这是社会保险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困难。这就要求员工积极融入到城市的生活环境中来, 积极参与城市竞争, 参与市民化进程, 树立在城市扎根的信念。其中, 对自身职业和生存规划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制定目标和规划, 中小企业员工可以确定自身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通过这种观念的转变和融入城市的意愿, 可以降低频繁流动性, 从而使他们寻求稳定的工作, 积极参与到社会保险制度中来。

参考文献

[1]钱海婷.民营中小企业员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成因分析[M].理论导刊, 2007 (4) .

[2]黎民, 乔庆梅.民营中小企业社会保障的困境、成因与对策[M].汉江论坛, 2004 (3) .

上一篇:校长自主权下一篇:工业遗产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