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旅游

2024-05-30

工业遗产旅游(精选十篇)

工业遗产旅游 篇1

关键词:科学发展,工业遗产,工业旅游,国外

工业遗产是物化了的人类工业文化, 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遗产价值的核心, 在于它所承载的技术价值。在内容方面, 狭义的工业遗产主要包括作坊、车间、仓库、码头、管理办公用房等不可移动文物;工具、器具、机械、设备等可移动文物;契约合同、商号商标、产品样品、招牌字号等记录档案。广义的工业遗产还包括工艺流程、生产技能和与其相关的文化表现形式, 以及存在于人们记忆、口传和习惯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业遗产旅游也就是以这些工业遗产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活动, 是一种从工业考古、工业遗产保护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旅游形式。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与工业遗产旅游发展

中国共产党确立的科学发展观, 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是解决如何看待和解决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战略思想。要做到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 真正地实现科学发展, 就必须深刻领会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多种形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的政治形态、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的学术形态、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具体要求的理论形态、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的方法论形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是科学发展观理论体态的体现。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其根源于自然环境, 并和自然环境共同发展。二者互为条件、互为动力, 相互依存而发展。但是, 在过去的很长时间内, 人类的发展是以自然界的损害为代价实现的, 环境污染成为全球面对的共同课题。正如恩格斯所说, “在今天的生产方式中, 面对自然以及社会, 人们注意的主要只是最初的最明显的成果, 可是后来人们又感到惊讶的是:人们为取得上述成果而做出的行为所产生的较远的影响, 竟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在大多数情况下甚至是完全相反的。”[1]因此, 可持续发展要消除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 必须同时关注自然的人化和人化自然, 既要关注人对自然的改造和人化的现实效用, 也要科学预测人的行为对自然环境的长期影响, 从而更加合理规范人类的行为;既要着眼于人类的发展, 也要同时保护自然。[2]

然而,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很多地区缺乏全局规划和长远眼光, 并未协调好城市发展与工业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 甚至将二者对立起来。而一些地方探索保护利用的过程中也出现轻视低估工业遗产价值、过分强调商业开发而忽视其文化历史内涵的做法, 偏离了保护的初衷。随着城市发展, 工业企业被不断扩展的城区包围在内, 客观上对城市整体功能的划分形成阻碍, 同时由于这些企业多为重化工企业, 对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也构成潜在威胁。老工业企业的搬迁、老厂址的改造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 但关键问题在于怎么搬、怎么改。城市建设中的急功近利, 对工业遗产价值认识的缺乏和短视, 以及操作中的“随意性”, 加剧了工业遗产消失的速度, 更有甚者, 在这过程中继续对生态造成破坏或者埋下污染环境的祸根。工业遗产应是城市的财富, 而非包袱, 应该把保护与开发利用更加科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工业遗产旅游正是顺应时代的召唤, 应运而生。

二、国外成功经验对我国科学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有益启示

其实如何面对工业遗产, 是全世界工业国家都会遇到的问题。英国是世界上开展工业遗产旅游最早的国家, 最成功的例子是铁桥峡谷。铁桥峡谷位于英格兰的什罗普郡, 以铁桥和鼓风炉最为著名, 是采矿区、铸造厂、工厂、车间和仓库的汇集区, 还密布着由巷道、轨道、坡路、运河和铁路编织成的古老运输网络, 同时又与一幢幢老建筑共存。铁桥峡谷主要是通过对原有的工业遗产进行保护, 恢复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和建造主题博物馆的形式来发展旅游业。如今其自然环境已经得到全面恢复, 青山绿水掩映着古老的工业遗址。1986年11月该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因工业而闻名的世界遗产, 并形成了一个占地面积达10平方公里, 由7个工业纪念地和博物馆、285个保护性工业建筑整合为一体的旅游区。[3]

另外, 著名的德国老工业区鲁尔, 经过成功的改造, 也变成了一个旅游景点。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Landschaftspark Duisburg-Nord) 位于杜伊斯堡 (Duisburg) , 前身是著名的蒂森 (Thyssen) 钢铁公司, 是一个集采煤、炼焦、钢铁于一身的大型工业基地, 于1985年停产。这个钢铁公园现在被改造为一个以工业景观为背景的大型景观公园 (Landscape Park) , 这个景观园面积很大, 约有2.3km2, 里面的活动非常丰富多样。[4]公园中有一个游客信息中心, 游客可以去索取资料, 获取相关的旅游信息。这个游客信息中心原先是一个变电站, 在许多相关的设施至今还保留在那里, 给游览增添了几分别样情趣。公园内还保留有很多以前钢铁厂时期的铁路, 这些铁路当初是用来运输铁水至炼钢厂的。当这些铁矿石变为铁水后, 会被能耐受1 000℃高温的铁水槽车和铁水包直接送抵炼钢厂, 这样可以节约铁锭再融化的能量, 降低能耗。景观公园内的一座废弃的瓦斯储放槽, 在经过结构加固之后, 变为一个潜水训练基地, 由救生协会管理。这个瓦斯槽直径45米, 深13米, 注满水之后, 里面放了一艘沉船和一部汽车, 作为救生训练的道具。这样的单一大空间, 本来很难改造利用, 但经过提案者的奇思妙想, 变废为宝, 成为极佳的训练场地。在园区内, 能看到一些巨大的水泥构筑物, 它们原先是为了存放炼钢用的焦煤而设的, 这片陡峭的水泥墙壁, 被设计成一个攀岩的训练场, 交给德国阿尔卑斯山攀岩协会管理。攀岩协会在水泥岩壁上, 依照难易程度, 设计出适合不同技术水准的攀岩者路径, 引发了一股攀岩风潮。鲁尔区并没有一座山, 但是德国攀岩协会的鲁尔分会, 因为这个场地而成为了拥有最多会员的攀岩协会。国外很多对工业遗产的成功转型和再利用, 对我国新兴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工业遗产旅游是响应科学发展观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下的旅游新模式。我国目前面临资源枯竭的难题, 众多老工业区一方面几乎无能源可用, 另一方面又要响应号召节能减排, 保护生态, 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 解决资源枯竭的问题刻不容缓。我国要借鉴国外工业遗产转型的有益成果, 把老工业基地转变成为一种新的旅游资源, 让老工业区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叶山土.科学发展观中的哲学新思维[J].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2.

[3]张洁.工业旅游在德国发展历程的实证分析[J].安徽建筑, 2011 (4) .

南京工业遗产调查与保护研究 篇2

作者:章熙军

[摘要] 通过界定工业遗产内涵,明确工业遗产的价值,揭示了保护工作的紧迫性,从工业遗产的认定与登录、保护与重新利用等方面分别介绍了国内研究进展和实践经验,在此框架下立足国情,梳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历程,甄别潜在的工业遗产,便于进一步开展工业遗产普查工作,展示了未来工业遗产保护和重新利用的趋势与途径。

[关键词] 工业遗产;保护与重新利用;调查

[中图分类号]TU7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270(2008)06—0014—03 1 背景

1.1 国际组织对工业遗产的界定

工业遗产保护运动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TICCIH)于2003年通过的旨在保护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对工业遗产的界定是: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车间、磨坊、工厂、矿山以及相关的加工提炼场地、仓库和店铺、生产、传输和使用能源的场所、交通 设施,除此之外,还有与工业生产相关的其它社会活动场所,如住房供给、宗教崇拜或者教育。

与之类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2003年对工业遗产的界定是:工业遗产不仅包括磨房和工厂,而且包含由新技术带来的社会效益与工程意义上的成就,如工业市镇、运河、铁路、桥梁以及运输和动力工程的其它物质载体。中国工业遗产的保护背景、现状及范围

回顾我国20年来的发展历程,随着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全面实施,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就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化而言,20世纪末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达到了31%。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在21世纪我国城市化进程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出于我国城市化的背景大大不同于发达国家工业化初期的发展状况,所以,我国的城市化历程将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即在经历了漫长的农业化过程而尚未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之前,我们便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冲击。因此,我国城市化将面临着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和第一、二、三产业同步发展、全面现代化的艰巨任务。所有这一切又都基于如下的背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了巨大冲击;脆弱的生态环境体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着巨大矛盾;„„无疑,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这一宏大的背景下,我国的城镇体系、城市结构、科技形态、建筑风格等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及物质环境正悄然的发生着变化,这一切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得到进一步强化并持续下去。我们必须在更高的层面上,以更为广阔的视角去认真而理性的研究与城市发展相关的理论及其技术,并以此来知道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工业遗产关注的主要历史时期是自18 世纪后半叶工业革命以来至今,但不排除前工业时期和工业萌芽期的活动。中国开埠之后国外资本工业兴建的近代工厂、洋务派官员以及民间资本家兴办的中华民族工业、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都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工业遗产,它们构成中国工业遗产的主体。

中国在整个农业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技术革新和发明,曾为起始于英国而蔓延到全世界的工业革命、或早期的工业活动产生起过重要的作用。中国近现代的作坊、资源开采、冶炼方式、包括运河在内的运输设施等都是工业遗产的构成部分。

早在60 多年前,梁思成先生对“西化”风潮中我国古旧历史建筑的颓萎凋零忧心忡忡,他曾叹道:研究和保护这些建筑,是一种“逆时代的工作” [3]。然而,历史的进程却证明,梁先生所代表的那一代文化精英却是走在20 世纪的时代前列的。时过境迁,历史建筑保护于今已成了我们这个时代莫大的“显学”,而且也成了一种很“酷”的时尚。怀着不同动机和欲望的社会各界纷纷卷了进来。在奔向富裕社会的进程中,撇开旅游开发及其利润追求不论,对古旧事物的态度和鉴赏力,往往也反映出了一个人的品位或者一个社会的文化品质,这一准则在国内外都是相类似的,至少从表象上看,历史建筑保护已经变成“顺时代”的大事业了。

一般所说的“历史建筑”是非常广义的,以至过于宽泛,可以用来涵盖历史上留存下来的所有建筑及其历史环境,从而也就失去了它在学术上乃至应用中的世纪意义。因为一提“历史建筑”,就必然的与“保护”二字关联上了。然而只要对此稍作思考就会发问:是不是所有的“历史建筑”都需要去保护呢?实际上,就保护而言,“历史建筑”是一个需要限定的狭义概念。

国际上第一部关于历史建筑保护的纲领性文件《威尼斯宪章》[4],是由“国际历史纪念性建筑和遗址理事会”制定的,单单就这个组织的名称,已经把这个狭义的概念挑明了。所谓“历史纪念性建筑”,其实就是通常我们中国人所说的“文物建筑”,或已被立法保护的“文物保护单位”。而“遗址”,既指建筑无存的原址,也可指其周边的历史环境。这一概念的内涵不断完善,从典型历史街区(《华盛顿宪章》)到乡土建筑典范(《墨西哥宪章》),凡是对人类文明进程具有历史纪念性意义的实存环境,都应被考虑纳入到保护的范畴之中。时下上海实行的建筑保护登录制度和优秀历史建筑及历史风貌区保护条例,就属于这一范畴。

比之“纪念性建筑和遗址”,我们更倾向于采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建筑遗产”或“文化遗产”的提法,这一概念在定义上似乎更准确,更具概括力。因为“遗产”二字是有所指的,不是所有老旧的东西都需要保护,有无纪念性价值才是标准所在。几十年来,不知有多少具有潜在纪念意义和保存价值的建筑遗产及其所在的历史地段已经被破坏性建筑“更新”了,或者不如说是被覆盖掉了,而鉴别并保护这些遗产,已经时不我待了。2 南京工业遗产概况 2.1 概况 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的近代工业开始起步,其中以清政府洋务派兴办的近代工业企业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民国之后,官僚买办和民族资本家逐渐成为近代工业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作为中国最早的商埠城市之一的中华民国首都南京,也在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剧烈变动中,产生了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南京民国时期最大的民族工业当属水厂、电厂,均属官办。自来水厂创办于 1929年,1933 年开始供水,水厂位于汉西门外北河口以北,汲取长江之水为其水源,主要设备从德国西门子公司进口,水质达到可直接饮用的标准,最大日供水量6 万吨,但总用户数仅为2000 户(1935 年统计)[2]。民国南京电厂有两家,分别是首都电厂和浦口电厂。首都电厂的前身是创办于清宣统三年(1911 年)冬的南京电灯厂,其发电厂有两处,一处位于城内西华门,一处位于下关江边,是当时南京城内用电的主要供应商。浦口电厂主要提供铁路用电和浦口地区用电,现在这两家电厂、一家水厂仍在使用,但厂房设备均已更换。

同治四年(1865年),清政府在南京设立了金陵军械所。它包括位于中华门外的机器制造局,位于石头城外的存储火药局,位于古城隍庙旁的军械所等3个部门。今天位于中华门外的机器制造局是南京至今物质形态保存最完整的近代工业遗产。

此外,随着近代交通的发展,码头、铁路、机场及其配套设施的兴建,也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近代工业遗产。位于长江北岸浦口区南门镇的浦口车辆厂,清光绪34年(1908年)由英商创办,可组装火车车厢。该厂现存两栋英式建筑是当时英籍厂长的私邸,现为市级文保单位。位于下关龙江路的下关火车站,1947年由杨廷宝先生进行扩建设计,是南京著名的近代建筑之一。

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南京开始了从消费城市向工业城市的转变,但由于半殖民地的城市性质以及南京在民国时期的特殊地位,其工业发展极不均衡,工厂在城市的布局混乱,民用工业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与之相对应的是军需工业得到特殊发展,兵器军械厂、飞机船舶修配厂等工厂较具规模,技术力量较强。2.2 南京保护工业遗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人们习惯于把久远的物件当作文物和遗产,对它们悉心保护,而把眼前刚被淘汰、被废弃的当作废旧物、垃圾、和障碍物,急于将它们毁弃。较之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和丰厚的古代遗产来说,工业遗产只有近百年或几十年的历史,但它们同样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其所承载的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信息、曾经影响的人口、经济和社会,甚至比其他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要大的多。所以,工业遗产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像重视古代文物那样重视工业遗产。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脉,同时,在工业遗产方面南京拥有众多老牌大型国企,金城、晨光、熊猫、南汽„„它们拥有占地广阔的工业厂房,其中不乏近现代建筑的优秀之作。比如下关肉联厂,其中的“和记洋行”建于上世纪初,为英国在华投资办厂的较早实例之一,已经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同样是建于上世纪初的下关火车站,具备了建筑大师杨廷宝的优秀作品以及“京沪铁路”的双重历史价值,正准备建成铁路博物馆。而在此之外,还有许多不知名、有特色、有价值的旧厂房,如果城市改造中将其一拆了之,将是非常可惜的事情。随着南京工业生产的发展和众多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大量工业停产搬迁,许多有价值的工业遗产正面临不可逆的拆毁,大量珍贵档案在流失,所以,尽快开展工业遗产的认定和抢救性整理非常重要。3 南京工业遗产的保护和重新利用 3.1 保护更新策略

历史遗产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每个遗产都有其特殊性。每一块场地、每一组建筑、每一种产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品质正是它今天在城市景观上的价值所在。因此,遗产保护策略的形成应基于每一遗产、每块场地独特的场所特征,并不拘泥于统一的模式。就南京近代工业遗产而言,其保护与更新策略的建立也因遗产性质与保存状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3.1.3 重视多样化遗产地的保护更新

城市历史遗产不处于博物馆的环境之中,它需要经受每一天的使用和消耗,保护和维修需要大量经费,因此保护历史街区需要有厚实的经济基础作支持。当今许多工业遗产地段的衰落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地段主要经济功能的衰落而工业遗产地所在地段又有功能较为单一的问题,某一产业的衰落就容易导致整个地段的萧条。南京下关地区在近代城市发展中,有火车站、码头,是近代物资流动的重要关口,又是民国大企业和记洋行、首都电厂所在地,因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80 年代之后,航运业逐渐衰落,政府又在中央门附近建设了南京火车站,这使得下关失去了其在交通上的优势,振兴这一地区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动力。

历史遗产的景观开发是下关区政府强化地区经济基础的重要举措之一,现已开发了狮子山阅江楼、静海寺—天妃宫、挹江门明城墙等与历史遗产有关的景点,取得了初步的成功。而作为近代产业遗产的货运码头没有得到充分重视。1900 年英商所建怡和码头(今6 号码头)、1901 年太古洋行所建太古码头(今3 号码头)、1903 年日商大阪洋行所建日清码头(位于首都电厂附近)、1928 年为迎接孙中山灵柩而改建的中山码头等许多近代码头设施今天仍在使用之中,而且它们又与近代工业遗址首都电厂(今下关电厂)相连,与新开发的静海寺天飞宫仅有一个街区之隔。若能通过标识遗址的方式,保护近代码头遗址,加上河道给与城市空间的独特品质,开发滨江景观带,发展滨水旅游业,将使该地区的经济基础更趋多元化。

历史地段性改造与再生常常综合采用用地调整、环境整治、增加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功能置换和重要地标建筑物和环境形态要素的保护,使之既有清晰可见的地段历史发展踪迹和见证物,又具有全新的、符合当代使用功能和景观生态要求的一流环境,但应掌握好改造利用的强度。这一方面,英国伯明翰中心滨水区改造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实例。伯明翰是英国重要工业城市之一,也是英国运河网络的中心枢纽所在,其中心滨水区大部分用地曾经被产业类建筑设施所占据。二战被炸、城市更新、产业调整、河水污染给该地段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周边房地产业因此一蹶不振。为使伯明翰中心区重新焕发活力,1984 年,伯明翰市政厅宣布将对中心滨水区进行整治改造和再开发。该计划实施首先是从滨水河岸边的拖船纤夫路径、船闸和水质清污整治开始的,连续三年的清污,清除了河里已经持续200 多年的污染物,并将水质等级从3 级提高到1b级(仅比最高水质低一级)。同时,当局决定在此兴建的会议中心等项目又进一步加快了该地区的复苏,一项总投资为2.5 亿英镑包括餐饮、咖啡、写字楼、住宅和水族馆在内的的私人综合土地利用案也随之而来。该地区原有的仓储建筑和河运设施得到了保护性再利用,一些铸铁结构、造型优美、历史上拖船纤夫所走的桥也得到了保护;节日码头、古玩中心则设在了一幢旧仓库和一些修船设施中。今天,富有独特风情的游船携游客在运河中游弋转悠,而步行游客则可漫步在细部造型精美的滨水步道上,重新领略伯明翰中心滨水区的优美景致和魅力。伯明翰案例的经验表明,历史建筑和地段的保护和改造,一定要落实到在城市大环境和背景(如河流疏浚清污、道路改造乃至经济结构调整等)的层面上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3.1.2 注重功能保护与形态保护

场所精神是遗产地最重要的美学特征,它来自于遗产地的历史发展、建筑风貌和整体景观包含了物质和功能的双重范畴。因此保护一方面涉及到对遗产物质形态变化的控制,另一方面也涉及到维护产生这些特征和氛围的活动,即遗产地的功能。当今的城市历史遗产保护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对建成环境物质形态的保护,而往往忽略了对遗产功能的保护。

南京近代工业遗产的优秀范例——金陵机器制造局,至今仍然保持了它作为国家重要军工企业的地位,受保护的历史建筑仍然处于使用状态,其中民国工业厂房、库房仍然保持了它的原始功能,具备功能保护和形态保护并举的条件。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南京市外秦淮河规划》中,提出复建位于金陵机器制造局遗址西北面的大报恩寺塔,并将其与制造局遗址连为一片,形成一个富有历史感的游憩场地,把晚清时的工业厂房建筑将辟作中国军事历史博物馆,而民国时期的厂房建筑则继续其现在的功能,用于民用工业生产,便于开放参观,以便更真实的传承场地的历史文化。

经过改造赋予新功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工业遗产保护的主要发展方向,即保持原有建筑外貌特征和主要结构,内部改造后按新功能使用。这样做不仅增加了这些建筑本身生存的活力,而且还可获得一定的效益。如最近不少艺术家在上海泰康路和苏州河滨水地区利用废弃的工业厂房和仓库建筑作为自己的艺术家工作室,结果使这些地段迅速恢复活力。

再以法国马赛Docks仓储建筑群为例。19 世纪中叶,马赛港连接着欧洲与世界各地,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1869 年,这种联系因苏伊士运河的开通而进一步得到加强。Docks仓储建筑群启用于1863 年,它是在马赛港辉煌鼎盛时期建造的。该建筑综合体长365 米,包含了13 栋七层高的建筑,总用地达8 公顷。作为整体,这组建筑形成了一个面对马赛港湾的巨大街区。二战后,随着产业结构和港口功能的改变,这些仓库建筑逐渐沦为废弃。1991 年,SARI公司买下了整组建筑,并启动了一项改造再生计划。其中,最早改造的是建筑东端毗邻马赛旧港的部分。设计师在项目中设计别具一格,在每栋建筑中央设置了一个由步行通道横贯的中庭,该中庭周边建筑从七层一直到第三层都享有自然采光,从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与该建筑粗犷外观全然不同的优雅室内开放空间。同时,内院中还设计了一个反射墙面光线的倒影池,一汪清水给人以一种建筑飘浮于水上的感觉,唤起了人们对马赛港建设源于海上的回忆。这一改造充分表明,像马赛港这样重要的建筑及地段在未来城市发展岁月里,仍然具有继续保存和利用的价值。

3.1.3 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战略相结合近代工业的发展与衰落和城市变化发展的过程息息相关,因此工业遗产的保护必须融入到城市发展之中,才会取得更积极的结果。

经济全球化使全球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曾为主导产业的制造业在发达工业城市里出现从城市中心向郊外迁移、重组或向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城市中的旧工业区都卷入到不同程度的衰退老化之中;另一方面高科技产业革命的到来正在改变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区位优势模式,各种新型中小企业、文化创意产业、服务业等纷纷向大都市集中,给面临废弃和拆除的工业建筑提供了再生契机。因此,遗产保护只有与城市发展战略相结合,才能真正的走上和谐发展的道路。南京工业遗产的保护和重新利用

中国的城市正在进入一个以更新再开发为主的发展阶段。而其主要内容就是大量的产业类建筑与地段。对产业类建筑的保护和改造再生问题的研究,具有资源利用、经济效益以及保护环境和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 4.1 资源和经济因素方面

通常建筑的物质寿命总是比其功能寿命长,尤其是工业类建筑,大都结构坚固。并且其建筑内部空间更加具有使用的灵活性,与其功能并非严格的对应关系。因此建筑往往可在其物质寿命之内经历多次使用功能的变更。同时,改造比新建可省去主体结构及部分可利用的基础设施所花的资金,而且建设周期较短。4.2 环境因素方面

改造再利用的开发方式可减少大量的建筑垃圾及其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同时减轻了在施工过程中对城市交通、能源(用水和耗电等)的压力,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4.3 社会文化方面

产业类历史建筑同样是城市文明进程的见证者。这些遗留物是“城市博物馆”关于工业化时代的最好展品。如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1911年设计的法古斯鞋楦厂就是在欧洲第一个完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玻璃幕墙的建筑物,具有重要的建筑史学价值,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踪迹和线索,应该被认为是未来城市的一部分。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1].薛顺生,娄承浩.老上海工业旧址遗迹[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2].白青锋.锈迹――寻访中国工业遗产[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3].沈祖祥.生态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4].张月淳.失去生产功能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初探[D].重庆:重庆大学建筑学院,2005.[5].王驰.产业建筑遗存的改造性再利用——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设计策略[ D].浙江大学建筑系,2003.[6].祝慈寿.中国现代工业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7].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8].庄简狄.旧工业建筑再利用若干问题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4.[9].刘国良.中国工业史(近代卷)[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0].刘国良.中国工业史(现代卷)[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1].陈爽.张皓.国外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中的绿色思考[J].规划师,2003.[12].贺旺.后工业景观浅析[D].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4.[13].俞孔坚,庞伟等.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岐江公园案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4].李小波,黄祁雄.古盐业遗址与三峡旅游[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5].李林,魏卫.国内外工业遗产旅游研究评述[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6].谢红彬,高玲.国外工业遗产再利用对福州马尾区工业旅游开发的启示[J].人文地理,2005(6).[17].钱静.工业之后的景观再生[D].南京:东南大学建筑学院,2003.[18].蔡晴,王昕,刘先觉.南京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现状与保护策略探讨[J].现代城市研究,2004(7).[19].首都志[M].南京:中正书局,1935,1039-1050.[20].南京市规划局,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年.[21].卢海鸣,杨新华.南京民国建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55-256.[22].阮仪三,张松.产业遗产保护推动都市文化产业发展——上海文化产业面临的困境与机遇[J].城市规划汇刊,2004(4).[23].赵涛.德国鲁尔区的改造——一个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典型[J].国际经济评论,2000(3-4).[24].吴唯佳.对旧工业地区进行社会、生态和经济更新的策略——德国鲁尔地区埃姆歇园国际建筑展[J].国外城市规划,1999(3).[25].王向荣.生态与艺术的结合——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的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中国园林,2001(2).[26].王向荣,林箐.西方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27].任晋锋.美国城市公园和开放空间发展策略及其对我国的借鉴.中国园林,2003(11).[28].左琰.德国柏林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生[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29].张凡.城市发展中的历史文化保护对策[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30].王晓俊,王建国.兰斯塔德与“绿心”——荷兰西部城市群开放空间的保护与利用.规划师,2006,(3).[31].熊红.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32].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33].杨鸿勋.历史城市与历史建筑保护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34].刘会远.德国工业旅游与工业遗产保护.商务印书馆,2007.[35].王建国.后工业时代产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36].金磊.印象——建筑师眼中的世界遗产.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37].刘易斯 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2月.[38].阳建强.历史性城市中的自然景观保护.新建筑,2003.04.[39].朱晓明.当代英国建筑遗产保护[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二、外文参考文献

[1].TICCIH, Nizhny Tagil Charter for the Industrial Heritage(《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S][出版者不详] 2003 [2].Stephen Hughes, The International COLLIERIES STUDY.Occasional Papers for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2002.ICOMOS, ki.net 中国知网

工业遗产旅游 另一种转型选择 篇3

工业遗产旅游注重的是工业考古,强调的是对近250年以来的工业革命与工业大发展时期的工业遗迹和遗物的记录和保护,是在从工业化到逆工业化(工业衰落)的历史进程中的废弃工矿业旧址上,将原有的工矿业设施,改造成一种能够吸引现代人们了解工业文化,同时又具有独特的观光、休闲、购物等功能的旅游新方式。工业遗产旅游起源于英国,近年来我国也已涉及,国土资源部所要求建立的矿山公园即是。

工业遗产旅游开展最好的典范是位于莱茵河畔的德国鲁尔区。19世纪上半叶开始的大规模煤矿开采和钢铁生产,逐渐使鲁尔区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重工业区和最大的工业区之一。在经历了约100多年的繁荣发展后,于1960年代初开始出现经济衰落,即所谓“逆工业化过程”,煤炭和钢铁工业尤其突出,如1957年有141个煤矿,49万煤矿工人,年产1.2亿吨原煤;可是到1995年只有13个煤矿,不足7万煤矿工人,年产原煤0.4亿吨。逆工业化过程导致大批工人失业、税收减少、污染得不到治理,区域形象恶化,唯一出路就是转产、转型。

此时如何对待和处理大量废弃的工矿业、旧厂房和庞大的工业空置建筑和设施?社会反映通常有两种选择:一是通过毁灭和清除废弃矿山和厂房,恢复工业化时期之前的良好环境,尽量回收和利用仍然有价值的旧厂房和空置建筑,在得到的新空地上发展和建设新设施和新产业;二是摆脱以往对工业废弃地和废弃厂房与设施的传统价值观,重新发现其历史价值,将其视为工业文化遗产,进行工业遗产旅游和区域振兴等相结合的战略性开发与整治。

鲁尔区选择了后者,经过了“否定与排斥”、“迷茫”、“谨慎尝试”等三个阶段后,才进入到“工业遗产旅游之路”的战略化阶段,以“博物馆”、“公共游憩空间”、“与购物旅游相结合”等三种模式来实施。现已建成的“工业遗产旅游之路”有19个工业遗产景点,其中埃森煤矿关税工业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单,从而成功地实现了转型,并使该地区的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鲁尔区的经验对要成“东方莱茵河”的湘江有何启迪?虽然湘江没有如鲁尔那样规模宏大的工业区,但是采矿和冶炼工业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一定的地位,许多工矿业遗迹反映了从封建社会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到新中国建立后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时期又经历了工业化到逆工业化过程,或者以环境牺牲为代价的工业化发展到绿色工业化发展过程。这些历程对全国以及发展中国家也有代表性。

它们面临着鲁尔区曾有的同样问题,即在毁灭废弃工矿业设施后的土地上重新建设和发展,还是对废弃工矿业设施加以改造开展工业遗产旅游。何以选择?目前建设矿山地质公园就是选择后者即工业遗产旅游。如已建的桂阳宝山矿山公园,现正报建的湘潭锰矿矿山公园,将在资源枯竭、土塌地陷、塘干田毁、山移房裂的矿区内,通过历史文化区、露采区,冶炼工业区、塌陷区、尾泥区、废石堆放区和商贸物流区等的建设,使人们回顾民族资本在中国重工业萌芽时期、被肆意掠夺的日伪时代和新中国的“中国锰都”之历史文化和休闲功能为一体的工业遗产旅游。

工业遗产旅游 篇4

工业遗产, 是指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对工业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尤其是“遗产旅游”的发展, 是近些年西方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从总体上看, “遗产旅游”研究涉及遗产地、遗产吸引物、遗产旅游者、遗产管理和其他利益相关者、遗产旅游活动等方面。工业遗产旅游属于“遗产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一种以工业遗产资源为主要旅游吸引物或吸引地而产生的旅游活动。从旅游产品角度看, 工业遗产旅游与工业旅游不同, 前者主要着眼于呈现那些被遗弃的建筑、机器、生产过程等, 后者则包括目前的生产过程。在现实中, 两者有时是相互交叉的, 如一个现代工厂也许是既向公众开放展示工厂历史的博物馆, 又是开放正在作业的工厂。

国外利用工业遗产资源发展旅游业, 从而走上城市复兴之路的案例很多。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常常成为不少传统工业区走上复兴道路的一种重要选择。然而从工业遗产到工业遗产旅游, 其间经历了长期的探索, 这个探索历程能给我们这个正在经历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国家以什么样的启示?

工业遗产: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一种现实

国际上普遍将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农业化、工业化、后工业化三大时期。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历程看, 进入高度工业化之后, 出现一些与工业化社会显著不同的特征, 即进入所谓“后工业社会”, 其中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就是:从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 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持续上升, 制造业地位则开始不断下降 (重工业尤为突出) , 在许多原本以工业为主导的传统区域开始出现经济衰退现象, 不少工业企业难以为继, 纷纷破产、倒闭或转产, 失业现象严重, 劳动力纷纷外迁, 有些老工业区甚至成了“空城”, 出现了大量废弃、荒芜的工业遗存, 如矿山、厂房、工业建筑和机器设备等。英国这个工业革命最早发端的国家, 也最早被这些后工业化所带来的大量工业遗存所困扰, 这一现象随后在美国、德国、法国等国也相继出现。

当西方发达国家开始进入后工业化, 东亚各国也已经或即将走上这条朝后工业社会发展的道路。1953年我国开始工业化进程, 先后经历了传统计划经济和体制过渡两大时期, 1992年开始转入市场经济体制, 目前尚处于中期发展阶段。我国工业化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发展不平衡, 直接导致了部分地区的后工业化现象:一类是部分沿海发达城市, 另一类是部分过去工业发达的老工业区, 如东北地区。在这两类地区中都出现不少工业企业改制、转产、倒闭和搬迁等现象。前者大多是出于产业更新、工业布局、城市建设发展需要, 后者则主要是因为传统产业衰退、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如何处理这些废弃的工厂、遗弃的设备等工业遗存问题也随之在我国出现。

工业遗产旅游:复兴传统工业区的成功之路

如何阻止传统工业区继续衰落?如何进行老工业区更新和改造?是每个传统工业区面临的巨大挑战。然而, 无论选择何种复兴战略, 它们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处理那些大量废弃、规模巨大的工业遗存, 这也是困扰各地的一大难题。

英国是最早关注工业遗产保护的国家, 不过第一个把工业遗址和传统工业区经济发展相结合、把工业遗产与旅游相结合, 取得了传统工业区复兴成功、并产生广泛影响的却是美国。典型的案例是巴尔的摩内港。上世纪60~70年代, 巴尔的摩内港逐渐成为一个经济衰退的地区, 甚至一度被政府放弃。后来为了摆脱困境, 寻找城市复兴道路, 在政府的帮助、社区民众的积极参与下, 巴尔的摩内港开始尝试利用工业遗存, 他们以改造工业区域、兴建餐厅和游乐设施、创办各种节日等来吸引游客。旅游业的发展获得很大成功, 竟然逐步使这个一度被抛弃的工业旧港成为美国一个著名的观光胜地, 也因此成为通过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实现传统工业区复兴的成功范例。巴尔的摩内港的成功之道很快在纽约、波士顿、多伦多等地得到传播, 影响甚至远及澳洲, 它成功地帮助澳大利亚老工业区达令港改造成如今悉尼著名的景点之一。

这股以工业遗产旅游复兴城市之风, 也吹到了英国这个最早面临工业遗存问题的国度。不少著名的老工业城市如布里斯托、利物浦、曼彻斯特等纷纷效仿。可以说, 美国利用工业遗产资源发展旅游业、复兴老工业城市的经验, 在英国得到了最彻底的实践和验证。这个老牌的工业王国充分利用极为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优势, 开发了不同类型的工业遗产旅游, 使英国人引以为荣的工业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此外, 德国鲁尔区也是一个利用工业遗产资源发展旅游业, 使地区复兴成功的典范。

我国也有成功开发老工业区工业遗产的案例, 如上海“东外滩”就成功地把过去著名的“四行仓库”变为了集创意、时尚、休闲、办公于一体的创意“仓库”;北京有名的“798厂艺术区”, 原来是一个国有电子工业老厂,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衰落。该厂厂房是由前民主德国负责设计、具有包豪斯风格的特色建筑, 现在这些空置的厂房已被改造为有艺术中心、创作室和餐饮酒吧的艺术家的殿堂, 每年接待大量的国内外参观者, 成为北京向全世界展示其城市魅力的又一张名片。此外, 其它城市如南京等地也有一些工业遗产地进行旅游开发的案例。不过, 总体看工业遗产旅游在我国尚未得到普遍重视, 有些还处于起步阶段。

从工业遗产到工业遗产旅游:工业遗产价值的认识历程

从工业遗产到工业遗产旅游, 是人们对工业遗产自身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一个认识过程, 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那些破旧的工厂、废弃的矿山、简陋的工业设备和建筑, 与人们心目中珍贵的文化遗产有着明显的差别, 更和旅游沾不上边。要改变这些固有观念并非易事, 大多数人意识到工业遗产的价值十分缓慢, 即使在学术界, 一个世纪以前, 人们对工业遗产仍然是十分陌生的。因此, 当工业遗产伴随着后工业化时代出现的时候, 人们并未意识到它的价值。相反, 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经济建设中, 还对工业遗产造成严重的毁坏, 即使在工业遗产保护受到重视的英国、法国, 在历史发展中也曾大规模的破坏过工业遗迹。日本战后50年代高速经济增长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甚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破坏。往往只在遗产资源面临危机的时刻, 人们才开始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这一点在工业遗存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从认识工业遗产到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 再到发展工业遗产旅游, 进而帮助不少老工业区实现经济复兴, 西方国家经历了一条漫长的道路。英国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意识到工业遗存的保护问题, 到1971年布里斯托工业遗产旅游项目的开展, 经历了100余年;德国的鲁尔区, 面对逆工业化过程和区域衰退, 经历了长达10余年的探索, 才在区域综合整治和发展中开始真正的旅游开发。许多传统工业区开始实施复兴计划时, 并未想到工业遗产资源能对此有所贡献, 不少人甚至认为应当忘掉这些“过去”。事实上, 不少地区选择利用工业遗产, 甚至是不得已而为之, 如要拆迁一座巨大的钢铁厂, 比把它建成一座博物馆耗费的财力和物力多得多。

社会的发展使工业遗产日益受到重视, 国际保护工业遗产委员会强调指出“工业遗址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列的世界遗产目录中, 有越来越多的工业遗产地入选。如英国和德国在上世纪80年代, 仅有英国乔治铁桥区入选;自90年代以来, 已有7个工业遗产地入选, 如埃森的矿业同盟工业区工业景观、德文特河谷工业区、新拉纳克等。

从工业遗产到工业遗产旅游: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应当正确认识工业遗产的价值。作为工业文明活动的产物, 工业遗产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真实记录, 它与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 也是国家珍贵遗产的一部分, 其自身价值并不因为我国工业发展历史“短暂”而降低。

工业遗产是工业化过程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从国内外工业化发展历程可见, 工业遗产的出现及所产生的问题源于西方后工业化社会, 但并非西方所独有, 它应是工业化过程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在我国, 工业遗产问题目前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 并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加剧。对这些已产生和即将出现的大量工业遗产, 必须引起重视, 如东北老工业区复兴、搬迁后的首钢工业遗址等, 这些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从工业遗产到工业遗产旅游再到传统工业区复兴, 这是西方发达国家经过长期探索而寻找到的一条成功之路。从国外为数众多的成功案例与我国尚不太多、但同样取得成效的案例可见, 合理利用工业遗产资源、发展旅游业是传统工业区复兴道路的一个重要选择。当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 许多传统工业城市、老工业区正面临发展的困境, 尤其是那些单一以工业企业为主导的城市, 发展工业遗产旅游无疑应成为它们在选择经济复兴道路时的一个重要内容。

虽然工业遗产旅游在很多传统工业区复兴中起了重要作用, 但决非万能, 不能将其作用无限放大, 要正确认识到它的某些局限性, 如吸纳劳动力有限, 只是整个地区复兴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导游词 篇5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平遥旅游!很荣幸在这样一个明媚的早晨认识大家,更荣幸能够成为大家的导游。

首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或者x导。我们这个团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就是我身边的这位王师傅。王师傅已有二十多年的驾车经验,由他行车大家可以放心。现在,为了王师傅能够以十分的热情为大家服务,大家先为王师傅鼓鼓掌加把力好吗x恩,谢谢大家~

想必在座大多数都是第一次来平遥,对于平遥比较陌生,但不要紧,大家尽可放松身心,在平遥尽情享受旅游的乐趣,希望平遥古城的独特风景和人文情怀能送给您一份好心情,更希望这份好心情能伴随您一生一世。

现在我讲一下我们今天的行程,基本就是在平遥古城的县城里面进行游览。我们将会重点介绍几个比较大的点:平遥传统民居,魁星楼和孔庙,“日升昌”票号,以及双林寺和镇国寺。中午吃完饭后是自由游览时间,大家可以自行游览自行拍照。

好了,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平遥。想必大家对平遥古城的历史也有一点点的了解。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决议,将我国云南省丽江古城、山西省平迢古城和江苏省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现在大家可以观赏一下古城的远景和比较完整的外观。这是一座二千八百年历史的小城,保存了现今中国最完整的城墙,有三千多处明清时期的院落,是一百年前中国的金融中心,它拥有最古老的佛教彩塑,是四万多人的生活家园。今天,它已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

平遥古城大致呈正方形,面积仅二点二五平方公里。古城中心的`南北大街构成一条笔直的中轴线,高十八点五米的市楼屹立在城市的中心点上。四条横贯东西南北的大街、八条均匀分布的街道、七十二条纵横交错的小巷,共同构建了小城井然有序的交通网络。

现在我们看到的平遥古城传统的民居,建筑类型属于中国北方汉民族严谨的四合院形式,每个院落或以砖做的矮墙,四周外墙高达七八米,有利于抵御北方的风沙天气。院落多为坐北朝南便于得到更多的阳光。平遥古民居最独特之处在于正屋保留了西北地区窑洞的形式。这种窑洞不再是凿土为窑,而完全是在平地上用砖砌成的,一般为三孔到五孔。砖砌窑洞的外面一般还要加筑一道木廊瓦檐以防风雨日晒并饰以题材繁多的精美木雕、彩绘。现在平遥普通的民居住宅大都为清代所建。

屹立在东南墙头的这座建筑叫魁星楼。魁星是北斗七星中的第一星,中国道家称它为天罡星,是主宰科举文运的星辰。平遥城墙上三千个用于射击的垛口,七十二座用于�t望和贮藏武器的敌楼则象征着中国儒家创始人孔子周游列国讲学时的三千门徒、七十二贤人。

在古城中和魁星楼遥遥相对的则是祭祀孔子的孔庙,中国人又把孔庙叫做文庙。文庙大成殿大约为公元1163年宋金时期重建,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庙建筑。在大成殿背后的山墙上书写着一个巨大的“魁”字。据说这里曾放置一面大鼓,只有中了状元的平遥人才能敲响它。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在平遥不得不提的“日升昌”票号。平遥古城的票号是中国金融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由于平遥票号创立时间之早,延续年代之长,票号数量之多,网点分布之广,资本实力之雄厚,因而,一度执金融之牛耳,闻名于海内外。日升昌票号的前身是西裕成颜料庄,总庄设在平遥,并在北京崇文门外设有分庄。清嘉庆末年,由于社会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埠际间货币流通量大增,而过去的起标运银由于很不安全,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西裕成颜料庄首先在京、晋间试行汇兑办法,结果效果很好,便开始兼营汇兑业。道光初年,西裕成颜料庄正式更名为日升昌票号,专营汇兑山西平遥日升昌票号。

现在我们来到了位于平遥古城西南六公里的双林寺,占地一万一千多平方米。全寺各殿满布彩塑群体,大的三米多高、小的不过十几公分,共计两千零五十尊,保存完好的就有一千五百六十六尊,历经六七百年建造完成,在中国被誉为是集宋、元、明、清历代彩塑艺术宝库。

进入双林寺之后便是天王殿,屋檐之下是四尊高过三米的巨大塑像,被俗称为四大金刚。四大金刚的眼睛是用琉璃珠装嵌而成显得生动传神,这是中国独具特色的装饰工艺。在一进院落的释迦殿内,佛祖释迦牟尼正中高坐,左右站立的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

双林寺二进院中的大雄宝殿是全寺最高大的建筑,因佛祖能降伏各种恶魔又叫大雄。这三尊巨大的佛像皆是佛祖的三种化身。

千佛殿位于大雄宝殿的东侧,殿内彩塑达五百多尊。主像观音菩萨姿态随意、面相恬静妩媚,是菩萨造像中罕见的迥异之作。而在其身旁护法神韦驮的造像被称为中国第一韦驮。像高一点六米,表情和眼神的配合极具动感,产生了一种真正刚劲有力的武士之美,是双林寺中最杰出的彩塑品。四壁周围五百多个彩塑菩萨表现出丰富多彩的佛国圣景。

这个位于平遥古城东北十二公里之处的寺庙,名叫镇国寺。镇国寺始建于公元963年,后历经了中国各个朝代的修缮。整座寺院坐北向南,两进院落,面积近一万三千平方米。

镇国寺内部最著名的即万佛殿。万佛殿始建于一千多年前,完整地保持了中国唐朝的建筑风格,它的最大特征是整个殿宇近似正方形,屋顶庞大,屋檐如展翅欲飞的双翼,显示出一种雄伟壮观的气象,它是迄今为止中国所发现的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在万佛殿内有十一尊彩塑,刻画的是佛和他的弟子们。这些塑像是中国寺庙中现存的公元十世纪时期的唯一彩塑作品,堪称国宝。二进院中的三佛楼创建于明代,至今保留着三十七尊彩塑、五十二幅壁画的原貌。这些佛像和四尊菩萨造型优美、仪态自然,是典型的中国明代的作品。镇国寺院内这棵古槐树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与世代僧人相伴,长得虽没三米之高,但却造型奇特,是镇国寺内的奇景之一。

欢迎大家回到车上,估计大家都已经饿的不行了。来到平遥,必须要吃还要带走的就是平遥牛肉。平遥牛肉这一美味食品历史悠久,最早由何人创始,史无记载。现在的平遥牛肉多采用现代化加工和包装工艺,其品牌众多,知名的有“冠云”,以及“欢春”等等,均为上品。平遥碗脱则是平遥县的一种传统风味小吃,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是在清光绪初年时,由平遥县城南堡的名厨董宣师傅所创,距今已有120xx年的历史。当然还有其他不属于平遥但是是山西的特色美食,面食居多。刀削面啊,考姥姥啊等等都是非常值得一尝的。一会我会带领大家去比较正宗的地方品尝一下这些美食。

工业遗产旅游 篇6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各个老工业基地城市中涌现出大量工业遗产,其中,工业社区作为工人生活聚集地,成为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是工业社区遗产利益主体,其想法与态度对于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针对沈阳市工业遗产现状、价值、工业社区遗产认知与保护、再利用模式以及旅游开发社区参与等多个维度,进行居民访谈,将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合并,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对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工业社区遗产旅游开发进行展望。

【关键词】工业社区遗产;居民;利益相关者;质性研究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许多老工业基地城市开展了大规模的建设更新,城市工业遗产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保护困境。工业社区遗产是城市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历史发展、城市空间格局形成、城市特色文化传承的进程中具有独特地位和作用。对工业社区遗产实施整体保护,有利于老工业基地城市文化风貌的保护,对城市精神的保存,城市意象的建构,乃至于特色文化城市的建设,提供可行操作路径。目前,工业遗产研究中,工业社区遗产的研究从理论到实证探索都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基础较为薄弱,尤其是将工业社区居住者作为核心利益相关群体,采用利益相关者框架开展的研究更是罕见,本文尝试采用利益相关者视角,以老工业基地城市沈阳作为案例,探讨沈阳工业社区居住者的遗产保护意识、遗产价值认知以及遗产旅游开发、社区参与意愿和参与路径,为老工业基地城市工业社区类型的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提供思路。

一、相关研究进展

国外工业遗产的研究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英国,我国相关研究则起始于20世纪末,纵观国内外工业遗产研究成果,主要可大致归纳为三个方面:其一为工业遗产的定义及内涵解析,目前对于工业遗产的定义仍未有定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下塔吉尔宪章》中对于工业遗产的定义。其二是针对于某一地区工业遗产的分布及价值评价研究,众多研究中英国工业遗产相关研究较多,如Binney M在整合英国工业遗产的基础上[1],为其旅游开发提供了新的视角,Aldous T分析英国工业遗产状况、价值[2];国内著名学者刘会远、李蕾蕾曾利用二手资料对德国工业遗产进行过深刻剖析,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3];韩福文、佟玉权也曾在东北地区工业遗产相关研究中对该地区工业遗产分布进行梳理[4]。其三是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研究,该部分目前是工业遗产研究的主流研究方向,大部分研究结合了遗产管理以及旅游开发的理念探讨工业遗产再利用的相关研究,其中,博物馆作为工业遗产利用开发的主要途径引起了广泛关注。

除上述研究以外,针对工业遗产地社区这一利益主体的研究也正引起学者关注,研究内容主要围绕社区群体经济、环境以及权利方面的利益诉求等。其中经济方面的诉求包括遗产地旅游开发对居民的经济补偿,旅游所获利润的分配等方面;环境方面的诉求包括优化遗产地居民生活环境,控制游客数量等;权利诉求与遗产地旅游开发的社区参与有关。国内外关于工业遗产地社区的相关研究仍比较有限,未形成完整公认的体系,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5]。

二、案例地及研究方法

(一)案例地选择

沈阳是建国初期发展起来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重工业基地,享有“共和国工业长子”“东方鲁尔”等美誉,工业文化也是沈阳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塔吉尔宪章》对于工业遗产的定义中明确提出,与工业相关的社区建筑也是重要的工业遗产,因此沈阳市保留下来的大面积工业社区建筑群无疑是沈阳市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沈阳保存较为完整的工业社区遗产建筑群共有三处:铁西区工人村社区、大东区和睦路社区、皇姑区三台子社区,它们是全国修建时间最早、建筑面积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工人住宅群,是全国此类建筑遗产的典型代表。但随着沈阳市许多大型工业企业面临转型危机,这些工业社区在城市建设更新过程中面临矛盾,因此,针对沈阳工业社区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6]。

(二)资料收集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法,访谈对象为沈阳市工业社区居民。因为沈阳市进行房产改革后,工业社区遗产的所有权已归属于本地居民,因此,居民的态度对于工业遗产的进一步保护与改造是至关重要的。实地考察过程中,研究者将受访者按照S1-S24的顺序编号(见表1),对其进行面对面的半结构式访谈,访谈时间为20分钟到40分钟不等,并筛选出访谈内容较为完整且具有代表性的访谈资料进行质性研究。

(三)资料整理

采用质性编码的方法,把文本资料“打散”成不同的意义单位,然后对资料进行重新分类,总结居民利益诉求特征或者相关事件,剔除无关内容。编码过程中首先反复阅读资料,标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词、短语、句子或者段落,提取反复出现的概念,同时将相同或相近的概念结合在一起进行初步编码,最后,针对初步编码的结果进行进一步归并总结。

三、研究结果

(一)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差异性较大

访谈结果显示,居民对于工业社区初建时期的情况记忆深刻,访谈中不时会流露出发自内心的自豪与骄傲,这可以体现出当地居民对于工业社区历史价值以及社会价值认知度比较高,而谈到现在,居民则表示居住于此感受更多的是无奈、不满与自卑,同时还有对当年邻里感情的怀念。对于其美学价值的评价则是呈两极态度,部分对工业社区感情深厚的居民表示社区楼体建筑非常有特色,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持反对态度的居民则表示楼体破旧不堪,影响城市形象。

S6:“53年盖的,古董,苏联建的。”(历史价值)

S10:“能,太能代表(五十年代)了。”(历史价值)

S11:“可不(跟周围的楼)不一样吗,多旧呀,太破了”(美学价值)

S17:“看那楼上雕花没,那都是苏联图纸,你看现在这楼哪还有这样的了。”(美学价值)endprint

S3: “可以做教育的题材,现在房子的质量没有这么好的。”(教育价值)

通过居民对工业社区价值的评价可以看出,其对于工业遗产价值的评价缺少一定的客观性和全面性。主要原因是居民对于居住环境满意度存在差异,尤其是生活与心理方面的利益诉求各不相同,导致其对于工业遗产价值的评价存在主观的偏见与差异。

(二)工业遗产保护意识薄弱

调查过程中发现在工业社区遗产是否具有保护价值的问题上,居民意见比较一致。多数居民支持拆迁,其中83.3%的受访者认为工业社区遗产不属于工业遗产的范畴,虽然历史悠久,但房屋建筑外观及各种设施破旧不堪,缺少保护价值,可见,居民遗产保护意识较为薄弱。

S2:“一点保留的价值也没有。”

S5:“这也没有什么古老的建筑,也没有什么(保护)价值。”

S8.1“这楼都是问题,还留着!”

S4:“没有办法才住这。”

S11:“有什么感情啊,破门破屋的。”

S23:“(觉得不自豪)没有办法才住这。”

相比之下,面对同样作为工业遗产的哈尔滨霁虹桥拆迁与否的问题时,当地居民的态度截然相反,大部分居民持反对态度,因为霁虹桥历史悠久,居民对其感情深后,虽然霁虹桥如今也变得破旧,但未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生活,对居民的切身利益没有影响,因此居民遗产保护的意识非常强烈。而沈阳市工业社区破旧的外观与落后的内部设施已经严重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其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而且在城市更新改造的环境下,与周围设施齐全,外观高大时尚的新建社区形成强烈对比,居民心理难免产生落差[7]。

(三)工业遗产再利用期望较高

居民对于工业遗产地区的振兴期待值较高,并且充满信心。居民支持工业遗产再利用主要是因为本地开发与再利用有利于居民利益实现。随着沈阳市区改造的不断升级,工业社区面貌破旧混乱,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明显落后,社会问题重叠使居民对于本地开发迫不及待。旅游开发符合居民改善居住环境,增强社区价值的利益诉求,因此得到了多数居民的支持。

S5:那当然好了,这边没什么设施,要是能建点公园什么的那可好了。

S18:环境不太好,应该再建一建,公园啥的都没有,这地方好好弄弄能挺好,当个休闲的地方挺好。

S9.2:那再好不过了,要是真能建成商业街的话这边都能跟着起来。

S20:商业街应该能行,这边还是挺有特色,工业的东西挺多,整个工业一条街啥的。

S10:建景点行,可以怀念一下,但住人的话这房子条件太差了。

S18:做个博物馆啊,生活馆还行,做别的没有意义。

(四)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参与热情较高

居民的社区感较强,对于工业社区遗产仍保有地方依恋,愿意投身到地区开发建设中。这主要源于此处居民多为原始居民,在此居住多年与这里感情深厚,对于工业历史较为了解,当谈到五六十年代的大工业时代,他们心中充满了自豪,居民们愿意主动向他人介绍工业社区遗产的光辉历史。社区参与有助于激发居民心中的自豪感,符合居民的心理诉求,以社区参与的方式,开发工业社区旅游,可以充分利用工业地区人力资源,同时,也可以通过此方式,给予居民一定的利益回报,这样可以满足居民心理与经济两方面的利益诉求。

四、分析与讨论

(一)旅游开发基于居民利益诉求

工业社区遗产地居民以老年人为主,而且大部分居民家境贫困,搬迁对于当地居民来说意味着无家可归。居民是遗产地真正的主人,在工业社区遗产旅游开发过程中,首先要针对居民各方面的利益诉求进行调查,以妥善安置当地居民为开发前提,在给予一定经济补偿的同时,还要注重居民其他方面的需求,例如心理方面的安抚等,要使工业遗产旅游发展同社区发展建设有机的结合[8]。

(二)重视工业遗产保护与宣传

工业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美学价值,工业社区遗产更是社会主义初期集体制在人民生活方面的写照。对于沈阳这座曾经有着悠久工业传统的城市来说,工业社区遗产的灭失所导致的文化遗产的缺失,会对城市个性特征带来不可挽回的伤害。因此,对于工业社区的保护迫在眉睫,保护过程中要结合多方力量,政府应针对各地区现存问题以及特点制定专项保护规划,同时应鼓励企业、社会团体以及当地社区参与其中,尤其是对当地居民的引导极其重要,应对居民进行工业遗产保护的相关宣传教育,提升居民对于工业遗产的认知,加强居民遗产保护意识。

(三)打造工业遗产旅游特色街区

沈阳市工业社区遗产属于街区层次的老工业遗产,在选择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时,应结合经济复兴、环境优化、历史再现等多种再利用模式,进行综合性开发利用,同时,各种模式应有主有次,相辅相成,尽量采用“综合模式”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性再利用。工业社区遗产再利用可以第三产业作为主导,同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这些地段产业转型,满足当地居民经济、生活、心理等多方面的利益诉求。开发过程中,还应注意将该工业地段纳入城市功能,结合沈阳市整体旅游开发规划,主打工业文化特色,打造具有沈阳特色的工业遗产旅游特色街区,对其进行合理的功能置换,使之适应新的功能,融入城市特色中。

(四)提升旅游开发社区参与有效性

受诸多因素影响,工业遗产开发的社区参与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居民在参与过程中仍存在内容层次低、范围窄,极少介入管理和决策层面等问题。因此,应进行社区增权有效提升居民个人权力感和自我效能感,开发方对居民进行有效培训,真正凸显社区在工业遗产开发中的主体地位,保证社区参与的有效性,使工业社区居民能够获益于本地旅游开发[9]。除此之外,政府方面要制定高效决策机制、分配机制以及监督机制,为社区参与提供保障,将个体增权与制度增权相结合,实现工业遗产改造与社区建设的双赢[10]。

五、结语

结合社区参与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是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有效途径之一。沈阳市工业社区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旅游吸引力,因此,沈阳完全有条件在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的原则下,打造出具有沈阳工业特色的工业旅游区,走出一条工业社区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的新路,成为全国工业社区遗产旅游开发的典范。

参考文献

[1] Binney M. Our Vanishing Heritage [M] . London: Arlington, 1984.

[2] Aldous T. Britain s industrial heritage seeks world status [ J] . History Today, 1999(5): 3-13.

[3] 刘会远,李蕾蕾. 德国工业旅游与工业遗产保护[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4] 韩福文,佟玉权. 东北地区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J].经济地理,2010,30(1):136.

[5]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的利益相关者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07.

[6] 周大鸣,刘家佶. 城市记忆与文化遗产——工业遗产保护下的中国工人村[J].青海民族研究,2012,23(2):2-5.

[7] 张毅.哈尔滨中东铁路职工住宅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林业大学,2009.

[8] 姚国荣,陆 林.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居民利益要求实证研究???——以安徽省九华山风景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0,30(7):1219.

[9] 李颖.世界自然遗产旅游研发的社区参与研究——以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中南林业大学,2007.

青岛市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篇7

青岛市自1897年开始, 经历100多年的沧桑巨变, 由一个渔港、商埠发展成为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国际港口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拥有大量的历史优秀建筑和较为丰富的工业遗产, 它们主要为德占时期 (1897—1919年) 、日占时期 (1914—1922年, 1938—1945年) 、国民政府时期 (1929—1937年) 、新中国成立后 (1949—1977年) 建立并随着城市发展而遗留下来的, 是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生动载体、城市风貌特色的具体体现和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工业遗产的开发、保护、利用与旅游的有机结合, 对于承载青岛城市工业文明、打造滨海文化名城,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局面具有长远的现实意义。

一、概念界定

世界国际组织对工业遗产的定义是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学研究价值的工业遗存。具体包括建筑物和机械、生产车间、磨坊、矿山以及相关的加工提炼场地、仓库与店铺、生产、传输和使用能源的场所、交通基础设施等。在工业时代的发展变迁中, 早期建设的大量工业项目已经不再具有市场竞争优势, 成为工厂废弃或搬迁重建过程中的工业遗存。然而这些工业遗产凝聚着当时工业发展的历程, 具有丰富的价值, 它的保护及合理开发再利用可以使废弃资源进入循环经济, 从新焕发勃勃生机。

工业遗产旅游是伴随着人们对旅游资源理解的拓展而产生的一种旅游新概念, 是在传统工业区域产业衰退的过程中, 以对工业遗留物的保护、再利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为目的, 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温或了解工业历史和文明, 融合相关旅游功能的新的旅游形式。工业遗产旅游最早产生于西方国家, 在国内近年来才受到关注, 虽然起步较晚, 但已逐渐取得成效, 如北京的798创意产业园、上海的江南造船博览馆、广东的中山歧江公园、唐山的开滦国家矿山公园等。

二、青岛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优势条件

(一) 产业资源丰富

青岛是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发源地和摇篮之一。伴随着近现代工业的发展, 青岛留下了丰富的并形成跨区域分布的工业遗产资源, 其类型主要包括港口、造船、铁路、机车、钢铁、化工、建材、轻纺及其他装备制造业, 以及配套的仓储、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和居住区。中国机车工业的摇篮基地之一的四方机车厂、中国最早的葡萄酒品牌青岛葡萄酒、建于1912年的青岛卷烟厂、国棉八厂日式厂房和生产线、潍坊市坊子镇车站及周边铁路货运和配套服务设施等, 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近代工业遗产。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为青岛市发展工业遗产旅游提供了基本保障。

(二) 地理区位优越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端, 东、南濒临黄海, 是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 是沿黄海流域和环太平洋西岸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和海上运输枢纽, 与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 港口吞吐量跻身全球前十位。青岛交通设施完备, 道路网络四通八达, 陆海空交通便利, 通航国内多个港口城市;空运现已开通东京、法兰克福、新加坡、曼谷等20余条国际 (地区) 客货航线, 与国内47个大中城市通航, 拥有国内航线95条, 国际航线10条, 港澳地区航线3条。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和极强的可进入性为青岛工业遗产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 城市形象好

青岛有着“黄海之滨的明珠”的美誉, 盛载万国建筑的经典, 是座啤酒飘香的名城, 作为拥有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最多的城市, 凭借众多闻名于世的品牌及卓越的经济优势, 曾荣获CCTV评选的“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桂冠和“企业家满意奖”。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老城区, 与东部现代化新城区交相辉映。便利的交通、优化的生态环境和高品质的社会风气, 无疑都给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无限的魅力。2008年奥运会分项目在此的举办, 进一步推动了青岛的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了青岛的国际地位。

三、青岛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青岛作为一个享誉中外的旅游名城, 其旅游业设计重心主要放在海滨浴场及城市景区。虽然有着丰富的工业遗产, 但并未获得社会各界的重视。青岛现存131处历史优秀建筑以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中, 相当数量曾经记录了该市工业辉煌的遗产处于无人问津或者被拆除的危险。目前, 该市取得成效的工业遗产旅游景点有青岛啤酒博物馆、青岛葡萄酒博物馆、青岛纺织博物馆等, 但开发模式较为单一、娱乐性较小, 尚处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萌芽时期。

(一) 社会各界对工业遗产保护、开发不够重视

在工业遗产开发保护的过程中, 由于社会各界不同群体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 形成包括搬迁企业、各级政府等在内的多方博弈, 在各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 工业遗产保护陷入困境。当企业竞争力下降, 面临着破产、倒闭、外迁或重建的局面时, 各方往往极端关注新项目的推进, 很少投资、利用破产设备去进行旅游开发。对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不够重视, 投入资金匮乏, 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1) 认为搞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投入大、回收小, 即时效应不明晰, 而将资金用于其他项目建设。 (2) 没能对工业遗产所承载的历史、技术、审美和科研价值引起重视, 未意识到工业遗产作为青岛这座历史老城的注解逐渐丧失的危机性。

(二) 开发模式单一

青岛啤酒博物馆的成功建立为该市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启了一个重要的示范点, 近年来, 工业遗址上各种各样的博物馆大量涌现, 取得成效的景点还有:利用百年老窖葡萄酒厂建成的葡萄酒博物馆, 利用印染厂、丝织厂建成的青岛纺织博物馆和青岛烟草博物馆等。相对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四种基本模式, 即主题博物馆模式、公共休憩模式、创意产业园区模式、工业博览与商业旅游开发模式而言, 青岛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单一, 大多是博物馆模式, 景点单一、主题雷同或相似, 娱乐性较低, 吸引力差, 可以说青岛的工业遗旅游尚处于萌芽阶段。

(三) 旅游景点缺乏规模优势

青岛工业遗产旅游景点分散, 彼此相对孤立, 没有统一性, 缺乏一条系统性的旅游路线, 很难形成轰动效应。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青岛早期大量工厂逐渐衰退, 形成了沿胶济铁路线分布的并具有跨区域性的工业遗产, 例如, 正在规划开发的潍坊市坊子镇车站及其周边铁路货运和配套服务设施等, 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近代工业。然而在此基础上所改造修建的工业遗产旅游景点分布零散, 没有统一性, 难以形成区域联动效应。

四、青岛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对策

(一) 招商引资、加大宣传

在工业遗产保护开发中坚持政府主导的开发模式, 充分考虑城市长远发展、统筹兼顾、统一规划, 通过专门机构、专项基金和专业技术力量协同保护工业遗产旅游开发, 并制定优惠政策, 以塑造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来吸引投资, 实现多渠道、全方位的投资体系。政府、企业及旅游局需携手联合, 利用多种媒介对青岛市工业遗产旅游进行大力宣传和推介, 逐渐形成社会影响, 并激发旅游爱好者对工业遗产旅游的热情, 为青岛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提供有力的保证。

(二) 探索开发多种旅游模式

工业遗产旅游不同于一般的工业参观, 游客在观光的过程中, 除了身心得到放松之外, 更多是期待对工业历史发展文化深切的认识和体验的快乐。因此, 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也不仅仅是改造破旧厂房变为博物馆这么简单。通过借鉴国内外成功开发经验, 对青岛工业遗产进行科学规划、统筹整合, 开发出多种工业遗产旅游模式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要, 如利用废弃生产设备修建成休憩设施、公共休闲、娱乐模式, 将破旧厂房改造成具有特色的酒吧、餐饮店、画廊、购物步行一条街以及可以领略工业历史的真实感和完整感的体现模式的开发。此外, 青岛工业遗产还可结合其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优势开展海边度假、温泉等旅游项目等。

(三) 合理整合、形成联动效应

青岛工业遗产旅游正处于起步阶段, 势单力薄, 单一的工业遗产旅游项目很难形成规模优势和轰动效应。工业遗产旅游与传统旅游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 因此, 青岛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就必须和该区域其他旅游联合, 通过联合市场开发、资源互补和组合包装旅游线路, 打造区域旅游的整体优势。青岛市郊自然生态景观、人文景观、名胜古迹丰富多彩, 栈桥、小青岛、小鱼山、海底世界、第一海水浴场、八大关风景区、五四广场、奥帆中心、银海游艇俱乐部、极地海洋世界、石老人海水浴场等主要旅游景点贯通城区东西滨海步行道。2011年, 青岛旅客总计108.05万人次, 较之2010年100.07万人次增长7.407%, 存在巨大的潜在客源。在工业遗产旅游初具规模时, 可将青岛传统旅游景点作为跳板或基地, 将旅游资源丰富的崂山、五四广场、金沙滩、海底世界等旅游景点的客源源源不断的输往工业遗产旅游区, 进行观光游览、购物休闲。

摘要:工业遗产旅游是在传统工业区域产业衰退过程中所遗留的工业遗产上发展起来的新的旅游形式。青岛历经百年的工业发展, 拥有丰富的具有历史、文化、科技、审美价值的工业遗产, 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潜力。在对青岛开发工业遗产旅游优势条件阐述的基础上, 分析了青岛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青岛,工业遗产,工业遗产旅游

参考文献

[1]季玉群.工业遗产及其旅游开发初探[J].江苏商论, 2007, (12) .

[2]展二鹏.发展:城市需要远见, 规划建设需要协同[J].城市建筑, 2008, (12) .

[3]刘筏筏.大连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对策探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7, (3) .

[4]牛成喆, 吴生智.浅议工业遗产旅游开发[J].商业时代, 2007, (5) .

[5]王琳.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初探[J].中国集体经济, 2010, (3) .

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与发展对策研究 篇8

(一) 工业遗产。

工业遗产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工业遗产是指, 兴起于十八世纪的英国, 继工业革命之后的, 具有科研价值、艺术审美、历史文化以及经济利用价值的工业遗存。广义的工业遗产是指具有科研价值、艺术审美、历史文化以及经济利用价值的, 古代各个时期的生产技能、工艺流程、大型工程遗址、冶炼遗址、古代资源开采等可以体现出人类文明进步的遗存。

(二) 工业遗产旅游。

工业遗产旅游就是以工业遗产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 具有体验性、趣味性、教育性、知识性的, 可以满足旅游者感受工业历史的心理需求的新型旅游。这不仅是工业旅游的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广义上的文化旅游, 是再利用与保护工业遗产资源的有效方式。

二、我国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政府缺乏高度重视, 公众参与度比较低。

我国在工业遗产上的保护还只是出于初始时期, 人们还不能充分认识到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同时在短时间中, 再利用与保护工业遗产得到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明显, 因此难以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再加上相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的缺失以及重远轻近的观念, 导致我国很多工业遗产遭到拆迁, 成为城镇化建设的牺牲品。而在我国工业遗产旅游开发过程中, 通常是由设计师与政府来决定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 公众参与度低, 缺少完善的社会参与体系。

(二) 资源缺乏整合, 资金融通渠道较窄。

我国的工业遗产资源不仅种类丰富, 同时涉及范围也非常广。但是, 在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方面, 尚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划。各个城市在利益的视角下, 结合自己的经济目标与地理位置, 各自规划, 各自开发, 最终造成了城市之间的不良竞争, 形成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效率不高以及开发质量较低等问题。当前, 我国的社会融资系统尚不能对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提供资金支持, 资金引进的渠道过于狭窄, 通常是各级政府与国家的财政系统来划拨资金支持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当前的资金不能满足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进度、规模以及范围的需求, 导致旅游项目与服务不能充分满足游客的需求。

(三) 开发模式单一, 产品缺乏特色。

我国工业遗产旅游在开发过程中, 过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 使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缺少一定的导向性, 在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中不能充分挖掘出地方特色文化, 最终导致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单一, 产品缺乏特色, 同质化现象严重, 对游客的吸引力不高。

三、我国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 加强政府主导, 提倡公众参与。

1. 对工业遗产实施全面普查。

政府应该将与工业遗产开发相关的组织部门进行完善, 建立工业遗产评定及普查机构, 对全国各地的工业遗产进行实地调查, 对选择具有明显特色的、独具历史代表性的工业遗产进行拍照、记录, 进行等级划分, 建立完整的资料档案。

2. 提供财力支持。

在地区发展的财政体系中纳入工业遗产开发费用, 并且保证资金的落实到位;对开发工业遗产旅游实行优惠的财政政策;成立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基金协会, 吸收多方面的资金, 用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

3. 提倡公众参与。

一是开展各种与工业遗产相关的活动, 例如开展与工业遗产相关的知识竞猜、竞答活动, 排演各种与工业革命、工业历史、工人事迹等相关的情景剧、小品等。二是将工业遗产相关知识融入到学校的课程教学中, 同时由学校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工业遗产。三是在开发工业遗产旅游过程中、在工业遗产旅游信息的搜集过程中, 引导与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其中, 献计献策, 建立有效的社会公众监督评价机制与公众参与体制。

(二) 加强政府引导, 开展区域一体化合作。

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相关的各个政府部门应加强沟通, 统一组织规划形成各个城市工业遗产旅游发展协会, 由各个省市的代表来构成会员结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统一规划要由各个政府部门负责编制, 并要设立单独的监管规划落实情况的部门;对于规划中涉及的各项管理条例与法律法规要根据国家法律进行合适的完善, 要落实部门责任制度, 规避开发中的管理不到位、产品缺少独特性、资源浪费、规划无序的问题, 实现工业遗产旅游资源市场共建、联合开发的顺利开展。我国的工业遗产种类非常丰富, 并且遍布全国各地, 这些工业遗产不仅具有各自的特点, 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共性。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 形成独特的开发之路, 就要形成区域联动效应。我国的各个省市不仅内部要突破区域限制, 同时在省市城市之间也要有效联合, 在历史文化的引导下, 依托于各个城市的工业遗产资源, 做好工业遗产旅游跨区域的统一规划开发, 并要充分呈现出开发地区的特点, 严防城市之间的恶性竞争以及重复性、无序性的开发。

(三) 丰富开发模式。

工业博物馆模式是我国工业遗产旅游中使用频率最高的, 并且各个地区之间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 特色与创意不明显。工业遗产的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内涵, 要善于挖掘其潜在的灵魂, 这就需要在开发工业遗产旅游之前, 对当地的内部属性、区位条件、气候特征、历史文脉等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与掌握, 并且要充分考虑到周边地区的社会文化与自然资源特性, 实现开发的整体性、完整性。最后通过整体的评价与感受, 选择适合当地的开发模式。

1. 建立景观公园。

对于占地面积非常大的、依托于城市存在的工业旧址, 由于具有非常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 可以通过景观公园的方式进行开发。在这方面可以积极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 对于开发地区的标志性景观、植被、水体、地貌以及建筑造型等多方面元素进行综合考虑, 来促进改造的成功。

2. 打造与购物相结合的商业区。

我国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中尚没有非常成功的与购物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模式。对于比较集中并且位于市中心的工业遗产的旅游开发可以与城市建设统筹进行, 在保留工业遗产旧时代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例如, 根据区位分布、建筑风格与仓库大小等特征, 改建成影视中心、咖啡馆、酒吧或者商店等现代购物、休闲、娱乐场所, 并经过一定的规划统一, 形成休闲娱乐场所、美食街或者商业街。

3. 开发创意产业园。

工业遗产建筑通常规模比较大, 占地面积也很大, 建筑的外表通常用简单、大气的方式来修饰, 内部结构规整、空间较大, 同时也承载着浓郁的历史氛围和工业文化, 这些有利的因素都可以作为设计者的创作素材, 可以开拓的空间非常大, 利于开发创意产业园区。

参考文献

[1]唐璐.工业遗产旅游综合体开发 (IH-TCD) 模式探讨[D].重庆师范大学, 2013

[2]刘静江.论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D].湘潭大学, 2006

[3]崔向东, 于富业.阜新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创新模式研究[J].中国名城, 2011, 4

[4]武红艳.浅析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的模式及启示[J].太原大学学报, 2010, 3

[5]戚红年, 曹荣林, 赵宏伟, 时成九.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J].小城镇建设, 2010, 9

[6]尹文娟.我国工业遗产保护与研究的现状及问题分析[J].中国西部科技, 2010, 24

工业遗产旅游 篇9

一、工业遗产与工业遗产旅游

工业遗产是指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具体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车间、磨坊、工厂、矿山以及相关的加工提炼场地、仓库和店铺、生产、传输和使用能源的场所、交通基础设施等。

工业遗产旅游是伴随着人们对旅游资源理解的拓展而产生的一种旅游新概念,是在传统工业区域产业衰退的过程中,基于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目的,在工业遗留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温或了解工业历史和文明,融合相关旅游功能的新的旅游形式。我国学者李蕾蕾认为,工业遗产旅游是在废弃的工业旧址上,通过保护和再利用原有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等,改造成为一种能够吸引现代人们了解工业文化和文明,同时具有独特的观光、休闲和旅游功能的旅游新形式。简言之,工业遗产旅游就是以工业遗产为核心吸引物的主题旅游活动。

二、辽宁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对策与建议

借鉴国外工业遗产旅游发展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辽宁省在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上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持理性开发,科学规划项目

工业遗产旅游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统筹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统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开展工业遗产旅游不能一哄而上,应保持头脑清醒,根据自身的条件审时度势地进行开发。首先要综合分析辽宁工业遗产旅游资源,制定整体规划,对众多工业景点进行循序渐进的开发,充分发挥现有的工业基础优势,处理好发展与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的关系。政府部门应该统筹安排,把工业遗产旅游纳入地方旅游的整体规划中去,从组织机构建设、工业遗产普查和认定、规划编制、项目开发、宣传推介等方面提出操作方案,推动工业遗产旅游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二)突出主题特色,展示遗产文化

工业遗产旅游不同于文化遗产,关键在于突出其鲜明主题。工业遗产开发不论是采用博物院模式、公共游憩空间模式,还是与购物旅游相结合的开发模式,特色是旅游经济的生命力所在,没有特色就没有吸引力,就不会产生旅游市场效应和经济效益。只有充分认识和挖掘辽宁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价值及其内涵,才能开发出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比如,有“煤都”之称的抚顺,不能因为开发工业旅游就选择建山水景观和宾馆别墅,而恰恰相反,只能选择将“傻大黑粗”的煤炭生产设施作为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依托。比如,稍加改造的煤窑小火车、煤雕等都可变成旅游市场上叫座又叫好的产品。

(三)导入体验理念,展现工业魅力

旅游的实质是体验,工业遗产旅游的实质是游客在工业场景中的一次体验活动,一次独特的经历。旅游产品的可感知性、可理解性、可参与性是体验旅游的关键所在;新鲜感、亲切感、满足感是旅游体验的最终目标;求补偿、求解脱、求刺激是旅游活动的核心驱动力。“三性”、“三感”、“三求”的有机组合构成了工业遗产体验旅游的灵魂。因此,在工业遗产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中,应该树立体验旅游观念,注重游客的体验过程,通过“三性”,达到“三感”,满足“三求”,为游客营造一次独特而有趣的工业旅游经历,使其在整个游览过程中获得感官和精神上的满足。例如,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可以开展井下挖煤、井下探路、体验矿工生活等旅游项目。在此基础上,可增设时尚的休闲娱乐项目,充分展现煤矿生产的独特魅力,满足游客的求新、求异、求乐心理,增强旅游吸引力。

(四)保持原汁原味,增强现场感受

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应当遵循“修旧如旧”的开发原则,对可恢复的标志性遗址、遗迹,要恢复其原貌,保持其原真状态,要收集和记录历史文物、故事、事件等无形工业文化遗产,最大限度地增强工业发展历史的真实感和完整感。辽宁省要开发一批保留原址、原貌特征的工业遗产旅游项目,包括保留具有原貌特征的厂房,开辟能够展示工业文明、工业时代的一些博物馆、纪念馆等。为了让游客参与互动,可以开发一些情景交融的体验式的旅游项目,在尊重工业历史的前提下,工业遗产旅游产品既注重原汁原味,又注重趣味性、参与性,并将现代科技融入其中,提高工业遗产旅游的品味,使游客在观赏产品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工业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强大魅力。例如,青岛啤酒企业在专为游客建造的青岛啤酒专业博物馆内,车间设备的设置与工作场景的安排完全再现了历史原貌,形象逼真,让游客赞叹不已。我们可以借鉴青岛啤酒企业开发工业遗产旅游的成功经验,利用工业厂房建立酒吧一条街、商业一条街、购物一条街,还可以把规模比较大的工业基地厂房改建成酒店。

(五)注入文化元素,提升旅游品质

旅游的灵魂是文化,文化元素的成功注入是解决辽宁工业遗产旅游现存问题大门的智慧钥匙。工业遗产旅游项目中可突出企业文化,通过渗入“软性”的企业文化使工业遗产旅游贴近普通百姓。在企业内增设相关文化娱乐设施,深刻挖掘企业传统文化内涵,将本土企业的文化和科技含量融入到产品的设计当中,能够使游客增加知识,丰富经验,加深体验,提升娱乐,延长游客逗留和消费时间,企业在创造文化价值的同时,创造较高的经济价值。辽宁老工业基地在发展自己的煤文化、钢文化的同时,还要注重工业发展历程中的工人阶级艰苦创业行为和精神的收集、挖掘、弘扬,充分展示工业文明,发展历史与现代、怀旧与时尚完美结合的工业遗产旅游。

(六)传授科普知识,发挥教育功能

较强的知识性和教育性是工业遗产旅游的另一个突出特点,这是其他许多旅游产品难以替代的,结合科教兴国的浓厚氛围和人们特别是学生对科技知识的渴求,将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为教育性旅游产品,使工业遗产旅游产品寓教于乐,在传播知识、技能的同时避免枯燥的说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项目设计上,可将现场演示、模型展示、动感体验等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德国鲁尔工业区的亨利钢铁厂原是一个保留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与文化景观的著名历史古城,目前已改造成为一个露天博物馆,其中设计了许多儿童可以参与并在废弃的工业设施中开展各种活动的游戏故事,通过故事了解建筑文化和工业生产知识,接受科普教育和品德教育。

(七)开发旅游商品,塑造企业形象

发展工业遗产旅游需要平衡企业和旅游者双方的利益,通过开展工业遗产旅游实现企业预期目标,同时满足游客旅游需求,实现双赢的局面。旅游商品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应重视旅游购物市场的开拓。一方面,企业可把生产的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另外还可将纪念品转化为企业的宣传品,在纪念品上标记企业的标识、图案、文字。例如,沈阳老龙口酒博物馆可以将酿酒工艺和品牌形象结合起来,寓传授知识与娱乐购物于一体,既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酒文化,又提高了老龙口酒的知名度,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八)强化安全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辽宁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应该按照国家旅游局颁布的《工业旅游发展指导规范》标准,在项目设计中注入更多的人性化元素,具备一定的亲和力。第一,要建立和完善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处处为游客着想,提供人性化、亲情化、细微化服务。第二,要配备专职导游队伍,抓好导游员培训工作,精心准备解说词和宣传品,为不同国家游客提供多语种导游服务,并且在景区建立路标和景点介绍,方便游客的游览。第三,要切实抓好安全工作,在景区适宜的地方树立安全警示牌,导游员要对游客多做提醒工作,避免发生安全事故,让客人高兴愉快而来,尽兴安全而归。例如,阜新海州煤矿存在地下积水、二氧化硫气体等危险因素,在开展工业遗产旅游时,必须对游客进行全面细致的安全检测,消除安全隐患,构建安全的旅游环境。

参考文献

[1]裴珮.辽宁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的初步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 2007, (3) :26-28.

[2]时坚.辽宁工业旅游客源市场初探[J].商场现代化, 2007, (11) :31-33.

[3]牛成喆,吴生智.浅议工业遗产旅游开发[J].商业时代, 2007, (5) :67-69.

[4]刘筏筏.大连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对策探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7, (3) :89.

杭州市工业遗产旅游发展现状剖析 篇10

一、杭州市工业遗产旅游的资源基础综述

1、杭州市工业遗产的规模

2010年, 根据杭州市工业遗产资源评估标准, 在对杭州市区内现有工业遗存普查的基础上, 杭州市规划局编制了《杭州市工业遗产 (建筑) 保护规划》, 整理出工业遗产名单75处。其中列入保护名录的有41处, 未列入保护名录的有34处 (见表1, 表2) , 使得杭州市工业遗产的保护有章可循, 杭州市工业遗产具备一定的资源基础。

2、杭州市工业遗产的类型

根据工业遗产的吸引力本源, 考虑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方向, 我们可以将杭州的工业遗产归为以下三类:

1、历史功能延续类

主要指的是那些老品牌、老字号, 虽然有生产实体, 但是人们关注的仍然是百年老店的品质, 有着一种无形的吸引力, 而且目前仍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这类遗产本身就有吸引力, 无需改造加工。如胡庆余堂、方回春堂等。

2、生产旧址类

指的是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工厂旧址, 有些机器、厂房可能呈现破败的景象, 其本身已经很难引起人们对它的兴趣, 但是由于空间特点、建筑特点等可以改造利用, 转变原有的功能, 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作用而又无需拆迁合并。如富义仓、通益公纱厂旧址等。

3、建筑成就类

这类工业遗产不同于前两类的是, 原有的功能已经不复存在, 但是由于它本身建筑的独特性, 能够吸引众多观众前来参观其精湛的建筑技术。有些建筑成就, 在利用过程中, 也会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改造。如钱塘江大桥。

二、杭州市工业遗产旅游的优势条件

1、广泛的潜在客源

作为发展比较早的传统旅游城市, 杭州的旅游业发展已经到了非常成熟的阶段。杭州市在2007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就突破四千万, 并已10%以上的速度逐年递增, 2010年更是以23.8%的比例增涨到6304.89万人次。杭州市具有如此大的国内游客接待规模, 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国内客源。在杭州市发展工业遗产旅游, 可以就近借助这一稳定的客源基础, 只要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得当, 都可以作为工业遗产旅游的潜在客源, 有一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

资料来源:杭州市规划局官方网站http://www.hzplanning.gov.cn/

资料来源:杭州市规划局官方网站http://www.hzplanning.gov.cn/

2、初步的发展经验

与保护工业遗产的行动同时甚至是提前一步的是工业遗产旅游已经悄然而至, 比较典型的有政府主导型的刀剪剑、扇、伞三个博物馆, 企业主导型的LOFT49、富义仓等。目前, 在杭州市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中, 有博物馆、旅游综合体、艺术区、创意空间等, 有的是直接的旅游者游憩区, 有的以商旅文化全面发展的形式吸引着旅游者。

资料来源:青年时报, 2010-11-26-A9

杭州市工业遗产的利用和保护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发展中的旅游综合体、艺术区、创意空间等还有待进一步的开发。但是主题性的博物馆已经发展起来, 博物馆的知识性和历史性能够迎合多种群体的口味, 是一种受到普遍欢迎的旅游开发模式。杭州市有都锦生织锦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等等多种主题性博物馆, 在经营管理博物馆方面有各种经验可以借鉴。为杭州市进一步开展工业遗产旅游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3、有利的历史地理布局

从杭州市工业遗产的地理分布来看, 主要分布在拱宸桥、祥符桥———小河、半山、古荡———留下、望江门外、中村和龙山这七个区域。一方面鉴于传统工业布局的特点, 工厂和工人宿舍都是就近分布的, 于是就形成了今天的厂房和居民区临近分布的局面。另一方面, 从小范围上讲, 工业遗产沿着京杭运河分布, 与大运河夜游、运河国际旅游综合体的结合使工业遗产旅游与运河观光体验游形成合力。从大范围上讲, 杭州工业遗产开发旅游很容易与西湖等传统旅游景点项目结合, 迎合旅游者的口味, 既带动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 又为传统旅游项目增添新意。

4、成熟的节庆活动

近年来, 杭州市举办西湖博览会、休闲博览会, 并在此基础上举办杭州艺术博览会、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等等, 杭州在举办各种节庆会展活动方面, 已经做得比较成熟。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的建造, 为在工业遗产地发展各种展示展览, 开展工业遗产地的节庆活动提供了场所和范本。因此, 对于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一个极大地促进因素, 杭州的节庆活动是一个优势条件。

5、政府的政策支持

发展工业遗产旅游, 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 2006年5月, 国家文物局向各省区市文物和文化部门发出《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 指出“工业遗产保护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新课题”。杭州市在2008年就组织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工业遗产普查工作, 摸清了杭州市的工业遗产家底, 于2010年11月制定公布了《杭州市工业 (建筑) 遗产保护规划》, 并制定了《杭州市工业遗产建筑规划管理规定》, 将杭州市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纳入法制化轨道。《规划》建议可分为四种模式:一是以城市开放空间模式进行保护与利用;二是以博物馆、纪念展示馆等模式进行保护与利用;三是以创意产业园形式进行保护与利用;四是以商旅文联合开发发展模式进行保护与利用。无论哪一种模式, 都可以助推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

三、杭州市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限制条件

1、城市旅游感知形象单一

杭州的城市旅游感知形象比较单一, “东方休闲之都, 品质生活之城”是大多数旅游者共同认可的杭州形象特征, 西湖、岳庙、雷峰塔、钱塘江、灵隐、宋城等风景名胜和人文历史景观成为旅游者的首选。因此, 杭州在开发工业遗产旅游时, 势必会受到杭州城市形象的干扰, 市场开拓存在一定的困难。

2、工业遗产价值缺乏共识

工业遗产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 然而, 杭州市整理出来的75处工业遗产, 有31处属于建筑成就类, 基本都是工业建筑群。对工业遗产的价值认识不统一, 工业遗产保护市场不成熟, 有些老厂房虽然通过延长建筑寿命保留下来了, 但它的工业价值难以评估, 使得人们很难普遍接受所有的工业遗产, 对工业建筑群的价值认可, 更是很难取得人们的共识。这是杭州市开发工业遗产旅游的一个难点所在。

3、旅游企业意识淡薄

杭州的工业遗产旅游刚刚起步, 但是诸如三大博物馆以及运河国际旅游综合体的开发, 似乎并没有引起旅游企业的关注, 在企业设计的杭州旅游线路中, 很少有涉及这几处工业遗产旅游点的。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似乎仅仅是为了改造而改造, 并没有真正发挥它的再利用价值。

4、周边城市的激烈竞争

杭州地处长三角地区, 旅游城市众多, 传统旅游城市如南京、上海、苏州等, 存在激烈的区域竞争。而工业遗产旅游普遍处于发展的初期, 尚未形成品牌效应, 发展模式比较单一, 活动项目趋同, 同一区域行业发展呈现出替代性竞争的局面。即知名度大、趣味性好的城市抑制知名度小、区位差的城市。杭州发展工业遗产旅游面临的最大的竞争来自邻近城市上海。上海市的工业遗产旅游发展无论在旅游产品的完善程度、管理规范制度、宣传广泛度还是在公众认可度、客源市场开拓上都占据优势, 尤其是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 上海工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都领先于全国, 其工业遗产的价值也首屈一指。竞争的压力很难使得杭州将工业遗产旅游作为竞争的主要力量, 这一切都给杭州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带来巨大的挑战。

四、杭州市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建议

1、创新工业遗产旅游形象

首先要正视工业遗产形象地位。杭州拥有知名度较高的西湖系列旅游资源, 旅游业发展比较成熟, “西湖美景”、“名胜古迹”的形象在游客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 立足于这个现实, 充分正确的认识工业遗产的形象地位。杭州发展工业遗产旅游要做到锦上添花, 而非喧宾夺主。

其次要创新工业遗产旅游形象。工业遗产旅游要在杭州实现形象突破, 就要充分认识和估计工业遗产所具有和蕴含的各种价值。挖掘工业遗产的潜在价值, 转变工业生产时代机器轰鸣、水汽污染的形象。根据杭州工业遗产的现状, 通过工业遗产旅游的多种模式发展, 树立工业遗产地的全新形象。根据工业遗产的价值体现和利用功能, 树立工业遗产追忆载体的形象、创意摇篮的形象、城市开放空间的形象以及知识宝库的形象等。

再次要融入区域整体旅游形象。杭州市“东方休闲之都, 生活品质之城”的城市形象已经确立, 工业遗产旅游的形象确立就要围绕休闲、品质生活的核心来确立, 旅游模式的选择与发展都要围绕这一核心来建设。

2、注重工业遗产功能价值的合理利用

首先要注重保留工业遗产价值的原真性。在开发模式的选择上, 尽可能的选择文化浓厚的利用形式, 如纪念设施、博物馆、教育基地、文化中心、陈列馆等一系列文化味浓厚的再利用形式。这样, 既使工业遗产地染上了浓浓的文化气息, 又能最大程度的保留工业遗产的原汁原味。

其次要充分发挥工业遗产教育与追忆载体的功能。在保留工业遗产价值原真性的基础上, 开设第二课堂, 学习工业文化和工业知识, 演绎民族工业的历史进程, 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 充分发挥工业遗产的教育功能。

再次要兼顾工业遗产的游憩价值与休闲功能。杭州市在工业遗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节庆活动, 使游客对工业遗产产生较大的兴趣, 发挥了工业遗产的空间功能。适当的发展创意产业、商旅文联合发展等等, 延伸工业遗产的各种功能, 使工业遗产的价值最大化的体现出来。

3、开辟传统旅游城市工业遗产旅游体验市场

传统旅游城市具有客源市场广泛且稳定的特点, 为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间接提供了最基本的客源。可以通过举办节庆会展, 就近吸引传统旅游城市的客源。同时, 传统旅游城市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 也要求在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时重视开发的方向。可以开发学生体验市场, 知识旅游者体验市场, 老年怀旧市场和本地社区休闲市场。

4、合理规划工业遗产旅游的空间布局

立足于杭州工业遗产分布, 在保护工业遗产的前提下, 使工业遗产“活”起来, 为周边居民开拓休闲娱乐的场所, 做好环境绿化工作, 在营造游客游览环境的同时, 为本地社区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并根据传统旅游景点的分布, 尽可能的用传统旅游景点促进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 同时又为传统旅游景点带来新鲜空气。

要统筹区域旅游整体发展。一是对杭州本地旅游资源进行整合, 呈现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化的局面。一方面要整合各种类型的工业遗产旅游资源, 共同宣传, 打造工业遗产旅游品牌。另一方面要整合工业遗产旅游资源与传统旅游资源, 通过两者的融合, 带动工业遗产旅游景点的发展, 丰富区域旅游产品类型。二是要与区域内周边城市合作, 整合区域内的工业遗产旅游资源, 通过区域内开发较强、较为成熟的工业遗产旅游的带动作用, 打开区域外旅游者对本地工业遗产旅游的关注视野, 形成区域工业遗产旅游的合力。

参考文献

[1]杭州市规划局官方网站.http://www.hzplanning.gov.cn/.

[2]任彦洁, 倪琪.体味创意产业园内的景观——以杭州“LOFT49”为例[J].华中建筑, 2007, 11 (48-50) .

[3]上海创意产业协会官方网站.http://creative.sh.cn.

[4]王凤春.杭州市区工业遗产保护规划研究[D].浙江大学, 2009.

[5]要让受保护的工业遗产“活”起来[N].青年时报, 2010-11-26 (A9) .

[6]叶琴英.杭州拱墅区段运河周边用地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D].浙江大学, 2008.

[7]张柏兴.工业遗产与“阅读城市”[J].浙江经济, 2008, 16 (64) .

上一篇:中小保险企业下一篇:无添加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