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贸易企业

2024-07-01

中小贸易企业(精选十篇)

中小贸易企业 篇1

目前, 我国的中小贸易企业数量为2930万户, 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 出口额占全国出口额的60%以上。中小贸易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外贸领域一支重要的力量。据统计有超过80%的中小贸易企业存在着融资难的问题。

对中小贸易企业而言, 中小贸易企业的融资特点主要体现为两方面:

中小贸易企业资金需求量大, 资金周转率低。

中小型外贸企业涉及大量的运输、销售、储存等多个环节, 同时外汇结算也需要较长的结算周期, 企业在生产和管理的过程也比复杂。因此, 企业资金的需求量将会增加, 资金占用时间也将大大增加。

在运输和销售的环节过程中, 企业需要占用大量的资金。公司的每一笔外贸交易, 都会涉及到跨国的货物运输过程, 而货物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可能需要几个月, 同时在一些效率低的港口, 卸载会拖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 国际收支凭证的寄送也会需要一定的时间, 在每一笔交易没有完成前, 货物都可能会长期的占用大量资金。特别是一些有可能需要赊销的货物, 货物的销售和货款的追回也都会拖延交易完成时间, 占用大量资金。

其次, 外贸企业在大宗贸易下会有涉及产品库存储备, 根据收购贸易制度的实施, 产品库存储备主要是由外贸单位负责。为了更好地服务贸易客户, 企业必须有一定量的产品库存或者相关物资的储备, 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企业资金。

中小贸易企业融资渠道较为窄。

根据2009年中小融资方式比例的相关文献研究显示, 内源融资中的途径中, 原始投资和内部集资占39%, 保留盈余占21.3%。外源融资中, 直接融资-上市股票占0.8%, 间接融资的银行贷款占13.5, 信用社贷款占6.8%, 商业贷款12.4%, 民间信贷占6.2%。

对中小贸易企业来说, 外源融资中最主要的融资方式就是得银行贷款。对于中小贸易企业而言, 银行的贸易融资的方式进行融资。

根据《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浅析》中, 对小贸易企业的融资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内经济的特有性质, 缺乏相对的金融信贷支持。主要的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往往是针对一些大型国有企业, 而对中小贸易企业来说, 多数只能通过一些民间借贷和政府救济小额贷款, 这些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缺乏金融信贷支持的困难。

二、中小贸易企业融资存在问题及原因

中小贸易企业的业务往往具有跨国家的贸易背景, 在往来中各国政治体制、法律制度、经济市场环境和社会文化存在很大差异, 不同交易对象面临的风险种类和权重会发生很大变化, 给基于中小贸易企业的融资带来了很大不确定性风险。

国际商品市场价格变动频繁, 价格的频繁变动也会为经营状况带来不定性。在结算时, 利用本外币融资和结售汇会产生的汇率风险, 同时由于外贸业务操作环节众多, 处于不同情况的外贸企业有不同的要求, 业务办理过程中需要跨地区、跨行业和跨部门业务合作, 这些存在的风险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小贸易企业融资。

除了大环境之外, 中小贸易企业最主要的融资问题是中小贸易企业本身, 其本身情况如下:

中小贸易企业本身信用理念淡薄。

在当前的社会信用制度环境下。多数中小贸易企业信用理念淡薄, 还款动力不强。在市场惩罚机制不力的情况下。根据庄伟等人的论述, 中小贸易企业的失信成本普遍较低, 在比较失信成本和收益之后, 中小贸易企业极易选择拖欠逃废债务的短期行为。

中小贸易企业财务状况欠佳。

对于中小型企业自身来说, 中小贸易企业的固定资产流动性较弱, 资产负债比率较高, 企业内部财务制度不健全。中小贸易企业在贷款时缺乏高价值的的固定资产, 抵押物, 大多数大公司, 根据其拥有的土地、建筑物及其他不动产, 提供银行所需贷款抵押品也可以方便的融资。相比之下, 小企业的资产是主要设备, 存货, 应收账款和其他动产, 因为他们的资金量不足, 难以通过提供足够的抵押品来获取银行抵押贷款。

中小贸易企业经营情况欠佳。

中小贸易企业规模小, 管理规范性差, 并且在早期的市场定位中缺乏准确性, 商业模式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管理规范也尚不成熟。同时, 中小贸易企业一般规模小, 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

除了中小贸易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在融资过程中的第二个主要参与者-银行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银行不愿对中小贸易企业进行融资服务。

一方面, 由于中小贸易企业自身的原因, 银行出于风险和自身角度考虑, 一般不愿对中小贸易企业提供综合授信;另一方面, 对中小贸易企业的信息了解不完整, 对中小贸易企业融资风险度量和评估造成了额外的困难。即使对中小贸易企业进行融资审批, 也需要和大企业走同样的流程, 而这些流程往往复杂, 在对比对大型企业与中小贸易企业带同样金额的贷款时, 一个大型企业的融资金额将会和数个中中小贸易企业贷款金额相等, 相比之下中小贸易企业的贷款就会变得复杂。所以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是不愿意对中小贸易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

银行对中小贸易企业的信用机制不健全。

现行的银行信用贷款机制, 因为在银行的贷款政策中有明确规定要有抵押才能贷款。而目前国内银行普遍不接受动产抵押贷款, 这也增加了中小贸易企业融资的难度。

融资产品缺乏个性化和整合化。

国内现有的融资方式比较单一, 针对面比较狭窄, 没有形成涉及多个企业和适应不同阶段的融资要求的组合融资方案。即使将现有信贷融资产品应用到中小贸易企业时, 银行信贷体系下需要的外部审计信息披露会增加贷款监控成本, 也有会一步加大中小贸易企业的融资成本, 对于本来就缺少资金的中小贸易企业来说, 这无疑也加大了融资的难度。

除了以上两个参与者之外, 政府作为一个经济调节着, 在对中小贸易企业融资问题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融资扶持体系作用有限。

近年来, 我国政府在金融扶持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成立了政策性银行, 发放信用贷款, 建立了“科技型中小贸易企业投资基金”等基金项目, 批准设立了中小贸易企业板, 使得中小贸易企业有机会在股市进行直接融资。但是, 这些措施并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效果。

中小贸易企业财政支持体系。

中小贸易企业财政支持体系规模较小, 其形式主要以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政府采购等手段为主政府对中小贸易企业提供财政资金援助的金额并不能在根本上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而且资金量相对全国的中小贸易企业的需求来说也完全不够。另一方面, 财政补贴针对性强, 范围有限, 对于不同所有制的中小贸易企业, 仍然存在所有制歧视。

三、解决对策

要想解决中小贸易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需要中小贸易企业本身, 银行, 政府三方面每一部分把自己的方面解决好, 才能有效的解决中小贸易企业的融资问题。

就中小贸易企业本身而言, 企业应该加强自身优势, 控制自身风险并且对自身的风险进行自我管理和防范。企业应该以诚信经营, 增强自身对信用的概念, 正确融资目的, 增强内部财务制度, 将融资金额用在业务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地方。

对银行而言, 银企要增强有关融资人才能力, 提高融资业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不断提高融资管理人员的服务质量和道德修养, 银行应对中小贸易企业融资业务重视起来, 为中小贸易企业提供服务时不要怕麻烦, 对符合风险规定并且有融资需求的企业进行融资。强化风险意识, 不断提高融资管理人员识伪、防伪能力, 努力防范和化解融资风险。

银行应改善传统的风险管理技术和信用评级体制, 不仅仅通过抵押担保的方式对企业进行融资评定, 可以通过对日常经营以及每笔贸易交易的监管, 从而进一步监督中小贸易企业的贸易背景、经营动态、交易记录和实物流动等交易关键点, 从而对企业进行全面的风险控制。

银行需要积极开发新的融资产品, 并且为中小贸易企业推出合适的融资组合方案, 以解决企业融资中的问题。银行在开发新产品的同时, 也要进一步加强宣传, 特别是要把银行融资方面的一些最新政策及时告知相关企业。银行也要多关注企业的日常经营, 积极引导企业建立完善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加强日常联系, 使银行与企业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在融资的很多细节方面也可以进行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共同研究防范融资业务风险的对策, 实现信息及时更新与传递, 使合作顺利进行, 使融资的方式和水平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对政府而言, 对融资的问题, 政府应该为中小贸易企业的发展出台相关引导性政策, 使银行的融资侧重点偏向中小贸易企业。

然而作为政府, 我认为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就是成立一支政策性扶持基金。具体的设计方案如下:

基本概念和设计理念:

从实际中的企业风险管理为依据, 在一方面响应政府号召的前提下, 一方面保护好企业的利益和降低银行所承受的风险, 照顾到两方面的利益来最大户的推动中小型贸易企业的发展。

另一反面, 中央银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开放同业存款准备金利率市场化, 政府在未来引导银行的资金结构, 使其倾向于实体企业, 而并非将资金以低利率的情况流动到民间贷款公司中, 在现在发展的过程中, 贸易企业是这一块的新型动力。政府政策支持使资金结构要流动于实体生产企业中, 而在实体生产企业的过程中, 企业将面临销售的问题, 而贸易企业的出现恰好会有助于生产企业的销售和资金的再回笼。而贸易企业的在运营的过程中, 一定要有保证品质的低价位产品的购入, 然而贸易企业在贸易过程中会逐渐出现增加货物数量的需求, 在此同时, 也会需要自己进行一部分产品的生产, 同时也会有实体资金流入的需求。而这些都能恰好满足了这些方面的内容。

具体方案。

简单的讲就是, 成立一支专门的基金, 以地方政府牵头, 募集当地闲散资金, 并以扶持中小贸易企业发展作为基本导向, 以配股形式与银行或基金共同成立。并出台适当的政策扶持。

即是连续杠杆原理, 政府每年在财务中拨款一定资金作为对中小贸易企业扶持资金, 将此资金作为牵头作用, 用此笔资金成立一个基金企业或者资产管理企业。由当地政府控股。此资产管理企业先将此笔资金按一定比例进行引导式公众募集, 按照一定比例募集到一定资金后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 以配比的形式进行融资, 比如说, 政府投资比例为25%, 公众募集25%, 然后与当地银行部门或财团进行合作, 剩余50%资金由银行或财团出资, 共同形成一只基金。这只资金由政府或银团直接监管, 监管日常资金流量以及具体的资金用途。

根据中小型贸易企业的融资状况, 将这只基金注入到一些中小行贸易企业当中。

此笔基金的退出机制, 一方面可以通过约定基金收益率的方式, 在一定期限内按照一定收益率支付利息和本金。再或者, 可以将此笔基金按照一定比例转化为企业优先股, 并且以利润分红的形式作为此笔基金的退出方式。

摘要:大多数的中小贸易企业存在着融资难的问题, 本文针对上述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 参考了一些掉超报告, 运用经济学、金融学等基础知识对促进中小贸易企业融资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建议。本文有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简要说明中小贸易企业融资现状, 第二部分从企业、银行和政府三方面对中小贸易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从企业、银行和政府三方面对中小贸易企业融资问题提出对策, 并且在最后最核心观点, 提出供政府实行的一种融资方案。本文中的中小贸易企业是指根据《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规定批发和零售业中小企业的概念。

中小企业取得贸易融资的对策研究 篇2

题 目浅谈财经应用文写作与大学生素质的培养

学生姓名学号

院系成人教育学院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教师贾愚

二O一一 年六 月十 日

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推动与提升研究

——以贸易融资为研究方向

田灵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南京210044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全球化经济发展的迅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加入世贸以后,我过的国际贸易融资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重点发展的一项金融业务。中小企业通过国家政策扶持,国际合作的进程中,在开阔思路以后,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融资问题是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最大瓶颈。因而近年开展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成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外贸业务的重要融资渠道。本文将通过各方面的论述着重讨论对我国中小企业取得贸易融资的对策研究。

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对策

一、引言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但在参与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中小企业获得的资金支持与其社会贡献度完全不成正比,创造中国近六成GDP 的中小企业,其所获得的金融机构贷款仅占主要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16 %。融资难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国际贸易业务发展的主要障碍。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存在诸多问题,这些“瓶颈”因素严重困扰着企业的发展,影响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甚至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因此解决这些“瓶颈”因素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关键所在。

二、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背景

2010年的APEC中小企业峰会上,在报告中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创造了国内60%的经济总量和50%的税收,提供了80%的就业岗位,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国经济最重要的组成元素。我国经济促进了亚太地区使地区经济不断发展,进而又在经济与金融杠杆的作用下又推动了全球经济危机复苏的步伐与进程。

早在2008年8月2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忱在第二届APEC工商咨询理事会亚太中小企业峰会开幕式上说,由于受到企规模及市场影响力等因素制约,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许多共性的问题,其中,融资问题是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最大瓶颈。白立忱说,我国中小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99%,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出口创汇占68%,上缴税收占48%,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国家是否富强,人民是否富裕,生活是否丰富多彩,经济是否有活力,都与这个国家中小企业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中小企业是指注册资金500万元以内,总资产2000万元以下、年销售收入4000万元以下的企业。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国家取消对非公有制经济从事外贸经营的限制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获得外贸经营权。但由于中小企业起步晚,自有资金积累少,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我国中小企业虽然在经营方式和市场开拓方面比大企业灵活主动,在融资的难度上却要大大高于大企业。

随着各银行新融资产品的不断开发和工作力度的加大,贸易融资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的占比逐步提

高。同时,面对今年信贷紧缩的新形势,各家商业都把发展的目标瞄准了中小企业信贷市场。这样,如何结合中小企业特点发展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具有重要研究和现实意义。

三、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际贸易融资的方式单一

一般商品进出口融资作为企业国际化经营融资的重要内容,可以采取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方式。直接融资指的是直接通过货币市场发行商业票据等货币工具进行融资,主要是资本融资;间接融资则是通过商业银行或各种专业机构提供专门融资服务或由中介机构提供各种中介服务,主要是债务融资。但是,由于我国当前货币市场不够完善,难以提供一个充分发达、功能完善的货币市场,因此,目前我国一般商品融资仅仅限于间接融资。

(二)国际贸易融资的对象集中

为了避免贷款无法收回的风险,我国的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一般将目标客户锁定国有大中型企业、三资企业。而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在国际市场上相对竞争力要弱一些,在对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时,银行往往出于风险考虑,不愿对中小企业提供贸易融资。国际贸易融资对象的集中,使得对资金的需求更迫切、更需要银行的融资支持的中小企业得到银行融资的难度较大,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出口竞争力。

(三)国际贸易融资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决定了它的风险较为复杂,但这些风险是可预测和能防范的。然而在实践中,那些科学有效的预测风险的方法和防范风险的措施并没有得到具体应用。如就国家风险来讲,其评估和预测的方法也远非科学。如出口信贷保险部门作为国家的承担者,对国家风险程度的认定不是根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设计出经济计量模型,描述各经济变量与国家风险之间的关系,再通过收集各经济变量的数据资料来预测国家风险的大小,而是主观判断,由此可见其随意性。

四、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国际贸易融资是以国际结算为依托、在国际结算的相关环节上提供的资金融通,进出口商选择的结算方式直接决定了贸易融资的种类和操作流程,通过结算环节的融资,加速了企业的资金周转,解决了企业应收账款或对外付款所面临的资金困境。国际贸易融资是以国际贸易为基础的,它不仅涉及到国内、国外两个贸易市场、涉及不同的法律规则及多方面复杂的环节,而且融合了与进出口环节紧密关联的银行和商业双重信用。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面临了更多的风险因素,因而面对更多的困难。

1、中小企业的内部原因。

在我国经营进出口的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但总体效益不佳。一些亏损企业管理混乱,资信欠佳,常因资金短缺而利用押汇、打包贷款等信用证融资手段套取银行资金。银行短期融资实际上往往被长期占用,严重影响银行经营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同时在贸易经营过程中存在投机性经营,例如在某一时期,某种商品的国内外差价较大时,国内贸易商争相进口此类商品。如新闻纸、纸浆、化纤、钢材、食糖、成品油等,而一旦这些商品的国内市场价格下滑,货款无法回收,就会给银行资金带来风险。

国际间的进出口贸易从谈判、签约到履约都是一种商业信用。为此,进出口企业双方的资信状况、经营能力、进出口货物的价格、质量、交货期限、市场行情和汇率变动情况以及企业生产能力等诸多因素均会影响到贸易是否顺利完成。在这期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经营失败,产生贸易纠纷和索赔,出现贸易风险。以机电设备进口项目为例,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足够技术支持,一旦出现进口设备无法正常使用,或者不能满足最终用户的技术要求的情况,则会面临最终用户拒绝付款的问题,导致风险

贷款。

从银行的角度来看,银行作为一个金融企业,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是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其中盈利性是根本目的,安全性是基本前提。因此,在经营活动中,商业银行必须保证资金的安全,即不能发生亏损和短缺,这样,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欲的积极性不高。

2、银行体系原因。

进出口双方银行对促进贸易的完成起着关键作用,国外银行都是按商业化经营原则来经营的,如经营不善,随时有倒闭的可能。而中小企业在选择代理银行时,由于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国外的代理行进行全面调查,缺乏和代理行长期合作的经验,同时对有些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金融惯例、外贸管理政策了解不够,在贸易结算时有可能遭到无理拒付等现象。国内银行普遍缺乏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适用金融产品、信贷评价体系和担保体系。我国金融政策和融资体系都是以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为主要对象设计实施的,银行的信贷评价体系中也缺乏适用于中小企业的评价模块,而是参照大企业标准,过多地考虑企业的财务指标,导致众多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无法得到贷款。因此,要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必须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发展更加有效的融资模式。

3、外部政策原因。

进出口商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是否稳定,法律是否健全,贸易、外汇管制是否严格等因素对贸易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因为贸易融资涉及到不同国家间债权、债务的清偿与支付,当贸易对象国出现政局不稳、外汇管制、制裁等因素,都可能使贸易合同难以履行,从而使银行的贸易融资蒙受风险。所以,忽略国家及政治风险,仍有可能造成风险贷款。

五、中小企业贸易融资对策研究

1、借鉴发达国家国际贸易融资的经验。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起步早、发展快,有不少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支持本国产品出口。发达国家一般都坚持出口融资用于购买本国的机器设备和其他商品。

2)审贷分离。对出口信贷及担保项目严格审查,力求保证贷款的偿还。美国要求逐笔对贷款进行审查和决定,审查国外进口商的财产状况及资信情况。

3)融资资金多元化。以国家预算资金为主,多方筹集其他资金。西方国家出口融资的来源主要是依靠国家预算,此外,也有私人资金和地方资金。如意大利的出口信贷及担保,主要靠国家预算资金,资金不足时在国内外市场发行债券筹集资金。

2、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级别。在政策的实行上要有可预测性、稳定性和连贯性,其中可预测性是关键。对不讲信用的行为要严厉惩罚,让讲信用的人可以得到收益,这样讲信用才能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同时,中小企业要想获得银行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自身,因此,企业要苦练“内功”,努力创造良好的经营业绩。

3、要增加资金供给方和借贷方之间的相互沟通。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贷款主要来源于银行,因此,要让银行更多地了解自己经营状况和未来的发展前景等,并按时付息还款,维持良好的信用记录。中小企业还应了解银行的贸易融资业务和银行审批贸易融资的条件、过程及审核的重点,不了解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情况,是很难有效利用银行贸易融资扩大中小企业的业务量的。相应地,银行也应根据目前外贸市场上出现的新趋势和新需求,开发与推出适合中小企业实际需求的贸易融资产品。

4、要改进我国贸易融资体制。银行要加快改革步伐,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大力发展多元化金融服务,尤其是要大力开展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金融服务,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要尽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

自律监管以及信用体系的建设,为民营担保机构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领域。要建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并且应当逐步完善相关制度,以期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问题的解决。立法部门应该结合国际贸易实际工作和未来发展趋势,立足国情又与国际接轨,尽快建立健全贸易融资法律法规体系。银行和中小企业则应认真研究现有的法律法规,分析国际惯例和我国现行的法律环境之间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建立产品化的业务操作程序,以经过仔细研究的标准合同文本凭证格式等规避业务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

5、培养相关人才。首先银行、外贸企业要对业务人员进行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法律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其了解银行的贸易融资产品,理解各类产品的特点;其次业务人员要强化风险意识。在平时工作中,要注意总结经验教训,不断积累经验,尤其要精通国际贸易知识和运输保险业务,密切关注国际贸易市场动态,了解掌握商品的行情变化,培养对国际贸易市场洞察力,增强识别潜在风险的能力。

6、发展银行融资风险较低的福费廷业务。银行要能够适时向企业推介合适的业务品种,发挥理财顾问的作用。根据中小企业开展正常进出口业务的贸易融资需求要积极创新金融服务,对传统产品,要办出新意。如打包贷款业务,不只局限于信用证业务项下,要逐步拓展到托收和出口发票融资,进口业务方面可采用转开信用证、备用信用证等业务形式,满足中小企业的多方面融资需求,促进企业发展。此外,国内信用证、政府采购封闭授信、票据衍生业务等也是比较适合中小企业的国际融资方式。

【参考文献】

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问题 篇3

中小企业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愈来愈重要,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融资,虽然我国在这一方面采取了诸多的措施,但从整体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小企业的融资依然是老大难的问题,加强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国际贸易融资特征及其方式

国际贸易融资的主要特征体现。从国际贸易融资的特征体现来说,主要体现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周转相对较快以及自偿性较强,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融资是相互依存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自偿性相对较强并在业务特点上较为鲜明,主要体现在融资期限短和业务流动性比较强等。另外就是国际贸易融资有着多样融资方式以及灵活的融资形式及手段。

国际贸易融资的方式。国际贸易融资的方式从传统的方式来说,信用证是国际贸易结算比较常用的支付方式,是以银行信用来代替商业信用,从而成为国际贸易当中买卖双方较为优良的结算方式。另外还有进出口押汇以及保函的融资结算方式。而在新兴的融资阶段方式上就比较的多样和灵活,这其中就涵盖着出口商业发票融资贷款以及信用保险项下贷款等。

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重要性及问题

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重要性。中小企业的国际贸易融资能够对银行的业务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中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对国际结算业务的发展比较有利,由于贸易融资的业务有着自偿性的鲜明特征,所以在银行面临的风险方面就相对较小。再者就是中小企业的国际贸易融资能对宏观的经济发展起到有效促进作用,可以结合国家宏观政策对经济的架构进行改善以及对国民财富进行积累,这样对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就比较重要。还有是能对国家贸易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问题。从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状况来看,在诸多层面还存有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中小企业的融资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化,由于货币市场的缺乏完善就很难提供充分发展以及功能完善的货币市场。另外就是提供融资的金融机构的数量也比较少,能够提供融资的工具不多,在资金的供给后劲也不是很充足,还有是国家开发银行自身资本金比较有限,国际贸易融资的对象比较单一化,现有融资工具的流动性还不充足。与此同时也比较缺少较为有效的对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加以防范的有效措施,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量和市场的潜力没有得到有效匹配。

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优化策略

对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优化策略实施要能从多方面进行考虑,首先最为基础的就是要能构建保障中小企业贸易融资发展的政府支持体系,从具体的措施实施上来看主要就是要对国外比较有经验的国际贸易融资的国家的相关法律进行借鉴,并要能够大力发展政策性以及地方性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的体系,创新发展专门面向中小型外贸企业的金融机构。还需创建系统全面的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服务信用担保体系,继续大力发展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并着力于构建多层次及多方参与的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

可以从商业银行层面进行加强,对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体系有效的改善,主要就是对银行机制的改革步伐要加快以及深化,构建灵活的奖励机制,对高层的管理人员国际业务素质进一步加强。针对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来积极的开发国际结算业务新品种,以及构建完善的融资风险控制机制和产品评价系统将定性和定量有效结合并形成最终结果,如此便能有效将防范工作得以完备。

还有就是要能够将内控机制进一步完善,从具体的内容上来看就是要制定覆盖所有国际计算和贸易融资业务岗位业务等内控制度体系。在内控制度的核心方面就是对交易从业人员控制加以有效强化,并要能够制定规范化的岗位制度以及严格操作程序及工作标准。商业银行要能在国际阶段业务的新品种方面进行积极开发,对国际贸易的融资业务范围进一步开拓,还要能介入商品交易的全过程来形成供应链融资新理念。

对中小企业贸易融资倾斜力度以及系统化管理的实施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对中小型的对外贸易企业国际融资业务要能保证融资的时效性以及和业务相匹配。再者要能够构建国际贸易融资产品体系,对业务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加强,为能高效为中小型贸易企业融资进行服务以及有效控制信贷风险,就要在高技术水平的人才培养层面进一步加强。还要能有效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构建多元化的直接融资体系。

对中小企业的综合实力的国际贸易融资发展体系的构建进一步加强,主要就是要能有效提升小型贸易企业的整体素质,对财务管理建设也要进一步加强,具体的措施就是要能使得中小型进出口贸易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进行规范化,对家族式的管理方式进行及时的解除,进而构建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和控制体系。还要能从外向型的中小企业进行着手,进一步的发展国际贸易的融资,中小企业要能够尽快转变观念树立风险成本的意识,加强对客户资信的管理和调查,中小企业应该建立健全出口风险内控体系。中小企业应该加强对应收帐款风险的防范。中小企业应该充分利用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和其他规避风险的途径。

台州中小外贸企业贸易融资研究 篇4

根据上面所述, 台州的中小企业进行贸易融资是十分重要的, 而国际贸易融资相对于一般流动资金贷款来说, 是一种安全性好、流动性强、赢利性高的信贷行为。长期国际贸易融资同一般商业贷款相比, 它的信贷条件优惠, 且能实现还款双保险。能更好的解决贸易融资中的问题。

虽然贸易融资存在很多的优点, 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台州从来自发改委的统计数据显示:国际经济增速放缓、紧缩货币政策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作用越发明显, 我国相当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以及融资难等困难的威胁。全国中小企业特别是外贸型中小企业受影响较大, 截止到2011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以上中小企业倒闭。其中,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外贸型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多家, 有近2/3的纺织企业面临亏损的局面, 其余部分面临停产的困境。而这一波动涉及到的职工人数有2000多万, 其中有600多万来自农村, 波及面广。因此, 必须针对台州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问题进行调研, 在初期, 我们通过查阅文献分析大致得出三方面融资困难的问题所在:

一 中小企业内部原因

中小外贸企业没有拥有高端的网络经营水平, 不具备强大的销售网络和国外的庞大市场。也没有跨国企业规模经济所带来的强大的竞争力和抵御抗风险能力。虽然中小外贸企业拥有历史问题少, 产权清晰, 激励机制灵活等特点, 但也存在经营规模小, 经验不够丰富, 财务资信状况较差, 抗风性能力弱等缺陷。

台州市中小外贸企业很多发展民营企业、家族企业, 企业管理不科学。在管理模式上, 存在企业老板至高无上的“家长式管理”。特别是在用人方面, 任人唯亲现象严重, 人才资源短缺, 加大了管理难度。在企业的经营上, 存在凭经验办事的现象。很多企业在经营上不遵循市场的规则, 仅相信自己的“经验”和“直觉”投资, 一旦拥有了资本, 就扩大规模。

二 政府和银行外部原因

国家的出口政策的逐步转变, 银行已将外贸行业列为高风险行业, 中小外贸企业的融资问题越发严峻。而且, 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起步较晚, 国家政策、法规体系仍不完善。而且很多政策是以大局为主, 无法直接用于地方, 特别是一些特殊情况, 政策不能够完全解释, 因此政策的适用性是有限的;一般政策出台前期需进行试点和调整, 因此政策具有延迟性。

虽然贸易融资不是最近出现的, 但对于国际金融业务的发展而言, 中国的贸易融资发展还是相对较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形式和渠道单一, 融资工具不多, 缺乏有效的征信制度和信用环境, 对待中小企业融资热情不高, 担保体系尚未完。以上可以看出, 银行对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认识有偏差, 对于国际贸易融资这一产品研究不够深入, 没有和国际接轨。

此外, 贸易融资不只靠理论, 更需基于大量实践操作, 因此目前银行缺乏贸易融资的人才。基于上述分析, 传统方式下的有关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难问题要想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似乎不太现实。因此, 有必要另辟蹊径, 结合外贸企业经营自身的特点, 抓住国家的政策机遇, 大力发展贸易融资来弥补传统融资方式的不足。在经过实地调研后我们总结了以下几方面:

(一) 对于银行而言

要转变经营思想, 加大宣传力度。银行应加大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 积极支持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 用科学辩证的看法看待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加大专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培训与管理力度, 培训和聚集高素质专业人才。要求其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和操作技能, 熟练掌握融资方面的技能。要求有较高的风险评估和控制能力。

(二) 从外贸企业层面

要强化信用意识, 中小企业要树立自己良好的信用。主动与银行取得联系, 建立相关的信用制度。加强与客户信息的调查和管理, 将出口风险防范纳入外贸出口企业经营管理之中。对从业人员加强贸易融资知识培训。要求外贸从业人员不仅理论知识扎实, 充分了解贸易知识, 而且实践经验也十分重要。外贸从业人员需进行国际贸易结算等涉外商务知识的培训, 以便为贸易融资做更好的准备。

(三) 从政府层面

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对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提高经济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应加快担保体系的建设。但是, 目前担保体系还十分薄弱, 所以, 急切的需要尽快形成以市级担保机构为龙头, 县级担保公司为主体, 乡镇级担保公司为补充, 各级担保公司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市场网络体系。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出口信贷体制。当前我国的出口信贷体制还有不足的地方, 如:出口卖方信贷率比较单一等, 针对这些问题, 我国政府应尽快完善信贷体制建设。这些建设能够为台州中小外贸企业更好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此次调研, 希望能够看清台州中小外贸企业融资的现状, 并为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难度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伊雯, 张志恒.我国外贸型中小企业贸易融资初探[J].中国商贸, 2011, (5) :202-203.

[2]刘永福.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问题和建议[J].?国际商务财会, 2011, (11)

[3]张晓月.中小外贸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分析[J].海峡科学, 2007, (5) :08-09.

中小贸易企业 篇5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但近年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非但没有跟随经济市场化的步伐而趋于宽松,反而随着后者的推进而日趋窘迫。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中小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普遍和关键的制约因素就是融资问题,在当前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特殊历史时期,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和更加复杂。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一般通过两种方式获取资金,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现实生活中,中小企业内源融资状况不尽人意,企业在发展中普遍存在资本金较少的困难。它不仅面临着筹集资本金困难,而且还面临着筹集债务资金的困难。目前国内理论实务界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及如何解决提出了很多观点,做了很多有成效的探索,但利用贸易融资来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参与国际贸易竞争的研究和探索还不是很多。传统的贸易融资技术经过近两百年发展已趋成熟和标准化,但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国际贸易融资环境和国际金融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贸易环境方面,贸易范围从商品流通扩展到跨国生产,销售,经营领域,从单纯的流通向生产经营、技术领域扩展,贸易商品向大宗化、资本化发展,特别是机电等资本密集型产品在出口商品结构中比重快速上升;在金融环境方面,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各国实行浮动汇率制,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金融危机爆发频率加快,周期加长。各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融资成本和风险加大,传统的单项的主要依靠国内贸易融资的方式己不能适应国际贸易方式发展和国际金融环境的需要。因此,结构性的贸易融资成为新的贸易环境下的新的融资技术,目前,这些新的融资方式在欧美等国际已经被运用得越来越广泛。但在中国,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基本还是以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为主。

这几年,我国的外贸发展形势喜人,进出口贸易量增长速度很快。但在发展过程中,当前企业和银行资产负债状况以及旧有融资工具与融资市场中对融资风险管理的制约限制了中小型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发展国际贸易融资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新途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贸易融资的境外研究综述

境外主要致力于国际贸易方式、银行贸易融资服务和风险方面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境外的专家学者便己开始关注贸易融资研究。GerhardWschneide:(1974)较早地论述了贸易融资问题,从国际收支平衡和管理角度出发,阐述了贸易融资的重要性;认为进出口贸易双方都会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力争采取有利的结算方式和融资方式以规避风险;通过对贸易融资流程展开深入的研究,他还提出国际贸易融资的一般技巧和方法,并认为在即时的交易中,融资体制需因承担外汇风险的当事人不同而异。

E.J.Kane(1951)[6]的规避型金融理论、W.L.silber(1983)的约束诱导型金融创新论、J.R.Hicks&J.Niehans(1983)的交易成本创新理论、S.Davies&R.Sylla(1992)的金融创新理论等,以这些理论为主的金融创新理论成为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的理论源泉。

J.F.Sinkey(1998)的“T租CK+理性的自利二金融创新”的供给创新和国际清算银行(1996)以提出的风险转移型创新、流动性增强型创新、信用引致型创新、信用风险转移型创新等来解释的需求创新。通过供给创新和需求创新等各种金融创新动因驱动产生国际贸易融资创新。

DavidBlake(1996)则在汇票融资方面颇具独到见解,他通过研究汇票结算方式下融资的特点,充分阐述了汇票结算方式下所进行之贸易融资的优越性。

LenardM/axlllan(1985)、Gerhardw.sehaeide:(1997)和Fay Hansen(2004)则从银行角度出发,并从资本约束、一制度约束、自偿性贸易融资链等方面提出了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创新的方法和策略等。

RiehardBaroviek(2007)联系资金、技术、以及更多中间商等因素对贸易融资供应链进行的研究。K.N.Huang&J.J.Liao(2008)针对银行在贸易信贷融资项目急剧恶化的情况下寻求最佳解决方案进行的方法研究。

(二)贸易融资的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对国际贸易融资问题的研究,时间尚短,从1994年第一届贸易融资研讨会的召开后,贸易融资才真正引起国内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国内对国际贸易融资的研究主要围绕在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现状、贸易融资方式、银行贸易融资风险防范、贸易融资产品创新等几个方面,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逐渐有所提高,并对现实的操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l)贸易融资方式的应用研究。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出现在国内国际贸易融资兴起初期,国内银行和企业对国际贸易融资方式还较为陌生,国内部分专家学者开始对推广国际贸易融资、引进和借鉴国外较成熟的贸易融资体系和方法等方面展开分析和研究。如刘立达、刘云霞(1996)梁琦(2000)等对国际贸易结算方式和融资方式的研究。

(2)贸易融资产品的创新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际贸易及其结算方式的发展变化以及国内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迫使国内商业银行不断进行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创新。关于金融创新动因研究,周林和何旗(1985)首次在国内提出“金融创新”的概念,随后陈岱孙和厉以宁(1991)、徐进前(1994)、杜询诚(1996)等金融专家和学者从金融工具、金融市场、金融组织以及金融制度等方面对金融创新展开研究,以金融创新动因引发国内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研究。如姜学军(2003)网强调创新对银行、进出口企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意义,分析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与银行其它业务的区别,创新业务与传统。

三、研究内容与目标设计内容研究、预期研究结果等

首先,对国际贸易融资进行了概述,国际贸易融资的概念、类型、特点和功能。接着讨论了国际贸易融资方式。指出在当今国际贸易发展形势下,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国际贸易融资发展趋势。然后,对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进行了讨论,对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问题与成因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改进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对策与建议。

四、参考文献

[1]刘春兰.关于中小企业贸易融资的探讨[J]经济问题, 2006,(12)

[2]胡晓苑.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路径选择[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7,(10)

[3]蔡粤屏.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路径选择[J]企业经济, 2007,(08)

[1]谢奉军,贾伟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问题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 2006,(04)

[4]苏海娜.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问题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9,(12)

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路径选择 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路径选择

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而选择参与国际贸易的路径是这个系统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这条路径应该是由政府、社会各方面以及中小企业本身共同搭建的通往国际贸易的绿色通道,只有相关各方协调配合,才能有效地促进中小企业国际贸易的发展。

一、加强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和帮助

由于外部环境是中小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企业在国际贸易中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些积极的政策和措施,旨在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但将我国现有中小企业促进政策与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促进政策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通过比较借鉴欧盟,美国和日本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政府应在以下方面完善法规和政策,促进中小企业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

1、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欧盟及其成员国通过立法来改善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我国也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扶植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和条件,并根据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加以适当修改和补充。

2002年6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并已经于2003年1月1日开始施行。该法主要内容包括通过财政金融政策,增强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调整税收优惠措施,推动中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以及政府引导中小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该法是我国第一次对如何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专门做出的相应规定。此举表明,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在我国加入WTO和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受到高度重视,我国产业政策正在与世界通行做法接轨。该法的实施,对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推广,业务拓展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由于该法实施时间不长,有些方面还有待于在贯彻实施中进一步完善。

2、完善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各项支持体系

我国政府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支持体系:

一是信息服务。在势均力敌的商战中,信息获取数量和速度决定双方的胜负、成败。谁能及时获得各类准确的市场信息,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先机。因此,各国政府一直对信息服务非常重视,比如,欧盟通过建立多个泛欧信息网络,向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资料,帮助中小企业寻找跨国合作伙伴,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法国外贸中心专门负责收集、整理、传递国外经济贸易信息,通过周刊,网上主页、光盘、设在法国32个省工商会的资料文献中心和研讨会等多种方式为法国企业尤其是没有出口经验的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服务。我国政府和相关机构也应该建立和完善一套有利于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帮助中小企业更好地进行海外拓展。

二是金融支持。政府和社会应该为中小企业出口、对外投资等相关贸易提供信用风险担保和信贷担保,方便中小企业获取资金。同时设立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专项资金,资助中小企业进行国际市场调研,参加境外展览、开展质量标准认证和人才培训等工作。

三是简化各种审批手续。目前我国的管理职能部门过多而且分散。企业申请相关优惠政策或专项基金手续繁杂。导致很多专项资金使用率偏低,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可以考虑改进中小企业政策实施方式,如将事前审批制改为登记备案制等,从注重事前审批到注重事后检查监督。简化各种手续,使企业能够方便地使用支持资金或享受优惠政策,为中小企业开展国际贸易创造条件。

3、鼓励中介机构和组织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和帮助

中小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服务和支持,但市场尚缺乏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服务和支持。我国政府一方面应该设立相关机构来帮助中小企业,建立起官方、半官方和非官方的中介机构和服务组织。这些机构如:地方商会、行业协会、电子商务企业、信用认证企业,外贸培训企业等等,从而间接地起到帮助中小企业的作用。另一方面还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如合作,支持,协助等方法,帮助一些对中小企业发展有利的机构、组织,并设定相关的标准来规范它们。

二、加强中小企业自身建设,增强国际竞争力

1、加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力度

加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力度,除了我国政府和社会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行鼓励和扶植以外,企业自身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充分认识创新的重要性。许多中小企业对创新和研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往往只注重生产经营收益而忽视创新和研发。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因此正确处理两者关系非常重要。

二是中小企业的创新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研发和创新的目的是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主导地位,获得更多的利润。因此所有的创新和研发都要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来进行,如果研发的产品并不是市场所需要的,或者根本就无法进行大规模生产,那么这种创新就毫无意义。这就需要中小企业在投入资金和人力进行研发前,对整个市场需求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创新和研发方向和内容。

三是创新必须要有步骤地进行。由于中小企业存在资金不足,专业人才少这些特点,所以当企业发现一个非常好的技术创新机会时,应该把目标划分成几个阶段来完成。这样既不会因为目标定得过高而丧失信心,也不会因为目标定得过低而失去激励作用。

四是可以通过引进,合作和并购等方式获得企业外部的创新技术。中小企业可以在对市场、自身能力和合作伙伴做出正确的评估后,通过引进、合作和并购等方式获得创新技术。比如,中小企业可以与研究院所合作,借助当地研究院所的成熟技术优势,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

2、增强中小企业自主品牌建设,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实施品牌战略,中小企业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一是转变观念。目前许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急于规模扩张而忽视了品牌化经营,以致造成投入和产出比例严重不失调,违背了扩张的初衷。企业应该把品牌建设放在首位,以营销带动品牌发展,以品牌赢得更多的市场占有率,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二是掌握规则。我国中小企业必须掌握国际贸易规则,才能更好地制定出适合本企业的最佳品牌战略。这些规则主要包括均衡品牌规划和品牌传播,均衡动机利益和差别利益,均衡理性诉求和感性诉求,均衡品牌目标和企业资源等。其中均衡品牌目标和企业资源对中小企业来说尤为重要,我国中小企业在树立品牌时,必须先了解自己有哪些资源,再来确定自己合理的品牌发展目标,制订相应的品牌战略。

3、规范中小企业管理制度,突破人力资源管理瓶颈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中小企业一方面要不断创造良好的环境来吸引人才,在满足人才物质方面低层次需求后,满足人才高层次的自身价值实现需求,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制度留人。另一方面,引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提高管理水平,规范管理制度。比如,中小企业为员工做好职业发展规划,使员工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中发展和成长,同时制定灵活的激励制度,如员工持股与股票期权等,使他们能够具有自我激励意识。这样做才利于突破人力资源瓶颈,使企业得以健康发展。

三、提高中小企业国际贸易技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1、利用中小企业经营灵活的优势,积极寻找市场空隙

中小企业具有机动灵活,市场适应能力强的特点。因此在开展国际贸易时可以独辟蹊径,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进入大企业忽略的或者难以涉足的市场空白领域和市场空隙。这些领域,一般具有产品寿命周期短、利润低但稳定、市场容量小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等特点。根据“人无我有,人有我专,人专我转”的原则,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2、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新工具,开拓国际市场空间

中小企业在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同时,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在网络上寻找供应商或采购商,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和销售成本,开拓采购和销售新渠道,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电子商务给中小企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利用现代化的电子商务工具,在全球范围内拓展自己的市场,跟大公司一样参与国际竞争,可以说电子商务让中小企业与大公司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四、加强中小企业之问的联合,利用团体组织规避风险

在大力完善各种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团体和中介组织同时,我国的中小企业也应该意识到联合的重要性,积极响应相关团体和组织的邀请,接受这些机构的帮助和协调。中小企业应该改变以往不守信用、恶性竞争的做法,加强联合,优势互补,相互扶持,一致对外,形成团体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单个企业势单力薄的劣势,解决以往单个企业无法解决的问题,办到以往单个企业无法办到的事情,提高抗风险能力和对环境的应变能力。有利于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的生存和发展。

五、结语

通过本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结论:从中小企业自身来说,要客观认识自身在参与国际贸易方面的优势和不足。针对自身的不足,中小企业要不断提高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增强自主品牌建设,完善经营管理等。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自身的优势:利用自身经营灵活的特点,积极占领国际市场空间;利用新的网络手段,开展电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空间。同时,中小企业之间要加强联合,充分利用团体组织的力量来开拓市场、规避风险等。政府要积极扶持和帮助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完善中小企业国际贸易支持体系,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

浅谈中小企业的国际贸易 篇7

一、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性

(一) 从自身角度来看

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对自身竞争力的增强是有益的。首先, 作为最直接的效果, 中小企业可通过国际化经营扩大市场占有率。从全球范围来看, 世界各国的生产力水平不同, 各国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也不一样, 当国际竞争激烈时, 中小企业可以在国外寻找低竞争的销售市场。其次, 国际竞争可以迫使中小企业管理工作逐步正规化。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 企业要面对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 与国内市场相比, 将会面临更多的风险。因此, 国际竞争将迫使中小企业谨慎行事, 不断学习, 灵活机动地调整。此外, 国际竞争还有助于中小企业无形资产的积蓄, 成功的国际竞争可以为企业树立形象, 从而有利于企业吸收资金、吸引人才等等。

(二) 从宏观角度来看

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首先,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 劳动力供给丰富, 在国际贸易方面具有巨大的成本优势。但是, 又由中国长期被排斥在GATT和WTO成员国之外, 中国的出口严重依赖于外贸零售商。因此, 鼓励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 有利于形成千军万马搞外贸的格局, 可以带动相关区域经济的发展。另外, 在剩余经济条件下, 大企业虽然效率极高, 由于受到社会有效需求的限制, 往往开工不足, 导致社会就业的急剧衰减。相比较而言, 中小企业设备简单, 易于及时改变生产方向, 可以比较好地符合消费者标新立异的需求。所以, 中小企业对维持较高的就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 在社会生产的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 而社会有效购买力也相应随之降低的趋势下, 市场的非均衡现象成为剩余经济最为普遍的现象和最为棘手的问题。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国际贸易, 对缓解市场的非均衡压力, 避免过度竞争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中小企业的比较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一) 比较优势

一般地说, 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 品种的多样性;其二, 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绝对成本优势。

1、品种的多样性。

在现代大机器工业条件下, 尽管技术的进步, 使各种自然条件下的生产都成为可能, 而且国际间产品生产的差异变得越来越小, 但国际间产品生产的差异仍然存在。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大企业生产品种的单调性。具体地说, 尽管大企业具备强劲的生产能力, 但是它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各个方面的需求, 特别是对那些社会总需求小而缺乏弹性的商品, 大机器作业显得无能为力。同样, 需求具有多样性要求的产品或品种大企业、大机器生产也不如中小企业得心应手。所以, 在生产品种和小批量的商品方面, 中小企业具有大企业无法比拟的绝对的灵活性。在国际市场上只要存在对多品种、小批量商品的需求, 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就具有它的必然性。

2、在价格上具有绝对成本优势。

一般来说, 在国际统一大市场条件下, 大企业广泛地采用机器体系进行生产, 不仅可以降低单位商品分摊的固定费用, 而且可以通过采用新工艺、新技术降低单位产品的可变成本。但是, 在市场容量相对小的细分市场上, 由于受到大机器工业生产的特点所限, 大机器工业的优越性无法显现出来, 中小企业的半机械化作业甚至手工作业的所需的设备简单、投资较少、调试方便、改变生产方向容易, 因此所生产出来的商品的成本可能低于大企业的高度自动化的机械体系。中国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 中国中小企业具有巨大的成本优势。特别是那些具有外贸进出口权的中小型工贸公司, 成本低廉, 生产方向选择灵活, 能够比较好地适应国外市场, 在国际贸易方面大有所为。

(二) 存在的问题

自由竞争能够充分发挥各市场行为主体的积极性, 但是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性与缺陷。在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交流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 也出现一些问题和偏差, 主要表现为过度的价格竞争、信息不灵通和缺乏规模经济效益等问题。

1、价格竞争。

毫无疑问, 在贸易条件不发生过度恶化的条件下, 千军万马搞外贸可以扩大出口。但是, 如果外贸经营主体过多, 就会导致单纯的价格竞争和贸易条件的急剧恶化。根据产业经济理论研究, 在完全竞争市场, 商品的需求弹性为负无穷大。也就是说, 价格变动的趋势与需求量变动的方向相反, 而价格的微弱变动会导致需求量的巨幅变动。如果价格提高一点点, 需求量就会大幅萎缩, 如果某一市场价比统一商品的市场价格降低一点点, 需求量就会大幅上升。千军万马搞外贸, 实际上形成了类似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根据产业经济理论研究的成果, 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可以在短期内使消费者获得较大的实惠, 但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导致过度竞争和贸易条件的迅速恶化。在市场处于均衡和供不应求条件下, 完全竞争能较好地发挥作用, 但是在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时, 巨大的市场供给的压力使得厂商展开无情的价格竞争, 最终导致厂商的利润空间压缩甚至得不偿失。

2、信息不灵通。

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经济交流和国际贸易另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信息不灵敏的问题。一般地说, 中小企业设备相对简单, 调整生产方向容易, 能够比较好地适应国际市场需求。但是, 由于它的生产批量小、人员规模小, 一般无法承担在外设置分公司的巨大支出。他们所获得的国际市场需求信息主要依赖于国外零售商、亲戚朋友的口头信息甚至国内的专业外贸公司。这种信息不灵敏的状况给中小企业开展国际贸易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3、缺乏规模效益。

中小企业生产批量小、人员规模小, 无法在全球各地广泛设置分公司。一方面, 由于形成了千军万马完全竞争格局, 中小企业发展外贸对一个国家贸易条件的恶化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另一方面, 中小企业开展外贸, 每一个外贸经营主体都必须配备相关的人员和设施, 使得外贸经营的固定费用大大增加。这样, 使得中国外贸经营的规模效益越来越差、贸易条件越来越恶化。

此外, 像融资渠道不畅、管理水平低、缺乏宏观层次上的政策, 以及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的挑战这些内外部的压力都会使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面临巨大挑战。

三、参与国际竞争时中小企业应采取的措施

(一) 加强信息化建设

中小企业参与外贸经营最主要的是一个信息问题。掌握了国际市场需求的信息才能开展外贸经营, 否则只能是异想天开。所以, 把参与外贸经营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提到重要位置是明智之举。当然,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 也不能贪大求洋, 盲目追求全面信息化, 而必须因地制宜、量体裁衣, 分阶段发展, 有步骤地稳步推进。最基础的信息化要求是中小企业有一个信息通道, 能够将自身有关的产品信息发布出去, 同时, 能够及时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信息。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也可以采取委托中介公司甚至政府外贸部门发布信息的方式实现。这个方式简便易行, 而且能够节省费用。对于国际市场信息的搜集, 经济条件较差的企业也可以采取上网的方式访问和查询有关厂商、消费集团的网站。

(二) 发展合作经营

在国际贸易实践中, 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形成了类似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容易导致过度的价格竞争和贸易条件的恶化。因此, 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和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 解决这个问题。

在现有的自由贸易格局下, 外贸企业发展应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或以同等规模企业的为基础发展对外贸易的合作经营。合作经营可以降低总的固定费用、可以建立合理价格协商机制, 可以避免过度竞争, 可以有效地扩大出口。毫无疑问, 厂商理性具有局限性, 社会、企业主管部门甚至中介机构应该通过一定的措施, 譬如通过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使用、高新科技产业园区的优惠条件等鼓励外贸经营主体的合作经营。

(三) 加强外贸经营人才的建设

一般地说, 中小企业设备简单、生产规模小、人才短缺。在现有的经营条件下, 人才的短缺被推到首当其冲的地位。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是以家族为中心、以农村的基本经营条件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所以无论是所有者、经营者还是普通的作业人员都存在科学技术知识匮乏、经营管理方式陈旧的问题。同样, 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也是在家族企业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经营外贸的人员也是从经营国内贸易的人员中挑选出来的, 外语、外贸知识贫乏是中小企业经营外贸的最大的弱点。在外贸人才缺乏的条件下, 中小企业只能依赖其他公司间接经营外贸。所以, 外贸人才的缺乏是中小企业发展外贸的瓶颈。

加强外贸经营人才的建设可以通过引进和自主培养的方式实现。在中国教育迅速发展的条件下, 引进招聘外贸人才已经不是难事。同样, 对以家族为基础的中小外贸企业也可以通过派遣留学生的方式培养发展外贸所需的专业人才。

中国的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是完全符合中国中小企业状况的。在知识经济时代,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努力开拓全球市场, 制定与自身相适应的跨国经营策略, 才能使中国的中小企业在未来的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当前在中国扩大开放的政策引导下, 中国中小企业更应积极学习和借鉴国际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 进行国际竞争以促进自身更快的发展。

摘要:文章分析了中小企业在贸易自由化、经济全球化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背景下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性以及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相对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探寻促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健康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竞争,比较优势,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1]、陈乃醒.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与预测 (2002~2003) [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

[2]、张玉利, 任学锋.小企业成长的管理障碍[M].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1.

[3]、李雪松.加入WTO与中国经济前景[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2.

[4]、张汉英.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研究[J].改革研究, 2005 (5) .

[5]、黄津孚.中小企业信息化刻不容缓[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2 (1) .

[6]、刘艳.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战略[J].北方经济, 2005 (7) .

蓝色贸易壁垒对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篇8

1“蓝色贸易壁垒”概述

蓝色贸易壁垒是一种新贸易壁垒。对进出口商品设置的劳工标准和社会责任标准被称为“蓝色条款”;符合SA8000标准的商品被称为“蓝色商品”;体现和贯彻SA8000企业社会责任原则的贸易制度被称为“蓝色贸易制度”;有些国家打着保护劳工利益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幌子实施贸易保护主义行为, 则被称为“蓝色贸易壁垒”。之所以称其为“蓝色”, 是因为相对于保护环境的“绿色壁垒”而言, 它保护的主要是蓝领工人的权益。蓝色贸易壁垒的核心是SA8000标准。SA8000标准包括一整套社会责任标准守则及一份指导性文件, 它为改善工人工作条件, 保障工人工资, 禁用童工等, 提供了依据。企业通过SA8000标准的认证, 通过有道德的采购活动, 可以改善工人的工作条件, 提高工人的待遇。但是, 该标准发布后, 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了本国的利益强制推行, 其受害最大的就是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发展中国家。

2 蓝色贸易壁垒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

蓝色贸易壁垒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利益而采取的一种贸易保护措施。应该看到, 蓝色贸易壁垒具有双重效应, 既有负面影响.也有正面影响。它是一把双刃剑, 用好了, 可以改善我们企业工人的工作条件, 提高工人的工资待遇, 使我们国家的产品增强技术含量, 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如果用不好或者弃之不理, 那我们在国际贸易中, 将会受到严重的损害。

我国是一个贸易大国, 也是个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制造业在我国的外贸出口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 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在我国的产品制造中, 占有很大的比重。我国正在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我国生产并出口的产品中, 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如服装、纺织品、鞋等而这些产品的生产厂家大部分又都是中小型企业他们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技术含量低, 劳动密集度高。为了使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这些企业经常用压低工人工资, 延长工人工作时间等方式, 来换取产品的低价格, 从而以低价获取竞争优势。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如果按照蓝色贸易壁垒的核心———SA8000的认证标准来管理企业的话, 企业产品低价的优势将不复存在。

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在生产中还处于原始积累的阶段, 在工厂里, 劳动条件和劳工保护标准都比较低;工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工人超时工作, 克扣工资的现象;拖欠工人工资的现象以及工人劳动生产条件差的现象普遍存在。尽管我国的法律保护未成年工的合法权益, 并且规定严禁雇佣童工, 但是仍然有许多企业非法使用童工、未成年工, 安排未成年工从事有毒、有害工作, 广播、电视和报纸上, “血汗工厂”的新闻时有曝光。以上这些现象的出现, 都是企业为了降低产品成本, 获取低价竞争优势而采取的应对措施。所以从短期来看, SA8000的推行, 将无形当中增加这些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企业今后要想获得国外企业的订单, 就必须通过SA8000的认证, 而通过SA8000的认证, 涉及方方面面, 这必然会带来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成本上升随之带来的将是产品价格的上升, 产品价格的上升就会使企业彻底丧失低价格的竞争优势。

但是从长期来看, 我们也同样意识到, “蓝色贸易壁垒”, 尤其是“蓝色贸易壁垒”的核心———SA8000标准对我们的中小企业也是一种促其发展的动力。SA8000标准已得到国际的认同, 我们国家对这个标准也是认同的, 因此我们的企业必须要遵守。这是强化企业社会责任, 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必要环节。“蓝色贸易壁垒“已经同国际贸易问题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我们必须要勇敢地迈出这一步。正是有了SA8000的认证, 企业为了增加出口, 为了获得更多的国外订单, 纷纷改善生产条件和环境;改善工人的生活条件;提高工人的工资待遇;增加工人的福利和社会保障。同时, 企业也不断地寻求新的竞争优势, 进行技术创新, 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 积极进行产品升级换代, 使企业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其实, “蓝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负面影响远远不及正面影响大.而且这些负面影响基本上是短期的、相对的、动态的.是可以设法补偿和控制的。而它的正面影响将会是长期的。如何利用好“蓝色贸易壁垒”的正, 负面的影响, 积极应对, 是我们政府, 企业, 社会都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3 面对蓝色壁垒, 我们的中小企业应该采取的策略

3.1 加大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 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

中国是个出口大国, 出口的产品数量大, 集中度高, 这是我们的优势。世界经济贸易, 是个国际化的大舞台。面对欧美国家推行的“蓝色贸易壁垒”, 我们不要一棵树上吊死。除了树立危机意识、自觉提高劳工标准外, 大力开拓海外市场降低风险, 也不失为一种良策。在这里政府应该极做一些推动工作, 与我国历史上经贸联系比较密切的前苏联东欧国家和东盟国家搞好关系, 从他们的市场, 打开缺口扩大我国产品在这些市场上的占有率。

3.2 建立“蓝色贸易壁垒”预警机制

蓝色贸易壁垒, 虽然存在, 但是对于发达国家来说, 一般不会轻易动用, 毕竟贸易往来是互相的, 而且蓝色壁垒所涉及到的产品, 大多是和百姓息息相关, 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用必需品。只有在国内经济出现问题时, 大量工人失业时才会动用。为此建立预警机制, 及早发现问题, 及早作出预防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应加强对SA8000标准的研究, 建立信息中心和数据库, 及时地将有关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企业, 让他们适时调整, 尽快适应和满足国际标准和进口国的社会责任要求, 创造良好的出口环境, 从而及时、有效地了解和应对“蓝色贸易壁垒”。

3.3 积极参与国际多边谈判

我国是WTO的成员国, 我们要充分的利用这种身份积极参与国际多边谈判。在WTO的协商机制下, 谈判中, 我们一定要重点强调, 规则不能乱用, 更不能有国别的歧视。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国际上的其他力量, 其他组织,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联合其他的发展中国家, 来抵制一些歧视性的政策, 以保护我国对外贸易的顺利发展。

3.4 积极改善国内劳工条件

目前我国劳工的工作条件比较落后, 主要表现在:非法雇佣童工、未成年工, 超时加班加点, 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 不依法支付加班费, 扣押、拖欠职工工资等等。加强SA8000标准的认证工作, 有助于积极改善这方面的影响, 提高我国的在国际上的地位。我们应尽快依据新的《劳动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及有关行业劳动标准使企业自觉提高劳工标准, 改善劳工条件, 积极通过SA8000认证。

3.5 开源节流、降低成本

中国的中小企业, 在生产中, 要以产品的源头为主线尽力将产品的成本降下来, SA8000标准的实施, 虽然对产品成本的降低受到了限制, 但这并不等于我们就要放弃成本优势。物美价廉, 毕竟是我们的一大强项。SA8000标准只是针对劳工的人道主义待遇, 而这部分支出仅仅是总成本构成的一个部分。一个产品, 可以降低成本的地方有很多, 我们应当尽力的去挖掘。

4 总结

自从中国加入WTO之后, 贸易磨擦接连不断。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各国对我国出口贸时而发起的密集性反倾销, 时而又产品价格进行挑战, 如今又发展到对我国劳工政策的置疑, “蓝色贸易壁垒”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当然SA8000本身没错, 其出发点也是好的, 他对推动企业员工基本权利的落实, 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就目前来讲, 我国不少中小型企业对于SA8000标准的认证有些无奈。但是我们必须承认, SA8000是大势所趋, 我们不能总是以雇佣童工, 克扣工人工资, 让工人超时劳动等来换取产品的成本。时代在前进, 社会在发展, 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我国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 就是让更多的人进入小康, 步入幸福。在经过价格竞争、质量竞争之后, 人道的工作条件和融洽的劳资关系也为企业的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条件这是社会的责任, 也是企业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马玉霞.蓝色壁垒:中国加工贸易发展亟需破解的新难题[J].国际贸易论坛, 2008, (5) .

[2]谭浩邦.积极应对蓝色贸易壁垒[J].国际经贸探索, 2004, (11) .

[3]李树.蓝色壁垒的设置于我国的应对策略[J].经济纵横, 2005, (3) .

[4]陈欣悦, 杨晗, 张云娟.蓝色贸易壁垒的利弊与我国的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

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外包的贸易策略 篇9

1 全球外包产业的发展变化

过去跨国公司将部分企业、生产外包给发展中国家的企业, 以降低生产成本, 是一种常见的策略。随着经营环境的多变, 在与跨国公司的长期代工合作下, 诸多从事外包业务的企业已经由单纯的制造加工, 逐渐培养出设计、制造到物流的全球运营模式, 成为跨国公司的真正长期合作伙伴。

国际分工由传统的垂直分工朝向混合型分工转变。当前国际分工发展的趋势, 由传统的垂直型分工向以产业内贸易和产品内分工的混合型分工模式转变, 基于产业分工发展的国际外包业务便是混合型国际分工的新发展。外包业务依产业内部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来进行, 发达国家着重研发, 控制核心技术, 将加工制造业务转移出去, 发展中国家则在全球价值链中, 注重加工制造。产业分工不仅表现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垂直分工, 还表现在同一产业、同一产品价值链的水平分工, 显示了国际分工的重要性。

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70年代以来的信息科技革命影响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发达国家纷纷把发展信息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 导致世界经济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产业的发展, 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发达国家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和信息密集型服务业, 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发展中国家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般技术型产业。在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体系中, 各国根据产业竞争优势, 进行分工合作, 产业的全球化态势由此形成。由于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日益增加, 迫使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纷纷移向发展中国家, 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 使制造业的跨国转移, 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或由技术领先国向其他国家扩散。

跨国公司的业务竞争推动国际外包市场的发展。全球经济整合意味着企业在产品种类、服务用户的速度、产品上市周期、服务品质、服务水准与全球研发能力等面临着挑战。在混合型的国际分工的背景下, 制造企业开始认识到, 只有专注于核心业务, 才能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生产的全球化要求跨国制造业在市场、加工、组装、制造和流通间, 建立一种互动的产业供应链, 以便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商品服务, 以完成单一企业无力承担的市场功能。

2 影响外包贸易的关键因素

价格因素。价格是占整个外包贸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但大多数的承担外包企业在制定价格时, 都是将材料成本加上加工费用后所得到的总成本, 然后在决定公司应该赚取多少利润后, 算出最终报给客户的价钱。价格代表了产品所能提供给客户的总价值, 其中包括了该外包的功能性、技术层次、质量所建立起的口碑和售后服务等。一般而言, 产品是否可以获利取决于价格、价值、成本三要素, 而通常的情况是价值需大于价格, 价格也需大于成本。如果由总成本来决定价格时, 外包从业者所订出的出口价格越高, 其所获得的利润就越大。中小企业论技术与创新能力都比不上大企业, 市场间的区隔与差异性也不大, 竞争对手却更多, 更容易陷入价格战的恶性循环中。

质量因素。出口贸易竞争要素中, 质量也是重要的一个。外包的品质好坏, 即产品或服务的质量高低非常重要, 高质量不仅可以提高实际的产出效率, 还可减少成本支出。目前多数的外包从业者都会申请ISO国际标准化组织以及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来代表该公司对于质量维护的水平。事实上, 目前国际大公司对于质量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从事外包贸易的企业在与国际大企业合作时, 客户要求承包者必须遵守的国际外包质量的要求。

交货期因素。给外包企业的出口订单交货期越来越短, 而很多行业的生产过程却是繁琐而耗时, 因此, 外包企业在交货管理上就必须要非常灵活有弹性, 才能达成客户的各项要求。一般外包企业量产单的交货管理工作, 是由生产管理单位来负责。在正常的情况下, 生产管理会根据外包的生产规格、加工流程多少、制作水平和难易度等来订立交货时间表, 然后再由销售业务单位转告客户, 作为下单时的参考依据。当然, 若是特殊急单以满足某些大客户的要求时, 就得动员全厂的资源来赶货, 而不受上述的流程限制。接单后, 生产管理单位会每天提供生产进度表给厂内销售业务和客户, 共同掌握订单的流向与进度。

服务因素。不管从事哪一外包行业, 厂商要经常思考的是能提供给客户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 自己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与其他厂商有什么不同, 特色与优点在那里。中小企业在缺乏生产规模的条件下, 更须扩大外围无形的服务等差异化的表现, 以满足海外客户所需。比如:积极配合客户新产品的开发、主动参与产品的设计工作、扩大供货商等, 都是具体有效的做法。其次, 提升对客户电子化的能力、建立客户关系管理、以及给予客户融资服务等, 都是可创造出许多附加价值的服务。

技术因素。产品要有创新的差异化表现, 就要有技术能力做背景。技术是外包企业领先同行业的关键要素, 从事外包贸易的企业为了迎合下游客户的需求, 在产品的技术发展上, 也应该从多方面来进行, 以迎合海外市场出口贸易的需求。

3 对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外包业务的贸易策略

中小企业是我国参与国际外包业务的主力, 中小企业占国内工商企业总数八成以上, 在创造产值、出口贸易、创造就业等方面都有莫大的贡献。而国内中小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大多缺乏规模经济效益, 致使在生产、营销、人力、研发等方面处处受到限制, 这也极大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外包服务能力, 大部分的外包业务都是承接二手的业务。需要从战略高度来分析国际服务产业转移的规律, 从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政府各职能部门都加入到这工程中来, 明确工作职责, 形成合力, 势在必行。以下将探讨我国中小企业参与外包成功的关键策略。

第一, 市场定价策略。外包企业应该破除成本决定价格的思想, 把观念扭转为价格决定成本。要尽量先将产品价格订在买主所能够接受的范围内, 再想办法有效率地将总成本降到最低, 就可获取最大利润。倘若价格实在无法满足买主需要时, 就必须更积极向外寻求更具竞争力的供货商, 或是建议买主接受使用其它替代性材料, 尽量填补买卖双方所认定的价差后, 才会有机会接到订单。总之, 要先有接受买主价格的想法之后, 才能想办法去创造出利润, 而不是一味的提高价格, 让客户买单。从事外包贸易的企业必须要有正确的价格思考模式。

第二, 多样化生产策略。采取一定的多样化生产, 如果能够灵活和维持交货期的弹性, 既可以满足短期市场的要求, 又可以在市场中形成差异化, 可以维持很好的价格外, 还可以赚取较高的利润。中小企业应首先根据本身的竞争能力, 选择多元化的订单, 做好与目标买家相适应的生产型态与市场定位, 配合生产流程妥善规划安排, 以及交货期的弹性, 这样便可获得大量短期订单。由于国际大公司开始减少原料库存, 这种短交货期的外包业务订单会越来越多, 价格却也会越来越好。

第三, 效率最大化策略。既然服务外包能给接包方带来好处, 接包方就要坚持下去, 并且要把它搞好, 同时注意长期目标, 以促成上述从接包方向发包方的转变。中小企业本身资源有限, 在资金与人才皆较为缺乏的情况下, 真正拥有内部自行研发能力与资源的厂商有限, 当资源专属性强, 或因所处的竞争环境技术变化快速加上商品周期较短而导致环境不确定性程度高时, 如果企业投入较多的资源时, 为避免因竞争对手的投机而被套牢的风险, 企业应该首先了解自身能力, 在此基础上选择市场, 量力而行。必须清楚企业拥有的资源与获得业务的可能性, 充分分析所处的竞争环境, 之后再调整战略, 使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企业收益最大化, 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国际产业竞争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

第四, 西进设厂策略。借助西部大开发的政策, 中小外包企业在西部地区设厂寻求低廉的生产成本, 以实现在东部地区只有形成规模才能实现的成本优势, 以自身充裕的资本、成熟的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等为依托, 再利用西部充沛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广大土地等基础条件, 使二者真正有效地结合, 并且摆脱单打独斗的模式, 加强群体合作, 使在外包贸易中产生强大的竞争力。

第五, 核心竞争力策略。发包企业在选择劳务提供商的时候一定会全面考察、综合评价, 不仅要考虑承包企业的专业能力、规模大小以及相关经验, 还要考察该公司的信用等级、管理水平、企业文化、抵御风险能力等等。对资源较欠缺的中小企业来说, 尤其要清楚了解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与定位, 更加致力于核心能力建设, 而放弃不擅长或自行处理成本高的部分, 对于企业整体效能与竞争力的提升有相当大的帮助, 只有这样才能升级自己的竞争能力, 才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层次, 在所处的竞争市场找到真正的发展空间。

第六, 文化策略。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 是一个企业经过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和财富,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面对生存环境剧烈变化的新时代, 中小企业若想要拥有竞争优势除了有形的技术发展, 则需要深厚的组织文化作为后盾, 才能立足。但可惜的是, 现阶段许多中小企业仍将焦点及重心放在有形资源的开发, 而忽略了无形的资源——健全的组织文化的发展。随着自由贸易的开放, 企业的竞争威胁, 不再只是本土的企业, 而是全球性的外包产业竞争, 所以, 树立一种独特的企业文化也是取得最大效益的关键。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内部服务工序流程转向从外部市场购买, 引发了全球范围风起云涌的外包浪潮。在当前形势下, 国际外包产业又有了新的变化, 影响了我国外包产业的发展。本文主要是针对中小企业, 将外包作为主题, 论述了全球外包产业的发展变化以及我国中小企业的贸易策略。

关键词:外包,产业,中小企业

参考文献

[1]王燕妮, 李华.国内外服务外包发展现状分析[J].商业时代, 2008, (23) .

[2]吴群, 江心英.镇江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优劣势分析及对策[J].特区经济, 2010, (3) .

[3]卢锋.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 2007, (9) .

[4]孙泽厚, 黄文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风险管理[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3, (12) .

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措施 篇10

1.1 中小企业私募债

中小企业私募债是我国中小微企业在境内市场以非公开方式发行的, 发行利率不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3倍, 期限在1年 (含) 以上, 对发行人没有净资产和盈利能力的门槛要求, 完全市场化的公司债券。其属于私募债的发行, 不设行政许可。考虑的是发行前由承销商将发行材料向证券交易所备案, 备案是让作为市场组织者的交易所知晓情况, 便于统计检测, 同时备案材料可以作为法律证据, 但这不意味着交易所对债券投资价值、信用风险等形成风险判断和保证。

中小企业私募债的投资者将实行严格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在风险控制措施方面, 将采取严格的市场约束, 同时, 要求券商在承销过程中进行核查, 发行人按照发行契约进行信息披露, 承担相应的信息披露责任。同时, 投资方和融资方在契约上比较灵活, 可以自主协商条款, 参照海外的经验, 采取提取一定资金作为偿债资金、限制分红等条款。

司法解释中唯一可借鉴的是人民银行对民间信贷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4倍的规定。在企业选择上, 试点时期证监会将在中小企业集中的浙江等省市展开试点, 但企业选择由券商来主导。各券商对此态度均较为积极, 希望将此作为新业务增长点。

值得注意的是, 债券承销中选择发行人是工作重心相比, 受到投资人群体有限的影响, 券商在开展中小企业私募债时, 首要工作或是培养客户资源。

1.2 深化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进行治理机制改革, 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当前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建立适合自己发展阶段的管理体制, 创新管理模式, 完善管理制度。首先要冲破传统管理体制的束缚, 合理实行分权。随着企业的发展, 企业领导者无法处理企业所有事务, 此时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 合理分权, 采用合适的管理模式对企业进行管理。其次, 企业应该建立标准的规章制度, 可以有一定的弹性空间, 但是一定要有章可循。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提高管理水平, 从而企业领导者能对企业内部实行更有效的控制, 尤其在成本呈现上升趋势的形势下, 创新管理模式, 完善管理制度, 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成本, 扩大利润空间, 并且使企业经营处于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 促使中小企业尽快成为适应市场激烈竞争和国际化经营需要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体。

1.3 积极开展企业技术创新

1.3.1 技术开发

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基础上, 进行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及其推广应用的创新活动。事实上, 中小企业在技术开发上也有其自身优势, 比如接近市场、机制灵活, 这就容易激发人的创造性。所以中小企业应尽量创造宽松的环境, 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对于那些提出有益发明或新思路的职工实行重奖。为此, 可以在企业内部设计一个有效的技术开发激励机制。与此同时, 为企业配备现代化的设备, 为技术开发创造良好条件。这样可以缓解技术不足对企业发展的约束, 也可使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开发、创新主体。

1.3.2 技术创新

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壮大必须依靠不断的技术创新, 只有站在技术的前沿才能站在市场的前沿。中小企业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技术创新:首先自主创新, 企业以自身的研究和开发为基础, 以市场为导向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自主创新要求企业有实力雄厚的科研机构和强大而领先的技术作为后盾, 除少数中型企业有条件外, 就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 还只能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之路。其次是模仿创新, 企业在率先创新出来的新产品和采用新工艺的启示下, 通过合法手段, 在领先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善创新的形式。这种模仿创新不能是原样仿造, 而是对原有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因此模仿创新应做到高质量的仿制和模仿中再创新。就我国中小企业来说, 模仿创新是我国规模小、资金短缺的中小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有效选择。再次是合作创新, 这是以企业为主体的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的合作创新形式。运用这种技术创新形式可以使没有单独创新条件的多家中小企业合作起来,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进行资源和技术互补以达到缩短周期、降低创新风险、实现成果共享和共同发展的目标。

2 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作用

2.1 政府为中小企业出口贸易提供良好的政策体制环境

2.1.1 加强对中小企业出口的宏观协调指导。

围绕中小企业的出口和国际化经营, 有针对性地实施产业和贸易政策。将中小企业纳入我国整个国际化战略体系之中, 做好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转移。

2.1.2

继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 精简外贸审批及登记程序, 使中小企业在出口贸易中节省时间和费用, 更快更好地抓住商机。

2.1.3 为中小企业出口提供融资服务。

完善金融体制, 建立促进中小企业出口的金融机构, 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融资问题;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作用, 对中小企业出口提供信用担保;对办理中小企业出口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 应给予政策上优惠和支持。

2.2 发挥行业协会及其他中介组织的作用

上一篇:英语专业教学质量下一篇:三坐标测量机及应用